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37章 道常无为 原文释义解读

《道德经》 第37章 道常无为 原文释义解读
《道德经》 第37章 道常无为 原文释义解读

第37章道常无为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①。候王若能守之②,万物将自化③。化而欲作④,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⑤,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⑥。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⑦。

【注释】

1、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2、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4、欲:指贪欲。

5、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真朴。

6、不欲:一本作“无欲”。

7、自定:一本作“自正”。

【译文】

“道”永远是顺其自然的,却又好像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若能遵循道的原则,无为而治,天下万物就会按自身规律正常发展。当它的自生自长产生贪欲时,我就用道的真朴去整治它。用道的真朴来征服它,就不会再起食欲之心了。没有贪欲自然会清静无为,天下万物将自然而然走向稳定、安宁。

【导读】

统治者若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顺其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育自化。事物自育自化之后将会产生欲望,通过“道”的真实、朴素,可以抵御它们,从而使天下自然达到安宁。

【解读】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再一次指出道是世间万物之根本,是无所不达的。侯王只要依道而治,即无为而治,天下万物就能自我化育。所以那些繁冗的礼节,严苛的法令都是扰乱事物本原自然规律的,都是应该抛弃的。《庄子·天道》篇中有:“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即说天、

帝王、圣人都是按照道而运行、施政的,他们只需要遵从道,海内万物自然就归服了。即第三十五章所说的:“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万物自然化育就会产生私欲,老子认为通过让人们依从道,让他们了解道的朴素原始之性,就可以消除“私欲”,使人们不妄为。《庄子·天道》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典故。舜曾向尧问道:“你作为天子,如何对百姓用心呢?”尧说:“我从不侮慢庶民百姓,也不抛弃生活无计、走投无路的穷苦人民,为死者苦苦焦虑,很好地对待留下的幼子并悲悯那些妇人。这些就是我用心的方式。”舜说:“这样做好当然是很好了,不过还说不上伟大。”尧说:“那么该怎么办呢?”舜说:“应该像天道一样自然运行、保持安宁,像日月照耀,四季运行,像昼夜交替,形成常规,像云彩随风飘动,雨点布施万物。”尧说:“(以前的为政)整日里纷纷扰扰啊!你,跟自然相合;我,跟人事相合。”天和地,自古以来是最为伟大的,黄帝、尧、舜都共同赞美它。所以,古时候统治天下的人,做些什么呢?效仿天地罢了。效仿天地的纯真朴实之道,就不会被外界的音乐、美服、美食所迷惑,心中就不会狂乱,天下就可达到真正的平和。

本章内容是对前文的一个总结概括。首先老子强调“道”“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接着指出“无为之治”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手段。然后阐述,通过“道”可以克制万物生长中产生的“欲”。最后,提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结果。通过本章可以提炼出“道经”的精华:无为自化,无欲自定。

【哲理引申】

西汉之初,汉文帝、汉景帝两代采取无为之治的方针,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西汉末年也进行了一场重大的变革,这就是与文景二帝成功的无为而治形成明显对比的王莽改制。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其中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登上帝位后,王莽立刻对社会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革。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耕地重新分配,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笼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回复到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

王莽的改制不但没有缓解当时的阶级矛盾,反而使其进一步激化。造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地皇四年(23年)十月初一,响应更始政权的军队入长安城。初三天明,王莽逃往渐台,公卿大夫、宦官、随从千余人,义军攻入,王莽的将士全部战死,王莽的头颅也被砍下,挂在南阳宛县市上,改制随着新朝的灭亡和王莽死去而宣布结束。

除却篡位的身份,王莽是个虔诚的孔孟学徒,他是当时有名的大儒、名士的典范。他进行的改革措施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官制、法律、税收到音乐、历法、度量衡无不囊括。而且,王莽的改革条款十分详细,甚至可以用“优秀”来形容,后人甚至将其比喻成最早的“社会主义改革者”。王莽的改革初衷、改革目标都是正确的,都是为了解决严重的社会危机,他本人

居于最高统治地位上,又有众多宿儒智士相支持,可改革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对百姓干扰过多。王莽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期望所有的人都像他一样“道德至盛”,他期望社会能按着理想化的路线发展,很显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他失败了,失败得很惨。

古人有很多提倡这种顺应事物规律、无为而治、无言而教的论述。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捕蛇者说》,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无不抨击、揭露了过分干扰对事物本性的破坏。但到现在,这种违反规律的事也是层出不穷,他们无不是因为不能了解大道规律,肆意对事物发展进行曲解、干涉造成的。“人定胜天”、“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激发个人的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业绩,但一旦“想”得过度,这就会成为一种病态的妄想,不仅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也必将严重损害个人的发展。所以只有顺势而为,依道而行,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自身与外部的统一,大可以正确治国,小可以无忧安身。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