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城市病诊断与治理新思路

中国大城市病诊断与治理新思路
中国大城市病诊断与治理新思路

中国“大城市病”诊断与治理新思路——基于公共品供给视角2013年07月23日11:31 来源:《中国经济问题》2012年6期第25~32页作者:刘成

玉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5

【内容提要】集中于大城市的政治资源吸引和驱使着包括财政、教育、医疗、就业及安全保障等在内的公共资源聚集于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进而造成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过度密集。这种过度集中的公共品供给格局是形成和加剧我国“大城市病”问题的根源之一。为此,本文提出:强化人大主导的公共资源分配机制;弱化行政主导和国有垄断,加强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完善公众参与和制衡的监督评价机制;按照人口比例安排大中小城市的公共财政支出;新增公共品尽量往中小城市倾斜;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适当分离;公权机关和大型公众服务机构逐步撤离市中心。

【关键词】“大城市病”公共品供给政治资源交通拥堵

【作者简介】刘成玉,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610074。

一、引言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51.27%,已进入了城市化中期和加速发展阶段。而且大城市和特大城市①数量越来越多,1990年和2000年全国大城市数量分别只有59座和94座,到2010年就达到了236座,其中特大城市63座,全球5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四分之一都集中在中国。

②从国际经验和中国现实来看,我国的大型城市正步入“城市病”集中暴发期。有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市区人口在2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都存在“大城市病”(张广威,2011)。为此,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医治“大城市病”,学界对此问题也进行了广泛讨论。在此背景下,本文拟对中国“大城市病”的形成机理与治理方略做深入探讨。

学术界把由于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以及大城市的某些区位,所引发的对城市经济、环境、公共秩序及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称为“大城市病”。

现有研究多基于人口、城市化道路与模式、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及公共产品供给等视角对“大城市病”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大致形成了如下结论:

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是导致“大城市病”问题的直接原因,因而完善人口迁移与居住政策,控制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就成为了各大城市治理“大城市病”的共同选择。如2011年北京市地方“两会”前夕,一些委员甚至提出,要控制低端就业人口进入北京,并且有超过10个区县公布了未来的人口规模控制数字。吴冕(2011a)认为,我国的“大城市病”与不恰当的城市化道路与模式有关,包括“过速”型城市化和“虚胀”型城市化;秦晖认为,“土地财政”既是中国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和重要推手,也是导致我国“大城市病”的重要病因,“现在很多城市化是人为的,变成地方政府生财的一个途径了”。

③因此,需要矫正城市化推进模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经济发展实际,推行适度、公平、效率、稳定与可持续性城市化。王桂新(2011a)认为,城市规划对城市运行效率和可持续性产生着决定性作用,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是形成和加剧“大城市病”的直接原因。因此,需要按照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地规划大城市规模、梯级结构和空间布局。

科学有效的城市交通体系,可以在很大限度上缓解和化解“大城市病”,我国的“大城市病”与公共交通发展滞后有直接关系。为此,学者们提出了“大城市公交优先”的交通发展战略,尤其强调要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在公共资源供给方面的研究结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公共资源在不同层级城市之间配置不均衡。汪玉凯认为,中国的基础设施还不均衡,大城市基础设施完备,而中小城市欠账太多;

④王悦荣(2010)利用2003-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很低,处于非均等和极为不均等状态。第二,公共资源的过度集中分布,必然导致和加剧“大城市病”。吴冕(2011b)和王桂新(2011b)认为,公共资源,尤其是优质公共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造成大中小城市之间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差距过大,这是形成和加剧“大城市病”的根源之一。第三,行政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导致了公共资源向大城市过度集中。亨德森(2007)认为,当财政政策和资本市场向某些高行政级别的大城市倾斜的时候,会鼓励人口向这些城市过度集中;邵益生认为,长期以来行政主导的资源分配模式让公共投资及其形成的公共产品的大部分留在了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使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了这些城市,这是形成“大城市病”的基础病因;⑤李铁也认为,我国城市之间巨大的行政等级差别形成了其调动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能力的天壤之别,自然而然地,社会人口在选择就业、创业与生活地点时总认为城市行政级别越高越好。⑥第四,学界专门针对公共产品供给均衡的“大城市病”治理方略并不多,但也有学者提出了实现城乡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公共资源配置的均等化主张,如张晓山建议,通过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最终可以缓解以至消除“大城市病”。⑦

通过对现有成果的回顾梳理发现,学界已经关注到公共资源供给不均对“大城市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但关注度还不够,对公共产品供给不均衡影响“大城市病”机理、基于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公共产品供给差距,以及如何实现大中小城市及大城市中心和郊区之间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学界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重点对我国不同层级城市之间公共品供给差距及其对“大城市病”影响的机理进行理论解析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公共品均衡供给视角的“大城市病”治理方略。

二、我国公共品供给过度集中于大城市

鉴于公共产品类型繁多、层次复杂,本文将重点分析政治资源、财政投入,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公共安全等几类与现今中国“大城市病”关联度较高的公共资源、要素的聚集情况。

政治资源高度集中于大城市。在中国,拥有政治资源的机构,无论是党委、人大、政府、政协,还是其他官方与半官方机构,都无一不在本行政区最大的城市驻扎,不仅占据交通、商业、文化教育更加便利的黄金地带,还占用了大规模的土地面积。权力级别与城市级别一一对应,政治中心与经济社会中心高度重合,是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典型属性,也是考察我国“大城市病”问题的基本背景。

财政预算和固定资产投资集中于大城市。(1)在财政支出上,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层层下拨,省级政府在拿到中央的转移支付后先满足自己的需要,然后再“酌情”下拨。因此,在公共财政支出上,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总是占尽先机。这导致了占全国70%总人口的县乡只占有全国20%财政收入的分配格局(孙南萌,2009)。在公共服务的投入水平上,省城和地市的差距同样也很大。如以同属于武汉城市圈的黄冈、孝感、黄石和武汉等四城市为例,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法能力建设等方面,武汉和黄石的人均投入均要高于其他两个城市(马怀军、王剑,2008)。(2)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依然呈现从中央到地方、从特大城市、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依次递减的格局。如2002年北京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000元,省会城市平均为9000元,而地级城市和县级城市则分别只有5000元和500元,首都分别是下级三个层次城市的1.78倍、3.2倍和32倍。⑧

教育资源分布过度集中于大城市。我国大部分高校都集中分布于一、二线城市。其中,北京拥有“211工程”重点高校23所,占全国20%以上。我国30%的城市孩子占有着70%国家配置的优质资源(尹鸿伟,2010)。而其中的名校更是扎堆于各大城市及其中心区域,如北京市23%的重点中学集中于海淀区。⑨

医疗卫生资源分布过度集中于大城市。目前,大城市集中了我国80%的优质医疗资源,其中的80%又集中在大医院。全国排名前50的医院主要分布在“北上广”,其中,北京18个、上海13个、广州6个,分别占总数的36%、26%和12%。⑩北京的海淀区更是集中了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市肿瘤医院等国家和市属大型医疗卫生机构853家,其中三甲医院约占全市的30%等。如此集中分布优质医疗资源,就导致每年有80%左右完全可以就近在基层医院得到治愈的常见病,却非要舍近求远,去大城市、大医院救治。

