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县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阳县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阳县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阳县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产业发展是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实现云阳经济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关键。“十五”以来,云阳县积极推进实施“五大战略”,产业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当前,在中央和市里高度关注库区产业发展问题,并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发展的机遇越来越现实,但挑战也越来越大。本课题力求在客观评价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产业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研究提出加快县域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一、云阳县产业发展现状特征

(一)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开端

“十五”时期,云阳县委县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五大战略”,同时按“三改变一退出”的改革要求,努力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为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在政府和市场的推动下,许多民营投资者积极投资产业开发,形成了一定的创业氛围,全县产业发展充满了较强活力,产业组织发展迅速,到2005年底,全县有各类注册企业1568家,比2000年增长38.2%;产业门类逐渐丰富完善,2000年全县主要有机械制造业、建材业、食品工业,2005年底全县又增

加了特色农牧产品业、制药业、物流业、绢纺业等产业门类;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柑橘、山羊、中药材、茧丝、汽摩配件、硅材料等农产品种植养殖业和资源加工业规模日益壮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2005年GDP达到43.61亿元,人均4298元,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

(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演进较快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取得明显效果。产业结构逐步走出“一二三”的传统格局,二产业增加值在2002年首次超过一产业。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一产对GDP贡献年均下降约2个百分点。同时劳务收入从2000年的3.9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0.31亿元,增长了160%,务工人员人均达到4087元。城乡居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使消费支出增长较快,拉动以商贸服务为主的三产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见下表)。一、三产之间形成此削彼长,快速演进势头,表明云阳县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对传统农业的依赖减弱。

2000-2005年产业结构变化比较图

(三)经济效益趋好

由于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以商贸旅游为主的服务业等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全县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得到逐步调整,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增强,经济质量逐步提高,效益趋好。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总体保持了10%以上的增幅。企业利润和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虽然受近年市场波动影响有些起伏,但总体仍然处于上升趋势(见下图),表明云阳县

产业在新的定位和更活的体制条件下,发展具有良好的后劲。

2000-2005年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走势图

20

40

60

80

100

120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四)产业格局渐显雏形

近年来,云阳县通过结构调整和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实施,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特色农副产品及加工、新材料、机械制造、清洁能源、物流、旅游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县域主导产业雏形。

新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一是大力实施农业135结构调整工程,特色农产品产业出现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了以澎溪河、红狮等为中心的优质柑橘产业带,以龙角、沙市、红狮片区为重点的山羊产业带,以凤鸣、南溪片区为重点的蚕桑产业带,以双江、黄石等为重点的优质瘦肉型生猪产业带,以上坝、清水、养鹿等为重点的中药材产业带和速生经济林产业带,以人和、盘石、泥溪等为重点的优质食用菌产业带。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初步构建起了以工业园区和县城为中心的资源加工业基地,以新材料、食品、医药、绢纺服装、机械制造等行业为支撑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出了在全市较有影响的曲轴、高纯碳酸钡、硅微粉等工业产品。三是着力打造重点旅游景点和线路,初步形成集自然景观、人文揽胜、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产业。

(五)民营经济发展迅速

全县通过对企业从产权上实施“三改变一退出”,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畅通了内外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进入渠道,民营经济发展十分活跃。截止2005年底,全县共有民营经济单位12023户,其中民营企业624户,注册资本6.4亿元,分别占全部企业的39.8%、46.7%。民营企业全年共实现增加值23.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4.4%,高于全市51.8%的平均水平,在库区15区县中位于第二;上缴税金7195万元,占全县税收58.7%;在1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有12户;相对稳定地解决城乡就业人员达29240人。民营经济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云阳县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一)经济总量小质量弱,产业基础薄弱

由于受历史上投入限制和移民搬迁等多种因素影响,云阳县经济发展滞后,县域经济依靠传统农业支撑了40多年,直到1995年,产业结构还处于51:30:19的较低层次。尽管经过了“十五”快速发展,但经济仍然是总量小,质量低。2005年,全县GDP43.61亿元,只占全市的1.4%,总量排全市28位,加之人口分母大,人均仅为4298元,排全市37位,低于全国、全市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平均水平,其落差比为3.2:2.6:1.6:1。同时,地方财政收入规模较小,仅占GDP的2.74%,低于全市和库区4.7%、4.6%的水平(见下柱状图);企业效益不高,竞争力弱,利润长期在盈亏之间徘徊,过去五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为-3333万元。这些都反映了经济质量偏弱的问题。总量和质量存在的上述问题,

削弱了全社会资本尤其是产业资本的积累能力,是导致云阳县产业投资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和产业空虚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对比图

产业基础薄弱主要表现为产业关联度不高,联动和带动性不强,集中度不高,没有形成产业群,产业小型化、链条短,特色不突出,整体竞争力弱。同时,积累的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资本不多,企业文化不深,人文环境不优。这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发展的起点和后劲。

(二)企业量少体弱,创业发展能力受限

由于远离工业发达的区域,缺乏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企业队伍发展较慢。全县各类注册企业1568家,其中工业453家,平均每万人拥有量分别为12家和3.5家。从2005年实际纳税情况(地税356家,国税323家)看,当年处于正常经营状态的企业不多,如果剔除少数名存实亡未注销的企业后,实际存活的企业数量偏少。另一方面,由于产业基础薄弱,还存在企业个小体弱的问题。企业注册资本金总量为20.14亿元,户平128万元,除去金融、通信、电力等几家国有企业后,其余企业平均量较小。企业发展历史不长,积累不足,市场占有率不高,规模以上企业仅15家,只占全市的2694的0.6%。在繁重的产业发展任务面前,现有的企业显得势单力薄。加之云阳县企业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较多,以企业家为主的人

才短缺,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的能人较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必须依靠企业,企业发展必须依靠企业家为主的人才团队。企业、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量不足质不高,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弱,将会使区域创业发展的能力受限,难以承接主城区高新技术成果辐射和产业转移带动,这对正处于“爬坡上坎”阶段的云阳县产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三)二三产业结构协调性较差,内生动力不足

