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农业区划是管理和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我国农业区划种类较多,其划分方法也不尽一致,目前主要有:①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编制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它是根据农业生产条件、特征和发展方向、重大问题和关键措施及行政单位的完整性等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农业区,即东北农林区、内蒙及长城沿线牧农林区、黄淮海农业区、黄土高原农林牧区、长江中下游农林养殖区、华南农林热作区、西南农林区、甘新农牧林区、青藏高原牧农林区。②根据我国客观存在的三条地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线、青藏高原边缘线和秦岭淮河线),将我国分为四大农业类型区:即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南方水田农业区;秦岭淮河以北,400毫米等降水线以东,北方旱地农业区;长城、青藏高原北,400毫米等降水线以西的西北牧业、灌溉农业区,这里还可分为东部的半农半牧区和西部甘新的绿洲农业和荒漠放牧为主的农业地区;青藏高寒牧业、农业区域,这里地高天寒,有广阔的草原,居民3/4是藏族,盛行季节放牧;农业集中在雅鲁藏布江谷地,以种植特有的青稞著名,并有小麦、马铃薯、玉米和豌豆等。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其中第十区为海洋水产区,一般将海洋水产区外的其他九个综合农业区称为九大综合农业区。详细内容为:

一、东北区: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地区外)三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共181个县(市),面积95.3万平方公里。土地、水和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热量资源不够充足。由于纬度高,冬季严寒,无霜期由北至南80-180天,除辽南外,大部分地区只能一年一熟。北部地区6-8月的作物生长期内常出现低温冷害造成减产。本区是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最多的地区,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产粮801公斤,常年向国家提供大量商品粮和大豆。榨蚕茧产量占全国的60%左右。

本区平原广阔,土地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两侧和松嫩平原北部,有大量的宜农荒地,是我国开荒扩耕的重点区。解放后建立了大批国营农场,其耕地面积占全国国营农场的1/2,使“北大荒”变成了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2%,森林面积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的1/3,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木材产量占全国的1/2以上。

本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是:1、改变粗放经营,在提高单产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耕地面积;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抵御低温冷害和洪涝、盐碱、风沙等的能力;林区要以营林和更新造林为中心,加强护林防火,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玉米、高粱在粮食总产量中占的比重很大,加上甜菜、大豆加工的副产品等,本区有极其丰富的饲料资源,但肉类却不能自给,应该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建设城郊型副食品基地。

本区包括4个二级区:1.兴安岭林区;2.松嫩三江平原农业区;3.长白山地林农区;4.辽宁平原丘陵农林区。

二、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本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以东地区(除大兴安岭地区外)、辽宁朝阳地区、河北承德和张家界地区、北京市延庆县、山西晋北和晋西北地区、陕西榆林地区沿长城各县、宁夏盐池和同心县等共130个县(旗、市)。

本区处于东部平原向蒙古高原、由半湿润向半干旱和干旱地区过渡的地带,雨量少而变率大,年降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春旱严重,无霜期100-150天,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水热条件不够充足,而草原辽阔,农牧兼营。北部为牧区,中部为半农半牧区,南部为农区。

本区年降雨量200-500毫米,大部分处于半干旱地带,冬春少雨,风大且多,地面受风蚀造成沙漠化。我国北方16.4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化土地,绝大部分分布在本区内,是全国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地区之一。农业主要种植各种旱杂粮(春小麦、米米、高粱、谷子、莜麦、马铃薯等)、耐寒油料(胡麻等)及甜菜。农区大都耕作粗放,单产在各农业区中最低。呼伦贝尔和锡盟东部是我国优良的草甸草原,草原畜牧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进一步发展农牧业生产,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草场资源,制止土地沙漠化的扩

展,正确处理农牧矛盾,改变粗放经营和多灾低产状况。因地制宜地调整农牧业结构和布局,牧区实行以牧为主的方针,严格控制开荒;严格执行草原法,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实行以草定畜和划区轮牧;选择水土条件较好地段,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基地和各种良种牲畜(肉牛、肉乳兼用牛、细毛半细毛羊、肉用羊、良种马等)生产基地,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半农半牧区实行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方针。稳定农区耕地,着力提高单产。

本区包括3个二级区:1.内蒙古北部牧区;2.内蒙古中南部牧农区;3.长城沿线农牧林区。

三、黄淮海区:本区位于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皖、苏的375个县(市),耕地3.36 亿亩(居各农区之首)。垦殖指数达50%,是全国最大的小麦、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生产基地。全区土地3/4为平原,上层深厚,无霜期175-220天,年降雨量500-800毫米,年≥10℃活动积温4000-5000℃。春旱、夏涝常常在年内交替出现,而土壤盐碱化又广泛出现于低平洼地,旱涝碱是影响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因素。

经过30多年来的农业建设,有效灌溉面积已占耕地的55%,耕地中的盐碱土已有一半得到改良。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村政策的调整,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83年棉花总产相当于1978年的5.5倍,占全国总产的60%。温带水果苹果、梨、柿产量居全国之首。林牧业薄弱,森林覆盖率约7-8%,每人平均牲畜折羊单位仅0.78。

为了充分发挥本区的巨大增产潜力,必须进一步综合治理旱涝碱:提高防洪标准,加强排灌工程配套,调整机井布局,控制地下漏斗发展,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培肥改土,大力提高单产。巩固提高粮食生产,合理布局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林业和副业,改善农业生产结构。

本区包括4个二级区:1.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农业区;2.冀、鲁、豫低洼平原农业区;3.黄淮平原农业区;4.山东丘陵农林区。

四、黄土高原区:本区位于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伏牛山和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包括冀、晋、豫、陕、甘、青、宁的227个县(市)。这是一个以旱杂粮生产为主、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不高不稳,亟待综合治理的地区。

本区年降雨量大部分约400-600毫米,但变率大,春旱严重,夏雨集中。本区近70%的土地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颗粒很细,土质松软,在地面缺乏植被和暴雨的侵蚀下,地面分割得支离破碎,形成塬、梁、峁和沟壑交错的地形。无霜期120-250天,长城以南、南盘山以东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可以复种,山西、陕西的汾渭谷地中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黄土高原上大部分坡耕地种抗旱耐瘠的谷子、糜子。长期滥垦陡坡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燃料、饲料、肥料三料俱缺,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本区。

