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的失忆与重构

城市文化的失忆与重构
城市文化的失忆与重构

〔文章编号〕1002-2031(2014)06-0053-05

〔DOI 〕10.13239/j.bjsshkxy.cswt.140609

城市文化的失忆与重构

郭凌王志章

〔摘要〕城市文化记忆凝聚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与城市的人文精神,对城市的延续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快速

的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城市的历史记忆正在遭遇消解,许多久远的、富有历史印记和内涵的城市文化“史书”已经或正在失去“记忆”。以文化失忆为理论框架,对成都市城市文化失忆表现形态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城市文化失忆的原因,提出了以城市复兴为手段,重构城市文化记忆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城市复兴;城市文化;失忆;重构〔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郭凌(1981—),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

为旅游管理;王志章(1956—),男,汉族,湖北当阳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华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

域发展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05)。〔收稿日期〕2013-07-22〔修回日期〕2013-10-08

一文化失忆理论的内涵

在西方的学术语境里,记忆是社会学研究的重

要理论,包含了集体记忆、公共记忆、国家记忆、社会记忆、文化记忆等术语。从社会学的角度,记忆是实践的积累,是有关过去的回忆,是一个群体或者种族

的传统和文化积淀[1]

,它常常又与“归属”和“认同”

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失忆则是由于大脑伤害而带来

的记忆缺损或者丧失,包括逆行性遗忘(retro -gradeamnesia amnesia )、顺行性遗忘(anterograde am-nesia )和发作性全面性遗忘症(transientg lobal amne-sia )三类[2]。对城市文化失忆过程的表述,可以借鉴贾里德·戴蒙德对“景观失忆(landscape amne-sia )”的相关研究[3]

。根据城市社会学的创始人、芝加哥学派代表人帕克的理论,城市本身就是“一个

由各种礼俗和传统所构成的,具有自身结构和功能

的文化整体”[4]

。城市文化失忆城市是针对“城市文化”

的一种“失忆”,特指城市文化记忆缺失的客观现象。导致城市文化失忆的原因不是大脑损伤,而是社会发展、环境改变致使某一段时间后文化环境或是符号文化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使人们想不起原来文化的意象。

城市复兴是一种通过对旧城的改造来吸引商家、旅游和居住者,发展以房地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广告业为主的符号经济,以激活日渐倾颓的城市,在“复兴”中找回城市的记忆,并构建新的城市意象。城市复兴运动作为激活城市的一种方式,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纽约,其宗旨在于通过打造创意产

总第227期

城市问题2014年第6期

业、象征经济来激活日渐倾颓的中心城区,使之更具活力,重构城市的新意象[5]。1999年,英国城市工作小组发布的《迈向城市的文艺复兴》指出,“城市复兴必须以设计的优秀、环境的责任、经济的力量、良好的管理和社会福利为基础,成功的城市复兴必须对每一个城镇的每一条街道起到作用,它需要不仅仅关注城市衰退的物质表现,更关注经济的不均等和社会排斥,并保证有相应的政策体制、技术与投资来实施和取得成果”[6]。城市复兴的目的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城市物质空间的拆迁、改造与建设,包括对城市中衰落的区域、城市建筑物的改造,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二是对城市各经济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件的延续与更新。城市复兴不仅仅强调更新城市的硬环境,也重注对城市软环境的延续与更新。其中,城市文化是城市软环境的核心部分之一,通过城市复兴,无疑能够实现对城市文化记忆的重构。

本文以城市复兴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历史文化名城和休闲名城成都市为例,来分析城市文化失忆的具体表现形态,剖析城市文化失忆的原因,探索城市文化重构的路径,以期为成都及其他具有相似相近情况的都市延续城市文脉、凝练城市精神、创新城市文化、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塑造城市意象、加快城市转型提供参考。

二成都语境下城市文化失忆的形态分析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生、发育和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对于城市发展的理想追求和不断实践的结晶,是城市发展的传承记忆、精神支柱与城市发展的个性展示[7]。城市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与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这三大由表及里的层次构成,它“是控制城市的一种有力手段”[8]。物质文化位于文化形态的表层,文化形态包括城市建筑形态、城市景观形态、城市聚落形态等;制度与行为文化位于文化形态的中间,文化形态包括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城市节庆、城市祭祀习俗等;精神文化位于物质文化的核心层次,文化形态包括城市文化心理、城市的意向及核心价值观念。

在芒福德看来,作为一种“象征着人类社会中种种关系的总和”的城市,它不仅“促使人类文明的生成物不断增多、不断丰富”,也“促使人类经验不断化育出生命含义的符号和象征,化育出人类的各种行为模式,化育出有序的体制、制度”[9]。由此,城市文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群体性,即城市群体社会共同具有或者认同的才是文化;符号性,符号是能有意义地表达事物的信息,信息是事物的状态或对事物状态的描述,符号是城市文化的基础,也是城市文化的表达形式;价值性,城市文化的价值性体现于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凝聚,代表了城市的意向;地域性,城市文化总是扎根于具体的地理环境,并处于不同的城市文化地域中,包含了不同的地理、习俗、人文、历史等等,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与魅力,这是造就城市文化形式的一个基本点。

成都,别称“蓉城”、“锦官城”,是一座拥有4500多年城市文明史和3000多年城市建设史的古城。在中国偌大的版图上,成都是除太原外另一座建城以来城址以及名称从未更改的城市,加之地处四川盆地西部,平均海拔5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极富传承性的城市特性与千百年来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地位,孕育了成都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成都市历届政府对保护成都城市历史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一些历史的记忆还是在“摊大饼”式的城市化进程中或是狂热的扩城运动中遭遇消解,许多久远的、富有历史印记和内涵的城市文化“史书”已经或正在失去记忆。