二三产业结构的优化协调应该是相互促进,二产带动三产,三产促进二产。“十五”的5年,云阳县产业结构从“一二三”状态开始, 2002年进入“二一三”结构, 2005年就进入到了“三二一”高级状态。二产对经济增长的支撑比重仅保持了3年,就过早让位于三产,表明三产的快速发展主要不是靠县域的二产发展带动的,反映了二三产业结构协调性较差。从GDP构成看,三产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居民消费增长拉动的。在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5.4亿元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等消费性产业达9.2亿元,占59.7%,占GDP21%。消费来自可支配收入。居民收入除一部分转为储蓄和投资外,其余则用于商品和服务消费。2005年,云阳县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总额约为15.9亿元,其中县内企业就业和劳务收入2.4亿元,只占15.1%,县外劳务输出23.4万人,收入9.6亿元,占60.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云阳县第三产业增长对劳务输出依赖过大,占云阳县经济总量比重最大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主要

动力是通过劳务输出从县外获得的。

另一方面,由于云阳县工业产品上市品种不多,数量不大,贸易流入大于流出,且净流入量较大。如新世纪百货云阳店今年上半年经营品种11500个,销售额达4000万元,其中云阳产品只有一个桃片糕,销售额仅2.5万元。可见在商品消费这个三产的重要领域,尽管2005年全县批发零售业总产出4.22亿元,占三产14个行业的15.1%,但消费的是大量外地产品,拉动的是外地工业。因此,三产对二产特别是工业的促进作用也有限。这种二三产结构的不协调,不利于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四)基础设施薄弱,硬件支撑能力不完善

近年来,云阳县建成了一批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硬件条件,但由于历史欠帐多,以及区位地貌的特殊性,基础设施依然不完善,仍对下一步产业发展存在制约。一是能源设施滞后。电网薄弱等级低,还没有110kv及以上线路,自身调节能力不足,县域电网可靠性较差,电网改造任务重。天然气受资源管理体制和政策的严重约束,造成气源开发与云阳县经济发展协调难度大,站网运行保障能力不高,存在较大的用气缺口。二是交通方面没有铁路,不利于一些重要产业项目引进落户。同时县内乡镇和村公路通畅通达建设任务还很重,对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影响。三是受地势条件和投入的限制,工业园区土地可利用量不多,开发成本较高,道路、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给企业入园带来一定影响。

(五)资源和生态环境制约较大,影响产业发展条件

从总体看,云阳县资源优势有限。一是加工业所需资源中,生物资源规模不大,品质不高。10余种矿产资源只有普查资料,大多数没有详查资料,储量品位不清,给资源开发加工项目的论证策划带来影响,且唯我独有、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开发成本低的资源不多。二是土地资源较少,制约发展空间。库区蓄水淹没耕地4.82万亩,移民迁建工程又占用了大量用地,产业建设用地问题十分突出。且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土地资源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也制约了产业发展。同时,生态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更显突出。云阳县处于三峡水库核心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备受世人关注,国家对库区产业项目选择、布局和发展提出了高标准的环保要求,要求库区今后必须努力发展少污染甚至无污染的产业,走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道路。这种高标准的要求与云阳县现实产业实际尚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现有产业层次较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投资环境不具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必然会限制一些产业门类的进入和发展,增加产业发展投资成本。

(六)部分政策不合库区实际,政策因素制约明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移民政策上,国家移民迁建的“三原”标准补偿政策不合理,标准普遍较低,加重了搬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负担。二是扶持政策上,国家对库区产业发展基金使用范围、补助和贴息的比例等规定与实际情况不尽相符,一方面制约了部分企业和产业项目获得基金扶持,另一方面在切块后可能会造成年度资金使用不下去的局面。三是产业政策上,国家对能源和矿产资源加工等领域的一些产业调

控政策,客观限制了云阳县今后一些中小型项目的核准和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关于加强三峡工程建设期三峡水库管理的通知》,库周城镇发展规模将受到控制,库区部分产业发展将受到制约。四是金融政策上,由于商业银行信贷权限上收,县级行已丧失了基本的信贷功能。这大大削弱了信贷资金供给能力,也增大了县域企业或个人的交易成本。尽管国家开发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决定给予库区较大额度信贷支持,但目标指向依托于地方政府的信用增级,而在云阳县政府信用空间未得以充分发掘之前,其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融资环境差、金融支持乏力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已超过政府直接投入不足的影响。

上述制约因素有些是受自然条件约束,有些是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有些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采取针对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措施,加快发展来解决。

三、云阳县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当前,发展库区产业解决移民就业已经成为国家和市里高度关注并重点支持解决的问题,库区产业发展面临着更加实惠、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在《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扶持的基础上,将扶持资金扩大一倍达到10亿元,且明确了按淹没指标切块的政策。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专题研究了加快库区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移民就业的若干重大问题,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发展库区的决心。在形成的《决定》中包含了许多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指出国家下达的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对

移民任务较重、移民就业压力较大的云阳等8个区县,给予重点支持;明确了制造业发达的九龙坡区牵头的对口支援云阳县的新机制;给云阳县产业指明了发展矿产资源加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方向;强调了优先保障库区产业发展用气,加强库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加快库区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对库区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要重点安排等。上述政策机遇十分现实,我们只有采取针对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对策措施,才能做到把握准、争取到、用得好,从而推动产业发展。

(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科学发展

产业发展是一个连续性、协调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须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培育和发展产业就是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因此,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来抓,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指导思想、主导产业、发展重点、空间布局、保障措施,才能推动其科学发展,逐步壮大。

云阳县产业发展规划,需在国务院《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决定》的指导下,结合“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产业发展的总体定位来研究制定。总体目标适宜确定为:到2010年,“三大基地”特色凸现,“六个主导产业”框架形成,支柱作用明显。在2005年基础上,二产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达到29.1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48.8%达到17.2亿元,三产业增加值翻一番达到30.7亿元;指导思想主要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产业发展全局,以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精神为指针,以资源和特色为重点,突出抓好“三大基地六个主导产

