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德的文学道德观

阿诺德的文学道德观
阿诺德的文学道德观

阿诺德的文学道德观

肖 滨3

内容提要:马修?阿诺德作为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的批评家之一,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学道德观是其文学评论中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他对许多诗人的评论分析了他的“人生批评”的诗歌理论,阐述了文学与社会道德的关系,并通过与托?斯?艾略特观点的比较,指出阿诺德的文学道德观在维多利亚时期的重要性。

关键词:马修?阿诺德 诗歌 人生批评 道德

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坛浪漫主义盛极一时,出现了大批著名诗人,华兹华斯,科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等等,群星闪烁。到了19世纪下半叶的维多利亚时期,群星的光芒渐渐退却,诗人、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则成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化主将。他赋予文学及文学批评

深刻的社会道德意义,并鲜明地提出诗歌即“人生批评”

(339)的理论,他的文化批评方法更是启迪了后代的批评家如F ?R ?利维斯,弗莱等人。

一、诗歌的人生批评理论

1849年阿诺德第一本诗集《“迷途的狂欢者”及其他》匿名出版时,外界纷纷猜测其作者,他的家人和朋友更是感到惊讶。他的妹妹玛丽写道,“是[诗的]道德力量,或者说,道德

意识如此地吸引我,使我感到如此吃惊。”①因为求学时期的阿诺德经常穿着奇装异服,酗

酒,玩牌,表现得像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其实,他的父亲托马斯?阿诺德———曾任拉格比学校校长长达10多年的著名教育家———对社会和道德问题严肃探索的精神对他的影响早以深入骨髓,他的“迷途”只不过年轻时期矛盾心态的一种掩饰。生活在名声显赫又要求严格的父亲的阴影下,外在的玩世不恭是用来掩饰心理压力的一种手段。夏洛特?勃朗特见到年轻的阿诺德时就感到“阿诺德博士的阴影”笼罩在年轻人的身上,同时她也敏锐地

察觉到“在他自负的假面下……的志向和真正的谦虚”(Super xii )。阿诺德的自身经历使他

认为人性中包含两个分裂的自我,一个是“普通的自我”,另一个“优秀的自我”或称之为“完美的自我”。他坚信人类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最终形成“完美的自我”。他第一本诗集的出版可以看作是他战胜“普通的自我”的第一步。一旦确立了人生目标,他便坚定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阿诺德的诗歌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道德伦理的关注。他的名篇“多佛海滩”、“恩培多克利斯在埃特纳”等从根本上说无一不是对道德和人生问题的探讨。阿诺德对道德问题的强调源于他对诗歌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文学“包含了足以使我们了解自己和世界的知识”,

因此“诗歌,从根本上说,是人生批评”(339)②。我们从诗歌中所要学习的是怎样生存,而

5

21肖 滨:阿诺德的文学道德观3肖滨,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621外国文学研究 2005年第4期

“无论‘如何生存’这个问题意味着什么,都归属于道德问题”(塞尔登510)。道德臻于完善正是达到自我完善必不可少的,或者说最重要的一部分。对阿诺德而言,古希腊文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作为西方文学两大源头之一的希腊古典文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卓越的至今仍被奉为经典的诗歌作品,古希腊人更是在西方传统中代表了近乎完美的人性。洪堡特在《论希腊人》中谈到,希腊人“不仅是一个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的民族,而且是一个理想”(转引自姚小平26)。所以研究古典文学并不仅仅是研究那些拉丁文希腊文的语言文法及诗歌韵律,更重要的是从古人所说的所做的学会怎样生存,了解我们自己和世界,不断提升自我以达到人性的完美这一最终目的。基于这种文学功能的思想,确立优秀诗歌的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伟大而崇高的诗篇”才能告诉我们“如何生存”。阿诺德的文学评论明确地将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着重于文学的社会功能尤其是道德内涵。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文学批评所倡导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伦理研究,其理论依据在于“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典型地、集中地反映人类社会道德现象,描写了社会存在的道德矛盾和冲突,因此文学也就必然可以成为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聂珍钊18)。

文学不仅仅是对人类社会现象的再现和提纯,更重要的是它是对人类社会秩序的探寻。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工业文明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们的异化感。整体感的缺失和物质文明过度膨胀导致的伦理道德价值的缺位促使诗人艺术家们在无序中寻找有序,批评家对秩序重构进行尝试,这种秩序的中心便是道德。阿诺德正是用这一理论贯彻指导自己的评论,但他决不是形而上地空泛或牵强地大谈道德伦理,而是着眼于文学作品本身对社会对人生的反映。他强调对作品的阅读,并精心挑选了莎士比亚、但丁、弥尔顿等人作品的精华诗句,以此作为“试金石”进行诗歌的评论。他的批评方法对F?R?利维斯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利维斯发扬了“细读”和文学道德批评的精神并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剑桥学派”。阿诺德对文学批评的另一个贡献在于他提出的文学批评的态度。他认为批评要持“不偏不倚”的态度,不带功利性,不代表统治阶级或任何特定阶级的利益,从而发现真正人性的道德的冲突,颂扬人性之善道德之伟大。同时要用平实的语言进行批评,因为晦涩的术语将会把读者拒之门外,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学的道德力量,而批评家的职责恰恰就在于传播真理和光明。阿诺德的这种批评理论是对现代推崇玄而又玄的贴标签式的文学理论研究的有力反拨,因为过度的理论研究将导致理论和文本的割裂,读者与文学的疏离。

二、阿诺德的诗歌评论

阿诺德的诗歌批评继承了自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文学批评的传统—文学的伦理批评,即对美德、善的探讨和追寻及人生问题的思索。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优于历史在于它具有较高的“真实和严肃性”,并以文学道德的标准区分严肃的诗人和平庸粗俗之辈。阿诺德对此进行了补充:最好的诗歌表现在“措词尤其是行动上”(314)。也就是说,题材的选择是首要的。诗歌具有崇高的使命,所以诗歌必须有真实与严肃的内容。诗歌应描写伟大而崇高的人物与行动,细琐的行动和卑微的性格不可能像伟大的行动和崇高的性格那样有力地影响读者,因此诗人首先要选择能够激起人类伟大感情的行为题材,揭示探讨社会现象和伦理问题。伤感诗善于表达细腻的感情,笔调优雅,虽然动人但因题材狭窄没有古典悲剧中矛盾冲突所激起的心灵上的共鸣而带来的震撼力。对题材的强调显示了歌德对他的影响。歌德就认为题材是作品中最重要的,“如果题材不合适,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爱克曼

11)。因为人性是相通的,而对风格和形式的看法则会各有千秋。耽于对形式和优美词句的追求容易导致孤立的思想和形象的堆砌感而缺乏和谐的整体效果,同时缺乏文学社会功用,达不到提升人类精神的作用。

阿诺德强调诗歌的思想性、真实性、严肃性及其教育意义。在这一标准下,他对许多诗人进行了评论。莎士比亚的诗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他对卓越的行为有敏锐的捕捉力,正是因为他选择的行动是伟大的,所描写的性格是崇高的,他的作品才具有那么大的感染力。但现今社会罕有重大题材,诗人只能在古希腊和罗马悲剧中寻找灵感;乔叟广泛、自由、清晰地描写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注入了真实的人性化的视角,虽然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性,但缺乏

“高尚的严肃性”

(318);华兹华斯长于短诗,但诗集中掺杂莠草而不自觉,平实简洁的语言得益于彭斯,然而他将“对人,对自然,对人生”的理念注入诗中,他对“生活的崇高深刻的看

法″使他的诗拥有了“诗的美和真实”

