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爱伦坡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及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

浅析爱伦坡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及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
浅析爱伦坡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及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

浅析爱伦坡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及小说中恐怖气氛的

营造

摘要:美国作家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多以混乱、死亡、怪诞和人物的变态心理为主要内容。本文分为两部分,分别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根源以及从小说的场景描写,象征手法,重复手法和第一人称叙述手法来分析作者是如何营造恐怖气氛。

关键词:爱伦坡变态心理学心理状态恐怖气氛

1.引言

爱伦坡在我国颇受欢迎,可谓家喻户晓。在我国英美文学学术界中,前人对其作品中的恐怖意象,孤独的意识以及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其女主人公的研究比较多。爱伦坡的恐怖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都以病态的心理状态呈现在读者眼前。本文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变态心理学的角度,并以《黑猫》,《泄密的心》为文本来分析爱伦坡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及出现的原因,来试图说明人内心深处的黑暗及证明爱伦坡的坎坷身世对其作品的影响。另外,爱伦坡以其恐怖短篇小说著称,本文也将从《黑猫》,《厄舍屋的倒塌》和《一桶白葡萄酒》这三部小说为文本来分析作者营造恐怖氛围的方法来说明坡的技艺精湛。

2.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爱伦坡恐怖小说中的主人公通常以病态的,黑暗阴险的且具有暴力倾向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以下将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阐

美国文学之爱伦坡

读爱伦·坡的短篇小说 上课时,听到老师讲起萧伯纳曾声称:“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 因自己对爱伦·坡的陌生而深感惭愧,于是拜读了他的部分作品。 《黑猫》作为丝丝入扣、让人不寒而栗的“心理小说先驱”,读来毛骨悚然而又欲罢不能。明明《黑猫》中没有什么强烈的血腥恐怖场面甚至仅是以第一人称絮絮叨叨的讲述一个人杀了一只黑猫,后来另一只黑猫以奇特的方式复仇的故事。全文一字不及幽灵鬼怪,但在描述人內心邪恶的念头时,却令人不寒而栗。《黑猫》具有强烈的哥特式传奇色彩,以绚烂精致的文笔塑造出人内心的恶,以及人内心强烈的矛盾冲突,带给人窒息的紧张感。 爱伦·坡一生写了六七十篇短篇小说,虽然只写了四五篇推理小说,但是举世公认为推理小说的鼻祖。他的代表作《莫格街血案》、《玛丽·罗杰疑案》、《窃信案》和《金甲虫》都被奉为这类小说的先河,对后世起了很大影响。如今很多人认为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创造者柯南·道尔才是推理小说之父。我也不例外是先拜读的《福尔摩斯侦探集》,并且崇拜着那位睿智的近乎万能的福尔摩斯。然而,当我读了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却发现只需要粗略地对比一下柯南·道尔的首部作品《血字的研究》与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就能发现福尔摩斯的形象简直就是爱德加笔下那位西·奥古斯特·杜宾的翻版,甚至连福尔摩斯的助手华生,也跟杜宾的朋友,也就是那个以第一人称描述故事的人称惊人地相似——他们都是以自己的平庸反衬出那位让他们相形见绌的主角是多么的明察秋毫,多么的了不起。更惊人的是,福尔摩斯连出场方式都似乎是照搬杜宾的。甚至这形成了一种侦探小说的模式,即侦探多是具有超人智力、观察入微、料事如神的理想人物,为了衬托他的了不起,又借一个对他无限钦佩、相形见绌的朋友来叙述他的事迹,此外还写了一个头脑愚钝、动机虽好而屡犯错误的警探作为对比,而作案地点一般安排在锁得严严密密的暗室,埋藏赃物罪证则用明显得出人意外的方法,破案过程则用逻辑严谨、设身处地的推理,然后有条不紊的迫使罪犯就范归案,在读者陷入种种谜团时再由主人公洋洋自得、滔滔不绝的解释其全过程。而这一模式在一百四十年来已为全世界各国侦探小说家竞相师法,不少这类作品都是步他後尘,脱不了这个窠臼。没有纠缠烂俗的爱情故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抽丝剥茧般严密的纯粹的逻辑推理,这就是爱伦坡的推理小说。而在他的推理小说中,他描写心理和制造诡异气氛的能力也是无与伦比的。让我每每不寒而栗,却又执意的看到最后直至谜题的揭晓。

