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孔疝

闭孔疝
闭孔疝

疾病名:闭孔疝

英文名:obturator hernia

缩写:

别名:

ICD号:Q79.8

分类:普通外科

概述:腹腔内脏器经过髋骨闭孔管突出于股三角区者,称闭孔疝。闭孔管是一纤维骨性管道,长2~3cm,向前、内、下方斜行。管的上面是由耻骨上下面的闭孔沟所构成,下面由盆腔肌膜与覆于闭孔内肌上缘之闭孔膜二者连接所形成。闭孔膜是一纤维腱膜,其纤维呈不规则交叉排列,分外膜及内膜,内口(盆腔口)有腹膜及腹膜外组织覆盖,外口开口于内收长肌、股动脉与耻骨所形成的三角区。闭孔管内有闭孔神经及闭孔动静脉通过达大腿内侧,故有疝脱出时,常有闭孔神经受压症状。闭孔动脉来自髂内动脉,然有少部分来自下腹壁动脉,在陷窝韧带边缘通过,术中剪断腹股沟韧带内侧时不慎误伤,可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图1)。

流行病学:本病临床罕见,国外学者总结15年间疝修补15098例,其中仅有8例11个闭孔疝,占同期疝修补的0.073%;国内林言箴(1974~1983)总结腹外疝治疗995例,其中闭孔疝仅5例,约占腹外疝总数的0.5%;李沛辉(1977~1994)报道腹外疝1182例中,有闭孔疝14例,占总数的1.18%。闭孔疝多见于老年体格瘦弱者,以70~80岁为高发年龄,尤其多见于经产和多产老年妇女,国外报道,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6。李经伦

等收集国内文献报道(1963~1996)的闭孔疝44例,其中男女比例为1∶10,发病年龄49~87岁。

闭孔疝内容物多为小肠,是肠梗阻的少见病因之一。Rogers(1960)复习文献报道的3000例机械性小肠梗阻中,有12例因闭孔疝引起,占0.4%。

病因:

1.局部薄弱 闭孔管为闭孔疝的发生提供了潜在的通道,但并非一定发生疝,只有局部组织薄弱,如闭孔外肌破裂、向尾侧移位或闭孔膜异常薄弱等,在腹内压的作用下才有可能形成疝。其疝囊可直接通过破裂闭孔外肌突出,或在闭孔外肌上方同闭孔神经和闭孔血管一同穿出闭孔内口,亦可在闭孔外肌下方突出(图2)。

2.盆底组织退变 此疝好发于老年高龄患者,大多发生于70~80岁,Larrieu等报道平均发病年龄为67岁。这可能与老年人组织退变导致生理性盆筋膜松弛、盆底肌肉萎缩等有关。

3.闭孔管宽大 闭孔疝女性病人多见,这与女性闭孔管较男性宽大、平直有关。生理上由于多次妊娠、腹内压增加,亦可造成女性会阴过于松弛且宽大。

4.消瘦 多病体弱、营养不良、消瘦,以及任何消耗性疾病均可导致闭孔内口失去腹膜外脂肪组织的衬垫保护,覆盖其上方的腹膜易凹陷而形成疝囊。

5.腹内压增高 导致腹内压增高的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咳嗽、习惯性便秘等。

发病机制:

1.形成过程 闭孔疝的形成分为3个阶段:①闭孔处出现腹膜外脂肪。②出现浅的腹膜凹陷,并逐渐加深形成疝囊。③疝囊为内容物所充满。

闭孔疝的疝内容物主要是小肠,嵌入闭孔管内的可以是肠壁的一部分(Richter氏疝)也可以是肠管全部。其疝内容物也可为膀胱、卵巢、输卵管、阑尾、结肠以及Meckel憩室等。

2.疝出途径 疝突出的途径有3条:①疝囊通过闭孔管,经耻骨肌下方脱出。②疝囊在闭孔外肌的中、上肌束之间,沿闭孔神经和动脉下支的走行路线脱出。③疝囊向下向前,从闭孔内、外膜之间脱出。但无论哪一种情况均部位很深,除非疝囊很大,否则不易在股部扪及肿物。

3.病理生理 闭孔为一狭小纤维性管道,周围组织硬韧而弹性差,且有闭孔神经(腰2~3)从中穿过。内脏或组织由闭孔脱出时,由于疝囊及内容物的拥挤,必然压迫闭孔神经,出现股部和膝关节内侧的间歇性疼痛、酸胀、麻木等不适。闭孔疝的疝内容物绝大多数为小肠,且疝环小而无弹性,因此疝入的肠管易发生嵌顿,并在短期内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出现肠绞窄、坏死。故临床上继膝部疼痛后出现小肠梗阻症状。若疝内容物为部分肠壁嵌顿,早期亦无明显肠梗阻症状,且疝块较小,及位于耻骨肌深面,以致难以发现。

临床表现:始发闭孔神经压迫征继而出现肠梗阻症状为其特征。

1.症状

(1)Howship-Romberg征:即闭孔神经受到压近时,腹股沟区及大腿前内侧出现刺痛、麻木、酸胀感,并向膝内侧放射。当咳嗽,伸腿外展、外旋时,由于内收肌对闭孔外肌的牵拉,疼痛加剧(使闭孔神经受压加重),反之则减轻的现象称为Howship-Romberg征。此征在闭孔疝中的发生率为20.2%~100%不等。

在闭孔疝的早期或少数不全性肠管壁疝(Richter疝)可表现为间歇性的腹痛及股部、膝关节内侧肌肉疼痛或酸胀不适。Somell等还发现,除闭孔神经痛外,在闭孔疝发生时,在膝内侧上方10cm左右的部位,多可发现一感觉过敏的区域。

(2)肠梗阻症状:闭孔疝中93.7%~100%的病人有肠梗阻症状。由于闭孔由骨质和坚韧腱膜组成,位置较深而狭小,疝环缺少弹性,多数病人疝块小而不明显,主要以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肠梗阻表现而就诊。少数表现为慢性不全性肠

梗阻。

2.体征

(1)Howship-Romberg征:伸腿外展、外旋,腹股沟及大腿前内侧疼痛加重。

(2)股三角上方及卵圆窝处的检查,约20%的患者可触及一圆形肿块,局部伴有轻压痛。

(3)直肠或阴道指检,部分患者可以发现其患侧骨盆前壁闭孔区,有条索状疝块(图3)。有绞窄时,如将患肢外展,则肿块触痛明显加剧。

(4)由于疝块小而深,不易被发觉,且直肠离闭孔较远。因而,部分患者经阴道检查,肿块较易被发现。

(5)闭孔疝发生嵌顿、绞窄后,患侧下腹部及耻骨上区可有明显的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炎体征。

并发症:老年患者对疼痛反应迟钝,常常因不能及时诊治而发生疝内容物绞窄,出现绞窄性肠梗阻、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等。延误治疗者,可发生肠坏死穿孔、股部脓肿及肠瘘。据国外学者统计,肠坏死、肠穿孔发生率达50%,病死率13%~40%;国内报道,肠坏死、肠穿孔发生率则高达80%,病死率12%~75%。

实验室检查:当临床并发症发生时,实验室检查会有阳性发现,例白细胞计数升高。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1)腹部及骨盆X线平片:有以下影像特征:①一般肠梗阻影像表现。②梗阻近端扩张的小肠和气液平面固定在盆腔耻骨上方,改变体位后复查此征象不变。③闭孔内有气体或有一充气的肠曲,盲端指向闭孔,此为闭孔疝的典型X线表现。