1.物质文化支碎破离

城市物质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表层的城市文化。相对城市文化的核心层面,它具有容易看见、容易改变的特征,是城市核心价值的外在体现。回首成都物质文化今天的印记,许多久远的物质文化形态已经变得支碎破离,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城市建筑特色逐渐消逝。城市中,建筑物往往数量最多,比重最大,成都也不例外。成都的城市特色建筑,可以分成平民居住的民宅大院和富人居住的公馆。如今,原位于和平街、东胜街、三倒拐、东风路、庆云街一带长期存留的大院和公馆大都消失了。与特色建筑一同消逝的,还有建筑群体与建筑环境。任何特色建筑作为建筑群体组合的一部分,无法脱离建筑环境而存在,即使单体建筑被完整地保存,一旦失去了群体与环境,也会带来城市建筑特色的消逝。例如成都大慈寺,由于坐落在市中心东风路,周围的土地寸土寸金,老建筑全部被拆除并用于商业开发,林立起高楼大厦,从而使其无法与周围的建筑形成城市文化生态的和谐统一。

二是城市聚落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城市记忆里,如果说街巷是成都城市的纽带,大院与公馆就是散布在纽带上星星点点的珍珠,从而共同构成了成都的城市聚落形态。如今,成都大多都是街道名称保留,街道上的老建筑却几乎都没有了,或仅呈点状分布,形不成规模,例如耿家巷片区的润居、邱家祠堂,九思巷里的冯家大院、水井坊[10]。

三是古城景观风貌所剩无几。成都城市景观形态的失忆集中体现在古城风貌特色的破坏上。自秦以来,成都古城的形制就是因江山之势而筑,从而形成大城、皇城、少城的“重城”格局。1958年4月,成都市第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决定拆除城墙,仅保留北较场成都军区一段500余米长的残墙。1968年,省革委会决定拆除“布局类似北京天安门”的皇城,在其原址上修建万岁展览馆。至今,城市外在形态上的古城风貌已经所剩无几,就城市整体景观特色来说成都古城历史风貌已基本上不存在了。

作为一座千年古城,成都精彩的文化记忆,其实是发生在一条条街巷之中的,城市建筑、聚落、景观才是成都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城市建筑特色逐渐消逝,城市聚落形态根本性变化与城市景观形态失忆,构成了成都城市物质文化失忆的基本形态。

2.制度与行为文化弥漫着功利气息

城市的制度文化与市民的行为文化既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延绵,也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和随波逐流,或多或少会受到来自正向和负向的冲击。成都的发展也不例外,许多好的制度和行为文化形态有传承下来的,也有在社会发展负相关元素影响下遭遇失忆的。

一是休闲的庸俗化盖过传统的记忆。休闲被视为具有代表性的成都城市生活方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成都市位于都江堰自流灌区的平原中心,具有水旱从人、土地丰沃的地理特征,农业文化孕育了田园诗歌、极度宁静的生活方式。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长期协调发展,造就了成都特有的悠闲气质。成都人的休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泡茶馆、摆龙门阵、吃串串、郊游,应有尽有。然而随着现代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文明逐渐衰落,安祥闲适、怡然平和的悠闲气质逐渐被浮躁、欲望与急功近利所取代,休闲开始丧失独特的人文土壤。随之而来的是休闲方式庸俗化。今天,在很多外地人的心中,成都人的“休闲”几乎等同于“麻将”。

二是过度的商业化气息侵蚀着传统的节庆文化。城市节庆文化是一种以“节”为名,一次性或定期举办的以庆典、经贸、赛事、演艺、学术交流为形式,以营销或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推广城市特色资源为目的的城市重大庆典。成都有着丰富的节庆资源,据相关统计,仅2011年,成都共举办大型节庆活动194个,在第七届中国节庆产业年会上,成都获得“十大节庆城市”殊荣[11]。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指导思想下,消费开始同节庆紧密相连,甚至已经上升成为活动的主题。以起源于南宋时期的黄龙溪火龙节为例,其活动内容包括烧火龙、彩龙表演、南狮表演、燃放孔明灯、燃放烟花爆竹等。但如今的黄龙溪已难见火龙灯舞,孔明灯因为导致大气污染而被禁止,烟花爆竹因为人口密集而不能燃放,取而代之的是密集的人群、千篇一律的餐饮及与节庆毫不相干的各类商品销售。

三是城市祭祀文化渐渐消逝。祭祀是人们对祖先、神明等崇拜对象所行的礼仪,这种礼仪千百年来在民间相沿成俗,谓之祭祀习俗。城市的祭祀风俗以其深刻的文化意义,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原坐落在成都老城东门外的牛王庙祭祀为例,牛王庙始建于1668年,自修建之日起就香火不断,祭祀不绝,成都百姓纷纷祭拜,众望牛王护佑子孙,确保一方农耕而造福黎民。如今,三百多年的沧海桑田,庙宇颓圮,铁牛损毁,留下的仅有牛王庙街及牛市口这两个域称的代名词。

3.精神文化形态叠加模糊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精髓,是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提炼,是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升华。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从外到内显示出的地域性的群体精神,包含着城市内生活成员的共享价值观。它还是城市被认同的价值与共同追求的境界,是城市创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是城市精、气、神的高度融合。城市精神对城市经济、政治、国家、民族、历史的发展有着高度的战略指导意义[12]。感悟成都的城市精神,其失忆的种种表现体现在两方面上。

一是城市意向变得模糊。根据凯文·林奇的观点,城市意象是城市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的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13]。五代十国后主孟昶在成都城头尽种芙蓉,秋天芙蓉盛开的时候,成都成为“四十里为锦绣”的花城,故作“蓉城”。建国以后,芙蓉花成为成都市市花。然而,文化大革命后的成都再未大面积地种植芙蓉;成都百花潭公园的芙蓉园也只是徒有

虚名,在各大小区中虽可见种植,但一般都只是数株而已;现代化高楼代替过去的大院与公馆成为成都主要的建筑形态,改变了“平房年代”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挤掉了邻里交流的时间,减少了沟通的欲望,邻里之间的情感关系淡漠就成为必然。曾几何时,那些在近邻街头品着茶、挠着耳朵、摆着龙门阵的城市意向也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流逝掉了。

二是城市精神定位诉求性不强。城市意向淡化,必然导致成都城市精神定位的模糊。城市精神应当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是城市文化底蕴的真实写照。2005年成都市政府将城市精神表述为“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内涵有对现实的体现,对未来的引领,独缺对城市历史底蕴的写照。城市精神不写照城市底蕴,如何能抓得住城市的“魂”,而称之为城市的精神?对文化底蕴难以保护的城市,如何能做到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城市文化记忆重构的路径

