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案

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案
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案

潘小明《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听课笔记]

一、导入:

师:(拿出一根黑色电线)这是什么?

生:电线。

师:它干什么用的?数学课上肯定不是用来通电的。

生:(笑)用它可以围一个长方形。

师:(又拿出一根红色电线),刚才那根黑色电线长20厘米,这根红色电线比它长一些,有24厘米。你猜这根电线干什么用的?

生:刚才那根是围长方形,那这根就围正方形。

师:呵呵,还是围长方形的。

二、作出猜想:

师:有两根铁丝,一根长20厘米,另一根长24厘米,用这两根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哪根铁丝围成的长方形大?

生:我觉得红色的那根铁丝周长长一些,所以它围成的长方形面积也就大一些。

三、实践验证

师:(板书:周长长的长方形,面积就大)这仅仅是个猜想,需要进行验证。(板书:在这句话后面打上“?”)你准备怎样进行验证呢?

生:我准备用铁丝围一围来验证。

师:好,咱们就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请大家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两根铁丝围的过程(说明:方格纸上两点间的距离均为1厘米),注意在画的时间要保证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必须是20厘米和24厘米。

(学生独立思考实践探究,老师巡视)

师:谁能将你的实验结论及依据向大家汇报一下。

生1:我觉得这句话是对的。我是把20厘米的铁丝围成了一个长9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我又把24厘米的铁丝围成了长9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27平方厘米,所以这句话就是对的。

师:这位同学通过动手实验,发现这句话是对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两种围法)

生2:我觉得这句话是错的。我是把2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我又把24厘米的长方形围成了长1厘米、宽13厘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13平方厘米。(多媒体课件演示)师问生1:听了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1:他举的例子确实是用20厘米铁丝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大,而有24厘米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小,所以我觉得他说得对,这句话是错的。

生:这里“周长长的长方形,面积就长”,也就是说周长长的长方形,面积就一定长。可是不一定就长,所以是错的。

生3:我觉得这句话既是对的,又是错的。

师:这是一道判断题,判断能够既对又错吗?

生4:我觉得有的时候周长长的长方形面积就大,有的时候周长短的长方形面积大。

师:你这还是和刚才那位同学是一个意思,等于没说。

生5:我觉得周长长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大;周长短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小。

师:验证时只要找到一个反例就可以说明这个结论是错

的。

生6:我刚才围的都是24厘米长的铁丝,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我围的第一个长方形长是11厘米,宽是1厘米,它的面积是11平方厘米。我围的第二个长方形长是7厘米,宽是5厘米,它的面积是35平方厘米。我发现这个长方形越接近正方形,它的面积就越大。

四、深入探究

师:它说了几层意思?

生7:他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它们的周长不一定相等。第二层意思是这个长方形越接近正方形,它的面积就越大。

师:越接近正方形,“接近”是什么意思?请大家与同伴交流一下。(学生讨论交流)

生:……

师:长和宽之间的相差数越小,面积就越来越大,那大到什么时候就不能再大了呢?

生:当它变成正方形时,面积就最大。

师:当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对于其它周长的长方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谁能举例验证?

生:我就用周长20厘米的铁丝来围,如果围成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25平方厘米,它的面积最大。

师:同学们通过实践,举反例否定了周长长的长方形面积就大这句话。我们通过观察进一步看出了当长与宽越接近的时候,长方形的面积也就越大;当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通过刚才这位同学的举例,我们在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中又一次得到了验证。

四、巩固练习

师:一个用竹篱笆围成的长方形鸡圈,长12米,宽6米,现在要进行扩建,要求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增加鸡圈面积,你行吗?最多能增加多少面积?

生:最多能增加9平方米。

师:你怎么想的?怎么知道是9平方米的?

