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的含义及方法

依法治校的含义及方法
依法治校的含义及方法

依法治校的含义及方法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依法治教成为我国教育管理的基本方针,是将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轨道的重要保证。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等院校加强管理的必然选择。

依法治校的含义

(一)、依法治校的主题定位

所谓的依法治校,因主题和客体的不同,对依法治校的理解也不同。

1、以学校为对象进行管理的角度而言主要指各级政府及教育部等,这些依法治校的责任主体,都应依法支持学校,依法行政,确保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相当于从外部依法管理和规范学校行为,管理和学校有关的事务,以保护学校的有关权益。

2、对校管理者而言是以学校的内部事务为对象,依法管理学校。

(二)、依法治校的本质及意义

1980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标志着我国进入依法治校的现代化发展时期。1982年修订的《宪法》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也为我国教育教学活动确定了基本的法律规范和具体规则。后来又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促进我国的现代化教育发展,为我国高等院校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准则。教育部于2003年7月17日发布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校的概念、目标和任务,确定了依法治校的主题和客体、权利和义务,亦阐明了政府及学校、教师、学生等法律之间的关系。

1、学校和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

根据教育法律、法规规定,政府对高校有领导、管理、监督、组织评估的权利。高校作为学校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享有《教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所赋予的自主办学权,包括组织实施教学权、科学研究权、机构设置权、招收学生权、聘任教师权、教师管理权、学生管理权、经费使用权等办学自主权。

2、学校与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

根据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学校基于平等自愿的原则,聘任教师、组织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对教师和职工有进行奖励和处分的权利。教师依法享有工作权和其它公民权,其中包括取得教师资格证权、教师职务应聘权、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权、民主管理学校权、继续教育权、工资报酬权、住房优惠券、人身健康权等依法治校的方法。

(三)、创新学校的办学理念

我校以农、工为优势,理,经,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省属本科大学。地理位置集云山之秀,汇珠水灵气,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注重实验,扶助农工。前者,我觉得我校做的很好,对实验很重视。后者嘛,因为我是生科院的,了解的不清楚,但好像是对农、工较为重视。不过对于实验唯一觉得不足之处就是设备过于陈旧,这对于飞速发展的实验设备仪器来说,限制了学生的紧跟时代的潮流。关于扶助农工这一点,可以说是“重视农工”,这样就由校训便能知道我校是一个注重实验,重视农工的学校。由于政府赋予高校的权利有科学研究权、经费使用权,所以我校可以在重视实验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验,并且加大关于实验经费的投入,争取使得我校成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这是一个充满艰难且巨大的挑战,我们应该有目标有信心能过做到。那时我们就会自傲的说我是仲恺学校毕业的,招聘的人一听,哇,那你的实验能力一定很好了,我们正好缺少实验型人才,就要你了!

(四)、法制教育

上课期间,老师教学都很认真。可能是要求的程度不同,有的要求高点,有的要求较低。我觉得教师若能让学生讨论一些问题可能更容易使得学生感兴趣,马盖老师就做的很好。很多学生都不满点名制度,教师当然有权利点名,这样可以更公平公正的确定学生的平时成绩。前些天就总有很多人迟到、早退和逃课,现在让学术部的抽样点名就避免了很多学生以做有意义的事情为借口逃上课期间学生老师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应该不会闹出什么矛盾的。这点我校的学生和老师都做得很好。前面提到了学校的自主权利,学校有实施教学权、科学研究权、机构设置权、招收学生权、聘任教师权、教师管理权、学生管理权、经费使用权等办学自主权。所以学校有权利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奖惩制度,让优秀的学生和教师获得认可,得到奖励,使他们更有信心和决心继续努力下去,争取做到更好。

(五)、章程制度的建设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大学应该有很大的自主性,我觉得我校做的很好,每天的课程都可以留下足够的空闲时间。请假制度可以清楚了解学生的去向和请假时间以及联系方式,以备万一。宿舍管理很严格,由于我校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所以不让学生晚归和夜不归宿是有必要且很有必要的。学校的一些协会办一些活动就很好,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办事能力,而且能增加校园生活的乐趣。

(六)、关于校内纠纷的化解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斗争,无论是口诛笔伐还是拳脚相向,都会

