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制造业发展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世界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制造业中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迅猛发展,使我国基本上告别了工业产品短缺的时代;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制造业在开放和竞争的环境中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的新时期,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上升,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正在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地融入到世界制造业分工体系当中,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一个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生产基地。目前,我国制造业在总量上成为仅次于美、日的世界第三大制造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在结构上,随着高技术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结构转换和升级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国制造业也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将使我国制造业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一)制造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1978--2005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由1195亿元增长至57231.5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约15.4%,比全部工业年均增幅高0.2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共有包括纺织、服装、家电、医药、电子、钢铁、水泥、化肥等10个制造行业在内共80余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555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的6.3%,位居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排名世界第4位;200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上升到4357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提高至7.0%,但世界排名仍居第四。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总体规模已经超过德国而位居世界第三(按现行官方汇率计算),并已成为许多重要制成品的主要世界制造中心。

(二)结构调整取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提高,部分传统产业比重持续下降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技术含量高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资金密集型制造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其行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呈现上升态势,而一些传统行业的份额如纺织、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等在制造业的比重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统计数据显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在制造业中的份额已由2002年的7.6%跃升到2005年的10.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由2002年的5.5%提高到2005年的6.6%。而同一时期,纺织行业所占的比重则由6.9%下降至6.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由6.1%下降至5.2%;饮料制造业由3.2%下降至2.1%(见表1)。200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783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占同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4%。

表1 2002-2005年我国制造业部门产出结构变动情况(%)

比重上升的5大制造业部门2002年2005年3年间比例变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7.6 10.5 2.9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2 10.6 2.4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7 3.5 1.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5 6.6 1.1 金属制品业2.5 3.1 0.7 比重下降的5大制造业部门2002年2005年3年间比例变动纺织业6.9 6.0 -0.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1 5.2 -1.0 饮料制造业3.2 2.1 -1.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9.1 7.0 -2.1 烟草制品业6.1 3.8 -2.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数据库的有关数据计算。

(三)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规模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有了明显提高。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表明,199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销售收入中,大中型企业比重为52.1%。到2005年,大中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提高到68.1%。石油制品、日用电器、化学原药、日用电子、纸浆、造纸、钢铁、汽车、棉纺等适合规模经营的行业,集中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我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规模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汽车制造业经过近十几年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的迅猛发展,已经基本摆脱了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其中最大的一汽集团、上汽集团的汽车总产量,2006年均将超过100万辆。

(四)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以惊人的规模和速度向我国转移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从1992年开始加速,当年超过100亿美元,到2005年已经超过600亿美元,期间的年增长速度达14.0%。其中制造业利用FDI的增长速度更为突出。从1996年到2005年间,我国制造业合同利用外商投资金额从270.6亿美元增加到1273.6亿美元,增长了近3.7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8.8%,是同期全国FDI合同利用总金额增速的1.7倍;实际利用FDI从281.1亿美元增长到424.5亿美元,增长了51%,年均递增4.7%,比同期全国实际利用FDI增速快0.52个百分点。到2005年,制造业FDI合同金额和实际使用金额占全国FDI金额的比重分别达到67.4%和70.4%,分别比1996年上升14.3个百分点和8.3个百分点(见表2)。截至2005年底,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注册数累计达到17.99万个,占全部外商投资企业注册数的69.2%。

随着制造业FDI的快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乃至研发环节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向我国转移。跨国公司不仅在生产活动上走向国际化,而且将越来越多的研发活动推向国际化。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截至2005年8月底,来自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华累计投资的企业已经超过53万家,外商累计投入金额超过6000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已近750家,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贸易企业正在成为外商投资新热点。中国继续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外资流入国,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有450家在华投资。2005年,中国再次成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流入量增至724亿美元。其中金融服务业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猛增至120亿美元。统计显示,全球前三位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依次为英国、美国和中国。

表2 1997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利用FDI规模及其占全部FDI的比例(亿美元,%)

年份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合同金额(亿美元)270.6308.3253.3442.5488.5592.7807.51097.41273.6所占比重(%)53.159.261.570.970.671.670.271.567.4实际利用额(亿美元)281.1255.8226258.4309.1368374.7430.2424.5比重(%)62.156.356.163.565.969.87071%70.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计算。

(五)区域性产业集聚已成趋势

中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些加工中心已初具雏形,区域产业集聚初具规模。特别是珠江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增长极。在这两大区域,一些加工中心已初具雏形。例如广东东莞市已成为世界电脑资讯产品重要基地。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机箱及半成品占全球40%的份额,电脑驱动器占30%的份额,电脑整机所需的零配件95%以上都可以在东莞配齐。齐全的配套企业使东莞成为全球电脑商的采购基地,在电脑业

已形成了"东莞制造,走遍全球"的美誉。

(六)制造业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据统计,1990年到2005年间,制造业进出口贸易额从896.7亿美元增加到14219.1亿美元,增长了14.9倍,年均增长速度达20.2%。其中,出口贸易额从461.8亿美元增长到7619.5亿美元,增长了15.5倍,年均增速达20.6%,进口贸易额从434.9亿美元增长到6599.5亿美元,增长了14.2倍,年均增长19.9%(见表3)。

随着制造业的高度增长和工业品出口总量的扩大,中国已经逐步确立了世界制成品贸易大国的角色。198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仅为0.8%,2005年这一比重增至9.6%,在世界制成品出口排名中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6为跃居2005年第3位。2000-2005年,中国制成品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6%,远远高于同期欧盟的10%、日本的4%,也高于中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印度的15%(见表4)。可以说,中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制成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逐步确立了中国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的新形象。

表3 1995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对外贸易的增长态势

制造业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出口(亿美元)进口(亿美元)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896.7

1086.5

1352.7

1648.2

2005.5

2349.7

2425.2

2725.9

2805.1

3138.4

4021

4375.7

5429.6

7436.1

9969.4

14219.1461.8

556.9

679.4

750.9

1013.3

1272.8

1291.3

1588.4

1632.2

1749.9

2237.4

2397.6

2970.6

4035.6

5528.2

7619.5434.9

529.6

673.3

897.3

992.2

1076.7

1133.9

1137.5

1172.9

1388.5

1783.6

1978.1

2459

3400.5

4441.2

6599.5年均增长速度% 20.2 20.6 19.9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6年各卷。

