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NSAIDs 的临床应用评价

第三讲 NSAIDs 的临床应用评价
第三讲 NSAIDs 的临床应用评价

第三讲NSAIDs的临床应用评价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具有抗炎、镇痛和退热功效的一大类药物,这样命名是为了把它们与具有抗炎作用的糖皮质激素和非麻醉性阿片类镇痛剂区别开来。NSAIDs广泛应用于风湿性疾病如骨性关节炎(OA)、类风湿关节炎(RA)等慢性关节炎、牙痛、妇女痛经及术后镇痛,小剂量阿司匹林还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近年的一些研究发现环氧化酶一2 (COX一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肿瘤还有潜在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1.NSAIDs的分类及代表药物

自1899年阿司匹林问世以来,已有100余种NSAIDs用于临床,其中不少已成为非处方药。根据不同方法,NSAIDs有多种分类:

1.1按照化学结构分类

(1)水杨酸类(代表药物是阿司匹林);

(2)芳基丙酸类(代表药物是布洛芬);

(3)芳基乙酸类(代表药物是双氯芬酸);

(4)吲哚乙酸类(代表药物是吲哚美辛,依托度酸);

(5)吡咯乙酸类(代表药物是托美丁);

(6)苯胺类(代表药物是对乙酰氨基酚);

(7)昔康或烯醇酸类(代表药物是吡罗昔康,美洛惜康);

(8)昔布类(代表药物是塞来昔布);

(9)烷酮类(代表药物是萘丁美酮)

(10)磺酰苯胺类(代表药物是尼美舒利)

(11)吡唑酮类(保泰松)

1.2按照其半衰期长短的分类

(1)长效药物(代表药物是吡罗昔康、萘丁美酮等)

(2)短效药物(代表药物是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

1.3按照对COX选择性分类

(1)COX-1选择性抑制剂:代表药物是小剂量阿司匹林;

(2)COX非特异性抑制剂:代表药物包括大剂量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吲哚美辛,以及吡罗昔康(Piroxicam),伊索昔康(Isoxicam},美洛昔康(Meloxicam),替洛昔康(Tenoxicam}、异丁昔康(Ibupoxicam)、安吡昔康(Ampiroxicam),屈昔康(Droxicam),舒多昔康(Sudoxicam),替昔康(Tesicam),氯诺昔康(Lornoxicam),依托度酸(Etodolac)等;

(3)COX一2选择性抑制剂:代表药物包括塞来昔布(Celecoxib,Celebrex,西乐葆)、鲁米昔布(Lumiracoxib,Prexige)、伐地昔布(Valdecoxib,Bextra)、帕瑞昔布(Parecoxib,Dynastat)、依托昔布(Etoricoxib,Arcoxia),以及尼美舒利(Nimesulide)。

2.NSAIDs的作用机制

2.1前列腺素(PGs)、白三烯(LTs)

大多数组织中的磷脂都含有花生四烯酸。磷脂经磷脂酶A2作用,产生游离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经过脂氧酶(LOX)作用,产生白三烯。同时花生四烯酸经过环氧化酶(COXs)作用催化形成PG S,其中PGE2进一步在血栓素合成酶作用下生成血栓素TXA2和血栓素TXB2。

前列腺素和白三烯是重要的炎症因子,它们均可促进白细胞趋化,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组织红肿。此外,前列腺素还可以使痛觉神经末梢增敏,产生疼痛。

2.2环氧化酶(COX)

对于环氧化酶(COX)认识的不断更新和深入,对NSAIDs的作用机制与不良反应关系的阐明作出了重要贡献。首先发现COX是合成PG S的限速酶,也是NSAIDs的靶酶,进一步研究发现COX有两种同工酶;即COX-1为结构酶(生理酶),COX-2为诱导酶(病理酶);既往认为COX-1在体内各种组织中广泛表达(结构酶),主要起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COX-1诱导产生的前列腺素PGE2和PGI2的平衡起着维持胃肠道粘膜的完整性,调节肾血流量的功能,通过诱导产生TXA2维持血小板凝聚功能,通过诱导PGI2产生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而COX-2在大多数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其主要表达在炎症部位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等部位。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两种COX生理和病理功能上有很大重叠:COX-1不仅是结构酶,也是诱导酶;而COX-2不仅是诱导酶,也是结构酶。不断有研究表明COX-2选择性抑制剂会造成尿钠和尿量减少、急性尿潴留,可能影响骨骼修复等。

2.3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而起到抗炎、镇痛、退热、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一般认为NSAIDs通过抑制COX-2产生,阻断前列腺素和血栓素TXA2的生成,产生抗炎、镇痛和退热等治疗作用,但对COX-1的抑制可导致胃肠道和肾脏等部位的不良反应;而选择性COX-2抑制剂在保证相应治疗作用下,减少了胃肠道方而的不良反应。

除此之外,NSAIDs的作用机制还包括:解除氧化磷酸化耦联,从血浆蛋自里置换出内源性抗炎多肽,抑制溶酶体酶释放,抑制补体活化,拮抗激酶活性及其产生,抑制氧自由基产生,抑制白细胞聚集和粘附等。

3.NSAIDs的药理作用(略)

4.NSAIDs的不良反应

使用NSAIDs的患者,约1/3发生持续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10%患者需停药;NSAIDs的使用也增加了患者住院和死亡风险。尤其是传统NSAIDs对胃肠道的损伤最多见,这也是为什么要开发COX-2抑制剂的原因。

4.1NSAIDs消化道损伤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服用传统NSAIDs的患者中,约2%~4%可有明显的胃肠道并发症,1%~8%在开始用药后1年内,因NSAIDs相关溃疡和穿孔(PU)住院,约20%的长期用药者可出现PU,NSAIDs可使PU并发症发生率增加4~6倍。在2004年上海的一项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服用传统NSAIDs超过6个月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中,有66%的不良反应集中在胃肠道,仅1.8%为高血压,1.2%~1.7%浮肿。近年来随着诊断新技术的出现,传统NSAIDs造成的小肠损伤也逐渐被重视。英国消化病学专家Bjarnason研究发现:使用传统NSAIDs一周时,50%~70%患者会发生相关小肠炎症,小肠每天失血4~9ml很常见,相关肠病导致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甚至会因发生穿孔、肠道狭窄而不得不手术治疗。发表在2005年5月Gastroenterology上的一项研究使用无线胶囊内镜,评估短期服用传统NSAIDs对下消化道造成的损伤,结果显示服用双氯芬酸2周即可引起小肠损伤。

概括起来,传统NSAIDs造成的胃肠损伤可概括为一早、一高、三危害:

一早,即更早期发生,服用双氯芬酸仅2周,即造成68%~75%的健康人小肠损伤;

一高,即发生率高,胃肠道不耐受发生率高达50%,镜下溃疡发生率为15%~25%;

