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与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

CPU与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
CPU与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

掌握一个简单CPU 的组成原理。

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为其定义五条机器指令,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并上机调试掌握整机概念。

PC 机一台,TD-CMA 实验系统一套

本实验要实现一个简单的 CPU,并且在此CPU 的基础上,继续构建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机。 CPU

由运算器(ALU 、微程序控制器(MC 、通用寄存器(R0),指令寄存器(IR )、程序计数器(PC 和地址寄存器

(AR )组成,如图5-1-1所示。这个CPU 在写入相应的微指令后, 就具备了执行机器 指令的功能,但是机器

指令一般存放在主存当中,

CPU 必须和主存挂接后,才有实际的意义,所

以还需要在该CPU 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主存和基本的输入输出部件,

以构成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机。

图5-1-1基本CPU 构成原理图

除了程序计数器(PC ,其余部件在前面的实验中都已用到,在此不再讨论。系统的程序计 数器(PC 和地址寄存器(AR 集成在一片CPLD 芯片中。CLR 连接至CON 单元的总清端CLR 按 下CLR 按钮,将使PC 清零,LDPC 和T3相与后作为计数器的计数时钟,

当LOA 场低时,计数时钟

到来后将CPU 内总线上的数据打入 PG 如图5-1-2所示。

图5-1-2程序计数器(PC )原理图

本模型机和前面微程序控制器实验相比, 新增加一条跳转指令JMP,共有五条指令:IN (输入)、

ADD (二进制加法)、OUT (输出)、JMP (无条件转移),HLT (停机),其指令格式如下(高4

位为操作码):

其中JMP 为双字节指令,其余均为单字节指令,******** 为addr 对应的二进制地址码。 微程 序控制器实验的指令是通过手动给出的,现在要求

CPU 自动从存储器读取指令并执行。根据以上

要求,设计数据通路图,如图 5-1-3所示。本实验在前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三个部件,一是 PC (程序计数器),另一个是 AR (地址寄存器),还有就是 MEM (主存)。因而在微指令中应增加 相应的控制位,其微指令格式如表

图5-1-3数据通路图

CPU 与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

实验时间

2015年11月7日

5-1-1 所示。

写入实验程序,并进行校验,分两种方式,手动写入和联机写入。

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 KK1置为‘停止’档,KK3置为‘编程’档,KK4置为’控 存’档,KK5置为’置数’档。

②使用CON 单元的SD05SD00给出微地址,IN 单元给出低8位应写入的数据,连续 两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的开关 ST ,将IN 单元的数据写到该单元的低 8位。 ③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 KK5置为’加1'档。

④IN 单元给出中8位应写入的数据,连续两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的开关

ST ,将IN 单元的

数据写到该单元的中8位。IN 单元给出高8位应写入的数据,连续两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的开 关ST ,将IN 单元的数据写到该单元的高 8位。

表5-1-1微指令格式

系统涉及到的微程序流程见图 5-1-4所示,当拟定“取指”微指令时,该微指令的判别测试 字段为P<1>测试。指令译码原理见图 3-2-3所示,由于“取指”微指令是所有微程序都使用的 公用微指令,因此P<1>的测试结果出现多路分支。本机用指令寄存器的高

6位(IR7 — IR2 )

作为测试条件,出现5路分支,占用5个固定微地址单元,剩下的其它地方就可以一条微指令 占用控存一个微地址单元随意填写,微程序流程图上的单元地址为

图5-1-4简单模型机微程序流程图

当全部微程序设计完毕后,应将每条微指令代码化,表 图按微指令格式转化而成的“二进制微代码表”。

表5-1-2二进制微代码表

16进制。

5-1-2即为将图5-1-4的微程序流程

设计一段机器程序,要求从IN 单元读入一个数据,存于 R0,将R0和自身相加,结果存于

R0,再将R0的值送OUT 单元显示。

根据要求可以得到如下程序,地址和内容均为二进制数。

1. 按图5-1-5连接实验线路。

2. 1) 手动写入和校验 (1) 手动写入微程序

⑤ 重复①、②、③、④四步,将表5-1-2的微代码写入2816芯片中。

(2)手动校验微程序

① 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1置为‘停止’档,KK3置为’校验’档,KK4置为’控

存’档,KK5置为’置数’档。

② 使用CON单元的SD05SD00给出微地址,连续两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的开关

ST

,MC单元的指数据指示灯M7 M0显示该单元的低8位。

③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5置为’加1'档。

M8显示该单④连续两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的开关ST,MC单元的指数据指示灯M15

元的中8位,MC单元的指数据指示灯M23 ------- M16显示该单元的高8位。

⑤重复①、②、③、④四步,完成对微代码的校验。如果校验出微代码写入错误,重新写

入、校验,直至确认微指令的输入无误为

止。

(3)手动写入机器程序

① 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1置为‘停止’档,KK3置为‘编程’档,KK4置为’主

存’档,KK5置为’置数’档。

② 使用CON单元的SD07SD00给出地址,IN单元给出该单元应写入的数据,连续两

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的开关ST,将IN单元的数据写到该存储器单元。

③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5置为’加1'档。

④IN单元给出下一地址(地址自动加1)应写入的数据,连续两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的开

关ST,将IN单元的数据写到该单元中。然后地址会又自加1,只需在IN单元输入后续地址的数据,连续两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的开关ST,即可完成对该单元的写入。

⑤亦可重复①、②两步,将所有机器指令写入主存芯片中。

(4)手动校验机器程序

①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1置为‘停止’档,KK3置为’校验’档,KK4置为’主

存’档,KK5置为’置数’档。

② 使用CON单元的SD07SD00给出地址,连续两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的开关ST,CPU

内总线的指数据指示灯D7―― DO显示该单元的数据。

③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5置为’加1'档。

④ 连续两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的开关ST,地址自动加1,CPU内总线的指数据指示灯D7

DO显示该单元的数据。此后每两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的开关ST,地址自动加1,CPU内总线的指数据指示灯D7―― DO显示该单元的数据,继续进行该操作,直至完成校验,如发现

