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理能力调查研究

幼儿自理能力调查研究
幼儿自理能力调查研究

幼儿自理能力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

3岁的吕博刚上幼儿园时,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可是每当吃饭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在低着头吃饭,而他却坐在那儿“看饭”,一直等着老师过去喂他,自己一口饭也不吃。刚开始时我以为他不舒服,可一连几天都这样。后来,我从与吕博妈妈的交谈中,了解到原来吕博一岁半的时候,就能自己拿勺子吃饭了,不过吃得到处都是饭粒,还经常撒饭,奶奶嫌他把衣服弄脏了,从此就不让他自己吃饭了,一直喂他吃饭,结果造成了孩子到现在还不会独立吃饭。在我班,不会独立吃饭的幼儿还有;不会独立大小便的幼儿也有……生活自理能力差,成了当代独生子女的一大弊病。

为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就必须对他们的生活做相应了解,使他们在动手动脑自理活动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动手,养成爱动脑思考,生活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二、调查方法

1.观察法: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2.访谈法:又称晤谈法,是指是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3.调查法: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

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

三、调查结果

针对幼儿自理能力较差的情况,我从小、中、大各抽出十五位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来调查。如;幼儿在家是自己吃饭还是由父母来喂;早上是自己穿衣、穿鞋子还是父母帮穿;自己洗脸还是父母帮洗等。

四、幼儿在生活自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家长过度溺爱,承包幼儿各项任务

由于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多数家庭均为独生子女,导致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过度保护,对幼儿的干涉过多,这也不许去那也不许做,束缚了幼儿的思想,限制幼儿的活动,承包幼儿各项工作。因此导致许多幼儿生活不能自理,时时等待家长的帮忙。大人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却不知处处包办代替,幼儿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

(二)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习也不晚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能力差,自我服务是孩子以后的事,这些事等到孩子长大了也就了自然会了,现在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些,不必急于让他自己动手,而且孩子越小越难教,等长大了,自然学得也快。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限制了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养成了孩子过分依赖的性格,使得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与其它小朋友产生明显的差距。

(三)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或吃得脏

由于幼儿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父母怕麻烦,没让孩子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爸爸妈妈不是教会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孩子自理能力差,每位做家长的都深有感触,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日后成为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增强意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家长普遍存在着一些错误观念:有的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小,长大自然就会;有的认为孩子小,做事要累着孩子的;有的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的虽然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这一观念,但却不能落实到实处,真正放手---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转变家长的观念至关重要。

1.充分认识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重要性。

有研究表明,二岁到三岁的孩子手的动作发展已经具有操作能力,具有独立意识,时常产生“我来做”的想法,对于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大人一定要予于重视、支持和鼓励。而家长的教养态度和孩子的生

活自理能力的水平存在着较强的对应关系。家长教养态度是重视型的,能放手教、耐心教的,孩子的自理能力就强;家长教养态度是放任型的,顺其自然,想到时教一点,孩子的自理能力就一般;家长教养态度是保护型的,事事都包办、代替的,孩子的自理能力最差。因此引导家长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当务之急。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教育观念,就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幼儿独立性的重要,从而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

2.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进行教育培养。

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时,家长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孩子的房间里,可以张贴娃娃穿衣服的图片,整理玩具的图片;在洗手间张贴卡通动物洗刷的图片;平时家里可以经常播放教育幼儿独立自主的歌曲、碟片“好孩子自己走”“我有一双小小手”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充分调动孩子做事的兴趣。平时还常提醒幼儿:“好孩子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家的宝宝是大孩子了,会做事情了。”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形成做事的习惯。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还包括家庭每位成员之间教育的一致性:不能这个要求严,那个要求松。家庭成员的不一致性,将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影响孩子正常发展。

3.坚持细微入手养成良好习惯。

小时候养成习惯的重要,它能为一生奠定基础,所以千万不可忽视就在我们身边的小事:早上自己来刷牙、洗脸、穿衣服、饭前自己洗小手、吃完饭自己擦小嘴巴、出汗了自己擦汗、有鼻涕自己拿手帕擦……

这些事虽然看上去是很小的、细微的,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到的,但实际是给孩子创造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锻炼他的独立生活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由易到难,因势利导,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凡事只动口不动手,必要时也只做具体、细致的示范,而决不实际帮忙,让孩子动起小手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从小就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大人的帮忙,并慢慢养成习惯。

二、融入一日,重在常规。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园的生活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幼儿在三至六岁是身体、智力、情感好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他们的大部分生活经验将在幼儿园中获得,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需要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的学习与生活,所以老师在引导小班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小班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通过一日生活活动的不断操作、探究、重复来帮助小班幼儿建立积累生活自理经验。

1.以游戏化贯穿一日活动。

我们在一日活动中非常注重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对于一些描述具体事物的生活现象的语言较易接受,因此应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起幼儿学习一些枯燥的劳动技能的兴趣和愿望。在幼儿入园时可以经常播放洗手、穿衣的儿歌、顺口溜、歌曲,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小技能;教学活动中安排关于自理方面的内容,让幼儿在正规的教学活动中学习自理能力方面的知识技巧;在

