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督穴释义

任督穴释义
任督穴释义

针灸穴名解(任督)

高式国著

穴位系于经络,经络出自经筋。经筋犹山脉,经络犹河川,穴位则沿河两岸之城镇耳。故欲言穴位、先言经络,欲言经络,先言经筋。人体则犹不规律之地球也。

人对经穴之认识,当由养生静坐体会经络动静之妙,有所心得,而志其位置,又复察

其流注敛散,而知其性能。其中妙义,俱由自觉而知。其命名也,或因共在处.或取

其事功,或喻之以物象,等等不一。用二三字义,标明其体用性能,而定其名称,此

非信口偶然者也。若云必表而出之,虽圣人有所不能。

经筋及经络

人体机构,极属唯物。经筋确有形质可考,在《灵枢经》中早有记载,近代医书生理

解剖言之更详。经络虽无形质可见,而确有实在作用。即老子所云:“无之以为用”也。

按当时老子以目之所见者为有,其所不见者为无。尚不知大气中更有好多元素。

愚窃度之,经络产自经筋,由两条经筋夹成一条经络,犹两山夹成一谷,两岸夹成一

川也。在解剖上只能提出经筋,而两条经筋夹隙间之经络,则提之不出。譬如房屋墙

壁有裂缝,外可入风,内可通气,内外交通,作用显然,人尽知之,人尽见之。若将

此房拆毁,则砖石若干,土木若干,俱有形质可考,而在未拆房以前,有目共睹之墙

缝则解剖不出。经络之于人身,即犹是也。不见针灸医疗,循经取穴,均在两筋夹隙

中间乎。

问刺之有痛有麻感觉不同者何也?曰:此犹盖房时先设铁筋木板为之结构,刺中铁筋

则金声,刺中木板则木声,刺中土坯则无声也。故曰欲知经络先识经筋。从来一般中

医急于救疗,故研究经络者多,讲求经筋者少。致使针灸学者,对于经络学说信其当然,而不究其所以然也。

愚又常观生理学胚胎初形,形如圆珠,逐渐成长,状如蝌蚪,即头部与脊柱先成形也。因思经络十四,应以头脊为始。又考针灸学术,我国开创最早,相沿多年,均以手太

阴为诸经之首,近又有拟以手少阴为诸经之首者,愚均以为未洽。故逞主观浅见,拟

以督脉为首经,任脉次之。犹先定乾坤两卦,为大体阴阳,其他太少明厥之六经,则

犹震巽坎离艮兑六子卦也。此等学说,《医易通论》言之最详,故不赘述。

高式国著

督脉

人身经脉十四,要以任督两脉为主,督脉属阳,行人身腰背,任脉属阴,行人身胸腹,各统其两旁阴阳经络营卫而作循行也。又以督脉在人背部正中,故古人曰督者中也。

二脉居中而立,如衣之背幅有骑缝也。如行军,以元帅为主,督理全军总部,故元帅

又名都督。《奇经考》云:“督脉为阳脉之总纲”,故愚以督脉为十四经之首,而以

长强穴为全身诸穴之首。

长强

循环无端之谓长,健行不息之谓强。养生家调运任督,以意导气,起自尾闾,循脊骨,上百会,下龈交,衔接任脉,下颐循胸,至脐腹以抵会阴,复合于督脉。由本穴循背

上行,再作由旬,即庄子所谓“缘督以为经”也。如此升降轮回,循环不息,无尽无休,故名“长强”。不然,行程万里,终有尽时,力举千钧,终有倦时,总归有限,

何长强之有?由此观之,古人之于人身穴位,命名取意,岂信口偶然者哉。愿我同道,俛体古人创名深意,加以审思,行于实用,施之临床,不无补益。同道张绘五曾云彼

刺此穴治愈经闭多年者。即促使循环助其健运之力也。兹再扩而言之,人体气息之出入,血液之流行,饮食便溺之交替,凡诸新陈代谢,均在循环行运之中。无论寐寤,

其运行变化,均无休止,即关尹子所谓“营卫之行,无顷刻止”者也。

吾人经常处此长强二者之中,又经常行此长强之事,而毫不自觉。即中庸之道难知难

能者也。

腰俞

俞为腧之简,腧为输之变。输者,通达传送也。《素问◎骨空论》谓“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本穴乃其外线循行之初步。由长强上行越过尾闾,透出荐骨之下,其处

为全腰之俞。试将腰部扭转,本穴如户下枢轴(腰背督脉诸穴,皆具枢动能力,本穴

居下代表全部),以功能而论,本穴能疏解腰部郁滞之气,故名“腰俞”。

凡腰疾之转运不利者,可以取此穴。他如沉滞委楚之症,则非所宜,当求其罹病之本也。

本穴又与肾经构通,腰部有疾,多求之于肾,故俗称内肾为“腰子”,因之此穴又名“腰户”。本穴功能治阳萎有效,是其有关于肾之明证也。

养生家盘膝运腰时,以本穴为全腰抵础,左右前后反复盘旋,可使两肾生热,借添命

门之火。

阳关

本穴两旁为足太阳之大肠俞。灸阳关,可觉火气直入腹中,分布内脏。即由阳关穴位

横通大肠俞,由大肠俞连及足太阳其他各俞、以通脏腑。由于此项功能,足可证明本

穴与大肠俞二者之间定有横络,以为督脉与足太阳经交通之隘道,故名“阳关”。

中医病理,大肠有燥粪,则涉及头昏,有如癫狂状者,名曰脏燥。即大肠邪热由大肠

俞横传阳关,循督上脑也。不然,大肠为贮粪之器,与脑何关?在治疗上刺此穴可愈

此症,是明证也。

命门

中医称两肾之间为生命之门,简称命门。此就内景而言也。若自外景观之,本穴两旁

平于肾俞,本穴居其中间,亦犹内景命门居于两肾脏之间也,故称本穴为“命门”。

以其横通足少阴之经,故本穴又为本经构通肾脏之门户。

问足少阴经行于腹部,督脉何以得通?现今针灸图书较早年倍加精详,何以不曾提及?曰:《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合并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观此段经文,可知督脉由本穴通少阴之经,又由肾俞穴透入内脏,分属两肾。但与阳关之通大肠,

略同而小异。阳关先通大肠俞,经由足太阳经分布内外。本穴之通肾脏,乃由肾俞穴

传导,随足少阴经而入。因足少阴经自涌泉上行至阴谷穴处,横交委中,合并足太阳

经线,而行于足太阳经之里层,两经一表一里,叠并上通,抵肾俞穴处,得与督脉横

通交会,故内经于督脉有“贯脊属肾”之文。足太阳之经,由肾俞穴处与少阴经分道

径自上通。而足少阴之经由肾俞处独行入内,属肾络膀胱矣。《灵枢◎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乃是另一命门,非本穴也。乃指两目之

间而言。养生家称两眉两目之间,几约方寸之地,称为寸田。《灵枢经》所谓“突于

畜门”者,或即指此。(突,原文作“究”,应作突。)按畜字,从玄,从田。田,

即寸田之处。畜门,去田则为玄门,即暗示寸田处,乃“玄牝之门”也。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研究针灸当与调气导引诸书互参,俾求增益疗效。

悬枢

悬为托空不着之处,枢为致动之机。本穴治腰脊强直不得屈伸等症,故名之以枢。人

当仰卧之时,腰脊处约有数寸悬空,可以探手通过。本穴适当此处之上端,两条膂脊

之间,故名之以悬,而曰“悬枢”。小儿仰卧,悬空最显,老弱疲乏者悬空较微。

脊中

本穴当背部十一推之下,为脊推全数之折中,故名“脊中”。主治腰脊强直,不得俯仰,与“悬枢”功用略同。《铜人》禁灸,灸之令人伛偻。因其处肌肤薄浅,易于深

灼也。髓灼则偻矣。

中枢

本穴在第十一椎之上,亦属脊骨中部枢要处。古书多不记载,后人增之。与脊中、悬

枢名义略同,功用亦同。其或取脊中之“中”子及悬枢之“枢”字,而名之为“中枢”也。

筋缩

本穴旁平肝俞。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穴治瘈瘲、脊强、天吊诸般抽搐筋挛

之症,因名“筋缩”。又以本穴正当背部大方肌之下角,逐渐狭缩之下,亦‘筋缩”

命名之一义也。凡治筋缩之症,可以取此。

至阳

至者达也,又极也。如四时节令,夏至为夏之至极,冬至为冬之至极。人身以背为阳,而横膈以下为阳中之阴,横膈以上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阳,即阳之至也,故名“至阳”。又可意为督脉之气上行至此,乃由阳中之阴达于阳中之阳,即背部阴阳交关处也。凡属寒热交争症,多先取此穴,以扶正气之阳,而却病邪之阴,俾收汗出而解之效。譬如阴阳交争之际,势均力敌,各不相下,而阳方突得生气增热之助,犹生力军