表4:中国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地位的变化

出口额(10亿美元)全球份额(%)年度变化率(%)200519801990200020052000-05200320042005 欧盟(25)3240.3--42.644.31019196对欧盟外出口1123.6--14.415.41117209美国732.513.012.113.810.0231310中国700.30.81.94.79.626363729日本546.411.211.59.67.5413194中国香港279.9----8121612国内出口

16.11.21.10.50.2-6-828转口263.80.42.03.63.69141712韩国258.21.42.53.33.511193012加拿大206.12.73.13.72.834149新加坡185.20.81.62.52.59282212国内出口89.40.41.01.31.27282010转口95.80.30.61.21.312272514中国台北171.71.62.63.02.3410197墨西哥164.40.41.13.02.23-11110瑞士117.92.42.51.51.61015177马来西亚104.90.20.71.71.4671910泰国84.30.10.61.11.210142116印度69.80.50.50.71.015222121巴西61.60.70.70.70.814193622以上15个国家或地区6508.6--92.391.1---- 资料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8d12242224.html,。

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7.4%,比1978年增加了4.43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49.7%增加到2003年的92.1%,为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我国财政收入的近一半来自于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大量城市就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2003年制造业从业人员高达8307万,吸收了约1/5的城镇就业人口和1/4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了我国沉重的就业压力。

二、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量看,我国制造业目前居世界第3位,但影响力不大,并且制造业存在明显的结构缺陷,表现在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是明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有些低端产品供大于求,生产能力大量闲置,而技术含量高的设备大量依赖进口,往往还供不应求。

(一)从我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来看,我国制造业规模不大,综合实力有限我国工业产值在全球比重还不够大。200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4357亿美元,而这一年美国制造业的增加值达到15002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达24.1%;日本的制造业的增加值达到8715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达14.0%;而我国仅占7.0%,仅相当于美国的29%,日本的一半。200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总规模为4.31万亿人民币(约5200亿美元,按官方汇率计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8%,就业人员规模为8307万人(2002年),占就业人口总规模的比例为11.3%。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居全球第四位(按1995年美元不变价和官方汇率计算,下同),占全球制造业总量的比例,从1992年的2.9%提高到2002年的6.2%,提高幅度达一倍多,而同期日本和德国制造业占全球总量的比例分别由23.1%、10.3%下降到18.3%、7.6%。但中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仅为344美元,约为发达国家的1/17。

(二)从制造业结构看,产业结构低度化的问题相当突出

从行业结构看,2002~200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平均约为79%左右,冶金、建材等基础产业比重占到20%,产业结构低度化的问题相当突出。再从制造业内部看,技术含量和加工度高的行业比重明显偏低,结构低度化的特征也非常明显。2005年生产消费品的各行业增加值累计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9.97%;能源、原材料等中间品2005年为36.67%,消费品和能源、原材料等中间产品二项合计占制造业比重的为66.64%,装备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占的比重仅为30%左右。

表5: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工业增加值及其所占份额(2005)

行业工业增加值(亿元)所占份额(%)全国总计57231.49100农副食品加工业2745.964.80食品制造业1168.322.04饮料制造业1164.732.04烟草制品业2059.993.60纺

织业3240.195.66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419.862.48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944.381.65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510.860.89家具制造业384.870.67造纸及纸制品业1146.402.00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463.060.81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379.710.6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981.643.4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391.927.67医药制造业1529.802.67化学纤维制造业485.310.85橡胶制品业595.361.04塑料制品业1272.052.2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807.924.9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5776.9010.0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929.653.37金属制品业1693.382.96通用设备制造业2966.965.18专用设备制造业1681.562.9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830.526.6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574.136.2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722.1110.0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733.191.28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570.831.00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59.930.10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有关数据计算。

(三)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落后,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虽然我国在一些领域成为了世界制造基地,但我国现在还只是一个加工中心,而不是制造中心。从比较优势来看,国内的供给能力主要集中在消费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土建工程所需原材料领域,国内企业进入的产业是传统消费品产业和建筑业,产品附加值低,环境代价大;而进入我国的跨国公司则多在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领域发展。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仍以低端制造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2005年仅为26.27%。作为出口大国的中国,出口物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低,而且屡遭一些国家的反倾销调查。截至2005年10月,外国(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案件共计844起。另据WTO统计,1995~2005年6月,WTO成员对我国提请的反倾销调查达434起,约占WTO全部反倾销调查的1/6,我国已连续10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国,涉案损失每年高达300~400亿美元,对我国出口造成严重影响。

装备制造业领域国际竞争力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每年制造超过300万辆小轿车,但几乎没有一种车型是中国设计的,整车设计能力尤其落后。在大型飞机、大型医疗、光纤设备等领域,中国基本没有制造能力,主要靠全盘进口。中国民航现有1000多架大型飞机,全部是从外国进口的。到2020年,还需大约1700架大型飞机,每架售价大约7000万美元,需要耗资1000多亿美元。美国有一个直升飞机制造公司,其零部件来自全球各地,但最核心的发动机、主螺旋桨和尾部发动机都是自己制造,中国只造了一个尾翼。

装备制造业被誉为"工业之母",而我国的装备制造业2005年只占制造业总产值的32.34%,比发达国家低5个百分点。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2005年我国却进口了价值3421.42亿美元的装备,占中国进口总值的51.84%。由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滞后,近几年我国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其中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设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来自于进口产品。2004年,全球工业新增发电能力有2/3在中国,但设备90%是进口的。世界制造业的发展已呈现出四大趋势:绿色制造、极端制造业、制造业与高新技术广泛融合,以及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制造业;而我国却远远落在了后边。

(四)大量行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资源环境压力和贸易环境日益恶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增长。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铜冶炼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生产能力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剩现象,水泥、平板玻璃、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存在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见表6)。

