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空间要素和空间思维
地理教学中学生时空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1·4■文/乔建军地理教学中学生时空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培养XUEKE SUYANG /学科素养一、构建正确时空观念和培养时空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建立正确时空观念的地理认知和理解逐渐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
因为要深入解释地理事物现象的分布和发展演变规律,就必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研究;要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认知和理解着手。
建立正确的时空观念,有利于学生将复杂的地理事物现象的分布及其演变规律分解为简单的地理知识及知识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加深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知深度,提高学生科学分析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具体而言,构建正确地理时空观念的认知和理解有以下重要意义。
(1)时空观念的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时空观念和时空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逐渐成为核心的内容。
纵观历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们都具有异常强大的时空思维能力。
比如,著名地理学家魏格纳,仅从医院墙壁上的一张世界地图就可以提出“假说”,长期寻找各种证据,最终创造了“大陆漂移学说”,如果没有正确的地理时空观念和时空思维能力,这是不可想象的。
此外,高中地理课本中的“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气候成因和季风环流、环境变迁”等知识均与时空观念有着重要关联。
(2)时空观念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地理学科是一门讲究逻辑和知识体系的学科,地理问题的分析要按照一定的程序。
首先我们对问题进行科学分解,再选择适当的方法予以分析、归纳、概括。
在此过程中,高中学生对时空观念的认知和理解,为他们分析复杂的地理事物现象的分布和发展演变规律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学生从两个维度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可以使整个分析过程更加清晰、全面。
此外,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还可以将地理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可以更加简洁深刻地呈现出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客观联系,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促使学生进一步思维迁移。
高中学生地理逻辑与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学生地理逻辑与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阶段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地理的重要时期。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地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高中学生地理逻辑与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
本文将就高中学生地理逻辑与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培养方法。
一、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地理逻辑能力是指学生对地理知识和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高中学生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培养地理知识体系地理知识是地理逻辑能力的基础,学生要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可以通过课堂学习、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实地考察等方式,丰富学生地理知识,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2. 强化地理思维训练地理思维是指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时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通过开展地理思维训练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模式,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开展地理逻辑演练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高中学生地理逻辑能力,使学生具有预测、分析、推理和评价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养成辩证地看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1. 加强地图能力训练地图是地理空间的重要工具,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地图能力才能更好地认识地理空间。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地图基本知识、地图解读技巧和地图绘制训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地图的使用技能,提高学生在地图上进行空间思维的能力。
2. 进行立体思维锻炼地理空间是一个三维空间,学生在学习地理空间时需要进行立体思维训练。
可以通过地理实地考察、地球仪模拟、三维地理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立体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地理空间。
3. 发展地理空间想象力地理空间想象力是指学生利用已知地理信息和知识,对地理空间进行设计、规划和想象的能力。
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地理空间模拟、地理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力,让学生懂得地理空间是可以进行设计和规划的,激发学生对地理空间的兴趣和热情。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参考思维导图

地球的几何模型坐标系统
地球的自然表面
水准面:一个静止的海水面向大陆内部延伸,最后包围起来的闭合形体
地球椭球面
数学模型:解决大地测量学问题时提出来的
大地水准面:与平均静止海水面重合的水准面,且包围整个地球的特定重力等位面
似大地水准面:沿正常重力线量取正常高所得端点构成的封闭曲面
南极略扁平,近于梨形的椭球体
极半径略短,赤道半径略长,北极略突出
旋转椭球体
参考椭球体:与某个区域如一个国家大地水准面最为密和的椭球面。
大地基准面:与局部水准面吻合的参考椭球体所在的面称之为大地基准面。
大地原点:最拟合的位置
球面坐标系统
平面(投影)坐标系统
天文坐标系统
大地坐标系统
空间直角坐标系
参考空间直角坐标系
地心地固空间直角坐标系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地方独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坐标原点:地心
z轴:地球平面自转轴
x轴:格林尼治子午线
大地经度、大地纬度、大地高
北京54坐标系,西安80坐标系,2000国家坐标系,WGS84坐标系
中央经线为x轴,赤道y轴,y轴西移500km,分带
高程
正高: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面
正常高:以似大地水准面为基准面
大地高:以参考椭球体为基准面高程
高程基准面
定义:地面点高程的起算点
56黄海高程系统、85国家高程系统定义:地球上一点到参考基准面的距离。
什么是地理思维有哪些常见的地理思维

什么是地理思维有哪些常见的地理思维地理思维是指通过地理知识和观察解释地球上各种现象和问题的思维方式。
地理思维的核心是理解地球上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
下面将介绍地理思维的几个常见的类型。
