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女人特点

哈尔滨的女人特点
哈尔滨的女人特点

在中国的女性中,哈尔滨女人虽不是最具代表性的,但却是最具特点、最具万种风情的。哈尔滨女人性格上带有绝不含糊的那种极端,如同一览无余、没有任何过渡、让人一目了然的东北平原。这也很像东北的天气:冬夏温差近80摄氏度,夏天的阳光把空气清洗得干干净净,自然,清新没有杂质,但是极为热烈和浪漫,仿佛全都包围着你,让你沉醉于浓郁的灿烂之中;而在寒冷的冬季,漫步在白雪皑皑的大街上,那种把人冻透了的冷,非常有纯粹和极致,但却别有风情。这种风情使得哈尔滨女人具有一种开阔的胸襟,所以交女性朋友最好选择哈尔滨人,她会为你不遗余力,甚至两肋插刀;她们没有交际场上的疲惫,没有彼此猜疑攻击的烦恼;她们不为利来不为欲扰,一切都毫不掩饰,甚至把心掏出来彼此交换,无论是在爱着,还是在恨着。

女人味十足的中年哈尔滨女人

哈尔滨女人属于最为真实的那一类。如果你有不对的地方,她们会毫不客气的讲出来,虽然这样可能会让你因此下不来台,但是“言逆耳利于行”,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在哈尔滨女人的心里,认为你是朋友,就不能虚伪,更应该真实和坦诚。所以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你千万不能计较什么,因为她是什么都不往心里去的。她们的性情像土地一样朴实而辽阔,无论对朋友、丈夫还是孩子,都有一股没有穷尽的热情和力量,所以她们不一定是全中国最好的女人,但一定是最忘我,最投入、最真诚、最宽容、最快乐的女人。

哈尔滨女人不但热情、奔放、敢爱敢恨,在时尚方面同样不逊色于任何人,她们敢领时尚潮流之先。

黑龙江靠近俄罗斯,所以哈尔滨的一些建筑带有俄式风格,有很多广场和绿地,显得非常洋气,这里的姑娘们也穿着入时,十分新潮,呈现出与上海、广州不同的另一种洋气。哈尔滨女人有着独特的身材优势:个头高挑、曲线适中、皮肤白皙,大多亭亭玉立。在大街上,他们会络绎不绝的进入你的眼帘,逼着你去欣赏。她们热爱生命,追求一种显示自己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的效果,所以适合那种夺目的色彩。这种色彩表现在衣饰上使哈尔滨女人风情

万种。她们穿着很大胆,而且争奇斗艳,大有夺冠抢魁之势。世界上任意一款最新流行的时装,在这里你都可以立刻看到它们的复制品。

哈尔滨女人很舍得在这方面投资,哪怕一掷万金也在所不惜,所以在新式服装的消费水平上恐怕是全国最高的。那些大反差的色彩,用在其他女人的身上可能会显得媚俗,但要是在哈尔滨的女人的身上,就会成为一种灿烂的浓烈风情。

总体上讲,我很欣赏哈尔滨的女人们。倘若不是这样,我不可能在这座城市里生活了这么久。设想一下,假定这座城市的女人都是你的敌人,厌恶者,必须远离的对象,这只能说你已经崩溃了,完了,不可救药了。

如果讲哈尔滨女人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她们不畏寒冷,她们像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的女人一样,为自己能生活在寒冷的冰城而感到自豪。如果女人能为此感到自豪,这座城市也会因此变得容光焕发,朝气蓬勃。这是哈尔滨女人很显著的一个特点。至少,我从未听说过生活在南方的女性说她们喜欢炎热。

哈尔滨女人另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也多少有点让人感到悲怆与迷惘的特点是,无论她们怎样的风流,怎样的时髦,怎样的摩登,怎样的小资,怎样的白领,怎样的王熙凤和茜茜公主,但在骨子里,她们个个都很能吃苦、很节约,比如,只要能吃的剩饭,她们绝不扔掉,而且奉行一生,老中青三代女人个个如此。因此,这座城市是有韧性,有耐力,不可小视的。

哈尔滨的女人是自信的,几乎她们个个都认为自己是美女。这已经成了她们恪守的信条。因此,哈尔滨女人的爱情是欢乐的,有灵性的,健康的,有活力的。哈尔滨的女人们对待爱情像对待钞票一样充满着爱惜之情。

哈尔滨女人的感觉总是良好的,在单位,在家中,在街上,在商店,在餐厅,在酒吧,从来自我感觉良好。有时候你都糊涂了,糊涂了她们也感觉良好。当然,偶尔她们也有感觉不良好的时候,但那都很短暂,像夏日里的急雨一样,一阵就过去了,然后又感觉良好了。让你叹服,让你不胜感慨。

哈尔滨的女人们又是宽容的一族。在这座城市里,你很难发现那种像林黛玉似的酸不叽的女人,再说这种小酸性的女人之方式也太古典、太老套了,有点闹人了。哈尔滨的女人绝

少对异性采用这种过时的方式。这一点她们有点像欧美的女人,大方、热情、开朗、嘎嘎大笑。别忘了哈尔滨是一座移民城市,移民城市的女人必然豁达与透明。

对哈尔滨的女人来说,没有她们吃不了的苦,也没有她们享不了的福。她既可以一无反顾朝前走,淑女、贵妇人、女强人、白领丽女,全部演习一遍,同时,她也可以抛弃这一切,回到起点,一切从头开始,并且永不言悔。

哈尔滨的女人们是勇敢的、自尊的。当她们的自尊与利益受到了陌生人的挑战时,她们会以闪电般的方式,让对方在体验狗血喷头的过程中,知道今后如何尊重哈尔滨女人。

哈尔滨女人普遍是仗义的。这种须眉式的仗义在其他城市是很少见的。这是一种文化,在她们血液里流淌了千百年了。

当然,她们也有一些缺点。但是,她们最显眼的缺憾,就是太相信对方,太倾情相助不该相助的人。但是,一个人若想利用哈尔滨女人的这一缺憾,那是很危险的。

你若生活在哈尔滨女人中间,永远是安全的,永远生活在一种动感的幸福之中。

(整理)哈尔滨的欧式建筑.

