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政务应用平台详细设计方案

智慧政务应用平台详细设计方案
智慧政务应用平台详细设计方案

智慧政务应用平台详细设计方案

目录

第1章项目整体理解与分析 (1)

1.1项目概述 (1)

1.1.1建设背景 (1)

1.1.2建设目标 (3)

1.1.3建设内容 (4)

1.1.4建设标准 (5)

1.1.5建设原则 (7)

1.2项目建设需求分析 (8)

1.2.1信息化建设现状 (8)

1.2.2信息资源管理现状 (10)

1.2.3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1.2.4本期项目建设意义 (12)

1.2.5标准与规范分析 (12)

1.2.6流程与功能分析 (13)

1.2.7用户角色分析 (13)

第2章应用详细设计方案 (14)

2.1信息资源标准规范体系设计 (14)

2.2信息资源梳理方案设计 (16)

2.3信息资源目录管理体系设计 (17)

2.3.1资源目录总体使用方式 (18)

2.3.2目录节点的管理机制设计 (18)

2.3.3目录维护机制设计 (25)

2.3.4资源获取方式设计 (28)

2.3.5目录安全设计 (34)

2.4目录系统功能建设 (36)

2.4.1目录编目功能 (36)

2.4.2目录管理功能 (47)

2.4.3目录报送功能 (57)

2.4.4目录服务功能 (63)

第3章项目详细技术方案 (68)

3.1应用系统整体技术实现 (68)

3.2业务应用平台(U NI EAP) (70)

3.2.1逻辑架构 (70)

3.2.2技术架构 (72)

3.2.3产品实现 (72)

3.2.4表现层服务 (75)

3.2.5信息层服务 (77)

3.2.6应用层服务 (81)

3.2.7应用系统支撑 (85)

第4章软硬件基础设施设计方案 (93)

4.1基础设施建设原则 (93)

4.2基础架构设计及描述 (94)

4.3设备及软件清单 (95)

第1章项目整体理解与分析

1.1 项目概述

1.1.1建设背景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数据资源的多寡、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各类社会主体的运作效率,数据分析应用能力也影响着决策者前面的方向,对数据的全面搜集和有效挖掘利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总规中用系统论的方法,以全局视角,明确了全局性的构成要素和体系结构,提出了清晰、协同、可实施的方案。该设计中分政府主导领域和市场主导领域,从市级、部门和区县三个层次,系统地开展全市顶层设计。其中,在政府主导领域,明确由决策分析与公众服务统领全局发展。并以此为依据,出台了数据中心辅助决策平台顶层设计,明确要建立各区县、各行业建设区县数据中心辅助决策平台。

政府也提出加强数据中心工作,在区领导、创新办就多次提出要加强数据整合、共享和分析,支撑领导决策能力,并从多方面已具备了开展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

在理论研究方面,2012年开展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基础数据架构、信息资源利用模式及服务体系研究》项目,在基础数据架构方面,提出了基于配置开放式基础数据架构设计理念的“三层四区”的基础库总体架构;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提出了“四横两纵”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框架,设计了“1图(基础地图)、1库(人房关联主题库)、1表(重大事件跟踪表)、1报(民情日报)、1刊(便民服务快刊)、1年鉴(网格化年鉴)”6大数据产品,;在云服务中心服务体系方面,提出了云服务中心内容体系、流程规范、组织架构、运行模式和支撑平台需求,为数据中心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其实施提供了指导意见。

在数据资源方面,通过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数据关系,建成了相互关联的人、地、物、组织、房屋、地下空间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整合了120多万条基础数据,其中常驻人口953,998条、流动人口220,444

条,境外散居人口8,108条、地21,881条,物信息3,925条、组织信息31,469条。并且,实现了人-户信息的100%关联、人-房信息的80%关联。总体上看,初步建立起了支撑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同时,还完成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基础数据的动态更新系统建设,为基础数据更新的日常化、业务化奠定了夯实基础。这些为数据中心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数据基础。