1. 区域思维区域思维是地理思维的基础,它强调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其特定的地理特征。
这种思维方式注重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区域内部的差异和联系。
例如,亚洲是一个地理区域,它包括许多国家和地区。
区域思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亚洲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文化差异等方面的问题。
2. 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地理思维中的重要内容,它关注地球上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地理系统可以由地球上的各个层面和要素组成,例如物理环境系统、人文环境系统等。
系统思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的作用机制和相互关系。
例如,通过研究水循环系统,我们可以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流动和循环。
3. 比较思维比较思维是通过对地理现象和问题进行比较和对比,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地理现象的规律和特点。
比较思维可以运用于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以及时间序列的比较。
例如,我们可以比较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以及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来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
4. 图像思维地理学与地图紧密相关,图像思维是地理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观察和解读地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理空间的分布和关系。
图像思维可以通过绘制地理图表、制作地理信息系统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制作气候分布图来更好地理解气候带的分布规律。
综上所述,地理思维是通过地理知识和观察解释地球上各种现象和问题的思维方式。
常见的地理思维包括区域思维、系统思维、比较思维和图像思维。
这些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地球的特点和现象,从而更好地解决地理问题。
地理教学中的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教学中的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指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进行空间知觉和想象,从而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形成它们的空间形象,进行空间位置判定、确定空间分布状况,并进行排列、组合,分析它们在空间上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交换,比较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及对它们的空间属性进行多个维度思考的心理过程。
这些空间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对高、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其未来终生发展的作用和意义由上述可知,空间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地理的最基本的能力,是高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会考、高考中都有体现。
也是学好其他科目的潜移默化的基本能力,如数学中的立体几何,物理中的天体运动,生物中的生态环境、生物圈等。
而且对学生进入大学乃至终生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生空间认知能力的现状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现在很不乐观。
一是社会发展历史对地理的偏见,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现在还有人认为语文、数学、英语是主科,其余都是副科,这直接导致学生对地理的不重视;二是国家考试制度的不完善,在初中阶段,地理只是会考,属于非中考科目,这对其毕业和升学毫无影响和制约,甚至有些学校在排课表时“挂羊头卖狗肉”,把地理课排给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他中考科目,在地理课上其实上的其他课。
在高中阶段,会考目前还是“软挂钩”,对毕业和升入高校影响还是很小。
四、培养措施1、借助仪器(地球仪)、模型、道具(篮球)等进行演示利用地球仪可以抽象变形象地帮助学生了解地轴、赤道、纬线纬度、经线经度等概念,还可以模拟地球自传公转运动的特点,还可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分布格局,甚至有些地球仪上还有陆地和海底地形模型,这更能培养学生立体空间思维能力。
利用篮球画一些辅助线,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线纬线,模拟地球运动、昼夜更替等现象。
还可以利用乒乓球、篮球模拟地球绕日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
2、利用课件、影视媒体图片(星球大战)观察体会现在信息时代,网络上有海量的分门别类的有关世界地理的课件,可供下载和借鉴,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些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能力。
三种常见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以几道高考题为例

三种常见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以几道高考题为例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认识和理解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时所运用的空间思维的能力。
在地理学科中,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涉及到空间观察、空间分析和空间推理等方面。
本文将以几道高考题为例,探讨三种常见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包括图像识读与解读、空间关系判断和空间问题解决。
第一种能力是图像识读与解读能力。
地理学科中经常使用地图、图表、遥感图像等图像资料来表达地理现象和问题,因此图像识读与解读能力是地理学习的基础。
例如,某高考试题要求学生根据一张地图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属于工业化重要区域。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解读地图上的工业分布、交通网络、人口密度等信息,判断工业化程度是否为重要区域。
这个题目涉及到对地图上的空间模式和空间关系的理解和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辨别和解读地图的能力。
第二种能力是空间关系判断能力。
地理学科中研究的是地表和地球内部的物质分布、空间组织和空间关系等问题。
因此,学生需要具备判断和描述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的能力。
例如,某高考试题要求学生根据一张地图判断一个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解读地图上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判断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
这个题目涉及到对地图上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第三种能力是空间问题解决能力。
地理学科中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到空间的变化、交互作用和影响等方面,因此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和解决空间问题的能力。
例如,某高考试题要求学生针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提出合理的区位选择方案。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该地区的自然条件、交通网络、人口分布等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影响,提出适合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区位选择方案。