三危害,危害之一为不了解:服用传统NSAIDs一周以上的患者中,约75%不知道/不关心与传统NSAIDs有关的消化道并发症。危害之二为症状隐匿:消化道并发症症状隐匿,但后果严重,81%传统NSAIDs引起的严重消化道并发症没有预兆,如抢救不及时,可能导致死亡。危害之三为后果严重:1997年美国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传统NSAIDs消化道并发症的死亡人数与HIV死亡人数相似。同时,治疗传统NSAIDs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也给社会造成了比较重的经济负担。据估计,美国每年花费在NSAIDs上的费用有25亿美元,但另外还有40亿花费在与NSAIDs 相关的胃肠病的治疗和预防上。

自阿司匹林诞生后近100年,陆续研制了很多种NSAIDs,但都没有能显著解决消化道的损伤问题。这已成为传统NSAIDs的百年难题。直至1999年第一个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的问世,经大量临床数据证明,胃肠道损伤显著减少。一项消化道安全性研究表明:塞来昔布的患者镜下溃疡发生率较传统NSAIDs者降低71%。塞来昔布组严重上消化道事件(治疗24周内穿孔、出血和梗阻)发生率较传统NSAIDs:组降低45%。

塞来昔布对下消化道的安全性得到了胶囊内镜研究的证实。356名胶囊内镜检查正常的健康者分别服塞来昔布、萘普生联合奥美拉唑和安慰剂共2周,再次胶囊内镜检查显示,三组小肠粘膜损伤分别为0.32%、2.99%和0.11%,此外还有研究表明,服用塞来昔布的患者消化不良、腹痛和恶心的累积发生率比服用双氯芬酸者低37%。以上研究结果显示COX-2选择性抑制剂的消化道安全性,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减轻了社会经济的负担。

4.2NSAIDs的心血管风险

NSAIDs造成的心血管损伤是最近比较关注的问题。随着2005年9月默克公司的COX-2抑制剂罗非昔布(万络)因在临床试验中发现心血管风险增加而在全球被召回事件发生后,NSAIDs 对心血管的安全性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其它COX-2抑制剂是否均有增加心血管风险以及传统NAIDs是否也有心血管危险的争论。主要风险是:

⑴可以造成血压的轻度升高,Johnson和Pope等的荟萃分析发现,使用NSAIDs的患者平均血压升高5mmHg;萘普生和吲哚美辛升高血压的作用最显著,而阿司匹林、萘丁美酮或塞来昔布则无此作用,部分COX-2选择性制剂亦存在类似副作用。研究者指出,尽管血压的升高幅度与个体敏感性有关,但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可以认为,高血压患者接受NSAIDs治疗时,选择阿司

匹林、萘丁美酮或塞来昔布,可以使血压升高幅度降到最低。

⑵NSAIDs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复发高度相关(危险性增加10倍)。因此服用NSAIDs的患者必须严密监测血压和心功能情况。

⑶目前很多证据表明小剂量阿司匹林在预防和处理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卒中的重要性,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选择性COX-2抑制剂可能和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相关。对罗非昔布(万络)的胃肠道安全性研究的一项随机双盲对照临床实验发现万络组的心肌梗死发生率为0.4%,而萘普生作为对照组仅为0.1%;历时3年的罗非昔布预防腺癌性息肉研究显示罗非昔布组患者18个月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为安慰剂组的两倍。

但是,并非所有的COX-2选择性抑制剂均增加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风险。2003年White等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的荟萃分析,涉及30000患者、治疗时间最长达一年(4到52周)。结果显示与传统NSAIDs或安慰剂相比,塞来昔布不增加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总发生风险。

2005年2月16~18日,FDA专家委员会经过3天的听证,听取了塞来昔布的一项囊括更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该分析包括了41项塞来昔布的随机对照试验,共44307患者,其中24932人使用塞来昔布(50~800mg/d),4057使用安慰剂,15318使用其它传统NSAIDs(萘普生、布洛芬、双氯芬酸)治疗,研究时间从2周至1年。再次显示在使用一年内,塞来昔布与传统NSAIDs相比,心血管事件风险相似,不随剂量改变。专家委员会最终对COX-2抑制剂的利益风险比进行了评估,以31:1投票结果支持继续使用塞来昔布。

目前有学者提出“COX平衡抑制理论”试图解释COX-2抑制剂的心血管风险,而认为传统NSAIDs是安全的。但是由于该理论仅考虑了的TXA2;PGI2(分别由COX-1,COX-2介导产生)的影响,并且无法解释现有的研究事实。而更多的证据表明血管内皮功能取决于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在其它很多途径上对血管内皮功能是有益的对冠心病患者,塞来昔布200mg,2次/日治疗14天后,能促进一氧化氮释放,显著增加血管介导的舒张、明显降低高敏感性C反应蛋自、显著降低血浆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减少氧化应激。这些影响与COX-1,COX-2的途径可能是无关的。

4.3NSAIDs其它不良反应

⑴NSAIDs的肝毒性最常见的是转氨酶升高,也可以见到淤胆型肝损伤或者淤胆肝细胞混

合型肝损伤,甚至出现致命性肝衰竭。如果及时停药,通常在几天到几周内好转。

⑵肾毒性可高达50%,最常见的表现是外周水肿,其它毒性表现包括急性肾功能下降、高钾血症、间质性肾炎和肾乳头坏死。其中慢性肾乳头坏死是止痛剂肾病(NSAIDs肾病)的病理表现,长期每日使用两种或者更多NSAIDs加上咖啡因或者可待因与止痛剂肾病有关。最常见的是阿司匹林和乙酰氨基酚联用。如果早期发现,肾损害通常是可逆的。而非选择性和选择性COX-2抑制剂似乎对肝、肾的影响是相似的。

⑶NSAIDs对血液系统毒性主要表现为颗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减少,以芳基乙酸类、吲哚乙酸类、对乙酰氨基酚和保泰松等传统NSAIDs多见。

5.NSAIDs在临床的应用

5.1可显著缓解与炎症有关的各种疼痛。

我国的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慢性疼痛影响了将近10%成年人的生活;有34%的患者曾经因为疼痛或者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不能上班或参加社交活动;另一方面,患者对镇痛药物胃肠道不良反应认识的缺乏、不与医生主动沟通的倾向是传统NSAIDs的胃肠道不良反应高发的重要因素。尽管镇痛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很普遍(超过1/3的患者出现各种胃肠道症状);而61%的患者不知道或不担心镇痛药物的各种胃肠道反应;很少与医生讨论疼痛的治疗选择和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倾向于自行处理镇痛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因胃肠道不良反应而自行停药、减量、减少服药次数及改变饮食习惯的各有1/3)。

对NSAIDs的选择和应用可参考以下一些原则:

⑴针对不同疾病合理选用药物:每种NSAIDs作用各有偏重,应依据病情及药物的作用强度、起效时间及安全性进行选择。如RA患者炎性表现突出,多需长期用药,应选安全性高的药物,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以及COX-2选择性抑制剂如塞来昔布,或应用对胃肠道刺激小的前体型药物如非酸类药物萘丁美酮等。而OA患者、一般中等度骨骼肌损伤及其它炎性疼痛一般可选择作用快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外用剂型,注意避免长时间使用。