(338)。他把个人的道德观念应用在生活上,他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出于对真理和美德的热爱,正如爱默生所信奉的那样,“种下去的是自然果实,长出来的是精神果实。”这种心灵与自然事物的联系并非出自诗人个人幻想,而是众人可以理解的普遍感情。所以他从自然中得出的朴实的愉悦使他的诗充满了生命力而能给读者以欢愉和心灵的抚慰;拜伦在对大主题和人物发展的把握上有所欠缺,诗篇中不乏涣散疏漏或冗长重复之处,但他的力量来自于他的人格魅力———他的真诚和坚强,不向世俗低头;对于雪莱,阿诺德的通篇文章可以说是雪莱的生活尤其是婚姻道德生活的传记,而不像文学批评,因为雪莱的道德观对维多利亚时期的阿诺德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在对雪莱评论的结束

语中他写道,“雪莱的真实生活确实是一个美丽辉煌的幻象,但无用处,无影响力”

(380),也就是说不具有道德感染力和教化作用。阿诺德“生活批判”的诗学原则使他将崇敬的目光投向了德国的歌德。歌德曾说,他对德国年轻诗人的影响在于他是他们的“解放者”。阿诺德认为他不仅仅是一位“解放者”,更是位“人性解放战争中的战士”,积极投身于“一场对非

利士人的生死之战”(289-291)。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恰恰充斥着非利士人———阿诺德对

庸俗的中产阶级的专称,他们的狭隘自满、拜金主义和我行我素的自由主义使得社会无序发展,信仰缺失,道德式微。歌德提出诗人应有“时代精神”,即不仅汲取古典文化的精华,更要立足眼前,表现现实世界,因为古人所表达的也无非是他们所处的那个世界。这种“时代精神”的根本在于辨清事物的本质从而把握时代的主流,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种精神正是阿诺德认为当时英国人所缺乏的。

阿诺德评论文章中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诗人,如法国的莫里斯?德?古林(Maurice de Guerin )和约瑟夫?儒贝尔(Joseph Joubert )。阿诺德认为诗歌有两种阐释方法———自然的阐释和道德阐释,即对外部世界的运动及规律的描述和人类内在精神的表达,他称之为诗歌的“自然魔力”和“道德深厚”的属性。他所说的“自然魔力”其实就是诗读后给人的愉悦惊叹之感,而道德阐释力自然就是给人教诲之功效。古林的整个思想和灵魂都浸渍在诗中,他对自然生命的深刻细致的感受和领悟赋予他的诗以自然阐释力。他的思想曾影响了很多人,但他从不居功。他的淡泊名利和对完美的追求自然使他的诗具有道德感染力;约瑟夫?乔伯特的诗集是在他去世14年后才整理出版,虽然不够连贯,不成体系,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真理和光明的追求使他的诗一经发表即有拥趸。正所谓“文如其人”,他们自身的道德追求和人格魅力也自然浸渍在字里行间从而有教诲力。

阿诺德对这些诗人的评论难免有的过于褒奖或有失公允,但不难发现他始终如一的批

7

21肖 滨:阿诺德的文学道德观

821外国文学研究 2005年第4期

评原则,即坚持以“诗歌是人生批评”为基准。在诗歌的自然阐释和道德阐释力中,后者才是更高层次更为重要的。“聪明博学的人到处都是,但伟大人格难找”(爱克曼91)。所以,华兹华斯和拜伦的天分算不上最高,却能因道德感染力而名列伟大诗人之列。纯粹的寄情山水而不面对现实或无病呻吟的诗歌,哪怕词句再优美巧妙也算不上“伟大而崇高的诗篇”。对阿诺德而言,诗歌的道德阐释因能告诉人们“怎样生存”而更重要。对人生的批判使伟人可以长存而名人却不能永在,因为“反叛道德观的诗歌就是反叛人生的诗歌;漠视道德观的诗歌就是漠视人生的诗歌”(塞尔登11)。通过诗歌本身探讨作品与作家创作的关系,分析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道德现象,强调诗人的社会责任—显然,阿诺德的诗歌批评实际就是文学的伦理学研究。

三、诗歌的功用及评论之争

阿诺德对诗歌“自然魔力”和“道德深厚”属性的阐述与传统的诗歌社会功用理论一脉相承。关于诗歌的功用,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通常集中在“令人愉快”和“给人教导”上。“诗歌的模仿只是一种手段,其最近目的是使人愉快,而愉快也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给人教导”(艾布拉姆斯13)。正是对诗歌最终目的的追求,使阿诺德对诗歌中表现的道德问题如此偏重。阿诺德的文学评论不是单纯地分析单个作品,也不同于传统传记性评论将焦点集中在诗人的生平,而是从诗人入手结合作品来分析诗歌中折射出的普遍人性及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在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理论出现以前,传统的艺术理论总是暗含着这样的原则:“在艺术家的性质与其作品的性质之间,存在着某种有限的对应,即优美的艺术只可能是优良道德的结果”(艾布拉姆斯281)。阿诺德的文学评论中显然也包含有诗人个性的投影,以致于在评论中出现有失偏颇之处。但他并没有简单地把诗人和其作品等同起来,只不过对真理,对完美人性的追求使他将目光聚集在那些反映高尚的人性,给人以教导的诗篇,而这样的作品总是含有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的自然流露。

阿诺德对内容对道德的偏重也引起了很多不同意见。同为诗人和批评家的托?斯?艾略特就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锐的鉴赏不是针对诗人而是针对诗歌而做出的”(6)。他反对阿诺德以“崇高”的半伦理性作为诗歌评判的标准而主张“非个性化”的诗歌创作理论。在艾略特看来,诗人只是一种媒介,吸收提炼所收集到的素材,因此诗人应避免个性的流露,诗歌的技巧和形式才是最重要的。其实,诗歌作为诉诸于人的感受力的艺术形式,本身就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对于是否应该流露这种主观倾向,不同历史时期背景下的文学评论有着各自的看法。阿诺德和艾略特分别站了在内容和形式的两端来看待诗歌的性质。另外。阿诺德强调诗歌的教导功能,可以说是赋予了诗歌宗教的性质。在“诗歌研究”一文中,阿诺德曾提出诗歌将会取代宗教。诗歌和宗教都属于内在的精神世界的范畴,但当时的宗教教义受到质疑,面临信仰危机。而诗歌除了拥有宗教给人们带来的心灵的抚慰和引导功能之外,还有真和美的属性,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得诗歌优于宗教。艾略特认为“阿诺德对宗教进行的战役产生了使宗教和思想分家的效果”,阿诺德的批评“目标是断言基督教的感情能够而且必须被保存下来,但它却不愿保存基督教的信仰”,从阿诺德的艺术论和宗教观出发将得出“宗教就是道德”和“宗教就是艺术”两种命题,这种文学或文化“篡夺宗教的地位之势”是基督教徒艾略特所不能容忍的(213)。阿诺德和艾略特的信仰差别暂且不谈,当然阿诺德从未提出过废除或降低宗教的地位,他一直抨击的正是信仰的混乱和缺失。艾略特所

不赞同的是阿诺德把宗教性质“转让”给文化,从而损害了宗教的神圣性。阿诺德也并非只看诗歌的内容而不重形式。在“论荷马史诗的翻译”一文中,他专门论述了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的重要性。只不过在他眼里,当时的英国功利主义盛行,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工业文明促使大多数人片面追求物质利益,从而忽视了内在自我的提升,导致对道德的淡漠。高度的文明国家,对他来说,就是一个个人完美,个性协调发展的国家,而个人的完美首先就是道德的完善。这种道德是广义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非仅仅停留在宗教层面上。

