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赏析

夜书所见赏析
夜书所见赏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叶绍翁《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解说]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

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

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叶绍翁《夜书所见》全诗翻译与赏析】叶绍翁《夜书所见》全诗翻译与赏析。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

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所见》 清代: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 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 像洒落许多的星星。 【注释】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赏析】 这首诗好像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 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 好像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 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见(读xiàn),显现。孤光,孤单的亮光。萤,萤火虫,光亮微弱。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

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 “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 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耀着, 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 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 起细细的波浪,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 化作满河的星星,闪耀不定,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 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 展开,引人入胜。“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划了 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 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 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 文字能幻化出漂亮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诗人细腻的观看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 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扩展阅读: 主要成就 查慎行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他的诗文创作和对诗歌理论的研究上。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外海中心小学:林芳华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出示古诗《所见》。 2、从“所见”的意思“把所看见的写下来”引导学生理解“夜书所见”是写晚上所见到的景象。 二、出示古诗《夜书所见》,学生自渎,读准字音。 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三、观察画面。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图中有什么? 2、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交代结合图和注释进行学习)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件演示,创设情景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六、诗句理解:(当学生还是不理解时再出示动画演示) 1、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 2、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3、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4、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

夜书所见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图片让大家看看,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欣赏完图片后谈谈你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夜书所见)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作者是叶绍翁,南宋诗人,他是江湖派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字句精丽,长于白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具风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谈意远,耐人寻味。)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

教案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江汉区惠康里小学李振华 素质教育目标: 1.学会古诗中生字词,体会诗句意思,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团体合作的品质。 4.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舟夜书所见》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 投影仪、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情境,揭示课题 1、释题 同学们,我们学校即将举办“赛诗大会”,你们背了不少古诗,有些字词的意思你们还记得吗?考考你们,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舟”是什么意思?“夜”呢?“所见”呢?(板书:舟夜所见)“舟夜书所见”

是什么意思呢?(补齐板书:舟夜书所见) 2、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请看:【CAI课件配乐动画】 静静的夜晚,景色是醉人的。面对此景,清代诗人查慎行也看得如醉如痴,他诗兴大发,当即吟了一首诗,你们想听听他是怎么写的吗?【CAI课件动画配乐诗朗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有些同学也想读了,那就放声读吧!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注意正音。 三、自主合作,精读感悟 1、自读 多美的诗呀!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诗,借助图画和工具书学习,用心体会,看看首诗哪些地方写得好?怎样好?【CAI课件“孤光一点萤”和“散作满河星”两幅画面】【播放古乐】 2、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将个人学习所得与小组的伙伴们进行交流,谈谈你体会到了 什么,提出你不懂的问题,请小伙伴们帮你解决。【播放古乐】 3、全班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度引导、点拨,运用CAI课件,将字词与图画结合,让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从感性上体会诗所描写的意境。 a、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感受“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情景体验。【CAI课件漆黑的夜里,河面孤灯闪烁的场景与萤火虫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能通过阅读和想象,感情诗的意境、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感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知作者 1、今天,余老师和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得到进步和提高。 2、这首诗就是——(板书:舟夜书所见)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感谢同学们嘹亮的嗓童,请看看余老师的手势再读一遍诗题。(手势突出“舟夜“和”书“,以及”书“和”所见“之间的停顿。) 3、读了诗题,聪明的小朋友能不能从中了解到一些诗的内容呢?(在教师的手势提醒下,学生回答:一夜晚,诗人在船上把看到的景色写了下来。只有可能学生对“书”的意思产生联系,教师以“书写”一词引导学生理解。)突出“所见”一词,并在课题下的“所见”一词下划横线。 4、那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请大家把书翻到89页,谁来告诉大家?(可以由经常读课外书,识字多的同学说出“棵”、“慎”、“行”的字音。实在不会就查字

