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辩证法的生存智慧和人生态度(联系与发展 三大规律)最新

专题四 辩证法的生存智慧和人生态度(联系与发展 三大规律)最新
专题四 辩证法的生存智慧和人生态度(联系与发展 三大规律)最新

在前三个专题中,我们分别学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和意识观,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的唯物论内容,主要说明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今天这个专题我们就来学习辩证法的内容,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也就是世界的运动和变化是有规律的。如果说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那么辩证法就是马克主义哲学的灵魂。我们来看

专题四辩证法的生存智慧和人生态度

一、辩证法:

辩证法(Dialectics),这个词源于希腊语“dialego”,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指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

含义:辩证法是关于独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的核心是斗争论,也可以说成矛盾论。

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中,辩证法被定义为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和理论——它把世界理解和描绘为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把发展理解为“事物自身固有的各种矛盾,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变化的结果”,即内因决定、外因影响(促进或延缓)。辩证法有两个基本观点:普遍联系和发展;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特点:斗争与来联合相联结。这个思想也是辩证法作为方法论的基本思想。

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的思维方法是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每一个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且一个事物的发展变化影响着其他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它不仅能看见树木,还能看见整个森林。

案例一:“引狼入园后”讲述的是美国黄石公园引狼入园后发生的变化及其哲理。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拉马尔谷中,有一棵3.7米高的三角叶杨树,在生态学世界里,几株瘦骨嶙峋的三角叶杨通常不会令人激动。但是这颗3.7米高的三角叶杨树可以看出,马鹿今年没有啃吃这棵树,去年也没有。实际上,自1998年以来,这棵树就一直没有被采食过”。自1997年,黄石公园的欧洲山杨数量在减少,而没有人知道为什么?

俄勒冈州立大学的植物学教授William J.Ripple,他以98株欧洲山杨为核心样本进

行研究,发现1920年代以后仅有两棵新树生长,大约在那时,最后的狼群被猎杀或驱逐干净。这两棵树正处在马鹿经常犹豫不前,害怕捕食者攻击的地方。Ripple找到了大树和小树,却没有中间过渡年龄的树,因为从1930年代到1990年代没有新树生长。这是“狼效应”的第一个有力证据。

“狼效应”理论认为,狼会使马鹿的数量保持在一定水平,防止它们狼吞虎咽地把所有从地面探出头来的欧洲山杨树和柳树吃光。当公园里的狼被当作威胁而斩尽杀绝时,马鹿数量激增,鹿群消耗着植被,使拉马尔谷变得光秃秃的,因而赶走了许多其他物种。自20世纪早期黄石公园中的狼被猎杀殆尽之后,这是它们第一次以此为家。一年以后,又引进了17只加拿大狼。

重新引狼人园后,研究者发现,不仅马鹿种群数量下降,其行为也发生了改变。在黄石公园里,树木已经随着狼数量的增多而增加。随着拉马尔沿岸植被的恢复,其他变化也接踵而至。河狸有东西吃了;拉马尔谷中生长更多的木本植物;植被的增加将给溪流遮阴降温;碎树枝掉人拉马尔河中,会降低水流速,使溪水形成池塘,这就改善了鳟鱼的生存环境,使它们的数量增多,个头增大。

狼群对于公园里食物链的其他环节也有惊人的影响。影响最显著的是土狼。为了给更大的狼让出空间,土狼已经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公园中土狼的数量已经下降了50%,在狼分布的核心区域甚至下降了90%,由于土狼的减少,它们的猎物-田鼠、老鼠和其他一些啮齿动物的数量增加了,这对红狐和猛禽有利。但是,红狐也捕食鸣禽,因此,红狐增多则意味着更多鸟类的损失。

案例二:“下岗的连锁反应”

——提问: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我们从中得出那些道理?

——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的含义

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相互联系是物质的普遍本性之一。例如:生长着的玉米和阳光、水、土壤、空气等联系着,没有阳光、水、土壤、空气等联系,它就不存在了。再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首先,联系是一种关系。例如:师生关系。

其次,联系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例如:一个人的五脏六腑、骨骼、肌肉、神经等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

最后,联系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我们看到的“嫦娥奔月”。

(二)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例如:猫、田鼠、熊蜂和三色堇看似毫不相干,但它们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这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整合和利用这些联系。

2、普遍性。这是从普遍和特殊关系角度分析联系。首先,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联系着的。再次,由于以上两点,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世界是一张联系之网。举例:唇亡齿寒;住房选择等。