1.强化城市复兴的思想基础和行为指导原则

自20世纪以来,进入后城市化时代的西方在城市复兴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凝练和实践探索,为世界城市复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实践证明,一个城市要复兴历史的记忆,首先必须夯实思想基础,清晰行为的指导原则。这个基础和原则就是基于国家战略对城市功能的定位要求,把城市复兴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其次,城市管理部门作为复兴的行为主体,要对以往城市大规模的拆迁改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导致的文化失忆进行深刻反思,以避免城市在未来的转型过程中重蹈覆辙。最后要从城市自身的形体特点出发,将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近期与长远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城市复兴的“顶层设计”,切忌复兴的随心所欲和大规模推倒重建,更不能随政府的换届和领导换岗的意志而定,以避免对城市记忆造成“二次伤害”。

2.正确认识城市文化变迁与文化失忆的关系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上经常使用且涵义广泛的名词。文化是发展的、动态的过程。任何文化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变化的历程。尽管人类社会中,文化在总体趋势上是稳定的,但是文化变迁仍然是不可阻挡的文化现象,无论我们是否感知,它都在进行[14]。因此,对于变迁的城市文化,不应当通过单纯的“保存”文化样本来留住城市的文化记忆,而是应当对城市传统文化进行透彻的理解,准确把握城市的人文特征,对经过几千年文化沉淀所形成的城市生活方式进行思考,挖掘与城市文化历史渊源相适应的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模式,复兴城市文化记忆的表现形式。例如,农业文明衰落,浮躁、欲望与急功近利的城市心态蔓延等多种因素导致休闲文化慢慢丧失了原有的人文土壤,为了避免休闲庸俗化而带来的失忆,就应当思考如何挖掘休闲文化的新内涵,创新休闲的表现形式,引导休闲文化健康的传承与发展下去。

3.正确处理旧城的空间再生产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城市文化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上都是一个漫长的积淀和发展过程。从物质层面来看,由于建城的历史局限和受到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限制,城市的空间规划、符号文化区位等无疑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这些在城市成长的进程中甚至会制约城市的发展。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后,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全球资金、信息、人才流动的加速和产业的聚集,原有的城市空间无法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空间结构在再生产中无疑会被打破。如此一来,镌刻着城市记忆的一些符号文化会在空间的再生产中遭遇消解,慢慢地就会失去记忆。

因此,要想避免城市失去记忆,就要正确处理好旧城的空间再生产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对代表城市风貌、特质的符号文化(如老式建筑、历史景观、街区聚落等)要尽可能地维持原貌。而对维持原貌不利于打造城市整体意象的,要通过创新元素的嵌入在履行传承历史文化固有记忆的前提下,使之能够焕发新的活力,增添城市文化的时代内涵。如成都依托旧城风貌诞生的井里和宽窄巷子,就是两个成功的案例。人们行走于古色古香的街区,观赏地域特色突出的民俗文化,品赏散落于民间的食品,仿佛把人们带到了久远的过去。这既做大了成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增强了人们对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记忆。

4.正确处理“重建”与“重构”的关系

近几年来,由于缺乏整体性规划和目光的短视,在物质层面上,城市在大拆大迁过程中使许多历史文化记忆伤失;在精神层面上,在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的驱动下,一些城市原有的并为世人所赞许的行为文化也慢慢消失,致使人们很难想像他们到底生活在一座什么样的城市,致归属感和认同感几近于无。因此,要在复兴城市的过程中找回原有属于城

市的优良品质,重塑城市的新形象,就必须在对城市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规划入手,处理好“重建”与“重构”的关系。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复兴”、“重建”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基于城市本土化的文化土壤,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定位“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摆脱低级趣味,引导人民在消费城市健康文化的过程中走向高尚、典雅,过上有追求、有志向、有教养、有情趣的生活。

二是要认识到城市文化记忆的重构就是在不改变城市现有功能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来扩大城市功能,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使其发展模式和架构更趋合理的过程。要实现上述目的,就必须依托城市文化资源,通过创意、创新来重构起公共文化空间、城市文化空间和文化产业空间,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复兴扩展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如道路、边界、街区(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增强市民对城市文化空间的感受和认同。

5.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复兴城市、重构城市文化记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的历史经验表明,完美的城市空间布局和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内在关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导向、市场机制和企业以及公民社会参与的多边作用,偏颇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城市文化记忆重构的失败。

为此,政府应建立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构建城市文化空间体系,发挥文化空间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空间效益。同时,通过地方政府立法,进行创意资源和创意空间的开发和挖掘,从而发挥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还需强调的是,重建城市文化记忆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除了政府投入和市场机制外,还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对一些有助于发展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休闲旅游业的项目,可以通过BOT、TOT、BT等模式和其他更加灵活的方式,让那些有实力、热心城市文化复兴的企业来实施,以加快城市文化记忆重构的速度。

四结语

当今中国,现有的665座城市正在加速调整转型,而一批新的城市也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中不断涌现。无论是现有城市还是新发展起来的城市,文化的记忆不应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而遭遇不幸,而应在传承创新中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驱动城市的健康发展,延续城市的生命。因此,在复兴城市中重塑城市的文化记忆,在打造新城中创造城市的文化记忆,应该成为城市管理者、城市规划者、城市空间的生产者和每个市民的一种文化自觉。

【Abstract】City cultural memory embodies 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historical context of city,and has important mean-ing to the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ity.However,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some of the city’s historical mem-ory,as well as some sophisticated city culture is beginning to fade away.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ultural amne-sia,this essay firstly analyzes cultural amnesia forms of Chengdu City,then investigates the cause of city cultural amnesia,and fi-nally puts forwards some routes for urban reconstruction in view of urban regeneration.

