把西方音乐剧引进中国的前前后后

把西方音乐剧引进中国的前前后后
把西方音乐剧引进中国的前前后后

把西方音乐剧引进中国的前前后后

沈承宙

一.我在中国民族歌剧的学习和实践中成长。

1939年9月,我出生于上海。青少年时期,我迷恋歌剧艺术。从收音机里,听许多中外歌剧选曲;在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以及到上海来演出的音乐会上,听许多歌剧序曲和选曲演唱;在中苏友谊馆每星期日上午的苏联和俄罗斯音乐欣赏会上,看许多歌剧电影;看过许多新歌剧……那时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歌剧演员。

1954年,在我的二哥的推荐下,我开始跟随上海合唱团指挥、声乐指导梁智用先生学习声乐,并参加上海青年宫学生艺术

团的合唱队。那时我们演唱过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的终幕合唱“光荣颂”,十二个声部,每次演唱都热血沸腾,尽情享受着歌剧艺术的美丽。

1959年9月,我考取了武汉歌舞剧院、武汉艺术学校合办的歌剧演员班。这个歌剧演员班设在武汉歌舞剧院,老师都是剧院的演职员。我们除了正规的教学课程外,也在歌剧剧目的排练演出中实践。1961年毕业,见习一年,1962年成为正式的歌剧演员。

那个时期,正是中国民族歌剧的繁荣时期。我参加了武汉歌舞剧院许多歌剧剧目的排练演出,从拉大幕、拉吊杆、打灯光、管道具、做效果、搬布景做起,到跑龙套、唱合唱,再到演群众角色、演次要角色、演主要角色。我参加过的歌剧剧目有原创歌剧《向秀丽》(程云、莎莱编剧作曲,李井然配器,苏先劬导演)、《太阳升起》(程云、莎莱编剧作曲,李井然配器,汪洗导演)的排练演出;有学演剧目《红珊瑚》、《夺印》,《社长的女儿》、《三月三》、《节振国》(我扮演小季)、《白毛女》(我扮演大锁的B角)、《洪湖赤卫队》(我扮演小刘,和春生的B角)、《刘三姐》(我扮演亚木,和小牛的B角)、《小二黑结婚》(我扮演小二黑的C角)、《两代人》(我扮演艾依江的B角)的排练演出;还有秧歌剧《兄妹开荒》(我扮演哥哥的B角),眉户戏《大家喜欢》(我扮演石万民);我们还学演过许多戏曲剧种的折子戏,包括京剧、汉剧、楚剧、豫剧、湖南花鼓戏等等……那些年,我在中

国民族歌剧的艺术实践中学习、熏陶、锻炼和成长。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了雷锋事迹的长篇报道。当时,我是武汉歌舞剧院歌剧团的共青团支部书记,带领团员青年学习雷锋的先进事迹,并且通宵创作了活报剧《不朽的战士——雷锋》。(当时的“活报剧”,就是今天的“报告剧”。)在剧院领导、歌剧团党支部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全团演员的参与下,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把活报剧排练出来了。武汉市团市委以这个活报剧为重要内容,掀起了全市团员青年学习雷锋的热潮。

在把活报剧《不朽的雷锋》发展成歌剧的创作中,并没有让我当编剧,我带着几个小青年给创作组端茶送饭,熬夜刻钢板。在歌剧《雷锋》(贺大群、王韦民编剧,张宏作曲,鲍照寿导演)中,我扮演雷锋的B角。不过,剧院领导看到我还有一定的创作能力,把我调到了院创作组,担任歌剧编剧。

那时候,要搞艺术创作,首先要深入生活。1964年,我跟着创作组的编剧、作曲人员,一起到武汉第一纱厂、武汉柴油机厂深入生活,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历时两年有余。

二,文革后,经历短暂复苏,中国歌剧又陷入论争。

十年文革,除了八个样板戏,几乎所有的艺术品种都遭到了灭顶之灾,歌剧也不例外。武汉歌舞剧院歌剧团,曾是一个从老革命根据地走出来的,在中国民族歌剧事业上成就卓著的歌剧团

体,但是在文革中被彻底颠覆了。从延安来的程云、莎莱、徐辉才等老一辈歌剧艺术家无一漏网地被打成“牛鬼蛇神”,他们的原创歌剧作品和他们主持学演的歌剧剧目,统统被打成“封资修大毒草”,许多忠诚的歌剧工作者也被打成“小爬虫”和“修正主义苗子”。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了,文革结束了,苦日子熬到头了,中国民族歌剧事业在中断了十年以后复苏了。歌剧工作者们兴高采烈,翻箱倒柜,把许多歌剧经典剧目,一一复排上演。我们剧院就复排演出了《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等剧目。保留剧目演了一巡,原创剧目上来了。文革以后,歌剧创作者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歌剧创作。

我当时在剧院创作组,参与了歌剧《青春之歌》的创作(改编自杨沫的同名小说,曾令鹏、沈承宙、吴中编剧,胡克作曲,苏先劬导演),1978年在武汉上演。《青春之歌》上演后,我又投入了另一部歌剧的创作。我们把文革中广为流传的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作者张扬)改编成歌剧(沈承宙、李元龙、胡立明编剧,冯仲华作曲,胡立明导演),1980年在武汉上演。这两部作品均获得武汉市艺术创作奖和演出奖(当时,国家级和省级的艺术评奖活动尚未开展)。剧院还上演了《启明星》、《海岛女民兵》、《喋血恋歌》、《一双绣花鞋》等原创歌剧。

一时间,歌剧事业似乎恢复了文革前的繁荣。但是,好景不长。文革虽然结束了,那种极端的思维方式尚在延续。刚刚过了

几天舒坦日子的歌剧界,又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争。争论的焦点是:中国歌剧究竟姓“歌”,还是姓“剧”?然后又逐渐被引伸和上纲到“民族化”和“西洋化”之争。两种观点,相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

此时,我从学习歌剧开始,也有十几年了,但是除去文革十年,仍然只能算是一个初学者。虽然在争论中有自己的倾向,但是说不清楚,道不明白。于是一头扎到剧院刚刚开放的图书馆去翻书籍找资料。我发现了两本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六十年代初期出版的歌剧论争文集。细读之后,大吃一惊,原来78-79年间争执不休的歌剧论题,二十年前就争论过了,而且,那场“艺术”的争论,是以“政治”做结论的。中国民族歌剧只能有一种模式。我很郁闷,为什么文革刚刚过去,大家刚刚过了几天好日子,却又要回到二十年前的那个怪圈中去?难道那种极端的思维方式还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吗?为什么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非要以一种模式管总呢?