(2)个体化用药原则:NSAIDs的疗效和耐受性在患者中的个体差异性很大,对于不同的患者应该试用不同的药物(但应特别注意避免两种药物合用),摸索不同的有效剂量。

(3)判断有无使用禁忌证:需详细了解病史,如有活动性溃疡、胃肠道出血_、肝肾疾病、全

血细胞减少或心功能不全则慎用。应在治疗前及治疗期间定期检查血_尿常规、大便潜血和肝肾功能,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同时应避免其它因素对胃肠道的刺激。

5.2其他应用:退热,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某些肿瘤的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等

附:NSAIDs历史与展望

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NSAIDs具有神奇的、源远流长的历史。追溯到公元前约460年至377年希波克拉底曾经使用柳树皮来治疗骨骼肌肉疼痛;1763年的英国传教士爱德蒙特·斯通((Edmand Stone)第一次比较科学的描述将柳树叶煎液作为一种抗炎药;1828年德国慕尼黑药学教授约翰·布赫勒(Johann Buchncr)提取出柳树皮的有效成分水杨苷,次年汉立·里劳西(Henri Leroux)获得其结晶;水杨酸则是意大利化学家雷非·皮立亚(Raffaele Pieia)首次从水杨苷获得,1859年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柯比(Hermann Kolbe)完成了鉴定及合成其化学结构的工作,1874年水杨酸开始生产;鉴于水杨酸的胃肠道刺激性和不适的口感,1897年德国拜耳公司的化学家霍夫曼(Hoffmann)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随后拜耳公司的首席药理学家海里希·狄里舍(Heinrich Dresser)通过自身实验和随后的动物实验证明乙酰水杨酸具有良好的抗炎和镇痛作用,并于1899年注册了商品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此后的100多年来,阿司匹林深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作为NSAIDs的原形药并成为药物史上的一颗“常青树”。

1949年美国药品和食品署(FDA)批准了第一个开始使用NSAIDs名称的保泰松,但由于其有严重的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而被弃用。1950年英国布茨药厂(Boots Company)从数百个化合物中筛选出一个NSAIDs——布洛芬,从而开创了NSAIDs的发展新纪元,形成了“洛芬类”、“芬酸类”等一大批药物。1971年John Vanej发现NSAIDs是通过抑制COX进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达到抗炎镇痛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COX有两种同工酶;即COX-1为构建酶(生理酶),COX-2为诱导酶(病理酶);进一步阐明了NSAIDs的作用机制与不良反应的原因。随之,1980年出现了COX-2选择性抑制剂美洛昔康,20世纪90年代以来则涌现出COX-2选择性抑制剂,如罗非昔布(万络)、塞来昔布(西乐葆)和伐地考昔。

罗非昔布的教训非常深刻。时至今日,NSAID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受到了严峻的考验,首先是PGI2/TXA2平衡学说受到挑战,特异性选择性COX-2抑制剂是否优于非特异COX抑制剂?其次,目前有人提出除COX-1和COX-2外还存在COX-3,但COX-3的生理病理学意义如何?

再次,有人认为开发脂氧化酶(LOX)/COX双效抑制剂是今后发展方向,其理论依据是在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除COX外,另一重要酶系是5-LOX,只有同时抑制这两种酶才能既减少炎症介质PG、又能减少白三烯,从而避免产生心血管事件。目前已研发出第一个双效抑制剂利克屹龙(Licofelone),初步试验认为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与萘普生、塞来昔布相当,但耐受性很好。总之,上述问题均有待更多的循证资料加以解决,NSAIDs的前景依然光明。

A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不饱和脂肪酸.通常情况下,AA与细胞膜上磷脂呈结合状态,当组织受到刺激时,在磷脂酶(PLA2)作用下被释放.游离的AA在环氧酶(COX)和5-脂氧酶(5-LOX)的催化作用下分别生成前列腺素(PGs)和白三稀(LTs)两种炎性介质.而这两种炎性介质与炎症反应中出现的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例如:PGI2及PGE2对红斑,水肿,疼痛及发热起主要作用;LTB4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白细胞趋化因子,可促进白细胞向炎症部位游走.NSAIDs则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而发挥抗炎作用的

病理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病理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病理检查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我院在2018年 5月-2019年1月接受诊治的支气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30例,随机分 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为15例,对照组采用X线拍摄方式进行检查,观察 组采用病理检查方式——纤维支气管镜检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准确率。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检出准确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病理学检查技 术可以弥补影像学技术的缺陷,二者结合诊断疾病,可以有效地提高检查准确率,从而起到互为弥补的作用。选用合理的病理学技术方法,有助于病理医生观察器 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明确病因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病理检查技术;应用效果;X线 支气管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其常用的诊断方法为X线拍摄,但是X 线拍摄方式难以对支气管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因此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进行诊断[1]。采 用病理检查技术——纤维支气管镜检技术对支气管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可以起到重要的诊断 作用[2]。纤维支气管镜检技术不但可以准确确定病变的位置,提高了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本 研究选择我院支气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病理检查技术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研究选择我院在2018年5月-2019年1月接受诊治的支气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一共30例,男患者15例,女患者15例,年龄范围为50-65岁,平均年龄为56.15±3.23岁。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为15例,对照组男患者9例,女患者6例,年龄范围为 50-65岁,平均年龄为56.21±3.32岁;观察组男患者6例,女患者9例,年龄范围为50-65 岁,平均年龄为56.28±3.51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知晓 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X线拍摄方式进行检查。 观察组:采用病理检查方式——纤维支气管镜检技术。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准确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 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数据的分布趋势,P<0.05表示数据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检出准确率明显更高,P<0.05。(如表1) 3.讨论与结论 采用病理检查技术对支气管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可以起到重要的诊断作用。一般情况下,纤维支气管镜检技术可应用于肺部肿块的诊断,不但可以准确确定肺部肿块的位置,而且可 以诊断肿块的性质,大大地提高了肺部肿块的诊断准确率[3]。其次,该诊断技术还可以检出 癌细胞,对于隐性肺癌,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技术可以准确地检出癌细胞,可以及时发现支 气管的细微病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从而及时进行治疗[4]。相关研究人员选择 宫颈刮片和宫颈活检受检者,分别运用常规病理技术与新型快速病理诊断技术诊断。运用新 型快速病理诊断技术对活检组织滚片进行细胞学初诊,新型快速病理诊断技术开展所需空间小,无污染,诊断耗时短,与常规病理技术处理的宫颈刮片质量一致,能够满足病理细胞学 诊断的需求,提高了首次活检阳性检出率[5]。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检出准确 率明显更高,P<0.05。由此可见,与影像学检查技术对比,纤维支气管镜检技术更能够准确