【Key words】city regeneration;city culture;amnesia;reconstruction

参考文献

[1]李兴军.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9(4):9

[2]Barrett Julia.Amnesia[EB/OL].http://Blueprint.Bluecrossmn.com/article/gale/100085033/,2013-04-13

[3]贾里德·戴蒙德著,江滢,叶臻译.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384

[4]罗伯特·帕克著,宋俊玲等译.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

[5]Sharon Zukin著,张廷佺等译.城市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1-143

[6]Urban Task Force.Towards an urban renaissane[M].London: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1999:7-9

[7]任致远.关于城市文化发展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2(5):50-54

[8]Sharon Zukin著,张廷佺等译.城市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

[9]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李翔宇,周鸣浩译.城市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

[10]袁庭栋.成都街巷志[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130-135

[11]成都晚报编辑部.成都斩获“十大节庆城市”称号[N].成都晚报,2011-11-13

[12]白一.城市精神、城市文化之韵[J].城市环境设计,2009(4):41

[13]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5

[14]郭凌.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文化变迁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10:215

(编辑:王明哲;责任编辑:赵勇)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

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 一、基于“两观三性” 理论的建筑创作实践(一) (一)建筑的整体性 建筑整体性首先体现在构成建筑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从城市整体的角度,从群体协调的角度,从建筑内外空间和细部延伸的角度,分清主次,对各要素进行分析、归纳、优化和整合,总体把握,贯彻始终。 (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 人类在大规模建设自己家园的同时,带来了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从这些教训中逐渐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逐渐意识到建筑不但要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而且要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归根结底要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科技与人文的共同发展。 (三)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四)建筑的文化性 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财富,有是精神产品;它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反映建筑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所体现的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一座有文化品味的优秀建筑,其精神内涵所散发的光辉常常超越功能本身,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时期的文化标志,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二、基于“两观三性” 理论的建筑创作实践(二) (一)建筑的时代性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新思想、新理念正在改变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使建筑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现代建筑和创作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要用自己的建筑语言来表现当今时代的设计观念,思维方式和科学技术特征,归根结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是要处理好时代精神与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建筑师应自觉吸收地域文化优秀传承,融汇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精华,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创作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 (二)“建筑三性”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 建筑“三性”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性,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发展。 建筑“三性”是设计创新的一个普遍性原则,建筑师在构思过程中,应按项目的性质、用途、

城市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北京市顺义区都市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目录 前言 (1) 一、顺义都市文化的自然历史渊源 (2) 1.顺义文化的自然秉性:善水利物 (2) 2.顺义文化的历史传承:融合文明 (4) 二、顺义都市文化的人文传统 (6) 1.顺义的商业文化:集商聚义 (6) 2.市井文化:厚德载物 (7) 3.红色文化:不屈抗争 (8) 三、顺义都市文化的当代进展 (9) 1.绿色生态文化:健康宜居 (9) 2.群众节庆文化:和谐民生 (10) 3.企业文化:诚信进取 (11) 4.国际枢纽文化:开放包容 (12) 5.现代农业文化:秉古誉今 (13) 6.顺义啤酒饮料文化:厚积薄发 (14)

四、顺义都市精神:顺潮宾水,尚德名义 (15) 1.顺潮宾水(顺潮滨水) (16) 2.尚德明义 (16) 五、顺义都市文化进展取向 (17) 1.爱护旧城历史文化,创新新城文化建设 (18) 2.新城建筑和街区:横看成岭侧成峰 (19) 3.“尚德明义”之表达:公共服务和商业街区 (20) 4.“顺潮宾水”之表达:滨水生态和国际街区 (21) 5.打造居民形象,营造都市文化 (26) 结束语 (27) 前言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都市文化越来越多被人们所认识、所重视,用文化的理念评价并提升都市质量品位已成为人们新的标准和要求,在当代都市的规划、建设、治理无一不包容着都市文化的要求,这是社会进步进展的必定。什么是都市文化、

都市文化如何建设、如何用文化的理念建设都市等内容,正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都市文化是都市那个地理行政区划与都市历史形成过程中所产生、所制造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的总和。都市,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更多的具有地理、行政、区域、经济单位概念的意义,文化,则是一个都市的灵魂和气质,它隐含在都市的方方面面,给予都市特有的气质,反映都市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审美水准,是衡量都市文明程度和人们综合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都市和人共同造就都市文化。都市文化是一个都市的标识,它折射出都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都市风貌的总体形态,不同都市之间都市文化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和差异。顺义都市建设要打破“千城一面”的建设格局,打造具有鲜亮顺义特色的顺义都市文化。 一、顺义都市文化的自然历史渊源 1.顺义文化的自然秉性:善水利物 顺义位于北京市东北郊,城区距市中心30公里。东邻平谷,北连怀柔、密云,西接昌平、朝阳区,南界通州区、河北三河市。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境内已探明的矿藏有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三坊七巷 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三坊七巷的文化继承与创新 摘要:“三坊七巷”座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总占地约45公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中国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其基本格局形成于唐末,到明清时期发展到了鼎盛,现存古建筑200多座,其中水榭戏台、欧阳氏民居、陈承裘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二梅书屋、沈葆桢故居、林氏民居、小黄楼等9座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其间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闽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1】 关键词:三坊七巷、文化、创新、传承、价值、内涵、精髓、保护; 一、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 三坊七巷是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她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人们把凝结在坊巷格局和明清建筑中的文化信息,在坊巷中生活过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思想和著述,坊巷内特有的民风民俗和具有文化内涵的商贸特性,当作一种文化来看待。现在我们统称之为三坊七巷文化。三坊七巷文化的内涵、精髓和价值: (1)三坊七巷的文化内涵: 1、富有个性的坊巷格局 2、匠心独运的园林建筑 3、灿若群星的名贤英杰 4、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5、具有文化气息的商贸 (2)三坊七巷的文化精髓: 1、爱国与创业精神 2、包容与革新思想 3、崇文重教的传统 (3)三坊七巷的文化价值: 1、是展示福州历史文化的窗口 2、是提高文化认同感的基础 3、为福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资源【2】 例如:王审知(862-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河南光州固始人。唐中和元年(881年)同兄王潮、王审邽随王绪起义军渡江南下;景福元年(892年)攻入福州,历封琅琊郡王、闽王。前后治闽29年,修罗城、夹城,辟甘棠港,拓三坊七巷,政绩斐然,世称开闽王。其部将在塔巷北侧建育王塔,并建塔院,因而得巷名;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号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清嘉庆(1804年)举人,十六年进士,庶吉士,授编修。历江苏按察使、署布政使,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湖北、河南、江宁三省布政使,江苏巡抚,两江

