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环保为主题的诗句]以环保为主题的诗歌5首

[以环保为主题的诗句]以环保为主题的诗歌5首
[以环保为主题的诗句]以环保为主题的诗歌5首

[以环保为主题的诗句]以环保为主题的诗歌5首小船呀轻飘

杨柳呀风中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妖娆

斜晖映湖漾轻波

金丝闪动锦鳞舞

左行欢快撑向右

莲舟上扬起歌声

而今面目已非昨

青烟呀袅袅

狂沙呀大漠肆虐

禾苗呀呻吟

火舌呀吞噬城乡

飞星传恨愁思结

暗香残留几度秋

鬓染霜雪为几何

断肠何必把泪垂

不需清歌也锁眉

浪恶罾船半欲沉

怨谁?恨谁?

这并非青天里霹雳

诗歌鉴赏——题目、注释在鉴赏诗歌中的作用教案

诗歌鉴赏——题目和注释在鉴赏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了解并应用通过题目和注释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自学指导】 1.通过独立思考和同位讨论的方式,在回顾诗歌鉴赏步骤的同时,了解诗歌的题目、注释在鉴赏方面的作用。 2.自主探究结束后将进行实战演练 【自主探究】 一、导入: 泱泱中华,星河璀璨,诗歌是古代文人最常用的一种抒情达意的方式,或悲或喜的情感,腾挪跌宕,总能在诗歌中淋漓尽致地挥洒。中国诗歌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含蓄,加之时光流逝,时代变迁,当我们解读诗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抑或那样的困难。前一段时间我们对诗歌考试类型和答题技巧做了一些讲解,今天我们来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看解读诗歌的方法。(板书:题目和注释对诗歌鉴赏的作用) (过渡句:那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之前所学的知识) 二、复习过渡: 设问: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明确:看题目、看作者、看诗歌内容抓意象、看注释 (过渡句:为了让大家对解读题目和注释有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解读题目和注释对诗歌鉴赏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三、新知学习: (一)分析题目:“目”乃诗之眼 (过渡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常可以借助眼睛来窥探古人写诗时内心所思所感,所以分析题目自然尤为重要。) 在诗词鉴赏中,我们可以从诗题、词题中可知一些重要信息,有些诗题,词题往往点明时间、地点,有的点明全词内容和写作目的,为我们的分析提供线索。 我们以高考题为例: 1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由题目我们可以抓住什么信息?(老师给学生以时间考虑,然后点出) 明确:我们可知作者在送友人,而且在傍晚天上还下着雨的时候 那么可以想见分别时候的气氛如何?诗中应该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呢?(老师给学生以时间考虑,然后点出) 明确:氛围:凄清、悲凉;情感:离别带来的离愁别绪 2、再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抓住题目中的____________(设问,让学生考虑,然后点出“左迁”为“贬谪”之意。)可以知道作者此时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设问,让学生考虑,然后点出心境凄凉,壮志难酬之慨)。 3、像这样的诗歌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过故人庄》,“故人”是“友人”之意,自然有和故人就别重逢分欣喜. 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乃重阳,古代人习俗是家人或朋友三五成群,登高远眺,祈福抒怀,一“忆”字又说明此时作者应该和这些兄弟门分别,诗中自然会饱含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师稿)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教师稿) 一、什么叫意象? 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简单地说,就是指诗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和人物。 例如: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秋风、落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应考锦囊。 1、常见提问方式: (1)诗中通过什么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结合全诗分析XX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3)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 (4)请分析诗中XX形象。 2、答题步骤:意象+画面+感情(+作用) 3、答题规范: 答:这首诗选用了、、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这一意象的作用是:①……;②……;③……。 四、景物描写的作用: 点明时令、地点;②交代……背景;③渲染……氛围;④奠定……感情基调;⑤烘托……情感; ⑥推动情节发展。 五、考题演示。 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什么意象,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选用了夜晚、秋风、汉关、塞云、边月、西山这些意象,描绘了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几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1)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点题,诗人见秋风,引起秋思;②为后面诗句的展开提供基础;③点明时令;④以“秋风” 渲染悲凉的氛围;⑤触景生情,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之意境 一、什么叫意境? 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 例:①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意象:暮秋、黄昏、寒鸦、江水;意境:渲染出 一幅孤独、寂静、空虚的意境画面)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境:组成了塞外奇特壮 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三、常见的意境定位词(术语):一般组合成四个字。 1、幽静、清幽、幽美、幽深、幽远、 2、宁静、宁谧、安宁、安祥、祥和 3、美丽、繁丽、绚丽、绮丽、优美、繁华、明媚、繁盛、明丽 4、苍茫、苍凉、悲凉、辽阔、开阔、雄阔、雄浑、慷慨、激昂、热烈 5、朦胧、素雅、素淡、淡雅、迷离、凄迷、凄凉、荒凉 6、萧条、寂寥、冷落、清冷、暗淡、冷寂、萧索、肃杀、荒芜 7、自然、纯朴、淳朴、清新 8、空灵、渺远 常见的组合: 1、幽美宁静:山水田园诗。 2、清新淳朴、自然恬淡:山水田园诗。 3、宁谧祥和:农家生活。 4、开阔雄浑、苍凉悲慨:边塞诗。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四诗歌鉴赏句子赏析第一课时教案

