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海绵城市监测平台

智慧海绵城市监测平台
智慧海绵城市监测平台

智慧海绵城市监测平台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智慧海绵城市监测平台是“海绵城市信息化综合管控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雨水调蓄重要节点、建设项目排出口、河流断面等重要位置进行监测,用实际监测数据来反应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为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的综合管理和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评定提供数据支撑。

智慧海绵城市监测平台构成

智慧海绵城市监测平台特点

智慧海绵城市监测平台功能

◆雨量监测

监测不同区域的降雨情况,提供准确的降雨数据,支持海绵城市设施效能分析及考核评估。

◆海绵体监测

通过对人工湖、景观河、蓄水池等重要海绵体进行水位和水质监测,掌握雨水蓄积状况、确定再生利用方式。

◆排水设施监测在道路历史积水区域布设水位监测点,监测积水情况,及时应对城市内涝;在项目

排出口监测排水量,掌握项目建成区的径流量控制效果;在排水管网的关键节点进行液位、流量监测,作为过程监测数据,为运行评估及风险预警提供依据。

◆气温、地下水监测

布设温度和地下水监测点并实施在线监测,了解气温变化趋势,对热岛效应进行定量化考核;了解地下水水位、水质变化,评估海绵城市水资源保护成果。

◆河道水系监测

在线监测河道关键断面的水量和水质指标,作为水环境、水安全质量考核的依据。

◆其它监测

根据项目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的确定监测内容和监测方式。

智慧海绵城市云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海绵城市云平台建设方案大数据云平台

1. 建设背景和需求分析 2. 海绵城市云平台总体设计 3. 海绵城市云平台建设内容 目录 Contents

Part 1 建设背景和需求分析

郎丰利? 解决城市旱涝不均 据统计,过去几年内我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今年以来,已经有41座城镇因暴雨内涝受淹,因暴雨洪水已经直接造成了约353亿元的经济损失。目前,“逢雨必涝”已经成为我国城市重大灾害之一。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造成的“热岛效应”和“混浊岛效应”增强,城市暴雨现象频率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存在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储水体较少,无法滞纳短期急剧增加的雨水。 部分城市旱涝急转现象严重。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统计,全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中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当前我国99%以上的城市属于雨水集中快排模式,天然降水对城市干旱现象的缓解非常有限。 提高水的利用率 海绵城市优点突出,雨水利用率提高三倍,通过低影响开发模式防治内涝,可以有效地减少进入排水管网的雨水总量、单位时间内的雨水径流量。 1)减轻排水管网压力,减少扩建排水管网的巨额投资。 2)可以增加雨水下渗量,减少城市地面沉降现象,缓解地面塌陷现象,强化城市自然水系的循环,解决城市缺水难题。 3)海绵城市依托海绵体调节给排水,大大减少了新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4)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5)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是一个信息整合平台及协同服务平台。该系统面向城市管理者,从城市综合管理角度出发,将原有和新建的各类业务系统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接入,实现城市运营管理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共享、业务应用的智能协同,并依托于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智能决策支持。 一、系统建设背景及意义 “十二五”以来各地政府纷纷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管理应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日常业务管理、为公众提供服务等方面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但是,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对城市信息化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和共享、城市管理与运行相关系统功能提升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解决如下问题:城市“感知”节点远远不够,无法满足精细化管理需要城市各部门业务系统呈信息孤岛态势,跨部门协同能力较弱;城市管理海量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城市管理综合监控和智能化决策的需要等。因此,需要通过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新的技术手段和更加全面系统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和实现。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是一个信息整合平台及协同服务平台。该系统面向城市管理者,从城市综合管理角度出发,将原有和新建的各类业务系统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接入,实现城市运营管理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共享、业务应用的智能协同,并依托于城市信息资