业”培育,更加重视发展以矿产资源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产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科学布局产业,推进园区聚集战略。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做好项目策划储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实现到2010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翻一番,移民就业明显改善的目标;产业空间布局近期宜在“一点三线”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新城一点的核极功能。

工业是创造GDP的主要部门,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此,云阳县产业发展规划要突出以工业为重中之重。同时,切实做到与全市产业规划紧密衔接,努力将汽摩配件、盐化工、硅材料、现代制药等产业融入全市相应的产业规划中去,争取成为市级重大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大产业、大市场,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硬环境

交通和城镇是关系云阳县产业发展全局性的两大平台,是必须先行完善的硬环境。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设施条件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首要条件,产业投资项目总是首先选择交通方便、运输速度快、中转环节少、运费率低的地点落户。因此,必须以完善县域公路循环网络体系和县际骨干公路、打通速度快运力强的出口大通道为主攻方向。根据云阳县实际,要加快高速公路建设进度,尽快开工建设高速路陈家湾出口至县城连接路和工业园区出口,打通出口大通道,优化承接产业转移和融入市级产业的物流条件;加快云利路建设进度,尽快开工建设石万云奉江南县际公路,改造云巫、云奉公路,畅通整合利用周

边农矿资源、旅游线路资源的通道,为提高云阳县产业聚集能力创造条件;以畅通矿产资源和农产品基地为重点,加快通畅通达工程建设;把争取建设万州-宜昌铁路库区线纳入重要日程,力争早日建成合乎云阳县经济流向的第二条快速大通道,为云阳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创造更好条件。

其次,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基本条件和工作平台,能够促进工业化发展,有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推进产业发展。要优化城镇结构,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对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突出抓好凤鸣、龙角、故陵、红狮、江口、南溪、高阳7个重点城镇和一批特色集镇建设,加快构建级次分明、结构合理、点轴相连、互动并进的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着重建设好南滨路,规划建设滨江路至县城东部规划区的连接路,尽快规划建设小江河口生态工程和重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程。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支持和引导城镇依据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加工业主打产品。

同时,还要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绿色水源”工程,尽快开工建设梅峰水利工程,为绿色食品药品加工和精细化工提供清洁水源。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小江大灌区项目,为澎溪河流域农产品基地产业发展提供灌溉保障。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三峡水库调水工程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城集镇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努力构建起安全可靠、适

应需求的水利保障体系。

(三)提升能源供给水平,强化产业发展基础保障

由于产业发展加快,“十一五”期间云阳县能源需求将猛增,用电最大负荷将达到21wkw,是目前的3.3倍,日用气量将达到28万m3 ,是目前的9.3倍。因此,要积极推进盖下坝两级13.5wkw梯级电站、门坎滩2.5wkw 电站等调节性能好、水能指标优越的电源建设。加快歧耀山4wkw风电场前期工作进度,力争早日开工建设。继续把做好渠马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和争取工作作为全县的一件大事来抓,力争确定在云阳县并早日开工建设;加快实施西部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必须在2007—2008年前陆续建成110kv和220kv电网骨干网架,提高县域电网的输送容量、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加强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提高天然气脱硫能力,加快供气管网建设,加大用气指标争取力度,确保长期稳定供气。

(四)实施园区集聚战略,培育产业集群

根据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推进园区能源保障、排污治污、道路交通、环境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园区信用担保等配套体系,积极争取开发银行、农发行的政府信用贷款等金融资金支持园区建设;认真研究国家政策,以项目为基础,争取产业扶持资金、相关专项资金对工业园区的支持;珍惜园区资源,降低园区成本,提高园区土地使用效率,新入园企业每亩投资必须达到150万元以上。城市总体规划要充分考虑产业布局,合理增加园区建设用地规模,向新城东部规划区和高速公路陈家湾出口区域

拓展园区空间,争取建设第二个特色工业园区或分区,以满足不同关联产业布局和聚集的需要。

工业园区发展有赖于企业间协作。因此,要发展工业园区就必须从产业关联性的角度去考虑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和集群。一个产业集群就是一个高效集约化的工业园区。要围绕特色矿产资源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两条主线,按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工业集中度高的要求,科学规划材料化工产业与食品药品产业布局,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避免不相关联产业相互干扰。积极推进多晶硅、盐化工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鼓励和引导与硅、钡、盐精细化工和汽摩配件制造相关联的高科技含量、高效益、高附加值、无污染的项目向园区集聚,尽快开发下游产品,提高加工深度,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使之尽快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全市微电子、盐气化工等重大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优化园区产业发展环境,健全企业服务机制,使园区成为全县工业的主要增长极,成为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基地。

(五)高效集约利用特色资源,提高资源转化增值度

突出特色和重点,培育壮大优势资源型产业,是云阳县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努力争取市里支持,加快开展硫铁矿、菱铁矿、钼矿、钒矿等矿藏资源勘探详查工作。坚持高效集约利用原则,开发粉石英、硫铁矿、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优势矿藏资源,做精做强矿产资源加工业;培育和壮大山羊、蚕桑、水果、中药材、速生林、食用菌等优势农产品基

地规模,做大做特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产协调发展。对新材料化工、食品及中药材加工、水能发电等产业项目及技改项目在坚持环保要求不变的前提下,优先予以审批,区别对待,特殊扶持。积极引导和吸引县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开发优势资源,真正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逐步形成“石英矿—硅微粉—多晶硅”、“盐—碱—氯化聚乙烯”、“羊—肉(革)”、“蚕—丝—绢”、“林—浆—板”、“中药材—中成药—生物药”等各具特色、协作配套紧密的产业链。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依据优势资源和现有基础,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力度,着力营造创新环境,建立起有利于要素流动互动的公平竞争机制和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集成创新。增加政府投入项目前期工作经费额度,积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鼓励企业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提高食品、医药、化工、轻纺、建材、矿产加工等行业技术水平,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艺设计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积极支持和鼓励现有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深加工度、延长产品链,提高产品增值空间;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从事资源产品开发和深加工,加大资源产品开发和深加工关键技术的引进、应用和攻关力度,力争在优势资源领域尽快开发形成一批规模化、系列化的高新技术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推进资源型产业高新技术化。