城市形象与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形象与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一直以来,一个城市形象的传播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调研法,对该领域的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并作研究主题和内容的分析综述,为城市形象传播提供参考建议。 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对于一个区域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也是该区域突出重围,彰显自身魅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吸引他人的关键因素。利用城市文化来构建城市形象,在城市形象传播中尤为重要。因此,城市形象与文化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形象研究状况 以“城市形象”为关键词搜索,截止目前为止,中国知网共收录文献7507篇,内容覆盖范围很广,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新闻传媒等学科。本文主要选取新闻传媒类论文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城市形象的定义基础及发展、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城市形象媒介呈现研究。 1、城市形象的定义基础及发展 学术界对于城市形象的定义数不胜数,但是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美国城市研究学者凯文林奇在其专著《城市意象》中提到,城市形象是通过人的综合感受而获得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界、

区域、标志物等方面,并提到“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心态。” 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认为城市形象是指人们对于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国内学者居易的《城市形象的基本概念及其感受》中则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建设中软件和硬件的结合,是城市(或特定的区域)给人的印象或感受。包括精神感受系统、视觉感受系统、消费感受系统、风土人情感受系统。 张卫国在《城市形象设计理论探讨》中则提出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给人们的综合印象,即城市这一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城市形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们对某一个城市或特定区域形成的主观印象。 2、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 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区域的软实力,必须通过一定的符码形式传递出去,才能吸引外界的公众。在此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传播策略至关重要。 何国平在《城市形象的传播模型与基本策略》一文中提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总体范式,即在城市定位元素资源与城市形象元素资源库的二元合力中形成一个最优方案,由此提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四个策略,利益相关者策略、城市营销策略、大众传媒策略和文化策略。 陶建杰的《城市形象传播的误区突破与策略选择》中也曾提到城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精编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 一、城市形象系统的内涵 所谓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整体形状和特征,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它是从本城的各种要素中抽象出来的,外界可以识别并能留传下去的标识系统与标志景观,以及信息符号。城市精神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而且从社会、历史、文化上升到了更高一个层次,是一种与城市同命运、与市民同呼吸的精神力量,是城市形象的“发动机”。城市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城市的总体印象的感知与印象的综合评价。其内容包括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包括城市建筑、城市交通道路、城市公共绿地、城市主题公园、城市广场等等。软件系统包括城市政府行为、市民行为、城市文明、城市理念等等。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都是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城市的形象是可以构建的,也是可以传播的,因此,城市形象是一个系统、有其科学内涵。 城市形象系统的范畴。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中,才有可能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城市形象建设是一个新、同,是因为城市形象本身就是由系统构成

的。正如企业形象系统一样,城市形象包括城市理念系统、城市行为系统、城市视觉系统。 城市理念系统。正如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其经营理念一样,好的城市也是这样。城市理念系统是城市想象系统的灵魂。是一个特定城市的精神支柱,也是其历史不断发展的信念所在。其内容可以是城市精神生活所提炼的理念信条,可以是城市发展哲学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是城市历史风云和发展传统所凝聚的民风和市民精神的写照。她如源泉,可以渗透到城市的各行各业;她是氛围,可以弥漫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比如,延安的“延安精神”、深圳的“时间就是金钱”、大连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佳”,都可以看作是这类感受的典型。从总体上说,城市的理念成为城市整体存在的社会意义。古代城市是为统治者存在的,例如皇宫,他一直都是处于这个城市的中心位置。皇城居中本身就是一种理念。那么,现代城市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为了少数人而存在还是为整体居民而存在呢这些问题摆到了现代人的面前,特别是文化与经济发展为一体的趋势下,城市的理念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理念是城市本身的价值观及城市居民的价值趋向。城市理念系统包括了城市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意义,也包括了城市发展的最终定位,城市理念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价值观念与发展目标。

浅谈城市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浅谈城市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有感于巴塞罗那的公共艺术何谓公共艺术?城市的公共艺术有着怎样的历史?城市与公共艺术又有着如何的关系呢?近日我借对巴塞罗那——一个被誉为“开放空间的雕塑美术馆”的城市的浅薄研究来谈谈这些问题。 何谓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来自于英文的“Public Art”一词,这是一个由“公共”和“艺术”连接起来的复合词。从表面意思上看,一切开放空间里能让人欣赏、参与或使用的雕塑品、艺术活动和公共设施,都可称之为公共艺术。在“公共艺术”这词未出现之前,人们把艺术在公共空间中形成的艺术语言指为“公有空间的艺术”。广义的公共艺术,指私人、机构空间之外的一切艺术创作与环境美化活动;狭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有空间中的能符合大众心意的视觉艺术。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程,公共艺术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陈列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景观、公共设施之类,它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人类一切生活状态下的文化现象,具有了以城市为舞台、以人的交往需求为核心而展开的对空间的体验、对审美的获取,以及对形态、意象的亲历和审美活动。 因此,公共艺术除了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外,更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在于它的“公共性”。其文化价值的核心包含以艺术的介入改变公众价值、以艺术为媒介建构或反省人与环境的新关系,它不仅超越物质符号本身、提供隐蔽的教化功能,关键的是经由人、公共艺术、环境、时间的综合感知,批判、质疑或提出新的文化价值与思考。 城市的公共艺术有着怎样的历史? "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市镇文化,这是一件结论性的事实……世界历史是市民的历史,这就是‘世界历史’的真正标准,这种标准把它非常鲜明地同人类史区分开来了。民族、国家、政治、宗教,各种艺术以及各种科学都以人类的一种重要现象,市镇,为基础。"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这样说。 人是城市生活的主体,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的艺术,与城市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的建设已不能只满足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城市也是人类文化和世俗感情的集散地,它的真正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活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于是,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所以,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许多国家与政府渐渐重视起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在西方,城市的“公共艺术”更多的指向一个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演变的、强调艺术的公益性和文化福利,通过国家、城市权力和立法机制建置而产生的文化政策。其实,从最早的城市美丽运动开始,西方就对城市文化建设和美学风格有所追求了,到后来的“百分比艺术”的出现,再直到现在得几乎每一座欧洲的主要城市,公共艺术已经成为承载历史文化建设的标志了,因此公共艺术被亲切地称之为“城市名片”。 纵观欧洲的历史传统,公共艺术最早的体现方式是依附在建筑上的装饰艺术,近现代城市美化运动和城市文化与公众文化的新需求则促进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和演变。因其建筑与雕塑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建筑物艺术”的政策也由来已久。例如,德国魏玛共和时期,魏玛政府宣布让艺术家参与公共建筑物的创作,并且通过公共建筑计划帮助自由创作的艺术家有机会从事建筑物雕塑和壁画创作;德国汉堡市“建筑物艺术”的设置与执行也具有悠久的传统,汉堡市的建筑物、城市规划和户外艺术成为其城市发展的形象需求。接着,城市美化运动兴起,最为显著的城市就是巴塞罗那,1860年的《赛尔达规划案》、1880年