源数据库,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智能决策支持。 通过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的建设,城市管理者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城市运营管理各个环节的关键指标;以智能分析预测等手段,提高管理、应急和服务的响应速度;逐步实现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响应的转型;并以高效率的跨部门智能协同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从而不断向“智慧化”城市运营管理的目标迈进。 二、系统架构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由业务应用、应用展现、应用支撑和应用集成四部分组成,分别描述如下: (1) 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层包含系统为使用者提供的业务应用功能模块,包括:城市运行信息综合展现:面向区政府及部门、街道的主要领导,通过移动终端、LED大屏幕及PC桌面等各种终端,展现经济财税、城市建设管理、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热点事件等领域的关键信息。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简而言之,海绵城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

第五章商业模式… 第一章 海绵城市概念理念与建设目标 (4) i 5 二建辺里念 (5) 三控制目标 (7) 第二童 智慧海绵城市总体设想 (9) 一、 智慧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9) 二、 智鸞海绵城市建设目的 (9) 三’智慧海绵城市暹设范围............................................... L0 四、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思路 (11) 五、 智毬海绵城市逢设原则 .............................................. L2 六、 智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 .. (13) 第二章智慧海绵城市系统架构 (16) —x 业务架构 ...... . (16) 二数据架构 (16) _______ \ - rar-iiil-r - ■ r - ri - - H-r + a k-B + r*b + + *rvfe + **bvfa + *db + ?d ■ d >- + + i >-- + ■ r i ■ -ri I- r-r ■ - n r-r-B H-ri - t* + b-fa? + k-vb + -r + rvb + *d d-B ? + k-db*--rdb - H- 四、系统布局 (18) 第三章智慧海绵城市系统功能 .............................................. 凶 -S 城市雨水资源建设一体化管于里平台 (19) 二i 城市雨水资源状态智能懸知 (20) 三、 城市雨水资源运营监管与决策平台 (21) 四、 雨水资源公众信息服务平台 (24) 第四章建设智祭海绵城市的基础条件 (25) ' - *** J - - ' - ..............................................—**八-.**. .. (25) 二、软碾件平台 (25) 四、终端系统 ........................................................... 三t 安全系统 ...... .. ............ ............ ............ ......... 27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发表时间:2018-11-05T19:01:53.59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作者:王振华[导读]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包括城市排水防洪、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 苏州市吴中区水利局江苏苏州 215100 摘要: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包括城市排水防洪、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海绵城市理论是指城市建设在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下,通过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确保城市水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一、背景技术 在城市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等城市水环境问题尤其突出。了解以城市规划中所遇到的城市水环境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对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支撑作用体现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定量分析不足、用地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的脱节,城市竖向规划不够重视等。因此,了解以上城市规划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二、技术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从城市规划的源头着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各层级规划中,涉及到规划、园林、水利、市政、道路等多部门、多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运作。 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通过城市道路、绿地、水系、竖向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划定城市蓝线、绿线,确定海绵城市建设区域,指导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空间布局、控制目标的制定等。最后,确定城市用地布局和规划结构等,以水系或绿道为构架组织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明确城市的用地性质和重大设施的布局,同时对海绵城市的规划管控、建设时序等做出要求。城市的总体规划还应统筹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处理好城市小排水系统和河流大排水系统、城市点源污染和流域面源污染的关系,确保城市水安全,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上下游洪涝、污染问题。尊重自然规律,修复城市原有湿地、河流、绿地等生态系统,渗、滞、蓄、排结合,进而实现城市的生态排水。 三、具体实施方式 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三方面的内容。 1、在总体规划层面,首先做好在规划前期对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结合现状调研,开展对城市各要素的专题研究。如对城市水环境、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等的专题研究。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 2、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根据地块的地质地貌、用地性质、竖向条件及给排水管网等划分汇水分区。通过对地块的开发强度评估,确定地块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等,优化用地布局,细分用地性质,为地块配置市政、公共设施等。然后以汇水分区为单元确定地块的雨水控制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地块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率、下沉式绿地率等。根据雨水控制要求确定地块的建设控制指标,如地块的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以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总体布局。最终提出地块的城市设计引导,对地块内的建筑体量、建筑围合空间及其附属硬化面积等做出相关规定。 3、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 四、有益效果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能够将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住建部智慧城市管理办法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智慧城市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为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中的综合应用,整合信息资源,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指导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实施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范围包括设市城市、区、镇。 第三条住房城乡建设部成立智慧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实施工作。 第四条试点城市(区、镇)人民政府是完成当地试点任务的责任主体,负责试点申报、组织实施、落实配套条件等工作。 二、申报 第五条由申报城市(区、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所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申报由城市人民政府直接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 第六条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已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或相关专项规划; (二)已完成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编制; (三)已有明确的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保障渠道,如已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四)责任主体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组织管理。 第七条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需提供下列材料: (一)申请文件及所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推荐意见(签章)。 (二)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纲要应体现以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城镇化健康 —1—