游戏活动中,则安排一系列生活工作游戏,让孩子在区角活动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操作区,投放一些化妆瓶让幼儿拧拧盖盖,还放置了瓶娃娃和豆类小勺等,让幼儿做喂宝宝的游戏;在理发屋放置一些娃娃头、梳子、吹风机、手绢、小发卡等,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梳头、穿衣;在巧手角中,投放线轴、编织等,让幼儿亲自动手来动一动、试一试,做一做;生活区:投放许多用色彩鲜艳的碎布做的小乌龟,小花猫,小白兔等小动物,在小动物的眼睛处、腿处、嘴巴等处钉上扣子和扣眼,然后,创设一种情景,让幼儿有兴趣地练习系扣子……通过这些游戏区角,不仅让孩子们感受了有趣的游戏活动,更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孩子虽小,但不能低估他们做事的能力,应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幼儿分配一些小任务。如:可以请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值日生;早晨帮老师一起给桌子和椅子排排队。上课帮老师发发书,油画棒等。幼儿对这些活动都很感兴趣。常常会听到孩子抢着说:“老师让我来帮他。”“老师让我来饭。”达到了幼儿在乐中学,学中乐的效果。

孩子在家,劳动自理的机会更是时时处处都有,只要家长肯放手,所以家长的观念一定要转变,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体验自己要干的、自己能干的事情。家长在生活中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和劳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吃饭、穿衣、游戏、睡觉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实践,只要没有危险,抓住一切机会,为幼儿提供练习机会:比如早上穿衣怕时间来不及,可以早点叫醒孩子,为孩子提

供充裕的时间……家长只要本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学着做”的原则,多为幼儿提供练习机会就行了。

2.以表扬鼓励为主激励自信。

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针对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在班上可以设置“能干的小手”专栏,根据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技能掌握的情况进行分项评比:穿衣、扣钮扣、穿鞋袜、取放杯子、自己吃点心、洗手、整理玩具、搬椅子等。每项内容用具体图画表示;取放杯子用一个杯子图表示,并逐条向幼儿讲述要求。达到某项要求的幼儿,可在相应的地方得到一个红五角星,谁得到的红五角星多,就证明谁的小手最能干。幼儿的上进心较强,有表扬的评比,他们都会更努力去做。教师只要从正面鼓励引导,发现幼儿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让大家向他学习。还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做利所能及的事情,从而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

3.让儿歌故事成为新型培养手段。

故事、儿歌对孩子具有无穷的魅力。故事中形象真切的人物与动物深深感染着孩子。如“大公鸡和漏嘴巴”“妈妈,我长大了”“小妹妹当检查员”等,因此老师经常给孩子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念一些琅琅上口的儿歌,让幼儿在文学活动中汲取知识力量,知道自理能力的重要、可

贵。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引用,在平时的游戏、日常生活中都可坐下来讲一讲,念一念。

家长在家时,更是可以运用亲子阅读、陪孩子一起看电视、为孩子购买碟片等手段进行文学的熏陶,通过文学作品中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和影响孩子,激发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自理意识。

三、言传身教中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小班幼儿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差,模仿力强,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就是老师和家长,在他们眼中,大人是对的,有权威的,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为此,老师与家长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真正成为孩子的表率。自己能做的事千万自己做,在老师和家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然也就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能力。还可以激发幼儿的好胜心,因为孩子活泼好动,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以激起他的好胜心,跃跃欲试。要抓住幼儿这一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活动,以竞争促发展,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自理能力提高了,就要培养坚强的意志,使孩子更有恒心解决各种问题,遇到困难时不会退缩,而是大胆前进,使自己不断的成长。

总之,在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时,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的代替,并鼓励指导幼儿尝试自理自立。同时要培养幼儿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健

康的成长。

李爽2017年8月

幼儿园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最佳时期就是小班阶段,同时也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 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及习惯越易成功。同时,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已发展得比较自如,他们已能够掌握各种运用大肌肉的动作和某些运用小肌肉的精细动作,这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而且他们自身也产生了独立地进餐、盥洗、睡觉、穿脱衣服的愿望。这时,成人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包办一切,而要针对他们的发展水平,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机会,帮助他们实现生活自理能力的愿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指出: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与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幼儿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四者认识一致、态度一致、言行一致、行动一致,才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下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 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小班 2015.9