生:……

(由于是现场听课记录,所以内容记得不够准确全面,还望网友们原谅。)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 2、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3、在动手操作和交流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照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花美吗?其实在老师的心目中,认为比花更美的是同学们的笑脸。看,这张照片同学们 笑得多么开心啊!还记得这是我们什么时候照的合影吗?看到这张照片,老师就回忆起当天的快乐。你们喜欢这张照片吗? 2、老师把这张照片洗出来了,还想在它的四周用漂亮的花边装饰后作为班级的全家福贴在 教室里。谁能到前面指一指,老师要在哪几条边贴花边? 3、这4条边长度的和其实就是这张照片的周长。能用粉笔把照片的周长描画在黑板上吗? 4、照片的周长是长方形的。看来,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老师就知道该买多长的花边 做装饰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的周长”。 二、探究新知。 1、我用什么方法能知道长方形的周长有多长呢? 学生汇报方法。 告诉学生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定义,并在黑板上用红笔和黄笔描出来。 2、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1)试做:现在能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了吗?拿出题卡,在第一板块列式算一算。 2)汇报:老师发现,同学们在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时,用到了这样3种不同的方法。 谁的方法跟第一个同学一样?能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吗?板书 3)比较:你认为哪种方法计算起来最简便?为什么? 4)小结:这些方法,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老师知道该买多长的花边作装饰了。你们帮老师解决了问题,老师谢谢你们。 三、巩固练习。 1、森林里,乌龟和小白兔又要进行赛跑了。想不想给他们当裁判?他们沿着各自的场地赛 跑。发令枪响时,仔细数一数乌龟跑了几圈?小白兔跑了几圈?算一算谁跑的路长?谁是冠军? 2、小白兔得了冠军,蹦蹦跳跳地跑回自己家的菜园子。这就是它家的菜地,是长方形的, 一边还靠着墙。小白兔想在菜地的周围围上篱笆,你能帮助小白兔算出篱笆至少多长吗?应该在那几条边上围篱笆? 3、小白兔围完篱笆,又给一个周长10米,宽2米的花坛浇水,你能算出花坛的长是多少 米吗? 4、同学们的表现真棒,老师给同学们制作了周长是16厘米的奖卡。猜一猜,老师制作的 奖卡,长和宽是多少?每一位同学可以猜3次。老师制作的奖卡有几种可能?要想猜得快,有什么好方法?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长方形周长的知识解决了这么多生活中的问题,数学知识是多么有用啊。课后,同学们再找一找利用今天的知识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生活种的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边长1分米)若干,长方形(长7厘米,宽2厘米)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大家看过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吗? 生:看过 师:喜洋洋和懒洋洋参加了运动会,懒洋洋围绕长方形果园跑了一周,喜洋洋围绕正方形草坪跑了一周,问谁跑的多呢? 生1:喜洋洋