这个题目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空间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图像识读与解读能力、空间关系判断能力和空间问题解决能力是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三种常见表现形式。
这些能力在地理学科的学习和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一、引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学科,它涉及到空间概念和空间关系。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成绩。
本文将探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实践策略。
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强化视觉感知视觉感知是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
学生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视觉感知能力,以提高他们对地图、图像、模型等地理学辅助工具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地理图片、制作地图拼图、参加地理模型制作比赛等方式进行训练。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环境,增强对空间概念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动画、3D模型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地球的运动、地形地貌的形成、气候的变化等抽象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三)加强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地理环境,了解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气象站等场所,让学生亲自观察地理现象,记录数据,分析地理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一些需要学生运用空间思维能力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五)注重知识整合知识整合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关键。
学生应该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组织知识竞赛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四个要素:空间思考、问题归纳、跨学科连接以
及空间思维。
这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了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首先,空间思考是必须要具备的,这要求学生善于运用空间概念及其他
相关概念,理解空间形状、空间位置及其它空间特征,并能够从空间上分析
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其次,问题归纳能力是学生开展地理学研究和学习的基础。
学生应该从
地理学基本观念出发,善于挖掘、归纳、总结、分类问题,并以科学的方式
进行记忆和回顾,培养归纳思维能力,学习归纳思维训练,要学会正确表达
思路,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发现整理成文章。
第三,跨学科连接是开展地理学研究的关键,学生应该能把地理学的基
本概念融入其他学科,学习地理学在其它学科中的运作机制;学生应该学会
以多视角查看地理学问题,使行政地理、环境地理、历史地理及世界区域地
理等不同分支学科都能被充分运用,掌握地理考试中所需要的不同学科知识,以更加全面地理视角去深入理解地理问题。
最后,空间思维在地理学中,空间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因为它
能够把可视的空间的连接机制融入到地理学研究中。
空间思维能够帮助学生
从空间上分析、总结、比较以及形成共性,进而理解地理现象;它也能帮助
学生更好地把握世界地理发展的趋势,发现新的分析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对
地理研究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是空间思考、问题归纳、跨学
科连接以及空间思维。
地理学研究依赖于这些要素的有效结合,能够使学生
更好地研究和应用地理知识,发掘地理学研究的乐趣。
地理空间要素和空间思维

地理空间要素和空间思维
地理空间要素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人口、城市、交通等各种要素。
空间思维
则是指人们对地理空间要素进行观察、分析、认识和思考的方式和方法。
空间思维在地理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
握地理现象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首先,地理空间要素和空间思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空间要
素是地理空间的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
而空间思维则是人们对
地理空间要素进行认识和理解的方法和途径。
在地理学研究中,空间思维
帮助人们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推理等方式,深入研究地理现象和问题,揭示地理规律和规律性,并生成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成果。
空间思维使我们
能够系统地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和问题,从而掌握和利用地理空间要素,
推动地理学科的进步。
综上所述,地理空间要素和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和方法。
地理空间要素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和内容,而空间思维则是人们对地
理空间要素进行观察、认识和思考的方法和途径。
空间思维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和把握地理现象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推动地理学科的发展和社
会的进步。
空间思维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重视,在地理学的教
育和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

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是指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理空间思维的意义、培养方法和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理空间思维是指个体对地理空间的感知、理解和利用能力。
这种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理空间资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地理空间思维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综合素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其次,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如地图、卫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
例如,可以通过地图分析、实地考察和地理模拟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空间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空间感知和分析能力。
此外,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和网络地图应用,也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
最后,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需要结合实践活动。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地图绘制和地理信息采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空间的特点和变化。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地理空间思维水平。