错误,则返回写入,然后校验,直至确认输入的所有指令准确无

误。

⑤亦可重复①、②两步,完成对指令码的校验。如果校验出指令码写入错误,重新写入、

校验,直至确认指令码的输入无误为

止。

2)联机写入和校验

联机软件提供了微程序和机器程序下载功能,以代替手动读写微程序和机器程序,但是微

程序和机器程序得以指定的格式写入到以TXT为后缀的文件中,微程序和机器程序的格式如下: 本次实验程序如下,程序中分号‘;’为注释符,分号后面的内容在下载时将被忽略掉:

选择联机软件的“【转储】一【装载】”功能,在打开文件对话框中选择上面所保存的文件,

软件自动将机器程序和微程序写入指定单

元。

选择联机软件的“【转储】一【刷新指令区】”可以读出下位机所有的机器指令和微指令,

并在指令区显示,对照文件检查微程序和机器程序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则说明写入操作失

败,应重新写入,可以通过联机软件单独修改某个单元的指令,以修改微指令为例,先用鼠标

左键单击指令区的’微存’TAB按钮,然后再单击需修改单元的数据,此时该单元变为编辑框, 输入6位数据并回车,编辑框消失,并以红色显示写入的数

据。

3.运行程序

方法一:本机运行

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1、KK3置为‘运行’档,按动CON单元的总清按钮CLR

将使程序计数器PC地址寄存器AR和微程序地址为00H,程序可以从头开始运行,暂存器B,指令寄存器IR和OUT单元也会被清零。A 、

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2置为’单步’档,每按动一次ST按钮,即可单步运行一

条微指令,对照微程序流程图,观察微地址显示灯是否和流程一致。每运行完一条微指令,观测一次CPU内总线和地址总线,对照数据通路图,分析总线上的数据是否正确。当模型机执行完

JMP指令后,检查OUT单元显示的数是否为IN单元值的2倍,按下CO单元的总清按钮CLR改变IN单元的值,再次执行机器程序,从OUT单元显示的数判别程序执行是否正确。

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1和KK3置为‘运行’档,进入软件界面,选择菜单命令

“【实验】一【简单模型机】”,打开简单模型机数据通路图。按动CON单元的总清按钮CLR然

后通过软件运行程序,选择相应的功能命令,即可联机运行、监控、调试程序,当模型机执行完

JMP指令后,检查OUT单元显示的数是否为IN单元值的2倍。在数据通路图和微程序流中观测指令的执行过程,并观测软件中地址总线、数据总线以及微指令显示和下位机是否一致。

图5-1-5实验接线图

输入数据助记符机器指令代码结果备注

00010001

IN

00100000

R0=11 从IN单元读入数据到R0中

ADD

00000000

R0=22 R0和自身相加结果送到R0中

OUT

00110000

OUT=22 把R0的数据传送到OUT单兀显示JMP 跳转到00H地址

HLT

01010000 停机操作

在IN单元中输入数据00010001,使用CON单元的SD27——SD20给出指令IN、ADD OUT TMP HLT的数据00100000、00000000、00110000、、01010000,连续按动时序与操作台的开关ST,观察电脑中的数据通路图记录数据。

(1)当CO单元输入指令代码00100000时,数据通路图中IN中的数据传送到R冲,R0中显示R0=11, 实现了从IN单元读入数据传送到R0中过程。

(2)当CO单元输入指令代码00000000时,数据通路图中A=11、B=11通过ALU!算器实现自加后把结果传送给R0, R0中显示R0=22,实现了RC和自身相加结果送到R0中的过程。

(3)当CON单元输入指令代码00110000时,数据通路图中把R0的数据传送到OUT中,OUT显示OUT=22实现了把R0的数据传送到OUT单元显示。

方法二:联机运行

(4)当CON单元输入指令代码时,数据通路图强制跳转地址到

00H。

(5)当CON单元输入指令代码01010000时,实现停机操作。

本次试验和上次实验相比较仅仅多了一条转移地址指令,其他指令均和上次相同。虽然这次

试验有上一次的基础做的比较顺手,但在最终调试过程中依然遇到了问题,浪费了很长时间,导致自己的成绩并不太好。下次一定会再接再厉。

建筑模型制作实验报告

建筑模型制作实验报告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学生实验报告 (理工类) 课程名称:规划设计模型制作专业班级:城乡规划 学生学号:学生姓名: 所属院部:建筑工程学院指导教师:刘琰 2014——2015学年第 2 学期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实验项目名称:江宁校区总体规划模型制作实验学时:24学时 同组学生姓名: 实验地点:实验楼B203 实验日期:实验成绩: 批改教师:刘琰批改时间: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目的:1、学习利用规划模型分析总平面的布局 2、学习规划模型的制作方法 要求:在读懂图纸的基础上,通过对空间、功能、结构、环境、流线、体量、外观、平面到剖面、几何关系、基本形状、逻辑关系等方面进行总体分析, 理清建筑平面和空间的组成关系,理清建筑与道路的关系,最后完成规划 模型的制作。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测绘工具 三棱尺(比例尺) 、直尺、三角板、弯尺 (角尺) 、圆规、游标卡尺、蛇尺等。 2.剪裁、切割工具 勾刀、刻刀、裁纸刀、角度刀(45o) 、切圆刀、剪刀、手锯、钢锯、电磨机、电热切割器等。 3.打磨喷绘工具 砂纸、锉刀、什锦锉、木工刨、台式砂轮机。 4.粘合剂 三、实验过程