四、从诗人到评论家

阿诺德对自我完善的追求促使他最终从文学创作走向文化批评之路。作为同时代批评界的领袖人物,阿诺德一直主张坚持客观公允的批评态度。他对希腊古典文学和德法文学的推崇避免了他称之为英国非力士人的狭隘岛国之气,他不人云亦云,对浪漫主义后期的感情泛滥进行反拨,以尖锐的批评和独到的见解给英国文学评论带来了清新之风,也奠定了他在英国批评界的地位。但最初阿诺德从诗歌创作转向文化批评时有人不解甚至称之为“江郎才尽”。他转向的原因有多种,他的教育巡查员和牛津大学讲座教授的职务牵制了他大量的精力,但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他已经完成了作为诗人的使命。中国文学有“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的说法。钱钟书先生对此曾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像周作人先生那样把文学分为“言志”和“载道”仿佛两个不相容的命题的看法过于片面,因为两者并不是道背而驰的两派,“许多讲’载道’的文人,做起诗来,往往‘抒写性灵’,与他们平时的‘文境’绝然不同,就

由于这个道理”(82)。此话自然不无道理.但″言志″和“载道″对阿诺德来说虽然不是两不相

容,至少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阶段。他的诗歌创作和文化批评的精神一脉相承,致力于对道德问题的关注和人性完美的推进。诗歌创作是诗人寻找真理自我完善的过程,然而一个人的完美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正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因为“人类是个整体,人性中的同情不允许一位成员对其他成员无动于衷,或者脱离他人,独享完美之乐;正因为此,必

须普泛地发扬光大人性,才合乎文化所构想的完美理念”(阿诺德10)。“发扬光大人性”正

是批评家的职责。“以客观公允的态度了解和传播世界上最优秀的知识和思想”

(阿诺德257),这就是他对批评的定义。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阿诺德的主张中,经常能发现有亚里士多德、歌德、洪堡特、圣伯夫等人的声音。他博览群书,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以“好奇”之心,最广泛地汲取一切有利于实现人类完美的优秀的知识和思想,并且广泛地传播这些知识和思想。批评家在传播这些知识方面显然比诗人更有效力。

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前言里提到阿诺德的文化概念时认为,“文化积极地与民族或国家联系在一起,从而有了‘我们’和‘他们’的区别,而且时常是带有一定程度的排

外主义”

(4)。受时代所限,维多利亚时期的阿诺德对东方文化不甚了解,也未像歌德那样提出“世界文学”的主张,但他并不排斥外来文化。相反,他提出批评家应多向国外了解学习新鲜事物。虽然他所说的“世界上最优秀的知识和思想”可能指的是古希腊、德国、法国和英国这些西方国家的文化,但人性是相通的,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对道德至臻至善的追求是永恒的,对社会伦理问题的探索也永远不会停息。无论如何,他提倡以不偏不倚的态度,怀着好奇之心,了解并传播优秀的知识和思想,以全社会的完美为目标的文化批评精神是永

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说“歌德的伟大在于他能不断地学习”(缪勒114)。那么阿诺德的

9

21肖 滨:阿诺德的文学道德观

031外国文学研究 2005年第4期

伟大可能就在于他不断地学习并传播倡导他所学习到的优秀知识和思想。

注解【Notes】

①M rs Hu mphryW ard,A W riter’s Recollections(London,1918)44.Super在所编的M atthe w A rnold一书的序言中引用了此句。该书的引文均由本文作者译出。

②M atthe w A rnold,″L iterature and Science,″Poetry and C riticis m of M atthe w A rnold,ed. A.Dwight Culler。未注明出处的阿诺德的引文均出自此书,该书的引文由本文作者译出,页码随文标出。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Abra m s,M.H.M irror and L am p:Ro m antic Theory and the C ritical T radition.Trans.L i Zhiniu,et al.Beijing: Peking UP,2004.]

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主义状态》,韩敏中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A rnold,Matthe w.Culture and A narchy.Trans.Han M inzhong.Beijing:The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L td.,

2002.]

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Ecker mann,J.P.,ed.Gespr che m it Goethe.Trans.Zhu Guangqian.Beijing:Peop le’s L 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2000.]

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

[Eli ot,T.S.Eliot’s L iterary C riticis m.Trans.L i Funing.Nanchang:Baihuazhou L iterature and A rt Publishing House,1994.]

古斯塔夫?缪勒:《文学的哲学》,孙宜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M ueller,Gustav E.Philosophy of L iterature.Trans.Sun Yixue.Guilin:Guangxi Nor mal UP,2001.]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外国文学研究》5(2004):16-24。

[N ie Zhenzhao.″Ethical App r oach t o L iterary Studies:A Ne w Pers pective.″Foreign L iterature S tudies5(2004): 16-24.]

钱钟书:《钱钟书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

[Q ian Zhongshu.P rose W orks of Q ian Zhongshu.Hangzhou:Zhejiang L iterature and A rt Publishing House, 1997.]

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Said,Ed ward W.Culture and Em pire.Trans.L i Kun.Beijing:The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L td.,2003.]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Selden,Raman.C 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Trans.L iu Xiangyu,et al.Peking:Peking U P,2000.] Super,R.H.,ed.M atthe w A rnold.Oxf ord:Oxf ord U P,1980.

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51年。

[Yao Xiaop ing.B aron.W ilhel m von.Hum boldt─Hum anistic S tudy and L anguage S tudy.Beijing:Foreign Lan2 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51.]

责任编辑:陈智平

chuan University .He s pecializes in W estern literary theory .

T itle:Narrat ol ogy in China and in the W est

Abstract:This essay is a p reface t o the volume of essays p resented at China ’s First Nati onalNar 2rat ol ogy Conference .It first give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conference with s pecial significance and makes a comment on the translati on of ″narrat ol ogie ″and ″narrat ol ogy ″int o Chinese,then offers a critical survey of the devel opment of narrat ol ogy in the W est and in China,clarifying the relati on bet w een classical narrat ol ogy and postclassical narrat ol ogy .The essay als o sheds light on the rela 2ti on bet w een Chinese narrat ol ogy and W estern narrat ol ogy by way of a classificati on of different ob 2jects of investigati on .It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although narrative literatures of different nati ons are r ooted i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have different f or m s,they share many narrative structures and techniques,thus making possible the exchange and mutual p r omoti on of Chinese narrat ol ogy and foreign narrat ol ogies .

Key words:narrat ol ogy China W est classical postclassical

Author:Shen Dan is a Changjiang (Yangtze )scholar of the M inistry of Educati on,a s pecially 2appointed Pr ofess or of English at Peking University,s pecializing in narrative theory,stylistics,and translati on studies .

T itle:Culture Rep resentati on in Postcol onial L itertures

Abstract:W riters in col onies rep resent their cultures by three means:running against W estern culture,identifying the m selves with the l ocal culture or m ixing different cultures .However,the three means can ’t hel p the m get a way fr o m the hege mony of W estern culture .On the contrary,the literature of s ome postcol onial writers cons p ires with and strengthens the hege mony ofW estern culture .Faced with the dile mma,they should get rid of the writing modes which carry W estern cultural hege mony .The postcol onial literature ’s culture rep resentati on should be faithful t o the peop le ’s interests,t o what there actually p ractices and t o how peop le feel about their activities in s ociety .I n this way,a ne w i m age of their culture can be constructed .

Author:L i u Yab i n is Ph . D.candidate at the Chinese Depart m ent of Sichuan University,s pe 2cializing in f oreign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theory .

T itle:The Concep t of Good in Ancient Greek L iterature

Abstract:Good is much e mphasized in ancient Greek literature,with quite different criteria fr om the Chinese ones .Their concep t of good is cl osely connected with happ iness,s o good peop le are never asha med of talking about their own interest .They pursue happ iness as part of good .Good is a kind of dyna m ic functi on rather than moti onless pers onal dis positi on;theref ore,it can only be de monstrated in acti on .It is related t o such noble qualities as courage,wisdom ,power;and is characterized by excellence .Ho wever,it can be easily turned int o the opposite of good if it is t oo enthusiastically p racticed .