优质护理服务在内分泌科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研究

优质护理服务在内分泌科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研究 发表时间:2016-01-25T11:38:10.6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作者:段琦[导读]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福建泉州加强优质护理服务在全院各个科室的应用,能够提升自身的护理效果,对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增强患者满意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段琦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福建泉州 36200)【摘要】目的:临床护理属于内分泌科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目的在于分析优质护理在内分泌科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以医院内分泌科护理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的效果实施优质评价。结果:在内分泌科实施优质护理的方式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升高,患者满意比例能够达98%以上,患者住院时间能够缩短三天到四天,患者的医疗费也同样得到有效的降低。 结论:在内分泌科采用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患者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都得到有效的降低,医护人员的素质有显著的提高,是值得推广的护理方式。【关键词】内分泌;优质护理;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262-02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医院内分泌科作为研究对象,规定该科为优质护理服务的示范区,该区共有60张床位,平均每月的入住率为52例,区内共有16名护士,年龄为(20~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6±1.2)岁。其中30岁以上护士为3名。主管护师为2名、护师为8名、护士为3名。所有护理人员都参与到优质护理服务中,对这些人员进行护理培训。选取2013年3月1日到2013年3月30日住院的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优质护理服务小组和对照组。其中优质护理小组为28人,对照组为24人。 1.2 方法 针对内分泌科对照组中24例患者,采用一般护理方式,所有护理人员做好护理记录。包括记录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尿量、大便量,凡是危重病人等。针对住院的危重病人,要做好危重病人护理单,详细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护理人员要加强与病人的沟通,让病人家属详细了解病人的情况。针对优质护理小组中的28人,确定为内分泌科作为优质护理示范区以后,首先要准备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区的实施方案。要求实施前期展开学习工作,组织全科所有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有关优质护理的内容,并利用考试,来评价护理人员学习效果。学习完成以后,展开有关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交流会,从根本上让全科护士了解优质护理示范区的实施的意义,并将该区进行专业的分组设置。内分泌科科室为了让护理人员更加具有责任心,公布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公示,将优质护理小组制定了分则护理机制,将其分为护理组组长、管床护士、值班护士三组,符合优质护理示范区的要求。要求每日查房中,每组护士查房的时候要做自我介绍,认真了解改小组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以及护理方式,加强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了解。在四个小组中,都印制了防跌伤以及防烫伤的标示,提示患者不要跌倒或者被烫伤,强化病人的风险意识。在病房中准备了患者意见簿、健康教育资料夹、内分泌科病友规范、患者作息制度要求、家属陪伴制度、健康教育资料以及进行分级管理的内容等,使患者或者家属能够随时阅览,对优质护理能够了解的更透彻。弱患者出入院,发放出入院相关流程,明确规定患者出院以及入院的流程,缩短了患者出入院办理的时间,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 1.3 统计学方式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得数据均,疼痛评分采用t进行检验,采用标准差(x-±s)表示;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采用检验,采用百分数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内分泌科作为优质护理示范区以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逐渐提升,满意率能够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另外,通过对患者健康调查中的发现,有百分之80以上的患者从健康教育过程中了解了很多相关护理知识,自身的护理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从患者住院时间这方面出发,能够比以往减少3d-4d左右,患者的自身护理水平也得到有效的提升、住院治疗费用同样也得到了相应的减少,能够减少10%左右,说明优质护理模式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其中针对选取的28例优质护理小组患者以及对照组中24例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具体见表1. 表1 患者满意度分析表名称人数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优质护理组 28 26 1 1 96.4% 对照组 24 18 4 2 91.7% 3.结论 关于满意度的有效提升:在内分泌科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从选取的对照组与优质护理组满意度调查表中得出,优质护理组的满意度能够达到96.4%,而实行基础性护理的对照组,满意度能够达到91.7%。基础护理与优质护理存在一定的差别。针对内分泌科室展开优质护理示范服务以来,该科室中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切实做到了以患者为中心,服务每一个患者,让每一个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提升。关于护理能力的提升:在内分泌科的护理过程中,还需要健全优质护理服务的制度,妥善落实各种护理制度。对于每次护理实践的学习,都采用护理考核的形式,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护理人员,采用单独培训的形式,直到考核通过。同时建立长期护理评价机制,能够体现优质护理的重要作用。这次选取的优质护理小组28例患者,针对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护理人员要在其中寻找不足,在内分泌科护理过程中寻找不足,查找自身的缺点,总结护理经验,为实现更好的服务目标奠定基础。加强优质护理服务在全院各个科室的应用,能够提升自身的护理效果,对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增强患者满意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优质护理服务在内分泌科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优质护理服务在内分泌科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研究优质护理服务在内分泌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内分泌科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给予研究组患者优质护理服务措施,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内分泌科护理措施。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记录。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好的护理服务一方面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得满意度,另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我院的护理质量,增添患者对医院的信誉度,从而为改善紧张的医患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优质护理服务值得在临床上被大力推广和应用。 标签:优质护理服务;内分泌科;临床应用;效果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优质护理服务在内分泌科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多[1]。优质护理服务是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满足患者的护理要求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优质的护理服务不仅对患者的治疗和患者身体的恢复起着积极的作用,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从而建立医院的良好形象。本文就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20例患者的护理体会进行分析研究,得到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内分泌科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男34例,年龄30~62岁,平均年龄(40±7.24)岁;女36例,年龄16~59岁,平均年龄(29±8.36)岁。研究组男36例,年龄31~63岁,平均年龄(41±7.72)岁;女34例,年龄16~60岁,平均年龄(29±8.72)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给予研究组患者优质护理服务措施,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内分泌科护理措施。 优质护理服务过程大概包括:进行系统的护理专业分组,具体包括心理护理组、强化治疗组、健康教育组、糖尿病护理组等,各个小组在完成其所属的护理任务之外,还组织开展护理会诊、护理查房,共同解决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难点[2]。大多数患者对自己的病情都不是很了解,比如说青春期的女性内分泌失调导致长痘或者月经不调,在其发病过程中很可能产生莫名烦躁、焦虑、恐慌、睡眠困难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向患者耐心细致地讲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专项点评制度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专项点评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肠外营养药物的应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保障对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使用,落实我院处方点评制度的要求,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特修订我院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专项点评制度。 一、组织管理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情况专项点评工作由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的处方点评管理组负责组织,肠外营养药物专项点评组成员进行实施,医务处、药学部共同协调相关工作。 二、肠外营养药物临床应用专项点评的依据 专项点评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药品说明书、相关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等,结合临床诊断和患者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点评。 三、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情况专项点评组组成 专项点评组由临床、药学、营养、护理等专业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并具备丰富的合理用药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 四、点评要求 (一)每年不少于4次专项点评。 (二)抽样方法:面向全院使用肠外营养药物的住院患者,根据临床使用的实际情况,按药物或按病区采用随机抽取方法进行评价。

