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肱韧带解剖及其生物力学特征

盂肱韧带解剖及其生物力学特征
盂肱韧带解剖及其生物力学特征

盂肱韧带解剖及其生物力学特征摘要: 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结构包括静力性稳定结构和动力性稳定结构,其中盂肱韧带是肩关节前方最重要的静力性稳定结构。盂肱韧带包括: 盂肱上韧带、盂肱中韧带、盂肱下韧带。近来研究表明盂肱韧带的稳定作用与其体位有很大关系,在肩关节外展0°时,肩胛下肌与盂肱上韧带是保持肩关节前上方稳定的重要结构; 外展45°时,盂肱中韧带和盂肱下韧带前束为肩关节保持前方稳定的重要结构; 而当肩关节外展> 45°时,盂肱下韧带的腋袋部和前束为保持肩关节前方稳定的重要结构。

关键词: 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 盂肱韧带; 解剖

Progress of Glenohumeral Ligament Anatomy and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bstract: Traumatic anterior instability of shoulder is a common disease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outcome of treatment is poor,mainly because of its unknown mechanism. The advanced study of the anterior shoulder tissue is key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raumatic anterior instability of shoulder. The anterior stability structure of shoulder includes the static and the dynamic stability structures. Glenohumeral liga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static structure. Glenohumeral ligament includes superior, middle and inferior glenohumeral ligaments.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function of glenohumeral ligament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position of the glenohumeral joint. When the glenohumeral joint being 0° in abduction,the subscapularis and SGHL are the important structures to maintain the superior stability of the joint; when it being 45° in abduction,MGHL and AB-IGHL are the vital structures to keep the anterior stability of the joint; but when it being more than 45° in abduction, the axillary pouch of IGHL and ABIGHL are the vital structures to keep the anterior stability of the joint.

Key words: Traumatic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 Glenohumeral ligament; Anatomy

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误诊率高,治疗效果欠佳,主要原因是其发生机制不明。对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结构的深入研究是预防和治疗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的关键。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结构包括静力性稳定结构和动力性稳定结构,前者包括肩关节囊韧带复合体、关节面的几何形态、盂唇、关节腔内负压、肩肱平衡机制等; 后者包括三角肌、肩袖肌、肱二头肌[1]等。其中盂肱韧带是肩关节前方最重要的静力性稳定结构,近年引起关注,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1 解剖

1.1 一般解剖Dodson 等[2]认为盂肱韧带( glenohumeral ligament,GHL) 包括盂肱上韧带( superior glenohumeral ligament,SGHL) 、盂肱中韧带( ( middle glenohumeral ligament,MGHL) 、盂肱下韧带( inferior

glenohumeral ligament, IGHL) ,它们是肩关节囊增厚所形成的。SGHL 起于盂上结节,位于肱二头肌长头肌键的前方,止点位于小结节近侧尖部的峭上。它覆盖了肱二头肌长头键的前方,也是旋转间隙的一部分,与喙肱韧带一起加强了由冈上肌前束和肩胛下肌上部分所形成的旋转间隙[3]。Pouliart 等[4]认为MGHL 起于盂唇前上方1 ~ 3点钟的位置,纤维混入肩胛下肌膜,大约在内侧2 cm 止于小结节,韧带的宽度和厚度分别为2 cm 和4 mm。IGHL 是盂肱关节最重要的静力性稳定结构,它将肱骨头呈吊床样固定在肩胛盂的前后方,可进一步分为三部分,即盂肱下韧带前束( AB-IGHL) 、腋袋( axillary pouch) 、盂肱下韧带后束( PB-IGHL) 。Ticker 等[5]研究表明, IGHL 起于盂唇下方2 /3,止于绕肱骨头的下 1 /3; 主要通过两种独立的结构附于关节盂唇,一种是胶原纤维直接附于关节盂唇,另一种是胶原纤维以锐角方式沿着关节盂附着且某些纤维平行于关节面混入骨膜。AB-IGHL 起于盂唇前下方3 ~ 5 点钟的位置,肱骨止点位于围绕解剖颈前下方,它的长、宽、厚分别为( 37± 2) mm、( 13 ± 1) mm、( 3 ± 1) mm; PB-IGHL 起于盂唇后下方5 ~ 7 点钟的位置,止于解剖颈后下方,较前束簿弱。组织学上,盂肱下韧带复合体由胶原束构成,中部呈放射状排列,它在外展外旋位时紧张。

