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美国意识形态掌控

宗教与美国意识形态掌控
宗教与美国意识形态掌控

2010年第3期总第156期

林区教学

Teach i n g of Forestry R eg i o n

N o .32010G eneral N o .156

宗教与美国意识形态掌控

夏 禹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列部,哈尔滨150080)

摘 要:美国是一个宗教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宗教在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促进社会稳定,巩固阶级统治,实现阶级利益等目的,美国政府在意

识形态掌控中注重充分利用宗教的各项功能。而在实践中美国宗教所表现出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的两面性,对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时期开展好宗教工作有预示作用。

关键词:美国;意识形态掌控;宗教功能

中图分类号:B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0)03-0070-03

收稿日期:2010-02-28

作者简介:夏禹(1975-),男,黑龙江双鸭山人,讲师,从事意识形态问题研究。

自建国开始,美国历届政府就一直极力关注意识形态掌控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宣传、政府管制,到对异己意识形态的批判、对社会舆情的控制,其途径繁多且效果明显。而宗教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它在美国意识形态掌控中的地位亦十分突出。 一、宗教与美国社会

美国宗教与美国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公共生活关系紧密,它体现了宗教与美国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这成为美国政府实施意识形态掌控必须借助宗教力量的重要原因。

1 美国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美国意识形态内涵广泛,而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它是美国意识形态形成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形式。在美国没有宗教就没有美国精神世界的一切。在美国人的精神世界领域,宗教发挥着心灵慰藉的作用;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宗教是美国国家的意识形态;在社会群体心理层面上,宗教是美国民族的统一道德观和价值观;从

民族精神出发,宗教充当着美利坚民族的精神支柱[1]4

。另外,宗教与美国意识形态构成中的重要部分 民族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宗教民族主义,它在美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影响至今在美国政治及社会生活中仍十分明显。源于宗教思想或与此紧密相关的美国例外论、国家认同、国家伟大思想及国家使命意识等,都使美国民族主义具有成为一个强大的意识形态教条的所有特质。这也使美国成为在20世纪下半叶的大国中最具意识形态色彩的国家。尤其在对外关系上,美国除了追求国家利益之外,还谋求改变其他国家的政治思想意识、制度和生活方式等,这也最终衍生出美国外交中的干涉主义。可以说,美国宗教民族主义为美国社会制度的建立和美国在世界上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提供了强有力的力量源泉,并且它也为美国对外领土扩张和文化输出提供了道德依据。

2 美国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政教关系是美国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民权的基本概念,以及政府与社团组织、利益集团、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原则,它对美国社会的各方面都存在着非常现实的影响。而了解政教关系对于理解美国社会的传统价值、民权思想与宗教自由观念也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政教关系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综合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在二者关系的处理原则方面,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确立了政教关系的政教分离原则与宗教信仰自由原则。在经历了200多年的实践后,它已经得到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并在现实生活中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首先,政教分离杜绝了官方教会存在的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了宗教冲突和宗教迫害,避免了因宗教分裂导致的社会分裂。由于各教派及信仰者社会地位平等,这为其和睦相处提供了条件。而宗教非政治化也使世俗政权的更迭和宗教组织内部的变化不会相互影响,减少了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在宗教自由实践方面,政府的态度是不进行干预。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政府会为了维护国家及公众利益而在法律的严格监督下对宗教团体及个人采取措施。总体而言,宗教自由实践原则维护了公民权利,增强了美国人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巩固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然而,美国虽然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上的规定并不能阻止宗教对美国政治的影响。对此,法国的政治学家阿历克西 托克维尔曾说:!宗教在美国不直接参与社会政治,但它却被看成是国家

政治机构最主要的部分。?[2]35

作为宗教色彩十分强烈的国家,宗教影响已经渗透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政治统治集团出于满足自身利益需要的考虑也有向宗教无限接近的愿望。因此,美国宗教与政治相互影响的现象将长期存在亦在情理之中。

3 美国宗教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

宗教在美国具有社会道德源泉与社会服务提供者的功能。基督教传统源远流长,它凝聚了西方基督教文明的

70

精华,并随着清教徒移民运动而在北美大陆落地生根。在经历了!美国化?后,如今它已经成为美国社会推崇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得到了美国大多数人的广泛认可,从而使美国这一由各色文化背景的移民组成的国家在道德上达成共识,拥有了统一的道德规范。除了提供精神财富之外,宗教的另一项功能就是提供非赢利性的而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美国宗教史学家安德鲁斯将宗教视为慈善之母。宗教机构依靠所拥有的巨大社会资本,投身到社会服务和慈善事业中,既扩大了社会影响又体现了自身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宗教的社会服务的范围已经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如今,宗教组织在美国各类从事慈善事业的机构中的地位突出,是美国民间慈善事业的核心。它们在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之外,教会也被认为是社会资本的源泉,并得到了政府在税收政策上的支持,因此宗教机构从事慈善事业的潜力巨大。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被看做是宗教机构在更大的范围上参与社会秩序的建构,而慈善事业在美国已被视为社会文明的表现,涉及人数超过了美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可见其影响必将长期存在。

二、宗教功能与美国意识形态掌控

由于美国实行政教分离,因此美国政府在实施意识形态掌控过程中,主要是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制定法律及国家政策的方式对宗教事务进行引导和约束,以使宗教活动符合国家利益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政府对宗教具体事务的最少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宗教活动的开展及其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并成为美国意识形态掌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道德教化

美国的宗教传统悠久,并已成为美国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至多数美国人相信美国是!上帝统治下的国度?,而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是维护美国社会稳定的主要工具之一。宗教道德教化功能的发挥首先源于宗教教义及宗教精神中所包含的道德伦理思想,而它们曾经历了世俗社会的道德神圣化的过程。各大宗教通过戒律、宗教故事传说、布道说教等传播关于天堂地狱、因果报应、赏善罚恶等教义主张和信仰。如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十诫?和其他信条,让信徒虔诚、顺从、敬畏、博爱、仁慈、坚忍、宽恕等,并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训诫指导。宗教道德中强调抽象的爱,基督教要求!爱人如己?,这种劝人为善的思想是宗教道德的核心。同时这种博爱,利他的思想也是人类自身生存所必须的,是人类精神的升华;信仰化的宗教道德及宗教律法也规范着人们的个体行为和社会角色。与其他的世俗道德规范比较,宗教道德的规范性更具有自律性的特点。如宗教道德以上帝或先觉先知者为人类道德的化身,他使信教者以其为榜样,将遵守宗教道德作为信教的神圣的义务和荣耀。因果报应论将利己和利他牢固结合在一起,成为宗教伦理道德的原动力,并具有很好的客观社会效应。在现代美国及西方社会中,虽然有政教分离并出现了宗教功能衰退的迹象,但宗教道德的行为规范功能却日益突出。这一方面表明宗教世俗化倾向,同时也表明宗教伦理的行为规范功能对于西方文明具有的独特价值和长久生命力。

