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对河南的启示

国内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对河南的启示
国内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对河南的启示

国内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对河南的启示

作者:李颖慧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4年第9期

李颖慧

一、经济学家关注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西方经济学对城镇化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开创性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乡村向城市供应

生活资料和制造业所用的原料。城市向乡村居民送回一部分制成品作为回报。”“两者的利得

是共同的和相互的,而且遵循自然进程并保持一定比例的城乡关系才是良性的、合理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把城乡关系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认为“乡村

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不够高的表现,它是进一步发展

的阻碍”,并把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首要条件。恩格斯进

一步指出“城市和乡村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

20 世纪初,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更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必然趋势的论断。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的“田园城市”理论,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 广亩城”发展模式以及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的“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的经典论述等,都是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

的观点。1950 年之后,国际经济学界逐步摒弃一度出现的城乡割裂的偏向研究,重新审视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再次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传统的城乡分割研究理论基本上淡出了学

术主流,代之而起的是城乡联系的发展理论。道格拉斯(Douglass)的区域网络发展模型就是

在这一学术背景下产生的比较典型的代表性理论。

二、国内外城镇化与农业现

代化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1.美国

美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始于19 世纪初,1840~1850 年,美国城市人口数量几乎翻了一番。1860 年,美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制造业国家。到1920 年,城市人口比例已经超

过了50%。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大量耕地被侵占,许多森林被破坏,农业发展缓慢,农村建设滞后。为了扭转农业严重滞后的发展局面,美国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科研、教育

等各种途径和手段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农业发展水平随之提高,并于1954 年顺利实现

农业电气化。目前,美国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却供养着3 亿国民,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成功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2.西欧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豫政-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豫政-政府信息公开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简体版 | 繁体版公务员邮箱:用户名: 密码: 首页|今日河南|河南概况|政府信息公开|公共服务|专题专栏|互动交流 河南要闻领导活动 图片新闻 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历史概况 人口民族河南经济河南教育 河南科技河南文化河南卫生 河南交通风景名胜河南名人 图说河南厚重河南河南之最 电子地图河南统计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文件政府领导政府机构 公告公示政务动态法规文件新闻发布 人事任免政府公报重点项目应急管理 行政许可政府采购政府工作报告 电子政务依申请公开申请受理结果查询 企业办事公民办事投资者 旅游者公务员办事大厅 行政审批表格下载信息查询 网上办理 2010年专题 2009年专题 2008年专题 2007年专题 网上咨询领导访谈政策解读 参政议政网上信访政务博客 政务论坛

2010年11月10日星期三农历庚寅年十月初五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规文件 > 省政府文件 > 2010 正文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8b7431366.html, 2010年11月01日来源:省政府办公厅 【字体:大中小】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 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 豫政〔2010〕8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推进我省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 “十一五”以来,我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75个百分点,2009年年底达到37.7%;中原城市群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现代城镇体系建设逐步展开,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尽管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但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较全国平均水平低8.9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中心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需要,城市用水普及率、人均绿地面积等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村村镇面貌亟待改善;城乡建设投资不足,城中村、旧城改造任务繁重,保障性住房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我省城镇化发展特别是城乡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省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深入、大力抓好这项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内需动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谋划,统筹布局,系统组织,认真实施,并以此为抓手,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强大支撑。 (二)总体思路。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中国有七八亿农民,人均耕地1.41亩,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人力资本积累少,这是我们的国情,因此,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实现途径如下: (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基础建设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第一,完善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第二,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三,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第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五,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要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 (四)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政府应制定支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五)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备和武装水平,但归根结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政府部门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 相互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四化同步”也是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关键。“四化同步”发展中,工业化是动力,信息化是核心,城镇化是载体,农业现代化是基础。 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动力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规模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些特征促进了生产、人口、消费、资金等在城镇的集中;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人才保障。城镇要发展,

离不开工业的支撑。工业化在为城镇化提供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推动了知识、技术的集聚与扩散,加快了技术与管理的创新速度,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对城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工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使人口迅速增加,为城镇化提供了主体。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工业化后的必然产物。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工业化对信息化不断产生新需求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只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具备发展信息产业的必要条件。 工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工业化发展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就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有序的转移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资金与物质支持。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工业化发展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分工,优化了农业结构调整,从而提升了农业现

