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在插画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在插画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在插画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在插画中的应用

摘要

中国传统元素在形式上和精神上传达着中国厚重、沉淀的文化底蕴。展现出中国人质朴、善良、聪明和锲而不舍的民族精神。本文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插画和中国传统元素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含义、插画的概念,以及中国传统元素在插画中的运用,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全方位的剖析。

关键词:插画中国元素发展

一、中国各朝代传统服饰纹样的发展及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思想的道法自然和佛道思想的随缘随意成为社会主流意识.表现在服饰上.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同时,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也给了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机会。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这一时期的服饰纹样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纹样,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很多。比如.东fa国子助教陆q在《邺中记》中记有大登高、小登高、大博山、小博山、大明光、小明光、大茱英、小茱英、大交龙、小交龙、蒲桃文锦、斑文锦、凤凰锦、朱雀锦、韬文锦、核桃文锦等多种服饰纹样;东晋文学家王嘉在志怪小说集(王子年拾遗记》中也记有云昆锦、列裸锦、杂珠锦、篆文锦、列明锦等纹样。

此外,还有北宋李防、李穆、徐铱等学者奉救编纂的著名类书《太平御览》中记有如意虎头连壁锦;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记有绛地交龙锦、给地句文锦;唐代史家李百药在《北齐书·祖挺传》中记有联珠孔雀罗等。这些服饰纹样的锦名,有一部分纹样是承袭了东汉的传统,有一部分则是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结果,如联珠孔雀罗就是。孔雀罗是指织品的孔雀纹样,也指织品本身具有孔雀羽般亮丽的色彩。同为丝织品,罗比较轻软稀薄.与带彩色花纹的锦还是有些区别的,但大体可以通用。

南北朝时就出现了联珠孔雀罗。北齐祖逛是并州仓曹参军.家财丰饶。曾经一下子拿出数十匹孔雀罗,作为重礼.送给他人。并州是山西太原的古称,可见孔雀罗当时产于太行山之东。罗上的联珠纹则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源于波斯的萨珊王朝时期。

根据各地出土南北朝时期的纺织品实物和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纹样来看,大凡东汉式的传统纹样,南北朝时期画工的技巧反而不及东汉精美.反映了东汉时期装饰风格由盛及衰的演变过程,装饰文化同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新月异。

外来的装饰题材大大补充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装饰纹样。它们包括:具有传统风格的山云动物纹;具有儿何图形特点的动物纹或花叶纹;具有古代阿拉伯国家装饰纹样特征的圣树纹;具有佛教色彩的天王化生纹;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圆圈与点等。这些纹样的共同特征是对称排列.动势不大.装饰性强。

一是传统的汉式山云动物纹。山云纹如山之起伏,云绕其间,后来也有称为“波曲纹”的。动物纹是动物皮毛上的纹路.是动物与生俱来的纹路,动物纹既是一种动物的标志,用于区别其他动物.又是动物的一种伪装,用于保存自己。动物纹被人类所应用,出现许多动物纹织物和动物纹器具。山云动物纹样盛行于东汉,紧凑流动的变体山脉云气间,分列着奔放写实的动物,并于间际嵌饰吉祥文字。在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出土的一批魏晋时期的衣物中,有一件“五星出东方利我国”铭文的山云动物纹锦护膊.仍然保持了汉代传统风格,十分珍贵。

二是利用圆形、方格、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组成几何骨骼,在几何骨0内填充动物纹或花叶纹。此类纹样在汉代虽已有之.但未成为主要的装饰形式。汉代填充的动物纹造型气势生动,南北朝填充的动物纹则多呈对称排列,动势不大,多为装饰性姿势。汉代填充的花叶纹多为正面的放射对称型,南北朝填充的花叶纹则有忍冬纹等外来的装饰题材。

三是圣树纹。它是将树形简化成接近一张叶子正视状的形状,具有古代阿拉伯国家装饰纹样

的特征,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立以后,圣树成为真主神圣品格的象征。圣树纹是一种富于象征或寓怠性的植物纹.属于阿拉伯国家装饰纹样中植物纹的一种。它不依自然界的真实植物为表现对象.如对棕叶卷草纹的表现,就演变成一种富有流动感的抽象卷草。南北朝时期,伊斯兰教已经开始在我网传播,因此象征着真主神圣品格的圣树纹也反映在当时的装饰纹样中。

四是天王化生纹。纹样由莲花、半身佛像及“天王”字样组成,按照佛教说法.在欲界六天之最下天有四天王,凡人如能苦心修养.死后能化生成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盛行,因此在服饰上也多有体现。

五是小几何图形纹、忍冬纹和小朵花纹。此类花纹是由圆圈与点子组合的中小型几何图形纹样及忍冬纹.它对日常服用有极好的适应性.对后世服饰纹样影响很深。从形式上看,也是秦汉时期所未见过的。它的流行当和西域“胡服”的影响有关。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异质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影响,在服饰的纹样方面有鲜明的反映,因而促使我国服饰文化进人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服饰文化作为特定的审美对象.是和时代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当社会观念发生变化之后.服装样式及纹饰内容都会随之而变化。旧的服饰纹样将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衰微井走向消失。根据出土的服饰实物.西汉时期的服饰纹样.题材以变体云纹、变体云中龙、变体云中凤.豹纹.鸟纹、菱纹、花叶纹、藤夏纹等为主。到了东汉时期.从新粗精绝遗址、楼兰遗址.蒙古共和19诺音乌拉山遗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坡占乐浪遗址和公元前后在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左岸奥格纳哈特古翁等处出上的汉代织锦纹样,都以充满神话色彩的动物云气山岳为主题.画面用流动起伏的波弧线.作成云气山岳的构成骨格。贯通整个横向幅面,在波弧空摘位世分布主题纹样.如龙、虎、辟邪、娜穷、麒麟、仙鹿.有时也有仙人骑马等形象。再在纹样空隙处加饰汉体铭文.如“登高明望四海“、“万世如意.、“长乐明光“、“昌乐,、“鸽群下“、“新神灵广成寿万年“、“韩仁绣纹衣右子孙无极’、“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等。这类铭文均为秦汉时期流行的占祥语,在秦汉瓦当、彩绘漆器及钢镜上也经常刻有类似的铭文。东汉织锦图案在形式上打破现实生活的局限.将人物与轻禽锰作共处于云气山脉之间.奔腾活跃,展现出气魄宏伟的画面,寄托着封建统治阶级祈望长生不老、子孙众多、皇权水固.分享神仙欢乐等种种荒涎不经的思想。这是擂家“天人感应“的封建神学现和燕齐方士神仙思想的混合。汉锦纹样的形象表现.拌于抓住对象的大结构。强调动势和力度的夸张.朴质生动。东汉时期新组地试出土的毛织品纹样已具西方写生风格。三国时期.织锦的中心产地由齐鲁转移到四川成都.织锦纹样出现像“如意虎头连璧锦“、“绛地交龙锦‘、“纷地句文锦,等新的花式。在装饰风格上由动势的平衡结构过渡到稳定的对称结构。后来西城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晌进入中国.促使中国服饰文化又进人发展的新阶段。