大城市在就业服务和就业环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公共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因而就业与发展机会相对更多,就业选择余地也更大。而且,很多国际一流的产业及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与设计中心、采购中心、大型开发区(尤其是国家级开发区),大型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无一不选择留在大城市。因此,即使大城市生活成本远高于中小城市,但人们对在大城市找工作依然趋之若鹜。根据某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近期对全国19163名2011年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26.1%的2011年应届毕业生选择北京作为最期望就业的城市,毕业生对北京的偏好远远超过其他城市(李慧,2011)。即使是“北漂”、“蚁族”,乃至农民工都愿意留在北京。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外省市来京人员为704.5万人,已占常住人口的35.9%。每年北京市的新增人口中70%来自于流动人口,21.7%属户籍迁入。

大城市在消费安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消费安全,尤其是食品质量安全属于公共物品领域。一方面,大型、复杂的检测设备往往十分昂贵,一次性检测的样本量大,不可能每个县乡都重复配置,只能集中于中心城市,主要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这就造成县乡检测手段奇缺,检测设备落后,绝大多数的食品和农产品基本上都未经检测直接入市,造成了假酒、假药、过期变质食品、“三无产品”等泛滥于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的乱象;而大城市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相对更高,质量安全意识和商品鉴别能力相对更强,加之质量监管者、新闻媒体、领导干部高度集中、监管力度也更大,致使假冒伪劣产品在大城市众多监督者眼皮底下难以藏身立足,无奈只好“上山下乡”,转战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因此,无论是食品,还是其他消费品,大城市都远比中小城市(尤其是农村市场)更为安全、更加放心。

三、公共资源布局的过度集中导致和加剧了“大城市病”

1.公共资源分布集中引导人口聚集

公共资源数量和质量对个体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居住环境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并成为人们选择工作和居住地点时考虑的主要甚至首选因素。其中,影响最大的公共资源包括教育、医疗、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而在这些方面,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和农村无法比拟的优势。出于对优质公共品本能地、理性地追逐,人口自然而然就集中到了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2010年我国特大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20.59%,分别比2000年和1990年提高了7.16个百分点和14.07个百分点。如果2020年和2030年分别能达到发达国家及美日目前的水平,届时中国将分别有30%和40%以上的总人口居住在特大城市(李想,2012)。王小鲁(2010a)也预计2020年和2030年中国特大城市人口比例将分别达到30%和39%左右。2010年深圳、上海的人口密度分别达到了17150人/和13400人/,在全球人口最稠密城市排行榜中分别排第5和第10位。而同期东京只有13000人/,纽约、伦敦、巴黎和香港的人口密度最多也只有8500人/。(11)北京市2010年总人口1961.2万人,人口密度11500人/,远远超过了北京市城市

总体规划中2020年总人口1800万的目标。而如此众多的人口更是集中于中心城区。资料显示,目前北京市城中心六区以8.3%的面积,承载了全市62%的常住人口和70%的经济产出(赵仁伟,2012a)。

2.人口过度集中导致“大城市病”

由于“大城市病”病种多样,症状复杂,本文只选择交通、住房、资源环境三个典型领域的“病兆”进行重点分析。

(1)大城市交通拥挤。目前全国667个城市中,约2/3的城市在交通高峰时段主干道会出现拥堵(陈文胜和王文强,2012a)。全国特大城市基本上都处于交通饱和状态,其中80%的路段和90%路口的通行能力已近极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特大城市市区机动车平均时速已由过去20km/h下降到了现在12km/h,一些大城市中心地区更是下降到了8km/h~10km/h。相关研究揭示,当汽车的时速从40km 降到10km时,燃料消耗会增加1倍,污染负荷会增加2~4倍(曾长秋和赵剑芳,2007)。而且,居住在这些城市的居民每天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通勤上,如2010年北京市居民平均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52分钟,广州为48分钟、上海为47分钟、深圳为46分钟、成都为31分钟。(12)北京、广州和上海居民因上班、上学堵在路上的经济成本分别为335.6元/月、265.9元/月和253.6元/月。因为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中国15座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财富(陈文胜和王文强,2012b)。机动车保有量从300万辆增长至450万辆,北京只花了2.7年,而东京则是12年(穆光宗,2010a)。根据北京市政协调研组的测算,全市每增加1人,日交通出行量就要增加2.64次,而北京六环路以内城区日行总量目前已达3500万人次(李松涛,2010)。

(2)大城市住房紧张、房价高企。首先是住房条件简陋。虽然2010年底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30,但有两个因素会使大城市多数居民的实际居住面积大打折扣:一方面,大中小城市之间及大城市内部居民住房面积差距很大。如深圳市2011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虽然达到了40的高位水平,但占全市常住人口74%的非户籍常住人口和占总人口8%的非户籍流动人口,其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仅为10和6,分别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25%和15%。也就是说,深圳住房困难的居民还占到了总人口的82%。(13)另一方面,大城市住房空置率很高。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住房空置率分别达到了27.16%、35%、20.24%和43%(14)。更有资料说目前全国城市房屋累计空置6540万套(15),如果每套以80计,空置面积将达到52.32亿,分摊到每个城市居民,将是7.8,扣掉这个数目后,多数大城市居民的实际住房面积已严重缩水。国内一项统计显示,全国大城市“蚁族”人数已超过100万,仅北京昌平区就有15万人以上。(16)联合国的有关统计还表明,2010年中国城市中居住在贫民窟的人口比例仍占到28.2%,比同期的印度还高出0.1个百分点。(17)

其次是房价高企。房价收入比和房价泡沫率是衡量房价高低的主要指标。2009年北京、杭州、深圳和上海四市的住房价格收入比均在21倍以上,而我国城市居民理论上能承受的房价收入比的合理上限约在4.38~6.78倍之间(吕江林,2010)。2011年北京郊区的房价收入比达到了22~23倍以上(含贷款利息);

(18)中国房地产价格泡沫度从2005年的20.03、2006年的16.31、2007年的14.85,一直下降到2008年的11.15,而北京则反向飚升,这四年分别是85.76、93.37、111.54和215.60。在危机最深刻的2008年,北京的房地产泡沫度却达到了全国的近20倍,而2000年和2005年都不到5倍,足见北京市出现了重度房地产价格泡沫(葛扬和陈崇,2011)。同样是金融危机的2008年,上海市民的平均收入虽然只有日本东京居民平均收入的1/10,但中心城区房价却与东京中心城区的房价不相上下(兰宜生,2010)。受最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的吸引,北京市一些“学区房”的房价更是高得离谱。2010年中关村的一些二手“学区房”价格比同一地段同年代建造的非学区房要高5000~10000元/。(19)

第三是房价上涨过快。2007年全国商品房均价是1997年的2.5倍左右,2009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同比涨幅达25.1%,其中北京房屋平均销售价格也由2004年5053元/增至2009年的13799元/。(20)2010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全年平均涨幅在13.67%。在房租方面,2010年1-11月北京普通住宅房租价格为3179元,同比上涨了23%。(21)

