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各种征象

CT各种征象
CT各种征象

串珠样间隔征(beaded septum sign)

肺转移瘤CT检查时,肺间质显示重要改变即间隔不规则增厚和串珠样改变,尤其在肺高分辨CT图像上,在肺野周边部或外1/3的肺内小叶间隔表现为不规则、结节状增厚。并把这一表现称作“串珠样间隔征”。这一表现的病理基础被认为是肿瘤细胞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内生长及继发血管周围和间质水肿及纤维化所致。大体病理检查,在CT显示串珠样隔处可见肿瘤不规则伸展性生长及周围毛细管和淋巴管的纤维化,镜检可见在肺泡间毛细管及淋巴管内和其周围有瘤细胞性小结节,病变远端有隔水肿、纤维化和血管扩张。

串珠样间隔征的形成,主要是转移瘤细胞或瘤栓经血型或淋巴播散以及逆行性淋巴管转移在肺周边部的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内,致使转移灶远测血管或淋巴管扩张;转移灶阻塞引起肺间质水肿;病灶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周围不规则生长;长期间质水肿继发纤维增生;周边部毛细血管或淋巴管内肿瘤生长并填充其间。

肺内结节的位置、大小和数目对诊断转移瘤缺乏特异性,然而串珠样隔征主要见于转移瘤,虽然肺水肿和纤维化中可见一些光滑增厚的隔。所以,这一表现是提示肺转移瘤的高度敏感指征,尤其是对小的转移瘤有独特价值。该征主要见于肺转移瘤,其次也见于肺结节病和先天性肺小叶周围纤维化。

双管征(double duct sign)

【影像表现】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时,胆总管和胰管同时扩张,称为双管征。此征象在MRCP、CT(特别是曲面重建)及超声检查中亦可见。

【征象解析】通常为胰头肿瘤对胆总管和主胰管阻塞和包埋所致,胆总管和胰管发生双管性狭窄,引起双管同时扩张。

图示CT及MRCP可见“双管征” A,CT增强显示双管征;B,MRCP可见双管征,胆总管和胰管,均见有明显扩张。

查中亦可见,起初被认为是胰腺癌的特有征象。

双管征的2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胰头癌和壶腹癌,其他的恶性病变包括胆总管远端的胆管痛、淋

巴瘤或转移瘤;良性病变包括慢性胰腺炎和壶腹部狭窄。原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和Kapo-si肉瘤为

罕见原因,仅有个别病例报道。

因为胰头癌早期症状比较隐匿,可切除性的早期病灶诊断较困难。其特征性的影像表现是胰腺和胆总管的狭窄和阻塞所导致的双管征。大多数胰腺恶性肿瘤为腺癌且为管内生长,通常表现

为胰头的局部肿块。在胰头癌中,62%~77%的病例可以出现双管征,但是胰管不扩张并不能

除外胰头癌诊断,因为20%的胰腺恶性肿瘤胰管管径是正常的。较小的壶腹癌即可引起明显的

胆管扩张,52%的病例可以出现双管征。胰头癌与壶腹癌及胆总管远端癌有时存在鉴别诊断上

的困难。壶腹癌其肿块在增强扫描时与胰头癌有不同强化表现。MRCP显示钩突层面胆总管与

胰管间距离小(肿瘤推移胆总管远端)为壶腹癌的表现,而胰头癌则呈双管征及截断状改变,此

外,壶腹癌很少累及胰后脂肪间隙及肠系膜上动脉间隙与钩突间的脂肪层,胰腺体尾萎缩少见,

可与胰头癌鉴别。

MRCP对胰胆管阻塞的形态和定位较好,导管形态在定性中有用,突然中断的梗阻或狭窄,特别是导管边缘不规则,78%为恶性病变;渐进性中断或渐进性狭窄,特别是管壁边缘光滑多

为良性病变。

总之,若出现双管征,可高度怀疑胰腺恶性肿瘤,但不是绝对诊断。

胃肠细绳征(gastrointestinal string sign)