二、我国插画艺术的发展

插画艺术的发展需要以经济发展作为前提,中国的插画艺术也不例外。一直以来,中国的插画家都是一群默默无闻的创作者,在正统的艺术面前,他们属于被漠视的“商业画手”,甚至有些在创作生涯中有过插画经历的艺术家会尽力抹去自己曾做过插画的历史。在大众的眼睛里,他们却又变成了一群“另类”,大众习惯性地把他们称为“艺术家”。可是殊不知,这些插画创作者却是整个中国经济文化的见证者,他们用他们的笔创作出了符合时代审美的优秀艺术作品。

新中国的插画艺术发展经过了四个主要时期:①政治宣传期(1949—1976)、②纯艺表现期(1976—1993)、③市场过渡期(1993—2000)、④动漫为主期(2000—2010)。这四个时期基本概括了新中国插画艺术发展史的全貌。但是由于插画本身是一种大众艺术,其民用化的倾向很严重,其中所涉及到的形式和内容也因其世俗化的本质而变得太过庞大和繁复,以致不可能做出一个全面的考证,所以只能在这个简史中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作为一些典型的时代缩影。

我国插画发展历史悠久.插画艺术走到21世纪,早已不仅仅是使用绘画手段创作的静态平面图像了,从皿材范围到社会商业用途.从侧作到观念.已经流派纷呈、五花八门。随份计算机技术的份及与发展.现代插画已经很少用纸、笔、硕抖等传统工具和材料来绘制.取而代之的是CG艺术的潮流。同时.伴佑,中国经济的发展及13亿人民的创透力和消费力,国内插画拥有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首先,插画的应用范困逐渐扩大。目前国内读物类插画依然是播画市场的主流。除此之外,企业形象宜传、次,插画教育发展迅速。国内的专业插画机构:插画中国、中国插画社等.早在2004年就发起了Ca中国职业插画师培训计划.利用中国插画网平台.开设了专门针对插画的计算机培训课程。另外,近几年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如中国共术学院、北京印刷学院、油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都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了插画或与插画相关的专业。最后,政府对推进动沮产业很重视。由于插画属于动漫产业的一个分支,因此政府对动1产业的里视必嫉带动中国插画的发展。最近五年.文化部以及联合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多个部委,制订出台政策措施、搭建平台、举办活动,直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并同时配有相当力度的财政支持。以2010年为例,中国对文化产业示范因区和建设基地的研发资金总投入超过143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动没业的研发资金投入最多,超过10亿元人民币,这对推动整个动漫产业发展,推动中国插画行业在国内动浸创愈产业链中的影晌,进一步弘扬插画艺术.提离插画行业在文传创业产业的价值链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三、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在插画中的应用

(一)启迪作品的灵感

现代插画具有时代特点,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当地区性独特的文化逐步发展到全球性碰撞时,正是伴随着不同文化差异相互的交流、对话并互相产生作用,使一个民族艺术成为全世界许多民族共同享受的艺术。在传媒产业中,现代插画已经逐渐成为个人、甚至弱势群体加入交流的语言。人们通过直观的方式来展现自己,以不同文化背景、造型方式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使得我国现代插画以多元文化的方式融入世界插画语言。要想形成自己独特民族的艺术表现风格,就必须在现代插画设计的多元化融合性里,积极主动的添加具有自己本民族独特的艺术特性。具有传统民族特性的纹样造型,不仅是民族的文化,更是世界的资源。具有丰富历史的传统植物纹样造型,当仁不让的成为现代设计的取材源泉,更是独具民族特征的文化语言。现代插画设计师,在受到大量外国插画作品的冲击和影响下,很多插画作品有模仿美国或日韩的痕迹,因此,这些传统纹样更是摸索本土发展的契机,更是插画创作者必不可少的创作元素。

(二)作品内涵更丰富

日本插画大师村上隆说过“我非常清楚我的大餐应该是什么口味,我把法国,意大利,中国和其他民族的最优秀的部分融合成一种世界性的共同形式和表现方法,但其中我自己的创造才是最重要的,是轴心。”从这句话我们看出,现代设计师不光要了解各国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应从本土文化内涵中入手,将本土艺术的精神内涵与各国艺术丰富的手段相结合,这才是最具竞争力的现代艺术。村上隆的作品充分的吸取了西方文化和东方传统,从表现形式上是具有鲜明的日本风格,造型卡通,颜色鲜明,但更具有时代的审美趣味,符合世界的潮流,是民族与世界的交融。我国的青年插画师们,也逐渐在插画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例如在Sundy的作品中,最为常见的是以女性柔美形象为主体,以变形后的植物纹样作为辅助元素。不仅仅画面丰富,形成完整的构图,更是将植物曲线的柔美与女性形象的温情所结合,使人物的特性得到延展,使整体作品的内涵更为丰富,饱满

(三)加强作品亲和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插画艺术已经向大众文化进行贴近,已经逐渐与普通大众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已经能在娱乐消遣中欣赏插画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喜好。大众文化是当代通俗文化、消费文化、传播文化、商业文化的综合体,而插画的亲和力正是更加注重消遣、休闲、娱乐性,大众可以宣泄快感和直观的表达情趣。因此,现代插画更应平民化,插画作品更应该具有亲和力,才能更好的推动作品的传播。当插画脱离了标榜的纯艺术旗帜,在多元化中变成了具有亲和力的通俗艺术表现形式。因其本身具有现代时尚气息,才能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并重新改变和调整大众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