(3)大城市面临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的困扰。以北京为例,2010年末人均水资源量仅约为100m[3],不足纽约、巴黎、东京的1/20,每年缺水10亿m[3],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瓶颈”(赵仁伟,2012b)。虽然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具有更高的规模净收益(王小鲁,2010b),但往往也是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中国11个特大城市中,每年因大气粉尘造成的死亡人数多达50万,40万人患上慢性支气管炎。(22)北京市每天产生垃圾1.84万t,垃圾填埋每年占用33.3h土地,垃圾产生量每年还在以8%的速度递增,而全市垃圾设计处理能力尚不及垃圾产生量的70%(穆光宗,2010b)。

四、基于公共产品供给布局优化的“大城市病”治理方略

1.改革和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决策机制

(1)突出人大在公共资源分配决策中的主导地位。首先要突出人大代表来源的广泛性和比例的均衡性,以平衡城乡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在影响公共资源分配的政治权力结构,弱化和消除“近水楼台”效应。因此,在城乡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要按相同的人口比例分配人大代表名额。其次,官员,尤其高级别党政一把手担任人大代表的比例应该大幅度降低。第三是要强化各级人大对政府财政预算把关。为此,各级政府的预算方案应该尽量细化和具体化;赋予和强化人大在预算方案事中监督和事后检查上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人大代表必须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和议事能力;人大常委及各专门委员会委员更应该专业化、职业化。(2)弱化行政主导,建立和强化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机制。逐步打破国有经济对公共领域投资的垄断,引导民间资金投资有广泛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入托、义务教育、高端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逐步取消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投资优惠政策。(3)改革与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强化对城市化质量和可持续性指标的考核,如交通畅行程度,房价收入比,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就业及养老保障程度等。(4)强化公众参与及多方制衡。构建和完善包括NGO在内的公众参与机制与参与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短信、微博等,最大限度地支持公众参与考核与监督。

2.调整公共资源存量布局

一是政治和行政中心与社会经济中心适当分离。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尽量把各级政府的行政中心搬往郊外。二是对一些大型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机构适当分拆、分散和外迁。三是在基本公共产品领域,按照人口比例安排公共财政支出,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3.新增公共品投入向中小城市倾斜

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经济实力和资金积聚能本来就比较强,国家十分有限的公共资源投入,尤其是民生投入不应该重点往这些地方倾斜。应该根据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要求,调整大中小城市公共品增量投入比例,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投资比例实行上限控制。在大城市圈内部,应该新增公共资源应该重点布局在郊区和周边小城市和新城。同时,调整大中小城市供地比例和结构。在国家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更加严格,甚至冻结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供地增量,将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用于中小城市建设。

4.大力发展城市和城际交通,尤其是有轨交通

公共交通优先是现代交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世界交通发展的共同战略,几乎所有的国际大城市都把发展轨道交通作为其公共交通战略的核心。目前,发达国家大城市的轨道交通运量占城市公交运量的比重早已超过了50%,东京则高达90%。实践表明,轨道交通兼具高效、经济和环保等诸多优势。据测算,轨道交通占用土地面积仅为其他地面交通方式的1/8到1/3,每千米人均能耗仅为私人汽车的8%,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还不到汽车的4%。(23)

在中国,无论是行政中心、大型公共设施、公众服务机构和商业机构外迁,还是多中心、卫星城发展战略的实施,都需要发达便利的交通体系来支撑。因此,我国的“大城市病”治理,更应该交通先行,尤其发展城市和城际地铁、轻轨、高铁等轨道交通。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2012年9月5日下午集中公告了25个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批复情况,投资总额8000多亿元,就“大城市病”的防治而言,这无疑是个英明决策。

五、结论与建议

我国的主要公共资源由政府垄断和分配,其实就是有关权力部门及其主要领导在“主宰”资源分配。由于这些部门和官员基本上都工作和生活于城市,其中,权力越大、职别越高的部门和官员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利益相关者缺位、谈判和话语权不均衡及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及相关官员会自觉、不自觉地依照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的顺序依次往下分配公共资源。而且总是以自己(政治权力或者行政权力)为圆心,以逐步衰减的方式往外延伸。这样,优质公共资源就自然集中到了权力中心——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及其中心城区。

经济对政治的依附、私人产品对公共产品的依赖,以及追逐优质公共资源的本能与理性选择,会导致和加速人口及社会经济活动不断地往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聚集,以至大城市人满为患,最终出现交通拥堵、房价高企、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活成本高昂和幸福感下降等“大城市病”症状。因此,公共产品供给过度向大城市倾斜是形成和加剧中国“大城市病”的根源之一,基于公共品视角的诊断,能抓住我国“大城市病”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我国“大城市病”问题的突破口。

完善公共资源的配置机制是解决中国“大城市病”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为此,需要弱化公共资源配置的行政主导,培育公共产品的市场供给机制;强化公众参与及多方制衡;改革与完善现行政绩考核体系;在公共资源布局上实行存量优化、增量倾斜,尤其是把各级政府的行政中心搬往郊外,实现政治行政中心与社会经济中心的适当分离,从而为民让路,为经济发展腾出土地、创造空间;适当限制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公共产品供给,强化对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倾斜,最终实现按照人口比例进行公共资源布局,安排公共财政支出;高度重视城市和城际地铁、轻轨、高铁等轨道交通的发展。

注释:

①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将总人口50~100万的城市称为大城市,100万及以上的城市称为特大城市。

②参见:孙宇挺.联合国报告:人口超50万城市1/4在中国[EB/OL].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1346008.html,/10/0326/08/62MH-D00I000146BC.html.

③参见:笑蜀.2006-10-20.为什么需要农民的组织——秦晖访谈录[N].南方周末,(B16).

④参见:专家:多重原因造成北京交通问题根本问题是规划[EB/OL].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1346008.html,2011-02-14.

⑤参见:探究我国大城市病:资源集中致区域发展不平衡[EB/OL].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1346008.html,/c/20110214/ula57-22203.html.

⑥参见:李铁.行政等级政策已落后于城镇化发展的现实[EB/OL].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1346008.html,/zl/201204/09/ t2012-0409_536383.shtml.

⑦参见:张晓山.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做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EB/OL].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8d11346008.html,,2011-05-11.

⑧参见:陈志武.2012.把住政府之手[J].凤凰周刊,(4):79.

⑨参见:赵家鹏.2012.京城新“赶考”记[J].凤凰周刊,(1):24-28.

⑩参见: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11-03-25.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N].生命时报,(16).

(11)参见:邱小敏.全球20最拥挤城市排行榜,深圳北京上海齐齐上榜[EB/OL].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1346008.html,/fortun-e/2010-02/25/content_13043213.htm.

(12)参见: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13)参见:翟敏.深圳原住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8平方米,40倍于外来者[EB/OL].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1346008.html,/city/ sz/20100401/1996536.shtml.

(14)参见:钱飞鸣,余璐.2011-09-06.深圳大学学生调查指深圳一手商品房空置率超四成[N].深圳商报,(A05).

(15)参见:李火林.2010.6540万套空置房的反思[J].中国房地产金融,(7):15.

(16)参见:李慧.2011-07-28.“大城市梦”与“大城市病”[N],光明日报,(016).

(17)参见: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2012-02-09.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2[R].

(18)参见:王炜.2012-03-22.6年家庭收入买套房有可能吗?[N].人民日报,(17).