河南省濮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河南省濮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序言 濮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数据洞察报告对濮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做出全面梳理,从总户数,总人口数,常住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城镇化率,年平均常住人口数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濮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数据洞察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濮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的理解,洞悉濮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濮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现状概况 (1) 第二节濮阳市总户数指标分析 (3) 一、濮阳市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二、全省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三、濮阳市总户数占全省总户数比重统计 (3) 四、濮阳市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濮阳市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濮阳市总户数同全省总户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濮阳市总人口数指标分析 (7) 一、濮阳市总人口数现状统计 (7) 二、全省总人口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濮阳市总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数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濮阳市总人口数(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濮阳市总人口数(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总人口数(2016-2018)统计分析 (9)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摘要: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大农场排挤小农场是不可逆转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两大实践难题是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如何培育和发展资本农业,归结起来就是“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 关键词:小农制;小农经济;现代农业;劳动集约型;资本集约型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在中国,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1](p934)。时至今日,在我国13多亿人口中仍有9.49亿农民和2.6亿多个小农户分散居住在380多万个自然村,其中包括63%的农业人口、60%的劳动年龄人口、66%的老年人口和70%的少儿人口。下一步,我国如何实现小农制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做一番回顾性阐释,无论是从思想史还是从现实需要的角度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科学论断的回顾性阐释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以后,无论是在斯密的自由经济论中,还是在李嘉图的国民分配论中,都是没有自耕小农和小农制的历史地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会到处促使这种所有制没落。资本在土地价格上的支出,势必夺去用于耕种的资本。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对这种生产方式来说,好年成也是一种不幸”2](p910)。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灭亡和衰落。……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将把他们那无力的过时的小生产压碎,正如火车把独轮车压碎一样是毫无问题的”3](p485)。所以,恩格斯晚年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反复强调指出:“我们永远也不能向小农许诺,给他们保全个体经济和个人财产去反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优势力量。我们只能向他们许诺,我们不会违反他们的意志而强行干预他们的财产关系。……假如我们不得不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到处发展以后,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牲品以后,再来实现这个改造,那对我们可就太糟了。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为了农民的利益而必须牺牲的一些社会资金,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看来好像只是白花钱,然而这却是一项极好的投资,因为这种物质牺牲可能使花在整个社会改造上的费用节省9/10。在这个意义上说来,我们可以很慷慨地对待农民”3](p500-501)。总的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尤其是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国家政权后如何对待农民的态度以及如何改造小农生产方式的方针政策和策略,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然而在19世纪末,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却提出:“用不着有丝毫怀疑,农业的每一部门在中小生产内就如同在大生产内一样可以同样合理地经营,而且甚至和工业的发展相反,农业中集约耕作就使小经营较大经营有极大的优越性。因此,在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中并没有走向大生产的倾向,恰恰相反,在农业发展的范围以内,大生产并不常是较高的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及政策分1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及政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网 一、引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将是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中国的城镇化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效益。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标志之一,全国各地都把如何提高本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当作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虽然近年来河南省出台郑州-洛阳“双核”驱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中小城市内涵式发展、强化中心镇、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底层突破等一系列的战略举措,促使城镇化进程提速,但与沿海发达地区或者发达国家相比,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2011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0%,标志着我国已经由农业社会步入城市社会,而同期的河南省城镇化率仅为40.57%,滞后全国平均水平10百分点左右。中原经济区建设实施的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三化”协调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现。通过分析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演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在科学预测城镇化发展未来趋势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拉长发展中的短板,弱化城乡二元分割体系,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跃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在对河南省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城镇化率大于30%)以来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模拟的基础上,对河南省2012-2020年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然后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全国城镇化发展平均水平,从而确定适合河南省情的合意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并分析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为中原经济区顺利实施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二、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演化趋势分析 城镇化是一个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过程。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可以选取城镇化率来表示,城镇化率=城市人口/地区总人口。河南省城镇化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运用户口迁移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制度等行政手段,树起了阻隔城乡人口自由迁移的藩篱,制约了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自然进程。在这一期间,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仅从1957年的9.3%增长到1978年的13.63%,33年只增加了4.3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同期的工业化水平。1978年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河南省城镇化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为了更好的描述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我们将河南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1978-2011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如图1所示。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城镇化率呈现先缓慢后加速的发展态势。在1995年前,城镇化发展相对缓慢,城镇化

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思考

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思考 砖托板 [提要] 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河南省城镇化的科学发展,必须摈弃旧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意义;路径选择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5日 一、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1、它是河南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各地必须进一步提升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必须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它表现为让现代城市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惠及全体人民,尤其是让农村居民也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它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能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来源,为“三化”协调发展创造新的条件组合,为“三化”协调发展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3、它是积极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确保河南与全国同步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全省上下一致地不懈努力。目前,尽管河南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河南 发展水平与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

