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编制管理流程再造机理与策略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编制管理流程再造机理与策略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编制管理流程再造机理与策略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编制管理流程再造:机理与策略

2012年12月26日16:05 来源:《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9期作者:姜晓萍范逢春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内容提要】公共部门编制管理流程再造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传统编制管理流程在编制占有上以“部门所有”为导引,在编制分配上以“三定方案”为核心,在编制审批上以“流程割裂”为特色,在编制管理上以“手工操作”为手段,在编制监督上以“控制失灵”为常态。编制管理“金堂模式”的核心内容是:编制审批前置、集中编制资源、双轨动态调整、信息技术支撑。新流程按照“三元”衔接的管理思路,即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部门、财政预算部门相互衔接,共同为执行编制负责,在实践中推动了绩效提升。

【关键词】编制管理流程再造金堂模式人力资源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应对公共组织工作内容与方式的变化,如何推动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组织与管理变革,如何适应传统职能性工作向团队工作、同定工作向创新性工作的变化等都是传统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公共部门编制管理流程再造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核心内容之一。2010年3月,中央编办确定金堂县为“人员编制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全国唯一试点县。按照中央、省、市编办的部署,金堂县在管理机制和操作实施中进行了大力的改革探索,成功推动了编制管理的业务流程再造,创造了编制管理的“金堂模式”。金堂县编制管理流程再造突破了传统编制管理方式,构建编制管理的现代机制,为推进人员编制管理“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平台,在全国编制管理创新工作取得了领先地位。

一、传统编制管理流程的运作机理与问题诊断

(一)传统编制管理流程的法律依据与形成

目前,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法规、规章有《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27号),《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411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86号),中央编办、监察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四川省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等等,这些法规、规章对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设置、职责任务、编制核定等作了规定。但这些规范性文件还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刚性相对较弱,在具体规定上内容不完整,过于简单,弹性较大,难以为构建科学化、高质量的人员编制约束与控制机制提供导引。实践中,编制管理一直是依据历史状况、上级要求甚至领导意志进行,这也就型塑了传统人员编制管理的一般流程。

图一传统人员编制管理的一般流程

传统人员编制管理流程的运作实践中,人事部门依照审批的编制员额和使用方法招录、调配;招录、调配工作完成时,机构编制部门核准上、下编登记;财政部门,机构编制管理的决策、执行、监督等诸环节由多个部门分别行使,各部门之间有明确的职能界定和权力划分。机构编制部门不可能直接介入其它相关部门的具体业务,但是,这些部门却对能否真正管住、管好机构编制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部门间割据式管理造成的漏洞,使部分部门、单位存在超编进人、混编混岗、“因人设事”和“吃空饷”等问题。

(二)传统编制管理业务流程的运作机理

1.在编制占有上以“部门所有”为导引。各部门和单位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困难,总想在增设机构、增人增编、增职数、提升机构规格等方面打主意。大都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性和各种困难,要求增加机构、增加编制,很少有单位提出精简机构、减少编制,导致公共职位数量规模日益扩大。

2.在编制分配上以“三定方案”为核心。三定方案对机构、编制、职能进行界定,但是职能的实际工作量不可能一成不变,这就会造成职能工作量变化了,编制员额一定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固化”特征突出,与日常人员流动管理产生较大矛盾,导致编制管理制度性缺位、失位、错位。

3.在编制审批上以“流程割裂”为特色。在传统编制管理流程中,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衔接。机构编制、人事招录与调配、财政经费平行管理相互独立,缺乏有效协作与监督,甚至相互掣肘,无法根除单位人员冗余、“减而复增”及“吃空饷”、“吃饭财政”等历史陈弊。

4.在编制管理上以“手工操作”为手段。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只是在工具配备上具备了较高的水平,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让机构编制管理产生应有的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变化和发展,主要原因是在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一直比较普遍的存在着工作手段与管理目标相脱离、信息建设与管理应用“两张皮”、工具性能与使用方式不协调、系统开发与标准规范相倒置等误区,导致高水平的信息化工具并没有带来相应机构编制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相应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

5.在编制监督上以“控制失灵”为常态。传统流程中编制的监督检查工作存在“弱监督、软监督、虚监督甚至无监督”的现象。原因是现行的机构编制管理法规没有实施细则,对违规对象适用较为困难,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法规规定的机构编制部门处罚权限相对有限,对违犯机构编制法规的现象只有通报批评、建议改正或者责令限期纠正、建议处分等,没有直接处罚权,直接影响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力度和效果,机构编制部门与有关部门相互制约协调机制方面,各部门难以形成合力。

(三)传统编制管理业务流程的问题诊断

传统的编制管理工作流程缺乏规范性,无法体现编制的严肃性,编制管理作为“母管理”的效果难以体现,导致各种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编制管理的“控制”与“膨胀”冲突。虽然各级政府和编制管理部门三令五申要求严控编制,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机构设置随意性问题,编制扩容空间得到了人为扩展。有的超编制配备人员,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有的因人设岗、因人设官、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导致副职多,闲职多,十羊九牧,人浮于事;有的人员缺乏分类,混编混岗,结构混乱。这种“控制”“膨胀”的冲突困扰着编制管理工作。

2.编制管理的“人治”与“法治”矛盾。尽管编制制度的“法典化”进程一直在发展,各级编制管理

部门一再强调“编制就是法规”,但由于至今尚没有一部关于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际上处于无法可依状态,实际执行编制管理规定时底气不足,刚性不强,甚至出现领导有指示编办就得办的现象。人治的作用凸显,编制变成了一个参考数、变数、虚数。

3.编制管理的“管住”与“用活”问题。编制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在这个动态管理过程中,编制管理工作,不能墨守陈规,简单地采用撤销、核减、合并等加减运算的方式来对待。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一管就死,一活就乱”的问题。传统编制管理流程既无法保证编制的稳定性,也不能实现编制资源优化设置。

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健全政府职责体系,严格控制编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行政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编制管理提出了创新任务。

二、金堂县人员编制链式联动管理的探索

在中编办部署下,金堂县启动了人员编制“总量控制、动态管理”试点工作,进行了人员编制管理流程再造工作,探索出了人员编制链式联动管理的新流程,形成了人员编制管理的“金堂模式”。“金堂模式”的核心内容是:编制审批前置、集中编制资源、双轨动态调整、信息技术支撑。即把编制资源集中到编制管理部门;新增、调入人员,事前由机构编制部门审批使用员额;机构编制调整实施“双轨制”,分为阶段性集中调整与日常动态调整;利用信息化手段固定机构管理各种创新机制。