发展的理念,明确提出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控制指标和重点项目。 (三)智慧城市试点实施方案。具体内容: 1.基本概况。包括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现状,社会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情况等。 2.可行性分析。包括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需求分析、基础条件和优势分析及风险分析等。 3.创建目标和任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照《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提出合理可行的创建目标和建设任务,以及建设期限和工作计划。 4.技术方案。支撑创建目标的实现和服务功能的技术路线、措施和平台建设方案。 5.组织保障条件。包括组织管理机构、相关政策和资金筹措方式等。 6.相关附件。 三、评审 第八条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组成国家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由城市规划、市政、公共服务、园林绿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专家组成。 专家委员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审,并负责智慧城市创建的技术指导和验收评定。 第九条评审程序包括材料审查、实地考查、综合评审等环节。评审专家组从专家委员会中抽取专家组成。 (一)材料审查。专家组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审查。 (二)实地考查。专家组对通过材料审查的城市进行实地考查,考查内容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建设与应用水平、保障体系和建设基础等,并形成书面意见。 (三)综合评审。专家组通过查看申报材料、听取工作和试点实施方案汇报、听取实地考查意见和综合评议等程序,对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进行综合评审,并形成综合评审意见。 —2—

数字化城管-智慧城市管理建设方案

第1章本期项目建设方案 1.1本期建设目标和规模 一、建设目标 以XX市党政办公网现有的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为基础,按照“联网协同、分级管控、资源共享、统一平台”原则,升级数字化运行平台,拓展信息系统功能,整合监控资源,完善信息转送终端,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为公安城管城市执法提供可视化、扁平化的指挥监督平台,打造XX街道办城市执法信息化标杆示范点,并逐步铺开信息化建设,形成XX城市执法改革的新亮点。 通过完成XX片区已建的监控摄像头的联网,并将其同街道内其他部门的监控视频源一同接入党政办公网视频管理系统,实现视频监控在街道、社区、城管、安全等多部门间的协同共享,将有效提升辖区内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和治安综合管理水平。 二、建设规模 1.微信平台升级优化; 2.城市管理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升级扩容; 3.XX片区城市管理信息监控系统升级优化; 4.XX片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5.数字化城管与公安警综平台对接。 1.2标准规范建设 1.2.1基本思路和原则 1、统筹规划,借鉴经验 为确保其建设的有序性,少走弯路,必须做好统筹规划。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相关标准为基础,制定平台总体规划,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国内外标准

化成果,借鉴电子政务成功的标准规范工作经验,形成并不断完善与平台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标准规范体系。 2、突出应用,抓住关键 重点研究解决系统建设所需的业务和应用相关的标准规范问题,集中力量抓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业务流程规范和数据标准化的相关项目; 3、急用先上,循序渐进 按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标准研究和开发项目;充分利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已有成果,结合实际业务,把握需求牵引和技术驱动的统一,包括“技术要求”、“技术规范”,直至行业规范; 4、上下兼容,协调发展 标准规范工作必须在充分考虑利用和整合已有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前提下,采用国家发改委、电子政务相关最新的标准化研究成果,以最小的代价保证系统建设的总体协调发展。 5、保护现有投资原则 充分利用已有设备和系统; 已有数据的利用和保护; 现有工作人员知识的利用 1.2.2需遵循的标准规范 1.《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划分准则》(GB 17859-1999) 2.《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 3.《微型计算机通用规范》(GB/T 9813-2000) 4.《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GB/T 8566-2007) 5.《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 6.《信息技术--用户房屋用的普通电缆线路》(ISO/IEC11801-2002) 7.《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 8567-2006) 8.《软件工程产品质量》(GB/T 16260-2006) 9.《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 10.《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中国中冶海绵城市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技术研究院在京隆重揭牌