同家和地方应共同采取综合措施,按流域防治水土流失,发展本区的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大搞种草造林,尽快提高牧业和林业的比重,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变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

本区包括4个二级区:1.晋东、豫西丘陵山地农林牧区;2.汾渭谷地农业区;3.晋、陕、甘黄土丘陵沟谷牧林农区;4.陇中青东丘陵农牧区。

五、长江中下游区:本区位于淮河-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一线以北,鄂西山地-雪峰山一线以东,包括豫、苏、皖、鄂、湘、沪、浙、赣、闽、粤、桂的544个县(市),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热资源丰富,农林渔比较发达、农业水产水平较高的地区。

全区属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年降雨量800-2000毫米,无霜期210 -300天,农作物可以一年二熟或三熟,平均复种指数达223%。平原约占1/4,丘陵山地占3/4,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淡水水域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稻谷产量占全国的57%,油菜籽(按播种面积)占全国的50%,茶叶产量占73%,桑蚕茧产量占48%,油茶籽产量占75%,淡水水产品占60%。柑桔、油桐、衫木、毛竹等在全国也占有重要

地位。

本区水田利用比较集约、旱地经营则很粗放,宜林宜牧的丘陵山地广阔,或者处于半荒芜状态,或者被乱垦滥伐,水土流失加剧。众多的淡水湖泊被围垦,面积逐渐缩小。洪涝渍害和伏秋干旱,都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威胁。

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加强水利建设,根治洪涝渍旱灾害;用地养地相结合,改进耕作制度;科学开发利用丘陵山地,大力发展林牧副业;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淡水本域,积极发展水产业。

本区包括6个二级区:1.长江下游平原丘陵农畜水产区;2.豫、鄂、皖低山平原农林区;3.长江中游平原农业水产区;4.江南丘陵山地农林区;5.浙、闽丘陵山地林农区;6.南岭丘陵山地林农区。

六、西南区:本区位于秦岭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一线以北、宜昌-溆浦一线以西,川西高原以东,包括陕、甘、川、云、贵、鄂、湘、桂的432个县(市),是一个地处亚热带、以山地丘陵占优势的重要农林基地。

本区水热条件较好而光照条件较差,川黔地区的光照时数为全国最低。丘陵山地和高原面积占全区的95%,地形复杂,少数民族众多,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复杂多样。种植业集中在成都平原和数千个小块的河谷平原、山间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油料、甘蔗、烟叶、茶叶、柑桔、蚕丝产区,也是用材林、经济林和畜产品基地,油桐籽、生漆、乌桕籽等林特产品和药材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全区平均复种指数仅159%,云贵高原只130%,粮食平均亩产较低,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不相称,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灌溉,改变冬水田、望天田和雷响田比重大的靠天吃饭局面;改造低产田地,提高复种指数;大力发展林牧业生产,改变山区贫困面貌。

本区包括5个二级区:1.秦岭大巴山林农区;2.四川盆地农林区;3.川、鄂、湘、黔边境山地林农牧区;4.黔、桂高原山地林农牧区;5.川、滇高原山地农林牧区。

七、华南区:本区位于福州-大埔-英德-百色-新平-盈江一线以南,包括闽、粤、桂、滇的191个县,是我国唯一适宜发展热带作物的地区。

本区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为全国之冠,四季常青,生物资源丰富,夏秋台风和冬季寒潮对水稻、香蕉、橡胶等常造成危害。山多田少,人多地少,近90%的面积是丘陵山地,宜农的平原盆地有限,森林覆盖率在30%以上。是甘蔗、香蕉、菠萝、荔枝、龙眼、柑橙等的主产区,橡胶的唯一产区,也是重要的水产品和蚕丝生产基地。

本区粮食不能自给,农业生产水平差别很大。复种指数三角洲地区高达250%以上,滇南仅134%,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只168%,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今后,发展农业生产必须正确处理粮胶、粮蔗等关系,从全局着眼,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建设以橡胶为中心的热作生产基地和蔗糖生产基地,大力改善水肥条件,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产,建立区内粮食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林业、果树和多种经营。

本区包括5个二级区:1.闽南、粤中农林水产区;2.粤西、桂南农林区;3.滇南农林区;4.琼雷及南海诸岛农林区;5.台湾农林区。

八、甘新区:本区位于包头-盐池-天祝一线以西,祁连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新、甘、宁、蒙的131个县(旗、市),是一个国境线长、气候干旱、地广人稀、少数民族聚居、以依靠灌溉的绿州农业和荒漠放牧业为主的地区。

本区光能资源丰富,热量条件大部分较好,晴天多,辐射强,作物生长期气温日较差大(大部分为12-16℃),但光、热、水、土资源配合上有较大缺陷。年降水普遍小于250毫米,其中一半以上小于100毫米,不能满足农作物最低限度水分需要。所幸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高山地区降水量比较丰富(有的年降水400-600 毫米),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区,广泛分布着永久积雪和现代冰川,成为高山区的固体水库,夏季则部分消融补给河流,成为山麓地带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

农业普遍呈分散小块分布,大小全靠“以水定地”,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只有少数海拔较高的山前有少量

旱地,但产量比灌溉地低很多。河套平原、河西走廊、伊犁地区是本区的粮食(以小麦为主)基地,南疆地区是重要的长绒棉基地。荒漠区牧业的特点是:平原(盆地)牧场和山地牧场结合的季节游牧,绵羊、山羊、牛、马等家畜利用山体(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明显存在的垂直地带作为不同季节的牧场,夏季放牧于高山亚高山草甸,冬季放牧于背风向阳的山麓谷地荒漠草原,春秋放牧于其间的疏林地、山前平原和荒漠。本区畜牧业尚停留在“靠天养畜”状态,季节牧场不平衡,草原建设很差,山麓地带农牧矛盾突出;农业耕作、经营粗放,盐碱和风沙危害较大。

本区进一步发展农牧业生产,必须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水源,改良盐碱地;调整季节牧场,加强草原建设,实行农牧结合;造林种草、防风固沙。

本区包括3个二级区:1.蒙、宁、甘农牧区;2.北疆农牧林区;3.南疆农牧区。

九、青藏区:本区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大部、甘肃的甘南自治州和天祝、肃南县、四川省西部、云南西北角共155个县(市),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和林区。

