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遥感总结

海洋遥感总结
海洋遥感总结

1.狭义广义遥感

狭义遥感:主要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利用电磁波进行遥感)

广义遥感:利用仪器设备从远处获得被测物体的电磁波辐射特征(光,热),力场特征(重力、磁力)和机械波特征(声,地震),据此识别物体。(除电磁波外,还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两者探测手段不一样

2.遥感技术系统

信息源-信息获取-信息纪录和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

3.遥感的分类

(1)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

(2)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4.遥感的应用

内容上可概括:资源调查与应用、环境监测评价、区域分析规划、全球宏观研究

5.海洋遥感的意义

(1)海洋气候环境监测的需要

海洋占全球面积约71%,海洋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厄尔尼诺、拉尼娜、热带气旋、大洋涡流、上升流、海冰等现象都与海洋密切相关。

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赤道海面的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2)海洋资源调查的需要

海洋是人类最大的资源宝库,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促使人们采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调查研究

海岸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场所,海岸带资源的相关调查对于沿海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非常重要

(3)海洋遥感在海洋研究中的重要性

海洋遥感具有大范围、实时同步、全天时、全天候多波段成像技术的优势可以快速地探测海洋表面各物理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它是20世纪后期海洋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学科之一。

重要性体现在:是海洋科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为海洋观测和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数据集,并开辟了新的考虑问题的视角;多传感器资料可推动海洋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1.海洋遥感的概念(重点)、研究内容

海洋遥感:指以海洋及海岸带作为监测、研究对象,利用电磁波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原理来观测和研究海洋的遥感技术。

研究内容:海洋遥感物理机制、海洋卫星传感器方案、海洋参数反演理论和模型、海洋图象处理与信息提取方法、卫星数据海洋学应用

2.海洋遥感发展回顾经历阶段(重点)

起步阶段、探索阶段、海洋卫星与传感器的试验阶段、应用研究和业务使用阶段

3.第一颗海洋实验卫星是SeasatA(重点)

海洋一号(HY-1) 2002.5.15 试验性海洋水色卫星 10波段海洋水色仪4波段ccd成像仪

4.海洋遥感传感器及其应用(重点)

5.海洋遥感的应用(论述题)(重点)

(1)海表温度遥感

海表温度是重要的海洋环境参数,如在海洋渔业中的应用(利用海温与海况信息来分析渔场形成、渔期的迟早、渔场的稳定性等,可用于寻找渔场)。

主要采用热红外波段和微波波段的信息进行海表温度的遥感反演。

(2)海洋水色遥感

利用海洋水色遥感图像得到的离水辐射率,来反映相关联的水色要素如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含量、可溶有机物含量等信息。

利用可见光、红外多光谱辐射计就可给出赤潮全过程的位置、范围、水色类型、海面磷酸盐浓度变化以及赤潮扩散漂移方向等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3)海洋动力遥感观测

风力、波浪、潮流等是塑造海洋环境的动力,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获得。

海洋风力的监测有助于台风、大风预报和波浪预报;

海浪观测可以通过SAR反演波浪方向谱,或通过动力模式来解决表面波场问题;

采用雷达高度计可观测潮流或潮汐。

(4)海洋水准面、浅水地形与水深遥感测量

可通过卫星高度计确定海洋水准面(±20cm),通过测量雷达发射脉冲与海面回波脉冲之间的延时而得到高度计天线离海面的距离;通过遥感绘制海图和测量近岸水深;

水下地形的SAR图像为亮暗相间的条带,利用这个关系可定量获取水下地形信息。

(5)海洋污染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进入海洋中的陆源污染水体的迁移、扩散等动态变化,还能探测石油污染(如测定海面油膜的存在、油膜扩散的范围、油膜厚度及污染油的种类)。

(6)海冰监测

海冰是海洋冬季比较严重的海洋灾害之一,海冰遥感能确定不同类型的冰及其分布,从而提供准确的海冰预报。SAR具有区分海水和海冰的能力,可准确获得海冰的覆盖面积;并且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海冰以及海冰的运动信息。热红外与其它的微波传感器也是获得海冰定量资料的有效手段。

(7)海洋盐度测量

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会改变海水的介电常数,从而影响海水的微波特性。基本原理是基于微波频率上盐度对海表亮温的敏感度来进行测量的。

(8)船舶和尾迹探测

船舶由于其制作原料的原因,在SAR图像上会形成非常亮的目标(具有强烈的后向散射特征),如1978年首次在SeaSat图像上发现延伸20km的舰船及其尾迹。

第三章(全是重点)

1.有效波高(H1/3):波阵列中全部波段的1/3最高波的波峰到波谷之间高度的平均值;

2.均方根波高(hk):波在平均海平面上的均方根高度(表达海面粗糙度);

3.复折射率

Snell折射定律:

n′表示电磁波在界面处传

播速度和方向的变化,在可见光范围可

用折射仪测得; n〞表示电磁波在介质

中传播的衰减程度。

一般的,复折射率随温度升高而下

降;而随盐度增加有所上升。

4.思考题:通常情况下,可以将海水的折射率近似为 1.34,那么,是否水体中的光都能穿出水面?具体情况如何?(自己手写)

5.海面粗糙度判据:与波长和入射角有关

6.辐射能量W:以电磁波形式向外辐射的能量,单位为焦耳(J)

7.辐射通量(Radiant flux、辐射功率)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的辐射能量,单位是瓦/微米(W/μm),表示为:Φ=dw /dt。

8.总辐射通量:为各波段的和(积分)。

9.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通量,表示为: E′=d Φ/dt,单位是瓦/米2·微米(W/m 2·μm )。

10.立体角(Solid angle):为圆锥体所拦截的球面积σ与半径r的平方之比,表示为:Ω =σ/r2。(单位用球面度(Steradian,简写为Sr)表示,球面面积为4πr2的球,其立体角为4π球面度。)

11,辐射强度(Radiant intensity)I:是描述点辐射源的辐射特性的,即指点辐射源在某一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单位是瓦/球面度·微米(W/Sr·μm )。表示为: I=d Φ/dΩ。(辐射强度I具有方向性,因此I(θ)是θ的函数。对于各向辐射同性辐射源, I= /4

12.辐射出射度M(Radiant emittance):面辐射源从单位面积上发出的辐射通量,单位是瓦/米2 ·微米(W/m2·μm ),表示为 M=dΦ/dS 。

13.辐射照度E(Irradiance):照射到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所接收的辐射通量,单位是瓦/米2 ·微米(W/m2·μm),表示为E=dΦ/dS 。

n i

n

n''

-'

=

v

c

n/

sin

/

sin

2

1

=

='θ

θ

14.辐射亮度(Radiance)L :具有方向性,指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在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单位是瓦/米2·球面度·微米(W/m2·Sr ·μm )。表示为 L(θ)=Φ/Ω(Acos θ)。

15.水气辐射传输模型:简化模型:

重要参量:①刚好处于水表面以下的辐亮度:符号 (0ˉ) ,表示刚好处于水表面以下的向上辐亮度,0ˉ含义为刚好处于水表面以下。

②水体剖面向上/向下辐亮度:符号 (z )表示水下z 深度处向上辐亮度;深度z 的单位是米(m )

③离水辐亮度:符号 ,含义为经水-气界面反射和透射后的 (0ˉ),(公式) ④归一化离水辐:(公式) ⑤遥感反射比:(公式)

16.海洋辐照度模型:用来描述海洋辐照度信号构成(直射和漫射) 17.大气校正:

目的:从传感器接收到的辐射率(度)中,将离水辐射率

分离出来。 重要性:离水辐射率包含了海洋的许多信息,通过它几乎可以得到所有的海洋水色产品。 大气分子-瑞利散射,气溶胶-米氏散射

大气透过率的计算 - 总透过率等于直接透过率和漫射透过率之和。

18.实际应用中的校正:以SeaWIFS (SeaStar )对一类水体探测为例, 设置了大气校正通道7(765nm ) 和8(865nm )。这二个波段的离水辐射度近似为0。 第8波段气溶胶散射:

dS

dΦ dS dΦ path a w a s t L

t L t rL L ++=ru s wc a r d s s w t

L

t L L L t rL t L L +++++=sr

s L rL =w L

)]

([)()()(8

888λλλλwc r t a tL L L L --=

计算n 值:

其他波段气溶胶散射:

19.大气对传输过程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低对流层(9km 以下),其中大气的温度和水汽含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填空)

20.海洋水体波谱特征: 海水的光学特性有:表观光学性质和固有光学性质。

表观光学性质由光场和水中的成分而定,而固有光学性质与光场无关,只与水中成分分布及其光学特性有关。

表征海水表观光学性质的表观光学量包括:向下辐照度、向上辐照度、辐亮度、离水辐亮度、遥感反射率、辐照度比等,以及这些量的衰减系数。

表征海水固有光学性质的固有光学量包括:吸收系数;散射系数;体散射函数等。 21.不同因素对海水反射波谱特征的影响:TSS ,叶绿素a 、b ,悬浮泥沙,溶解的有机物,(赤潮,油污水中物质组合)(括号中可不记) 22.①吸收系数:

(上式各量意义自记) ②散射系数:

(上式各量意义自记) ③衰减系数:吸收

系数与散射系数之

(上式各量意义自记)

④体散射函数:每单位距离,每单位角度光谱散射比的极限。

(上式各量意义自记)

))

(/)((/)(/)(),(8070788787λλλλλλλλF F L L S n a a ==))

(/)((/)()(80088λλλλλλF F L L i n i a i a =1

0()

()lim ()

r A a m r

λλ-?→=?1

0()

()lim ()

r B b m r

λλ-?→=?1()()() ()

c a b m λλλ-=+00(;)

(;)lim lim

r B r ψλβψλ?→?Ω→=??Ω

⑤前向散射系数:

(上式各量意义自记) ⑥后向散射系数:

(上式各量意义自记)

⑦散射相函数:

(上式各量意义自记)

23.水体固有光学量的测量仪器主要有:AC9,AC-S,HS-6,BB9

24.黄质吸收系数的测定使用(孔径)0.22um 的millipore 滤膜过滤上面已经过滤过总悬浮物的水样。(填空)

25.水体的吸收系数(以下图记住关键点大概位置及数值) ①纯水的吸收:

/20()2(;)sin f

b d πλπ

βψλψψ

=?/2()2(;)sin b b d ππλπ

βψλψψ

=?-1

(;)

(;) (sr )

()

b βψλβψλλ=

②CODM的吸收:

(负指数)

③悬浮颗粒:平均颗粒直径大于0.45微米,一部分是藻类颗粒物,另一部分是非藻类颗粒物。(图不确定)

26.水体的散射系数:(以下图记住关键点大概位置及数值)

①纯水的散射:

纯水总散射系数计算公式:

1.海洋遥感卫星

2.海洋遥感卫星名称

(1)国外的海洋水色遥感卫星:NOAA系列气象卫星(美)、Nimbus-7雨云气象卫星(美) 、高级对地观测卫星(ADEOS)(日)、SeaSTAR海洋水色卫星(美)、Terra和Aqua极轨卫星(美)、IRS卫星(印度)

(2)国外的海洋地形卫星:Geosat卫星(美)、Topex/Poseidon卫星(美、法)、

JASON-1卫星(美、法)、JASON-2卫星、GRACE卫星(美、德)

(3)国外的海洋动力环境卫星:Seasat卫星(美)、ERS卫星(欧空局)、Envisat-1卫星(欧空局)、RaderSat卫星(加)、QuikSCAT卫星(美)、SMOS卫星(欧空局)

(4)中国的海洋遥感卫星:海洋一号卫星:2002年5月15日发射成功,卫星轨道798km,有效载荷为10波段海洋水色扫描仪(COCTS,用于海洋水色环境要素、水温)和4波段CCD (用于海岸带动态监测)、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

3.遥感传感器光谱范围分类

(1)光学传感器:a。MODIS(美):具有36个波段,量化等级为12bit,视场为±55°,空间分辨率分别为250m(1-2波段)、500m(3-7波段)和1000m(8-36波段),可用于探测海表温度、海洋水色和环流等;MERIS(荷、法)安装在ENVISAT环境卫星上;GLI全球成像仪(美);

MISR多角度成像光谱辐射计(美);宽视场海洋探测器(美):SeaWIFS搭载在SeaSTAR上,专门用于海洋水色探测,402~885nm范围内具有8个波段;COCTS水色扫描仪(中)搭在

CCD成像仪(中)搭载在HY-1上;ATSR沿轨扫描辐射计(欧空局);OMIS(中);PHI(中)(2)微波传感器:

遥感器种类工作方式观测对象

微波辐射计被动遥感器海面状态、海面温度、海风、

海水盐分浓度、海水水蒸气

量、云层含水量、降水强度、

大气温度、风、臭氧、气溶

胶、NO x、其他大气微量成分微波散射计主动遥感器土壤水分、地表面的粗糙度、

湖冰、海冰分布、积雪分布

植被密度、海浪、海风、风

向、风速

降雨雷达主动遥感器降水强度

微波高度计主动遥感器海面形状、大地水准面海流、

中规模漩涡、潮汐、风速

成像雷达、合成孔径、真实孔径主动遥感器地表的影像、海浪、海风、

地形、地质、海冰和雪的监

重点:微波散射计-SeaWinds散射计:安装在ADEOS-II和QuikSCAT卫星上,用于测量海风速度和方向。

1.海洋水色遥感传感器

1970年,Clarke等成功的验证了利用航空光谱遥感水体表层叶绿素浓度的可行性。CZCS(Nimbus-7)SeaWifs(SeaStar)MODIS(Terra-Aqua)COCTS(HY-1A、HY-1B)

2.海洋水色遥感中的关键技术

大气校正:从传感器接收到的信号中消除大气的影响,获得包含海水组分信息的海面离水辐射度。

生物光学算法:根据不同海水的光学特性与离水辐射度之间的关系,估算有关的海洋水色要素。

3.海洋水体分类

根据Morel等提出的双向分类法,可分为:

Ⅰ类水体:光学特性主要由浮游植物及其分解物决定;

Ⅱ类水体:光学特性除了与浮游植物及其分解物有关外,还由悬浮物、黄色物质决定,其水色由水体的各成分以非线性方式来影响。

4.海水的光学特性(重点)

海水的光学特性有:表观光学量和固有光学量。

表观光学量由光场和水中的成分而定,包括向下辐照度、向上辐照度、离水辐亮度、遥感反射率、辐照度比等,以及这些量的衰减系数。

固有光学量与光场无关,只与水中成分分布及其光学特性有关,直接反映媒介的散射和吸收特征,如:吸收系数;散射系数;体积散射函数等。

5.海洋初级生产力、赤潮定义

初级生产力:表示在单位海洋面积内,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碳的速率或能力,与平均叶绿素相关,单位为mg·m-2·d-1