三坊七巷文化传承与创新

学院: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班级:10机电(1)班学号:10033**** 姓名:*** 三坊七巷文化传承与创新 摘要:三坊七巷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福州地标意义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称的中华第一街。可以说,三坊七巷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福州人追求正统教化的人文性格与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为福州城市精神集结地、福州名贤文化纪念地、福州传统商贾文化传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体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名片。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批判地传承还要大胆的创新,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不仅如此,还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这些对当前的中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三坊七巷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三坊七巷文化传承保护 三坊七巷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景区,但是在现如今,三坊七巷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外来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三坊七巷传统文化现状不无使我们担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做出改变,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大潮中,三坊七巷也曾经面临被拆迁改造的命运,但是在各方的努力下,它最终被抢救保护下来了,在国家文物局、福建省和福州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主持下,先后制定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福州市三坊七巷文物保护规划》《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保护与管理不断升级,并由省、市政府投资45亿元进行保护整修,使得它渐渐焕发出应有的魅力,带着文化遗产的尊严,融入社会,惠及民生,成为福州城市发展中的新亮点。2010年11月1日,在福州举行方案的论证会,探讨以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理念,推动三坊七巷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传承、利用方面迈出新的步子。 三坊七巷文化探索创新 三坊七巷建设社区博物馆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博物馆界一直在思考博物馆如何从对物的关注转向更多地对人的需求的关注,如何跟人的发展、居民、社会发展挂钩。社区博物馆是一个很好载体,可能是我们国家今后几年博物馆发展的一个热点。三坊七巷做的工作与规划体现了社区博物馆的理念、国际先进经验,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 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建设会面临很多的挑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相对于博物馆在可移动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播和利用、服务社会等方面有较为成熟的经验,而不可移动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利用方面难度更大。在三坊七巷引进社区博物馆的概念,就应当在保护、展示、利用等方面更多地借鉴博物馆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首先,无论保护和展示都要强调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突出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与价值,可以用博物馆手段画龙点睛地展示出长期以来人们在此生存发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人文荟萃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对于引进到社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项目等要强调与遗产社区的兼容性并突出特色,原生的与引进的要能够区别开来,防止旅游地点商业服务、纪念品销售等的千篇一律。在博物馆的设计、规划上要高起点,但在实施上要有条不紊,不要太快。特别是,社区博物馆是活态博物馆,要使管理者、社区居民、游客都能了解社区博物馆的理念和正确的做法并参与其中。最后,要加强社区博物馆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的研究,真正探索出一条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综合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来。 文化批判传承 有些人认为,既然是传承传统,就要将传统的东西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将最原始的一

城市文化及文学研究

历史变革 昆山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 古名娄邑,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吴,后属越,继又归楚。吴王曾在这里豢鹿狩猎,故又名鹿城。秦置娄县。南朝梁大同初年(535-536年)始名昆山县。唐天宝十年(751年),分置华亭县,昆山县治由昆山(今松江县小昆山)迁至马鞍山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又分置嘉定县。元代曾升昆山为州,明代复为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置新阳县,与昆山同城分治。民国元年(1912年),昆、新两县并为对外开放昆山县。1949年5月13日昆山解放。1984年列为开放县。1987年末,有7个县属镇,13个乡,467个行政村,54.87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596人。主要为汉族,另有回、满、彝、蒙古、布依、土家、哈尼族88人。 革命传统 昆山人民富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 隋末,就有朱燮领导农民起义军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昆山军民抗击围城倭寇,历时45天,大小30余战,终于将入侵的倭寇赶出家园。清初,全县人民奋起反抗清朝统治,杀县丞,烧县衙,推王佐才率师起义。后遭清军镇压,起义失败,王佐才不屈而死,全城军民被杀者十之有四。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占领昆山,同治二年(1863年),清军大举反扑,在半个多月的昆山保卫战中,守城军民殉难者数以万计。清末,锦溪、巴城、陆家桥、正仪、杨湘泾等地,先后发生农民抗粮抗租斗争。辛亥革命前不少昆山籍人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昆山人民举义旗,逐知县,迎来光复。 民国14年(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党员刘重民来昆宣传反帝爱国,各界民众积极响应。民国15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共党员王芝九来昆开展革命活动,帮助筹建国民党昆山县党部,并建立中共昆山独立支部。民国28年,昆山创建第一支抗日武装--陶一球部队,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后整编为新四军江抗第三支队第一中队。同年开始建立县、区抗日民主政权、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抗日活动遍及城乡。"皖南事变"后,革命武装力量受挫,党政军人员大部北撤,留守党员仍坚持原地斗争。民国32年恢复昆东、昆南抗日武装斗争,并发展了淀山湖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斗争中壮大了地方党组织。抗战胜利后,地下党发动群众,积聚力量,同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迎来了昆山的解放。在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中,在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在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有113名烈士为国捐躯。 著名人物 昆山人文荟萃,人才辈出。 自宋至清有进士476人,其中武科17人。南宋范成大,为当时文坛四大家之一;大学士、文学家卫泾“忧国忘家,始终一节。”元有名士顾阿瑛,精于音律诗画,终身不仕。明有卢熊,著有《吴郡广记》、《苏州府志》、《兖州府志》;有航海家费信,随郑和、杨敏四下西洋;有大学士顾鼎臣,疏请改筑昆山县城,免遭倭难;有哲学家魏校,为一代名儒,南都四君子之一;有著名文学家归有光,为古文运动代表,称唐宋派;有戏曲家顾坚、魏良辅、梁辰鱼,为昆剧的创始人;有苏州反税监斗争领袖葛贤,世称葛将军。明末清初,有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顾炎武,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颂于世;有文学家归庄,归有光曾孙,所著散曲《万古愁》,论者比作《离骚》;有著名教育家朱柏庐,著有《治家格言》,历代流传;有画家龚贤,金陵八家居首。清有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同胞三鼎甲,号称"昆山三徐"。清末民初,有南社著名诗人、画家、教育家胡石予,与钱名山、高吹万并称江南三大儒。民国以来,有协助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的徐祖贻和历代国民党要职的叶楚伧、钱大钧等。 著名人士有书法家方还,天文学家朱文鑫,植物学家蒋英,棉花专家俞启葆,农学家于景让,物理学家周同庆,文字改革先驱朱文熊。还有曾任交通大学校长的吴保丰,著名音乐教育家丁善德,动画片导演徐景达,评弹艺术家顾宏伯、严雪亭等。科学家、企业家美籍华人王安博士,女钢琴家奥籍华人王纪音都是昆山人。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方案