浅析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Comparison between Tess and Hester’s Tragic Destiny 2 英文商务索赔信的人际意义功能分析 3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 4 “Terror of the Soul”:On the Gothic Writing Features in Allan Poe’s The Black Cat 5 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 6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 7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 8 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生成语境与基本特征 9 文化背景下英文电影名称的中译 10 浅析狄更斯小说中匹克威克的性格特点 11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12 语言艺术与目的性操纵的杂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13 对“老人与海”中人物的分析 14 合作原则在《红楼梦》习语英译中的应用 15 《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 16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17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人物形象的特点探析 18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 19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20 简析班纳特太太的婚恋观 21 从异化和归化角度对《爱玛》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22 (英语系经贸英语)成本领先战略与英国易捷航空 23 A Contrast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carlet Letter 24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 25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的写作技巧剖析 26 An Analysis of Snobbery in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Sense and Sensibility, and Mansfield Park 27 The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Tes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28 A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lor Ter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29 我国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 30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旅游手册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31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看《德伯家的苔丝》 32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33 人力资源管理浅谈 34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35 《哈利波特》中斯内普的人物分析 36 《当幸福来敲门》和《肖申克的救赎》两部电影主人公的对比分析 37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 38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 39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40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

爱伦_坡短篇小说的精神心理分析

令批评家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爱伦·坡对活埋题材和对活埋他人的有罪之人感兴趣。为什么作家早在他妻子逝世之前就那么热中于描写美女之死?为什么在他的有些短篇小说不是写某人折磨某人,就是写某人被某人折磨。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得回顾他的早期生活经历,这对其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 爱伦·坡于1809年19日生在波士顿的一个流浪艺人的家庭里。艾德加是第二个儿子。由于父母关系不和,母亲携子出走,在1811年,她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就此凄然与世长辞。当时,爱伦·坡只有3岁。一位叫约翰·爱伦的商人收养了他。对他关怀备至,他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和其他孩子一样读书上学。