1.2 解剖变异及神经支配盂肱韧带存在解剖学上的变异,并不是每一个肩关节都可以发现非常明显的盂肱上、中、下韧带,有的肩关节盂肱韧带或有部分缺如,韧带起止点亦有变异。Steinbeck 等[6]解剖了104 例盂肱关节,发现有6 例盂肱关节SGHL 阙如, 16例盂肱关节MGHL 阙如,7 例盂肱关节未见明显IGHL。Ide 等[7]通过解剖84 例尸体肩标本系统研究了盂肱韧带解剖变异,发现76 例肩有明显的SGHL, 53例肩有明显的MGHL 及AB-IGHL,其中AB-IGHL 起点于肩胛盂的2 ~5 点钟的位置: 11 例肩起点于2 点, 49例肩起点于3 点,11 例肩起点于4 点,5例肩起点于5点, 15 例肩的MGHL 呈索带样。有明显MGHL 的53例患者中, 23 例肩的MGHL 与SGHL 在同一位置起点于盂唇, 30 例的MGHL 与SGHL 均起于盂唇。与以往学者认为IGHL 在肱骨处止点呈V 形分布只占人群的50% 不同,Pouliart 等[8]通过200 例标本解剖及100 例活体关节镜观察发现, IGHL 在肱骨附着处大多数呈V 形,其顶点被背阔肌腱覆盖,因为V 形隐窝内充满关节囊系带,所以从关节镜下观察呈衣领状。他们认为这种吊袋状结构可以适应肱骨头的大范围的活动。Gelber 等[9]采用Masson 三色染色法研究了IGHL 的神经分布及其与肩关节脱位的相关性,他们解剖了45 例防腐处理的肩关节标本及16 例新鲜冷冻肩关节标本,发现95. 08%的标本IGHL 由腋神经分布,并有两种不同的分布方式: 从腋神经主干发出形成 1 ~2 个神经丛,然后分布于IGHL; 腋神经发出3 ~ 4个分支分布于IGHL。在右肩神经分支从肩盂7 点钟处进入韧带。微观研究发现神经在韧带内的分布具有可移动性,在恐惧症发生时关节囊分支松弛,在关节脱位时关节囊分支分离。他们认为这种神经分布方式可以避免肩关节脱位时关节囊失神经支配,掌握这种解剖特点,可以在肩关节手术时避免损伤神经。

2 生物力学特征

2.1 盂肱上、中韧带的生物力学特征Antoniou等[10]认为GHL 是重要的肩关节静力性稳定结构,但并不是稳定结构的各部分在盂肱关节运动时均起到稳定作用。在盂肱关节的运动中,关节囊的长度、紧张性经历了周期性的变化,关节囊韧带的交替紧张、松弛,导致了分配负荷效应,从而满足肩关节运动和稳定的要求,使其有最大的活动度。基于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Arai 等[3]认为

SGHL 是外展位阻止肱骨向下半脱位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在0°外展位时对

抗向前和向后应力的主要因素。一般认为盂肱中韧带提供了肩关节外展45°~60°时前方的稳定,随着外展度数的增加,其前方稳定作用降低,而IGHL 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urkart 等[11]的生物力学试验表明,MGHL 在45°外展, 10°外旋时韧带紧张,60°外旋时负荷最大达34 N,随着外展度数的继续增加, IGHL 在维持盂肱关节稳定性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MGHL在外展45°时紧张度增加,并进一步认为它是外展位时最初的前方稳定者。Nobuyuki 等[12]通过研究关闭旋转间隙对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的影响,认为SGHL 在中立位通过填充旋转间隙来增强盂肱关节的前方稳定性,而在肩外展45°~ 60°时,盂肱MGHL 位于盂肱关节前面与旋转间隙的深面,保证了盂肱关节前方稳定性。Burkart 等[11]总结盂肱中韧带的功能: 支持上臂;限制0°~90°外展时的外旋; 提供前上方的稳定。