2 社会整合

美国从建国伊始就是一个人口种族构成十分复杂,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移民国家,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如何增强美国社会的凝聚力,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美国政府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宗教社会整合功能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首先体现在它对公众的信仰和道德准则的整合。在美国众多宗教与教派中,基督教以绝对的优势在美国宗教市场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至今它仍然是美国不同种族和族裔信仰的主流宗教。据一份对20世纪美国宗教情况最全面的调查显示,美国18岁以上的总人口中,基督教人数约为1.5122亿人,占被调查人口的86.2%[3]3,紧随其后的是犹太教。即使在美国人自己的概念中,多数都是以犹太 基督教精神作为美国社会的信仰及道德基础,这已经成为美国!国情?的一大特色。正是在这样的共同信仰和道德基础上,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才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凝聚力,美国人才以一种特殊的!使命感?看待自己和外部世界,并在社会世俗化过程中形成了能够保持精神平衡的自我调节机制,而这反过来也进一步促进了美国社会的稳定。另外,宗教组织形式及宗教礼仪也具有社会整合功能。稳定的宗教组织与特定的教规使宗教成为一个社会实体。它所进行的宗教礼仪活动使教徒产生共同的心理体验和宗教情感,这不但有利于进一步升华和强化教徒的共同宗教信仰和宗教意识,也有利于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进而体现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

3 文化功能

美国宗教作为美国社会一种文化现象,它在精神文化方面有多重功能。其中,宗教教育功能的发挥是宗教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基础。以宗教教义为核心内容,通过一定的教育系统和教育方式进行的全方位宗教教育,无论是对个人或整个社会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其对于发挥宗教的文化功能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美国宗教在对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方面发挥的认知功能,以及它所具有的艺术功能、文化交流功能、解释功能和宗教生活习俗功能等,都是通过整个美国民族文化发展过程的实践体现出来的,并一直发挥着特有的社会作用,为美国社会创造了独特的精神文化财富,对于美国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宗教文化功能的发挥不只丰富和扩展了美国民族文化的内涵,而且在面对由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所产生的困惑的时候,它以自己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思想和信念的指导,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美国人相信,在遵循传统道德的指引下,通过挖掘与传播宗教教义可以使人们树立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信仰和良好的道德观念。

4 政治功能

在美国,就政治与宗教二者的社会地位而言,政治的强势地位不可撼动,而宗教则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宗教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地适应政治的变化,这体现了

71

2010年第3期总第156期

林区教学

Teach i n g of Forestry R eg i o n

N o.32010

G eneral N o.156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基于对广东省部分高校的调查

郭树斌

(广东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州510303)

摘 要:在对广东省十所高校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消极影响,并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课堂教育、建设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辨别能力等方面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众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消极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0)03-0072-03

大众文化是萌芽于工业时代,成长于信息时代,以传播技术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和依归,以文化为载体,源于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迎合、带动大众的趣味,通过生产、宣传、流通,使之成为社会大众接受、参与的精神、文化产品。它是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共生共存。大众文化对

收稿日期:2010-03-04

作者简介:郭树斌(1969-),男,广东潮阳人,讲师,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法学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同样,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也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本文通过对广东十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影响,并探讨应对的策略。

一、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影响

(一)大众文化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方面,大学生们认为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

宗教发展的总体性和政治功能。同时,宗教的政治功能也完全是由于它本身就是美国社会的上层建筑的特点决定的。宗教具有政治功能,体现在它需要在国家的政策和法律的框架下从事宗教活动,因此,它的教义主张与活动的内容及结果应具有维护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作用。美国主流教派基督教的经典、教义主张和教规深深地影响和约束着教众的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并且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的法律相衔接,这对于国家法规的实施有推动作用,对稳定社会也起到了整合的作用。然而,由于宗教对政治的适应特性,宗教政治功能的发挥会表现出被动的一面。即宗教被国家的统治阶层极力利用,成为其实现巩固统治地位或达到其他特定目的的工具。在美国,政治权力的中心是总统选举。在每隔四年的激烈的总统选举战中,有的总统候选人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而不惜代价极力拉拢和利用宗教团体,以期望获得宗教力量的支持。甚至候选人的宗教信仰也会被用来作为攻击的对象,以期影响选举的结果。这体现了宗教在美国政治选举中成为人们可以利用的工具。与此同时,美国宗教毕竟属于社会实体范畴,这决定了它还具有主动参与修正美国政治发展方向的功能。目前,美国的宗教组织越发倾向于积极主动显示自身的活力和实力,以争取政治发言权和参与权。

美国意识形态掌控满足了美国政治及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其中宗教因素无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美国政府在处理宗教问题上的思路及其政策与措施的安排,应引起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在我国长期存在的根源并没有消失。当前,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宗教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对宗教的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以及加强爱国宗教力量的建设方面,进而充分发挥宗教自身合理和优势的部分,使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教化、社会整合、文化教育及政治民主建设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小川.20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2:4.

[2]R.G.哈切森.白宫中的上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2:35.

[3]刘澎.当代美国宗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3.

#责任编辑:盛琳颖?