总之,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创新能力。
因此,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努力,加强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是指能够准确理解和分析地理问题,并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的能力。
对于学习地理和应对地理问题,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培养地理思维、加强地理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地理思维地理思维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基础,它包括空间思维、系统思维和综合思维等方面。
首先,要培养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地图、制图、地形等内容,提高对地理空间的认知和把握能力,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次,要培养系统思维能力,了解地理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相互作用,把握问题的全局和关键因素。
最后,要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将各种地理知识和信息进行整合和综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二、加强地理知识学习地理知识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只有掌握扎实的地理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地理问题。
首先,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地理分支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方面。
其次,要积极了解和学习最新的地理知识和进展,关注地理学科的前沿研究和新闻报道,不断拓宽地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要注重实践和应用,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模拟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实践应用地理知识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是提高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
首先,要注重地理知识的运用和整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其次,要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进行地理问题的实践应用,如使用地图、卫星图像等工具进行空间分析,使用统计数据和图表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利用模型和模拟软件进行地理问题的模拟实验等。
最后,要注重跨学科合作,将地理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交叉应用,如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总结起来,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需要培养地理思维、加强地理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等多方面的努力。
高中地理教案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与空间认知能力

高中地理教案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与空间认知能力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空间认知能力。
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教案设计,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
本文将就高中地理教案的设计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与空间认知能力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的确定在设计地理教案时,首先需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要求。
例如,我们可以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地理概念、地理理论和地理原理。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地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4. 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地理信息处理能力,能够通过地图等工具理解和分析地理空间关系。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来达成目标。
教学内容应该涵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等方面。
具体可以选择的内容包括:1. 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如地理概念、地理分类、地理分区等。
2. 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如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等。
3. 地理技能的培养,如地图阅读、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
4.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如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的防治等。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地理教案的设计中,教学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
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
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地图、图表、图片等资源,直观地呈现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记忆。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一、地理思维能力培养途径1.加强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也关注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如我国地势、地形对我国河流、气候有什么影响?学生必须对我国地形、地势、气候等特点有清晰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进行良好的思维活动.这种探究过程伴随着思维活动的进行.探究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活动就必须借助自身已有的基本地理知识来完成.2.让学生对观察对象获得足够的认识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局限,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没有足够的认识,因为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认识它们.我们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地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思维素材,并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认识上质的飞跃.如平原和高原有何不同?不妨让学生观察平原与高原景观再作比较.学生发现平原上绿油油的,水好像要渗出来,感到地势(海拔)很低;站在高原上伸手可以摘下云彩,感到地势(海拔)很高,因而从直觉上感知了平原和高原的差异.3.