本区是若干高大山岭和许多台地、湖盆和谷地相间组成的巨大山区,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约占2/3,3000 米以下地段只限于东部和南部的一些谷地,不及全区总面积的1/10。高寒(地势高、气温低)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点,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只宜放牧;东南部海拔4000 米以下的部分地区可种植耐寒喜凉作物;南部边缘河谷地带可种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太阳辐射量是全国最多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大,为形成作物大穗、大粒、大块茎,提供了自然前提。

本区有天然草场约1.3亿公顷,东部和南部以草甸为主,为优质牧场。牲畜以耐高寒的牦牛、藏绵羊和藏山羊为主。农作物以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油菜等耐寒性较强的农作物为主。东南部及东部有广阔的天然森林,树种以云杉、冷杉为主。本区的农业发展应以牧为主,农牧林并举,发展区内自给性的粮食生产。主要措施是:加速建设巩同的草料生产基地,摆脱靠天养畜状态;提高牲畜质量,调整畜群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建立区内商品粮某地;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

本区包括4个二级区:1.藏南农牧区;2.川藏林农牧区;3.青甘牧农区;4.青藏高寒牧区。

资料来源:《中国综合农业区划》编写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附:九大综合农业区图https://www.360docs.net/doc/8c3907512.html,/article/316/327/2007/2007022053585.html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图).jpg

中国地理综合测试答案

地理月考卷解析版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稻客”是指近年来出现的专业帮别人收割水稻的人群,主要来自山东、河南、江苏北部等北方地区。每年6月底,“稻客”带着小型收割机来到广东开始一年的丰收之旅,然后依次到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等地,9月再次来到广东、湖南等地秋收。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稻客”“迁徙”路线主要反映了我国各地水稻存在 ①品种差异②播种期差异③熟制差异④种植技术差异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稻客”现象表明我国 A.南方农村地区农户观念改变B.南方农村地区经济较发达 C.北方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D.北方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 3.近年来“稻客”规模逐渐减小,其原因最可能是水稻种植区 A.大规模农业结构调整B.劳动力增多 C.经济收入减少D.机械化水平提高 【答案】11.D12.A13.D 【解析】 1.影响“稻客”“迁徙”路线的因素还有作物生长周期。越靠近南方的地区,纬度越大,热量越充足,水稻生长越快,水稻生长周期越短。“稻客”的“迁徙”路线基本是从南向北再向南,说明水稻的成熟期存在南北差异,这主要是受热量条件的影响。越往南,纬度越低,热量条件越好,播种期越早,收获期也越早,故②正确;“稻客”9月再次来到广东、湖南等地秋收,说明该地种植的是双季稻,故作物熟制也影响“稻客”“迁徙”路线,③正确;“稻客”“迁徙”与作物品种、各地种植技术差异无关,故①④错误。综上,D②③正确。 故选D 2.“稻客”现象表明,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农户从以前自己靠人力收割水稻,改变为雇用劳动力靠机械收割水稻。其中固然有南方农村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因素,但主要与南方农村地区农户观念的转变密切相关。故A选项正确;“稻客”现象并不能完全体现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故B、C选项错误。6月底,北方已经完成冬小麦的收割,北方农村地区农户利用衣闲时间当“稻客”获得经济收益,故“稻客”现象不能说明北方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中国地理总论综合练习题

中国地理总论综合练习题 一 单项选择题 读系列省区轮廓图,回答1—3题 1.这些省区中,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临我国两大海域的省区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下列属于我国辽中南地区和德国鲁尔区共同区域优势的是 ( ) A .煤炭资源丰富 B.鱼米之乡 C.海洋交通便利 D.城市密集,智力资源丰富 读某山地南北坡降水量图,回答5—7题: 5.该地最可能属于 ( ) A .燕山山脉 B .秦岭山脉 C .南岭山脉 D .天山山脉 6.降水垂直变化最小处位于山地 ( ) A .南坡海拔400米以下处 B .南坡海拔800—1600米处 C .北坡海拔400—1600米处 D .北坡海拔700米处 7.该山地所处自然带为 ( ) A .森林带 B .森林—草原带 C .草原—荒漠带 D .荒漠带 读“我国四大盆地地形剖面图”,完成8~9题。 ① ② ③ ④

8.图中序号所代表的盆地与其所在省简称的排序一致的是 ( ) A.新、川、新、青 B.新、川、藏、青 C.甘、川、藏、青 D.新、川、新、藏 9.关于四大盆地的位置判断正确的是 ( ) A.都位于我国地形的第二级阶梯上 B.盆地①的位置位于最东面 C.盆地①、③都位于暖温带 D.盆地②位于季风区 10.下列诗句或民谣,反映我国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的有 ( )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②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右下图,回答11-13题。 11.去年12月17 日,河流在P处突然决堤泛溢,这主要是 ( ) A.上游开河解冻,漂流的冰凌壅塞而造成的 B.上游水库大量泄水而造成的 C.河堤防洪标准过低所导致的 D.上游突降大暴雨而引起的 12.同样类型的水患,还容易发生在该河的(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山东段 D.中、下游 13.Q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影响该地农业 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 ) A.水热条件好 B.土壤肥沃 C.水源充足 D.地热低平 14.关于我国矿产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矿产资源相对集中,利于形成全国性的重要矿产基地,利于地区间矿产的流通交换 B.某些重要矿种,贫矿多、富矿少,增加了开采运输的负担和分选冶炼的难度C.共生矿多,有利于综合开发 D.我国矿产资源完全可以自给