(六)改善投融资环境,缓解产业发展资金瓶颈

改善投融资环境,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银行、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要重视建立良好的银地关系和诚信环境,保护金融安全,依法打击个别恶意逃债避债、借钱不还的行为。银行要发挥信贷功能,主动支持县域产业发展,积极争取上级行支持,减少对库区的一些不合实际的苛刻限制,增加贷款规模,降低企业贷款成本。企业要把建立银企关系的重点放在重信誉守信用上,加强经营管理,维持贷款与经营的良性循环,切实做到欠帐还钱。

我们要把争取信贷资金放在争取国家财政资金同等程度来重视。积极发展风险投资、贷款担保等金融业务,建立银行、担保公司、企业“三位一体”的投融资平台;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入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主体融资担保功能,加大对重大产业项目的融资担保作用和力度;抓住政策性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库区产业发展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百亿中小企业贷款试点计划”支持,缓解云阳县企业贷款难。加大争取商业银行支持产业的力度,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产业。

(七)强化招商引资,充实产业发展要素

加大项目策划和推介工作力度,创新招商引资办法。积极推进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加强与知名企业及投资机构的联系与协作,全面引进项目、资金、市场、技术和管理;要通过优势资源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项目的合作,吸引东部

资金来云阳县再投资再创业;鼓励现有企业通过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兼并重组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资,积极构筑企业、中介机构和政府等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招商引资格局。

用好江苏省和九龙坡区对口支援云阳县的机遇,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市场、管理、人才等产业发展要素为重点,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积极争取江苏省将符合环保要求的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云阳县转移,引导名优企业到云阳县发展,帮助推介、销售、消费云阳县产品,增强云阳县的“造血”功能。努力实现对口支援工作逐步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充分利用国家水利部对口支援的优势,大力争取南水北调小江取水口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在云阳县实施。

(八)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更多企业

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鼓励民营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开展二次创业,引导他们投资“六大主导产业”,促进民营经济向实体型、规模型、多元型发展;支持具备一定规模和素质条件的民营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技术与信息咨询、职工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问题;加大民营企业发展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库区民营企业申请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产业结构调整资金、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技术更新改造项目贷款贴息等方面,坚持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提高经营者整体素质。

产业发展以企业为本。要改变企业势单力薄的现状,就必须完善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大量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支持并鼓励政策性银行依托地方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转贷款和担保贷款业务服务。积极落实国家开发银行、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信贷扶持计划,逐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九)加强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企业家

企业发展以人才为本。围绕特色资源加工产业、特色农产品种养业和商贸旅游业,加强产业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大量懂技术、会操作的高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以及一批自带资金来创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立即着手整合职教资源,改革职教内容和方法,充实高技能的职教“师傅”,扩大职教招生规模,为产业发展输送大批技能人型实用型工人;有组织的劳动力转移要实行战略性输出,即有针对、有目的地进入到产业发达地区的资源加工型企业,去学技术、学管理、学营销,实现“送出一批工人,回来一个工厂”的目标。

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在创造和引进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开发新产品新市场等方面,企业家的作用巨大。产业集群发展充满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断创造和形成企业家。因此,要高

度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抓好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鼓励老板们在实践中自学成才,要利用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把本地企业家送出去开眼界,提高他们投资创业、经营管理、开辟市场的本领和诚信守法的素质,让更多的人在云阳创业成功,成为企业家,让更多的企业家在云阳安居乐业。同时,要营造安商、护商的氛围,尊重企业家的创造才能,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十)改革考核内容,加强政府服务

在库区15个区县中,云阳县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区位优势有限,市场配臵资源的能力还不强。要在未来短短的4年多时间里实现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提出的目标,必须把思想统一到产业发展为先为重的认识上来,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强化并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力量来推动。

一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二一三”结构是社会进入工业化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云阳县不是旅游业发达的区域,区域性商贸中心的辐射半径还不大,县情决定应该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以工业为主的二产发展阶段,培育起较发达的工业,从而带动领域更加广阔、业态更加多样的三产发展和兴旺。因此,二三产业只有在县域内良性互动,才会形成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针对两者结构协调性较差的实际,建议要从加快工业发展入手,通过增加工业产品和工业企业就业,提高二产增加值来实现二三产业的结构优化。二是改革考核内容。建议加重产业发展的权重,在考核这个十分重要的导向上体现“第一要

务”。三是深化机构改革。建议按照机构服从发展的原则,理顺企业管理体制,以便明确职责,强化服务监管职责,提高服务和办事效率。四是建立产业发展数据库。云阳县以往的经济数据数出多门,口径不一,不适应新阶段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建议完善统计制度,改革统计内容,建立反应迅速、内容全面、客观真实的产业发展数据信息库,供县委县政府随时掌握动态,便于决策。五是营造产业发展氛围。把创业教育、创业宣传纳入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在全社会树立起崇尚创业的时代精神和“重商”的时代文化,在青年中培养“经商办企业,创业求发展”的价值观。

我们深信,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人大政协的有力支持,有“十五”全县干群共同努力建立起来的基础,云阳县产业就一定能够得到加速发展并取得突破,顺利实现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提出的6项目标。

参考文献:

1.《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云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4.《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三大经济区发展规划》

5.《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资源加工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我国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发展油茶产业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推动山区综合开发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和资金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油茶产业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我国油茶资源分布、种质资源、经营模式、加工利用、经济效益等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指导我国油荼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油茶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有20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与乌桕、油桐和核桃并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油茶产业是个古老而新兴的产业,一直处于起伏不定的发展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食用油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油茶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带来了油茶产业发展的一个新机遇。2006年,国家林业局专文下发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鼓励扶持发展油茶产业。2009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20)》(以下简称《规划》)出台后,油茶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油茶产业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后,通过科技进步和大力发展生产力, 中国已在很大程