生2:懒洋洋 生3:一样多 师:要比较出谁跑的多,要分别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二、探究新知 (一)、长方形的周长 师: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那么,如何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教师引导交流: 生1:我们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加起来,就得到了它的周长。方法:长+宽+ 长+宽=长方形的周长。即6+4+6+4=20. 生2:我们先算了两个长,再算了两个宽。方法是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 6×2+4×2=20. 生3:我是先算了长加宽的和,也就是长方形一组邻边的长。因为有两组相等的邻边, 所以再乘以2,即(6+4)×2=20(厘米) 师:比较一下着三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把自己喜欢的方法和同位汇报交流。 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二)、正方形的周长 师:老师这里呀还有一张正方形卡片,谁来说一说正方形的周长?要想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数据?正方形卡片的边长是5厘米,你会计算它的周长吗?怎么算? 生汇报算法: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2页例2、第43页例3和第44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 、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学会解决生2 活中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 4、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测量实践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1、教学理念:本课采用新课标理念下的“探索—交流—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激情引趣、自主探索、协作交流、感悟归纳、拓展应用等环节的交替运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和合作交流中探索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生活中的数感。并在学习任务中渗透热爱学校、热爱运动、热爱班集体的品德教育;使学生在“趣中学、学而乐;乐中悟,悟而用”。 2、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师准备好学具卡片,直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1、师:再过几周,校运会就要开幕了,上届校运会上我们班的运动健将努力拼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让我们一起欣赏他们比赛时的英姿,好吗, 2、课件展示:校运会上本班学生参赛的照片欣赏(配音乐),最 后定格在一张长方形和一张正方形的照片画面。(用线条动画标出边框,并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 3、提出问题(总任务):要为这两张照片做相框,你知道要用多长的木条吗,(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4、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一)长方形的周长: 1、师: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要知道什么?(小组讨论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要测量出它的四条边的长度,也可能有学生说出只要最两条边,可给予鼓励。) 2、教学例2 (1)同学拿出学具卡片(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动手测量并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周长。(教师巡视辅导,发现用不同方法的同学) (2)小组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的,结果一样吗,哪种方法比较好, (3)同学汇报(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说)。 (4)同时课件演示:测量结果在课件上输入,学生说到哪种计算方法就出现相应的计算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 4×2=8(厘米) 12+8=20(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优秀教案及反思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教案 教材说明: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版三年级上册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周长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从学生熟悉的景境引入,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吸引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学习新知。 学情分析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体验数学的乐趣。教学前测: 通过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提问及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认识,80%的学生掌握较好。因此,我制定了一下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认识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说完整话。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说,什么是周长呢? 生:围成一个物体的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的周长。如我们的数学书的周长(边说边比划) 生:围成一个图形各条边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比如三角形就是三条边的总和,四边形就是四条边的总和,……有几条边,就是把几条边加起来的总和。 师:说的真好。(拿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谁愿意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指哪里的长度?(学生上来指出)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的周长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 二.探究求“周长”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举例、指一指、知道了周长的意义。同学们,你们也有和老师一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你能判断那个的周长长一些吗?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谁长一些”来引导学生的猜想,激发探究欲望。]生:长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生:正方形的周长长一些。 生: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师:现在有三种不同意见,现在老师请你们自己动手量一量,算一算它们的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要先量什么边? 生:我想先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可以比较了。 师:说的真好!那么该怎样量?又怎样算呢? 生:我认为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了。 师:好!现在请你们拿出长方形的卡片,动手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生: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 师:长方形的周长怎样算呢?请四人一组互相交流完成汇报。 生:1.根据周长的定义去求,就是求长方形4条边的长度之和。

小学数学 三年级数学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练习 教案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1.通过练习让学生对面积和周长有更深刻的认识,能选择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公式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面积和周长的概念,从而选择正确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小结,揭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练习 二、新课 1、出示例3:一张长方形的餐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

块玻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平方分米?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练习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意义不同 (2)计量单位不同 (3)计算方法不同 揭示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三、运用、解决问题 同学们已经区分了周长和面积,你们现在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1、练习十九第5题: 先独立进行估计,再进行测量并计算。展示校对。 2、练习十九第6题: 一个长方形花坛,长50米、宽25米。 (1)求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

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及面积

选项按钮组控件(OPtiongroup),也可以叫做“单选按钮组”,是vfp的常用控件之一。在vfp基础教程-单选按钮组一文中已经给出了该控件的常用属性和方法,并且给出了一个将该控件的controlsource属性与表中某一字段绑定的例子。本文来补充一个对该控件的click事件进行编程的例子,运行界面如下图: 在上图中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或面积。制作步骤如下: 一、新建表单,将其caption属性值设为“编程入门网-计算长方形周长及面积”,AutoCenter属性值设为.t.,height属性值设为235,width属性值设为280,保存为“计算长方形周长及面积.scx”。 二、向表单添加两个label控件:label1和label2,将它们的caption属性值依次设置为“请输入长:”和“请输入宽:”,AutoSize属性值均设为.t.,BackStyle属性值均设为“0-透明”。 三、在label控件的右侧添加两个文本框控件Text1和Text2,把它们的位置依次与label1和label2对应起来。 四、在label控件及文本框控件的下方添加一个选项按钮组控件Optiongroup1,首先将它的AutoSize属性值设置为.t.,ButtonCount属性值设置为3;然后右击选项按钮组控件选“编辑”命令,在它的编辑状态下拖动其中的三个选项按钮成水平排列,并依次选中三个选项按钮,将它们的caption属性值依次设置为“周长”、“面积”和“周长及面积”。 五、在选项按钮组控件的下方添加两个label控件:label3和label4,将它们的visible属性值设置为.f.;在label控件的右侧添加一个命令按钮控件command1,将它的caption属性值设置为“退出”。适当调整各控件的大小和在表单上的位置。 六、添加事件代码:

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石碣袁崇焕小学:钟灿洪 教学内容:三年级哦数学上册P42-4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的观察、测量、讨论的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 法。 2. 使学生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 发展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新旧知识的引入。 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请你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课件出示图形: 问:你们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吗? 根据学生操作演示,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问:你能指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根据学生操作演示,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就是它们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1)猜一猜:谁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90 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0

2 (2)交流方法。(比一比、量一量) 4厘米 问:各条边长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6厘米 2、全班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问:大家都认为量一量的方法能很好地、科学地求出上面图形的周长, F 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求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板书:(长+宽)X 2 =长方形的周长 问:要计算长方形周长时,必需要知道什么条件?(长和宽) 3、 试练:一个长方形长 5米,宽3米。周长是多少米? 4、 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 8厘米 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 全班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① 8+8+8+8=32 (厘米) ② 8 X 4=32 (厘米) 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比较取优,归纳方法) 板书:边长X 4 =正方形的周长 计算正方形周长时,必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5、试练:一块边长是 2分米的手帕,它的周长是多少分米?用一根 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三、巩固练习 ① 5+3+5+3=16 (厘 米) ② 5 X 2=10 (厘米) 3X 2=6 (厘米) 10+6=16 (厘米) ③ (5+3)X 2 =8 X 2 =16 (厘米) (比较取优,归纳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周长》教案

长方形周长。(教材第48~49页)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难点: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件。 师: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还知道了多边形的周长就是把围成多边形的各边长度加在一起。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看课本第48页图一,量一量,算出图中长方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进行测量并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把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5+3+5+3=16(厘米)。 ?因为长方形有2个长、2个宽,所以可以分别计算2个长的和,即5×2=10(厘米),2个宽的和,即3×2=6(厘米),再相加,即10+6=16(厘米),所以长方形的周长为5×2+3×2=16(厘米)。

