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简答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最新复试要求并结合历年复试经验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该题型常考及重点复试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由于复试复习时间短,时间紧张建议直接背诵记忆,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0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简答题精编

1.谈谈荀子的“制名之枢要”

【答案】就是名实统一。(1)约定俗成,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2)同则同之,异则异之。不同的名词或概念反映不同类的事物。(3)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虽共不为害矣。(4)对名相分类,荀子把概念的基本种属关系分为两级,高级的称为共名,低一级的称为别名。(5)稽实定数,也就是说要考查客观事物,然后来证实确定概念名的含义。(6)三类谬误(一是惑于用名以乱名,二是惑于用实而乱名,三是惑于用名以乱实)。

2.谈谈最早气与阴阳的学说

【答案】阴阳的观念出现在春秋初期是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萌发的1、认为阴阳乃生物之本,万物未有之前阴阳先有2、阴阳有末分之分时,阴阳末分之体方是宇宙究竟之有本根3、阴阳对立迭起,是变化的常则4、无阴阳就无变化,乾坤中蕴涵易,易蕴涵于乾坤中。伯阳父首次提出了气的概念,认为充满天地之间的是天地之气,即阴阳二气,并把他们看作是相对立的两种物质力量,处于矛盾对抗的统一体中,当阳出阴迫这种对立趋势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导致事物的剧烈变化,因而提出阴阳之序细想,打破自然界的变异来自天意。

3.谈谈玄学的演变

【答案】(1)汉末辽东一带陆续为代表荆忠以宋忠,北方以郑玄为代表的玄学,主要经典是《易》,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阴阳的宇宙观

(2)正始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经典《易》《老子》,问题:玄学的本体论,天人之际,宗教意义-理性意义的天-圣人。

(3)竹林玄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老子》《庄子》为经典,问题:追求精神的解放,向往逍遥。

(4)元康玄学,向秀,郭象《庄子》,宇宙论转回到生命论。5、东晋玄学,僧,肇,《肇论》,玄释合流。

4.谈谈王充的命定论

【答案】王充认为人初生时所禀受的元气,在决定人性的同时也决定了人一生的命运。用气禀来解释强弱寿夭之命,这抹杀了人的阶级差别得社会属性。否认贫贱富贵与道德品质有关,驳斥善恶报应说。他把人的命运具体分为几个方面:一是死生寿夭之命,即人年寿的长短。二是贵贱贫富之命,即人的社会地位和财产状况。三是所当触值之命或称遭命,即遭遇意外事故而死。王充认为命运的这几个方面都是初禀元气时决定的。自然命定论,用自然界的原因来说明人类得社会历史,认为国家得治乱王朝的兴亡都是客观的必然过程。

5.简述公孙龙的“离间白”之论。

【答案】公孙龙的思想,据分析是“别同异,离坚白”。公孙龙通过对事物的性质和概念分析,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别和独立性。公孙龙的主要思想就是“离坚白”。公孙龙所谓的“离坚白”,就是说“坚”

和“白”两种属性不能同时联系在一个具体事物中,“坚”和“白”两个各自独立的性质或概念。公孙龙认为“坚”和“白”是有差别的,所以不能同时都是石头的属性。《公孙龙子.离间白》说:“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也.”“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谓之离。一二不相盈,故离。离者也,藏也。”按照人们通常的看法,一块坚硬白色的石头可称为坚白石。但公孙龙却认为,用眼看就不见其坚硬,只见其白色,用手摸,则不见其白色而只觉得坚硬,所以,只有白石或坚石。坚白两种属性要通过不同的感官去感受,认识到事物内部属性的差异性。但是,他把这种差异性看成是彼此孤立、互不相盈的,否定了事物的联系和统一。公孙龙看到坚和白作为事物的共性或一半的感念是有差别的,但他割裂感官与感官,感观与感觉,感觉与感觉之间联系的论证方法是错误的。

6.董仲舒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答案】董仲舒是汉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是儒学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和《天人三策》。著作中构建了以“天人感应”为基础的儒家哲学体系。开汉代谶纬迷信的先河,董仲舒为适应大统一的政治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经过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来最终成为官方哲学,使儒家在中国成为统治思想。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也因此成为后来历代统治者宣扬君权神授的理论依据。董仲舒就成了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除此之外董仲舒还是著名的经学家。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思想家,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如何进行统治的理论基础。总的来说,董仲舒把儒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后代的哲学家提供了思想资料。对整个中国文化影响巨大。