我们并不完全知道他少年时代的恋爱经历,中学时代居然爱上一个玩伴的母亲简·斯蒂恩·斯塔那德,未几,她就病故。他伤心之余,写了一首悼诗:《致海伦》,流传至今。17岁时,坡进弗吉尼亚大学,就此结束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时代。他在大学里还没念满一年,就回到里奇蒙,当发现少年时代的恋人莎拉·爱弥拉·罗埃丝特已经准备另嫁他人,受的刺激就更大了。原来他俩早就相爱并私订终身,坡上大学后,两人不断有情书来往,但都被养父扣留,双方产生误会,才酿成悲剧。在他20岁左右时,爱上了表妹伊丽莎白·海尔林,还为之写过好些诗。他3岁时,母亲死了,他的受挫开始了;15岁时,他心目中的“第一个纯洁而理想的女人”斯塔那德,即他朋友的母亲死了;20岁时,他从小依恋养母爱伦夫人也死了。“而到23岁,他又先后被三个情人抛弃。这三个情人既然都弃他而去,他便觉得她们也死了”[1]。这一切无不表明,是早年生活的强烈影响导致爱伦·坡“里比多”受阻。所以说,他对死亡题材感兴趣并不是像众多的评论家所说的是因为弗吉尼亚的生病和去世,而是因为他在22岁之前就失去了六个女人。他对这一题材的兴趣继而又使他能克服或延迟死亡。“20世纪30年代波拿巴特(Marie Bonarparte,弗洛依德的学生)的心理分析以及60年代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前者认为坡的作品意义在于,它是作者本人心理作用的外化,而这一心理活动又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坡在作品中以情节、人物等置换了他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相应经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把坡的小说作为‘心理自传’来解读”[2] 爱伦·坡对活埋题材和对活埋他人的有罪之人感兴趣。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的一条注释里说:“我知道评价有关子宫内生活的幻想和潜意识的重要性还为时不久。它们包括了许多人对活埋感到极度恐惧的解释。也成了深刻信仰死后复生的基础。这不过是对出生前这种奇怪生活的未来的揣测。此外分娩行为是焦虑的第一次体验,因此,也是焦虑的来源和原型。”[3]王齐建先生在《试论爱伦·坡》一文中说:“坡几乎是兴信奉弗洛依德主义的人可拒以引证的最好例子:他的‘俄狄浦斯情欲综合体’所引起的仇父倾向和恋母情结,他的纵饮和吸毒所导致的性行为的不可能,他的被压抑的性力升华为文艺作品等等,无一不‘印证了’弗洛依德的理论。”[4]“认为坡是患了‘尸体恐怖症’、‘异性虐待狂症’者有之;认为《捧名士》里那不同凡响的鼻子是‘阴茎’的标记者有之;就连坡为赚钱而写的而且自己承认是‘一本愚蠢透顶的书’的海上冒险故事《亚瑟·戈登·皮姆》,竟也被人发现了灵性,认定是‘对自我的本性和自我达到认识的依赖方式的探讨’”[4]。变态恐惧或焦虑在爱伦·坡笔下—— —特别是在其《鄂榭府崩溃记》里—— —被描述的淋漓尽致。根据精神分析学,我们知道,变态恐惧即受阻的性欲;这是对“里比多”的一种抵制。一个人的性欲冲动不可能在受到压抑的同时而不以某些变化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变化形式如果相互不协调,相互冲突,便产生恐惧。变态恐惧和一般恐惧不同,它是持续不断的,而非一时一事的,因为它的真正起因是一个人的无意识,而非现实生活中的某人某事。爱伦·坡从小饱受“里比多”受阻之苦,他就是《鄂榭府崩溃记》中的劳德立克·鄂榭,而且是在描写他自己的变态恐惧。读者不免觉得,小说里的故事叙述者“我”就是个神经错乱的人,因为他看见了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想象的那栋房子被一股致命的毒气围绕着。他告诉我们说,劳德立克的状态影响了他,因而劳德立克那些胡思乱想也慢慢地出现在他心里。他当时肯定是神经错乱了,因为劳德立克的妹妹玛德琳死后已被钉进棺材,他却说他看见她从地窖里爬出来,还死死地拖住劳德立克。他还说他后来看见那房子裂成了碎片,并沉入水池。他的叙述,不说通篇都是幻觉,就是这些,也够虚玄了。 不过,真正的变态恐惧症患者是劳德立克。他生来脾气古怪,而且显得精神抑郁。他把自己的病因归之于他妹妹玛德琳,因为她生病而使他忧虑。其实,病因在他的无意识里。熟悉精神分析学和爱伦·坡生平的人都会觉得劳德立克肯定有和爱伦·坡一样的生活经历;早年失去母亲,后来又失去一个朋友的母亲,后来又失去养母。毫无疑问,他也和爱伦·坡一样失恋过三次,也可能酗过酒。同样,他始终生活在恐惧中,而且总觉得自己很快就会在恐惧的挣扎中死去;他惧怕未来,读一些希奇古怪的书,同时想象一些荒诞不经的事情。他妹妹死了,他竟然要“我”帮他一起把他葬在家里的地窖里。随后,他又陷入幻想,觉得他妹妹是被他活埋的,因而极度害怕,担心她会报复。所以,当“我”为他朗诵一个传奇故事时,就他把故事中的有些事情和他妹妹玛德琳联系在一起,说他听到她的棺材裂开来了,棺材上的铁链还在嘎嘎作响。他仿佛觉得她从地窖里爬了出来,然后又抓住他不放,还拼命掐他的脖子。就这样,他在恐惧中死去。显然,这一切是劳德立克和“我”的想象,因为玛德琳小姐是不可能从从上了钉的棺材和地窖里逃出来的,再说她躺在那里已有好几天没进食了,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掐死她哥哥。劳德立克·鄂榭是死于他自己制造的变态恐惧。 爱伦·坡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虐待癖。这可以解释他的许多短篇小说,如《陷坑与钟摆》和《一桶白葡萄酒》等,不是写某人折磨某人,就是写某人被某人折磨。此外,任何人都能从另一方 爱伦·坡短篇小说的精神心理分析 张永怀 (黄山学院外语系安徽黄山245041) 摘要:结合精神分析学方法,以爱伦·坡的生活为依据,通过研读其作品,我们发现爱伦·坡的有些短篇小说的女主人公常常经历恐怖的死亡,她们或被活埋,或被损毁,或遭受精神吞噬;男主人公都经历了变态恐惧和焦虑,其作品中充分展现了爱伦·坡的虐待癖和受虐癖。 关键词:爱伦·坡精神分析变态恐惧焦虑虐待癖受虐癖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0-0057-02