表6: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状况

名称计量单位能力产量利用率(%)卷烟亿支28078.819560.469.7化学纤维万吨2251.41629.272.4化肥(折纯)万吨7364.54810.365.3水泥万吨139140.9108586.177.3平板玻璃万重量箱43082.336573.684.90%生铁万吨4065633040.581.3粗钢万吨43556.63532480.9钢材万吨47747.23711777.7电解铝万吨1060778.773.5金属切削机床万台54.745.182.4汽车万辆1028.7570.555.5轿车万辆460.127760.2家用洗衣机万台4183.32952.670.6家用电冰箱万台49553105.662.7空调器万台12075.46764.656移动手机万台51013.930354.259.5电子计算机台1005225809757.8微型电子计算机万台10352.18083.878.1彩色电视机万台12835.48283.264.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交司。

以钢铁工业为例。我国钢铁工业从2003年起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现象,2004年随着生产能力的大幅度增长,生产能力利用率开始出现大幅度的下降,2005年由于需求量增大,生产能力利用率有所回升,但仍有20%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2005年底我国已形成炼钢能力4.7亿吨,还有在建能力0.7亿吨、拟建能力0.8亿吨,如果任其全部建成,届时中国炼钢产能将突破6亿吨。而2005年钢铁消费量在3.5亿吨左右,即使考虑到未来钢材需求的增长,供求也是严重失衡的。在市场已经过剩的情况下,不少企业仍在违规盲目上新项目,2003年以后新增的炼钢产能中,经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核准的项目产能不足全部新增产能的20%,绝大部分产能未经核准、环评和科学论证。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所用的铁矿石已有50%以上来自进口,全球新增铁矿石量的90%以上用于我国的消费,受此影响,2005年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71.5%,今年还有进一步上涨的压力;2004年钢铁工业耗能近3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耗总量的15%,耗新水近40亿吨,占工业耗新水总量的14%,运输量10亿吨,占全社会货运量的6%。而钢铁工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14%;钢铁工业粉尘年排放量约120万吨,占工业排放量的14%,钢铁企业已成为许多地方的主要污染源。

2005年4月开始,我国钢铁价格出现连续暴跌,10月份主要钢材平均价格与4月份相比下跌近50%,一部分钢材的价格跌破了成本。11月我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集团全线产品大幅度降价,最高降幅达22%。2005年9月95%的钢材产品价格跌破成本,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长50%。2006年初国内钢材价格大涨,钢材产量快速增长,导致了上半年国内国际市场供需矛盾突出。1-6月份,国内钢材产量同比增长25.8%,随着政府宏观调控措施效果的显现,国内钢材需求增长会有所放缓,同时出口增速放缓,因此供需矛盾将进一步突出,供需失衡将对钢材价格产生较大压力,7月中旬以来,一些地方的钢材价格开始大幅下跌;与此同时,围绕中国钢材出口的反倾销开始接连不断。

(五)制造业的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缺失

我国制造业在技术方面的一个主要弱点就是满足于加工组装,创新意识不强,研发能力差,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我国关键技术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而发达国家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我国每年的发明专利数占世界的比重不到3%,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韩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72个国家技术成就指数,世界平均值为0.374。排在前10位的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分别为0.733、0.698、0.666和0.606;我国为0.299,排在第45位。

创新能力的不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制造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作为划分高技术产业的标准,而我国制造业大类行业中这一比重最高的长期不足1%,虽然自2001年起,这指标已经超过1%,但先进工业国大多在10%以上,差距仍然相当明显(见表7)。

表7 我国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单位:%

年份1995199920002001200220032004制造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0.170.370.450.510.560.550.52高技术产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0.460.861.111.311.281.091.0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5)相关数据计算。

权威统计表明,我国制造业技术来源一半以上要靠进口。我国是家用电脑的生产大国和销售大国,但每台我国生产的计算机,从芯片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完全要靠进口,绝大多数利润被掌握专利技术的跨国公司拿去了,卖一台电脑仅得微利。由于没有专利,号称产量最大的我国DVD生产企业,每年要花10亿元人民币购买专利许可。我国制造业需要从质到量的飞跃,关键是自主知识产权。而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863计划"开展10多年,发表论文4.7万篇,其中专利成果仅2000余项;"九五"科技攻关共取得2万项科研成果,专利不过1300余项。在有限的国内专利中,缺乏实质控制权的、"非自有" 专利的比例非常高。据信息产业部电子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中心统计,2003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7154件,其中来自国外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占69.3%,国内工业企业只占9.1%。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生产的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要向国外专利持有者支付专利费。

(六)产品品牌和销售渠道极为薄弱

我国许多制造业企业的形象和品牌意识薄弱,企业决策者和高管只重视生产力和销售力,忽视形象力,只算机械设备等有形资产的价值,不算企业形象及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价值。此外,很多中国机械企业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营销策略,产品缺乏鲜明的品牌特色,也没有挖掘出有影响力的、新颖的宣传方式。

由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发布的《2005年"中国机械500强"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有50家企业进入《世界机械500大》名单,比2004年的43家增加了7家。但是,在世界机械行业的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日本和德国占据了2/3,中国上榜的知名品牌仅有3席。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最强的机械企业"中国一汽"2004年的销售收入只有是世界第一的"通用汽车"的1/12。而从整体来看,中国机械500大前10名企业的总收入只是世界机械500大前10名企业的6.51%。目前中国企业只是为外资做零配件加工和OEM,缺乏自己的品牌的销售渠道,导致最终利润不足制造环节之外的1/5。

(七)职工技术素质不高伤及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成果,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我国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严重短缺;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目前我国技工的社会地位和薪酬较低。由于现在蓝领的贡献与其社会地位不太相符,成为人们轻视职业技能教育最重要的原因。加上在各种福利待遇方面,职业技能证书在一般的学历证书面前显得很苍白。对沿海经济圈二十多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和5000多位农民工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三大沿海制造业基地都面临着普通农民工供过于求,有专业职业技能的农民工严重短缺的供求矛盾。表明我国东南沿海三大制造业基地全部面临技工短缺的危机。调查显示,三大制造业基地重点城市2006年一季度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的各类最紧缺人员约为52万人,而通过劳动力市场应聘这些紧缺岗位的求职者约为18万人,用人缺口高达34万。其中各行业中最为紧缺的是缝纫工,其次是餐厅服务员、推销展销人员和纺织工、业务员、营业员、收银员、治安保安人员等;此外,设备操作工、汽车维修工、冲压工等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种虽然需求总数不大,但是企业开出的用工价格很高。目前我国农民工总人数已经超过2.5亿,占产业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二,但是绝大多数农工民就业前没有参加任何职业技能培训,这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向职业上游发展,同时伤及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八)对外资高度依赖