(19)参见:甄静慧.2010.抢夺“学区房”背后[J].南风窗,(20):33-36.

(20)参见:国畅.2011.城市重新定位与房价上涨的实证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9):68-69.

(21)参见:贺占军,马扬等.2010-12-21.幸福在哪里?——大城市病传染中小城市[N].新华每日电讯,(004).

(22)参见:张孝德.中国城市病是工业文明病的集中体现[EB/OL].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1346008.html,/roll/20110221/0843-9405040.shtml.

(23)参见:翟立.2008-03-14.大城市公交优先,轨道交通要担重任[N].中国建设报,(001).

【参考文献】

[1]Henderson J V.2007.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政策问题与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14(4):32-41.

[2]陈文胜,王文强.2012.规划不合理导致城市交通拥堵[J].凤凰周刊(城市),(5):91.

[3]葛扬,陈崇.2011.中国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与价格泡沫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86-96.

[4]兰宜生.2010.关于增加城市住房土地供应和降低房价的几点思考[J].中国经济问题,(3):59-62.

[5]李松涛.2010-10-08.GDP与幸福感之辩能否求解城市病[N].中国青年报,(8).

[6]李想.2012.中国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趋势[J].现代商业,(8):93-94.

[7]吕江林.2010.我国城市住房市场泡沫水平的度量[J].经济研究,(6):28-41.

[8]穆光宗.2010.人口增长与“大城市病”诊治——以北京市为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11中):8-9.

[9]孙南萌.2009.拉动农村消费——基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的分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5):72-75.

[10j王悦荣.2010.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能力评价[J].城市问题,(8):9-16.

[11]王小鲁.2010.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10):20-32.

[12]王桂新.2011.“大城市病”的破解良方[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11中):16-18.

[13]吴冕.2011.大城市:拿什么拯救你?[J].生态经济,(6):18-23.

[14]尹鸿伟.2010.公平是消除教育腐败的良方——专访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J].南风窗,(20):41-43.

[15]赵仁伟.2012-01-20.求解大城市病,北京人口政策调整释出新信号[N].新华每日电讯,(004).

[16]曾长秋,赵剑芳.2007.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8(9):61-66.

中学生关于预防艾滋病作文800字

中学生关于预防艾滋病作文800字 你,如同一粒尘土,悄悄地侵临在不幸者的身上; 你,如同一个恶魔,凶恶地使不幸者悲痛绝望; 你,如同一位死神,无情地剥夺了绝望者的灵魂。 艾滋病,已成了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一个话题。怎样预防艾滋病,也就成了大家更为注重的话题。大家都知道艾滋病的可怕,都称 它为“魔鬼”。那么,艾滋病到底是怎样的一个“魔鬼”?通俗的讲, 艾滋病就是人体免疫系统被一种叫做“HIV”的病毒所破坏,所以身体 丧失了抵抗力,不能与那些对生命威胁的病菌战斗,从而使人体发生 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估计,1998年全世界有超过300 万的儿童和青年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包括59万15岁以下的儿 童和250万15-24岁的青年人。据估计,世界的艾滋病感染者中约有 一半的人在15-24岁期间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而且12-19岁的青少 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比例在持续地上升。 青少年是人生中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时期。一方面他 们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而且开始表现出对异性的好奇和性 的萌动,而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的增长和水平的发展,他们萌生了更 多的梦想和实现梦想的愿望。正是青少年的这些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决 定了他们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愿意接受并尝试各种想法、观点和 行为,其中也包括一些与HIV感染和艾滋病相关的行为,如性行为和 吸毒等。在此,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青少年不但仅仅仅一个易感人群,他们更是一种资源和力量,他们不但是世界的未来,他们还是迎战艾 滋病的生力军。青少年是学习和积累知识的阶段,在此期间,如果他 们能够获取必要的知识、信念、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各种技能,就能够

《如何缓解“大城市病”》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城市发展论坛》 2019年1期)材料二: 图表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图表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财经》2017年2 月)材料三: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

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中国社会 科学网2019年3月19日)材料四: “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

中国城管

中国城管世界无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神功护体无所不能! 剑指天山西、马踏黑海北;贝加尔湖面张弓、库页岛上赏雪;中南半岛访古、东京废墟祭祖 中国城管。所向披靡。见神杀神。见佛杀佛。拳打欧洲诸侯。脚踢北花旗。上能打飞机。下能秒坦克。下海灭航母。飞天打卫星 中国城管是我国秘密发展的准军事化组织,平时管理城市,锻炼游击战术;战时可编入正式军.是一支可冲锋,可侦察,可游击,能吃苦,能忍耐,能奋战的优秀后备军.五角大楼秘密报告称:中国城管队伍是一支具有强大潜力,能单靠一辆破面包车或皮卡就能全天候作战的可怕准军事组织(我国庄严承诺对外不首先使用城管) “在我们眼里,英特种兵如果是尘埃的话,我们就是沙尘暴” --------摘自《城管的优秀历史》前言 “逃跑?我们会让你生活在无限的恐惧之中。” -----战斗中的一城管言论 我们在飞机坠毁前,一直以为是遭到了地空导弹的攻击,没想到是城管用竹竿...... ---------摘自前苏SU30 F22 F117A等战机飞行员 当漫天飞舞的板砖和无数看不清来路的拳脚把清点的士兵堵在了阵地上,我真是不敢想象这仅仅是一支受城管训练过的伊军小队 ----------摘自美军101空降师502团E连米勒上尉 当我军的一个M1A2坦克分队在一个早晨被全歼时。现场没有爆炸的横迹。只有无数的拳头。那拳头深深的打破了装甲。里面的成员被打成了肉渣 --------------------------摘自美军陆战一师汤米康林下士 “对不起,我只能回答你我不知道,因为这已经牵涉到国家最高机密” ---------------------------------城管队长回答记者关于城管训练问题 在我军一次战役中。有一个阵地在郊外我军后方。我军已经突破了外围防线时。那个阵地已经被我们包围了。我们攻克了阵地。我们丢下了500具德意志勇士的尸体。以及3架F22。和30台虎式坦克。但抵挡我们3天3夜的居然是5名城管 ---------------摘自德军卫军78师12团B连曼施坦因中尉