2.2 盂肱下韧带生物力学特征Ticker 等[5]研究认为,盂肱下韧带的前束在肩关节外展、外旋90°时跨越盂肱关节前方的中份,限制了肱骨头前下方的位移。John 等[13]通过研究15 例正常的肩关节标本后,认为AB-IGHL 无论是在中立位还是在外展位,都是对抗肩关节外旋的最重要结构。O'Brien 等[14]认为,选择性切断盂肱下韧带前束和腋带的前半部分,将导致前后方向位移的显著增加,而盂肱下韧带后束被认为是当上臂屈曲内旋时的主要稳定者。Moore等[15]对5 例尸体肩标本去除关节囊外的所有软组织,向前方加载25 N 模仿肩关节前不稳的实验,运用7 × 11 格张力计分测试肩关节外旋0°、30°、60°情况下的盂肱下韧带的张力分布。发现在外旋30°、60°时盂肱下韧带的张力明显大于外旋0°时的张力,并且有3 例标本在外旋30°和外旋60°时的盂肱下韧带张力也不同。他们认为关于目前盂肱下韧带的解剖位置描述并不能符合每一个标本所有外旋角度张力分布,因此目前关于盂肱下韧带的 3 部分分法和它的功能单位并不相对应。另外,他们还观察到随着外旋角度的增加,盂肱下韧带的最大张力方向在3个部分间渐渐调整变化,因此盂肱下韧带应该看着

是一个连续的纤维组织。Fealy 等[16]研究了9 ~ 40周的死亡胎儿的肩关节,发现IGHL 出现较早并且较厚,组织学上为几层纤维组织交织而成,而SGHL、MGHL 较薄,较难确切观察辨认; 认为在肩关节结构中重要的组织结构在胎儿发育中出现较早。

3 展望

目前对于肩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主要进行实验力学测试,但是由于这种测试在离体状态下完成,很多在体状态的受力情况没有被测试[17],因而无法模拟出活体时肩关节的骨和软组织的生物力学行为,故在研究肩关节生物力学方面存在着不足。而在肩关节稳定结构的实验测试方面则缺乏系统稳定机制的研究,不能准确地提出肩关节在不同体位下稳定结构的作用及其生物力学特征,从而使临床上难以分析、判断肩关节不稳定时的各种症状、体征,并以此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 Roberto LR,Peter KP,Ma CB. Shoulder biomechanics[J]. Eur J Radiol, 2008,6

8( 1) : 16-24.

[2] Dodson CC,Cordasco FA. Anterior glenohumeral joint dislocations [J]. Orthop Clin North Am, 2008,3

9( 4) : 507-518.

[3] Arai R,Mochizuki T,Yamaguchi K,et al. Functional anatomy of the superior glenohumeral and coracohumeral ligaments and the subscapulaeis tendon in view of stabilization of the long head of the biceps tendon[J]. J Shoulder Elbow Surg,2010, 19( 1) : 58-64.[4] Pouliart N,Gagey OJ. The arthroscopic view of the glenohumeral ligaments compared with anatomy: fold or fact? [J]. J Shoulder Elbow Surg, 2005,1

4( 3) : 324-328.

[5] Ticker JB,Flatow EL,Pawluk RJ, et al. The inferior glenohumeral ligament: a correlative investigation [J]. J Shoulder Elbow Surg,2006,1

5( 6) : 665-674.

[6]Steinbeck J,Liljenqvist U,Jerosch J. The anatomy of the glenohumeral

ligamentous complex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anterior shoulder

stability[J]. J Shoulder Elbow Surg, 1998,7

( 2) : 122-126.

[7] Ide J,Maeda S,Takagi K. Normal variations of the glenohumeral ligament complex: an anatomic study for arthroscopic bankart repair [J]. Arthroscopy, 2004,2

0( 2) : 164-168.

[8]Pouliart N,Gagey O.Reconciling arthroscopic and anatomic morphology

of the humeral insertion of the inferior glenohumeral ligament [J]. Arthroscopy,2005, 21( 8) : 979-984.

[9] Gelber PE,Reina F,Monllau JC, et al. Innervation patterns of the

inferior glenohumeral ligament: anatomical and biomechanical relevance [J]. Clin Anat,2006,1

9( 4) : 304-311.