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 要实现河南省城镇化的科学发展,必须摈弃旧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1、坚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农村城镇化。从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的关键在于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走城镇化的道路。目前,河南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面临的困难主要是:(1)农业人口差距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达4,300多万;(2)城市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所能提供的就业空间有限。而且,由于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低,在非农领域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当今河南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市场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农业劳动力转移难度进一步增大。这使河南的城市化面临很多社会和经济问题。河南省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上取得平衡,必须制定符合经济规律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河南的城镇化应该贯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尽管大城市的经济效益优于中小城市,但是小城市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这一社会效益方面占有优势。因此,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应走农村城镇化道路,通过发展农村城镇化,使农村小城市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促使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 2、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河南省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低。到2013年底,拥有1亿多人口的河南,城镇化率仅为44.3%,低于全国水平11个百分点。怎样探索一条新的途径,既能有效推进城镇化进程又能把农村社会激活,是河南省推进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传统城镇体系包括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和镇四个层次,但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农村排除在外。要建设“让居民望得 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城镇化,就必须走出一条符合河南省实际、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之路,就必须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

最新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①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显示: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从传统农业发展和过渡到现代农业,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正面临哪些困难,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迫切且现实的问题。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在是一个人口接近十四亿的大国,而耕地总量约为13000万公顷,人均耕地小于0.1公顷。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许多地方有只搞经济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现象,农业中土地、人力、农业资源等大量流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提升。当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使得市场上出现了有的地方过剩而有的地方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当前整个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个矛盾,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在总体上持续低,因此,农民要增加收入很困难。 (二)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居主导地位。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经济,所以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生产方式上回到了中国以前传统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落后、停滞不前。其次,自给自足、很少依赖外界提供物资和服务的传统,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具有现代化的条件。再次,集约型的劳动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去进行农业活动。而且,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对科技知识缺少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增产的因素。最后,农业生产规模小,加上资源的不足,投入过多但收益甚少,缺少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也是一大问题。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经验、教训及启示(上)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经验、教训及启示(上)张晓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综合室主任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综合室的主任张晓欢。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从经验、教训和启示这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包括四大块:第一块是城镇化的历程,主要就是跟大家再简单回顾一下世界和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第二个重点部分是给大家分析一下城镇化模式,什么是城镇化模式,按照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的城镇化模式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表述;第三是,就是现在当前比较热的特色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也跟大家算是一个专题的分享;最后是一个结论性的评述。 一、城镇化历程 现在我们先开始第一部分,城镇化的历程。我们先从世界城镇化的历程分析,然后再来对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来分析我们中国的城镇化历程。 (一)城镇化的概念和一般规律 1、城镇化的概念 关于城镇化的概念和一般规律。究竟什么是城镇化呢?可能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包括我们现在的各级政府、领导、学者、专家,还有一些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精英人士,他们对城镇化的理解都存在着方方面面的一些闪光点,也有些不同。实际上从国际上正常的城镇化的概念来讲,城镇化实际上这个词是我们翻译过来的。国外,一般它就是urbanization,一般就是城市化,而我们加一个城镇化。这个城市化和城镇化究竟有什么区别?今天我不想详细讲。我们今天可以把它简单地模糊地认为,城市化和城镇化是等同的。当然,有些学者是非常反对这样的认识的。如果说城市化和城镇化是等同的,那么,城镇化一般的理解就应该是什么呢?我们实际上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第一个,城镇化首先是一个从空间上的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好多学者,在分析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时候,往往忘了一个关键点,就是城市化它首先它有个词叫作“城市”,而城市对应的词呢,是个“农村”。好多人在分析城市经济的时间,认为城市就是将城市化的地区和非城市化的地区,把它加总,然后有一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就业总量等等。实际上我们要单独来专门来探讨城镇化的时间,一定要记得,城市和农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的。所以说,如果说我们来研究城市化或者研究城镇化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从空间上简单地将一个城市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城市化的地区,一部分是非城市化的地区。所以说,城市化的过程,它就是非城市地区的人口不断地向城市建成区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化的空间,城市化的就是城镇建设的空间也在不断地向非城市建设的空间进行扩张,也就是说城市空间和农村空间…城镇空间和农村空间它们两个是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此消彼长的过程。这就是城市化。 所以说,在这个空间上,城镇建设空间在不断地扩展,而农村空间在不断地被挤压的这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统筹城乡发展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认识、新要求,为新时期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城镇化是释放农业农村需求的重要战略基点 十八大报告要求,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快速发展,但总体上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农村户籍人口仍是我国人口主体,农业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扩大内需无论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都应把重点转向农业农村。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农业农村内部消费潜力,保持“三农”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农村市场规模。在投资需求方面,加快推进中小城市、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教育、交通、电力和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投入,能够创造巨大的投资空间。在消费需求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把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把国内丰富的工业品和商品变为满足农村居民消费的宝贵财富。 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用 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突出表现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三农”短板现象仍然明显。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用,大力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提升农业农村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城镇化,能够有效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进城镇化,可以通过拉动农产品需求、促进农民就业、建设新农村,有效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实现2020年农村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加快推进城镇化,彻底改变传统的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单向流动的发展模式,带动城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城镇化是实现城乡发展均等化的重要途径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与农村相互分割,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这不仅不利于农村发展,而且阻碍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从根本上缓解和改变这一状况,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通过城镇带动农村,通过农村繁荣进一步促进城镇发展,形成城乡互动格局和良性循环。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