2篇关于艾滋病的作文800字

2 篇关于艾滋病的作文 800 字 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写关于艾滋病的作文 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推荐的作文: 【作文一】 艾滋病, 已成了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一个话题。 那我们到底要怎么预防艾 滋病呢?大家都知道艾滋病的可怕,都称它为“魔鬼”。那么,艾滋 病到底是怎样的一个“魔鬼”? 通俗的讲,艾滋病是人体免疫系统被一种叫做“HIV”的病毒所 破坏,因此身体丧失了抵抗力,不能与那些对生命威胁的病菌战斗,从而使人体 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据了解现全球约有 3950 万人感染艾滋病,每年都会增加 430 万人,也就是 说世界上每隔 8 秒钟就会有 11 万人被感染艾滋病, 而全球每天都有 8000 名感染 者丧命。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 那么,艾滋病是怎样传染的呢?是血液、不洁性交、吸毒或静脉注射和母婴 传播而引起的。有人问艾滋病是不是很严重?这是当然的,因为艾滋病毒引起的 传染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病,它的死亡率在所有的病中排名第 2,艾滋病就 像一股突如其来的风, “唰——”一下子在你完全不知道 的情况下降临并迅速蔓延。 在我国, 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又是怎样呢?从 1985 年开始, 每年只有几例感染 者, 多数是国外来华的人士, 或者是我们出国的人士。 这样大概持续了四、 五年。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出现了第一个流行期:在云南边境,中国开始了艾滋病 的流行。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快速增长期,其特点就是以很快的速度波 及全国。从 1994 年到现在,将近 10 年的时间,一直都是在以 40%以上的速度增 长。 哪些是艾滋病的易感染者呢?人们经过分析,已清楚地发现了哪些人易患艾 滋病, 并把易患艾滋病的这些人统称为艾滋病易感染高危人群。 艾滋病的易感染 人群主要是指男性同性恋患者、静脉吸毒成瘾者、血友病患者,接受输血及其它 血制品者、与以上高危人群有性关系的人等。 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因此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为 了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健康、幸福,我们应该怎么去预防艾滋病呢? 1、普及艾滋病知识,使人们了解它的病因、传播途径等。 2、避免不洁性交,尤其是避免与艾滋病人发生性接触。 3、对供血者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查,抗体阳性者禁止供血。 4、不共享针头和注射器及牙刷等可被血液污染的物品。 5、患艾滋病感染者的妇女禁止妊娠。 6、加强国境检疫,防止艾滋病的传入。 快加入到预防艾滋病的队伍中来吧!为了让世界永远充满微笑,为了家庭不 再受沉重打击……行动起来,严防艾滋病!让世界不再为之哭泣,
1/5

(完整word版)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

“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 一、城市病的含义 城市病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它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病”。 二、城市病危害的表现 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城市病”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发展。” 三、城市病的治疗方法 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以避免或缓解大城市病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采取空间调整的策略。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单中心,摊大饼”,城市是发展中心, 周边是居住区,大家早晨往中间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拥堵,并产生热岛效应。 如果改变城市发展方式,如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在城市之外构建一个中心,建 设城市新区,成为另外一个组团,这就和单中心分开并形成互补,热岛效应也能够 解决。所以,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 2、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一般情况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病”也都 会缓解。比如原来伦敦的大雾、纽约的案件频发、东京的环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 的表现,但现在的这些城市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已经得到不断的改善。 3、大城市的发展要和周边城市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小城 镇。 四、联系实际 部分城市围绕单一中心城区往外“摊大饼”,最终导致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例如上海,用百度搜索“上海堵车”,立刻就会出来上百万条相关网页,有抱怨有无奈更有建议,在上海市民的认知中,现如今上海堵车是必然的,不堵车才是偶然的。上海市作为我国特大型城市的代表,面临着城市交通供给能力有限和城市交通需求快速增长的矛盾,交通拥堵问题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影响了城市的社会与经济发展。 大虹桥项目和迪士尼项目都临近于增长边界(外环线),将会建成为新的城市中心 由于区域之间在收入、就业机会以及基础教育、医疗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人口还会向上海中心城区继续集聚;而且,客观上城市发展需要各种阶层劳动力匹配,上海增强创新能力和建设科创中心需要宽容、多样化的氛围,这也需要外来人口流入和融合。但同时上海中心城区的承载力日益饱和,如何应对需要未雨绸缪。

2014中考英语阅读理解及答案:大城市病

2014中考英语阅读理解及答案:大城市病 A New York, London, Paris and other big cities are exciting places to live in. 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things to see and to do, you can go to different kinds of museums, plays and films. You can also buy things all over the world. But there are serious problems in big cities, too. It’s expensive to live there, and 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some places of big cities. Every year many people move to the cities to find jobs, to study at good schools and receive good medical care. But sometimes these people cannot find work or good places to live in. Also it is hard to keep the cities safe and clean. Some people enjoy living in big cities; others do not. Before they move to a big city, they should think about the problems of living there. ( ) 1. In big cities people can ____. A. go to different kinds of museums B. see all kinds of plays and films C. buy things all over the world D. A, B and C ( )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城市病”及其治理(城市管理学作业一)

“城市病”及其治理(城市管理学作业一)

————————————————————————————————作者:————————————————————————————————日期: 2

“城市病”及其治理 一、个人讨论提纲 1、“城市病”的概念: 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 社会问题。 2、“城市病”的形成: 城市通常对人口具有强大的集聚作用,而人口的快速集聚也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在人口快速集聚的过程中,一旦城市建设和管理跟不上迅速增长的需求,导致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滞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出现环境污染、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等城市病。而这些问题和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加剧了城市政府的负担,使城市政府陷入了两难困境。就南京城市污染为例,自2003年至今,地铁建设、雨污分流、楼盘开发,整整十年,南京各种工地常年累月,遍地开花,加上每天新车上牌500辆的速度,南京道路交通拥堵和城市空气污染在多头因素的叠加下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南京市民生活质量的一个严峻问题。 3、“城市病”的类型: 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城市贫困、居 民生活亚健康等 4、“城市病”的治理: 城市病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但城市病的

轻重可以因政府重视程度和管理方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1)树立“健康城市”理念,以科学思想指导城市建设。 2)城市建设规划法制化,切实保障规划的严肃性、持续性。 3)立足本地实际,实施增绿扩绿工程。 4)加强污染治理,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二、案例: 龙虎网讯 刚刚过去的周末(2012年10月29),南京被笼罩在雾霾中。不少市民给报纸热线来电反映“脏死了,车窗玻璃全是灰”。昨天PM2.5浓度值依旧居高不下,而机动车特征污染物二氧化氮等各项指标也在同步上升。从上周五开始,南京已经连续脏了三天。 江苏省环保厅AQI(新空气质量标准,增加PM2.5、一氧化碳、臭氧数据)监测平台显示,截止到昨天下午5时,南京仍旧处于重度污染状态,与此同时徐州、宿迁、连云港、盐城、南通、镇江、扬州、常州、无锡也都是重度污染,淮安更是达到了最高 级别的严重污染等级。 现代快报记者安莹 数据 10月污染天数达9天! 污染程度也不断“升级” 今年10月份可以说是南京空气质量的“污染月”,据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监测资料显示,今年截至10月28日,南京空气质

中国城市管理历史沿革

新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行了以“政府—单位”制为主的社会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尽管有利于社会控制和社会动员,但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政府—社区”制为主的社会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政府—单位”制的弊端,但由于行政化倾向严重,因此难以改变公民原子化状态,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明确了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这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新发展,必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体制;政府—单位制;政府—社区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重申和强调了要建立这一社会管理格局。这是对我国长期以来社会建设和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和完善,为推进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本文试图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梳理新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发展演进过程,从而深化对我党提出的这一社会管理格局的理解。 一、“政府—单位”制为主、“政府—街居”制为辅的社会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我国效法苏联建立起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实行高度集权、计划管理的方式,政府包揽一切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企业只是作为政府的附属物而存在。政府对企业实行统一计划、统负盈亏、统购统销、统收统支,一切经济活动以政府的计划为中心。社会组织则基本上没有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管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有一些相同的设想。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公民都成了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的职员和工人”,“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管理处,成为一个劳动平等、报酬平等的工厂”[1]。毛泽东也提出:“我们应当进一步组织起来。我们应当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克服旧中国散漫无组织的状态。”[2] 基于这样的认识以及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建立起一套以“政府—单位”制为主、“政府—街居”制为辅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在这种社会管理体制下,国家通过单位这一组织形式管理职工,通过街道居委会体系管理社会闲散人员、民政救济和社会优抚对象等。当然,政府通过单位实施社会管理的体制无疑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因为当时城市中的绝大多数人都隶属于某一单位,没有单位隶属关系的只是少数人,街居体系只是起到拾遗补漏的作用。 单位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具有政治、经济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功能。各种单位尽管因专业性质不同而区分为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但都必须隶属于一定的上级部门或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医院等各类组织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个个下属“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既是中国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中国政府过程的“末梢”。