(四)装饰插画的个性价值

作为情感宣泄的个体价值体现,是插画设计师必不可少的创作需求。由于情感的类别不同,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情感舒泄的方式也不一样。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现代插画师多变的设计风格其实也是他们不同的表达和宣泄自身情感的传递手段。苏珊朗格曾说:艺术是全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在插画的设计过程中,插画师将生活的感悟,人生的理解,精神的体验更为直接的表现出来,使得装饰插画的艺术个体价值作为主体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艺术接受者也可以分享创作者在绘制插画的过程中引进非现实的想象世界。而在这个分享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想象力、判断力、理解力来享受插画这个想象世界,在心理上体验到一种难以获得的自由。

四、结束语

我国各个时期社会群体文化、风俗、语言各不相同,也体现了各个历史进程。渊博广泛的植物纹样,在历史的不断发展演绎变化过程中,不仅继承了民族文化精华,又形成一脉相承的文化,可以被当代插画创作借鉴。本土的民族纹样文化继承、创新,以不同形式和风格被运用在插画创

作中,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插画视觉艺术。将插画艺术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把传统植物纹样恰如其分的运用到插画艺术创作当中,不仅弘扬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并且给予本土插画设计独特的设计趣味,区别于西方以及日韩插画,做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插画设计,屹立于世界插画艺术的巅峰。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段建华.中国吉祥装饰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赵农.中国艺术设计史[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杭间,何洁,靳棣强.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5]赵茂生.装饰图案[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6]寻胜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7]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高阳.中国传统装饰与现代设计[J].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中国传统图案在服装上的应用

1引言 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传统图案作为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设计元素,深受世界各国著名服装设计师的青睐,并在其服装设计作品中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图案的发展,风格,工艺,特征,传统图案在造型和装饰性方面为我们今天的服饰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为适应现代消费者的审美情趣,传统图案在服饰上的应用应随时代的变化而转变其形式,让传统图案更广泛的运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上,分析传统图案在古代服装上的应用,在少数民族服装上的运用,在戏曲服装上的运用,分析发现传统图案与现代服饰结合的更多可能性,选择有代表性的设计进行系统的展开和研究,分析其特征,总结传统图案在现代服装上的设计规律。把握好传统图案在现代服装上应用的四大因素:设计定位、工艺技术、生产成本、设计视点,最后对传统图案在现代服装上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和探索传统图案在现代服装上的运用的更多可能行,使传统图案在今天焕发新的光彩,是对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承。 2中国传统图案与服装相生 2.1传统图案的历史、意义 传统图案是一种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我们祖先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而创造出来一种艺术形式,是指以转喻、谐音等比附的手法,构成具有某种吉利意味的装饰纹样,代表着传统的民风民俗。其构成手法主要有三种,以被表现的图、形、物的名称谐音而成,给被表现的图形物以特定的、大众认可的含义,以及图形之外辅以文字说明。因传统纹样往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而被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尤以在染织、地毯、陶瓷、雕刻、建筑、服装、首饰等工艺美术用品和喜庆场合应用更为广泛。 中国传统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图案在人类生活初期就已出现,它是人类生活中原始本能的再现,利用装饰语言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其目的是使人更好地生存、更愉快地生活。随时时代的发展变迁,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美的追求也在变化之中。几千年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制品及装饰品,这些制品不仅造型优美;而且与其构成一体的装饰图案风格各异,变化多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不同的时代风格,充分显示了创造者的聪明才智及各种不同的风俗民情。了解和研究这些图案,继承其精华,不仅能提高设计者自身的修养和图案创作的水平,而且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具有深远的意义. 2.2传统图案在服装上的运用 图案在服装上的运用,可追溯到人类早期的原始时代。原始人为了御寒、护体、遮羞,用树叶、树皮、兽皮围身。为了美化和表现自己,吸引异性,以及为了图腾、祭祀、巫术的需要,用彩色泥土及兽血纹身、纹面,或划破身体进行“刺青”装饰,或用贝壳、兽骨、牙齿、石子等材料串成饰链进行装饰表现(如图1),这可以看成是图案在服装上的最早起源。随着人类农耕活动的发展,原始人获得了利用植物纤维的知识。在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遗址中,发现了5000年前的葛布残片。这块用扭绞加环绕织发编织出的回纹加条纹暗花的葛布残片,说明了在远古时期,图案作为一种装饰形式,已具体应用于服饰面料之中。传统图案在服装上的运用是随着染织业的发展而发展。今天我们除了在博物馆的古代服饰中,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现代的戏曲服装,甚至在现代的时装上都能看到有传统图案在服装上的运用,(如图2)。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的设计应用