度上实现并保障了粮食安全,但反差很大的是,食用油供需矛盾突出,始终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进口国, 每年需从国外进口占国内总需求60%多的食用油以弥补缺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油供求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人口越来越多,城镇人口快速增加,直接推动了粮油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耕地越来越少,到2007年底已降为1.2亿hm2,遏制耕地减少趋势的压力十分巨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们由过去主要吃粮向吃更多的肉蛋奶、由吃普通油向吃高档油的方向转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比较效益不断降低,提高农民发展粮油生产的积极性面临新的困难。从国际上看,随着石油价格的变动和粮食需求的增长,粮食危机的困局在持续演化,粮食安全面临的不确定性在增加。这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极大威胁,维护粮食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 自我国加入WTO后,国内许多食用油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市场冲击,但茶油产业却迎来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中国耕地资源刚性短缺,扩大草本油料植物种植必然会与粮争地,进而危及我国粮食安全。发展木本粮油则不存在这个问题,不仅不占用耕地,还可以腾出更多的耕地资源来种植其他农作物,从而大大缓解耕地的压力。同时, 发展油茶生产,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分流农村剩余劳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油茶产业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辅处乡2019年起步发展蚕桑产业,是全县蚕桑基地乡镇之一。蚕桑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辅处乡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力度大。就目前发展情况看,辅处乡蚕桑产业体量小,起步时间短,在蚕桑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下,如何取得更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实现农民的脱贫致富是辅处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辅处乡发展蚕桑产业的优势基本情况简介 辅处彝族苗族乡位于赫章县西部,距赫章县城78公里,离威宁县城44公里,位于东经104度19分02秒、北纬27度08分51秒处。全乡总面积83.16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5-18℃之间,立体气候明显。年均降雨量1100mm,无霜期 230天,最低海拔1300米,最高海拔2300米,乡内山高坡陡,植被覆盖较好,以山地地貌为主,为典型的山区,山地占总土地面积的90%以上,由于山地较多部分区域水土流失隐患严重。乡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步,昼夜温差大。由于桑树生长期长,光合产物积累丰富,桑叶产量高、质量优,是蚕生长发育优质的营养供给地。乡内无工矿企业,没有环境污染,无极端闷热、阴冷等恶劣气候,利于栽桑养蚕。通过今年种桑试养蚕,蚕茧质量好,蚕茧粒茧丝长平均在1080m左右,解舒率高达75%以上。目前茶花村已建成蚕桑产业核心区1个,建

立了幸福村专业示范村1个,形成茶花村、幸福村蚕桑产业示范点。乡党委、政府根据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和乡情实际,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立了以蚕桑为重点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出台了《辅处彝族苗族乡关于进一步提升蚕桑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蚕桑产业发展。引进了威宁高原蚕桑种植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全乡种桑、养蚕技术指导。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基本形成了“种桑、养蚕、收茧”产销一条龙,农贸一体化的产业生产格局。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和集中项目资金及土地资源优势,在幸福、茶花和开嘎三个村打造集生产示范、养殖于一体的农业蚕桑种植基地,共发展种植面积达1300亩。 二、辅处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蚕桑产业基地建设资源利用不足。全乡蚕桑产业集中在白泥河沿线3个村,发展参差不齐,蚕桑产业资源部份集中,一份分散,发展乏力,蚕桑户均种植规模较小,由于是当年种植产量低,与务工相比效益不好,且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大量桑树园中的桑叶闲置浪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目前蚕桑产业主要体现在农民单一的栽桑上,农户养蚕还未启步,缺乏成功的“桑蚕养殖”模式。 (二)技术人才支撑力度不足,无蚕桑科技指导人员。技术人才指导养殖形势严峻。现在生产一线中没有懂蚕桑的技术人员,对蚕桑生产发展的新形势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更新

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世纪90年代我国会展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会展数量不断增加、展览面积迅速增大、会展组织能力大大增强、场馆经营能力得到提升、会展公司数量在增加、实力在加强、具有竞争力的会展品牌和成功申办会展的城市越来越多。会展业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建设、提升公众生活质量、改善公民居住环境、增加就业机会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这期间,我国会展业的发展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混乱无序、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综合竞争力薄弱,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会展场馆规模偏小、配套服务水平偏低、品牌展会偏少、专业人才素质偏低。未来几年是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魏景飞,2010),必须把握机遇,尽快找出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保证我国会展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 (一)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改变,会展业发展出现新趋势 由于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冲击,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大幅度下滑,美国经济萎靡不振,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改变。危机过后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试图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欧美经济开始复苏,未来几年将逐步增长,发达国家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李智玲,2009)。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新一轮国际分工呈现出以市场为导向,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包含经济活动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策划与管理、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流通手段等)在内的垂直

分工。会展业随之呈现出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服务外包化、人才化和跨业态经营等特点,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由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且总体趋势不变,未来几年,环保依然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所以环保产业将引领全球产业经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将成为产业主导,迫切需要借助会展这一平台展示新技术和新产品。 (二)国内经济环境稳定,会展业发展迎来战略机遇期 20年来,我国会展业每年以20%-30%的速度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展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徐维东,2011)。未来在我国总体经济长期趋好、产业全面升级、以绿色发展战略为基调、国民经济寻求新的增长点的基础上,会展业将得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将成为会展业的重大主题(崔铁岩,2010)。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促进广告、会展业健康发展”,业内学者陈泽炎认为这“反映着我国会展业的成长壮大和国家给予的重视与关注”。另外“十二五”规划的相关经济与政策,特别是对服务业的总体布局的规划,都为我国会展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会展市场化水平低下 我国会展业市场化程度总体来说还不高,具体表现在: 1.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导向不足,供求机制、价格机制、行业