预防艾滋病作文600字

预防艾滋病作文600字 艾滋病,人人闻之色变的恐怖字眼。曾经,有朋友问我,你对艾滋病患者怎么看?我恨恨的说,他们活该。是啊,他们会被感染,大部分的原因是他们不检点的行为和堕落的行径害了他们自己,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同情。转而一想,也有一部分的人是不幸被感染的,那么他们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呢? 也许就是基于害怕被歧视的原因,很多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都不敢声张,也不敢去医院接受治疗,任由病毒在体内肆意的蔓延,本该充满希望的生命就这样一点点枯竭了。 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不管他们是在何种情况下被感染,不管他们曾经是否犯下过不可饶恕的错误,我们都该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原谅他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看着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看着一幕幕凄凉的画面,试问人情冷暖,到底是将他们遗弃还是给予他们应有的关爱,你如何抉择? 艾滋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即要承受肉体的折磨,又要饱受精神上的摧残。他们走到哪都会遭受别人异样的眼光,或是身体被隔离,或是被社会遗弃。亲人的遗弃,朋友的逃离,无疑是给他们脆弱的心灵雪上加霜。

我记得有一句话这样说的,肉体的折磨远不及心灵上的摧残。他们最害怕的不是病魔的一步步逼近,而是被这个社会排斥,失去工作,失去家庭,失去亲人和朋友,最终将他们遗弃在无人的黑暗角落。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是关于一对夫妻照料不幸感染艾滋病的朋友直至离开。他们的感人故事让我深深折服。试问,在这个视艾滋病犹如洪水猛兽的世界,又有几人可以做到如此?作文 人人平等,生命无价。每个人都有享受生活的权利,在倡导人权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时时刻刻去关注那些同病魔抗争的人们,艾滋病患者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金钱有价,义无价。 艾滋病虽然很可怕,但HIV病毒的传播力并不是很强,它不会通过我们日常的活动来传播,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共同进餐,共用马桶,共用床单、衣被,共用游泳池,公共交通工具,钞票、钱币,共用电话机、办公用品、劳动工具,咳嗽、打喷嚏以及蚊子叮咬都不会感染艾滋病,甚至照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都没有关系。 给予艾滋病患者更多的关爱,给予他们与病魔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倡导人人都来关爱艾滋病患者,为他们建设一片美好的蓝天。 更多热门文章:

中国城市病的原因与治理思路

中国城市病的原因与治理思路 交通堵塞是城市病的表现,但并不等于城市病。记得大年三十和春节,我乘的公车在平日拥堵不堪的大街上竟风驰电击般地行驶。这岂不是就没有了城市病?而根治城市病也岂不是容易多多? 其实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主要的病症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以及由上述问题引起的恶城市人群易患的身心疾病,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这些问题和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增加了生活成本,降低了生活质量。对这点,相信我们每个居住在大城市的人身同感受。 城市病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 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的迅速发展超出了社会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但具体原因复杂。归纳起来,在中国这样一些原因不可忽略: 中国尽管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国内仍有着巨大的发展差异,尤其是城乡与区域差异,对收入与机会的追求,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论所描述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仍在发挥作用。而大量的农民工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各方面,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部分地区对城市化率的片面追求。在此过程中强化了城市化的剪刀差(低价拆迁,高价卖地,服务房地产),导致城市的盲目扩张,并使城市化成为财富转移的一条利益链,财富从农村城镇的富人到县城移动,县城向省城和中心城市移动,而这种单向而非对流的财富流动,实际上削弱了城市化的可持续性。 已经落伍的规划思想。绝大多数城市奉行的仍然是1933年雅典宪章所确立的功能主义城市规划思路,就是将城市解构成工作、居住、休闲、交通,前三个区域通过最后的交通加以连接,从而形成了城市的单中心结构。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摊大饼”。包括重庆这样的多中心组团城市近年来这一趋势都日益明显,何况北京这样的单中心城市。而这样的单中心结构非常要命,中心区域承担就业功能,弱势的工作人口,被迫到城市中心工作,在公共交通不畅的情况下,被迫依据小汽车进行“潮汐”运动,城市病自然应运而生。 城市病既然是个社会问题,因而其治理更多得依靠政府的努力。事实上城市病的轻重可以因政府重视程度和管理方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所以对其的治理实际上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为治理“城市病”,不少城市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往往效果不佳,原因就在于官员们往往更多地将其作为一种规划问题,而不是从社会层面来寻求解决途径。 对于城市病的治理,至少有这样一些思路可以考虑。 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从国家层面讲确实需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来建立城市空间的发展布局规划,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方多发展,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差的地方要优化发展。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这一点不用过多解释。国外很多大城市治理城市病也很重视公用设施、公共交通系统的作用。树立以人为本、城市治理的理念,规范和监督权力。要改变过去城市治理的传统管理意识,也就是治理者和被治理者意识,尊重民意,让民意成为能够和权力平等博弈的重要力量,每个公共决策都有民意广泛参与。 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体系。城市并不是越大越好,一个功能协调、层次合理的城市群将可以较为有效地减少城市病的危害,美国的“大洛杉矶市”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这里市中心只有300多万人口,而周边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有80多个中小城市,构成“大洛杉矶”城市群,总人口近1000万。原本可以连在一起的一个大城市,分散成一个个中小城市,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和集中居住的作用没有下降,而城市病却得到较好的治理。

城市病”及其治理

浅谈“城市病”及其治理一、“城市病”的专业名词解释 “城市病”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它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因而被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病”。 二、北京“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通过官方通报通告和个人切身感受,发现北京“城市病”的主要表现有:(1)交通拥堵 北京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节假日交通拥堵已成为常态。 (2)资源短缺 北京存在严重资源短缺现象。如:水资源紧缺,一度面临用水荒;土地供应紧张导致购房需求上升、地价房价上涨。 (3)环境恶化 北京经常出现雾霾天,还偶发沙尘暴。北京市的生态环境虽然较之以往有很大改观,但整体状况仍然值得担忧。 (4)收入悬殊 北京常住人口享受到的改革红利并不多,好处并不明显。比如北京公务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较之其他特大城市有明显差距,而承担的各项费用开销却相当高,直接造成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三、北京“城市病”的应对措施

针对北京由于“城市病”带来的种种危害弊端,建议强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强城市科学规划、加快经济高速发展。 (1)明确北京城市定位,转移非核心功能和产业 明晰首都城市战略地位,加快推进通州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建设,带动人口和产业的分流疏解,从而优化空间格局、拓展发展新空间,有效治理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城市病。 (2)科学北京城市规划,加快全市道路交通建设 根据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深入做到?“三规合一”(经济发展规则、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相统一);断续控制房地产投资和用地扩张,把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员纳入集资建房、统建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保障范畴;多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网络系统,倡导广大市民绿色低碳出行。 (3)利有资源发展经济,缩小城乡行业收入差距 充分利用北京的资源优势,强化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适当提高工资待遇,使北京居民靠劳动获得更高的收入,从而缩小与其他特大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我国城市治理的成就及改进 的思路与目标.

