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一、病毒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附着→注入遗传物质→复制→释放);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2、病毒分三类:动物病毒(乙肝病毒)、植物病毒(番茄花叶病毒)、细菌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

4、预防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1)、切断传播途径(2)、注射疫苗(3)、注意卫生(4)、锻炼身体

5、病毒的用处:

好处:疫苗-利用病毒制造碎色病毒--培育带白边的郁金香

矮小病毒--培育盆景

坏处:病毒使人产生疾病

二、细菌

1、细菌无处不在:空气中、水中、土壤以及动植物的身体内;它们无处不在.

细菌按形态分为三种;分别是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好处:

(1)食品发酵:醋酸菌→陈醋棒状杆菌→味精乳酸菌→泡菜、脱脂乳

(2)生物制药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3)生产沼气甲烷细菌

(4)增加土壤肥力根瘤菌

坏处:肺炎双球菌使人生病;细菌使食物腐败变馊

4、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利用腐生细菌(腐烂、分解)

动植物动植物遗体

5、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20分钟细菌就能分裂一次;细菌的生殖速度是相当快的 .1变2,2变4,4变8......一直分裂下去;一昼夜可以分裂72次;就能获得47万亿亿个后代;36个小时可分裂108次;产生的全部菌体将能铺满地球一尺多厚.

6、在广口瓶中放一些土;把鸡或鱼内脏埋在其中;一段时间后内脏消失了;土壤中的腐生细菌把内脏腐烂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三、馒头发霉了

序号环境发霉情况

1 温暖(阳台)、潮湿(滴水)发霉发霉最早;面积大

2 温暖(阳台)、干燥(烘干)发霉面积适中

3 低温(冰箱)、潮湿(滴水)发霉面积适中

4 低温(冰箱)、干燥(烘干)发霉发霉晚;面积小

2、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等发霉的霉菌;用来发酵的酵母菌(面包、腐烂水果散发的酒香);味道鲜美的蘑菇;都属于真菌.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又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3、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1)生产药品;青霉素、红霉素制造抗生素、.

(2)生产食品;例如腐乳、酱油、葡萄酒、面包.

(3)使人或其他生物患病;使食品和衣服发霉.

4、防止食物发霉的方法:高温消毒、真空包装、冷藏或冷冻法、放干燥剂

5、防止衣物发霉的方法:勤洗勤晒、干燥通风、真空包装

四、食用菌

1、有的蘑菇有毒;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采集时要用镊子将采集的蘑菇及时装入塑料袋中;采集完及时洗手.不要食用采集的蘑菇;以免中毒.

2、

把成熟的蘑菇放在白纸上;轻轻敲一敲;发现:会有许多小黑点掉下来;生有孢子的结构是菌褶.

3、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

4、食用菌:金针菇、平菇、香菇、双孢蘑菇、银耳、灵芝、猴头菇、木耳

5、怎样识别有毒蘑菇:

一看颜色.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

后易变色.

二看形状.无毒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杆上有菌轮;菌托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三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株;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四闻气味.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五、蜡烛的变化

1、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仅仅形态发生了变化;;像蜡烛、木头燃烧这样的;不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新物质.

2、形态变化:捏橡皮泥、弯折铁丝、打碎玻璃、冰融化、布制作衣服、折叠纸玩具

产生新物质:鸡蛋在醋中产生气泡、划火柴、纸燃烧、铁生锈

3、蜡烛燃烧的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过程: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试管夹夹住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有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1、会产生二氧化碳和少许其他杂质.

2、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

六、食盐和水泥

1、像食盐、白糖、等物质;溶于水中之后;通过蒸发;使其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变化;叫可逆的变化.

水泥和水搅拌在一起;凝固以后;水泥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水泥的这种变化叫做不可逆的变化.

2、水泥

加热加热

粉碎

食盐水水泥凝固(水泥块)

3、生活中的可逆变化:玻璃的变化、水的三态(水变冰、冰变水、水变水蒸气、水蒸气变水、冰变水蒸气、水蒸气变冰)变化、金银首饰

4、生活中的不可逆变化:树-椅子、种子发芽、花生-花生油、土壤-砖、西瓜-西瓜汁

5、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废品(不可逆变化)、森林大火(不可逆)、废水(不可逆)

食盐变化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食盐的变化

实验材料:杯子、玻璃棒、食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石棉网、坩埚

实验步骤:

1、向杯子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把食盐倒入坩埚中;放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实验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2、坩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分析出的食盐颗粒.

实验结论: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

水泥变化的实验

实验材料:杯子、火柴、盘子、小勺、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坩埚

试验步骤:1、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

2、将水泥块放入干锅;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过一会;水泥凝固了.

2、点燃酒精灯;给水泥块加热;水泥没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论:水泥不能恢复原状.

七、铁生锈

1、铁锈是产生的新物质从颜色(棕红色)、形状(易折断)、磁性(无)、导电性(无)

2、铁钉生锈的条件:空气与水同时存在(空气与水的交接处)、酸、碱、盐加重生锈.

3、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可以防锈;人们常用的方法有涂油、喷漆、加瓷、镀金属(铬)等.

4、铁生锈的害处:浪费资源、引发事故、引发疾病

实验名称:铁生锈

实验材料:铁钉、纱布、玻璃瓶、碱、盐、油、醋、

砂纸.

实验步骤:1.用砂纸打磨铁钉;去掉其表面覆盖物.

2.把铁钉放在瓶子里;放在一个地方;并编好号:1、空气;2、装满水;

3.半瓶水;4、盐水;5、碱面溶液、醋溶液……同时放入相同铁钉;相同时间后观察铁钉生锈情况.