2021年县林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县地处湖北西部、长江西陵峡畔,随着三峡工程一期工程结束,首批机组发电,永久船闸通航,二期工程全面展开,实施库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高效库区林业产业经济已成为全县林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为适应三峡工程带来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妥善安置库区移民,有效地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全县根据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态势,紧紧抓住国家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西部开发两大历史机遇,以项目为依托,以工程为载体,开展了以林业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路子。 一是库区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以林业为主体的农林网络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地力减退、森林过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森林植被逐步恢复,林分质量不断提高,林业用地面积增大,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44%提高到44%,增长了2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得到遏制,年输沙量减少75%,流域径流时间延长了7-1天,中强度水土流失由75%下降到3%,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受害率逐年降低。

二是林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生态环境项目的建设实施,使全县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以立体产业为导向的新型林业经济结构完全取代了以林业为导向的传统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林果种植业、畜业化以及二、三产业过渡,尤其是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全县经济中最活跃的板块,由此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的蓬勃兴起。**的自然风光,**的漂流探险,**的滑雪滑草都是以森林资源为载体,以秀水青山为切入点而发展起来的。 三是生产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用库区气候垂直分布的特点,变平面生产模式为立体生态生产模式,按照“山下粮菜,山上银行”的思路,具体建设模式为山顶戴帽—大于25度的坡耕地退耕建水保生态林,把住水土流失源头;山腰种果—小于25度的山腰地带修建水土保持工程和等腰梯田,在梯上建设以柑桔、板栗为主的林果业高效经济林,为农民开拓致富项目;山下粮菜—即在河谷冲积地带改造低产田,沟、渠、林、路网络配套建设,发展粮油、蔬菜等多经作物。 四、移民安置容量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几年,我们紧紧抓住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这一历史性机遇,以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为龙头,以经济林为载体,应用生态农业的技术措施进行开发移民,拓展了库区移民的生存空间和就业门路,增加了安置容量,解决了库区农民的生存状况,基本实现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发展目标。

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本论文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参考,以快递产业的起源、中国快递市场内各快递企业的发展情况及现状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中国邮政特快专递EMS和中国民营快递企业在过去发展中及现阶段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中国各快递企业发展的因素,并以此对中国快递产业未来的发展政策提出可行的建议,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预测,为中国各快递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中国快递产业概述 快递在当今世界,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运输服务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客户的普遍欢迎,并得到迅速发展。早在1993年,全球十大运输企业排名中,第二及第九位均为主要从事快递服务的公司,这一事实足以证明快递业在运输业中不可低估的地位。快递业近20年的发展,快递业在发达国家的地位更加稳固,在发展中国家,快递业必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得到更大的发展。 1.1快递产业的起源 快递产业的前身包裹运送服务是由邮政送信业务发展而来,1907年UPS的创始人吉姆?凯西创建了美国信使公司,主要从事西雅图市内的递送业务。随着汽车和电话的普及,191 9年自此UPS公司的业务已经由信使转移到包裹运送。二战结束以后,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小物件科技产品的诞生。小物件的运送在可*性和实效性上远远不能满足人满的需求。于是市场上急需一种能够快速的,可*的递送货物的产业出现。自20世纪60年代末,UPS网点已遍布美国25个城市,1986年敦豪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外运敦豪,成为了中国市场内的第一家快递公司。20世纪80年代,随着快递产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快递企业迅速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遍布地区不断延伸。在中国快递产业已走过的30年当中,市场模块以基本形成,同时也产生了中国快递市场的三大巨头即国营快递、民营快递、国际快递。随着近年我国快运快递产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在我国东部地区形成部分快运速递圈。同时这些快运速递圈正在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部分大城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调研报告:新常态下会展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调研报告:新常态下会展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会展业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能够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其牵涉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绝大多数行业均将告别高速增长,我国会展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出现了与经济新常态相呼应、相一致的会展业新常态,表现为增速减缓、体制滞后、竞争加剧等变化。目前,我市会展业也一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已经影响到其进一步发展,无法更好发挥其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因此,亟需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与总结。 一、我市会展业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作为会展业的重要物质支撑,会展中心在我市的会展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举办各种展览和会议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此外,XX市的交通具有海、陆、空的综合优势,全市已建成比较发达的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相互衔接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众多酒店和宾馆经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接待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也将带动会展旅游业整体水平向高端发展。综上所述,我市举办会展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且日臻成熟。 (二)展会规模逐步扩大

展览总规模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到2016年会展面积将达40万平方米以上。会展中心至今累计观展人数超过700万人次,展会品牌、拉动效益明显,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三)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XX会展业持续努力打造特色会展品牌,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展会发展战略,举办4场“惠货全球行”、14场“惠货全国行”活动。另一方面扩大外延、加深内涵,至今以会展中心为平台,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应用博览会、南国书香节暨XX书展、现代农业成果博览暨农业招商会、旅游博览会、台湾精品博览会、广电车展、鞋文化节等具有鲜明城市特色、较大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的大型会展活动。这些展会逐渐形成了知名度并常态化。此外,会展中心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路线,坚持面向全国招展,提升会展的广度和内涵,先后引进了儿童用品展、华南工业展、服装节、购物节、茶博会、性文化节等项目,并重点打造了车展、房展、婚庆文化博览会等本地消费类展会。形式多样的会展活动在促进我市经贸和文化交流,活跃区域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市场消费,展示和提升城市形象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推动、带动、辐射和促进作用。 (四)会展产业链已经形成 目前我市会展产业已初步形成上下游衔接的会展产业链。会展产业链围绕会展活动的开展而形成,相关企业以会展业为依托,积极寻求商机的同时也促进会展活动的发展。在每年举办大小林立的会展活动的促进带动下,会展广告、会展物流、展会布展、会展工程设计、会展商务服务等业务得以稳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以来,在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会累计成交金额超过60亿元,根据会展业1:9的拉动