7.封建制时期的哲学

【答案】该时期又分为(1)秦汉哲学,主要人物董仲舒、王充;(2)魏晋南北朝哲学,主要论点包括:王弼、郭向的哲学思想—玄学、佛教的传入和范缜的无神论思想;(3)隋唐五代的哲学;(4)宋元明清哲学,主要人物张载、二程和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等。

该时期又分(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酝酿准备时期——呼唤变革:代表人物魏源、龚自珍等;戊戌变法时期,代表人物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辛亥革命时期,代表人物孙中山、章太炎等;(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艾思奇、毛泽东、李达等;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实证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有胡适、金岳霖等。

前两段即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封建制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古代哲学,后一段即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近现代哲学。

8.庄子的天道观

【答案】(1)从天道观上来看,庄子集成了老子的思想,但其性多元论对老子道一元论有所消解。(2)庄子认为这个自本自根而又天生天地的道并不完全在万物之上,而就在万物之中。(3)道为宇宙本源,具有逻辑的存在性,普遍性,超越性。(4)道是一个整体,其特征为通。(5)道是自本自根的。(6)道是不可感知与言说的,庄子有时以道为全以万物为偏,具体事物有成有毁,而万物则无。

9.如何评价慧能的“顿悟成佛说”?

【答案】慧能所创造的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改革。它不追求繁琐的宗教仪式,不讲累世修行和布施财物,不主张念经拜佛,不立文字,甚至不讲坐禅,主张专靠精神的领悟把握佛教义理,提倡“顿悟”成佛说。所谓“顿悟”,是说凭自己本有的智慧(般若之知)“单刀直入”,一下子悟出佛理来。慧能解释说:“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指佛性)。”(《坛经》)

为了宣扬“顿悟成佛”的思想,慧能提出了“本性即佛”说,作为他的教义的理论基础。同时,慧能还提出了“无念为宗”的修行学说。为了论证“顿悟成佛”和“无念为宗”的教义,慧能最后还提出了他的唯心论世界观。他宣称,个人的心,不仅是成佛的基础,也是客观世界的基础。这就是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万事万物皆随人心而生灭而生灭的思想。慧能一派禅宗所宣扬的心学哲学,对后来宋明道学中的心学一派起了很大影响。

10.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

【答案】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王夫之提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的辩证法命题。即“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废然无动之静,阴恶从生哉?一动一静,阖辟之谓也。由阖而辟,由辟而阖,皆动也。”“动、静,皆动也。”“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趋止者静。”“动而成象则静。”这也就是说,只有动中之静,没有绝对的静。

(2)“天地日化日新”的发展观

王夫之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时时刻刻变化更新的。即“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江河之水,今犹古也,而非今水之即古水。灯烛之光,昨犹今也,而非昨火之即今火。”“爪发之日生而旧者消也。”“肌肉之日生而旧者消也。”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一气之中,二端即肇,摩之荡之,而变化无穷。”“天下之万变,而要归于两端。”即变化的根源在于对立的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变化就是相互推移相互摩荡。王夫之认为,对立两方面的统一就在于对立两方面本身的相互参透,而不是有一个第三者把两者结合起来。

补充复习题

11.如何评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答案】前179-前104,)汉广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把汉代的封建统治说成是“天道”、“天意”。肯定了有意志的“天”,除了“君权神授”,抬高皇帝的权威造舆论外,也是为了进一步论证“天人感应”的理论。

董仲舒从物类的机械感应推出“天人感应”。即“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视瞑,天有昼夜。”“人有好恶,天有暖晴;人有喜怒,天有寒暑。”同时,他除了把“天”说成是和人一样有意志的之外,还提出了“人副天数”的著名命题。他把人说成天的副本,用来论证他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为人者天》)“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人副天数》)“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阴阳位》)“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立元神》)“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阴阳义》)“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立元神》)

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注意吸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作为神道设教、君权神授的理论根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