中国城市形象战略 一、城市形象系统的内涵 所谓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整体形状和特征,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 映。它是从本城的各种要素中抽象出来的,外界可以识别并能留传下去的标识系统与标志景观,以及信息符号。城市精神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而且从社会、历史、文化上升到了更高一个层次,是一种与城市同命运、与市民同呼吸的精神力量,是城市形象的“发动机”。城市形象是公众对一个城市的总体印象的感知与印象的综合评价。其内容包括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硬件系统包括城市 建筑、城市交通道路、城市公共绿地、城市主题公园、城市广场等等。软件系统包括城市政府行为、市民行为、城市文明、城市理念等等。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都是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城市的形象是可以构建的,也是可以传播的,因此,城市形象是一个系统、有其科学内涵。 城市形象系统的范畴。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中,才有可能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城市形象建设是一个新、同,是因为城市形象本身就是由系统构成的。正如企业形象系统一样,城市形象包括城市理念系统、城市行为系统、城市视觉系统。 城市理念系统。正如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其经营理念一样,好的城市也是这样。城市理念系统是城市想象系统的灵魂。是一个特定城市的精神支柱,也是其历史不断发展的信念所在。其内容可以是城市精神生活所提炼的理念信条,可以是城市发展哲学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是城市历史风云和发展传统所 凝聚的民风和市民精神的写照。她如源泉,可以渗透到城市的各行各业;她是氛围,可以弥漫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比如,延安的“延安精神”、深圳的“时间就是金钱”、大连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佳” 都可以看作是这类感受的典型。从总体上说,城市的理念成为城市整体存在的社会意义。古代城市是为统治者存在的,例如皇宫,他一直都是处于这个城市的中心位置。皇城居中本身就是一种理念。那么,现代城市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为了少数人而存在还是为整体居民而存在呢?这些问题摆到了现代人的面前,特别是文化与经济发展为一体的趋势下,城市的理念显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理念是城市本身的价值观及城市居民的价值趋向。城市理念系统包括了城市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意义,也包括了城市发展的最终定位,城市理念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价值观念与发展目标。

浅谈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表达

浅谈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表达 城市文化的构建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在城市中的各种公共艺术作品则生动的反映了其城市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在当代的城市发展中,城市公共艺术与更大的社会文化语言紧密相连,反映出更加复杂而多元的内涵。本文简要阐述了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表达和营造,以期待与我们启示。 城市发展与文化的凝聚 城市文化是一个抽象概念,他存在于人们发现自然,改造社会、自我的活动中,共同创造的言语行为和办事方式、组织构成、道德规则,以及由该活动所演变出的艺术成果、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等。是一个城市精神力量高度集中的体现。它在确定和指引城市发展走向这一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与其他文化相比,城市文化具有下列突出的特点: 1.开放性与创造力 城市中,知识技术等发明积累的速度,文化的创造和变革都远高于乡村社会。原有文化的阻力相对较弱,这也方便了不同文化因素在地区间的传播和交融。 2.多变性与互动性