突来增援,则阳之为胜,必可知也。故虐疾多取此。因本穴旁平膈俞,则知其内应膈

肌也。

灵台

古代国君有灵台之设,为君主宣德布政之地。即中医学说,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本穴内应神志。《庄子◎桑庚楚篇》注文:“灵台者,心也”。凡属有关神志之病,可以取此。俾以加强感通之力,而调性灵之能,故喻本穴为“灵台”。《针灸大成》云:“禁针,可以多灸”。治气喘不得卧者。火到便愈,盖以兴奋其阳也。但虚人或多寒

湿及精神不振者,宜之。不然,助热阳亢矣。故医之于病,先须辨证。

神道

气之伸者为神,行之通者为道。督脉之气,升而上通,行而直达。又以本穴旁平心俞,心藏神,因名“神道”。其治症,与灵台略同。顾名思义,知其功用专在神机,而非

用于气化形质之为病者也。《针灸大成》禁针。

身柱

本穴承神道之气,循督上升,正而且直,故名“身柱”。观本穴所治,因脑力不足而

眩晕,因中气不足而喘息,因心神衰弱而癫痫,因大气下陷而脱肛,均属正气先虚,

则督经之气升举无力,以致产生腰脊肩背诸病。宜取本穴以兴奋之,使督气得充,正

立直行,功同抵柱,诸症可愈矣。

其能治风者,何也?本穴旁傍风门,与人体内热生风有关。故所治多属摇摆眩晕火极

而生之风。若以治外侵之风,及湿滞作痛之疾,非其所宜。犹抵御外侮,良相不如良

将也。

陶道

本穴与任脉之璇玑,前后相应。璇玑在星象为北辰之枢。于此喻督经之气羊角直升,

缘身柱,上巅顶,下前额,循鼻入齿,衔接任脉下行,再缘督经由旬不已。在古代观点,物体旋转最速者莫过于“陶钧”。《史记◎邹阳传》谓:“独化于陶钧之上”。中国古代谈天地运行称为“运转鸿钧”,即大体运转,阴阳迭更之意也。本穴之取喻于“陶”者,即法陶钧之居中旋转牵动四旁也。旋转则必生风,故其旁下之穴,名曰风门。三十年前,余见贾玺亭先生取陶道治眩早极效。以其有调于人体大气循环也。又

见有人用本穴治疟疾,亦本其斡旋大气之理,调解阴阳,使不偏盛也。考其所治诸症,均属全身疾患。如时疫、感冒、发热、恶寒、四肢无力、百节痠痛、烦满、瘈瘲,俱

皆有效。是其所关者大,所应者普也。譬如旱涝不均,得大气斡旋,则风雨调顺矣。

故所治症多关整体,非仅限于局部也。故取譬陶钧之旋转,而名之以“陶道”。

陶钧:即古法制造陶器之转盘机也。其机上设平板,下有机轮,踏动机轮,牵引上板

平转,置陶泥于板上,工人以手楷而模之,泥坯随盘自转,可使随意光匀。凡诸盘碗

盎盂,埏埴以为器者,皆取制如此。

大椎

在第七颈椎下。颈七椎为颈背椎骨之最大者。古人排序以此椎为诸椎之长。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本穴在此椎骨之下,因名大椎”。

本穴位于背部极上,背为阳,本穴为阳中之阳。为督经诸穴之在横膈以上者,调益阳

气之总纲。又为督脉与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四经之会,故凡阴阳交争一方偏胜不

得其平者,多取本穴以调之。

哑门

本穴内应舌咽、主治瘖症。刺之俾使发音。故称“哑门”。为回阳九针之一。凡诸瘖

症俱可取此。《针灸大成》谓此穴禁灸,灸之令人哑,以其近于舌咽及脑也,故不宜

火攻。

凡取经穴治病,可针者针之,可灸者灸之;针灸俱不宜者,则按而摩之,是为经穴三用。

风府

《灵枢◎岁露论篇》云:“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所舍节,则其府也”。本穴在脊关节之最上,与风池、翳风相平,本穴居其正中。以形势论之,犹统

领风穴之衙府也。以病理言之,则风邪内传之门户也。缘风邪中人,多先舍于腠理,

腠理内应三焦,三焦为六府之一,卫气之所应也。凡疾病之关于风者,均可取本穴为主,故名“风府”。

诸风穴多忌灸。以火入风穴则走窜愈烈也。犹炉灶之火,得风则旺也。慎之为要。《铜人》禁灸。

脑户

督脉上头通脑,本穴为其入脑之门。更考足太阳之脉,“起于目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当由本穴透出下行也,因名“脑户”。

又以足太阳经与督脉于此交会,故本穴又为督脉与足太阳两经之会穴。《铜人》禁灸,灸之令人哑。《素问》云:“刺脑户中脑立死”。盖谓刺之过深,伤及脑髓也。总观

本穴大意,针灸俱不相宜。

按脑喜清凉,养生家按摩脑后兼以搓敲,能使头目清爽,乃由脑户穴放出头部郁热也。或问既然不宜针灸,又云能治头目癫痫等症,为针医者何以措手?答凡属针灸俱不宜

之穴位;可用按摩法行之。譬如婴儿皮肉娇嫩,全身穴位均在禁例。故古圣创立推拿

治法,专为小儿科设也。成人有畏灸畏针者及穴位之禁针禁灸者,均可采用按摩。

强间

本穴在后颅硬骨下缘,功同脑户。有云能治头目病及癫痫诸症,以其功能多在脑也。《铜人》未言禁灸,盖以此处头骨坚强也,故名“强间”。然少灸则无益,多灸则不宜,不如勿灸为佳。凡属此等穴位,均须用手按靡。

后顶

穴在巅顶之后,故名“后顶”。与前顶相对而言之。其所治症为颈项强急、额颅顶痛、偏头痛、恶风、目眩等症。但前顶偏于治额,后顶偏于治项也。

百会

穴在人体至高正中之处。《针灸大成》云“犹天之极星居北”。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也,故曰头为诸阳之会。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故名“百会”。所

谓“天”者,以其居人身之最上也。所谓百神者,有关全身之神识也。该书又喻头为

昆仑。盖以中国地势而论,境内群山以昆仑为主,所有山脉河流,多由昆仑披沥而下。故本穴别名“昆仑”。因足太阳经足跟后方外侧,另有“昆仑”穴位,故本穴“昆仑”之名因之不传。又本穴处人身最上,四围各穴罗布有序,大有百脉朝宗之势。犹地理

学之世界屋脊,在人身则总摄阳经之汇也。名以“百会”,最为确洽。故后世以本穴

为治疗头部诸病之总穴,但以其地位至高,不免有如《易经》所云之乾元亢九之弊。

故有时虽用泻法,而反升提。何则,因人身血气循环有压力亦有浮力。热邪与浮力结合,故有时降之不下也。故针家治头部诸病,多用此穴,兼取列缺、昆仑,以及其他

下行之穴以佐之。俱用泻法,襄其下降之力,乃克有济。即上病下取之义也。有谓病

理医理不切实际,盖以术者不言此理也,至若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循其经也。寒因

寒用,热因热用,顺其情也。用寒远寒,用热远热,避其势也。诸般大法,术者最须

留意。

前顶

穴在巅顶之前,故名“前顶”。与后顶相对而言之。治症略同后顶。只是前顶偏于治额,后顶偏于治顶也。

顖会

顖,从页从思,思从自,从心。人当思虑之际,神识会于顖门,故名“顖会”。胎儿

诸窍静闭,唯以脐吞吐母气,促动膈肌为之鼓荡,顖处亦为之小颤,是为胎息。胎息

为先天之气。迨既生之后,则鼻司呼吸,是为后天之气。而顖乃渐合。《铜人》谓八

岁之后,乃可针。凡关头脑之病,以上各穴均可酌用。昔唐高宗患头胀目昏,诸医守

至尊头上莫刺之戒,故治之不效。独秦鸣鹤取顖会放血立效。《大成》云:刺百会出血。盖隐顖会云百会,以防粗工滥角有失也。愚以为凡刺此穴须先扪之,觉有突突灼热,乃可刺之,血出亦易。扪之不热者勿刺,乃虚证也。后人多取上星穴以代。

上星

人当审思之际,多先反目上视。俾意与脑合,而后虑之能得。闭目凝神,回光返照,

则往事如见,喻犹黑夜之有明灯也。穴在头上,因名“上星”。凡属风热上冲,鼻塞、鼻衄、风眩、目不远视,如雾迷蒙,一切上焦沉阴,头目不清之症,悉可取此。详玩

星字之义,则本穴之大用可知矣。

神庭

本穴在脑海前庭。为神识所在,且居面之上部。《续博物志》云:“面者,神之庭也”。故名本穴为“神庭”。顾名思义,则知其功用在神也。《淮南子》云:“神者,智之渊也”。凡治有关神识之症,皆可取此。又凡医书所载之神,乃自身神识之神。