(古诗词鉴赏之句子赏析) 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课标对古诗词学习的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中招考点: 综合历届河南中考“古诗词鉴赏”诗歌来看,近8年来,河南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曲为考查范围,注重对写景抒情类,爱国言志类作品的考查,试题以简答题为主,题量为2道,总分值为4分。常考考点有:品味炼字,名句赏析、主旨情感,画面描述等。 其中句子赏析分值是2分,常从炼字、修辞、哲理、写法等角度考查。 3、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二轮复习时,对34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已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常考考点的把握不够到位,答题技巧与答题格式还很陌生,语言的表达还不够完善。 二、复习目标: 1、通过品析诗句中关键字的表达效果,能说出古诗词句子赏析“品味炼字”题型的答题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通过品析诗句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能说出古诗词句子赏析“修辞手法”题型的答题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检测二: 1、请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2分) 答案:“造化钟神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阴阳割昏晓”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泰山像一把刀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和热爱。 巩固强化2、(2012河南)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分) 答案: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飘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形势的危急和自己身世的坎坷,(1分)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1分) 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1分)“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1分)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1分)答题格式:运用——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的感情。 五、当堂检测:见限时训练

诗歌鉴赏之赏析句子

诗歌鉴赏之赏析句子 教学目标: 1、了解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提问方式 2、掌握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答题模式 教学过程: 一、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提问方式 (1)这一联或这一句最生动传神,为什么? 2)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某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二、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答题模式 答题步骤: 1、解答炼句题的语言组织: (1)描述句子大意:根据原句展开联想,描述景象或意境。 (2)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 (3)情感或理趣: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理趣。 (4)语言特点:有时还要指出语言特点,点明妙处与作用。 (5)结构作用:一般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三、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首句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以下对什么的描写 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 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 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尾句的作用: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中间句(转承句)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或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打伏笔 转换话题 点睛句(中心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四、答题示例: 2010年1月海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②题。(8分) 杂诗六首(之一) 曹植

诗歌鉴赏意境例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 意象和意境 ?学习目标:掌握意境的构成,体会意境美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答题思路 要点阐释: 1、意象 诗歌的意象,即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诗中的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所叙之事、所描之人,就是客观之物“象”。“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例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就是用以下六个意象组成:“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2、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它是诗人主

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即象——境——情。 例如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全诗前运用了“阴雨”、”江草”、”鸟鸣”,柳”、堤”等意象构成了这样一种凄凉凄清意境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1)意象是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意境是通过一个个意象构成的生活图景或艺术氛围。 2)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融合而成。 3) 意境和意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没有意象,不能构成意境;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十一个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凄凉悲清的意境,表达了一个沦落天涯的孤独旅人的落寞、寂寥、怀乡的情感。 总之,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学案)

第二节景物形象 意象意境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积累常见意象。 {练习一}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这首小令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 意境: 【练习二】 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圈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连一连下列诗句中的意境特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幽清明净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和谐静谧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沉郁孤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开阔苍凉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高远辽阔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雄浑壮丽 【知识积累一】 (一)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意象+意象=意境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练习三}赏析下面两首诗的意象与意境。 (一)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画面,创造出()的意境。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诗人借助()这些意象,与()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和()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的气氛,创造出()的意境。但是诗人的心态却非常坚

高考诗歌鉴赏之意象 意境

高考诗歌鉴赏之一——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高考中的诗歌鉴赏,无非四个方面,一是意象与意境,二是语言与形象,三是情感与态度,四是手法与技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情与景中,体味古人高超的表达技巧,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 弄清“意境”和“意象” 诗歌中的意境由意象组合而成,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所谓分析意象和意境,就是找出古诗中所使用的表情达意的工具——意象,通过找到的这些意象概括总结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简而言之,意象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是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建筑的一些砖石。例如一些分别类的古诗,通常会有杨柳、渡口、长亭等具体的意象,来抒发或不忍离别的愁情。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的代表作,写于词人仕途失意之时,当时诗人不得不离京都与恋人分别,宦途的失意、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在这样的背景下,柳永做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雨霖铃》。这首词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词的上阕写景,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下阙抒情,重点写想象中离别后的凄楚情景。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地,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酒是别离场中不可少之物,杨柳依依伤别离,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月圆月缺,勾起的是无尽的思念,意境凄凉,令人伤心。 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勾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以种种凄凉、寥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别的愁绪和不忍离别的深情,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的意境。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