我很想从这个怪圈中挣脱出来,却又身在其中,不由自主。正在此时,一个转机出现了。1978年12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了,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进行战略转移的历史性决策。这个变化是“管总”的变化。改革了,开放了,一切事业和战线,都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着,1979年中美关系解冻,建立了外交关系。就在这个时候,我那从未见过面的同胞姊姊(她在我出生之前就到美国去留学了),终于在四十年后回国与亲人

团聚了。当她知道有一个弟弟是从事歌剧工作的,便带来了一份礼物:一台录音机,(卡式的,单声道的“砖头”,那是武汉歌舞剧院的第一台卡式录音机);一盘录音带,一面录的是世界十大男高音的歌剧选曲,另一面录的是美国音乐剧《俄克拉荷马!》的全部音乐。当我听了《俄克拉荷马!》的音乐,听了大姊给我讲的故事以后,十分兴奋,觉得美国音乐剧和中国新歌剧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与其在国内陷入那场老课题的新论战,还不如走出去看看,也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去美国考察西方音乐剧。

1980年3月,在我的大姊的帮助下,我启程去美国进行了整整一年的自费考察。

我是在为自己创作的歌剧《第二次握手》刻好钢板,油印好剧本,而且为作曲配器用的全部总谱纸画好小节线以后,才踏上旅程的。很遗憾,我没能看到《第二次握手》的演出。我在美国收到作曲家冯仲华先生的信,信中说,演出很成功,著名诗人徐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因为我在学生时期学的是俄语,所以到美国后,我首先在哈佛大学语言学校学习英语。这个英语班共16名学生,来自法国、日本、以色列、波兰、匈牙利、伊朗……只有我一个来自中国。上课很有意思,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语言都不通,除了教科书之外,又是比划又是懵又是猜地练习会话,很有趣,倒

也很有效。这个短期速成班的学习,对我的考察学习帮助很大。当然,这还是不够用,我的整个学习考察,都是在我的大姊陪同和帮助下进行的。

我从图书馆借来两厚本音乐剧书籍,其中那本《百老汇音乐剧剧目总汇》(Broadway Musical Show by Show,Stanley Green,作者斯丹雷〃格林),我用二十天把它啃完。同时,我奔走于波士顿、纽约、华盛顿之间,观摩了28部音乐剧的舞台演出和电影。在波士顿图书馆和我姊姊家所在地贝尔芒特镇图书馆借音乐剧唱片(那时的图书馆,还没有CD、VCD,也没有卡式录音带),用卡式录音带转录了66部音乐剧的音乐。在纽约买了一本《百老汇音乐剧名著选曲100首》(100 hit songs from Broadway greatest musicals,1974,The Big Three Music Corporation,New York,N.Y.)一边看戏,一边啃书;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乐谱;使我对美国音乐剧的发展历史,重要剧目和选曲,逐渐熟悉起来。

从1980年6月开始,我撰写了二十多篇评介文章,陆续在国内艺术刊物上发表,第一次把美国音乐剧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在动笔撰文之前,我首先必须解决,怎样翻译American Musical. Musical,当时的英汉词典上的解释是:“1,音乐的;2,爱好音乐的;精于音乐的。”是“形容词(adj.)”而在American Musical这个词组中,它显然是个名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曾有拍摄成电影的American Musical传入中国,那时被翻译成“歌

舞片”。八十年代初,也有人把它翻译成“歌舞剧”。但是,我们国家早就有“歌舞剧”这个概念了。我们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黎锦晖先生创作的《小小画家》、《麻雀和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等作品称之为儿童歌舞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又把《摸花轿》、《刘三姐》、《玩灯人的婚礼》等作品称之为歌舞剧。如果把musical也翻译成“歌舞剧”,一是会与原有的歌舞剧概念相混淆,二是并非每一部musical都有舞蹈,或必须有舞蹈。舞蹈并非每部musical不可缺少的元素,而音乐却是每部musical必备的元素。另外,也还有人把它翻译作“歌舞喜剧”。在American Musical的初创时期,1874年,演出过一部叫《伊凡杰伦》(Evangeline)的作品,它是第一次被称作“音乐喜剧”。在American Musical的发展历史中,的确有许多喜剧色彩浓重的剧目,但是进入成熟期以后,特别是经历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以及随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百老汇的American Musical,睁开了自己的眼睛,跳出了没有深刻社会意义,一味地歌舞升平、插科打诨的原有模式。从此以后,出现了以《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为代表的一批社会悲剧和正剧。根据以上情况,我认为,把 Musical翻译成歌舞剧、音乐喜剧都不准确,把它翻译成“音乐剧”最为贴切。

1980年8月,中国音乐家协会编印的《音乐通讯》第四期,发表了我寄自波士顿的文章“从do-re-mi谈起——美国音乐剧浅介”,在国内刊物上第一次把musical翻译为“音乐剧”。三十

年来,大家已经认同“音乐剧”这个译法了。

作为在国内第一次系统介绍美国音乐剧的文章“从do-re-mi 谈起——美国音乐剧浅介”的题目,是有来历和原因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大家第一次看到的内部放映的电影是《音乐之声》。这部电影正是根据美国音乐剧《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拍摄的。之后,主要选曲“do-re-mi”便不胫而走,流传全国。文革刚刚结束,极左思潮尚在,凡是外来的艺术一概会遭到批判,有一位资深音乐家当时就批判这首歌,说它是美国“三十年代美国人唱的不要了的靡靡之音”。当我在美国看了这部音乐剧后,觉得它是一部反法西斯的、爱国主义的好作品,“do-re-mi”这首选曲也丝毫没有“反动内容”,是一首充满智慧、极有情趣的好歌;而且,《音乐之声》并不是三十年代的作品,它首演于1959年。为了给“do-re-mi”这首选曲正名,为了给《音乐之声》正名,我特意选用了这个题目。