中国足球协会2020行动计划

中国足球协会2020行动计划 普及足球运动,提高足球运动水平,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培育体育文化、促进体育产业、建设体育强国、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与世界足球强国相比,中国足球在治理体系建设、市场主体培育、足球普及推广、竞赛体系构建、专业人才培养和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必须正视问题,精心筹划,扎实行动,努力追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持遵循规律、改革引领、依法治理、包容共享的原则,扎扎实实筑牢足球发展的制度基础、人才基础、设施基础、社会基础,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足球发展道路。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要求,完成《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XX-2050年)》和《全国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XX-2020年)》提出的近期目标任务,促进中国足球持续健康发展,打好基础,开好头,起好步,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2020行动目标 1.文化建设目标 推广足球运动,实现足球生活化、社会化,形成浓厚的足球氛围,让人民群众享受到足球带来的快乐,培育健康情感与品格 挖掘足球价值,建设中国特色足球文化,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2.组织建设目标 健全足球治理体系 加强各类足球管理组织,培育足球俱乐部 打造亚洲一流足球协会 3.业务发展目标 构建足球业务发展体系1 青少年注册人口2:100万,其中女足10万 FIFA世界排名3:男足前70位,女足前10位 注1:业务发展体系主要包括足球的普及推广、竞赛体系、人才队伍、国家队管理、国际交流、市场开发、新闻舆论宣传等内容,涵盖校园足球、社会足球、职业足球等领域 注2:青少年注册人口约占中国中小学生总数的0.5%。注册球队包括校园球队和业余俱乐部球队,注册对象为18岁以下青少年。其中女足占10%,即10万。鼓励有条件的城市举办男、女足新型青少年联赛,逐步实现周末制、主客场、升降级,并统一设计青少年俱乐部与校园球队的联赛体系,形成一座城市一套注册体系、一套联赛体系的新格局 注3:恢复至中国男足过去5年的最高FIFA排名,20XX年中国男足FIFA世界排名71位 说明:由于缺乏健全的业务统计系统,有些基础业务数据难以准确统计。本行动计划依据现有的数据,结合对实际情况的总体估计,进行现状分析,并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与可能,设定量化业务目标。随着基层足球管理组织的健全和信息化系统的普及,未来几年基础业务数据的统计工作将得到全面提升。 二、主要举措 (一)足球的普及推广 1.主要目标 青少年注册人口:100万,其中女足10万 各类赛事注册人口:500万

农业基础-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一、综述 我国气候、地形、上壤、作物十分复杂,人多耕地少又是农业的根本特点,因而决定了耕作制度的集约性与复杂性。 (一)历史发展我国黄河流域六七千年前已开始了农业。商代(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实行刀耕火种的撩荒制。西周(公元前11 世纪)后到战国时期,休闲制逐步兴起,总耕地中己有1/3-1/2面积种植作物。秦汉以后,休闲已减少到总耕地1/3以下。唐宋以后,南方农业兴起。清朝开始,人口增加到1亿以上,人均耕地减少到5亩以下,集约耕作制渐渐增多。 (二)1949年以来的变化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耕作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①复种指数增加较多,1949年约为128%,而1978年已达151%。因复种而增加的播种面积3亿多亩。全国实行复种的耕地7亿多亩,约占耕地的1/2,复种播种面积则达全国总播种面积的2/3,它所生产的粮食已占全国3/4以上。可见,复种已是我国耕作制度的突出特点。1978年以后,由于调整结构,复种指数下降,到1983年为146.4%,但到1987 年又回升到151%的水平;②扩大间作套种。我国旱地上历来多间混套作。1949 年以后,混作面积减少,间作,

尤其是套作发展甚快,主要形式是玉米大豆间作、小麦玉米间作、小麦玉米套作、麦棉套作、稻田套种绿肥等。目前,世界上约有复种的耕地面积15亿亩左右,间混套10亿亩左右,我国分别占世界的1/2与1/3。 (三)现状 1949年前,我国南方以单季稻和麦稻两熟为主,双季稻较少(仅6000万亩)。50年代,长江以南改间作稻为前后连作稻,并开始单季稻改双季稻,淮河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则扩大小麦油菜冬种,发展稻麦(油菜)两熟。60年代,双季稻北移至长江流域。到70年代,改两熟为三熟,发展冬闲-稻-稻、油菜-稻-稻、麦-稻-稻、绿肥-稻-稻。双季稻与单季稻播种面积之比接近2:1。1979年,三熟制(包括绿肥-稻-稻在内)面积达1.5亿亩,约占南方稻田面积的一半。近10年来,这种双季稻为主体的三熟制面积略有减少。目前,长江以南(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浙江、皖中南、鄂中南)以双季稻或双季稻三熟制占多数,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以及西南地区则以麦(油菜)稻两熟居多数。 华北平原在1949年以前,以一年一熟与两年三熟(如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为主。1949年以后,随着灌溉面积的扩大,小麦-玉米、小麦-大豆等一年两熟面积扩大。目前,复种指数约150%。棉花在过去以一年一熟为主,近年来麦棉套种两熟在迅速发展。 东北、西北以玉米、春小麦、谷子等一年一熟为主。有少量麦后种植 填闲作物,也有极少量休闲田。 (四)展望随着人均耕地的减少,发展多熟多层种植势在必行。经研究,在2000年前,全国复种指数的可能潜力达到160%上下,约可增加播种面积1.5亿亩。复种的土地不必从头建设,而且投资少见效快,因为这些土地水、热、土、肥条件较好,一亩复种耕地产量往往等于在边远地区开荒的5倍以上。据预测,复种潜力最大的在粤、桂、闽三省,主要是开发冬闲田,约有复种指数50%的潜力,由当前的188%增加到247%;长江中下游(浙、苏、赣、湘、鄂)可从206%发展到223%;西南三省可由170%增加到185%;华北的京、津、冀、鲁、豫从151%增加到158%;西北与东北主要是减少休闲,只局部地区可复种,西北复种指数可由103 %增加到109%,东北由99%增加到102%。此外,各种类型的间套作,立体种植模式可因地制宜推广。当然,间套复种的增加,必须以增加投入,改善农田质量为前提。 二、分区简述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地域差异性极大、耕作制度多种多样,若只按同一指标逐级分区就难以反映实际情况,故在本区划中采用了分级分类方法。即同一0级带内的一级区划分指标是一致的,但不同0 级带间一级区的具体指标是不同的。在指标中,环境指标主要是热量、水分、地貌、人均耕地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种植制度主要指标是熟制,其次是作物类型。按此,全国共分3个0级带(一熟带、二熟带、三熟带),12个一级区与38 个二级区。各一级区主要特征如下。