72

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

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 学过外交学的人都知道,外交学有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国家利益。 依照这一理论,国际上的外交活动都是围绕着本国的国家利益进行的。所谓国家利益,一般是指以经济利益为主的领土、资源、市场等可计量利益以及国家安全等不可计量的利益。 这个理论有一句名言,叫做“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或朋友”。这句名言一直被讲述外交和参与外交实践的人们奉为圭臬。 这个理论一般来讲是正确的,可以说非常形象与深刻地讲明了外交的目的与实质。它尤其适用于世俗化国家。所谓世俗化国家,是指政治经济社会已摆脱宗教控制的国家,用这一理论来读解这些国家的外交,可以非常清楚地明白他们外交的来龙去脉,明白其目的与实质。 比如,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世俗化国家,除了在古代一个非常短暂的时期外,宗教从来没能够统治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近代日本的外交,就一直遵循着利益原则。它的典型的利益外交的实例,是三十多年前超越意识形态障碍并且不顾盟主国美国的反对而与中国建交。 三十多年前主政日本的首相田中角荣,从国家利益出发,舍弃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不顾国内右派的威胁与反对,也不顾不愿被搅乱战略步伐的盟主国美国的反对,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一般人理解,田中角荣与中国建交是出于对中国的友好感情的缘故,中国媒体以及日本左派媒体也都喜欢炒作这种感情,但在其背后,其实是政治家们及其所代表财团对建交之后所获好处的精确算计。田中角荣及所代表的财团看到,与台湾相比,中国大陆丰富的廉价资源和潜在的广袤市场更有利于日本国家和企业的发展,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上为日本企业就近获得发展资源和进入中国市场铺平了道路。这是日本外交史上利益外交的一篇杰作,充分体现了世俗国家的利益主导型外交风格。 这种理论在中国也一直很有市场,很受许多学者及外交家的追捧和信奉。中国也属于政教分离、社会世俗化的国家,对利益论外交有强烈共鸣。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外交的务实色彩愈见浓厚,意识形态色彩愈见淡薄,利益外交论愈发受到学者或专家的推崇。在近期的很多外交声明以及论文中,我国的学者和有关人员都公开地不加掩饰地把国家利益当做外交活动的正当性依据。在联合国大会的某次发言中,中国代表在对某提案表示反对态度时,提出的理由与根据是:它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我们很多外交人员在与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人员交往时往往提出“国家利益为重”的原则,即超越意识形态或国家体制障碍,寻找利益的共同点。 但是,这种理论也有其薄弱之处,就是它不能涵盖偏重意识形态国家的外交,尤其是不能涵盖宗教影响强烈或者政教合一的国家的外交,利益论不能解释这些国家外交的实质与目的。 偏重意识形态或宗教色彩强烈的国家的外交,其行动取向深受意识形态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其目的往往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实现其意识形态或宗教的目的。作为极端外交行为的战争,这些国家,尤其是宗教国家进行的战争,往往不是争夺领土或资源等逐利性战争,而是宗教战争。 在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美国人的外交,其实也一直是偏重意识形态的外交。

浅谈境外宗教渗透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浅谈境外宗教渗透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发布时间:2013-03-19 来源:毕业论文网 摘要: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文化环境和特殊的国防意义,成为敌对势力宗教渗透的重点目标。本文客观分析当前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宗教渗透的现状与特点,评价其对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与危害,结合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实际,提出抵御宗教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宗教渗透;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包括国家指导思想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价值体系的安全和民族文化的安全等方面内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主要威胁之一,即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活动。边疆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文化环境和特殊的国防意义,成为敌对势力渗透的重点对象。敌对势力企图借助宗教宣扬西方价值理念,散布民族分裂言论,以宗教认同挑战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如果对宗教渗透防范不力,势必危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致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流逝,产生严重的国家认同危机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如何有效抵御宗教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中华民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宗教渗透现状。 云南有26 个人口在5000 人以上的世居民族,少数民族种类全国最多、五大宗教俱全、少数民族宗教和民间信仰多样,宗教关系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与云南为邻的东南亚国家,同样也是民族成分众多,宗教信仰复杂。在云南4060 公里的边境线上,有16 种民族跨境而居,边民在日常经济交往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进行宗教文化的交流,从而使云南宗教在具有本土地域特征的同时,也呈现鲜明的国际性。历史上,缅甸、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是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宗教向云南传播的重要通道。例如,南传上座部佛教,即是由印度本土向南传到斯里兰卡,经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而传至云南傣族地区的;缅甸八莫、密支那等地,一直是西方传教士向云南传播基督教的重镇;云南跨境民族因受边境线对面本民族同胞的影响而信奉基督教的例子非常之多。 在地理位置上,云南与毗邻的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在人文环境上,云南跨境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同民族同宗教现象十分突出。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将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变为殖民地,并试图以此为跳板向中国扩张,云南则首当其冲。除了直接采取武力措施外,也间接利用宗教进行软性渗透。当前,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进程加快的国际背景下,境外宗教渗透活动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参与渗透的有美国、英国、韩国、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宗教组织。据有关部门掌握的情况,涉嫌利用基督教对云南进行渗透的境外组织达80个之多。①其中,境外敌对势力和分裂组织中的“扎谍老佛祖”、“全世界文蚌族同盟会”、“印缅‘爱与行动’组织”等;境外宗教势力和教会组织中的“缅甸基督教傈僳会”、“缅甸傈僳族神召会”、“仰光华人基督教会”;早年云南外国传教士后人及其教团中的美国摩尔斯家族;非政府组织中的“世界宣明会”、“乐施会”、“传爱医援会”等,活动最为频繁,影响也较为恶劣。②。 总之,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宗教具有民族性与国际性交织、地域性与多样性结合、日常性与功利性融合等较为显着的特点,在整体上使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宗教具有特殊复杂性,这种