须先识此,不可混也。凡属治疗神识之穴位,灵感最敏,成败亦因之最速。凡刺此等

穴位,均须慎审从事。

素髎

髎,为骨隙之狭小者。本穴在鼻尖正中缝隙中。鼻尖,俗称准头,以其中立不倚,而

为面王中正之标准。凡物体之素于其位者,必中正乃佳。故称本穴“素髎”,又名“面正”。其名之以素者,以鼻为肺窍,肺于五行属金,金于时为秋。于色为白,白

为素色,金为素气,秋为素令,故名之以“素”也。又肺恶热而喜清,最宜清冷静洁,取名于素,意义深长。且寓有调和肺气之意。病准头亦者,火克金也。本穴治之有效,亦取用于素也。

水沟(人中)

穴在口鼻之间,正中之处。养生家闭口藏舌,舌抵上腭,运送口中津液下行,滋润喉咙,通渗脏府。本穴正当口水吞咽向上翻转之路,故名“水沟”。乃指口中功用而一言。若自外表观之,则仅涕水之沟渠耳,于义则浅。

鼻通天气,口通地气。本穴在口鼻之间,故名“人中”。所谓通天气者,即吸则取之

于天,呼则还之于天。籍人心肺鼓盈,膈肌升降,而作吐纳,是与天气作循环也,故

亦喻胸廓为天。所谓通地气者,即饮食水谷动植等物,皆取之于地,入之于口,经胃

肠消化吸收精华,排出便溺,还仍之于地,合于土壤,又复产生水谷动植物以供口腹。是与地气作循环也。故喻腹腔为地。人中之名,较水沟之名为雅,且显。故后世呼本

穴多曰人中,而不言水沟。近今水沟之名,已受自然淘汰,而不常见用矣。又本穴为

督脉与手阳明经左右交通之会,故治口眼喎斜。又以本穴在唇,故治辱动如虫行。又

以手阳明之经,内属大肠,大肠吸收水分。本穴既为督与手阳明之会穴,故亦能治失

水致燥而成之消渴症。

兑端

《易》:“兑为泽,为口,为舌,为刚中外柔(寓唇柔齿刚之意)。”端,正也,绪也,又称事物之尽头为极端。本穴在上唇之端而正中,又为督经末端,故名之曰“兑端”。鼻腔、口舌诸症,及有碍发言之病,均可取之。

龈交

《灵枢◎经脉篇》:“手阳明之脉,贯颊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循鼻入上齿中”。本穴有二,在上下门齿正中缝隙中。上者属督,下者属任,两者均为任督二脉之交会。

故名“龈交”。上下齿缝虽不连接,由于人中、承浆两会穴,手足阳明两经左之右,

右之左(手阳明于人中交叉,上至鼻旁,足阳明于承浆交叉,上至额角)两经四线,

循口环唇,任督两脉之连系,由口角两旁之线,接引交会,而任督两端籍以相连也。

本穴功用主要为泻头部督脉之气,所治为口齿鼻目巅顶等处之疾,但不及于耳。

愚初学医时,对于任督二脉于口齿处相与连接,颇有疑问,及阅《内经》、《灵枢》,乃知古人早有明见。故一再提出以供同道参考。

简录《灵枢◎经脉篇》原文二段如下:

“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颊夹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观此两节经文,则任督相交一目了然矣。

任脉

人身经络十四,要以任督二脉为主。督脉属阳,行于背,循脊上头,过额鼻,至口齿,而交接任脉。任脉属朋,行于腹,上胸,经咽,至唇,入齿,缘手足阳明之脉,而与

督脉连接。《内经素问◎骨空论》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下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滑伯仁曰:“任之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为妇人生养之本。”又言:“人身之有

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也。……分之于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于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见《十四经发挥》)余以为任者,任重而道远之意也。一人在爬

行时,任脉在下,担负全身,故名曰“任”。

任脉总摄全身诸阴之脉,为阴脉之海。又本穴当本经外循行之发端。《素问◎骨空论》,王冰注:“冲脉起于气冲,从少腹之内,与任脉并行。又言“冲脉与任脉皆起于胞中。”按冲、任皆属阴脉,故名“会阴”。犹言诸阴之会也。穴在两股夹裆,两阴窍

之间,故能治谷道、子宫、精室、阴器诸处之病。又本穴在处,四翳如屏,故又名“屏翳”。屏翳之义,遮以蔽也。《铜人》云:可灸。《指微》云:“禁针”。其他

针灸文献有言,凡幽僻掩遮之处,多禁针,皮肉浅薄之处,多禁灸。(“屏翳”二字

余有异议,见“鸠尾”解。)

曲骨

本穴在耻骨上缘,凹曲处,故名“曲骨”。与足部京骨处京骨穴、束骨处束骨穴意同。治虚冷失精,五内寒弱诸症。子宫精室膀胱诸病多取之。

中极

本穴内应胞宫、精室。胞宫、精室,为人体极内之处,犹房室之堂奥也。乃人体至中

至极,故名“中极”。

以外景观之,人体自项至踵,全身长度,本穴当其折中,亦中极命名之一义也。治病

同于曲骨。

关元

本穴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为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亦即老子所谓“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也。”此处为下玄关,古时“玄”与“元”通,颠倒读之,即关玄。古人多

于此等穴位守秘,故意颠倒其词,隐玄关,而称“关元”,其所治症多为有关大体虚证。如遗精、阳痿、尿频、癃闭,以及女子月经不调诸症,多取之。

按元字之义,本也,原也,端也,至大也,至始也,《易经》:“乾元”指乾之全体。“坤元”指坤之全体。关者,门也,又出入之孔道也。唐容川谓“关元”为元阴元阳

交关之所,即先天之气海也。

石门

石者,喻坚固也,门者,非仅通行之孔道。《白虎通》谓:“门以闭藏自固也”。如

深山蕴玉称为宝藏,储藏货财,大者称宝库,小者称石柜。人之子宫精室,犹蕴椟之

藏也。有此封藏之闭,乃能蕴育种子,以待发生成长,故喻此表面穴位为“石门”,

即犹石室之门也。

针家多云,刺本穴可使人绝育,孕妇则能坠胎。更有谓深刺重刺,则能断孕,浅刺轻刺,反使人受孕。盖深刺重刺,抑制之也,浅刺轻刺,兴奋之也。则本穴内应子宫、

精室之义,更显然矣。又女子天阉,称为石女,盖古人先得“石”字之义矣!

气海

本穴与肺气息息相关,当腹部统气之根本。苟气海处不作吸引,则中气不能达于脐下。男子腹呼吸,全赖气海为之鼓荡,乃有吐纳也。养生家调息,绵绵若存动而愈出者,

全在于此。故养生家以本穴为大气所归,犹百川之汇海者,故名“气海”。又以本穴

能助全身百脉之沟通,凡气之所至,血乃通之,故中医常云,气为血之帅。

按海字之义,又可喻为事物广泛,作无边无际解之。试观海水之化云升腾,降为雨露,即天地间之气化循环也。在人身凡属气息升降失调,其治皆以本穴为主。余见裴廷辅

治一气逆患者,呃咯不休,先刺膻中,微取之,以开行气之路。再刺本穴,使引上逆

之气下达脐下,立即生效。犹导川入海,则水不横逆矣。古人定膻中为气会者,盖以

后天之气鼓荡于胸,以促脐下之气相与送迎,即老子之喻元气升降,犹橐籥也。

《道藏》服元气法,略谓气海与两肾相属。肾属水,气与水互为子母。水在人身为阴,独阴不能升化,必须济之以阳。心属火,火在人身为阳。《书经◎洪范篇》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合之人身阴阳不可偏盛。人之饮食、呼吸、寐寤、动静,只是调

停自身水火而已。故养生家以心意之阳,下降肾宫,而温存以守之,则犹天日之阳下

照江海。阴水得阳火之照射,则化气升腾,云行雨施,泽被大地。其于人身则正气流行,邪气自不干搅。视此水火升降,则知地天之所以为太也。

在医理上,亢热之症,得辛凉而汗解者,即水火交而得既济也。亦即《内经》:“身

若燔炭,汗出而散”之义也。若稍涉辛温,则犹浇油救火矣。则其为败必可致也。故

于此症,古圣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戒。王太仆又扩充斯意,谓“寒之不寒,是为无水,热之不热,是为无火。”三复斯言,可发深悟。养生家以动静调寒热,以寒热平

水火,同此一理。气海之义,岂可轻忽。宋代大儒邵康节,冬不炉,夏不扇,盖即深

得此理,而善调自身水火者也。

阴交

此穴为冲任肾三经之交会也。冲脉循足少阴上行,至本穴相平处,由任脉交叉互过,

仍循肾脉上行,以至膈下。其上行冲贯之力尚不只膈下而止。女子至乳而乳房发,男

子至口而髭须生,因冲任肾三脉俱属阴经,故名“阴交”。又交者,聚也,三脉聚而

交会也。其所治症,统此三脉之在腹部为病者,均可取之,但刺勿过深。

神阙

本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常存。在内景接近大小二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两肠俱关于化。即大而化

之之谓神也。《道藏》曰:“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出入

中门,示显贵也。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本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

