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奥运会与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

冬季奥运会与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
冬季奥运会与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

173

体育文化导刊 2014年8月 第8期 Sports Culture Guide No.8.Aug.2014

冬季奥运会与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

杨柏芳1 刘冬冰2 靖文3

(1.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科学位处,哈尔滨 150025;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军体部,黑龙江大庆 

163319;3.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25)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分阶段阐述冬奥会与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分析每个阶段举办城镇的特征,并根据举办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策略:关注举办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增进冬奥会的举办与城镇旅游发展规划的结合;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理念与城镇、国家社会发展的结合;举办冬奥会与展现城镇冰雪文化的结合;冰雪奥运遗产与普通民众受益的结合。关键词:体育史;冬奥会;城市发展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博士后资助项目(批准号:LRB 12-546)2012年黑龙江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12E098)

第1作者简介:杨柏芳(1974-),女,黑龙江五常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体育管理研究。E -mail :yangbaifang74 @https://www.360docs.net/doc/8b7416634.html, 。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腾飞,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冬季奥运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冰雪旅游名镇极力争夺的重要资源,奥运会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中,往往将奥运会形容为“城市改造的催化剂”、“城市更新的工具”,而缺乏全面理性的认识。

理性审视冬奥会与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更好更快地推进了举办地城镇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发展。学习国外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经验,提升我国举办各类体育赛事的国际化水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快速提升城市品牌价值的有效平台。1 冬季奥运会的起步阶段(1924-1945年)

冰雪运动起源于北欧,随后在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迅速发展起来,举行跨国性的冬季运动单项比赛[1]。1901年,北欧国家开始举办北欧运动会,以冬季运动项目为主,早于1924年首届冬奥会,因此,北欧的竞技实力明显优于其它欧美国家。

现代奥运会举办之初,没有冬季运动项目。

1908年伦敦奥运会,首次列入了冰上项目的花样滑冰,这项比赛是在人工冰场进行的。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在花样滑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冰球。冬季项目吸引了大批观众,热情非常高,因此,顾拜旦决定向所有国际奥委会委员建议,单独举办冬季奥运会。1.1 冬奥会起步阶段的特征

1924-1945年共举办了4届冬奥会。这一阶段比赛规模较小,参赛国家和运动员较少,第1届夏蒙尼冬奥会,来自欧洲和北美的16个国家的258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2]。冬奥会的竞赛场馆比较简陋,冬奥会最初规定每4年举行一次,与夏季奥运会在同年和同一国家举行。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有的城市不具备举办冬奥会的条件,缺乏滑雪场地,改为可以由不同的城镇承办。竞赛规则不完善,如第3届普莱西德湖冬奥会,速度滑冰采用北美规则。“大组出发”的比赛方式使美国运动员在混乱中取胜。高山滑雪在第4届冬奥会列入正式比赛项目,使围绕阿尔卑斯山地区

的欧洲国家开始参与竞争,进一步撼动了北欧国家的霸主地位。

1.2 举办城镇的价值与功能

在冬奥会的起步阶段,举办冬奥会就是举办一项单纯的冬季体育赛事,这也是冬奥会远未得到社会承认的必然结果。第1届冬奥会,举办城镇夏蒙尼建有欧洲最大的滑雪跳台和较理想的越野滑雪场地以及供冰球和花样滑冰比赛用的室内滑冰馆。国际奥委会关注的重点在于举办城镇的冬季体育设施如何,能否承办冬奥会,通过举办冬奥会,促进冬季项目在世界各地的普及。这一时期的冬奥会由于参加国家和地区较少,规模不大,竞赛项目、体育设施有限,对举办城镇的影响较小。城镇也不需要为冬奥会修建相关的配套设施,还没有发挥出城镇的服务功能。

2 冬奥会发展与危机阶段(1945-19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开始忙于重建,世界经济形势随之好转,为冬奥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战争的洗礼,使人们对象征和平、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更加充满了热情。1956年苏联代表团第一次参加了冬奥会,从此打破了北欧国家长期垄断的局面,极大地削弱了北欧一些国家以及美国的实力。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继日本东京举办1964年夏季奥运会之后,札幌8年之后又获得了冬奥会的举办权,也是首次在亚洲国家举办的冬奥会。日本通过奥运会实现了战后经济的复兴,是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

2.1 举办城镇发展的特征

这一阶段,冬奥会场馆设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如1956年意大利的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组委会在原有的运动设施之外,又兴建了一座拥有四层看台的室内冰球馆,可容纳1万名观众,使得冬季奥运会比赛拥有了更先进、更舒适的环境。1960年斯阔谷专门为运动员修建了冬奥会第一座奥林匹克村和容纳1.1万名观众的奥林匹克宫。1968年法国的格勒诺布尔冬奥会,修建了一座专供速度滑冰比赛用的人工冷冻速滑场。但速度滑冰在法国开展并不十分普及,修建这座冰场,充分说明了法国对这届冬奥会的重视。随着冬奥会规模的逐渐膨胀,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比赛场馆开始向大型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冬奥会的筹备开始纳入举办城市市政建设长远整体规划。冬奥会的设施建设与举办城市的市政建设、社区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举办城市独特的奥运风景线,对举办城市和举办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长期的影响。

