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资料

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资料
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资料

第一章绪论认识和理解区域

1、区域规划所指的“区域”概念是什么?其具有何特征?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组成要素的地域结构形式。

2、均质区和结节区的特点?

均质区(同质区或均一区):根据区域内部的同质性与外部的差异性划分,地理现象呈离散、均一性分布;若是多种特征存在,要依据区内各个要素的组合来确定均质区的存在。

结节区(极化区或枢纽区):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性划分,以一个结节点(焦点)或节点体系为中心,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对其周围地域(腹地)产生影响,结节点+腹地=结节区。

均质区内部的相关性更多地表现为一致性和同类性;结节区更强调联系性。

3、如何理解新的区域观?

(一)新区域观的背景

1、知识化

知识和信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最突出的特征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改造着传统产业。

2、信息化

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空间逻辑,打破了工业化形成的集中式生产模式,使集中与分散并存,“同时化”摆脱了交通的束缚。

3、全球化

全球化经济和全球文化使区域必须参与全球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4、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未来的区域空间将成为生态化的空间。(二)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对区域界线和区域形态的认识发生改变

新的区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区域不仅仅是一个范围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实体的概念。

(2)区域资源观:对资源类型和支配资源的认识发生改变

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区域发展的软环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而受到重视。对区域资源的支配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3)区域发展观:对发展理念、发展重点的认识发生改变

由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4)区域区位观:区位要素、区位层次、区位模式、区位状态改变

知识和信息区位逐步成为主导区位要素,现代交通和通讯网络不断改变着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

(5)区域市场观:市场调节方式、市场形态、市场规制改变,逐步向有限干预

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壁垒逐渐消除。

4、区域发展与区域开发的区别及联系?

(一)区域发展的概念

方创林:区域发展(regional development)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发展的实质内容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双面开发、产业组织与结构高级化、空间结构与产业布局优化。

(二)区域发展与区域开发的区别及联系

区别:直接作用的对象与目标不同、体现的经济社会活动领域和阶段不同、动态演进过程不同、作用的范围不同

联系:区域发展与区域开发表现为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5、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区别及联系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财富的增加。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区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

二者关系

包含关系: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增长不一定带来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互动关系:经济增长短期内不一定带来相应的发展,但经济增长在长期内必然引发一定的社会进步,实现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又会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几个重要概念:

生态环境产益:自然的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要素及其整体通过运动、变化所产生的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影响。反映的是生态环境系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所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过程。

生态环境受益: 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直接和间接从生态环境运动与变化中所获得的恩惠,反映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获得的生态环境产品与服务的效果。

生态环境致损:自然的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要素及其整体通过运动、变化所产生的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障碍作用的影响。反映的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危害与影响的人类活动或生态环境变化。

生态环境受损: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直接和间接从生态环境运动与变化中所获得的危害或影响。反映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遭受的生态环境致害与损失。

生态环境产益区:所有能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输出区)

生态环境受益区:享受生态环境产益区所提供的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地区,即从生态环境产益区获得恩惠的地区。(享受生态服务的输入区)生态环境致损区: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障碍作用的天然污染物质自然释放区和排放人工污染物的人类活动区。

生态环境受损区: 天然或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区或破坏区。

生态环境损益空间扩展

2、如何评价自然资源的量的特征?

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主要评价:(1)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求量的程度(服务年限);(2)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远景需求量);

自然资源量的表示P24。

评价步骤:P24。

绝对量:找出优势资源、明确现实和潜力

相对量:明确保证程度和开发潜力

数量组合:明确与产业发展方向的匹配关系

3、何谓区域发展的外部性?

(一)外部性的概念

externality指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即经济主体在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的影响。

分为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和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

4、何谓生态环境补偿?补偿的主体和方式分别有哪些?

(一)定义(P52)

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社会经济活动。

(三)补偿主体

政府:通过非市场途径,如财政补贴、财政援助、贷款优惠、减免税收、提高劳保待遇等。

市场: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主体;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主体;生态建设的获益主体。

社会:环保组织、社会民间团体、个人

(五)补偿方式

经济补偿:

a、财政转移支付

b、基金(如NGO的捐款)

c、押金和执行保证金

非经济补偿:

a、实物补偿

b、技术(智力)补偿

c、政策补偿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1、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有哪些?(P67)

(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3)劳动分工规律(4)区域利益

2、评价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技术素质指标有哪些?

1)人口的身体素质

对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分析应着重分析营养和地方病的影响。

主要指标:人口平均身高和体重、儿童智力水平、地方病发病率,新生儿死亡率、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根据各年龄组死亡或存活几率计算出的期望值,通常都是指某一时段的新生儿的平均期望寿命。)

2)人口文化技术素质

主要指标:人口受教育等级与年限、劳动者职务及技术等级、每万人口中大学人数、小学普及率、中学普及率、专业技术人员占劳动人口比重

3、如何理解适度人口的概念?

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比较各种定义的异同。P93~94。)

注意:

(1)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地而异;(2)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3)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4)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

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条件分析

1、如何理解科技进步的概念?

一)技术进步的概念(P110)

(1)包含科学发明与进展及其在生产流通各个领域应用中的进步。

(2)经济学上的技术进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二是技术

(3)进步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

既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经济概念。

2、从哪些方面评价区域科技条件?掌握重要的指标。

评价内容:

科技人力资源评价、研究与发展(R&D)经费、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指标。

(一)科技人力资源评价

科技人员总量、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常用每万人中的R&D人员数表示)、

科技人力资源培养

(二)研究与发展经费

R&D经费总量、R&D经费分布、R&D经费来源

(三)科技活动产出

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专利、科技成果

(四)高技术产业

评价指标: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益(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支出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及其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3、在进行技引进时,需把握哪些原则?

第五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1.何谓区域优势?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一)区域发展优势的概念

1)定义

P167——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P67——区域优势:就是一个区域所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是由区域之间形成的自然差和位势差所形成的。

2)如何理解区域优势的概念

是一个空间地域概念、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一个时效性的概念

2.区域分工有哪些模式?

二)模式

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混合分工、等级分工

3.何谓区域投资环境?区域投资环境包括哪些构成要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