故称“神阙”。

又神为一身主宰,应变无穷,即变化无极之意也,人苟无神,则全身无主,而成不知

不觉之呆物矣。本穴居全腹正中,为阳居阴位,故喜熨灸而忌针刺。凡属挥霍撩乱,

有干神明之外感急症,本穴主之,但以灸熨为佳。

按摩者,转运此穴,可以通畅矢气,消化水谷。《道藏》谓;“脐为后天之气舍。”

故又名本穴为“气舍”。因足阳明一经更有气舍,故本穴只称神阙而不称气舍。

水分

本穴居下脘之下,内应胰脏。又横结肠正由此处经过。胰脏有分解乾湿之能,大肠为

吸收水分之器。二者功能俱关于水,故名“水分”。亦即分解乾湿之意也。故能治水

肿腹坚、胃肠虚陷等症。但宜多灸,不宜深刺也。

中医古说,脐下为水腹,盖以小肠外围为水油,膀胱内容为溺水;又以本穴功能与三

焦膀胱均有联系,故本穴功能治水。但刺之勿深,防消水过甚也。《明堂》用灸。《资生经》亦以不针为是。汪訒庵云“中焦不治,水停中脘”。盖谓脾之功能失调,

则水停胃下也,本穴可以治之。

下脘

即胃府也。本穴内应胃底大弯之处,故曰“下脘”。本穴为本经与足太阴经之会穴。

因足太阴经属脾络胃,由内循行之线与任脉连通也。凡胃病阴沉,下垂下陷之症,均

宜取此。故治厥寒、腹满、痞痛、宿积、寒滞之症。《千金方》:治反胃、食不消,

先取此穴以开之,然后取三里以泻之。《百症赋》则取本穴并取陷谷,治腹坚而止肠鸣。均以本穴能通胃底,而资以针道抑扬而通利之,故于阴滞之病得速效也。古人采

穴配用,简捷灵便,宜其垂法后世也。

建里

建者,筑也,置也;里者,居也;止也。《灵枢》云:“胃有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张景岳云:“咽、贲、幽、阑、魄”五者皆胃气之所行也。本穴治腹暴痛、呃逆、不

欲食、胸中苦闷等症。后人演得经验,兼取内关,用以安定闾里,通彻门户,而和中也,不愈,则检取他穴,促使吐泻,以逐外邪。但愈后仍须补此,即安内重在善后也。凡属胃中不安之症,本穴皆可为力,俾以奠定闾里,而人得安居也。故曰“建里”。

玩索本穴名义,包含补意居多。

中脘

本穴内应胃中,即近于胃小弯处也。因穴位所在,故名“中脘”。中脘为胃之募穴,

故治胃府诸病,以此为主。《难经》谓:“府会太仓”。滑伯仁曰:“太仓,一名中脘。”按太仓为纳谷之器,在人身唯胃为然。

上脘

本穴内应贲门。贲门,即胃上口也。故曰“上脘”。主治满闷、吐逆诸症。盖以本穴

接近贲门也。贲,即今之所谓横膈肌也。俗云心口痛,即贲门症也。玩味本穴治吐,

则知下脘可以治哆。有谓贲门为喷门者,乃抄传之误也。

巨阙

阙为内庭中正之门,俗称中门,又称仪门。古者贵家,门必有阙,所以饰门第,别尊

卑也。本穴内应腹膜,上应膈肌,为胸腹交关,分别清浊之格界,又为食道及动静脉

上下通行之关隘,故名“巨阙”。

古者剑号“巨阙”,剑为除暴戡乱之器。本穴在胸骨剑突之下,其所治症为胸满、瘈瘲、霍乱、吐逆、痰饮、心痛等症。凡属清浊相干,不得宁静者,本穴均可治之。犹

仗剑立朝,清除君侧,而戡定变乱也。因名“巨阙”,则又命名之一义也。但刺此穴,患者须仰卧扬手,乃可下针,防止膈肌下沉,或有伤之也。伤膈肌,则呃格不休。

本穴为心之募穴;募者,会也,聚也。《内经》云:“心藏神”。《道藏经》云:“神门,巨阙”,盖谓神之门乃巨阙也。即云人体神识与此有关也,故为心脏之募。

鸠尾

穴在胸骨剑突下。肋骨分岐,如张两翼,剑突中垂,有如禽尾。不曰他鸟之尾,而必

喻以鸠鸟之尾者,以鸠鸟之尾常垂善蔽也。中医称剑突为蔽骨,以其掩蔽膈肌也。故

名本穴为“鸠尾”。

先贤有云,凡穴在隐蔽处多禁针。愚曾见误刺此穴呃格不休者,即伤及膈肌也。又中

医论病多言“气”,即言人体气化通行之路也。气化有伤,则传感失常,而为病矣。

如误刺此穴而为病者,非仅伤及膈肌之质,若影响膈肌之气,致气不通畅,亦作格逆,或致呼气不利,吸气作痛者,亦常有之,术者当慎之。

鸠为布谷鸟之别名,性喜聚居,故称多人施工为鸠工。本穴又名“尾翳”,似不洽当。愚意当以会阴穴为“尾翳”乃佳,以其近于尾骨也。会阴穴别名“屏翳”,亦不洽。

当以本穴名之“屏翳”,以其近于巨阙,犹中庭之门称屏门也。屏或尾之误,以字形

近也。

中庭

穴在蔽骨之上凹隙处。蔽骨犹屏门,本穴则庭除也,又屋之正室为庭。本穴两旁为足

少阴之步廊穴,犹主室之旁,房廊相对也。如此者,则形成空庭院落。不然,步廊二字,在人体有何取意。盖古人所譬,心为主人,则胸廓犹其庭院,再进则升堂入室矣。故喻本穴为“中庭”。其所治症,为喘嗽、支满、呕逆、噎格等症。俱属胸廓不舒,