(三)抽样率:每次不少于30例。 (四)专项点评组成员在点评后填写《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情况专项点评表》,双人复核并签名。点评表评价意见由小组集体讨论,专项点评组组长签名确认。 (五)专项点评组汇总点评意见,并向相关科室或处方医生、调剂药师反馈,反馈科室或人员接收后需签字确认。 (六)专项点评组最终形成评价意见,包括分析报告和整改建议及点评反馈情况汇总,提交医院处方点评管理小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小组负责将评价意见提交医务部、药学部及相关临床科室。 (七)专项点评中发现问题和持续改进情况,由处方点评管理小组呈报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 (八)点评工作应坚持科学、公正、务实的原则,有完整、准确的书面记录。 五、持续改进要求 持续改进一般采用分步运行模式,如遇涉及到医疗安全和质量等急待解决问题时,应限期整改。 (一)根据点评结果的评价意见与责任医生、药师进行有效沟通,不合理用药问题按要求整改。责任医生、药师对点评评价意见有异议,需说明理由或提供依据,与专项点评小组共同讨论研究,达成共识。仍有待商榷问题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处方点评小组召集相关专家进行讨论论证。 (二)已确认待整改问题,仍在同一医生处方(医嘱)中再次出

我院2020年处方点评药物临床应用评价分析报告

我院2020年处方点评药物临床应用评价分析报告 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卫生部实施的《处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药师应当对处方适宜性进行审核,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卫生部颁发《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规范医院处方点评工作。处方点评工作是了解临床用药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同时,加强处方审核,对不合理处方进行总结分析,也是促进药师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提高药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手段。因此,本院从开始进行不合理处方点评工作,每年进行总结评价,使得该项工作越来越规范。为更好促进此项工作,我们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2019年处方调配过程中记录的26张门/急诊不合理处方进行点评析,旨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本院门诊药房依照《办法》要求,电子处方经前台药师审核通过后与医师打印纸质处方供后台调配,审方中发现问题由专职药师及时与医师沟通解决,尽量避免不合理处方生成。对于审方过程中遗漏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及时解决的不合理处方,全部予以留存并记录,每月进行点评分析。本次研究资料来源于我科2019年筛选出的门/急诊不合理处方26张。 一、处方书写规范性 本院用回顾性研究方式,参考药品说明书、《办法》、《新编药物学》16版、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等,按照卫生部最新颁发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点

评标准,》从处方书写规范性及用药合理性角度,对门/急诊留存的不合理处方进行归类分析。本院2019年门/急诊处方不合理处方26张,占总处方的0.41%,处方合格率为99.59%。其中,书写不规范处方占不合理处方总数的24.55%,用药不适宜处方占不合理处方总数的75.4%。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中的常见问题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归纳成表,详见表 1(其中,*代表点评标准里没有,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 表1:书写不规范处方统计 检查内容 处方数/ 张占书写不规范 处方比例/% 占不合理 处方比% 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35 22.72 10.48 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 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 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 48 33.10 14.37 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 物处方 13 8.96 3.89 *处方前记与患者信息不符a非患者本人27 18.62 8.08 b年龄不符22 15.17 6.58 如表 1 所示: 1、书写不规范处方共15张。其中,普通处方用量超7日、急诊处 方用量超3日(以下简称“急3 慢7”,)且未加说明的处方和 内容缺项处方是构成书写不规范处方的最主要类型。处方用量超 “急3 慢7”规定未加说明。表现为医师未遵守“急3 慢7”规定

病理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病理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19-10-28T14:10:26.810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7期作者:周琨夫 [导读] 选用合理的病理学技术方法,有助于病理医生观察器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明确病因提供重要参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科,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目的:探讨病理检查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我院在2018年5月-2019年1月接受诊治的支气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30例,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为15例,对照组采用X线拍摄方式进行检查,观察组采用病理检查方式——纤维支气管镜检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准确率。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检出准确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病理学检查技术可以弥补影像学技术的缺陷,二者结合诊断疾病,可以有效地提高检查准确率,从而起到互为弥补的作用。选用合理的病理学技术方法,有助于病理医生观察器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明确病因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病理检查技术;应用效果;X线 支气管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其常用的诊断方法为X线拍摄,但是X线拍摄方式难以对支气管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因此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进行诊断[1]。采用病理检查技术——纤维支气管镜检技术对支气管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可以起到重要的诊断作用[2]。纤维支气管镜检技术不但可以准确确定病变的位置,提高了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本研究选择我院支气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病理检查技术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研究选择我院在2018年5月-2019年1月接受诊治的支气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30例,男患者15例,女患者15例,年龄范围为50-65岁,平均年龄为56.15±3.23岁。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为15例,对照组男患者9例,女患者6例,年龄范围为50-65岁,平均年龄为56.21±3.32岁;观察组男患者6例,女患者9例,年龄范围为50-65岁,平均年龄为56.28±3.51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X线拍摄方式进行检查。 观察组:采用病理检查方式——纤维支气管镜检技术。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准确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数据的分布趋势,P<0.05表示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检出准确率明显更高,P<0.05。(如表1) 3.讨论与结论 采用病理检查技术对支气管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可以起到重要的诊断作用。一般情况下,纤维支气管镜检技术可应用于肺部肿块的诊断,不但可以准确确定肺部肿块的位置,而且可以诊断肿块的性质,大大地提高了肺部肿块的诊断准确率[3]。其次,该诊断技术还可以检出癌细胞,对于隐性肺癌,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技术可以准确地检出癌细胞,可以及时发现支气管的细微病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从而及时进行治疗[4]。相关研究人员选择宫颈刮片和宫颈活检受检者,分别运用常规病理技术与新型快速病理诊断技术诊断。运用新型快速病理诊断技术对活检组织滚片进行细胞学初诊,新型快速病理诊断技术开展所需空间小,无污染,诊断耗时短,与常规病理技术处理的宫颈刮片质量一致,能够满足病理细胞学诊断的需求,提高了首次活检阳性检出率[5]。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检出准确率明显更高,P<0.05。由此可见,与影像学检查技术对比,纤维支气管镜检技术更能够准确地检出支气管疾病。尤其是支气管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影像学技术往往仅能确定肿瘤的位置,难以及时发现肿瘤细胞,从而导致患者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 综上所述,病理学检查技术可以弥补影像学技术的缺陷,二者结合诊断疾病,可以有效地提高检查准确率,从而起到互为弥补的作用。选用合理的病理学技术方法,有助于病理医生观察器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明确病因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黄焕文,赖彦华.供肾活组织检查在组织病理学评估中的应用及展望[J].器官移植,2019,10(2):206-208. [2]吴东波,陈恩强,白浪, 等.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及病理学诊断中的相关技术及应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8,34(11):2295-2299. [3]王磊,丁永玲,周洁, 等.新型快速病理诊断技术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癌穿刺检查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9,25(12):1904-1908. [4]王聪.90例乳腺疾病患者应用DR乳腺钼靶X线摄影技术诊断的效果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9,16(26):348-348. [5]王磊,丁艳,高蓉, 等.新型快速病理诊断技术在基层医院宫颈病变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9,26(9):1065-1069.