3、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大体说来,联系有:

(1)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例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火-水-鱼”

(2)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表现的是本质联系;一棵瓜秧结几个瓜、一个豆荚结几粒豆,则是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内部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外部联系是指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前者是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即内因,后者是事物发展的外在矛盾即外因。此二者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互不相同。对此,我们将在对立统一规律中详细讨论。

(4)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苹果熟透了要掉到地上,这是苹果与地球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恰好掉在某人的头上,则是苹果与人的偶然联系。

不同的联系,不仅因物质主体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对事物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也

不同。

4、条件性。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现象和过程相联系的,并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三)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与我们大学生息息相关的,也是每个人每天面临的问题:人际关系。

什么是人际关系?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决定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交互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心态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我们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1)走出孤独,主动交往(2)学会与人共处、和谐共事(3)建立美好的友谊。

世界的统一性使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联系包含相互作用,必然会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三、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含义

发展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

2、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例如:人类的发展、小孩的成长等。

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例如,建立经济特区:1980年8月,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在深圳等地设置经济特区,而在当时党内外许多人对于改革开放是不理解的,那么后来深圳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证明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的,深圳也由一个渔村迅速发展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二)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

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新生事物为什么不可战胜? 其原因:

第一,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的内部,它在未分化为一个独立的事物以前存在于旧事物之中。

第二,新事物比旧事物有更多的优越性和更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比旧事物优越,富有生命力。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尤其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现的特别明显,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我们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显现的过程,更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过程。中国的“飞天”梦想的逐步实现,是中国航天人和全国人民不断奋斗、不懈追求的过程,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13年神十的发射成功,在浩瀚的太空中铭刻下中国人的印记。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

1、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无数事物构成的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发展是指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循序渐进和反复曲折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提问:让同学们想想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答:◆高考前的模拟考试,不断提高分数,最后走进考场,结果分数提高了。

◆新生婴儿虽然开始时没有什么用,力量也弱小,但其生命力是旺盛的,

前途是远大的,会代替老一辈人继续开创社会的未来。从一个家庭来说,

父母把婴儿看做是他们的希望所在,积极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让

婴儿茁壮成长,他们不会因为婴儿暂时“没有用”就抛弃掉。

——提问:从一个国家来说,还要立法保护婴儿,保护未成年人,这是为什么呢?

——答: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新事物。爱迪生正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每一次试验。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不可能充分显示和发挥其优越性,难免有各种缺陷,因而总是比较弱小的,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其实,何止是婴儿,这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中国革命的胜利,正是经过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失败,才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我们当代大学生也是一样,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与时俱进。在前进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走曲折的路;在遇到曲折时坚定前进的方向不动摇。

有段至理名言是这样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们都知道:不是一切努力都能立刻获得回报,不是一切奋斗都能顺利获得成功。人生无坦途,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失败。”面对失败,我们应怎么办呢?

牛顿曾经说过:“做事失败了,只要继续努力,是没有不成功的。”事实不正是如此吗?不管碰到什么样的失败,只要不动摇,正确地对待失败,就一定能够成功。失败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而后出现的就是成功的朝霞。无论我们遭到什么失败,都要勇于面对,心中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失败算什么,抬起头来,继续走下去,成功就在面前。

我们学完辩证法的两个基本观点之后,我们来看看三大规律都是什么呢?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前进性和曲折性)

·质量互变规律——。。。。。。。。。。。。。。。状态和过程(渐进性和飞跃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方向和道路(根本原因:矛盾)

四、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也是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提问: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答:书上P47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用的矛盾一词,比如说两个人有矛盾;内心有矛盾挣扎;说话前后矛盾,究竟什么是矛盾呢?哲学中的矛盾和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是一样的么?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矛盾:一词最早出自于战国时期的著作《韩非子》的一则寓言故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故事中所讲的“矛盾”就是逻辑矛盾,是指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都肯定,否则会出现前后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的情况。

哲学中的矛盾是辩证矛盾,既对立统一,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Eg:上下,左右,东西,南北,进退,攻守/是药三分毒

2、基本属性:

(1)同一性和斗争性书上P48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性质和趋势。

Eg:福兮祸兮,福祸相依/磁铁有南北极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Eg:上帝创造人,劳动创造人本身/遗传与变异/同化与异化/学术上争鸣/批评与自我批评(插入视频)

(2)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矛盾的普遍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一切客观事物本身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换言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