中国气候区划

xx农业气候区划 一、农业气候资源概述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由于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南近印度洋,东部和南部湿润多雨,西北内陆远离海洋而少雨干旱。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 从大兴安岭起,沿长城,经甘肃南部和川西大雪山脉一线以东为东部季风区;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脉以南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的南部与青藏高原相接,其东南部接东部季风区。 我国光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为35-83×l0焦耳8/平方米,但利用率尚低。热量资源方面,东部农业区≥10℃的积温为2000-9000℃,跨温带、亚热带、北热带,可满足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大致在4100℃、6000℃的地带分别是一熟与二熟、二熟与三熟的分界线。我国夏季偏热、冬季寒冷的特点,使一年生喜热作物种植的界线偏北,而多年生越冬作物的界线偏南。水分资源方面,我国年平均降水量600多毫米,地区变化幅度很大,由东南沿海的2000毫米向西北减少到50毫米以下。 我国农业气候特点是: ①生长期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小,一年生喜温作物可以种在纬度较高的地区,也有利于进行复种。春季气温北方升温快,南方因多雨天气升温较缓慢,南北之间平均气温差异缩小;夏季7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仅相差2℃左右,而与东北差4-8℃。秋季北方降温快,南方较慢,南北之间差异增大。冬季1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相差达6-10℃,与东北可差16℃以上;②雨热同季,有利于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生产效力。我国大部分地区随着温度的升高,降水量增加,夏季气温升到一年中最热时期,降水量达到最大值。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75%,≥10℃生长期内降水量约占60-90%不等。东部由于热量丰富,降水比较充足,一般多适合农作物的需要,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大;③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有利于形成优质高产的农产品。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由南而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年较差由南部的8-18℃增大到北部的30-48℃,年平均日较差由南部的6-8℃增大

中国地理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年级中国地理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35题) 图示右侧圆形区域是左图A 区域的放大图,读图回答1—3题 1.A 地形区名称及成因分别是 A .华北平原;流水沉积 B .华北平原;风力沉积 C .黄土高原;流水沉积 D .黄土高原;风力沉积 2.A 区域大部分地区的地貌特征及成因分别是 A .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流水沉积 B .地势较高,开阔平整;风力沉积 C .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流水侵蚀 D .地表崎岖,岩石裸露;风力侵蚀 3.图中甲、乙、丙代表黄河流域拥有的能源资源,从甲至丙依次是 A 、水能、煤炭、石油 B 、煤炭、水能、石油 C 、煤炭、石油、水能 D 、太阳能、风能、煤炭 读图2华北某地局部地图,有四口潜水井;完成4~5题。 4.该地想通过发展多种经营来发展农村经济,可以选择种植( ) A .甘蔗 B .茶叶 C .优质梨 D .香蕉 5.图中水井2 的水位,离井口最多为( ) A .15m B .10m C .20m D .5m 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读下图回答6—8题。 6、目前,影响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是 A .矿产资源不足 B .水资源短缺 C .人口密度较大 D .洪水灾害频发 7、图中阴影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其棉花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是 A 、地势平坦广阔 B 、土壤深厚肥沃 0 1km 等高线(m ) 125 等地下水位线(m ) 105 流 125 120 115 110 105 105 110 115 120 井1 井2 井 3 井 4 P 河 图2 110 35P 甲 丙 乙 P P Q R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综合测试题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综合测试题2 第Ⅰ卷(选择题) 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岭——淮河以南大部分属于( ) A.湿润区、亚热带 B.湿润区、热带 C.半湿润区、亚热带 D.半湿润区、暖温带 2.下列四大高原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的是( )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读我国沿32°N地形剖面图甲和我国各类地形所占比例图乙,回答3~4题。 3.图甲中③山脉是( ) A.太行山脉 B.巫山山脉 C.秦岭山脉 D.横断山脉 4.图甲中B所代表的地形类型是图乙中的( ) A.a B.b C.c D.d 读“鄱阳湖多年平均最高水位演变趋势图”,完成5~6题。

5.鄱阳湖多年平均最高水位逐步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水淹没范围扩大B.泥沙沉积湖底抬高 C.流域内多年降水量大增D.流域内土壤含水率增大 6.近期,江西省计划在鄱阳湖湖口修建水闸。这种做法带来的影响有( ) A.调节湖泊汛期最高水位 B.湖底会持续降低 C.减少本省水资源利用量 D.增加长江下游水资源利用量 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下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问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量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7~9题.

7.下列个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 A.1970年~1976年B.1977年~1984年C.1980年~1989年D.1989年 ~ 2000年 8.该支流流入( ) A.黄河 B.长江 C.辽河 D.黑龙江 9.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 A.建设用沙量增加B.兴建水库的森林覆盖率提高 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D.连续干旱 下图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完成10~11题。 10. 该地1月0℃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 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 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

中国足球的发展历程

中国足球的发展历程 中国足球起源 中国的足球。最早的说法见《战国策·齐策》:“临富甚福而实...塌鞠”。到了汉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蹴鞠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几乎是万人空巷。而且蹴鞠成了宫廷的主要体育活动。汉高帝刘邦的父亲初入皇宫时,曾因没有球踢而一直闷闷不乐。后来刘邦特意为刘太公建造了“新丰宫”,于是太上皇就可以和家乡的人一起蹴鞠取乐。这样的环境,也造就了汉武帝、汉成帝这样的“帝王球星”。另外,蹴鞠还成了军队训练的内容之一。 中国足球主要联赛 当前中国国内足球联赛及主要杯赛有: 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CSL) 中国足球甲级联赛 中国足球乙级联赛 中国足协杯(2007年至2010年暂停举办,2011年恢复举办足协杯) 中国足球发展 在1994年之前,中国国内的足球队均为专业队,大多数由各地足球协会管理,名称也以各省市的地名为主。此外,中国还有相当数量的下属于不同国有事业单位的行业体协,比如铁道部下属的火车头队、军队下属的八一队、武警部队的前卫队等。 1992年6月,中国足协在北京西郊的红山口召开了著名的“红山口会议”,将以职业化作为足球改革的突破口。职业化的主要动机是让各参赛球队脱离原有的政府行政体育机制,完全以商业化和市场化作为生存发展的手段。