分析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变态心理因素

分析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变态心理”因 素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注重挖掘人类心灵和感情最隐蔽的角落,故事大都发生在诡秘恐惧的所在,如寂静的僧院、古老的城堡、幽闭的密室,甚至是潮湿的地下墓室,[1]如《黑猫》中,我在地窖里杀死了妻子并把其尸首砌在了地窖的墙中;《一桶白葡萄酒》中,蒙特里索把福特把福图纳托活活困死在家族墓穴中;《鄂榭府崩溃记》中,鄂榭与其妹妹随着古老、幽暗、于世隔绝的家族府邸的毁灭而结束了他们年轻的生命等等。爱伦坡的创作多涉及病态或变态的人类情感,他的短篇小说多伴随疯狂与忏悔﹑复仇与凶杀﹑走火入魔﹑死而复生的旋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如果在我的许多作品中恐怖一直是主题,那我坚持认为那种恐怖不是日耳曼式的,而是心灵式的,我一直仅仅是从这种恐怖合理的源头将其演绎,并仅仅是将其驱向合理的结果。 [2]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按题材大体可以分为四种,即死亡恐怖小说﹑推理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和幽默小说,其中死亡恐怖小说又可以依据主人公的心理变态状况而分成不同的类,下面就举一例进行分析。 这一类包括《黑猫》《一桶白葡萄酒》《泄密的心》等,首先,这一类故事的主人公都看似是正常的人,但内心的真实想法却不像外表那样光鲜亮丽﹑经得起推敲,如《黑猫》中的主人公我,从小就性情温良,软得出奇的心肠并且特别喜欢动物,从我的表现来看,看常理说我应该不会做出后文中所写的事情来:把我最心爱的猫普路托的一只

眼珠剜下来的事情;在地窖里我竟然失手杀死了妻子,并把她的尸首砌在墙里,我感觉到心安理得,并未有人发现此事而沾沾自喜;《一桶白葡萄酒》的主人公蒙特里索的家族可以算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平时他的举动也没有什么异常,但他有一个无法打开的心结,他认为福图那托对他百般伤害,最后甚至侮辱他,他以及他的家族报复心很强,这一点从蒙特里索家族的徽章图案以及箴言就可以看出,于是蒙特里索本着这个原则预谋杀死了福图那托;在《泄密的心》中,我杀死老头亦如此。其次,故事中的主人公所伤害或杀害的动物或人都不是对其造成巨大人身或财产伤亡的,就算是《一桶白葡萄酒》中的福图那托也只是蒙特里索认为他曾经多次伤害或侮辱过自己,并没有讲清楚是一种怎样的伤害也没有尝试用别的方式去解决,仅仅以一条家族箴言为信仰而残忍地杀害了他;《黑猫》中的我因为酗酒而对普路托加以迫害,后因某种原因对第二只黑猫产生了厌恶心理从而对其产生了杀念;《泄密的心》由于我对老头眼睛的敏感而对老头下了毒手。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所刻画的主人公都具有一种病态的心理,作者并没有说明这种心理的造成因素,只是展示了巨大的潜意识能量推动主人公去干违法犯罪的事情,作者在描写主人公杀人与虐待动物之前以及之中的时候,主人公被一个完全的本我所控制好像完全生活在一个超脱理性制约的世界,把一时的仇恨与自我急剧放大,完全被仇恨与深刻的自我感觉冲昏了头脑。爱伦坡突出了主人公的反常心态,人类心灵原始冲动的一种,由于它的驱使,我们为了我们不应该为的理由而行动。最后,这一类作品的主人公在施虐或杀人之后都会对自己所

