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合理输血评价记录

临床合理输血评价记录
临床合理输血评价记录

XX医院

临床合理输血评价记录

科室姓名性别:男/女住院号临床诊断

临床合理用血评价考核管理制度

临床合理用血评价考核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的管理,促进更加科学、安全、合理的用血,将临床医生合理用血情况纳入临床医师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认定的指标体系,特制订本制度。 一、临床用血评价制度 评价临床科室和医师合理用血和输血后疗效评估的实施情况。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随病历保存。 1.用血合理性的评价:主要评价是否严格按照输血适应症进行输血,输血适应症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执行。 2.输血后疗效的评价:主要评价在输血后是否有输血治疗的疗效评价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处理、记录。 二、评价方法 1.评价内容:(1)《临床输血单》的填写是否规范:(2)输血前是否有兔疫学检查(3)输血前患者是否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4)是否有相关实验室检查,是否有临床输血指征(5)大量用血是否有审批(6)是否有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输血后疗效的评价情况 2.科室评价:临床科室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

价、总结、分析,并将医师合理用血评价结果用于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的认定管理。 3.输血科评价:医务科授权输血科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分析,并将医师合理用血评价结果送报医务科。 4.医务科评价:根据送报材料和抽查,医务科每季度对临床科室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分析,并将评价结果用于科室质量管理评定和医师用血权限的认定管理。 三、考核管理 1.对于1个月出现用血不合理情况的医师,给予批评教育,督促其认真学习相关知识。 2.对于连续2个月出现用血不合理情况的医师,给予用血权限降级处理,医务科将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其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连续3个月内未出现用血不合理情况,再恢复其用血权限。 3.对于连续3个月出现用血不合理情况或未按照用血规定用血,违反用血技术操作的医师取消其用血资格,医务科给予批评教育,本人做自我批评报告,组织其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连续6个月内未出现用血不合理情况,再恢复其用血权限。 评价结果将用于科室质量管理评定和医师用血权限的认定的重要指标,以便更好提升临床用血的科学管理,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血。 XXXXX医院

最全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最全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一、成立输血管理组织 1.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第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应设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2.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会组成由主管院长负责,成员由输血科(血库)主任、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和临床科室主任组成。 3.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下设输血管理办公室在输血科(血库),负责日常工作。主任由输血科(血库)主任兼任。 二、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职责 1.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化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合理、科学用血。 2.指导、督促、检查临床科室及输血科(血库)的输血工作。 3.审查临床用血计划并监督实施。 4.组织制定输血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5.调查、处理不良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性疾病。 6.协调和裁决临床用血的不同意见及医疗纠纷。差错事故的认定、惩罚。 7.负责对全员进行输血知识及相关法规的培训。 8.负责对开展的输血新技术、新项目及引进的新设备进行论证。 三、输血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1.按照卫生部行政部门要求,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推动、促进、完善医院临床输血的发展和管理。 2.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院内输血知识医学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医院医护人员输血及输血管理水平。 3.监督、指导临床科学、安全、合理用血。 4.积极推广临床输血新技术、新材料、新业务。 5.积极参与医院疑难、大量输血的知道与协调。 6.组织鉴定输血相关医疗纠纷(溶血反应、输血感染性疾病等)。 四、输血科(血库)的岗位职责 1.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第六条规定,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输血科(血库)。 2.认真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接受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专业技术指导和监督。 3.负责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并按计划领取所需全血、成分血。 4.做好全血、成分血的运输、贮存与质量观察。 5.在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对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6.认真执行各项标准操作规程,保证输血安全。 7.认真做好输血前免疫学检查和消毒隔离工作,严防输血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8.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做好临床输血会诊。

临床科室输血工作总结、分析及整改措施

xx人民医院内一科 xxx年输血工作总结及改进措施 为加强输血管理,加强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xxx 年我们为了规范我科临床输血医疗行为,将输血的风险降到最低,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医疗安全,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了科室临床输血管理小组。 二、加强了医务人员输血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并进行考核,均考核通过。 三、加强了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其中每月均对输血病例进行督查。 本年度我科各月份输血情况如下: xxx年度我科输血病人共97人次,均为成分输血,共输注悬浮红细胞164个单位,人血白蛋白未登记及统计,无输血小板病人。其中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对输血病例的输血