中国中冶海绵城市、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技术研究院在京隆 重揭牌 来源:中国中冶 作者:仲珺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29日 +.- 12月28日,中国中冶海绵城市、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技术研究院在京举行隆重揭牌仪式,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董事长、党委书记国文清出席揭牌仪式,并为中国中冶海绵城市技术研究院、中国中冶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技术研究院揭牌。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仪式。这是继10月29日中国中冶管廊技术研究院揭牌之后,中冶集团领跑新兴产业的又一发力之举。 面对潜力巨大的城市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等新兴业务市场,中冶集团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紧紧抓住国家战略机遇,精心谋划顶层设计,积极部署市场布局,着力强化技术支撑,倾力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强大控制力的中冶品牌,以此作为新常态下推动中冶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靓丽名片。三大技术研究院的成立将会为中冶集团乃至全国城乡建设业务开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不断引领中冶城市与乡村建设业务向着更高水平发展壮大,进一步助力集团打造“冶金建设的国家队、基本建设的主力军、新兴产业的领跑者”战略新定位。 揭牌仪式结束后,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董事长、党委书记国文清组织召开中冶管廊、海绵城市、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技术研究院工作座谈会,听取了相关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并对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四点要求。 第一,三大技术研究院的定位要代表中冶集团的专业实力代表新兴产业的领跑者。三大技术研究院虽然依托中冶京诚、中冶赛迪与中冶南方设立,但是要代表中冶集团专业实力,定位为新兴产业的领跑者。虽然我们仍然保留着深厚的钢铁情节,但目前钢铁企业正在深度调整去产能化,我们在钢铁行业的发展是有限度的,因此必须积极转型、尽早转型。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是一个信息整合平台及协同服务平台。该系统面向城市管理者,从城市综合管理角度出发,将原有和新建的各类业务系统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接入,实现城市运营管理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共享、业务应用的智能协同,并依托于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智能决策支持。 一、系统建设背景及意义 “十二五”以来各地政府纷纷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管理应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日常业务管理、为公众提供服务等方面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但是,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对城市信息化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和共享、城市管理与运行相关系统功能提升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解决如下问题:城市“感知”节点远远不够,无法满足精细化管理需要城市各部门业务系统呈信息孤岛态势,跨部门协同能力较弱;城市管理海量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城市管理综合监控和智能化决策的需要等。因此,需要通过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新的技术手段和更加全面系统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和实现。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是一个信息整合平台及协同服务平台。该系统面向城市管理者,从城市综合管理角度出发,将原有和新建的各类业务系统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接入,实现城市运营管理

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共享、业务应用的智能协同,并依托于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智能决策支持。 通过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的建设,城市管理者能够及时全面了解城市运营管理各个环节的关键指标;以智能分析预测等手段,提高管理、应急和服务的响应速度;逐步实现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响应的转型;并以高效率的跨部门智能协同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从而不断向“智慧化”城市运营管理的目标迈进。 二、系统架构 智慧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系统由业务应用、应用展现、应用支撑和应用集成四部分组成,分别描述如下: (1) 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层包含系统为使用者提供的业务应用功能模块,包括:

住建部智慧城市管理办法及指标

附件1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智慧城市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为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中的综合应用,整合信息资源,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指导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实施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范围包括设市城市、区、镇。 第三条住房城乡建设部成立智慧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实施工作。 第四条试点城市(区、镇)人民政府是完成当地试点任务的责任主体,负责试点申报、组织实施、落实配套条件等工作。 二、申报 第五条由申报城市(区、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所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直辖市及计