育儿知识 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经常看到有的家长对孩子大声地呵斥:“你连这都不知道。”“快点过来,听到没有?!”……我们做父母的往往认为这样居高临下,命令式的语调能体现自己的威严能让孩子更听话。可是你试过另外一种方法吗: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无论是在自己、亲戚、朋友家里还是在公共场合,当你要对孩子说什么的时候,请试着蹲下来,让自己与孩子处在同一高度,用你的手握住孩子的小手,用亲切的目光看着他,然后和颜悦色地对孩子说出你的要求。你是不是发现,用这样的方式对孩子说话,孩子同样听你的话,而且还会更开心地去执行你的“指示”,而且完成得更快更出色呢?达到的是同样的甚至是更好的效果, 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当着生人和外人的面教训孩子最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其实,小孩子的领悟能力相当强,当你不想让他做某事时,只要轻轻地摇摇头,或悄悄地对孩子瞪瞪眼睛,他就会明白的,完全没有必要大声说出来。如果你还是不放心,也可以在出门前和孩子达成默契,就当是你们之间的秘密:“如果你看见爸爸摇头,那就说明不能那么做;如果爸爸点头,那就是同意了。” 三、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的自主意识也会随之增长。当你喂他吃饭时他说“我自己吃”,当你帮他穿衣时,他说“我自己穿”,可能他会弄得满身是饭,可能他会把衣服穿得一团糟,但我们不要打击你的兴致,而要信任他,鼓励他,给他学习的机会,否则孩子将永远不会“长大”。 四、相互间多多交流 不要只是一味想知道幼儿的各种想法,也应该把你的想法告诉孩子,例如,爸爸上班时做什么工作,妈妈平时喜欢吃什么,爸爸妈妈对宝宝什么表现感到很高兴等等。对孩子敞开你的心扉,孩子也会同样对待你,交流的问题解决了,父母和孩子相互之间就有了默契,这对孩子的成长有益。 小班 2015.10 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会生活自理,从事简单的自我服务的能力,如:自己穿衣服、独立入厕、独立进餐、自己整理衣物等。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生活能力,不仅会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更是孩子在以后社会中赖以生存及发展的根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够促进孩子独立性、自信心的增强,并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起始站,我们非常注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孩子能否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我们对完成此项任务的困难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原因分析 第一,家长过度爱护,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惯包办代替、亲历亲为。孩子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心肝宝贝”,在家许多大人围着他转,哄他们开心,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因此许多小朋友吃饭要喂,有些爷爷奶奶为了哄好孩子一餐饭,要跟着走好多路,或边喂饭边让孩子看电视;帮他们解小便,穿脱衣服,大人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却不知处处包办代替,孩子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 第二,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习也不晚。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的这些请求:“我来洗,我来拿,我自己……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地就学会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现在孩子小,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而且越小越难教,孩子大了,学得也快。因此这样教养的孩子在家中一切需要自己动手的事,几乎全由大人包办,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在各方面的发展,与其它小朋友都有明显的差距。 第三,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或吃得脏。由于孩子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让孩子自己吃饭常常桌上地上都是,家长嫌脏,认为还不如自己喂得快;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家长后悔没帮他洗;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还要重穿,耽误了上班时间……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减少避免麻烦。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幼儿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孩子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幼儿又是能力培养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能力将使其终身受益。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读书心得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的读书心得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必须坚守,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本次寒假在家,我认真仔细的将《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这本书翻阅了一遍,深觉这本书中所著内容对一线的幼儿教师来说大有裨益,通过这段时间段的学习,受益匪浅。 一、教学教研一把抓,学会观察是基础 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大是业内普遍的共识,因为幼儿园的工作作息与中小学的不同,教师在白天的工作几乎不能有任何的中断,需要全天对幼儿进行照顾。尤其是在我经过两年的中专学校工作之后,对中小学和幼儿园工作的方式的差别上深有体会。因此,在我看来,幼儿教师在承受高压、劳累的双重负荷下,进行教研活动就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是在读过《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之后,我感觉自己在教育与教研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其实,教育与教研本位一体,真正的教研正是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并且服务于教学。教学教研应该一把抓,首先,我们要学会的就是:用眼、用心,学会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

幼儿行为的观察,观察什么?书中有详细完整的记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幼儿在常规活动中的行为 幼儿在园的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常规活动:进餐、午睡、洗手、如厕、午休等等。这些活动看似平凡、枯燥,但却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注意。 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如何观察幼儿进餐行为、如厕行为、午休行为和过渡时间的行为,虽然很琐碎,但是却不能轻易的忽视。 2.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 与常规活动一样,游戏材料是幼儿学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它们两个在幼儿个性方面发展的功能是不同的。游戏材料的一种重要作用就是有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符号表征能力。 阅读和书写的确是符号表征过程,但是只能反映我们一半的表征能力,它们是语言符号的一部分;而非语言符号表征要借助艺术形式呈现——绘画、雕塑、舞蹈、哑剧、音乐及戏剧。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能充分地把握或者用语言解释他们对事物的模糊理解,所以他们是通过使用游戏材料时形成的关系以及所引起的变化来获得对抽象概念的直观感觉。在儿童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观察儿童使用材料的环境、刺激、话费的时长等等内容。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和屁股等。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面针对孩子自理能力差,说一下原因: 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师都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做,从小养成孩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饱或太慢而急于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2、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爸爸妈妈不是教会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 3、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 那么怎样训练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能力呢? 一、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谈话“我是乖宝宝”、“我长大了”、“我学会了……”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再如在语言活动(诗歌、故事、看图讲述等)中,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例如:我们班的王若彬小朋友不会穿脱、整理衣服,刚开始,老师帮助他完成,但是要让云云仔细的看,争取学会,会了方法,下次要让彬彬自己来做,好吗?老师知道云云最棒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云云的自信心,以提高他的动手能力。 2、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们可以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老师适当的讲解图片,然后问幼儿哪个图片上的宝宝最棒,我们要向他学习这种好的行为,还可以举例用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较,来激发幼儿上进的意识。 二、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儿没学会系鞋带的方法,就谈不上系鞋带;幼儿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幼儿不知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物归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还要让幼儿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 1、寓教于乐,让幼儿识得自理的方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如在教幼儿如何刷牙以防长蛀牙虫时,我们就教给了幼儿一首蛀牙虫的歌,时时提醒幼儿每天早晚刷牙,而且让张齐天阳小朋友亲自示范正确的刷牙方式,小朋友都认真仔细的看,表现的很棒。

大班幼儿行为观察记录

幼儿行为观察记录 幼儿来幼儿园,在美工区里幼儿最喜欢玩的就是橡皮泥,因为橡皮泥可塑性强,幼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完成和满足他们的想象,捏、揉、撕、拉、摁等简单的手部动作就可以使橡皮泥发生许多的变化,而且橡皮泥对于幼儿的经验要求不高,所以幼儿都很喜欢玩,在玩橡皮泥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很多的快乐,他们也会适当的和周围的幼儿或者和材料发生一些互动。 王远恩和钱梓萱两个人坐在一起玩橡皮泥,看到我走过去,王鑫炜首先举起了她做的橡皮泥对我说:“老师你看,我做的是小圆子”,师:“这个小圆子是什么啊?”钱梓萱:“就是可以吃的”师:“有一点像我们吃的粘粘的、圆圆的…”还没等我说完,王远恩抢先说:“做的是小圆子”,于是王远恩也开始做起了小圆子,一边做一边展示给我和王鑫炜看。我对她说“除了小圆子,你还会做什么呀”,于是她把小圆子放在手中开始做起来,过了一会,她举起一个长长的东西对我说:“看呀,我做的是面条,给你吃。” 分析:1、在活动中,幼儿似乎有了简单的交流,但还仅仅处于在老师引出的话题中而建立起来的。 2、两位幼儿都能主动地在老师面前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在我走过去之前,他们两个还是自顾自的玩,并没有把自己做的作品展示给伙伴,也没有给好朋友讲解。 3、幼儿的创作欲望较高,王依娜在看到王鑫炜的作品被老师认可之后,也争着开始做起来。 4、鼓励表扬幼儿良好创作行为,并引导幼儿除了向老师表达之外,也可以和小朋友们说一说。 反思: 1、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适时的进入,给幼儿一些鼓励的话语。 2、在激励幼儿的过程中可以给他们一点建议来开拓幼儿的思维,因为经验有限他们有时会不知道要做什么,教师可以给他们适当的提出意见。