还是思想领域,都存在着矛盾,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也都存在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我们要用矛盾的观点观察一切、分析一切,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应以适当的方式解决矛盾,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②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主要表现在: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b矛盾地位的不平衡性

发展过程——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内部对立双方——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C矛盾解决方式的多样性

矛盾双方一方克服、战胜一方

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双方所代替

矛盾双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达到融合,即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矛盾双方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共同发展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A相互区别:绝对性和相对性共性和个性

B相互统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统帅和制约个性

(二)方法论意义

Eg:“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

个性共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着重把握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质量互变规律

在唯物辩证法中,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两种规定性,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的两种基本状态,一切事物运动变化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再由质变到量变相互转化的过程。

(一)事物的质、量、度

1、质: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人为强加的。

Eg: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就是在于人有语言,能思维,会说话,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质和事物存在直接同一,事物一旦发生质的变化,原有事物将不复存在,变成另一种事物。

2、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Eg:河流的量:流域,流量,流速,长度,宽度,水深,清澈度。。。

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不影响事物的质,即不影响事物原来的存在。

Eg:①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温度在0℃

②3斤苹果和5斤苹果;

③一个人从1.7长到1.8米或者体重从75公斤涨到85公斤

④在脑袋上拔几根头发,不会使变成秃头

事物的量有两种规定性:外延的量和内涵的量

①外延的量:事物质的广度标志,可以用机械方法计算的

Eg:人口的多少,物体的大小、重量

②内涵的量:事物质的深度标志,无法用机械方法计算的

Eg: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程度、思想文化发展的水平

一般来说,内涵的量比外延的量更加深刻

Eg:我们学校本科水平合格评估

3、度: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属相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简单的说,度是“保质的量”

Eg:人长的再高,也有限度

老鼠长的再大,也不能超越牛

评三好学生,要求平均成绩80分以上,80分以上这个量就保证着“三好学生”这个质,所以度是保质的量。作为度的量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幅度和范围。区间的两端叫关节点(临界点)。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超出度的范围将发生质变。

(二)量变与质变

1、含义和特点

①量变:事物的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内连续的,渐进的变化)

②质变:事物根本形式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剧烈的,显著的变化,连续性,渐进性的中断)

③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看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2、辩证关系:

提问:书上p51

*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量变过程中存在部分质变

阶段性部分质变: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

局部性部分质变:我校教学改革,最先以中药为试点

改革开放,邓小平说,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质变过程中有量的变化:解放战争中,城市一个个的迅速解放、占领。

(三)质量互变规律及其重要意义

量变——质变——新量变——新质变。。。。。

青年学生,在实际学生和生活中,把远大的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把一生的追求与每天的行动结合起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有一个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1、肯定方面(因素)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2、否定方面(因素)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Eg:在生物有机体中,遗传是维持某物种不变的肯定因素,变异是促使物种变化的否定方面

(二)辩证的否定观书上p51-52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Eg: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大众同三座大山矛盾斗争的结果。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变,旧质向新质的飞跃Eg:手机按键----平板手机,通讯技术的发展

(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所谓“扬弃”,就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克服,是指新事物对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因素的克服、变革和抛弃,是对事物旧质的根本否定,表明新旧事物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保留,是指新事物对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的保留、继承和发扬,使事物本身从低级发展到更高一级的阶段,这又体现了新旧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历史联系。

※大家思考: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扬弃的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扬弃”的观点对于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缺点,以及对待自己工作的得失等也都是十分有益的。这就是说,我们无论对待历史、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都应以辩证的观点,即“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一切。对待任何事都不要简单地肯定和否定,不要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三)否定之否定

(1)从内容上看,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对肯定的否定和对否定的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完整过程与统一,这是一个内在统一、前后衔接的有规律的完整过程。

用公式表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种子麦株种子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实践认识实践

生产消费生产

(2)从形式上看,这一周期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也叫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3)方法论意义:

①人生动力:积极的人生态度,正视生活中的矛盾

②对社会未来充满希望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在人们的辩证思维中,作为联系和发展之网的网上纽结,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起,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综合地发挥着作用,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工具。

(一)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反映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1.含义:客观世界中任何一种现象都是被其它现象引起的,而这种被引起的现象又会引起另外一些现象,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便是因果联系。在这种联系中:原因:引起某个现象的现象

结果:被引起的现象。

我们平常讲的:“风吹草动”、“水涨船高”、“药到病除”等等,都是对因果联系的表述。

2.因果联系特点:

(1)时间顺序性和前后相继性

(2)客观性和普遍性

(3)复杂性和多样性案例:“蝴蝶效应”

气象学家洛伦兹研究天体至关重要的大气对流问题时,曾以夸张的口吻讲到“蝴蝶效应”: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了几次翅膀,所引起的微弱气流对地球大气的影响可能随时间的增长而不减弱,甚至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简单原因可以引起复杂后果,这是混沌研究所提供的一条重要信息。

3.原因和结果的辩证统一关系

(1)相互区别。

原因是过程的原始出发点,具有“始发性”、主动性;结果是被原因引起、产生的,具有“后继性”、被动性。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是确定的。

(2)相互统一。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表明: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把原因说成结果,也不能把结果说成原因。而在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原因和结果经常相互交换位置,愿意可以变为结果,结果也可以变为原因。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1.含义:必然性: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Eg: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偶然性: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Eg:每棵瓜苗能结几个瓜、一个豆荚里有几粒豆;社会主义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国家,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代替资本主义。

2.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关系中,应注意克服两种错误观点:

机械决定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在社会生活中会导致宿命论。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纯粹偶然的,否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这种观点容易导致不可知论,从而使人或者消极无为,或者盲目冒险。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1.含义:

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事物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思考:如何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中能否有其实现的根据)

现实性: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呵护必然性的存在。

(四)内容和形式

1.含义:内容:构成一定事物的内在要素的综合。

形式:构成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或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

事物的形式往往有两种:

外在形式:它和内容部直接相关,是事物的非本质的形式;

内在形式:它和内容直接相关,是事物的本质的形式。

Eg:一本书,它的封面是什么颜色,是平装还是精装这是外在形式,而书中的语言、体系、结构是内在形式。人们通常讲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时,一般是指事物的内在形式。

2.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五)现象和本质

1.含义: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事物的现象是及其复杂的,有些现象同事物的本质相一致,从正面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这类现象叫做真象;有些现象从反面歪曲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这类现象叫假象。列宁说:“如果世界上都是真象,科学也就没有意义了。

※思考:假象和错觉一样吗?

假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都是存在的,它和真象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而错觉是人的感觉造成的,属于主观认识范畴。

2.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3.现实意义:

透过现象看本质,具体做法:

(1)占有大量感性材料。

(2)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五、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方式。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演绎是从一般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分析与综合是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整体分解成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为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但这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这一思维方法是通过从具体的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达到了对事物真理性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具体,一种是感性的具体,一种是思维的具体。感性的具体是认识事物的起点,通过分析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方面,再通过抽象,分别认识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特征,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这基础上运用综合的方法,把对事物各个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事物整体的认识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中再现出来,这就是从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的必然性再现对象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辩证思维中的历史范畴,一是指扩大实在自身的历史,二是指反映客观实在的认识的历史。逻辑的东西是和历史的东西是辩证统一的。辩证法认为,逻辑与历史是一致,逻辑进程爷爷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另一方面,逻辑和历史又包含着差异逻辑的东西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本文对于基础的规律知识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考生准确答题拿分的关键所在。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规律。辩证矛盾不同于人们思维中出现的逻辑矛盾。辩证矛盾即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立和统一(即斗争性和同一性)是一切事物矛盾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连结、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和相互贯通,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矛盾斗争形式的不同,是斗争性的差别性问题,不是斗争性的有无问题。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它们的相互区别既体现矛盾双方的不同性质和趋势,也体现它们在矛盾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连结、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没有脱离斗争性的同一性;另一方面,也没有脱离同一性的斗争性,即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两种错误:一是只见对立不见同一,二是只见同一不见对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正是矛盾双方的既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结合中共同实现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片面夸大斗争性而否定同一性的作用,或者片面夸大同一性而否定斗争性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中又一重要的基本理论。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绝对性,包括矛盾无处不在和矛盾无时不有两方面。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相对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侧面各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首先,二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一般不等于个性、个别,绝对不同于相对;其次,二者是相互连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最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质量互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3)、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享的性质和趋势。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忘记悲伤的妇人 一个老妇人唯一的儿子死了,她非常悲伤。便请教一位灵修大师:“大师,有什么办法使我儿子复活吗?”大师说:“我有办法,但你要先去找一杯净水给我。这杯水必须来自一个从来没有过痛苦的家庭,有了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孩子。”老妇人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去寻找这杯水。可是,无论到了茅舍或华厦,乡村或城市,她发现每一个家庭都有他们各自的痛苦。最后,她为了安慰别人的痛苦而忙碌着,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忘了找水的事。就这样,在她热心的付出中,丧子的哀伤悄悄地离开了她的心。痛苦和欢乐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一对矛盾,世界上的任何家庭都有痛苦和欢乐,都存在着矛盾。 【哲理启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事事有矛盾,而且时时有矛盾,采取回避、逃避的办法都是没有用的。只有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才能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为社会做出贡献。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3)、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完成质变。 量体裁衣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三大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对立表现在: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则是已经存在的东西。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是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对立表现在:二者产生的根据不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统一表现在:二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在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过渡。 三个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于天罡《老子的人生智慧》答案