划单列市的申报由城市人民政府直接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 第六条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已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或相关专项规划; (二)已完成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编制; (三)已有明确的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保障渠道,如已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四)责任主体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组织管理。 第七条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需提供下列材料: (一)申请文件及所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推荐意见(签章)。 (二)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纲要应体现以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理念,明确提出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控制指标和重点项目。 (三)智慧城市试点实施方案。具体内容: 1.基本概况。包括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现状,社会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情况等。 2.可行性分析。包括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需求分析、基础条件和优势分析及风险分析等。 3.创建目标和任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照《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提出合理可行的创建目标和建设任务,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及其发展态势分析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及其发展态势分析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不仅增加市政雨水管网及收纳水体、排涝设施压力,而且降雨初期大量污染物随径流雨水入河影响水环境质量。另外大量雨水外排,也是水资源的一种浪费。海绵城市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与传统雨水利用相比,海绵城市更注重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等三个方面。首先应保护现有河网水系、湿地、绿地等城市雨水滞纳区,对城市建设中已遭到破坏的,应采用生态手段尽可能恢复,提升城市滞纳雨水的能力; 其次通过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被浅沟、绿色街道、生态湿地、透水铺装、雨水调蓄池等低影响技术措施,强化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例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少湖泊被填埋,人口在增加,水资源越发紧缺; 城市的硬质路面比例大大增加,城区的水文、水力特性明显改变,城市防洪压力很大; 加上过去的城市排水管网设计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难以应对大流量的雨洪。据有关统计资料,过去三年,全国有超过 360 个城市遭遇过内涝,其中60多个城市单次内涝时间超过 12 h,淹水深度超过0. 5 m,北京、深圳、长沙等城市出现人员伤亡,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另外,我国 1 100 座城市缺水,而雨水又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雨水利用潜力巨大。为此,社会各界对城市的排水系统和节水问题提出质疑。如果可以把雨水最大限度地收集利用,经济社会效益将十分显著。在自然和城市建设面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一直寻找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用自然的力量调蓄雨水、节约用水和减少洪水带来的威胁。国际经验和实践表明,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完全可以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把自然和城市建设融合起来,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的城市建设和雨水利用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些国家提出了低影响开发、水敏性城市设计、水资源综合管理等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澳大利亚研究提出了城市洪水、供水、排水、污水、雨水利用和中水回用系统治理的水资源综合管理软件系统工具包( IWM Toolkit) ,在悉尼波特尼地区应用后,通过模型计算和优化分析,市政供水需求减少 55% ,污水向河流排放减少 80% ,实现了节水减排防洪的综合目标,促进了悉尼的水环境改善。中国在学习借鉴国外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实践,并创新地提出了建设自然积存、 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伟大构想。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能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调节水循环; 在干旱缺水时可以将续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具有自然循