(2)疝囊造影:适应于肠梗阻症状间歇性出现者。发作间隙期疝囊造影可观察到闭孔疝的疝囊。

(3)CT扫描:CT扫描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未嵌顿时骨盆扫描可见闭孔肌和耻骨肌之间有低密度致密影,肿块表现为较对侧明显不同的含气密度及肠管扩张;嵌顿后可见肠影从闭孔内侧进入闭孔,且该闭孔内肠影以上的肠管有肠梗阻征象,即可诊断闭孔疝。

2.B超检查 在压痛部位可见到异常的肠管反射波。

诊断:闭孔疝起病隐匿,局部体征不明显,多以不明原因的急性肠梗阻入院,故术前断困难,误诊率高达70%以上。临床医生应想到本病,仔细分析病史,结合本病的临床特点和X线表现,是可做出正确诊断的。

1.病史特点

(1)老年女性、消瘦,以往可能有类似发作史、多次妊娠分娩史、习惯性便秘等病史的病人应高度警惕。

(2)发作早期即产生膝部疼痛、酸胀等以及肠梗阻症状体征外,尚具有一般疝的特点,即常在腹内压增高时突然发作,平卧或休息后缓解。

2.体征

(1)Howship-Romberg征是本病最早期且最具特征性的征象,亦是术前做出确诊的主要依据。尤其年老体弱妇女有肠梗阻表现和Howship-Romberg征时,应考虑本病。

(2)腹股沟韧带下方的卵圆窝内侧,可扪及一圆形肿块,伴有轻压痛。但仅部分病人能查到此体征。

(3)直肠或阴道检查时可能触及盆腔前壁有条索状肿块,且有触痛;但肿物不明显时,也不能排除本病。

3.辅助检查 腹部及骨盆X线平片显示耻骨上缘固定的充气肠曲阴影或闭孔内有气体或有一充气的肠曲,盲端指向闭孔。间隙期疝囊造影可观察到闭孔疝疝囊,CT有时可帮助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综合文献闭孔疝常易误诊为下列疾病,需要认真鉴别。

1.肠梗阻 闭孔疝小而深、剧烈的腹部疼痛易掩盖其他症状。与非闭孔疝所致肠梗阻的鉴别要点是:①无Howship-Romberg征。②直肠或阴道指诊于盆腔侧壁无条索状物并触痛。③腹部及骨盆X线检查,在耻骨前支处未见有透光度增强的闭孔。CT检查,闭孔管外口处未有蒂状块影显示等。

2.腹膜炎 临床常易将Richter氏疝误诊为腹膜炎。由于该疝为部分肠壁嵌顿,故无明显肠梗阻症状。疝囊底距体表较远,肿块小,易延误诊断,致使肠壁绞窄坏死,并易误诊为腹膜炎。但腹膜炎①无Howship-Romberg征。②直肠或阴道指诊盆壁闭孔管内口处无触痛性索条样肿块。③无闭孔疝的影像学表现等。

3.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骶痛闭孔疝 闭孔疝的始发症状为闭孔神经痛,常被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骶痛等。但后者疾病无Howship-Romberg征和肠梗阻症状,结合直肠或阴道指检、X线检查等可与之相鉴别。

4.股疝 疝块于股静脉内侧的卵圆窝处突出,闭孔疝疝块则经闭孔管于耻骨股深层、股三角的下端突出。结合直肠或阴道指检,于患侧骨盆前壁触及条索状或块状物伴触痛,外展患肢,肿块突出明显,触痛加重,有助于诊断。

5.急性阑尾炎 Richters疝小肠部分肠壁嵌顿,病人仍有排气、排便,嵌顿出现肠管坏死时,炎症渗出刺激引起右下腹压痛伴体温升高,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但急性阑尾炎多有转移性右下腹痛、结肠充气试验阳性,早期无肠梗阻表现,无Howship-Romberg征,直肠或阴道指检患侧骨盆前壁无条索状伴触痛肿物。

6.输尿管结石 有腹部绞痛及放射痛、血尿,B超、CT、IVU可显示肾盂、输尿管积水和输尿管结石影像。但无肠梗阻及Howship-Romberg征,直肠或阴道指检、腹部及骨盆X线平片也无本病的相关表现。

治疗:闭孔疝易发生嵌顿、肠坏死和肠穿孔,手法复位比用于其他各类疝更加危险,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确诊或疑诊为本病所致肠梗阻,应选择手术治疗。手术径路有多种,有人主张在腹股沟韧带下方,肿块表面做纵切口,将内收长肌和耻骨肌分别向内、外侧牵开,显露疝囊。Milligan主张腹股沟切口,切开腹股沟管后壁以显露闭孔管。也有人主张经耻骨上径路,即Cheathe-Henry径路,在耻骨经横切口,横形切断腹直肌前鞘,将腹直肌向外侧牵开。向上推开腹膜,牵开膀

胱,直接显露闭孔管。但由于多数闭孔疝在术前难以确诊,即使术前确诊,按上述两种经路也难以了解肠段生机情况以及进一步处理。因此多数学者主张经腹部径路。

1.腹部径路手术 经腹切口具有如下优点:有利于急性肠梗阻的确诊、判断肠管生机及做出相应处理;易于暴露左右闭孔管口;做修补时能妥善保护好闭孔神经与血管。

手术要点:作下腹部正中或正中旁切口,将小肠牵拉至腹腔上部后,有助于显露各种腹外疝的内口及钳闭的肠管。若证实为闭孔疝嵌顿后,显露闭孔内口并用弯血管钳或手指轻柔地扩张狭窄环,以利肠袢回纳。一般情况下,扩张狭窄环后钳闭的肠管在适当牵引下均可回纳。如还纳仍困难,则需要用尖刀沿着有沟探子切开少许闭孔管内口的纤维环;切开时应从疝囊的内侧向内向下切开,以避开闭孔血管和神经。必要时还可以同时在腹股沟韧带以下大腿根部的闭孔体表加做纵形切口,从疝囊底部向上轻轻推压疝块,以助复位。复位后认真检查肠管的生机,小范围点状坏死者,可予包埋缝合;小面积片状坏死者,可修剪局部后再缝合;有大片状坏死时,应行肠管切除术并附加腹腔引流术。然后,用血管钳夹住疝囊底部,翻转拉入腹腔,缝扎疝囊颈后切除疝囊。对污染较重的闭孔管,要彻底清洗局部,置入适量抗生素后缝合闭孔管。

对于闭孔的修补,应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闭孔区因肠坏死而有严重污染或病人全身情况危重而须尽快结束手术者,可暂不做任何修补,应充分引流。据文献报道,未做修补者的疝复发率也很低。若环口仅容指尖,可在直视下用粗丝线直接将闭孔膜之游离缘与相对的耻骨骨膜缝合数针,或间断缝合闭孔内肌和闭孔筋膜2~3针即可。闭孔较大,缝合后张力过大或周围组织薄弱不能缝合时,可在切口范围内切取腹直肌前鞘或应用人工网片(涤纶、teflon、marlex)填补缝合内口。缝合时须注意勿损伤闭孔神经、血管。

2.耻骨后腹膜外(Cheathe-Henry径路)手术 在耻骨上方做横切口,按同一方向切开腹直肌前鞘,将双侧腹直肌(主要为患侧)向外牵引。把腹膜推向头侧,膀胱牵向足侧,将疝囊及其内容物游离出闭孔管并妥善处理。