实验现象:水中;轻微;一半水、一半空气;严重;空气中;轻微;醋、碱、盐、水中;严重生锈;油中无锈.

实验结论:铁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碱盐的情况下加快生锈.

八、牛奶的变化

1、牛奶(四分之一)+醋=混合物凝集现象不能同食(空腹不能喝饮料)

牛奶(四分之一)+啤酒=絮状不能同食(喝酒前后不能喝牛奶)

牛奶(四分之一)+食盐=没有变化

牛奶(四分之一)+柠檬汁=沉淀生成(形态变、产生新物质)不能同食(不宜添加果汁等酸性饮料)

3、牛奶的营养: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

科学饮用牛奶的方法:(1)不宜空腹喝牛奶(2)不能和酸性食物同食(3)不宜放置时间过长(4)晚上喝比早上喝好(5)注意保质期

4、过期牛奶利用:

擦皮鞋、擦拭地板、除去衣服上的墨迹、美容护肤、浇花、擦拭皮制家具……

实验名称:牛奶的变化

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醋、啤酒、食盐、柠檬汁、牛奶

实验步骤:

1、将醋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

中;搅拌;观察现象.

2、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

中;搅拌;观察现象.

3、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

中;搅拌;观察现象.

4、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

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牛奶(四分之一)+醋=混合物凝集现象

牛奶(四分之一)+啤酒=絮状

牛奶(四分之一)+食盐=没有变化

牛奶(四分之一)+柠檬汁=沉淀生成

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九、静止和运动

1、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2、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物.

3、从宏观上讲;自然界一切物体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此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不改变;此物体是静止的;

十、距离和时间

1、距离=速度×时间

2、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从位置、方向、和快慢三方面

3比较沿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相同时间内;距离远;速度快;距离近;速度慢.

相同距离内;时间少;速度快; 时间多;速度慢.

4、骑自行车速度20千米/小时;汽车的速度110千米/小时;

飞机的速度1000千米/小时;子弹的速度3000千米/小时

十一、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1、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2、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

3、运动的小车遇到障碍物时;车上的木块会前运动

4、汽车突然开动;乘客向后倾

汽车突然刹车;乘客向前倾

左拐弯;乘客向右倾

右拐弯;乘客向左倾

5、当我们把盛满水的盆沿水平方向快速移动的时候;水不容易泼出去;水受到盆壁的阻力.

实验名称:惯性试验

实验材料:鱼缸一个;鸡蛋一个;光滑的薄木板一块;小锤一个.

实验步骤:1.把鱼缸装入二分之一的水;盖上薄木板;然后把鸡蛋放在木板上面.

2.用小锤沿水平方向迅速敲击木板;看鸡蛋如何运动.

实验现象:鸡蛋会掉进水里.

实验结论:鸡蛋没有随木板一起运动;而是保持了它原有的运动趋势;木板抽掉后;只好掉进鱼缸内;说

明鸡蛋具有惯性.

十二、物体的运动方式

1、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各种运动方式这间并不孤立存在;往往是相互

运动方式特点运动轨迹物体

移动直线运动

转动围绕中心点做圆周运动风车

风扇扇叶

滚动滚动=移动+转动车轮的转动

摆动不固定点做来回往复运

钟摆、雨刷

2、锯木头:振动+移动风扇:转动+摆动

跷跷板:移动+摆动火车:移动+滚动

直升飞机:移动+转动

十三、动物的运动

1

、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多样的;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

着密切的关系.

2、动物在水中适应环境运动方式是游泳(鱼);在陆地上适应环境运动方式是爬行(蛇、蜥蜴)、行走(人)、奔跑(豹子)、跳跃(袋鼠、兔子);在空中适应环境运动方式是飞行(鸟).

器官钢毛.

4、马是四肢运动的动物;四肢的常规运动方式是对角线换步法;即左前右后;右前左后的交替循环.

5、蜗牛速度:50厘米/小时;蛇的速度:1.5米/小时狗的速度:55-60千米/小时

斑马速度:80千米/小时马的速度:20千米/小时猎豹的速度:113千米/小时

鸵鸟速度:60千米/小时藏羚羊速度:80千米/小时人最快奔跑速度:36千米/小时

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

十四、白天与黑夜

1、17世纪;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太阳、月亮等天体围绕地球运动;所以地球上就有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被称为地心说.

2、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叫日心说又称太阳中心说. 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论》的主要内容是:1、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等都在圆形轨道上均匀围绕太阳运行.2、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沿圆形轨道每个月绕地球旋转一周.

3、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一周;因此出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

3、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的旋转着;这就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小时.

4、根据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都随时间的推移出现东升西落现象;可以知道地球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实验名称:昼夜交替的模拟试验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

实验步骤:1.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观察地球仪上是否分成了明暗两部分;思考那边是白天;那边是黑夜.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个地方(如插大头针的地方)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分

别在什么位置是早上、正午和傍晚?

实验现象:1.地球仪上分成了明暗两部分;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2.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当这个地方转到刚被光照射到是早晨;

正对“太阳”时是正午;转到刚被光照不到时是傍晚.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十五、昼夜与生物

1、昼夜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因此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

2、植物科学家林勒阿斯对植物进行观察;发现不同植物开花的时间是不相同的;编制了一个花钟.

3、受天气影响;各种花开放的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睡莲白天开;昙花晚上开.

4、喜鹊、燕子、蝴蝶、蜜蜂等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夜幕降临就回巢穴栖息;它们被称为昼行性动物.蝙蝠、猫头鹰、蟋蟀等动物喜欢在白天活动;夜幕降临就回巢穴栖息;它们被称为昼行性动物.它们都是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活动、休息、生殖.科学家通过改变光照与黑暗的时间来改变动物的行为.昼行性在明亮环境15分钟;它们活跃.明亮灯照夜行性动物;很快睡眠.养鸡场制造人工白昼提高产蛋数量.