鉴于以上背景,提出了构建统一数据中心项目。通过数据中心的建设,整合市现有数据库和系统资源,建设统一规范的人、组织、地、物等基础信息库,实现全区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唯一性和权威性;建设各政府部门之间准确、完整、规范、清晰、权则结合的基础数据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基础数据信息高度共享和综合应用;通过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的整合集中、统一管理,为科学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建立和健全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和数据安全体系,建立一个统一规范、集中部署、安全规范、充分共享的基础信息数据中心。

本期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信息资源目录梳理和建设,人口库、法人库、地理信息库的建设可以在后期陆续展开。目前,国外政务信息资源定位服务能较好地解决网络信息的发现、控制和管理问题,包括数字化及非数字化的信息,涵盖政府各部门在其运行过程中积累、掌握、产生的各类信息,为政府部门、个人,社会公众提供方面快捷的信息发现、定位、引用的手段,其服务的建立核心依赖与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美国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80年代就开始研究和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政策,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为了整合政府的公共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单一窗口的政府信息导航、检索与定位服务。为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层面和市层面都明确提出了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任务。为贯彻文件精神,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解决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的查询和共享,促进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互连互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编写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于2004年11月组建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标准编写组,积极开展该标准编写工作,并广泛、认真地征求专家、部委、地方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该标准予以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标准征求意见稿。国家标准委2005年8月正式批准成立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标准工作组,并于9月底召开了该工作组会议,通过了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中将政

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定为:采集、存储、使用和管理政务信资源目录内容,通过数据元信息的定位和发现,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从实践意义上看,建设政务信息源目录体系,就是要对部门间政务信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进行分级、分点、分布式的组织和管理。它体现了各种政务资源的内在关联,是信息资源享和服务的一套工具;是方便信息资检索、定位和共享的应用服务体系。

1.1.2建设目标

1.1.

2.1数据中心总体建设目标

1、本项目有利于推进“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实和完成智慧顶层设计要求。2012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智慧顶层设计总规》中,也明确了要建立各区县、各行业建设区县数据中心决策支持系统。于此同时,区领导、创新办就多次提出要加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支撑领导决策能力,并从多方面已开展了构建数据中心决策支持系统支撑工作,可见本项目是推进整体工作部署的重要措施。

2、本项目有利于实现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促进政府管理部门由管理向服务职能的转变。在保持技术先进性和保障平台可扩展性的建设原则下,对现有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进行升级和改造,增强并扩展数据交换方式,提升数据传输能力,加强统一监控和统一管理,优化平台运维体系;通过数据交换共享不断优化社会服务管理业务程序,强化部门间的业务协同,驱动对外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有效缓解条块分割弊病,有力地促进政府管理部门由管理向服务职能的转变。

3、本项目有利于提高政府综合分析和决策能力。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政府面临的需要决策的事情越来越多,政府各部门领导每天要为大量的、而且许多是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下结论、作决定。这就要求领导者、政府工作人员等能够迅速及时掌握充分的支持决策的信息,从而做出正确决策。通过本项目中对决策主题数据库的构建,有力支撑从海量信息中及时有效获取到所需信息的能力,并能加工为可辅助决策的信息素材。同时在此基础上,将这些信息高速准确传递给相关领导者和工作人员进行决策,并从一定程度上进行预测,有效的提高了政府综合分析和决策能力。

4、提高公众服务水平,促进政务公开。基于现有门户进行集成,进一步满足向社会公众发布权威信息、政务公开的需求,提高机构公共服务能力。

1.1.