论二战后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对于意识形态,国内外的很多学者试图分别从世界观、信念或手段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释,拟定不同的含义。但无论从哪个方面加以解释,意识形态都可以看作是某一政府所作所为的思想理论或是价值观的基础,又或是对于某一政府所作所为做出的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解释。这里所说的“所作所为”既是指对内政策,也包括对外政策。因此,意识形态也影响着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这其中,美国也不例外。美国的意识形态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模式可谓影响深远。 追溯美国意识形态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我们会发现,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影响着这个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并且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形成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的对外政策,“天定命运(选民意识)”、“美国例外(孤立主义)”和所谓的“利他主义”等等。而这些特点独立存在,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美国一套独特的政治逻辑,并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回顾二战后的美国外交史,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但都如影随形,从未离去。因此,必须客观而细致地分析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 素。 一、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促使苏联解体 二战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形成,那就是世界被划分成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20世纪中期,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东欧“铁幕”徐徐坠下,长达几十年的“冷战”爆发,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从政治、军事、经济,延伸到思想文化领域等各个层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对立日益严重。 在这种极端对立的政治格局下,“冷战”时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奉行的外交政策不可避免地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可以说,意识形态是这一时期统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外交活动的“灵魂”,美国也不例外。“冷战”期间,美国经历了九任总统,无论民主党入主白宫,还是共和党执政,美国政府始终认为,“意识形态斗争”是和平状态下能够采取的最为有效的斗争形式之一。具体来说,美国政府利用人员和组织往来,绕过“铁幕”,通过专门设立的电台,传播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理论;通过激化民族矛盾,分裂社会主义阵营;通过价值观输出、文化渗透等各种手段,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意识形态外交”。 几十年后,也就是20世纪最后的十几年里,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再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美国针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实施的“意识形态外交”是导致这一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冷战结束后,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称,“西方自由民主已取得最终胜利,再没有什么意识形态力量可以挑战西方的自由民主”。〔1〕西方国家认为,东欧和苏联发生的一切都是杜勒斯提出的“和平演变”战略 论二战后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 解立楗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北京 100018) [摘 要]意识形态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可以从世界观、信念或手段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 释。意识形态可以看作是某一政府所作所为的思想理论或是价值观的基础,又或是对于某一政府所作所为做出的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解释。意识形态影响着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是统领两个阵营外交活动的“灵魂”,美国针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展开的意识形态外交促使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发生。“冷战”结束后,美国将意识形态外交的重点转向中亚地区的独联体国家,提供资金培植亲美势力,瓦解原有的国家政治结构,促成了多个国家的“颜色革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利用国际经济交往和贸易活动,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扩张和输出。同时,美国借助信息和网络技术,对意识形态输出加以伪装,提高了意识形态外交的效率和速度。 [关键词]美国;意识形态;颜色革命;知识产权;网络和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D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6—0112—02 [收稿日期]2012—10—22 [作者简介]解立楗(1977—),男,山东龙口人。制片人,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国际关系。 2012年第6期理论观察N o.6,2012(总第78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 erial N o.78 112——

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1).

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1) 冷战结束已经十来年了。苏联从80年代中期即开始出现意识形态的演变,以后戈尔巴乔夫的所谓"政治新思维",进一步削弱了苏联作为美国意识形态对手的地位。当时国内外都有一种说法,一种希望,就是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将要淡化,各国将以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为出发点来决定自己的外交政策。一些观察家的预想是,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将带来越来越多的政治对话和文化沟通,国家间矛盾虽然不可避免,但主要将以经济竞争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可能激化,成为主导性的矛盾。美日、美欧之间的"经济战"是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另一些观察家则预料世界将走向"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将不再像冷战时代那样,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自己在国际上的远近亲疏,而是注重自身的安全利益,甚至不惜为资源、领土而战。1991年的海湾战争即是这种见解的佐证。这两种观点殊途同归之处,在于都认为冷战时期那种两大阵营之间的意识形态纷争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态,而未来的国际关系将进入一种常态(国家间为经济利益而合作或竞争),或者恢复另一种常态(各国为维护自身安全而斗争,某些大国争夺霸权),因而有了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将要"淡化"的期待。从冷战后的历史进程来看,美国非但没有淡化其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反而在许多方面突出宣传其价值观。美国的思想库和学术界不断推出各种引起争论但有广泛影响的政治观点,如弗兰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宣扬以推进各国"民主化"来维护世界和平的"民主和平论",以及"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等等。这些观点的视角不同,结论也不同,但都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社会条件改变了,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基础和行为改变了,反映这些条件和利益、指导行为的意识形态也会随之调整变化。就此而言,意识形态可以转变,但很难"淡化"或消失。冷战时期两大意识形态的斗争,同当时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政治经济营垒的利益之争相互配合,因此显得异常激烈。但是这不等于说在其他历史时期阶级国家就不高举意识形态的大旗。例如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极力宣扬"民主"和"民族自决";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高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民族解放的旗帜。这就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所说的"两大势力竖起了两面大旗"。希特勒靠标榜“国家社会主义”(译为"民族社会主义"更为恰当)起家,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法西斯主义同英美资本主义的争夺世界霸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争斗。在20世纪的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斗争是一种常态,而非冷战时期所独有。一、美国意识形态演变的的全球化背景在不同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国家间意识形态斗争的内容是不同的。一些学者将冷战结束后的现时代称为"全球化时代"。本文姑且接受这一说法,进而分析全球化对美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首先是由经济力量推动的。全球经济系统是比全球政治系统更为活跃、更为开放的系统。全球政治系统由主权国家组成,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相对封闭的系统。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看,领土疆域的政治划分,各国关税制度的设立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尽合理。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政治对立和军事对抗,更是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巨大障碍。当冷战结