中国传统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的设计应用 --唐朝服饰元素 专业名称:服装设计学号:200805112150 学生:刘新华 指导老师:李君 摘要: 中国有渊源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和精髓。在提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的今天,中国元素也越来越多的被服装设计师们运用在了自己的设计中。然而,简单的玩味中国元素,是不能让中国的服装设计走出困顿的。有接纳的胸怀,对待新观念、新现象要选择性的更加宽容,要学会吸收和汲取,要学会把自己放进去,去接受,去思考,这样才可能使设计作品能与时代同步。 其中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唐朝对现代服饰和对以后服饰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唐朝元素仍一直被应用于现代的服装设计中。 中国传统服饰既具独特性,又共同遵守着中华传统审美的共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服饰审美语言;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代表性。对它进行总结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也有助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传统服饰,唐朝服饰,现代服饰,民族元素,设计应用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 1.3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国内对中国传统服饰的研究状况 1.3.2国外对中国传统服饰的研究状况 第二章传统服饰文化中唐朝服饰文化 2.1唐朝服饰产生的原因 2.1.1政治繁荣 2.1.2 文化的开放 2.1.3唐皇室固有的胡人心态 2.1.4唐朝社会审美情趣 2.1.5唐朝女权意识的崛起 2.1.6佛教盛行 2.2 唐朝服饰 2.2.1 唐朝女子服饰及其特点 1 女着男装 2着胡服 3 襦裙服 2.2.2唐代大袖衫 第三章唐朝服饰元素的特点及应用 3.1唐朝服饰元素 3.1.1面料 3.1.2款式 3.1.3色彩 3.2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第四章对融入西方现代服装设计的中国传统服装元素的分析结语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xx古代服饰的影响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服饰艺术追求礼制秩序xx 中国伦理道德对中国审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数千年的服饰艺术发展中,儒家的礼教思想成了其核心理念。只有遵从了伦理道德规范的服饰才为美,只有充分体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等级秩序的服饰才为美。周代制定的冠服制度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 什么样的帽子配什么样的衣服,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不同等级的人必须穿着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服饰,这些服饰在颜色、材质、尺寸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周代的冠服制度规定极严,同为裘服,也要根据皮质、颜色来划分等级。天子穿白狐裘,诸侯及大夫、士穿青狐裘、黄狐裘,庶民则穿犬羊裘。 自周以后,冠服形制被历代传承相袭,虽按各代统治者之意略有改动,但其基本形制却大同小异,尤其是显示阶级差别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二、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质”与“文”二字在中国哲学中释义相当宽泛。质指一个人的资质美,《论语·卫灵公》中记载: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孔子这里所说的“质”,是指人内在所具有的伦理品质。文指一个人服饰的美,《论语·泰伯》记述: “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在这里,孔子所谓的“文章”是指礼服上的纹饰、丹车白马、雕琢刻镂之类的文饰或文采。可见,孔子是极其重视服饰之美的。但是,孔子在认定服饰要讲形式美的同时,又对君子的个人修养提出形式与内在的关系。《论语·雍也》中言: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没有合乎礼仪的服饰,就像没有文化修养的凡夫野人。然而,只有合乎礼的服饰与动作姿态,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这些虚饰只能使人感觉像浮夸的史官。儒家在服饰上文质统一的审美观,是与等级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上层社会尤甚。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礼”的重要成分,已经渗透到穿衣戴帽的许多细节中。无论是“君子”还是贵妇的服饰,无一不受这种观念的支配,而忠孝思想对服饰的影响几乎波及了社会各阶层。以上这些正是形成中国古代服饰独特风貌的原因之一。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例如,西汉建立以后,新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服饰礼制方面规定得十分用心,不仅对百官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定。在当时,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除此,还对生活用品进行详细完备的规定,诸如相关的生活基本需求,如衣帽鞋袜、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在汉朝,不论花色、品种、质料,还是色彩,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用法制、礼教、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在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在《旧唐书·舆服志》中有一段关于中国官服补子起源的记载: “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八字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由此可见,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中的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 中华民族, 走过了五千年漫漫长路, 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堪称独一无二的奇迹。中国古代服饰, 就以其精美绝伦的外表和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成为世界服装艺苑中的一朵奇芭。 中国古代是一个礼制社会,其中服饰由于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古代礼仪、等级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服饰的颜色又是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官与民共同构成两个最主要的群体。《史记·黄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在打败神农和蚩尤后,立了春、夏、秋、冬、中五官,“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并且“??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由此可见,在那个时期已经出现官与民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制也完善起来,中国的官僚政治开始发展,官员的等级制度也建立起来。经过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已经成为成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下的官僚制度。官员有了等级,也必然会有相应的标志以区分等级。 这种标志在大一统社会最初的体现是汉代官员的印绶制度。印绶制度以佩绶的颜色、长短、头绪来确定等级。如汉最高等级的官员太尉、丞相等为金印、紫绶,而有资格配以印绶的最低等级官员为铜印黄绶,还有有印无绶、无印无绶的。这种佩绶制度自西汉始见于文献,一直沿袭至明朝。到了隋唐,官员品级制度完善,服色也与之相联系,形成品色服制度。在品色服制中,官员品级与服色绑定,且是一种由上至下的包容关系,“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这种扩大到了生活细节的对服色的专制看似严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在车服用度上,自上而下是一种倒三角状,这与社会分层的人数分布正好相反。这种反差是社会自上而下发生流动的动力之一。 从官员服色等级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服色很早就被赋予了政治意义。服色的政治功能被强化,往往是国家较为安定、富足、统一的情况下。隋朝因其时间短暂,且发达程度不够,因此只对服色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唐代武德年间才有了成熟的形制,而直到贞观盛世,品色服制度正式形成,由此确立的服色贵贱尊卑秩序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大致上都保持稳定。究其原因,服色的规定在隋唐之前依附于国家政治制度、官员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隋唐以后则正式成为政

关于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十二章”纹样研究【分享】

关于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十二章”纹样研究 论文关键词:“十二章”纹样:冠服制度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服饰和现代服装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不同之处就 在于中国传统服饰是贵族服饰,是统治阶级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官服制, 是由上而下的维持阶级统治的华丽包装,是用最奢华工艺雕饰成的统治者外衣。而造就这种统治者形象的重要部分就是他们服饰上富有寓意的“十二章”服饰 纹样,他们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最昂贵和精彩的一部分。 “十二章”服饰纹样即中国传统服饰中常应用的十二个纹样,即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十二章”服饰纹样来源于古代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密切接触和膜拜的事物.因为阶级、国家的产生,被法令所规定,固定应用在皇帝的礼服上而成为王权的象征。在现代社会服饰平民化的时代里,“十二章”服饰纹样仍旧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被或多或少、形式多变地广泛应用在各类设计里,深受人们喜爱。 一、“十二章”服饰纹样的起源 最初.人类在原始社会生存斗争的漫长岁月里,观察到日、月、星辰预示气象的变化,山能提供给原始人生活资料,斧既是劳动生产的工具。在古代更一直是权力的象征,特别是军权的象征物。火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粉米是农业耕作的果实,虎、虫(长臂猴)、华虫(雉鸡)是原始人狩猎活动接触的对象,龙是中国许多原始氏族崇拜的图腾对象,黻纹是原始人对于宇宙对立统一规律认识的抽象表达。也正因为这些事物和人类生存密切相关。所以在中国原始彩陶文化中。日纹、星纹、日月山组合纹、火纹、粮食纹、鸟纹、蟠龙纹、弓型纹、斧纹、水藻纹等就早已出现。 “十二章”服饰纹样最早只是零散地存在于夏代之前的彩陶纹样中。真正系统地应用在服饰上成为独特的王权标志是后来伴随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的建立。也就是说,“十二章”服饰纹样最早只是作为古人氏族崇拜的图腾单个而零散的存在。直到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的建立。才被统一应用在皇帝的冕服上,成为各个有着不同崇拜图腾的氏族共同膜拜的对象。那么.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 稍早一点的史籍大多认为是黄帝尧舜时的产物。如《易经?系辞》称: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意思是:尊卑等级、衣冠服饰各有分别,古代帝王只耍拱手而立,天下就能太平。这种说法被历代统治者用了几千年。《家语》、《说文》也称,自黄帝时代已经出现了区别贵贱的黼黻及标志等级差别的冕冠。所以说,自中国第一个皇帝——黄帝开始就建立了冠服制,并且把“十二章”纹样应用在服饰上。这种说法符合逻辑和历史资料的体现。当然,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冠服制度的初步建立。大约在夏商以后,到了周代已逐渐完善。后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做出冕服制是承继黄帝的假说。 因为私有制的产生,贫富分化,阶级的产生,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 主阶级占有和支配着生产资料,同时也控制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所以这些