智慧城市管理体系研究

市政建设 Municipal Construction – 170 – 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复杂且庞大的信息化系统,主要解决城市发展无序和资源紧张等治理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建立高度集中的管理体系,有效地统筹协调各类基础资源,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高效性和系统性。 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是贯穿智慧城市建设全生命周期,为服务体系、业务应用体系、技术体系和资源体系的高效运转提出系统性的、普适性的通用管理要求,是智慧城市建设运行的统领性办法。 1 智慧城市基本要素 智慧城市SMART理论模型[1] 包含资源、技术、应用、服务与管理五大核心内容。智慧城市应当在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R0)的前提下,能够广泛地搜集社会各方面的信息资源(R1),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形成完备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人口信息、企业 法人、信息地理信息等丰富的数据资源。在完善的信息资源基础上,通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T),建设各类应用系统(A),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环保等。充分利用各类应用系统,实现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监控,并协助领导者作出科学的决策,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S)。整个运转过程产生的数据资源又可被城市所感知,进一步促进数据库的完善和处理能力的提升。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强化规划管理(M),创建城市建设运营新模式,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生活环境宜居化、产业发展现代化和网络信息安全长效化[2],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基本要素如图1所示。 2 管理体系架构 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架构以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为指导,通过确立管理职责、建立基础资源保障制度、加强实施过程管理和开展评测与改进[3],来建立完善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其架构由三 横两纵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架构 战略目标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了智慧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原则与方法。 实施过程管理层:是管理体系的核心,规定了智慧城市项目从规划、立项、审批、建设、验收、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制度规范。 基础保障层:是管理体系的保障,规定了资金投入、人才保 障、设备设施、信息资源和信息安全等基础保障措施。 管理职责模块:明确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部门等在智慧城市建设实施过程中应履行的管理职责。 评测与改进模块:规定了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及建设目标的评估指标、评价方式、绩效考核办法、改进措施等。 智慧城市管理体系研究 刘桂荣1 朱志祥2 杨尔平3 刘盛辉4 (1.陕西省信息化工程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75;2.陕西省信息化工程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75; 3.西安财经大学,陕西 西安 710100;4.西安邮电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1)摘 要:文章研究了智慧城市基本要素,设计了三横两纵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构架,明确确立管理职责、建立基础资源保障制度、加强实施过程管理和开展评测与改进,从而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关键词:SMART理论模型;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架构 [作者简介] 刘桂荣(1983- ),女,汉族,陕西西安人,陕西省信息化工程研究院,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智慧城市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建设方案等。 朱志祥,陕西省信息化工程研究院院长。 图1 智慧城市基本要素

住建部智慧城市管理办法及指标

住建部智慧城市管理办法及指标

附件1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智慧城市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为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中的综合应用,整合信息资源,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转型,指导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实施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范围包括设市城市、区、镇。 第三条住房城乡建设部成立智慧城市创立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实施工作。 第四条试点城市(区、镇)人民政府是完成当地试点任务的责任主体,负责试点申报、组织实施、落实配套条件等工作。 二、申报 第五条由申报城市(区、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所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申报由城市人民政府直接报送住房城乡建设

部。 第六条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已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或相关专项规划; (二)已完成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编制; (三)已有明确的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保障渠道,如已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四)责任主体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创立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组织管理。 第七条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需提供下列材料: (一)申请文件及所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推荐意见(签章)。 (二)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纲要应体现以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理念,明确提出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控制指标和重点项目。 (三)智慧城市试点实施方案。具体内容: 1.基本概况。包括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现状,社会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情况等。 2.可行性分析。包括创立国家智慧城市的需求分析、基础条件和优势分析及风险分析等。 3.创立目标和任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照《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提出合理可行的创立目标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专项试点实施方案

智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专项试点实施方案

2.平台创建目标和任务 2.1 创建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对滞后的城市管理和服务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各类突发性事件和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这对增强政府管理服务及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城市管理与服务建设,依托信息化手段,提供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利于统筹推进各级各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与整合,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形成统一高效、功能强大的城市管理服务的联动与协调体系,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的应急决策、指挥与处置能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从城市管理方面来讲,目标是面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构建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综合信息库四大基础数据库,对公安、交通、城管、民政、计生、气象、工商、税务、教育、林业、水利、电力、应急、消防、旅游等业务系统进行全面的数据资源整合,并利用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数据资源信息共享。在整合相关各个智慧应用、整合各部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主题化的数据分析和应用呈现,各级城市管理者借助于这个平台,可以直观、便捷地开展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综合治理、应急指挥等各项工作。这个平台我们称为“城市公共管理子平台”。 从市民服务方面来讲,目标是致力于以服务民生和便民利民为目的,逐步整合政府行政部门、公共事业部门和商业服务部门的各类资源,以手机APP应用和网站门户为核心,构建一站式、融合式的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地获取衣、食、住、行、娱、游、购等全方位生活旅游服务;为企业、商家提供开展业务推广、广告宣传、电子商务等各类增值应用服务的平台;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关