神情烦闷之类。以中医理论揆之,凡属内因自乱,而非外邪干扰者,本经膈上诸穴均

可采用。用以安内,非以攘外也。中庭之穴,仅是本经行人神识门庭之初步,命名之义,可审思之。

膻中

《灵枢经◎胀论》云:“膻中者君主之宫城也”。盖指心包膜部位而言。本穴内景正应心包外腔,故名“膻中”。体会宫城为用,则其应症可想而知矣。

《素问◎灵兰秘典》谓:“膻中为臣使之官。”盖古时称君主所居为宫室,故由中庭再进而臣使在焉。在人身而喻臣使者,即心脏外卫充盈之气,俗称心气,又名中气。倘

中气有所减损,则人体各部之气,均来填补。犹诸侯之会师勤王者,故称“膻中”为

气会,又称为“上气海”,以诸气有时来归也。有因此中气之伤,致人体全局之气,

因之消弱,即此理也。故本穴能治一切气分之病。由此宫城再进则玉堂、宣室矣,盖

古人寓言取譬者也。本穴主治颇关要害,故《针灸大成》示人禁针。但实症可以浅刺,虚证则灸之。

玉堂

玉,贵称也,堂,正室也。即主人治事处也。犹衙署正厅称大堂,法官审讯称过堂,

又称人家长为堂上。古人以心为中主,故尊心之所居为玉堂。此之所谓心者,即胸腔

中正之气也。

按尊贵所居,固应属阳,然贫之至极,则守卫严肃,反有阴森气象。此亦物极必反之

义也。本穴主治心烦、嗽逆、上气、胸膺骨痛,均属阳中之阴症。

紫宫

穴在华盖之下。《黄庭经》华盖注:“华盖之下多清凉……引动肾气上布紫宫”。按《洛书》“离为九紫”。离属心火,紫为阳极之色。物极则反,而现胜己者之化。故

紫色较赤色为黯。黯,近于黑,黑属水,水克火,故曰胜己。宫为尊长之居,因名“紫宫”。

《黄庭经》又云:“心为绛宫田。”绛色为阳之正,紫色为阳之极,阳极则反阴,犹

政令之极,则为严秘,故君主有宣室,如枢秘院掌政令之秘。在未施行时,反象严秘

之阴。故本穴治症为气逆、胸满,烦闷、呕咳等阳中之阴症。多同于玉堂。

按华盖、紫宫、玉堂,巨阙等名称,乃道家寓意之言。俱是人体虚灵主要部位,勿以

其有似迷信,而斥为异端也。考东方哲学始于黄老。中医文献以《内经》为先,其中

名词、术语多与道家淆混。因当时中医尚未独立学派,只是潺于道儒之间耳。故传统

医学名词、在近期难与道派划清界限,其合于生理病理者,无妨存其原貌,以证我国

先代研医之奥,亦古为今用之一道也。

华盖

《内经》云:“肺者,脏之盖也。”按盖,具覆护之意,犹屋宇之覆护内容也。揆之

人体,肺脏居胸腔最上,故养生家喻之为华盖。创穴名者体会此意,即名本穴为“华盖”。《天文应象》注谓:“华盖七星,其柄九星,列如盖状,以荫帝座。”正与肺

脏之覆护心脏意同。

人身五脏,肺喜清凉。《道藏》曰:“肺部之宫似华盖,过华盖下且清凉。”详“过”与“且”字之意,非仅谓其部位处清凉,且此外更须得清凉以济之也。

华,繁盛也。人身正常之气,行驶至此,为阳之盛极。而本穴两旁,为足少阴经之彧

中穴。彧,亦繁华茂盛之意也。中医对人体各部均以阴阳五行括之;又以五行本性生

克制约,各应所须以济之。如肺脏多喜清凉,故引致肾水之气上布胸中,以相调济。

肾经之神藏平任脉之紫宫,坎一之肾阴,调离九之心阳也。肾经之彧中,平任脉之华盖,即起阴潜之肾水,滋娇柔之肺金。使各得自然之宜,而成其繁茂也。此乃天成之

水火升降,亢承制约,互调寒热,归于温凉。则阴平阳秘,病安从来。养生家巧得此理,施于有为,所以能养生也。

观此经气流行,配调相济,人体先天已经奠定,而为后天生生之本。彼养生家守此妙道,调摄之耳。医药家借外界物质,攻补之耳。针灸则就人体自有功能,抑扬之耳。

同是养生之道也。

璇玑

北斗第二星为漩,第三星为玑。北斗自转,而璇玑随之。故测天文之仪器,名曰璇玑,又名混天仪。仪上枢轴,亦名璇玑;其轴总□全仪,旋转动力之源。人之胸腔,犹混天仪之笼廓,本穴居胸腔之上部,犹璇玑持衡,因名本穴为“璇玑”。

养生家以璇玑为喉骨环圆动转之象,文学家以璇玑为珠、玉之别称,均喻其圆润光滑也。统此诸说,同一意义。再考其所治诸症,为喉痹、咽肿、胸满、涩痛等等,是其

功能富于滋润滑利,有通滞去瘀消肿之能,似治乾涩枯燥之症。操针者意会此理,以

为运用本穴之则。

天突

人之胸腔喻天,腹腔喻地。本穴位于胸腔最上,其功用为通。刺法使患者含胸延颈。

术者循胸骨内缘向下探刺,导引滞塞之气上通,俾淤痰郁气之在胸臆者,得以爽利涌出,故名“天突”。突,奔冲也;又烟囱也。取名“天突”,喻犹胸腔之囱突也。按

摩术有点天突法。张寿甫《衷中参西录》言之最详,兹不赘述。

一九四八年余诊一妇人,因大怒气厥。余拟刺回阳九针,甫刺哑门一穴。一老人突然

走入,呼令去针,余急起针。彼令一壮妇人抱扶患者端坐。另一妇人以中指探其天突,叱令用力,再用力,患者忽然啊的一声,大哭而苏。余不敏而退。后余仿用此法,通

痰导气,多收捷效。愿同道共识之。

廉泉

舌下孔窍名曰海泉,人之口津出此。本穴在结喉上缘,凹陷处,内通舌之下海泉。刺

本穴,口可生津,故喻之以“(氵兼)”,(氵兼),为潮水最胜之词。我国旧习以中秋节后数日,为(氵兼)水之期,期间海潮最大,简称(氵兼)水。因名为“廉泉”((氵兼),音廉,等同)。

先哲有言,“气道滋之以津,食道济之以泽。”源源为津,沛然曰泽。养生家以口喻海,舌下有穴曰海泉。下颚舌前凹处,喻为天池,又名华池。喻舌为赤龙。以舌搅口中,可以生津液,俗名赤龙搅海。本穴内通喉咽,上达颚池,以舌搅口,可以生津润燥。与手少阳经之液门,有同功焉。本穴为阴维与任脉之会穴,故其功用偏于阴也。

余曾体会天池之水,源源若泉,经过咽喉,降沥胸腹。内调藏府,外泽肌腠。犹地泉

之水,渗透上滋也。《针灸大成》谓本穴治咳嗽、上气、呕沫、难言、舌下肿、舌根

缩急、舌涎出、口疮、不食诸症。均取其功用在舌与水也,故名“廉泉”。余曾见某

老医,治重舌,灸本穴四、五壮,则小舌缩入而愈。观众惊为神奇。古法确有绝妙独

到之处,一旦失传,岂不可惜。

承浆

承浆者,指口内承受浆液言也。人口中浆液,养生家称为琼浆玉液,乃由舌下渗透而出,汇于天池,经舌尖向上舐送。由上颚膛翻转向后下方流降,流入咽喉,降至接近

廉泉处,受舌咽挤迫而下咽,本穴内通舌下,正应口内天池。因近天池为存储津液之处,故名为“承浆”,又名“天池”,又名“悬浆”。悬浆则喻口水出天池,由咽后下行也,有如爆布之凌空而下,故名之以“悬”。若徒自表面观之,则仅沾受饮食之余

沥耳。

本穴近于任督二脉之交,故治牙疼、口禁等症。又为足阳明经左右交叉及任脉之会,

故主治口喎、邪风、半身不遂等症。穴虽浅小,因居交通要隘,故亦在重要穴位之列。

常见病针灸取穴

常见病针灸取穴 神效验方| 1.中风:百会、四神聪风池、关元、气海涌泉 2、哮喘: 四缝少商(三棱针依次点刺,挤尽白色胶液 变血为佳) 膻中(三棱针挑刺) 止喘之穴:清喘(经外奇穴,在廉泉穴与天突穴之间,环状软骨正中下方凹陷处) 以上穴位单用或合用,可以立即止喘常规选穴位:百会、天突、云门、中脘、关元、天枢、三里 3、泄泻:中脘三里梁丘昆仑天枢丰隆4、水肿:涌泉、公孙水分、关元、命门 5、脉结代:百会阳溪关元气海中脘 6、腰痛:肾俞、志室关元委中(可点刺出血) 五虎三昆仑

7、噎膈、反胃:内关攒竹(按压揉摩亦效)膻中三里(深刺)膈俞、命门、后溪 8、小便不通:关元水道隔青盐灸神阙水分天枢 9、急性肠炎:三里两肘尖关元 10、失眠:(以下几组穴位均效,酌情选用) 神门三阴交 隐白、间使、肝俞 养老三里头安眠 大椎陶道神堂 养老三里三阴交 大椎陶道身柱心俞 11、多梦:神门三阴交百会 13、淋症:带脉、百会归来筑宾 14、习惯性便秘:太乙、外陵支沟腹结天枢 15、积聚痛:幽门、肝俞、三焦俞、气海内关三里 16、阴疽:骑竹马、关元、郗门

17、疔疮:手三里、骑竹马、郗门 18、皮肤病:肺俞、肩髎、曲池尺泽 19、肠痈:两肘尖、合谷三里 20、齿痛:大杼肩髎、厥阴俞龙玄翳风 21、血崩:石门、隐白血海 22、带下:带脉、胞门、子宫妇科 23、转胎:至阴(灸,灸双穴无效时,可灸单穴) 24、子宫后倾:关元、中脘 25、阴挺:百会、中脘、气海三阴交 26、小儿消化不良:命门三里中脘四缝点刺 27、小儿遗尿:命门关元三里夜尿点(小趾末端牚面中央) 28、小儿咳嗽:身柱肺俞厥阴俞 29、小儿夜啼:大敦、中冲神门少泽 30、小儿囟门不合:脐上脐下各0.5寸,灸三壮 31、口臭:三里劳宫大陵中脘 32、小儿脐肿:命门

道德经中的成语和释义

1.玄之又玄 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出处《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上善若水 善:最完美;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金玉满堂 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5.视而不见 看它,却看不到;听它,却听不着。原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语言,说明“道”幽而不显,是无法用人的感官去把握的。后来指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用来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6.微妙玄通 微妙:精微奥妙。精微深奥而灵通的道理。 《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7.见素抱朴 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语出《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万物恃道而生,万物之所为即道之所为,故道虽无形,却可有为。 10.若存若亡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11.大器晚成 原意“铸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越晚成型。”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12.进道若退 指前进之道反若后退,出处《老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13.大音希声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14.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最白的东西好象是污浊的,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15.知足不辱 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穴位定位顺口溜

针灸穴位定位顺口溜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 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 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 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 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 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外著量深浅,令人便获安。 委中 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 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 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

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承山 承山名鱼腹,月专下分肉间。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月专肿腰尻痛。脚胯痛难禁,头疼肩背急,气喘上冲心。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要得求安乐。须将穴下针。环跳 环跳在髀枢,侧身下足舒,上足曲求得,针得主挛拘,冷风并湿痹,身体或偏枯,。呆痴针与灸,用此没疏虞,阳陵泉 阳陵泉居膝下,一寸外廉中。膝腿难伸屈,拘挛似老翁,欲行行不得,冷痹及偏风。诚记微微刺,方知最有功。通里 通里腕侧后,度量一寸中。善呻并数欠,懊憹及心忪,实即四肢肿,喉间气难通;虚则不能语,苦呕痛连胸,肘膊连臑痛,头腮面颊红。针入三分妙,神功甚不穷。列缺

