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和答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和答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和答案

《论语》十二章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学习时间:班级::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和个人修养。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知识】

走近作者、作品

孔子,名 ,字 ,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传说有千弟子, 贤人。孔子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和《》、《》、《》合称为“四书”。

【自主预习】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2、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自省.也()其恕.乎()愠.()罔.()殆.()

3、感悟文章的整体容-----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4)吾日三省

..

..吾身

()()

(5)与朋友交而不信.()(6)传.不习乎()(7)三十而立.() 8)四十而不惑.()

(9)不逾矩

..()(10)学而不思则罔.()(11)思而不学则殆.()(12)人不堪.其忧()(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饭疏食

...,.饮.水.()()()()

(15)曲肱.而枕之()(16)于.我如浮云()

(17)逝.者如斯夫()(18)不舍.昼夜()

(19)匹夫

..不可夺志也()(20)博学而笃.志

()

(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4、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5、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9)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人在其中矣。

【合作探究】

6.理解运用

(1)孔子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是学习的方法;“,”是学习的乐趣;“,”是与人交往的态度。(2)曾子道德修养很高,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反省自己是否热爱学习;“”反省自己是否讲诚信;“”反省自己交朋友是否诚实。

(3)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广泛的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才能有新的领悟。这个过程孔子是这样说的:“,”。(4)《论语》中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

(5)阐述读书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学为快乐的句子是:“,。”(6)《论语》中体现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否则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句“,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

(9)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10)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用《论语》的话就是:“,”

7.《论语》十二则主要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三方面的容。

8.《论语》中的许多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在生活中为人们广为使用。如:温故知新。请你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一归纳。

【达标检测】见练习册

【我的收获】

答案

【自主预习】2.生字词

论.语( lún)不亦说.乎(yuè)三省.吾身(xǐng)诲.女知之乎(hu ì)

自省.也(xǐng)其恕.乎(shù)愠.(yùn)罔.(wǎng)殆.(dài )

3、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按时)

2、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3、人不知而

不愠.(生气,发怒) 4、吾日三省

..吾身(多次自我检查)5、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 6、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7、三十而立.(立身,指有所成就) 8、四十而不惑.(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9、不逾.矩.(越过)(法度) 10、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11、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12、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欢,

爱好)(以……为快乐) 14、饭.疏食

..饮.水.(吃饭)(粗粮)(喝)(冷水) 15、曲肱.而枕之(胳膊) 16、于.我如浮云(对于)17、逝.者如斯夫(往、

离去)18、不舍.昼夜(舍弃)19、匹夫

..不可夺志也(普通人) 20、博学而笃.志(坚定)21、切.问而近思(恳切)22、仁.在其中矣(仁德)

5、翻译句字。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吗?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危险了。(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向他们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8)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夺去志气。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

(1)孔子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学习的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学习的乐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2)曾子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传不习乎?”反省自己是否热爱学习;“为人谋而不忠乎”反省自己是否讲诚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反省自己交朋友是否诚实。

(3)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尽量广泛的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才能有新的领悟。这个过程孔子是这样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论语》中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用《论语》的话就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三方面1、课文中阐述学习方法的句子有:

(1)学而时习之(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3)温故而知新(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阐述学习态度的句子有: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阐述人的思想品德修养的句子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不亦乐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从心所欲乐在其中博学笃志三人行必有我师

人教版《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练习

《论语》十二章?????

1.一词多义 (1)知○1人不知.而不愠 ○2温故而知.新 (2)乐○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乐.亦在其中矣 2.重点实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 说(2)人不知而不愠.愠(3)不亦君子 ..乎君子 (4)吾日三省 ...吾身日: 三: 省:(5)为人谋而不忠.乎忠:(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7)传.不习乎传: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9)三十而立.立: (10)四十而不惑.惑:(11)七十而从.心所欲从:(12)不逾矩 ..逾: 矩:(13)温.故而知新.温: 新: (14)可以 ..为师矣可以:(15)学而不思则罔.罔:(16)思而不学则殆.殆:(17)人不堪.其忧堪:(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19)饭疏食饮水 ..饭: 水:(20)曲肱.而枕之肱: (21)子在川.上曰川: (22)逝.者如斯.夫逝: 斯: (23)不舍.昼夜舍: (24)匹夫 ..不可夺志也匹夫:(25)博学而笃.志笃: (26)仁.在其中矣仁: 3.文言虚词 (1)而○1学而.不思则罔 ○2博学而.笃志 (2)为○1为.人谋而不忠乎 ○2可以为.师矣 (3)之○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曲肱而枕之. (4)其○1人不堪其.忧 ○2回也不改其.乐