顺便插一句,去美国考察应该是双向的,文化交流也应该是双向的,外界对中国的了解太少了,我抓住机会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歌剧。我应哈佛大学音乐系和东方文化系教授卞如兰(赵元任先生的女儿)的邀请,在哈佛大学做了一次中国歌剧讲座,当时中国大陆留学生还很少,来听讲座的台湾留学生非常多,他们提出许多问题,对大陆的歌剧、京剧(他们叫“平剧”)、昆曲等都非常感兴趣,因为时间有限,在他们的要求下,我又受邀请去参加一次台湾留学生的小型座谈会,一谈就是七个小时。两岸隔

开的时间太长了,需要交流的话题太多了,深夜一点多才依依不舍地散会。我还去麻省理工学院做了一次中国歌剧讲座;与美国演员工会、美国戏剧家协会、哥伦比亚大学中美文化交流中心以及美国艺术界人士进行了交流。说来有趣,我在美国见到了许多在中国见不到的中国名人,比如费孝通、曹禺、英若诚、沈从文、艾青、王蒙、卞之琳、冯亦代等,他们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我都去听了,还和有些学者近距离接触、长时间相处。

1981年3月,我回到中国。年底,我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文革后第一次全国歌剧座谈会。大会组织者给我一个半小时,让我做一个“美国音乐剧考察报告”。我的发言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个半小时的发言不能满足与会者的要求,每天晚上,在我的招待所的房间内,总是挤满了全国各地来的同行,大家畅谈交流,似乎在困惑和迷茫中找到了可供借鉴的模式,兴奋地跃跃欲试。从此,许多艺术团体打开了思路,创作演出了一些和过去模式不尽相同的音乐戏剧作品。从此,中国新歌剧结束了一元化时代,迎来了多元化的新时期。

1984年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歌剧座谈会,期间演出了八部作品,第一部是《白毛女》,第八部是《江姐》。大家心里明白,歌剧界领导的用意是想强调中国歌剧必须遵循的道路。我在会上有一个发言。我说,“我们这一代歌剧工作者是在中国新歌剧传统的养育下,看着演着《白毛女》、《江姐》这些经典剧目长大的。《白毛女》作为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曾经发挥过十分积极的历

史作用,功不可没。老一辈新歌剧艺术家曾领一代风骚,做出过卓越贡献。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们这些后来者不会忘记。但是,我们的歌剧事业应该随着时代一起发展进步。承认一个时代的结束是痛苦的,承认一个由自己创造的时代结束更是痛苦的,我们不能停留在这样的痛苦中,我们必须奋起去创造一个新的时代。请老一辈歌剧艺术家们放心,中国音乐戏剧的道路将在我们这一代延续下去!”在这次歌剧座谈会上演出的作品中,就有《芳草心》、《蜻蜓》这些音乐剧类型的剧目出现,而且,《芳草心》很快就走遍全国,主题歌“小草”几乎人人会唱。我认为,《芳草心》是第一部获得巨大成功的中国音乐剧作品,“小草”是第一首全国流行的中国音乐剧选曲。

中国音乐剧事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京剧和西方音乐剧对比

Introduction Peking Opera is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national opera popular in China. So far, Peking Opera has 200 years history. In the 55th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of the Qing Dynasty(1790), the four big Huiban opera Troupes entered the capital and combined with Kunqu opera, Yiyang opera, Hanju opera and Luantan in Beijing's thearetical circle of the time. Transferred from the emblem, the Han have been transferred to the evolution of opera, has experienced countless times between changes. Simila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king opera, Western musical is also the reflection of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namely in the form of song and dance to play story. The initially by the comic opera and light opera or operetta) evolved early called "musical comedy", later referred to as the "musical" is the 19th century originated in the late British pattern vectors, by dialogue and singing combination performance form of drama. Drama, music, dance and musical fusion is equal to a furnace, humorous appealand comedy. In this essay, it first introduces the history of Peking Opera and the Western musical, followed by table comparison in performances and mus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ce, then elaborately explain the difference from the aspects of performance and musical feature. Finall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Peking Opera and the Western musical. Contrast table Peking opera Western musical performance The virtual nature of the stage performance Real effect Procedural nature Flexibility Simple Large-scale production Direct communication Indirect communication Musical features A variety of accents, plate can be used repeatedly Creating music according to the script and the composer's style Jinghu, moonguitar, Beijing urheen, instrument category is single musical instruments, timbre, volume and tone is more abundant Classical musical instrument Modern Acoustics The singing is mainly Pihuang Music diversity Elaboration Peking opera is about the virtual nature of the stage performance. Stage the scene changes, field and field of space-time conversion and manipulation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play for the end, such as Peking Opera "havoc in heaven," a drama, Erlang rate generals will catch up with the Monkey King the stage is the temple, behind a turn in the play, the stage is the mountain of flowers and fruit, no Material object will appear on the stage. On the stage of Peking opera either performance,stage props or other facilities, what they emphasized is a symbolic, give audiences the room of imagine. But the Western musicals is different, what he insists is a real effect, stage props and performances and characters is lifelike. Such as the musical Cats, the story takes place in a garbage processing field. All the garbage is elaborately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音乐剧猫赏析教案

音乐剧《猫》赏析教案 辽宁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学部刘焱 一、主题: 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材上,选取了一些最具有代表性、富有时代特点,又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歌曲,如:《回忆》、《白毛女》等。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剧的基础上,采用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才能使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二、案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音乐欣赏课教学应按照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审美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出发,增强学生参与音乐、感受音乐的能力。结合当今时代特点,以素质教育和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

探索、互相合作的能力,并通过接触更多新鲜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音乐风格,掌握当今音乐流行趋势,使学生走进音乐,体味不同时期音乐作品。 【教学目标】 通过对音乐剧欣赏,学生能够认识音乐剧是综合性的审美舞台消费艺术。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评析能力,提高了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本课以《猫》为载体,通过戏剧元素、舞蹈元素、音乐元素、舞美元素四方面让学生走近音乐剧 ,体验音乐剧音乐的特点。 【教学难点】 积极主动的探究音乐剧中各种元素所起的作用。 【教学策略】 1、通过听、辨、看来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运用直观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优化了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式导入 师: 下面播放两剧目片段,请同学们判断播放的片段是属舞

