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十篇-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十篇-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十篇-含答案

去年,我生日,爸爸送给我一个丝织的小盒子,让我收藏起来。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微笑着说:“你猜”。“镶着红豆的小别针?是闪光的金项链?”爸爸只笑不开口。我打开一看,原来盒子里装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放大镜,放大境下有一小块红色的有机玻璃,玻璃上镶着“一粒米”。我心想:这有什么可珍贵的呢?当我拿起这颗“米粒”用放大镜仔细一看,不禁惊呆了。在这么小的天地里,居然刻着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我一数上面竟刻了三十七个字,在诗的末尾还有一个红色的小章,章上两字:屈茹。用六倍的放大镜看这首诗都有些费劲,但仍能看出那苍劲的笔锋。爸爸说这叫象牙微雕。

我只觉得好玩,便收了起来。同学们来到我家玩,我便拿出来让他们观看。有一次,同学们在争着观赏时,米粒崩了出去,落进了沙发缝,我够了半天没够着,“米粒”反而越陷越深。几天后,爸爸问我“米粒”收在哪,我吭了半天才说出“米粒”的下落。爸爸一听,满脸焦急的神色,连忙拿来剪子,把沙发给拆了,我躲在一边不说话,看着爸爸好不容易从沙发里寻出这个小东西,抹了把汗,露出笑容。我好奇地问:“干吗这么费劲,不就是‘一粒米’吗?”爸爸收敛了笑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原来,这个微雕的作者屈茹是个教师,从小就酷爱微雕艺术。文化大革命时,他遭迫害,被下放到农场。而屈茹的一手雕刻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出来的。那时,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屈茹就在木头上刻。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便在每棵竹子上都刻上一首小诗,大的小的,粗的细的,高的矮的,就连新生的竹杆上也刻满了。他不顾日晒雨打,也不怕蚊虫叮咬,苦练了十年,渐渐地,练出一手好雕功,就连一根头发丝,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能在这么微小的东西上刻文字,凭的全是一种感觉。这粒米是爸爸拍摄他的微雕艺术时,他赠给爸爸的。

我望着这粒“米”,明白了它的价值,它凝聚了屈茹的多少汗水呀!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光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17、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 ,点明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18、本文第③段是采用的是记叙顺序中的__________,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9、张继的《枫桥夜泊》是流传千古的名诗,前两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你能默写出诗的后两

句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结尾所说的“一种精神”是指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1、有人说,爸爸在“我”生日的时候送我礼物仅是一粒米,礼物太轻了;也有人说,爸爸是送了我一件艺术品,很贵重的。你觉得礼物的轻重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爸爸的这个礼物合适吗?为什么?(3分

《甘露的秘密》

蚂蚁和蚜虫的关系简直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有时候,你会看到一群蚂蚂背着蚜虫()地跑来跑去,那是蚂蚁在给蚜虫搬家。当蚜虫在一片植物上大肆蚕食,只剩下残茎败叶之后,蚂蚁就把这群祸害转移到另一处食物充

18十多年后,安锐在寄给我的贺卡里写道: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这让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能够从容地去爱。现○

在,我热爱生命的每一天,因为在八岁半那年,我遇见了世上最好的爱.。

19其实,我遇见的,又何尝不是世上最好的爱.?

1.将题目换成“一节公开课”好不好?为什么?(3分)

2.第②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3.安锐是怎样一个孩子?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3分)

4.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17段画线句子的理解,注意加点的词。(2分)

5.说说最后两段加点的“爱”的不同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

“和谐”的哲理(作者冯之竣)

(1)“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作“和”。“和”能产生新事物,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协调各种利益,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如果只是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不可能产生新事物,就不可能生机勃勃,而出现“同则不继”的现象。

(2)将“和谐”用于人际关系,“宽则得众”,以宽和的态度待人,就会取得众人的信任。“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3)将“和谐”用于政治,则能“政通人和”,促进历史发展,文化繁荣。“和谐”能促进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能出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局面。反之,只能是万马齐喑,鸦雀无声。