读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有感

读《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有感 作为一名授课教师,在幼儿平日的学习与生活中,不免要与孩子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状况也是我施展教学方式方法的目标所在,尽管经验能够使我更了解孩子们的秉性脾气,但是直到我看了这本幼儿园教育活动运用的专著,才从根本上用系统的理论梳理和指导了我的实践,使我平日以来对孩子们行为背后的内在涵义的洞察揣摩和完善总结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到迈出人生第一步再到逐渐成长壮大,都是在不断接受外部信息并尝试向外界发出反馈和意念的过程中扩大了自己的互动能力和认知水平的。而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探索与成长的过程是充满挫折与挑战的,面对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世界,如何理解幼儿表现出来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就成为了他们感受这个世界并获得良知过程中对于我们这些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有感于此,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与记录就必然成为教师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和施展教学的必要手段,因此更是幼教人员一定要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而坊间关于这个专题的书籍纷繁庞杂,或为译本,或产于本土,这些书籍的纷纷涌现令人欣喜,不过对于我们这些一线应用者来说,简单易懂,具有可操作性,能使我们尽快掌握观察记录的重要概念和方式方法远比了解哪些偏僻深邃的理论知识对于孩子们成长的现实意义更显著一些,而这本实用的参考用书的价值正是体

现于此。 本书用严谨清晰的文字和准确生动的事例,细致入微的将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全方位的展示出来。从具体的心理学、行为学概念到复杂的理论观点,再到观察记录的具体步骤和实施方法,直至对其伦理问题的关注。在仔细研读后,无一不使我对这种了解幼儿最适宜的方式产生了无比浓厚的兴趣,时而对于书中的心理学、行为学实验得出的结论与我实际操作经历到的感受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同时也令我的实践有了理论的指引,对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也一点一点系统化、逻辑化,头脑中对于这种观察记录的方法的概念和应用也条分缕析,烂熟于心,因为理论的支撑,使我乐于思考,敢于实践。 虽然理论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我根据客观规律依然认识到无论多么严谨的理论也有它的局限性,不能教条主义,更不能纸上谈兵,因此,读过本书,更使我体会到唯有融入孩子的视野全心全意的进行理解与诠释,才是对孩子们成长最细致入微的观察,用母亲般的爱记录下每一个孩子的人生点滴,才是最关怀备至的记录。

大班幼儿模仿行为观察记录

大班幼儿模仿行为观察记录 1.在学习活动中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幼儿通过观察一些能力较强的孩子进行模仿,从而学习到自己本身不具有的技能,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案例一: 被模仿儿童:文文 模仿儿童:诚诚 观察时间:2013年12月5日 观察班级:大二班 美术活动中,幼儿们都在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冬天景色的绘画。文文忽然叫起来:“老师,诚诚一直在看我的”。原来,在画到冬天的雪花的时候,诚诚不会画,于是就看文文画的雪花,自己进行模仿绘画。老师走过来说:“文文,你画的很漂亮,所以诚诚才忍不住要看你的,你能教教他怎么画出来这么漂亮的雪花的吗?” 分析:在此案例中的同伴模仿属于有意模仿,文文是女孩,诚诚是男孩,文文参与美术兴趣小组已经一年了,因此,绘画水平比同龄的孩子要高,而男孩子诚诚在绘画方面水平一般,于是一直观察文文的绘画作品,参照着画。两人座位相邻,也为同伴模仿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幼儿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擅长的方面也各不相同,幼儿通过观察模仿能力较强的同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教师的引导行为:在这个模仿事件中,可以发现文文是被模仿者,具有较高的绘画水平,而男孩子诚诚绘画水平相对薄弱,通过模仿文文的绘画,可以让自己的绘画水平逐渐提升,因此,此时教师引导文文教给同伴,帮助同伴进行学习,是可以的。 案例二: 被模仿儿童:阳阳 模仿儿童:若干名幼儿 观察时间:2014年3月27日