对于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思考

对于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思考 摘要:音乐剧的风靡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时代的精神表现,上至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无不为音乐剧所痴迷。外国形成了多元化的音乐剧,值得我们在传承、发展音乐剧的领域上学习和借鉴。而中国正要学习它们的艺术生产机制以及它们对艺术的创新和改革的信心,站在世界的角度去看去学习,探索音乐剧在中国的道路。 关键词:外国音乐剧,发展史,中国音乐剧,借鉴和发展。 正如老师所说的那样,欧美音乐剧发展史是精心制作后给后人的一份礼物,正是她让我对欧美音乐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她的历史,她的发展还是她独特的美,都令我深深地爱上了她。 在课上老师的带领下我欣赏了几部可以说在音乐剧发展过程中不朽的经典作品:《猫》、《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歌剧魅影》、《巴黎圣母院》等等。每部剧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音乐剧,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西区故事》、《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猫》、《歌剧魅影》、《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Q大道》等等。 音乐剧在全世界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音乐剧界最重要的奖项为美

课 题 音乐剧中的音乐

课题音乐剧中的音乐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剧中音乐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音乐剧中的音乐创作,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舞台表演艺术, 有许多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则。音乐是音乐剧中的灵魂,音乐 标示了音乐剧的存在,而音乐剧也使得经典的音乐唱段得以 流传经久不衰。音乐的出色与否决定了一部剧作能否成为传 世的经典。让我们从音乐主题的选择、整体性、旋律性、戏 剧性、多样性等几个宏观的方面来看韦伯音乐创作的特点: 一.主题的选择。 韦伯的音乐剧创作非常注重题材的选择,他喜欢选择一些 具有严肃的社会意义、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引起人们内心普 遍共鸣的主题。因为这样的主题极具戏剧性、冲突性;这样, 他的音乐创作就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度把戏剧性的剧 情用音乐连接起来。比如在他早期的一部作品《耶稣基督超 级巨星》中,音乐剧取材于耶稣的生平事迹,对经文、人物、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心理探索,着力于民众与个人责任 感之间的冲突与摩擦。在音乐方面,韦伯创新的将严肃的宗 教故事和前卫的摇滚音乐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一部艺术表 现非常大胆,思想性也极为深刻的作品。这也是他的第一次 重大尝试。而《艾薇塔》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奇妙的混

合体,一个超越平凡人生活的女性。如何从一个平民成为了总统夫人,这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传奇的灰姑娘的故事,一下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猫》则是一个舞台奇观,从该剧一开始,它就用开场音乐告诉观众这是一部非凡之作。他巧妙的用猫的世界来隐喻人类的社会,这是一次关于世界观和人生态度的探讨。而在《歌剧院的幽灵》中他的音乐风格得到了全面生动的体现,这是一部惊险、充满悬念的音乐剧,这种类型的音乐剧最吸引观众。这部音乐剧的构思同《猫》一样,是经过潜心思考的,这位大师始终关注着当代人们的喜好和追求,通过各种方式寻找适宜音乐剧表现的故事,他敏锐的目光使他一次又一次的发掘出能够触动世人心灵,引发人们内心深处激动和思索的主题。在音乐上,利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歌剧院,来实现他一直以来梦想的创作形式,他使用了在严肃正歌剧中才会采用的音乐语言,不仅使用了大量的古典音乐,还在音乐剧中套入了歌剧唱段。这些歌曲成功的刻画出一位可怕外貌下的幽灵所具有的善良人性的一面,和他在激烈的内心矛盾斗争中最终选择了光明的过程。可以说,这部作品使韦伯成功的进行了艺术升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体现出韦伯对于音乐剧戏剧性的充分了解和音乐创作上深厚的功力。 二.整体性。 音乐剧的创作非常讲究整体性。这是什么意思呢?音乐剧

浅议音乐剧演唱方法的类型和风格

浅议音乐剧演唱方法的类型和风格 音乐剧(Musical)是20世纪初产生于西方的一种融合了 戏剧、音乐、舞蹈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对于音乐剧的概念和定义,有的音乐学家认为:“音乐剧的构成 成分太过复杂,呈现出的艺术面貌极其多样,很难用一种定义来全面准确地加以概括。”而另一方面,一个多世纪以来 各国的专家学者也曾尝试对其进行力求准确的表述。美国音乐剧研究专家斯坦雷?格林曾在《音乐剧的世界》,一书中 写到:“音乐剧从根本上说是漂亮的服装、快乐的舞蹈和轻松、富有情趣的音乐与台词组成的戏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音乐剧的解释为:“音乐剧是戏剧表演的作品,具 有激发情感而又给人娱乐的特点,简单而又与众不同的情节,并伴有音乐、舞蹈和对白。”而我国的戏剧家黄定宇先生认为:“音乐剧,应该是以戏剧(尤其是剧本Book)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故事、刻画人物、传达概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如果我们将各种对音乐剧所下的定义进行分析 和对比,最终可以提炼出三个最具有共性的词语:戏剧、音乐、舞蹈,可以说这三种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艺术形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便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音乐剧。

在西方音乐剧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从早期二、三十年代的《演艺船》、《引吭高歌》、《波吉与贝丝》,到五十年 代的《西区故事》、《窈窕淑女》,六十年代的《屋顶上的提 琴手》、《你好,多丽》、《啊,加尔各答》,七十年代的《耶 稣基督超级明星》、《油脂》、《艾维塔》,一直到九十年代的《猫》、《歌剧院的幽灵》、《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美女和野兽》,音乐剧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伴随着音乐 剧的发展,音乐剧的演唱方法也同样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音乐剧演唱的方法从最初的单一的、以类似轻歌剧的美声唱法为主到爵士、流行、摇滚等各种唱法并存,并且在这种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以美声唱法为基础,融合了各种唱法特点的音乐剧主流唱法,我在这里称之为“音乐剧唱法”。西方音 乐剧的大量经典曲目以及目前正在纽约百老汇及伦敦西区 这两个世界音乐剧中心上演的音乐剧基本都是采用这种唱 法在演唱。“音乐剧唱法”的演唱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为了 使概念的说明更清晰和便于理解,我们以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作为参照物。) 在演唱技巧上音乐剧唱法重视呼吸技巧的运用,大多采用与美声唱法相同或相似的深呼吸支持――也叫做“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尤其是在高音区这种呼吸方法的采用具有很 强的爆发力,从而可以比流行唱法采用的“胸式呼吸”具有更多的艺术表现力,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西方音乐赏析

