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影评

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

——《建国大业》影评

在共和国60华诞之际,在全国上演了一场视觉盛宴,即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的公演,影片以四十年代抗战胜利直至建国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同舟共济、肝胆相照、风雨同舟、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对新时期祖国的和平统一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这部影片作为新时代的主旋律电影,与旧时期的主旋律电影相比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将具革命教育意义的主旋律电影拍得更加生动,人物性格更加丰满,镜头语言更加丰富。《建国大业》完全改变了过去我们对革命历史题材,对领袖人物的塑造的方法,过去我们把弘扬主旋律,是把电影当作一个教育,说这段历史给观众看,现在把它当作一个电影来做,它只是题材不同,制作过程中关于电影的节奏,关于电影的叙事风格、关于电影现代性的结构方式都进行了许多处理和变革,主要因为拍出的电影多数是年轻观众看,只有新的电影形态、现代化的电影结构才能吸引观众。

影片场景镜头和人物塑造上:

影片中一系列镜头的充分展示导演的创意,飞机划过云层,机身斑驳可见的画面;炸弹倾斜而下,从天而降飞向银幕;上海的激战过后,士兵遍地睡眠场景里的走位与大量群众演员的配合;氤氲细雨的中山陵,中正一行人款步间,伴着摇臂摄影机从高到低移动,而走过的一段路的片段与期间关于权术的谈话;大量的二人对话场景,围绕着人物快速旋转的摄影机,影片的摄影技术充分展示电影魅力,刻画时代特征和人物,达到了很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建国大业》在领袖的品格、勇气和精神塑造上,更加人性化、生活化,充分展示出领袖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细节,把领袖形象进行了亲民化的展现。特别令人难忘的是领袖们醉酒的那一场,淮海战役胜利当晚,毛泽东等5位中央领导喝酒狂欢,一贯温文儒雅的周恩来,此时不顾形象敞开领子大碗喝酒,高唱《国际歌》,微醺的毛泽东张着嘴,微笑着歪倒在一边,轻快的华尔兹背景音乐响起。作为献礼国庆的主旋律影片,这种“奔放”的领袖在以前主旋律影片从未出现过,这部影片一改以往影视剧中领袖人物正襟危坐、深沉严肃的面孔,可谓是有点“特立独行”。

在《建国大业》中,领袖人物也突破了以前的“高、大、全”形象,打破了以前荧幕上的“完美”,更多地展现其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因而显得更加逼真、亲切、可信。比如有一场戏说到政治局夜里开会,毛主席把灯吹灭,说开会能听见就行了不用看,众领导人调侃“真成开黑会了”,颇显幽默。又比如一向形象儒雅的周恩来在冯玉祥被暗杀后大发脾气,毛主席跑了两条街还买不到香烟,毛主席在锦州战役前因为紧张爬到了屋顶上等这些情节的铺陈,使得荧幕上塑造的领袖人物贴近了老百姓,拉近了观众和他们的距离。蒋介石也是被赋予了最多性格层次和细节的人物,在李宗仁当选副总统的一场戏中,票选前的冷语相讥,公布结果后李宗仁主动前来与蒋介石握手,蒋伸出手却转而鼓掌将李晾在了一边,这一系列的动作很清晰地勾勒出了蒋介石作为一个玩弄权术的政治家暗流汹涌的内心世界。退守台湾的蒋介石最后下令取消了对北京的空袭,直接原因是美国拒绝了国民党飞机在釜山加油的请求,这实际上是给了蒋介石一个台阶,被人打得落荒而逃之后再偷摸回来砸人家玻璃来泄愤,那他失去就不仅仅是国土和民心了。于是一个凄凉的老人感叹:是国民党打败了国民党啊!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影调、色调,表现出蒋介石的那种孤立无援最后凄惨的感觉。

本片很巧妙地运用蒙太奇手法将故事分成两条主要的线索来讲述。而以毛泽东与蒋介石为首的两个阵营,影片则采取分开刻画,用一个个事件表现出双方的利害关系及人物性格。于是,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好比毛泽东与厨师之间的对话,显示出无比的亲切感,使得人物更贴近老百姓;以及蒋介石对蒋经国感叹的那番“亡国论”,充分体现出当时老蒋那无奈、矛盾的心理状态。

从影片的配乐上:

《建国大业》的音乐一改以往主旋律影片中一味使用恢弘音乐做背景的做法,将音乐更多的融入到剧情中,做到了用音乐来打动人。影片音乐一改以往正邪对立的简单做法,显得更加人性化,毛泽东等五人在庆祝胜利那场戏中,不仅在画面的表达上有着很大的突破,更是出现了吉他的音乐,在那首激情昂扬《国际歌》结束后,一段宁静悠远的吉他演奏,使影片进入了第一个高潮。同样用音乐将影片推往高潮的还有毛泽东阅兵的那段戏,虽然那段戏也用了宏大的交响乐,但其出发点是为了表现毛泽东那时内心的波澜,极具打动人。而在音乐方面更大的改变则是在表现蒋介石时的音乐,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蒋介石步步溃败之时,音乐的基调多是一种苍凉的无奈,影片结尾蒋介石站立在门边的颓废身影,将会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个让人难以忘记的画面,而这也要归功于当时音乐的精彩。

《建国大业》全片几乎是由写意性的背景音乐铺满的,而且并没有简单地用正反方不同风格的主题音乐来简单地表明创作者的倾向性,这一方面保持了情绪的连贯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对传统意义上的对立方做脸谱化的政治图解。最华彩的音乐段落出现在政协会议召开之后,人声加单簧管,体现了时代的主题,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营造了胜利的气氛。

影片的配乐起到了不少奇妙的作用,每当国民党人物登场立马低八度的沉闷下压而共产党的出现则常常伴随着高扬雄壮的奏乐,这当然也符合当时的形势,而当镜头在老蒋伴着潇潇雨声伫立檐下慢慢拉远,这时一个稚嫩的童声却轻轻唱起,一颗泪珠伴在老毛深情的军礼中慢慢滑落。影片的配乐和音效整体上厚重沉郁的配乐主旋律不断响起外,男声哼唱的意外一鸣惊人,提琴饱含深情的润色,以及吉他的撩拨心弦都是难得的情绪催化剂。

在欣赏电影过程中,乐音和画面分别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和视觉,通过不同的神经系统传输到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乐音与画面相互间的密切关系及稍纵即逝的特点,使观众几乎无法分别对乐音和画面产生的知觉。在大力弘扬主旋律时提倡艺术的多样化和不断创新,促进电影艺术与技术的有机融合,开创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新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