我国城市治理的成就及改进的思路 与目标 中国城市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 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改革初期,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17.92%。到2007年底,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44.94%,与1978年相比上升了27.02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93个百分点。如果把流动人口包括进去,这个比重还要高。城市个数由193个增加到656个,初步建立了合理的城镇体系。 基本建立了城市市场体系的框架。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但城市改革很快以企业改革为核心,并从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领域全面展开。经过30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基本建成。城市成为中国市场体系的支撑,城市经济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在区域中的经济中心作用明显增强。2006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土地面积仅占全国6.4%,总人口占全国28%,但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国的62.7%。 城市社会进步明显,教育、科技、体育、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质量水平空前扩大和提高,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市政公用事业和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设施得到普遍提高。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5.8元,如果以1978年为100,则2007年的指数为752.3。住房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识,1978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只有6.7平方米,而2006年人均已达27.1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0.4平方米,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7年的36.3%,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从总体上看,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城市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前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实行行政主导的“大一统”式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们对城市管理体制和城市治理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1980年实行的财政“分灶吃饭”是城市改革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由于当今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也没有办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推动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采用新的城市公共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模式与传统的城市管理相比拥有许多优势,但是由于我国各个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存在差异,所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实施新公共管理模式时仍然存有一些问题。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城市管理;现实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模的基本概念 与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相比新公共管理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它是通过采用开放和包容的状态来对城市中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处置。新公共管理模式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具有系统化的特点。对于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站在公共管理权责的角度来看,新公共管理模式属于城市公共管理的一种新模式,与传统的城市公共管理模式相比新公共管理模式管理的重心逐渐开始由内部的行政管理转变为外部的行政管理,同时新公共管理模式在进行城市

公共管理时的工作重点也由传统模式中对政府程序以及政 府机构的重视转变为对管理结构和管理项目的重视[1]。 其次站在新公共管理模式相关特点的角度来看,新公共管理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由于新公共管理模式在对城市进行公共管理工作时主要是通过采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 方法,使其能够打破政府部门对城市公共建设完全垄断的状况,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相关单位参与到城市的公共建设当中,增加企业和相关单位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同时新公共管理模式还有着传统公共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新公共管理模式能够对全社会开展动员工作,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到公共管理当中,这就使得我国的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获得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机会,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公民对于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积极性,并且能够让公民更好地了解社会公共管理的相关工作,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新公共管理模式中的管理经验主要是将私营组织的管理经营作为基础,在城市公共管理过程中采取新公共管理模式,通常将私营组织中的发展模式以及绩效考核评定标准等方面的相关内容融入进去,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中政府的一些?能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转变。 综上所述新公共管理模式与传统公共管理模式相比有 着许多明显的优势,在对城市公共管理中的参与、管理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并且对于城市的发展起着正确的

关于艾滋病的作文600字700字800字

关于艾滋病的作文600字700字800字 关于艾滋病的作文 下午,学校来了些志愿者,说是要给全校的学生讲关于艾滋病的事情。来跟我们班讲的人是阿七姐姐和阿俊哥哥。“同学们,你们知道艾滋病的英文简称吗?”阿俊哥哥问。我们都摇摇头,说:“不知道。”“好,那样阿俊哥哥写给你们看!”阿七姐姐笑着说。阿俊哥哥在黑板上写下了“AIDS——艾滋病英文简称”。我连忙拿起笔和本子记了下来。“那你们知道艾滋病病毒的英文简称吗?”阿七姐姐问。我们还是摇摇头,说:“不知道。”然后阿俊哥哥又在黑板上写下了“HIV——艾滋病病毒英文简称”。后来,阿七姐姐和阿俊哥哥又给我们讲了许多知识,还问了我们问题,答对或问问题就得1个小黄牌,到最后要看谁的小黄牌多,谁就得礼物好。他们给我们讲了Tc:Tc是人体里的“防护墙”,它可以使我们不被病毒进入身体,基本上除了HIV可以打垮Tc外,其他的病毒都不可以打垮Tc。他们还给我们讲了艾滋病从哪来:在世界上已经有数千万人患有AIDS。AIDS是从非洲黑猩猩的身上发现的,AIDS是从非洲黑猩猩传到人类。因为有些人类要干体力活,由于黑猩猩非常强壮,所以人们就从它深上提取血液,才会染上AIDS。他们也给我们讲了:如果有个妈妈患有艾滋病,然后她生出的孩子也会有艾滋病。他们还给我们讲了艾滋病传播的途径:1.血液传播。2.性传播。3.母婴传播。4.正常人去咬有艾滋病的人出血。他们讲了传播艾滋病的条件:1.病毒数量多。2.很

好的质量。3.体液交换使病毒进入人体。4.如果喝艾滋病患者的3升口水才会传染。到后面就要送礼物啦,郑磊得了4张小黄牌,得了一个放眼镜的;黄道龙得了3张小黄牌,得了一个预防艾滋病的帽子;马帅和书庆庆得了2张小黄牌,也都得了一个预防艾滋病的帽子。这次我们不仅认识了艾滋病,而且有些同学也获得了礼物 关于艾滋病的作文:认识艾滋病_700字 近年来,我们对艾滋病这个词可以说是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听到这个词的名字太多了,陌生是因为我们对艾滋病的了解和认识极少。 艾滋病是什么,说实话我并不太了解,但是我知道艾滋病并不像传闻中的那样可怕,这几天和同学们在一起研读了一些关于艾滋病方面的内容,使我受益匪浅。 艾滋病是英文Acquirdmmumo---DeficioneySynderome的缩写,中文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病”,在很多国家艾滋病被称为“世界瘟疫”或现代的“黑死病”,尽管从发现到现在只有20余年的时间,但其已在全球大规模流行,其实已经证实一点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日常生活接触并不能传染艾滋病,艾滋病传播有三条途径:“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只要我们牢记就好,同时也要知道:共用游泳池、拥抱、同桌吃饭、共用餐具、

第二讲:我国大城市病的成因_课程考试(10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共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就是要打破这种城市对土地的垄断,使得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直接能进入一级市场。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八大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不确定 2.本讲提到,中国的石油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A.11% B.50% C.80% D.120% 3.以下哪项属于大城市病表现中的安全形势严峻() A.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资源人均储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B.尾气、废水、废渣、废气排放处在较高水平 C.交通拥堵 D.上访、农村土地征用不合理补偿造成的不稳定的因素