治疗同意书、输血申请单、输血病程记录、输血登记本、输血反应回报单进行了质量控制及监督工作。 存在问题: 1)输血患者的输血治疗同意书及输血申请单内容填写不完整,有错填和漏填或未签名。 2)部分一线医生对于输血指针的把握基本欠准确。 3)部分病人输血完后未及时复查评估。 4)输血病人输血病程记录过于简单,部分病人未及时书写输血病程记录。 5)输血观察记录填写不认真,存在错填、漏填。 6)个别输血病例病案首页未填写ABO、RH血型,未填写输血血液类型。 改进措施: 1)输血管理小组加强输血管理,增加督查力度及惩罚力度。 2)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输血不良反应的学习,不能只流于形式。 3)认真填写相关医疗文书,如病案首页,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申请单、输血病程记录等,对反复出现错误,漏填者纳入绩效惩罚。

4)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输血后及时复查评估效果。 5)严格掌握输血指针,对输血病人输血前做好病情评估、医患沟通及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内一科输血管理小组 xx年x月x日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规范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规范(总6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宾阳县中医医院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规范 为规范我院各临床科室输血治疗病程记录,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我院临床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规范。 一、输血治疗同意书 (一)输血治疗同意书中各项内容应如实填写完整。 (二)输血治疗同意书签署前已检测输血前五项,并且接收到检测结果者,应将结果以“阳性”或“阴性”结果形式填写于同意书中相应项目栏。 (三)输血治疗同意书签署时,对曾输过血的患者,应在输血申请单上注明ABO血型和Rh血型,已抽取输血前五项检测标本,未出结果者,应在结果出来后及时补填,并注明补填时间,同时在病程记录中说明。 (四)输血治疗同意书应附在病历中,不得丢失。 二、病历中输血相关记录 (一)首次输血,应做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以及输血前五项等检查。 (二)决定输血前应做血常规检测,以辅助决定是否符合输血指征。

(三)输血前病程记录应有输血原因说明,输血指征描述。 (四)不同输血方式的选择与记录(自体输血或异体输血)。(五)输血后输血记录应在病程记录中单独书写,输血记录应有输注成分、输血量、血型、输血起止时间、输注过程观察情况,有无不良反应等记录。 (六)麻醉记录、手术护理记录、术后病程记录中应有出血量、输血量记录且出入血量记录应一致。 (七)输血后如发生输血反应,应将反应及处理过程记录于病程中,并同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登记表》回报输血科。 (八)输血后病程记录中要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价。 (九)输血记录单应及时粘贴于病历中不得丢失。 三、存档输血病历相关质控规定 各临床科质控小组应对出院输血病历中以下内容进行以下检查,合格后方可交病案室存档。 (一)病历中附有输血治疗同意书。 (二)输血治疗同意书中各项内容填写完整、正确。 (三)病历中附有输血前五项检测报告单。 (四)病历中附有完整的输血记录单。 (五)输血前有血常规检测报告。 (六)输血后病历中有完整的输血相关记录及输血不良反应记录。 (七)麻醉记录、手术护理记录、术后病程记录中应有失血量,输血量记录。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医师在决定对患者输血治疗前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前评估,输血治疗后要做出输血疗效评价,评估、评价结果要记入病程记录。 二、输血前评估的内容主要是: (一)患者是否符合用血的条件 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Hb<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凝血障碍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二)患者病情及输血指征评估 1.患者的临床诊断; 2.引起失血或贫血的病因; 3.是否已进行病因治疗; 4.病因治疗与输血治疗哪个更有效; 5.相对于病因治疗输血治疗是否必须? 6.根据实验室检测指标,患者是否具有输血指征? 7. 如确需输血治疗,输用何种血液品种?数量多少? 8. 急性失血引起的血容量减低的扩容治疗是否遵循了先晶后胶原则?扩容的疗效如何?是否确需输血?如需输血,输全血还是红细胞制品? 9.是否已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如老年人和小孩)及心功能情况,输血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10.是否已做好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治疗及抢救措施?

(三)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1.内科输血:(多为慢性贫血,患者对贫血已有较好的耐受。)Hb<60 g/L或HCT<20%时可考虑输血。(急性失血别论) 输血指征应根据贫血程度、心肺代偿能力、有无代谢率增高及患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 2.急性失血病人的输血指征:失血量<血容量的20%时,用晶体液扩容后,HCT>30%,不必输血。 失血量>血容量的20% ~30%时,先通过晶体液或胶体液扩容,然后输血。因为在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情况下,输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携氧能力,改善组织低氧或缺氧,因此,最适输注品种为红细胞而不是全血。 急性失血时由于红细胞和血浆是等比例丢失,故测定Hb和HCT仍在正常范围,不能反映失血的程度。 3.血小板输注指征: 内科系统疾病:若>50×109/L,不需输注;20~50×109/L之间可根据病人情况给予输注;若<20×109/L并伴有出血倾向,应立即输注;<10×109/L,不管病人是否有出血,立即输注。 手术科室病人:若<50×109/L,不能进行手术;产科手术>50×109/L可以进行;如果进行头颅、眼睛、脊柱手术一般要达到100×109/L;70~100×109/L可进行上腹部手术。 肾脏疾病晚期如尿毒症等,虽然PLT计数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伴有障碍,伴有出血倾向,适当输注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ITP:严格掌握。 当伴有下列情况时,输注剂量要加倍。(1)同种抗原(抗原抗体反应)(2)伴有脾亢(3)DIC(4)严重G -杆菌感染。 因血小板多次输注后会产生同种抗体,而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寿命,因此,输用血小板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一次足量输注。不主张预防性输注。