3.经闭孔部径路(腹股沟韧带下大腿根部切口)手术 病人平卧位,垫高患者臀部,大

腿轻度弯曲并内收以放松内收肌群。在腹股沟韧带下方股内侧耻骨肌与内收长肌间做纵形切口,或疝块凸起处作垂直切口。切开阔筋膜,暴露内收长肌,并拉向内侧;将耻骨肌拉向外侧,必要时可离断其耻骨附着处一部分,即可显露疝囊。切开疝囊底部,仔细检查内容物,若有肠坏死则改行剖腹手术,若无肠坏死则将肠管还纳腹腔。疝囊处理同上。将耻骨肌与相对的骨膜缝合数针以修补闭孔管。缝合伤口,不放引流。

4.经腹股沟径路手术 切口入路类似于腹股沟疝或股疝的经腹股沟部手术。按纤维方向切开腹外斜肌腱膜直至腹股沟管外环后,将圆韧带(或精索)及联合腱牵拉向内上方,切开腹股沟管后壁组织至腹膜,向头侧推开腹膜,经腹膜外暴露闭孔,显露疝囊。将疝囊和疝内容物一并游离出闭孔管,切开疝囊,检查肠管生机,状态良好,还纳入腹腔。若有坏死,则应经腹切除肠管。贯穿结扎疝颈部,切除疝囊。用粗丝线间断修补闭孔管,缝合伤口。

经腹股沟径路的缺点为手术野狭小,显露欠佳,解剖困难或有肠坏死时需另加切口。

5.腹腔镜下闭孔疝修补手术 Haith(1998)复习了文献报道的8例腹腔镜下闭孔疝修补手术,并对1例有35年病史的老年女性闭孔疝病人在腹腔镜下应用补片做了修补手术,取得了较好疗效。

预后: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预防: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颅脑损伤试题答案

郑州人民医院急诊科三基三严试题 姓名工号成绩 1、诊断颅底骨折通常依据是 A.头颅X线摄片 B.受伤机制 C.剧烈头痛伴呕吐 D.临床体征 E.意识障碍 【正确答案】:D 2、关于颅骨骨折的叙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骨折线跨过硬脑膜中动脉沟时须防硬膜外血肿的发生 B.运动区部位的凹陷性骨折禁忌手术复位 C.颅底骨折有脑脊液耳、鼻漏时禁患堵塞耳、鼻道 D.颅底骨折属内开放性颅脑损伤 E.颅盖骨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摄片 【正确答案】:B 3、关于头皮裂伤,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伤口有脑组织外溢,须立即缝合头皮,变开放为闭合损伤 B.处理时着重检查有无颅骨和脑损伤 C.尽早清创缝合 D.清创时限放宽至24小时 E.即使伤口不大,出血也较多 【正确答案】:A 4、哪一种不是小脑幕裂孔疝常见的症状 A.意识障碍 B.一侧面神经麻痹 C.一侧动眼神经麻痹 D.剧烈头痛、呕吐 E.血压增高【正确答案】:B 6、抢救幕上脑疝时应首选(成人) A.气管切开 B.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点 C.尽快行疝侧去骨瓣减压 D.快速行脑室穿刺外引流 E.以上全不是 【正确答案】:B 7、小脑幕裂孔疝与枕骨大孔疝根本区别是 A.剧烈头痛 B.频繁呕吐 C.意识障碍发生较早 D.呼吸骤停发生较早 E.血压、脉搏、呼吸改变 【正确答案】:C 8、有一名30岁车祸头部受伤病人,深昏迷,刺激有去脑强直发作,CT未见脑内血肿及脑挫伤,环池未受压,诊断应是 A.脑震荡 B.脑挫伤 C.轴索损伤 D.脑干损伤 E.颅底骨折 【正确答案】:D 9、有一脑外伤病人,CT示右额颞顶新月状高密度影像,其诊断是 A.急性硬膜外血肿 B.急性硬膜下血肿 C.慢性硬膜下血肿 D.脑内血肿 E.高血压脑出血 【正确答案】:B 10、有一脑外伤病人,CT示右颞叶梭形高密度影象,脑室中线受压移位,其诊断是 A.脑挫伤 B.硬膜下血肿 C.硬膜外血肿 D.脑内血肿 E.高血压脑出血 【正确答案】:C 11、有一病人。确诊为脑挫裂伤,哪项不是诊断脑挫伤依据 A.脑脊液含红细胞 B.意识障碍超过30分钟 C.可表现局灶脑损伤体征 D.脑脊液鼻漏 E.CT有额部点状高密度灶

食管裂孔疝外科手术修补治疗分析

食管裂孔疝外科手术修补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6-10-21T16:34:09.6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9期作者:郭德庆 [导读] 探讨食管裂孔疝外科手术修补治疗方法及疗效。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1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裂孔疝外科手术修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食管裂孔疝患者34例外科手术修补的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120~280min,平均180±3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00ml,术后6~10h拔除胃管,术后恢复良好,症状消失。结论:食管旁疝修复治疗疝内容物还纳并固定在腹腔,使之不能再扭转或疝回胸腔;缩窄食管裂孔,标准修补和大裂孔的矫正均可产生满意的结果。大的疝往往显示出食管的缩短,在完成修补后有明显的张力。 【关键词】食管裂孔疝;手术治疗;修补治疗 食管裂孔疝是指胃的一部分经过膈肌的食管裂孔突入胸腔和纵隔。食管裂孔疝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食管、胃连接部的上移,常合并有食管胃返流。此种疝无论有无症状,一旦确诊即需手术治疗,本病有发生重大并发症的潜在危险。不能缓解的胃扭转和梗阻、疝内容嵌顿和坏死、胃穿孔的病人,均应急症手术。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食管裂孔疝外科手术修补的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食管裂孔疝患者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15~60岁,平均年龄53±3.5岁。体重37~91kg,平均70±10.5kg。病程最短2周,最长12年。主要临床表现:烧心、反酸、呃逆16例,胸骨后、剑突下疼痛14例,饭后呕吐10例,胸腹胀满6例,咳嗽咳痰6例,吞咽困难4例,胸闷2例,呕血4例,缺铁性贫血6例。所有患者均经上消化道造影明确诊断阳性30例,阴性4例。CT诊断为食管裂孔疝24例,行胃镜检查22例,认断为阳性14例。临床分型:I型食管裂孔疝4例,II型2例,III型20例,IV型8例。 1.2 方法 ①开胸路径适用于巨大疝、短食管、已有食管周围炎、食管狭窄和复发性裂孔疝者。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经第7肋间进胸,切开纵隔胸膜,游离出食管下段后置纱带牵引。切开疝囊,剪除多余疝囊组织,留下1 cm~2 cm宽的残边。放松牵引纱带,使腹段食管和贲门还纳入腹腔,缝合关闭疝囊,将其固定缝合于膈食管裂孔的腹腔面。膈食管韧带与裂孔缝合3针,褥式固定。最后在食管后方缝合左、右膈脚2针~3针,但需留一指空隙(约1.5cm),防止术后过紧引起梗阻。缝合纵隔胸膜[1]。 ②Collis食管裂孔成形术病人取仰卧位,左侧用棉垫垫高30°,作胸腹联合切口,从脐上3 cm、距中线2 cm处斜向上经第8肋间达背阔肌前缘,切开第8肋间后,再切断肋软骨。然后用开胸器撑开胸腔,显露膈肌,并注意膈神经支的分布,膈肌切口从膈肌的外围作弧形切开,到中央腱再转向内,如L形状,避开膈神经支,如此则膈的上、下面均显露良好。牵开肝、脾,向下推拉胃底,显露裂孔,从左前方切开腹膜,解剖右膈脚的左半部,直到右膈脚的左、右肌束重叠部位。然后再将贲门翻向左侧,分开小网膜,显示右膈脚的右半部。此时先要切断肝的迷走神经支和副肝动脉支,再分断部分肝胃韧带,可见到肝的尾叶。沿右膈脚的右半内侧缘剪开腹膜,直到裂孔的前侧,保留遮盖在膈脚上的腹膜完整。以手指插入裂孔,分离疝人胸腔的贲门和胃部分的粘连,将食管下段游离5 cm~6 cm,然后从腹腔向下拉胃、贲门及食管下端,送回到膈下。将食管末端移向后右方,置于右膈脚交角的左、右肌束槽内,并在交角处缝合固定食管壁1针[2]。再以粗丝线从食管前侧缝缩裂孔,每针要多缝些裂孔肌,以免撕裂,最后1针要注意使食管在裂孔中松紧适度。为加固缝线,可在缝线之外再间断加补3针,使膈肌重叠遮盖第1层缝线,再将胃底缝合固定在膈下面。缝线在膈顶最高点,前、后各1针,其中1针缝在膈的肝侧韧带切断端。最后缝合膈肌及胸腹壁切口,胸腔可不放引流管。 2 结果 手术时间120~280min,平均180±3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00ml,术后6~10h拔除胃管,术后恢复良好,症状消失。术后第二天开始饮水,第三天进流食,住院9~23天。住院期间无气胸、食管或胃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术后早期出现吞咽困难8例,后逐渐消失。出现腹胀4例,经治疗恢复。 3 讨论 食管裂孔疝的症状主要由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反流性食管炎所致。I型即滑动性食管裂孔疝,很少发生症状,只有发生胃食管反流才有症状;Ⅱ型即食管旁食管裂孔疝,虽然极少发生胃、食管反流,但可以产生症状,主要由机械性影响所致混合型可以发生上述两方面原因所致的症状。 食管裂孔疝外科治疗的适应证于有并发症的食管裂孔疝,如严重的食管炎、溃疡、出血、狭窄和肺部并发症等。食管裂孔疝合并返流性食管炎,内科治疗后症状无好转者。巨大食管裂孔疝和食管旁疝。食管裂孔疝合并幽门梗阻、十二指肠溃疡或胆石症者。不能排除恶性病变者。食管裂孔疝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不论采用哪种切口,对食管裂孔疝的修补都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将扩大的膈食管裂孔缝缩,切除疝囊,将胃固定于腹腔。②贲门复位,使腹段食管恢复到膈下正常位置,有足够的长度和锐利的His角,能对抗腹腔压力,恢复贲门关闭机制。③有返流者加行抗返流手术,必要时行幽门成形术。近年开展了腹腔镜下或内镜下的手术治疗,侵袭性极小,安全性高,但远期效果尚待最后确定[3]。对高龄肥胖者,要慎重考虑手术,手术应尽量采用安全简单的方法,并应注意防止发生腹壁疝。 参考文献: [1]张永昶,王明亮,郑民华.食管裂孔疝修补手术[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2,17(3):287-289 [2]李学东.食管裂孔疝外科手术治疗的现状与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3):1708-1710 [3]周建松,王树军,周安传,刘艳想.浅析微创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4(2):334-334