中国传统图案的文化底蕴及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中国传统图案的文化底蕴及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摘要: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传统图案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了解传统图案的风格特点及形成 因素,才能对其继承和创新,并应用到现代服装图案设计中,进一步提高现代服 饰文化。本论探讨了中国服饰文化中的图案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关键词:图案设计;图案纹样;服饰图案 中国拥有56个民族。分布地域的辽阔,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生产方式的 不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传统图案丰富且 有文化意蕴。中国民族图案从形式到内容,从创意到工艺制作都有许多优秀的东 西值得学习和借鉴。对于我们的服装设计师来说,那应该是无尽的宝藏,而这宝 藏正是我们进入世界服装先进行列的文化根基。 一、传统图案元素分析 1.原始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 原始服饰有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 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恶劣的环境下佩戴这些饰物,不仅是为了装饰, 也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2.商代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我国的服饰图案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历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服饰图案据最初考察表明,有文字记载是商代。那时,奴隶主身 着的是带有雷龟纹的服装。图案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服装的领口、袖口、前襟、下摆、裤角等边缘处及腰带上;表现形式主要是规则的回龟纹、菱形纹、云雷纹, 而且是以二方连续构图形式来表现的至今,这种二方连续构图形式仍普遍地运用 于服饰图案设计中。 3.周代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 到了周代,随着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纺织业也应运而生,于是出现 了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品。人们用它制作服装,于是出现了冕服。从十二 章花纹表现形式和象征意义来看,这些纹样并没有排出当时人们图腾崇拜的心理,同时,也表明人们已不是仅仅把图腾崇拜作为唯一的服饰图案装饰了,而且已能 够运用各种自然界的物象纹样来装饰自己,表现出了奴隶社会人们的审美意识。 4.秦汉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 秦汉的图案以瓦当图案最为精美,瓦当图案以动物、植物、文字符号和几何 纹为多,取材多与吉祥、辟邪有关。服饰图案除了十二章纹样的继续延用外,在 图案造型的选择上,突出了龙、凤的寓意。在服饰图案的表现上,龙、凤纹样不 仅具有了很强的工艺化、装饰化特点,更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在设计上也更加追 求艺术造型的完美性了。综上所述表明,服饰图案的运用经历了最原始的一种蒙 昧美的追求,图腾的崇拜,权力、地位的象征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5.隋唐代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 隋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 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我们 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正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 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的服饰图案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 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中国古代纹样的变迁

xx古代纹样的变迁 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艺术大国,装饰纹样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恢宏的成就。我国传统装饰纹样千变万化、绚丽多彩。因其附着载体的不同从而产生了陶器纹样、青铜纹样、织绣纹样、玉器纹样等;因其装饰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植物纹样、生活场景纹样等;按其装饰手法又可将其分为抽象纹样、具象纹样等。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它大概经历了一个从简洁抽象到繁缛,从狰狞严肃到活泼和生活化,从简单的动物植物到寓意丰富的装饰吉祥纹样占居主流这样一个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 早在几千年前的陶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运用图案来装饰自己的生活,利用装饰语言来表达对美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彩陶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一种卓越的创造。它的图案组织和表现手法的出色成就在装饰艺术领域中放射着灿烂的光彩。从彩陶图案整体看,是以丰富多彩的集合图案为主体,但也有山纹、花瓣纹。 几何印纹陶的制作,有手制、模制和轮制集中,几何形花纹常见的有水浪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十种。这些几何纹连续反复,系那个成了一种规律的图案美。 所以被誉为是最优秀的东方沿海的古代文化。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花纹,多流行想象的动物纹。例如,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等。 其主纹常见的饕餮纹,多饰在器物的显要部位。龙纹是我国装饰纹样中应用最久的一种,最早见于青铜器。商代青铜器的图案纹样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多采用对称的格式。尚待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后期出现了三层刻画,即除主纹和地纹外,还在较粗的花纹或主体花纹上,再勾刻以细线。 周代纹样打破了商代一直线为主的特点,也打破了对称的格式,一般都组成形,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此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窃曲纹就是代表性的一种。周代盛行鸟纹,环带纹应用也较多。另外,还有重环纹、瓦纹等。周代的装饰特色是不用地纹,装饰画纹中,在商代成为主体花纹

浅谈二方连续纹样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二方连续纹样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在服装纹样设计中,二方连续纹样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研究二方连续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对我们能够灵活的运用二方连续纹样进行服装款式设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二方连续纹样;服装设计 一、二方连续纹样概述 1.二方连续纹样的定义与特征。二方连续纹样是以基本纹样为单位纹样,向左右或上下重复排列构成的一条纵向或横向的带状纹样。 采用二方连续纹样作装饰,能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容易取得较满意的装饰效果,这是二方连续所具有的独特特征。二方连续纹样的结构组织表现出的缓慢、激进、回旋排列形式中的奇数、偶数、顺排、间排、等距和不等距等都蕴涵着不同程度的节奏或韵律。 2.二方连续的纹样组合。二方连续在服装中的单位纹样组合可分为两种形式:具象纹样和抽象纹样的二方连续。具象纹样是运用夸张、趣味化等手法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仿照设计;抽象纹样是完全凭人的想象或感觉自由创作的纹样,这类纹样形成的二方连续可以通过几何线的形状,或是