2.2本期项目建设目标

市信息资源目录建设项目是针对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与政务信息共享开展的一项基础工作,以“摸清家底、搭建平台、形成标准”为总体要求,通过本项目实施,对政务信息资源已建、在建、待建情况进行摸底,结合各业务委办局具体工作,形成规范、统一、全面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以指导下一步数据资源建设及整合,形成科学、实用、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数据标准或规范,便于指导以上项目在全区推广。

1.1.3建设内容

1.1.3.1数据中心总体建设内容

整合市现有数据库和系统资源,建设统一规范的人口库、法人库、地理信息库、宏观经济库等基础信息库,实现全区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唯一性和权威性;建设各政府部门之间准确、完整、规范、清晰、权则结合的基础数据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基础数据信息高度共享和综合应用;通过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的整合集中、统一管理,为科学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建立和健全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和数据安全体系,建立一个统一规范、集中部署、安全规范、充分共享的基础信息数据中心。

1.1.3.2本期项目建设内容

依据国家和市相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管理平台,形成相关技术支撑环境,开发信息资源梳理、信息资源目录目录编目、目录管理、目录服务等功能,实现多种形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在线申报、审批、发布、更新、管理等功能,最终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1.1.4建设标准电子政务总体标准

电子政务管理标准

电子政务应用支撑标准

电子政务应用业务标准

地理信息标准

《地方坐标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术语》

《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

《国家基本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分类描述及编码规则》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

1.1.5建设原则

?先进性:整体系统应充分体现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采用先进的、成熟的且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方法,并与实际相结合。

?实用性:方案选择和功能设置应追求实用性,必须切合实际,技术上要有一定高度,手段强调实用,操作直观简便。

?前瞻性和整体性:投标人必须充分考虑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结合实际,对数据中心的整体架构具有前瞻性和整体性的设计。

?集成性:整个系统应具有开放、灵活、符合主流标准的集成架构,能够与市和现有的、在建的、将建的各相关应用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整合。

?扩展性:系统要有良好的扩展性、可移植性和升级前景,系统结构模块化,功能模块可以平滑扩充,要为可能的增值服务留有空间。

?经济性:系统总体上应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应尽量适用于现有的网络条件,对基础软硬件平台的配置要求不应过高,便于对软硬件资源的整合。

?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由于整个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因此要考虑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

?安全性:充分考虑统一安全系统、统一身份认证和权限分配的方便性,应采用有效手段保障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

稳定性和可靠性:系统应具备必要的冗余备份设计,运行应稳定、可靠。

1.2 项目建设需求分析

1.2.1信息化建设现状

“十一五”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出具规模;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城市管理新模式创新取得重大应用成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建立信息化管理规范和标准体系。

(1)应用系统建设情况:已完成网上办公系统、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公务员门户、街道系统、社区系统、人大政协门户、政务图层平台、社会救助信息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数字东城、平安东城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网上服务平台等系统的建设。构建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重点围绕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社会保障工作创新、公共服务创新、新型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创新、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等六大方面,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构建区、街、社区、工作网格“四级服务管理”平台。

(2)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全区电子政务专网出口有5条,带宽为285兆,接入节点达到600个,支撑了超过40多个横向系统和近30个纵向系统。9月将原崇文区统一外包服务体系拓展到整个新区,实现近4000多台计算机的统一服务,提高区划调整后对各部门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3)信息资源管理情况:按照全区性、基础性系统优先的原则,分批分步予以实施整合各业务系统,目前完成了协同办公、城管网格、信息公开等系统的整合。在整合原有系统的基础之上,又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自律、社会参与、专业支持”的城市公共安全新体系建设中,以信息管理平台为支撑,实现了3个中心(安全指挥中心、城管监督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21个部门和13个属地派出机构信息平台的融通,实现各类数据的统计汇总和信息资源的充分整合,为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应急指挥和决策信息。

目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完成的应用系统主要分为三类:(1)政府内部业务系统,主要包括网上办公系统、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公务员门户、街道管理系统、社区管理系统、人大政协提案议案系统、政务图层平台等;(2)政府与公众间业务系统,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系统、社区卫生系统、“数字东城”网站、

政府信息公开系统等;(3)政府与企业间业务系统,主要包括平安东城系统、行政审批平台等。相关应用系统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1.2.2信息资源管理现状

目前,通过全区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数据共享平台、网格化政务图层共享服务平台、基础数据库等项目的建设,实现了基础数据、企业、政务、图层等信息资源的梳理、入库和管理,详细情况如下所示。