?先算一个长与一个宽的和,再乘2,即(5+3)×2=16(厘米)。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即可,不强求算法的统一。 师:你能算出下面正方形的周长吗?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图二) 学生可能会说: ?把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相加,即3+3+3+3=12(厘米)。 ?也可以像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那样列式,即(3+3)×2=12(厘米)。 ?依据正方形的特征:4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正方形的周长也就是4个3厘米,所以可以写成3×4=12(厘米)。 对于以上方法都给予肯定,表扬解答正确的学生。 师: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跟小组的同学先讨论交流。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总结归纳。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根据周长的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把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就是长方形的周长,把围成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就是正方形的周长。 (2)结合图形的特征: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长度相等,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特征是四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师:你能运用所学知识,帮淘气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最下面例题)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长边靠墙,那么此时需要的围栏长度是两个宽边(4米)和一个长边(6米),即4+4+6=14(米),需要14米的围栏;另一种情况是宽边靠墙,那么此时需要的围栏长度是两个长边(6米)和一个宽边(4米),即4+6+6=16(米),需要16米的围栏。 对于能算出一种情况的学生,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不强求算法的统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根据周长的含义,把每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也可以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计算。 生2: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场景一】:师:老师手里有一根铁丝,看看可以做什么?生:可以围成一个长方形。师:这根铁丝长24厘米,如果给你,打算怎么围?可以围出几个形状的长方形?生:先围一半。师:(将铁丝对折),举着问:这是什么?生:一条长加一条宽。师:继续折,折好长方形的两条长与一条宽,再怎么折?(生示意他再将长的一条边折过去,正好是一个长方形。(师继续演示,又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师问:这些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面积会怎样?生1:它们的周长一样,面积不一样大。生2:面积应该是一样大的。生3:不管怎么围,周长一样,面积也相等。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板书“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也相等。”这仅仅只是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想办法验证才行,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在小组里说说。【赏析】:这是新课的引入,很朴实。但细细品味,就不那样简单。从老师手里的铁丝,思考围长方形的多种可能性,从而引发学生猜想“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会怎么样?”老师提供有效“刺激物”,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是智慧的开端。【场景二】:师:现在请大家来交流一下,你在方格纸上怎么画的长方形?生1:我画了三个长方形,长与宽分别是10厘米和2厘米,8厘米和4厘米,7厘米与5厘米(出示图画)。我得到的结论是: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相等。师:(板书长与宽的长度)看这位同学画的长方形,与我们围的长方形一样吗?周长符合什么条件?生2:周长是24厘米。师:通过验证,刚才的结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也相等”是错的。板书(×)我还发现刚才验证时,很多同学出了问题。验证不出来,有谁知道?生3(不解地):我画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8和2,还有6和5,所以做不出来。师:他所画的长方形的周长怎么样?(不相等,不是24)生4:我画的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都是24平方厘米。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是不是有这样的想法:有了猜想,怎么来验证呢?生5:先要看长方形的周长是不是24厘米。师:对,先画两个长方形,周长24厘米,再通过计算判断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那么,有的同学画2个,有的画3个,是不是越多越好,你们认为画几个?生6:我认为画两个就可以了。师:对,只要举个反例就行,不必再画3个、4个、5个。【赏析】:从猜想到验证,潘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究,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思维对象从铁丝转借到“图画”,从关注图形形状的不同,转向关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面积的大小关系”这正是潘老师设计的精妙之处,学生始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探究和讨论的情景中,兴趣盎然,在独立思考、小组学习中学会倾听不同意见,综合比较,作出判断,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智慧互动。【场景三】: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已经知道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相等。用24厘米的铁丝,可以围成多个不同的长方形。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画出来的长方形面积比较大?有没有这样一个规律?如果有,怎么去发现呢?(师出示刚才画的长方形:长10厘米,宽2厘米)想像一下,还可以怎么画?生:长还可以是11厘米,宽1厘米。师:你还能想出多少?请你把这些数据整理在下面的表格里,看看有什么规律。学生独立练习,稍后反馈。展示两份学生作品:周长长宽面积 24 厘米9327 10220 5735 6636 11111 21020 周长长宽面积 24 厘米11111 10220 9327 8432 7535 6636 师: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生1:我比较喜欢第二种。生2:第二种按顺序写,感觉很清楚。师:是呀,有序地思考,便于归类(媒体随即出示了相应的长方形直观图)师:仔细看看,什么时候面积最大?有没有什么规律。从自己的表格里找一找,想好了应该怎么表达,再与同学交流。生1:我们小组

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Perimeter of rectangle and squar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新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42-43页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快速抢答:(复习平面图形的特征) 2、一组判断(复习周长的概念、课件演示)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第二次龟兔赛跑》,乌龟围着长方形跑,兔子围着正方形跑,讨论猴子裁判公不公平。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要知道乌龟跑了多长的路,就是要知道长方形的什么? 师:要想知道长方形的周长,小猴应该告诉我们什么的长度? 师:现在小猴告诉我们这个长方形的长是6米,宽是4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交流汇报,师板书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 1、6+4+6+4=20米 2、6*2=12米4*2=8米12+8=20米 3、(6+4)*2=20米 练习:说一说、量一量、算一算 (同桌说怎样算数学书封面的周长,然后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再计算数学书的周长)。 小结:知道什么就可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我们刚刚帮小猴算出了乌龟跑的路程,你们能帮小猴算算小兔跑的路有多长吗? 师:小兔是围着什么图形跑一周?小兔跑一周的路程就是正方形的什么?