德国城市化启示思考

德国城市化启示思考 德国是世界上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之一,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为第三大经济强国和美国之后第二大贸易国。德国城市发展遵循一条规则:既要考虑市场竞争的原则,也要顾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联邦、州和地方乡镇三级共同承担城镇建设发展的任务,其主要特点是:统一筹划,协调发展。通过仔细考察德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认真吸取其城市化过程的经验教训,对加快推进我省的城市化进程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德国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的特点 城市化的速度快,城市化的水平高。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化的前提和保证。德国实现城市化所用的时间少于法、美等国,与英、法、美相比,德国工业革命起步较晚,城市化启动较迟。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到1910年德国基本实现城市化。法国和美国分别到了1931年和1920年才基本实现城市化。到1996年,德国城市化水平已达94.6%。 德国的中小城市多,分布比较均匀,人口过于集中的大城市少。德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中小城市,小城镇星罗棋布在全德各地,城市化的过程中,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布局较为合理。虽然德国也出现了一些大城市,但是无畸形发展现象。 德国注重协调发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城市的发展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紧密相联。在德国既没有过度拥挤、高楼林立的市中心,也没有破旧不堪的农村地区。德国的城市布局相对合理,城市化进程中大中小城市并行发展,大城市为龙头,但不显得过分突出,小城镇遍地开花,遍布全国各地。 良好的区域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网络为城市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在几千人口的小镇,各项市政设施的水平基本一样,几无差异。加之方便的购物餐饮等生活配套条件,接近大自然的生活环境,使小城镇拥有大城市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德国的城市管理水平比较高。规划,特色保护,公交等别具特色。德国在城乡建设上一方面严格管理土地、环境等重要问题,一方面又大量放权给地方,充分发挥地方上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只要在规划法规的框架内,各级政府自己决定建设管理事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德国各地始终注意对历史文化和古老建筑的保护,注重城市特色的营造。同时十分注重城市和城际的公共交通建设。 德国城乡建设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对城市化的重新认识:农民进城只是城市化的一种表象。城市化的实质在于现代化,即在于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而不仅仅是人口在地域空间单纯的移动问题,也不仅仅是居住区向城市的汇集,更重要的是乡村传统封闭的文化向城市现代化开放文化的转变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城市的存在方式和运行方式发展。德国城市化过程既有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也有很多就地转化的城市化过程。由于拥有十分发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和便捷的城乡公交系统,许多人居住、生活在小城镇,而工作在其他地方,因而形成“分散化的集中型”的城市布局,大大减少了人口大量转移和高度集聚对中心城市形成的压力。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目前,居住在小城镇中的居民与大城市的生活无异,同样,生活在小镇上的农民与居民并无二至。一位教授课堂上说:当时他出生的小镇,以前大部分是农民,而现在1000户居民中,只有4户是农民。在施瓦本哈尔县的一个农业合作社中,其农家的生活已与城市居民一样,生产方式也转变为大生产的农业化。 坚持加快经济发展不动摇。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经济不发展,就谈不上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建设起步阶段,应当选择投资少、见效快,当地具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的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为城市发展积累资金,然后才