第一次模型制作实验课在工科楼模型教室,之前老师在多媒体教室跟我们讲解了模型制作的工具,材料等基本知识,发任务书。 这一次在模型教室老师带我们参观了一下往届做的模型,看到学姐学长的作品时,感觉有点震惊,稍微有点不自信,但是在我们仔细参观与讨论我们自己组用的材料与制作流程后,我立马又斗志昂扬了起来。参观完往届作品后,我们确定小组成员,小组开始确定制作模型所需的材料,大致分配了任务,男生做模型,女生做细节部分。我们组的组员经过积极热烈的讨论,初步确定了地形,草,建筑的材料,地形采用灰色纸板,草为普通草皮,多数建筑为PVC板为骨架,少部分为泡沫,同时大概制定了制作流程与方案。 方案确定后,我们小组成员在第二天就全部出发去购买制作模型所需的材料,我们按着讨论后的清单购买,包括灰色的卡纸、厚泡沫板、薄木板、PVC板、树粉、树干,草皮,胶水等一系列材料。 感悟:在此次购买中,我们小组有着很激烈的讨论,虽然在昨天已确定好清单,但是到了店里发现我们考虑的还是不够周全。 第二次模型制作实验课我们通力合作,用木板做底将买来的厚泡沫板做第二层底,上面再铺一层厚的PVC板,层与层之间用双面胶与泡沫胶粘合。其实我们在黏板的事先并没想好用什么黏,我们是在仔细观察了其他的组用的粘合材料后经过比较后讨论决定的,这也算取长补短了。我们一边黏一边试试粘合的效果,感觉比较结实。然后用复写纸将打印好的cad 地形描到买好的灰色卡纸上,而我则负责将地形上的绿地剪出来,作为之后剪草皮的模板。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因为老师给我们的学校地形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课程设计报告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课程设计报告 https://www.360docs.net/doc/8c14036806.html,/maria87328/archive/2008/01/13/2041130.aspx 一、实验基本任务 1、由基本单元电路构成一台基本模型机。 2、设计五条机器指令,并编写相应的微程序。 3、调试指令和模型机使其在微程序的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正常工作。 二、设计方案 1、硬件设计 (1)设计微程序控制电路 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控制存储器:EPROM2816*3,8D触发器74ls273*2,4D触发器74ls74*3;微指令寄存器格式:18位微指令,6位微地址。 (2)设计时钟信号源和时序控制电路 时钟信号源的组成:时基电路555,可触发单稳态多谐振荡器74ls237*2,输出频率为330-580Hz的方波信号。 时序控制电路:4D触发器74ls175*1组成移位寄存器电路。 (3)设计主存储器 主存电路的组成:6264存储器(8K*8位)*3,地址寄存器:74ls273*1,三态门:74ls245*1。 2、微控制设计 (1)实现存储器读操作; 拨动总清开关后,置控制开关SWC、SW A为“0 0”时,按要求连线后,连续按动“启动运行”开关,可对主存储器RAM连续手动读操作。 (2)实现存储器写操作; 拨动总清开关后,置控制开关SWC、SW A为“0 1”时,按要求连线后,再按动“启动运行”开关,可对主存储器RAM 连续手动写入。 (3)实现程序运行操作。 拨动总清开关后,置控制开关SWC、SW A为“1 1”时,按要求连线后,再按动“启动运行”开关,即可转入到第01号“取址”微指令,启动程序运行。

计算机硬件课程设计--简单模型机设计

计算机硬件课程设计--简单模型机设计

计算机硬件综合课程设计报告

简单模型机设计 一、设计要求 硬件: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一台,PC机一台,排线若干,串口线一根。 软件:CMP软件 二、设计目的 1.通过对一个简单计算机的设计,对计算机的基 本组成、部件的设计、部件间的连接、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微指令和微程序的编制与调试等过程有更深的了解,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 2.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建立整机的概念,对程序 进行编辑,校验,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熟悉和训练设计思路与实 现方法。 4.通过本次课程设计锻炼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团 队问题的解决。

三、设计电路及连线 设计电路及连线实验图如下图1-1所示。 图1-1 简单模型机连线图 四、设计说明 本次课程设计将能在微程序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控制信号,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这里,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

来完成,CPU 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本次课程设计采用五条机器指令:IN (输入)、ADD (二进制加法)、STA (存数)、OUT (输出)、JMP (无条件转移),其指令格式如下(前4位为操作码): 助记符 机器指令码 说 明 微程序入口地址 IN 0000 0000 “INPUT DEVICE ”中 10 的开关状态→R0 0001 0000 ×××× ×××× R0+[addr]→R0 11 0010 0000 ×××× ×××× R0→[addr] 12 0011 0000 ×××× ×××× [addr]→BUS 13 0100 0000 ×××× ×××× addr →PC 14 ADD addr STA

复杂模型机实验报告.

信息学院

运行 PC→AR PC+1 RAM→BUS BUS→IR P1 PC→AR PC+1 RS→BUS BUS→DR1 ALU=0→BUS BUS→RD SW→BUS BUS→RD 00(直接)CLR RD→BUS BUS→DR2 DR1+DR2→ BUS→RD 01 01 01 01 02 20 212325 52 53 31 27 RS→RD RS→299 RRC 299→RD RS→299 RLC 299→RD 01 3032 54 55 36 67 70 IN MOV RRC SUC RLC RD→LED 01 STOP 01 26 24 ADC RS→BUS BUS→DR2 RD→BUS BUS→DR1 DR1→DR1 DR1+1→ BUS→DR1 DR1→DR1 DR1+DR2→ BUS→RD 56 57 60 61 RD→BUS BUS→DR1 RS→BUS BUS→DR1 RD→BUS BUS→DR1 35 0101 INC DR1+1→ BUS→RD 01 01 01 34 62 33 RD→BUS BUS→DR2 63 DR1^DR2→ BUS→RD 65 AND 66 PC→AR PC+1 PC→AR PC+1 PC→AR PC+1 20 RAM→BUS BUS→DR1 03 RAM→BUS BUS→AR 04 RAM→BUS BUS→DR1 06 RAM→BUS BUS→AR 05 RAM→BUS BUS→AR 07 40 RAM→BUS BUS→DR1 15 22 RI→DR2 16 DR1+DR2→ BUS→AR 17 DR1+DR2→ BUS→DR1 45 RAM→BUS BUS→DR1 46 PC→BUS BUS→DR2 47 DR1+DR2→ BUS→AR 50 DR1+DR2→ BUS→DR1 51 72 P2 RAM→BUS BUS→RD 40 RD→BUS BUS→RAM 41 DR1→BUS BUS→PC 4243 P3 DR1→BUS BUS→PC 6444 010101 BZC JMP STA LAD 10(变址) 01(间接)11(相对)COM 40 4040 01 01 44 01 Y N P4 PC→AR PC+1 PC→AR PC+1 SW→BUS BUS→DR1 DR1→RAM RAM→BUS BUS→DR1 DR1→LED 01 00 11 14 74 10 12 73 13 WRITE(01)READ(00)RUN(11) SW B 10 →B U S B U S→R D 1 DR DR1→DR1 37 71 SWA 图2-8复杂模型机微程序流程图 H L T A OUT 六、实验结果: (1)取in指令送IR: (2)采集从数据开关输入的数据07H并送R0:

计算机组成原理简单模型机实验

实验四简单模型机实验 1.1实验目的 1)将微程序控制器模块通过总线同运算器模块、存储器模块联机,组成一台模型计算机; 2)用微程序控制器控制模型机数据通路; 3)通过CPU运行5条机器指令组成的简单程序,掌握机器指令与微指令的关系,牢固建立机器的整机概念。 1.2电路图 本次实验用到前几次实验所有电路,将几个模块组成一台简单计算机,由微程序控制器控制数据通路,实现cpu从内存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执行指令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图1 电路图 1.3 实验原理 (1)PC计数器初始值为“0”,微程序默认从00地址开始执行,产生控制信号,使PC的地址通过ABUS将送到存储器(6116)的地址锁存器AR中, PC=PC+1;(2)读出存储器中存放内容,通过DBUS送到IR指令寄存器中,实现指令译码,指令的操作码送至微程序控制器的程序跳转控制部分,在P(1)的控制下与微程序中储存的下一条指令地址进行逻辑运算,产生真正的下一条微程序地址;(3)在微程序的控制下单步执行微指令序列。

1.4 微指令格式 表1 微指令格式 1.5 微程序流程图: 图2 微程序流程图

1.6微程序代码表 1.7 数据通路总体图 图3 数据通路总体图

五条机器指令格式(其中,A为内存地址8bit): RAM中装入的程序和数据(其中,地址为8进制): 1.8 实验任务及步骤 (1)实验连线:本次实验大部分的连线已由教师完成,请同学们对照微指令格式,完成微程序控制器的剩余部分连线。 (2)实验环境初始化:实验平台通电前请关闭DR1(74ls273),DR2(74ls273),存储器(6116)的地址锁存器(74ls273),微程序控制器的地址锁存器(74ls175)的自动清零功能,将几个芯片的-MR引脚置为“1”。 时钟发生器的功能设定为单步执行,具体信号为:STOP=0,STEP=1。 (3)加电运行初始化:①指令寄存器IR自动清零,程序计数器PC手动清零,将两片74ls163的ENT,ENP引脚置“1”,-CR引脚置“0”,打开三态门开关,给单步时钟脉冲;

建筑模型制作报告

建筑模型制作报告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建筑模型制作报告学院:合肥学院 专业:建筑学 年级: 12级(1)班 学号: 姓名:骆家伟 指导教师:张程王恺 一、模型制作的时间:13—14学年8、9两周 二、模型制作的目的 本次实践是建筑学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培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其主要任务是使我们理解模型制作在作品设计中的重要性,掌握模型制作的基本工具、方法和过程,锻炼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完善我们的设计知识和设计实践能力。《建筑模型制作》是我们从图纸到实体之间的桥梁,它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和实践性强等显着特点。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能培养我们读懂图纸、了解设计,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随着我国城乡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房地产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模型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有关实际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模型制作的内容 1.查找资料老师布置下任务后,我们就对制作建筑模型有了初步的印象。我们查阅书籍并在网上心细查找,最后决定制作现代简约的装饰风

格。该风格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室内的装饰品也不是很多,且制作比较简单,我们初次做模型比较容易接受。 2.完成模型的制作根据所绘制的建筑草图,利用建筑模型所使用的工具(三合板、KT板、双面胶、AB胶、丁字尺、三角板、剪刀等等)正确地表现所选建筑的三维空间,并能做到与平、立、剖面图一致。此外,模型制作尽可能准确细致、简洁美观! 3.成果报告写成果报告,总结这次模型制作的心得体会与成果。其中包括做得好的地方继续发展与做的不足需要日后改进的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更好地提升自我。 四:收获与体会 在未开工之前,组员间讨论,分工合作(绘图、收集材料、动手制作);准备用建筑方案。首先,从班里我们已备齐了所有的工具,包括模型刀,丁字尺,三角板,剪刀,模型胶,铅笔,橡皮,双面胶,砂纸,界尺,颜料。选择材料时要考虑的因素①模型的制作速度。②预期达到的修改和实验的程度。③在模型尺寸范围内,材料保持形状和跨度的能力。④模型所反映的组件的厚度。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决定使用木板来做为模型的基本材料,不选用其他的补充材料。接下来就是看似不重要却很重要的一步了,那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装饰风格,对此老师并没有太多的要求。我们仔细研究了所有的方案,发现家具是不好做的,因为它小、多,而且还要做的精致,这个部分不仅考验人的耐心也考研人得细心程度。这种装饰风格刚好适合我们的特点,我们自己比较容易专注于细部,在细部打造方面可能会比较有优势,我们认为只有掌握好比例与材料纹理,是比较容易打造出好作品的,若装饰太烦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八 简单模型计算机实验

实验八 简单模型计算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分析简单模型机结构,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2)掌握计算机微程序控制器的控制方法,掌握计算机指令执行过程 二、实验原理 基本整机模型数据框图如图所示,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数据的通路从程序计数器PC的地址送到主存的地址寄存器,根据地址寄存器的内容找到相应的存储单元。 存储器中的数据是指令时,那么数据是从RAM送到总线,再从总线送到IR 中。 存储器中的数据是需要加工的数据时,那么数据是从RAM送到总线,再动总线送到通用寄存器中等待加工。 数据加工过程中,两个数据是从总线上将数据分别分时压入两个暂存器中,等待运算部件的加工,在数据加工完成以后。运算结果是通过三太门送到总线上。 三态门的控制时由微控制器来控制。

图:模型机的数据通路图 三、实验过程 1.连线 按实验逻辑原理图连接以下控制信号。 1)时钟单元(CLOCK UNIT)的T1-T4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 UNIT)