《长方形的周长》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学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活动,进行归纳,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有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理解了周长概念,掌握了简单的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周长的认识教学中,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正方行的周长有了初步的认识,不排除有部分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不透彻,为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一些阻力,可以通过旧知复习来排除。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进行猜想验证,通过归纳总结,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抽象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直尺、绳子、方格纸。 五、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巴拉拉小魔仙吗?小魔仙委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小礼物。(出示长方形画框、正方形画框)喜欢吗?

生:喜欢。 师:谁能说说画框的这个面是什么形? 生:左边的画框的面是长方形。右边的画框的面是正方形。 师:同学们的眼力真好!如果我们要给画框镶上金边,哪个需要的材料多呢?生:我们量一量就知道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对!只有通过测量、计算、比较,我们才能知道哪个画框用的材料多。 (二)复习旧知。 1、复习长方形特点,建立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师:左边画框的面是长方形。右边画框的面是正方形。谁来说说长方形的特征?生: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它有两个长和两个宽。(板书) 2、复习正方形特点,明确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师:长方形身上的特征,正方形有吗? 生:有。正方形四个角也都是直角,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板书) 师:正方形与长方形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板书) 师:大家说的真好! 师:同学们,小魔仙交给老师礼物时,让我给画框镶上金边,你们能帮帮我吗?生:能。 师:要求金边的长,就是求什么? 生:计算画框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 师: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 生:围成长方形四条边的总长度,叫做长方形的周长。(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通过求金边的长来研究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三)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长方形纸片和一张正方形纸片。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我的要求一起探究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10分钟后,每组选出代表汇报。) 要求:1、一人测量,一人记录,一人汇报。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周长》教学设计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长方形的周长》(教材48页和49页)。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呢?(指明说说)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图形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在我们教室找找。由于实际需要,经常需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这一节我们就重点研究长方形的周长。 二、探究新知: 1.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 (指明说说,而后老师小结) 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2、谈话:圣诞节和元旦节快要到了,想举办晚会庆祝吗?(想)那就把我们的教室打扮的漂漂亮亮吧!给黑板的四周挂上彩带,那就需要先买彩带,买多长彩带合适呢?这就需要我们先计算黑板的周长。(理解黑板的周长就是需要买彩带的总长度) (1)测量黑板的长和宽。 (2)尝试计算。(展板出示学生不同算法)

(3)多媒体出示3种不同的算法,比较哪种最简便。 400 +140+ 400 + 140= 1080 cm 400×2 + 140×2 = 1080 cm (400+140) ×2 = 1080 cm 3、解决教材第一个问题: 量一量,算出右面长方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学生尝试计算。 (2)指明汇报,集体订正后并优化算法。 4、解决第二个问题: 正方形的周长该怎样计算?量一量,算一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1)学生独立探究; (2)指明汇报,集体订正后优化算法。 5解决教材第三个问题: 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呢? (1)指明说说; (2)小结并多媒体出示: 长方形周长 =(长+宽)×2 正方形周长 = 边长×4 5、解决教材第四个问题: 淘气想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蔬菜园,长是6米,宽是4米。可以怎样围?分别需要多长的围栏? (1)让学生在书上计算笑笑的围法:(引导学生说:长边靠墙)