改变纹样之间的距离使二方连续纹样产生节奏感。 3.二方连续的骨法。二方连续纹样由排列方式、单位纹样、装饰线三个要素组成的。二方连续的排列方式有直、折、曲和综合等,二方连续纹样则依据排列方式加以适当地穿插和配置,当完成图案设计后,形成一条带状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在服装设计中的排列方式大致分为7种,如表1-1 二、二方连续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二方连续纹样装饰部位 (1)全身二方连续纹样。在整件服装上使用二方连续 纹样是服装常用的设计形式之一,如毛衣中经常整件服装使用二方连续纹样,它给人的整体感觉比较饱满、充实、丰富。在服装设计中运用全身的二方连续纹样,可根据不同的元素组合和结构形式体现出着装者的不同气质。 (2)局部二方连续纹样。局部二方连续多应用于服装 的肩部、袖口、前胸、腰部等位置,也是服装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在视觉上相对全身二方连续饱满度和充盈感会略弱一些,但能体现出服装的简约风格。需要注意的是,在局部二方连续的设计中,要适当地调整图案的排列分布,保持二方连续的图案与服装整体相协调,使整件服装保持一种和谐状态。 (3)点缀二方连续纹样。除了在服装上大面积使用二 方连续外,更多的时候二方连续纹样是作为一种装饰边使用,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响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服饰艺术追求礼制秩序美 中国伦理道德对中国审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数千年的服饰艺术发展中,儒家的礼教思想成了其核心理念。只有遵从了伦理道德规范的服饰才为美,只有充分体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等级秩序的服饰才为美。周代制定的冠服制度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什么样的帽子配什么样的衣服,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不同等级的人必须穿着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服饰,这些服饰在颜色、材质、尺寸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周代的冠服制度规定极严,同为裘服,也要根据皮质、颜色来划分等级。天子穿白狐裘,诸侯及大夫、士穿青狐裘、黄狐裘,庶民则穿犬羊裘。自周以后,冠服形制被历代传承相袭,虽按各代统治者之意略有改动,但其基本形制却大同小异,尤其是显示阶级差别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二、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质”与“文”二字在中国哲学中释义相当宽泛。质指一个人的资质美,《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孔子这里所说的“质”,是指人内在所具有的伦理品质。文指一个人服饰的美,《论语·泰伯》记述:“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在这里,孔子所谓的“文章”是指礼服上的纹饰、丹车白马、雕琢刻镂之类的文饰或文采。可见,孔子是极其重视服饰之美的。但是,孔子在认定服饰要讲形式美的同时,又对君子的个人修养提出形式与内在的关系。《论语·雍也》中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没有合乎礼仪的服饰,就像没有文化修养的凡夫野人。然而,只有合乎礼的服饰与动作姿态,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这些虚饰只能使人感觉像浮夸的史官。儒家在服饰上文质统一的审美观,是与等级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 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 上层社会尤甚。就其文化内涵而言,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礼”的重要成分, 已经渗透到穿衣戴帽的许多细节中。无论是“君子”还是贵妇的服饰, 无一不受这种观念的支配, 而忠孝思想对服饰的影响几乎波及了社会各阶层。以上这些正是形成中国古代服饰独特风貌的原因之一。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例如,西汉建立以

《服饰图案设计》教学大纲

《服饰图案设计》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服饰图案设计是广播电视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统设必修课,是从事服装设计及服装生产应用和开发的基础。本课程共10学分,一个学期完成全部教学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服饰图案构成以及服饰图案再创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服饰图案图形生成的基本原理,学会服饰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1.服饰图案设计是服装专业科学中一个比较年轻的分支学科,它的核心内容是服饰图案的构思、构成以及表现。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服饰图案在服装当中应用的最新发展,掌握服饰图案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服饰图案图形的构成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求学生熟悉独立纹样、连续纹样的构成和写生方法。 3.服饰图案的概述、基本规律与形式法则、服饰图案的构思是本课程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服饰图案的概念、设计原则、基本规律、形式法则;熟悉服饰图案的构思特点、构思过程,掌握服饰图案构思的方法。

4.服饰图案设计的表现技法、服饰图案色彩的应用是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表现的多种技法。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分为“知识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三个层次,专业技能训练内容分为“了解、学会、熟练”三个层次,授课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工作,操作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总的知识点不能减少。 第二部分学时、教学安排、教材与教学环节等相关要求一、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35课时,其中课堂授课15学时,专业技能训练10学时,自学及其它10学时,授课教师可根据所带学生水平以及教学设备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课堂授课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时间,但总学时不得减少。教学内容分为 10章学习内容。学时分配见下表。 章号内容课内学时面授学时专业技能实 践 其它 1 概述 1 1 2 基本规律与形式法则 2 1 1 3 服饰图案的构思--自然形态的写生 2 1 1 1 4 图案造型素材的来源 4 1 1 1 5 图案造型的表现--抽象形态的形成 3 2 1 6 自然型图案的构成 6 2 2 2 7 几何形图案的构成 6 2 2 2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在插画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服饰纹样在插画中的应用 摘要 中国传统元素在形式上和精神上传达着中国厚重、沉淀的文化底蕴。展现出中国人质朴、善良、聪明和锲而不舍的民族精神。本文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插画和中国传统元素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元素的含义、插画的概念,以及中国传统元素在插画中的运用,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全方位的剖析。 关键词:插画中国元素发展

