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语文备课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探究初中语文备课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博厚中学林小行

摘要: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课要遵循相关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关键词:初中语文备课基本原则与要求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事先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否则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为了教好课,就必须备好课。通过学习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初中语文备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一般来说,初中语文备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强调系统性,坚持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系统性,这里所指的整体是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相对于这个整体的局部是指某一篇课文,某一章节或某一单元。备课时必须使两者和谐统一,以整体指导局部,以局部体现整体,也就是说,教师具体在备某一章节,某一课时,必须立足全局,从课程标准和事例知识体系出发,明确某一章节,某一课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运用什么方法培养能力。就某一章节,某一课

而言既不可能将全册的教学任务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能离开全册书面乱定目标与任务,否则就会劳而无功,使用使教学归于失败。

二、明确目的性,坚持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过程与方法的探究的统一。

教学的目标是综合完成教养、教育、发展,也就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过程与方法的探究等几方面的任务。需要量强调的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过程与方法的探究这三方面的任务在备课中不可偏废。也就是说,不可只重视其中的一点或两点而忽视了其它;同时又要有重点。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过程与方法的探究这三方面不可能平均用力。一般来说,过程与方法的探究用的时间较多一点,花费的气力较大一点,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稍次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则是渗透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语文课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用整个的课时,或大半课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要恰如其分的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过程与方法的探究等几方面的任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他们既全面安排,又重点突出,既各有目标,又相辅相成。

三、加强针对性,坚持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教学的目的是教好学生,教学生学好。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教得好坏是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出来的。一些优秀教师的备课实践证明,凡是备课好的,教课好的,首先是他们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底子,然后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否则就会劳而无益。因而必须加强针对性,备教课之所需,教学生之所需。要加强针对性,就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人们一般认为,备教法是理所当

然的,备学法就似乎没有必要。学生在学习中会自然掌握学法,无须教师专门指导。其实

不然,常言说,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是让学生亦步亦趋,永远跟着老师学,而是让他们学会如何学。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具备自学能力,这样教师的教学才能奏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教学效果会受到影响。当然,学法指导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而应融于教学之中,要做到教法与学法有机的统一,使二者相得益彰。

四、突出计划性,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备课除了准备讲课的一些资料外,更主要的是设计好一堂课,要设计好一堂课就必须突出计划性,诸如一堂课整体上如何安排、局部与整体如何协调,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过程与方法的探究三者如何统一,教法与学法如何一致等,都要事先安排好,以免上课时手忙脚乱。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安排好内容与形式,使二者达到有机统一。所谓内容,是指教材的具体知识,课堂教学要实现的具体目标;而形式是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没有内容,犹如“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形式就失去赖以自下而上的基础,没有形式,内容他就无法传授,教学也就成了空话。

在内容方面,教师备课时要首先吃透教材,真正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与精髓,明确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重点讲,哪些略讲,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弄清教材内容如何剪裁,教学中心如何提炼,课堂练习如何设计,要做到博备约出。

在形式方面,教师要从所讲的内容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比较容易选择,但如何运用好这种教学模式、教学结构就不大容易了,这中间牵扯到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因为再好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如何变,这却是一难以把握的问题。

五、体现学科性,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一门非常独特的课程。新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作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备课时必须要考虑到语文课程的学科性。

听、说、读、写的学习与训练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在课堂教学中这四种能力的学习与训练怎么进行,侧重点如何,而不单单考虑知识的传授。“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程标准),因此甚至要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在哪些知识领域或假定场景进行,从而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

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备课时要考虑到教学材料对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怎样的影响。语文材料的外延非常广大,学生不同的人生经历会使他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呈现出多元化,并非每一种反应都是积极向上的,因此要对一些可能出现的灰色反应进行预想,并思考正确引导的方法。

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语文课程的学科性,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要在备课时考虑到在课堂上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则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语文教材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备课,必须要遵循相关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才能够利用好语文教材这一语文课堂教学的载体,才能做到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达成《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