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及其意识形态渊源

2010年3月第12卷第1期 学报 JournalofNanchangHangkongUniversity 社会科学版··········Social Sciences 理想主义是对美国外交领域奉行的一种外交方式的称谓,作为美国社会重要的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人及其决策者的思想意识。美国外交史专家小塞西尔·克拉布曾指出:“毋庸置疑,美国人民显然期望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任何新方针都符合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它的精神气质及其传统。在国外与国内一样,国家政策应该符合美国对自由、公正、放任主义、民主和其他所珍惜的概念的信仰。”[1]理想主义理念集中体现了颇具美国特色的价值观、使命观及利益诉求,成为贯彻美国国家利益的“符号”和表征,备受历任美国总统和外交决策者的垂 青。“外交行为受领导人思想意识的支配,而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不仅是在对外部环境长期作出反应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本国家、本民族的政治文化和观念形态的反映。国际政治包含着不同国家利益的协调与冲突,也充满着不同思想原则的相互撞击。因此研究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外交政策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念以至于广义上的文化来进行考 察。”[2] 美国是十分注重意识形态的国家,在一定程 度上,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文化主要基于意识形态上,因此从意识形态及文化层面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理清美国理想主义外交的思想渊源。 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及其意识形态渊源 ◎宋志艳 (中共天津市南开区委党校,天津300113) [关键词]美国外交;理想主义;“美国例外论”;自由主义传统[摘 要]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鲜明地体现了美国的价值观、使命观及利益观。美国理想主义外交的意识形态渊源于美国 政治文化中的“美国例外论”和自由主义传统,理想主义理念作为贯彻美国国家利益的“符号”和表征,备受历任美国总统和外交决策者的垂青。尽管美国外交披着华美的道德理想主义外衣,但却难掩其追求现实国家利益的利己本质。[中图分类号]D83/8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912(2010)01-0070-06 Idealism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Its Ideological Origins SONG Zhi-yan (The Party School of Nankai District Committee,Tianjin,300113,China ) Key words:American diplomacy ; idealism ;exceptionalism ;tradition of liberalism Abstract:Idealism in American diplomacy clearly reflects the values,mission view and interest demands of America.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American idealism were exceptionalism and the tradition of liberalism,as the symbol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merican interests,idealism has been appreciated by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makers and presidents.Although American diplomacy wears a moral idealism coat,it can't cover its selfish nature of pursuing the real national interests. [收稿日期]2010-01-16[修回日期]2010-03-10 [作者简介]宋志艳(1975-),女,内蒙古赤峰人,中共天津市南开区委党校讲师,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美国外交政策、中美关系。 70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是一种文化 ——读高三政治第四课第二节有感“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这是高中三年级政治书对宗教给出的定义。作为一名在读高三的学生,我的任务是把这段黑体字背熟、理解,不应该在进行什么评论了。然而,我却妄图凭着自己对宗教的一知半解对这段话阐述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说我对政治书这一框题的内容很是不屑一顾,理由就是我认为书上所说有误,或说太笼统。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话不错,它是由人所创,是人类意识的反映,但却不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因为它并不像镜花水月那么虚幻,更不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如果一定要按书上所说,那么我就不禁要问一问:什么是宗教?书中的“宗教”范围有多大?什么样的组织才算宗教? 书中认为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等等是宗教,那我们不放一个一个地讨论一下。先说说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吧。政治书上认为道教就是巫术和求长生的神仙方术,这种理解恐怕太狭隘了,据我所知,道教所供奉的太上老君就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老师级人物。当时中国百家争鸣,道家和儒家、法家、墨家等

同为一派学说,为何道家算是一种宗教而儒家不算?无非儒家的信徒可以做官罢了,而道家修行的道士仅仅是修自身,没有齐家、治国和平天下那样的野心罢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并非修道成仙。如此看来,同样都是一种文化,为何道家是宗教,就是唯心,而儒家却不是宗教,反而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最需要的精神文明?难道董仲舒的那些废话真的把中国人都蒙骗了么?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其教义也不是让人忍受现世苦难,来世享福,释迦牟尼作为一位伟大的印度思想家绝不会教唆世人这些歪理邪说的,如此理解佛教教义简直是对佛教的侮辱!佛教中却是提到过极乐世界,西方净土,可是稍作深入研究之人不难发现,所谓的极乐世界与我们追求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一模一样的,这就说明了一点,圣贤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释迦牟尼和马克思差者几千年,而且一个在印度一个在德国,不可能商量好吧?再者,大乘佛教与基督教都要求信徒去无选择地爱其他人,当然这个爱并非情爱,而是以一颗仁慈的心去包容、宽恕别人,佛教讲是发菩提心去普度众生,基督教则是认为世人皆兄弟,都是上帝的子民,这种思想与墨家的“兼爱”好像看不出什么区别,反正都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嘛!为什么墨家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而不是宗教?它是唯心的么?它对社会有害么?它对现代一些见利忘义的人不是一种心灵上的净化么?

美国政治与外交

对美国外交政策中行政权日益上升的冷思考 —读《一个典例:行政权在外交政策中的日益上升》有感 近日,读了孙仲老师的《一个典例:行政权在外交政策中的日益上升》,对美国外交政策中行政权日益上升的现状感触颇多。题目之所以以“冷思考”三个字,是想从一个旁观者、中立者、理智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现状,既看到这个现状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好处,也要看到这个现状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弊端。因为,学生才疏学浅,涉世不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可能有些片面,还望能得到老师的指导。下面,是学生对老师这篇文章的看法和感想。 一、宪法在对外政策上明显倾重国会 “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孙老师在文章的一开始,就用这个形象的例子告诉我们美国政治制度为什么要分权制衡。美国实行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政治制度。这篇文章主要说明的是,行使行政权的美国总统与行使立法权的国会,在外交决策的博弈中,美国总统行政权影响日益上升的现状及原因。 国父们对英国国王的独裁暴政有着痛切的记忆,更多地赋予国会在外交决策的权力。 美国宪法第2条列举了总统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享有权力,而宪法在第1条列举了比第2条长三倍的赋予国会的外交权力。宪法设计者把国会作为外交事务中起主导作用的合作方,除了国父重视民主,还有他们担心美国总统这个新角色会不会最终演变为一个英国国王式的专制暴君的深刻忧虑。 二、行政权在外交决策中日益上升的现状及原因 尽管,美国宪法在外交决策上倾重国会,但是事实是,在近一百年里,美国 总统的行政权在对外决策中日益上升。下面,是我总结的文中认为导致行政权在外交决策中日益上升的原因。 (1)国会与总统在外交事务权力的“半阴影区” 美国宪法在国会与总统之间,设置了一些互相牵制的、需双方共同合作才能有效使用的权力。国会和总统在外交事务的权力分配上存在着一大片不确定的、或者可以说是重叠,甚至是对抗性的“半阴影区” 尽管国父们这样设计宪法,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分权与制衡,但是故意模糊为总统与国会在日后争夺外交主导权提供了原动力。 因为,有些权力,是共同的,是重合的,界限不明,一些敢作敢为的总统就很有可能去占据这些共同权力,进行权力的扩张,导致总统在外交决策中日益上升。 (2)总统率领的行政部门结构机制的客观因素 总统率领的行政部门采用的首长负责制。作为三军总司令和首席行政长官,总统有相当的自由决断权,在处理时间紧迫、保密要求高的危机事件时,能够进行国会无法提供的强有力的领导。总统只对全国选民负责,在对外政策上更具有广阔全面的全球性视野。