胃肠细绳征又名胃肠线征、绳征、绞索现象等。

【影像表现】在小肠钡剂检查中,小肠形成类似于粗糙棉线一样的细钡线。

【征象解析】胃肠道严重狭窄,导致内腔呈线样改变,胃肠细绳征经常作为内腔狭窄的一个术语,但它最初用于描述克罗恩病的可逆性狭窄。狭窄原因是由于严重溃疡引起易激和痉挛所致

的不完全性梗阻,且可以发现狭窄与扩张交替口当狭窄主要由水肿和痉挛引起时,狭窄程度不是

一致的;如果小肠壁因纤维化而增厚,肠腔的内径就一致变窄。黏膜被纤维坏死组织所替代,偶

尔黏膜岛仍可被发现。

左图:克罗恩病X线小肠钡灌,病变肠腔不规则狭窄(箭头),段壁僵硬,呈节段性分布;右图:CT横断位示小肠肠壁节段性增厚,肠腔狭窄(细白箭)

早期克罗恩病的肠道异常包括粗绒毛征、皱襞增厚和阿弗他溃疡。这些征象不是特异性的,也能在其他疾病中发现,但它们的出现能提供克罗恩病的坚实的证据。沿着肠系膜缘的线样溃疡

成为小肠克罗恩病最重要的诊断特征之一,溃疡平行于短缩的、凹入的或者僵直的肠系膜缘。相

邻的肠系膜增厚和回缩,特别在与有受侵肠段的连接处。

坚硬的肠系膜缘是因为从线性溃疡扩散进人肠系膜形成透壁炎症。随着溃疡的进展,痉挛和易激加重,皱襞变得更粗糙和增厚,胃肠细绳征可以出现。根据病变的发展阶段不同,肠道近端

可有或无扩张,痉挛经常是变化无常的,反复地观察照片证实在病变肠段有时会出现扩张。然而,

当痉挛持久不变时,可发生暂时的近端肠管扩张并伴有肠梗阻症状。在狭窄期,继发于溃疡的痉

挛导致持续的近端扩张,尽管狭窄和完全性肠梗阻罕见。

除克罗恩病外,其他疾病也可出现类似征象。在幽门狭窄的病例中,窄的伸长的幽门管内部表现为单一的钡线口如果肠腔变窄和部分梗限出现,类癌也可导致胃肠道线样征的放射学表现。

总之,胃肠细绳征的出现高度提示克罗恩病,但它也可在其他疾病中出现。

关节积脂血症(lipohemarthrosis)

关节积脂血症又称关节积脂血病、脂肪血性关节炎等,多见于严重的骨关节外伤,尤其是关节内

骨折,以四肢大关节多见,最常见于膝关节和肩关节,其次是髋关节和踝关节。

关节积脂血症的病理基础

发生关节囊内骨折后,从骨髓腔或撕裂的骨膜处溢出的脂肪组织和血液同时进入关节腔内。由于血液密度相对较大,沉于关节液之下,而脂肪密度相对小,漂浮于关节液之上,从而形成分层现象,即影像上所说的脂肪-血液界面征(fat-blood interface sign,FBI sign)。血液中的气体也可以释放出来,在关节囊内形成低密度气泡,此即关节积气脂血病(pneumolipohemarthrosis)。

关节积脂血症的影像表现

脂肪-血液界面征是关节积脂血症的基本影像征象,X线、CT、MRI均可见到。X线片表现X线片上脂肪-血液界面征的发现率较低,因为这与投照体位有着密切的联系。膝关节只有采取水平投照时、肩关节只有在立位前后位或后前位才容易发现脂肪-血液界面征。此外,X线上经常可以见到靠近关节处的骨折或骨折并脱位、周围软组织肿胀等伴发征象。