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之路

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之路 2014.02.18 10:14 来源:求是理论网作者:刘著江马云卿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发展既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也是深入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更是走出当前发展困境的基本途径。因此,如何更为科学、更为有效地推进“四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对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四化”之间的内在关联 “四化”是一个整体系统,“四化”之间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环环相扣、互融互包、相互促进,要推进“四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就要认清和把握“四化”的内在关联。 (一)新型工业化是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向集群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人力资源、资本、生产、消费等向城镇集中的大趋势。而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所带来的产业竞争力增强、资源与环境的相协调、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等,又加快了城镇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体系的完善,更进一步促进了人与城镇的内在融合和互动。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新型工业化作为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其推动了产业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向知识密集为主转变,创造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巨大需求,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工业化既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技术条件和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同时新型工业化所带来的技术和运作模式的持续进步,推动着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二)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引擎。信息化是工业化后期必然出现的演进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提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效率和要素利用率,加快了以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等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同时,信息化对各类信息装备和信息服务的巨大需求,也为新型工业化拓展了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在城镇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既能为城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又能推动城镇内部实现网络化和一体化,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和就业结构,提高居民素质,是城镇化的加速器。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信息技术能够打通市场、政府、企业、农户等各个环节,串起生产、销售、管理、服务全过程,使产业流程更加智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载体。城镇化对要素的聚集过程为工业化提供了发展条件,而新型城镇化所催生的城镇的规模扩大和层次提升、技术创新“软硬”环境的改善以及人力资源发展体系的完善等更为新型工业化创造了需求、提供了载体。以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为代表的信息化,需要稳定的平台和巨大的空间,而城镇化推动的要素聚集以及城镇内部生产、生活等方面对信息技术和产品产生的巨大需求,都为信息化提供了发展空间。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人口的持续转移、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发展条件和形成了倒逼机制。同时城镇地区对农产品的多品种、高质量的市场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基础。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以及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所带来的非农产业从农业中独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两大趋势,不仅能为工业化提供原材料供给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而且能为城镇化所需的人口和生产要素的空间聚集提供实现的可能。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对农机、农药、化肥等大幅增加的需求,农民收入提高刺激的消费需求,都为工业产品、城镇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会。此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其所必须的新思路、新技术以及和新的管理方式、经营模式,都可为信息化提供广阔的平台和足够的空间。 二、当前“四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多年的发展已经使我国取得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跨越的显著成绩,但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依然问题突出。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缺乏良性互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是一个互融互包、协同推进的过程,单一的侧重一方或者工业与城镇“两张皮式”的发展,都会阻碍二者的发展。受既有政绩考核机制、

河南省洛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河南省洛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序言 洛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数据洞察报告对洛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做出全面梳理,从总户数,总人口数,常住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城镇化率,年平均常住人口数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洛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数据洞察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洛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的理解,洞悉洛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洛阳市户数、人口数、城镇化率现状概况 (1) 第二节洛阳市总户数指标分析 (3) 一、洛阳市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二、全省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三、洛阳市总户数占全省总户数比重统计 (3) 四、洛阳市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洛阳市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洛阳市总户数同全省总户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洛阳市总人口数指标分析 (7) 一、洛阳市总人口数现状统计 (7) 二、全省总人口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洛阳市总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数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洛阳市总人口数(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洛阳市总人口数(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总人口数(2016-2018)统计分析 (9)

河南省新型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郑州大学毕业论文 题目:河南省新型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指导教师:师青伟职称:讲师 学生姓名:张晓雪学号:20113330134 专业:行政管理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完成时间:2014年6月17日

目录 中文摘要 (1) Abstract (1) 正文.............. .................... .. (1) 一、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1) (一)城镇化水平 (1) (二)城镇发展水平及建设质量 (1) (三)城镇体系 (2) (四)城市的空间分布 (2) (五)城市类型 (3) 二、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 (一)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二)河南省城镇化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4) 三、加快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对策 (5) (一)加快河南省城镇化相关体制的创新 (5) (二)完善河南省城镇体系 (6) (三)培育河南省城镇化的内在动力 (6) 参考文献 (7)

河南省新型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摘要: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相对落后,研究河南城镇化,对促进河南省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战略的实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河南省新型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问题现状对策 Abstract:the urba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a certain historical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o. Henan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our country,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backward, the urbanization of Henan,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promoting the big city of Henan province led the countryside strategy. 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new rural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analyzes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 cities and towns, and puts forward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mprove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urbanization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 河南省九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中原经济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目前,城镇化水平低是我省各种矛盾的聚焦点,加快新型城镇化既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根本大计,也是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综合性举措。新型城镇化自提出以来,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实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通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城镇化水平。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在70%以上,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在40%左右。2005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43%。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无论与国外相比,还是与我国或其他省市地区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河南省各地区之间的城镇化水平相差较大,地级市城镇化水平最高的郑州57.9%,城镇化水平最低的周口16.59%,两者间相差41.31个百分点。其他市(县)级城镇化水平在10%到60%不等。2004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城镇化水平50%以上的城市只有省会郑州;30%-40%之间的有4个;20%-30%之间共有6个。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人口近一亿,居全国第一位,人口密度大,土地负载量是全国的4倍,每平方公里比全国平均水平多出426个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高,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城镇发展水平及建设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