爱伦_坡科幻小说的人文关怀

2009年11月第32卷第6期 外国语 J ou rna l of F oreign L anguages Nove mber2009 Vol.32No.6 文章编号:1004-5139(2009)06-0064-08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爱伦?坡科幻小说的人文关怀 朱振武1,吴 妍2 (1.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200444;2.沈阳化工学院外语系, 辽宁沈阳110142) 摘 要:科幻小说作为工业文明崛起后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19世纪美国作家爱伦?坡的笔下得到了诠释。本文试图把爱伦?坡的科幻小说放回到其所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阐明他在开创现代科幻小说过程中所具有的严肃性和高尚精神。爱伦?坡秉承传统,在其科幻的文学想象中不但以科学的严谨性和预见性洞察19世纪初期人们的生存困境和发展危机,还试图在更广阔的时空中为人类寻觅摆脱困境的路径,为其小说的经典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是其作品具有当下意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爱伦?坡;科幻小说;人文关怀;和谐 Hu man isti c Concern of Edgar All an Poe’s Sc i ence F i cti on ZHU Zhenw u1,WU Yan2 (1.Co ll ege o f Fo re i gn Language s,Sha ngha iU n i ve rsity,S ha ngha i200444,C h i na;2.D ep a rt m en t o f Fo re i gn Langua ge s,Shenya ng U n i ve rs ity o f C hem i ca l Te chno l o gy,Shenya ng110142,C h i na) Abstract∶A s a particular cultural phenomenon arising fr om I ndustrial Revoluti on,science ficti on came out as a genre of popular st ories by the nineteenth2century American writer Edgar A llan Poe.This paper atte mp ts t o inter p ret Poe’s science ficti on in relati on t o his cultural m ilieu,thereby demonstrating his seri ousness and high2m indedness in creating modern science ficti on.Foll owing the hu manistic traditi on,Poe in his science ficti on not only penetrates Americans’living p redica ments earl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but als o endeavors t o find the way out for mankind in a capaci ous ti m e and s pace.Theref ore,the paper supp lies an access t o the classicalizati on of Poe’s popular st ories. Key words∶Edgar A llan Poe;science ficti on;hu manistic concern;har mony 19世纪美国著名文学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 llan Poe,1809-1848)凭借惊人的创造力、文学禀赋和少有的勤奋奠定了自己在世界文学中的显赫地位,并被公认为侦探小说、恐怖小说乃至科幻小说①(science ficti on)之父。同其他几种小说样式一样,学界对于爱伦?坡的科幻小说的认识和肯定,主要是基于其开拓性的创作、模式化的初步形成和对后来小说的深远影响,而对其作品何以如此深入人心且渐趋经典化的另一重要因素,也就是其人文关怀则鲜有论及。正如耶鲁学派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曾说,“自爱伦?坡以来,再也没有一位美国作家是如此的让人不可回避,而 46 ①关于科幻小说的界定,时下中国的科幻小说界一般比较认同艾萨克?阿西莫夫的观点:科学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描绘虚构的社会,这个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发展的性质和程度。科幻小说的关键在于幻想,是以科学为对象,以科学为线索,而不是以科学问题为小说的主旨,这样就与“神魔小说”的幻想和社会小说的幻想区别开来。另外,把science ficti on翻译为“科学小说”的缺点在于容易与其他科普读物混淆,而翻译成“科幻小说”则突出了作品的特性(参见范伯群、孔庆东主编《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8-259页)。至于爱伦?坡能否称为科幻小说之父,这一点还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早在1818年(是年爱伦?坡9岁,还没有任何文学创作)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Mary Shelley,1797-1851)就已经出版了以人造人为小说题材的《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玛丽?雪莱堪称“科幻小说之母”。