论《西方音乐赏析》 这一个学期开始了,也到了选择选修课的时候了,每一次选课就像是在打仗一样,而在这一个学期的选修课争夺战中,我选择了《西方音乐赏析》这一门课。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门课程,主要是因为我看到了“音乐”这两个字,于是我就在想,选修课嘛,就不要再让自己受罪了,选一个轻松的课就好了嘛。照我想的话,这一门课就是听听音乐啥的。听什么音乐呢就是一些老掉牙的音乐。在原来我完全不理解西方音乐的魅力,虽然我喜欢的是现代的流行音乐,在后来我才明白,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不懂,不了解他的内涵,以及它所包含的情感。自从学习了这一门课程之后,总算明白了西方音乐的魅力。 音乐是一种不分国界的东西,你或许听不懂他的语言,但是你完全可以听懂他里面所包含的感情,起伏的音调是可以感染其他的人的感情的。虽然喜欢现代流行音乐的人很多,但是有几部作品能历经时间的冲刷经久不衰的。反而那一些我们认为是老掉牙的西方音乐,往往历经几百年的时间而俞显辉煌,就像一些美酒,愈陈愈香,可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正是这一门课给我们了一个了解西方音乐的机会。 科学证明音乐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有强力的引导作用。这种导向作用分为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不同的音乐可以给人以不同的心灵感受,好的音乐能改善人的心情,不好的音乐会影响人的情绪。音乐史无私的,无论男女老少,高低贵贱,都可以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王公贵族们可以享受奢华的宫廷音乐,而平民百姓也有民间小调来述

说自己。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在这一门课开始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些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大体分为几个时期,还有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以及西方音乐的种类。但是这些东西给我的冲击力远远不够,就仅仅在我的脑海里过了一下,不久我就忘光了。留下一些依稀证明他存在字句,巴赫、莫扎特、斯特劳斯、圆舞曲、歌剧……之后我就找了一些西方的音乐听。我找了贝多芬的曲目第五交响曲《命运》,这一部作品给我了很大的冲击,在作品的开头“当当当当”四个重音就有一种悲愤不屈的情绪产生,说的通俗一点就像是当头一棒,很有节奏,很有气势。这是一种让人恐惧的、充满震撼力的开头,接着仿佛狂风暴雨般的后续弦律接连不断,让人有一种就要窒息的感觉,是一种震动人心的旋律,激荡的弦律里充满了不屈的意味。我结合贝多芬的背景仿佛可以明白一些,让人不禁在想,这是要告诉我们一些东西,在困难来临的时候为什么要放弃只要还有一点希望,就不能放弃!究竟是命运让你放弃,还是你自己放弃了自己究竟是命运打败了你,还是困难和挫折打败了你贝多芬凝练他的苦难成就了这一乐章,了解了他,在听这一曲目的时候,就越容易与音乐产生一种共鸣,容易被这一个曲子感染,告诉我们不应该放弃。贝多芬的音乐给我很大的震动。《月光奏鸣曲》、《致爱丽丝》等一些听起来也比较有感觉,但是其他的音乐人的音乐,我就有一种不是很听得懂的感觉,尽管他们都是赫赫有名的伟大音乐家,也有很大的原因是我没有深入了解他们创作音乐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所包含的深刻情感。

近现代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

近现代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黎锦晖作曲),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 张昊作曲),《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秋子》(黄源洛作曲)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剧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马可,瞿维等作曲)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为了与中国固有传统戏曲相区别,此种歌剧被称为新歌剧。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如《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等作曲),《王秀鸾》(艾实惕等作曲)等。a{g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歌剧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一些有益经验,陆续涌现出《小二黑结婚》(马可作曲),《红霞》(张锐作曲),《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伤逝》(施光南作曲)等优秀作品。 中国歌剧的发展,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 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国新歌剧的最初尝试 一九二七年阎述诗(1905-1963) 创作用民乐伴奏的舞台歌剧「高山流水」,阎述诗多才多艺,自已写剧本,自已谱曲,自导自演,还亲自参加灯光布景的设计制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现了春秋时代的音乐盛况和善乐者辈出的高文明社会。 阎述诗继而又创作并演出「梦里桃花」及「疯人泪」、「孤岛钟声」、「忆江边」等歌剧。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大批爱国志士离开东北进入关内,阎述诗不惧艰险,在编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剧「风雨之夜」后,离开东北入关。

最新音乐剧剧目一览表

音乐剧剧目一览表 西方音乐剧 A字部 《不可无礼》(Ain’t Misbehavi’) 《经典巨著》(A Class Act) 《小夜曲》(A Little Night Music) 《快板》(Allegro) 《安妮》(Annie) 《安妮,拿起你的枪》(Annie Get Your Gun) 《万事成空》(Anything Goes) 《掌声响起》(Applause) 《前世今生的阿伊达》(Aida) 《歌舞线上》(A Chorus Line) 《困苦中的年轻女人》(A Damsel In Distress) 《什么是艺术?》(Art) 《一个欢快的姑娘》(A Gaiety Girl) 《刺杀》(Assassins) 《X大街》(Avenue X) 《爱的观点》(Aapects of Love) B字部 《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 《美丽游戏》(Beauty Game) 《铃声在响》(Bells Are Ringing) 《大河》(Big River) 《劲爆的彩绘管子》(Blue Man Group:Iubes) 《兄弟情仇》(Blood Brother) 《舞厅》(Ballroom) 《做个好人》(Be good) 《亿万富翁》(Billion Dollae Baby) 《乡村歌手巴底》(Buddy) 《再见了小鸟》(Bye Bye Birdie) 《南海天堂》(Brigadoon) C字部 《酒店》(Cabaret) 《卡米洛特》(Camelot) 《坎坎舞》(Can-Can) 《坎戴德》(Candide) 《卡门琼斯》(Carmen Jones) 《嘉年华会》(Carnival) 《旋转木马》(Carousel) 《猫》(Cats) 《棋王》(Chess)

音乐剧中的音乐赏析

音乐剧中的音乐赏析 音乐剧简介: 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猫以及歌剧魅影等。 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 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变化,音乐剧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很快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质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并且正在不断扩大的受众人群。 音乐剧特点: 音乐剧的起源与发展:

音乐剧起源于西方民间艺术,由歌舞、说唱等形式综合而成。早在1775年,本达的《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与1778年《美犹亚》已成为早期范例。菲比赫曾写过三部曲《希波达米亚》、R·施特劳斯的《伊诺克·阿登》、奥涅格的《火刑堆上的贞德》.布利斯的《早晨英雄》r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为话剧加入了最有表达情感的音乐形式。早期最具音乐剧的代表作品应该是《黑骗子》它于1866年诞生。1943年上演的《俄克拉荷马》,1975年上演的《群众演员》和1982年在美国百老汇首次上演的《猫》剧是上座率最高、演出场次最多的音乐剧剧目。世界许多著名的作曲家都参与创作过属音乐剧范畴的音乐作品,如英国作曲家戈尔·亚历山大曾自己创办了音乐剧团,为他所创作的《那伯的葡萄园》、《影子戏》、《耶路撒冷奏鸣曲》等音乐剧进行演出还有苏格兰作曲家汉密尔顿·伊恩所创作的《法萨卢斯战役》,英国作曲家城维斯.彼得·马克斯韦尔的《狂王之歌》,勋伯格的《西贡小姐》。英国作曲家安德列·鲁得·韦伯创作的《日落大道》、音乐剧与话剧、古典歌剧及舞剧有着明显的区别。音乐剧的形式多样,可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它借鉴了民间音乐素材、爵士乐风格、黑人说唱及民间舞蹈.踢踏舞、爵士舞甚至芭蓄等。 在歌唱方面,它不同于歌剧,音乐剧中可根据剧情的需要用不同演唱方法来加以演唱,如美声、通俗、民间说唱等。在舞蹈方面,音乐剧中的群众性的集体舞最为典型形式也十分多样,有古典芭蓄、民间舞、踢踏舞等。如《猫》剧,《西区故事》等不同形式的舞组合,形成其独特风格。 音乐剧的诞生,也许是由于一场“意外”,一场令人庆幸的“意外”——1866 年在美国,由威威廉.惠特里(Wil1iam Wheai1cy)制作了一台音乐通俗剧《黑骗子》,正苦于无人演出时,一个芭蕾舞团在美国作巡回演出时剧场被大火所烧,万般无奈又没有路费回家,只好为威廉上演了《黑骗子》。演出时音乐、戏剧和芭蕾舞在整台演出中交替进行,戏剧与舞蹈没有情节上的联系。尽管如此,这台演出竟出人意料地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从此这样的一种演出模式便由此确立,有人以此为标志,来界定音乐剧在美国的诞生。 但是,音乐剧的诞生绝不是偶然的。它的诞生有着社会的、历史的原因:1、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其历史不过300多年。而具有美国本土风格的音乐从形成至今,则不过200年的历史。因为美国音乐成熟较晚,在20世纪以前,完全受到欧洲音乐影响,只有在十九世纪末开始,才逐步形成真正具有独特美国风格的音乐。它从本质上来说是本土的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尤其是欧洲音乐的融合,渗透而产生。由于美国音乐在二十世纪才完全成型,所以,美国需要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音乐形式,一种基于美国本土文化的表演形式。音乐剧就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的。 2、欧洲移民将许多成熟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带入了美国,如歌剧、芭蕾舞剧等等,为音乐剧的出现提供了“硬件”。早期的音乐剧,一方面接受了欧洲的不同风格的轻、喜歌剧甚至在歌厅舞厅表演的歌舞杂剧(Vaudevil1e)的影响;

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18 ? 摘要:中国歌剧从无到有,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新时期下,在文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要对中国歌剧进行现状的分析审视,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同时结合着自身的优势所在,在新的的时下,取得更好的发展,让中国的歌剧能够在世界乐坛上占有重要的低位。 关键词:中国歌剧;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发展策略 艺术之所以有国界和民族之分,就是因为各个国家和民族,其艺术创作,是有着各自艺术特色的。这种个性的特色,共同构成了世界艺术花园的多姿多彩。作为歌剧来说,一方面,歌剧是一门外来的艺术;另一方面,又跟中国戏剧艺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歌剧在中国的发展,注定是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一百年中,我们欣慰地看到这门艺术形式从无到有,从生根到发芽,从开花到结果。音乐工作者们创作出了大量的中国原创优秀歌剧;音乐表演者们用他们各自扎实的演唱和表演功力,塑造出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歌剧人物形象,而音乐教育者们则默默奉献着,培养出了大量的中国歌剧表演人才,可以说,中国歌剧,已经形成了从创作到表演,到人才培养的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是毕竟,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有别于之前任何一个时代,较之以往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歌剧研究者最先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在新时期下让中国歌剧再迎来一次辉煌,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大部分专家和学者,都能对此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即充分正视中国歌剧发展的现状,分析出新时期新环境下发展的优势之所在,然后扬长避短,鼓足干劲,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让中国的歌剧,不但能够满足本民族人们群众的欣赏需要,还能够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广泛的影响。 一、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 1.创作理念方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歌剧创作虽然在创作数量上有了较大规模的增长,但是众多作品中,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并不多,更不用说在世界的舞台上看到中国歌剧的身影了。究其原因,创作者的创作观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或者说,没有将创作的重点放在“中国”二字上。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曾经表示,要想出精品,出能够叫响世界乐坛的作品,就要创作出“中国歌剧”,具体说来,就是要有中国的题材、中国的创作手法、中国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情感表达和中国的音乐灵魂。在各种文化交融日渐繁荣的今天,一些创作者似乎在创作中迷失了方向。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创作环境相对封闭,却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作品,而今有了一个开放的新环境,很多创作者却在多种选择中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该作何选择,致使创作出来作品民族性尽失。对于此,无论是普通的歌剧欣赏者还是歌剧工作者,都是难以接受的。 2.大众审美取向方面 从中国歌剧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凡是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都是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深入现实生活,和人们群众审美水平相一致的作品。拿一些经典的歌剧来说,歌剧的故事本身都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们也愿意看到用歌剧来展现这个故事,将会是怎样的艺术效果。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说,他们愿意主动地在歌剧版本中寻找到一种新的审美认同。这也是当时这些经典歌剧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但是今天的歌剧创作在大众化的审美倾向方面,却有了很大的缺失。一方面,创作者们在创作中,过于追求歌剧的外在效应,力求推陈出新,本意是好的,但是却不自觉地拉远了与观众的距离;另一方面,则是对一些专业创作手法的运用不当,一个突出的特点就在于,歌剧在冲突最激烈、最关键的时候,音乐的创作却很单薄,致使歌剧整体的观赏性大大下降,也就与大众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偏差。 3.市场营销方面 歌剧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观众,没有了观众,歌剧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特别是在文化市场化的今天,要想让歌剧的发展,走上一个良性发展的道路,市场的培养和营销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从歌剧创作者的角度来说,随着人们价值观的逐渐改变,很多创作者创作目的有了很大变化,创作不是为了歌剧本身能够满足人们群众的文化审美需要,而是掺杂了太多了名利因素。这种心态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只能是离生活和观众越来越远。而没有好的作品,或者创作出来的作品观众们都不知道,或者不喜欢看,就不能够获得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各种创作和排演之处就捉襟见肘,也就谈不上市场宣传和推广,使得中国歌剧陷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二、中国歌剧未来发展的优势分析 从中国歌剧发展的现状发展来看,尽管形式不容乐观,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发展态度还是好的,而且作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来说,还有着自己多不具有的很多优势之所在,这给中国歌剧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有利的条件,也更坚定了我们的发展信心。 1.创作理念的优势 通过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各种创作理念的融合是我们创作的优势之一,前文中所提到的创作理念方面的问题,不是说我们不具备这种优势,而是没有将这种优势用一种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方面,歌剧本身是一门外来的艺术,百年的发展中,我们的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创作融合性的经验;另一方面,当今中国对外文化的交流,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阶段,给创作者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平台,让创作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 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唐慧霞 戏剧