有的,所以学校在解决类似事情的时候依法治理,不甚严重的依据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汇编》解决,要是严重的话只有请家长和报警了。我觉得依法治校为主,以德治校为辅更能体现出学校的人性化和高尚的情操,容易使本校学生更有归属感,更有自豪感,更加可以加强凝聚力。

(七)、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使得政令通达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上面的命令能很快传达到该要传达的地方,下层的资料能快速传到领导的那里,得到快速的批复和了解。由于现在的信息传递很便捷,所以不必跑东跑西的传达消息。QQ、电话短信手机都可以很好的传递信息。另外,我觉得学生会也要做好本职工作,不要公报私仇和任人唯亲,因为听说学生会有很多勾心斗角的导致有的活动都不能如期举行,社会的不好的风气带到学校来可不是一件好事。还有好的教师不能被埋没,学校的奖励制度应该给予好的教师相应的奖励,带动老师的积极性,也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国外的教授也要授课,国内的政府不知道怎么想的,有经验的教授教师都去搞研究去了,也没见获得诺贝尔奖,论文的抄袭倒是在国内很普遍,甚至大教授都抄袭,中国的教育,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要改革。很多的资源利用不合理,都浪费了,甚至还舍本逐末,我觉得教授只管研究而不给学生授课就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和舍本逐末。

(八)、发扬基层民主、开展校务公开

民主、自由,一直是人类追求的,近代百年中国都是以追求解放为主,这不也是追球自由和民主吗?是的,我们现在是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自由和民主,。关于学校的基层民主的发扬,可以多听听广大同学的意见,现在即使想不民主也是很难做到,以少数服从多数决定事件的结果。有关开展校务公开,校务公开包括校内事务和校外事务的公开。校内事务,如学校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教学管理、财务、后勤、职称评定、评模选优、住房分配等向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公开,可以促进学校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学校决策的正确性与办事的公正性。校外事务,如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支出等,招生政策与规定、入学条件、录取结果等通过设立公开栏、收费卡、召开家长会或校园网络、《招生章程》等方式,向社会和学生及其家长公开,可以进一步规范学校的管理,促进依法办学、依法收费。

校务公开,是当前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中一项重要监督措施,也是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校务公开确实密切了党群关系、师生关系,以及教育部门与广大群众的关系;完善了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增强了学校领导依法治校、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自觉性;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增进了沟通与理解,化解了矛盾,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把招生

行为、收费行为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校务公开被群众誉为“阳光工程”,得到了广大群众和教职工的称赞。就我自己而言,我校做的不甚到位,有待加强,让我们拭目以待,看学校的校务公开什么时候能做到上述中要求公开的部分。

(九)、规范办学行为和师生行为等方面的理论思考和经验总结

总结来说就是老师要像个老师样,学生要像个学生样。穿着不要太过于随便和邋遢,女性的不要太过于暴露,要知道我们现在还是学生,还没到社会上。

(十)、关于学校的施工建设

极其缓慢的施工速度是很多学生老师都不满的地方,目前为止实验楼还没建好,还得必须跑到海珠做实验,据老师说不是资金的问题,那这是什么问题?施工队和学校应该有合同啊,可是这么缓慢的速度有关领导怎么不督促建筑队赶紧施工呢?不解,我不懂,校领导应该以发展学校为目标,新学校的建设当然可以扩大招生,扩大知名度,但是这羞提于人的建设速度让我很是无语,很是不满,其他学校不了解,但是我校确实是建设的速度贼慢贼慢啊,建完后我都不知道毕业几年了。

学校的建设,完工之后学生也更容易管理了,设备也齐全了,不必去老校区做实验。学校还要担心学生的安全情况,教学工作更加容易展开,教师可以住在新校区,也不必在新老校区跑来跑去了,能减少教师的很多被浪费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学生也不能再睡懒觉了,因为早上的课也会提前了,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也有好处,不能那么熬夜了,要老早睡觉了。学校建设虽然和依法治校没有直接关系,但建设好之后会极大地方便依法治校,所以学校建设也作为一条写在了这里。