的T1-T4. 2)手动控制开关单元(MANUAL UNIT)的KA ,KB接到指令单元(INS UNIT) 的KA,KB。 3)指令单元(INS UNIT)的J(1)-J(5)、SE6-SE0、B-IR 接到的微程序控制单 元(MAIN CONTROL UNIT)的J(1)-J(5)、SE6-SE0、B-IR。 4)输入/输出单元(INPUT/OUTPUT UNIT)IO-W,IO-R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 UNIT)的IO-W,IO-R,Ai接到地址单元(ADDRESS UNIT)的A0. 5)主存储器单元(MEM UNIT)M-W、M-R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 UNIT)的M-W、M-R,A7-A0 接到地址单元(ADDRESS UNIT)的A7-A0. 6)地址单元(ADDRESS UNIT)的B-AR、B-PC、PC+1、PC-B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 (MAIN CONTROLUNIT)的B-AR、B-PC、PC+1、PC-B. 7)通用寄存器单元(REG UNIT)的B-R、R0-B 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 UNIT)的B-DR、DR-B。 8)把算术逻辑单元(ALU UNIT)的B-DA1、B-A2、ALU-B Cycn、CyNCn、S3-S0、 M、Ci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 UNIT)的B-DA1、B-A2、ALU-B、Cycn、CyNCn、S3-S0、M、Ci。 2.写入、检验微代码 这项操作与实验七的操作过程相同 3.装入机器指令汇编程序操作 1)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 UNIT)编程开关置于“RUN”状态。 2)手动控制开关单元(MANUAL UNIT)的“STEP/RUN”开关置于“STEP”状态。 3)手动控制开关单元(MANUAL UNIT)的KA,KB开关置于1、0写主存储器状 态。 4)拨动开关从11—0—1,产生一个负脉冲,清零程序计数器PC、微地址 寄存器。 5)拨动“START”按钮一次,从微程序控制存储器的00H微地址开始执行微指 令,暂停在0AH微地址处。 6)此时在输入数据开关上拨入实验用机器指令汇编程序表中对应00H地址的

桥梁工程实验报告

实验一桥梁模型、支座、伸缩缝观摩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认真观察各种类型的桥梁模型,熟悉桥梁的各部分结构,思考某些简单桥梁的施工 法和技术,并简略描述其受荷载时的受力情况。 2、认真观摩桥梁的支座,理解支座的设计原理。 3、认真观摩桥梁的伸缩缝,了解一些可以作为伸缩缝的常见材料。 二、观摩容: 1、桥梁模型 (1)梁式桥 梁式桥是以受弯为主的主梁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主梁可以是实腹梁或者是桁架梁(空腹梁)。实腹梁外形简单,制作、安装、维修都较便,因此广泛用于中、小跨径桥梁。但实腹梁在材料利用上不够经济。桁架梁中组成桁架的各杆件基本只承受轴向力,可以较好地利用杆件材料强度,但桁架梁的构造复杂、制造费工,多用于较大跨径桥梁。桁架梁一般用钢材制作,也可用预应力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制作,但用的较少。过去也曾用木材制作桁架梁,因耐久性差,现很少使用。实腹梁主要用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制作,也可以用钢材做成钢钣梁或钢箱梁。实腹梁桥的最早形式是用原木做成的木梁桥和用材做成的板桥。由于天然材料本身的尺寸、性能、资源等原因,木桥现在已基本上不采用,板桥也只用作小跨人行桥。 梁式桥的特点是其桥跨的承载结构由梁组成。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的支承处仅产生竖向反力而无水平反力(推力)。梁的力以弯矩和剪力为主。简支梁桥的跨越能力有限(一般在50米以下),当计算跨径小于25米时,通常采用混凝土材料,而计算跨径大于25米时,更多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材料。 梁式桥按截面形式可以分为板梁、工字形截面梁、T形截面梁和箱型梁等。按静力可以分为简支梁桥、连续梁桥和悬臂梁桥等。按建桥的材料可分为木梁桥、梁桥、钢梁桥、钢筋混凝土梁桥、预应力混凝土梁桥以及用钢筋混凝土桥面板和钢梁构成的结合梁桥等。木梁桥和梁桥只用于小桥;钢筋混凝土梁桥用于中、小桥;钢梁桥和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可用于大、中桥。

简单模型机实验报告

评语:课中检查完成的题号及题数: 课后完成的题号与题数: 成绩:自评成绩: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__________ 简单模型机实验报告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学号:姓名: -、实验目的: 1掌握一个简单CPU的组成原理。 2、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3、为其定义五条机器指令,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并上机调试掌握整机概念。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要实现一个简单的CPU并且在此CPU的基础上,继续构建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机。CPU由运算器(ALU、微程序控制器(MC、通用寄存器(R0,指令寄存器(IR)、程序计数器(PC和地址寄存器(AR组成,如图2-1-1所示。这个CPU在写入相应的微指令后,就具备了执行机器指令的功能,但是机器指令一般存放在主存当中,CPU必须和主存挂接后,才有实际的意义,所以还需要在该CPU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主存和基本的输入输出部件,以构成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机。

图1-4-1基本CPU 构成原理图 除了程序计数器(PC ,其余部件在前面的实验中都已用到,在此不再讨论。系统 的程序计数器(PC 由两片74LS161和一片74LS245构成,其原理如图1-4-2所示。PC_B 为三态门的输出使能端,CLR 连接至CON 单元的总清端CLR 按下CLR 按钮,将使PC 清 零,LDPC 和T2相与后作为计数器的计数时钟,当LOAD 为低时,计数时钟到来后将CPU 内总线上的数据打入PG 图1-4-2程序计数器(PC )原理图 本模型机和前面微程序控制器实验相比,新增加一条跳转指令 JMP 共有五条指令: OUT (输出)、JMP (无条件转移),HLT (停 机), 其指令格式如下(高4位为操作码): 助记符 机器指令码 说明 IN 0010 0000 IN — R0 ADD 0000 0000 R0 + R0 — R0 OUT 0011 0000 R0 — OUT JMP addr 1100 0000 ******** addr — PC HLT 0101 0000 停机 址码。微程序控制器实验的指令是通过手动给出的,现在要求 CPU 自动从存储器读取指 令并执行。根据以上要求,设计数据通路图,如图 1-4-3所示。 IN (输入)、ADD (二进制加法)、 其中JMP 为双字节指令,其余均为单字节指令, ******** 为addr 对应的二进制地 LDPC T2 CLR LOAD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模型机实验报告 精品