CT表现:CT可以清楚地显示关节腔内的脂肪和血液及两者形成的液-液平面,有时还可以出现3层,即上层为脂肪,中层为关节液,下层为血液。关节囊内的脂肪CT值约为-130~-100 HU,而关节囊内的血液CT值约为10~30 HU。有时出血和关节腔积液分辨不清,常被笼统地认为关节腔积液(图1)。

图1 A、B为同一患者。A.示髌骨骨折。B.示关节腔内可见由3个不同密度层形成的液-液平面,即上层为低密度的脂肪,中层为稍低密度的关节液,下层为中等密度的血液

T1、稍高T2)信号,血液为较稍长T1、稍长T2(稍低T1、稍高T2信号)信号,两者之间常可见到明显的液液界面。有时中间还可以显示长T1长T2(低T1高T2)信号的关节液层。在不同时期血液中的成分不同,MRI可以呈现为不同的信号。随着患者体位的改变,关节腔内的液一液平面亦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高信号的脂肪层始终位于最上方。

图2 关节脂血症大量积液表现为髌上囊内见双液-液平面, 上层呈脂肪低密度, CT 值- 110 HU; 中层为略低密度, CT 值30 HU; 下层为等密度, CT 值为55 HU, 积液厚度大于2 cm 图3 关节脂血症中等量积液表现为髌上囊内单液-液平面, 积液上层为脂肪密度,CT 值为- 105 HU, 下层为血液等密度, CT 值50 HU, 积液厚度在1.5 ~2 cm

空泡蝶鞍综合征(emptysella syndrome)

空泡蝶鞍综合征(emptysellasyndrome)系因鞍隔缺损或垂体萎缩,蛛网膜下腔在脑脊液压力冲击下突入鞍内,致蝶鞍扩大,垂体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可分两类:发生在鞍内或鞍旁手术或放射治疗后者为"继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非手术或放射治疗引起而无明显病因可寻者为"原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

多见于女性(约占90%),尤以中年以上较胖的多产妇为多。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有时剧烈,但缺乏特征性,可有轻、中度高血压。少数病人有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可呈向心性缩小或颞侧偏盲。少数病人有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假性脑肿瘤),可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及脑脊液压力增高。部分病人有脑脊液鼻漏,发生原因可能是脑脊液压力短暂升高,引起蝶鞍和口腔之间胚胎期留下的通道开放。少数病人伴有垂体功能低下,可呈轻度性腺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及高泌乳素血症。垂体后叶功能一般正常,但在个别小儿中可出现尿崩症。儿童中可伴有骨骼发育不良综合征。

国内报告的原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中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龄在15~63岁之间,以35岁以上者居多,常见有头痛、肥胖,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伴颅压增高,少数病人有内分泌失调,以性功能减退为主。也有出现下丘脑综合征者。

(一)头颅平片显示蝶鞍扩大,呈球形或卵圆形。大部分病人的蝶鞍骨质示有吸收,蝶鞍背后床突可近于消失,颅骨其他结构可有轻度骨吸收,此与慢性颅内压增高有关。

(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简称CT)可显示扩大的垂体窝,窝内垂体萎缩,充满低密度的脑脊液。

(三)核磁共振检查垂体组织受压变扁,紧贴于鞍底,鞍内充满水样信号之物质,垂体柄居中,鞍底明显下陷。

原发性空泡蝶鞍综合征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可有下列数种因素:

(一)鞍隔的先天性解剖变异Buoch尸检788例中,发现仅有41.5%鞍隔完整,21.5%鞍隔为2mm宽的环,5.1%鞍隔完全缺如,而在该组中,因鞍隔缺损致原发性空泡蝶鞍的发病率为5.5%。鞍隔不完整或缺如,在搏动性脑脊液压力持续作用下使蛛网膜下腔疝入鞍内,以致蝶鞍扩大,骨质吸收,脱钙,垂体受压萎缩而成扁平状贴于鞍底。