(一)人员编制链式联动管理的新流程

金堂县针对操作流程中,编制管理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工资社会保险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处于“各管一段”状态,造成了“管编”与“管人”脱节,“管编”与“管财”的脱节。根据迈克尔·哈默的流程再造四阶段模型,金堂县推动编制管理的流程合作,更新编制管理的链条,对编制实行闭合式、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创建了人员编制的链式联动管理新模式。

图二人员编制的链式联动管理流程

(二)人员编制链式联动管理新流程的运作机理

1.人员编制资源“政府所有”。机构编制作为重要的执政资源从属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执政体制、领导活动和执政活动。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这种资源的占有必须坚持“整体性、发展性、公益性”取向,以“满足公共需求”为主旨。新流程能够体现编制为“政府资源”的观念,有利于实现“全景式”编制管理。

2.人员编制使用“链式联动”。金堂县对建制的机关事业单位凡新增、调入人员,事前由机构编制部

门审批使用员额;人事部门依照审批的编制员额和使用方法招录、调配;招录、调配工作完成时,机构编制部门核准上、下编登记;财政部门依照上、下编登记核准和相关人事手续办理经费。在传统人力资源纵向职能式管理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横向管理结构,使编制管理的各要素实现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结合,克服了传统编制管理缺乏横向联系的弊端。

3.人员编制调配“动态管理”。实施自然减员动态回收编制措施,统筹空余编制的使用。凡实施范围的在职在编人员因干部任免、人事调配与交流、退休(职)、辞职、辞退、自动离职、开除、解除(终止)聘用合同、死亡等因素形成人员编制空缺后,其空缺的人员编制由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从原核定数中回收。回收的人员编制由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和使用,按照“保障重点、突出民生、先易后难、调布急需”原则,进行适时定向的投放。机构编制调整实施“双轨制”,分为阶段性集中调整与日常动态调整。阶段性调整原则上一年至两年进行,调整时不考虑现有人员因素,完全依照地方各机构事业发展实际,建立本地区各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配置理论数据。该理论数据由编委、编办内部掌握,不对机关事业单位下达,并作为日常调整的依据和地区人员编制调整规划。日常调整以该理论数据为限额,限额内机构人员编制日常动态调整由编办负责,超过限额的调整经编委会讨论审批后实施。机关单位使用特殊人才,县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建立“金堂县动态管理人员流转库”,编办依据动态管理人员编制的需求,调剂核拨人员编制、实施上下编,县人事局人才中心实施人员派遣。

4.人员编制管理“信息化支撑”。为了将机构编制、人事招录与调配、财政经费“链状联动审批机制”,人员编制阶段性调整与日常动态调整的“双轨制”,人员编制的有效督察评估机制、实名制登记、编制台账管理等机制和措施创新,切实地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全面提升管理水平,金堂县建设了机构和人员编制中心数据库,将原分散在机构编制、人事、组织、财政、工资等部门的各类机构、人员编制、工资、人事数据按照统一的数据规范集成到一个中心数据库,并完成人员身份、编制使用时实对应,将实名制纳入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实现分层业务应用,智能化、流程化业务管理;推动网络化、公共平台、透明操作;封闭基础信息,保证真实性;根据要求,系统可以完成指定机构或类别的任何时间点或时间段机构、编制、人员统计,完成数据结构分析。

5.人员编制监督“无缝隙控制”。任何管理层、应用层的单位和个人通过信息系统办理业务,每次操作的记录均由系统记录,包括操作人员IP、操作时间、流程内容,保持了所有操作的可追诉性;审计、监察部门可以直接提取中心数据库各项数据,对相关事项进行事后审计、监察,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确保了“公开、公正、透明”。

(三)链式联动管理新流程的运行绩效

许多现代国家都面临着官僚体系规模恶性膨胀的难题,其原因在于治理方法有缺陷,即作为公共服务者的社会公众缺乏影响官吏规模的程序性权利,无法对行政编制的规模进行有效控制。[1]新流程按照“三元”衔接的管理思路,即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部门、财政预算部门相互衔接,共同为执行编制负责,在实践中推动了绩效提升。

1.推动了编制管理规范化。传统机构编制管理流程规范化欠缺,给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制造了可能。新编制管理流程全程网上实现,保持了所有操作的可追诉性,完善了一套从事前审批到事中办理,再到事后监督的管理制度,以全程管理替代传统的阶段式管理,较好地发挥了机构编制部门的“总开关”作用,拓展了机构编制管理的空间,大大提高了管理的规范性。

2.推动了编制管理效能化。链状联动流程建立起了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从割据式管理向协作式管理

转变。通过人员信息核对工作链、公务员调入工作链、事业单位招考工作链、事业单位人员调入工作链、机构设立工作链、机构更名工作链、机构挂牌工作链、机构撤销工作链、单位编制职数调整工作链九种基本管理链,实现编制链式管理的横向管理功能,降低了编制管理成本,提升了管理效能。

3.推动了编制管理信息化。新流程引进先进编制管理软件,建立动态编制数据库,将各部门职位名称、人员额度、结构比例、领导职数及有人员等信息录入电脑,实现机构编制数据的准确统计及机构编制变化数据调整的及时更新同时,建立单位人员编制档案、编制台账、人员变动台账及人员经费账册,对所有机构编制件按照时间和单位进行分类整理,建立电子档案。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实现编制管理信息化,也为管理提供了一条纵向与横向信息沟通机制,从而提高编制管理效率。另外,推进编制网上监管,在和监督数据交换的基础上实现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强化了对单位人员配备的实名管理。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把改革探索的成果固化,保证了改革的有效性、持续性,推动“动态管理”向深入发展。

链式联动管理新流程是推动编制管理“规范化”的有效手段,实现了程序化审批、规范化管理、信息化运作、法定化监督,在编制审批机制、编制调整机制、督察评估机制、编制档案机制、实名登记机制的制定与实施方面取得了成效,为人员编制“总量控制、动态管理”提供了基础。

三、深化流程再造,实现“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的建议

要充分发挥机构编制资源作用,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化”,在“管好”的前提下“用活”,真正实现“控制总量、盘活存量、有增有减、动态管理”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改革探索。