城市具有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高度集中和快速流动的特点,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也易于产生革新,致使城乡互动、地区交流日益频繁。与村镇等其他地区相比,更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遗失与生俱来的生动特色。 3.高度集约化的生产力和激烈的竞争 由于城市具有相对较高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人们摆脱了长时间和高强度的手工生产劳动,有充足的时间从事其他活动。各种知识和人才融汇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中,从而产生了激烈的竞争。 城市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以艺术的方式创作与之相应的环境设施,并以某种形式为载体,服务于市民大众。它一般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在装饰环境的同时,促进社会民主观念的发展。公共艺术作品被认为面向更广大观众,能够普遍被理解。因此,城市公共艺术需具备下列特性。 首先,城市公共艺术是开放性的艺术。称为公共艺术的作品要符合空间的要求,适应人的发展需要,同时顺应时代审美;展现当代城市精神和风貌,并与周围环境空间形成交流与互动。 其次,城市公共艺术要通俗易懂。不同国家和民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对接考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掀起了文化遗产热。那些“高大上”的国宝一个个都“活”了起来。有人说这是由于使用了新技术,观众可以360度无死角地看到文物的每一个细节;有人说5分钟一集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也有人说这纪录片有点用力过猛,情感渲染有点多,干货少;还有人说5分钟,怎能讲好一件“国之重器”的故事?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对文创产业来说亦复如此。《人民日报) △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代相依相存,用创新去赋予传统文化更好的内涵,文化遗产才能得以有效发展保存。------著名影视演员奚美娟 △古老传统文化如果不走向现代生活,那它就永远只是停留在故纸堆中的一堆符号而已。------广州博物馆副馆长罗兴连 《上新了故宫》让故宫“高而不冷 近两年,“故宫”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热词。匠人精神与故宫博物院中充满历史气息的藏品,引领了阵阵文化风潮。这座有着近600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在互联网的推动之下,让自身独一无二的文化IP变得愈发年轻。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的播出,故宫变得更加有活力,更加有温度。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故宫即将过600岁生日了,在我的眼里,故宫正青春。”原本那些“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故宫藏品,在文创方面发力后成为可以在人们手中把玩、赠送好友的佳品,而故宫文创也在“画风突变”的路上越走越欢快,越走越主流。为了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故宫博物院联合北京电视台推出了《上新了故宫》大型文化季播节目。这档节目通过轻松愉悦的表达方式,带领观众在节目中探索故宫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引爆了故宫文创产品的创新和销售。截至2018年12月18日,(上新了·故宫)的文创单品众筹已经突破千万。这正应了节目中的一句话:“故宫的文创新品,除了传递厚重的时光,也必须有喜欢故宫的人能感受到的温度。” 灼见:接地气但不俗气,融入新时代文化又不丢失传统文化元素是故宫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激活了文物所独具的生命力,也使文创产品紧贴时代。 千年文物表情包:让更多的人物关注传统文化 2018年8月,一组以陶俑、青铜器等文物形象为蓝本绘制的表情包受到网友追捧,表情包的创作者是来自浙江温岭的美术老师王骢颖。王骢颖一直对文物有浓厚的兴趣,因参观南京博物院时发现一些文物神态有趣,便进行了二次创作。在她的笔下,形态各异的文物纷纷化身为骑着“皮皮怪”、跳着“海草舞”的卡通形象不少网友将这组卡通形象称为“千年文物表情包"。 王骢颖创作的这组文物表情包,其原型在众多文物里算是冷门的,但通过二次创作,可以让更多人通过这些或搞笑、或卖萌的表情包去关注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文物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国好故事的讲述者。千年文物表情包与《如果国宝会说话》一样,都是让文物讲故事,进而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灼见:千年文物跨越时空,与当下流行的“表情包融合在一起,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这组文物表情包是一种个性文化解读,更接地气,更具人气,带动更多的人去关注文物,关注文物背后的故事。 大英博物馆:小黄鸭遇上伦敦伞 2018年7月初,大英博物馆漂洋过海,在天猫开了首家旗舰店,卖起了文创衍生品。神秘祭司玻璃杯,“纸莎草文献”橡皮擦,打扮成狮身人面像、古罗马形象的小黄鸭玩具等仅半个多月时间,就已售罄。小黄鸭是承载英国人童年记忆的符号。1970年歌手吉姆·汉森创作了一首流行歌曲(小黄鸭),小黄鸭从此便成为英国的一种流行文化元素。英国普通家庭的浴缸里,

“城市文化与文学研究”

“城市研究与文学研究”课程大纲 Issues of Urban studies and Literary studies 课程简介 本课程首先吸收近年来城市研究的新成果,力图从“地理”、“空间”、“身体”、“景观”、“阶级”和“身体”等不同的角度重新理解城市,进而在这种新理解的基础上,阅读城市文化和文学研究中的部分经典文本,从而在一种跨学科的视野中建立起城市研究、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新联系。 参考书目 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薛毅主编:《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汪民安等主编:《城市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岗主编:《帝国、都市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 雅各布森:《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译林出版社 雷蒙德威廉斯:《乡村与城市》,商务印书馆 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欧梵:《上海摩登》,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一部分理解城市 一、地理 《不均地理发展理论笔记》大卫哈维,载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台湾群 学出版公司 《〈共产党宣言〉的地理学》大卫哈维,载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南京大学出版社 二、空间(一) 《空间是个关键词》大卫哈维,载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台湾群 学出版公司 《空间化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与批评社会理论》爱德华索佳,载爱德华索佳:《后现代地理 学》,商务印书馆 三、空间(二) 《空间:社会产物与社会价值》列斐伏尔,载上海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文化研 究读本》 《列斐伏尔的惊异奇航》爱德华索佳,载爱德华索佳:《第三空间》,台湾桂冠图 书公司 《空间化的三元辩证》爱德华索佳,载爱德华索佳:《第三空间》,台湾桂冠图 书公司 四、阶级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选)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56年

城市文化定位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思考

城市文化定位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思考 2010年01月14日来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1世纪,城市以文化论输赢。文化是城市的魂,形象是城市的品味。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可以塑造独特的城市风格。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每一座城市都有着它自身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准确的城市文化定位可以鲜活城市形象,可以扩大城市的无形资产,可以提升城市的内涵和品味,可以彰显城市的个性和魅力。从城市文化定位中去思考和塑造城市形象,有利于提升城市软实力,有利于增强城市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城市影响力,有利于形成城市凝聚力。 一、城市文化定位的内涵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审美情趣、道德价值以及体现于城市内涵外质中的人文精神,它积淀着这个城市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不同城市之间,城市文化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随着人们对社会全面发展的关注,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准确定位城市文化对于塑造美好的城市形象意义深远。研究城市文化定位,就是对城市多年来城市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反思和考证,确定城市文化的个性,寻找这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差异,以及具有本地民众基础且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文化个性。研究城市文化定位有助于清晰一个城市的发展脉络,指导城市建设的走向,提升城市生活的文化品位,进而塑造完美的城市形象。 城市文化定位包括物质文化定位、行为文化定位和精神文化定位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定位体现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构成和地域面貌等方面,是城市的皮肤,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基础。行为文化定位体现在城市的社会秩序、管理模式和文化活动等方面,是城市的肌肉,是塑造城市形象的中坚。精神文化定位体现在城市的城市精神、历史积淀和文化发展战略等方面,是城市的血液,是塑造城市形象的灵魂。 城市文化定位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城市形象的整体优化和提升,有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利于城市品牌的培植,有利于优化城市投资环境,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城市文化特质的昭彰,有利于人文精神的提升,有利于增强城市文化凝聚力。 二、城市文化定位的依据 (一)、物质文化定位依据 1、经济发展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和进步的基本动力,对城市文化起着决定性或制约性的作用。经济增长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的步伐越快,城市的景观格局、文化内涵、基础设施等发生变化越明显,文化建设的保障也就越高。因此,城市文化定位应以城市经济发展为依据,体现城市经济优势,提升城市经济价值品位,扩大城市经济辐射力,拉动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2、人口构成人是城市中最活跃、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因素,是城市形成的关键,是城市财富的创造者。人对城市的贡献最大,破坏也最大,因此人是创造城市文化的决定性因素。城市文化是人的主客观意志的集中体现和人的智慧结晶。同时,人在城市文化建设中起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