临床科室输血管理登记本

输血管理登记本科室名称: 2018年月

临床输血管理 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一、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确实掌握输血的各种指征。做到合理、科学用血,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二、本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培训。 三、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储存血液以及对临床用血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四、输血科对验收合格的血液,认真做好入库、登记、按温度要求进行储存、并做好冷藏温度的监测登记工作。 五、输血前准备工作 (一)患者病情需要输血时,经治医师应根据规定履行申报手续,由上级医师签字后报送输血科。 (二)输血治疗前,由主管医师逐项填写《输血治疗同意书》,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同种异体输血的不良反应及输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其同意后,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并载入病历。无家属签字的无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并记入病历。 (三)为提高输血安全率,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第十二、十三和十四条之规定: 1.输血前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ABO血型鉴定、RhD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试验。进行肝功能测定和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等)。 2.首次输血患者必须进行输血前检查,间隔三个月输血应重新进行肝功能测定和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毒抗体等)。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收多次输血者,每次输血前都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选)。 3.手术患者、待产孕妇和有创诊疗操作原则上应将输血相容性检测作为入院常规。内科住院、门急诊可能需要输血的患者也应提前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确保意外大出血时输血治疗的及时和安全。 如患者及家属拒绝检查,应有签署知情拒绝检查的文字记录随住院病历归档或记入门诊病历,经治医师事前应向患者和/或家属说明拒绝检查的不良后果。 (四)用血申报和发放时间 1.手术用普通类成分(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血浆)于手术前一天备血,并严格遵守《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非手术用普通类成分(同上)小量用血,待交叉配血

临床输血管理考核制度与考核办法

1、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建 立建全各种工作制度,要求各级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授权各部门或科室定期对临床用血情况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结果纳入医疗质量管报,定期公布。 2、各用血科室输血管理员每月负责对本科室医师临床用血情况进行 考核、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考核结果与医师 个人业绩考核挂钩。 3、输血科负责临床使用全血、成份血的审核和发放,以年度为单位 制定临床用血计划、临床成份输血目标,每月、每季度、每年对临床用血 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上报输血管理委员会。 4、医务处定期按科室随机抽取输血病历,对成份输血情况、输血符 合率、输血前评价及输血后疗效评价、大量输血等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全院公示,对血液制品使用不当的临床科室提出指导性建议。 5、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定期对临床输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结 果计入科室和用于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的认定,连续三次考核不合格者取消申请用血资格,由医务处和所在科室负责对其进行相关培训,经考试合格后重新获取用血权限。 6、开展临床输血的教育和培训,每年组织《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 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对医生法规知晓情况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医生对成份输血指征,各种成份血的作用和适应症的掌握情况,考试成绩计入医务人员年度考评。 7、全院年度成份血使用率>98%,输血适应症合格率 >90%。 8、考核项目、考核内容、考核办法、考核标准见附件。

考核项目考核内容考核办法 输血前ABO血型、 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检查病历医嘱、相关报告单,抽 检查项肝功、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抗体、梅毒抗体、 查输血科保存目艾滋病毒抗体检查是否齐全。 的输血申请单 输血申请前 输血申请 血液领取 血液输注 临床医师是否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 范》,掌握成份输血指征和各种成份血的作 临床合用和适应证; 理用血检查是否有过度申请,血液浪费现象; 是否有用血浆代替蛋白或扩充血容量的现 象。 病人或其直系亲属在《临床输血治疗同意 患者知书》上是否全名签字; 情同意病人《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是否入病历保 存。 输血科血液入库前是否按规定核对、登记、贮存。 血液申贮血设施是否按规定进行温度监测、消毒、 请、贮存微生物检验。 《临床输血申请单》项目填写是否完整、准 申请单 确; 是否按规定采集受血者血样并按规定送交 填写 输血科备血; 是否符合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 取血 临床用血科室应当由专人凭取血单领取临 床用血。领血时要认真执行核对,核查合格 核对 后,双方签字。 核对 输血开始前是否按要求核查交叉配血报告 单,是否检查血液外观、包装,血袋标签记 制度 录;输血情况是否详细记入病例; 检查输血病程记录中是否包括以下内容:输 输血病血原因、输注成分、血型和数量、输注过程 程记录观察情况、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等。 医疗、护理、输血科输血记录是否一致 输血反输血反应是否有记录;出现输血反应的病 应的处人,是否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病 理历首页是否有记录 抽查输血病历, 由输血管理委 员会成立的专 家组根据输血 指南进行评定 抽查输血病历 现场查看,查看 输血科相关记 录 抽查《临床输 血申请单》 抽查输血科交 叉配血报告单 现场检查,询问 病人或家属;抽 查护理输血记 录 察看病历,看 输血科记录 察看病历,看 输血科记录