红山口会议后,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足球俱乐部”,不过其中很多是并未完全脱离原地方体委的个体,比如北京国安、广州太阳神。直到1993年12月上海申花成立,中国才出现了完全脱离政府机制 的职业足球俱乐部。而与此相反,诸如辽宁队、八一队等原专业体 制下的老牌劲旅,则多年内始终无法真正脱离原有政府行政关系, 最终面临降级甚至解散的困境。 1994年,第一届职业化的甲A联赛开始。 职业化的甲A联赛、甲B联赛一共进行了10年,2003年赛季结 束后,改制为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和中国足球甲级联赛。中超成立的 目的是希望仿照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等欧洲先例,由各职业联赛俱 乐部自主管理和运营赛事,逐渐脱离中国足协的管理。中国足协转 而负责各级国家队比赛、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等任务,以及组织足协 杯等其它赛事。 2013年6月15日,在合肥体育中心1:5惨败于泰国国奥,这场 比赛再次将中国国足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多人表示不再相信中 国足球,甚至有个别高校校队出面公开挑战国足,实在是很闹剧。 中国足球发展中期目标:2030年男足跻身亚洲前列 2016年4月,《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下 称《规划》)出台。规划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间段,近期要实 现保基本、强基层、打基础的发展目标;中期实现中国足球动力更足、活力更强、影响力更大,跻身世界强队的发展目标;远期则要实现足 球一流强国的目标,中国足球实现全面发展。 《规划》称,近期是从现在到2020年,这个阶段要实现中国足球 保基本、强基层、打基础的发展目标。保基本的含义是,人民群众对 足球运动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开展足球活动的场地、时间、经费得 到基本保障,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足球发展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保基 本的含义是,人民群众对足球运动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开展足球活 动的场地、时间、经费得到基本保障,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足球发展的 良好氛围基本形成。打基础的含义是,中国特色的足球管理体制机制 初步建立,政策法规初具框架,行业标准和规范趋于完善,竞赛和培训

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快的是 A.甲B.乙C.丙D.乙和丙 2.有关甲、乙、丙附近三个阴景区域比例尺大小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比例尺最小,丙的比例尺最大B.甲、乙、丙的比例尺相同 C.甲大于乙、乙大于丙D.乙的比例尺最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湄公河流域的共同开发和经济合作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热点,据此回答3--5题。3.湄公河在中国境被称为() A.澜沧江 B.怒江 C.红水河 D.雅鲁藏布江 4.为发展湄公河流域的经济而新建的“泛亚铁路”的起讫是() A.,河 B.,新加坡 C.,曼谷 D.,胡志明市 5.对开发湄公河流域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①推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②带动和中亚地区的发展③促进该流域的旅游业发展④加强中国——东盟的经济合作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6.印度和巴基斯坦从地壳板块分布上来说,位于() A.太平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美洲板块 读下图,回答7—8题: 7.在图中②城市南部的广阔海域,为世界著名的渔场,其形 成原因主要是由于() A.冷海水上泛而B.位于密度流海区 C.沿岸大量河水注D.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8.甲国附近海域污染严重,其主要污染源是() A.海洋航线上的油轮B.大陆架上的石油钻井 C.港口工业区的废弃物D.被污染的河水 9、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冰川无关的是()

A、欧洲平原上低缓的波状丘陵; B、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的峡湾; C、阿尔卑斯山地两侧的湖泊; D、阿尔卑斯山脉峰峦挺拔,峰顶终年积雪 10.西伯利亚不利于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太少 B.常年气温过低 C.森林面积过大 D.灌溉水源不足 11、澳大利亚发展牧羊(绵羊)业的有利条件是 ①草场广阔②气候条件适合③人口多,羊毛、羊肉需求量大④没有食肉猛兽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001年11月15日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2002年举国移民新西兰。结合右图,回答12—13题。 12.使图瓦卢成为第一个“环境难民国”的主要原因是 A.冰川融化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下沉 13.气候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为控制海平面上升,发达国家应该 A.绿色消费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D.援助发展中国家 读1989年中、美、、法、英、日六国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队考察路线图,回答14~16题。 14.当图中A点时间为1989年12月12日12 时,时间为 A.12日14时B.13日2时 C.12日2时D.13日14时() 15.当考察队到达站这天,考察队员回忆 的下列有关情况,正确的是 A.太阳从西南天空下落,又从东南天空徐徐 升起 B.中国的五星红旗迎风向北偏西飘扬 C.天气异常寒冷,气温低达-70℃ D.夜晚睡觉时,考察队员的房子时常被烈风掀倒 16.有关南极洲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B.世界上最寒冷的 C.特有的鸟类是企鹅D.每年的7月到9月是暖季

关于我国职业足球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职业足球改革的文献综述 提要: 足球,这项为世人喜爱的世界第一运动,随着体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作为突破口而逐步走向市场。建立职业化足球俱乐部是商品经济条件下足球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介绍了职业化对足球的促进作用,分析了职业足球在我国的发展问题,提出了一定的改革方案。 内容: 职业足球的发展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百年来的发展史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足球技术的进步,而且也形成了一套自身发展的理论.职业足球的成绩为世人所瞩目,特别是在80年代,在全球“足球热”的浪潮冲击下.掀起了世界足球职业化热潮.尤其以欧美两大洲高度职业化的足球发展,促进了足球运动技战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同时亚洲、非洲这些年来在职业化足球促进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和惊人的成绩. 足球职业化的目的,就是建立和办好职业足球俱乐部,引进企业经营管理讥制,经济上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最终目的是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 足球职业化主要有以下几点好处:1.“职业化”扩大了足球运动的影响。足球运动集体性强,观众容易产生倾向性,比赛场面宏大,对抗激烈,变幻莫测,有极强的刺激性,对观众有极强的影响力,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例如日本佳能公司1985年宣布赞助英格兰足球联赛,6个月后,该公司在英国的商标知名度便从19%一下猛增到70%以上。 2.“职业化”为足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按商业规律办事的“职业”足球体制,极易把足球运动所产生的显著的社会效益转换为显著的经济效益。意大利足球俱乐部1986年度交纳的国家税收就达1亿7千9百美元。职业足球运动员有丰厚的薪金,良好的训练条件,他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足球运动之中,必然会促进足球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3.“职业化”的竞争体制,有利于足球运动的发展。一个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票房收入主要取决于它的足球队的竞技水平,一个足球运动员的身价和收入也取决于他的竞技水平。这种经济收入的多寡差异是令人吃惊的,充分地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特点,以质论价,随行就市。“职业”足球体制的竞争虽然有其冷酷的一面,但是客观上促进了竞技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叶国强在《试问足球运动的职业化》中指出,“职业化足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商业活动。足球职业化体制在客观上对足球运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世界辟围内的足球职业化体制有较大发展的趋向。”[1];同时,宋守训,张人民等在《关于我国实行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可行性与经验总结》中指出“职业化是发展高水平足球运动、提高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它已得到各足球强国的实践证明。我国已具备开展职业足球运动的基本条件。”[2]自1994年足球职业化的推广,揭开了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序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已经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职业足球管理体制我国的足球产业取得了许多成就,摸索出了一些经营开发的经验。梁国强和沈国征在《职业化是中国足球发展的必由之路》中指出,“尽管中国职业足球才刚刚起步,但成绩是显而易见地,而且坚定了中国足球发展的方向,肯定了确立的发展目标,完全有理由相信淇烫化化足球必将在中国逐步走向完善,运动水平也将不断地得到提高。”[3]然而,与足球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足球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足球市场还不健全。