4.根据本讲,我国大城市病发生背景之一是土地城镇化速度()人口城镇化速度。 A.慢于 B.快于 C.等于 D.不确定 二、多选( 共2 小题,总分: 20 分 1.我国大城市病的发展趋势包括()。 A.人口向发达地区的大城市集聚将继续但分布更合理 B.交通拥堵可能加剧 C.环境状况有望逐步好转 D.住房困难逐步得到改善但农民工群体仍然比较困难 2.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包括()。 A.我国城市化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近年来发展迅速 B.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明显,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C.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成为城市化率快速提高的主要贡献者 D.土地城市化速度快于人口城市化,但居住用地比重较低 三、判断( 共4 小题,总分: 40 分) 1.根据本讲,在未来,我国的人口集聚速度要慢于经济的集聚速度。 正确

当代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分析

理论探讨 一、基本概念 本文所研究的“城市”是狭义的城市,即仅指城市中心城区,不包括城市所管辖的郊区、卫星城区、飞地区和农村地区等区域。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有建制市654个(统计数据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省,下同)。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共有直辖市4个,地级市283个(含副省级市15个),县级市367个。① 本文的“城市管理组织”是指在城市管理中发挥实际作用的各种公共组织的集合体。其外延不仅包括城市行政组织(市政府、市辖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社区居委会等。 本文所研究的“组织结构”主要是指静态的组织结构,即指组织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包括部门设置和层级安排。②组织结构可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指同一层级公共组织内不同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纵向结构指不同层级公共组织之间的构成。③本文侧重于研究纵向组织结构。 在本文中,“城市管理组织的纵向结构”指市、区、街道、社区居委会几个层级城市管理组织的层级安排和分工关系。 二、当前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分析 当代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的组织纵向结构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其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全国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大体整齐划一,主要考虑城市行政级别,较少考虑各个城市微观组织环境(人口、面积等)差异;二是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呈现多层级、小管理幅度特征。这种纵向组织结构大体能够适应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宏观组织环境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管理组织的宏微观组织环境和组织目标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现行城市管理组织的纵向结构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具体体现在: 第一,现行城市管理组织的纵向结构与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总体改革目标不适应。目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近期行政改革的目标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社会领域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这些宏观目标要求城市管理组织的主要组织目标是强化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服务,调控社会矛盾,保障市场公平、合法运行等。为配合这些目标,要求城市管理组织突出便民原则,工作重心下移,加强职能部门和民众的联系。相应地,要求城市管理组织的纵向结构趋于扁平化,减少中间层次,扩大直接面对民众和社会组织的机构的规模。但是,现行的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的特征之一是较多管理层级、较小管理幅度。这种纵向结构适合于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济时代政治动员的需要,不适合于加强服务,与城市管理组织未来的组织目标不适应,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总体改革目标不适应。 第二,相对整齐划一的纵向组织结构与各地微观环境的差异不适应。20世纪40年代末,当时中国建制市较少,相对整齐划一的纵向组织结构与各地微观环境的差异之间的不适应尚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期,建制市的设立也进入加速期。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建制市654个。目前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的纵向结构是相对整齐划一的,即只有两种主要的模式:直辖市与地级市的“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4个层级模式或县级市的“市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3个层级模式。但是,中国的600多个城市间的差异是很大的。仅从人口来看,同是地级市,2006年广东汕头市中心城区人口达488.12万,云南临沧市中心城区人口仅为5.32万。④相应地,市之下同级城市管理组织管辖人口差距也很大。例如,同是上海中心城区,1997年时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人口为14.32万,同区五角场街道仅有2.1万人。⑤) 第三,较多层级、较小管理幅度的纵向结构与世界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发展趋势不符。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国外城市绝大多数城市强调城市管理的整体体性,市之下往往不再划分为市辖区,城市管理组织纵向层级仅为1级。仅有少数特大城市在市之下划分为市辖区或其他名称次级行政区,城市管理组织纵向层级仅为2级。即使是曾作为中国主要模仿对象的前苏联,市辖区设置也不普遍。⑥在设置市辖区或其他名称次级行政区的国外城市中,市政府管辖的下级城市管理组织数量较多。例如,伦敦700多万人口设32个自治市(borough),东京中心城区800多万人口设23个区。⑦由此可见,国外大多数城市的城市管理组织的纵向结构是高度扁平化的,仅有1-2个层级,上下级管理幅度远大于中国。尽管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短时间内实行扁平化的纵向结构有一定困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发展趋势恐怕也将是扁平化。 综上所述,现行城市管理组织的纵向结构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前期,这种纵向结构大体能够适应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宏观组织环境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管理组织的宏观组织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组织目标也从侧重政治动员逐渐向侧重公共管理和服务转变;城市管理组织的微观组织环境也呈现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目前的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显现出与组织环境及组织目标不适应,有必要做出相应调整。 三、调整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的政策建议 如上文所述,目前的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显现出与组织环境及组织目标不适应,有必要做出相应调整。在设计调整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组织结构设计要服务于组织环境和组织目标。组织结构设计方案不能盲目模仿其他国家方案,而是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认真分析组织环境和界定组织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组织结构设计。第二,要允许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纵向组织结构设计方案。目前全国各城市具体情况差别很大,很难有一个普适性的设计方案,应允许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纵向组织结构设计方案。当然,这些设计方案的制定程序要与中国目前立法、行政等方面制度相契合。 在具体方案设计上,笔者有如下设想: 第一,探索基层城市管理组织管辖人口、面积的合理幅度。在宏观组织环境、组织目标和其他影响因素一定的情况下,一个城市的管理组织究竟需要设几个层级,很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是基层城市管理组织所管辖人口、面积的合理幅度。 第二,依照城市不同规模,制定不同纵向组织结构设计方案。在确定基层城市管理组织管辖人口、面积的合理幅度后,可以依照城市不同规模,制定不同纵向组织结构设计方案。对于大城市,可以基本保持目前纵向结构,但要适当使各个市辖区、街道办事处的规模趋于均衡。对于中等城市,可以虚化市辖区,将市辖区政府变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撤销区一级人大、政协等组织。对于小城市,甚至可以不设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接面对社区居委会和其他社会组织。 第三,强化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尽管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法定地位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但到目前为止,社区居委会承担了很多行政职能。将来要逐渐强化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淡化其行政职能。 综上所述,本文从组织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组织纵向结构的特征,论证了现行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组织纵向结构的历史合理性及在目前体现出的不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制定新的城市管理组织组织纵向结构设计方案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一些具体政策建议。希望本文能为中国城市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些许参考。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0年,第1页。 ②金东日:《组织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页。 ③苏忠林:《公共组织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第120-123页。 ④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第34、36页。该统计年鉴使用的数据是“城市市辖区非农业人口数量”。 ⑤刘君德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5页。 ⑥1954年时,前苏联共有建制市1515个,共有市辖区498个。1987年时,前苏联共有建制市2176个,共有市辖区662个。参见许崇德:《各国地方制度》,中国检察出版社,1993年,第419页。 ⑦刘君德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9页。 当代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分析 杨文彬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天津 300071 【摘 要】当代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全国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大体整齐划一,二是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呈现多层级、小管理幅度特征。这种纵向结构大体能够适应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宏观组织环境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管理组织的宏观组织环境和组织目标发生了很大改变,目前的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显现出与组织环境及组织目标不适应,有必要做出相应调整。 【关键词】城市管理组织 组织结构 纵向结构 2011. 02 2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