典)(教师板书:查慎行)诗人棵慎行,同学们认识吗?这样吧,我们这儿有一段关于诗人查慎行的介绍,咱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点评:导题快慢,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信心,依照读题情况,用手势点拨,领悟了题意,丰富了语感,进而自主了解作者。] 二、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 1、在学习古诗前,让我们回忆一下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对学生学情地及时把握) 2、那咱们就来读读这首古诗吧。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流利,自由读,开始吧! 3、(出示课件)指名读。(评价:感谢学生们地大胆朗读) 4、正音: 1)见:xian。回忆《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an)牛羊。“读字。再读一读这行诗,(指名:多读,再齐读。) 2)萤:(ying)后鼻音,保(cu)平舌音,读字,再分读一读这两行诗。(渗透节奏感。) 5、邀上你的好伙伴读。(评价:感谢好伙伴地友情朗读,善于捕捉诗的节奏美,) 6、读(评价、感谢同学们正确流利地朗读) 7、教师指着“所见”一词,诗人看见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重在对古诗 地了解和感受。)(评价学生有自己的感受) [点评:关注真实地学情,落实“实”字。把新的学习,建立在自己的学习和方法上。不走过场,生字正音。带入每一行诗,再读,教师的角色正确定位于“平等者的首席”,抓住题眼“所见”一词,引导学生整体感情。] 三、精读品味,有方法指导的想象体验。

夜书所见赏析

夜书所见赏析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叶绍翁《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解说]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 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

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叶绍翁《夜书所见》全诗翻译与赏析】。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对《夜书所见》的赏析

对《夜书所见》的赏析: 珠海市斗门区新青小学李桂良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作品。古诗主要抒发作者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写所见所闻,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和触发思乡情绪,从而引出下文所说想念家中亲人的温馨画面。三、四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抒写意想故园小童挑灯夜戏、着迷斗蟀的生活场景。全诗交织诗人的凄情暖意、欢怀忧心,可从八方面赏析。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三四两句写思忆之情,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哪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③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④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⑤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⑥“动”“知”连气,一气呵成。诗歌以落叶“送”寒,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诗中的“动”字,做好了承前启后作用,使全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益、悲欢交织。由此看“动”字更为诗歌的主心骨,它使全诗更显落落得体,容光焕发。 ⑦传情达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这也是后人常说“秋上心来便成愁”,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⑧拟人通感,更添光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已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①所见 (清)查(zhā)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②。 微微风簇浪③,散作满河星。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连,清初著名诗人。清立国后,文化思想斗争尖锐,文人多结社以诗文寄托怀念故国情绪。随着清政权渐趋巩固,清政府也逐渐加强文化统治,大兴文字狱。以严刑酷法对知识分子实行镇压,焚书灭族成为常事,查慎行一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他曾受学于黄宗羲,早年从军西南,遍游南北,诗作多以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山川形势为题材,诗名很高。康熙皇帝东巡时,查因诗名被召见,后供奉内廷,虽然他学宋人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但多应制赋诗,题材狭隘。即使作者一生谨慎,多赋山水,不言现实,却也没能逃脱文字狱恶运。雍正五年(1727)其弟嗣庭因文字得咎,全家被捕,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嗣瑮流放关西而死,慎行虽获释,但高龄遭此巨大打击,当年即告辞人世。 查慎行描写自然景物多有佳构,此即为其中一首。 这首绝句题为“舟夜书所见”,明确地告诉读者地点在船上,时间为夜里,作者记下了在此时看到的景物。看到了什么?映入眼帘是黑沉沉的夜,这时渔灯就分外醒目。“月黑”是极重要的背景交代,只有无月的黑夜,才能衬出下文灯光及其一系列变化。“渔灯”是全诗描写的中心事物,首句就把主要场景展示出来。次句既是首句的补笔,又对首句加以发展。“孤光”着意在“孤”,说明渔灯仅此一盏,是极重要的一笔,既衬托夜色更加浓黑,又是可以生发铺开的点,为下文张本。“一点萤”是比喻,萤光已小,又仅是“一点”,极写灯光幽暗,若有若无,而萤光又是飞动的,这就赋予静止的灯光以一点闪烁,使静止的画面生出点活气,孤寂中显出微微希望。

《夜书所见》

9.夜书所见(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 、朗读、背诵诗文。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教学重点: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题目中的“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所见”呢?(所看到的)。 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秋天,离开家乡)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师带读古诗。诗人在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 “—”和“===”画下来。 2、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萧萧、寒声) 四、品读赏析,领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男生读一读这两行诗。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请大家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想起什么?(思乡)(2)带着思乡之情读一读这两句诗。

(3)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4)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5)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沉沉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 2、赏析三、四行诗 (1)女生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2)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4)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 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5)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五、深入朗读,感悟诗情朗读和背诵。 六、布置作业,默写《夜书所见》。 七、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看:梧叶、儿童、一灯明 听:萧萧、寒声思乡之情 想:动客情