中国气候区划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 一、农业气候资源概述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由于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南近印度洋,东部和南部湿润多雨,西北内陆远离海洋而少雨干旱。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从大兴安岭起,沿长城,经甘肃南部和川西大雪山脉一线以东为东部季风区;昆仑、阿尔金、祁连山脉以南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的南部与青藏高原相接,其东南部接东部季风区。 我国光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为35-83×l0焦耳8/平方米,但利用率尚低。热量资源方面,东部农业区≥10℃的积温为2000-9000℃,跨温带、亚热带、北热带,可满足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大致在4100℃、6000℃的地带分别是一熟与二熟、二熟与三熟的分界线。我国夏季偏热、冬季寒冷的特点,使一年生喜热作物种植的界线偏北,而多年生越冬作物的界线偏南。水分资源方面,我国年平均降水量600多毫米,地区变化幅度很大,由东南沿海的2000毫米向西北减少到50毫米以下。 我国农业气候特点是:①生长期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小,一年生喜温作物可以种在纬度较高的地区,也有利于进行复种。春季气温北方升温快,南方因多雨天气升温较缓慢,南北之间平均气温差异缩小;夏季7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仅相差2℃左右,而与东北差4-8℃。秋季北方降温快,南方较慢,南北之间差异增大。冬季1月平均气温长江流域与华北平原相差达6-10℃,与东北可差16℃以上;②雨热同季,有利于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生产效力。我国大部分地区随着温度的升高,降水量增加,夏季气温升到一年中最热时期,降水量达到最大值。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75%,≥10℃生长期内降水量约占60-90%不等。东部由于热量丰富,降水比较充足,一般多适合农作物的需要,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大;③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有利于形成优质高产的农产品。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由南而北,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增大,年较差由南部的8-18℃增大到北部的30-48℃,年平均日较差由南部的6-8℃增大到北部的10 -14℃。大陆性强对农作物蛋白质合成有利,如北部和西北地区小麦品质比南部好,日较差大的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有些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比日较差小的地区为优;④气候类型的多样性,有利于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可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多种需要;⑤一些重要的农业气候要素的年际变化大,农业气象灾害多。以降水量年变率为例,主要农业区的平均年变率在10-30%之间,生长期中各月的变率更大,以南北纬度差异很大的两地为例,北京在39-83%之间,广州在29-96%之间,年际变化大对于多熟制地区的年总产量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由于季风强弱、迟早和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以及短期强烈天气的偶然发生,我国常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每年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二、分区论述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遵循农业气候相似性和差异性,区划指标具有明确的农业意义,主导指标与辅助指标相结合,按照指标系统,逐级分区。分区系统依次为农业气候大区、农业气候带、农业气候区。农业气候大区主要反映光热水组合状况的差异和气候生产潜力的高低;农业气候带的划分主要考虑具有明显地带性的热量带及能够反映农业生产的熟制、不同种类经济林木和作物地域分布、越冬状况和产量等方面的热量特征值;农业气候区着重考虑非地带性的农业气候因素。全国分为3个农业气候大区,15个农业气候带,55个农业气候区。 Ⅰ.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位于我国东半部广大区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46%。农业耕地占80%以上,人口占90%多。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较肥沃,物产丰富,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主要农业气候特点如下:

2020年全国卷1文科综合地理试题及解析

2020年全国卷1文科综合地理试题及解析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陈禄春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图1)。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 解析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与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由图可知:治沟造地更加关注生活宜居适度(复垦空废宅基地、易地移民搬迁、健全公共服务)。传统的打坝淤地主要关注生态、生产。所以选C。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A.优化农业结构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D.提高耕地肥力

解析考查读图分析能力。由图可知:生产集约高效包括调整农业结构、支渠排水灌溉、沟渠覆图造地,所以使土地平整。灌溉分布,方便田间耕作,所以选B。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考查农业生产措施的形成原因。由图可知:开展治沟造地,首先是改善生态环境,而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降水强度大,地表起伏较大,土壤疏松、植被较少。所以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比例大。选C。 为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7层以上)和多层(7层或以下)。图2示意在该居住区内规划的两个居住片区、道路、出入口及当地盛行风向。据此完成4~6题。

中国地理综合测试题

中国地理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读下列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轮廓图.回答1—3题 1.有一个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创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傣族造型优美的佛教建筑群、江边湖畔小巧别致的竹楼、美味可口的菠萝饭和竹筒饭、富有民族特色的孔雀舞和象脚鼓舞、规模宏大的泼水节……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该旅游区增添了无穷魅力。该旅游胜地所在省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个省区中,地方时最早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基塘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所在省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下图,回答4-7题. 4.图中①处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分别是( ) A.地形 B.水源 C.气温 D.土壤 5.图中②所在的省区,丰富的可再生新能 源主要有() A.太阳能、生物能 B.风能、石油 C.太阳能、地热能 D.地热能、天然气 6.图中③所示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但树种却比东北第一大林区丰富,其主要原因是③所示山区A.年降水量大、气温高 B.光照和热量条件好 C.纬度低、相对高度大 D.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7.图中③所在省区的主要农业类型是 A.绿洲农业 B.河谷农业 C.基塘农业 D.坝子农业 读“我国沿30°N几种地理参数随经度的变化趋势示意图"。回答8~10题。

8.图中三条曲线代表的分别是 A.①年太阳辐射量②7月均温③海拔高度 B.①7月均温②年太阳辐射量③海拔高度 C.①海拔高度②7月均温③年太阳辐射量 D.①年太阳辐射量②海拔高度③7月均温 9.②曲线在b处数值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气温低 B.纬度低,对流旺 C.距海近,水汽多 D.云量多,反射强 10。与c处相比,关于a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势高 B.夏季气温高 C.太阳辐射强 D.昼夜温差大 读图,回答11~14题。 11.图中A、B之间的山脉是我国的重要地理分界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 C.400mm年等降水量线D.1月份0℃等温线 12.图中A、B所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A.小麦、水稻 B.小麦、谷子