实践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模型机设计报告 作者姓名: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年月号 ******学院 计算机工程系

摘要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计算机专业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课程中分部分介绍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我们有必要将它们组合起来以对计算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次课程设计通过对一个简单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是我们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的设计、部件间的连接有更深的理解。依次设计计算机的几个部件并进行连接使成为一个完整的模型机。通过运行和调试,使之正常工作。 关键词: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模型机

正文: 一、课设目的要求: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均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电路分析、指令系统编写能力、软件设计能力。通过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践周,要突出《计算机组成原理》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1.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构建建立问题逻辑结构,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使用PROTEUS软件分析和设计计算机内部器件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以及编写技术文献的能力。 4.通过实践设计,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课题的全部内容, 包括: (1)通过调查研究和上机实习,掌握PROTEUS软件的设计和仿真调试技能。 (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3)设计实现一个简单计算机的模型机,并能够使用PROTEUS软件进行电路仿真验证 二、课设内容: 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知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简单计算机的模型机设计,并用PROTEUS软件进行验证。在分析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分析实际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建立系统的逻辑结构,学会PROTEUS调试技巧和方法,通过逻辑设计和工程设计培养调试硬件电路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数字逻辑电路中故障的一般规律,以及排除故障的一般原则和方法;锻炼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独立分析故障现象,并排除故障。 三、课设设备: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及电脑一台。 四、模型机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分为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 运算器是数据的加工部件,是CPU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结构中必须有算数/逻辑运算单元、数据缓冲存储器、多路转换器和数据总线等逻辑构件。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指挥中心,负责决定执行程序的顺序,给出执行指令时机器各部件需要的操作控制命令,由程序计数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产生器组成。存储器用来

模型制作实验报告

模型制作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次实验练习模型制作,熟悉建筑模型材料的种类、特性,学会使用钢尺、美工刀等模型制作工具,基本掌握模型的制作技法。为将来在箭镞设计课程中使用模型推敲方案打下基础。要求根据课程设计命题,结合自身设计概念制作模型,可以有一定的取舍,不能有大的错误,制作认真仔细,整体模型干净利落。最后完成得模型要求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体块表现清楚,有自己的风格。 2、实验方案: 结合课程设计的进度,在一草方案后制作工作模型,用于推敲建筑环境、建筑体量、材料、色彩等方面要素,学习以制作模型的形式激发创作灵感、推进方案设计。在基本明确建筑设计方案后进行模型制作设计,选用卡纸、PVC板等作为主材,适用选用色纸、瓦楞纸、型材等作为辅材,利用钢尺、美工刀、模型胶等工具制作建筑模型呈现设计方案。 3、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 听取了专业老师的意见后,我使用了pvc板(厚度为2cm)和kt板作为这次作业的模型主要材料。Pvc板作为主模型的材料,因为其比较结实,不容易被破坏,而且表面平滑,外观看起来十分规整。而kt板则作为模型底座的材料,在kt板上容易插入模型花和粘贴模型人,但是kt板不能与502胶水接触,其会被腐蚀。所以在制作模型时,对于底座的粘合,我使用的是u胶,而pvc板的粘合我会根据需要,使用u胶和502胶水。这次制作模型需要用到的工具中,有手术刀,ut刀,直尺、90度尺、切割板u胶、502胶水等。 考虑到这次制作的模型是塑料模型,因此所需用到的工具比较少。而这次制作模型的手法,鉴于我是大一新生,在经济和知识掌握程度的限制上,我是手工制作模型的。在制作模型时,有直接粘合、镶嵌粘合和穿插的步骤。在制作模型时,我曾经遇到因为粘合位置特殊的原因,很难把两块pvc板粘合在一起或者由于柱子太长,不能轻易与pvc板粘合的问题。一开始我是使用u胶粘合的,但后来发现,原来在一些地方,可以用502胶水作粘合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502胶水前,应该确认是否这样粘合,一旦粘合错了,分离工作会很难,而且强制分离会破坏pvc板。另外,在制作模型是,我会发现自己设计的建筑,有些地方做起模型来,会有比较大的难度,会花比较多的时间,于是自己会在考虑是否应该对原来的设计方案进行修改,而如何修改,这又是需要慢慢去思考的,因此,在做模型的时候会发现不少的对设计有用或使你感到困惑的东西。在数据处理方面,我认为做模型对数据的处理十分有用,因为当你把设计从二维转化为三维时,你会发现,你所定的数据不适合人体的模度,对于整个场地的迎合十分不适合。当然,在处理数据时,一些建筑规范是不能忽略的,你的数据可能是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因此,在数据处理是,要遵守人体的模度、整个场地的迎合和建筑规范来进行。另外,在处理数据时,我一般时先定大范围的数据,在处理小地方的数据的。可能两方面一起处理会比较好,这我会更加留意这一点。而在数据的整理时,对于复杂的数据,我通常是结合场地的情况稍作调整,当你做出一个模型时,1:20或更大的比例模型用于观察这建筑是否适合人的模度,1:100或更小的比例模型用于观察这建筑是否迎合整理环境的。我制作了1:100和1:50的模型进行分析,最后定出了我的模型方案。

实验七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实验七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一、实验目的 ⒈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组成系统地构造 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⒉为其定义5条机器指令,并编写相应的微程序,上机调试掌握整机 概念。 二、实验设备 Dais-CMH+/CMH 计算器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一台,实验用扁平 线、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 部件实验过程中,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是以人为模拟产生为主,而 本次实验将能在微程序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实现特 定指令的功能。这里,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 成,CPU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 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本实验采用五条机器指令:IN(输入)、ADD(二进制加法)、 STA(存数)、OUT(输出)、JMP(无条件转移),其指令格式如下 (前三位为操作码): ==========================================================助记符 机器指令码 说 明 -------------------------------------------------- ------------- IN R0,SW 0010 0000 数据开关状态 →R0 ADD R0,[addr] 0100 0000 XXXXXXXX R0+[addr]→R0 STA [addr],R0 0110 0000 XXXXXXXX R0→[addr] OUT [addr],LED 1000 0000 XXXXXXXX [addr]→LED JMP addr 1010 0000 XXXXXXXX addr→PC ==========================================================其中IN为单字节(8位),其余为双字节指令,XXXXXXXX为addr对 应的二进制地址码。 根据以上要求设计数据通路框图,如图7-10-1所示。系统涉及到的 微程序流程见图7-7-3,当拟定“取指”微指令时,该微指令的判别测试 字段为P(1)测试。由于“取指”微指令是所有微程序都使用的公用微指 令,因此P(1)的测试结果出现多路分支。本机用指令寄存器的前3位 (IR7~IR5)作为测试条件,出现8路分支,占用8个固定微地址单元。 当全部微程序设计完毕后,应将每条微指令代码化,表7-10-1即为 将图7-10-2的微程序流程图按微指令格式转化而成的“二进制微代码