赤潮:海水中的浮游生物过度繁殖或聚焦致使海水变色(多为红色)的一种生态环境恶化的

7.海洋水色遥感机理的简单描述(重点)

海洋水色遥感是基于传感器接收的离水辐射(透射入水的辐射经过水体反射离开水面的辐射)所进行的。水中各重要成分浓度变化→水体吸收和散射光学性质变化→离水辐射度变化→传感器接收信号发生变化。水色遥感过程:通过大气校正,得到离水辐射,再根据各成分浓度与离水辐射之间的相关关系,反演得到各水色要素浓度。

8.反演海洋水色要素需考虑的因素

(1)水色遥感图像的大气校正;

(2)多种水色要素对离水辐射度的共同贡献;

(3)运动的海水对水色要素反演的影响。

9.海洋水色要素的反演方法

(1)经验公式法:

通过测量水体表面的光谱辐射特征和水中各水色要素的浓度,建立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2)基于模型的解析算法:

利用生物-光学模型描述水体要素与水体光谱辐射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二者之间的关系。

10.叶绿素浓度反演

代数法(基于模型的解析算法)、经验算法、经验算法(Tassan模型)、经验算法(NSOAS 模型)

11.悬浮泥沙浓度反演

悬浮泥沙定量遥感的试验研究、悬浮泥沙遥感的定量模式

12.赤潮遥感探测的方法

利用SST:考虑到资料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海面温度SST的异常变化是赤潮监测中非常有效的方法。温度是赤潮发生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控制着赤潮生物的生长和增殖,同时也影响着赤潮生物的水平分布。反之,赤潮发生时,SST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出现异常变化。

利用NDVI :

(1)直接利用NDVI进行赤潮探测: NDVI在一般情况下小于0, 而当NDVI大于0时,表明海水表层有高浓度的浮游藻类聚集。

(2)浮游植物细胞数的遥感探测模型:log(Phy)=a+b×NDVI

赤潮发生后,浮游植物细胞数急剧增加,可设定Phy的阈值来判断赤潮区域。

(3)赤潮生物细胞数指数(南海分局):F=Phy/A

A为赤潮生物基准细胞数阈值 F值越大,则赤潮的规模就越大。

利用叶绿素a:赤潮发生时,叶绿素a浓度一般较高,且在赤潮形成过程中,叶绿素a浓度增加速率较快。

1.海面风场遥感测量的波段与传感器

可见光、红外遥感方法、微波散射计、微波辐射计、高度计、SAR

2海面风场微波遥感测量的原理

风速测量- 微波传感器不能直接测量海面风矢量,微波测量海面风速是基于海面的后向散射或亮温与海面的粗糙度有关,而海面粗糙度与海面风速之间具有一定的经验关系而进行的。风向测量- 对同一海域不同入射角的资料进行分析,可获得风向分布信息。

用于描述雷达后向散射系数与海面风矢量(风速和风向)之间的经验关系称为风场反演的地球物理模式函数。

3.测风原理

微波散射计(Ku波段和C波段的微波散射计)通过测量海面微波后向散射系数,根据它与海面风矢量的经验模式函数来反演海面风场。微波散射计的入射角一般大于20度,散射计测量海面风场以Bragg共振散射模型和双尺度模型为主。

(1)雷达后向散射系数的计算:s0@(4p)3R4

G

2l2A

wp

(

P

r

P

t0

)

(2)单位面积后向散射系数的Bragg表达:

s0=pb

22

×cos j1/2×sin1/2q×cos4q×g ij(q)1/2(ug-1k)1/2

可见,后向散射系数随摩擦风速u线性增长。

(3)海面高度z处风速的计算:(Monin-Obukhow方程)

U(z)-u

s =

u

k

a

[ln(

z

z

)+f(

z-z

L

)]

u s为海面风速,k a为Karman常数(常取0.4),z0可用经验关系式表达,ψ为考虑大气稳定性的修正值,L为M-O长度。

可见,后向散射系数与海面风速具有较大相关性。

(4)后向散射系数与风向之间的关系:

在风速固定的条件下,后向散射系数在逆风观测时最大,顺风其次,而横风最小。

4.后向散射系数与图

5.SAR获取海面风场的原理

SAR在波束入射角20~70的情况下,所接收来自海面的后向散射主要为Bragg散射,其中风是影响后向散射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风速与雷达后向散射系数之间的关系,可进行风速的反演;利用SAR图像上与风向有关的“风条纹”结合气象预报模式结果或者现场测量数据,可获得风向信息。

6.卫星高度计测量海面风速

(1)基本原理

海面在风的作用下产生波浪,从而引起海面粗糙度的变化。随着风速的增大,回波强度变小。即高度计后向散射截面与海面风速存在着反比关系。

(2)主要方法

利用海面风速与雷达后向散射截面之间的模式函数或查找表。p257-260介绍了13种模型。

1. 卫星测高原理:

以卫星为载体,以海面作为遥测靶,由卫星上装载的雷达高度计向海面发射微波信号,该雷达脉冲到达海面后,经过海面发射再返回到雷达测高仪。

其原理与应用都是基于三个基本观测量:

时间延迟:高度计发射脉冲到接收海面回波信号的时间间隔;

海面回波波形的前沿斜率;

海面回波波形强度。

2.卫星高度计测高的误差与消除

测高数据的误差主要分三类:轨道误差、仪器误差和地球物理环境校正误差。

(了解)(1)轨道误差:误差主要来源于卫星速度和高度的变化,卫星高度处的重力场及卫星跟踪精度。轨道误差的消除方法主要有:单星交叠平差、双星或多星联合平差、共线平差。(2)电磁偏差:由于海面波浪分布并非高斯型,波谷反射脉冲的能力强于波峰,因此高度计测得的海面高度偏离平均海平面,趋向于波谷,这种偏差可通过利用带有风速参量的经验关系式进行修正。

(3)干/湿对流层误差:干湿空气都会引起雷达信号的延迟。可利用其与海表大气压和纬度之间的关系来修正。

(4)电离层误差: 电离层中自由电子对脉冲的阻碍作用,使得电磁波传播速度发生变化,产生了电离层误差。通过精确测量电磁波路径上的总电子数来消除电离层误差。自由电子量随时间、太阳活动、海域位置、卫星高度的不同而不同。

(5)大气压引起的误差:一般,大气压增加1mbar,海面下降1cm。

h

=±9.948(p-1013.3)

inv-bar

(6)潮汐引起的误差: 主要包括固体地球潮汐、极性潮、弹性海洋潮汐,其中弹性海洋潮汐为主要影响。

测量有效波高

3.测量有效波高原理

当海面的有效波高不同时,接收机的接收功率及回波的前沿斜率也不同。当有效波高较小时,接收机的工作时段上有效接收时间较短,回波波形开始低平,继而急骤上升,波形的前沿斜率较大。

近似地,回波信号的前沿上升斜率与海面有效波高成反比,由此,可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以查找表的形式固定,实现有效波高的星上计算。