观察班级:大二班 在课堂上,教师正在上关于各种各样职业的社会活动,提问道:“你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此时阳阳举手回答道:“我的爸爸妈妈都是老师。”教师给予了表扬。这时又有一名幼儿发言道:“我的爸爸也是老师。”教师听到回答后说:“哦,你的爸爸也是老师啊。”这时,几名爸爸(妈妈)是老师的幼儿在座位上兴奋地大声说:“我的爸爸(妈妈)也是老师。”教师不得不暂停教学,来维持课堂秩序。 分析:在此案例中,是幼儿对同伴语言的模仿,阳阳是幼儿中思维和语言能力发展较高的一名,教师提出问题后能很快反应过来,率先进行积极回答,其他幼儿在听到阳阳的回答被表扬之后,也不由自主地模仿,该案例中的同伴模仿行为属于过度模仿。尤其是该班教师子女较多,所以阳阳的这一回答遭到若干儿童的模仿,课堂一度陷入混乱状态,教师不得不停止了教学活动,进行课堂纪律的维持。 教师的引导行为:在这个模仿事件中,教师的引导会对幼儿的模仿行为造成很大的影响,教师对于模仿阳阳回答的幼儿做出了“哦,你的爸爸也是老师啊”的回应,不利于幼儿拓展思维。教师如果能给予幼儿适当的引导,就可以尽量避免这样的状况,可见课堂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会对幼儿同伴模仿产生很大的影响。 2.在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学前幼儿的一项基本活动。游戏过程中,孩子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能力也能得到发展。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它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了周围的现实生活。通过游戏中的同伴模仿,幼儿能够发展自己的游戏水平,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向更高级的游戏形式发展。 案例三: 被模仿儿童:睿睿 模仿儿童:博文、杨杨等 观察时间:2014年3月18日 观察班级:大三班 早晨幼儿刚入园,开始玩桌面游戏,睿睿在玩插塑积木,先将积木搭成了s 形,后来又搭成陀螺的形状,开始用手让搭成的陀螺转起来。博文刚开始时在搭其他的东西,看到睿睿的陀螺转起来很好玩,于是也开始搭陀螺。后来,两人一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够促进幼儿独立性、自信心的增强,并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起始站,我们非常注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幼儿能否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我们对完成此项任务的困难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原因分析 第一,家长过度爱护,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惯包办代替,亲历亲为。孩子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心肝宝贝”,在家许多大人围着他转,哄他们开心,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因此许多小朋友吃饭要喂,有些爷爷奶奶为了哄好孩子一餐饭,要跟着走好多路,或边喂饭边让孩子看电视;帮他们解小便,穿脱衣服,大人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却不知处处包办代替,孩子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 第二,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习也不晚。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的这些请求:“我来洗,我来拿,我自己……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地就学会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现在孩子小,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而且越小越难教,孩子大了,学得也快。因此这样教养的孩子在家中一切需要自己动手的事,几乎全由大人包办,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在各方面的发展,与其它小朋友都有明显的差距。 第三,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或吃得脏。由于小朋友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让孩子自己吃饭常常桌上地上都是,家长嫌脏,认为还不如自己喂得快;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家长后悔没帮他洗;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还要重穿,耽误了上班时间……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减少避免麻烦。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幼儿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幼儿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幼儿又是能力培养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能力将使其终身受益。因此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必需明确:

幼儿行为观察记录与分析

幼儿行为观察记录与分析 时间区域活动时间观察对象小四班 地点小四班观察教师 观察情景晚饭时,蒙蒙(化名)看着碗里的菜,左挑右挑,翻来翻去,就是不往嘴里搁。看的我心里很是着急,于是我走到他的身旁对他说:“蒙蒙,多吃蔬菜,我们身体才更健 康。”他看着我,往嘴里放了一口蔬菜,我也就放心了,离开了他,过了一会,突然 听到他喊:“老师我吐了”,并扯着嗓子做出呕吐的样子,我知道他是故意的,他这样 不是一次两次了,每次之后我就让他把饭到了,这次我不能再依他了。于是我走过去, 对他说:“蒙蒙,如果你不把菜吃了,老师就撤掉你“好宝宝”下面的小粘贴。”说着 我走到互动墙那要摘下来,这时他着急了,跑到我的身边,对我喊“我是警察,你 不许动”,这时他举起右手做出警察的姿势,气势汹汹的抓我的手,我先愣了一下, 马上反应过来,他是把自己当警察了,老师当做坏人了,为了提高自己的力量和说话 的分量,把游戏中的警察角色转换到生活中。 观察措施我突然意识到了撤销奖励对幼儿心灵的伤害和惩罚所带给孩子的伤害是一样的,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我及时停止了这种愚蠢的行为,把粘贴贴了回去,同时为了不让 他回避自己的问题,我轻轻抚摸他的头说:“蒙蒙想当警察叔叔对吗”蒙蒙看我摸着 他的头,慢慢平静下来说:“恩”。我看他平静下来接着说:“你知道警察叔叔为什么 那么勇敢,每一次都能抓到坏人吗”蒙蒙摇摇头,于是我接着说:“因为警察叔叔身 体非常健康,他从来不挑食,而且很爱吃蔬菜,他有很大的力气”。蒙蒙好像若有所 思的说:“我也爱吃蔬菜,那我就能当警察叔叔了”,当时我高兴极了,我说:“蒙蒙 真棒,喜欢吃蔬菜,将来肯定是个勇敢的警察”。听到鼓励,他立刻跑到座位上把蔬 菜,过了一会,他拿着空碗对我说:“孙老师,我可以当警察叔叔了吗”,我说:“蒙 蒙以后坚持吃蔬菜,将来一定能当警察叔叔”。 观察分析其实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榜样,教师抓住榜样学习的作用,利用幼儿喜欢模仿的特点,把榜样者身上的优点挖掘出来有针对性对幼儿进行教育。通过这个案例, 我思考了许多,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教育方式的选择也有所不同, 撤销奖励和惩罚并不适合每个幼儿,有时会是一种伤害,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可能还 会使孩子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研究方案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研究方 案 【内容导航】第1页: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研究方案第2页: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第3页: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研究方案第4页: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调查表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建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使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说明幼儿园有义务引导幼儿提高自理能力。陶行知先生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利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幼儿进行自理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体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幼儿时期是人生

的最初阶段,2~4岁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抓住幼儿期这个黄金期,关注幼儿的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自理能力对幼儿、家长和幼儿园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独生子女和二胎现象的普遍,独生子女和二胎孩子身上的一系列问题也就突显出来,如:不会自己提裤子、不会自己穿鞋子、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接水喝、遇到问题只会哭闹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家长的过分关心和包办,从而掠夺了孩子形成自理能力而造成的。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三、研究目标 1、通过家园互动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2、提高幼儿的独立能力,培养幼儿