(二)脑脊液压力即使颅内压正常,也可因鞍隔缺损,正常搏动性脑脊液压力可传入鞍内,引起蝶鞍骨质的改变。Foley认为慢性颅内压增高造成空泡蝶鞍的可能性最大。

(三)鞍区的蛛网膜粘连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能因鞍区局部粘连使脑脊液引流不畅,即在正常的脑脊液搏动性压力作用下,冲击鞍隔,逐渐使其下陷、变薄、开放、待鞍隔开放(缺损)达一定程度后,蛛网膜下腔及第三脑室的前下部可疝入鞍内。

(四)内分泌因素在妊娠期垂体呈生理性肥大,可增大2~3倍,多胎妊娠时垂体继续增大,妊娠中垂体变化有可能把鞍隔孔及垂体窝撑大,于分娩后哺乳期垂体逐渐回缩,使鞍隔孔及垂体窝留下较大的空间,有利于蛛网膜下腔疝入鞍内。原发性空泡蝶鞍多见于多胎妊娠的中年妇女可能与此有关。

有内分泌靶腺(性腺、甲状腺、肾上腺)功能减退或衰竭者垂体可增生肥大,用相应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可使增生的垂体回缩,从而产生空泡蝶鞍。

(五)垂体病变因垂体供血不足而引起垂体梗塞而致本病。垂体瘤或颅咽管瘤发生囊性变,此囊可破裂与蛛网膜下腔交通而致空泡蝶鞍。此外,垂体瘤自发生变性坏死可致鞍旁粘连或引起蛛网膜下腔疝入鞍内。

(六)鞍内非肿瘤性囊肿可由垂体中间部位雷斯克袋(Rathke'spouch)的残留部钙化而来,妊娠时增大,产后稍缩小,多次妊娠后则可造成空泡蝶鞍。

继发性空泡蝶鞍是因鞍内或鞍旁肿瘤,经放射治疗或手术后发生。据国内报道原发性空泡蝶鞍以鞍区粘连所致者居多(约占50%),引起鞍隔缺损、鞍区粘连及垂体萎缩。

鉴别诊断:需除外垂体肿瘤等引起的慢性颅压增高症。空蝶鞍平片的X线表现很易与鞍内肿瘤或慢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蝶鞍扩大相混淆。鞍内肿瘤蝶鞍扩大伴变形,呈杯形、球形或扁平形,鞍结节前移,鞍底下陷,鞍背后竖,故典型的鞍内肿瘤不难与本病区别,部分球形扩大的病例,则鉴别较难;慢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蝶鞍扩大,常伴骨质吸收,亦难与本病区别,最后需经CT 及核磁共振等检查确诊。

肝包膜回缩征(hepatic capsule retraction)

肝包膜回缩征则是由于位于肝包膜下的病灶内存在较多的纤维成分,引起局部肝包膜向受牵拉向病灶方向收缩凹陷,多见于位于肝包膜下的胆管细胞癌、纤维板层肝细胞癌、某些肝转移瘤及经治疗的肝肿瘤。

靶环征(target-ring sign)

靶环征是脑结核瘤CT征象之一。

病理基拙:结核菌在脑部引起的慢性肉芽肿,中心区有干酪徉坏死周围为炎性浸润,最外层为纤维性包膜形成直径数毫米至3~4cm大小的肿块,好发生于大脑半球和小脑的皮层和皮层下区,也可发生在硬膜外、硬膜下和蛛网膜下腔,病灶表浅者,并发邻近脑膜脑粘连。

CT表现:

1.结核瘤平扫表现多种多样可为等密度、高密

度或混合密度的结节,单发或多发,周围有轻度脑

水肿而呈低密度影,可有占位表现病灶可有部分或

全部钙化,表现为球状或环状不规则致密阴影。

2.增强扫描病灶呈环状强化,强化环厚薄均匀,

边缘光滑或不规则,环中心的密度可类似于周围脑

组织密度,当有干酪样坏死时,中心呈低密度,当

内容物钙化时,中心呈更高密度,Welchman描

述的靶环征就是指环形强化包绕着中心结节状钙

化或增强的病灶,这是脑结核瘤典型的CT表现(线

图1)。

靶环征-环状强化包绕中心钙化灶.