[10] Antoniou J,Harryman DT. Pos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J]. Orthop Clin North,2001,3

2( 3) : 463-473.

[11] Burkart AC,Debski RE. Anatomy and function of the glenohumeral ligaments in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 [J].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2, 400: 32-39.

[12] Nobuyuki Y,Eiji I,Yilihamu T. Effect of rotator interval closure on

glenohumeral stability and motion: a cadaveric study[J]. J Shoulder Elbow Surg,2006,1

5( 6) : 750-759.

[13] John E,Kuhn R,Laura J, et al. External rotation of the glenohumeral joint: Ligament restraints and muscle effects in the neutral and abducted positions[J

].

J Shoulder Elbow Surg, 2005, 14( 1) : 395-405.

[14]O'Brien SJ,Schwartz R,Warren R.Capsular restraint to anteroiorposterior

motion of the abducted shoulder: A biomechanical study

[J]. J Shoulder Elbow Surg,1995,4

( 4) : 298-308.

[15] Moore SM,Stehle JH,Rainis EJ, et al. The current anatomical description

of the inferior glenohumeral ligament does not correlate

with its functional role in positions of external rotation[J]. J Orthop Res,2008, 26( 12) : 1598-1604.

[16] Fealy S,Rodeo SA,Dicarlo EF. The developmental anatomy of the neonatal glenohumeral joint [J]. J Shoulder Elbow Surg,2000,9 ( 3) : 217-222.

[17]Provencher MT,Romeo AA.Posterior and multidirec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shoulder: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J]. Instr Course Lect, 2008,5

7( 2) : 133-152.

盂肱韧带解剖及其生物力学特征

盂肱韧带解剖及其生物力学特征摘要: 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结构包括静力性稳定结构和动力性稳定结构,其中盂肱韧带是肩关节前方最重要的静力性稳定结构。盂肱韧带包括: 盂肱上韧带、盂肱中韧带、盂肱下韧带。近来研究表明盂肱韧带的稳定作用与其体位有很大关系,在肩关节外展0°时,肩胛下肌与盂肱上韧带是保持肩关节前上方稳定的重要结构; 外展45°时,盂肱中韧带和盂肱下韧带前束为肩关节保持前方稳定的重要结构; 而当肩关节外展> 45°时,盂肱下韧带的腋袋部和前束为保持肩关节前方稳定的重要结构。 关键词: 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 盂肱韧带; 解剖 Progress of Glenohumeral Ligament Anatomy and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bstract: Traumatic anterior instability of shoulder is a common disease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outcome of treatment is poor,mainly because of its unknown mechanism. The advanced study of the anterior shoulder tissue is key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raumatic anterior instability of shoulder. The anterior stability structure of shoulder includes the static and the dynamic stability structures. Glenohumeral liga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static structure. Glenohumeral ligament includes superior, middle and inferior glenohumeral ligaments.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function of glenohumeral ligament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position of the glenohumeral joint. When the glenohumeral joint being 0° in abduction,the subscapularis and SGHL are the important structures to maintain the superior stability of the joint; when it being 45° in abduction,MGHL and AB-IGHL are the vital structures to keep the anterior stability of the joint; but when it being more than 45° in abduction, the axillary pouch of IGHL and ABIGHL are the vital structures to keep the anterior stability of the joint. Key words: Traumatic anterior shoulder instability; Glenohumeral ligament; Anatomy 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误诊率高,治疗效果欠佳,主要原因是其发生机制不明。对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结构的深入研究是预防和治疗创伤性肩关节前不稳的关键。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结构包括静力性稳定结构和动力性稳定结构,前者包括肩关节囊韧带复合体、关节面的几何形态、盂唇、关节腔内负压、肩肱平衡机制等; 后者包括三角肌、肩袖肌、肱二头肌[1]等。其中盂肱韧带是肩关节前方最重要的静力性稳定结构,近年引起关注,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1 解剖 1.1 一般解剖Dodson 等[2]认为盂肱韧带( glenohumeral ligament,GHL) 包括盂肱上韧带( superior glenohumeral ligament,SGHL) 、盂肱中韧带( ( middle glenohumeral ligament,MGHL) 、盂肱下韧带( inferior