(5)于.我如浮云 (6)必有我师焉.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8)不亦乐乎. 三、句子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11 《论语》十二章 课题《论语》十二章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2.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解注释,说译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3.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 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 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 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 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一词多义 课 前 预 习 词类活用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做状语,每天)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的知识) 传.不习乎(动词做名词,传授的知识) 学而时.习之(名词做状语,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做名词,好的方面,优点)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知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省略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 人不知而不愠(省略宾语“之”,应为“人不知之而不愠”)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4《论语》十二章 学案-【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无答案)

第二单元第4课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预习案 【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理解《论语》中出现的“信、君子、义、礼、恕”等核心概念,认识人物观点的价值与意义; 2、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 3、了解孟子及《孟子》,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主旨。 2、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 【情景导学】 班级要举行读书会,交流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思考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请你好好准备一下吧! 一、孔子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称为“圣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孔子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二、《大学》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南宋朱熹把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三、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一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但是始终不受重用,然而他傲视诸侯,决不苟同,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书。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孟子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仁政思想——亲民、用贤良、尊人权、同情心、保民而王 2、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性本善——凡人皆可成尧舜 4、进退两自如的个人修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二、通读全文,完成文言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论语》十二章原文及语文书课下注释

《论语》1十二章 子2曰:“学而时习3之,不亦说乎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6乎?”(《学而7》) 曾子8曰:“吾9日10三省11吾身:为12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13乎?传14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15而志于学,三十而立16,四十而不惑17,五十而知天命18,六十而耳顺19,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20矩21。”(《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22,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23,思而不学则殆24。”(《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25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26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27者28不如好29之者,好之者不如乐30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31,曲肱3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33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4。择其善者35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36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7”(《子罕》) 子曰:“三军38可夺帅也,匹夫39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40志,切问而近思41,仁42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课下注释: 1《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3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4不亦说(yue)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 5愠(yun):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8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 9吾:人称代词,我。 10日:每天。 11三省(xi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12为:替。 13信:真诚,诚实。 14传(chuan):老师传授的知识。 15十有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16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17惑:迷惑,疑惑。 18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9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20逾:越过,超过。 21矩:规矩,规范。 2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23罔(wa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4怠(dai):有害。 25箪(da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6堪:忍受。 27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28者:代词,……的人。 29好(hao):喜欢,爱好。 30乐:以……为乐趣。 31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32肱(gong):胳膊。 33于:对,对于。 34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5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36川:河,河流。 3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最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1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 练习

导学案 11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提升文言素养。 2.了解《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结合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介绍,体味古代先贤的个人修养与求学方式。 3.思考孔子的现代价值,汲取其精华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品味经典,品味先贤思想。 难点:感受先贤的个人修养培养方式。 知识链接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学法指导: 1.先秦文言文诚然不好理解,但同学们要学会迎难而上,首先根据课文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再通过反复朗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2.《论语》十二章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部分,需要反复咀嚼,直至领会。 3.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当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当代人的个人修养,认真思考在这瑰丽的传统思想中,哪些是我们该接受的。 2.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常识积累】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字,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学派创始人。 2.解释加点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亦君子 ..乎 (3)吾日三 ..省.吾身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不逾矩 .. (6)学而不思则罔. (7)思而不学则殆. (8)人不堪.其忧 (9)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0)曲肱而 ...枕之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子在川上 ..曰 (13)逝.者如斯.夫 (14)匹夫 ..不可夺志也 (15)博学而笃.志 (16)切问 .. ..而近思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文意梳理】1.《论语》十二章主要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试作简要阐述。 【文意梳理】2.你认为学习需要具备哪些要素,你从孔夫子的论述中学到了什么?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但它出生在两千年前,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那么我今天对其进行学习,又具备怎样的意义呢?请同学们合作交流,找出我们学习《论语》的现代意义。 2.请同学们合作交流,关注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强调个人修养的,作简要概括。 知识能力运用 【文言语法】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对其进行解释。 (1)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完整word版)《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docx