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四、课题研究的时间 2014年12月——2015年7月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 调查法: 通过调查问卷或面谈的形式,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和情况。 2.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行为的表现情况,并进行记录、跟踪、分析。 3. 经验总结法: 通过有同仁讨论、分析、总结,形成相应的策略,再实践、再总结。 4. 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幼儿进行跟踪培养观察,了解记录其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5. 行动研究法:通过在日常的教学中创设一些情境活动,进行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根据实际工作者的现状调查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调查边研究,教师对自己采取的教育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设计——探索——反思——总结。注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读书心得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的读书心得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必须坚守,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本次寒假在家,我认真仔细的将《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这本书翻阅了一遍,深觉这本书中所着内容对一线的幼儿教师来说大有裨益,通过这段时间段的学习,受益匪浅。 一、教学教研一把抓,学会观察是基础 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大是业内普遍的共识,因为幼儿园的工作作息与中小学的不同,教师在白天的工作几乎不能有任何的中断,需要全天对幼儿进行照顾。尤其是在我经过两年的中专学校工作之后,对中小学和幼儿园工作的方式的差别上深有体会。因此,在我看来,幼儿教师在承受高压、劳累的双重负荷下,进行教研活动就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是在读过《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之后,我感觉自己在教育与教研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其实,教育与教研本位一体,真正的教研正是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并且服务于教学。教学教研应该一把抓,首先,我们要学会的就是:用眼、用心,学会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 幼儿行为的观察,观察什么?书中有详细完整的记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幼儿在常规活动中的行为

幼儿在园的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常规活动:进餐、午睡、洗手、如厕、午休等等。这些活动看似平凡、枯燥,但却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注意。 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如何观察幼儿进餐行为、如厕行为、午休行为和过渡时间的行为,虽然很琐碎,但是却不能轻易的忽视。 2.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 与常规活动一样,游戏材料是幼儿学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它们两个在幼儿个性方面发展的功能是不同的。游戏材料的一种重要作用就是有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符号表征能力。 阅读和书写的确是符号表征过程,但是只能反映我们一半的表征能力,它们是语言符号的一部分;而非语言符号表征要借助艺术形式呈现——绘画、雕塑、舞蹈、哑剧、音乐及戏剧。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能充分地把握或者用语言解释他们对事物的模糊理解,所以他们是通过使用游戏材料时形成的关系以及所引起的变化来获得对抽象概念的直观感觉。在儿童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观察儿童使用材料的环境、刺激、话费的时长等等内容。 3.观察幼儿之间的社交行为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便会有各式各样的社交行为和反应。在儿童早期阶段,他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开始在人格结构中打下基础,我们需要去观察以下三个方面: ①幼儿对待他人的态度(关怀/疼爱/信任/怀疑/厌恶)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评分标准.docx

安塞县 班级环境创设评分标准 项 目 评分标准 充分利用园舍空间和各种资源,为幼儿创设五大领域区角活动。种类不少于三个(计算、美工、智力、建构、语言、交往、自然、音乐等) 区域创设 充分利用废旧物品 ( 15 分) 区角标志明显,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布局合理,材料投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操作性强。 幼儿作品栏 能及时收集,利用好幼儿作品。 (10 分) 利用幼儿作品,幼儿作品展示合理美观。 幼儿评比栏 设有幼儿评比栏,布局合理,设计富有童趣。 (10 分) 日常利用度高,达到评比栏设置的目的。 能根据不同的季节特征和园课程进展情况布置主题墙饰。 主题墙 能充分让幼儿参与到创设中来,充分展示主题墙饰。 (15 分) 主题墙饰创设有利于幼儿获得与主题相关知识,扩展视 野。 背景墙饰 背景墙饰创设主题突出,富有童趣。 (10 分) 充分利用空间,能在墙饰上二次布置,整合资源。 吊饰 班级吊饰布局合理、美观。 (10 分) 能充分利用吊饰二次布置。 设计新颖独特、美观大方,发挥作用。 家园联系栏 (10 分) 利用率高,内容丰富,及时更新。(如:周计划、教学内容、温馨提示等齐全。) 整体环境创设布局合理、设计全面,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 整体环境创 环境创设过程中,注重幼儿的参与性。 设体现 环境创设体现持久性、互动性。 (20 分) 环境创设内容丰富,渗透环保意识,提倡废物利用,体现 节约办园理念。 能利用本土资源扩展幼儿园资源。 走廊 走廊设计主题鲜明。 附加 班级各类物品摆放合理,有统一归类。 (20 分) 班貌 班级环境卫生好,无卫生死角。 有独特设计 分值 量分 5 4 3 3 4 6 4 6 6 3 6 6 4 5 5 5 5 4 4 4 4 4 5 5 5 5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调查报告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调查报告 篇一:小班幼儿生活自理情况调查问卷表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情况调查问卷表 幼儿姓名:家长姓名: 3—6岁是幼儿自理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幼儿,接受能力强,行为可塑性大,依据幼儿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水平为独立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一定的技能提供了可能,因而幼儿园与家庭应抓住此关键期,为幼儿的后继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本次调查涉及到我园幼儿生活区域的创设和开展,恳请家长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认真填写。 一、进餐方面(请在相应的选项中划勾) 1.您的孩子是否独立吃饭。A是 B否 2.您的孩子拿是否自己拿勺吃饭。 A是 B否 3.您的孩子吃饭的时候是否保持安静、不讲话,知道吃饭不磨蹭,避免饭凉。 A是 B否 4.您的孩子是否知道不撒饭、不剩饭。 A是 B否 5.您的孩子是否挑食。 A是 B否 6.您的孩子是否懂得一些简单的卫生常识,知道饭前便后自觉洗手。 A是 B否