Key words:ancient Greek literature good happ iness acti on excellence

Author:He Hu i b i n is doct or of literature and ass ociate p r ofess or in the English Depart m ent of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Zhejiang University,currently engaged in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W estern dra ma .

T itle:Morality in M atthew A rnold ’s L iterary Criticis m

Abstract:A s the most influential critic in the V ict orian peri od,Matthe w A rnold has an i m portant

5

71Abstracts and Notes on Contribut ors

671外国文学研究 2005年第4期

p lace in literary critical hist ory.Morality is the essence of his literary criticis m.H is vie w that″po2 etry is the criticis m of life″is analyzed thr ough his comments on many poets t o illustrate the s ocial and moral functi ons of poetry.Fr om its comparis on with Eli ot’s literary vie w,it is concluded that A rnold’s literary criticis m is of great i m portance t o V ict orian literature.

Key words:Matthe w A rnold poetry criticis m of life morality

Author:X i a o B i n is lecturer at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 m ent,Beijing I nfor mati on Technol ogy University,and Ph. D.candidate at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Hunan Nor mal Universi2 ty,mainly engaged in English2American literature studies.

T itle:The I nteracti on bet w een Yi Deokmu’s Poetry and Chinese L iterary Works Abstract:Yi Deok mu,a poet in Yi Dynasty in Korean kingdom,was an earnest disci p le of Chi2 nese literary works.Deep ly influenced by the poe m s of Chinese poets,he not only comp iled and commented on the poe m s p r oduced by poets in Q ing Dynasty in China,but als o wr ote poe m s si m i2 lar t o Chinese poe m s in ter m s of thought,style,language and the me.H is poe m s authentically re2 flected the Korean rural cust om s at festivals,countryside scenery,Korean ballads,and different dialects.W hen his poe m s were intr oduced t o the Chinese literary world,poets like L i Tiaoyuan and Pan Tingjun thought highly of the maturity in thought and artistic value in his poe m s,and ex2 cavated the features of Yi’s poe m s.

Key words:Yi Deok mu’s poe m s Chinese literary works interacti on Korean ballads L i Tiaoyuan Pan Tingjun

Author:Xu D ongr i is edit or2in2chief of Yanbian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and doct or of literature.H is acade m ic interest is Northeast A si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 itle:Square and Sanctum:On the Theme of Cui Renxun’s S qua re

Abstract:Squa re tells st ories of L i M ingjun—his experiences in North and South Korea.The frustrati ons he meets with illustrate the conflict of different concep ti ons that has caused great suf2 fering t o the peop le.L iM ingjun atte mp ts t o exp l ore a third path superi or t o both political syste m s of the North and South Korea and ends in a t otal tragedy.H is exp l orati ons reflect a beautiful drea m of a har moni ous coexistence of″square″and″sanctu m.″Consequently,his the me centers on the criticis m on the concep ti on that destr oys man’s dignity and pursuit of happ iness.The writer highly p raises the po wer of l ove that givesman hope in s p ite of his descri p ti ons of tragic outl ook on life.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l ove and concep ti on make a perfect combinati on in this book.

Key words:square sanctum concep ti on idea sy mbol

Author:P i a o Y i n shu is doct or of literature and ass ociate p r ofess o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2 guage and L iterature,Shandong University.

一辈子的朋友_感悟人生

《一辈子的朋友》 感悟精选(1): 一辈子的朋友 有一种朋友,期望能够相知,就算人在天涯也能在心底珍藏; 有一种朋友,期望做到拥有,就算青丝白头也能在心底保留; 有一种朋友,期望能够永久,就算事过境迁,也会在心里默默关怀。 有一种朋友,期望彼此珍惜,就算时光流逝,也会在心里深深想念; 有一种朋友,在你疲惫的时候,总是借你坚强的肩,给你深深依靠; 有一种朋友,在你无助的时候,总是伸出温暖的手,与你紧紧相握; 有一种朋友,在你心痛的时候,总是为你擦干眼泪,跟你一醉方休。 有一种朋友,付出了不需要回报,给予了不需要得到; 有一种朋友,在你忧伤的时候,总是陪你默默无语,让你倾心诉说; 有一种朋友,平凡却又伟大,平淡却又真诚; 有一种朋友,总能产生共鸣,总是拥有默契; 有一种朋友,在你开心的时候能够忘记,在你孤独的时候总是想起。 淡淡烟雨,淡淡愁。片片雪飘,片片情。 也许忙碌让我们彼此疏远,也许快乐让你我淡薄,但知心朋友一生难忘,我总是在寂寞的时候想你,你总是在我忧愁的时刻出现,没有动人的话语,一个牵手就已满足,没有秀丽的诺言,一个拥抱就已足够,一个柔柔的眼神就让我有了安慰,一个甜甜的微笑就让我感觉温暖。 这是世上最纯洁、最真挚的一种友谊,这是人间最秀丽、最珍贵的一种感情。 这种纯纯的、真真的友谊,与天同长,与地同久; 这种沉沉的、暖暖的感情,情比山重,意比海长。我常常感慨,得一知己此生足亦!我 常常庆幸,有一知己此生幸福! 你是我一生的朋友,也许一路上会有风有雨,我愿与你风雨同行,也许一生中会有苦有难,我愿与你患难与共。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携手相牵,再多的风雨也不怕,再多的苦难也无畏,让我们的感情永久都是温暖灿烂的朝阳美!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比较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快乐主义 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和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1)幸福是至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等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比如,服安眠药的目的是睡觉,睡觉的目的是健康,健康的目的是快乐,快乐的目的是幸福。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善就是这些活动所追求的目的。如果有一种这样的目的,人们追求它不再为着获得别的任何目的,而且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着它,就一定存在着某种最高的善,这种最高的善或目的就是人的好的生活或幸福。幸福就是人的终极的目的或最高善。 (2)幸福和德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一定是在于现实的活动。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沉思的生活是比人的生活更优越的生活,是神性的生活。而对于多数有德性的人来说,属于他们的幸福就在于灵魂的合于伦理道德性的活动。一个过着正义、勇敢、节制的生活的人,就是幸福的。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性,就是合乎那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 (3)幸福的获得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而且,幸福不在于一时一事的合乎德性,而在于一生中的合德性的活动。幸福意味着持续的、严肃的活动而不是消遣。按照他的看法,幸福当然也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而在所有的外在的善当中,朋友就是最大的善。严肃的活动需要我们与朋友一道才能持续进行。幸福的获得也需要外在的条件,比如财富、荣誉等。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 (1)快乐是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 伊壁鸠鲁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奢侈放荡的快乐,而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即身体健康与灵魂平静,而灵魂的快乐更深刻和持久。他认为,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不是每一种痛苦都应该被规避。取舍何种快乐或痛苦体现了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自由程度。他说:“凡是必要的,也就是容易满足;凡是难以满足的,也就是不必要的。”为此,他对欲望做出了分类,欲望包括自然的欲望和不必要的欲望。自然欲望又分不可或缺的欲望与无关紧要的欲望。只有那些不可或缺的欲望才是必须满足的,而控制那些不必要的欲望才是获得真正快乐的前提。 (2)快乐生活在于改变思维 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常常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由于怕死,人们试图防范他人,求得安全;对安全的追求又导致人们追求权力、财富和荣誉。他认为,人不必相信各种占卜、迷信、祭祀,而应相信自己的感受,产生一种个人自足的状态。他教导人们美好的生活在于享乐,真正的幸福在于避免一切痛苦、烦恼和忧虑。伊壁鸠鲁指出,达致快乐生活不在于获得财富,而是要改变思维,学会从无限攫取型的追求中退缩,改变抱怨、不足、懊悔的心态,转向满足、感激的心态。例如友爱是因自身而被想望,可以给人带来快乐,是值得追求的。