诗歌鉴赏之意境型

诗歌鉴赏专题之意境型 一、诗歌中表达情感的细节: 1.标题(全文的线索、主旨的体现) 2.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3.直接表示情感的词 4.间接表示情感的意象(诗人感情的载体)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5.诗歌的最后一句(“诗言志”“卒章显志”,这一特点在古典诗词中尤为明显,我们可以通过诗歌结尾句子的理解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三、意境型的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适当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简洁优美。 2.四字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雄浑壮阔苍茫辽远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清新明丽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淡雅幽远萧瑟凄凉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四、一般表达式 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表达了……的感情。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壮阔的气势。 面对这“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诗人却要将帘子挂起,“卧看”这“千山急雨”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其中对“鉴赏评价”的要求有两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 比较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总体上还是遵循“稳中有变”的原则,“稳”是前提,“变”是微调。 1.题型题量稳定,分值各省延续。绝大多数省市采用简答题的题型,设置两道小题,各省保持自己的特色。 2.试题选材来源依然是以唐宋诗词为主,但不拘于唐宋。从这两年的试题情况看,唐宋诗词并没有减少的趋势,但从先秦到近代都在命题人的范围之内。至于体裁,诗词曲都在被选之列。诗歌鉴赏的出发点就是考查真实的鉴赏能力。 3.命题形式在稳定中更趋于灵活。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 3.表现手法(包含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考的:比喻、对比、拟人、对偶。 常见的:借代、夸张、双关、互文、反复、设问、反问、铺排、通感。 1.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2.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常见的对比,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对比与衬托】对比双方没有主次,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衬托双方有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衬托(反衬) 3.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此物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手段。作用: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 4.对偶:对偶,即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的修辞方式。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夸张: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7.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作用:增加内容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 8.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内容上相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境分析的方法含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境分析的方法 一、诗歌意境的概念 意境: 意: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营造了一幅什么意境? 二、常见的诗歌意境种类 概括诗歌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常见的诗歌意境如下: 孤寂冷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雄浑壮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瑟凄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恬淡静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恬淡温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旷达开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常考题型: 1.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本首诗作赏析。 四、诗歌意境解题思路(答题技巧) 答题思路: 1.找出诗中的意象(景物), 2.描述想象的画面, 3.分析诗中的感情。 语言组织形式: 这首诗描写了……意象(景物),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情感。 五、典型例题分析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营造了什么意境? 课后练习巩固 01.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2)“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意境与下面哪一项相近?()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02. 古诗词鉴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5 赏析诗歌重点句子(炼句)(解析版)

专题05 赏析诗歌重点句子(炼句) 考点解读 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分为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某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联”。 技巧点拨 1.解释该句的含意,写出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

高一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训练题

高一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训练题 1、卜算子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分析词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4、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5、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6、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方维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2、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3、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4、“片云”“孤月”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步骤三);“落日”“秋风”营造了一种雄壮开阔的氛围 (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 5、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6、“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基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诗歌鉴赏——名句赏析

诗歌鉴赏——名句赏析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王恩胜整理 学习目标: 赏析名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重点难点: 赏析名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有的用词精炼,富于画面感。 【常考题型】 1.这首诗……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2.……句突出了……的什么特点?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展现的画面。 【名句赏析】 1.从句子的内容、情感出发。 2.从语言特点出发,主要是炼字。 3.从写作技巧出发,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 4.从句子位置出发,首句有开篇点题、统领全诗、奠定基调等,中间句有承上启下,尾句有照应开头、卒章显志等。 【答题格式】 释句(结合全诗阐明诗句意思)+表达技校、语言、结构等发面的特点+表达效果(表达情感、渲染气氛、揭示处境、烘托对象、营造意境)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 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问:“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答: 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步骤一) 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步骤二) 作者造语新奇,给人一种新鲜感,更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初见嵩山的喜悦心情。“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步骤三 ) 【描绘画面】 1.正确理解诗词大意,找全景物,添加修饰语,写明句意。 2.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以及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与描绘不是解释说明,需要添加适当的细节描写。 3.可以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形象、生动。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分析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其中对“鉴赏评价”的要求有两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 比较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总体上还是遵循“稳中有变”的原则,“稳”是前提,“变”是微调。 1.题型题量稳定,分值各省延续。绝大多数省市采用简答题的题型,设置两道小题,各省保持自己的特色。 2.试题选材来源依然是以唐宋诗词为主,但不拘于唐宋。从这两年的试题情况看,唐宋诗词并没有减少的趋势,但从先秦到近代都在命题人的范围之内。至于体裁,诗词曲都在被选之列。诗歌鉴赏的出发点就是考查真实的鉴赏能力。 3.命题形式在稳定中更趋于灵活。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 3.表现手法(包含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考的:比喻、对比、拟人、对偶。 常见的:借代、夸张、双关、互文、反复、设问、反问、铺排、通感。 1.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2.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常见的对比,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对比与衬托】对比双方没有主次,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衬托双方有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衬托(反衬) 3.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此物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修辞手段。作用: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