《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教学设计

《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熟记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 2.在探索长方形变式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过程中,思考周长或面积变化的原因,发现图形变化过程中,周长与面积的变化; 3.能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2.在研究的过程中掌握长方形变式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探究中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寻思考的方向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吗? 生: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师:那你还记得什么是周长吗?拿出你的数学书,描一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生上台描,并总结: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那谁会表示出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呢? 生动手摸一摸,并总结: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二、唤醒旧知,明思考的起点 师:出示长方形 生1:需要知道长和宽。 生2:我也需要长和宽的信息。 师:出示:20cm、30cm ,标出长和宽,请先解决周长问题。 生:(30+20)×2=100(cm)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师:再来解决面积。 生:30×20=600(cm2)(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再在这个长方形纸里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你觉得该怎样剪? (学生上台操作演示) 追问:为什么这样剪下来的就是正方形?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及时补充) 这个正方形和剩下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又分别是多少?动手算一算。 (学生口答,教师板演)

长方体和正方体周长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大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大全 周长: 长方形周长公式=(长+宽)X2 正方形周长公式=边长X4 直径=半径×2 半径=直径÷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或=圆周率×半径×2 面积: 长方形面积=长X宽 正方形面积公式=边长X边长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容积:容器若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 表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S=6a×a(棱长×棱长×6) 正方体体积公式:V=a×a×a(棱长×棱长×棱长) 长方体的表面积:S=2×(ab+bc+ac)((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体积公式:长X宽X高 长方体棱长总和公式:(长+宽+高)X4 正方体体积:Va×b×c(长×宽×高) 正方体棱长总:棱长X12 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 圆柱体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或S=2π*r*r+2π*r*h(2×π×半径×半径+2×π×半径×高)]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或V=π *r*r*h(π×半径×半径×高)] 圆锥体积:V=S底×h÷3(底面积×高÷3) 正方体体积公式:棱长X棱长X棱长 通用体积公式:底面积X高 截面积X长

表面积的变化要会人折。 长方体或正方体被锯开后,一次会增加两个面;反之,两个相同,体或长方体拼在一起,一次 会减少两个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相同点和不同点要牢记。 平面图形 名称符号周长C和面积S 正方形 a—边长 C=4a S=a2 长方形 a和b-边长 C=2(a+b) S=ab 三角形 a,b,c-三边长 h-a边上的高 s-周长的一半 A,B,C-内角 其中s=(a+b+c)/2 S=ah/2 =ab/2·sinC =[s(s-a)(s-b)(s-c)]1/2 =a2sinBsinC/(2sinA) 四边形 d,D-对角线长 α-对角线夹角 S=dD/2·sinα 平行四边形 a,b-边长 h-a边的高 α-两边夹角 S=ah =absinα 菱形 a-边长 α-夹角 D-长对角线长 d-短对角线长 S=Dd/2 =a2sinα 梯形 a和b-上、下底长 h-高 m-中位线长 S=(a+b)h/2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设计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理解周长的意义。 2.能力目标: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 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学教具 钉子板、绳子、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拿出准备好的几何图形,平放桌上,把长方形挑出、放在一边。(观察) 提问:(1)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相对的两条边相等) (2)相邻的两条边有什么不同?(一条边长,一条边较短) (二)学习新课 1.谈话:同学们对长方形的特征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形的知识.通过学习,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意义,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2.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 请同学们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 教师归纳出: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在自己的长方形纸片上标出长和宽。 3.学生动手操作,理解长方形的周长。 教师出示围在钉子板上的长方形。 提问:什么叫做周长? (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请一位同学来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其他同学互相看着摸一摸,你自己的长方形纸