十六、四季更替

1、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运动叫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四季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转

(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2、当地球公转时;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不断移动形成四季

3、我国劳动人民根据经验;把四季分成了24节气;并编写了节气歌.

4、我们根据气温、昼夜长短来判断四季.

5、四季中;白天的时间不断变化;在我国;白天最短是冬至;白天最长是夏至.

验名称:四季更替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步骤:1.在桌子上画一个圆;把地球仪放在画好的轨道上运动.

2.手电筒在中间始终照着地球仪.

3.地球仪在转动过程中倾斜角要保持一致.

实验现象:地球仪上的南北半球接受手电光的照射程度不断变化.

实验结论: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由于地轴的倾斜;

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的照射程度也不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

四季的变化.

十七、弯弯的月亮

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人们所看到的月亮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1

、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才发亮;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转.因此;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就会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部分向着地球;月相变化就是这样产生的.

3、月相:

月相规律:上半月亮面在右侧;面积越来越大.

下半月亮面在左侧;面积越来越小.

十八、日食和月食

1、日食:

2

、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在月影中;月球挡住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日食发生时;太

阳被遮住的部分总是从西开始;向东边移动;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

自西向东运动的;这个天体就是地

.

3

、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

初一前后.日食类型: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4、月食:

3、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月食发生时总是月亮的东边 先亏;西

边结束.这说明月亮的运动方向是 自东向西.

4、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前后;月食的类型:月全食、月偏食

5、

A 为日全食;移动到

B 时为日偏食 ;移动到

C 时为日环食

6、红月亮是因为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太阳光被地球全部挡住;但地球的大气层仍然折射了一

部分太阳光;因此会出现“红月亮”.

十九、登上月球

1、月球是个球体;月球是一个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的距离约38.4万千米.月球比地球小得

多;大约49个月球才有地球那么大.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明亮的部分是看上去是平原;看上去阴暗部

分是高山;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月球上温度差很大;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20度 以上;背

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80度一下.月球上没有空气、液态水;也没有生物.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得多;

只有地球引力的1/6.

2、1961年;美国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伽利略开创了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索的先河.

3、中国的探月计划称为嫦娥工程;耗时20年.2007年我国发射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4、假如我们去月球旅行;应该作哪些准备:液态水、压缩食物、燃料、氧气、太空服等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二十蚯蚓找家

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实验名称:蚯蚓找家

实验材料:蚯蚓5条、长方形纸盒、黑湿布、透明的塑料薄膜、.

实验步骤:1.找一个长方形纸盒把里面涂黑;把盒底挖掉一半;贴一块透明的塑料薄膜.

2.在桌上铺一块黑湿布;在布上放上5条蚯蚓;用盒罩住;使蚯蚓正好在盒内的明暗交界处;

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比较亮处和暗处蚯蚓的数量.

3.用一个长方形纸盒;在纸盒垫上塑料薄膜;在盒左边放干土;在盒右边放湿土;干土与湿土

间隔一段距离.

4.在盒中间没有土的地方;放5条蚯蚓;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比较干土与湿土中蚯蚓的数量. 实验现象:1.蚯蚓都爬到阴暗处.2.蚯蚓都爬到湿土里.

实验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生物都必须生活在适宜的环境里;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动植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3、热带雨林(高温多雨);沙漠(干旱):骆驼、仙人掌

南北极(寒冷):北极熊、企鹅

4、、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鲨鱼生活在水中;骆驼生活在沙漠中;大象生活在热带雨林.

5、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刺;以减少水分蒸发.

6、在我国北方:苹果、小麦;在南方:柑橘、水稻;说明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植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7、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动物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淘汰.

二十一、变色龙

1、动物保护自己的本领有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2、保护色:生物的体色与周围的环境越相似;就越容易隐蔽自己.有些动物;如变色龙;能改变身体的颜色;适应不同的环境.螳螂;枝叶上绿色;枝干上褐色.青蛙绿草丛中是绿色;泥石和枯草堆是土褐色.海参、石斑鱼、比目鱼、斑马

3、警戒色:毒箭蛙用鲜艳的颜色来警告捕食者不要吃它

如:刺蛾毛虫、猎蝽、飞蛾

4、拟态:枯叶蝶借助与枯叶相似的外表保护自己免遭其他捕食者的侵袭;这是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形态的模拟.

5、如:竹节虫(竹枝)尺蠖(树枝)无毒蛇有有毒蛇的鲜艳体色

6、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保护方法):放毒汁(眼镜蛇);放电(电鳐、电鳗、水母);放毒气(黄鼠狼);喷墨汁(章鱼);断肢残体(壁虎、螃蟹、水星);甲、壳、刺(乌龟、贝壳、刺猬、);假死;

7、我解放军反恐部队到东北深山老林执行任务;当时白雪皑皑;为了不让敌对分子过早发现;解放

军应穿的服装棉衣外面加白色的斗篷.(保护色)

二十二植物向哪里生长 1、向光性、向地性、向肥性、向水性;统称植物的向性运动.

实验名称:植物的向光性实验.

实验材料:植物幼苗(玉米、小麦等)、火柴杆、小花盆(或培养皿)、泥土、不透光的纸盒、台灯、剪刀.

实验步骤: (1)用剪刀在不透光的纸盒一侧挖一个直径为1 cm

的孔;待模拟单侧光照射时使用.

(2)将几株长势相同但其叶尚未出胚芽鞘的小麦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在两个花盆中;幼苗的旁

边插一根火柴杆;作为对比的参照物.