好莱坞电影中的意识形态侵略

好莱坞电影中的意识形态侵略 记得高三时物理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短片,是美国勇气号登陆火星的模拟动画。当视频播到勇气号伸出一个摄像头时,老师把画面暂停下来。然后,他指着贴在摄像头上面的美国国旗说:“美国的意识形态侵略真是无处不在,就连一个小小的摄像头都不放过!不信你看看美国电影,几乎每一部片都有美国国旗的镜头。其实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比中国要好得多,我们每间课室都挂国旗,又不见你们望她两眼!” 这番突如其来的演讲说得慷慨激昂,听得我们目瞪口呆,从来没想过平时安安静静的物理老师居然是一位如此有正义感的人。经他这么一说,我从此彻底改变了对美国电影的看法。本来我不相信每一部片都有美国国旗的,但留意了之后,星条旗飘扬的数量真是让我反胃。于是,我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好莱坞电影,结果越看越吐血,发现电影中意识灌输不是一般的强,除了国旗之外,还有诸多地方表现出大美国主义的思想,若不仔细研究,还真容易被它影响。 下面,就大略分析一下好莱坞电影到底是在哪些方面不声不响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的。国旗: 《与狼共舞》:当主角来到边界驻地时,发现驻地已经变成一片废墟,只有破烂的国旗还插在地上,随风飘扬。 《毕业生》:当达斯汀·霍夫曼跑去他女友那间大学时,俯视镜头前的景物顺序是:美国国旗、喷泉、喷泉下的达斯汀·霍夫曼和他身后的教学楼正门。 《夺宝奇兵4》:当印第安那·琼斯与凯特·布兰彻驱车进入美国仓库重地时,哨兵站上便插着美国国旗。 《西雅图夜未眠》:这个不是美国国旗,而是美国地图,不单只在片头片尾出现,还在汤姆·汉克斯家里挂着,用来随时教小孩地理。 《十二怒汉》:当审判终于结束后,走出法庭,美国国旗高高飘扬。 《独立日》:实在不得不提《独立日》,据我看来,它是宣扬美国精神最典型的一部。 就粗略统计,国旗的镜头足足有6个之多! 1、一开场,月球上插着美国国旗,前面是一块碑,写着联合国的话:We came in peace for all the mankind. 2、华盛顿硫磺岛战役纪念碑雕塑上飘扬的美国国旗 3、脱衣舞台背景都挂着美国国旗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

学科:美国外交史 题目: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学院:教育与传媒学院 专业班级:心理092 学生姓名:郭望娣 学号:2009123051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 美国作为当代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当然从来都不是一件可以忽视的事情。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的互通性和开放性,因特网的诞生与不断发展,美国式的各种思想、理念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有些甚至还深入人心。从近处与普通人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各式商品,比如电影、动画、名牌服饰汽车以及运动项目如NBA篮球等,到现今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和推崇的现代化、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和知识经济,美国凭其独一无二的话语和文化霸权,借用强有力的网络和媒体,其意识形态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世界各国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不得不说美国的意识形态是“成功的意识形态”。美国华裔学者刘康提出了“成功的意识形态”的命题,认为在美国意识形态和个人的关系极其自然和贴切,人们高度一致地赞同同样的意识形态,因而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说明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基本内化为民众自觉的准则和价值观。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自由主义的思想和美国的民主制度固然是其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但美国国内一向将“意识形态”视为恶魔般,至少我们从不见美国人将什么个人价值、自由与民主挂在嘴边,相比于中国不断宣传和挂嘴边的什么集体主义、那个理论这个思想,美国的意识形态是真的、内化了的意识形态。 当然,美国在外交过程当中的意识形态输出未必就是正确的、合理和所谓的“正义的”,它带着美国自诩的“理想”——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民主与自由,使美国插手他国内政、派兵干预某些地区冲突甚至颠覆他国政权都披上正义和合理的外衣。比如二战以后派兵侵入朝鲜,插手南北韩的政治纷乱与冲突,60年代入侵越南,20世纪80年代发动科索沃战争,2003年对伊拉克战争,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打着所谓的“人道干涉”的幌子,认为其是“为价值观而战”。美国充当着“救世者”的角色,仿佛认为在遭受美国铁蹄践踏下的土地生活的人民还要去感谢鼓自己一般。此外,像鼓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己经在全球失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已经获胜从而使意识形态斗争在世界范围内终结了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把伊朗、利比亚等国导弹造成的威胁看成是对国际局势的危害的“无赖国家”论;认为伊朗、伊拉克、朝鲜等国开发和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到美国安全的“邪恶轴心”论;认为那些贫穷落后的国家政局不稳、暴力蔓延会威胁其他国家的安全的“失败国家”论;鼓吹“人权高于主权”的“主权有限论”等等。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论,要么是为美国在全球推行文化霸权、对其他国家进行“西化”与“分化”提供理论依据,要么是为美国在全球推行军事霸权、对其他国家进行武装干涉的“合法性”制造舆论。这些理论必定会遭到其他国家的竭力抵抗与反对。在美国自身认为其外交主线是“在