《论语》十二章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和个人修养。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作品 孔子 , 名,字,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传说有千弟子 ,贤人。孔子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 先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 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和《》、《》、《》合称为“四书”。 【自主预习】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2、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三省吾身()...女知之乎()内自省也()其恕乎()愠( ...罔()殆() .. 3、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4)吾日三省吾身 .....()() (5)与朋友交而不信()(6)传不习乎( .. (7)三十而立()8)四十而不惑( .. (9)不逾矩()(10)学而不思则罔( ... (11)思而不学则殆()(12)人不堪其忧( .. (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饭疏食,饮水()()()(...... (15)曲肱而枕之()(16)于我如浮云( ..诲.)) )))) ))

(17)逝者如斯夫()(18)不舍昼夜( .. (19)匹夫不可夺志也()(20)博学而笃志...() (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 4、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按照读——译——讲 的步骤进行。 5、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9)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十二章教案_2013人教版

《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吧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二、自主学习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 传.(chuán)不习乎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3、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4、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含答案

优秀教案名师精编 《论语》十二章第十二课 高素萍远襄镇一中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其人及其《论语》一书,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掌握本文的一些文言实词意义,能用通顺的现代汉语讲解每一则的意思 2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重点难点】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意义,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并有自己的见解与体会。 2、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并能用儒家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三省( )吾身传( )不习乎...四十二不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逾矩()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2、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 ...(3)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_____(6)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____ ...(7)博学而笃志 ________________(8)仁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__”。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_______的意思,是记录________和__________言行的一部书,共________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1、范读、自读、领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2、在解决生字词,读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译文】孔子说: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学案

高一《论语》十二章学案 一、《论语》 《论语》是记载的语录,一共二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和《》,并称“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五经”) 二、理解重要字词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情境默写 1、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表达做事要勤勉,做人接近有道德的人的句子:,。 2、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3、在《论语·里仁》篇里孔子用“,”鼓励人们就算死也应该追求真理和道义。 4、表现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5、在《论语·里仁》篇里孔子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6、《论语·里仁》篇关于贤与不贤的名言“,”,与《论语·述尔》篇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句式与取意类同的句子。 7、《论语·雍也篇》中孔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四、《论语》名句积累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教版《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练习

《论语》十二章

一、重点字词 1.一词多义 (1)知○1人不知.而不愠 ○2温故而知.新 (2)乐○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乐.亦在其中矣 2.重点实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 说(2)人不知而不愠.愠 (3)不亦君子 ..乎君子 (4)吾日三省 ...吾身日: 三: 省:

(5)为人谋而不忠.乎忠: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7)传.不习乎传:(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9)三十而立.立:(10)四十而不惑.惑:(11)七十而从.心所欲从: (12)不逾矩 ..逾: 矩:(13)温.故而知新.温: 新: (14)可以 ..为师矣可以:(15)学而不思则罔.罔:(16)思而不学则殆.殆:(17)人不堪.其忧堪:(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19)饭疏食饮水 ..饭: 水:(20)曲肱.而枕之肱: (21)子在川.上曰川: (22)逝.者如斯.夫逝: 斯: (23)不舍.昼夜舍: (24)匹夫 ..不可夺志也匹夫: (25)博学而笃.志笃: (26)仁.在其中矣仁: 3.文言虚词

(1)而○1学而.不思则罔 ○2博学而.笃志 (2)为○1为.人谋而不忠乎 ○2可以为.师矣 (3)之○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曲肱而枕之. (4)其○1人不堪其.忧 ○2回也不改其.乐 (5)于.我如浮云 (6)必有我师焉.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8)不亦乐乎. 三、句子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

10、《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及答案(第一课时)_八_年级学科语文班级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 重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成语、格言、警句难点理解每则语录的意义 课型预习展示测评1课时 步骤: 一、自学导航 (一)教学导入 (二)明确目标 (三)自主学习 (教师寄语: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 学法指导:诵读课文,用斜线划分好前六章的停顿。对照课文下的注解,并查阅工具书,解释每章中加横线的重点字词,再理解每章的意思。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中的三句话各讲了什么。 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中讲了什么。 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知识超市】 1、走近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 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 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 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 孟”。 2、相关知识: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 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 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 《孟子》并称“四书”。共 二十篇。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讲了什么。 ④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⑤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中讲的是什么。 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讲的是什么,阐述了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 二、对学群学 三、分组展示 四、整理学案 本节课你的收获: 达标练习(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 1、回顾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章的意思并背诵前六章 2、请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寄语:学海无涯,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博击知识长空的雄鹰,经历风雨,享受成功! 10、《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 _八_年级学科语文班级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