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教师提出的问题新颖、独特,并具有挑战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如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教学中教师借助北方的井越挖越深的漫画,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问题不可能有统一标准的答案,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习惯,教师要给以正确地引导.教师通过语言传递的信息尽量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为什么)减少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描述.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有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如巴西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让学生回答,而不必直接讲述地理事实.通过这种途径,我们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适度对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二、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方法1.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联系进行思维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弄清了他们的联系,才能沿着他们联系的脉络进行思维.知道了结果,可追溯原因;知道了原因,可推知结果.如我国洞庭湖的面积日益萎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从其与地形、位置、人类活动等的联系来分析:洞庭湖位于长江支流湘江与长江干流交会处,支流与干流中上游的植被不断地被砍伐、破坏,降水较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湖泊不断地被泥沙淤积;同时,填湖造陆造田,使洞庭湖面积退缩得很快.那么洞庭湖的退缩或消亡,会对这里环境、气候有什么影响?我们从湖泊及其环境、人类生活状况的变化等联系来分析,显然这对我们生态环境有极大的危害.2.按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规律进行思维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也是如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这种规律.如有人对我国“北大荒”变为“北大仓”持赞成意见,有人持反对观点,我们该做出怎样正确的判断呢?从现实事物发展规律看,五六十年代我国对“北大荒”的开发使它变成了“北大仓”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等农产品.可这里原始湿地﹑林地被破坏了,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的栖息场所,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气候也不断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终于在1998年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灾害.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原始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3.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进行思维逻辑思维,也就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比较法是地理思维教学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可以是相同的或相似的事物或现象的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通过比较,我们获得了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发展规律.如我们对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密西西比河等世界四大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可以得知影响河流流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气候(降水)其次是地形.三、构建地理思维训练素材库1.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素材,让学生得到思维的锻炼和发展,并掌握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思维技巧与方法,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如在暗室里,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在墙上,垂直照射时光束集中而明亮;倾斜照射时光束分散而暗淡,为什么(湘教版地理教材中提供)我们可以借此来说明太阳辐射对气温的影响.2.利用日常生活、生产中事物构建思维素材只有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思维的兴趣.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常是进行独立创造思维的,他们有很大的创造思维的潜力,有待于我们挖掘和培养.如我们这里是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都下雨,可为什么书上说降水集中于夏秋季呢?学生通过讨论、观察教材中降水量柱状图,才明白这主要从降水量上来区别.3.从各种媒体信息中搜集思维素材社会发展的问题,无非就是我们如何生存得更好的问题,这种问题人人关心.学生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利用这种问题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思维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如媒体报道:2005年9月中下旬,飓风连续三次在美国东南沿海登陆,给新奥尔良、佛罗里达州等城市造成150亿美元以上巨大的损失.我们可以借此让学生探讨:怎样预防飓风带来的危害并加以利用、使其为人类造福?4.注意跨学科思维素材的整合地理教学中涉及到众多跨学科知识,如化学的、历史的等.我们通过利用跨学科知识的思维方式来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的习惯.如学习《非洲》时,教材中提到了“水能资源”这里蕴涵了物理学中动能与势能原理,学生还没有足够的、也不习惯用相关的物理知识来探究、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的.怎么办呢?我们不妨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把同样一杯水从不同高度在软软的沙地上(教具模型)结果不一样,为什么?经过一翻思维探究,学生便很快做出了答案.这就帮助学生构造了一种思维模式,启发他们大胆创新.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答案:高中地理内容标准中的大量内容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策略作者:熊风华来源:《启迪与智慧·上半月》2024年第06期摘要:在新时期教育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中,空间思维能力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文章研究了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分析了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结合空间思维能力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地理教学;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探究这些现象在空间中的分布、变化和作用。
所以,地理学习与空间思维能力紧密相关。
对于学生来说,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和把握地理规律,从而提升地理学科的学习效果。