2.2 举办冬奥会对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

通过举办冬奥会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是申办城镇的一个最基本的目的。申办冬奥会的城市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如围绕阿尔卑斯山的城镇,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在开展滑雪旅游、滑雪产业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3],举办城镇是当地最大的旅游和冬季运动中心。如斯阔谷坐落在内华达山脉惠特尼山西面,毗邻赛阔亚国家公园,是美国西部的著名疗养胜地和冬季运动中心。通过举办冬奥会,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成为申办城市追求的另一个目标。

2.3 危机的产生及原因分析

2.3.1 冬奥会的商业化、职业化受到限制

随着冬奥会比赛的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媒体的关注度提高,引起了商家和企业的关注,如滑雪运动员的雪具成为商业、企业进行宣传的工具,意大利体育用品制造商抓住了有舵雪橇发展的契机,推出了一种半封闭座舱式雪橇,受到了各国雪橇爱好者的欢迎,同时也推动了意大利雪橇运动的发展,运动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但国际奥委会规定“凡被商业广告利用或企图通过滑雪运动捞取金钱的选手,一律不得参加比赛”。致使运动员与国际奥委会的矛盾逐渐加深。此外,围绕着运动员的业余资格问题也爆发了一场危机,加拿大冰球队在冬奥会的连续失利归咎于优秀运动员加入了职业队,而国际冰球联合会和国际奥委会对职业运动员的参赛资格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使加拿大队从1970年开始拒绝参加冬奥会,抗议国际奥委会的业余主义原则。

2.3.2 冬奥会举办国的政治企图日趋鲜明

举办国将冬奥会作为追求国家政治利益、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政治利益的驱动使各国都希望不断提高本国在冬奥会上的竞技实力,政治的影响在这一阶段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苏联和民

174

主德国将获取政治利益置于本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主导目标,使得冬奥会项目实力区域演变更加复杂多变。

2.3.3 冬奥会比赛规模持续膨胀

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组委会开始了一系列新建和改建工作,新建了一个奥林匹克村,改建了一个可容纳8000名观众的椭圆形奥林匹克中心滑冰场和两座滑冰馆,改建了两条雪橇滑道、两座人工冷冻滑冰馆以及一座K90和一座K120滑雪跳台。总耗资达1.5亿美元,相当于1932年冬奥会耗资的135倍。

1976年第12届冬奥会原定在美国克罗拉多州的丹佛市举行,由于民众担心环境遭到破坏,认为体育设施会破坏环境,巨额的经费支出将加重居民的经济负担。反对在丹佛市举办冬奥会,致使州政府无法提供资金资助,联邦政府的补助也自动停止。丹佛失去了举办冬奥会的经费来源,随后向国际奥委会呈交了取消举办冬奥会的申请报告。冬奥会的规模和开支使申办城市越来越少,冬奥会由于受地域的影响,申办城镇受限,规模过大,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如何控制比赛规模,降低举办成本,是国际奥委会和举办城市必须考虑的因素。

3 改革与成熟阶段(1984-2000年)

3.1 举办城镇发展的特征

1991年国际奥委会成立了体育与环境专门委员会,国际奥委会宪章中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容[4],要求冬奥会举办国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从举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冬奥会。国际奥委会决定从1994年冬奥会将冬、夏奥运会分开,不在同一年度举行,有利于城市更好地宣传。职业选手纷纷回归,提高了冬奥会的竞技水平。由于国际奥委会引入市场机制,举办城市过度地追逐商业利益,毁坏了奥运会的公益形象。

3.2 国际奥委会对遴选申办城市的改革

1998年11月24日,盐湖城的一家电视台KTVX突然披露盐湖城申办委员会以奖学金的名义,经济资助国际奥委会委员亲属一事,引起了轩然大波,盐湖城申办过程中的一系列丑闻陆续成为多家媒体的头条新闻[5]。国际奥委会第一次出现了信任危机,由此推动了国际奥委会申办城市的改革之路。

1999年12月,国际奥委会第110次全会,通过的奥运会申办与举办城市遴选方案,专门成立了举办城市评估委员会,有助于对申办城市的各方面状况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以免举办城镇浪费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4 创新发展阶段(2000-2014年)

4.1 举办城镇发展的特征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是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后首次举办的全球性体育盛会,因此安全问题成为主办者考虑的重中之重,民众对举办冬奥会破坏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索契冬奥会,政府高度重视并投入巨资,但也遇到了麻烦,冬奥会开幕前,举办城市周围连续发生恐怖事件,由于政治、反同性恋法案和安全等原因,俄罗斯与欧美一些国家关系紧张。