最后,在此祝愿我校依法治校取得更大进步,学校的各方面建设都能很好地有条不紊地进行,希望我校能越来越好。

(完整版)依法治校工作具体措施

依法治校工作具体措施 二、工作目标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学校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的法律素质;建立健全与国家教育法规相配套的比较完善的学校章程及相关制度,提高学校依法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水平,依法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确保依法治校的实效性,推进校风建设,为学校跨越式发展创造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增强依法治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把依法治校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统一部署,全面落实。 2、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学习依法治校的文件,提高对依法治校的认识,增强依法治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3、利用学校所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依法治校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制度建设,依法科学管理。 1、依据法律法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学校章程。 2、建立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3、实行校长负责制,依法管理学校的人、财、物。 (2)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开展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中心的道德教育。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中心,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为目标,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教导处、教学班要充分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开展社区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3)强化法治教育,实行全方位管理。针对目前社会上青少年违法犯罪日趋低龄化、团伙化及少数学生法治观念淡薄的特点把法治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认真研究青少年的成长规律,不断改进教育手段,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外部协作,通过积极构建社区教育网络,联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营造优良教育环境,实行全方位管理。面向全体学生,实行重点帮教。 (4)健全法治副校长制度,明确法治副校长职责。定期研究和指导学校的法治教育工作,开展生动活泼的法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5)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校园安全是教育的根本保障,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通过板报、广播举办安全知识专题讲座等形式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特别是防火、防毒、防交通事故、防食物中毒的教育,要教育学生具有安全防范的意识和掌握保护自身安全的知识。要绝对保证不发生校园安全责任事故。重点教育学生认识各种非法组织的实质及对社会的危害,要远离该组织并要与其进行斗争。教育学生认识勒索是违法行为。教育学生要知法、守法,杜绝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教育学生要敢于、善于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对安全、法治、纪律工作的开展要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方式,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 2、坚持师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提高师德水平和法治观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打造优质教育,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 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

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 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 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一)

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一)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常用数集的记法和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概念, 教学重点:集合概念、性质;“∈”,“?”的使用 教学难点:集合概念的理解; 课型:新授课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研究集合的数学理论在现代数学中称为集合论,它不仅是数学的一个基本分支,在数学中占据一个极其独特的地位,如果把数学比作一座宏伟大厦,那么集合论就是这座宏伟大厦的基石。集合理论创始者是由德国数学家康托尔,他创造的集合论是近代许多数学分支的基础。(参看阅教材中读材料P17)。 下面几节课中,我们共同学习有关集合的一些基础知识,为以后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课教学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数学中也有类似的分类。 如:自然数的集合0,1,2,3,…… 如:2x-1>3,即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标记:A,B,C,D,… 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标记:a,b,c,d,…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记作a∈A , 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思考1: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

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一.课标解读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重点: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3.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二.要点扫描 1.集合的概念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或成员)。集合的元素可以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想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或者一些抽象符号。 2.集合元素的特征 由集合概念中的两个关键词“确定的”、“不同的”可以知道集合元素有两大特征性质: ⑴确定性特征: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明确的,不允许出现模棱两可、无法断定的陈述。 设集合给定,若有一具体对象,则要么是的元素,要么不是的元素,二者必居 其一,且只居其一。 ⑵互异性特征: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不相同的。设集合给定,的元素是指含于其中的互不相同的元素,相同的对象归于同一集合时只能算集合的一个元素。 3.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集合与元素之间只有“属于”或“不属于”。例如:是集合的元素,记作,读作“ 属于”;不是集合的元素,记作,读作“ 不属于”。 4.集合的分类 集合按照元素个数可以分为有限集和无限集。特殊地,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 5.集合的表示方法 ⑴列举法是把元素不重复、不计顺序的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非常直观,一目了然。 ⑵特征性质描述法是用确定的条件描述集合内元素特点的集合表示方法。 例如:集合可以用它的特征性质描述为{ },这表示在集合中,属于集合的任意一个元素都具有性质,而不属于集合的元素都不具有性质。 除此之外,集合还常用韦恩图来表示,韦恩图是用封闭曲线内部的点来表示集合的方法(有时,也用小写字母分别定出集合中的某些元素),同学们在下节课中会接触到这个内容。 三.知识精讲 知识点1.集合与元素 一个东西是集合还是元素并不是绝对的,很多情况下是相对的,集合是由元素组成的集合,元素是组成集合的元素。例如:你所在的班级是一个集合,是由几十个和你同龄的同学组成的集合,你相对于这个班级集合来说,是它的一个元素;而整个学校又是由许许多多个班级组成的集合,你所在的班级只是其中的一分子,是一个元素。班级相对于你是集合,相对于学校是元素,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可见,是集合还是元素,并不是绝对的。 知识点2.区分、{ }与{ } 是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不是空集,它是以一个为元素的单元素集合,而非不含任何元素,所以{ };{ }也不是空集,而是单元素集合,只有一个元素,可见{ },{ },这也体现了“是集合还是元素,并不是绝对的”。 知识点3.解集合问题的关键