遥感基本知识总结

遥感基本知识总结 一. 遥感的基本概念 1. 遥感的基本知识 “遥感”一词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遥远的感知”之意。顾名 思义,遥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受来自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物体的属性。 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机械波等的探测被划为物理探测(物探)的范畴,因 此,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 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这五大部分。 1. 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 任何目标物体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2. 信息的获取 接受、记录目标物体电磁波特征的仪器,称为“传感器”或者“遥感器”。如:雷达、扫描仪、摄影机、辐射计等。 3. 信息的接收 传感器接受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或者胶片上。胶片由人或回收舱 送至地面回收,而数字介质上记录的信息则可通过卫星上的微波天线输送到地面的卫星接收 站。 4. 信息的处理 地面站接收到遥感卫星发送来的数字信息,记录在高密度的磁介质上,并进行一系列的 处理,如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变换等,再转换为用户可以使用的通用 数据格式,或者转换为模拟信号记录在胶片上,才能被用户使用。 5. 信息的应用 遥感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涉及到航空、航天、光电、物理、计算机和信息科学 以及诸多应用领域,它的发展与这些科学紧密相关。 2. 遥感的分类 1)按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上,如:车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 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如:飞机、气球等。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等。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μ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μ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μm之间。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

遥感原理复习资料全

电磁波遥感原理:一切物质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性。 波的概念:波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 机械波:声波、水波和地震波 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电磁波是通过电场和磁场之间相互联系 电磁辐射:这种电磁能量的传递过程(包括辐射、吸收、反射和透射)称为电磁辐射。 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可见光:0.38-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基尔霍夫:良好的吸收体也是良好的辐射体 黑体辐射(Black Body Radiation ):黑体的热辐射称为黑体辐射。 普朗克定律:黑体辐射电磁波的能量和波长由它的温度唯一决定 大气窗口: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地物波谱:地物波谱是地物各自具有的电磁波特性(发射辐射或者反射辐射) 地物反射率: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反射率随入射波长而变化。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行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轨道面可与地球赤道面相交,也可重合,若重合,即为地球静止轨道。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与地球绕地轴作同步运转,卫星看起来似乎悬在空中不动。24小时绕地球一周,因而其距地约35400-370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与太阳同步,是指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地球连线之间在黄道面的夹角,不随地球绕太阳公转而改变。 重复周期:指卫星从某地上空开始运行,经过若干时间的运行后,回到该地空时所需要的天数。 雷达:是用无线电波探测物体并测定物体距离的仪器 采样:空间坐标数字化 量化:图像灰度的数字化 地球投影:将地表的球面点转换到平面 投影方式:等角投影、等积投影等 遥感图像构像方程:指地物点在图像上的图像坐标(x,y)和其在地面对应点的坐标(X,Y,Z)之间的数学关系 几何畸变:遥感图像的几何位置上发生变化,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变形 图像融合:将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的过程 直方图均衡:将随机分布的图像直方图修改成均匀分布的直方图,其实质是对图像进行非线 判读标志:各种地物在图像上的各种特有表现形式,通常包括形状、大小、图形、阴影、位置、纹理、类型等 空间分辨力:传感器瞬时视场所观察到地面的大小 几何分辨力:能分辨出的最小地物的大小。 时间分辨率:我们把传感器对同一目标进行重复探测时,相邻两次探测的时间间隔成为遥感图像的时间分辨率。 监督分类:已知遥感图像上样本区地物的类属,利用这些样本类别的特征作为依据来识别非样本数据的类别。

遥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汇总)

遥感的定义: 遥感是指利用飞机、卫星或其他飞行器等运载工具(平台)上安装的某种装置(传感器),探测目标的特征信息(电磁波的反射或发射辐射),经过传输、处理,从中提取感兴趣信息的过程 遥感类型:按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宇航遥感 遥感信息特点: (1)真实性、客观性 (2)探测范围大 (3)资料新颖且能迅速反应动态变化 (4)成图迅速 (5)收集资料方便 遥感系统的组成: 1、目标的信息特性 2、目标信息的传输 3、空间信息的采集 4、地面接收与预处理 5、信息处理 6、信息分析与应用

电磁波:交互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1)电磁波与电磁波谱红外划分 ※紫外线:波长范围为0.01~0.38um,太阳光谱中只有0.3~0.38um波长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敏感,但探测高度在2000m 以下。 ※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76um,人眼对可见光有敏锐的感觉,是遥感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波段。 ※红外线:波长范围为0.76~1000um,根据性质可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和超远红外。 ※微波:波长范围为1mm~1m,穿透性好,不受云雾的影响。红外划分: ※近红外:0.76~3.0um,与可见光相似。 ※中红外:3.0~6.0u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长,有热感,又

叫热红外。 ※远红外:6.0~15.0u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长,有热感,又叫热红外。 ※超远红外:15.0~1000um,多被大气吸收,遥感探测器一般无法探测。 偏振:指横波的振动矢量偏于某些方向的现象或振动方向对于传播方向的不对称性。 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等于1(100%)的物体。 ※黑体辐射:黑体的热辐射称为黑体辐射。 黑体辐射定律:包括普朗克定律,玻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瑞里—金斯公式(注:基尔霍夫定律是一般物体发射定律。) 发射率概念:地物的辐射出射度(单位面积上发出的辐射总通量)W与同温度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 W黑的比值。 按照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把地物分为: 黑体或绝对黑体:发射率为1,常数 灰体:发射率小于1,常数 选择性辐射体:反射率小于1,且随波长而变化。 物体的发射辐射—基尔霍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地物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W和吸收率之比,对于任何物体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通量W 黑。在给定的温度下,物体的发射率=吸收率(同一波段);吸收率越大,发射率也越

学校科学应对雾霾天气工作汇报

Xx实验小学科学应对雾霾天气工作汇报针对今年冬季出现持续的雾霾天气,XX实验小学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多项措施,科学应对雾霾天气,预防不良天气造成的交通事故,做好预防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现将我校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召开雾霾天气应急方案研讨会, 校班子成员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积极落实上级要求,成立雾霾天气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学校雾霾天气应急预案》,并动员全校师生迅速行动,共同应对雾霾天气,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校园电子屏、校讯通等形式让师生了解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及带来的危害。 二、根据天气状况及时通知体育教师,体育课全部改为室内,减少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 三、针对出现的严重的雾霾天气,为避免或减少雾霾天气对师生健康、安全带来的危害,根据天气预报,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电子屏等进行提醒,让全体师生提前防范,如:出入戴防尘口罩等。 四、各班级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安全教育和环保教育,牢固树立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向学生讲解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影响,并按照预案要求,提出具体要求: 1、学生应该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否则,越是运动,吸入肺部的毒物越多,无形中成了毒雾的吸尘器。 2、如果出行,最好要戴上口罩、纱巾。 3、抵抗力较弱的孩子应该尽量呆在室内,防止患上呼吸道疾病。 4、早晚雾霾浓度较高时避免开窗,因为室内的空气比室外干净。 5、一般雾霾天气昼夜温差会加大,应及时增添衣服,注意保暖。