CPU与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CPU 与简单模型机设计实验日期:2015.11班级:学号:姓名: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一个简单CPU 的组成原理。 (2) 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3) 为其定义五条机器指令,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并上机调试掌握整机概念。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要实现一个简单的CPU,并且在此CPU 的基础上,继续构建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机。CPU 由运算器(ALU)、微程序控制器(MC)、通用寄存器(R0),指令寄存器(IR)、程序计数器(PC)和地址寄存器(AR)组成,如图2-1-1 所示。这个CPU 在写入相应的微指令后,就具备了执行机器指令的功能,但是机器指令一般存放在主存当中,CPU 必须和主存挂接后,才有实际的意义,所以还需要在该CPU 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主存和基本的输入输出部件,以构成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机。

图1-4-1 基本CPU 构成原理图 除了程序计数器(PC),其余部件在前面的实验中都已用到,在此不再讨论。系统的程序计数器(PC)由两片74LS161 和一片74LS245 构成,其原理如图1-4-2 所示。PC_B 为三态门的输出使能端,CLR 连接至CON 单元的总清端CLR,按下CLR 按钮,将使PC 清零,LDPC 和T2 相与后作为计数器的计数时钟,当LOAD 为低时,计数时钟到来后将CPU 内总线上的数据打入PC。 图1-4-2 程序计数器(PC)原理图 本模型机和前面微程序控制器实验相比,新增加一条跳转指令JMP,共有五条指令:IN(输入)、ADD(二进制加法)、OUT(输出)、

计算机组成原理 基本模型机实验

淮海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实验报告书 课程名:《计算机组成原理》 题目:实验四基本模型机实验 班级: 学号: 姓名:

1、目的与要求 1)在“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与微程序设计实验”的基础上,将第一部分中的各单元组成系统,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2)本实验定义五条机器指令,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并上机调试运行,形成整机概念。2、实验设备 1) ZYE1601B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箱一台,排线若干。 2) PC机一台。 3、实验步骤与源程序 l) 根据该模型机的指令系统,编写一段程序。这里给出两个参考程序。 参考程序一: 本程序从输入设备(数码开关)取入数据,保存在内存单元08,然后从08单元送到输出设备(LED数码管)进行显示。然后程序停止(请实验者考虑:如何修改程序,使程序不断从输入设备取出数据,送到输出设备显示。每次循环过程中,可以使输入设备数据改变,考察输出显示的结果。)。 设计机器指令程序如下(机器码为十六进制数据)。 地址内容助记符说明 00 00 IN ;输入开关数据→R0 01 20 STA [08H] ;R0→[08] 02 08 ;地址 03 30 OUT [08H] ;[08H]→BUS 04 08 ;地址 05 40 JMP [00H] ;00H→PC 06 00 ;跳转地址 参考程序二: 本程序从输入设备(数码开关)读入数据,与0A单元的数据相加,然后送到输出设备(LED 数码管)进行显示。本程序不断地循环运行,在运行中可改变输入开关(INPUT)的值,观察输出显示的变化。 设计机器指令程序如下(机器码为十六进制数据)。 地址内容助记符说明 00 00 IN ;输入开关数据→R0,采集数据 01 10 ADD [0AH] ;R0+[0AH]→R0,输入数据与指定数据相加 02 0A ;地址 03 20 STA [0BH] ;R0→[0B] 04 0B ;地址 05 30 OUT [0BH] ;[0BH]→BUS,输出显示 06 0B ;地址 07 40 JMP [00H] ;00H→PC 08 00 ;跳转地址 0A 01 ;加数,可自定 0B ;求和结果保存在0B单元 2) 按图1连接实验线路。 3) 写程序: 对于本实验箱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写入程序。 方法一:手动写入 (1)先将机器指令对应的微代码正确地写入2816中,由于在实验1.6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与微程序设计实验中已将微代码写入E2PR0M芯片中,对照表2—2校验正确后就可使用。

模型机实验报告

哈尔滨工程大学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复杂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班级: 学号: 姓名: 实验时间: 成绩: 指导教师:程旭辉附小晶 实验室名称:计算机专业实验中心 一、实验名称:复杂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二、实验目的:

1.综合运用所学计算机原理知识,设计并实现较为完整的计算机。 2.设计指令系统。 3.编写简单程序,在所设计的复杂模型计算机上调试运行。 三、实验设备: GW-48CPP系列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 四、实验原理: 1.数据格式 8位,其格式如下: 其中第7位为符号位,数值表示范围是:-1≤1。 2.指令格式 所设计的指令分为四大类共十六条,其中包括算术逻辑指令、I/O指令、访问、转移指令和停机指令。 (1)算术逻辑指令 设计9条算术逻辑指令并用单字节表示,采用寄存器直接寻址方式,其格式如下: 其中, (2)访问指令及转移指令 访问指令有2条,即存数(STA)、取数(LDA);2条转移指令,即无条件转移(JMP)、结果为零或有进位转移指令(BZC) 其中,OP-CODE指令)。D为位移量(正负均可),M为寻址模式,其定义如下: 在本模型机中规定变址寄存器RI为寄存器R2。 (3)I/O指令 输入(IN)和输出( 其中,addr=01时,选中“OUTPUT DEVICE”中的LCD

点阵液晶屏作为输出设备。 (4)停机指令 指令格式如下: 3.指令系统 共有16条基本指令,其中算术逻辑指令7条,访问内存指令和程序控制指令4条,输入/输出指令2条,其