2016年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行业研究报告

2016年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行业研究报告时隔37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议题涵盖城市规划、城市群建设、户籍改革、海绵城市、文化科技发展等领域。时隔37年后,“城市工作”再次上升到中央层面进行专门研究部署,且近期高层频频开会(包含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对城市工作做出指示,预示着我国城市工作将迎来新一轮投资建设。 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为此,需大力发展海绵城市优化城市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智慧城市提升管理水平,开展生态修复再现青山绿水等。我们认为,此次城市工作会议,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和综合治理是公共事业/环保领域中受益最大的主线,建议密切关注。 海绵城市:政府大力推行,“十三五”投资近万亿。 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计划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2015年4月选取16个城市进行海绵城市试点,补贴规模超200亿。按照2020年20%的城市面积完成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达9954亿元。建议关注具备海绵城市规划咨询、工程建设运营投资等全产业链服务ST华赛和政府合作基础良

好、扩张预期强烈、以PPP模式快速抢占海绵城市建设的东方园林。 海绵城市建设蓄势待发,万亿投资长期利好市政工程公司。海绵城市投资约每平方公里1亿元~15亿元,预期形成上万亿的投资空间。我们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将引发诸如现有硬化路面透水性改造、凹式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一系列市政工程建设,对于以市政园林工程建设为主的公司而言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试点名单确定后各地方政府将因地制宜推出项目清单,以招标方式选择上市公司。东方园林不仅育有各类利于蓄水保湿的生态苗木,便于其在公园、城市绿地中发挥雨水收集功能;同时,公司2014年分别收购水利建设和市政建设类公司后,又使其具备了诸如蓄水工程建设、路面铺装等资格,这将大大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政府流动性收紧和PPP模式低收益是制约市政建设的主因。园林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和湿地修复业务的推动主体仍是地方政府。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政府支付能力下降在未来3~5年仍将持续,成为制约市政建设的重要因素。政府试图以公私合营推动项目建设,但PPP项目面临多重障碍。一方面,收益率较低难以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另一方面,项目投资回收期长,应收账款挂账造成公司现金流不佳;此外,项目执

基于城市信息模型的新型智慧城市管理平台

基于城市信息模型的新型智慧城市管理平台 【摘要】自 2012 年我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以来,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现有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仍然反映出许多不足之处,“数据孤岛”、“重复建设”等现象屡见不鲜。近年来,随着城市信息模型技术的诞生,这一结合了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建筑信息模型和物联网等多种先进技术的城市管理手段,将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从智慧城市和 CIM 技术的内涵出发,两线并行,形成一套基于 CIM 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设计方案,并结合现存的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对基于 CIM 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合作模式、内在逻辑、运行优势和建设目标进行细致讨论,最终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城市信息模型; 建筑信息模型; 智慧城市; 新型城镇化

目录 1.引言 (3) 2.智慧城市理论 (3) 2.1. 智慧城市的概念 (4) 2.2. 智慧城市的架构体系 (4) 3.从智慧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 (6) 3.1. 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 (6) 3.2. 新型智慧城市 (6) 4.CIM的体系架构 (7) 4.1. CIM的基本概念 (7) 4.2. CIM的核心技术 (8) 4.3. CIM 技术的基本架构 (11) 5.基于 CIM 的新型智慧城市 (12) 5.1. 平台基本架构 (12) 5.2. CIM 平台的应用优势 (13) 6.结语 (19)