食品营养与健康 2.1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

10-2.1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 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除母乳外,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在质和量上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要。 食品的营养价值是指食品中所含营养素和热能,能够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包括了营养素的种类是否齐全、数量及其相互比例是否合理以及能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程度。营养价值有高低之分,含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及比例适宜,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利用的食物,营养价值相对较高;否则,其营养价值相对较低。(图片10-1) 食物的营养价值具有相对性、差异性和易变性的特点。 几乎所有天然食物中都含有人体所需要的一种以上的营养素,但没有一种食品的营养价值能完全满足人体的需要;不同的食物中热能和营养素的含量不同,同种食物的不同品种、不同部位、不同产地、不同成熟程度之间也会有差别;食物的营养价值也会受储存、加工和烹饪的影响;有些食物中存在天然的抗营养因素或有毒物质。 所以能够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就可以指导我们科学地选取食品和合理地搭配营养,平衡膳食,从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图片10-2)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食物的营养素密度与能量密度两个概念。 营养素密度是指食物中某营养素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营养素密度公式表示为,一定量食物中的某营养素含量,除以该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RNI或适宜摄入量AI值。 公式为: 营养素密度=一定量食物中的某种营养素含量/该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RNI 或适宜摄入量AI 食物的能量密度是指食物中所含有的能量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这里的人体需要,是以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为依据的。能量密度公式表示为,一定量食物提供的能量,除以能量推荐摄入量RNI值。 公式为: 能量密度=一定量食物提供的能量/能量推荐摄入量RNI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食物营养质量指数(INQ)及其应用。

营养代谢车的医疗与临床应用

营养代谢车的医疗与临床应用 现代医学研究资料表明,蛋白质、脂肪和糖(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全过程的三大营养素,是人体产生能量的源泉,其平衡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疾病治疗和生命安全。如脂肪必须有碳水化合物的存在才能被彻底氧化,缺乏了碳水化合物就会导致酸中毒而出现低血糖症状;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如果过剩,都会转化成脂肪积存在人的体内造成肥胖,进而引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由此可见,只有保持三大营养素的平衡,才能使能量供给处于最佳状态,使人获得健康。 代谢车是通过使用代谢监测系统测定能量的消耗量、二氧化碳的产生量、氧气的消耗量来计算三大营养物质在能量消耗中的构成,并得出三大营养素在人体的代谢情况与平衡状况,从而使医师通过这些精确的数据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配比适当的营养支持。 监测能量代谢的意义是指导营养支持。目前,实际测量患者的能量代谢, 分析决定营养物质的需要量与比例, 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已成为临床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代谢车的产生使临床动态、连续、精确的为各类患者实施能量测量成为可能, 并且简便易行。 代谢车的临床运用面十分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各科,能够对各类创伤感染类病人、肿瘤病人、危重病人及慢性病、老年病患者进行代谢检测,即时校正错误的支持模式,调整能量供给,改善病人的呼吸功能、减轻肝肾负担,增强病人的体质并提高其免疫力,为病人的抢救、治疗、康复等工作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临床营养支持和保障。 同时,在预防保健方面,代谢车更能发挥其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方便面、洋快餐等速食食品受到很多人的青睐,但如果长期食用而不注意营养的搭配,将为健康留下很大的隐患。肥胖、营养不

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 机抽选2016年8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血常规检验标本850个,对所选 取的850个血常规检验标本进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对比分析自动血细胞分 析仪与形态学检测结果。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中报警提示阴性率为69.18%(588/850),报警提示阳性率为30.82%(262/850);镜检结果阴性率为86.71%(737/850),阳性率为13.39%(113/850)。两种检查方式结果差异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血涂片细胞形态 学检查各具优点,二者结合应用可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检查质量。 【关键词】血常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细胞形态学;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2-0259-02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当下已成为血常规检验的常规检查方式,该技术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血常规检查效率,解放了劳动力[1]。但对于部分异常检查,全自动血 细胞分析仪也具备一定的局限性。为探讨分析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方式在血常规检 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本研究以我院近期采集的850个血常规检查标本作为研究 对象进行分析研究。 1.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所收集的850个血常规检验标本均来自我院门诊血常规检验。 1.2 方法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方法在检测前,先对仪器进行校对,确定仪器为最 佳测定状态。同时测定标准品、质控品,待仪器标准化后,按照使用流程进行相 关操作。形态学检验方法,通过真空采血方式,抽取静脉血2ml,充分混匀后, 进行检查。检测时间为采血后的1小时内。先将血液标本在瑞氏染色体中染色处理,完成后染色处理后,通过显微镜观察血细胞形态、数量、分类情等。WBC、RBC、PLT计数方法均为显微镜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按照相关质控规定进行。并确认以上标本的检测、复检时间均在5天内完成,以避免标本变异影响检测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 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中报警提示阴性率为69.18%(588/850),报警提 示阳性率为30.82%(262/850)。血细胞涂片镜检阴性率为86.71%(737/850),阳 性率为13.39%(113/850)。两种检查方式结果差异显著χ2=8.9380,P=0.0028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幼稚粒细胞检查中,仪器报警48次,镜检 阳性19次,其符合率为39.58%;对杆状粒细胞的检测中,仪器报警57次,镜检 阳性28次,其符合率为49.12%;对红细胞形态异常检查中,仪器报警74次,镜 检阳性31次,其符合率为41.89%;对单核粒细胞的检查中,仪器报警31次,镜 检阳性11次,其符合率为35.48%;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查中,仪器报警27次, 镜检阳性15次,其符合率为15.27%;对原始细胞的检测中,仪器报警24次,镜 检阳性9次,其符合率为37.5%。 3.讨论

基本药物合理应用知识技能竞赛试题及答案

基本药物合理应用知识技能竞赛试题 单位名称:考号:姓名:专业: 成绩:分 一、单选题:30分(共30题,每题1分) 请在()或线处填写选择答案前的字母。 1.关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补液原则,以下哪项是正确的。() A.先慢后快,先胶体液,后晶体液 B.先快后慢,先胶体液,后晶体液 C.先慢后快,先晶体液,后胶体液 D.先快后慢,先晶体液,后胶体液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小时内不宜应用洋地黄类药物。 A.6 B.12 C.24 D.48 3.以下哪种药物服药期间舌苔及大便呈灰黑色,停药后即自行消失,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及孕妇禁用,且不能与抗酸药同时服用。 A.雷尼替丁 B.法莫替丁 C.多潘立酮 D.枸橼酸铋钾 4.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和尿中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明显升高,一般高于正常值上限的倍以上。 A. 0.5 B.1 C.2 D.3 5.糖皮质激素用于控制哮喘的首选给药途径为。 A.吸入 B.口服 C.肌内注射 D.静脉应用 6.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时,当白细胞为多少时应停用抗甲状腺药物。 A.低于3×109/L B.低于4×109/L C.高于3×109/L D.高于4×109/L 7.降颅内压治疗脑梗死时,甘露醇的常用剂量为,每日最大剂量为。 A.0.15~0.5g/kg,3g/kg B.0.35~0.5g/kg,3g/kg C.0.25~0.5g/kg,2g/kg D.0.5~0.75g/kg,2g/kg 8.以下哪种药物是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 A.阿司匹林 B.泼尼松 C.青霉素 D.红霉素 9.对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首选对有效的抗菌药物。