小脑幕切迹疝

小脑幕切迹疝 脑疝的形成是由于颅内压力的持续增高使一部分脑组织向阻力最小的方向移位,并被挤进一些狭窄的裂隙,造成该处脑组织、神经、血管受压,产生相应症状。小脑幕切迹疝是由于幕上一侧的病变,使颞叶内侧的海马钩回向下移位,挤入小脑幕裂孔,压迫小脑幕切迹内的中脑、动眼神经、大脑后动脉和中脑导水管,由此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体征和后果,即小脑幕切迹疝,或颞叶钩回疝。 西医学名: 小脑幕切迹疝 所属科室: 外科 - 神经外科 发病部位: 脑部 主要病因: 外伤,感染等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原因 常见病因有:(1 )外伤所致颅内幕上血肿,如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及脑内的肿瘤;(4)颅内寄生虫病及各种肉芽肿性病变。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当幕上一侧的占位病变增长不断引起颅内压增高时,患侧大脑半球内压力高于其他部位,可使颞叶内侧的海马回和钩回向下移位,挤入小脑幕裂孔,压迫小脑幕切迹内的中脑、动眼神经、大脑后动脉和中脑导水管,中脑急性受压,发生变形、水肿、缺血,甚至出血,脑干内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受损,产生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同 侧大脑脚(锥体束)和动眼神经受压,造成同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症状和体征;大脑后动脉受压狭窄,其供血区域发生梗死,加重脑水肿 ,且疝出的脑组织如不能及早获得还纳,可因血液回流障碍发生充血、水肿以致引起嵌顿、出血、临床表现 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症状如下: 早期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患者在原有病变基础上,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躁动不安等表现;2)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失代偿以后,病人意识进行性加重,安静转为烦躁不安,进而转为嗜睡、意识朦胧或浅昏迷;3)瞳孔变化,瞳孔两侧不等大,患侧

医学影像学-急腹症课堂测试题(A卷)答案

医学影像学-急腹症课堂测试题(A卷)姓名班级成绩 单选题(每题1分,总分10分) 1.急腹症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是(A )。 A.腹部平片 B.B超 C.CT D.MRI E.钡餐 2.下列急腹症的平片影像,错误的是(D) A.消化管内“气液平” B.隔下游离气体 C.肠壁间距增宽D.肝顶部或胃底部与膈肌之间显示结肠袋影 E.空、回肠换位症3.关于肠梗阻的X线表现,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 B) A.肠腔扩张积气 B.腹腔内游离气体 C.肠腔内积液 D.肠腔内可见多个液平面 E.胃、结肠内气体少或消失 4.立位腹部平片诊断消化道穿孔的依据是:(E) A、腹腔内有阶梯状液平 B、结肠内有液体影 C、胃泡内气体影小 D、膈肌抬高 E、膈下见到新月形游离的气体透光影 5.脾局限性包膜下积血的CT表现中,哪项不正确:( B) A.呈新月形或半月形病变,位于脾缘处 B.呈圆形或椭圆形病变,位于脾内 C.相邻脾实质受压变平或呈内凹状 D.新鲜血液的CT值略高或相近于脾的密度 E.对比增强扫描脾实质强化而血肿不强化

6.绞窄性小肠梗阻的常见原因有:( E) A.扭转 B.内疝 C.套叠 D.粘连 E.以上都是 7.消化道穿孔最常见病因为:(B) A.消化道肿瘤 B.消化道溃疡 C.消化道结核 D.消化道寄生虫 E.消化道憩室 8.关于绞窄性肠梗阻的X线及CT表现,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B ) A.肠腔扩张积气,肠壁增厚、黏膜皱襞增粗 B.腹腔内游离气体 C.肠内积液、液面较高 D.X平片上出现:“假肿瘤”征、“咖啡豆”征或空-回肠转换征 E.CT表现:肠壁增厚,肠壁密度增高,肠系膜增粗、模糊、聚集呈缆绳征9.在急腹症中,腹部CT平扫优于x线平片检查,下面哪项不正确:( E) A.能发现腹腔少量游离气体 B.能早期发现腹腔积液并能大致了解其性质C.能早期发现实质性脏器大小及空腔脏器管腔大小改变 D.直接显示腹腔内肿块结构,有无钙化、坏死液化等 E.CT平扫均能明确诊断,可代替x线平片检查 10.腹部X线平片,下列那种疾病于隔下可见到游离气体:(E) A.肾癌 B.腹腔感染 C.胃癌 D.肝硬化 E.消化道溃疡穿孔