于天罡《老子的人生智慧》答案 第一讲大势所趋:人类之困;普世之思;文化之根判断题(20分) 1.老子思想对现代人就有普世价值(20分) ? A:正确 ? B:错误 ? 单项选择题(80分) 1.道家思想是宗教和诗人的,但它同样也强烈的是()(20分) ? A:学术的 ? B:科学民主的 ? C:政治上是革命的 ? D:B和C ? 2.人类最终的问题,所谓终极性的问题不是(20分) ? A:宇宙是如何发生的 ? B:宇宙将来怎么办 ? C:人和宇宙有何关系 ? D: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

3.在《堕落》中“抓住了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中不包括(20分) ? A:明天 ? B:今天 ? C:我 ? D:享乐 ? 4.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天下”被人们理解为一种()发生的 路径(20分) ? A:事物 ? B:规律 ? C:宇宙 ? D:自然 第三讲千年误读:无为之误;出世之误;阴谋之误判断题(20分) 1.老子提倡的无为就是无所作为(20分) ? A:正确 ? B:错误 单项选择题(80分) 1.无为是不执著于(20分)

? A:相 ? B:念头 ? C:自己所为 ? D:事 2.道家是(20分) ? A:出世的 ? B:入世的 ? C:明世的 ? D:恶世的 3.佛儒道三家,出世的是(20分) ? A:佛 ? B:儒 ? C:道 ? D:以上都是 4.亨廷特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冲突主要以文明的()的存 在产生爆发的(20分) ? A:不同形态 ? B:传播范围 ? C:不同传播方式

? D:不同内容 第六讲管理之道:管理之问;迷失之痛;觉醒之路判断题(20分) 1.信奉道的表面功夫,这是愚昧的开始(20分) ? A:正确 ? B:错误 单项选择题(80分) 1.老子说邪盛为()(20分) ? A:妖 ? B:毒 ? C:魑 ? D:魅 2.资源管理排在第一位的是(20分) ? A:资源化管理 ? B:人性化管理 ? C:文化管理 ? D:军事化管理 3.海尔老总张瑞敏说她有三个老师,不包括(20分)

辩证法三大规律教学文案

辩证法三大规律

辩证法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①二者是有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离不开个性,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个性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时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时间内则变成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普遍: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特殊:横向-纵向-横向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具体地分析特殊的矛盾,我们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别,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特殊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对症下药;量体

裁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工作方法。 (1)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 (2)要坚持从具体条件出发的分析方法; (3)要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分析方法; (4)要坚持原则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分析方法; (5)要坚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发的分析方法。 质变量变规律《》 (1)质、量、度的含义,认识质、量、度的意义。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是多个,根本质一个,非根本质多个 (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凡质必有物,凡物必有质)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属性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质。认识质的重要性在于,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认识事物的质是把不同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只有认识量才能更准确的认识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才是全面的认识。认识事物的量是把相同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 (3)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者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会转化为他物。认识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只有了解事物的度,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质。第二,在实践中要掌握“适度”原则,才能使工作正常发展,过或不及都是错误的。

[赏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赏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2006年07月05日 10:31 来源:成人高考教育网 对立统一规律 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具有客观性。真理则是对规律的认识,属意识领域。 第二,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历史事件是历史活动中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它是不可重复的,这一点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有所区别。 4、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认识规律的途径 注意:第一,要掌握这一对范畴要注意本质与规律、必然性的联系。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分别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说:一、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二、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纪的科学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围非常广泛,我们今天研究的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联系和发展是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下是对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具体阐述。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根本规律,亦称之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

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哲学思想发展的初期就已具有关于对立面的斗争和转化的思想。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易经》用阴阳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一唯心主义的方式体统的表述了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认为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批判地改造和吸取了哲学史上特别是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深入地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述。 一、对立统一规律 ⒈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矛盾即对立统一,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⑵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是马克思关于矛盾部分的精髓。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⑴质量互变规律,又称量变质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