爱伦坡短篇小说赏析

一声梧叶一声秋 ——由《人群中的人》浅析爱伦坡笔下的现代社会版权所有:快绿斋主人浙江大学 内容梗概 “我”大病初愈坐在伦敦D咖啡馆的窗前,掌灯时分,观察咖啡馆里和街上的人群。一开始“我”只是总体看,后来开始关注细节,从他们的服饰和举止来判断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我”先观察上流社会的人。他们中有“志得意满”“虚伪夸张”的世袭贵族、有闲阶级和生意人;也有“傲慢”、追逐时髦的低级职员和“体面”的高级职员;还有“假作诚实”的扒手,“印堂发黑”的赌徒,“耍小聪明”的“绅士。 接着“我”观察下层社会的人:小贩、醉汉、乞丐、女工、妓女……随着夜深,他们越来越多。“我”转而观察每个人的面孔。 这是“我”观察到一个老人,他有着极为特殊的表情,充满了矛盾,那表情“包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包含着小心谨慎,包含着吝啬小气,包含着贪婪,包含着冷酷,包含着恶毒,包含着渴血,包含着得意,包含着快活,包含着极度的恐惧,也包含着无比的绝望”。“我”想进一步观察他,于是就开始跟踪他。 老人的衣着也充满矛盾,又脏又破的衣服下竟有一把镶钻的短剑。“我”跟随老人来到一条条街,如果人少,老人就痛苦不安;如果人多,老人就快活紧张。从街巷到集市,从广场到大剧院,最后甚至到了贫民区。当人们渐渐散去,老人脸上是“比绝望还强烈的表情”。 然而他并不停止,又回到市中心,像昨天一样又开始追逐人群。 “我”最终不再追踪,而是径直来到老人面前,但他对“我”视而不见。“我”得出结

论:老人是人群中的人,“我”无法了解他。 作家简介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_1849)是美国19世纪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假。在诗歌方面,爱伦坡可以与弗罗斯特和惠特曼等大诗人一比高下,吟哦他创作了一批以音韵美和悲恸美著称于世的诗篇。在小说方面,他也能与马克吐温和福克纳等大小说家相提并论,因为他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和现代科幻小数的先河,用演绎心灵恐怖的创作手法提升了哥特小数的艺术地位,并以夸张怪诞的方式渲染了讽刺的效果。至于在文学评论方面,他又可以与亨利詹姆斯等文学评论家相比较,因为他推崇“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和易“激荡读者心灵”为目标的效果理论,从而成为美国批评界独树一帜的人物。 《人群中的人》一文是在1840年写作并发表的。当时爱伦坡供职于《格雷姆杂志》,1839年他写出了著名的《厄舍古屋的崩塌》和《威廉威尔逊》两部哥特小说。这一时期是成年后爱伦坡第一次过上了经济相对宽裕的生活。在《人群中的人》后,同年,他又写出了《摩格街谋杀案》,1841年,他写了《大漩涡底余生记》、仙女岛》和《艾蕾奥瑙拉》。【1】 摘要: 本文基于对爱伦坡《人群中的人》细致赏析,结合爱伦坡在这一时期的生活背景,分析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对现代社会的态度和深刻见解及预见性。并联系现实评定这篇文章在现在的意义。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环境、人物两方面分析《人群中的人》;第二部分,结合爱伦坡的世界观和文艺理论归纳出作者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并通过比较几篇爱伦坡相近主题的诗歌进一步体会《人群中的人》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 关键字:现代社会 孤独 爱伦坡 从作家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到,爱伦坡在这一时期开始尝试新的文体。他刚刚攀到哥特小说的顶峰,就迫不及待地朝着其他高峰进发,比如说科幻小说等。这篇文章在《爱伦坡小说全解》中将其归入道德自省类,是比较合适的。他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让读者对他笔下人物的内心进行解读。虽然,《人群中的人》仍带有与哥特小说类似的文章布局,比如先渲染氛围,着重表达心理的感受,但却没有哥特小说最大的特点:惊悚、恐怖、悬疑。所以说这篇小说无疑是爱伦坡的一个新的尝试。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的文学精髓