依法治校的几点感悟与思考

依法治校的几点感悟与思考 4月22日参加了教育专家进船营活动,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使我深刻认识到依法治校的重大意义,认识到依法治校既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保障。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依法治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如下探讨,共同交流。 一、学校依法治校存在的问题分析 1、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有待加强。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在校长负责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党组织担负着联系、宣传、组织、团结全体教职工,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学校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责任。现在,我校虽然党组织健全,但开展活动过程中,还是多是流于形式,不能很好的起到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 2、学校规章制度不够健全,法制建设落实不够。目前学校的法制建设不系统、不全面。如教职工代表大会,虽然成立了,但相应的配套制度没有跟上,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致使教职工大会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学校制定的制度不够全面,缺乏连续性;有的学校制度缺失,无章可依,比如近年来,因教师严重不负责导致学生受到伤害的案件日渐增多,但由于学校没有制定明确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追究制度,因此在执行中随意性较大,导致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 3、学校管理中还存在依靠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的现象,权大于法、有法不依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管理过程中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执法不严的情况。许多学校领导干部对依法治校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远没有形成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教育、

调处纠纷、维护权益的观念与习惯。在学校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上,一言堂思想还较广泛存在, “人治”大于“法治”普遍存在。 4、教职工的整体法律素质还不是很高。学校很注重对教职工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教职工的“师德”和法律法规学习。导致教职工法律意识不强,经常出现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体罚、变相体罚、私拆学生信件等。 二、学校实施依法治校的对策 要在学校更好地实施依法治校,从而创设和谐的校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主动学法,努力用法。提高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法律意识,转变学校管理理念,是依法治校的基础。在校内通过党支部活动,在党员中积极组织学习,要求党员率先带头学法,并在师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教职工大会,广泛宣传法律的目的和意义。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全面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利用每周政治学习的时间,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要求业余时间学习与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规,并做好学习笔记。 2、依法制定和修订有关规章制度。有法可依是依法治校的基础,根据我国目前的立法进程,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能涵盖学校事务的一切方面。做好学校依法治校的基础工作,要有属于学校内部的“立法”:即紧密联系学校实际,适应本校未来发展需要,制定《学校章程》。在制定或修订工作中,要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并遵守相关程序。学校要根据形势需要,充分吸收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开展建章立制工作,实时地制订或修订学校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学校章程相配套相适应,从而使学校各项工作步入有序化、法制化轨道。 3、建立和完善有效保障师生权利的监管机制。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保障师生的合法权利,建立和完善有效保障师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重点

各章节重点难点 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内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课题内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集合的含义及表示

集合的含义及表示 一、单选题(共14道,每道7分) 1.在直角坐标内,坐标轴上的点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 A. B. C. D. 2.已知集合,用列举法可表示为( ) A.{0,1,2} B.{-3,-1,0,1} C.{-3,0,1,2} D.{-2,-1,1,2} 3.设集合,,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下面关于集合的表示,正确的个数是( ) ①;②;③. A.0 B.1 C.2 D.3 5.下列集合中,是空集的是( ) A. B. C. D. 6.下列集合中与相等的是( )

A.{1,-1} B.{1,0,-1} C.{2,-2} D.{2,0,-2} 7.已知集合A={1,2,3,4,5},B={(x,y)|x∈A,y∈A,x-y∈A},则B中所含元素的个数为( ) A.3 B.6 C.8 D.10 8.已知:①;②;③; ④,上述四个关系中,错误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9.若集合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 ) A.4 B.2 C.0 D.0或4 10.若以正实数a,b,c,d四个元素构成集合A,则以A中四个元素为边长构成的四边形可能是( ) A.梯形 B.平行四边形 C.菱形 D.矩形 11.下面各数中,集合中的x不能取的一个值是( ) A.2 B.3 C.4 D.5 12.若,则x的值为( ) A.-1 B.2 C.-1或2 D.1或-2 13.已知集合,集合.若集合A=B,则a的值为( )