(3)将制好的遮光罩扣住花盆(一组用不透光的纸盒;另一侧用一侧带小孔的纸盒);白天将装置置

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夜间以台灯代替光源;并使光从小孔中透入纸盒.

(4)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斜角及当日的温度、天气等情况.

实验现象:幼苗朝纸盒开孔的方向生长;也就是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

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2、向日葵的“头”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转动;这种受光刺激而引起的生长弯曲现象叫向光性.

3、植物的根向地下生长的现象称为向地性(地球引力).植物的根还有几种生长反应:向着有肥的地

方生长;即向肥性;在干旱土壤中根也会向有水处生长;即向水性.

4、把两盆花向不同的地方倾斜;过一段时间观察到:植物的茎和叶向上生长;根向下生长.

玉米粒的根向下

生长

植物叶向小孔生长

二十三、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1、人们把动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食物链.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了食物网.

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构成了生物界.

2、每条食物链的源头都在植物;终点在凶猛的肉食动物;

食物链的箭头指向猎食者;一条完整的食物链至少由三种生物组成.

3、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植物在食物链中称作生产者;动物在食物链中称作消费者.

4、如果不采用农药灭虫;怎样防止植物遭受虫害?

答:用生物防治的办法防治虫害是最好的.具体措施有:1.应用天敌

2.灯光法

3.转基因作物

4.焚烧、松土

( 1)用可寄生在害虫体内的天敌(细菌和病毒);当然这些天敌对人必须无害.

(2)从药用植物体内提取一些天然杀虫物质;既能杀虫又对人无害.

( 3)养些捕食害虫的动物去消灭害虫

5、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生物之间通过食物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

6、用食物链表示出青蛙、草、蛇、蝗虫、鹰之间的“吃”与“被吃”的食物链:草-蝗虫-青蛙-蛇-鹰

二十四、珍稀动植物

1、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动物;生活在我国四川省西北部、甘肃省.

2、、我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水杉、银杏等大量珍稀物种在我国都能见到;我国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措施主要有制定;等.

3、朱鹮是一种非常美丽的禽类;已经濒临灭绝;被列入“国际保护鸟”.

扬子鳄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少数地区;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是恐龙的后代;是研究中生代爬行动物的“活标本”.

金花茶被誉为“茶花皇后”.银杉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珙桐被誉为“中国鸽子树”

4、野生动植物灭绝的原因是:自然原因(栖息地、生态环境)、人为原因(滥捕乱杀、滥砍滥伐)、自身原因(适者生存);

5、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有:法律《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养殖动植物、宣传教育、利用先进科技克隆.

二十五、生物的启示

1、人们根据葱叶的结构特性;设计、制造出了筒形的物品;这就是仿生.仿生的过程是:发现生物性能--—建立模型—--模型检测--—开发产品.

2、

蛋壳薄壳建筑

圆筒形

葱叶电线杆

承重能力强

茅草边缘有齿锯子

人的灵活机械运动机器人

蝙蝠超声波雷达

海鸥滑翔机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物体惯性的说法;( D )是正确的.

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有惯性

B、不受力的物体有惯性;受力的物体没有惯性

C、静止或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惯性也就没有了

D、任何物体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惯性

2、一列由西向东行驶的列车;经过某一电线杆时;一乘客从窗口放下一小石块;让其自由下落;其( B ).

A、石块正好落在电线杆旁边

B、石块将落在电线杆的东边

C、石块将落在电线杆的西边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3、有关参照物的说法;( C )是正确的.

A、运动的物体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4、两只轮船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为( B ).

A、甲船

B、乙船

C、一定运动

D、都有可能

5、下列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是( C ).

A、纸燃烧

B、光合作用

C、面塑

6、下列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 ).

A、腐生细菌

B、酵母菌

C、病毒

7、下列有关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细菌都能使动植物或人产生疾病;因此十分有害

B、细菌中;少数种类有害;多数种类对人类来说是有益的

C、腐生细菌能毁坏食物;因此它是有害无益的

8、将粮食堆放在( A )中;不容易发生霉变.

A、较低温度的干燥环境

B、较高温度的潮湿环境

C、较低温度的潮湿环境

9、腐烂的水果散发出的酒香是( C )引起的.

A、青霉菌

B、乳酸菌

C、酵母菌

10、下列变化中;既有形态改变;又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B ).

A、金属热胀冷缩

B、煤炭燃烧

C、纸折叠

11、产生月食的原因是( C ).

A、月亮被黑云挡住

B、月亮被太阳挡住

C、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D 、月球自身出现了一些变化

12、一年中;日出较早的季节是(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变色龙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自身颜色来保护自己的方法属于( A ) .

A、保护色

B、警戒色

C、拟态

14、向日葵的花盘会跟随太阳位置变化而变化;这是植物的( A ).

A、向光性

B、向水性

C、向肥性

D、向性运动

15、( B )被誉为我国的"国宝".

A、扬子鳄

B、大熊猫

C、藏羚羊

D、金丝猴

16、仙人掌的根会朝着( A )的方向生长.A、有水 B、无水

17、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称为( B ).

A 制造者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18、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 B ).

A、阳光B.温度 C.水 D.空气

19、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控制( B )条件不发生变化.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20、每个食物链中生产者一定是( C ).

A、植物

B、动物

C、植物和动物

21、春天;生活在草地上的蚱蜢的体色往往是( B ).

A、灰色

B、绿色

C、黄色

D、褐色

22、动物的生活环境叫做动物的( A ).

A 栖息地

B 居住地

C 生活区

23、各种生物和周围的非生物一起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称为( C ).