老子的思想与人生智慧

老子的思想与人生智慧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完中国古代思想史后,开卷考试,任选题 目,只要是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思潮,都可以写。24份考卷选了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占全部考卷的80%。 当时我常疑惑,怎么大家都选 这方面的东西呢?后来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都活得太累,太累了就想松弛,而中国文化里面最能起这方面作用的就是道家的东西。道家主张人和自然和谐,又提倡人身心的和谐。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有的时候无法依靠别人,只有自己能够救自己。这时候道家的东西可以起作用。而讲道家则必须回归它的老祖宗—老子。 我今天讲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简单介绍道家、老子和《道德经》的基本情况;第二方面是主题—老子哲学里面所体现的人生智慧。 一、老子和道家 L道家的基本情况 我认为道家的起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它的传统,就是中国古代的隐逸思想。我们有很多的传说,比如说尧要把他的位置传给许由的时候,许由觉得玷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到河边洗耳朵。从《诗经》里面我们知道,确实有一种隐士存在。《诗经?卫风》里有一篇"考?”,前面几句是:"考?在涧,硕人之宽。" 那个时候没有卡拉OK 和KTV 个人就在那里敲木头盘自得其乐,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的志向都不会改变。这是目前我所看到最早关于隐士生活的状态。

春秋以后,这样的隐士人数非常多,我们在《论语》里面就可以看到,当时有很多的隐士。孑L子为了他的理想、推销他的学说而周游列国,路上遇到了许多人,名字都非常怪,比如长沮、桀溺、接舆。这些人都嘲笑孔子,天下这么乱, 靠你一个人弄得过来吗?还不如和我们一样,悠闲自在地过日子。孑L子对他们很不以为然,说:"鸟兽不可同群","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也瞧不起孔子,说他五谷不分,四体不勤,是一个书呆子。 这些隐士生活在蔡国、陈国、宋国、卫国这些小国和楚国,就是今天河南中部、南部,安徽的北部和湖北一带。这一带是大国争霸的夹缝,秦国管不了、齐国管不了、楚国也不管,统治相对最薄弱,是隐士群体的大本营,也是老子和道家诞生的文化传统的土壤。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具备了时代的土壤。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在变革中有一部分人得利了,有一些人进入了权力中枢,也有一些人被边缘化了。被边缘化的自然很失落,特别是原来是贵族身份的人。他们满腹牢骚,可是又"杀人无力求人难”,”无可奈何花落去"o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他们后来看淡了、看破了。这些人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自己的想法,也都当过官。比如说老子, 是周王朝的守藏史,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的馆长。不过,先秦图书馆有点像今天的议会,是贵族知识、权力来源的证明机构。这个时候周天子的地位下降了 ,给文化单位的经费也就越来越少。老子这个馆长当得很没有味道,加上有些想法又跟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不一致,于是就出关去了。 庄子也是当过小吏的。庄子做漆园吏时,上级部门老来考核,老得填报表、报数据,弄得他很烦,所以不愿意当了。庄子也有一个当大官的机会,是人家让他去当楚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

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了一些改变,这些变化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一些学生视崇俭、谦让、虚怀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为老皇历,追逐名利、追求享受则成为一种时尚。因此借鉴老子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崇俭节欲、谦下不骄、柔弱不争、虚怀若谷等思想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处世艺术,无疑具有激浊扬请的时代价值。 (一)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启示 《老子》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古代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记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老子将“无为”视作“圣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即最完善、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提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①老子倡导“无为”的思想,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即无所作为,也无心于作为的人,才是具有“上德”的人(“上德无为”②)。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这个“道”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有”,又是“无”,它以“自然”为法则,“道法自然。”③老子所言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具体的物体,而是指自然秩序、自然状态、自然规律,如物壮则老,柔弱胜刚强、祸福相倚等,同时也指人类未受文明污染的纯真性情。 老子倡导自然无为的行为原则。“无为”并非“不为”,在《老子》一书中,找不到单纯的“不为”的字样,也没有一句话含有根本不为的意思。他只讲“不为始”④、“不敢为”⑤、“不可为”⑥、“不为主”⑦等等。这些都具有特定的涵义,不能作为一般的“不为”来理解。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绝对地无所事事,而是指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例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⑧,就在无为之列。老子认为,只有“辅万物之自然”⑨,而不去任意妄为之,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老子所言的“自然”,还包括人类未受污染的纯真性情这一层意思。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⑩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在一般人看来,都是非常好的名称和行为,可老子却认为这些都是在大道废弃、纯朴破灭以后才产生的。因此,老子提出“返朴归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任腾腾0143599 一、何为唯物辨证法 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 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唯物辩证法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内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对范畴、思维方法. (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将会在下面进行介绍,此处略。