A.1 B.3 C.0 D.0或1 14.已知集合,且A=B,则x,y的值分别为( ) A.-1,0 B.1,0 C.1,-1或0 D.-1,1

高校依法治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年第10卷第12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2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高校依法治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刘连富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要按照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近年来,国内高校也普遍积极开展了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依法 治校工作做得还不很到位, 一些高校在依法治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本文将对依法治校的涵义、依法治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等分别作出阐释。 【关键词】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对策措施【基金项目】本文为天津市教育系统2011年重点调研课题成果。【作者单位】刘连富,天津师范大学 一、依法治校的科学内涵 “依法治校”,顾名思义,即依据法律法规治理学校。这里的“依”,是依据和根据的意思,它不仅指直接利用法律作为工具和手段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运用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学校管理活动时不能同宪法、法律等上位法相抵触,有效地把法律作为一种最高的权威和依据。这里的“法”,从广义来说,应理解为包括宪法、教育法律法规及其他 专门法中有关教育的内容、 学校章程及其各项规章制度等;从狭义来说,主要指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地方性法 规。“治”即治理、管理之意,是学校运用法律法规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积极主动地管理学校事务,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它体现的是管理与服务的统一。具体来说,依法治校就是依照国家法律以及符合国家法律的学校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管理学校的事务,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实现学校办学、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 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二、高校依法治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法制观念和依法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管理队伍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或“以罚治校”的问题较为严重。有些管理干部除了机械地按照政府的行政指令来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外,还常把自己视为学生的管教者,把主要的工作放在处罚、管教学生或维护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上。管理者 与学生的关系纯粹是一种规范与被规范、 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忽视了对学生正当权益的维护。山西财专校长申长平在 2004年就直言,该校“不少教职员工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对法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只关心和关注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没有把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工作摆到保证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位置看待。 ”福建武夷学院在依法治校工作中,也存在“依法办学的理念还比较薄弱,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管理水平还没有得到相应提升……一些管理者习惯于用政策和行政手段以及道德观念来治理学校,主观随意性大,革的初衷而言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但这只是一厢情愿,或者说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实际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等级直接和升学考试挂上了钩。早在2007年 《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就曾经报道过湖南长沙某些高级中学以综合素质五个A 作为录取的依据。随着教改区域的扩大,此种现象也出现扩大的趋势。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由学校和教师作出的 评价是否公平,学生提交的实证材料是否真实?由谁来做最终的裁决? 江西的洪都中学有一个很好的思路— ——让学生参与监督。“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监督小组,负责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全过程及结果进行监督。 ”监督小组由一定比例的学生参加 ,“监督小组对下述内容实施监督:(以下是洪都中学 《新课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监督制度》)一是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和评分细则的制定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内容是否科学、完善。二是班级教师评价小组组成人员的选配是否符合要求。三是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各项制度的制定 是否符合有关要求。四是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是否坚持标准,是否做了到客观公正、据实评价。五是A 等学生名单是否公示并接受全体师生及家长的监督。六是对通过申诉进入复议程序的学生要重新评价,评价过程学校评价领导小组要进行监督。 ”学生是最直接的监督者,本班学生提交的材料是否真实 他们最清楚, 学生参加的实验活动是否真实他们也清楚;老师作出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学生最有发言权。总之,让学 生作为监督的主体才能保证综合素质的考评公正、 公平。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各个方面的素质既相对独立发挥作 用, 影响人的发展,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因此,我们不仅要在教学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在 学生管理环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最终实现我们的教改目标,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 · 79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知识梳理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一、集合 1.集合 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成为集合。 (1)集合中的对象称元素,若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 a∈;若b不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 b?; (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满足:确定性、互异性与无序性; 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 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集合中不同的元素之间没有地位差异,集合不同于元素的排列 顺序无关; (3)表示一个集合可用列举法、描述法或图示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注意: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 2.集合的包含关系 (1)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或B 包含A ),记作A ?B (或B A ?); 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若A ?B 且B ?A ,则称A 等于B , 记作A =B ;若A ?B 且A ≠B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记作A B ; (2)简单性质:1)A ?A ;2)Φ?A ; (3)若A ?B ,B ?C ,则A ?C ; (4)若集合A 是n 个元素的集合,则集合A 有2n 个子集(其中2n -1个真子集); 3.全集与补集 (1)包含了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的集合称为全集,记作U ; (2)若S 是一个集合,A ?S ,则,S C =}|{A x S x x ?∈且称S 中子集A 的补集; (3)简单性质:1)S C (S C )=A ;2)S C S =Φ,ΦS C =S 。 4.交集与并集 (1)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交集}|{B x A x x B A ∈∈=?且。 (2)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B x A x x B A ∈∈=?或并集。 注意: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 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1)