一、中国各朝代传统服饰纹样的发展及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思想的道法自然和佛道思想的随缘随意成为社会主流意识.表现在服饰上.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同时,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也给了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机会。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这一时期的服饰纹样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纹样,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很多。比如.东fa国子助教陆q在《邺中记》中记有大登高、小登高、大博山、小博山、大明光、小明光、大茱英、小茱英、大交龙、小交龙、蒲桃文锦、斑文锦、凤凰锦、朱雀锦、韬文锦、核桃文锦等多种服饰纹样;东晋文学家王嘉在志怪小说集(王子年拾遗记》中也记有云昆锦、列裸锦、杂珠锦、篆文锦、列明锦等纹样。 此外,还有北宋李防、李穆、徐铱等学者奉救编纂的著名类书《太平御览》中记有如意虎头连壁锦;西晋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记有绛地交龙锦、给地句文锦;唐代史家李百药在《北齐书·祖挺传》中记有联珠孔雀罗等。这些服饰纹样的锦名,有一部分纹样是承袭了东汉的传统,有一部分则是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结果,如联珠孔雀罗就是。孔雀罗是指织品的孔雀纹样,也指织品本身具有孔雀羽般亮丽的色彩。同为丝织品,罗比较轻软稀薄.与带彩色花纹的锦还是有些区别的,但大体可以通用。 南北朝时就出现了联珠孔雀罗。北齐祖逛是并州仓曹参军.家财丰饶。曾经一下子拿出数十匹孔雀罗,作为重礼.送给他人。并州是山西太原的古称,可见孔雀罗当时产于太行山之东。罗上的联珠纹则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源于波斯的萨珊王朝时期。 根据各地出土南北朝时期的纺织品实物和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纹样来看,大凡东汉式的传统纹样,南北朝时期画工的技巧反而不及东汉精美.反映了东汉时期装饰风格由盛及衰的演变过程,装饰文化同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新月异。 外来的装饰题材大大补充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装饰纹样。它们包括:具有传统风格的山云动物纹;具有儿何图形特点的动物纹或花叶纹;具有古代阿拉伯国家装饰纹样特征的圣树纹;具有佛教色彩的天王化生纹;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圆圈与点等。这些纹样的共同特征是对称排列.动势不大.装饰性强。 一是传统的汉式山云动物纹。山云纹如山之起伏,云绕其间,后来也有称为“波曲纹”的。动物纹是动物皮毛上的纹路.是动物与生俱来的纹路,动物纹既是一种动物的标志,用于区别其他动物.又是动物的一种伪装,用于保存自己。动物纹被人类所应用,出现许多动物纹织物和动物纹器具。山云动物纹样盛行于东汉,紧凑流动的变体山脉云气间,分列着奔放写实的动物,并于间际嵌饰吉祥文字。在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出土的一批魏晋时期的衣物中,有一件“五星出东方利我国”铭文的山云动物纹锦护膊.仍然保持了汉代传统风格,十分珍贵。 二是利用圆形、方格、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组成几何骨骼,在几何骨0内填充动物纹或花叶纹。此类纹样在汉代虽已有之.但未成为主要的装饰形式。汉代填充的动物纹造型气势生动,南北朝填充的动物纹则多呈对称排列,动势不大,多为装饰性姿势。汉代填充的花叶纹多为正面的放射对称型,南北朝填充的花叶纹则有忍冬纹等外来的装饰题材。 三是圣树纹。它是将树形简化成接近一张叶子正视状的形状,具有古代阿拉伯国家装饰纹样

研究中国古代服饰花纹2

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纹样 小组成员:廖以恒,方钰文,庄泽鸿,李泓彤,李俊葳 班级:高一(1)班 指导老师:陈少康 (一)问题的提出 服装图案源自于生活,而生活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变的。在这期间,中国古代服饰花纹都历经了怎样的变化? (二)研究目的 了解中国古代服饰花纹的演变过程。 (三)研究内容 中国远古时期至清代的服饰中的花纹。 (四)调查过程 小组成员以翻阅书籍、上网搜寻为主,以去往博物馆咨询专业人士、咨询本校的美术老师为辅,最终完成了我们的研究。我们去往了珠海的两大图书馆,找到了一些对我们的研究十分有用的书籍。在网上、在美术老师的帮助下,也全面而恰到好处地补充了我们在翻阅书籍中所遗漏的要点。然而,在博物馆的收获是最令我们感到惊喜的。在那儿,一位对中国古代服饰花纹颇有研究的学者向我们介绍了我国古代服饰花纹几大重要的变革,以及一些十分有趣的关于服饰花纹的小故事,也让我们意识到了古代服饰花纹很大程度上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更令我们对于这一研究课题更加热情。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 ①古代较早的服装图案 人类早期树叶遮蔽身体,后来随着狩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获得比以前多一些的猎物,将毛皮留下用以遮蔽身体。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爱美之心被不断挖掘,因为皮

毛和植物的色、质、纹这些美的要素在不断地激发人的爱美的品质,所以在远古时代,服装虽然是以功能为主,但在漫长的岁月中,劳动人民的审美能力、爱美之心一直被培养着。 ②商代 有着悠服饰图案据最初考察表明,有文字记载是商代。那时,奴隶主身着的是带有雷龟纹的服装。图案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服装的领口、袖口、前襟、下摆、裤角等边缘处及腰带上;表现形式主要是规则的回龟纹、菱形纹、云雷纹,而且是以二方连续构图形式来表现的。其纹样首先被用于装饰器物,但很快就反映在人们的服饰上。 ③周代 到了周代,随着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纺 织业也应运而生,于是出现了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 的刺绣品。人们用它制作服装,于是出现了冕服。 并将十二章花纹画或绣与冕服上。统治阶级将这些 图案视为阶级的划分,使本来是自然的美好的物象 蒙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但是,这一时期的服饰纹 样在设计上注意了艺术的表现,作为一种文化表现 来看,表明人们的审美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④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是从商周奴隶社会的装饰 纹样传统基础上演化而来,商周时期的装饰纹样造 型,强调夸张和变形,结构以几何框架为依据作中轴 对称,将图案严紧地适合在几何框架之内,特别夸张 动物的头、角、眼、鼻、口、爪等部位,以直线为 主,弧线为辅的轮廓线表现出一种整体划一,严峻狞 厉的美学风貌,象征着奴隶主阶级政权的威严和神

中国古代“礼”制下的传统服饰纹样-2019年文档

中国古代“礼”制下的传统服饰纹样 作为礼仪之邦的古代中国,素以“衣冠之国”著称,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信息和内涵。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中国传统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它与礼制相结合,通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均有“舆服制”,对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的服饰纹样作了严格等级规定,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等作出区分,以服装来区分君臣士庶的身份、地位。在历朝统治者眼中,服饰还是政治与社会秩序的组成部分,是“礼制”的表征,完成了服饰制度,其政治和社会秩序也就完成了很大一部分。可以说,古代服饰纹样是中国“礼”制下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新的时尚和文化观念将成为传统服饰纹样艺术的精神意蕴。 一服饰纹饰以一种特有的“标识”形式显现封建的礼制 早在《虞书?益稷》篇就有这样的记载:“予预观古人之象,以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与五色,作服汝明。”这说的是仲雍在举行祭祀礼仪时穿着图腾衣,各部联盟首领在祭祀礼仪活动中以五彩之色施与衣物上,即将十二章花纹用画与绣的方法施于冕服上。这就是“天子衮服十二章”的来源。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的十二章纹饰,说明当时的服饰已经具有了阶级等级和其鲜明的象征意义。殷商时代,