(一)按照“科学性”要求,探索人员编制核定体系,建立编制标准指标库,为深化流程再造提供保障

1.借用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探索编制核定的组织框架。既有编制标准形成简单化、形式单一化、导向行政化。实践中,任何一种编制标准确定方法都难以绝对准确地构建单位人员编制标准框架,因而有必要摒弃既有单一性人员编制标准规划维度,对不同类别部门、职位所对应的各种人员编制方法及相应指标体系予以科学组合和综合运用。要以“组织分类化”为导引,解决政、党、群、事、企“混沌边缘”的清晰化问题;要以“工作差异化”为导引,依据职责效能而非身份地位确定属性规格,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职群或职等细分与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单位人员编制标准赖以根植的立体性“网状组织系统”。

2.引入“复杂管理”理论,在确定各类编制标准依据的前提下,厘清各单位的职能框架,进一步设计各单位人员编制标准的指标体系。考虑到编制管理因多阶段性、多变化性而呈现的不确定性,有必要以“管理复杂性”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探索各单位人员编制的影响因子及权重,包括人口数量、地域面积、区划幅度、下辖机构、供给总量、服务范围、服务质量、服务满意度、服务数量、费用支出、人员素质、人员结构、系统编制水平、历史编制状况、政策成熟度、体制转型状况、法治状况、廉洁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状况、城市化水平、公共部门成熟度、社会化程度、信息化程度、环保水平等,形成科学、合理的人员编制标准指标库。

3.按照“工作分析”原理,确定标准岗位负荷,形成编制核定的基石。通过对各类单位各类岗位的工作输入、工作转换过程、工作输出、工作的关联特征、工作资源、工作环境背景分析,按照工作量基本饱和的要求,形成标准岗位值,为最终科学核定人员编制数提供依据。

(二)按照“分级规划、控制总量,分类规划、调整单量,分期规划、调转增量”的指导思路,完善人员编制调配机制

1.确定总量固化、单量优化的工作机制。对于行政、事业、执法、参公等不同类别的编制总量,宜实行“总量固化”,以规避“功能性冗余”为指向,强调的是“管住”;对于各部门、层级单位的编制总量,对于同地区各部门内部的编制单量,宜实行“单量优化”机制,着重于“管好”,定位于克服“结构性冗余”,在结构比例优化中进行单量结构整合。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规模过大,而在于结构不合理。[2]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双轨制”编制调整机制,在实现单位人员编制标准“单量优化”的基础上,还需制定编制标准的分期规划,实行单位编制权变管理。

2.确定增量调转的工作机制。基于“动态化”目标进行实际编制极值的综合估算,然后基于权变理论,找寻各级各类单位的最佳编制点。按照行业比例、历史水平、环境要素,时间参量在编制标准规划中的比照效用,针对社会转型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编制要求,依据政治形势、经济条件、社会环境、地理因素乃至组织自身状况对编制标准的动态功用,进行固定编制向流动编制的“自组织转化”,形成定期调整的“弹性化”编制增量运行轨迹,从而建立单位编制“增量转化”自律机制。

(三)按照“综合性、动态性、效能性”的要求,建立编制管理的督察体系,形成内外一体的监督模式

1.在外在监督基本完善的情况下,探索机构编制管理内在约束机制。通过对单位进行组织梳理和职能解析,可以确定相对应的编制规划方法体系,形成编制标准“根据自身状况于不同时期运用不同方法的非固定”的“内在精简”模式,而非“下指标”、“一刀切”的“外在精简”,以满足单位资源整合和配置优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信息化、电子化进程,抓紧实现机构编制、人员工资、财政预算等微机联网,实行资源共享,强化部门间的约束监督。

2.按照机构“人员—职位”适配性的要求,探索编制使用的效能督察机制。以成本分析、价值分析作为人员编制使用效能的基本分析维度,参考各具体机构人员编制的同行水平、历史状况及环境因素,尤其是行业内外的标杆对照分析,根据金堂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单量修正,形成最佳状态域值,从而监督各部门各岗位的编制使用效能。

3.按照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探索编制管理的制度防线。尽管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不少事业编制管理文件,但其内容滞后性与冲突较为明显,规范化及权威性也不足。金堂县可以探索,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探索基层编制管理效能的制度保障体系。

(四)根据编制管理工作“法定化”要求,争取上级部门更大的政策资源支持

编制立法是对公共职位数量规模配置的一种硬性规定,是刚性管理的一种手段。[3]基层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在坚持规范管理的同时,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必须要有上级部门赋予的制度保障。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如何建立财政预算机制,如何建立编制调控机制,如何建立监察机制,如何与纪检、组织、人事、财政、审计部门有机结合,如何解决只管编制不管人、只管职能不管运行的现象,这些都不是基层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独立能够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金堂县编制管理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向上级部门争取编制管理“改革实验区”的配套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文正邦,邓华平.行政编制制度的法典化趋势论折[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6).

Wen Zhengbang, Deng Huaping. A Code-oriented Analysis of Administrative Establishment,Journal of Shandong Police College,2006(6).

[2]朱光磊,张东波.中国政府公务员规模问题研究[J].政治学研究,2003(3).

Zhu Guanglei, Zhang Dongbo. A Study of the Scale Issues of Chinese Government Civil Servants,CASS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03(3).

[3]王振海.公共职位数量规模扩张的化解对策[J].学习与探索,2010(5).

Wang Zhenhai. 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Expanding Numbers of Public Posts,Study & Exploration,2003(3).