A.革兰阳性球菌 B.溶血性链球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化脓性链球菌 10.治疗妊娠期细菌性阴道病的首选方案为。 A.克林霉素300mg,口服,每日2次 B.甲硝唑阴道栓(片)200mg,每日1次 C.甲硝唑400mg,口服,每日2次 D.2%克林霉素软膏5g,阴道上药,每晚1次 11.雌激素适用于青春期功血,可用乙烯雌酚,每6~8小时1次,血之后每3日递减1/3量,维持量每日。 A.2mg,1mg B.1~2mg,1mg C.1 mg,1mg D.1~2 mg,2mg 12.宫缩乏力潜伏期可使用盐酸哌替啶,用法为,4小时后阴道检查。 A.50mg肌内注射 B.100mg静脉注射 C.50mg静脉注射 D.100mg肌内注射 13.花红片(颗粒、胶囊)方中,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为君药。 A.一点红 B.鸡血藤 C.桃金娘根 D.白花蛇舌草 14.艾附暖宫丸方中为君药,临床主治月经后期、月经过少及。 A.黄芪,带下病 B.当归,痛经 C.当归,带下病 D.黄芪,痛经 15.珍珠明目滴眼液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干涩昏花、视力疲劳。 A.天行赤眼 B.溢泪症 C.睑弦赤烂 D.圆翳内障 16.辛芩颗粒药物组成包括细辛、黄芩、荆芥、防风、白芷、苍耳子、黄芪、白术、桂枝、石菖蒲。其中黄芪、白术、为君药,主治鼻窒、。 A.细辛;鼻鼽 B.防风;鼻鼽 C.细辛;鼻渊 D.防风;鼻渊 17.口腔溃疡散药物组成包括青黛、枯矾、冰片。其中为君药,主治口疮,。 A.枯矾;口糜 B.青黛;口糜 C.青黛;牙宣 D.枯矾;牙宣 18.下列药物中属于辛凉解表药物的是。 A.九味羌活丸 B.感冒清热颗粒 C.正柴胡饮颗粒 D.银翘解毒丸 19.糖尿病患儿感冒时禁用。

食物营养价值评价(精)

食物营养价值评价 一、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 食物的营养价值:是指食物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素和能量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 影响食物营养价值的因素: 种类:营养素的种类是否齐全 数量:是否能满足人体的需要 比例:营养素之间的比例是否适宜 其他:★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利用程度 ★储存、加工和烹调的影响 (一)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 1、测定方法: 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微生物法、酶分析法 实际工作中,常通过查阅食物成分表,计算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和他们之间的各种比值,初步评定食物的营养价值 2、评价: 营养素的种类和营养素的含量越接近人体需要,表示该食物的营养价值就越高 (二)营养质量指数 营养质量指数(index of nutritional quality,INQ ):指营养素密度与能量密度之比,是Hansen 在1979年推荐作为评价食物营养价值的指标。公式如下: 营养素密度:指食物中某种营养素含量占参考摄入量的比 能量密度:指该食物中所含能量占参考摄入量的比 1、INQ 的计算方法: (1)查《食物成分表》,找出某种营养素含量; (2)查膳食中国居民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确定某一人群能量与营养素膳食参考摄入量; (3)计算某种食物的营养素密度: 公式: 营养素密度=营养素含量/该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INQ 某营养素密度 某种营养素含量/该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所含能量/能量参考摄入量 能量密度

(4)计算某种食物的能量密度: 公式: 能量密度=能量含量/能量素参考摄入量 (5)计算某一食物中营养素INQ值: 公式: INQ=营养素密度/能量密度 2、评价 (1)INQ=1:表示食物的该营养素与能量含量对该摄入量的人的营养需要达到平衡; (2)INQ>1:表示食物该营养素的摄入量高于能量,故INQ≥1,为营养价值高;(3)INQ<1:表示此食物中该营养素的摄入量低于能量的摄入,长期食用此种食物可能发生该营养素的不足或能量过剩,其营养价值低。 (三)食物利用率 食物利用率:是指食物进入体内后被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程度。 公式: 食物利用率=(饲养期间动物的增重值(g)/饲养期间总的饲料消耗量(g))*100% (1)意义:常用于整体食物或混合食物的营养评价。常被作为新食物资源、婴幼儿食品的评价方法。 (2)方法:一般用动物饲养方法来测定,选用成长期的大鼠或小鼠,计算饲料利用和体重增加的多少 (3)影响因素: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能量 (4)评价:结果的百分数越高,说明该食物在体内越能够充分利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反之则该食物的营养价值较低。 (四)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简称血糖指数:指餐后不同食物血糖耐量曲线在基线内面积与标准糖(葡萄糖)耐量面积之比,以百分比表示。 1981年由美国Jenkins提出。 公式: GI=(某食物在食后2h血糖曲线下面积/相当含量葡萄糖在食后2h血糖曲线下面积)*100% 食物血糖耐量曲线: 被试者在清晨抽血测定空腹血糖浓度,然后一次服用100g(或1.75g/kg体重)葡萄糖,隔0.5、1、2小时各测定血糖一次。以时间为横坐标,血糖浓度为纵坐标,绘成曲线如图1,此曲线一般称糖耐量曲线。

医院药物临床应用评价制度2016版

药物临床应用评价制度 1 目的 为加强处方质量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 2 范围 适用于全院。 3 定义和分类 药物使用评价(Drug use evaluation,DUE),是依据相关法规、技术规范对处方书写规范性与药物临床使用适宜性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与用药有关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干预和采取适宜的改进措施。 4 内容 4.1 确定职责任务 4.1.1 医院药事会下设处方点评专家小组,负责领导医院处方和医嘱点评工作。处方点评专家组负责制定并完善更新处方点评工作制度与实施细则。 4.1.2 处方点评的具体工作由医务处、药剂科、院感科、检验科等部门工作人员组织实施。 4.2 确定评价的范围与目标 4.2.1 每月点评门急诊处方100张 4.2.2 每月点评住院医嘱30份(药物包含国家基本药物、血液制品、中药注射剂、肠外营养制剂、抗肿瘤药物、辅助治疗药物、激素等临床使用) 4.2.3 抗菌药物专项点评(每月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所开具的处方进行点评,重点关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围手术期(尤其是Ⅰ类切口)的预防用药以及重症医学科、血液科、外科、呼吸科等科室抗菌药物应用) 4.3 建立药物使用评价标准

处方点评专家组依据各专科诊疗指南、专家共识及相关文献建立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抗菌药物要建立特殊级抗菌临床应用评价标准。对某一案例用药是否适宜有争议时,应由点评专家组裁定。处方点评结果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包括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4.4 实施动态监测、收集数据 点评工作组将处方和医嘱点评数据每月做一次汇总,并与同期数据比较,形成点评报告。同时将该报告交给医务处、门诊部和专家组审阅,必要时交给分管院长审阅。 4.5 数据分析,公布点评结果与超常预警 点评专家组根据适时公布点评报告,针对有特殊异常情况进行超常预警 4.6信息反馈、干预、改进 针对点评报告中指出的不合理用药现象,临床科室可以提交书面报告申诉一次。若经过专家组最终裁决不合理用药属实的,临床科室立即整改。对于不合理用药现象较严重的科室或个人,与绩效挂钩,扣除一定数额的奖金。 4.7检查评估干预结果与后续追踪 点评工作组针对不合理用药的科室和个人,三个月后进行回头看,查看有无整改。每年进行一次点评工作小结,汇总全年工作量,指出存在问题,明确来年工作计划与重点。