股骨头生物力学、解剖形态与血供

股骨头生物力学、解剖形态与血供 自1963年英国Charnley成功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以来,人工髋关节手术已在全球取得很大的发展,但因假体松动而致该手术远期失败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1]。目前的研究表明,除感染因素外。人工股骨假体与股骨上段的不匹配是导致早期假体松动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迄今为止,国内临床所用的髋关节假体多是根据西方人设计的。而人类的股骨形态具有很大的差异,年龄、性别、民族、地域、遗传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均可影响[2,3]。薛文东等对480根国人成人尸体股骨进行研究测量显示国人股骨几何参数与白种人乃至韩国人有显著性差异[4]。为了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多数学者认为有必要对假体进行个体化设计。本文通过对股骨头的生物力学、解剖形态、血供等方面的综述。为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1 股骨头的生物力学 人体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是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渐实现的普遍生物学法则。作为人体中主要的负重关节,在骨骼系统中没有任何区域比股骨上段更能展现生物力学规律了。股骨头承受的力有压应力和剪应力,由于人体髋关节面软骨摩擦系数很小(0.002),可以忽略,所以股骨头主要承受压力的作用。髋关节为球面关节。通过头臼软骨面相互接触传导压力。负重区是股骨头上半球与髋臼半球形臼之间的重叠部分。是股骨头上一个椭圆形区域,前后方向与股骨头中心的夹角为80°,内外方向与股骨头中心的夹角为40°。在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可见到髋臼软骨下硬化带。此为负重区的象征,硬化带和股骨头的中心呈65°夹角,但随着髋关节的运动。股骨头的负重区不断发生变化。关节软骨具有弹性,可以将作用于股骨头的应力分散到各作用点。静立时,作用于股骨头端的压应力约为体重的2.75倍,常速行走时,通过髋关节的压应力可高达体重的6倍以上。 1892年提出的Wolf定律。活力对机械应力总是以对它最有利的结构反应产生形态改变来适应的,高应力刺激使骨改建向骨形成方向转化。低应力刺激使骨改建向骨吸收方向转化。即骨吸收与骨形成在一定应力刺激环境下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应力应变增加时,骨应力刺激骨应变量增加。骨代谢中的骨形成成分增加。反之。骨形成降低。骨吸收增加,人体总是通过应力环境的改变,自动调节骨代谢。这是一种生物力学机制。这种现象在临床得到广泛的认可。它强调的是骨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即一方面骨结构决定其运动和负重功能,另一方面一定的功能又要求相应的骨结构去实现,其中一方面发生变化。必然导致另一方也产生相应的变化以维持 其统一性[5-6]。对此。有些学者认为。股骨颈骨折后发生的股骨头坏死并非是一种缺血性坏死,而是一种应力性骨折,强调生物力学因素在骨折修复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近年的研究认为[7],骨强度除与骨量有关外,还与骨内部结构质量有关,且认为在骨强度的影响因素中“质量”比“骨量”因素更重要。并有学者认为影响骨质的因素有四:骨构筑、骨矿化、有机基质及微损伤状况[8]。 股骨头坏死多发生于老年患者,然就美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英国的人口统计学调查显示股骨头骨折发生率并不完全与人口的老龄化成正比。一些学者从生物力学的方面阐述了髋关节骨折机制,认为患者多有摔伤史→髋部受到冲击应力→保护性反应不充分→周围的“减震装置”吸收不充分→骨的强度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 剩余的冲击应力→髋关节骨折。并认为髋关节骨折多发于老龄人,是由于老龄