中国音乐剧产业的现状分析

课程论文 标题:中国音乐剧产业的现状分析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班级:B1201 成员:雷xx 曹xx 胡xx 刘xx

音乐剧,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及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一、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变化,音乐剧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很快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质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并且正在不断扩大的受众人群。《妈妈咪呀!》中文版总票房达1.3亿元,而原创音乐剧《三个橘子》、《钢的琴》、《大红灯笼》以及《碟》等都凭借完整的剧情故事,完美的制作团队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足以证明中国音乐剧的巨大市场潜力。 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中国音乐剧市场是一块可以预见的“大蛋糕”,越来越多的人投资制作音乐剧,但中国音乐剧的起步太晚,又企图腾飞得快些,难免有些误区,若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目前音乐剧在国内的发展并非想象中那般顺利,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中国音乐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原版引进,然后是改编中文版,最后是做原创音乐剧”,3个阶段的核心落脚点在于如何本土化,因为音乐剧是西方舶来品。例如,中文版《猫》的场景是垃圾山,所以不同版本的《猫》中,垃圾山会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做“本地化处理”,这次中文版《猫》在北京演出时,垃圾山里就出现了“鸟笼”等京味元素;《我,堂吉诃德》走的是另一种路径,这部经典音乐剧在得到授权后,由曾为美国百老汇戏剧导演的约瑟夫·格雷夫斯带领一群中国演员排演完成,剧中不论是台词还是唱段,所有演员都用英文完成,在演出形式、舞美、道具甚至是音乐上,导演都有相对较大的改编权限,他可以根据剧场、观众、时间等各种客观环境的不同,而对剧目呈现做出针对性的调整或修改。虽然这几部改编的音乐剧反响不错,票房收入较高,但有专家指出,国内大部分音乐剧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它们首轮演出依靠一系列大张旗鼓的宣传,尚有不错的反响。到了第二轮,情况便会明显弱于前一轮,到了第三轮情况显然不容乐观。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1.缺乏资金投入。“除了百老汇音乐剧,国产音乐剧是做文化市场的人