临床输血管理制度试卷及答案

14.临床输血管理制度试卷 科室:姓名:得分: 一.填空: 1、有关人员认真学习,确实输血的各种指征。 2、输血治疗前,由主管医师逐项填写,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同种异体输血的不良反应及输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其同意后,在《》上签字,并。同一次住院期间多次输注同种血液制品时,可只在输血(血液制品)前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但需向患方说明并注明以后输血(血液制品)时,《输血治疗同意书》;输注时仍需按要求签署。 3、为提高输血安全率,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根据有关规定受血者输血前必须进行相关传染病的检测,包括、、、的检测。 4、用血申报和发放时间: a.手术用普通类成分(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血浆)于手术前预定;非手术用普通类成分(同上)小量用血即到即取。 b.洗涤红细胞、分装红细胞、冷沉淀,预订后发放临床。 c.机采血小板、机采粒细胞、去白细胞全血,预订后发放临床。 d.RH阴性类的所有血液及成分预订后发放临床(急症酌情处理)。 e.需大量输血()的择期手术的术前备血,需提前申报计划,以确保血液供应,并由以上()医师核准后签字。一次用血量超过以上,要履行报批手续,由所在签字后,到审批签字,送输血科备血。 5、确定输血后,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对空缺项目由当事医师至输血科补填。 6、每次输注任何血液制品(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冷沉淀),都应抽取(或有保留在输血科的的备血标本)。由医务人员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患者血标本送交输血科,择期用血者需(急症用血除外)。输血科与送血者当面认真核对、住院号及等。 7.每次输血前,持处方到输血科取血。

8.输血科发放血液时应附带《输血记录单》,与取血者认真受血者及供应者姓名、血型及交叉配血实验结果等。凡存在以下情形,应拒绝领用。(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中有明显凝块;(5)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6);(7)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8);(9)。输血后,病房将《输血记录单》存入病历。 9.各科室从输血科取回的血液尽快输用,不得,血液出库后,急症抢救患者应按需取血,不得一次取回放室温备用。 10.各临床科室应针对医疗实际需要积极推行血液成份输血,,并做好成份输血的宣教工作。 二.问答题: 1. 需大量输血(超过1000ml)的择期手术的术前备血? 2. 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处理程序?

临床输血病程记录规范

临床输血病程记录规范 随着《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为深入贯彻此办法,进一步加强我院临床输血工作,促进科学合理用血,特制定南安市海都医院临床输血病程记录,规范非首次输血需对上次输血是否有效果进行总结性评价。 一、每次输血治疗,均应有相关输血病程记录且必须记录完整,涵盖以下要素,输血病程记录中应有患者的血型、输血原因、目的、输血指征的描述、输血的起止时间、过程的描述、输注何种血液成分和数量以及输血治疗效果的评估。非首次输血需对上次输血是否有效果进行总结性评价。 二、描述的基本格式: (时间),患者因(原因)或(诊视发现),化验结果(血常规或出凝血时间),在(时间)给予型RhD 性血液成分(数量),予以(输血目的)治疗,(时间)结束,输血过程(是否顺利),(有无)输血不良反应,输注后(可描述症状或进行相关检测)。 医师签名: 三、其他要求: 1.输血治疗医嘱需与病程记录相符。 2.病案首页应有输血记载(包括:血液成分及数量)。 3.手术记录、术后病程记录、麻醉记录、手术护理记录中失血量及输血量的描述要一致、相符。输血量与发血量一致。 4.输血治疗后,经治医师应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估描述。 5.各种输血治疗记录齐全,主要包括输血治疗同意书、配发血报告单、输血前检查报告单、血常规报告单以及病历输血记录等,不可缺失。 7.医生待患者输血后,如有输血不良反应,应及时、认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时送至输血科,对有输血