以踝关节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征分析慢性踝关节不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第19卷 第15期 2015–04–09出版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April 9, 2015 Vol.19, No.15 ISSN 2095-4344 CN 21-1581/R CODEN: ZLKHAH 2415www.CRTER .org 苏应军,男,1969年生,湖北省荆州市人,1993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创伤骨科、关节外科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44 (2015)15-02415-05 稿件接受:2015-03-11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4140995.html, Su Ying-jun, Associate chief physician, New Church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men 529100,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Accepted: 2015-03-11 以踝关节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征分析慢性踝关节不稳 苏应军,童新延,胡 力(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新会中医院,广东省江门市 529100) 文章亮点: 1 此问题的已知信息:慢性踝关节不稳是临床上常见的运动损伤,由于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及损伤机制的复杂性,其治疗方法主要是以保守治疗为主,辅以手术功能重建治疗。 2 文章增加的新信息: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形成需要结合踝关节的解剖结构特点、生物力学特征、踝关节的损伤机制综合分析,从而为患者制定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文章回顾近年来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有关研究文献,从踝关节解剖入手探讨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机制,同时了解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取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3 临床应用的意义:从踝关节解剖入手分析踝关节的生物力学,对慢性踝关节不稳进行客观分析,以期望对不同的患者选择合适有效的治疗方式,为患者减轻患痛,节省时间,也对临床实践中应用何种方式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提供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 组织构建;组织工程;踝关节不稳;内翻应力;前抽屉试验;非解剖学重建;韧带解剖修复 主题词: 踝关节;关节不稳定性;解剖学 摘要 背景:长期慢性踝关节不稳可引起创伤性关节病及继发粘连关节囊炎,甚至成为永久性功能障碍。 目的:分析踝关节的生物力学,明确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形成原因,探讨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 方法:检索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PubMed 数据库和万方医学网,选取与慢性踝关节不稳有关解剖、生物力学、诊治等相关方面的综述及基础实验研究的文章。检索词:“慢性踝关节不稳,踝关节解剖,生物力学,治疗方法,研究进展”和“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Anatomy of ankle joint ,Biomechanics ,Therapy , Research ”。经过筛选后纳入40篇文献,对踝关节解剖学结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机制及分级、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等内容的总结。 结果与结论:慢性踝关节不稳的诊断方法包括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踝关节前抽屉试验、超声检测、现代影像学检测;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可分为非解剖学重建和受损韧带解剖修复。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应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应综合踝关节解剖结构、生物力学特征、发病原因、诊断结果等因素决定治疗方案。 苏应军,童新延,胡力. 以踝关节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征分析慢性踝关节不稳[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 19(15):2415-2419. doi:10.3969/j.issn.2095-4344.2015.15.023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an analysis based on anatomical structure and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kle joint Su Ying-jun, Tong Xin-yan, Hu Li (New Church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men 529100,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BACKGROUND: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can cause traumatic joint disease and secondary adhesive capsulitis, and even result in permanent dysfunction. OBJECTIVE: To explicit the forming reason of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and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based on the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ankle joint. METHODS: PubMed and Wanfang databases were retrieved for review and basic research papers about the anatomy, biomechanic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published from January 1990 to December 2014. The keywords were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anatomy of ankle joint, biomechanics, therapy, researc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respectively. After screening, 40 papers were included to summarize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the ankle joint, mechanism and classification, diagnostic methods,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RESULTS AND CONCLUSION: Diagnostic methods of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include ankle varus stress test, ankle anterior drawer test, ultrasonic test, modern imaging detection; and therapeutic methods for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can be divided into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nd surgical treatment, and the surgical treatment can be