古诗鉴赏(分析意境型等四种 )

第一节 分析意境型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5.这首诗(词)是怎样描写景色的? 二、鉴赏知识积累 意境答题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三、答题技巧 1.解题步骤: 固定模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或情感。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画面或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此诗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答题表述模式: 诗歌(词)通过(特点+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创设了 意境,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理想、志趣)。 四.典型题例 1.(20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

的意境。 参考答案:答题要点: 第一步找出意象:因题中已点出可省略。 第二步描绘客观画面,联系主观情感:“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 中“月亮”孤独,“我”也孤独。 第三步概括意境特点:“片云”、“孤月”意境凄凉,“落日”“秋 风”意境雄壮、开阔。 第四步分析点明情感(或分析点明情景交融意境):“片云”、“孤月”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体现了作 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的意境。) 四.针对练习 1.(2004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 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答: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 ② 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命题角度; 2.运用“求同辨异”原则,找到比较点,总结答题方法; 3.学会规范表达与自我评价,形成规范答题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求同辨异”原则,找到比较点,总结答题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规范表达与自我评价,形成规范答题能力教学方法: 启发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年来,诗歌比较鉴赏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从2014年全国2卷到2015年全国1卷都有诗歌比较鉴赏的题型,分值在5分左右,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诗歌比较鉴赏的相关知识。同时板书本科题,PPT展示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命题角度; 2、运用“求同辨异”原则,找到比较点,总结答题方法;(重点) 3、学会规范表达与自我评价,形成规范答题能力。(难点) 二、比较鉴赏概念、类型 (一)考纲回顾: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概念: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等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二)比较诗歌类型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你是出题者,你会出哪些比较诗歌

题型,或者说比较诗歌鉴赏究竟比较些什么呢? 甲同学回答,教师补充说明:其实从大的方向比较优和劣,异和同设问;小的方向命题角度: 1.比较手法技巧 2.比较内容情感 3.比较意象意境 4.比较语言赏析 5.比较形象特点 三、真题示例 下面我们就来通过高考真题来探究比较诗歌鉴赏的方法。(板书:方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2015年全国卷1)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高考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 一真题导航,明确考点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作者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思对即可) 二、考纲解读、知识链接 1 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常见景物特点: 恬静幽静安谧和平瑰丽壮阔肃杀萧条 荒芜虚幻飘渺凄惨凄凉雄奇优美生机勃勃 常见思想感情: 迷恋留恋思念忧愁悲愤激愤辛酸寂寞伤感孤独烦闷郁闷恬淡闲适欢乐喜悦仰慕追慕热情洋溢壮志凌云奋发向上忧国忧民追古伤今忧愁郁闷消极避世思乡怀人 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 华美、壮阔、明快、孤寂、凄凉、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幽静深远、苍凉雄浑、旷远等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高三古诗词鉴赏第2讲:赏析诗歌语言

古诗词鉴赏 第4讲鉴赏诗歌语言 【考点解读】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炼、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炼字是高考诗词鉴赏的热点,2016年高考天津卷在这一考点单独设题。从最近几年高考来看,炼字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分值在4—8分,考查的重点是动词、形容词、词类的活用和叠音词的表达效果以及诗歌中某个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可单独设题也可将对炼字的考查渗透在赏析诗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等考点之中,体现出一种综合命题趋势。 【知识梳理】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题型可分为:炼字题和语言风格题。 一、炼字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音词、表颜色的词经常是作者着意炼字所在。 词性效果例句 动词巧用动词,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 生动,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 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 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 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之涣)一个“孤”字, 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数量词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小 园赋》庚信) 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 味。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 齐己) 虚词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 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诗歌题材分类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诗歌题材分类(精华) 导语: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山水田园诗、思乡送别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闺怨诗 一.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风格:清新质朴,清丽洗练。。艺术手法:白描、衬托等。 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抒发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闲适自得的心情;④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①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自己仕途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与老牛承担的耕作任务的繁重极为相似,作者对此极为厌倦。②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之情。老牛耕作终有了结之时,希望自己也能早日了却繁杂的公务,像老牛那样释却负重、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 思想情怀:此诗借对官场的失望和山林生活的陶醉,充分表现出作者晚年恬静淡泊、乐山乐水、隐逸自在、自得其乐的情怀 二.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2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三.边塞征战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