1.2.3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上述对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目前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政务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但是没有对政务信息资源已建、在建、待建的情况进行统一集中摸底,没有形成统一、规范、全面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没有通过统一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建设,形成科学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机制,支持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政务。由于政务信息资源数量多、门类广、分布分散、信息不对称的特性,因此发现和定位政务信息资源成为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过程的基本前提。目前政务信息资源存在如下特点:

(1) 数量多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在法人、人口、宏观经济、社会管理等众多领域都积累的大量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在绝对数量上非常的庞大。

(2) 门类广

政务信息资源涉及面广。信息资源的内容上看包括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宏观经济等各个方面;从信息资源的来源看,包括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系统;从使用上来看又包括了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和高层辅助决策等方面。对于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和使用人员而言,从如此众多门类的政务信息资源中定位所需要的信息是信息获得的前提。

(3) 分布分散

政务信息资源包括政府部门依法采集的信息资源、政府部门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产生和生成的信息资源、政府部门投资建设的信息资源、政府部门依法授权管理的信息资源。从政务信息资源的这些内容特点上采看,目前采集、加工、存储、管理、使用政务信息资源的主体是各级政府部门,政务信息资源是由分散存储在各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的统称。

(4) 信息不对称

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影响了政务政府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第一个是使用者对各部门拥有什么样的信息资源,包括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内容、分布情况不了解,妨碍了信息的获取;第二

个是拥有数据的部门对使用者的需求不了解,难以直接将信息资源发送到使用者。

综上所述,由于政务信息资源的这些特性,造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困难。1.2.4本期项目建设意义

通过建立统一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组织的方式和步骤,采用统一的规范和方式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分析、描述和标引;同时按照统一的分类标准和原则,建立科学的政务信息资源分类体系,有利于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另外通过统一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建设,促进政务数据共享和交换。探索信息资源长效管理机制,为区各级政务部门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工作提供支持。同时通过政务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重复投资,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

1.2.5标准与规范分析

由于本系统所涉及的政务信息资源分散于各行政单位,考虑到系统以后的扩展和升级,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来指导本系统建设,将很难取得成功。

1、本系统需要在目录接口定义、核心数据元定义、政务信息资源分类、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技术管理等方面制订完整标准体系,进行指导和约束,政务信息资源实现共享需要。

2、本系统后期需要不断扩展和持续升级,数据指标、系统模块、业务流程的可扩展、实用、安全,需要制订相关标准进行规范。

标准规范的制定,还要充分满足各部门的业务特点,保证标准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在制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的时候,需要从体系结构的角度全盘考虑,符合或者兼容国家及市标准。

1.2.6流程与功能分析

业务流程图

各委办局和直属单位对公共资源核心数据元和交换服务资源核心数据元编目,并通过数据元注册系统向管理者注册。管理者发布已注册的目录内容。政务信息资源使用者通过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一站式服务向管理者发送目录查询请求,管理者将查询结果分别返回给使用者。

为了实现资源目录编目、注册、发布、查询和维护,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应该提供四个主要系统功能:编目功能、目录报送功能、目录管理功能和目录服务功能。编目功能:提供公共资源数据元和交换服务资源数据元的编辑功能。目录报送功能:完成各部门的目录数据向目录中心的报送功能。目录管理功能:实现对目录数据服务的集中管理。目录服务功能:为使用者提供目录的浏览、查询,实现目录数据发布和查询服务。此外,还应建设用以展示目录应用服务的一站式服务门户、提供查询的综合查询系统、为应用系统及支撑组件提供综合服务的系统管理。

1.2.7用户角色分析

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中涉及的用户角色主要有: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提供者、管理者和使用者,他们涉及的活动内容如下:

第2章应用详细设计方案

2.1 信息资源标准规范体系设计

公共资源目录接口

公共资源目录定义了公共资源目录所需的通用模型和实现。给出公共资源目录服务的通用模型,并对基于该通用模型的技术实现进行了规定。公共资源目录接口主要参考Z39.50 协议,定义公共资源目录的通用模型和目录实现。在接口定义中,主要给出公共接口、发现服务接口、目录访问接口和目录管理接口,并详细定义了每个接口的请求和响应消息。