片的周长。 再请一位同学指一指钉子板上的长方形的周长。 提问:你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吗?(能)一位同学把围成这个长方形的线取下来测量,测得长度是60厘米。(回答: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大约是60厘米) 4.设疑:比较小的长方形,要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可以用量的办法,如果要想知道大的长方形土地的周长是多少,用量的办法就不行了。我们能不能根据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周长是多少呢? (1)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老师将学生不同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6+4+6+4=20(厘米) 6×2+4×2=12+8=20(厘米) (6+4)×2=10×2=20(厘米) (3)比较。 教师指着3个不同的算式问:他们算得对吗?为什么?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小组讨论) (4)反馈归纳: 提问:谁能在图上指出6×2和4×2分别表示哪部分?(6×2表示两个长的和,4×2表示两个宽的和) 师归纳:长方形的周长就是两个长与两个宽的和。 指名一同学在图上指出6+4表示哪部分.(6+4表示一条长、一条宽的和) 问:10×2表示哪部分.(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的 2倍,也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师归纳: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用两个长和宽的和计算出来。现在,我们用这个方法求出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8+6)×2=14×2=28(米) 5.小结:通过观察、操作求长方形周长,同学们想出了3种方法,都对。一种是四条边长连加的和,第二种方法是:用两个长的和加上两个宽的和。第三种方法是用两个长加宽的和来求周长。第三种方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因此比较简便。 (三)课堂练习(投影) 1.算出下面长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应用题

1、同学们出的墙报,长18分米、宽12分米。墙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在墙报四周贴一条花边,花边的总长是多少分米? 2、教室地面长是8米,宽是5米,如果用边长2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方砖多少块?如果每块砖6元钱,需要多少元? 3、 一个用铅丝折成的六边形,它的每条边都是12厘米,要是把它改折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4、篱笆的长是多少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5个) 5、一个长方形花圃长20米,宽8米,这个花圃的占地面积是 多少平方米?周长是多少米? 6、一间长方形会议室长12米,宽6米。这个会议室地板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分米?如果一块地砖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铺完这间会议室地板至少要用多少块这样的地砖? 7、一个零件形状如图,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单位:厘米) 8、王大妈利用一面墙围了一个长10米,宽6米的养鸡场,这个养鸡场占地多少平方米?如果用竹篱笆围,至少要竹篱笆多少 菜地的长是20 米,宽比长少5 米。 6 14 6

米? 9、一个苹果园长24米,宽18米,如果每棵苹果树占地3平方米,这个苹果园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10、有一块菜地,长12米,宽8米.如果每平方米收菜45千克,这块地可以收菜多少千克? 11、一个长方形的土地,长是45米,宽是30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3平方米中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12、周长是1200米的正方形果园一共收苹果18吨,问平均每公顷收苹果多少吨? 13、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5米,宽35米,小丽沿操场边跑了5圈,一共跑了多少米?这个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4、一辆洒水车,每分钟前进220米,洒水的宽度是6米。洒水车行驶5分钟,能给多大的地面洒水?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优质课教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85~86页,【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并未给周长下定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求法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本课教学目标是能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多种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抽象概括能力,会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目标】: 1.基本目标: (1)使学生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 (2)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发展目标 (1)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 (2)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协

作互助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教学方法】: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中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1、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生互动探讨新知、引导学生总结、点拨学生迷惑等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呢?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总结规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长方形周长和面积

长方形周长和面积 1,把16个边长为3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把6个边长为4厘米的小正方形如下图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为多少厘米? 3,把6个长为3厘米、宽为2厘米的小长方形如下图拼成一个大长方形,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4.将一张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纸,剪成4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那么这4个小正方形周长之和比原来的大正方形的周长增加了多少厘米? 5.把一个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如下图剪成6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形,这6个小长方形周长的和与原来的正方形相比,增加了多少厘米?

6.将一个长为8分米,宽为6分米的长方形如下图剪成6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形,这6个小长方形周长之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多少分米? 面积计算 1,把一张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这张正方形纸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把一块长2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铁板切割成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铁板的面积是多少? 3,将一张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剪成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那么剪下的另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为36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运动场有一个正方形的游泳池,在游泳池四周粘上瓷砖,瓷砖总长400米,求游泳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在公园里有两个花圃,它们的周长相等。其中长方形花圃长40米,宽20米,求另一个正方形花圃的面积。 7. 求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8.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1 3 24 (1) 15 20 30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