另外,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改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认识到了空间思维能力在学生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并开始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1 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概述空间思维能力是指个体在空间认知、空间想象和空间推理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地理学中,这种能力表现为对地理现象、地理空间结构和相互关系的理解、分析和表达。
对于高中生来说,具备空间思维能力意味着能运用地理知识在脑海中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形象,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逻辑推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2 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性2.1有助于深化概念理解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特征、现象和变化的学科,它涉及了大量的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
学习这些概念和现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而通过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能使其将抽象的概念与实践空间进行联系,从而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在学习气候带和地形地貌知识点时,学生可以通过空间想象,清晰地理解自然要素的分布特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拓展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深度。
2.2有助于构建知识体系地理学中各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复杂的知识网络。
“空间思维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空间思维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摘要:“空间思维观念”强调的是在思考问题时跳出平面的限制,使用立体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这样的思维观念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而言,会帮助学生用更科学的方法去深入地思考空间中的事物,进而更好地去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
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其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关键词:空间思维观念;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空间思维观念”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出现,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有着实用的价值。
而高中地理由于其学科特性,对于空间的思维方式有着比较强的依赖性。
学生只有具备了空间思维的观念,才能在学习世界其他地方的地理常识知识时,有更加实际地感受和更加深入地思考。
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其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要将“空间思维观念”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
一、组织学生绘制地图,了解世界格局分布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地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也是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
所以,高中地理教师要想让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得到发展,也就可以让学生们尝试着去绘制地图,以此来了解世界格局的分布情况,进而让学生空间思维观念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
例如,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其第四单元第二节的教学主题为《洋流》,教材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当前世界主要洋流的分布格局,进而了解洋流的相关知识和内容。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绘制全球的地图,然后在地图的相应地方将相应的洋流标注清楚。
比如,教师让学生以教材上的洋流分布图为参考,结合高中地理学科经常考察的一些知识点,共同绘制出一幅总体的世界地图。
接着教师在让学生通过总结自己在绘制地图过程中的感受和思考,去了解世界范围内洋流的基本分布情况。
最后,教师再加以深化,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洋流的流向以及其对沿岸地区带去的影响。
这样一来,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学着去绘制地图,就可以让学生对世界的格局和分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进而形成更好的空间思维观念。
地理空间要素与空间思维解读

地理空间要素与空间思维解读空间思维是一种通过空间分析和空间思考来理解和解释地理空间要素的思维方式。
它主要通过观察、比较和推理等方法来揭示地理现象的空间格局、空间关系和空间变化。
空间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理空间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例如,通过研究地形和气候等自然要素,可以了解到地球上的不同地区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对于当地的植被分布和农业生产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又如,通过观察人口分布和经济活动等人文要素,可以发现人口和经济的分布往往与自然要素和交通运输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空间思维还可以帮助我们解读地理现象的时空变化。
地理现象不仅在空间上存在着差异,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变化。
通过空间思维,我们可以观察和解读地理现象的时空分布和演变规律。
例如,通过研究人口分布的变化,可以了解到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等现象对于人口分布的影响;又如,通过观察气候变化,可以揭示气候变暖对于冰川退缩和海平面上升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空间思维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地理问题的解决和地理决策的制定。
通过对地理现象的空间分析和空间思考,我们可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从而做出更科学和合理的决策。
例如,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通过分析城市人口密度和交通条件等空间要素,可以优化城市布局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如,在灾害风险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通过研究自然灾害频发区域和生态敏感区域等空间要素,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和保护措施。
总之,地理空间要素与空间思维是互为关联的。
地理空间要素提供了我们观察和描述地理现象的基础,而空间思维则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通过空间思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和时空变化,从而更好地应对地理问题和做出地理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空间之构成要素一:形状
• • • • 地理空间要素所涉及到的形状主要有: 区域轮廓 空间排列状态 空间形式(包括空间形态如景观特征、 空间结构等;也包括空间运动的过程状 态。) • 对如上各类“形状”的识别… … ,是地 理教学应当把握的重要方面之一。
• 为什么有的地理事物要从全球的角度去加以认 识,有的要放到“地方”的角度加以阐释?