夜书所见古诗带拼音

古诗《夜书所见》带拼音 夜y è书sh ū所su ǒ见ji àn 叶y è绍sh ào 翁w ēn ɡ 萧xi āo 萧xi āo ①梧w ú叶y è送s òn ɡ寒h án 声sh ēn ɡ,江ji ān ɡ上sh àn ɡ秋qi ū风f ēn ɡ动d òn ɡ⑥客k è情q ín ɡ②。 知zh ī有y ǒu 儿ér 童t ón ɡ挑ti ǎo ③促c ù织zh ī④,夜y è深sh ēn 篱l í落lu ò⑤一y ì灯d ēn ɡ明m ín ɡ 。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①所见 (清)查(zhā)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②。 微微风簇浪③,散作满河星。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连,清初著名诗人。清立国后,文化思想斗争尖锐,文人多结社以诗文寄托怀念故国情绪。随着清政权渐趋巩固,清政府也逐渐加强文化统治,大兴文字狱。以严刑酷法对知识分子实行镇压,焚书灭族成为常事,查慎行一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他曾受学于黄宗羲,早年从军西南,遍游南北,诗作多以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山川形势为题材,诗名很高。康熙皇帝东巡时,查因诗名被召见,后供奉内廷,虽然他学宋人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但多应制赋诗,题材狭隘。即使作者一生谨慎,多赋山水,不言现实,却也没能逃脱文字狱恶运。雍正五年(1727)其弟嗣庭因文字得咎,全家被捕,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嗣瑮流放关西而死,慎行虽获释,但高龄遭此巨大打击,当年即告辞人世。 查慎行描写自然景物多有佳构,此即为其中一首。 这首绝句题为“舟夜书所见”,明确地告诉读者地点在船上,时间为夜里,作者记下了在此时看到的景物。看到了什么?映入眼帘是黑沉沉的夜,这时渔灯就分外醒目。“月黑”是极重要的背景交代,只有无月的黑夜,才能衬出下文灯光及其一系列变化。“渔灯”是全诗描写的中心事物,首句就把主要场景展示出来。次句既是首句的补笔,又对首句加以发展。“孤光”着意在“孤”,说明渔灯仅此一盏,是极重要的一笔,既衬托夜色更加浓黑,又是可以生发铺开的点,为下文张本。“一点萤”是比喻,萤光已小,又仅是“一点”,极写灯光幽暗,若有若无,而萤光又是飞动的,这就赋予静止的灯光以一点闪烁,使静止的画面生出点活气,孤寂中显出微微希望。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 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经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无数奇观异景。一个宁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独自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昕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师: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 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来,一起读读诗题! 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 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 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打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生自读) 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纠正过来。(同位互读) 师:谁愿意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指一生读诗) 师:强调“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情绪来。 三、营造氛围,体验静之美 师:在这个宁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一定能看到一番特别的景致。(她真会读诗,闭着眼睛想;还有他,边读边做动作帮助自己想象) 师:大家都陶醉其中了,来,读一读这两行,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师:你说的好.就请你来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瞧,连月亮都不忍心打破这夜的寂静呢。你读得真好,还有谁让我体会这是一个寂静的无月的夜晚。(再指名一生读) 师:诗人看到了几盏渔灯?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师:原来诗人看到的只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 师:看图,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这就是“孤光”!再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听她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原来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似的。这就是“孤光”! 师:刚才是你说的,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我感受到了。那盏渔灯的光太微弱了。 师: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 谁来试试指名一生 师:读得真美,那盏渔灯就像小精灵似的,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看看从老师的朗读你能听出什么? 师:读出他的“孤零零”。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师:读出他的暗中显亮!还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师:那就读出诗人的欣喜! 师:小小的渔火虽然微弱,但在诗人看来,真是….(美、显眼、惹人喜爱).师:让我们用诗句来赞美这小小的渔火,这静静的美!(接读“月黑见渔灯,

夜书所见

9、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郁闷孤独,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儿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求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名句。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促”等。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所见 2、背《所见》这是袁枚夏日的所见 3、板书完整课题。叶绍翁写的