4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临床路径 一、食管裂孔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食管裂孔疝(ICD-10:Q40.1,K44.902) 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或加胃底折叠术(ICD-9-CM- 3:53.72/53.84+44.66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胃食管返流症状,如胸骨下后方及上腹部灼热性疼痛,可有程度不等的吞咽困难; (2)胃内容物误吸,可伴有呼吸道症状; (3)上消化道出血、贫血。 2.辅助检查: (1)上消化道钡剂造影:膈上方见含钡剂胃影; (2)胃镜:可见食管及胃腔有异常表现,如胃食管交界上移; (3)胸部CT。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12年版)》。 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或加胃底折叠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2-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40.1,K44.902食管裂孔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6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隐血试验;

(2)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心电图、肺功能; (4)胸部CT; (5)上消化道钡餐。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X线胸片、腹部超声检查、食管测压、食管pH值监测、血气分析、超声心动图、胃镜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如可疑感染,需做相应的微生物学检查,必要时做药敏试验。 2.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术后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静脉注射: ①成人:0.5-1.0g/次,一日2-3次; ②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③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推荐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 ①成人:0.75g-1.5g/次,一日三次; ②肾功能不全患者按照肌酐清除率制订给药方案:肌酐清除率>20ml/min者,每日2次,每次3g;肌酐清除率10-2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日2次;肌酐清除率<1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日1次; 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④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3)推荐头孢曲松钠静脉滴注: ①成人:1g/次,一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②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闭孔神经

闭孔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由于闭孔神经在通过闭孔的膜-骨性管道时受压而引起的一组症状和体征。[5] 1、解剖基础 闭孔为坐骨、耻骨之间的大孔,边缘锐利,闭孔膜附着其上。闭孔管是一纤维-骨性管道,长约2-3cm,闭孔管自外上向前下有内外两口,闭孔动静脉、闭孔神经由此通过,闭孔管的内口充填以脂肪组织,正常时仅能容纳指尖[5-1]。 闭孔神经是含感觉、运动的混合神经,由腰1~4脊神经前支构成,自腰丛发出后,于腰大肌内侧缘浅出,向下穿盆筋膜后入小骨盆。循小骨盆侧壁,穿行至闭孔,穿闭孔管入股部,在闭孔管中分为前支、后支[5-2]。 前支跨过闭孔外肌上缘至其前面, 分出一支至髓关节, 而后在短收肌的前面与长收肌之间下行. 分支进人长收肌的深面并且分支供应短收肌,本干终于股薄肌的内面二前支又发出一皮支分布于股内侧中部皮肤此皮支大小不定, 可远达小腿上部.或可缺如。 前支:沿闭孔外肌前缘下行于短收肌、长收肌和耻骨肌之间,发出的肌支支配长收肌、股薄肌和内收肌;发出的皮支支配股内侧下2/3的皮肤。 后支:经闭孔外肌上部下行于短收肌和大收肌间,发出的肌支支配闭孔外肌、大收肌、短收肌。 闭孔神经尚分出分支支配髋膝关节。[7] 骨性病变、闭孔膜周围的软组织病变或闭孔管周围病变,如局部组织充血、水肿、钙化、增生、骨折移位及骨痂形成等均可造成闭孔神经的卡压。 3、诊断及鉴别诊断 闭孔神经卡压综合征表现为闭孔神经所支配区域的肌肉疼痛、无力,晚期可有肌肉萎缩,相应区域的皮肤感觉减退,股内收肌肌力下降、外展受限,闭孔处有深压痛并向下肢内侧放射,腹压增高时症状加重。随着病情的进展,以上症状逐渐加重,可有间歇性跛行。由于闭孔神经有支配同侧髋关节的关节支,有的患者科表现为髋关节疼痛、酸沉、无力等症状。肌电图提示闭孔神经损伤,闭孔管封闭有助于诊断性治疗。闭孔神经卡压综合征应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股神经卡压、闭孔疝等妇科、外科疾病引起的闭孔神经受压相鉴别。 该症的疼痛部位主要在髋关节、股下部内侧及膝关节。疼痛常呈持续性,髋关节活动时加剧。在该神经分布的区域(股下部内侧及膝关节内侧)皮肤感觉可出现过敏、刺痛等异常或障碍。下肢内收及外旋无力,表现为卧位时患肢内收困难,坐姿时不能把患侧小腿放在对侧腿上。该症常被误诊为膝关节疼痛性疾患,应慎重鉴别。 引起腰痛[15] 膝关节疼痛[15] 3、治疗

小脑幕裂孔疝的介绍

小脑幕裂孔疝的介绍 我们都知道小脑这个器官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是多么的重要,它支配着我们的身体运行,一旦小脑出现小脑幕裂孔疝这种疾病,就会导致我们出现语言障碍等情况,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应该要注意小脑幕裂孔疝的治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种疾病是什么吧。 小脑幕裂孔疝又称小脑幕切迹疝,颞叶钩回疝。常由幕上病变引起,是病灶侧的颞叶钩回部分的脑组织被挤入小脑幕裂孔内,挤压中脑脑池,从而使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进一步加重颅内压增高,形成恶性循环。与枕骨大孔疝同属常见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严重后果。 病理当发生脑疝时,移位的脑组织在小脑幕裂孔处

挤压脑干,脑干受压变形或者移位,严重时其实质内血管受牵拉,甚至断裂,造成脑干缺血、水肿和出血;动眼神经受挤压可产生动眼神经麻痹;同侧大脑脚受挤压造成对侧肢体偏瘫;移位的脑 组织挤压大脑后动脉造成枕叶皮层梗塞;小脑幕切迹疝挤压中脑脑池,从而使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进一步加重颅内压增高,形成恶性循环。 处理 在诊断脑疝的同时应快速静脉输注高渗性降颅压药物,以缓解病情,争取时间。尽快去除病因,如清除血肿或切除肿瘤等。如难以确诊或确诊而病因暂不能去除时,可行以下姑息性手术。

1.侧脑室外引流术可经侧脑室额角、枕角、体部等处穿刺置引流管,以迅速降低颅内压,适用于严重脑积水或脑室内有积血或血块者,是颅脑手术前常用的辅助性抢救措施。 2.脑脊液分流术对不能彻底根治原发病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侧脑室—腹腔分流术,脑室-枕大池分流术等手术。 3.减压术可采用颞肌下减压术,重度脑损伤伴颅内压增高可用去骨瓣减压术,对术中严重脑肿胀可切除部分非功能区脑组织以达到内减压的目的。 这篇文章详细的为我们介绍了小脑幕裂孔疝的处理方

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健康宣教

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健康宣教 腹腔镜手术又被称为“钥匙孔”手术,手术切口小、恢复快。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是一项安全可行的外科技术,病人整体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本文将介绍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相关内容。 1、腹腔镜简介 腹腔镜就像一个直径1厘米左右的小望远镜。其顶端是一个微型摄像头,摄像头连接着视频监控器。腹腔镜的摄像头会将图像放大后,显示在视频监控器上。 手术时,医生会在病人的腹部做几个小切口,将腹腔镜插入其中一个小口,就能通过视频监控器看到不同角度疝的图像。然后通过其他切口插入腹腔镜所用的手术器械,在视频监视下,对疝进行修补。 2、食管裂孔疝的分型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食管裂孔疝的分型,以便更好地理解手术过程:食管裂孔疝可通过疝内容物以及胃食管连接部的位置分为4种类型:Ⅰ型滑动疝的疝内容物是胃食管连接部;Ⅱ型是胃底;Ⅲ型混合疝兼有胃食管连接部和胃底;Ⅳ型疝囊内存在胃之外的其他器官(如结肠、脾脏、胰腺或小肠)。 食管旁疝(Ⅱ、Ⅲ或Ⅳ型)是有疝囊的真性疝。疝内容物向食管裂孔突出时,会挤压一层腹膜同时向外突出,这层腹膜就是疝囊,像袋子一样包裹着疝内容物。 3、手术过程 1.医生首先会给病人进行全身麻醉,然后在其腹部做3~5个1厘米左右的小切口。通过其中一个切口置入气腹针向腹腔内注入适量