理论依据: “尺度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 改变分析的空间尺度能提供深入了解地 理过程和现象的洞察力,能了解地理过 程和现象在不同尺度上是如何相互联系 的。 • 地理学家认为地理区域的内部复杂性和 差异性是由尺度决定的。
形成学生的空间观点与空间能力 研究、总结其中的规律
达成目标 可操作的 方法与策略
第二部分:空间要素及其“操 纵”
空间的要素
• 在一般意义上,空间需具备五大 要素:距离;可接近性;集聚性; 大小规模;相对位置。 • 地理学意义上的空间要素主要包 括:位置、距离、方位、类型、 形状、大小和配置等。
空间观念
• 空间能力对学习的影响,可能超越其他 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空间能力是可以 是可以被训练的,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 与安排可以增强空间能力。 • 启示:应当加强地理空间能力的“适当 教学设计与安排”的途径与规律的研究。
•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宏图(上海历史 学科高考命题组组长):老师不要总去 押题和应对高考的题目,而是首先要把 课本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弄清楚,并 且不要死记知识点,要按教学大纲的要 求,对基本的知识点、基本的概念和线 索有个梳理,对基本的理解力进行训练。
阅读:区域轮廓
• 世界上每一个区域,大到一个大洲、大洋,小到一个 湖泊、一条河流,都有一定的轮廓特征。 • 我们既可以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也可 以根据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 线、行政区划界线、海岸线等分布状况)和点状地理事 物的相关位置(如城市、矿产、山峰等)分析定位。 • 根据轮廓形状判断区域时首先要识别各种行政轮廓, 侧重识别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轮廓和世界主要国家轮 廓;其次要识别海陆轮廓,主要指大洲、大洋的轮廓; 对一些著名的湖泊(如五大湖、贝加尔湖、里海、死海、 鄱阳湖、洞庭湖、太湖、青海湖等)也要关注。
空间排列方式“教学策略”示例
• 以问题驱动的地图与略图观察、探究策略 • 多媒体形象与动态呈现策略
• 对空间排列状态的“形象加工”与引导观 察策略 • 按不同的参照系进行归纳与表述的策略 • 其他
案例:对空间形式(空间形 态——地貌景观)的识别
• 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
案例:对空间形式(空间形 态——人文景观)的识别
析图 —在分析的基础上想象出空间形式
• 在A、B两地钻孔,何地能钻到煤层? 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直观手段的组合运用
以略图与其它直观手段的组合为例: • 略图与板画的组合 • 略图与联系图表的组合 • 略图与统计图表的组合 • 略图与略图的组合 • 略图与文字的相互配置 平面与立体的相互转换
• 读图 (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13—14:
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
• 13.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 点的经度是 • A.东经70º B.东经90º • C.西经70º D.西经:110º • 14.此日在 •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 我国科学家从a地出发到b、c、d三地考 察(图中标注的是经纬度位置和抵达时 的北京时间)。读图1回答1~2题。
案例:区域轮廓与景观形态组合 (2005年天津文综卷)
•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近年 来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读下列图文材料,回 答问题。 • (1)用实例评价A区域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 (2)进一步合理开发B地旅游资源应采取哪些措 施?在协调人地关系方面应注意什么问题? • (3)某旅游团从天津出发参观图中景观,最后 抵达c省。请写出北、东方向连接c省省会的两 条铁路线名称。
案例:对区域轮廓的识别(2)
• 读图,在下列选项中,各湖泊排序与图 序相符的是: •
• • • •
A.马拉维湖、死海、青海湖、贝加尔湖 B.马拉维湖、咸海、维多利亚湖、日内瓦湖 C.坦噶尼喀湖、死海、咸海、日内瓦湖 D.坦噶尼喀湖、咸海、维多利亚湖、贝加尔湖 C
案例:对区域轮廓的识别(3)
• 下列各图表示的工业区中,其工业布局主 要是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是
识图
• 让学生根据地图、图表、文字表述等所反映的 已有表象想象出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空间关 系与空间格局。
• 重视培养从景观图中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 力 • 例如,读中国山脉分布图想象并概括出山脉分 布的网格状格局;读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想象 并概括出其半环状空间排列状态等等。
组合图