正常人体运动学第四章髋关节运动学

一、髋关节运动学 (一)髋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向 (二)髋关节的功能解剖 (三)髋关节的生物力学 (一)髋关节的组成和运动方向 1.髋关节的组成 主要结构:由髋骨的髋臼和股骨的股骨头构成。 辅助结构:关节唇、髂股韧带、耻股韧带、坐股韧带、股骨头韧带。 髋关节的辅助结构 (1)髂股韧带:位于关节前面,起自髂前下棘,向下呈“人”字形,经关节囊前方止于转子间线。作用:加强关节囊;限制大腿过伸、内收,在髋关节所有动作中,除屈曲外,髂股韧带均处于紧张状态。 (2)耻股韧带:位于髋关节前内侧,起自髂耻隆起、耻骨上支、闭孔膜等,斜向下外,移行于关节囊的内侧部,止于转子间线的下部。作用:限制髋关节过度外展和外旋。 (3)坐股韧带:位于髋关节后面,起自坐骨,向外上经股骨颈后面,止于大转子根部。作用:限制髋关节过度内旋。 股骨头韧带:位于关节腔内,连接髋臼横韧带和股骨头凹,营养股骨头的血管从此韧带中通过,成年后封闭。作用:固定股骨头。 关节特点:关节头小,关节窝深而大,关节面积相差较小;关节囊厚而坚韧,尤以前部及上部更为明显,后部和下部较为薄弱;当髋关节伸直时,关节囊紧张,而髋关节屈曲、内收及轻度内旋时,关节囊松弛;韧带多而强大,稳固性强,灵活性小。 关节类型:球窝关节 运动:屈伸、收展、回旋、环转 2.髋关节的运动方向 髋关节能绕三个基本轴运动,其基本运动方向有: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及环转。 (1)屈曲范围0°~125°,伸展范围0°~15°。 测定方法:卧位,下肢伸直,此时髋关节处于0°位。下肢抬高,大腿紧靠腹部为屈髋,下肢向后提拉为伸髋。 (2)内收范围0°~45°,外展范围0°~45°。 测量方法:下肢向躯干正中线靠拢为内收,远离躯干正中线为外展。 (3)内旋范围0°~45°,外旋范围0°~45°。 测量方法: 髋膝伸直位:下肢伸直位,肢体(股骨)内旋或外旋 仰卧屈髋屈膝90°位:以股骨头为中心的股骨轴旋转 俯卧伸髋屈膝90°位:以股骨头为中心的轴向旋转 3.限制髋关节运动幅度的因素 关节窝深髋关节的髋臼很深,可容纳股骨头的2/3。加上髋臼唇加深了关节窝,几乎使整个股骨头被包绕在关节窝内。 关节囊厚而坚韧髋关节囊厚而紧张,大大增加了其稳固性,也限制关节的活动幅度。 关节周围韧带数量多且紧张有力韧带加固髋关节。 4.髋关节在日常生活中的主动运动范围 髋关节只要屈曲120°,外展20°,外旋20°即可保证日常活动的进行。 髋关节在正常行走时的平均运动幅度是:在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分别为52°、12°和13°。在各个方向上的活动度平均为:屈曲37°、外展7°、内旋5°和外旋9°。

骶髂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

骶髂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 概述当人体处于直立位时.人体上部躯体的负载主要由骶骨承受.并经其自双侧骶髂关节迅速分散至双下肢。骶髂关节参与了下腰痛及退变性疾患中的许多病理过程。从解剖上看,骶髂关节具有关节所有的结构。是活动关节.较小的活动度是适应生活中减少某些应力的需要;从功能上看,它是微动关节.活动有限.从而有助于保持骶骨必要的稳定。 这是由骶髂关节所处的特殊的解剖位置及其骨与韧带的特殊解剖结构决定的。 2骶髂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骨盆环的后方由数个复杂的关节构成:骶髂关节、轴向骶髂关节(axial sacroiliac joint)、副骶髂关节(accessory sacroillac joint).骶骨呈楔形.尖端自前向后、自上向下.以凹面紧密嵌入髂骨的凸面。骶髂关节外形变异很大,有耳状、C形或钝角形,不同性别及左、右关节面间有差异.骶髂关节角(横断面关节轴向与横轴间夹角)83.0°(54°~124°)X(min~max)下同;骶髂骨间角(横断面关节后方骶、髂骨间夹角)35.4°(0°~75°)。此两角及关节腔的宽度在同一个体的不同平面差异较大,但左右两侧及性别间相差不显著。骶髂关节的结构很特殊t①骶髂关节面的骶骨侧为透明软骨,髂骨侧为纤维软骨,二者厚度比为3:1。髂骨侧软骨的退变重于骶骨侧,中央区重于两端;②骶髂关节逐渐由尾侧、前方的滑膜性关节向头侧、后方移行为韧带联合性关节,二者间无明显分界,软骨面渐呈退行样变而模糊不清。2.1骶髂关节特殊的骨性解剖结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五个骶骨融合为一体以承受体重的机械应力。从进化的角度看,下肢承担的应力越大.参与构成关节的骶骨数就越多。骶髂关节的表面有软骨覆盖的凸起和凹陷,足月胎儿的骶髂关节是光滑、平整的,且两侧关节面相互反向成形,而非相互吻合。随着年龄增加.关节内突起与凹陷增加并发生相互交锁,男性比女性更明显。30岁后关节开始强硬并影响运动,使骶髂关节活动受限。骶骨面凸起主要位于头侧和尾侧,其最大平均高度2 mm(足月胎儿)~11 mm(50岁以上)。髂骨结节楔形突入骶骨侧块,骶髂关节骨间韧带附着于此,使此处牢固固定,而女性的骶骨的凹陷和髂骨的凸出皆呈以此结节为圆心的圆弧形分布,提示骶髂关节沿此轴旋转运动.这与以往关于骶髂关节运动轴的研究结果相符。这种凹凸不平究竟是正常生理表现,还是病理变化的结果,争议较大。有人认为它是骶髂关节适应非病理性应力的结果,男性与女性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妇女怀孕的重负和重心的不同造成的,籍此增强关节的稳定性。这种不规则会被误认为是骨赘。2.2骶髂关节特殊的韧带性解剖结构骶髂关节的韧带结构显示适应于强大或长期作用的应力,是固定和限制关节活动的重要因素。髂腰韧带连接骨盆和脊柱,骨间韧带和背侧韧带均紧密附着于关节,而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具有阻止骶骨向腹倒倾斜的作用。骶髂关节囊内上韧带(superior intracapsular ligament)位于髂骨后上方至骶骨前下方.可能是骨间韧带在骶髂关节前方的延伸.会因关节退化性或病理性改变而缺如,或与骨间韧带融合。骶髂关节囊内上韧带具有防止骶骨相对于髂骨下沉并向腹侧旋转运动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所有邻近骶髂关节的肌肉均有纤维扩张部折入其前、后的韧带,加强关节囊及韧带的力量,