线图1右顶叶脑结核瘤

空气支气管造影征(air bronchography sign)

胸部CT图像显示:在大片肺实变病灶内的细条状空气密度影,或直径1mm的小泡状空气密度影,连续的几个层面都能出现,其支气管壁柔软,无僵硬感,分支自然,支气管径由粗变细。这是肺炎的征象,肺炎实变可有下述改变:

1、肺段、叶的实变,其间的支气管像多无狭窄;

2、两肺多发结节状高密度,病灶大小多不足1cm,边缘模糊,一般多分布在两肺下叶;

3、两肺多发达片状高密度影,病灶形态不规则且模糊,沿支气管分布,中下肺野多见,病灶内可见支气管影像;

4、磨玻璃密度影,病变紧邻胸膜分布,早期密度很低,这是一些炎性病变的早期征象,如非典型性肺炎;

5、呈球形改变,也可呈不规则性肿块,病灶边缘模糊,可见参差不齐的毛刺样结构。

上图显示大叶性肺炎病变空气支气管征

空气半月征(海蚌含珠征)(air crescent)

X 线胸片和CT 表现为半月形空气影将空洞壁与洞内肿块分开。该征象通常被认为是曲菌移植到已有的空洞内或在血管侵袭性曲菌病中梗死的肺收缩的结果。但该征象也见于其他情况,包括结核病、Wegener 肉芽肿、空洞内出血和肺癌。真菌感染常常发生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尤其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移植或器官移植患者,非机遇性感染的原发性肺曲霉菌感染很少见。

真菌感染的早期X线表现可能正常,之后出现但发或多发边界不清的周围性斑片状影,最后呈大片状或结节、或肿块抑或粟粒状,大约半个月后出现空气半月征(发生率约50%)。

上图为肺内真菌感染形成典型空气半月征病例空泡征(bronchus encapsulated air sign)

空泡征(bronchus encapsulated air sign ):指肿块内1~3mm(或说1~2mm)的低密度区,是早期周围型肺癌的重要征象。发生率肺泡癌>腺癌>鳞癌。与支气管气象的区别在于支气管扭曲变形甚至闭塞。

空泡征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词了,这一征象指病灶内1-2mm(或<5mm)的点状透亮影,单个或多个,也主要见于早期肺癌,其病理基础主要是尚未被肿瘤破坏、替代的肺结构支架如肺泡、扩展扭曲的未闭细支气管等,部分是肿瘤坏死腔、含粘液的腺腔结构以及乳头状癌结构间的含气间隙。此外上包括未被肿瘤占据的含气肺组织及未闭合的或扩张的小支气管。此征主要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和腺癌,也可见于鳞癌。肺窗下观察为小泡状模糊低密度灶,纵隔窗为小泡状透亮影。

空泡征虽然是非常熟悉的名词,但在这里还是要重复叙述,目的有三:第一、进一步了解该征的病理基础;第二、搞清楚空泡征和空洞及支气管充气征的差别。病理基础上边已经简单谈及,那么空泡征和空洞的区别是什么?按照空泡征的定义,病灶直径5mm以内,大于5mm考虑是空洞,反之就是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是见于连续多个层面,直达结节外缘。

胡桃夹现象(Nut-cracker phenomenon,NCP)

胡桃夹现象(Nut-cracker phenomenon,NCP)又称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eft renal vein entrapmen syndrome), 是指左肾静脉(LRV)在腹主动脉(AO)和肠系膜上动脉(SMA)形成的夹角内受到机械性挤压而引起的反复发作性血尿和(或)蛋白尿。

晕征,CT晕征(Halo sign)

CT晕征,也叫作晕征,是指CT图像上肺内结节或肿块周围的磨玻璃密度区。见于多种肺部疾病,最常与结节出血有关,很少与肿瘤细胞或炎症浸润有关。尽管它多种疾病有关,在特定的临床情况下,CT晕征是有用的诊断线索,可能是肺霉菌感染的第一证据。《临床CT诊断学》.李果珍对此征象评价甚高。