4.2 中国申办冬奥会的历程

中国1980年第一次派队参加冬奥会,第一枚奖牌是在1992年速滑运动员叶乔波夺得,杨扬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的短道速滑1000M的比赛,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随着我国冬季项目水平的提高,2002年,哈尔滨市首次申办2010年冬奥会,未能进入候选城市的行列,从此拉开了中国申办冬奥会的艰难历程。2014年3月14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与波兰的克拉科夫、挪威的奥斯陆、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和乌克兰的利沃夫正式申办2022年冬奥会。如果申办成功,北京将成为奥林匹克历史上首个同时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5 举办城镇发展的变化趋势

处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国家,在承办冬奥会的目标选择的出发点是不同的,申办理念的差异必然使申办城市实施不同的战略决策[6]。5.1 冬奥会与举办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冬奥会应依据举办城市的实力和特点,以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重点考虑场馆设施的赛后利用问题,生态环保措施,场馆设施的社会化、产业化。将冬奥会的举

175

办作为探索改变城市的重要契机,赛事举办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融合。突出奥运会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强调奥运会与城市的和谐共赢,寻求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确保申办冬奥会成功的重要基础。北京通过申办冬奥会,加强京津冀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张家口的崇礼县由于要承办雪上项目,几乎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冬季奥运会受地域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更需要举办城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强调冬奥会与城镇发展的共同发展之路。

5.2 冬奥会的举办与城镇旅游发展规划的结合

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众多的冬奥会举办城市都是本国及本地区的滑雪胜地,无论是基础设施、场馆条件,还是交通、住宿等设施,冬奥会后主要用于休闲、度假、旅游的场所,以此带动本国冰雪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升级,提升城镇的竞争力。

随着中国冰雪旅游的升温,北京和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北京承办冰上项目,张家口承办雪上项目,通过申办冬奥会,利用京津冀都市圈规划,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滑雪旅游胜地,重点发展京津冀都市圈冰雪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强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建设。将冬奥会的举办与城镇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形成冰雪运动训练基地和冰雪旅游中心城市共同发展之路[7]。

5.3 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理念与城镇、国家社会发展的结合

奥林匹克主义强调通过体育运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强调体育运动与教育、文化相结合,强调奥林匹克选手对青少年的榜样作用[8]。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宗旨、理念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需要通过体育运动完善青少年的人格,成为身、心、群全面发展的人。我国在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通过申办冬奥会的历程,提高中华民族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影响力。

5.4 举办冬奥会与展现城镇冰雪文化的结合

冬奥会举办城镇都有自己城镇的文化内涵,而冰雪文化是举办城镇的灵魂,如北欧国家具有悠久的滑雪历史,而加拿大的温哥华是冰球运动的发源地以及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而如何把举行冬奥会的核心价值与城市文化相融合,对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冬季项目一直是我国体育的弱项,所以关注度相对较低。此次申办冬奥会将对我国发展冬季体育项目是一次重要的契机,加强举办赛事与城市冰雪文化的融合,坚持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加强我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

5.5 冰雪奥运遗产与普通民众受益的结合

冰雪奥运遗产包括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有形遗产如冬奥会的体育场馆、滑雪设施以及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都将成为赛后普通市民运动和旅游的资源。而无形遗产如举办城镇的冰雪文化、市民的参与度等。举办城市民众文明素质的提高,将是举办国一笔最大的精神财富。因此,冬奥会遗产应以青少年为受众主体,关注冬奥会能让广大普通市民受益。

参考文献:

[1]朱志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及其发展趋势[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4):74-78.

[2]王仁周,朱志强主编.冬季奥林匹克运动[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2005,7.

[3]唐云松.国外品牌滑雪器材企业在我国运营研

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4):34-37. [4]任海.论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和国家的影响[J].

体育与科学, 2006(1):4-6.

[5]任海.论国际奥委会的改革[J]体育科学

2008(7):3-25.

[6]程晓多著.城市申办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会竞争

力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12. [7]董欣等. 冬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特征及其启示

[J]体育文化导刊, 2013(7):16-19.

[8]任海主编.奥林匹克运动读本[J]人民体育出版

社, 2005(8).

176

冬季奥运会与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

作者:杨柏芳, 刘冬冰, 靖文

作者单位:杨柏芳(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科学位处,哈尔滨,150025), 刘冬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军体部,黑龙江大庆,163319), 靖文(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25)

刊名:

体育文化导刊

英文刊名:Sports Culture Guide

年,卷(期):2014(8)

参考文献(8条)

1.朱志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及其发展趋势 2007(04)

2.王仁周;朱志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 2005

3.唐云松国外品牌滑雪器材企业在我国运营研究 2009(04)

4.任海论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和国家的影响 2006(01)

5.任海论国际奥委会的改革 2008(07)

6.程晓多城市申办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会竞争力研究 2008

7.董欣冬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特征及其启示 2013(07)

8.任海奥林匹克运动读本 2005

引用本文格式:杨柏芳.刘冬冰.靖文冬季奥运会与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期刊论文]-体育文化导刊 2014(8)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