发生不良反应者应在其病案中进行相关处理记录描述。 8. 配发血报告单应及时粘贴于病历中不得丢失。 输血病程记录示范文本 首次或第一次输血病程描述 记录日期和时间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1.22×109/L,红细胞2.04×1012/L,血红蛋白66g/L,红细胞压积0.192,血小板14×109/L。血色素低于70g/L,血小板低于20×109/L。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目前正在化疗期间,为防止出血,纠正贫血,今日给予O型去白悬浮红细胞2U及O型单采血小板1人份静点。于今日19:00开始输血治疗,于今日23:30输完血制品。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寒战、皮疹、恶心等特殊不适。明日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结果。 医师签名: 再次输血输血病程描述 记录日期和时间 患者今日查血常规:白细胞1.21×109/L,红细胞2.43×1012/L,血红蛋白75g/L,红细胞压积0.216,血小板24×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98.9%,单核细胞百分比:0%,中性细胞百分比:1.1%,嗜酸细胞百分比:0%,淋巴细胞计数:0.89×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01×109/L。从以上检测结果分析,昨日输注血后,血红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均有所上升,可认为输注血液有效。考虑患者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目前正在化疗期间,血小板计数还是明显偏低,避免(预防)患者随时有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的可能,为防止出血,今日继续给予O型单采血小板1人份静点。于今日17点开始输血,今日18:30输完血小板。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寒战、皮疹、恶心等特殊不适。明日复查血常规后评价此次输血结果。

合理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合理用血评价考核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的管理,促进更加科学、安全、合理的用血,讲临床医生合理用血情况纳入临床医师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认定的指标体系,特制订本制度。 一、临床用血评价制度 评价临床科室和医师合理用血和输血后疗效评估的实施情况。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随病历保存。1、用血合理性的评价:主要评价是否严格按照输血适应症进行输血,输血适应症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执行。 2、输血后疗效的评价:主要评价在输血后是否有输血治疗的疗效评价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处理、记录。 二、评价方法 1、评价内容:(1)《临床输血单》的填写是否规范;(2)输血前是否有免疫学检查(3)输血前患者是否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4)是否有相关实验室检查,是否有临床输血指征(5)大量用血是否有审批(6)是否有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输血后疗效的评价情况。 2、科室评价:临床科室每月对医师和李用血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分析,并将医师合理用血评价结果用于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的认定管理。 3、输血科评价:医务科授权输血科每月对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分析,并将医师合理用血评价结果送报医务科。

4、医务科评价:根据送报材料和抽查,医务科每季度季度对临床科室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分析,并将评价结果用于科室质量管理评定和医师用血权限的认定管理。 三、考核管理 以上检查结果将在医院《》公示,并按医院用血奖罚措施进行处理,措施如下: 1、对于1个月出现用血不合理情况的医师,给予批评教育,督促其认真学习相关知识。 2、对于连续2个月出现用血不合理情况的医师,给予用血权限降级处理,医务科将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其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连续3个月内未出现用血不合理情况,再恢复其用血权限。 3、对于连续3个月出现用血不合理情况或未按照用血规定用血,违反用血技术操作的医师取消其用血资格,医务科给予批评教育,本人做自我批评报告,组织其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连续6个月内未出现用血不合理情况,再恢复其用血权限。 评价结果将用于科室质量管理评定和医师用血权限的认定的重要指标,以便更好提升临床用血的科学管理,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血。

临床输血管理考核制度及考核办法

临床输血管理考核制度 1、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建立建全各种工作制度,要求各级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授权各部门或科室定期对临床用血情况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结果纳入医疗质量管报,定期公布。 2、各用血科室输血管理员每月负责对本科室医师临床用血情况进行考核、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考核结果与医师个人业绩考核挂钩。 3、输血科负责临床使用全血、成份血的审核和发放,以年度为单位制定临床用血计划、临床成份输血目标,每月、每季度、每年对临床用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上报输血管理委员会。 4、医务处定期按科室随机抽取输血病历,对成份输血情况、输血符合率、输血前评价及输血后疗效评价、大量输血等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全院公示,对血液制品使用不当的临床科室提出指导性建议。 5、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定期对临床输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结果计入科室和用于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的认定,连续三次考核不合格者取消申请用血资格,由医务处和所在科室负责对其进行相关培训,经考试合格后重新获取用血权限。 6、开展临床输血的教育和培训,每年组织《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对医生法规知晓情况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医生对成份输血指征,各种成份血的作用和适应症的掌握情况,考试成绩计入医务人员年度考评。 7、全院年度成份血使用率>98%,输血适应症合格率>90%。 8、考核项目、考核内容、考核办法、考核标准见附件。 临床输血管理考核标准