由于盲目引进外资,并长期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导致我国从行业、区域发展到国家经济增长都呈现出对外资的高度依赖的情况。2004年,"三资"企业实现的产品销售收入占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30.8%、税收的10.4%和利润的30.5%,占出口的57.1%、进口的57.8%。一些增长快的行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也较大。2004年,我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其中三资企业所占比重高达81.9%。仪器仪表、电器机械行业的比重也分别高达72.3%和36.4%。更为严重的是,在国内部分行业和部分产品市场上,外资及跨国公司已经形成了垄断的态势。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反垄断处调查表明,我国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感光材料、轮胎、网络设备、照相机、软包装等市场,已经成为外国企业的天下,有的在华跨国公司甚至已处于绝对垄断地位。比如,瑞典利乐公司目前在我国软包装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95%,微软计算机操作系统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为95%;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洋手机在中国切走了70%的市场蛋糕;可口可乐饮料、浓缩液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达70%;大型超市的外资控制面高达80%以上。从区域来看,也呈现出同样的特点,外资集中的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高,中西部对外资吸引力度差,经济水平略低。

三、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

如前所述,我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的长期存在,国内市场规模庞大和国际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制造业还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在发展中,结构问题、产业安全问题和产业竞争力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引资结构的调整是必然趋势。

(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1、劳动密集型产业仍会成为制造业增长的重要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切入经济高速运行快车道的捷径,因而应当全身心地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依然会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在制造业当中会占到相当份额。

当前,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很大比重,是提供主要生活用品的部门,也是我国主要的创汇部门。当前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了出口总值的80%以上,是我国积累资金的重要来源。从我国出口产品的构成来看,在我国21大类出口产品中,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零的共有14类,几乎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鞋帽伞类、杂项制品、艺术品等的指数接近100%,这说明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尽管我国有极少数在世界上领先的技术,但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群。此外,我们搞的很多高新技术开发区,其实仅仅是加工制造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内,也存在着从劳动密集到资本技术密集的分工序列;有些工序,有些零部件的生产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而我国大多数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的主要是这些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活动。

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的资源禀赋特征看,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应有一段大发展的时期,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部分也会有大的发展空间。

2、需求旺盛带动能源、原材料和机电工业等重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工业化中期,从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主要是发展重化工业,包括钢铁、冶金、汽车、化纤、石油化工,这些工业均需要大量装备。比如,要发展冶金工业,就会对冶金技术装备产生极大需求,而且还需要各种铸造、轧制设备;化工需要大的裂解、聚合装置;汽车需要包括各种机械加工、焊接、喷涂、检测设备等等,这些装备的生产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目前处在的工业化中期将是以重化工为主的一个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装备制造业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主导作用。但我国目前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因此,工业化中期,对能源、原材料和机电工业等重化工业旺盛的需求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将继续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获得新增长机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时期,即为加速工业化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对外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开放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接受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我国成为全世界最为宽容的国家之一,并由此获得了国际分工,特别是产业分解所提供的工业发展机会。产业分解是技术扩散和产业扩张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分解的过程中,不仅传统产业向我国转移,高技术产业中的加工环节也迅速地向我国转移。

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完成,我国制造业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2005~2010年期间,将是加入WTO后制造业国内市场受到影响最大的时期,其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受到较大冲击。在这个时期,制造业的出口市场会进一步扩大,但国内市场份额的增长会受到明显挑战,依靠大量净出口来带动生产高速增长的局面将不复存在。制造业部门必须同时在国内外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既继续保持出口高速扩张,又大力拓宽国内市场,才能支撑生产高速增长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方位开放的推进,特别是服务业开放的迅速到位,外商将明显扩大对服务业的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对东部沿海城市的投资,会更多地转向现代服务业部门。外商对制造业的投资会继续增长,但占总投资比重会逐步下降。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制造业发展对外资的依存度,将具有相对降低的趋势。

4、推行绿色生产、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成为未来时期我国制造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制造业是消耗资源的大户和污染环境源头的主要产业,采取措施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提倡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再利用模式,减少废弃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在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贯彻减物质化原则,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从而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使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

可以预见,今后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将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主要动因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已经成为石油、铁矿石等能源和矿产资源最大的进口国之一,国际能源和矿石价格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到国内相关产业的成本与竞争力;第二,国家对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第三,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公众压力。

(二)我国未来时期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到2020年,中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这个必须有一套严格的衡量标准:首先,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其次,制造科技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第三,重大装备基本都能在国内制造,成套比例大大提高;第四,高技术产业的产值提高;第五,建立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

1、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发展制造业的战略重点

中国提升制造业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指应该有一些重大专项技术攻关。例如大型清洁火电、核电设备。到2020年,我国新装机容量6亿千瓦,力争国内机组占90%;再如,新一代流程工业成套设备和装备。一个年产800万吨到1000万吨钢铁的大型钢铁企业,如果按照传统的工艺和流程,将会产生不少工业废料。而按照新的流程运行,却可以将14~28吨的废塑料作为添加原料,提高钢铁的质量,还可以吸收120万吨废钢。与此同时,钢厂还可以发出300万千瓦的电力,产出许多水泥;此外,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极大规模集成

电路、海洋工程装备和关键技术以及清洁燃料汽车等,这些也应该列入重点发展的重大专项。

有所不为是指我国企业在掌握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创新重点是技术集成和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进外资国外的零部件,实现产品的系统集成和组装。

到2020年,中国的制造业应占GDP的37.6%;产品结构中,轻纺产品比例将要下降,机电制造业要达到40%(美国1990年机电制造业占制造业整体的比例为42.35%)。

此外,中国还要有一批强大的制造业集团,形成若干个类似硅谷的有特色、有国际知名度的制造业集中地。例如现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电子产品制造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今后应争取成为这方面的世界级制造业集中地。