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1) (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课前先预习新知,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有疑问的问题用双色笔标识出来并填入表 格中,以便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 一、课前预习新知 (一)、预习目标: 初步理解集合的含义,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二)、预习内容: 阅读教材填空: 1 、集合:一般地,把一些能够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或)。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或)。 2、集合与元素的表示:集合通常用来表示,它们的元素通常用来表示。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记作,读作。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记作,读作。 4.常用的数集及其记号: (1)自然数集:,记作。 (2)正整数集:,记作。 (3)整数集:,记作。 (4)有理数集:,记作。 (5)实数集:,记作。 (三)、提出疑惑:

(课堂探究案) 二、课内探究新知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掌握常用数集及其专用符号,并能够用其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集合不同的语言形式描述具体的问题,提高语言转换和抽象概括能力,树立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内容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学习难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二)、学习过程 1、 核对预习学案中的答案 2、 思考下列问题 ①请我们班的全体女生起立!接下来问:“咱班的所有女生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啊?” ②下面请班上身高在1.75以上的男生起立!他们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啊? ③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能构成集合,比如新华字典里所有的汉字可以构成一个集合等等.那么,大家能不能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呢?请你给出集合的含义. ④如果用A 表示高一(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用a 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b 是高一 (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a 、b 与集合A 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看见元素与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 ⑤世界上最高的山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⑥世界上的高山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⑦问题⑥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 ⑧由实数1、2、3、1组成的集合有几个元素? ⑨问题⑧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 ⑩由实数1、2、3组成的集合记为M,由实数3、1、2组成的集合记为N,这两个集合中的元素相同吗?这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由此类比实数相等,你发现集合有什么结论? 3、集合元素的三要素是 、 、 。 4、例题 例题1.下列各组对象不能组成集合的是( ) A.大于6的所有整数 B.高中数学的所有难题 C.被3除余2的所有整数 D.函数y=x 1图象上所有的点 变式训练1 1.下列条件能形成集合的是( ) A.充分小的负数全体 B.爱好足球的人 C.中国的富翁 D.某公司的全体员工 例题2.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若a ∈N ,则-a N B.若a ∈Z ,则a 2∈Z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重点(实用)

各章节重点难点 一、教育研究概述(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课题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 (1)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 (2)自变量=刺激变量=输入变量=实验处理,事实严重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3)因变量=反应变量=输出变量=实验结果,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是实验观察和记录的容。 (4)无关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自变量意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变量。 (四)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1、总体、样本和抽样的概念 (1)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突击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能够代表性的一本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样本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样本容量。 (3)抽样: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是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如抽签、随机数目表,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均等。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却样本数较小的情况。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一些。 (2)随机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样本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k=N/n,k为抽样间距,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规模) (3)分层随机抽样:也成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再依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次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4)整群随机抽样:抽样的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 (5)有意抽样法。即按照研究者一定的目的要求去抽取样本,也叫有偏的抽样。 (五)课题论证的基本容 1、选题价值论证 2、先关研究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三、教育文献检索(4个要点) (一)文献的作用 1、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课题和确定研究人员 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方法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1.1.1课题:集合的含义及常用数集【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 2.理解集合中元素的三个性质。 【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学案,质疑探究; 2.教师答疑,根据本课重难点设问: ①集合的定义、记法、常用数集及其符号表示; ②构成集合的元素必须具备的特点: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③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a艺A; 3.引导学生读懂教材。 1.1.2课题: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学案,质疑探究; 2.教师答疑,根据本课重难点设问: 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及集合相等的概念; 3.引导学生读懂教材,讲解例题。 1.1.3课题:集合的分类 【学习目标】