临床输血管理考核标准

临床输血管理检查表单

临床输血管理检查表单

医疗机构输血科建设管理规范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规范 (征求意见稿)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规范输血科(血库)建设,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输血科(血库)是医院开展输血相关诊疗活动和提供其它输血服务的科室。本规范是医院输血科(血库)建设管理的基本标准,是对医院输血科(血库)检查评价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本规范包括医院输血科(血库)科室设置、功能与任务、建筑与设施、人员配置、仪器设备、原辅材料、安全卫生、业务管理、计算机管理和质量管理等。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输血管理,设立由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及专家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贯彻落实临床用血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指导和监督临床用血工作;协调处理临床用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二、科室设置 第五条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输血业务,应设置输血科、血库或指

定相关科室负责。 第六条三级综合医院、年用血量大于5000单位的三级专科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应设置独立建制的输血科;未设置输血科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应设立独立血库;二级以下医院应由检验科负责开展临床输血业务,并参照血库标准进行建设管理。 三、功能与任务 第七条输血科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指导临床输血技术应用,参与临床输血会诊,配合临床实施输血治疗,开展输血科研与教学。 血库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推广临床输血技术应用,参与临床输血会诊。 第八条根据临床用血需要,制定用血计划,定期向供血机构申报用血计划,做好血液储存、发放工作。 第九条按照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为临床输血提供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清抗体筛选和输血相关实验室诊断。 第十条对输血工作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加强血液质量控制。 第十一条负责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临床输血疗效的评估,建立临床输血预警系统。 第十二条及时向供血机构反馈血液质量和服务质量等问题。 第十三条做好无偿献血、互助献血、临床用血政策的宣传,并配合做好相关事宜。

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一、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确实掌握输血的各种指征。 二、输血前准备工作 (一)输血治疗前,由主管医师逐项填写《输血治疗同意书》,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同种异体输血的不良反应及输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其同意后,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并载入病历。同一次住院期间多次输注同种血液制品时,可只在第一次输血(血液制品)前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但需向患方说明并注明以后输血(血液制品)时,不再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输注不同血制品时仍需按要求签署。 (二)为提高输血安全率,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根据有关规定受血者输血前必须进行相关传染病的检测,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与梅毒抗体的检测。 (三)用血申报和发放时间: 1.手术用普通类成分(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血浆)于手术前24小时预定;非手术用普通类成分(同上)小量用血即到即取。 2.洗涤红细胞、分装红细胞、冷沉淀,预订12小时后发放临床。 3.机采血小板、机采粒细胞、去白细胞全血,预订24

小时后发放临床。 4.RH阴性类的所有血液及成分预订48小时后发放临床(急症酌情处理)。 5.需大量输血(超过2000ml)的择期手术的术前备血,需提前72小时申报计划,以确保血液供应,并由主治以上(包括主治)医师核准后签字。一次用血量超过2000毫升以上,要履行报批手续,由所在科室科主任签字后,到医务部审批签字,送输血科备血。 (四)确定输血后,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对空缺项目由当事医师至输血科补填。 (五)每次输注任何血液制品(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冷沉淀),都应抽取备血标本(或有保留在输血科的3天以内的备血标本)。由医务人员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患者血标本,于每日10:30以前送交血库,择期用血者需提前1天(急症用血除外)。输血科与送血者当面认真核对受血者姓名、住院号及血标本等。 (六)每次输血前,医务人员持处方到输血科取血。 三、输血科发放血液时应附带《输血记录单》,与取血者认真核对受血者及供应者姓名、血型及交叉配血实验结果等。凡存在以下情形,应拒绝领用。输血后,病房将《输血记录单》存入病历。(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中有明显凝块;(5)

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及考核办法

XXX医院 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确保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章输血申请 第二条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第三条决定输血治疗前,医师应当向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和风险,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存入病历。 第四条申请输血患者,应进行输血前的检查。应做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和输血前检查等指标。 第五条对于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做好相应的预案工作。 第六条输血申请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第三章受血者血样采集和送检 第七条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贴好与申请单号相同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病案号、病房(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采集血液时不准直接从输液管或正在输液的一侧肢体采集血液,以免血液稀释,降低抗体滴度引起配血错误。采集血液后注意拔下针头后再将血液注入试管,以防溶血。采集后注意混匀抗凝剂,以防血液凝集。条码粘贴试管时,要注意将血液上沿露出,以便输血科人员观察血样情况。 第八条血液采集后,由临床医护人员或指定专门负责人员将受血者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非急诊病人输血前要先做血型鉴定,避免发生抽错血样,输血时重抽血样进行交叉配血。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合格后输血科保存备用。