A 食物链

B 食物网

C 生态系统

三、判断题:

1、细菌和病毒一样;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温度越高越有利于霉菌的繁殖、生长.(√)

3、味道鲜美的蘑菇是从湿润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种植物.(×)

4、物质形态的自然变化;往往与温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5、蜡烛燃烧后;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变化是不可逆变化.(√)

6、牛奶和柠檬汁混在一起;既发生了形态变化;以产生了新物质.(×)

7、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8、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

9、直升飞机的运动方式是移动加转动.(×)

10、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11、动物会有一些独特的习性;跟适应生存环境有关. (√)

12、小华画了一条食物链:虎→羊→草. (√)

13、环境污染、盲目的物种引进、大量捕杀动物和砍伐森林都曾经在历史上造成过部分地区的生态灾难. (√)

14、根总是向下生长;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 (√)

15、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

16、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

17、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相同的需求. (×)

18、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如果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就会失去平衡(√)

1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

20、自然界和生态瓶不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不会受到影响(×)

21、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22、香蕉树;松树;仙人掌它们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 × )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姓名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 成。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在活细胞中才能活。 2、病毒分三类:动物病毒(乙肝病毒)、植物病毒(番茄花叶病毒)、细菌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 3、细菌有三种,分别是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4、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4、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 5、真菌是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一类生物。如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 6、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 7、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等发霉的霉菌,用来发酵的酵母菌、味道鲜美的蘑菇,都属于真菌。 8、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蘑菇的各部分名称为:菌盖、菌褶、菌柄、菌丝、地下菌丝。 9、常见的食用菌有:银耳、木耳、金针菇等。 10、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的变化,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像蜡烛燃烧、木块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 11、铁在有水、空气、酸碱、盐的环境中容易生锈。 12、醋与牛奶混合后出现混合物凝结,啤酒与牛奶混合后成絮状,食盐与牛奶混合后无变化。 13、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仅仅形态发生了变化,叫物理变化;像蜡烛、木头燃烧这样的,不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新物质,叫化学变化。 ) 14、像食盐、白糖、等物质,溶于水中之后,通过蒸发,使其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变化,叫可逆的 变化。水泥和水搅拌在一起,凝固以后,水泥再也不能恢复原来状态。水泥的这种变化叫做不可逆的变化。 15、生活中很多方法都可以防锈,人们常用的方法有涂油、喷漆、镀金等。 16、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17、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 18、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 19、牛奶中加入醋、啤酒或柠檬等酸性物质都不能喝,加入盐和糖可以喝。 20、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物。 21、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 22、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 23、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各种运动的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

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汇资料全

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汇总资料 (六上)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一、重要知识点 1、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机械】。其中像剪刀、扳手等构造简单的 又叫【简单机械】,常见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斜面、轮轴】。 2、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原理】。 3、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重要的位置,分别是【支点— 支撑并使杠杆围绕转到的位置;用力点—在杠杆上用力的点;阻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点。】 4、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费力杠杆—阻力点 到支点的距离大;】【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使用杠杆不一定省力【例:省力杠杆——开瓶器、切纸刀、园林剪等;费力杠杠——手术剪、镊子、筷子等;不省力不费力杠杠——订书机、跷跷板、天平】 5、杠杆尺的钩码怎么挂才平衡 (1)如果两边只挂一个点,只要两边挂的钩码数与它离支点的格数相乘的积相等就行。 (2)如果挂1个点以上,杠杆尺两边各个点上的钩码数和格数的乘积的和要相等。 左边【2×2=4】【右边1×4=4】左边【2×1+1×1=3】右边【1×3=3】6、【“称砣虽小,能压千斤”】是杠杆类工具运用的一个典型事例,生活中的实例 还有:羊角锤、尖嘴钳、各种剪刀、镊子、开瓶器等。【小杆秤三点:提绳——支点;秤盘——阻力点;秤砣——用力点】 7、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且可以转动的装置叫【轮轴】,生活中常见轮轴有:【门 把手、汽车的方向盘,水龙头,扳手,螺丝刀等】。 轮轴的作用:【A、在轮上用力带动轴省力B、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费力。】【当8、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名称: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组 作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能改变用力的方向,但既能省力,又能的方向。不能省力。变力的方向。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姓名:付信刚

全册备课 一、教材特点: 1、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序列化的结构体系。 2、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探究性。 3、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 4、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教科书成为“学材”。 5、突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6、背景和空间广阔,教科书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7、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科书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4~6课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第一单元微小生物 第一课病毒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能积极地参与评议,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传染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二、学习重点: 学生认识搜集整理资料认识病毒病了解病毒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的学习活动。

最新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大全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复习 一、科学常识: 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1、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像钉锤、剪子这些构造简单的机械,又叫做()。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各种各样的()就是简单机械。家中常用的工具有()等。 2、使用机械的目的:()、()、()。 3、要打开啤酒盖你用()、拔掉墙上的钉子你用(),拧下螺丝钉你用()。 4、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上有()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杠杆上克服阻力的位置叫()。 5、杠杆是一种(),杠杆有三个点分别是:()、()和()。6.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 7、省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费力杠杆:()。 8、杆秤由()、()、()、()几部分组成。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 9、杠杆有(),(),()。 10、“四两”拨千斤,称为()。 11、杆秤是杠类工具,“秤砣虽小,能压千斤”是因为杆秤应用了()。 12、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 13、轮轴可以()。在轮上用力时,();在轴上用力时,()。 14、生活中的轮轴有: ()、()、()、()、()、()等。 15、利用螺丝刀起出螺丝,是应用()原理,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其中刀柄相当于(),刀杆相当于()。在轮上用力(),在轴上用力();当轴粗细相同时,轮越大越()。 16.固定在一个位置()的滑轮叫(定滑轮);可以()的滑轮叫(动滑轮);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 17、定滑轮的作用:();动滑轮的作用:();滑轮组的作用:();滑轮组的()越多越省力;提起重物用()绳子,就省几分之一的力。【要数吊着动滑轮的绳子几段】 18、生活中的滑轮:①定滑轮:()、();②动滑轮:();③滑轮组:()、()。 19、旗杆顶端安装的是(),吊车上安装的是(),窗帘上安装的是()。 20、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有()的作用。 21、斜面都能(省力),坡度越小越(),坡度越大越()。 22、将重物提上斜坡,如果斜坡的高度不变,斜面( )越省力。(道理同上) 23、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斜面越平缓越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 24、生活中的斜面: ()、( )、( )、( )、( )、( )、( )。 25、不论是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还是小齿轮带动大齿轮,总是()转速(慢),()转速(快)。 26、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有车把是(),刹车是(),脚蹬子是(),螺丝是()。 27、自行车综合运用(),(),()等机械原理进行省力工作。 精品文档