(4)将“和谐”用于经济,则能促进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我国许多朝代的开初,为了给人民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机会,都实行一段休养生息的政策。这种“和谐”政策,确实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过良好的作用。

(5)将“和谐”用于外交,则“协和万邦”,既维护自己国家的独立,又不向外扩张;既不侵犯别国,也绝不允许别国侵犯。这是中国爱好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优良传统。

(6)将“和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则“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类发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维持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才能既满足代内需求,又实现代际公平,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7)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和谐”理论是十分深刻的。它作为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适度、适时、适当的和谐状态的深刻哲理,为中华民族带来了稳定和祥和。

(8)和谐,既是古老的社会理想,也是我们的现实选择。和谐,将为未来的人类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为人类

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谐作为一种理念创新,应成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22.文章从哪此方面论述“和谐”的作用?(3分)

23.第(3)段画线句中“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是形容春天的景色吗?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24.第(4)段中说,我们的封建社会里,许多朝代在开朝之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你能举出一个事例进行说明吗?(2分)

25.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周边外交,我们是坚定执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这样一个外交方针,也就是说,要睦邻、安邻、富邻。

(1)我们的外交政策与周边外交方针体现的是文章的哪一条观点?

(2)这些政策树立起了我国怎样的国际形象?

26.“和谐“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你通过课本”感受自然“这个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后,对这个问题有了什么新认识?(3分)

春天的心(作者青秋)

(1)早春的一个中午,煦风微送,晴空万里。阳光,正让人有些惊喜地倾泻而下,暖暖地照在每个人的身上。

(2)公园里,一大片迎春花正在率先辉映着和风暖阳的呼唤,一面夸张地宣扬身姿,一面吐放着鹅黄娇嫩的花朵,把一根根缠绵的枝条尽情地往四下里伸展,向春天的深处伸展。

(3)我忍不住了,就用手里的摄像机,记录这早春的时刻。

(4)不知什么时候,竟涌过来一大帮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一来到这片迎春花前面,立刻像兴奋的小鸟儿,一下子就钻进了迎春花丛中。有的使劲儿唤着花朵,有的把脸埋进了迎春花的枝条里面,他们完全陶醉了。

(5)冷不丁地,一个男孩子跑到我面前,对我说道:“叔叔,你能不能为我们录一段像?”看到他脸上的期待,我点了点头,准备为他们录像。可就在这时,却见一个女孩子走到他面前,小声地说了几句话,随后,就见那个男孩子皱着眉头想了想,又和其他几个孩子悄悄地说着什么。然后,那个男孩子大声对其他孩子说道:“叔叔摄像机里面的电不多了,为了能够快些录完,咱们就来一种新颖的方式,围着迎春花跳着跑一圈儿怎么样?”他的话刚说完,刚才那个女孩子就和另外几个孩子热烈响应起来。于是,那帮十几岁的孩子就排成一队,手牵着手,围着那片迎春花,整齐而有节奏地微微弯下身体、并起双脚跳着跑。

(6)我一边给他们摄像,一边纳闷儿:这些孩子怎么了?我并没有跟他们说摄像机里电不多了呀,况且,就算是要快些摄完的话,他们围着迎春花跑一圈儿就可以了,可为什么要并着双腿跳呢?