2、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首先,应把振兴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内容。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它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企业。我国装备制造业落后的核心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由于缺乏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制造业企业,导致大量成套设备不得不依靠进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三个重点:一是大力发展重大先进的基础机械,即制造装备的装备--工业"母机",包括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和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改变大型、高精度数控机床大部分依赖进口的现状,满足机械、航空航天等工业发展的需要;二是重要的机械、电子基础件,主要是先进的液压、气动、轴承、密封、模具、刀具、低压电器、微电子和电力电子器件、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三是提高成套设备比重。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如矿产资源的井采及露天开采设备,大型火电、水电、核电的成套设备,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的成套设备,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轧制成套设备,航空、铁路、公路及航运等所需的先进交通运输设备,污水、垃圾及大型烟道气净化处理等大型环保设备,大江大河治理、隧道挖掘、输水输气等大型工程所需的成套设备,工程机械成套设备等。

其次,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必须把利用高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作为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后,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结构的高技术化趋势十分明显。高技术产业是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先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世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显示,传统产业中大量高技术的应用,使产品的性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使传统产业面貌一新。我国的制造业主要由传统产业构成,高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的空间十分广阔。我国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正是振兴我国制造业、迎接21世纪制造科学向前发展的正确方针和有力措施。

最后,应把产业升级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基于我国国情的一种必然选择。可以预见,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出口优势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要在加快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继续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要通过强化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在保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培育和增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

3、提倡引进技术,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

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引进主体是企业。国家应出台鼓励消化和转让引进技术的政策,对技术引进企业给予优惠政策,从制度上保证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首先,落实企业技术开发主体的地位,发挥研究机构、行业团体和协会作为辅助部门对企业的技术指导和交流信息的作用,同时,使用者和生产者能够密切配合,加强对进口设备的研究,通过分解来学习其生产方法,实现设备的国产化。其次,政府研究机构注重对产业实用技术的开发,为产业界作好技术储备工作,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

4、全方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我国是一个后起的对外经济开放大国,只有进一步扩大开放,加速开放,才会赶上发达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潮流。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我国各地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存在着吸引外资的盲目竞争,包括牺牲农民利益,廉价出让土地和不当税收减免等行为。针对这些问题,宏观政策将会从以下两方面着力来纠正这些不正常的做法。第一,进一步加强对越权让利的监管,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的立法对违反法规、越权让利、越权出台优惠政策的做法加大查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完善政绩考核标准,避免用单一指标,而不是用综合指标考核经济发展水平。第二,对国内企业实施国民待遇,使国内企业能够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参与竞争。

为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加强能力建设,改变吸引外资的模式变得格外重要。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注意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引进技术的同时注意消化、吸收,增强自主开发能力,营造自主创新的技术平台,改变对国外技术依赖度过高的现状,使我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由垂直分工走向水平分工;由优惠吸引外资模式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过渡,提高我们的国际分工地位。

(本报告是提交200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制造业论坛"的研究报告,执笔人:曹建海、吕政)

??

??

??

??

1

1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你认为未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随着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深化阶段,有关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讨论愈发激烈。由于世界各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相对变化,新一轮的全球制造业产业转移已经拉开了序幕。在这种国际产业大的变动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的趋势。 一.产业转移 从转移方向上看,此次制造业产业转移表现出由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转移的总体趋势。从制造业结构比例来看,全球先进制造业比重不断提升。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品牌、知识产权、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引导先进生产力回流发展。受人力成本制约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能则逐渐从我国向东南亚、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严峻局面。 二.海外扩张 由于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外制造业元气大伤,2011年以来欧债危机的波及,资金短缺再次困扰行业。出手收购海外战略性资源,或进行战略性的海外布局,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出海的首要目标。从各大家电上市公司的年报中不难发现,在遭遇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内家电企业在2010年又恢复了进军海外的攻势,并且势头强劲。海外业务营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中国制造业龙头企业正在掀起新一轮海外投资热潮。

目前,拉美、非洲、俄罗斯市场未来需求增长潜力被看好。拉美和非洲当地技术和制造能力不高,国家希望通过引入外资提升本国生产技术和带动当地就业。制造业的发展绝对是解决就业的良方之一,这符合拉美、非洲国家发展的需求,也符合中国家的企业扩张的需要。 三、产业升级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有两大推动力: 1.城镇化需求将拉动交通网、信息网和能源网的建设提速。“十二五”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而交通网、信息网和能源网建设有望因此提速。在此背景下,一大批具备高端装备研发和生产实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进入高成长的轨道:交通网建设提速利于轨道交通设备、建设和运营商;信息网建设提速利于信息设备和服务供应商;能源网建设提速利于核电、海洋工程、特高压传输设备供应商。 2、供给转向内需市场的撬动。 在海外经济复苏缓慢,外需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内需市场将更值得倚重。而从专注出口转向开拓内需市场,有进口替代和出口转内销两种途径。进口替代是拓展内需市场的一种有效途径。不少制造业行业既有进口替代的空间,也具备进口替代的实力。此外,通过制造业升级,可实现出口转内销。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品牌和渠道提升对市场的控制力,享受更高的成长性和利润率,这也是制造升级的一种形式。

现代大型设备的现状与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大型设备的现状和机械制造业的进展趋势 1、现代大型设备的现状(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大型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在近十年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它关于工业部门重要设备的治理维护、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保证安全生产、改进产品质量都具有极大的效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进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众所周知,一切工业部门有着许多各种各样的机器和设备,它们运行是否完好直接阻碍企业的效益,其中一些关键性重要设备甚至起着决定企业命运的作用,一旦发生事故,损失将不可估量。因此,如何幸免机器发生事故,尤其是灾难性事故,一直是人们极为重视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无法预知事故的发生,不得不采取两种对策:一是等设备坏了再进行维修,该方法经济损失专门大,因为等设备运行到破坏为止,往往需要昂贵的维修费用,灾难性破坏需要更换设备,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二是定期检修设备,这种方法需有一定打算性和预防性,但其缺点是如无故障,则经济上损失专门大,而且定期检修的时刻周期也专门难确定。因此,合理的维修应是预知性的,即在设备故障出现的早期就监测臆患,提早预报,以便适时、合理地采取措施,因此故障诊断技术应运而生。 现代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在国内外应用特不广泛,在