【作者简介】姜晓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成都610064;范逢春,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副教授,成都610064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工作多年,经常碰到有人问到:到底什么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为关键字在google上搜索了一下,可以得到729000项查询结果,但却没有发现很好的答案。要么就是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弄得神秘玄乎,让很多企业都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系,要么就是偷梁换柱,还是传统的那一套做法仅仅换了一个时髦的概念。 我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一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司战略的关系,二是战略性人力资源体系的具体内容,三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区别。 基点:基于公司战略的人力资源战略 比尔?盖茨曾经就这么说过:如果把我们最优秀的20名员工拿走,微软将变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公司。 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源是组织中最有能动性的资源,如何吸引到优秀人才,如何使组织现有人力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支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每一个领导者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这也正是为什么企业的最高领导越来越多来源于人力资源领域的一个原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是组织战略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了公司通过人来达到组织目标的各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公司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关系 一方面,企业战略的关键在于确定好自己的客户,经营好自己的客户,实现客户满意和忠诚,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如何让客户满意?需要企业有优良的产品与服务给客户创造价值,能够带来利益;而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需要企业员工的努力。所以,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而竞争优势正是企业战略得以实现的保证。 另一方面,企业要获取战略上的成功的各种要素,如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生产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等,最终都要落实到人力资源,因此,在整个战略的实现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位置是最重要的。

从战略性的角度,如何看待人力资源管理

标题:从战略性的角度,如何看待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专业化建设是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专业保障。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明显的专业特征,通过专业化建设为有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奠定专业基础,人力资源的专业化建设内容包括:组织系统的岗位分析以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职权、工作条件和任职资格;根据公司业务和职位特征设定相应的定员标准;组织系统的岗位评价,作为制定薪酬序列的重要依据;根据公司战略需要和岗位类别开发出相应的素质和能力模型。 人力资源基础建设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要保证这个系统能够得到正常运行还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基础管理体系,包括通过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高效为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客观的信息,开展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地位 面临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企业经营竞争压力日益增大,任何企业管理者都必须为明天的生存和发展而未雨绸缪。当企业的总体战略明确之后,能否按照拟定的方向运行,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人力资源管理因素。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系统中最难协同而又贯穿于经营过程始终并控制每一个环节的系统构成。因此,构建基于战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企业成功发展的关键,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第一,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获得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实现组织战略的灵活性,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的地位,就是系统地将人与组织联系起来,建立统一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

电大人力资源管理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期末复习题(三)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10 题, 共40分) 1. 企业员工培训管理的第一步是()。 A. 设置培训目标 B. 拟定培训计划 C. 培训需要的确定 D. 培训计划的实施 C 2. 如果一家公司需招聘10 位初级机械操作工,并且这家公司愿意对他们进行培训。那么,最好的招聘来源是()。 A. 职业学校 B. 学院和大学 C. 失业人员 D. 退休人员 3. ()是绩效管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绩效管理过程的起点。 A. 绩效界定 B. 绩效监控 C .绩效反馈 D.目标管理 A 4. 预测由未来工作岗位的性质与要求所决定的人员素质和技能的类型,这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哪一个步骤?() A. 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 B. 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C.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D. 制定能满足人力资源需求的政策和措施 B 5. 为补偿劳动者提供的特殊劳动或额外劳动消耗和保证员工的工资水平不受特殊条件影响而支付的报酬是()。 A. 津贴 B. 奖金 C. 工资 D. 福利 A 6. 主张集体奖,而不主张个人奖。这是哪种假设的思想?() A. “经济人”假设 B. 社会人”假设 C. 自我实现的人”假设 D. “复杂人”假设

7.劳动关系是()。 A. 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 B. 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C. 用人单位内员工之间的关系 D. 用人单位与外部人员之间的关系 B 8.通过示范,教一名工人如何操作一台车床,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哪项工作 A. 员工培训 B. 绩效考核 C. 人员招聘 D .职业管理 A 9. 将人力资源需求和内部供给的预测值加以比较以确定人员的净需求。时的 这是制定人力源规划哪一个步骤? () A. 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 B. 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C.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D. 评估规划的有效性并进行调控和更新 C 10. 工作分析的基本步骤是()。 ①确定工作分析的目标和侧重点,并制定总体的实施方案 ②收集与工作相关的背景信息 ③确定所欲收集的信息 ④与有关人员共同审核和确认工作信息 ⑤实施收集和分析工作信息 ⑥编写工作说明书和工作规范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③②④⑤⑥ C . ①②③⑤④⑥ D. ①③②⑤④⑥ C 二.多选题(共 6 题, 共30 分) 1. 劳动定员的原则包括() A. 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中心,科学、合理定员 B. 企业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要协调 C. 进行定员工作时,以专家为主,走专业化道路 D. 坚持科学性,保证员工正常休息时间 E. 以上全部 A|B|C|D|E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试卷答案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试卷(2015.5.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试卷 一、名词解释(30 %) 1.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在宏观意义上讲,它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进行划分和计量。在微观意义上则以部门为单位进行划分和计量。 2. 自觉管理 自觉管理是指由工作人员自身保证生产条件,保证社会生活的秩序,主动对方方面面做出妥善安排,自觉管理成为管理客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其实现取决于社会的成熟程度,取决于社会的规律性和趋势为人的能动性的体现能提供多大的可能性。 3. 人群关系理论 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4. 赫兹伯格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是美国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 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双因素理论说明了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用一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 5. 期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V.H.弗鲁姆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和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期望理论。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一种理论。期望理论公式:M=F(E·V)[M表示激励水平,E表示期望概率,V表示效价] 在这个公式中,激动力量指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期望值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效价则是所能达到的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这个理论的公式说明,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在领导与管理工作中,运用期望理论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是有一定意义的。 6. 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是指公共权力为基础,以服务于公共利益、管理公共事务为目的,隶属于国家的部门。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包括政府部门以及隶属于国家的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这些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我国推动我国政府制度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 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组织是指组织中人们基于情感和交往所形成的非正式的结构形态。非正式组织是指同