宗教与美国意识形态掌控

2010年第3期总第156期 林区教学 Teach i n g of Forestry R eg i o n N o .32010G eneral N o .156 宗教与美国意识形态掌控 夏 禹 (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列部,哈尔滨150080) 摘 要:美国是一个宗教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宗教在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促进社会稳定,巩固阶级统治,实现阶级利益等目的,美国政府在意 识形态掌控中注重充分利用宗教的各项功能。而在实践中美国宗教所表现出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的两面性,对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时期开展好宗教工作有预示作用。 关键词:美国;意识形态掌控;宗教功能 中图分类号:B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714(2010)03-0070-03 收稿日期:2010-02-28 作者简介:夏禹(1975-),男,黑龙江双鸭山人,讲师,从事意识形态问题研究。 自建国开始,美国历届政府就一直极力关注意识形态掌控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宣传、政府管制,到对异己意识形态的批判、对社会舆情的控制,其途径繁多且效果明显。而宗教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它在美国意识形态掌控中的地位亦十分突出。 一、宗教与美国社会 美国宗教与美国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公共生活关系紧密,它体现了宗教与美国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这成为美国政府实施意识形态掌控必须借助宗教力量的重要原因。 1 美国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美国意识形态内涵广泛,而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它是美国意识形态形成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形式。在美国没有宗教就没有美国精神世界的一切。在美国人的精神世界领域,宗教发挥着心灵慰藉的作用;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宗教是美国国家的意识形态;在社会群体心理层面上,宗教是美国民族的统一道德观和价值观;从 民族精神出发,宗教充当着美利坚民族的精神支柱[1]4 。另外,宗教与美国意识形态构成中的重要部分 民族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宗教民族主义,它在美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影响至今在美国政治及社会生活中仍十分明显。源于宗教思想或与此紧密相关的美国例外论、国家认同、国家伟大思想及国家使命意识等,都使美国民族主义具有成为一个强大的意识形态教条的所有特质。这也使美国成为在20世纪下半叶的大国中最具意识形态色彩的国家。尤其在对外关系上,美国除了追求国家利益之外,还谋求改变其他国家的政治思想意识、制度和生活方式等,这也最终衍生出美国外交中的干涉主义。可以说,美国宗教民族主义为美国社会制度的建立和美国在世界上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提供了强有力的力量源泉,并且它也为美国对外领土扩张和文化输出提供了道德依据。 2 美国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政教关系是美国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民权的基本概念,以及政府与社团组织、利益集团、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原则,它对美国社会的各方面都存在着非常现实的影响。而了解政教关系对于理解美国社会的传统价值、民权思想与宗教自由观念也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政教关系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综合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在二者关系的处理原则方面,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确立了政教关系的政教分离原则与宗教信仰自由原则。在经历了200多年的实践后,它已经得到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并在现实生活中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首先,政教分离杜绝了官方教会存在的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了宗教冲突和宗教迫害,避免了因宗教分裂导致的社会分裂。由于各教派及信仰者社会地位平等,这为其和睦相处提供了条件。而宗教非政治化也使世俗政权的更迭和宗教组织内部的变化不会相互影响,减少了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在宗教自由实践方面,政府的态度是不进行干预。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政府会为了维护国家及公众利益而在法律的严格监督下对宗教团体及个人采取措施。总体而言,宗教自由实践原则维护了公民权利,增强了美国人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巩固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然而,美国虽然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法律上的规定并不能阻止宗教对美国政治的影响。对此,法国的政治学家阿历克西 托克维尔曾说:!宗教在美国不直接参与社会政治,但它却被看成是国家 政治机构最主要的部分。?[2]35 作为宗教色彩十分强烈的国家,宗教影响已经渗透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政治统治集团出于满足自身利益需要的考虑也有向宗教无限接近的愿望。因此,美国宗教与政治相互影响的现象将长期存在亦在情理之中。 3 美国宗教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 宗教在美国具有社会道德源泉与社会服务提供者的功能。基督教传统源远流长,它凝聚了西方基督教文明的 70

美国外交特色:“利”与“义”的双重结合

1 美国外交的特色 美国外交除了常识上的“利益观外交”以外,其另一大特色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以各种方式推进人权、民主、自由经济”。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即美国为什么要如此热衷于对外推行所谓的民主呢?按照利益论的角度,美国向其他国家推行民主化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那么是什么样的利益呢?或者说其他国家实现了民主化后,对美国有什么好处呢?是不是说:一旦一个国家实现了民主化,就能确保美国的利益不受损呢?或者说一个国家实现了民主化,就一定会听从美国的安排,老老实实当美国霸权下的顺民呢?实际情况往往不是如此。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所谓的民主化进程后,其中的一些国家反而变成了反美力量的组成部分。单纯从利益论的角度就讲不通。 因此,有必要认清美国外交的实质,不仅要从利益论的角度分析,还要站在国家意识形态上来分析,这就要分析美国外交政策的成因。最重要的就是外交政策得以产生的基础——国家内部思想传统。 2 美国意识形态外交产生的原因 虽然表面上美国实现了政教分离、宗教信仰自由,并且社会生活也非常物质化等,俨然世俗国家的样子,但其实骨子是非常宗教化的。美国外交的强烈意识形态色彩就是来源于这种宗教背景,来源于国内的基督教,特别是新教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这是有历史原因的:美国这个国家根本就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国家,而是由一些因为宗教原因而迁移北美大陆的新教徒所创建的宗教国家。因此,美国一开始就是一个是建立在新教徒意识形态之上,为新教意识形态所驱动的国家;随着时间的发展,新教的意识形态已经牢牢占据了美国社会生活中空间。例如,美国历届总统中许多都是虔诚的新教徒者。为此,新教的教义实际上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3 美国外交理念中的新教思想 3.1 人权思想

国外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做法\特点及启示

国外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做法\特点及启示 【摘要】西方各国执政党高度重视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当前,国外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主要是以法律手段强化意识形态、以政府主导掌控意识形态、以思想教育引导意识形态、以宗教形式塑造意识形态、以各种组织推广意识形态,表现出不断扩大意识形态包容性、增强意识形态实用性、模糊意识形态阶级性、强调意识形态普适性等特征,总结和借鉴西方国家和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对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外政党主流意识形态趋特点经验启示 1西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做法 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7~18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为适应资产阶级夺取正经和建立新社会制度的需要,提出了以“自然权利”说、“社会契约”论、“为民主权”思想等为核心的政治观念,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并成为其重要内容。当前,西方国家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做法及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以法律手段强化意识形态。西方国家通过法律对意识形态进行规范和强化的基本做法就是以法律规范言论,西方国家大都宣扬言论自由,一般在宪法中把新闻出版自由确定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西方社会普遍认为新闻媒体可以批评政府及官员是其言论自由的主要表现。控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在法律上一般都承认言论自由,言论自由作为一种价值观、信仰已经深深根植于西方人的头脑,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真理。但是,西方国家的言论自由也受到统治阶级的影响和限制,正如一些激进的美国人所说,在表面“自由”的幌子下“新闻传播将各种观念灌输到美国人民脑子里,人民耳濡目染的、该看到什么、该听到什么,全都由那些控制传播工具者来决定。”[1]西方国家的宪法在规定公民言论自由的同时,又规定了许多限制条款,例如,联邦德国1949年《基本法》第18条规定:“如任何人混用自由表达的权利,特别是出版、教育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通讯、邮政、电讯秘密权,财产权和避难权,此种滥用法定权利与自由、民主的基本法令相抵触,即丧失了上述各种基本权。”英国1911年颁并至今沿用的《官方秘密法》规定如果告诉没有得到授权的人或者没有得到授权而获得与国家安全有关的信息,都是一种犯罪行为。1982年美国前总统里根签署的一项限制《新闻报道自由法》的行政命令,允许政府官员随意把已经发表的消息重新例入保密范围。因此,西方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强化意识形态建设以达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是其掌控意识形态的重要做法。 1.2以政府主导掌控意识形态。西方国家在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方面的做法是加强政府的主导和控制作用,在指导思想上,把意识形态建设作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亨廷顿所说,国家利益既包括物质和安全方面,也包括道德和道义方面,因此,维护和推广国家意识形态成为西方国家的基本内外政策。政府为控制新闻舆论,有的直接出资建立新闻媒体机构,例如“美国之音”就是隶属于美