航天航空、能源电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机械加工等行业都有应用[2][3][10]如: (1)航空发动机与飞机的故障诊断 (2)核反应堆的故障诊断 (3)汽轮发电机组的故障诊断 (4)冶金设备的故障诊断 (5)石油化工设备的故障诊断 (6)船舶发动机及其汽轮机的故障诊断 (7)车辆发动机的故障诊断。 (8)矿山机械与矿井设备的故障诊断 (9)大型结构的无损探伤及故障诊断 从以上叙述可看出,现代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关于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作用要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早期预报,防止事故发生 (2)预知性维修,提高设备治理水平 (3)提高设备的设计、制造水平,改进产品质量 (4)确定复杂机器的最佳工作参数,提高效率 (5)降低噪声、泄漏等污染,爱护环境 此外,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与进展对促进其相关学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班级:机械五班 学号:2010301390148 姓名:李维崧

摘要: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趋势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差距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从手工作坊、机器生产、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生产到自动生产线,再发展到柔性生产,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仍然处于领先地位,美日等国领先我国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在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研发能力弱,有些市场还不够完善,教育制度较落后等方面差距仍然非常明显。我国制造业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合理规划发展战略,改善教学体系,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机遇,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为了满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求,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紧跟国民经济的步伐。于是大型工业机械、重大民用装备和众多武器装备快速发展起来。通过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再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等举措。把制造业提高到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国际产业的转移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制造技术经建国以来4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机械产品的制造提供基本的工艺技术,并取得了重要成就。虽然在80年代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一度认为制造业进入了夕阳阶段,影响到了制造业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国家对制造技术的发展获得了重新认识,政府及有关领导对制造业的发展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 国务院委员宋健1995年4月在接见先进制造技术专家时,对于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指出“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重要手段”、“如果制造技术不发达,这个国家、民族就不可能富裕”。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为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重点开发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等共性技术。199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大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在“九五”计划的实施中,制造技术也有多个项目开始实施,如“精密成型与加工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金属材料热成形过程动态模拟及组织性能质量优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负过重和成本增加、缺乏国际品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制造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采取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为重点,降低税负水平和成本,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品牌,使中国制造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自主品牌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Manufacturing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the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terprise tax burden is overweight, and the cost increas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ternational brands.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erence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righ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key point, reduce the tax burden level and cost, create international brand made in China, mak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ice and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self-ownsdbrand

未来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

未来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 21世纪以前,科学与技术着重于认识自然世界,不断提高人类生存能力;21世纪科技将更多地着眼于认识人类自身,不断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在21世纪里,就制造业来讲,发明和发展了汽车、机床、机器人、飞机、火箭、芯片、计算机、电视机等成千上万的机电产品,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展望未来,21世纪将更加伟大、更加辉煌。制造业将出现更多意想不到的奇迹。生产的汽车不仅会跑,可能还会飞;制造的飞机将更快、更安全;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将飞驰在祖国的原野;智能仪器装备和智能机器人将按照人们的要求高效率、高质量地制造产品;微型机器人将能进入血管清理“垃圾”、修补心脏;人们可用分子组装技术组装出理想性能的微器件;掌上工具可能是计算机、可视电话、电视、音响和网络的集成,等等。 未来机械工程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将是交叉、综合化;柔性、集成化;智能、数字化;精密、微型化;高效、清洁化。智能机器人及仪器设备、微型机电系统、高效柔性、智能自动化制造技术将日趋成熟,并被市场所接受;可重构制造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和适合我国的制造模式将得到完善和发展;在机构学、摩擦学、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等领域我国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科学家问鼎诺贝尔奖将不是天方夜谭。制造业在制造科学技术的武装下将全面现代化,国家由于制造业创造的财富而更加昌盛繁荣。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富裕潇洒。 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纳米科学、管理科学和制造科学将是改变21世纪的主流科学,由此产生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将改变世界。与以上领域交叉发展的制造系统和制造信息学、纳米机械和纳米制造科学、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学、制造管理科学和可重构制造系统等是21世纪机械工程科学的重要前沿。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机械工程科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前沿、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诸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使得被人们称作“夕阳产业”的机械制造业不断涌现新的希望,唤发新的活力。从起初“规模型”、“成本型”到“质量型”,再到现在的“快速响应型”无不展示其适应市场竞争,求生存、求发展的勃勃生机。 围绕着以满足个性需求为宗旨的新产品开发与竟争,一场以大制造、全过程、多学科为特征的新的制造业革命正波澜壮阔地展开。这是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新时代下制造业的趋势,同时也预示着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 高技术改变制造业 当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展现出了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前景。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纳米科技的突飞猛进与相互交织影响,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样对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提升和改造的作用。高技术对制造业的改变是全面的和连续不断的,包括影响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重心领域、科技前沿、核心要素等,这里就几个重大方向问题做些说明。 一、高技术改变制造业——尺度向下延伸

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制 造 业 的 发 展 趋 势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还不是制造强国。 1.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改革开方以来,中国制造业乘着改革的春风快速发展,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制造业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其主要有如下几点: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额逐年上升,从外贸总额来看,已由1992年的1655.3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底的1.8万亿美元。1983年中国的出口仅占世界总出口1.3%,居全球第15位;2007年中国从全球贸易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超过德国。而2010年中国的贸易规模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贸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发展为制成品大国:通过国际贸易,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之中,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国制造业的地位不断上升。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我国完成了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一个转变,即由改革开放初以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的54.8%,工业制成品占45.2%;到1990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变为25.6%和74.4%(机电占17.9%),工业制成品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力军。进入新世纪以来,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06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分别为5.5%和94.5%(机电占56.7%),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比重超过90%,而且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已占出口总额的29%。窗体顶端窗体底端能源、窗体顶端窗体底端化工、建材、纺织、家电、电子等十几个行业百余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告别资源密集型分工地位,在国际分工中地位有了提高。 (3)制造业利用外资长足发展,投资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同时,外商投资的产业链延伸和配套规模不断扩大,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逐步增多。 (4)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部分行业已开始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标准或引进外国技术、资金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竞争能力提高。 虽然我国制造业已经取得不小的进步和发展,其中也不乏产量居世界前列的产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制造业依然是大而不强,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