科室输血管理小组职责及工作计划

科室输血管理小组职责 1、负责本科室输血的技术指导、监督管理、疗效、质量评估。 2、负责对科室人员进行输血知识及相关法规的培训。 3、评估输血治疗指标及效果,讨论重大输血疑难病例,组织对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进行抢救。 4、与输血科密切联系,促进有关输血工作事宜。 5、分析、评估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后传染病发生原因。 6、定期组织分析、评估特殊输血病例或不合理输血病例。 7、对本科室重大输血差错、事故进行讨论,并向医院提交报告和结论。 8、监督输血的日常业务工作,促进临床合理输血。 9、向医院提交年度业务工作报告,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科室输血管理小组工作计划 1、加强全科医护人员输血法规知识的学习培训,每年开展2次临床输血知识培训活动,通过教育培训,掌握临床合理输血指征,提高输血安全意识及输血医学理论水平。 2、加强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不定期检查我科室“输血申请单”的书写情况和血样标本留取是否规范;检查“输血申请单”是否

合乎输血指征,用血量是否经审批、签字后发出; 检查月报、年报等统计报表,宏观掌握节约用血及合理、科学用血情况; 抽查我科室上交的经输血治疗病例的病历,检查有无“输血同意书”并作好记录。力争做到成分输血率100%、输血前感染性5项检验100%、输血治疗同意书签署100%、输血适应症合格率100% 、完善输血记录100%、输血后评估100%、血液有效使用率100%、不良反应报告100%、不良反应反馈率100%。 3、加强临床输血操作管理,每季度开展1次临床输血技术训练,提高临床输血管理水平和输血技术操作能力。临床医生严格执行医院“临床输血操作管理规定”、“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输血传播性疾病报告制度”等规章制度;护理人员严格执行输血前七查七对制度,认真履行血液交接双核双签名制度,对质量存在问题的血液坚决拒领拒收。强化无菌操作观念,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力争输血感染率控制为零;严密观察输血过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

输血管理制度考试题及答案

科室: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50分) 1、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担任。 2、本院临床用血由提供。 3、储血设施应当保证运行有效,全血、红细胞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 血小板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储血保管人员应当做好血液储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储血环境应当符合和要求。 4、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 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急救用血例外。 5、在输血治疗前,医师应当向患者或者其亲属说明输血目的、方式和风险,并 签署。 6、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 完整、。 7、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需要紧急输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 的,经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后,可以立即实施输血治疗。 8、对血液预订、、入库、、出库及预警等进行管理, 保证血液储存、运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 9、接收血站发送的血液后,应当对进行核对。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

要求的血液入库,做好登记;并按不同品种、和(或),分别有序存放于专用储藏设施内。禁止将血袋标签不合格的血液入库。 10、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 11、为提高输血安全率,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根据有关规定受血者输血前必 须进行相关传染病的检测,包括、丙肝、与梅毒抗体、的检测。 12、各科室从输血科取回的血液尽快输用,不得,血液出库后不得 退回。 13、禁止将和经济收入作为输血科或者血库工作的考核指标。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哪项不属于输血的适应症() A、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B、消瘦 C、重症感染 D、急性出血 2、一次输血不应超过() A、8小时 B、4小时 C、0.5小时 D、2小时 3、输血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肺水肿 B、过敏反应 C、发热反应 D、溶血反应 4、输注什么血液最安全?() A、供血者 B、术中回收血 C、亲属 D、自身输血 5、以下哪项不属于输血前三查八对的内容?() A、年龄 B、检查血制品的质量 C、对住院号 D、对血型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下列属于输血科的主要职责是()