人力资源管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简答题: 一、简述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1、战略规划。即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致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 2、组织规划。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主要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 3、制度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理等内容。 4、人员规划。人员规划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和人员供需平衡等。 5、费用规划。人力资源费用规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控制。 二、简述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作用和程序。 内容: 在企业企业中,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它的名称、工作条件、工作地点、工作范围、工作对象以及所使用的工作资料。1、在完成岗位调查取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首先要对岗位存在的时间、空间范围作出科学的界定,然后再对岗位内在活动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即对岗位的名称、性质、任务、权责、程序、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料,以及本岗位与相关岗位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方式等因素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和描述,并作出必要的总结和概括。2、在界定了岗位的工作范围和内容以后,应根据岗位自身的特点,明确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提出本岗位员工所具备的,诸如知识水平、工作经验、道德标准、心理品质、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资格和条件。3、将上述岗位分析的研究成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述,最终制定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 作用: 1、工作岗位分析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 2、工作岗位分析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 3、工作岗位分析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 4、工作岗位分析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 5、工作岗位分析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制度的重要步骤。 程序: (一)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具体任务是:了解情况,建立联系,设计岗位调查的方案,规定调查的范围、对象和方法。 1、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总目标、总任务,对企业各类岗位的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掌握各种基本数据和资料。 2、设计岗位调查方案。(1)明确岗位调查的目的。(2)确定调查的对象和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4)确定调查表格和填写说明。(5)确定调查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3、为了搞好工作岗位分析,还应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说明该工作岗位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使有关员工对岗位分析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4、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任务、程序,分解成若干工作单元和环节,以便逐项完成。 5、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并掌握调查的内容,熟悉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调查方法。必要时可先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作业参考题答案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作业参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 公共部门人力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必须围绕着公共利益的实现,回答的基本问题是 ()。 A. 我们所处的环境怎么样 B. 我们的使命和目标是什么 C. 我们怎样才能实现目标 D. 我们做得如何 2.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损耗依据损耗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 A. 前期投资损耗 B. 制度性损耗 C. 管理损耗 D. 后续投资损耗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本产权的运作必须以()为基础。 A. 市场机制 B. 竞争机制 C. 契约机制 D. 保障机制 4. 根据流动的范围,可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流动分为()。 A. 公共组织内部人力资源流动 B. 公共组织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 C. 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 D. 非公共组织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 5. 人力资源的可再生性体现在( ) A. 对人力资源的使用或消费实际上是对知识资源的消费,知识资源可被反复利用 B. 人力资源具有主动补充和更新知识资源的天性 C. 在正常情况下,人力资源的边际产量收入总是大于其边际支出 D. 人力资源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并能使拥有者长期受益的特殊资源 6. 从规划的性质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可分为()。 A.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B. 战术性人力资源规划 C. 指令性规划 D. 指导性规划 7. 我国公务员职务晋升必须坚持( )。

A. 德才兼备、注重实绩 B. 鼓励竞争原则 C. 坚持公开、平等 D. 越级晋升为主、逐级晋升为辅的原则 8. 关于公共部门公职人员挂职锻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挂职锻炼公务员的流向只包括到基层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或边远或者贫困地区机关 B. 挂职锻炼不涉及公务员行政隶属关系的改变 C. 挂职锻炼的对象主要是无领导经验公务员和初任的青年公务员 D. 挂职锻炼的期限一般规定为三年以内,多数在一到两年 9.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损耗主要表现在() A. 制度性损耗 B. 人事管理损耗 C. 后续投资损耗 D. 无形的损耗 10.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后期,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势头更加猛烈,其主要代表有 A. 罗默的经济增长-收益递增型的增长模式 B. 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 C. 斯科特的资本投资决定技术进步模式 D. 贝克尔的微观进步模式 11. 第一个被公认的现代人事管理部门是1902年在()现金出纳公司设立的 劳工部门,它的工作内容包括工资行政、诉怨、雇用工作情况和工作改善等。 A. 英国 B. 美国 C. 德国 D. 比利时 12. 面试和笔试相比,具有()的特点。 A. 测评的素质更全面 B. 测评内容的不固定性 C. 主观性强 D. 考官与考生交流的互动性 13. 人力资本的性质主要体现在()。 A. 人力资本的生产性 B. 人力资本的稀缺性 C. 人力资本的可变性

某公司人力资源战略

xx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人的运作,是一个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体现,也是一个企业能否适应市场生存,能否在市场中游刃有余的关键。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和任务就是:搭建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战略方向及技术方案;为各下属分公司提供方向性技术指导。各下属分公司在集团公司的统一领导下,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集团设计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 xx实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经营范围逐步扩大,企业实力逐渐增强,由此带来的管理压力也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就其人力资源管理状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人力资源情况分析 伴随着公司的高速发展,公司员工队伍不断壮大,已拥有百余名的员工队伍,但其结构严重不合理。其中,管理人员中具备一定管理经验和较高管理水平的不足40%,基层员工中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均达到要求的不足60%。由此看出,公司急需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进行调整。 2、人事基础制度不完善 人事管理的基础制度和考核、激励制度还停留在“人制”的基础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导致管理中出现“执行依据不足、人为因素过多”,难以对员工的工作做出公正的评价,产生“人浮于事”的现状,因此,在公司人事管理和考核、激励方面形成公开、透明的规范化管理。 3、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与公司的日前的发展状况不符 公司目前发展状况离规范性的企业运作还有一段距离,从企业战略到营利水平,从企业文化建设到组织机构建设,远远达不到规范性企业管理的要求。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就必须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在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做好人事管理的基础上保障人力资源的供给、合理公正的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 由于我公司目前的三项业务,广告业务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环保业务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房地产则属于管理型产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各不一样,要想培训这样一批优秀人员,所花费的精力和资金将是很大的,不符合我公司的现状,为此,从经济原则来看,在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在保障人力资源供给方面应主要采取阶段性用人方式,以招聘外部人员的方式为主。员工的流动率不宜太低,全年流动率维持在40%――50%左右,利用一至两年的时间给企业选择一批优秀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同时,制定出关键人员的培养计划,一旦确定为关键人员应从待遇、职位、未来发展计划、培训等各方面予以关注,确保人员的稳定性。 当公司形成一定规模后,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营战略目标将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如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开发人才?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第一矛盾,为此,以不同的阶段的经营战略目标为依据,以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为工具,以各级管理部门的配合为支持,进行集团化的人力资源规划,搭建科学、合理、制度化的人力资源构架,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人力资源管理整体战略 一、不同战略阶段的目标 第一阶段: 基本消除目前弊端,搭建人力资源整体架构,夯实基础管理。(短期计划:2003年),应该建立和完善围绕集团经营发展战略目标,结合各下属企业实际状况的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体系;夯实人力资源基础工作,初步将各项制度、机制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来,努力形成以“集团管理为平台,下属企业实际情况为终端”的集团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集中现有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当前紧迫的工作,解开瓶颈环节; 第二阶段: 系统规划,实现管理的分步提升,使集团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入成熟阶段。(中期计划:2003年---2004年),全面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运作,对集团人力资源工作进行综合统筹、分级管理,引进各种方法和手段,推进集团人力资源体系中的各项制度、各个工作的开展、实施与完善。在集团与下属企业间充分形成互动,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整体运作效果,提升管理水平,使一大批管理人员快速成长,推动集团国际化进程及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三阶段: 完善升级,实施前瞻性管理,发挥战略牵引作用。(长期计划:2004年--),全面夯实人力资源各项工作,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升级、维护;在此基础上,前瞻性地开展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使得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摘要:文章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内容及其重要性,阐述了贵州邮政储蓄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邮政储蓄银行转型时期,应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建立晋升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员工培训,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评价选拔;绩效管理;人员培训;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吸引和保留人才并尽可能发挥人才的能量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作为服务型企业的商业银行,经营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员工的才智、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商业银行的第一资产。只有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商业银行资产的有效利用和银行利润的最大化,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处于转型期的贵州邮政储蓄银行,在参与市场经济博弈的过程中,只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迅速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人力资源管理简介1.1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或组织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即企业或组织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实现企业或组织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1.2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源作为现代社会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的管理实际上是企业发展动力的管理,其核心的管理行为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保持https://www.360docs.net/doc/8c332241.html,/与利用,这四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其循环往复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不断得到升华,进而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员的招聘与任用,即根据组织岗位的需要,选拔配备合适的人才;人力资源的工作绩效考评,即将人作为一种最为宝贵的资源,通过合理使用、科学考核、奖惩强化,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的功效;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即根据工作需要与员工的自身需要,进行系统培养,以促进员工及企业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源的薪酬福利与激励管理;人力资源成本核算与管理等。 1.3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众多经济资源中,人力资源居于关键地位,一方面只有人才可以整合包括物力资源、信息资源在内的一切资源,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价值;另一方面,由于资源配置和组织协调的效率是企业效益的关键,只有那些具备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才能够通过企业组织行为实现高效管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调度、安排、组合一切资源的关键,也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的保证。 2贵州邮政储蓄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发展成效1986年6月,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贵州邮政金融业务恢复开办,一朵金融奇葩在黔中大地盛开。多年来,贵州邮政金融依托遍布城乡的网络优势,真诚服务社会大众,在支持“三农”、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屡创佳绩,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广大客户的认可与肯定。2007年12月23日,经银监部门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贵州省分行(简称贵州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