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机械制造业如何发展,本人做以下几大现状分析: 一、“节省”意识助长了低效率 机械制造业设备是万能的,精雕细着搞出一辆坦克来也没什么惊奇,有了这种优越的条件就极尽之发挥,在加上中国人的“节省、勤劳”意识,生产辅助用具、夹具、刀具等等辅助性的生产无所不干,最后企业成了一个大杂铺。这在中国机械制造业是一个通病,表面看起来企业运转顺利,实质算一算辅助性工作人员所占的比例和产出价值就会惊人。如果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就是在浪费资源。如何简化企业,剥离出非主导性的业务是未来机械制造业需重视的一个方向。 二、“机械盲”关闭了企业的大门 企业大门不打开就难以有大的发展。企业如何对外宣传?看过很多机械企业的产品宣传资料、企业网站,感觉就是个机械盲,不懂得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信息?信息模糊。在这方面机械配件生产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很多企业也很想将自己的一些零散性的任务转发出去,但不知找谁,逗逗转转还是自己干。一些零散性的生产任务在一个企业是零散,将很多企业的累积起来就成了专业。 “啊里把把”的机械配件交易版块就是一个最大的“机械盲”,如果其结构稍做一下改正就能解决好机械行业许多的问题。 三、“保守思想”守住的是无效率 “大而全”是保守的模范,同时也是一种最虚假规模的表现,其实质就是没有效率,样样上,样样不专业。 “将图纸当机密”其实质是最没技术水平缺乏自信的表现,现代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与经管模式的有效性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将一些机械配件的图纸转化为一种公共资源进而促进更多的产品成为半规范化的产品将能大步的提高整个行业的制造水平。

汽车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汽车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汽车制造业现状 1、1、1 汽车制造业概述 汽车工业就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不同于普通产品,汽车产品就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最终产品,需要组织专业化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相关工业产品与之配套。长期以来,汽车工业作为国家重点投资与发展的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是与世界汽车工业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的汽车工业尚属幼稚产业,国际竞争力不足,随着经济全球化,汽车工业必须面对国际与国内广泛领域的挑战。 我国的汽车工业起步于50年代,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汽车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4位,汽车工业已经初步显示出产业关联度大、资金积累能力强与就业人口多的特点。随着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正越来越突出。汽车工业取得的成绩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量迅速增长,产业规模显著扩大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产布局与产品系列,产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基本上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004年底,我国汽车生产能力超过500万辆,汽车产量从1980年22万辆快速增长到2004年507、05万辆,居世界第4位,2004年销售汽车507、11万辆,居世界第3位,已成为世界汽车生产与消费大国。 对汽车产品生产较稳定、产值较大的5857家企业统计表明:2004年我国汽车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0849、55亿元,利润总额719、85亿元,其中15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458、82亿元,利润总额为381、93亿元。2004年底汽车工业从业职工498、68万人,加上直接相关行业就业人数为6761、19万人。 2004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金额为114、92亿美元,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3、63万辆,配件金额87、84亿美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865、71%、1249、5%、1142、43%。2004年我国汽车产品进口金额为161、88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527、44%;进口整车17、57万辆,比1990年增长了399、15%;进口配件金额为103、58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935、8%。 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从90年代,国家对汽车工业的扶持政策明显向重点骨干企业倾斜,特别就是《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之后,大部分投资集中于15家重点骨干企业。同时,随着国内汽车市场迅速扩大,不少骨干企业的生产达到或接近了经济规模,汽车工业组织结构优化,汽车工业生产集中度显著提高。2004年全国15家大企业产量为458、33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90、4%,已经形成了第一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东风汽车集团、长安汽车(集团)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发展体系。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机械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并简述了21世纪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机械制造业基础设备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用户创造和提供机械产品的行业,包括机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流通、和售后服务全过程。在整个制造业中,机械制造业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它以各种机器设备供应和装备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并使其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制造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它的发展已经跟不上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必须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机械制造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以下几个方面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分析比较,基本上可以了解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1 基础设备 在机械制造业中,机床、刀具、夹具、检测仪器等设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加工水p2 存在着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械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技术隐患,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当今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正在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制造大国,令世界瞩目。然而,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制造业的许多领域还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 3 国家扶持的支点偏离 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且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后逐年下降,到1998年为0.69%,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04年为1.23%,而创新型发达国家及新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先进制造技术导论课程论文 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班级:材料132 姓名: 论文题目: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指导老师: 二〇一六年五月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角度展开问题讨论,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所遇到的瓶颈、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外部环境下发展的误区警示四个点进行主题的分析。特别提到了当今制造业提改革却过于概念化的问题,即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误区警示。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警示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 n d u s t r y College of Oce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XXXXXXXXX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was expanded from the basic view tha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subject was analyzed under the four subtitl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encountering bottleneck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warnings of its 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issue of conceptualizing reform in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s mentioned. Keywords: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trend warning 引言 制造业是一国启动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产业。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资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富民强国之本。制造业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制造业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和实现创新的舞台。没有制造业,所谓科学技术的创新就无处体现。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业已拥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发展历史,是我国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前言 (一) 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内涵 1. 制造业内涵及构成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普遍认为,制造业是由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构成。 制造业包括食品、饮料、烟草、服装、纺织、木材、造纸等制造业;石油、化学、医药、橡胶、非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加工业以及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等29类行业。 2. 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构成 这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是见诸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日报》,1998年12月10日,第1版)。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总称。—“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它覆盖了机械、电子、武器弹药制造业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企业。分七大类。金属制品业主要包括:切削工具、模具、集装箱、焊条等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锅炉、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泵、风机、压缩机、冷冻设备、阀门、轴承、液压件、铸锻件等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冶金、矿山设备、石化设备、轻纺设备、农林牧渔、水利机械、环保机械等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铁路运输设备、汽车、船舶、飞机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主要包括:电动机、发电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线电缆、蓄电池制造业。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信设备、雷达、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表、光学仪器、气象仪器、复印机及胶印机、量具量仪制造业。 (二) 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经济的脊梁。 ——财政收入的大户。 ——经济增长的动力。 ——实现就业的市场。 ——高新技术的载体。 ——产业升级的手段。 ——外贸出口的主力。 ——国家安全的保障。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制造业现状及建议