本模型机的数据通路框图如图7-1。根据机器指令系统要求,设计微程序流程图及确定微地址,如图7-2。 图7-2 微程序流程图 五、实验内容: 按照系统建议的微指令格式,参照微指令流程图,将每条微指令代码化,译成二进制代码表,并将二进制代码表转换为联机操作时的十六进制格式文件。 微代码定义如表7-1所示。

石膏模型制作实验报告

石膏模型制作的实验报告 姓名:杨孟杰5203109030 班级:工设091(工) 实践项目:电话机的石膏模型制作 一、材料特性 石膏加工工艺简单,能耗低,具有轻质、胶凝性好,隔声、隔热、防火,阻燃性能好等许多优良特性。 生石膏CaSO4·2H2O,熟石膏2CaSO4·H2O。化学性质稳定,一般所称石膏可泛指石膏和硬石膏两种矿物。石膏为二水硫酸钙(Ca〔SO4〕?2H2O),又称二水石膏、水石膏或软石膏,理论成分CaO32.6%,SO346.5%,H2O+20.9%,单斜晶系,晶体为板状,通常呈致密块状或纤维状,白色或灰、红、褐色,玻璃或丝绢光泽,摩氏硬度为2,解理平行{010}完全,密度2.3g/cm3;硬石膏为无水硫酸钙(Ca〔SO4〕),理论成分CaO41.2%,SO358.8%,斜方晶系,晶体为板状,通常呈致密块状或粒状,白、灰白色,玻璃光泽,摩氏硬度为3~3.5,解理平行{010}完全,密度2.8~3.0g/cm3。两种石膏常伴生产出,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又可互相转化。特征:(1)凝结硬化快。(2)硬化时体积微膨胀。石灰和水泥等胶凝材料硬化时往往产生收缩,而建筑石膏却略有膨胀(膨胀率约为1%),这能使石膏制品表面光滑饱满,棱角清晰,干燥时不开裂。(3)硬化后孔隙率较大,表观密度和强度较低。(4)隔热吸声性能良好。(5)防火性能良好。遇火石,石膏硬化后的主要成分二水石膏中的结晶水蒸发并吸收热量,制品表面形成蒸汽幕,能有效阻止火的蔓延。(6)具有一定的调温调湿性(7)耐水性和抗冻性差。(8)加工性能好。石膏制品可锯,可刨,可钉,可打眼。 二、制作过程 1、效果图绘制 对照网上的电话机产品图,用软件绘制出电话机的大体轮廓; 进行比对,修改模型形体不准确的部分; 修改并设计出模型。 2、尺寸图绘制 在已绘制好的效果图电子档文件导入CAD制图软件中进行绘制。 3、石膏的混制 制作石膏模型首先要掌握水和石膏粉的调配比例即:1:1 ;应先加入水再放入石膏粉; 在搅拌过程中要慢慢赶出气泡,并把大的石膏块捏碎; 将均匀搅拌的石膏浆倒入预先准备的挡板里; 待一段时间后即可取出模型。 4、雕刻阶段 根据绘制的效果图用刻刀对模型进行雕刻,出大型; 大型雕刻过程中要留有余地,以便于修改; 进行下一步得雕刻工作,弧面及圆角得雕刻; 用布打磨石膏,使其表面更为光滑,结构线条过渡更均匀; 用小刀对细节进行再雕刻; 然后开始雕刻细节部分,例如电话机的按键等; 最后对石膏精细打磨; 上色,用喷漆喷绘出预设的颜色,使模型更逼真;

基本模型机实验

基本模型机实验 实验目的: 理解微程序结构CU设计方法 理解机器指令与微程序之间的关系 掌握简单模型机CU的设计方法。 实验原理: 1.基本模型机使用的实验台模块 基本模型机应包括计算机系统的五大部件,相应地,在使用实验台构造模型机时,涉及到以下模块,必须完成其数据线(扁缆)和各种控制信号线的连接。 运算器模块– ALU; 指令部件模块、时序启停控制模块、微程序模块- 这些模块合在一起,相当于计算机系统中的CU; 存储器模块- 可存储机器指令,用于验证模型机的运行情况; 输入模块– 通过开关输入二进制数据; 输出模块– 通过LED显示从数据总线上输出的八位数据。 2.基本模型机制持的指令系统 实验台支持的基本模型机实验中,模型机支持的指令集包括五条指令,其机器指令形式如下: 助记符机器指令格式操作 IN R0,SW 0010 0000 将输入模块开关输入值送入寄存器R0 ADD R0,[addr] 0100 0000 xxxxxxxx 双字节指令,第二字节为访存操作数 的地址。 STA [addr],R0 0110 0000 xxxxxxxx 同上。将R0寄存器的值存入地址addr 对应的内存单元中。 OUT[addr],LED 1000 0000 xxxxxxxx 同上。将内存地址addr对应单元的内 容输出到输出模块,由LED显示。 JMP addr 1010 0000 xxxxxxxx 同上。给PC赋值addr,控制程序跳 转到addr处执行。 3.微程序设计 基本模型机中实现CU控制的微程序共有6段,分别是取指周期微程序,和五条机器指令各自的执行周期微程序。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条件P(1),这个测试出现在取指周期结束时,系统需要根据机器指令的操作码字段(机器指令的前三位)进行散转,分别转入相应的执行周期微程序中执行。

复杂模型机实验报告

复杂模型机实验报告 篇一:复杂模型机实验报告 信息学院 篇二:复杂模型机的组成与运行实验报告 内蒙古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十五:复杂模型机的组成与运行 目录 1[ 任务描述] ............................................... ................................................... (2) 1.1 题目名称 ................................................ ................................................... ................................... 2 1.2 要求 ................................................ ................................................... ..................................... 2 1.3 实验目的 ................................................

................................................... .................................. 2` 2 [设计设备] ............................................... ................................................... ................ 2 3 [设计原理和方法] ............................................... ................................................... . (2) 3.1 设计原理 ................................................ ................................................... ................................... 3 ................................................ ................................................... ................................ 3 ................................................ ................................................... ................................ 3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