二氧化碳气体建立人工气腹,使壁层腹膜与腹腔脏器分开,扩大腹腔,避免套针穿刺入腹腔时损伤脏器,使手术顺利进行。之后医生会将腹腔镜及其他手术器械分别插入这几个小孔。 2.通过腹腔镜镜头,医生可以在监视器屏幕上看到腹腔内的情况,由此了解食管裂孔疝的大小、分型、疝内容物能否从胸腔内拖回腹腔复位以及能否经腹腔镜完成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医生会小心地将疝内容物还纳回腹腔,如果有疝囊的话则进一步分离粘连的疝囊并视情况进行切除。 3.接下来医生会分离食管下段以确保胃食管连接部复位至腹腔,并留出足够长度的腹段食管。食管完全分离后,医生会使用缝线直接闭合裂孔缺损。当面对较大的裂孔缺损或单纯缝合较为脆弱时,医生

小脑幕裂孔疝致双侧瞳孔散大抢救成功4例报告

小脑幕裂孔疝致双侧瞳孔散大抢救成功4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6-02-26T10:09:59.37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3期》作者:赵修勇付超吕志刚孙海业刘文陆 [导读] 山东省平度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急症开颅清除血肿,术前患者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固定,术后综合治疗,渐痊愈出院。术种骨瓣复位,未留后遗症。 山东省平度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山东平度 266700 关键词:小脑幕裂孔疝;双侧瞳孔散大;抢救成功 临床资料 例1 患者男,26岁,骑摩托车摔伤头部1小时入院骨科。初次颅脑CT伪影较多影像不清,未见颅内明显异常。5小时后发现患者双侧瞳孔散大固定,中度昏迷,脑外会诊急复查CT示右侧额颞顶薄层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脑肿胀,中线结构明显左移。急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综合治疗,渐痊愈出院,二期行颅骨缺损成型术,遗留癫痫发作,服药治疗,已参加工作,生活完全自理。 例2 患者男,38岁,骑摩托车摔伤头部1小时入院。查体:神志清,能言语,右侧耳道流血性分泌物,双瞳孔正常,四肢活动自如,未见病理征。初次颅脑CT示右侧颅内积气,对侧脑挫裂伤,中线结构居中。2小时后发生右侧小脑幕裂孔疝,急复查颅脑CT示右侧颞顶枕巨大硬膜外血肿,量约140ml左右,中线结构明显左移。急症开颅清除血肿,术前患者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固定,术后综合治疗,渐痊愈出院。术种骨瓣复位,未留后遗症。 例3 患者女,17岁,骑电动自行车摔伤头部半小时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差,能言语,双侧瞳孔正常。颅脑CT示右颞硬膜外血肿,量约5ml左右。1.5小时后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固定,中度昏迷,急复查颅脑CT示右侧颞顶巨大硬膜外血肿,量约160ml左右,中线结构明显左移。急症开颅清除血肿,术后综合治疗,渐痊愈出院。术种骨瓣复位,未留后遗症。 例4 患者男,48岁,交通事故致伤头面部昏迷1.5小时入院。查体:神志不清,深昏迷,左颞部挫伤、肿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固定,直径约4mm,对光反射消失,颈无抵抗,四肢刺激无反应,双侧生理反射未引出,双侧巴氏征均阳性。GCS3分。颅脑CT示左侧额颞顶枕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中线结构明显右移。急行全麻下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术终见患者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复查颅脑CT 未见明显迟发血肿及中线移位,但转入重症监护室后,瞳孔变为不等大,右侧瞳孔回缩至正常,术后1天,双侧瞳孔恢复正常,术后11天清醒,住院四周痊愈出院,2-3个月后可考虑行颅骨缺损修补术。 讨论 小脑幕裂孔疝是颅脑损伤非常严重的征象,如果任其继续发展,将导致脑干的进一步损伤,首先表现为双侧瞳孔散大改变,而这意味着患者到了濒危状态,如再不及时处理将导致患者死亡。笔者认为上述患者虽然发生了小脑幕裂孔疝,但并未观察到一侧瞳孔先散大,是因为中线一侧的占位或脑肿胀急速变化的情况下,脑干受压、移位加重,瞳孔变化随之也很快,往往看不到一侧瞳孔散大,而观察到的是双侧瞳孔散大表现。上述几例患者CT见到明显中线结构移位等占位效应,另脑占位解除术后,患者先健侧瞳孔恢复正常,患侧瞳孔回缩较晚,也证明是先是发生了小脑幕裂孔疝[1]。该4例临床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病情变化快,患者入院时表现的不是很重;(2)发生脑疝时,除双侧瞳孔散大外,以意识障碍加重为主;(3)由于手术及时,所有患者预后都比较满意;(4)上述病例均排除其它合并伤,包括失血、创伤性休克及原发性脑干损伤的可能。 通过对上述患者成功的救治,笔者认为:小脑幕裂孔疝所导致的双侧瞳孔散大患者,经及时积极处理,预后是非常理想的。对待颅脑损伤患者,特别是有颅骨骨折、额颞叶脑挫裂伤或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做为专业医护人员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一旦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如果观察不及时,就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或危及生命。一方面要及时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同时对初诊要有预见性,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动态CT观察,才能防微杜渐,化解危机。所以发现双侧瞳孔散大患者,一定不要慌张或失去救治信心,应该立即分秒必争,积极处理。目前紧急手术是唯一能够挽救患者生命的方法,但手术前要明确颅内情况,切忌盲目手术或盲目探查,以免无的放矢,延长脑疝或继发性脑干损伤的时间,造成抢救失败。我们的经验是在复查CT或紧急手术前,快速为患者开辟静脉通道,导尿。并立即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500ml,另静脉推注速尿20-40mg,剃头、深静脉置管与麻醉同时进行;术中先切开部分头皮切口,颅骨钻一孔或硬膜戳孔放出部分血肿减压,再进一步开颅手术,为解除脑疝争取宝贵时间。 参考文献: [1]向鹏,丁有才.131例重型颅脑外伤双瞳孔散大病人救治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6,8,(06):775,778 通讯作者:赵修勇,男,汉族,1964.8生人,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1989.7毕业于山东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学士学位。

食管裂孔疝修补术 手术图谱

食管裂孔疝修补术 食管下端的纤维结缔组织和腹膜返折,形成膈食管韧带,食管裂孔由膈肌脚的肌纤维在其周围环绕并于后方相交叉,这两种解剖结构,在正常状态下对食管下端及贲门起相对固定作用。由于发育不良或因长期腹腔压力增高,使食管裂孔扩大,膈食管韧带随之延展松弛,以致贲门及胃上部在平卧位即可通过扩大的食管裂孔滑入纵隔,形成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图1-1]。如食管裂孔扩大,在胃前面及右侧或左侧的的腹膜形成一盲囊,突入胸腔,胃的前部经过如此形成的疝囊,在食管下段的前侧疝入胸腔,即形成食管旁裂孔疝[图1-2]。这两型食管裂孔疝都是经过食管裂孔,胃部分疝入胸腔,而非经过膈肌缺损。在滑动型食管裂孔疝,腹膜被上移的贲门及胃底带向上方,未能形成完整的疝囊。食管旁裂孔疝则有完整的疝囊,只有胃体(主要是前壁)疝入胸腔,而贲门仍处于正常部位。食管裂孔疝中滑动型多见,占90%以上,食管旁裂孔疝较少见。 1-1滑动型食管裂孔疝 1-2食管旁裂孔疝 图1食管裂孔疝