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思考和建议 制造业是现代经济的基石,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往往能体现其经济发展程度、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实力。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制造业发展现状 1.制造业比重日益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制造业蓬勃发展,迅速崛起,规模日益壮大。统计数据显示,制造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均在92%以上,且呈逐年上升态势。就业人员、资产总额、利润总额、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也达到90%左右。制造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支柱。 2.制造业构成集中于传统产业。从行业构成上看,制造业囊括了从农副产品加工至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共30个行业。 3.制造业组织形态呈块状集群态势。 (二)制造业的困境 虽然制造业总体来说发展速度较快,行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也有了较大的成效,但在产业层次、投资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直接影响了浙江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 1.产业层次不高,人均附加值普遍偏低。制造业的主要产业集中在传统领域,处在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人均附加值严重偏低。产业层次低下,势必影响制造业的后续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进度,推动产业由低技术、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化演变,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投资意愿不强,增长率持续回落。制造业投资对工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制造业投资增加,会带动整个生产链条新的生产活动,带动消费和需求,从而拉动经济稳定增长。然而,近年来制造业投资增长率却呈持续回落态势,政府性投资项目仍是拉动投资增长的主体,政府主导型投资还未有效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制造业投资不足将影响整个工业增长,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增长,因此,必须优化投资结构,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率。 3.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相对偏低。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竞争的关键推动力。浙江制造业技术基本处于模仿和引进阶段,对外依存度偏高。技术引进明显存在重硬

制造业企业面临的新业态及未来发展方向

制造业企业面临的新业态及未来发展方向 新的制造业业态正在形成 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变革从最初的辅助到现在的集成走向未来的融合,一方面是把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高度的融合为一体。同时,融合正在全方位的朝工业领域的方方面面展开,包括消费环节相融合以及和工业产品的运营服务,工业服务相融合。融合使得工业的生态环境、业态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很多互联网公司开始跨界走向工业,很多工业也开始拥抱互联网,甚至工业的生态环境不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发展到现在形成工业的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分享经济、共享经济的时代。 现在工业界和互联网双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互联网企业正在大举进军工业领域,工业企业、制造企业正在拥抱互联网,现在应该新的制造业的业态正在全方位的出现。 从“工业+互联网”创业工业转型新模式的几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的确确新一代智能产品正在不断涌现,几乎所有高端装备都在朝智能化方向发展,朝网络化、数字化。另一方面,产品制造过程正在朝智能工厂方向发展。那么,转型的第三个方面是制造开始走向服务化。传统工业比较关注的就是产品的生产和产品的销售,那么现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的支持下,制造企业也开始朝着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运营和服务方向发展,不光生产产品,也要做产品的运营和服务,更要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提出运营和维护上的保障。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工业发展的一个新模式,就是工业开始越来越走向个性化定制的一个新时代,传统工业下做不到个性定制,因为成本高,那么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在智能化的支持下,现在可以非常方便的获取到用户的需求和订单,通过网络的智能计算来进行产业的协同分工,使得过去变化多样的产品的零部件的形态可以进行网络化的协同生产。即使在一个工厂里,也可以做到柔性和协同。 所以,互联网和工业的比较使得人们梦寐以求的这样一个个性定制、规模生产,成本还可以保持不增或者降低成为可能。而且通过个性定制,应该讲去掉了中间化,而且也真正实现了以顾客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的未来制造的先进理念。只有在工业和互联网密切的结合融合下,这样的先进的生产模式才得以实现。我们也看到制造业和工业正在朝分散化方向发展,传统的聚集型、园区型、大规模的生产方式,正在朝这样一个分散和泛在的制造模式在转变,异地协同,然后泛在的制造,甚至将来我们可以出现无所不在的制造模式,随着3D 打印这样一种泛在制造的方式和创新模式的出现,会对制造业的生态和业态产生深刻的影响。 正是由于这样的变革,“中国制造2025”为我们清晰地指明了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要大力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智能工业体系。未来30年的中国制造业即将发生的变革历程,应该讲是中国制造一个“黄金时代”。 未来工业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及应用 基于云平台构建的制造企业的大数据的意义-数据采集及应用管理平

我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2242224.html,/view/30996.html 我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石油及石油化工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作为石油、石油化工工业主要支柱之一的石油、石油化工装备工业,与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随我国石油、石油化工工业的振兴而振兴,发展而发展。石油、石油化工装备工业以我国石油和石油化工工业为依托,历经五十年发展,已经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国加入“WTO”,石油、石油化工装备行业的市场发生了变化,在市场全球化大背景下,再不能只盯着国内市场,当务之急是融入国际大市场参与世界同行业的竞争,全面提升我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装备的经济、技术水平,行业必将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好成绩。 一、我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已具有坚实基础 石油、石油化工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很快。2001年,全国生产原油1.65亿吨;原油加工量2.10亿吨;生产乙烯480.67万吨;生产化肥3396.52万吨;生产合成材料1203.84万吨,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工业各行业之首。石油、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为其提供装备的石油、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建国五十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通过研制、开发、合作生产、引进技术,使我国石油、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制造体系。据统计,2001年行业中的石油和石油化工专用设备405家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现价)达134亿元,利润总额2.9亿元,从业人员12.8万人。 (1)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体系已经形成 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业是为陆地、沙漠、浅滩和海上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 差距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趋势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差距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从手工作坊、机器生产、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生产到自动生产线,再发展到柔性生产,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仍然处于领先地位,美日等国领先我国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在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研发能力弱,有些市场还不够完善,教育制度较落后等方面差距仍然非常明显。我国制造业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合理规划发展战略,改善教学体系,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机遇,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为了满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求,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紧跟国民经济的步伐。于是大型工业机械、重大民用装备和众多武器装备快速发展起来。通过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再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等举措。把制造业提高到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国际产业的转移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制造技术经建国以来4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机械产品的制造提供基本的工艺技术,并取得了重要成就。虽然在80年代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一度认为制造业进入了夕阳阶段,影响到了制造业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国家对制造技术的发展获得了重新认识,政府及有关领导对制造业的发展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 国务院委员宋健1995年4月在接见先进制造技术专家时,对于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指出“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重要手段”、“如果制造技术不发达,这个国家、民族就不可能富裕”。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为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重点开发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等共性技术。199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大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在“九五”计划的实施中,制造技术也有多个项目开始实施,如“精密成型与加工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金属材料热成形过程动态模拟及组织性能质量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