交换服务目录接口

交换服务目录接口定义了交换服务目录所需的数据结构和接口。定义交换服务接口的格式表达规则、数据结构和接口定义。交换服务目录接口主要参考UDDI 协议,定义了交换服务目录的核心数据结构和API 接口。这些核心数据结构给出了核心数据元、分类体系和标识符编码规则在目录服务器中的组织结构。在API 接口的定义中,主要给出了交换服务目录的查询、发布和管理接口,并详细定义了每个接口的句法、参数、返回值和差错处理。

核心数据元

核心数据元定义了描述政务信息资源所需的核心数据元的数据项集合、各数据项语义定义和著录规则等。它提供了有关政务信息资源的标识、内容、管理、维护的描述信息。

核心数据元是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通过核心数据元,用户可了解政务信息资源的基本内容,发现和定位政务信息资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标准体例要求的必须部分

(2)一致性要求以及符号与约定

(3)核心数据元定义

(4)参考文献

政务信息资源分类

政务信息资源分类是电子政务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加工、存储、保护和使用的必要工具。标准规定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原则和方法,为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提供分类方案,为政务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建立和维护提供了依据。

主要内容如下:

1、确定政务信息资源的四种分类

电子政务包括了政府对政府、政府对企业、政府对公众三种典型的政务活动。在这三种政务活动中,政务部门为履行管理国家事务的职责而采集、加工、使用政务信息资源,政务信息资源都具有确定的主题含义,以某种形态存在,并且可以为用户提供某种类型的服务。围绕着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存在着多种角色:政务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使用者和管理者。各种角色通过不同分类,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查找和管理。通过对政务信息资源多个角度特征的刻画,形成了多种分类,为政务信息资源的组织、查找和管理提供多种途径。标准确定了从政务信息资源的主题内涵、产生行业部门、提供的服务和资源的物理形态等四个角度进行刻画,形成了以主题分类为核心,以服务分类、行业分类和资源形态分类为辅助的分类方案。四种分类体现了政务信息资源的产生、处理、使用、维护和管理过程中的不同视角,能够较好地满足对政务信息资源组织、查找和管理的需求,而且易于理解和接受。

2、主题分类、行业分类、服务分类和资源形态分类之间关系

资源形态分类根据政务信息资源的外表特征进行划分,独立于其内容。主题分类、行业分类和服务分类属于内容特征的分类,主题分类揭示了政务信息资源内容主题的不同,是其基础性分类。行业分类体现了政府部门行业的特点,服

务分类则描述了政务信息资源面向用户提供功能服务的划分,行业分类和服务分类是对主题分类的辅助性分类。

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码编码方案

规定了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的编码的结构、前段码和后段码的管理与分配原则。参照国际上通行的信息资源编码方法以及我国的信息资源标识的发展趋势,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由前段码和后段码两部分组成,前段码和后段码之间用“/”隔开。前段码共5 位,由10 个阿拉伯数字(0-9)和26 个大写英文字母(A—Z)组成。后段码长度不固定,可以采用GB 18030 中规定的任意字符。前段码由信息资源前段码管理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并分配给目录管理者或相关的政府部门;后段码由各目录管理者或政府部门自行确定其编码方案。如图:

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码编码方案图

2.2 信息资源梳理方案设计

政务信息资源梳理工作,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一)摸清政务信息资源的现状和特点。通过全面调查各政务部门的业务、数据和信息化情况,掌握并理清政务信息资源的类型和属性,明确数量和当前状态,使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发挥资源“台账”的作用。将政务信息资源细化,初级目录中的政务信息资源要细化到文档表单和重要指标项,今后通过目录的持续升级,最终细化到所有指标项,并对重要指标项建立统一规范。

(二)明确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共享、更新、维护的责任主体。理清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共享、更新、维护的工作环节和管理要求,明确信息资源的提供主体和需求主体。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实现信息资源采集、共享、更新、维护的长效机制。

(三)为政务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发布、查询和定位服务打下基础,完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