学案 人教 7 语文上:《〈论语〉十二章》 学案

第十课《〈论语〉十二章》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 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 2、学生熟读课文,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情境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质疑探究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论语》十二章学案

《论语》十二章复习学案 一、识记文学常识: 1、《论语》由编写而成,主要记述 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是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并成为“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识记重点实词 1. 学而时习之 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 4.吾日三省吾身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6.传不习乎 7.三十而立 8.四十不惑 9.不逾矩 10.温故而知新 11.学而不思则罔 12.思而不学则殆 13.可以为师矣 14.人不堪其忧 15.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6.饭疏食饮水 17. 曲肱而枕之 18.择其善者而从之()

19.子在川上曰() 20.逝者如斯夫()() 21.不舍昼夜() 22.三军可夺帅也() 23.博学而笃志() 24.切问而近思() 三、掌握虚词“且”的意义及用法 1、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又”“与”“及”等 ①盖余之勤且艰若此;②不义而富且贵 2、连词,表示递进,相当于“况且”“而且”“尚且”等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②且焉置土石 3、副词,表示将要发生,相当于“快要”“将要”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识记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2.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温故而知新() 3.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六、按要求默写

2018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论语〉十二章》 学案

第十课《〈论语〉十二章》;;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 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 ōng) 2、学生熟读课文,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我的疑问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第11课《论语》十二则 【文海拾贝】: 1、半部《论语》治天下,万世师表耀古今。 2、《论语》中并非深不可测的大道理,全是为人处世的真本事,是至圣先师的谆谆教诲,是立身处世的道德规范。 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_________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获奖感言 4、“四海之内皆兄弟”。______联合国总部大堂的标语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 2、了解孔子及其《论语》。 3、弄懂十二则语录的基本意思,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重点) 4、积累成语、格言。 5、学习儒家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第一课时 完成目标1、2。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完成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字仲尼。我国_____(朝代)时期伟 大的思想家、__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 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 3、《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共二十篇。是儒家经典著 作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二、课堂研讨重点学习1-6则。 (一)课文内容 1.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十二章(前六章)导学案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前六章。 ②理课文前六章的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呈现目标 1.导入新课 2.出示目标 3.作者、作品简介 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其书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 (一)自主学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划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 /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 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 逾.矩()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笃.() 一箪.食()曲肱.() 为.人谋而不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合作探究:(探究案) 1.朗读前六章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解释重点的字词,并小组合作翻译整个句子。 (1)要求:准确、通顺。 (2)方法: 对译---一一对应替换——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删减——删除省略无意义词保留---直译专有名词 增补----成分补充调整-----调整语序 示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作:学习后再按时温习知识,不也很愉快吗? 2.用课文中前六章的语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做人上有哪些主张?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3.找出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四、当堂检测: (一)对于学习和思考,孔子阐述了两者怎么的关系? (三)根据“而”字的用法归类。 (1)学而时习之。(2)择其善者而从之。(3)人不知而不愠。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 【预习作业】诵读课文,生字注音,依据注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 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论语十二章学案答案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的方法。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编撰而成,以()体为主,记录了()的言行。《论语》与《》、《》、《》并称四书。共()篇,五经是指《》、《》、《》、《》、《》。简称为:、、、、。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国人,著名的()家、()家、()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尊称为“”,孔子与战国时期的孟子并称为“” 二、字音、字形、字义: 1、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曲肱.()一箪.食()不逾.矩()好.之者()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笃.志()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4)吾日.三省 ..吾身()()(5)为人谋.而不忠.乎()(6)与朋友交而不信.()(7)传.不习乎()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9)三十而立.() (10)四十而不惑.()(11)不逾矩 ..() (12)温故.而知.新()( ) (13)可./以为 ..师矣()()()(14)一箪.食()(15)学而不思则罔.() (16)思而不学则殆.()(17)人不堪.其忧() (18)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19)饭.疏食 ..饮.水.()()()() (20)曲肱.而枕之()(21)于.我如.浮云()() (22)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逝.者如斯夫 ..()()()(25)不舍.昼夜() (26)三军 ..不可夺志也() ..可夺.帅()()(27)匹夫 (28)博学而笃.志()(21)切.问而近思()(22)仁.在其中矣()3.通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