• 能够将地理事物在不同区域空间分布加以综合, 想象和概括出其一般分布规律。 • 例如,地中海气候在地中海沿岸、非洲南端、 澳大利亚西南部、南美洲智利中部、美国加利 福尼亚地区均有分布,学生能够将其在头脑中 加以综合,想象并概括出其分布在南北纬 30º ─40º 的大陆西岸的一般规律。
佐证:对“形状”的识别是地 理高考命题角度之一
• 对区域轮廓的识别在高考试题中占有一 定的比重;
• 对地理空间排列状态的识别占有相当的 比重;
• 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形式的识别也占有一 定的比重。
案例:对区域轮廓的识别(1)
• 读四条世界著名运河图。下列选项中, 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
• A.巴拿马运河、莱茵河—多瑙河运河、 苏伊士运河、基尔运河 • B.基尔运河、莱茵河—多瑙河运河、苏 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B • C.莱茵河—多瑙河运河、基尔运河、巴 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 • D.基尔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莱茵河—多瑙河
地理空间要素与空间思维
东北师范大学 袁孝亭 E-mail: yuanxt@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地理学家的观点:
• 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地理现象、一切地理事 件、一切地理效应、一切地理过程,统统 发生在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的基础之上。 • 地理学的探究必须朝向寻找空间的秩序。
心理学研究的结论
空间形式“教学策略”示例
• 重视学生画图、识图、析图和组合图能 力的培养 • 直观手段的组合运用
画图
• 让学生经常做这样的练习:根据地图、图表、 文字表述等所反映的已有表象或将想象中的空 间格局正确地画出相应的图形。
• 例如,根据文字描述画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 位置”;根据有关北美洲三个南北纵列带的文 字描述,绘出其分布略图;根据非洲气候分布 图,绘出其分布模式图等等。
• 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地球表层呈现的 空间形状、有序的方位顺序等分布 状态。通常可以按形状、不同的 “参照系”加以识别和总结。
阅读:觉察地理事物空间排列状 态的主要“参照系”
• • • • • 以纬度作参照,对空间有序性进行归纳概括 以经度为参照,对空间有序性进行归纳概括 以空间方位为参照,对空间有序性进行归纳概括 以相对位置为参照,对空间有序性进行归纳概括 以垂直方向为参照,对空间有序性进行归纳概括
案例背后的规律
• 对局部地区区域轮廓图形状的识别,是 识图的重要认识任务之一。教学上要立 足使学生形成观察、想象、记忆区域轮 廓形状的能力。
区域轮廓识别的“教学策略”示 例
传统的略图设计策略: 形象加工 地图观察的指导策略 运用多媒体进行形象 与动态的呈现策略 形成关于区域轮廓 的“脑中地图”
空间排列状态
平面与立体的转换
Hale Waihona Puke 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问题
甲
判断图中各 点之间是否为 最短距离: • AB • CD • EF 图中甲乙两点 间的最短距离?
乙
二、空间之构成要素二:大小
• 先思考几个看上去似乎不是问题的问题: • 为什么学习大洲、国家以及一些区域的时候, 要认识其面积的大小? • 为什么学习某些地理事物的分布时,要关注其 空间展开的范围的大小或宽窄?
D
案例:对区域轮廓的识别(4)
图7中反映伊兹 密尔气候特征的 是( ) 。 简述伊兹密尔的 气候特点及该气 候类型的分布规 律。
案例:对区域轮廓的识别(5)
• 读某地区山河 分布图,图中 格利特峰海拔 2472米,是该 地区的最高峰, 左上角的阴影 部分为黑夜。 读图完成下列 要求:
• (1)图中A海域的名称是 ,B山脉的名称 是 。 • (2)图中B山脉以东区域的地势特征 为 ;图中B 海岸带的地貌特征 是 ,主要是由 作用形成的,这对当 地发展 有重要作用。 • (3)图中B山脉以西区域的气候类型 是 ,简要说明该地气候形成的原因: • (4)B山脉以东、西两侧的河流,其水系特 征有何明显不同? • (5)此时该区域的昼夜长短状况: 判断理由是 ;此时北京时间是 。
案例:对空间结构状态的识别
• 图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 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 问题。 • 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 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
案例背后的规律
• 地理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对地理事 物和现象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排列状 态有一种敏锐的观察、想象、抽象与概 括能力;应当教会学生按不同的参照系 对“空间形状”进行归纳。
更为详尽的阐释
• 一般说来,高级分异规律是下级分异的背景。 而低级分异的有规律联系又是构成高级分异的 基础。
• 地理环境在不同尺度分异规律的作用下,分化 为一系列等级和规模不同的区域单位。大尺度 分异形成等级高、范围大的区域,在其背景下, 中小尺度的分异又形成级别渐低、范围渐小的 区域,使地球表面形成一个由多级区域单位构 成的复杂的镶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