美国政府是怎样加强意识形态宣传的

美国政府是怎样加强意识形态宣传的 尽管各国对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的提法不一,有些国家公开提倡,而有些国家则在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的名义下似乎相对沉寂。事实上,不管显性也好,隐蔽也好,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把它看成是关系到执政合法性基础能否巩固的一个重要因素。以美国为例,口头上虽然否定或贬低意识形态,事实上,它从来就是一个以意识形态为本的国家,而且在全球化时代非但没有削弱意识形态,反而强化了其中某些“信条”。例如,他们通过宣扬美利坚人是被上帝选中来拯救人类的,进而达到称霸世界、充当世界警察的目的。虽然在意识形态的内容和根本目的方面,我们中国共产党与美国资产阶级政党有着截然的不同,但是他们的意识形态功能也是十分强大的,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强化其霸权思维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不仅能使本国人民强化认同,而且千方百计向国外输出他们意识形态,在某些方法途径上确有成功的一面。 一、固化宣传内容,形成意识形态宣传的稳定体系。一般认为,美国是一个号称最自由、最民主、最多元化的国家,又是一个发展迅速、崇尚变化的国家,相对主义、实用主义十分盛行。甚至有人认为,美国没有什么稳定的思想观念向国民灌输。其实美国从争取独立到现在发展成为头号世界强国,一直在抓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它的爱国主义与爱资本主义是统一在一起的。其主张“爱美国”,即爱它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相信它是世界上最合理的、最优越的国家,进而由爱和信任产生信念和忠诚。美国的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贯穿两个主旋律:一是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二是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具体内容上包括四个基本的主题:即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教育、反共产主义教育、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国民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宣传保持了长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不因共和党和民主党的轮流执政而受到任何影响。 二、国家加大投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美国政府每年都要花几十甚至上百亿美元的巨资投到《美国之音》等一些传媒事业和出版事业上,以便加强它们在宣扬传播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文化观以及美国是世界领导者的观念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公共环境,美国政府更是不惜血本来进行文化设施建设。在全美各地有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等,光华盛顿一地就有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馆、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国会图书馆、航空航天博物馆这样一些耗资不计其数、规模宏大的场所十几所,各种参观点一百多处。这些场馆集中表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时无刻不在宣扬着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是美国向其国民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此外,他们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资助道德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意识形态的宣传和认同。 三、注重学校教育,从小培养对美国意识形态的信仰。首先,把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美国许多州的大学都硬性规定,必须拿到政治科目的学分才能拿到学位。其次,利用史料、传说、故事、传记等等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在美国己经得到了许多教育学家和学者的一致赞同。在美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动人的故事,甚至每一个节日都与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相联系,它们己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美国精神最突出和最激动人心的乐章。在教师和家长绘声绘色的讲述过程中,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深深地留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所起到的效果是一般教育形式和内容所不能比拟的。第三、重视各种社会参与和实际活动。在美国,许多学者认为道德伦理规范的灌输无济于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真正的教育途径就是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念。为此,美国的高校不仅允许学生依照学校的有关规定组织学术、文化、宗教、政治等社团,锻炼能力,而且支持学生有组织地走向社会,承担一定的社会服务项目。如为伤残人员服务,

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意识形态的道德神话及其悖论

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意识形态的道德神话及其悖论 摘要:意识形态作为象征符号、价值观同信仰相结合的完整体系是任何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为一国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冷战后美国以“遏制”、“削弱”苏联为目的的反共产主义战略迅速转向“全球民主化”攻势,并表现于新干涉主义、新保守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三种意识形态政策话语。美国外交政策意识形态内涵着巨大的裂痕与冲突,即存在普世价值与全球扩张主义;“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和巩固国际规范、增进全球安全与和平的中国”与“结网――对中国有条件的套住政策”;理想主义与“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已经从神坛上跌落下来”;“天赋人权”、“人人自由平等”的双重标准四个方面的悖论,表现出美国“人权神话”、自由女神像背后的反人权、反自由的伪善嘴脸。 关键词:美国;冷战后;道德自负;外交政策意识形态;悖论 中图分类号:D5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4074(2011)06??0114??0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0BKS063) 作者简介:廖胜刚(1964-),男,湖南泸溪人,法学博士,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意识形态作为象征符号、价值观同信仰相结合的完整体系是任何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为一国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早有预见地指出,进入21世纪,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号召力将成为决定因素。[1](P292-298)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直言:“我们的最大实力乃是我们思想的力量”,“在世界各地,我们的思想正在被接受。”[2](P450)强化外交政策意识形态是美国维持霸权地位必须实施的战略。上世纪90年代,美国凭借“一个巨大威力的意识形态和体制化的结构”赢得了冷战的胜利。冷战后美国以“遏制”、“削弱”苏联为目的的反共产主义战略迅速转向“全球民主化”攻势,并依次建构了新干涉主义、新保守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三种外交政策意识形态,虽然它们的话语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大力推行民主、人权外交,表现出鲜明的价值理想主义特征。 一、帝国神话:美国外交政策意识形态的道德自负 作为象征符号、价值观同信仰相结合的完整体系的意识形态是任何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评判标准,更是一种理想、一种价值导向,一种有关美好社会的文字幻想,一种建构此种社会的信仰形式和重要的凝合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迈克尔?罗斯金这样描述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意义:“在政治生活中,意识形态与‘运动’、‘政党’或是‘革命’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奋斗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