掌握空集、有限集和无限集的概念; 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学案,质疑探究; 2.教师答疑,根据本课重难点设问: 空集、有限集和无限集的概念及空集的表示; 3.引导学生读懂教材,讲解例题。 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预设:对于一般基础的学生,完全掌握课后练习题;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完全掌握学案上面所有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教师需要: 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数学语言的学习过 程中,是否对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充满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否体会集合语言准确、简洁的特征。 2.正确评价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学生在学习中, 能否正确理解以及恰当运用集合语言。能正确掌握有关符号;使用集合语言表述数学问题;针对不同的具体问题时,是否恰当地选择集合语言进行描述。

1.2子集全集补集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能使用维恩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子集、真子集的概念和性质难点: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自主探究阶段: 自学P8-9,理解: 1. 子集、真子集、补集的概念及符号表示; 2.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3. 会写集合的真子集; 4. 运用韦恩图及数轴表示集合; 二、小组讨论,解决学生困惑;询问教师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发问,由学生自主回答;重点解决分析: 1. A匸A,?匸A ; 2.子集与真子集的区别; 四、巩固运用,学生自主解决学案上的题目。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教学设计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的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它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如数理逻辑、近世代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概率统计、拓扑等,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在小学和初中数学中,学生已经接触过集合,对于诸如数集(整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点集(直线、圆)等,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节内容是初中有关内容的深化和延伸.首先通过实例引出集合与集合元素的概念,然后通过实例加深对集合与集合元素的理解,最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本节的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3.掌握集合的表示法,通过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集合语言),培养学生的理解、化归、表达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学生已在小学、初中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里主要根据实例引出概念.介绍集合的概念采用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学生容易接受.在引出概念时,从实例入手,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紧接着再通过实例理解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也是通过实例加以说明,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掌握.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 2.在初中,我们用集合描述过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

在初中代数里学习数的分类时,学过“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说它的所有解为不等式的解集. 在初中几何里学习圆时,说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几何图形都可以看成点的集合. 3.“集合”一词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词语的意义相近? 学生讨论得出: “全体”、“一类”、“一群”、“所有”、“整体”,…… 4.请写出“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 0,1,2,3,4,5,6,7,8,9.这些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5.什么是集合? 二、建立模型 1.集合的概念(先具体举例,然后进行描述性定义) (1)某种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简称集. (2)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是集合A中的元素,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例:设B={1,2,3},则1∈B,4B. 2.集合中的元素具备的性质 (1)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即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如上例,给出集合B,4不是集合的元素是可以确定的.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重复的. 例:若集合A={a,b},则a与b是不同的两个元素.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