建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建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当战略管理概念被引进中国以来,不管企业家或经济、管理学家(学者)均在运用和研究战略管理,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定下相应的战略目标、战术手段,以期待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达成企业战略目标。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与之配套战略支撑性的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社会里,人力资源是组织中最有能动性的资源,如何吸引到优秀人才,如何使组织现有人力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支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每一个领导者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这也正是为什么企业的最高领导越来越多来源于人力资源领域的一个原因。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也成为组织战略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司发展中地位 面临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企业经营竞争压力日益增大,任何企业管理者都必须为明天的生存和发展而未雨绸缪。所以现代企业都十分关注战略。因为战略是就是方向,是企业把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预测与对现在优劣状况的把握结合起来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当企业的总体战略明确之后,能否按照拟定的方向运行,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人力资源管理因素。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系统中最难协同而又贯穿于经营过程始终并控制每一个环节的系统构成。因此,构建基于战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企业成功发展的关键,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一方面,企业战略的关键在于确定好自己的客户,经营好自己的客户,实现客户满意和忠诚,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如何让客户满意?需要企业有优良的产品与服务给客户创造价值,能够带来利益;而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需要企业员工的努力。所以,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而竞争优势正是企业战略得以实现的保证。另一方面,企业要获取战略上的成功要素,如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生产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最终都要落实到人力资源上。因此,在整个战略的实现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位置是最重要的。 1、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获得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实现组织战略的灵活性,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的地

人力资源管理试题及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指(B ) A. 把人当成“上帝”,一切都服从、服务于“上帝” B. 把人当成组织中最具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要素 C. 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见 D. 关心员工生活,提高员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2. “深入工作现场,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工作情况”是以下哪种工作分析法的优点(B ) A. 写实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参与法 3.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正在向着战略性的方向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发展最为 迅速的是(A ) A. 人力资源规划 B. 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C.人力资源开发 D. 人力资源绩效管理 4. 对组织内部人力资源供给的预测,常用的方法有:马尔可夫分析法、档案资料分 析法和(B ) A. 趋势分析法 B.管理者继任模型 C.德尔菲法 D.回归预测法 5. 某公司今年离职人员数为30,而今年在职人员的平均数为150,那么,该公司的人员变动率是 (A ) A. 20% B.10% C.15% D.25% 6. 我国组织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A ) A. 人力资源过剩 B. 人力资源浪费 C.人力资源不足 D. 人力资源管理不当 7. 当职位空缺有许多种,而且在某一特定地区内又有足够的求职者的情况下,应该使用以下哪种招募形式 (B ) A.报纸 B.广播电视 C.杂志 D.招募现场的宣传资料 8. 在人员甄选活动中,对一个人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检测称之为(C ) A.能力测试 B. 人格测试 C. 成就测试 D. 兴趣测试 9. 在人力资源规划中,为了保持组织在中、长期内可能产生的职位空缺而制定的人 力资源规划称为(D ) A.人力分配规划 B.调配规划 C.晋升规划 D.招聘规划 10. 世界上第一个兴趣测验量表是(A ) A. 斯特朗男性职业兴趣量表 B. 比奈-西蒙量表 C. 库德职业兴趣测验 D. 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 11. 用轻的秤砣冒充重的秤砣会造成(B ) A.随机误差 B.系统误差 C.信度变化 D.效度升高 12.下图反映的是(C ) A.信度高效度高 B.信度高效度低