(7)当我为那些孩子摄完像,并将录像带交给他们后,他们向我致了谢,一起向公园里别的地方走去。可是,这个时候,我却突然发现他们当中的一个女孩子,走路竟然一跛一跛的。她,是个残废孩子。

(8)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原来,刚才那些孩子之所以要并起双脚,围着迎春花跳着跑,是为她,是为了让她和他们一样,在这如车的春天里留下一个完美的记忆。

(9)那一刻,看着那些孩子离去的身影,我忽然感到:其实,这早春里最美的景色并不是那些迎春花,而是这些灿烂纯真的孩子,他们就是春天的心——就是那轮春天的太阳,明亮、温暖,向四周散发着光芒。

(选自《读者》,有改动)

27.读完全文,你感受到作者所说的“春天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3分)

28.你认为文章开头两段对春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29.第5段中,你认为那个小女孩子儿向小男孩子儿说了什么?那个小男孩儿皱眉的原因是什么?(2分)30.写文章时要注意到前后照应,作品中有多组照应,请你说出其中的一组照应用其作用。(3分)

31.文中有许多词语的运用都非常具有表现力,请你就下更句子中的黑体词语进行赏析。(2分)

(1)阳光,正让人有些惊喜地倾泻而下:

(2)一下子就钻进了迎春花丛中:

32.如果把这篇文章推荐给《自读课本》的编辑作为自读教材,请把你的推荐理由写下来。(可以从内容或写作特色方面进行说明。)(4分)

零点降生的女孩

(1)我的家乡有一种说法,凡是在子夜零点降生的女孩都是十分幸运的,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业有所成。村子里就有一个零点降生的女孩,她家境优裕,工作顺利,婚恋幸福,是全村女孩子羡慕的对象。人们一说起她,就要谈到她的零点降生之兆。她成了大家心目中零点降生幸运儿的有力例证。

(2)你知道,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不怎么好,所以我从懂事起对自己就没有信心。村里那个幸福女孩更让我相信:生死由命,成败在天。上天既然已经安排好了你的命运,你再努力也没有用。我变得对一切都无所谓,在天然惰性的驱使下,整日无所事事,随波逐流,任凭母亲怎么劝说也不回头。一次,母亲被我气极了,忍不住狠狠责骂了我一顿,我居然蛮不讲理地顶撞她:'你怎么不把我生到零点?那样我就有福气了,还用你操这么多心!'

(3)母亲怔住了。

(4)晚上睡觉的时候,母亲坐到我的床边,温柔地掖着我的被角,轻轻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也是零点生的。这些年妈一直没有说出来,是因为你太浮气,怕别人的好话捧坏了你。不过,你要知道,即使你是零点出生的,也并不是生下来什么都有的。天上掉不下白面馍,咱村的那个女孩要是不学好,现在也不会是这样子。你要是不努力,将来照样没出息。'

(5)我哭了。我开始后悔自己以前的自暴自弃。那一夜,我没有睡。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今后决不吝惜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决不辜负自己零点降生的这份幸运。

(6)8年之后,我考上了大学。我是村里第一个正式大学生--这时我已经完全相信自己是命运的宠儿了。临走的那一天,恰好是我二十岁生日,母亲给我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郑重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不是零点生的。'

(7)我吃惊地看着她,好一会儿才明白她在说什么。我早已不在乎零点不零点的事了,可她却还一直放在心上--也许只有母亲才会把这样的事情放在心上。

(8)我不过是为了给你鼓鼓劲儿才那样说的。'母亲解释的神态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孩子,愧疚而不安。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8年前的那个夜晚,耳边也一字字地响起了母亲当初的话语。我忍不住泪如泉涌。其实愧疚不安的应当是我,不是吗?

(9)从那一刻起,我彻底觉悟了:如果一个人只惰于听从上天的安排而忽略了自身的力量,是多么愚蠢。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听天由命。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潜藏着许多好机会,但你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天会刮风天会下雨但是永远也不会掉下白面馍。你只能用自己的双手,自己为自己创造出一眼源源不绝的幸福之泉。

1、从文中看,“母亲”有两个方面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分)。

答:①

2、作者写本文的用意是什么?请根据原文词句作答。(不超过规定的空格)(2分)

答:

3、为什么说愧疚不安的是我?“母亲怔住了”,为什么怔住了?(3分)

答:

4、试着根据故事的主旨写出有关的名句和警句(自己编写的也行)。(2分)

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