高校依法治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_徐德刚

高校依法治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徐德刚 摘 要:基于对部分高校依法治校现状的调查,从“人治”传统、国家政策实施情况、高等教育法制现状、普法教育力度等多角度分析了目前影响高校依法治校的原因,并相应提出了推进高校依法治校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校 依法治校 现状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05)03-061-03 依法治校,就是各学校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法律及其精神,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和手段管理学校事务的意识、状态和过程。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都能依法办事。高校依法治校的推进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我国高校依法治校的现状,进一步积极推进依法治校进程,我们在湖南省部分高校就依法治校工作做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在七所高校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759份。总体来讲,近些年高校依法治校工作卓有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高校依法治校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依法治校的状况总体而言仍处在过渡转型阶段。一方面,高等教育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实施,为依法治校提供了有利的法制环境。特别是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更标志着高等教育工作民主化、法制化新时代的到来。高校师生依法办事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出现了一些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如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院校的“学生状告母校”案,给高校以极大震撼。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师生已能将所知法律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法律情感和法律信念,为依法治校工作的开展夯实了基础。同时,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与学校间的法律关系进一步明晰,政府依法向高校放权,由集中管理向宏观调控迈进。但另一方面,当前高校依法治校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调查显示,认为高校依法治校状况“很好”的仅为3.71%,认为“一般”的为41.71%,持“问题不少”及“很差”意见者分别占到了36.57%和7.43%,“不了解”的也有9.71%。具体问题表现在: 1.政府与学校间的法律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长期以来,政府对高校采取的是以行政命令为主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政府包揽了从举办到办学、管理的一系列权力。一些本该由学校决策的事务被集中到政府。从办学经营、经费投入、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师管理等,高校的一举一动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制于政府的行政管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实际上很有限。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属于行政法律关系,它们之间具有不对等性,高校相对于政府是弱势群体。在高校不履行规定的义务时,政府可强制其履行;而政府不履行职责,学校只能请示履行或通过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诉讼等方式解决。高教体制改革后,虽然政府给高校下放了一些权力,但由于办学经费大部分受制于政府财政,高校实际享有的权力仍十分有限,两者权限划分一直很模糊,尚未完全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协调机制。调查中, 45.43%的人认为两者关系如不进一步理顺,将给高校依法治校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 2.部分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或其管理行为与现行法律相矛盾 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应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学校实际进行,这是依法治校的基本前提。然而据调查,认为“学校规章制度与法律矛盾”的占到20.57%。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部分规章制度的内容与法律相违背或毫无法律根据。比如,有的学校校规规定“禁止学生谈恋爱”,有的甚至规定“男女学生不许同桌就餐”,一旦被发 湖南社会科学 2005.3 政法·社会作者简介:徐德刚,武汉大学宪法行政法专业博士生,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2。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重点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类别 1、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的分类: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目的是揭示、解释、描述某些现象和过程,直接增加知识的价值;应用性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对基础性成果做进一步验证,目的在于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如相对论原理为基础性,核能应用研究为应用性。)学校情境中的教育研究大多为应用性。 2、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分类: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a、探索性研究。进行新课题,对该课题进行初步了解。缺点是难以提供满意答案;b、描述性研究。对教育中出现的某一情况或事件进行描述,把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形记录下来;c、对教育中某一现象做出解释。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依教育研究性质或手段区分的两种范式:(1)定性研究:主要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从人文学科中推演而来,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定性研究的5个特征:a、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主要来源,其中研究者起关键作用;b、是描述性的(不采用数据形式);c、关心过程而非结果或产品;d、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自下而上,即通过资料找问题);e、关心的最基本的事情是人们对事物的理解。(2)定量研究:模仿自然科学,对教育现象进行观察,是经验的、可定量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优点:a、消除研究过程中主观性和各种偏向偏见,使研究保持客观、精确;b、把教育实践工作者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加以检验。缺点:a、教育现象具有模糊性;b、不仅受物质条件限制,还受伦理上和社会条件的限制。(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提供框架,定量研究为进一步定性研究提供条件。 4、教育研究内容可分为宏观的、中管的、微观的。宏观教育研究主要研究社会现象;中观的对应机构;微观研究重点研究人与人之间。在学校情境中主要研究的是微观的。 5、按研究开展地点和资料收藏方式可分为书斋式研究和现场研究。书斋式以查阅资料为主,而非在实践中。现场研究在实践中进行。 6、研究方向尺度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横向研究-同一时间-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纵向-不同时间-趋势研究、各年龄组特征研究,定组研究。 7、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①资料来源:定性研究来源于自然情境,定量研究来源于经过严密控制的情境;②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定性研究来源于图片文字,定量研究来源于数据;③对研究关注的方面:定性研究重过程,定量研究重结果;④分析资料的方法:定性研究采用归纳分析,定量研究采用演绎分析;⑤关心的基本项:定性研究关心意义和理解,定量研究关注变量与操作;⑥学术属性:定性研究属社会、历史、人类学类,定量研究属于心理、经济、物理范畴;⑦目标:定性研究目标在于描述现实现象提高认识,定量研究目标在校验理论证实事实;⑧设计:定性研究设计灵活、一般、可引申,定量研究设计有结构、预定的、正是具体;⑨技术和方法:定量研究重观察漫谈,定性研究重实验和有组织的交谈; ⑨与被试关系:定性研究者热情接触被试,视为朋友,定量研究与被试疏远;⑩工具或手段:定性研究重录音等,定量研究中项目表问卷占比重大。 8、在学校情境中开展的研究:是应用性、中/微观的、现场式的研究。 二、研究问题选择的三个基本准则:问题必须有价值,有新意,有可行性。主观条件:研究人员自身的素质。客观条件:物质条件。时机条件:理论、工具、技术手段等成熟度。 三、研究变量的类型 1、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纵的假设的原因变量。 2、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也称依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被试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