(精选)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一、名词解释 1. 公共部门:就是按照特定社会生产关系的要求,通过行使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以体现社会公共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为指向的各种组织实体的总和,其实质是以协调特定社会生产关系秩序下的公共利益关系为根本目的的组织体系。 2.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关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则与规范体系,其核心是关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权力的配置关系及其运行模式。 3. 公共人力资源规划:就是指公共部门根据组织未来的任务和环境对组织提出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其人力资源进行预测、合理配置与计划,进而满足组织所需人力资源的过程。 4. 公共人力资源的工资:是国家依据按劳付酬的原则,以货币形式对公职人员劳动付出的报酬。 5、国家公务员的申诉: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照有关法规,就自身权益问题向原处理机关、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监察机关提出理由要求处理或重新处理的行为。 二、论述题 1、简述系统理论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价值 答:1.在管理与开发的各项活动中对组织机构的认识应该更加深刻明确。 2. 进行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要更加完整统一。 3. 实施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一定要更富有灵活性。 2、公共人力资源工资福利管理的原则 答:1.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2.比较平衡原则;3.定期增资原则;4.物价补偿原则;5.法律保障原则;6.工资福利比例适当原则 3、简述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内涵 答:所谓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是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关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则与规范体系,其核心是关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权力的配置关系及其运行模式。正确认识和理解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内涵,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1.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性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 2.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是人事管理权的配置关系。 3.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与价值的具体化。 4.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精髓是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 4、简述公共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答:所谓公共人力资源规划,就是指公共部门根据组织未来的任务和环境对组织提出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其人力资源进行预测、合理配置与计划,进而满足组织所需人力资源的过程。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1.公共人力资源规划可以预见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组织的外部环境在未来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将使组织的战略目标也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之中。公共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在未来环境和组织目标可能发生变化的前提下进行预测分析,对组织的需要进行识别和回答,把握环境和战略目标对组织的要求,以确保组织长期、中期和短期的人力资源需求,使组织尽快地对环境做出反应,从而增加竞争优势。2.公共人力资源规划是以公共部门的战略目标为基础的,当公共部门的战略目标发生变化时,人力资源规划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3.一个组织需要通过人力资源规划来指导人力资源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3种方法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3种方法 王濂: 实战派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东北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课程:直线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 薪酬管理与薪酬体系设计 在学习中层管理培训课程时了解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相对与传统事务性人力资源管理而言的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形态,它在保证组织绩效、提升组织竞争力方面的战略性职能,促进对战略人力资源的本质性认识,建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 相对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在进行企业管理培训时发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涉及到对“什么是战略”和“什么是战略人力资源”的界定。虽然,多数的学者已经认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对于“战略”和“战略人力资源”的解释和界定,仍未能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在许多文献中,“战略”的定义多种多样,一些学者认为战略就是一种关系,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另一些学者认为,战略就是适应性,即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之间的适应性。关于战略的另一个难点是如何衡量战略,大多数学者和他们的文献,都倾向于用波特、迈尔斯的经典理论。但是,他们关于战略的分类,通常是在假定组织已经明确界定战略目标的前提下的一种外部性分类,未能充分考虑到环境变动与战略调整之间的关系。 因为对战略界定的多样性,形成理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所以在学习企业培训课程后,总结发现大致形成三种基本的研究方法体系: (1)关注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贡献或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 (2)关注企业或组织在所处竞争性环境中采用的战略选择以及这些战略选择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3)考察企业战略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之间的匹配程度,该研究方法假定“外部匹配”和“内部匹配”都对企业业绩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上述三种方法中,第一种方法为多数学者所接受,包括德莱利、莱文、奥斯特曼、伯菲、休斯里德、查德维克和凯培利等人。他们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深度影响组织绩效,因此,组织必须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范围,并保证能够得以贯彻实施。当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实践活动必须和组织的战略需求紧密相连,同时保证战略导向的一致性。 休斯里德提出了被认为具有某种“通用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沿着休斯里德的思路,伯菲提出16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德莱利确定了7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部职业机会、正规培训系统、评价方法、利益共享、工作安全、投诉机制和工作定义。有些文献采用这七项工作来检验人力资源管理的三个主要理论观点:一般性、权变性和配置观,分析结果对这三个理论都提供某种程度的支持。大多数学者认为权变性的观点更适合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但不应忽视配置。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企业战略匹配与否是直接影响企业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专科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专科)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公共部门:就是按照特定社会生产关系的要求,通过行使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以体现社会公共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为指向的各种组织实体的总和,其实质是以协调特定社会生产关系秩序下的公共利益关系为根本目的的组织体系。 2.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关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则与规范体系,其核心是关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权力的配置关系及其运行模式。 3. 公共人力资源规划:就是指公共部门根据组织未来的任务和环境对组织提出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其人力资源进行预测、合理配置与计划,进而满足组织所需人力资源的过程。 4. 公共人力资源的工资:是国家依据按劳付酬的原则,以货币形式对公职人员劳动付出的报酬。 5、公共人力资源:是一个民族国家人力资源整体中的一部分,是能够在公共部门中任职的全部人才的总和。 6、公共人力资源的福利:就是指社会公共部门为改善和提高公务人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采取的一些措施。 7、公共人力资源的奖励:通常是指公共部门依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条件和程序,对在公务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公职人员给予物质、精神嘉奖的活动。 8、国家公务员的申诉: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照有关法规,就自身权益问题向原处理机关、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监察机关提出理由要求处理或重新处理的行为。 9、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公共部门根据国家宪法和法律对其工作人员进行规划、任用、评价、保障等一系列的活动与过程。 10、公开竞争性考试:是指凡涉及录用考试的所有环节完全向社会公开,以吸引尽可能多的考生参与竞争的考试。 二、多项选择 1、我国的公共部门主要包括(ABCD) A. 国家机关 B. 国有企业 C. 事业单位 D. 承担某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职能的中介性组织 2、当代中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包括(ABCD) A. 服务取向 B. 效率与效益相统一的取向 C. 权利与责任相统一取向 D. 公平与正义取向 3、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ABCD) A. 公开 B. 平等 C. 竞争 D. 择优 4、我国现行的国家机关职级工资由几部分构成(ABCD)

尔雅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答案

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一) 1 关于做事和为人,说法正确的是()。 A、偏重做人 B、偏重为人 C、寻求极端 D、不能有偏颇 正确答案: D 2 对一个人的要求,是随这个人的()的不同而不同的。 A、思想 B、层次 C、家境 D、学历 正确答案: B 3 以下哪个问题体现的是“心态”方面的思考?() A、你是否时时刻刻都在为提高自己基本素质而思考和努力 B、你是否具备用人单位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C、你是否具备用人单位所需要具备的能力 D、你的专业学的怎样 正确答案: A 4 大学生中的两个极端的右端指的是()。 A、社会性方面非常好 B、侃侃而谈 C、扎实的专业 D、沉默不语 正确答案: C 5 现代企业对一个新入职的员工的最大要求是他的()。 A、专业知识和技能 B、人际关系 C、自我反思 D、管理能力 正确答案: A 6 为人做事中要学习的主要问题不包括()。 A、心态的问题 B、人际交往的问题 C、如何把握形式的问题 D、自我管理的能力 正确答案: D