6、外出回来后应该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 7、多喝水,多吃新鲜、富含维生素的水果,防止水分的丢失。 8、一旦发现身体不适,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9、学生走在路上,精力要集中,走人行道,不要进入机动车道。 10、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宣传教育的同时,普及环保知识,提升环保意识。 五、加强楼梯、厕所值班和路队护送管理。 加强课间管理,召开各年级主任会议,进一步加强楼梯、厕所等重点部位教师、学生值班管理,并要求各班尽量较少学生室外活动的时间。进一步严格路队护送制度,在学生上学、放学期间,值班领导和值班教师坚守在学校门口和重点路口,引导学生上下学,确保雾霾天气下学生的安全。 六、针对我校教师上下班交通特点,要求教师进一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雾霾天气上下班途中,要通过佩带口罩做好防尘工作;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宁慢勿快,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积极开展预防呼吸道等雾霾天气容易诱发疾病的宣传教育,提高教师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确保教师生命安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七、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鉴于雾霾天气中危害最大的粉尘颗粒,即PM2.5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垃圾等的燃烧,我们应该倡导节能环保,使用自行车出行,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减少汽车尾气的产生。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Final Version)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题 一、名词概念 1. 遥感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狭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传感器 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收集和记录地物电磁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如光学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是获取遥感信息的关键设备。 3. 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是转载传感器进行探测的运载工具,如飞机、卫星、飞船等。按其飞行高度不同可分为近地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4.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 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按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反射率) 5. 地物发射波谱曲线 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的发射波谱。按地物发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发射波谱曲线。(横坐标为波长值,纵坐标为总发射) 6. 大气窗口 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7. 瑞利散射 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许多时,也叫分子散射。 8. 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为遥感平台。 遥感平台按平台距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三类。 9. TM 即专题测图仪,是在MSS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成的第二代多光谱光学-机械扫描仪,采用双向扫描。 10. 空间分辨率 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间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最小单元,是用来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通常用像元大小、像解率或视场角来表示。 11. 时间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12. 波谱分辨率 波谱分辨率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也称光谱分辨率。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13. 辐射分辨率 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14. 传感器 传感器,也叫敏感器或探测器,是收集、探测并记录地物电磁波辐射信息的仪器。

遥感总结

第(一)章 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电磁波具有不同的频率和波长,因而具有不同的特性。遥感应用的光谱范围; 遥感采用的电磁波段可以从紫外线一直到微波波段;遥感就是根据感兴趣的地物的波谱特性,选择相应的电磁波段,通过传感器探测不同的电磁波谱的发射或反射辐射能量而成像的。 绝对黑体——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全部吸收 光谱吸收率α(λ,T)和光谱反射率ρ(λ,T),二者之和恒等于1。 黑体辐射通量密度与温度、波长的关系满足普朗克定律: 黑体辐射的三个特性: 1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出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称为斯忒藩-玻耳兹曼公式; (热红外遥感利用此原理来探测和识别目标物)

2分谱辐射能量密度的峰值波长随温度的增加向短波方向移动 (黑体的温度越高,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位移) [选择遥感器和确定热红外遥感的最佳波段] 3每根曲线彼此不相交,故温度T越高所有波长上的波谱辐射通量密度也越大。(了解 )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 在紫外、红外与微波区,电磁波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吸收 ? 引起大气吸收的主要成分:氧气、臭氧、水、二氧化碳 ? 大气吸收的影响主要是造成遥感影像暗淡。 ? 大气对紫外线有很强的吸收作用,因此,现阶段中很少使用紫外线波段。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在可见光波段范围内,大气分子吸收的影响很小,主要是分子散射引起的衰减。 散射的方式随电磁波波长与大气分子直径、气溶胶微粒大小之间的相对关系而变, 主要有米氏(Mie)散射、均匀散射、瑞利(Rayleigh)散射等. ?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的直径a与入射波长λ同数量级时,发生米氏散射; ? 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的直径a>> 入射波长λ时,发生均匀散射; ? 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的直径a小于入射波长λ的十分之一时,发生瑞利散射

2020年关于雾霾天气的作文

2020年关于雾霾天气的作文 篇一:关于雾霾天气作文 今天的天气真奇怪,早晨还是多云的天。到了下午6点钟左右,天边渐渐泛起一层薄薄的雾气,笼罩着远处的山头。我还以为是夜色朦胧了天边。隔了五分钟,当我再次伏在窗边眺望远方时,意外地发现窗玻璃上多了一些颗粒状的小水珠,细细端详,每一颗小水珠里都包含着一团小小的黑色灰尘微粒,我好生奇怪。再放眼往远处看,高大的楼房仿佛系上了一条条轻柔的白纱,霓虹灯点缀的彩带也越发缥缈起来;停车场上过往的车子也开启了雾灯,射出的灯光如同一根根光柱,很耐看。天渐渐暗了下来,窗上的水珠越集越多,慢慢地,小水珠吮吸得越来越大。窗外的一切是那么的静谧美好,我不禁也被深深吸引了...... 。正当我陶醉之时,一道闪电划过天空,伴随着雷电,大雨倾盆而下。雨水拍打着玻璃,尘土也被冲刷得干干净净。刚刚的雾蔼,也被吹得没有了影子。咦,这不就是自然书上所说的雾霾现象吗?我翻出家里一本厚厚的《十万个为什么》,哈,终于找到了——对,这就是雾霾!它是因为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遇到水气而形成的混浊现象,使视线模糊并导致能见度下降。怪不得窗玻璃上有星星点点的微粒,原来是空气中的灰尘在作怪啊! 因为现在空气污染越严重,所以雾霾天气就越多,危害也就越大。有时会使汽车不能开,飞机不能降落。要减少雾霾天气,我们必须要保护环境,多植树多种草,提高空气质量,为人类造福。 篇二:关于雾霾天气的作文 今天早上,我起了床,吃完了早饭,就去上特长班了。 下楼打开门一看,外面全都是雾,而且雾还很浓。走进雾里,一股清冷潮湿的空气扑来。我坐上了车子,准备去学特长。在雾里待久了,一些顽皮的小水滴镶嵌在我的衣服上。我向四周望了望,顿时想出了一个奇特的想法:我好像走进了《西游记》中的瑶池?这雾像是走进了神话一般!雾的景象真美呀!路上,姥爷问我:"这是雾还是霾?"我说这是雾,姥爷又说:"不对,是雾和霾都有。" 但雾霾对身体有害。雾霾天气不仅影响市民出行,也对市民的身体健康也有影响。雾霾天气空气流通性差,空气质量也差,雾霾中的有害物质会引发一些

最新《遥感原理与应用》试卷(A)答案

A卷参考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绝对黑体:指能够全部吸收而没有反射电磁波的理想物体。 2.大气窗口:大气对电磁波有影响,有些波段的电磁波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的波段。3.图像融合:由于单一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信息量有限,难以满足应用需要,而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又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光谱分辨率以及不同的极化方式,因此,需将这些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这个过程即图像融合。 4.距离分辨力:指测视雷达在发射脉冲方向上能分辨地物最小距离的能力。它与脉冲宽度有关,而与距离无关。 5.特征选择:指从原有的m个测量值集合中,按某一规则选择出n个特征,以减少参加分类的特征图像的数目,从而从原始信息中抽取能更好的进行分类的特征图像。即使用最少的影像数据最好的进行分类。 二、简答题(45) 1.分析植被的反射波谱特性。说明波谱特性在遥感中的作用。 由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各类绿色植物具有相似的反射波谱特性,以区分植被与其他地物。 (1)由于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强,而对绿色反射作用强,因而在可见光的绿波段有波峰,而在蓝、红波段则有吸收带; (2)在近红外波段(0.8-1.1微米)有一个反射的陡坡,形成了植被的独有特征; (3)在近红外波段(1.3-2.5微米)受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大增,反射率大大下降;但是,由于植被中又分有很多的子类,以及受到季节、病虫害、含水量、波谱段不同等影响使得植物波谱间依然存在细部差别。 波谱特性的重要性: 由于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有着不同的反射率这一特性,使得地物的波谱特性成为研究遥感成像机理,选择遥感波谱段、设计遥感仪器的依据;在外业测量中,它是选择合适的飞行时间和飞行方向的基础资料;有效地进行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前提之一;用户判读、识别、分析遥感影像的基础;定量遥感的基础。 2.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1)图像文件管理——包括各种格式的遥感图像或其他格式的输入、输出、存储以及文件管理等; 2)图像处理——包括影像增强、图像滤波及空间域滤波,纹理分析及目标检测等; 3)图像校正——包括辐射校正与几何校正; 4)多图像处理——包括图像运算、图像变换以及信息融合; 5)图像信息获取——包括直方图统计、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等; 6)图像分类——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方法等; 7)遥感专题图制作——如黑白、彩色正射影像图,真实感三维景观图等地图产品; 8)三维虚拟显示——建立虚拟世界; 9)GIS系统的接口——实现GIS数据的输入与输出等。 3.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依据有哪些,有哪些影响因素? 地物的景物特征:光谱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 影响因素包括:地物本身复杂性,传感器的性能以及目视能力。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遥感考研总结