列缺腕侧上,手指头交叉。主疗偏风患;半身时木麻,手腕全无力,口禁不开牙。若能辨补泻,诸病恰如拿。百会头顶凹中悬, 上星入发一寸权。 印堂两眉中间取, 太阳眦角一寸许。 委中国窝纹中屈, 承山人字纹中戏。 梁丘膝上二寸去, 血海膝上二寸齐。 膝眼膝下两陷中, 昆仑外踝跟腱引。 膝下三寸足三里, 隐白大趾依甲系。 外踝三寸悬中找, 内踝三寸三阴沟。 华佗夹脊外五分, 十有七穴各自取。 十宣十指尖端找, 肾经涌泉足心翘。 风池耳后发际内, 肾俞二三腰椎照。 曲池肘纹肱外招, 扭伤曲池下外导。 合谷第二掌骨中, 内关掌后二寸绕。 腰痛委中求, 头面合谷收。

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

针灸快速入门的不二法门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秘诀 针灸前行禅 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秘诀学习中医我们虽然不提倡快速入门的诀窍方法等,但学习以下方法,对一个针灸的初学者来说,起码可以起到拨开云雾见天明的效果: 针灸的要点:一是辩证,一是取穴,第三则是必要的手法。 做到如上三者针灸的效果我想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辩证需要深厚的积累,手法也不是一两天可以练成。那在取穴上我们不难发现一定的规律,从此入手,则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现归纳针灸取穴的五大要点如下: 第一,八总穴; 第二,八会穴; 第三,局部取穴; 第四,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

第五,病位交叉对应取穴。” 首先是第一“八种穴” 古书有歌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现总结增加歌诀如下: 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足)三里, 腰背委中,胸胁阳陵,少腹(三)阴交,颅脑太冲 例如:眼睛红肿。眼睛所在的部位和头面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太冲与合谷穴位上扎针; 胸闷心烦失眠,胸闷心烦所在的部位和胸部有关,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太冲穴位上扎针; 呕吐胃痛,呕吐胃痛所在的部位和胃脘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足三里穴位上扎针; 颈项强痛,颈项强痛所在的部位和颈项与肩背有关,于是就在列缺与委中穴位上扎针等第二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它们分别是

一、腑会中脘;二、脏会章门; 三、筋会阳陵泉;四、髓会绝骨; 五、骨会大杼;六、血会膈俞; 七、脉会太渊;八、气会膻中。 八会穴的使用一般‘男左女右’,初学者用0.5寸的毫针,切记勿忘。” 另外有三个部位初学者先不要针刺: “一是枕骨下面的区域,如风府、痖门、风池等穴位,它们与延髓靠得很近,一不小心就会出大事故。深刺风府治精神病,但是初学者不容易操作。 古语云:‘刺胸腹者,必避五脏’,‘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一个就是眼睛以及它的周围的区域; 一个就是肚脐眼。另外一个地方初学者也先不要针刺,就是天突穴。” 第三局部取穴 就是在发病的部位的体表取穴或者发病部位的邻近取穴。也就是说,哪里不舒服就在哪里针灸。这种取穴的方法是最原始的方法,也可能是先人最早发现的一种取穴的方法。如面部局部长痘,可以用火针在局部点刺,被毒虫蛇咬可以在局部点刺加拔罐治疗等。 注意事项还有以下二项: 一项就是在胸背部与腹部初学阶段针刺深度不超过0.5寸; 一项就是对于体弱者、因劳累而体能消耗过多者,一定都要平卧在床上针刺,以免“晕针。 第四、阿是穴

道德经全文及注释

道德经及全文注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 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 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肺癌病人针灸治疗常用穴位

肺癌是呼吸道的常见肿瘤,其病因有吸烟、酗酒、化学因素及遗传等方面。近年来针灸来辅助治疗肺癌取得了不错疗效,可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患者可详细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相关治疗。 针刺和穴位注射 选穴:内关、胸区、风门、肺俞、定喘、百会及丰隆突,足三里,大椎。 操作:针灸师针刺百会、内关、胸区、风门、肺俞、定喘及丰隆突,并以 20%~50%紫河车注射液14~16ml分别注入足三里及大椎穴。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治疗15天为1疗程,休息3天,再开始下一疗程。 功效:适用于肺癌晚期疼痛、咳嗽、咳痰、胸闷等症。 关于肺癌患者进行针灸的相关论述 第一,用于改善病人的症状,如用于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 第二,对肺癌患者,常用瘢痕灸的方法,可见病人一般状况改善,免疫功能提高。第三,正在进行放疗或化疗的病人,使用针灸可改善血象,减少胃肠道的反应。 针灸治疗取得疗效的另一个关键因素选穴及手法。选穴原则是循经取穴,远隔当先,以调理为主,选择针与灸的原则是实证多用针刺,虚证多用灸法。对于肺癌患者来着来说放化疗同时服用清肺散结丸在以针灸辅助治疗,可使病人更快的恢复身体、改善各种症状。

艾灸可否使用呢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如果条件允许,做段时间艾灸也是可以起到辅助治疗作用的,艾灸的穴位有:列缺,合谷,膏肓,肺俞,大肠俞,章门。 哪些肿瘤病人不适合扎针灸 1、不建议对孕妇针刺。 2、器官移植后禁用。 3、脏器衰竭者禁用。 4、血压≥150/95mmHg禁用。 5、心脑血管病急性期禁用或慎用。 6、面神经炎发病7日内不可针刺面部。 7、痉挛瘫,肌肉抽搐,以及躁动不安者,不宜针刺。 8、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如白血病或血友病等,不宜针刺。 9、皮肤感染,穴位皮肤破损,溃疡,以及瘢痕和肿瘤部位禁针。 10、尿潴留患者的小腹部禁刺。 11、过度疲劳,饥饱,喜怒,悲伤,以及惊恐时禁针。 12、惊恐者待其气定方可针刺。 13、针刺前患者应静息片刻,待气血平和后再针刺。 14、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15、腹痛原因未明或肠梗阻患者的腹部禁刺。 16、糖尿病人禁针(尤其下肢和足部)。 17、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冠脉搭桥术后、关节置换术后等使用大量抗凝剂者(如华法令、波立维等)禁针。 18、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燥;病泄,脉洪大;着痹不移,身热,脉偏绝;热病夺形,身热,色白及下血;寒热夺形,脉坚盛。此谓五逆,禁止针刺。 针灸对于一般的上面所说的禁忌虽多,但大部分肿瘤人群用针灸都没问题的。

针灸穴名释义(摘要)26

针灸穴名释义(摘要) 周楣声 概述 一、穴名释义的作用 1、由表知里:脏腑深藏,经穴四布,经依脏分,穴与脏应。孔穴名称自然不超出这一基本范围之外。其中不仅以“俞”命名的各穴已直接指出其与相应脏腑有关,而且其他许多孔穴也常用比拟推理方法指出其内外的联系。例如日月象征胆的威仪;云门比喻肺之吞吐。金、商、白与肺相连;土、地、梁与脾相应。神与志可归之心肾;魄与魂可入于肺肝。 2、顾名知用:穴名与所主病症有关,是古人孔穴命名的另一基本思想。如光明治目,和髎助听,条口、承扶祛风,漏谷、水泉治淋,悬钟与耳病相应,阳交与震卦相参,四满应房星与小满,合谷象阴阳之交错,角孙象春气之在头,腹哀为地气之在腹,悬釐喻鬓毛之屈曲,太渊指经脏如桴鼓,浮白收头目之眩晕,築宾去肾间之动气,天井象经气之清净,率谷为诸谷之表帅,期门比将军之官,天府掌收藏之职,金门祛风利水,京门止恐定惊。凡此诸端,均属藏而未露,引而未发者也。 3、见名求位:通过对穴名的了解,对于指示穴位所在,也将有助于记忆。比如通天为戴冠之处,络却为系冠之所,膻中是在袒胸两乳之正中,阴市是在蔽阴短裳之下际,中注是内衣之所着,膺窗当心衣之边缘,温溜乃袖手取暖之处,屋翳喻胸部盾甲之形,辄筋正当肋间之中,步廊则循肋间而上,正营与顶横线相当,天容与头端正相合,支正、支沟必须支臂而取,仆参、委中必须屈膝而求。 4、提高学养:针灸的穴名,也是中医学说思想体系之一,既有医学体系的具体内容,也贯串着古代哲学思潮与社会形态等许多其他学科的情况在内,是在古汉语基础上所形成的。 二、穴义内容的分类 1、取象比拟:主要是把许多自然现象及社会形态的某些方面,用类比归附的方法,假借命名。 ①与天文星象和气候比拟命名:天象和气候自然是古人取穴命名的内容之一。古人以风为百病之长,因而直接或间接以风命名的诸风穴更多。 ②与地理地形比拟命名:借用地理山川的地名、地形与孔穴所在的体表相比拟,这更为多见。山洼无水之处为谷,山洼流水之处为溪。水所止处为池,百川皆归之处为海,浅洼水草之地为泽,水从地出为泉,深潭为渊,大川为渎,水所经过之处为渠,水之细流为沟,水中之小洲为渚,深凹有水之处为井;又如土之高者为丘,土阜高大者为陵,土堆为敦,筑土为坟曰封(封又是疆界的意思),可以通行之处为道,地理上的门户为关,还有直接假借山名命名。虽非所有以丘、陵命名的穴位,都在人体的凸出部位,而以池、谷命名的穴位,却都在体表的凹陷处。以高为邻,以低为