职业道德观后感

职业道德学习观后感 随着园区不断地在发展,我们这些80、90的公司人员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我们是园区的窗口,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园区的形象。承蒙领导的关心,这个星期特地利用休息日的时间,百忙中请到了党校的老师,专门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职业道德”的专题讲座。 通过学习了解,我们首先要学好公务礼仪,不学礼、无以立;要塑造良好的政府机关形象,深刻理解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实际,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自觉进行职业道德修养,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是要不断地学习,在平时我们也要做到3S,也就是stand、smile、see。除了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学习外,仪表妆容也是很重要的,在重要的接待场合下,衣着也是很有讲究的,要装的得体、大方,切勿花枝招展;还要注意接待时的动作、言语,行为语言也是很重要的。 通过学习,也进一步加强了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白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给自己的岗位又有了深入的定位和了解。我们要秉承职业道德的三十字精神“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要牢牢的铭记于心,时时刻刻警醒着自己。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热爱自己的工作;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相信通过自身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也能做出好的成绩,取得成功。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才

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单位做出一点贡献,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次的课程,老师讲的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使我深刻领悟了学习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也是一次增强我们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难得的机会。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要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把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起来、实践起来,一定要把职业道德规范的荣辱观作为自己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贯穿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去,要以身作则,努力做好,争取做一名推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的工作,为单位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吴佳奇 2015年12月30日

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现在的人们都注重讲文明、讲素质,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道德,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讲道德,就因为如此,我们就更要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在我的周围曾经发生过两件事:一件是在一个商店里,一个年轻人因买东西与售货员发生了争执,年轻人恼羞成怒,拔出刀子,对着售货员就是一刀,售货员倒地。有许多的围观者看着行凶者扬长而去,当时正值学校放学时间,学生路过此地,小小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另一个事情是:我县里一个木工,在做工回来的路上遭遇车祸,生命垂危,司机溜走,木工被路人送往医院,在治疗过程中,木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变卖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后,还是交不起医疗费,无力在治疗。此事公开后,在社会上掀起了捐献的热潮,病人得以继续治疗。这两件事表现了人们两种不同的道德观: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是他人有难,倾力相助。同时也说明了人们的道德意识还有待加强。因为加强了道德意识,就等于提高了生命质量。 那么什么是道德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就拿我自己说吧,在家里要和父母等亲人一起生活;在学校里要和老师、同学一起学习;在社区里要和街坊邻居生活在一起;我们外出购物、乘车、乘船,到看电影看电影,或者到其他一些公共场所去,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也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在这些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人们的想法不会总是一致的,有时还会发生矛盾和冲突。人们想在社会生活中相处的融洽,过得幸福、和谐,就需要对这些矛盾和冲突进行解决和调整。就要遵循一定的准则,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和行为作出是与非、善与恶、荣与辱的判断,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试想,如果人们在生活中,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么,整个社会的秩序就会无法正常的进行下去、这种依靠人内心的观念,社会舆论和传统的要求来维系,要求人们共同遵循的社会生活准则,就是道德 道德是一种观念,一种规范更是一种需要亿万人民付诸行动的实践。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应该树立怎样的道德观念呢?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就是对一个中国公民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人们只有掌握了这些道德要求,才能懂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方科学之父,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美学,文论专著。在《诗学》中,他对悲剧首次进行了全面论述,在批判地继承古希腊悲剧理论和柏拉图的理论基础上对戏剧理论进行了创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其中,“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而这六个成分中,事件的合理安排是悲剧中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完整的活动具有开端,中间,结尾。一部悲剧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成部分不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须具备量度。这一系列或出于必然,或出于或然而继随发生的事件中,人物由逆境转入顺境,再由顺境转入逆境,这一长度即是比较合适的界限。同时,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作为对一种行动摹仿的情节,它必须摹仿单一的和完整的行动。组成情节的事件必须严密布局,

以至于如果搬动或删除其中的任一成分,整体将会松散和崩溃,也就是悲剧的情节应达到整一。这就是悲剧论的情节整一律。例如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戏剧中人物哈姆莱特性格的理解,而其情节是整一的、一目了然的。从我国早期将其译作《王子复仇记》,我们就不难看出戏剧讲述了王子哈姆莱特报杀父之仇的故事。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并充分贯彻了亚里士多德的事件要合理安排的理念。然而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在这一大的整体脉络之下,还有一条 与之相平行的隐形的复仇脉络与之相呼应。这一隐形脉络进一步帮助体现了作品所要歌颂的主题。对于情节的取材也是非常重要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这些家族都是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只有这样的艺术题材才能既激发作者的创作激情,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哈姆雷特》写的是一个国家的王子的故事,《麦克白》写的也是争夺皇位,杀了国王这样的大事件。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效用是引起我们的怜悯,从而是心灵得到净化。最完美的悲剧取材于少数家庭的故事。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由他们的“性格”决定 。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都取决于他们的行动。悲剧人物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们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们犯

传播向善正能量 唱响时代主旋律

传播向善正能量唱响时代主旋律古有“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之说,善是人心所向,故称之为人心“向善”,它基于全人类的价值取向,人类的共同意志。向善是优秀文化、是传统美德、是政治导向、是时代风尚、是巨大力量,是人内在的最高的道德品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正能量。 向善是优秀文化 向善是我国传统文化推崇的,善本义是“吉祥,美好”,后引申为和善、亲善、友好。如“从善如流”、“上善若水”、“人之初,性本善”。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在谈论人性问题时,孟子以“性善论”知名于世,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管仲曰:“善人者,人亦善之”。意思是向别人施以善意的人,别人也会对其施以善意。 在人类社会中,向善的确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品质,其本身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不断地去弘扬它。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有先王之遗风。”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长期的传统美德熏陶,铸就了南阳儿女勇于献身、重义轻利、淳朴善良、助人为乐的群体性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要全盘吸收,而是要去粗存