(三)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四)四种思维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主要问题: 一、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对立统一规律? 答: (一)对立统一规律概述 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它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它的基本容是:任何事物的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促成对立面的转化,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既是客观的、普遍的,又各有其特殊性。 它揭示了事物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是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和变化发展的在动力,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深刻本质在于事物的矛盾性,强调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于事物部的矛盾性。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它规律和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的方法。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它揭示一切事物部对立面的又同一又斗争,是一切事物联系的实质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三)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什么是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它指事物部或事物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的性质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简而言之,矛盾就是事物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一致性,都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的互相吸引、互相转化的趋势。 第一,矛盾着的对立双方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彼此相消;矛盾的矛盾双方必须是共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之中; 第二,矛盾双方具有某种共同点。矛盾双方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同一体,就是因为矛盾双方具有某种共同点。没有共同点就构不成矛盾,也就不可能相互依存。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具有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具有在根据和基础。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排斥、反对、限制、否定、克服等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第一,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畴,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 第一章老子的政治智慧——老子论无为 第一节老子提出“无为”概念 现在我们讲老子的智慧的第四讲,就是讲讲老子的政治智慧。我们上一讲讲了老子的哲学智慧,关于老子的哲学我们上一节谈到自然无为、道常无为。那么道常无为也就是天道的无为,落实到无为,按照老子天道自然的思想,这种天道无为要落实到人道上,人道也要效法天道,就是说人道也要无为,这才符合天道的基本性质,所以无为这样一个概念就成为老子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除了前面我们讲的“道”就是“无为”了。应该说老子著书立说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或者主要的动机就在于发挥这个“无为”的思想。他建立起的道论,他的形上学,也都是要突出无为思想,为这个无为思想制造一个理论的根本。所以老子完整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道论和无为论。

那么他的道论,我们上一讲从他形上学的角度、本体论的角度谈老子哲学的道的主要的内容。那么我们这一讲主要是把“道”落实到人,那么人也无为,而且无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说的,就是社会的上层、管理者、统治者,当时当然都是春秋末期的各国的君主。所以他的无为论主要的目的,实际上是涉及到社会政治领域在上的统治者、管理者如何实施他的各项的政治措施和管理。那么老子就是把无为纳入到他的道的无为的基础之上。 那么我们说老子,第一个在中国思想史上提出了无为的概念和思想,这也成为老子政治哲学的一个精髓,对后来影响非常大,而且应该说里面也充满了一种政治智慧,所以我们这一讲叫做老子政治智慧。 第二节老子的政治观点 大家知道老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谈到政治、谈到政府,他把时代、世代、政府分成了四个等级。在《老子》第十七章讲的这一段话叫“太上,不知有之”;其次是“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就是说“太上”就是最好的时代或者最好的政府,“太”就是最的意思,最好的,太上,上就好了,最好的时代或最好的政府。那么是不知有之,下面的老百姓不知道这个政府、不知道领导人是谁,这是最自然的。那么说明在上的统治者对老百姓并没有过多地干预,所以老

体悟《老子的人生智慧》

体悟《老子的人生智慧》 一个学期的爱课程学习,不仅让我更近距离地接触到老子的世界,还从雷老师的口述之中明白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老子的思想武装自己!老子先生的观点是博大精深的,从古至今都有人研究着,应用着老子的思想智慧,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又应该从老子先圣的智慧中获得哪些东西呢? 从宏观上来看,老子的人生智慧可归纳为:一个精神、四项原则、一种理想,即自然精神,批判原则、辩证原则、适度原则、柔弱原则与天人之和、人际之和、个人的身心之和。 自然精神。老子常常强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主不要刻意地表现怜悯爱惜、鼓吹仁义道德。老子强调“见素抱朴”,不强求改变,尊重自然,按照事物本来的运行规律办事,因势利导,用无为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批判原则。老子主对任何事情都持思辨的态度,持独立批判的能力。他认为,“有为”