《道德经》全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解释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针灸穴位之常用体穴

针灸穴位之常用体穴 针灸穴位之常用体穴: A: B: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操作:(1)针法:用30号1寸毫针成15°角向后平刺入0.5~0.8寸,也可从右往左刺入一针,成十字刺法。留针30min(预防高血压)~数小时(预防竞技综合征)。(2)灸法:以艾条作温和灸或雀啄灸法。每次10min或据情况而定。 C: 1.次髎 取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正好对准第二髎后孔中。约于第二骶椎假棘突下缘旁开0.8寸处取之。 作用:活血止血、理气防痛。多用于预防痛经及产后出血等。 操作:(1)针法:直刺1.0~1.5寸,针应进入骶孔,局部有酸胀感,可放射至小腹或会阴部。留针15~20min。(2)灸法:1)着肤灸,3~7壮,如黄豆大艾炷,无疤痕灸;2)艾条灸,雀啄灸15~20min。 D:1.大椎 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各类急性传染病、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发作和药物的毒副均有较为显著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电针或艾灸大椎穴,能增加抗体生成和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食细胞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 操作:(1)针法:直刺,微斜向上深刺至1.0~1.5寸,局部酸胀,针向下及向两肩部扩散。注意,不可过深,以免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损伤脊髓。(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5~30min。(3)拔罐:可用闪火法或抽吸法吸拔10~15min。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

《老子》第一章 第二章 yǒu 有wú 无 x iānɡ 相 s 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 iānɡ 相 c hénɡ 成, c hánɡ 长 d uǎn 短 x 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ià 下 xiānɡ 相 yínɡ盈,yīn 音 s hēnɡ 声 x iānɡ 相 hé 和, q ián 前 hòu 后 x iānɡ 相 s 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 shì是yǐ 以 shènɡ 圣 rén 人 c 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 hī 之 s 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 hī 之 j iào 教; wàn 万 wù物z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 hǐ 始, s 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 hì 恃 , ɡōnɡ 功 chénɡ 成 ér 而bù 不 jū 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 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 第三章 bù不shànɡ 尚 xián 贤, s hǐ 使 mín 民 bú 不 z hēnɡ 争; bù 不 ɡuì 贵 nán 难 dé 得 z hī 之 h uò 货, s hǐ 使 mín 民bù 不 wéi 为 dào 盗; bú 不 j iàn 见 kě 可 yù 欲, s hǐ 使 mín 民 xīn 心 bù 不 l uàn 乱 。 第四章 dào 道chōnɡ 冲, ér 而 yònɡ 用 z hī 之 h uò 或 bù 不 yínɡ 盈。 y uān 渊 xī 兮, sì 似 wàn 万 wù 物 z hī 之 zōnɡ宗;zhàn 湛 xī 兮, sì 似 h uò 或 cún 存。 wú 吾 bù 不 z hī 知 s huí 谁 z hī 之 zǐ 子 , x iànɡ 象 dì 帝 zhī之xiān 先。 第五章 tiān 天dì 地 bù 不 rén 仁, yǐ 以 wàn 万 wù 物 wéi 为 c hú 刍 ɡǒu 狗; s hènɡ 圣 rén 人 bù 不 rén 仁 , yǐ 以 bǎi 百xìnɡ 姓 wéi 为 c hú 刍 ɡǒu 狗。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老子》第十五章《老子》第十六章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针灸学练习册(带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现存最早、最系统的针灸学专著是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阴阳十一脉灸经》 C.《灵枢经》 D.《针灸甲乙经》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2.《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哪位医家 A.皇甫谧 B.思邈 C.洪 D.王焘 E.王唯一 3.我国第一个针灸铜人铸造于哪个朝代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E.清朝 3 B 4.《针灸大成》的作者是哪位医家 A.王焘 B.滑伯仁 C.继州 D.汪机 E.时珍 4 C 5.明代哪一本针灸著作,是继《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A.《针灸大成》 B.《针灸大全》 C.《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D.《针灸聚英发挥》 E.《奇经八脉考》 5 A 6.中国针灸是哪个世纪传到欧洲A.公元5世纪 B.公元6世纪 C.公元8世纪 D.公元16世纪 E.公元17世纪 6 E 7.《针灸甲乙经》中所载的腧穴有 A.365个 B.349个 C.361个 D.160个 E.354个 7 B 第二章经络总论 1.针灸学理论核心是 A.脏象学说 B.阴阳学说 C.五行学说 D.经络学说 E.于午流注学说 1 D 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 A.阳明、少阳、太阳 B.少阳、太阳、阳明 C.太阳、阳明、少阳 D.少阳、阳明、太阳 E.太阳、少阳、阳明 2 A 3.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是 A.厥阴、少阴、太阴 B.少阴、太阴、厥阴 C.太阴、厥阴、少阴 D.厥阴、太阴、少阴 E.太阴、少阴、厥阴 3

C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哪一条是错误的 A.手三阴经从头走手 B.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C.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D.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E.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4 A 5.十二经脉的交接:阴经与阳经多在什么部位交接 A.头部 B.胸腹部 C.面部 D.肢部 E.上肢部 5 D 6.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交接部位在 A.头部 B.头面部 C.胸腹部 D.四肢末端 E.以上都不是 6 B 7.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经)交接部位在 A.胸腹部 B.胸部 C.腹部 D.肢部 E.以上都不是 7 B 8.下面经脉表里络属关系哪对是错误的 A.手少阴——手太阳 B.足厥阴——足少阳 C.手阳明——手太阴 D.手少阳——手少阴 E.足太阳——足少阴 8 D 9.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不同,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不直属脏腑 B.无表里配合关系 C.无十二经那样的循环流经关系 D.除任、督二脉外,无专属腧穴 E.以上都对 9 E 10.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之处,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没有十二正经那样的循环流注关系 B.没有专属的腧穴 C.无表里配合 D.其走向除带脉横行外,都是自下而上运行 E.不直属脏腑 10 B 11.任脉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A.通调冲、任 B.调节任、督 C.总调奇经八脉 D.调节阴经经气 E.总调冲、任、督、带 11 D 12.督脉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A.调节阳经经气 B.调节督脉、任脉 C.调节冲、任、督、带 D.总调奇经八脉 E.总调冲、任、督脉 12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 宫延庆释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世代人们读他、解释他,总是受益匪浅。几年来,我从另一个视角——认知学的视角去解读他,顿觉豁然开朗。虽然与许多前贤们很有出入,但还是愿作为一家之言与大家共享。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也,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这个东西是可以用语言来说一通的,但说一通的道与世间本来存在的那个道不是一回事。 (其中的道理也是容易理解的,要说一通就要用名称、概念这类语言材料,)名称、概念是可以解释的,但这种解释与它背后所指事物的丰富内涵也不是一回事。 (比方说)“无”这个词,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初始状态。“有” 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原因或母体。 但“无”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细微精致之处, 而“有”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整体框架方面。 “无”也好,“有”也好,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情,由于着眼点不同,才有不同的说法。 这种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的方法就叫做“玄”。反反复复地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这是认知万事万物的 根本法门。

第一章的逻辑思路是很清晰的,由“道”引出“名”,由“名”引出“无”和“有”,再由“无”和“有”归结为“玄”。“道”是出发点,“玄”是归结点。由此看来,第一章讲的既不是道、名,也不是无和有,而是“玄”。玄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认知方法。《道德经》八十一篇,其余的八十篇用的就是玄的方法,理解了“玄”就理解了《道德经》的篇章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玄字经常被理解为玄奥,通过这一章,使我们意识到,玄字并不玄奥。它其实就是指多视角的认知方法。这种多视角的认知方法,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经常见到。在逻辑上叫“同出而异名”,现在经常说“辨证的看问题”,其意思和玄字也有些相近。中医诊病望、闻、问、切,可看成是玄的方法,西医看病要做切片化验,做CT 扫描也是是玄的方法。机械制图三视图的方法,计算机CAD 还 可以做多种横截面视图,都是玄的方法。司法断案要搜集多种证据互相印证,这也是玄的方法。老子把多视角的方法概括为一个字——“玄”,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这种概括,对于人们认知事物极有启发意义。 这一章结尾提到“玄之又玄”,怎样理解?我们可以把前面的逻辑构架画成下图: 这个图式的解读是: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无和有两个视角去观察,而无和有还可以各自从两个视角去观察。这两个视角是“可名”与“常名”。 可名常名 无万物之始欲以观其妙 有天地之母欲以观其徼 看来,“玄之又玄”里面还包含个“可名、常名”的道理。可名的意思是,对事物,是可以做出知识表述的。对词语的解释,给概念下定义,都属于可名。常名的意思是,可名的背后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需要探究,不能停留在咬文嚼字上,要变成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笔记取穴