2-1分离食管下段及贲门,分清食管裂孔边缘 2-2在紧邻食管后缘处,加一缝线于右膈肌脚,为以后缝缩裂孔定标点 2-3经食管贲门交界部,加多数褥式缝线,缝线两端穿过食管裂孔周围的肌筋膜

[适应证] 食管裂孔疝发病率较高,多见于中老年病 人,但不一定都有症状。如症状轻微可用药物治疗缓解,只有产 生明显症状而药物 治疗不能奏效者适于手术治疗。 1.由于胃酸返流,刺激腐蚀食管下部,引起 食管炎,产生上腹、心窝部灼痛或不适感、腹胀、返酸、嗳气等 逐渐加重者。 2.食管下段粘膜发生炎症、溃疡,产生呕血、柏油便、贫血者。 3.因食管炎年久形成食管疤痕狭窄,产生吞咽困难者。 [术前准备] 1.纠正脱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 2.纠正贫血及低血浆蛋白,术前血红蛋白以 不低于10g/l 为适 宜。 3.反酸、嗳气、胸骨后灼痛严重者,术前应 用制酸类药物,以减 轻症状。 4.有便秘者,应给予缓泻药物。 [麻醉] 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静脉或吸入麻醉。 [手术步骤] 1.体位、切口 右侧卧位,左后外侧切口(见胸膜纤维板剥脱术),经第7或第8肋间进胸。 2.显露食管下端 切断左下肺韧带,纵行切开纵隔胸膜,分离出食管下端并绕过一条纱布带,仔细探查胃贲门部疝入的情况及食管裂孔的大小[图2-1]。 2-4 依次结扎褥式缝线,将食管贲门交界 固定于食管裂孔,并在其后部加数针以缝缩裂孔的过宽部分(注意避免缝合过紧) 2-5 修补完成后情况 图2 食管裂孔疝经胸膈上修补术

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 主讲人: 地点: 时间: 食管裂孔疝就是指腹腔内脏器(主要就是胃)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所致的疾病。食管裂孔疝在膈疝中最常见,达90%以上,属于消化内科疾病。食管裂孔疝患者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其症状轻重与疝囊大小、食管炎症的严重程度无关。裂孔疝与反流性食管炎可同时也可分别存在。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症状的出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多。本病在一般人群普查中发病率为0.52%,而在有可疑食管裂孔疝症状者的常规胃肠X线钡餐检查中,食管裂孔滑疝的检出率为11.8%。近年来在X线检查时采用特殊体位加压法,其检出率可达80%。因本病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故难以得出其确切的发病率。本病女性多于男性,为1、5~3:1。 食管裂孔疝以反酸、胸骨后疼痛等胃食管反流症状为主,易于诊断。但食管裂孔疝的症状多样,常有变化,且可在多个部位出现,造成病人在多科室就诊,容易误诊。有些病人表现心前区疼痛,可误诊为心绞痛;有些病人以胸闷、咳嗽为主要症状,易误诊为哮喘,长期治疗无效,经检查诊断为食管裂孔疝,治疗后症状缓解;也有个别病人因上消化道出血就诊,经各项检查后才确诊。 病因 1、食管发育不全的先天因素。 2、食管裂孔部位结构,如肌肉有萎缩或肌肉张力减弱。 3、长期腹腔压力增高的后天因素,如妊娠、腹腔积液、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可使胃体疝入膈肌之上而形成食管裂孔疝。 4、手术后裂孔疝,如胃上部或贲门部手术,破坏了正常的结构亦可引起疝。

5、创伤性裂孔疝。 临床表现 1、胃食管反流症状 表现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胃内容物上反感、上腹饱胀、嗳气、疼痛等。疼痛性质多为烧灼感或针刺样疼,可放射至背部、肩部、颈部等处。平卧、进食甜食、酸性食物,均可能诱发并可加重症状。此症状尤以滑动型裂孔疝多见。 2、并发症 (1)出血裂孔疝有时可出血,主要就是食管炎与疝囊炎所致,多为慢性少量渗血,可致贫血。疝入的胃与肠发生溃疡可致呕血与黑便。 (2)反流性食管狭窄在有反流症状病人中,少数发生器质性狭窄,以致出现吞咽困难,吞咽疼痛,食后呕吐等症状。 (3)疝囊嵌顿一般见于食管旁疝。裂孔疝病人如突然剧烈上腹痛伴呕吐,完全不能吞咽或同时发生大出血,提示发生急性嵌顿。 3、疝囊压迫症状 当疝囊较大压迫心肺、纵隔时,可以产生气急、心悸、咳嗽、发绀等症状。压迫食管时可感觉在胸骨后有食物停滞或吞咽困难。 检查 1、影像科检查 仍就是目前诊断食管裂孔疝的主要方法。对于可复性裂孔疝(特别就是轻度者),一次检查阴性也不能排除本病,临床上高度可疑者应重复检查,并取特殊体位,如仰卧头低足高位等,其钡餐造影可显示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 胸片表现:在胸部平片上显示为膈上心影重叠处的含气疝囊影, 立位可见液气平面; 不含气时表现为左心膈角模糊或消失, 心影或局部密度增高。 X线钡餐检查:直接征象:膈上疝囊,疝囊内有胃黏膜皱襞影,出现食管胃环;间接征象:横隔裂孔增宽,钡剂返流入膈上疝囊,食管胃角变钝。CT表现:膈肌脚间距增宽, 后纵隔下部,椎体前方或偏左侧胸腔内特定部位区软组织肿块,向下通过食管裂孔与胃相连。 食管裂孔疝的典型CT表现:①“胸腔胃黏膜”征象。②“电缆线”征, 即其外周环绕一圏均匀且较薄的疝囊, 类似电缆线的外层绝缘皮, 其下方的一层脂肪密度好比电缆线绝

闭孔疝

疾病名:闭孔疝 英文名:obturator hernia 缩写: 别名: ICD号:Q79.8 分类:普通外科 概述:腹腔内脏器经过髋骨闭孔管突出于股三角区者,称闭孔疝。闭孔管是一纤维骨性管道,长2~3cm,向前、内、下方斜行。管的上面是由耻骨上下面的闭孔沟所构成,下面由盆腔肌膜与覆于闭孔内肌上缘之闭孔膜二者连接所形成。闭孔膜是一纤维腱膜,其纤维呈不规则交叉排列,分外膜及内膜,内口(盆腔口)有腹膜及腹膜外组织覆盖,外口开口于内收长肌、股动脉与耻骨所形成的三角区。闭孔管内有闭孔神经及闭孔动静脉通过达大腿内侧,故有疝脱出时,常有闭孔神经受压症状。闭孔动脉来自髂内动脉,然有少部分来自下腹壁动脉,在陷窝韧带边缘通过,术中剪断腹股沟韧带内侧时不慎误伤,可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图1)。 流行病学:本病临床罕见,国外学者总结15年间疝修补15098例,其中仅有8例11个闭孔疝,占同期疝修补的0.073%;国内林言箴(1974~1983)总结腹外疝治疗995例,其中闭孔疝仅5例,约占腹外疝总数的0.5%;李沛辉(1977~1994)报道腹外疝1182例中,有闭孔疝14例,占总数的1.18%。闭孔疝多见于老年体格瘦弱者,以70~80岁为高发年龄,尤其多见于经产和多产老年妇女,国外报道,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6。李经伦