往往会导致妄为、胡作非为。其实人可以通过无为来达到有为的目的。老子对儒家很不以为然。儒家主要讲礼仪,老子对礼评价最低,说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他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是说,自然规律被破坏了,才用所谓仁义约束人的行为;有了智慧,也出现了虚伪;母子、父子、兄弟不和睦的时候,才提倡孝道;国家快要垮台的时候才会看出忠臣。总之,越是宣传提倡的东西,越说明它是最缺乏的东西,这是老子深刻独到的见解。 变易原则,也就是辩证原则。老子讲一切都是对立的,也讲一切都在变化和一切皆有利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提醒我们单纯的利和单纯的害是没有的。事物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两个方面。比如现在我们经济发展得很好,但同时也产生了对环境、生态的破坏。我们在引进许多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丢掉了我们民族不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摘要:唯物辩证,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实践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分析 1.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揭示了发展和联系的本质,其它规律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进一步补充和展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理论包括: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2.质量互变规律。它揭示了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的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而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量变和质变,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即量变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质量互变归路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否定之否定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综合体现。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实践意义 1.对立统一规律。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世界上的每种活动、行为、事件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我们抓住规律,找到方法即可以事半功倍;有助于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能忽略它们中的任何一方,也不能将它们隔绝起来认识,更不能认为它们是一成不变的;处理事物时,在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视非主要矛盾。 质量互变规律。度的哲学范畴告诉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把握适度的原则,要注意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只有脚踏实地的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成事物的飞跃,积硅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不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当事物质变条件成熟时,把握契机,乘势而为,促成事物转化。 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的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他困难和曲折,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行而上学否定观,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对其理解

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对其方法论意义及自己的理解 姓名:梁梦楠专业:城市规划学号:0123425 一、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一把钥匙,回答的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规律。矛盾对立面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分离。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联结不可分割,谁也离不开谁。、个人理解:这个我觉得有点类似于中国的道的思想。道家的思想中,寻求两者将的内在关系,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区分,事物和事情的产生伴随着两面性,是非、得失、好坏,有时候这些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2 、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矛盾是一切运动的根源,变化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自身内部的矛盾,在于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的发展是“自己运动”,自身内部的矛盾,即内因。外部矛盾即外因。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体现。 个人理解:内外两者协调起来,则顺;矛盾加深,则塞。 3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 盾的共性是指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事事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时时有矛盾。矛盾的个性是指矛盾的特殊性,指具体矛盾及其方面各有特点。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夸大了白马的个性,忽略了白马的共性,走向诡辩论。 二、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1 、质量度质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尽管辩证法的规律都是从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来的,但是这些规律完全与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相一致,因此它们都是具有极限真理的客观规律。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彼此之间的联系是一分为二的关系。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其中的“一”。量变质变规律与肯定否定规律是“二”。 用逻辑关系图表示,是这样的形式: ┌量变质变规律——变化规律:内部变化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核心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发展规律:外部过程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包含在肯定否定规律内部,属于发展的连续性具有的客观规律。 从哥德巴赫猜想的哲学证明中我们看到,对立统一规律表现得最突出,其次是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存在不存在呢?我们说,这个规律在哲学证明中也体现出来了,但是很不明显。 众所周知,现实中的矛盾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具有直观性的矛盾现象,此时矛盾双方处在可以感知到的认识层次上。一种是必须通过反思才能把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它是人们直接感知不到的矛盾。 对于辩证法的规律来说,主要揭示出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具有的特点,因此,它不是停留在具有直观性的矛盾现象上,而是上升到本质自身内部的矛盾两方面。这就是哲学规律具有的特点,上升到本质高度把握客观存在的现象联系。 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基本规律、核心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两个规律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形式。因此,三者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一分为二的关系。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过程具有的特点,它告诉人们,矛盾运动是生命力的表现,其特点是自我否定、向对立面转化。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辩证运动的实质。 从认识层次角度上讲,辩证法三大规律中,量变质变规律处在最外层,人们可以直观地感觉到,因为它是以统一体的变化形式存在的客观规律。其次是对立统一规律,它需要人们进行观察和分析,因为它的认识深度从外部统一体上升到统一体内部的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比量变质变规律深入一层,相对来讲,量变质变规律的特点如果相当于认识中的直观性的话,那么对立统一规律的特点就是相当于认识中的直接性,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则是相当于认识中的间接性,按照康德的划分方法,它们三者依次相当于感性、知性和理性。由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上升到理性高度,它的特点是隐藏在矛盾的内部,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本质。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理解和认识上都具有很高的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