职业化以来中国足球文化历史沿革研究(终审)

职业化以来中国足球文化历史沿革研究 摘要:为了促进我国足球文化体系的科学建立和足球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文化结构层次(物质层次、制度层次、精神层次)视角出发,探讨了职业化以来我国足球文化在初始阶段的发展特征、在探索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最终提出了足球文化在重塑阶段的建议。即合理定位足球价值观、充分彰显中国特色文化内涵;建立现代化中国足球管理制度、完善整个足球制度环境;合理配套足球场地资源、加强足球技战术培育工作。 关键词:职业化;足球文化;历史沿革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ese Football Culture since its Professionalization Abstract: In order to establish scientific Chinese football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otball. By means of documentation, logical analysis and so on, the paper discussed Chinese football culture’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nitial stage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since its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its reshaping s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tructure level—material level, system level and spiritual level. Firstly, football values should be reasonably positioned and should be fully showed the features of culturally-specific Chinese; secondly, it should establish modern Chinese football management system, and perfect the whole football system environment; thirdly, it should reasonable match the football field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 the work of cultivating football tactics. Key words: professionalization; football culture; historical evolution 作为世界第一运动,足球早已在世界各国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发展过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并对人们生活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但是在现代足球风靡全球的同时,中国足球的发展却是举步维艰。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足球实施职业化以来,我国足球的整个发展过程更是遭遇重重困难,让政府及社会各界甚是担忧[1-3]。究其根源,本研究认为中国足球文化的缺失乃是导致我国足球面临种种困境的一大诱因。可以说,缺少足球文化含量的国家体育是没有希望的低层次运动,缺少了足球文化滋养的体育运动项目,也只不过是一具没有“灵魂”的“干壳”。而反观中国足球文化,在二十几年的职业化进程中,可以说中国的足球文化一直在艰难的徘徊中前行,仍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彰显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的中国足球文化。因此,有必要对职业化以来中国足球文化的发展阶段、发展特征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科学探讨,其价值在于,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足球文化体系的形成,另

高三中国地理综合试卷及答案

高三中国地理综合试卷及答案 高三中国地理综合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关于我国疆域的四个端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最南端是曾母暗沙B.最北端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C.最西端是青藏高原D.最东端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汇合处 2.北回归线自东至西穿过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A.福建、广东、广西、贵州 B.台湾、广东、广西、云南B.台湾、福建、广东、广西C.福建、江西、广东、云南3.下列地形区中,位于我国地形第三级阶梯的是( )A.南岭山脉B.内蒙古高原C.云贵高原D.准噶尔盆地4.在黄土高原上行走,本来距离很近,却常要绕道远行,原因是( )A.千沟万壑 B.河道纵横 C.地表崎岖 D.沼泽遍布 5.以下各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一致的有( )①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②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③1000毫米降水量线④一月份0℃等温线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④6.长江和黄河干流都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是:( )A.青、藏B.青、甘C.川、藏D.青、川7.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是( )A.东北、东南、西北 B.西南、西北、东北C.西南、西北、东南D.东北、西南、东南8.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是由于( )①北方太阳高度低②南方白昼长,北方白昼短③寒冷的冬季风对北方影响大A.① B.①② C.①② D.①②③9.治沙和防洪并举的治理黄河的主要手段是( )A.造林种草B.加固大堤C.修筑梯田D.修建水库10.下列关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正确叙述是( )A.黄河中下游地区是重要的棉花基地B.京津唐地区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C.辽中南工业区

以电子和轻纺工业为主 D.松嫩平原是我国最东的商品粮基地11.下列关于长江沿岸各工业区所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攀枝花工业区以钢铁工业为主 B.重庆,宜昌为中心的工业区以钢铁、电力工业为主C.武汉工业区以冶金、煤炭工业为主D.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工业区是一个轻重工业都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区12.下列关于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的正确叙述是( )A.全部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B.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风的共同影响C.不受冬季风的影响D.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春旱、梅雨等读“我国四大盆地地形剖面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序号所代表的盆地与其所在省区的简称排序一致的是( )A.新、川、新、青B.新、新、川、青C.新、新、青、川D.新、川、新、藏14.我国四大盆地自然资源的共同特点是( )A.农业气候资源优越B.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C.金属矿产资源多样 D.水能资源丰富读图回答15~17题。 15.H经线穿越的我国大地形区有( )A.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B.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C.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D.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16.E纬线穿过的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有( )A.山东省、河北省、山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 C.辽宁省、河北省、山西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D.江苏省、河南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

普通高等学校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四)文科综合地理试题 含答案

2017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北京、上海等多个大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以下称共享单车)企业在运营管理中试行了电子围栏技术,骑车人如果没有将车辆停放在指定区域内,很可能会导致无法正常还车。下图为某企业采用的电子围栏基本技术原理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该企业的电子围栏主要采用了哪些地理信息技术 A.GPS和RS B.RS和GIS C.GIS和GPS D.GPS和VR 2.电子围栏设定区域不宜选择在 A.商业中心附近B.大学城内校园内部 C.公交站点周边D.居民小区内部便道两侧 3.政府推动共享单车企业试行电子围栏技术的主要目的是 A.方便人们取车还车,有利于骑车出行 B.规范使用者的停放行为,提高公共道路通过率 C.限制共享单车企业的过快发展,减少单车投放数量 D.降低企业的运营管理成本,促进企业发展 阿勒泰市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边缘,阿尔泰山脉中段南侧。2015年,来自挪威、瑞典、芬兰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滑雪历史研究专家、学者联名发表了《阿勒泰宣言》,认同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滑雪地域,为人类滑雪最早起源地。下面左图为阿勒泰市区航拍示意图,右图为紧邻阿勒泰市区的滑雪场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阿勒泰市的冰雪资源非常丰富,原因是 A.水汽主要来自北冰洋,年降水量较大B.纬度高,降雪量较大,积雪期长 C.季风的迎风地带,降雪量较大D.河流多,水量大,冰面宽阔 5.当地居民至今仍广泛使用传统的毛皮滑雪板。该滑雪板用松木做板芯,滑行面用马的小腿皮包裹,马毛的方向朝后。这样制作该滑雪板的主要原因是 ①轻便环保,成本低廉②向前滑走时马毛顺茬,增大滑速 ③上坡时马毛逆茬,防止雪板向后倒滑④原料就地取材,容易获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