精、推陈出新。对那些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好传统,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要我们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向善是传统美德 好善、向善自古就是中华民族推崇的美德。“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至乐莫若行善”、“人有善愿,天必佑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无不说明古人对善的推崇。 南阳自古就是一方友爱向善的热土,千百年来,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在盆地流传:神医扁鹊既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他行医至南阳,为许多穷苦百姓治好顽疾,扁鹊号“卢医”,镇平境内至今仍设有“卢医镇”,建有“卢医庙”;商圣范蠡则以宽以待人、自强不息、富而好德、乐善好施着称于世;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待人敦厚、禁止掳掠,“敝帚自珍”这个成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诚恳尚善、善待子民的风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成为一代圣贤…… 医圣张仲景堪称这方热土上好善的代表。东汉末年,战争纷起,灾疫连年,民不聊生。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伤寒病大流行,张仲景打破官场戒律,办完公事后在公堂上行医,为深受疫病之痛的百姓解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 摘要: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进行了思考,分析了亚氏幸福观的理论基础、亚氏幸福观的内容。试图对亚氏的幸福观做一个立体的审视,并通过再次解读亚氏的幸福观,以期对现今深受多元价值观冲击的人们从本质上把握和理解幸福有所启迪,从而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字:亚里士多德善幸福观德性 对于幸福,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就有很多先哲做了详细的论述,而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必定会为自己的幸福观的理论的存在需求理论支撑,以便使自己的幸福观得以成立,并拥有存在的根基。对于幸福的含义,众所周知,它具有很强的感受性,而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人们对于生活的感受,总是建立在一些基本的标准之上。人们对衡量幸福的标准在潜意识里也总是有着自己的理性的理解。但除非我们通过特别的研究才能真正的了解到人们的这些理性标准。正因为这些理性深深地隐藏于人们的意识深处,所以常常被人们误认为只是感性的直觉,这也正是快乐主义幸福观的错误之处。 而从苏格拉底到斯多亚学派,先哲们已经认识到了人们意识中的这种理性标准的存在,并认为这种理性就是善。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的存在都是在追求其完美性,以‘善’为目标是其存在的根本理由。”1,并且指出:“追求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是人获得真正幸福的保证”,善作为一种德性知识是人们理解幸福,继而完成善实现幸福的前提。把善作为幸福观的基础,苏格拉底的思想奠定了这种理论路径的最初基础。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完成了最初的理论构架。2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著作中,在更为基础的层面上为他的幸福观找到了善的基础。他指出,人的每种技艺与研究、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善是这些活动所追求的目的。而人的目的,即人可以实践的最高善,就是幸福。由此可见,善是幸福的一个深层的根据是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的基础。 三、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内容 古希腊时期先哲们有关幸福观的论述,为后人对幸福有更深更准确的把握打下基础。亚里士多德正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集所有伦理思想之大成,综合分析与研究,经过自己不懈的思考与论证,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思想体系。同时 1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28页,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 Zwei Dinge erf Men das Gem u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 ftigt: Der bestirnte Himmel u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Beide darf ich nicht als in Dunkelheiten verh Ult, oder im u berschwenglichen, au? er meinem Gesichtskreise, suchen und blo? vermuten; ich sehe sie vor mir und verkn ipfe sie unmittelbar mit dem Bewu? tsein meiner Existenz. 翻译: 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思索它们,它们就越是以常新而弥增的惊叹和敬畏充实着心灵一一我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我不应当把这两者当作隐藏在黑暗之中或者超 出我视域之外的东西来加以追寻并纯然地猜测它们;我在我的眼前就看到了它们,我把它们 与我的实存意识直接联系在一起。 康德道德哲学的几个基本特点: 1.康德道德哲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 2.康德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哲学的比较: 内在修养与外在关切 以利益为主题的话语体系(功利主义与义务论都是如此) 3.康德道德哲学基本方法:先验的方法。 细节展开 什么样的问题是真正的善?康德对此下足功夫,做了义务论的新形式,只有出于义务的才是 真道德。为什么强调义务论才是真正的道德?中国道德哲学是自律,内在的修养最重要,康 德认为不可靠,主观的认为自己是圣人是不信的,康德从外在的关切出发,以利害为关键,与幸福联系在一起,很功利的,利益与道德不可兼得。以利益为主题的话语体系是康德的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德国人也讲教化,但不是自律,而是理性对自己的启蒙。康德从先验的方 法开始,自由是根基。自由和道德法则之间的关系,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是自由,自由是道 德法则的认识理由。 什么是“道德法则”?(谁给谁立法?) 1.理性给意志立法:实践理性 “按照法则的表象来行动的能力。” (自然之物“按照法则而运作”)。 2.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推理的能力:按照三段论推理与按照不矛盾律推理。行为的逻辑一贯性是道德的标准。 细节展开 理性給意志立法,不是单纯的某个人,心灵中有知情意,意涉及到道德问题。 Bergehr un gsverm?ge n.意欲 Wille 意志 Willku(点)r任意 动物按照法则行走,人按照法则表象,是因为人能意识到法则,这就是实践理性的能力。 推理的能力是现象界得以可能的根据,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都是推理的能力,实践理性从行 为的一贯性(不矛盾律)进行,这种逻辑的一贯性是道德。 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通俗的形而上学,将意志的“出于义务”的行为作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分辨出来。 第二个层次:道德形而上学,把“出于义务”的动机归结为意志的先天形式法则,即绝对命令。 第三个层次:实践理性批判,揭示绝对命令作为意志的先天的普遍立法的原则(自律)是如

企业职工职业道德教育

企业职工职业道德教育 职工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有专家讲,企业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 未来发展状况,关系到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决定着这所企业的 命运。可见,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的素质是何等的重要。而提高员 工职业道德素质的关键是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职业道德定义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一定范围内所必须遵守与其行业相适应 的行为规范。 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每一项职业都是神圣的,每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如教师要遵守教书育人、为人 师表的职业道德。医生要遵守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等等。 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 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是社会 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 三、理解职业道德需要掌握四点

首先,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 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它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道 德和阶级道德的要求,而是要反映职业、行业至产业特殊利益的 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 的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它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 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道德心 理和道德品质。甚至造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道德品貌上的差异。如人们常说,某人有“军人作风”、“ 工人性格”、“农民 意识”、“干部派头”、“学生味”、“学究气”、“商人习气”等、. 其次,在表现形式方面:职业道德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它总是从本职业的交流活动的实际出发,采用制度、守则、 公约、承诺、誓言、条例,以至标语口号之类的形式,这些灵活 的形式既易于为从业人员所接受和实行,而且易于形成一种职业 的道德习惯。 再次,从调节的范围来看,职业道德一方面是用来调节从业 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 也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用来塑造本职 业从业人员的形象。 最后,从产生的效果来看,职业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会或阶 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职业化”,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职业道德虽然是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形成的,但它决不是 离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而独立存在的道德类型。在阶级社会里,

人心向善

人心向善,感动常青 泾县二中七(6)班裴阳 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的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引导和保证了我们民族持久地生生不息向前发展。在读了《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同时我也明白了“人心向善,感动常青”。 那么善究竟是什么呢?善就是你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和孕妇,主动给他们让座;善就是你看到地上有垃圾,把它们扔进垃圾筒;善就是你看见受伤的小动物,带回家给它们治伤;善就是你在马路旁遇见行动不便的老人,牵着他们过马路......其实,善就在我们的身旁。 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我们在十字路口会看见一些身穿深蓝色警服,腰间白色的皮带上成天挂着一部对讲机,头上戴着一顶帽子的警察。他们在路中间不停地指挥着交通,身子站得笔直,两手不停地挥舞着,动作十分规范有力,保证了道路的畅通。为了我们的交通安全,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他们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难道这不是善吗?难道这不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吗? “我干不了大事,但是愿意从小事做起,做空巢老人的‘小棉袄’、残疾人的‘小拐杖’、有困难的人的‘小油灯’、雷锋精神的‘小广播’、青少年成长的‘小雨滴’。”这就是

“活雷锋”孙茂芳的一句话。他时刻以雷锋精神照亮着全社会,这便是善的最高境界。 中华民族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它不但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形成了中华传统美德。古有孔融让梨的礼让;程门立雪的尊师;负荆请罪的谦让。今有一身清廉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用正义照亮无助心灵的公益律师佟丽华;被誉为“女包公”的公安局长任长霞。在我们的身边,一篇篇文明故事正在上演,一曲曲礼仪之歌正在唱响。其实,要做到“善”并不难,只需心存善待别人的心,并且去做善待别人的事。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家里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在学校里做一个尊敬师长的好学生;在社会中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公民。 指导老师:熊晓红

哲学史上的幸福观

哲学史上的幸福观 在西方哲学史上,幸福问题是讨论得很多的一个问题,大致分两派。 一派叫快乐主义,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快乐本身就是好的,是人生的目的。这一派的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到了近代,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经验论者,比如休谟、亚当·斯密、约翰·穆勒。谈到什么是快乐,这一派强调的是生命本身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比如伊壁鸠鲁说: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你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这就是快乐,就是幸福。约翰·穆勒更加强调精神的快乐,认为它是比身体的快乐层次更高的快乐。 另一派叫完善主义,认为人身上最高贵部分的满足才是幸福,那就是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完善。不过,他们一般并不排斥快乐,承认完善亦伴随着精神上的快乐。这一派的创始人是苏格拉底,他的学生柏拉图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观点,在他之后还有犬儒学派和斯多葛派,近代以来主要是德国理性论者为代表,尤其是康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公式:智慧=美德=幸福。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想明白了人生的道理,懂得灵魂远比肉体重要,好好照料灵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从中国哲学史来说,幸福这个词是现代汉语词汇,古代汉语里幸和福这两个字是单独使用的,没有幸福这个词,要了解中国哲学家对幸福的看法,主要依据他们谈论人生境界的那些内容。 我觉得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护好生命的本真状态,庄子在这同时还强调精神的自由,崇尚那种与造物者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贫乐道就是幸福。在精神生活上是乐道,在物质生活上就是安贫。 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你看他也很强调简朴状态中生命的快乐。 所以,比较两派的观点,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差异其实并不大,两派的共同点是重生命、轻功利,重精神、轻物质。 完善主义重视精神生活,快乐主义也认为精神的快乐更有品位。快乐主义重视享受生命的本真状态,完善主义也认为简朴生活才能使人真正享受生命。历史上没有一个哲学家主张物质欲望的无穷尽满足就是快乐,不会有的,否则怎么叫哲学家呢。