西方音乐欣赏

目录一、音乐学基本介绍---2

《西方音乐欣赏》复习材料 一、音乐学基本介绍 音乐学,musicology,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音乐学的总任务就是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其规律。如研究音乐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有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民族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等;研究音乐的物质材料的特点的,有音乐声学、律学、乐器学等;研究音乐形态及其构成的,有旋律学、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等作曲技术理论;还有从表演方面来考虑的,如表演理论、指挥法等。 从各个方面对音乐进行学术探讨,古已有之,古希腊的阿里斯提得斯·昆提利安(约2~3世纪)即曾在《论音乐》的著作中试将音乐分为理论、技术及演出三大部分。真正考虑将音乐分门别类进行专门研究,并加以体系化,从而形成音乐学这门学科,则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一般以F.克吕桑德于1863年所编《音乐学年鉴》作为西方近代音乐学的发端。克吕桑德在该刊第 1卷的序文中,强调了音乐研究应具有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同样水平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1885年,奥地利音乐学家G.阿德勒发表了论文《音乐学的领域、方法及目标》,将隶属音乐学的各种门类划分为两大部门,第一部门为历史音乐学,包括音乐通史与各种专业史;第二部门为系统音乐学,包括可应用于音乐不同领域的法则,如研究和声、节奏、曲调的法则,音乐美学与音乐心理,音乐教育学与教学法,对音乐民族学及民俗学的比较研究等。另外又列出这两个部门的辅助学科,如历史部门的文献学、传记学、史学、文学史、哑剧及舞蹈史等;体系部门的音响学、生理学、逻辑学等等。他的分类法成为以后德奥系统音乐学分类的基本依据。 迄今为止,音乐学已出现多种体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H.里曼在《音乐学概论》中将音乐学分为5个部门,即音响物理学、音响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理论及音乐史研究(比较音乐学)。里曼体系的特点是强调了音乐史与音乐理论,认为音乐美学是理论中一种思辨的学科,而音乐理论实际上接近于应用音乐美学。 H.J.莫泽尔(1889~1967)则将音乐学按4个方面的关系来分类,即:①哲学的音乐学,即音乐美学。②自然科学的音乐学,其中包括音响学、音响生理学、音响心理学、音乐工艺学。③民俗学的音乐学,包括比较音乐学与乐器学。④精神科学的音乐学,即西洋音乐史。至于狭义的音乐理论则列为实践方面的理论,与上列各项并列。莫泽尔体系的特点是将音乐学与一般艺术学联系起来,而以音乐史为其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西方最为流行的则是 H.-H.德雷格尔(1909~1968)的体系。他于1955年提出的分类是:①音乐史,包括记谱学、乐器学等;②体系的音乐学,包括音乐声学、音乐生理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哲学等; ③音乐民族学与民俗学;④音乐社会学;⑤应用音乐学,包括音乐教育学、音乐治疗学、音乐评论、音乐工艺学等。此外,美国音乐家协会也曾于1955年将音乐学的对象规定为从物理、心理、审美及文化现象来研究的一门知识,并按此原则来考虑分类的方法。由于着眼点不同,对音乐学的分类方法也各有不同。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在这学期的西方经典音乐剧课程里,我们学习观看了很多部世界世界名剧。有《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等。在老师对这些戏剧的讲解后,使我对西方戏剧产生了兴趣,我们在不知觉间已经与音乐剧亲密接触了整整一个学期。从一开始的仅仅听过《猫》和《歌剧魅影》的懵懂无知,到现在对于音乐剧有了些更深入的了解,越是了解越发喜爱,西方音乐剧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以前从未深入涉猎,基本不曾了解的美妙世界。 《悲惨世界》的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人物性格鲜明,剧中不同人物的演唱曲调总有不同的音乐主题性,来突显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与各自的命运。唱段刚开始,是芳汀的主题。芳婷的“我曾有梦”,她的梦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而当芳婷即将死去,向冉阿让托孤时两人的对唱也让人不禁心痛。她不愿死去,更不愿让珂塞特孤苦伶仃。当她唱到“告诉珂塞特我爱她,我会在醒来后看见她”时带着哭腔,仅这一句,就将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临终前的不舍和恳求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心碎都难!芳汀主题概括而言,就是被爱遗弃、渴望爱、为爱牺牲、将爱交讬。 在《悲惨世界》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性格,这种性格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冉阿让经过苦难磨练而对上帝的深沉敬仰,芳婷的纯洁与软弱,沙威的威严与冷酷。这些性格分别用不同的主题旋律表现出来以后,显得格外鲜明。 以前有朋友曾经讨论过音乐与语言的问题,实际上,我认为,音乐不是不可言说,像音乐剧《悲惨世界》这样,把音乐语言化,不仅使语言的魅力大增,也使音乐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毕竟,音乐并非为了音乐本身,而是为其表达的内容。单单旋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这个旋律打动了某一根心弦,那便是它的意义所在。在音乐的国度里,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民族的差异,更没有语言的障碍,这是一种心灵的融合,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体现吧。一部好的作品,必定有其出色的艺术功底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的,而《悲惨世界》则同时兼备了这两点。不可否认,《悲惨世界》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世界名剧。 我最喜欢的就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歌剧魅影》,不仅给我以视觉的冲击,而且结构和音乐也给我记到的震撼和感动! 《歌剧魅影》的结尾处给我留有一个疑问,刚开始看到魅影从镜子中走后,我觉得魅影应该是死了,因为他不曾接触过这个世界,他除了歌剧院哪里都没去过,无法生活,可最后回到现实,墓碑前的花,那是克莉斯汀和魅影“信物”除了魅影不会是别人,真的挺让人迷惑的;再就是克莉斯汀到底爱没爱过魅影,劳尔把音乐盒放到克莉斯汀墓碑前,说明这对她很重要,但同时那又是魅影心爱的东西,给人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让大家有不同的感受。天生的丑陋和残酷的现实使得魅影变得冷漠无情,用暴力来反抗这个世界,但其实他也渴望被大家接受、认可,在最后克莉斯汀对魅影说“你不是孤单一人”就是很好的说明了魅影内心的恐惧,其实也就是说当时人们以貌取人,歧视他人的一种社会风气,不论他是否才华出众,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悲观,要积极面对,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要事事激进,学会安慰、鼓励自己。对于我这样学音乐表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 古希腊的音乐是以诗与乐,或诗、乐、舞三位一体为主的音乐艺术,其中诗的地位在乐之上,曲调和节奏都受歌词抑扬顿挫的影响。 古希腊的乐器主要有弦乐和管乐两类,弦乐的代表是里拉琴,管乐的代表是阿夫洛斯管。 四音音列 古希腊音阶的基础是四音音阶(Tetrachord)。它自上而下排列,两端的音构成固定的四度音程,中间的音程可以变化,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四音音阶: 完整音列体系 两个四音音列便可以构成七音体系或是八度体系。构成的方法有两种:联合四音音列(前一个四音音列的最后一个音作为下一个四音音列的第一个音)和非联合四音音列(前一个四音音列的最后一个音与后一个四音音列的开头的音相隔一个全音)。 调式 四音音列可根据全音和半音的不同位置,排列成7种不同的音阶。古希腊的调式体系以古希腊的几个重要氏族部落命名,分别是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混合利第亚及其各种变体,排列方式自上而下。古希腊人认为不同的调式与不同的情感相联系,多里亚调式富有男子气质,能使人安静、坚强;弗里几亚调式狂野而具有酒神精神,能激发人的热情;利第亚调式使人柔弱;混合利第亚调式易使人悲伤 音乐社会功能学说 在古希腊人心中,音乐有一种神秘的魔力,认为音乐可以除邪防病,也是净化心灵、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非常重视音乐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利士多德等人都对这一问题有过著述。 罗马音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朝向实用化、典仪化方面发展,军乐以及仪式、游行音乐非常普及。军队中配有军乐队、乐师和歌手,以炫耀军威,鼓舞士气。音乐在古罗马统治阶级的手中,成为炫耀权势或纯粹娱乐的工具。在古罗马文化生活中,有深刻伦理道德意义的古希腊悲剧也被豪华的马戏演出或血腥的角斗士格斗场面所取代。 与古希腊音乐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音乐的职业化。职业音乐家到处巡回演出,待遇优厚,被人们奉为偶像。 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 情绪:情绪肃穆、超脱,采用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排斥人世激情。 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三度进行为主,是歌唱性(或吟诵性)的,和语言的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节奏:自由而无固定节拍,依照歌词韵律长短抑扬而定。 织体:和希腊音乐一样,单声部音乐。 歌词:以拉丁文为歌词,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 演唱方式:大致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四种。 较固定的音乐形式:诗篇歌调、交替圣歌、应答圣歌、赞美诗。 调式体系:教会调式。 中世纪的常用乐器有弦乐(拨弦、击弦、弓弦)和管乐两类。 英国音乐的风格特点: 1、和声方面 a、使用不省略三音的完全三和弦; b、常用相同节奏的和弦进行; c、运用协和的和声,避免强拍上的不协和音程。 2、织体方面 a、多采用和声式的织体; b、常将两个声部的旋律和节奏组合在一起,并创造出“福布尔东”的复调音乐手法。 福布尔东 从乐谱上看,是一种二声部音乐,高声部与低声部构成以平行六度为主的进行,偶尔出现八度,每个乐句总结束在八度上。 演唱时在高声部下方四度再即兴加入一个声部,该声部在谱面上往往未写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