遥感技术基础课后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遥感:是一种远距离的、非接触的目标探测技术。通过对目标进行探测,获取目标的观测数据,然后对获取的观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实现对目标的定位、定性、定量和变化规律的描述(即认识观测对象)。 2、遥感技术系统:从空间分布的角度:空间部分(空基系统)、地面部分(地基系统)。 从功能的角度:观测系统、数据传输与接收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应用系统。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按照波长或频率依大小顺序划分成波段并排列成谱。 4、瑞利散射:由尺寸远远小于电磁波波长λ的微粒引起的散射。 5、米氏散射:由尺寸与波长λ相当的微粒(水滴、烟尘、花粉、气溶胶)引起的散射。 6、大气层窗口:电磁波辐射在大气传输中透过率比较高的波段。 7、镜面反射:电磁波照射到光滑的表面上,引起的一种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的反射。 8、漫反射:电磁波照射到一定粗糙程度的表面上,引起的一种不论入射方向如何,各个方向都有反射光,并且从各个方向观察到的反射亮度是相同的的一种反射。(在物体表面的各个方向上都有反射能量的分布的一种反射) 9、方向反射:由于地形起伏和地面结构的复杂性,电磁波往往在某些方向上反射最强烈。 10、反射率:物体的反射通量(单位时间内的反射能量)与入射通量之比,即ρ=Eρ/E。 11、波谱反射率:地物在某波段的反射通量与该波段的入射通量之比。 12、波谱反射特性:地物波(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13、遥感平台:遥感过程中,搭载传感器(成像设备)的工具。 14、卫星轨道根数:用于确定轨道形状及卫星在某时刻的位置需要的参数。(表示卫星运动轨道特征的参数) 15、近极轨道:环绕地球两极并且轨道倾角约为90度附近的卫星轨道。 16、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地球连线之间的夹角不随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变化的轨道。(太阳高度角不发生变化的卫星轨道) 二、问答题 1、遥感中为什么要讲电磁波知识? 遥感是一种远距离的、非接触的目标探测技术。通过对目标进行探测,获取目标的观测数据,然后对获取的观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实现对目标的定位、定性、定量和变化规律的描述(即认识观测对象)。遥感的任务,是通过探测和记录观测对象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来实现的。 遥感中的问题:1、观测对象(称为“地物”)的表现形式(色调或颜色)、2、传感器的设计;3、观测图像的识别与理解。这些问题与电磁波有关,所以需要了解电磁波。 2、电磁波有哪四个要素。 波长(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振幅;传播方向;偏振面(包含电场矢量的平面)。 3、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蓝色? 当天空晴朗时,空气中的微粒(水分子、气体分子)尺寸远远小于可见光的波长,从而引发瑞利散射,并且微粒的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关系为:γ∝ 1/λ4 。所以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在三原色中,蓝色波段的波长最短,所以散射的能力最强。所以天空成蓝色。 4、云、雾为什么呈白色? 云雾是由大气中的气溶胶、液溶胶组成,所以它们的微粒半径尺大于可见光波长,此时会发生米氏散射,而米式散射的强度几乎与波长无关,所以各波段的散射几乎相同,云雾呈白色。 5、遥感是根据什么要选择大气窗口的? 大气窗口表示的是电磁波辐射在大气传输中透过率比较高的波段,所以选择大气窗口时要先考虑大气透过率;其次,因为遥感需要使用电磁波去分辨地物,所以该电磁波需要对不同的地物有不同的反射率,便于进行区分。 6、当太阳光入射到地面时,为什么会发生三种不同形式的反射? 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物表面的粗糙程度是不一样的,并且电磁波入射到地面的波长和入射角也有不同,所以导致产生的三种不同形式的散射。 7、结合健康的绿色植被的反射特性曲线,说明在进行森林普查时为什么要选择近红外波段进行遥感?监测森林病虫害的原理是什么? 8、试绘出一些常见的地物(雪地、阔叶树、针叶树、水体)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并说明它们的差异对遥感图像色调的影响。(课本P21页) 10、遥感为什么要使用近极轨道? 通过近极轨道,卫星可以观察到地面目标区域就越广,进而可以获得全球覆盖。 11、遥感为什么要使用太阳同步轨道? (1)能使卫星以同一地方时飞过成像区域上空,成像区域在每次成像时都处于基本相同的光照条件,便于监测地物的变化情况。 (2)对卫星工程设计及遥感仪器工作非常有利 (3)有利于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12、遥感平台的姿态及其对遥感成像的影响? 遥感平台的姿态主要有:滚动、俯仰、偏航三种姿态。 不同的姿态对遥感成像有不同的影响。 滚动和俯仰会导致遥感图像出现的非线性变形,而偏航会导致其发生线性变形。三、论述题 1、遥感的主要使命和任务。 遥感是利用地面目标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通过观察目标的电磁波信息以达到获取目标的几何信息和物理属性的目的。它主要应用于:农林、地质、水文、海洋、气象、环境。从室内的近景摄影测量大大范围的陆地、海洋信息的采集以致全球范围内的环境变化监测,遥感技术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的主要任务有:资源勘查、环境监测、植被监测、沙漠化监测、气象分析。 定性(是什么?)、定量(有什么?)、定位(在哪里?)、演变规律分析(变化否?) 2、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初级阶段遥感技术的特点:完善了地面到空中取得像片的手段;对像片的几何、物理特性还没有深入的研究。 发展阶段的特点:航空摄影测量的手段、方法、原理及多光谱、彩色摄影、机载侧视雷达成像技术成熟;使用多样化平台(飞机、气球、火箭等)出现了判读仪器,对像片的几何,物理特性有一定的认识;开始用于规模军事侦察和地形测图。 飞跃时期遥感技术的特点:光机扫描、CCD扫描仪成像技术、星载SAR技术成熟;成像幅面大、覆盖范围广,基本全球成像;影像获取速度快,易于重复观测;用于资源勘查、军事侦察、地形测图;波段数目多,可用波谱范围宽。遥感技术的优势?(自行解答) 课件答案:效率高,效益好(特别大范围、宏观、境外等应用);客观性好(与传统方法比较);适合动态监测、变化规律研究(传输型卫星可周期性观测)。 遥感技术基础课后作业(二) 名词解释: 传感器:收集、探测、处理和记录物体电磁波辐射信息的设备 画幅式传感器:在空间摄站上摄影的瞬间,地面上视场范围内的目标的辐射信息一次性地通过镜头中心后在焦平面上成像的成像装置。 推扫式传感器:在城乡过程中,采取线阵列或面阵列的形式对地面垂直目标进行推扫以获得电磁波信息的成像装置。 側扫式传感器:又称光学传感器,借助于遥感平台沿飞行方向运动和遥感器本身光学机械横向扫描达到地面覆盖,得到地面条带图像的成像装置。 多光谱传感器:同一瞬间,对同一景物进行摄影,并分波段记录景物辐射来的电磁波信息,形成一组多波段黑白图像的成像装置。 同轨立体观测:在同一条轨道的方向上获取立体影像的观测方法。 异轨立体观测:在不同轨道上获取立体影像的观测方法。 黑白图像:只有亮度差别,无色彩差别的图像。 彩色图像:具有色调、饱和度和亮度等色彩信息。彩色图像一般分为:真彩色图像、假彩色图像。 全色图像:黑白图像的一种,记录了所能探测到的景物所有电磁波信息(一般包括可见光和部分近红外)的黑白图像。 多光谱图像:对同一景物进行摄影时,分波段记录景物辐射来的电磁波信息,形成的一组多波段黑白图像,不同波段图像在几何上是完全配准的,但记录的是景物在不同波段范围内的电磁波信息。 热红外图像:记录的是地物热辐射信息的遥感图像。 微波图像:记录的是波长在1mm~1m之间范围内的地物辐射信息的遥感图像。画幅式图像:由画幅式相机拍摄的具有面中心对称特性的图像。 面中心投影图像:地面上所有点均通过投影中心在投影平面上成像,图像几何关系稳定。 面阵图像:即面中心投影图像。 线中心投影图像:同一幅图像有多条扫描线构成,任意一条扫描线上的点都通过某一投影中心成像,扫描线内几何关系稳定。 线阵图像:即线中心投影。 点中心投影图像:同一幅图像有许多扫描点构成,每一扫描点的几何关系都不一样。 立体图像:两幅同一地区不同角度的立体像对。 空间分辨率:图像上能够分辨的最小单元所对应地面尺寸。 光谱分辨率:反映了传感器的光谱探测能力。它包括传感器探测的波谱宽度、波段数、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和间隔。 辐射分辨率:反映了传感器对电磁波探测的灵敏度。对图像的色调和表面细节有影响。 时相分辨率:是相邻两次对地面同一区域进行观测的时间间隔。 Landsat卫星:美国发射的用于进行地球资源勘查的系列卫星,至今为止已经发射了7颗(一颗失踪),现在正常运行的是4,5号卫星。4、5号卫星的轨道高度是705千米,轨道倾角是98度,太阳同步准回归轨道,准回归周期是17天,星体上分别携带了MSS(4波段)、TM(7波段)传感器。7号卫星的轨道高度705.3千米,轨道倾角是98.2度,准回归周期是16天,星体上携带了ETM+(7波段、1全色)、SEAWIFS传感器。 SPOT卫星:法国发射的高性能地球观测系列卫星,至今已经发射4颗,现在正常运行的有2、4、5号卫星。卫星的高度统一为830千米,轨道倾角为98.7度,太阳同步准回归轨道,回归周期26天,1、2、3号卫星上携带了HRV(3波段、1全色)传感器,4号卫星上携带HRVIR(4波段、1全色)传感器。IKONOS卫星:美国SpaceImaging公司1999发射的新一代高分辨率卫星中的第一颗商业卫星,轨道高度为681千米、轨道面倾角为98.1度的太阳同步轨道。星体上携带了SPACEIMAGING(4波段、1全色)传感器 Landsat图像:由Landsa卫星拍摄的图像,MSS传感器所得到的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为80米,TM传感器的分辨率为30米,ETM+传感器的分辨率为30米,