毛玻璃样征(ground glass opacity,GGO)

毛玻璃样(ground glass opacity,GGO)征:在CT图像上,GGO征定义为肺密度云雾样增高,但病变中的血管仍然清晰可见。多在分化较好(中、高分化)的肿瘤出现,在小腺癌有较高的显示率,常提示肿瘤手术切除后,病人有良好的预后。

病理基础:肿瘤细胞沿肺泡壁生长(lepidic growth),有残留的含气肺泡,在CT图像上的血管影清晰可见,这是由于肿瘤区血管(稍高密度)与其周边的含气肺泡(低密度)构成对比所致。

树芽征(tree-in-bud pattern)

树芽征:多见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肺结核支气管播散等。在HRCT检查时可见直径3~5mm 的结节状和短线状影像,并与支气管血管束相连,使病变的支气管树状如枝芽,病理上为腺泡结节、小叶中心或小叶范围内实变,病理基础可为渗出、干酪坏死、肉芽组织增生。

支气管袖套征,界面征(peribronchial cuffing sign )

支气管袖套征(peribronchial cuffing sign 亦称界面征):正常肺血管和支气管边缘光滑锐利,如果支气管和血管与相邻肺组织的界面变得不规则,提示周围结缔组织增厚,是间质性病变的征象,称为界面征。最常见于间质性肺水肿。

毛刺征(Spicule sign)

毛刺征:肿块边缘不同程度棘状或毛刺样突起,仅见于肿块和肺实质交界面。(一般地,周围型肺癌的毛刺为短毛刺,而结核瘤、慢性炎症的长而稀疏毛刺称长毛刺。

毛刺征(放射冠、索条征、模糊征、充血征、毛刺间含气征)

肿块边缘不同程度棘状或毛刺样突起,仅见于肿块和肺实质交界面。

毛刺状边缘由3种因素形成:①病灶周围的小叶间隔水肿;②病灶外围的小血管、小淋巴管、小支气管周围有癌性或炎性浸润;③小血管、小淋巴管、小支气管阻塞或伴阻塞后扩张,这些结构向肿瘤排列形成毛刺。

CT表现为结节或肿块边缘的小棘状突起,呈细线状或密集毛刷状。在肺窗上观察病灶周围边缘短细毛刺呈放射状排列为小肺癌的表现。在部分边缘呈梳齿状向一个方向排列的毛刺多为结核瘤的CT表现。

毛刺征――表现为自结节边缘向周围伸展的、放射状的、无分支的、直而有力的细短线条影,近结节端略粗;同义词有毛刷征,典型者也称放射冠。部分结节可见周围环绕的气肿带,晕轮状,衬托出明显的毛刺样改变。部分毛刺较长,也称长毛刺。

新月征(Crescent sign)

新月征:局限性曲霉菌病,常见于净化空洞内,以曲菌球和空洞形成的新月样间隙得名。

支气管双轨征(轨道征)(tram line sign)

轨道征(tram line sign,亦称双轨征):经典征象,随便一本参考书都可以看到,多见于慢支炎和支扩。

胸膜凹陷征(兔耳征、胸膜尾征)(pleural indenlation sign )

胸膜凹陷征(pleural indenlation sign 兔耳征、胸膜尾征):为肿瘤内成纤维反应收缩牵引胸膜所致帐幕状改变,以和X线方向不同而呈线形、V形或Y形,完全横断时可呈星形。出现率:肺泡癌>腺癌>鳞癌>未分化癌。早年曾将此作为肺癌的金标准,如今CT普遍应用以后已基本改观。慢性炎症、结核瘤也可以有此表现。炎症时线样纤维的表现有时可误为此征。

印戒征(signet ring sign)

影像表现:印戒征见于胸部CT扫描。它是由一小圆形软组织密度影邻接一围绕大圆形低密度空气影的环状软组织密度影构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