等收集国内文献报道(1963~1996)的闭孔疝44例,其中男女比例为1∶10,发病年龄49~87岁。 闭孔疝内容物多为小肠,是肠梗阻的少见病因之一。Rogers(1960)复习文献报道的3000例机械性小肠梗阻中,有12例因闭孔疝引起,占0.4%。 病因: 1.局部薄弱 闭孔管为闭孔疝的发生提供了潜在的通道,但并非一定发生疝,只有局部组织薄弱,如闭孔外肌破裂、向尾侧移位或闭孔膜异常薄弱等,在腹内压的作用下才有可能形成疝。其疝囊可直接通过破裂闭孔外肌突出,或在闭孔外肌上方同闭孔神经和闭孔血管一同穿出闭孔内口,亦可在闭孔外肌下方突出(图2)。 2.盆底组织退变 此疝好发于老年高龄患者,大多发生于70~80岁,Larrieu等报道平均发病年龄为67岁。这可能与老年人组织退变导致生理性盆筋膜松弛、盆底肌肉萎缩等有关。 3.闭孔管宽大 闭孔疝女性病人多见,这与女性闭孔管较男性宽大、平直有关。生理上由于多次妊娠、腹内压增加,亦可造成女性会阴过于松弛且宽大。 4.消瘦 多病体弱、营养不良、消瘦,以及任何消耗性疾病均可导致闭孔内口失去腹膜外脂肪组织的衬垫保护,覆盖其上方的腹膜易凹陷而形成疝囊。 5.腹内压增高 导致腹内压增高的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咳嗽、习惯性便秘等。 发病机制:

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

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 2011年8月,57岁的 XX,女,查出患有食管裂孔 疝,在外科援疆专家张献主 任等专家团队认真检查和周 密的术前讨论安排,患者于 8月3日在我院成功接受了 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 术,成为我院首例食管裂孔 疝修补术的患者。而该例手术的成功,也标志着我院外科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 食管裂孔疝是一种常见良性疾病,为胃的一部分经食管裂孔进入胸腔。据报道,食管裂孔疝国外的发病率为4.5%~15%,国内的发病率为3.3%。高发年龄在40~70岁,女性多于男性。分四型:滑动性食管裂孔疝、食管旁疝、混合疝、巨大型食管裂孔疝,其中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最为常见。 临床上食管裂孔疝并 不少见,由此引起的胃食管 反流性疾病更是多见。胃食 管反流病(GERD)的发生机 制与食管下端括约肌缺陷、 食管裂孔疝等有关,约 25%~50%的GERD患者为慢 性疾病过程。但是此类疾病 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应有的

效果不佳,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对于返流性食道炎往往仅仅给予 制酸药口服,一旦停药,症状又 出现,属于治标不治本。实质上, 很多返流性食道炎是食道裂孔疝 的一个临床表现,有经验的医生 可以通过消化道钡透,胃镜及CT 予以确诊。很多患者即使确诊后,仍不愿意手术治疗,认为传统的手术需开胸或开腹,创伤大,伤“元气”,所以宁愿口服药物,这种做法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往往使疾病越治越重,最终结果还是避免不了手术。 随着高新手术技术的蓬勃开展,腹腔镜下食道裂孔疝修补术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值得推广的术式,该术式创伤小,效果佳,仅仅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手术金标准)一样,在腹壁上打5个小孔(最大1cm),建立气腹,通过器械来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一小时左右即可完成手术,创伤小,出血量一般少于10ml,患者恢复快,24至48小时即可进食。目前,在美国等国家,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叠抗反流术已成为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外较常用的腹 腔镜手术。 党政办:谢尧

闭孔疝修补术

闭孔疝修补术 闭孔疝修补术 【名称】 闭孔疝修补术(Hernioplasty for Obturator Hernia) 【概述】 经闭孔管突出的疝,称为闭孔疝,较少见。闭孔管长约2cm,其上方和外下方为闭孔管的骨组织壁,约占周径的2/3,内侧和内下方为闭孔膜,约占周径的1/3;内口有腹膜和腹膜外组织覆盖,外口则有闭孔肌和耻骨肌覆盖。所以闭孔疝位于耻骨肌的深部、股三角的下端、闭孔肌的上方和耻骨肌与内收肌之间(图1)。闭孔疝多见于消瘦的老年妇女。内容多为小肠,也可有结肠、膀胱、卵巢等。主要症状是闭孔神经受压迫而引起的股部和膝关节内侧的局部刺痛、麻木和异常感觉(Romberg-Howship征),咳嗽或用力时疼痛加剧(图2)。大多数病人常以原因不明的急性肠梗阻症状而住院,做直肠或阴道指检时,在骨盆前壁处可扪及索条状的疝囊颈部(图3)。发生部分绞窄或肠管壁疝的情况并不少见(图4)。闭孔疝一经明确诊断,都应及早施行手术治疗。一旦发生绞窄,病死率就会大大增加。手术可以用经腹、经腹股沟、经闭孔

以前常常未能 明确诊断,被迫施行急诊手术,经治医师往往缺乏时间去仔细考虑修补闭孔疝开口的方法,因此复发率较高,可达10%。图1闭孔疝的应用解剖 1-髂腰肌;2-耻骨筋膜;3-耻骨肌;4- 长肌;5-内收短肌;6-大内收肌;7-闭 外肌;8-闭孔膜;9-内收短肌腱膜 图2 压迫闭孔神经的机制 1-闭孔动脉;2-闭孔神经 图3在骨盆前壁处触及 索条状疝囊颈部 图4发生肠管壁疝 1 对于大多数闭孔疝,这一进路最合适。它对于迅速明确诊断、显露闭孔疝环和切除肠管等都较有利,意外损伤闭孔 2.腹股沟下闭孔疝修补术

2013+SAGES食管裂孔疝治疗指南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iatal Hernia Geoffrey P Kohn MBBS(Hons) MSurg FRACS, Raymond R Price MD FACS, Steven R Demeester MD FACS, Joerg Zehetner MD, Oliver J Muensterer MD, Ziad T Awad MD FACS, Sumeet K Mittal MD FACS, William S Richardson MD FACS, Dimitrios Stefanidis MD PhD FACS, Robert D Fanelli MD FACS and the SAGES Guidelines Committee Preamble Th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iatal hernia are a series of systematically developed statements to assist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decisions about the appropriate use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hiatal hernia. The statements included in this guideline are the product of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literature on the topic, and the recommendations are explicitly linked to the supporting evidenc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available evidence are highlighted and expert opinion sought where the evidence is lacking. Disclaimer Guidelines for clinical practice are intended to indicate preferable approaches to medical problems as established by experts in the field. These recommendations will be based on existing data or a consensus of expert opinion when little or no data are available. Guidelines are applicable to all physicians who address the clinical problem(s) without regard to specialty training or interests, and are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preferable, but not necessarily the only acceptable approaches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healthcare environment. Guidelines are intended to be flexible. Given the wide range of specifics in any health care problem, the surgeon must always choose the course best suited to the individual patient and the variables in existence at the moment of decision. Guidelines are develop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Society of American Gastrointestinal and Endoscopic Surgeons and its various committees, and approved by the Board of Governors. Each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has been systematically researched, reviewed and revised by the Guidelines Committee (Appendix 1), and reviewed by an appropriate multidisciplinary team. The recommendations are therefore considered valid at the time of its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data available. Each guideline is scheduled for periodic review to allow incorporation of pertinent new developments in medical research knowledge, and practice.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ology A large body of literature exists on the management of hiatal hernia.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 was performed on PubMed in February 2011. A further search directed towards the pediatric literature was performed in February 2013. The search strategies were limited to human articles and are shown in Appendix 2. 392 relevant articles in the past 5 years were identified. The pediatric-specific search yielded 52 articles. The abstracts were reviewed and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