最新版家具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此文档为word 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目录 CONTENTS 第一部分家具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章世界家具行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节2000亿美元的世界家具行业 (1) 一、国际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1) 二、世界各国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4) 三、各国进出口增长不平衡 (4) 四、消费水平与经济水平相关 (5) 五、世界家具发展动向 (5) 第二节世界家具的领头羊——意大利 (6) 一、意大利家具行业概况 (6) 二、意大利主要家具制造区及特色 (7) 三、意大利家具畅销世界之谜 (8) 第三节德国家具行业发展状况 (11) 一、德国家具生产状况 (11) 二、欧洲最大的家具市场 (13) 三、扩大对德家具出口的建议 (18) 第四节美国家具行业状况 (19) 一、美国家具产业状况 (19) 二、600多亿美元规模的美国家具市场 (20) 三、美国家具销售渠道 (26) 四、美国家具消费者特点 (28)

五、美国家具进出口 (30) 六、美国家具市场预测 (33) 第五节日本家具行业分析 (35) 一、日本家具产业现状 (35) 二、日本——世界第二大家具市场 (35) 三、日本家具进口 (38) 四、未来发展及建议 (46) 第六节英国家具行业发展状况 (47) 一、英国家具生产状况 (47) 二、英国家具市场 (47) 第七节法国家具行业发展状况 (50) 一、家具生产状况 (50) 二、家具市场状况 (51) 三、家具进出口状况 (52) 四、家具消费情况 (52) 五、法国家具销售渠道 (53) 第八节韩国家具行业发展状况 (54) 一、韩国国内家具产业 (54) 二、韩国家具市场 (54) 三、韩国消费者需求偏好 (58) 第九节与我国具有类似竞争优势的对手 (58) 一、波兰 (58) 二、墨西哥 (60) 三、马来西亚 (61) 四、印度尼西亚 (61) 五、泰国 (63) 第二章我国家具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我国家具行业发展概况 (66) 一、家具产业发展的现状 (66) 二、2003年中国家具业发展最新特点 (68) 三、2003年中国家具市场最新发展特点 (69) 四、2003年中国家具业发展经济指标分析 (71)

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修订稿

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国际市场的会展业和旅游业,房地产业并称为世界三大无烟工业,会展业已是一座城的城市名片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随着文明社会建设的向前推进,人们对物质、文化交流的需求日益渐长,会展业在人文交流中发挥着枢纽作用。本文基于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从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定位、市场机制、组织管理模式、硬件和软件建设、会展业竞争力、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我国会展业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 Abstract: Exhibition industry, tourism, and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re called the world three big smokeless industries. Exhibi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card of a city and the "booster"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civilized society, people are having growing demand for materi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exhibition industry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cultural exchanges. Based on the domestic exhibi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development positioning, market mechanis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hardware and softwar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xhibition industry, exhibition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informatization

果树产业现状及“十四五”发展对策

果树产业现状及“十四五” 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果树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年产值约1万亿元,从业人口1亿人左右,果树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人均果品占有量达195kg。目前,我国已成为果树产业第一大国,果品贸易在世界果品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持具有特别的意义。 当前,我国水果面积和产量居前6位的树种分别是柑橘、苹果、梨、桃、葡萄和香蕉,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种植业中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仅次于粮食、蔬菜,排在第3位。果业在保障食物安全、生态安全、人民健康、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产业现状 种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增 据国家农业统计发布数据,2019年园林水果(不包括西瓜、甜瓜、草莓等瓜果类,核桃、板栗、榛等干果类)面积1227.67万hm2,年产量为1.90亿t,分别比2015年增长9.5%、17.5%。其中柑橘种植面积为261.73万hm2、产量为4584.54万t,分别比2015年增长17.4%、26.7%;苹果种植面积为197.81万hm2、产量为4242.54万t,种植面积比2015年下降0.2%,产量比2015年增长9.1%;梨种植面积为94.07万hm2、产量为1731.35万t,分别比2015年下降3.4%、4.8%;葡萄种植面积为72.62万hm2、产量为 1419.54万t,分别比2015年增长1.4%、7.8%;香蕉种植面积为33.03万hm2、产量为

1165.57万t,种植面积比2015年下降7.1%,产量比2015年增长9.7%。 主要果树产业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 2002年及2008年国家实施苹果、柑橘和梨等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以来,主要果树优势生产区域基本形成,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如苹果产业布局主要为环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优势区,两大产区2018年苹果种植面积分别占我国苹果总面积的26.9%、57.2%,产量分别占我国苹果总产量的36.0%、53.0%,生产集中度在85%以上;西南冷凉高地和新疆2个特色产区2018年苹果种植面积分别占我国苹果总面积的5.9%、3.4%,产量分别占我国苹果总产量的4.1%、4.2%。葡萄优势区域发展布局进一步显现,主要为西北及黄土高原传统优势葡萄产区、华北及环渤海湾传统优势葡萄产区、秦岭和淮河以南亚热带设施及避雨葡萄产区、云南高原及川西优质特色葡萄产区、东北冷凉山葡萄特色产区、湖南怀化刺葡萄特色产区、华南一年多收避雨栽培产区等。 品种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果品质量显著提高 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专项的长期稳定支持下,我国主要果树新品种的引进与选育推广工作成效显著,果树品种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适宜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品种结构明显改善。据统计,2017年5月1日《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仅苹果、柑橘、香蕉、梨、葡萄、桃6种果树列入第一批目录)正式实施以来,共有300多个果树品种获得农业农村部登记。 目前,苹果重点发展的优良品种有华硕、优系嘎拉、红露、红将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03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一〕传播信息、知识、观念、促进经济贸易、沟通交流的作用。会展业属于服务业,具有服务业的共性,它作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公众之间的一个有效的商务平台和交流中介,但同时它又不同于其它服务性行业,具有自身的个性,企业通过参加会展进行新技术、产品推广,可起到传播信息、知识、观念、促进经济贸易、沟通交流的作用,同时可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树立品牌形象,具有其他服务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事实上一次国际会议或展览会不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带来无法估价的社会效益,这些社会效益有的是立竿见影的,而更多的是潜移默化、逐步发挥作用的。会展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如财富论坛和apec会议在上海的成功举办,有力地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以及推广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及商贸中心的地位,带动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每一次会议或展览的举办将吸引大量的商务客和游客,即必然会带动交通、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会展业的继续发展,将使展览、会议场馆的数量增加,从而加快对基础设施的直接投入,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据测算,会展业的最大带动系数为1:9,如果会展场馆的收入是1,那么所带动的相关行业的社会收入则是9。 〔四〕增加大量就业机会的作用。由于中国是一个劳动力充沛、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第三产业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有会展业的发展将带动交通、旅游、餐饮、基础建设等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起着巨大作用。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对增加大量的社会就业岗位将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北京申奥成功,就将造就几百万个就业机会。在中国,会展业虽然是一个新兴的服务产业,但是其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创造就业机会的作用却是巨大的。 二、加入wto后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目前每年中国举办的各类会展超过1200个,是改革开放前二十几年内国内会展数量总和的10倍。据不全统计,1998年为1262个,1999年为1326个,2001年已超过1500个。从类型上看,会展已由综合性发展成为专业性,如汽车展、工业展、留学教育展等,并有一些专业会展得到了业界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国内目前展览场馆有147个,部分展馆已具备举办国际展会的相应配套设施。会展主办单位除专业会展公司外,各专业协会、中介机构、广告公司、媒体、群众机构、院校等也纷纷加盟。与此同时会展业为主办者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和经济的空前繁荣,中国的会展业正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中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已达340多亿美元,内贸交易也达到120多亿人民币。(资料来源:作者调研所得)

