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式养老

互助式养老
互助式养老

互助式养老

福康社区的老年志愿者有空就到空巢老人家唠家

常。

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怎么过?

你的晚年生活希望如何度过?”面对这样的问题,大多

数人都会选择老有所乐,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老年人无奈地选择了孤独终老。

独居老人的悲剧家中去世多日才被发现在鞍山市第三医院的内科、骨科、外科等病房里,隔三

差五就会来一位三无老人。这些老人没有亲人,意外受伤或发病很久后才被发现,送到医院救治也没有家属照顾。和病房里其他老人床前儿女成群的场景比起来,他们孤独的身影显得更加凄凉。

三院内四病房护士刘荣晖说,每次看见这样的场景,她

心里都特别不是滋味,“谁家都有老人,谁都有老的那天,尽

管我们对老人的照顾无微不至,但他们康复出院后仍然一个

人,随时可能遇到危险。”

7月8日,本报刊登了《七旬独居老人家中去世多日才

被发现》的报道。类似的悲剧在当今这个老年人越来越多的时代频发。提起自己的孤独,诸多空巢老人苦不堪言。

家住弘扬社区的空巢老人赵大娘已经84 岁了。她有3

个儿子,大儿子在北京,二儿子在澳大利亚,三儿子在鞍山

但工作特别忙,几乎半个月才来看她一次。赵大娘的 3 个儿子对她生活方面的花费堪称大手笔。市面上有的家电,她家应有尽有,而且都是名牌。赵大娘自己住140 平的大房子,可她一直觉得空落落的。

这些老人尽管寂寞、无助,但他们都不肯去养老院。有

的是怕贵,有的是不喜欢养老院“有了围墙、没了温情”的环境,也有人是怕儿女难心。每次说到自己的独居生活,赵大娘的眼里总是泛起泪花,“我真的太寂寞了。”

银发志愿者结对子照顾空巢患病老姐妹同样是没有子女照顾,又不肯进养老院,福康社区的

位老人因为有一群和自己年龄相仿、志同道合的伙伴而不再孤单。他们互相照顾和陪伴,成了这个社区独特的风景。

家住福康社区的徐爱梅今年72 岁。她无儿无女,老伴

多年前去世,她独自居住。今年春节前夕,她在冰天雪地里摔倒了,左手手腕骨折,没钱治病不说,还没人照顾。

10 余名老邻居知道这一情况二话没说,发动邻居为徐爱

梅捐款3000 元,带她治病,轮流给她做饭、照顾她起居。

徐爱梅的骨折很快痊愈了。

这些老姐妹对徐爱梅的帮助从很早前就开始了。徐爱梅

是低保户,身体好的时候就到外面捡瓶子、纸盒卖钱,老姐妹们出门也都养成了捡瓶子和纸盒的习惯,手里有空瓶子就

习惯性地送给徐爱梅。

向徐爱梅伸出援手的是福康社区的老年党员志愿者,她

们中最年轻的是55 岁的魏莲芬,年纪最大的是77 岁的孟淑颖。这些银发志愿者们结对子献爱心的同时,也让自己获得了快乐。

在我们身边,这类老年人互相帮助的案例并不罕见,他

们自发地选择了互帮互助的形式来共度晚年。既不去养老院,又不用儿女照顾,也不孤单地自己过。这种新型养老形式已经在许多人群中自发形成了。

人口老龄化催生互助式养老在人口已经步入老龄化、养老问题困扰着许多家庭的今

天,互助式养老应运而生。它符合国情,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时期的必然产物。

现状:

全市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9%

鞍山市老龄办提供数据:最新户籍人口统计中,全市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到66.5792 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9% 。

按照近几年老年人口所占比例的增长速度计算,预计到2020

年,鞍山老年人口将达到84.32 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3.27% 。

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越来越大,老年人空巢、高

龄、失能等现象将日趋严重。鞍山市民政局提供数据显示:全市公立和私立的养老院总共能提供15000 张床位,且入住

率并不高。

许多老年人不愿进养老院,不仅觉得养老院的人情味不

够浓,也有不愿让儿女背负“不孝”骂名的顾虑。在鞍山乃至全省,大多数老年人依然选择居家养老这一基本、传统的养老方式。

然而,居家养老也有许多弊端:儿女白天上班不在家,

老人大部分时间处于无人照顾的孤独状态。不少老年人为自己的晚年生活谋求新的出路,自发地形成了符合自己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互助式养老。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思宁对互助式

养老的新模式格外赞同:“老年人互帮互助不仅能让儿女工作

更安心,也给社会减轻很大负担。”张思宁表示,互助式养老,

与其说“是被人口老龄化‘逼'出来的”不,如说是老龄化社会发

展的必然,是这个特殊时期所特有的产物。

调查:

97% 的老人支持互助式养老

福康社区、七道社区和申江社区地处市中心,老年人比

例大,受教育程度高、中、低不等,具有典型的鞍山主城区

老年居民的特点,他们的心理需求更具代表性。

上周,记者在上述3 个社区对60 名50 岁以上的中老年

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50 ——60 岁的人群因为家中都是独

生子女,即将步入老年行列的他们对未来的养老问题有着特

别的担忧和期许。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受访者中有 58 人表示愿意接受或

支持互助式养老的新型养老模式,占调查总数的 97% , 60 岁的人群对互助式养老支持率高达 100% 。

申江社区居民、 55 岁的邓女士说,“我们这代人一家只 有一个孩子,将来两个年轻人要负担 4 位老人的养老任务, 他们是社会中流砥柱,工作忙还要照顾孩子,我们实在不忍 心给他们增添负担。自食其力的养老模式很符合我们的需 求。 ”

当被问及“您的晚年生活更愿意跟子女一起度过还是跟

志同道合的老伙伴一起度过”时,有 55 人选择后者,占总数 的 92% 。其他 5 名受访者中,有 3 人愿意和子女一起生活, 另有 2 人表示两者都可以。

七道社区居民、 66 岁的孙素芳说,“儿女和我们的生活 方式完全不同,他们生活节奏快,属于奋斗型,而我们退休 后是慢生活,属于享受型,常年生活在一起对谁来说都不舒 服。相比之下,我们更愿意跟有着相同爱好的老伙伴在一起 共度晚年。 ”

收获:

7 旬老人合唱团里“梅开二度”

人选择“生活上的照顾”,占总人数的 43%。有 29 人选择

50 对于选择互助式养老所获得最大“收益”,受访者中有

26

神上的抚慰”,占总受访者的48% 。由此可以看出,出于精神上得到满足而选择互助式养老的老年人更多。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这些身体健康的老年人退休后有

大把的休闲时间,他们物质上相对富足,就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愉悦。鞍山槐林之声老年合唱团里的百余位老年团友选择的就是注重精神追求的养老方式。在这个合唱团里,老人们收获了晚年生活的充实和欢乐,更有单身老人“梅开二度”的意外收获。

有一对人人羡慕的老夫妻。妻子施凤芹74 岁,丈夫陈

玉清77 岁,他们2008 年加入合唱团后就在团友的撮合下相恋了。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两人一见如故。经过4 年的恋爱,终于在去年5 月18 日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两人的结合,最让施凤芹欣喜的就是他们的兴趣爱好完

全相同,他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爬山、一起游泳,尽管年龄较大,但他们每年都要花一两个月到各地旅游。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振杰分析,通过合唱团、舞蹈团

等兴趣爱好团体结识的单身老人,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和追求,他们的匹配度更高,最终走向婚姻殿堂的成功率也更高。

尽管互助式养老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但因为传统观念

制约等因素,这种养老模式在推广中仍遇到瓶颈。

反对:儿女不想背“不孝”的名声

七道社区78 岁的独居老人张大娘曾有过搬出女儿家,

和一群老邻居一起生活的念头,她刚一开口就被女儿和女婿否决了。女儿认为,儿女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人比儿女照顾得更尽心尽责,老人无缘无故搬出去,外人看到了会指责我们不孝,背地里戳我们脊梁骨。

在调查中,有52 名受访者的儿女支持父母选择互助式

养老,占总受访人数的87%,有5 名受访老人的儿女反对父母选择互助式养老,占总数的8%,也有3 名老人和儿女对互助式养老并不了解,占总数的5% 。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部分人对互助式养老还不认知,

也有不少老人和子女因为传统观念并不接受这种颠覆传统的养老方式。

担忧:

旦出现意外谁来担负法律责任?

福康社区书记马凤侠说,互助式养老是百姓在不知不觉

中自发形成的。尽管被很多人认同和支持,但这些结对子的老人毕竟是一个个的民间团体,没有一个部门对他们进行统

管理和规范,他们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权益也很难得到保障。

七道社区老年志愿者郭敏也有一些担忧:“老年人发病率高,出现人身意外的几率比年轻人大很多。一群同样脆弱的老年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出现意外,儿女追责时,谁来担负法律责任?”他认为,如果互助式养老得以推广,国家应该首先出台法律,明确互助养老中的老年人责任和义务,合理地解决意外出现后的法律纠纷,做到未雨绸缪。

七道社区80 岁的白大娘和几个老伙伴也乐于帮助邻居

中的空巢老人。但白大娘也有顾虑:“有些老人儿女在外地,甚至在国外,他们得了重大疾病,必须亲属签字和陪同的情况下,我们这些邻居、志愿者不仅替代不了家属,还可能被他们的儿女埋怨,甚至惹官司。”

马凤侠提出建议:“政府应该为这些互助养老的群体制定

完善的规章制度,让互助养老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难题:老年人性格不同硬撮合不妥七道社区的老年志愿者张秀芹曾在社区一栋高层居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