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6课-乘坐飞机的常识-教案

九年级-第6课-乘坐飞机的常识-教案
九年级-第6课-乘坐飞机的常识-教案

九年级-第6课-乘坐飞机的常识-教案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暑假将至,酷热难耐。假如我们暑假想去东北旅游,你认为有哪些交通工具可以选择?

生答:汽车、火车、飞机……

教师提问:最快捷舒适的是哪种?

生答:飞机。

教师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交通运输变得越来越发达,无疑飞机是最便捷的交通工具。虽然飞机的事故发生率远远低于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但由于飞机的特殊性,一旦发生事故就会造成较严重后果,而且民航史上也有着许多因旅客安全常识的缺乏而造成的惨痛教训,因此,学习掌握飞行安全常识就成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活动一:我见我思

1、很巧小龙也准备去东北,并且已经出发。让我们来看看他的遭遇吧!引导学生阅读书本“案例写真”。

2、以小组为单位探究:

(1)为什么不能随便扳动飞机紧急出口的把手?

(2)从这个案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学生各抒己见。

4、教师归纳:

案例中小伙子因为缺乏乘坐飞机的安全常识,做出了影响自己和

其他乘客安全的事情,被迫下了飞机。飞机未起飞时扳动紧急出口把手,出口打开,充气滑梯自动弹出,会延误起飞时间;飞行过程中扳动把手,出口打开,机舱内气压会急剧下降,极有可能会机毁人亡。因此我们乘坐飞机一定要明确飞行过程中,乘客的行为规范。熟知机场安检程序及携带物品的要求。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过渡:那么乘坐飞机除了不能擅自动用飞机上的应急设施,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安全常识?让我们来看看刚刚收到的新闻资讯。

活动二:我辨我学

案例1:

今天中午12时左右,青岛机场安检部旅检一科张立忠班组正在国内通道执行安检任务,一名男性旅客进入了9号安检通道,开机员岳斌对该旅客的随身行李进行检查时,发现其随身携带的背包中有瓶装液体,遂要求开包员张雪将该旅客行李打开检查。张雪在旅客的背包中发现一个矿泉水瓶,瓶内装有深色液体,约为330毫升。随后,张雪对瓶内液体采取嗅、烧的办法进行检查,检查发现该液体带有刺激性气味,燃烧呈蓝色火焰,火焰燃烧高度20厘米,属于极度易燃物品。安检人员询问该旅客此液体为何物时,该旅客称是帮他人带的,不知道是何种物品。

1、教师提问:

(1)你认为该旅客可以带这种液体上飞机吗?为什么?

(2)除了这种物品,你认为东北行还有什么不能携带?

(3)在东北看中了一瓶物美价廉的俄罗斯红酒,能不能带上飞机?

2、学生各抒己见。

3、教师总结:为充分保证航空安全,国家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飞行安全和乘客的人身造成威胁的物品,禁止携带上飞机。枪支弹药易燃易爆品等禁止携带,随身携带的正常液态物品不能超过100毫升。但我们如果要携带液态物品比如化妆品和酒可以进行行李托运。

过渡:在我们按要求携带好行李物品上飞机后,是否就真正可以为所欲为了?许某可没有这么幸运。

案例2:

2012年4月7日深夜,南昌飞往广州ZH9712航班的旅客已全部登机,还有15分钟就要起飞。乘务员帮旅客将行李放到行李架上。男旅客许某随身携带了3个大包,乘务员帮他放上行李架时,发现很重提不动,就询问里面装的是什么。许某竟然脱口而出:“炸弹!”乘务员立即向机长汇报,机长向深圳航空总部请示。根据民航部门的规定,许某携带“炸弹”一事无论真假,都一定要重新启动“清舱”安检程序。整个机场紧急戒备,所有旅客带着行李下飞机重新安检,安检人员检查飞机每个角落,飞机托运的行李全部重新检查……后经证实,当事旅客携带的是几块矿石,但他的一句玩笑导致航班延误近两个小时。随后,该旅客被机场公安带走,接受处罚。

1、教师提问:

(1)许某的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2)你认为乘坐飞机时,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2、学生们各抒己见。

3、教师总结:上飞机前,携带安全物品。上飞机后,听空乘人员指挥,下飞机后,文明有序离开。在飞机上,要关闭电子设备、不要随意走动、不要乱开玩笑、不要擅自动用应急设备,系好安全带。过渡:光说不练假把式,为了东北行的顺利进行。我们来次飞机安全大演练,看看大家是否可以学以致用。

活动三:我知我行

1、练一练

演练要求:每组选定2位成员(1男1女)扮演安检员。其它学生扮演乘客。在小组内演练机场安检程序。

演练准备:每位乘客用纸条写下自己所带的物品,每张纸条写下1种。

演练开始:略

安检员要把乘客携带的不符合要求的物品指出来,禁止他们携带,对不听从安检人员安排的乘客按法律法规处理。

2、演一演

演练要求:教师扮演空乘人员,学生扮演乘客,教室当机舱,演练正常情况下登机、乘机、下飞机的过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