7.您的是否会正确使用肥皂,会自己洗手。 A是 B 否 8.您的孩子是否会保持自身的清洁,知道饭后擦嘴,知道保持个人卫生。 A是 B否 9.您的孩子是否会在饭后使用杯子漱口,并且不打湿自己的衣服。 A是 B否 10.您的孩子是否喜欢吃零食。A是 B否 11.您的孩子是否能控制甜食的摄入量。 A是 B否 二、如厕方面:(请在相应的选项中划勾) 1.您的孩子是否能用语言表达大小便的需要,是否知道寻求老师的帮助。 A是 B否 2.您的孩子尿湿裤子是否能告诉老师及时更换。A是 B 否 3.您的孩子是否会自己脱裤子,自己大小便。 A是 B 否 4.您的孩子是否会自己大便后要擦屁股。A是 B否 5.您的孩子是否养成了便后洗手的习惯。A是 B否 三、穿衣方面:(请在相应的选项中划勾)

小班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小班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在我们幼儿园,经常可以看长辈蹲在地上给孩子换鞋子;老师毫无怨言地帮孩子换大小便解出的衣服,孩子们心安理得、理所当然,没有任何表示……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新《纲要》指出:“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的特征。”幼儿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健康的成长,身体才能健康的发展。并指出:在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时,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的代替,鼓励并知道自理自立的尝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2-3岁是幼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 一、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原因分析 3岁儿童的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比较协调,也有了自理的愿望,可父母却忽视了孩子的这种愿望,一切包办代替,他们过多的关爱不经意间挫伤了孩子的自理的积极性,阻碍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 1、家长过度爱护,习惯亲历亲为。 孩子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在家许多大人围着他转,哄他们开心,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因此许多孩子吃饭要喂,有些爷爷奶奶为了哄好孩子一餐饭,要跟着走好多路,或边喂饭边让孩子看电视;帮他们解小便,穿脱衣服,大

人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却不知处处包办代替,孩子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 2、孩子缺乏方法,难以掌握技能。 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家长是包办、代替孩子做。从而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影响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3、缺少巩固练习,失去基本能力。 孩子刚学会自理时兴致很高,我们常常会在家听到他们这样的请求:“我来洗,我来拿,我自己……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宝宝还小,不会做,大了再做。”许多家长认为让孩子自己穿衣服,不但浪费时间结果衣服穿反,还要重穿,耽误早餐与上班的时间;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洗脸,不但手、脸没洗干净,反而弄湿衣服,还不如自己帮助来的快而干净……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避免麻烦。 作为父母,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作为老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幼儿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幼儿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幼儿又是能力培养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能

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读后感

我喜欢读一些外国人写的关于儿童研究的书,他们的对于儿童全方面的观察是非常客观的,即带点幽默,又非常全面的诠释了对儿童的观念看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几乎我们每位幼儿教师都会遇到让自己头痛的孩子。针对这样一些问题,如何去解决呢形象的说就像诊治病人一样,不能靠我们老师的直觉、经验去下定论,而是由合格的“医生”仔细的检查病情,了解病人多方面的相关信息。《幼儿行为的观察和记录》就这样讲述了如何了解、掌握儿童的具体信息。 书中记录了儿童在常规活动、使用的材料情况、社交行为、语言认知功能等不同方面的观察情况。接下来我以儿童材料使用的情况做一个分析。 游戏材料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有助于儿童认知能力额发展。因此,需要观察的环境内容有:周围有哪些重要的人与活动是否有各种各样充足的材料在儿童方面,他使用哪种颜色他如何用身体控制粘土他选择哪些积木这些都是需要进行记录的事项。当然,我们叶必须记录对个别儿童的特殊意思。我们必须记下儿童如何做手头的事情。 除了记录行为本身,我们必须有意识地记录那些可以表现情感的标志。例如“他伸手去拿一块积木”、“他抓住了海绵”、“他举起了刷子”等大肌肉动作的时候,他有可能是偷偷地、犹豫不决地得意洋洋地拿到那块积木;也许他是生气地、挑衅地、熟练地抓住了海绵;他也可以是疑惑地、匆匆地、心不在焉地举起刷子。在以上描述中,每一种活动的意义因为每一个描述性词语的不同而不同。与别人在一起生活和工作的时候,我们会自发地、凭直觉地对他们的一系列情感做出反应。与儿童在一起,当他们对自己感到很满意的时候,当他们不高兴的时候,当他们紧张的时候,当他们觉得非常舒适的时候,我们一定都能感觉到。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情感上的差异记录下来。即使会掺杂一些我们个人的阐释,但还是会有一些支持我们的证据。 对每一名儿童和每一个动作来说,他们都是独特的。因为没有儿童在不伴有一系列行为的情况下使用材料或者参与任何形式的游戏。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细节猜测儿童对材料的情感反应,从而更好的对儿童进行“诊治”。