1.引言 截至 2016 年,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 57. 4% ,并且预计在未来将持续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1% ,在 2050 年将有望超过 80%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如何在城市管理过程中解决日益严峻的种种挑战,成为了政府首要考虑的问题,包括人口、医疗、交通、环保和资源短缺等挑战。 智慧城市的出现就是为了给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个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据统计,在投资了智慧科技和基础设施的城市中,失业率可以降低 1. 0% ,GDP 增长率提高 0. 7% ; 投资智能电网、科技、基础设施会使得当地办公用房比例提高 2. 5% ; 并且每提高 20% 的ICTs (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信息通信技术) 设施,该城市的GDP 增长会提高 1. 0%[1]。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作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先进发达国家,早已相继开始了智慧城市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012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一次提出要建设“智慧中国”。后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针对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即通过一个一体化的综合平台来解决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的问题,面向不同的使用对象和不同的城市文化,建立具有特色的因地制宜的功能设置。 城市信息模型( 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CIM)就是这样一个集成的、融合的、包容并蓄的管理平台。CIM 平台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 Three Dimension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3DGIS) 、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的融合,既可以存储城市规模的海量信息,又可以作为云平台提供协同工作与数据调阅功能; 同时如果和物联网、大数据挖掘、云计算等技术结合起来,还能提供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集成性管理系统。 2.智慧城市理论

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深圳市保千里电子有限公司安防事业部总经理王睿林 随着平安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视频监控系统的规模和业务应用在持续增加,系统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前端高清的全面推广,随之而产生的海量数据存储,非结构化数据分析,检索以及如何在这些数据基础上拓展实战应用,维护系统设备和服务的稳定运行,都是平台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智慧城市”如火如荼建设的发展大环境下,单一整合的安防管理平台已经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如何将更多的系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发挥出1+1>2的效果,成为各大厂商的研究重点。本文结合近年来的发展趋势,阐述安防综合管理平台的市场发展特点——智能化、集成化、可视化等,构建出一个开放式的、多功能的、综合化的安防管理系统平台。 智能视频分析是视频监控领域的前沿技术 十二五期间,国家应急体系、平安建设、科技强警等政府推动的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安防综合管理平台的智能化需求更甚。随着“平安城市”工程、技术和成本的改善,以及在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项目的推动下,智能视频监控市场呈快速增长趋势,据权威机构预测,智能视频监控的个性化和定制服务特征将越来越明显,智能视频监控的发展也从市场培育进入到推广应用阶段,从隐性市场到显性市场过渡。 作为未来监控发展方向的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是视频监控技术一个里程碑式的创新,也是视频监控领域最前沿的应用模式之一。目前,国外市场正大量涌出新生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而中国也慢慢出现了各类智能视频监控品牌,掀开了

中国智能视频监控发展的热潮。 在目前的智能视频分析中,大致被分为三类,以故障维护为目的的诊断类智能分析;以视频信息核对为目的的识别类智能分析;以自动分析与跟踪为主的行为类智能分析。在平安城市的建设中,识别类智能分析技术在电子警察系统中已经获得了成熟的应用,特别是车牌识别方面,国内智能分析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智能视频分析的三大类别中,诊断类视频分析主要在于提高视频监控自身的使用效率,改善用户体验,对于视频监控系统的维护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识别类视频分析则重点在于视频信息的检索能力,重点在于视频监控应用效果的提升。相比之下,行为类视频分析的目的则不仅是对行为信息的识别,更重要在于自动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此视频监控不仅成为人类视觉的延伸,更成为大脑思维的延伸。 将视频行为分析管理系统融合到城市安防综合管理平台,能够对系统内的监控点进行高清视频监控和视频行为信息的智能处理。根据不同的应用有不同的具体要求,视频智能分析功能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应用重点,例如针对交通应用领域,主要用于监测违章行驶、拥塞及拥塞程度、交通事故、车辆计数、违章停车、车牌识别、乘客辨识、与车联网技术的结合应用等;在平安城市领域,主要用于警戒线、警戒区检测,对可疑物滞留、目标移走、游荡徘徊、群体定向移动、人物分离、非法入侵、异常奔跑等进行大范围监测和跟踪;在商情应用领域,主要用于密度监测、物品销售分析等。 目前各细分行业已经部署的智能监控平均还不到20%,随着安防行业的整体大发展,平台的智能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从信息采集到信息处理、从提示到执行、从事后查询到主动预防、从人工分析到智能分析、从人工预案处理到自动预案处理的智能化方向发展,市场前景巨大,将更广泛地应用在公安及国安、军队及武警、钢铁、环保、林业、煤矿业等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