中国三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c15565467.html, 中国三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作者:崔秀明黄璐琦郭兰萍刘大会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04期 [摘要] 三七是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也我国近年发展十分迅速的中药大品种之一,在我国中药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该文总结了我国近年来三七产业发展现状、取得的主要经验,找出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七产业发展的目标及对策措施,为我国三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三七产业;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三七Panax notoginseng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在我国中医药行业中有重要影响,现在已经成为仅次于人参的中药材大品种,也是复方丹参滴丸、云南白药、血塞通、片仔癀等我国中成药大品种的主要原料。三七广泛应用于跌打损伤、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后遗症、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中[1-3]。三七皂苷是三七主要有效活性成分,也是目前研究较为系统的化学物质。迄今为止,已从三七的不同部位分离得到70余种单体皂苷成分[4], 现阶段我国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品种400多个,批准文号3 200个,涉及的生产厂家1 300家,年需要三七800万kg[5]。三七还是经济价值很高的药用植物,按现在的市场销售价格计算,每公顷产值可达150万元左右。由于政府重视,科技支撑力不断提升,知名度提高,三七产业近几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本文根据三七主产区的调查资料,总结了我国三七产业发展现状、取得的经验,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及发展对策,供同行参考。 1 三七产业发展现状 1.1 三七种植业发展历史及现状评价三七是我国特有种,因其对气候、土壤、植被等环境有特殊要求,分布范围仅集中于中国西南部海拔1 200 ~2 200 m,北回归线附近地区,传统上以云南文山、广西靖西等地为主要种植地区。由于价格不断上涨,社会需求量的不断扩大,近几年三七的种植区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云南产区已由文山扩展到云南红河、玉溪、曲靖、昆明、大理等其他地区;贵州、四川、广东等地也开始栽培。在云南产区,三七种植面积从2003年的4 300 hm2发展到2013年的20 000 hm2;产量从2003年的378万kg增加到2012年的700万kg,三七产业实现总产值10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70余亿元,加工业产值近30亿元[6]。 三七种植历史已有400余年。1949年以前,云南三七种植面积仅有几百亩,广西有少量 种植。建国后,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三七生产,三七种植得到发展,但发展之路并不平坦。从1951年至2013年的62年间,三七产业种植经历了3次大起大落的曲折。1951年到1974年出现第一高种植高峰,当时全国三七种植面积5 333 hm2(其中云南2 933 hm2;广西2 400 hm2);产量为108万kg(云南66.4万kg,广西41.6万kg)云南产区三七产值为6 400 万元,当时的社会需求量为50万kg;之后三七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到1983年,云南文山

最新城市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城市产业发展状况分 析

城市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对于城市而言,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整体经济发展,而城市主导产业是产业的领头军,是辅助周边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大连市是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拥有历史悠久的重工业产业和电子软件等新兴产业,主导产业的确定以及现状分析,有利于大连市诊断产业发展利弊,明晰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关键词: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关联性;集聚效应主导产业又称“带头产业”或“领衔产业”,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点产业。这些产业在此发展阶段形成了区域经济的“龙头”,对整个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具有强烈的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效应,对一个产业结构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主导产业可以在区域内发挥集聚效应,形成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推动其他产业和周边区域的发展。主导产业经济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能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是城市经济政策的重点扶持目标。

1 大连市主导产业的确定 产业的划分方式有很多种,按照传统物质生产,可以将产业划分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照统一的国民经济统计口径,将产业划分为农林牧渔业、制造业、金融业等;按照产业发展的客观序列划分为一、二、三次产业。本文按照产业职能划分方式,将产业划分为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1)基础产业是生产输出产品的部门,也称为输出产业或输出部门,是为满足本市以外的市场需求的生产部门;(2)城市非基础产业是生产地方产品的部门,也称非输出产业部门,为满足由输出产业的生产活动派生出来生产性需要和由此决定城市全体居民的日常生活资料、服务需求的地方性产业。在基础部门中,根据产业的生命周期及政府扶持侧重点,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不同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增加值高于城市平均水平,效益将越来越好。支柱产业具有一定规模,产值大,但在大连及整个东北,支柱产业往往是传统的重工业产业,发展历史久远,普遍受机构老化、进步空间有限等因素制约。 本文使用区位商来区分城市的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假设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相差不大,可以以就业人员数来衡量行业的发展。区位商定义为城市为满足对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总量而需要在该行业就业的人数比重与全国该行业就业人数比重的比值。如果区位商大于1,表明产业的集中度较大,属于输出产业或基础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