《遥感原理与方法》习题库

第一章遥感概述 1、阐述遥感的基本概念。 2、 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3、与传统对地观测手段比较,遥感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遥感有哪几种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 5、 试述当前遥感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第二章 遥感的物理基础 1、大气对通过其中传播的电磁波的散射有哪几类?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2、 什么是大气窗口?常用于遥感的大气窗口有哪些? 3、 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4、请绘出小麦、湿地、沙漠、雪的典型光谱曲线图,并分别对这些光谱反射率曲线的特征及其成因作出说明。 5、 遥感某火电厂冷却水的热污染(温度梯度为90-50度),试问在哪个波段、选用何种传感器,在每天什么时刻及天气状况下,遥感最为有利,为什么(b=2.898×10-3m.K,计算精确到0.1um)。 6、 熟悉颜色的三个属性。明度、色调、饱和度,选取自然界的某些颜色例如:树叶、鲜花、土地等,比较它们三种属性区别。 7、 光的合成怎样推算新颜色?用色度图说明。 8、加色法和减色法在原理上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什么时候用加色法,什么时候用减色法? 9、 利用标准假彩色影像并结合地物光谱特征,说明为什么在影像中植被呈现红色,湖泊、水库呈蓝偏黑色,重盐碱地呈偏白色。 第三章

遥感图象获取原理 1、主要遥感平台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摄影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图像有何特征? 3、 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扫描图像与摄影图像有何区别? 4、如何评价遥感图像的质量? 第四章 航空遥感与航空像片 1、按摄影机主光轴与铅垂线的关系,航空摄影可公为哪几类? 2、 影响航空像片比例尺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测定像片的比例尺? 3、比较航空摄影像片与地形图的投影性质有什么差别? 4、 什么是像点位移?引起像点位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五章航天遥感与卫星图像 1、 试从技术特性和应用两方面,对航天(卫星)遥感与航空遥感作一比较。 2、航天遥感平台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3、 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有哪些?常用的产品有哪几类? 4、简述卫星图像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1、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 什么叫辐射误差,其主要来源有哪些? 3、什么叫大气校正?试说明回归分析和直方图校正的原理。 4、 几何校正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像元灰度重采样?有几种方法?各有何优劣?几何校正时对GCP有何要求? 5、

遥感原理与应用总结复习学习资料全.doc

第一绪论 1、环境空间数据获取的方法: 基于地面的采集方法:现场观测、实际测量、实际调查 基于遥感的采集方法 2、遥感的概念: 即遥远的感知,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物体而取得其信息的探测技术。 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 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 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 过分析,接触处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3、遥感系统包括: 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其息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姿态校正、几何校正、增强处理、聚合分类。 4、遥感的分类:(P4) a.按遥感平台:地面、航空、航天、航宇 b.按探测波段: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 c.按工作方式:主动、被动 d.按应用领域: e.按传感器:地磁波、高光谱、声波、重力、磁力、地震波 f.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5、遥感的特点: 宏观性、时效性、综合性(概括性 )、经济性、局限性 6、遥感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a.瞬时信息的定性分析阶段(是什么) b.空间信息的定位分析阶段(在哪里) c.时间信息的趋势分析阶段(如何变化) d.环境信息的综合分析阶段(多源信息的复合 )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与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构成了电磁 波谱。(波长由小到大):γ射线、 X 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 2、目前遥感应用的各电磁波波段及特征: 0.01-0.4 mμ源于太阳辐射应用于荧石矿、石油勘探

雾霾调查报告

雾霾调查报告 篇一:雾霾分析调查报告 雾霾分析调查报告 摘要 雾霾--一个本来对我们来说很陌生的词,突然成为了最近人们最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这篇文章里会写雾霾的形成原因,雾霾对人体的危害,雾霾现在的影响范围,雾霾如何治理等。在这篇论文里会用到我之前提前做好的调查数据,也会引用一些现有研究结论。 Summary Haze - one of us had a very strange word, suddenly became one of the most recent issu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cerns. So this article will be written about the causes of haze, fog and haze on the human body, and now is the scope of haze, fog and haze how governance. In this paper well in advance before the survey data will be used, I will cite some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findings. 目录 一.引言 二.什么是雾霾 三.雾霾成因分析