最全面小学科学基础知识汇总070612(精华版)

小学科学基础知识汇总 三年级:上册 1、植物的页由叶片、叶柄构成。 2、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 蜗牛具有头、嘴、眼睛、触角、腹、尾。 3、人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上肢、下肢)。 4、青少年怎样保证正常的健康成长?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要吃好早餐,注 意营养的均衡搭配,加强体育锻炼,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 的睡眠。 5、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 6、液体——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体。米饭中甜的部分是淀粉分解而成的。 7、糙米比精米有更多的营养物质(维生素)。 下册: 植物种子中能发育成小芽的部分就是胚芽。 1、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物质的混合。混合后各种物质都保持它们的特性,并且 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 合后生成新的物质。 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有些物质混 2、石头、水、空气的比较:石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的形状会随着装它的容器形 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水的体积不会变化。空气既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 它会自动充满任何容器。 和气体。 像石头、水、空气这样的物体,我们分别称它们为固体、液体 3、流动的空气就是风。流动慢成微风,流动快就会刮大风。地球上的空气大约1/5 是氧气(21%),4/5 是氮气(78%),还有1%左右是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等。洁净 的空气是无色味的。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环绕地球的大气层约1000 千米左右。 4、凤仙花的身体有六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属于一年生植物。 5、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有些动物一生中要经历很大的变化,它们幼年期与成年期的样子很不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除了桑叶可养蚕,莴笋叶也可以养蚕,只不过茧较薄,产卵少。 6、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跟物体的大小、轻重无关,而跟物体的比重(密度)与形状 有关,比重大于水的物体,一定会下沉;比重小于水的物体,一定会上浮;比重接近水的 物体容易出现悬浮水中的现象。比重大于水的物体,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也可以 使物体上浮。通过改变物体形状或借助其它物体,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7、马铃薯在清水中会沉下去,在盐水中会上浮。盐水的浮力比清水大些。 8、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 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人的正常体温37 度,酒精沸腾78 度,水结冰0 度。 四年级上册: 1、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包括动植物。 2、怎样加快溶解:搅拌、加热(热水)、磨碎(研磨)。 3、水里的动植物呼吸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4、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风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记录。 5、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 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一端叫北极, 用N表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总结及试题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人的一生 1、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最早发现的。 3、草履虫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是单细胞原生动物。 4、洋葱表皮细胞是由一个个小格子组成的。 (会画出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结构) 5、细胞的种类有:血细胞、肌肉细胞、叶子的薄壁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水蕴草细胞 鸭跖草的下表皮细胞。 6、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细胞不断生长、繁殖、衰老、死亡 7、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 8、人大约在7岁时就开始换牙。 9、生长、发育、衰老、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 10、青春期:青少年在10—20岁时,身高、体重增长较快,这个阶段称为青春期。 11、青春期开始的年龄因人而异,一般女孩比男孩早两年。 12、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 13、如何健康地渡过青春期? (1)、加强锻炼 (2)、合理饮食 (3)、保证睡眠 (4)、心理咨询 14、人的一生可以分为那几个阶段? 发育期(0—20岁)、成熟期(20—40岁)、渐衰期(40—60岁)、衰老期(60岁以上) 15、遗传: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16、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异叫做 变异。 17、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 18、“龙生龙,凤生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讲的都是生物界中的遗传现象。 19、“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讲的是生物界中的变异现象。

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知识点 20、生命离不开能量,能量是维系生命的核心因素。 我们需要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 21、人体消耗能量的途径是:维持基础代谢,劳动消耗,生长需要。 22、人体消耗能量的主要去向就是变成热能散发。 23、让身体热起来最常用的方法是:运动、烤火、吃火锅、多穿衣服等。 其中运动是使身体快速热起来的有效方法。 24、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 (1)北极熊有厚厚的皮毛,具有保温作用,可以抵御严寒。 (2)北极熊皮下脂肪很厚,能够抵御严寒。 (3)以富含脂肪的动物为食。 25、摆是由摆线和摆锤组成的。 像荡秋千这样的运动叫做摆动。 摆在摆动时,摆出去,再回来,叫摆动一次。 摆出去或摆回来叫摆半次。 26、大约在400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摆的秘密: ⑴对于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 ⑵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摆锤的轻重无关; ⑶摆线越长,摆摆动的越慢,摆线越短,摆摆动的越快。 27、生活中类似摆的现象: (1)荡秋千;(2)钟摆;(3)荡船;(4)摇篮。 28、摆在摆动过程中能量由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 29、古人取火的方法有:钻木取火,阳燧取火,火镰和火石取火等。 30、火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自然力,火的使用宣告了人类茹毛饮血历史的结束, 是人类在文明的征程上迈进的一大步。 31、在钻木取火的过程中将机械能转化成热能。 古人钻木取火的道理是将机械能转化成热能。 32、生活中机械能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1)钻木取火;(2)擦燃火柴;(3)双手互相摩擦会发热; (4)流星下落过程发光发热。 33、能量转化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34、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例如: (1)高速行驶的汽车容易爆胎;(2)手钻工作时,钻头会很热。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3)