4、解题:(1)说说夜书所见的理解。(出示选择书的意思:一指书本,二指写。) 这里的见不仅指看到,还包括听到想到甚至感觉到的. 5、再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1、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 (2)对照注释思考诗人写的是什么? 2、交流: (1)读诗正音:相机学习生字促读准音扩词 理解:促织 范写深 挑上声,用细枝在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写:深促 (2)讨论: 诗人写了什么?(萧萧梧叶江上秋风篱落一灯儿童挑促织) 并相机指导理解:萧萧梧叶江上秋风篱落一灯 以及: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注意句子的倒装。诗人看见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亮着一盏灯,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吧!) 预设:儿童:你是怎么知道诗人看到了儿童? 诗中哪个字?(知) 在这里”知”是料想猜想的意思,看来这是诗人想到的. 看来,诗人是看到篱笆旁亮着一盏灯,心想:也许是有儿童在捉蟋蟀吧! 原来这些都是诗人之所见啊 三、品读诗歌 过渡:就让我们随着诗人走进这个诗人描绘的秋 1、出示图片1:看,那是什么?(梧叶在风中飘舞……发出)这就是萧萧梧叶 指导朗读:这就是萧萧梧叶,范读

《独坐静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读写练习题

《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宿建德江》读写练习题姓名: 一.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宿建德江》。 二.回答. 1.《宿建德江》描绘的景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些词句中获得这样印象的? 2.《昼夜书所见》中有一句诗故意夸大了事物(即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是哪一句? 3.《独坐敬亭山》有一句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是哪一句? 三.回顾你掌握的诗歌知识,然后写下来。 四.把你熟悉并喜欢的景物画在下面方框里,再用一段话描写景物,最后依 据画和写的话作一首诗。 学习小结: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词释义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山上旧有敬亭。闲:悠闲。两不厌:诗人把山拟人化了,觉得自己与敬亭山互相看不够。厌,满足,厌倦。 古诗今译成群的鸟儿高飞无踪影,一片云儿独自飘去悠然。和我终日相对却看不够的,只有闲静的朋友敬亭山。 名句赏析这首小诗是李白在政坛上遭到打击以后,第二次漫游安徽宣城时所作。 前两句写眼前景,借“高飞”的“众鸟”和“独去”的“孤云”,创造出一个孤寂清幽的意境,寄托了诗人超脱现实、追求心灵平静的愿望。后两句将山人格化,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诗人对现实社会中世态炎凉的厌恶之情,在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诗句里得到了含蓄的表达。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词释义:所见:看到的景物。孤光:孤零零的灯光。风簇浪: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 译文: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夜黑了,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象微弱的萤火 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象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赏析: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 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渔灯的静态,后两句写渔灯的动态,既有水上灯光,又有水下的“星光”,不仅动静结合,而且虚实相生,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夜书所见 赏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叶绍翁《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解说]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 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

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叶绍翁《夜书所见》全诗翻译与赏析】叶绍翁《夜书所见》全诗翻译与赏析。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小学古诗: 《夜书所见》

小学古诗:《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 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 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 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 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 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 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 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 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 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 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 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 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 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 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素材-文学素养:快乐读诗词:《舟夜书所见》(含练习,答案)全国通用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注释】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 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 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象撤落无数的星星。 【诗人简介】 查慎行(1650年6月5日-1727年10月14日),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杭州府海

宁花溪(今袁花镇)人,清代诗人、文学家。 查慎行年少聪颖,声名早著。早年受教于黄宗羲,得陆嘉淑赏识、朱彝尊提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中举,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赴殿试,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供职于南书房。后从军西南,随驾东北,所到之处均有所作。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乞休归里,筑初白庵以居,潜心著述。雍正四年(1726年),受弟查嗣庭牵连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查慎行是诗坛“清初六家”之一,继朱彝尊之后被尊为东南诗坛领袖。对清初诗坛宗宋派有重要影响,为中流砥柱、集大成者。查慎行在诗歌创作、诗歌艺术研究和诗学理论研究均有建树,生平诗作不下万首,堪称多产诗人。其诗兼采唐宋而以宋为长,尤深得力于苏轼、陆游。诗风清新隽永。艺术上以白描著称,对后来袁枚及性灵派影响甚巨,主要作品有诗歌集《敬业堂诗集》《查初白诗评十二种》等。 【诗词背景】 诗人在舟船上过夜时,写下的所见景物。 【赏析】 《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黑夜舟中见渔灯,茫茫黑夜只有河中一盏渔灯,明暗鲜明且显得神秘、深沉;后两句写孤灯倒影的美景,微风吹起波浪,灯影随即散开像散落在满河的星星。全诗纯用白描,以大景衬小景,以暗景衬亮景,刻画细腻,生动形象。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的河上夜景。虽然此诗只有二十字,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风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尾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丽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