康德的道德教育方法观

求实 2004.6 哲学?文化研究 康德的道德教育方法观 古 玉 (华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作者简介]古玉,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2级伦理学硕士研究生。 康德的道德哲学“我所应为者为何?”亦即《实践理性批判》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一)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对象、动机、辩证论);(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古往今来,对其第一部分大书特书者举不胜举,而较少人有去阐述其方法论部分。其实,方法论部分,即道德教育方法,也是非常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的,本文拟对其作一简单的阐述。 一、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我们知道,道德品质是一个综合性范畴,通常也称为品格或德性。它是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要求的个人意识和行为总体的特征,其主要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这里的方法论乃是我们能借以使纯粹实践理性的法则进入人心,并影响其准则的那种方式而言,即指我们能借以使在客观上有实践力量的理性在主观 上成为有实践力量的那种方式而言”。[1](P147) “进入人心,并影响其准则的那种方式”即要求人的行为合于道德,用道德主宰自己,亦即道德品质(品格)的培养。康德区分了两种行为:道德性行为和合法性的行为。换言之,前者是由对道德律令尊重的诚心所产生的行为,后者只是以行为的外表来满足道德律令的行为。可以看出,康德极其重视道德上的动机(信念)的内心性质即由于纯粹尊敬的法则的缘故———意向的道德性。在实践理性方面,由于法则作为首先规定行为的原理,理应占有第一性的地位。因此,首要的问题乃是行为在道德上的可能性,而不在于能否实现对象(善恶)。同时也意味着道德教育应从对道德法则的认识(感性认识),尤其是 理解法则的精神(道德性)(或曰“理性认识” )。可以说,道德认识是形成道德品质(品格)的首要环节和基础,而“道德品质(品格)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升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和道德情感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就 是道德良心形成的过程”。 [2](P397) 在康德看来,道德教育应该遵循品格形成的特有规律(三阶段:管束、训导、陶冶),尤其是通过以“道德律”为基础的道德陶冶,形成道德意识上的自律,即自觉地按照对人类的“义务”、“责任”的要求,而不是出于外在的目的,把自己培养成为有品格的人。因为道德教育是以实践理性的自由意志为基础,也就是尊重人的自主和自律,尊重他成为人的理性生活和他作为目的的目的。即道德教育是在自由的基础上尊重人性的形式,而不是道德原则或准则的传授,一切道德教育都是使人获得理性地探询普遍的道德律令的能力和信心的形成,是人获得自由和自律的形式。 二、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道德在实践层面分两个层次:他律与自律。在他律阶段,康德主张“或以他自己的利益来引诱他,或以他的损失来 恐吓他”,[1](P148) 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表扬、鼓励以及批评、惩罚相结合的方法。然后, “我们就应使纯粹道德动机完全支配人的心录了” [1](P148) (即自律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道德教育最起码的条件,但它只是一种外在于道德主体自身的,因此它必须向第二阶段(自律阶段)发展,使动机(道德信念)作为人们“始终不懈,一丝不苟地来遵守道德准 则”。[1](P148) 那么,康德是用什么方法来建立和培养纯道德意向的呢? 1.从日常生活入手。这类似于中国的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我国古人要求儿童养成“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内外整洁”的习惯,青少年时期养成“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品行,长大以后才能做出“治国、平天下”的大绩。康德认为道德具有实践性,不能付诸实践的观念,是不能称为道德的观念。因此,无论道德教育还是道德修养都必须着眼于“实学”、“实行”,不能脱离实事实物。如“道德律令教育”。 “道德律令”,它作为本体的东西,要摆脱一切经验现象的干扰,只能是纯粹先验的形式。它具有四个特征:1)它是先验的,而非经验的;2)它是义务性的,而非功利性的;3)它是形式的,而非实质的;4)它是自律的,而非他律的)。包含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不论你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 志所道德的准则永远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1](P17) 这条道德是说个人的行动准则只有在适合于“普遍的立法原则”,即成为对任何有理性和意志的人都有效时,才具有普遍有效性。类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你须要这样行为,做到无论是你自己或别的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作目 的,总不能把他只当作工具”。[3](P81) 康德认为,意志是决定自己依照规律去行动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只有理性者才具备,而作为意志“自律”所依照的客观依据就是目的。所以理性不是手段,每个人自己是目的,人与人互相应把对方看作目的,而决不能把人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因为人是道德主体。根据这一法则,人应着力于自己的才能,保存自己的生命,促进他人的幸福,而不应分割他人的生命和财产。 第三:“个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定普遍的意志”。[3](P83) 即“意志自律”,自己为自己的行为定法则。康德认为,人的独立自主,普遍的道德法则是由人的意志本身规定的,因而是绝对自由的。也意味着人既不是情欲的奴隶,也决非神的工具,人是服从自己立法的主人。一句话,道德本身就必须是目的。世人的可悲之处就在于沽名钓誉,追逐世人的幸福与私利。即使其出于利害考虑遵守某些道德规范,也非真正的道德人。“道德律令”教育,就是为了造就在日常生活中无条件地服从“绝对命令”的人。 2.道德教育的层次性、阶段性。 康德认为,道德教育决不能好高骛远,拔苗助长。诚如“艺术高于生活,但又来源于生活”的原理一样,不要认为生活是下里巴人,而道德就是阳春白雪。道德高于生活是指用理想生活指导一般生活。孔子曾用比喻形象地告诉学生,人生如作画一样,绚丽出于平淡,伟大出于平凡。实际上,平凡中才酿育着伟大。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文章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只是我希望,不要拿上我们的狭义书籍中所充斥的所谓壮举(超级有功)的范例来教他们,应当以他们在自觉没有违反职责时在自己眼里所能够并必然给予自己的那种价值来提示他们,因为任何事物一流于空洞愿望,以及对可望而不可即的圆满功行的一种渴望,那就只产生出 8 7

职业道德总结范文

职业道德总结范文 职业道德个人总结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 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 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 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要做好教师工作, 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 二,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学习的观念,要以宽广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真正掌握教 书育人的本领,尤其是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目标。

的业务技能与执着的敬业精神的结合点。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面对挑战和机遇,我在教育教学中树立起了“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要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为教育事业不停攀登,终生奋斗。在工作实践中,教师应十分注重自身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拓宽知识视野,以此来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 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到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经典语录】天下无贼台词,人心向善