一、使用工具 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2、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3、使用工具和机械就如同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延长了人类的臂膀。 4、工具和机械是神奇的,它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5、再复杂的机械也是由简单的机械组成的。 6、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做事情常常用工具来帮忙。 7、不同的工具有着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着不同的科学道理。 8、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 拔图钉用小刀或剪刀来撬;铁钉用羊角锤来撬;螺丝钉、木螺钉用螺丝刀。 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9、滑轮、斜面、杠杆应用 斜面: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 杠杆:大石头用撬棍当杠杆去撬动比较省力。 滑轮:利用绳子和轮子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便的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二、杠杆的科学 1.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杠三要素是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3.支撑杠杆,使杠杆能够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4.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

5.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6.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杠三类。 7.杠杆是不是省力与它的三个点的位置有关。 8.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9.杠杆尺做实验,得到以上结论。 10.剪刀是一个阻力点会移动的杠杆,人体的小臂骨是费力省距离的杠杆。 11.阿基米德是总结杠杆原理的第一人,他说,给我一个足够长的杠杆和一个支点,我能撬 起地球。 12.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杠杆尺是我们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 具,使用时要把它调节到平衡状态。 13.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做是要被撬起的重物,杠杆尺右边挂的钩码看作是我们用的力。 14.当杠杆尺左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钩码数乘以格数时杠杆平衡。 15.分析是否属于杠杆:羊角锤,钳子,剪刀,天平,锥子,擀面棍。(锥子擀面棍不是杠 杆) 16.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17.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2、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3、教科书中打开油漆桶的铁片和打开饮料瓶的开瓶器是省力杠杆,夹东西的夹子是费 力杠杆。 4、铁片和开瓶器与夹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用铁片翘铁桶盖子和用开瓶器开瓶盖是杠杆的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所以铁片和开瓶器是省力的杠杆,用夹子夹取物品时,杠杆的

小学科学知识点归纳

三~~~~六年级科学知识归类 ●《冷与热》 ●1、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水受冷时体积会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热胀冷 缩。 ●2、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 计。 ●3、我知道的温度计有水温计、室温计、体温计、高温计、数字温度计。测量人体温度 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35℃- 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37℃。 ●4、水烧开时的温度大致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 ℃。 ●《溶解》 ●1、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微粒是均匀地分散的,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则不行。因此我们可把它们分为可溶物质和不 可溶物质。 ●3、我们常用的加快溶解的方法有:切碎、加热以及搅拌等。 ●4、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5、溶解现象不仅发生在液体与固体之间,还发生在液体与液体以及液体与气体等多种 状态的物质之间。 ●6、水里的动物和植物呼吸的就是溶解在水里的空气。 ●《电》 ●1、发电厂发出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 人死亡的电)5500V以上是高压电,不要靠近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这些地方的电更危险。5500V以上的高压电,能越过一段距离电击,使人触电死亡。 ●2、我们将电分为没有触电危险和有触电危险的两大类,直流电一般比较安全,交流电 一般比较危险,不安全。 ●3、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电流动的环路叫电路。在点亮小灯泡的电路中,电从电 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电线、小灯泡流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 ●4、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v。所以小灯泡特别亮。两 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5、干电池的一端是铜帽,另一端是锌壳。当电池的这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 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和电线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会很快坏掉。所以一般在电线中间安一个开关。 ●6、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叫导体;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 物质叫绝缘体。例如金属是导体,铜、铁、铝、锌、大地等是导体;丝绸、陶瓷、塑料、橡胶、干木材、空气是绝缘体。) ●7、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因为大树容易遭雷击。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姓名:

全册备课 一、教材特点: 1、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序列化的结构体系。 2、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探究性。 3、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 4、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教科书成为“学材”。 5、突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6、背景和空间广阔,教科书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7、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科书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4~6课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各单元课时安排 单元课题课时备注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 病毒 1 细菌 1 馒头发霉 1 食用菌 1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蜡烛的变化 1 食盐和水泥 1 铁生锈 1 牛奶的变化 1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静止和运动 1 距离和时间 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1 物体运动方式 1 动物运动 1 第四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亮白天和黑夜 1 昼夜与生物 1 四季更替 1 玩玩的月亮 1 日食和月食 1 登上月球 1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蚯蚓找家 1 变色龙 1 植物向哪里生长 2 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1 珍惜动植物 1 生物的启示 1 研究与实践儿童常见疾病调查 1 观察月相 1 当地生物群落研究 1 期末考试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四周较薄)(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8、至少两个以上的(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最新小学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1、根有直根和须根;直根的特点:有明显主根和侧根,须根的特点:没有明显 的主根和侧根,都是不定根,根的粗细和长短相近,看上去像一把胡子;直根:白菜、大豆、蒲公英、芝麻,须根:稻、洋水仙。 2、根的作用: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根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深、广、 多。 3、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和,就是一个根系,大豆、白菜等属于直根系,它们有 一条较长的主根和许多短而细的侧根;玉米、水稻是须根系,它们没有明显的主根而是长了许多像胡须一样的根。 4、植物根系生长特点与环境有关: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 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在沙漠中的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地下伸长,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能较好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吸收水分。 5、从根的顶端到生用根毛的一段,就是根尖。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部分为根毛; 根毛的功能:吸收水和无机盐、分泌酸类物质、溶解土中不易溶解的养分。 6、植物茎的作用:吸收地下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等。 茎的形态:a、按质地分:木质茎和草质茎;b、按生长状况分:直立茎、缠绕茎(自身缠绕)、攀援茎(卷须攀援)、匍匐茎。 茎的特点:有叶、节、芽。 7、为什么树怕剥皮:植物体叶子制造的养分要通过树皮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切断树皮,养分运输通道中断,根部得不到营养就会“饿死”,而茎和叶也因为得不到水分而不能生长,甚至死亡。 8、叶片有互不遮蔽的规律,叫叶镶嵌,这样的规律有利于叶片尽可能吸收更多 阳光。 9、叶片借助太阳光的能量,利用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淀粉和氧气。 10、几乎所有的生物呼吸都需要氧气,并排放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除了要 进行呼吸之外,它们的叶片在阳光照射下,还会吸入二氧化碳、制造淀粉,并放出氧气。 11、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并放出二 氧化碳; 植物的绿叶可以把从根部运来的水分和从气孔进入的二氧化碳,利用太阳光的能量,制成养料和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①制造有机物;②转化并储存太阳能;③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④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作用。光合作用分为: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12、根据花的构造,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在一朵花中,花萼、花 冠、雄蕊、雌蕊四部分俱全的,叫完全花,如白菜花、桃花;缺少其中一至三部分的,叫不完全花。生活中常见的有木棉花、白菜花、萝卜花、油菜花、茄花、蚕豆花、梨花、桃花、柑橘花、牵牛花等;有百合花(缺花萼)、南瓜花(属于单性花,缺雄蕊和雌蕊)、黄瓜花(属于单性花,缺雄蕊和雌蕊)、鸡蛋花(缺花萼)柳树花(缺花冠)。 13、花各部分的作用:a) 花萼保护幼嫩的花蕾b) 花冠保护雄蕊和雌蕊c) 花 瓣:虫媒花花瓣鲜艳吸引昆虫传粉,风媒花花瓣很小或退化有利于接受花粉。 d)雄蕊:雄性生殖器官e) 雌蕊:雌性生殖器官f) 胚珠:发育成种子g) 子 房:发育成果实。

2019年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9年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六年级学生52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24人,主要来自学校附近的5个自然村。虽然农村学生在动物、植物方面的知识和视野虽然相对比较开阔,但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学生整体学习习惯较差,习惯于死学硬记,习惯于被老师牵着走,很少主动去观察身边的各种现象并去产生疑问并思考或实验从而获取知识,更不用说在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但通过上学期的科学实验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农村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特别是家长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但是在小学阶段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因素表现在在科学课堂特别是实验课上,看起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只顾玩不知学习的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

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同时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小方面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给学生探究科学、创新科学的启蒙种子。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力求注意选择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基础性、适于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注意了层次上的变化,比三年级上册的要求有所提高,针对儿童科学学习的进一步深入,侧重于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进行定量观察、分析数据等方面的训练。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物体与物体的运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细胞 教材简析: 在学生的眼里,身边的小动物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小树在一天天长高,自己的身体也在不断生长变化,这些现象对于学生说往往是一个个难解的谜。本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研究细胞,了解细胞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息息相关。 型:观察分析 学习目标: 1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示的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细胞;能制作简单的细胞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获取有关细胞的信息。 2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3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学习重点: 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认识细胞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对细胞的理解认识并描述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材料:相关细胞知识的图片字等资料、科学记录表、橡皮泥。 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显微镜、玻片标本(每组准备一套含洋葱表皮、口腔上皮细胞、叶子细胞)、相关细胞知识的图片字等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 教师与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出示生物相关图片,提出问题:“绝大多数生物是有什么构成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细胞。 教师出示显微镜,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对于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意义,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科学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教师下发细胞玻片标本、相关资料和科学记录表,指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并利用画图方式做好观察记录。在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进行描述时,使学生了解正确的方法。 教师在学生充分观察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观察发现,展示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上册重点复习题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一、科学常识: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 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K支点2支撑看杠杆,能使杠杆绕着运动的位置可以在任意位子^边上、中间等。 用力点、阻力点 例子|压水井的压杆、蹺跷板、慑子、自行车刹车等等 A省力或费力的判断依据; 厂省力杠杆’省力、费距离羊角僮s开瓶蓋 4费力杠杆:费力、省距离钓鱼竿.侵子.帑桨 L等力杠杆:不省力、不费距离天平 木I杆公式=匸血丄通方=卜星勺丄乏方

吳经典分析; 指甲钳 ACK?省力杠杆DEO:费力杠杆DE6 费力杠杆秤杆, 支层。点,(A是备用支点,防止称的东西太重0不够用)阻力点 用力点:P〔秤死) 5、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分组成。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把秤砣悬挂位置作为用力点,那么杆秤是一个省力杠杆,所以“秤砣虽小压千斤” 6制作杆秤:先找到秤杆上的三点,定好位置。接着拴好阻力点和支点的细绳,挂好秤盘系上秤砣再用挂钩码的方 法,在秤杆上画出重量刻度。 7、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的作用:在轮上用力省力, 在轴上用力费力;当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生活中的轮轴:汽车方向盘、水龙头开关、起子、扳手、门锁把手 8、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9、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最全面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3)(精华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即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 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小学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我们来看看。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绿色开花植物一般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 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3.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4. 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太阳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6. 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7.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温度、土壤和适宜的水分等条件。 8.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鸡、青蛙、鱼、乌龟等动物都产卵,卵是动物生命的开始。 2. 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些不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3. 蚕宝宝最爱吃的食物是桑叶,蚕能吐丝结茧,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蚕和蝴蝶等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蚕蛹经过10-15 天,会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 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 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 5. 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6. 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7. 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一般大约为56 天;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