社会已出现了等级,但服饰形制还没形成。到了周朝时期,才逐步形成了华夏民族的礼乐衣冠体系。随着各种礼仪制度的确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论贵贱尊卑,都穿着相应的服饰,以“礼” 的精神规范自己的生活,“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 声兴”。周朝设礼官掌管天下礼仪,并把这项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 被“礼”所约束。随后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着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例如,西汉建立以后,新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服饰礼制方面规定得十分用心,不仅对百官 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定。在当时,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此外,还对生活用品进行详细完备的规定,诸如相关的生活基本需求,如衣帽鞋袜、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都做了具体规定。在汉朝,不论花色、品种、质料,还是色彩,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此后,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用法制、礼教等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份守己,达到社会的稳定。 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所特有的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

中国古代服饰色彩观概述

中国古代服饰色彩观概述 对于色彩的变化,现代人是非常敏感的;对于色彩的迷恋,现代人也是十分关注的,然而对于色彩的关注,并非现代生活才有,中国古代社会就十分重视色彩。在阶级社会中,色彩被赋予较多的政治色彩;而在历史记录和诗文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古代五彩缤纷的色彩意识给生活带来的美感。而这政治意义与美感的交合点,在服饰上明显地得以体现。 关键词:色彩服饰政治美感 一色彩崇尚与五行 五行指水、火、木、土、金,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他们认为五行之中,相克相生。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在稷下学派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德终始,循环相生的观点,用于解释朝代的发展,在运行中“递兴废,胜者用事”。五德终始说对中国历史、哲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建立封建次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朝代崇尚某一颜色的理论基础。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其现象发生无限变化的基础,在天上代表木、火、土、金、水的五个星辰的变化,对人而言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五行参合,地分东、南、西、北、中五方,色分青、赤、白、黑、黄五色。故而古天文中有四象:东方苍龙之象(东方属木,青色),南方朱雀之象(南方属火、红色),西方白虎之象(西方属金,白色)北方玄武之象(北方属水,黑色),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当然位居中央,所以中央代表着黄色,黄色就代表着皇帝,黄色派生出的寓意,使黄色最终成为一种崇高的颜色,董仲舒云:“五色莫贵于黄。”汉代以降,黄色备受统治者青睐,渐渐成为皇帝专用服色。 五行演绎出五色,青、白、赤、黄、黑五色被视为正色,由五色掺和而生的其他颜色被视为间色,如紫、绿、蓝等。正色被视为正统,间色为旁系,两者的关系类似于宗师之大宗、小宗,崇色与正色间色的划分,与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更替成其天命,讲究正统思想是一致的。 色彩崇尚最大的应用应该是服饰“表贵贱,辨等级”的功能,品官之服依据品级大小而定颜色。颜色的贵贱作用一致持续到清王朝的结束。大体上黄色为最高统治者专用,非特许不得擅用,朱紫之色为尊(“满朝朱紫贵,不是养蚕人。”);青色为低级官员所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色、黑色为平民、小吏所用,因此百姓称为“白衣”,小吏称为“皂隶”等。 二中国历代色彩观 色彩崇尚不是任意为之地,它包含着历史、文化的背景。由色彩的崇尚、表现出各朝各代对颜色所体现的色彩官的形成。 在新石器时期,原始人就有了色彩意识。山顶洞人时期,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赤铁矿为颜料,将装饰品染成红色。“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小砾石的装饰品是用微绿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成的,选择的砾石很周正,颇似现代妇女胸前带的鸡心……所有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的,好像是他们的穿着都用赤铁矿石染过。”(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可以说,红色颜料的使用,明显地是由于装饰的要求。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中国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 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

关于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十二章”纹样研究

关于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十二章”纹样研究论文关键词:“十二章”纹样:冠服制度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服饰和现代服装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不同之处就在于中国传统服饰是贵族服饰,是统治阶级的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官服制,是由上而下的维持阶级统治的华丽包装,是用最奢华工艺雕饰成的统治者外衣。而造就这种统治者形象的重要部分就是他们服饰上富有寓意的“十二章”服 饰 纹样,他们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最昂贵和精彩的一部分。 “十二章”服饰纹样即中国传统服饰中常应用的十二个纹样,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十二章”服饰纹样来源于古代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密切接触和膜 拜的 事物.因为阶级、国家的产生,被法令所规定,固定应用在皇帝的礼服上而 成 为王权的象征。在现代社会服饰平民化的时代里,“十二章”服饰纹样仍旧 作 为中华文明的标志.被或多或少、形式多变地广泛应用在各类设计里,深受 人 们喜爱。 一、“十二章”服饰纹样的起源 最初.人类在原始社会生存斗争的漫长岁月里,观察到日、月、星辰预 示 气象的变化,山能提供给原始人生活资料,斧既是劳动生产的工具。在古代 更 一直是权力的象征,特别是军权的象征物。火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粉米 是

农业耕作的果实,虎、虫(长臂猴)、华虫(雉鸡)是原始人狩猎活动接触的对象,龙是中国许多原始氏族崇拜的图腾对象,黻纹是原始人对于宇宙对立统一规律 认识的抽象表达。也正因为这些事物和人类生存密切相关。所以在中国原始彩 陶文化中。日纹、星纹、日月山组合纹、火纹、粮食纹、鸟纹、蟠龙纹、弓型 纹、斧纹、水藻纹等就早已出现。 “十二章”服饰纹样最早只是零散地存在于夏代之前的彩陶纹样中。真正 系统地应用在服饰上成为独特的王权标志是后来伴随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的建立。也就是说,“十二章”服饰纹样最早只是作为古人氏族崇拜的图腾单个而 零散的存在。直到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的建立。才被统一应用在皇帝的冕服上,成为各个有着不同崇拜图腾的氏族共同膜拜的对象。那么.中国最早的冠服制 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 稍早一点的史籍大多认为是黄帝尧舜时的产物。如《易经?系辞》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意思是:尊卑等级、衣冠服饰各有分别,古代 帝王只耍拱手而立,天下就能太平。这种说法被历代统治者用了几千年。《家语》、《说文》也称,自黄帝时代已经出现了区别贵贱的黼黻及标志等级差别 的冕冠。所以说,自中国第一个皇帝——黄帝开始就建立了冠服制,并且把“十二章”纹样应用在服饰上。这种说法符合逻辑和历史资料的体现。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