输血科管理制度岗位职责

输血管理委员会职责 1.在院长或分管院长领导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度负责对全院临床输血工作进行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杜绝临床输血事故发生。 2.认真贯彻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按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执行。 3.建立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并监督运行,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效。 4.制订本院输血计划,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并认真组织实施。 5.制订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计划,努力提高工作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6.提倡成分输血,科学合理用血,提高临床输血疗效。 7.加强职工责任心教育,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标准操作规程,严防责任事故发生。 8.执行用血审批制度及统计上报制度。 9.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医院输血管理工作会议,及时通报输血管理工作动态,对存在的问题制订整改方案,及时整改。 10.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医院输血管理工作总结会,对输血工作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临床输血制度 为了使临床输血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制度。 1.临床输血必须在输血管理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 2.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 3.临床输血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 4.血液来源必须合法,不得非法自采自用血液。 5.输血科应有专人负责血液的入库、储存、发放工作,并作好相应记录。 6.执业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科学合理使用血液,提倡成分输血。 7.受血者或家属必须知情同意,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输血。 8.执业医师认真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并由主治执业医师审核签字后,向输血科申请备血。 9.输血科应有专人负责标本收集、处理、检测及输血前检查工作。 10.输血科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包适ABO正反定型、Rh血型)和交叉配血工作,保证结果准确可靠。 11.认真做好血液收领、发放、质量检查和发放前核对工作。 12.输血前由两名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做好“七查、八对、九不用”工作。“七查”指:①查血站名称及许可证号;②献血者条形码号;③献血者血型;④血液品种;⑤采血日期及效期;⑥储存条件;⑦输血器材质量。“八对”指:①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②病案号、住院号;③病室、床号;④病人血型; ⑤配血结果;⑥献血者血袋号;⑦血液品种;⑧血量。“九不用”指:①标签有

临床合理输血考核制度及考核标准、考核表

XX 区人民医院 临床合理输血考核制度 1、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建立健全 各种工作制度,要求各级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授权各部门或科室定期对临床用血情况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结果纳入医疗质量通报,定期公布。 2、各用血科室输血管理员每月负责对本科室医师临床用血情况进行考核、 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考核结果与医师个人业绩考核挂钩。 3、输血科负责临床使用全血、成份血的审核和发放,以年度为单位制定临 床用血计划、临床成份输血目标,每月、每季度、每年对临床用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上报输血管理委员会。 4、医务科定期按科室随机抽取输血病历,对成份输血情况、输血符合率、 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疗效评价、大量输血等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全院公示,对血液制品使用不当的临床科室提出指导性建议。 5、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定期对临床输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结果计入 科室和用于个人业绩考核与用血权限的认定,连续三次考核不合格者取消申请用血资格,由医务科和所在科室负责对其进行相关培训,经考试合格后重新获取用血权限。 6、开展临床输血的教育和培训,每年组织《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对医生法规知晓情况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医生对成份输血指征、各种成份血的作用和适应症的掌握情况,考试成绩计入医务人员年度考评。 7、全院年度成份血使用率>98%,输血适应症合格率>90%。 8、考核项目、考核内容、考核办法、考核标准见附件。

临床合理输血考核标准

临床合理输血考核标准

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一、目的 规范临床输血行为,确保输血全过程的质量和安全。 二、范围 输血科、麻醉科、手术室及输血相关医师、护理和物业人员 三、内容 (一)使用省卫计委指定血站提供的血液,禁止非法采供血。血液调剂符合省卫计委的规定。 (二)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工作。医务处和输血科共同管理临床用血。 (三)职能部门将医师、护理、新入院员工、研究生、实习进修生和输血相关物业人员输血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内容纳入日常工作计划。 (四)输血科要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规范开展互助献血工作。 (五)手术科室、麻醉科、输血科要积极开展围术期血液保护新型医疗技术。 (六)血液库存低于红色预警线原则上暂停择期手术。紧急手术必须在医务处备案。 (七)门诊输血统一在急诊科开展,并遵守住院患者同样标准。 (八)血液入库前应进行质量检查,严禁质量不合格血液入库。 (九)储血环境和储血设施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不同的血液成分按要求分别储存。

(十)标本采集履行核对制度,确保标本唯一标识与受血者相符。如果门诊血型结果用于住院必须确保标本唯一标识相同。 (十一)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检验、交叉配血和感染指标筛查。血型超过六个月,感染指标超过三个月必须重新检查。 (十二)严格执行术前备血核查制度,杜绝不备血进行手术。 (十三)输血治疗前医师必须切实履行知情告知,医患双方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十四)严格执行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和临床用血审批制度,定期进行医师输血权限考核。 (十五)医师应熟练掌握紧急用血流程,紧急用血指征应符合危急值标准。 (十六)术中合理用血由麻醉医师负责。 (十七)输血指征要符合医院输血管理要求(见附件2)。超指征用血必须有详细的病程记录说明用血原因。 (十八)取血必须由医护人员进行。严禁物业人员和患者家属取血。 (十九)严格执行血液发放管理制度,认真履行双人核对制度。 (二十)严格执行血液输注过程的核对、监护、记录等规定。 (二十一)发生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应按规定及时处理,并上报。所有输血不论有否不良反应都要上报。 (二十二)临床用血文书管理规范。输血治疗评估、血液类型、数量和评价等病程记录完整详细。手术记录、麻醉记录应详细记录术中出血量、用血量和类型,并与护理相关记录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