针灸学重点笔记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系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 奇经八脉的功能: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四海: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募穴: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十二经原\络穴:胆经丘墟、光明;肝经太冲、蠡沟;小肠经腕谷、支正;心经神门、通里;胃经冲阳、丰隆;脾经太白、公孙;大肠经合谷、偏历;肺经太渊、列缺;膀胱经京骨、飞扬;肾经太溪、大钟;三焦经阳池、外关;心包络大陵、内关。五腧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特定穴:分成“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 第一部分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道德经释义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释义】 最善的事物莫过于水。无水,则不能产生芸芸丛生的生命世界;无水,任何生物都不能生存。水生育万物,滋润群生而与物无争,不求后报。它柔弱温顺,总是处于为人们所鄙弃的最低下的地方。所以,水最相似于道。 第九章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释义】 既知过盈倾失之患,锐利不可常保其刃,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富贵而骄必遭祸殃,万事万物“过犹不及”,那么,功成名遂,已达顶点,退身于外,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只有这样,才能善终其功,善全其名,避免咎祸。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释义】 能知人之德才,察物之体性正邪是非者,只能算做睿智。而只有了解自己德才体性过失的人,才算明白。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释义】 能胜过别人的人,不过是强壮有力,只有能主宰和控制住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第四十一章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释义】 端方正直的人,虽坦然大公,堂堂正正,却似一大中至正之圆,无棱无角,不伤害他人。 成大器的人,无不经受长期磨炼,艰苦奋斗。姜尚直至八十余岁才辅佐文王灭纣兴周,大展宏图,功勋卓著。此乃“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 大“道”“听之不闻”,犹“视之不见”,因而最大的声音是无声,谓之“希声”。 “道”无形象,“视之不足见”。因而,最大的物象是无形之象。 虚无自然的真常之道,隐含在天地万物之内,无名象可睹可闻。此谓“道隐无名”。 大“道”虽无形象,下士闻之而大笑,但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才得之以成。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释义】 有“道”的圣人,他们无私无偏,不固执个人之见;他们大公无私,不贪名利,而以百姓之心为已心,以万民利益为至上,能热爱百姓,处处为百姓着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万民百姓,善良的人,我以善心对待之,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心对待之。这样,可使不善者转变为善者,使人们同归于善。对于信实之人,我以诚信之心对待之,对于不信实的人,我也以诚信之心对待之,使不信实的人,转变为信实之人,使大家同归于忠诚信实。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释义】 宇宙间的品物万类,虽然复杂万端,其造化之机及运化规律,莫不过对立统一而已。“祸”,是难、凶害、灾殃之类。“福”是吉、荣贵、昌达之类。无论哪一类事物,它的变化规律是向相反的方向转移。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夏至后必移于冬,冬至后向于夏,周而复始,无有休止。人类亦是此理:人在贫穷时,与人相处态度谦恭,在事业方面向上奋发,其结果,人必辅助,事业必成功。贫穷虽是福,可它无形中带着福。人若富贵,为人处世易横蛮骄傲,对事业易轻率为之,久而久之,人必厌恶,而事业必败。富贵虽是福,可它无形中隐含着祸。故《老子》第九章中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亦与此意相通。社会变迁,仍遵循这一规律:犹如水向东流,一浪接一浪,兴了又向衰的一方转化,衰中又隐含着兴的因素。每个朝代在刚兴盛时期,必内修道德,外施仁政,处处以国事民生为重,政通人和,事事得宜。待至日久,以得民富国强,执政者贪求享乐,以荣贵执权,骄肆于民,于是引起了人民的反抗,酿成天下大乱。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即是此意。它将自然界里一切事物的两重性相互转化之情理概括无遗。正如《周易·乾卦》:“上九,亢龙有悔。象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因之老子还说“冲气以为和”,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时保持“和”的境界为佳。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注解】 小鲜:小鱼。 【释义】 常言道:善于烹调者,可以治国。大国民众,风俗有殊,三教九流,其旨各异。若一一检点,必难办到。有道之君,欲治者,不论大小,均以投之于釜,掌握好火候。不轻举妄动,而能一心一意,文烹武炼,使火候不过、不及。先后缓急得宜,则鱼虽熟,其形大小自然齐全,不会搅烂。治国者,如不知此道,恣情纵欲,妄用机智,其政察察,法令滋彰。犹如烹鱼之在釜,不慎火候,胡乱搅动,鱼肉不待熟而溃散,愈搅愈混,愈治愈乱。 第六十三章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 全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降压歌 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 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 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哮喘歌 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预防为主抓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性福歌 人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须求药方;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 阳萎早泄羞难言,气血不足是关键;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坚。 心绞痛歌 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电话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排毒歌 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舒肝排气歌 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减肥歌 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 注:二陈散配方: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按此比例,磨细混合,或制成胶囊即可。糖尿病歌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中消胃燥津液伤,口渴尿多便秘常;调理中消补胃阴,胰俞内廷太溪强。祛除热邪内廷功,一天两次按摩通;上午起就未经旺,迎头痛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 解读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利”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获利(有利),根据句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滋润、施惠”的意思。 译文: 最完善、最完美、最崇高的人就是象平凡的水一样的人。 水的特性是善于滋润惠泽天下万物,默默地养育万物生灵,却从不与天下万物生灵竞争利益;她善于留处在众人厌恶不愿意居住的潮湿低洼的地方,沉静悠然地荡漾流淌,因此,水的这种美德,是最接近于大道的。 水有七种美德特性:留处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心胸空灵博大善于包容天下万物而不拒,就像深广无边的渊薮那样,与万物相处、与人交往应时而动、应时而至,说到做到,坚定不移且恪守信用而不违约违时;在对待政治上,能够秉承水柔志刚、方圆融通之德,遵循水滴石穿的以柔克刚精神,恰当和谐地解决治理好国家政务;在处理一般事务上,善于依照自然之道,顺势而为,尽职尽能,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采取行动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借时而为,取得成功。 正是因为始终时刻坚守水的这种不与众人竞利的谦逊虚下的美德,动静行止都无怨无悔,自觉遵循自然大道和万事万物的自身发展规律,所以世间的万物众生,谁还会怨恨她(具有崇高美德的水)呢? 解读: 在这一章里,老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探寻大道的途径和方法。本章的核心是老子以水喻道说道、借水体道释道、借水性水德水道昭示人性人事和人道,借水德水道而对天下芸芸。教化人们与自然相处,或者治国理政、处理日众生行“不言之教”常事务工作,都要善于像臻善臻美的水那样,始终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性和人格,默默地帮助施惠与他人而不求回报,众人众生不愿意去的地方,自己可以去,众生众人不愿意去做去干的脏差累活或危险的事情,自己可以去做去干,始终谦逊虚下,虚怀若谷,功成弗居,别人不怨恨自己,自己也无烦无恼,,无痛无苦,逍遥自在。 每次阅读、体验本章节的时候,都禁不住击掌咏叹:老子的这一章阐述,简直就像一首绝妙好诗,用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又像一个超然世外的浪漫诗人,面对着天下苍生,将他体验的水的至善美德,用最朴实无华、最简洁精准的语言,怀着一种深深的大爱厚爱,娓娓道来,言极近意极深又极远,极通俗而又极易懂。仿佛在不经意之间,老子就向天下万民透漏了了一个认识天下万物的天机诀窍秘密和道理:那就是大道虽然恍兮惚兮,看不见摸不着,渺然而若存,好像神秘莫测,深不可知,也无法知道。其实是可以通过我们身边的一些比如象水这样普通而又常见的事物,去体察体认和了解的。 那么,老子又是怎么知道和懂得这一认识了解大道的方法和秘密的哪?这件事让我一直苦苦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 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 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 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附录2:十四经脉的主治规律 下面的图表是十四经脉主治规律列表,每一条经脉的功能和它的气血阴阳以及循行、脏腑等都是密切相关联的,这个表可以和具体的穴位功能来对应着比较和记忆,这样效果最好。后面分经脉介绍穴位时还会再有所提及。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规律同样也是笔试的考试内容。 附录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是第三站的一种主要题型,而这部分的背诵难度最大,所以有必要掌握其中的规律。 腧穴的治疗规律按照传统的描述是“经络所通,腧穴所在,脏腑所属,主治所及。”“经络所通”是指穴位主治会涉及到所在经脉循行的不同部位,也就是归经作用;“腧穴所在”是指其能治疗穴位所在位置附近的病症,也就是局部作用;“脏腑所属”是指穴位治疗所在经脉对应的脏腑的病症,比如肺经的穴位治疗肺系病症,也就是脏腑作用。从这几方面入手,再看一个穴位的主治,或许就不是那么纷乱无序了。 腧穴的主治规律基本可以被下面五点涵盖。这里要注意实践技能考试和笔试的区别:实践考试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