MNA营养评价法

MNA营养评价法 1.筛选(按不同程度给予量化评分) 1)既往3个月内是否由于食欲下降、消化问题、咀嚼或吞咽困难而摄食减少? 0=食欲完全丧失1=食欲中等度下2=食欲正常 2)既往3个月内体重下降 0=大于3kg 1=不知道2=1~3kg 3=无体重下降 3)活动能力 0=需卧床或长期坐着1=能不依赖床或椅子,但不能外出2=能独立外出4)既往3个月内有无重大心理变化或急性疾病? 0=有1=无 5)神经心理问题 0=严重智力减退或抑郁1=轻度智力减退2=无问题 6)BMI(kg/m2) 0=小于19 1=19~小于21 B2=21~小于23 3=大于或等于23 筛选总分(14):≥12 正常,无需以下评价 ≤11 可能营养不良,继续以下评价 2.评价 7) 独立生活(无护理或不住院)? 0=否1=是 8) 每日应用处方药超过三种? 0=是1=否 9)褥疮或皮肤溃疡? 0=是1=否 10)每日几次完成全部饭莱? 0=1餐1=2餐 2=3餐 11)蛋白质摄入情况: * 每日至少一份奶制品? A)是B)否 * 每周二份以上荚果或蛋?A)是B)否 * 每日肉、鱼或家禽? A)是B)否 0.0=0或1个“是”0.5=2个“是” 1.0=3个“是” 12)每日二份以上水果或蔬菜? 0二否1二是 13)每日饮水量(水、果汁、咖啡、茶、奶等): 0.0=小于3杯0.5=3~5杯 1.0=大于5杯

14)喂养方式: 0=无法独立进食1=独立进食稍有困难 2=完全独立进食 15)自我评定营养状况: 0=营养不良1=不能确定2=营养良好 16)与同龄人相比,你如何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0.0=不太好0.5=不知道 1.0=好 2.0=较好17)中臂围(cm): 0.0=小于21 0.5=21~22 1.0=大于等于22 18)腓肠肌围(cm): 0=小于31 1=大于等于31 评价总分(16): 筛选总分: 总分(30): 17~23.5:有营养不良危险 <17:营养不良 MNA分级标准:总分≥24表示营养状况良好; 总分17—24为存在营养不良的危险, 总分<17明确为营养不良。’

基本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竞答试题

. 市公立医院药学技术人员 基本药物合理使用知识技能竞赛试题 单位 笔试部分 一、单选题(每道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共40题,每题1分) 1. 抗炎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A. 氢化可的松 B. 强的松 C. 泼尼松 D. 地塞米松 2. 尤其适用于伴有精神症状的儿童癫痫患者的药物是() A. 苯妥英钠 B. 卡马西平 C. 丙戊酸钠 D. 乙琥胺 3.黄连上清丸的功效是() A.清肝胆,利湿热B.散风清热,泻火止痛 C.清热解毒,化瘀凉血D.清肝利肺,降逆除烦 4. 对《省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目录》中的妇、儿专科非专利药品、急(抢)救药品、基础输液、临床用量小的药品等,实行() A .定点生产 B .谈判采购 C. 集中挂网采购 D. 招标采购 5.完整的药品调剂流程不包括() A. 审方 B. 调配 C. 核对 D.用药咨询 6.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办发〔2015〕7号文件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实施意见》医疗机构每种药品的采购剂型及每种剂型对应的规格原则上不超过的种数是() A 5,3 B 4,2 C 3,2 D 3,1 7.关于螺酯的介绍错误的是() A. 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相似 B. 为弱效利尿剂 C. 起效慢,维持时间久 D.肾功能不良者适用 . . 8.以下板蓝根主治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肺胃热盛致咽喉肿痛B.急性腮腺炎C.腮部肿胀D.阴虚火旺致咽喉肿痛 9. 缩宫素对子宫作用的特点不包括() A. 大剂量可使子宫平滑肌发生强直性收缩 B. 作用与体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有关

C. 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的作用与正常分娩相似 D. 对子宫血管有收缩作用 10. 对采购周期新批准上市的药品,根据疾病防治需要,在经过药物经济学和循证医学评价后,可另行组织集中采购。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周期原则上不少于的年限是() A. 5 B. 4 C. 3 D. 1 11.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长程治疗方案制订需三级医院、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的要() A. 分泌专业主治医师以上,分泌专业住院医师以上 B.分泌专业主治医师以上,分泌专业主治医师以上 C.分泌专业主治医师以上,相应学科主治医师以上 D.相应学科主治医师以上,相应学科主治医师以上 12.理中丸的使用注意事项是() A.脾胃虚寒者慎用B.湿热中阻者忌用C.中焦虚寒者慎用D.寒凝气滞者慎用 13. 双香豆素伍用,后者抗凝血作用降低是由于() A.酶促作用B.酶抑作用C.竞争血浆蛋白的结合D.改变胃肠道的吸收14.下列选项中,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功效的中成药是() A.感冒清热颗粒B.参丸C.藿香正气水D.正柴胡饮颗粒 15.对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进行检查、审核及结算的部门是() A.统筹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B.社保经办机构 C.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D.统筹地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16. 医院应将药品收支纳入预算管理,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支付货款,在药品到货后24小时验收确认,从交货验收合格到付款不得超过的天数是() A. 7 B. 15 C. 30 D. 45 17.有滋阴清肺,止咳平喘功能的中成药是() A.子降气丸B.七味都气丸C.固本咳喘片D.蛤蚧定喘胶囊 18.患者,男,75岁,因“右手震颤一年伴右侧肢体活动迟缓半年”入院。既往有前列腺肥大. . 史。本次入院体格检查面具脸。右手静止性震颤伴右上肢肌力齿轮样增高,动作迟缓。该患者禁忌使用的药物是() A.罗匹尼罗B.多巴丝肼C.苯海索D.金刚烷胺 19.以下不属于胰岛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是() A.皮下注射0.5~1小时开始生效,维持时间5~7小时 B.静脉注射10~30分钟起效,持续时间0.5~1小时 C.腹壁吸收最快,上臂外侧比股前外侧吸收快 D.20%与血浆蛋白结合 20.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基层医务人员收入的影响是() A. 不会影响,得到有效保障 B. 会影响,但得到有效保障 C. 不会影响,得不到有效保障 D. 会影响,得不到有效保障 21.关于冰硼散,说法错误的是() A. 孕妇禁用 B. 哺乳期妇女禁用 C. 虚火上炎者禁用 D. 热毒蕴结者慎用 22.多重耐药菌的对应缩写为() A.CRE B.PDR C.KPC D.VRE 23.某慢性酒精性疾病的患者,在你的病房住院。护士告诉你该患者在住院期间还饮酒。你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