“学以致用”是大学毕业的目标之一。() 正确答案:√ 8 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应该是在20岁之前完成的。()正确答案:√ 9 当代企业希望招聘到所有极端方面的人才。() 正确答案:× 10 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会影响就业。() 正确答案:× 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二) 1 做事过程中什么最重要?() A、好快 B、合作 C、理解 D、诚信 正确答案: A 2 抱怨的心态有无价值()。 A、有 B、有一点 C、有的时候会有 D、没有任何价值 正确答案: D 3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还基本没有。() 正确答案:√ 4 在为人过程中,最最需要关注的是修己。() 正确答案:× 5 批判能够解决问题。() 正确答案:× 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三)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试题及答案

本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人力资源成本 2.职务分析 3.招聘 4.职业生涯 二、混合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 号内) 1.下面哪一项不是人力资源的特点?( ) A.能动性资源 B.特殊的资本性资源 C.高增值性资源 D.一次性资源 2.对抗性劳资关系和钢性薪酬体系是哪个国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 A.日本 B.美国 C.韩国 D.中国 3.“好吃懒做、唯利是图”,符合下面哪种思想假设?( )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自我实现的人”假设 D.“复杂人”假设 4.与员工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反映了人本管理哪方面的基本内容?( ) A.九人的管理第一 B.以激励为主要方式 C.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D.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 5,推孟教授提出正确计算IQ的公式是( )

A.IQ=(心理年龄/实际年龄)X100 B.IQ:(实际年龄/心理年龄)X100 C.IQ=(心理年龄X实际年龄)X100 12).IQ‘(实际年龄一心理年龄)X100 6.让秘书起草一份文件这是一种( ) A.任务 D.职位 C职务 D.职业 7.预测由未来工作岗位的性质与要求所决定的人员素质和技能的类型,这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哪一个步骤?( ) A.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 D.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C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D.制定能满足人力资源需求的政策和措施 8.下面哪种不是反映人力资源成本状况的报表?( ) 九人力资源投资报表 D.人力资源成本报表 巴人力资源流动报表 n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平衡表 9.通过人员分析,确定人员标准。这是招聘选拔工作的哪一阶段?( ) A,准备阶段 B.实施阶段 C选择阶段 D.检验效度阶段 10.根据劳动的复杂程度、繁重与精确程度和责任大小来划分等级,根据等级规定工资标准。这是种什么工资制度?( ) A.技术等级工资制 B.职务等级工资制 C.结构工资制 D.多元化工资制度 11.关于人力资源的解释有三种代表性观点,即:( ) A.成年人观 B.在岗人员观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WOT 分析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是组织中最有能动性的资源,如何吸引到优秀人才,如何使组织现有人力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支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如图1所示。 2、在整个战略的实现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位置是最重要的。企业要获取战略上的成功的各种要素,如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生产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等,最终都要落实到人力资源。 3、一个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视人力为资源,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认为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

强调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在对内外部环境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足,清晰的勾勒出未来人力资源愿景目标以及与企业未来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并制定出能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可行措施以及对措施执行情况的评价和监控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战略系统。 4、四大核心职能:打造战略所需的人力资源队伍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职能包括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评价和人力资源激励四方面职能,从而构建科学有效的“招人、育人、用人和留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如图3所示。 图3: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 战略性人力资源配置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基于公司的战略目标来配置所需的人力资源,根据定员标准来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调整,引进满足战略要求的人力资源,对现有人员进行职

位调整和职位优化,建立有效的人员退出机制以输出不满足公司需要的人员,通过人力资 源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任务是对公司现有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培养,从素质 和质量上保证满足公司战略的需要。根据公司战略需要组织相应培训,并通过制定领导者 继任计划和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来保证员工和公司保持同步成长。 战略性人力资源评价的核心任务是对公司员工的素质能力和绩效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 一方面保证公司的战略目标与员工个人绩效得到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为公司对员工激励和 职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战略性人力资源激励的核心任务是依据公司战略需要和员工的绩效表现对员工进行激励,通过制定科学的薪酬福利和长期激励措施来激发员工充分发挥潜能,在为公司创造价值的 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下图为一公司SWOT分析图

人力资源管理全套试题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模拟题2 一、名词解释 1.人员甄选 俗称选拔,指采取科学的人员测评方法选择具有资格的人来填补职务空缺的过程。 2.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他人的某种特殊表现突出时,印象深刻,由此引起对其他特征的忽视, 从而产生以点概面的现象。 3.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倡导和全体员工的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 习惯的总和。 二、简答题 4.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5.简述问卷法的优缺点。 6.简述绩效工资制存在的问题。 7.简述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意义。 参考答案: 4.答:(1)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达到有效管理员工的目的。(2)通过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关系的管理,在实现人员管理的同时,达到组织体系、文化体系协同发展的目的。(3)通过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组织的生产率、实现组织目标。 5.优点:可以面面俱到,在短时间内收集尽可能多的工作信息;比较规范化、数量化,适合于用计算机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收集到准确规范、含义清晰的工作信息;成本低,工作人员比较容易接受,可以随时安排调查。 缺点:问题事先已经设定,调查难以深入;设计质量难以保证,工作信息的采集受问卷设计水平的影响较大;对任职人员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不能面对面地交流信息,从而了解不到被调查对象的态度和动机等较深层次的信息;不易唤起被调查对象的兴趣;除非问卷很 长,否则就不能获得足够详细的信息。 6.答:(1)对于员工而言,绩效工资制存在着风险,带来收入的不稳定。 (2)绩效与能力和态度并不完全相等。短期的业绩有时并不符合组织战略的需要。绩效工资制的关键是设置合理的业绩衡量指标,这些指标必须符合组织战略,将团队绩效与个体 绩效结合起来。 (3)绩效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与个人关系并不那么直接,市场、环境、组织系 统、工具设备、同事合作等都是影响绩效的重要因素。 (4)很多常规工作、基础工作并不直接与绩效相联系,因此很难用绩效来衡量。 (5)导致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追求短期的绩效,不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 7.答:(1)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企业效益 (2)加强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 (3)有利于正确核算企业当期利益,合理分配利润 (4)有利于国家对全体社会人力资源进行宏观调控 三、论述题 8.为使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能充分体现弹性,应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9.试述针对不同职位的员工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参考答案: 8.答:为使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能充分体现弹性,适应未来高速变化的环境,应重点做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