摘要:爱伦·坡小说对于国内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我国学者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理论,并通过自己对其小说的理解,对爱伦·坡作品的研究面进行了创新。文章将通过解析重复的修辞手法,探讨爱伦·坡哥特式短篇小说在文学技巧方面的精髓。 关键词:爱伦·坡;哥特式;重复 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可以更准确地称为心理式哥特小说。爱伦·坡创作了一百多部短篇小说,常以异国他乡为背景,以混乱、死亡、怪诞和变态心理为主要内容,他通常为人物设定一个创造的环境,地窖、坟墓、黑暗的长廊等都是他惯以用来烘托恐怖氛围的工具。在这些特定的场景下,坡着重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并且刻画得细腻、准确精美、惟妙惟肖,让读者有身临其景的感觉。 爱伦·坡主张在一首诗或一篇故事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有助于实现作品的预期效果,尤其是在他的哥特式短篇小说里,语言之精炼,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没有一句是冗言,没有一个细节是可有可无的。在这些短篇小说中,多种写作手法都被灵活地运用于其中,重复的修辞手法就是爱伦·坡哥特式短篇小说的文学精髓。 一、细节处的重复 在坡的众多小说中,此类手法被多次运用,尤其是在他的哥特式短篇小说里,由于小说篇幅的限制,在文章中“重复”地出现可以使恐怖的氛围更加浓厚,再者由于文章主题各不相同,“重复” 可以将文章的主题强化,使其更鲜明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的视线里,让读者与作者以及文中的“我” 在心理上自然产生一种换位的效果。 《厄榭府的倒塌》被公认为是世界最杰出的小说之一,此文中也多处用到重复,也就是在细小处,在句子、词汇等的重复使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竭力渲染哥特式小说的恐怖氛围,在开篇之际就重复使用了一系列表现“阴郁”的词汇,使读者与“我” 同时感受到“初初一瞥,一种无法排解的阴郁就在我心底蔓延开来!” 那年秋季的某一天,整天乏味、幽暗、寂静、云层抑抑,低浮在天空,我骑马独自穿越了一片落寞阴森的旷野,夜幕降临时,发现不远处就是忧郁感伤的厄榭府??我心里一片冰凉,感到消沉难受,一种无药可救的思想枯竭,任凭怎样想象都无法激起半点庄严感。 坡在文章第一段中就反复使用这类表现阴郁和黑暗的词汇,让读者在一开始就被笼罩在一.片萧瑟恐怖的氛围中。文章中环境的抑郁、“我” 内心的阴郁、座落在荒芜旷野的厄榭府都无形造成读者心理上的压抑与恐惧,可以说这篇哥特式小说从开始到结束都一直持续着高潮式的恐怖气息! 在爱伦·坡的另一篇哥特小说《丽吉娅》里,上述这种重复手法也被灵活地运用到其中。这篇小说实际上是。我” 对已故爱妻的一种追忆。文章从对亡妻外貌的追述开始,“我”一直絮絮地描述着亡妻高挑纤细的身材、光滑洁白的手臂、高傲圣洁的前额、乌黑亮泽的长发??直到最末,“然后我深深凝望着丽吉娅那双大眼睛。” 接着作者在全文中不断提及这双“比羚羊眼睛还要圆、黑亮、还带点怪异的眼睛”,可以说这双眼睛是“我” 追思爱人之魂的通道,在“我”和读者心里这双眼睛不单单是美的代称,更是爱的标志。这篇小说里“重复”的使用更倾向于爱和美的传播而不是恐惧,在文章最后的段落中,死者的三次复活,每一次复活都反复描写了死者眼睛的状态,直到最后“我”才发现“这对圆圆的、乌黑的、任性的眼睛,正是我失去的爱人——那位丽吉娅小姐的”oC3]P139在全文中这段稍带恐怖色彩的句段因为那双眼睛的反复出现而被淡化了许多,留给读者和“我”