生物力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 力学基本概念 力:力是物体间的机械作用,这种作用使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 内力:在外力作用下,引起构件内部相互作用的力。 力偶:作用于同一刚体上的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共线的一对平行力称为力偶。 力矩:位矢(L)和力(F)的叉乘(M)即力对点之矩,度量了力对物体的转动效应。 应力:内力在截面上的聚集状态,以分布在单位面积上的内力来衡量,即为应力。 应变:材料承受应力时所产生的单位长度变形量。 约束:由周围物体构成的阻碍非自由运动的限制条件,称为该非自由体的约束。 约束反力:约束对物体的作用力。 张力:受到拉力作用时,物体内部任一截面两侧存在的相互牵引力。 周向张力:取任意通过管轴的纵截面,截面管壁之间有垂直于截面的拉力,该拉力与管长度L之比为单位管长的作用力Tc,Tc方向与圆周方向切向一致,称为周向张力。 轴向张力:取垂直于管轴的横截面,截面两侧有垂直于该截面的拉力,平行于管轴。作用于单位周长上的该力则称为轴向张力。 正应力:垂直于截面的应力分量称为正应力(或法向应力,用σ表示),表示零件内部相邻两截面间拉伸和压缩的作用。 切应力:相切于截面的应力分量称为剪应力(或切应力,用τ表示),表示相错动的作用。 弹性模量:在材料变形的弹性阶段,正应力σ与应变的线性关系满足胡克定律σ=Eε,其中E是弹性模量。 粘弹性:兼有弹性固体和粘性流体的双重特性,具有应力松弛、蠕变和弹性滞后三个特点。粘弹性体内部的任一点在任意时刻的应力状态,不仅取决于当时当地的应变,而且与应变的历史过程有关,是记忆的。 应力松弛:当负荷作用于物体使之突然发生应变后,如应变保持一定时,其应力随时间逐渐减小的现象。 蠕动:物体在定值应力τ0的作用下,其应变随时间增加的现象。 表观粘度:是非牛顿流体的剪应力τ与剪切速率du/dy的比值,因其与牛顿流体的粘度类似,又不尽相同,故称为表观粘度。μa=τ/(du/dy) 2.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当血管扩张时,血压下降;血管收缩时,血压升高。 定常流:流场中任一点的流动参数(压力,速度和密度等)不随时间变化的流动。 脉动流:紊流(湍流)中一点处某物理量围绕其时间平均值随机变动的现象。 牛顿流体:是指在受力后极易变形,且切应力与变形速率成正比的低粘性流体。 非牛顿流体:是剪应力和剪切变形速率之间不满足线性关系的流体。 泊肃叶流动:现在流体力学中常把粘性流体在圆管道中的流动称为泊肃叶流动。 心脏射血分数(其正常值):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一般50%以上属于正常范围,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