影片《天下无贼》讲述了发生在一个民工和两个贼之间的故事,最终民工的纯朴、善良感化了那两个贼。 天下无贼是部经典之作,其中的台词更是令人寻味。来看看这部电影的经典台词,记忆里是不是又出现了《天下无贼》的电影画面了呢? 1、要团结! 2、我先劫个色。 3、你比傻根还傻! 4、姓胡名黎,胡黎。 5、有组织,无纪律! 6、这可是你让我摸的哦! 7、开好车就一定是好人吗? 8、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 9、我又不是成龙,有一百条命。 10、IP IC IQ卡,通通告诉我密码。 11、你不是贼,就是有点儿看不起俺。 12、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13、我在道儿上混时你还是三好学生呢! 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5、不许笑,严肃点,严肃点,我们在打劫呢! 16、最烦你们这些打劫的了,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17、大姐,你要是贼,俺把眼珠子抠出来。俺说话算数。 18、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19、我最烦你们这些打劫的了,一点儿技术含量都没有。 20、丫儿,跟黎叔这儿狸猫换太子,黎叔看的起你才跟你玩! 21、谁是贼,是贼给我站出来,你看没有人站出来,这里没有贼。 22、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这次出来,一是锻炼队伍,二是发现新人。 23、黎叔是一个有文化的贼,所以从诗经到唐诗,他一本正经地掉起书袋来可是一套套。 24、这次出来一是锻炼队伍,二是考察新人,在这里我特别要表扬两个同志,小叶和四眼。他们不仅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前辈。 25、俺家住在大山里,在俺村,有人在山道上看滩牛粪,么带粪筐,就捡了个石头片儿,围着牛粪画了个圈儿,过几天想去捡,那牛粪还在。 26、油纸包里的六万块不知什么时候被人调了包,费了一翻心思拿到的黎叔以为是王干的。对王的非光明正大的对待他们的赌约很是不满,坐在王对面,手轻轻的拍了下置物台下王的手。 27、他凭什么不设防啊?他凭什么不能受到伤害?凭什么?是因为他单纯啊?他傻?你为什么要让他傻到底?生活要求他必须要聪明起来。作为一个人,你不让他知道生活的真相,那就是欺骗。什么叫大恶?欺骗就是大恶。 编后语:《天下无贼》讲了一个关于贼自我心灵救赎的温情故事。这个世界并非没有贼,“天下无贼”的理想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只不过在浮躁的尘世里,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善待自己,善待别人,众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详尽的解释了他关于幸福的定义,以及怎样才能称得上幸福。本文将先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总结阐述,并具体就思辨这种幸福进行探讨。?幸福是至善,是一种终极目标。 “根据我们的看法,政治学的目标善究竟是什么?在实践中所能实现的至善又是什么?在名称上,大多数人在这里诚然是一致的,一般大众和有教养的人都把它称之为幸福。”然而亚翁不同于一般大众把“好生活、好品行”这种“抓得着、看的见的东西”作为幸福1,他采用柏拉图的理解2,加以阐释,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幸福是至善,是一种终极目标。 怎样理解这一定义呢,首先关于善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在不同的具体实践中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但可以概括为行动的目标3,而有的目标,比如赚钱,是为了享乐,那么赚钱就不是终极目标,同样的,享乐也可能不是终极目标,“而最高的善必定是一个终极目标和某种完善的东西”。4 那么为什么说幸福是终极的呢?亚里士多德对于终极的解释极为恰当:“作为绝对完善的、永恒地因其自身之故而绝不因他物之故被欲求的东西”5。依前所论,假若某个行动的目标在于赚钱,而赚钱是为了享乐,而为什么要享乐呢?为了快乐,为什么要快乐呢?为了幸福。为什么要幸福呢?没有为什么了,或者说,为了幸福。就是这样,幸福被亚里士多德定义为一种终极的概念,或者说,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里,幸福是一种终极的目标。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幸福是至善,是一种终极目标。 ?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然而以上仅仅是对“幸福”这个概念进行了一个定义,这样一个定义于实际生活并无指指导意义,亚里士多德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 既然“幸福=至善”,而善就于不同的行为活动有着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行动有着不同的目的)。于是,亚里士多德尝试从最普遍,最基本的行动来讨论最原点的善。那最基本的行1P43 1095a15-1095a25 《尼各马可伦理学》[注释译读本]/[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邓安庆译.人民出版 社,2010.9 2P45 1095a25-1095a30 “它既是独立的善,同时又是所有的其他善物之为善的原因。”(引用书名及版本同上,若无例外情况,以下不再注明。) 3P52 1097a15-1097a25 “这种善在每一个行为和每一种技艺中永远都是不同的;”“所以,如果对于所有行为一般地存在一个共同的目标的话,那么这个目标就是通过行动可以达到的善。” 4P52 1097a25-1097a30 5P53 1097a30-1097b

康德道德观及其对现实道德教育困境的开解_刘同舫

2014年第4期(总第411期) No.4,2014 General,No. 411 EDUCATIONAL RESEARCH 康德道德观及其对现实道德教育困境的开解* 刘同舫 [摘要]康德的道德哲学主张依靠理性力量建立纯粹的道德。康德强调,唯有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应将义务推向道德动机的至上地位;道德教育要逐渐使人由他律升华为自律,以摆脱自然因果律的辖制而实现真正的自由,自我立法又自我遵从的自律原则是道德的唯一原则;康德围绕义务、自律范畴阐发的道德观,为当前良好道德动机的培育、道德规范制定的主体参与及自律坚持注入了源泉和动力,充实了道德教育的内核。康德道德观的思想精髓对改善当前形式化道德教育的现状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是开解现实道德教育困境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康德;义务;自律;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刘同舫,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510631) 伊曼努尔·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三大批判理论更是奠定了他在哲学史上的泰山北斗地位。我国康德研究的开创者郑昕曾评论康德说:“超过康德,可能有新哲学,掠过康德,只能有坏哲学。”[1]康德凭借批判哲学闻名于世,其在教育哲学尤其是道德教育方面的贡献,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在道德教育方面,康德摒弃了在他之前的哲学家们所注重的培养个人心灵情感的品质,转而从理性的角度诠释道德教育的真正内涵,主张依靠理性力量建立纯粹的道德,即不掺杂任何感性成分的道德。康德所强调的基于理性的道德是对永恒人性的思考,具有超出其个人所处时代的普遍意义。尽管康德的纯粹道德在实践性运用等方面受到后世学者的质疑和批判,但他的道德哲学观并没有在众多的质疑声和批判声中沉沦,而是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理论魅力,巍然伫立于世界哲学之林。在道德教育陷入形式化困境并缺乏内在驱动内核的今天,康德的道德教育观依然闪耀着智慧的璀璨光芒。其道德教育观,尤其是其中对义务和自律的阐发,在一定意义上为当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动力,对道德教育由外在规范向内在自发转变以实现真正的“至善”目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义务:道德的至上动机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一书中对义务做了详细阐述,认为义务可分为德性义务和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3BKS005)的研究成果。

常州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附答案)1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获取什么,而看他贡献了什么”,这句话出自(C)。 (A) 恩格斯 (B) 马克思 (C) 爱因斯坦 (D) 托尔斯泰 2. 从事不同职业的单位、部门要求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带有强制性的条例、章程、制度、规定等准则是指(A),它是职业活动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A) 职业纪律 (B) 职业道德 (C) 职业技能 (D) 职业义务 3. 下面选中,没有体现出社会信用制度的特征的是(C)。 (A) 道德为支撑 (B) 产权为基础 (C) 诚信为根本 (D) 法律为保障 4. 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形成友善的人际关系。那么社会关系的主体是(C)。 (A) 社会 (B) 团体 (C) 人 (D) 以上都是 5.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包含所有社会主义职业的各自道德规范,从下列选项看,不能够适用于社会主义各种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有(D)。 (A) 爱岗敬业 (B) 诚实守信 (C) 办事公道 (D) 以权谋私

7. 深化(D)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壮大文化产业,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A) 社会体制 (B) 文化产业 (C) 文化事业 (D) 文化体制 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现的是(B) (A) 敬业 (B) 乐业 (C) 勤业 (D) 专业 9. 做人的最高标准是(D)。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意志 (C) 道德信念 (D) 道德理想 10.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目标,是(C)。 (A)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B) 形成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C) 最终谋求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 (D) 为国家和集体利益做贡献 11. 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精神,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其低层次的要求是(A)。 (A)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B) 为人民服务 (C) 人人为党 (D) 坚持集体主义 12. 要不断培育科学的和谐发展文化,以达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