幼儿园环境创设评比方案、评分标准、总结

沈庄幼儿园环境创设评比方案 2016年3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本学期,为了提升教师对环境创设理念的认识,使之更深地意识到环境创设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使幼儿园的环境更好地起到教育的作用,让幼儿真正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成长,让环境与幼儿对话、与家长对话,发挥环境“第三位教师”的作用。同时,提供机会和平台,让教师通过互相参观学习,加强交流,寻找差距,从而提高自己对环境创设的能力。我园决定于3月开展班级环境创设评比活动。具体评选要求如下: 一、环境创设要求: (1)体现教育目标 环境创设与各个年龄阶段的目标相吻合,以便更好地对实现教育目标起烘托、渲染作用。 (2)重视幼儿的参与性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参与设计、布置环境。鼓励支持幼儿参与班级环境布置,培养幼儿的信任感、鼓励性、责任感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3)注意材料的丰富性 1注重活动材料的丰富多样和层次性,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水平来选择,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2注重美化环境过程中材料的多样性和制作手段的多样性。 (4)体现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 班级的整体规划布置力求结构的合理、色彩的协调、风格的和谐,做到繁简适度、浓淡相宜,使幼儿感到清新美好。 区域环境:活动区域规划有整体性,体现班级特色。投放丰富、有层次,可操作,富有探究性的游戏材料。 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特点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围绕主题创设不同的游戏区,要求每班开设的活动区至少5个以上(其中与主题有关的区域1-2个),大班要注意不同主题和区域之间的流动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快乐阅读节”重点打造阅读区的创设。 书香环境: (1)环境放松安静温馨,有明亮但不刺眼的采光、相对独立的空间和美观明显的区角标志;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班的孩子自理能力普遍较差,孩子没有掌握自理能力的方法和技巧,由于年龄偏小,小班都在三岁左右,在自理时都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父母不是教诲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到,导致孩子不会自理;在幼儿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师都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做,从小养成孩子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子,嫌孩子自己吃饭太慢会弄脏衣服而急于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为了让幼儿尽快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养成良好的自我服务习惯,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我们小一班进行了“幼儿自立能力培养”的训练,在一系列活动中,严格遵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方法,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三岁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了,能够掌握各种大的动作和一些精细的动作,所以生活自理能力的练习要在此时抓紧培养。培养儿童生活自理的意义还不限于能力的形成,而在于自幼培养独立和不依赖成人的性格。小班的生活能力是独立用勺吃饭、用杯喝水、会漱口会洗手、会用水吞药片、会扣大扣子、会自己睡觉盖被、会大小便、会用卫生纸擦鼻涕……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帮助下幼儿独立的做就可以渐渐学会,贵在放手让幼儿练习,开始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怕浪费时间,要有耐心,要让幼儿在独立做的过程中学会。家长们的包办代替只能养成幼儿的笨手笨脚,还要利用儿童好模仿的特点,鼓励儿童模仿大人的生活。除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外也可以利用游戏加以辅助练习,如扣扣子练习就可以让幼儿脱下自己的衣服或妈妈的衣服练习解扣、系扣,给娃娃穿衣服,用勺给娃娃喂饭等。在培养生活能力时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进餐时就要养成饭粒不撒得满桌满地,吃饭时不玩玩具、不看书、不讲故事的好习惯,又如睡觉前要小便,脱了衣服放在固定地方,不蒙头睡觉、手里不拿东西睡觉等好习惯。 二、怎样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能力呢? 1.根据孩子的生理发展特点,逐步提高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三岁幼儿可训练自我服务的各项本领:吃饭、洗手、刷牙等。 2.为孩子生活自理创造必要的合理条件:洗脸盆要小而轻便,洗脸巾要短且薄,有自己的小床、小被子,衣服要放在低矮的柜内…… 3.教会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方法和技能:如教幼儿洗脸的顺序:用毛巾擦眼睛、脸部、鼻子、前额然后擦耳朵、耳背,最后擦颈部等。 4.要持之以恒,反复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在实际中不断巩固,从而养成自觉爱劳

资料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

- - 观察班级 所在区角 观察时间 观察情况记录 评价与分析 教师介入 及策略 改进措施 及目标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 大班 观察对象 金益韬 美工区 记录人 郑海霞 4 月 17 日 金益韬在美工区域活动中,他选择制作服装的材料。先 在塑料袋上描好图样, 开始将样板剪下, 由于塑料袋是软的, 而他又不能很好地控制好剪刀的方向和力度,因此,他不断 地努力,也不能按他原先画的痕迹剪下,一会儿剪弯了,一 会儿又剪成一个小洞,剪出来的形状已看不出是一样衣服的 外形。他看了看自己的作品,丢在一边,不剪了。在框中不 断地寻找,找出两片小朋友在上次活动见行动图样,将这两 个图样合在一起,准备进行粘贴。我问他: “干嘛不自己剪 下喜欢的样式?”他说: “太难剪了,我不会剪。 ” 大班幼儿喜欢有一定挑战性的材料,由于操作动作具有一定难度,幼儿不能一下子能熟练掌握其动作要领,因此会碰到困难,而这时他们常常会自行地降低难度,或跳过这个难度,不再尝试,而寻找一些相对于自己来说较容易操作的材料继续操作。如在这个案例中,金益韬不大会使用剪刀剪塑料袋样,他就跳过剪塑料袋样的环节,而直接寻找别人剪好的塑料袋样进行操作。 在金益韬碰到困难退缩时,我取出一块剪得不好的塑料袋样,告诉他说: “这是我以前剪的,你现在剪得比我还好看呢,你再练习一下,一定会剪好图样的。 ”这样,增加他随克服困难的信心,接下来启发金益韬选择线条简单的服装图样,在剪的过程中,帮助他把塑料袋拉平整,这样使他更容易剪下图样,通过与第一块塑料袋的比较,发现自己取得的进步,使他体验探索成功的愉悦,对剪的操作更有信心。 幼儿的这个行为,我们可以看出这也是他解决问题的一个方式,但我们认为如果幼儿能力许可, 更应该激励幼儿 “迎难而上”。老师通过支持和引导,使幼儿明确到通过不断的努力尝试,自己是能解决这个困难的,使幼儿有解决困难的自信 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