四.雾霾对人体危害 五.雾霾现在影响范围 六.雾霾天中的自我保护 七.总结 引言 关于雾霾我们之前可以说是知之甚少,关于pm2.5可以说基本是陌生的。但就在去年由于雾霾的持续肆虐,全民也就来了个大科普,知道了雾霾,也知道了pm2.5。雾霾是这两年才出现的吗?这个问题一直萦绕着我。随着调查的深入我慢慢的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只能说我们一直被蒙在谷里。几年前我们只知道天不蓝了,能见度不高了,却没人知道这是什么,这不能怪我们无知,只能说是某个部门的不作为,为了某些东西试图在掩盖这一切。早在08年的时候美国领事馆就在检测pm2.5。我没记错的话之前环保部门之前还将pm2.5纳入检测及其抵触。我们就这样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吸了数年的雾霾。 什么是雾霾雾霾,雾和霾的统称。雾和霾的区别十分大。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霾就是灰霾(烟霞)。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霾与雾的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

(完整word版)遥感原理与方法,复习资料

26041001 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 √1 遥感定义: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狭义指对地观测,从不同高度工作平台上通过传感器,对地面目标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进行探测,经信息记录传输处理和解译分析,对地球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原理: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的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遥感根据电磁波来判断地物 目标和自然现象。 √分类:按遥感平台分为地面、航空、航天遥感;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式、被动式遥感;按工作波段分为紫外、可见光、红外、微 波、多光谱和高光谱遥感。 √作用: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资源调查、地质勘探、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 √优点: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客观性、综合性、可比性、经济性。 √2电磁波谱: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任何波长电磁辐射的物体 4灰体:在各种波长处的发射率相等的物体。 6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7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8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10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曲线是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的曲线。 11绝对温度:以-273.16摄氏度为绝对零度表示的温度。 √地球辐射:地球上的能源来自太阳的直射能量(太阳直射光)与天空慢入射的的能量(天空光或天空慢射光),一般白天收入大于支 出,地面温度不断升高;被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又重新被地表辐射,分短波、长波辐射,短波辐射以地球表面对太 阳的反射为主,地球自身的热辐射可忽略不计;长波辐射只考虑地标物体自身的热辐射,该区域内太阳辐照影响极小, 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红外波段太阳辐射和热辐射影响均有,不能忽略。 √物体的反射辐射:当电磁波辐射到达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入射能量的一部分或全部返回原介质的现象为反射,反射能量占入 射能量的比例为反射率,反射分镜面反射、漫反射、方向反射。 √大气对电磁辐射传输的作用:影响包括散射、吸收、反射、扰动、折射和偏振,对于遥感数据来说,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散射和吸收。 √散射类型: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详细见书P-28)√1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 (1与黑体辐射曲线下的面积成正比的总辐射通量密度W 随温度T 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2 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射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3 黑体的绝对温度升高时,它的辐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4 好的辐射体一定是好的吸收体。 (5 不同温度的黑体(物体),在任何波段的辐射通量密度是不同的,绝对温度 T 越高,所有波长上的波普辐射通量密度也越大。 √2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段组成?遥感中所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有哪些? a.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伽玛射线等 b.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3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 (1 温度和波长 (2. b 为常数2897.8 约为9.72um ()常温25摄氏度,3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1)沙土: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反射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干燥条件下,土壤的波谱特征主要与成 土矿物和土壤有机质有关。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的反射率就会下降 √2)植物:在可见光波段绿光附近有一个波峰,两侧蓝、红光部分各有一个吸收带 ,近红外波段(0.8-1.0um )有一个有一个反射陡 坡,至 1.1um 附近有一峰值。近红外波段( 1.3-2.5um )吸收率大增反射率下降。3)水:水体的反射主要在可见光中的蓝绿光波段,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纯净的自然水体的反射率很低,几乎趋近于零。水中含 有泥沙,可见光波段反射率会增加,含有水生植物时,近红外波段反射增强。 4地物光谱反射率受哪些主要的因素影响? 答:太阳位置,传感器位置,地理位置,地形,季节气候变化,地面温度变化,地物本身的变异,大气状况。 √5何为大气窗口?分析形成大气窗口的原因。b T m ax

遥感实习报告(报告)

重庆交通大学测绘工程《遥感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实验室:地理信息中心实验室

实验一ENVI 视窗的基本操作 一、实验的目的 初步了解目前主流的遥感图象处理软件 ENVI 的主要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掌握视窗操作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技能,为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等后续实习奠定基础。 二、实验软件与数据 软件: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 数据:重庆地区UTM第八波段数据。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Envi软件的主菜单: 这个是ENVI软件的主菜单,其中包括了文件的载入,基本工具栏,以及图像处理的一些必要的功能。 四、实验体会与建议 本次实验主要是熟悉Envi软件的菜单,以及一些常用的方法。还有就是将Envi软件菜单的界面转换成中文菜单。 1、在ENVI安装目录..\RSI\IDL60\products\envi40\menu下建立新文件夹,命名为orgmenu 2、拷贝..\RSI\IDL60\products\envi40\menu下原有的英文菜单文件display.men、display_shortcut.men和envi.men到新建的orgmenu目录中进行备份 3、拷贝下载的display.men、display_shortcut.men和envi.men文件到..\RSI\IDL60\products\envi40\menu中,覆盖原文件。 4、启动ENVI4.0。

实验二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 一、实验的目的 通过实习操作,掌握遥感图像几何校正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深刻理解遥感图像几何校正的意义。 二、实验软件与数据 软件: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 数据:重庆地区UTM第八波段数据以及未经校核的重庆地区jpg图片。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1、打开ENVI软件将UTM图像和jpg格式的图片载入, 上述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出,12840-8图像下面有图像的地理信息,而重庆城区图片是没有信息说明的。 2、选择校正与镶嵌菜单下的校正图像选取控制点(图像到图像),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绪论 1、遥感的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在地面,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 种传感器获取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 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学科。 遥感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2、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光谱遥感等。 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 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3、遥感起源于航空摄影、摄影测量等。 第一章 1、电磁波:通过变化电场周围产生变化的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产生变化的电场之间的相 互联系传播的过程。电磁波的特性: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现象)和粒 子性。 2、波长最长的是无线电波,最短的是γ 射线。 3、电磁波谱图: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制成的图案。 4、地物的反射率概念: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 化而变化。反射类型:漫反射、镜面反射、方向反射。 5、影响地物反射率的 3 个因素: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地表颜色与粗糙程度。 附: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 a 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 B 传感器的观测角和方位角 c 不同的地理位置 d 地物本身的变异 e时间、季节的变化 6、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1.不同地物在不 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 2. 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具有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不同植物;植 物病虫害 3. 地物的光谱特性具有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同物异谱,同谱异物)。 7、地物发射电磁波的能力以发射率作为衡量标准;地物的发射率是以黑体辐射作为参照 标准。 8、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波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灰体发射率小于1)。 9、黑体辐射的三个特性: a.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 b. 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同。(绝对黑体表面,单位面积发出的总 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c.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 移动。(维恩位移定律) 10、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航空遥感活动区)、平流层、电离层和外大气层。在可见光波段, 引起电磁波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分子散射。在紫外、红外与微波区,引起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吸 收。引起大气吸收的主要成分是:氧气、水( 0.7~1.95)、臭氧( 0.3 以下)、二氧化碳 ( 2.6~2.8)。 11、散射作用:太阳辐射在长波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 改变了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干扰传感器的接收;降低了遥感数据的质量、影像模糊,影响判 读。 12、三种散射方式:米氏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的大气散射。 均匀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13、大气窗口的概念: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衰减程度较小,透过率较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