爱伦·坡小说的死亡主题解读

爱伦·坡小说的死亡主题解读 一.死亡的奇异之美 坡十分注重美学效果,他强调作品对读者所能唤起的心情和发生的效果。他以为,“那种最剧烈最高尚同时又最纯真的快乐存在于对美的凝神观照之中,美是灵魂的激动,或许说是灵魂愉悦的升华。”[1]坡经过制造惧怕奥秘的气氛,怪诞新奇的情节来烘托死亡的奇异之美,让人的内心震撼,灵魂得以升华。 坡在小说的故事气氛方面承袭了传统哥特小说的梦境气氛,又大肆渲染暴力与惧怕,突出了封锁压制的共同效果。故事大都发作在鬼魅的中央——幽闭的城堡、古宅、卧室、书房、地窖、藏尸所。这些场景都有共同的特点,它们整天不见阳光、黑暗压制,给人以一种朦胧而惧怕骇人的气氛。而作者也经过各种惧怕的词汇,如坟墓、阴霾、病态等,来渲染死亡的气息。《厄舍府的倒塌》是最能表现这种惧怕气氛的短篇小说。故事自始至终都弥漫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气氛。坡的小说惧怕不只体如今缜密的气氛营建上,还体如今精巧的故事情节布置上。坡经过大胆奇异的想象设计了光怪新奇的故事情节,使惧怕的局面一步步延伸,让全文到达高潮。《厄舍府的倒塌》中玛德琳死尸复生一段是这篇小说最为惧怕新奇的情节。坡首先为死尸复生作了一系列铺垫,如叙事者总是尽力压制自己的惧怕心思,觉得玛德琳并没有真正死去,在那个灾难性的夜晚,他有一种难以忍受、十分剧烈的惧怕感。于是,为了减轻这样的惧怕他末尾阅读《疯狂的特里斯特》,而故事中那啪啪啦啦的破门声、毒蛇临死前的惨叫声与理想中玛德琳棺材的劈开声、囚牢铰链的摩擦声和地下室的挣扎声交相辉映,使小说的惧怕抵达了高潮。当披着血袍、“体无完肤”、“骨瘦如柴”的玛德琳站在门口,“摇摇晃晃……重重地摔倒在哥哥身上……他被拽到地上,成了具尸体,一个惧怕的牺牲品”,[2]小说到此惧怕的力气全部迸发了出来,随着古邸的轰然倒塌,读者的心灵也遭到了无比的震撼。这篇小说每一个情节都旨在营建一个惧怕的效果,让读者真正体会到了“心灵的惧怕”,感遭到了惧怕的魔力,奥秘而梦境,充溢了奇异的美,震撼人的心灵。 二.死亡的忠爱之美 死亡不只仅只是惧怕而奥秘的,坡笔下的死亡同时也是忧郁而凄美的。坡以为只要相思和悲伤折磨下的凄凉之美才是“美的开展的最高阶段,”“使敏感的心灵感动得落泪。”[1]坡所描画的“忧郁之美”体如今了一个个灵魂不死、生死轮回的忠贞爱情故事中。在诡秘、深不可测的生死轮回间,夹杂着一段段凄美而神伤的爱情。由于有爱,灵魂才得以重生,死亡在给人惊悚与惧怕同时也带给人潸然泪下的感动。小说《莫雷拉》和《丽姬娅》都充沛表现了生死轮回间忠贞凄美的爱情,坡经过死尸复生这一情节的塑造让人在感受惧怕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死亡即是爱。 在《莫雷拉》这篇小说中,坡描写了一个生死轮回的爱情故事。坡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顽强而坚忍的灵魂——莫雷拉,她死而复生,生生世世只为一个男人,做他的妻子,做他的女儿。她坚信灵魂不死,在她临终前曾说:“我就要死去,但我将失掉永生”,“我身体内有一个那种倾慕之情的结晶……我的灵魂离去之时就是这孩子降生之前。”[3]孩子代表着重生,代表着灵魂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