哈尔滨的欧式建筑 在我国的城市中,哈尔滨市一个比较特别的城市。哈尔滨被称为东方小巴黎,是一个具有异域风情的城市。在哈尔滨,有着许多不同于中式建筑的欧式建筑。走在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你可以看到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十七世纪初的巴洛克式建筑、折衷主义建筑,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囊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建筑流派。一股浓郁的异域风情扑面而来。 哈尔滨的建筑与哈尔滨的城市历史是分不开的。19世纪末,沙皇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我国中东铁路的修筑权,哈尔滨就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崛起的。 中东铁路是俄国修建在中国境内的一条铁路。整体呈丁字形。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是从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在中国境内的一段。它严重的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利益。中东铁路的大体形状如图所示:

1897年,俄国开始以哈尔滨为中心开始修筑中东铁路,于是哈尔滨作为城市开始发展,大量的俄罗斯人也就随之涌入了哈尔滨。1903年,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展开了日俄战争。俄国战败,随之,俄国在哈尔滨的影响也随之减弱,于是大量的各国移民来到哈尔滨,各国移民共有16万之众,人数众多的侨民与中国人共同生活在这座新兴的城市中,哈尔滨的繁华也盛极一时,哈尔滨虽有东方小巴黎之称。1918年俄国内战时候,有战败的俄国官兵流亡到哈尔滨,又有大量的俄国难民涌入这里,于是,哈尔滨形成了大量白俄罗斯人和犹太人聚居地,在这些难民之众,有着大量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这里办俄国学校,出版俄文书籍,杂志,他们带来了浓郁的俄国文化。 当年,侨民聚居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哈尔滨市道外区,在这里分布着大量的欧式建筑,建筑风格各异,极具美感。 一、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圣索菲亚教堂是一座拜占庭风格的教堂,始建于一九零七年三月,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一九一二年改建成砖木结构教堂。一九二三年九月二七日,圣·索菲亚教堂易地现址进行第二次重建,由俄罗斯建筑师克亚西科夫设计,历时九年,一九三二年一一月二五日落成。1996年11月,该教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教堂被修复并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向公众开放。

中央大街建筑历史风格介绍

哈尔滨中央大街调研报告 一、中央大街的历史,包括中央大街形成及演变过程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最繁盛、最有规划的一条商业步行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仍保持原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其角色就有如香港的弥敦道。整条街区分为多个不同的段落,两旁耸立的不是大型的百货公司,便是有名的时装店及特色食肆。由于街上禁止车辆行使,因此不论是不平日或假期,街上的人潮同样是川流不息。这条长街始建于1900年,街道建筑包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建筑71栋。涵盖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300年文化发展史。现在的中央大街已经成为了集休闲、游览、购物为一体的步行街。 哈尔滨是一座被欧洲文化所宣染的多彩城市,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之称走在中央大街上,映入人眼帘的比比皆是华美的欧式建筑。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缩影,哈尔滨的独特建筑文化和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都在这里明显的体现。被称为“亚洲第一街”的中央大街,一百多年来,不仅是一条老街、步行街,更是建筑艺术博览街,中央大街曾被授予“国家人居环境范例最高奖”。 中央大街的历史

滨的开埠,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的国内战争使俄罗斯、波兰、德国、丹麦、奥地利、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侨民云集到哈尔滨。中国大街上随处可以看到这些金发碧眼的洋面孔。大多数背井离乡的外国侨民,把随身携带的金钱和财产花到在这里建筑家园上。他们在哈尔滨寻找到了失去的乐园,按照自己民族样式建起街道、商店、宅园,流亡者在异国他乡获得了生存环境使心灵得到慰藉。 中国大街,更是建筑师们展示才华的理想场地。那时,中国大街上的外国商店、药店、饭店、旅店、酒吧、舞厅不计其数,其中坐落这条大街上的秋林分公司、马迭尔旅馆在整个远东地区已是名声远扬。在这条哈尔滨最时髦的大街上,俄国的毛皮、英格兰的呢绒、法兰西的香水、德意志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利坚的食品罐头、瑞士的钟表、以及各国干鲜果品等等均有出售。中国大街兴起之后,两侧相继建起一条条辅街。由于当时哈尔滨为铁路附属地,市政权、警察权等为俄国所攫取,市区街道皆为俄文街名,高加索街、沙曼街、八杂市街……充斥着异国味道。由于中国大街是建在沼泽上的,每逢春夏之交,车辆行驶在大街上,路面犹如海绵一般,稍有不慎车就会陷进地里, 1924年5月,俄国工程师特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把中国大街铺上了方石,大街顿时显示出高贵的气派。使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凿,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面包,人们也把它叫面包石。传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就值一块银元,而当时一块银元足够寻常人家一个月的伙食费,足足有一公里长的中国大街真可谓是黄金铺路。 1926年,中国政府收回了哈尔滨的市政权,1927年东省特别区警察总管理处改俄文街名为中文街名,1928年7月,中国地方当局顺应民意,将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同时改换街牌。中央大街成了哈尔滨最洋气的街道。那些没有到过莫斯科、巴黎、罗马的人在这条街上尽情感受到异国风情,领略到欧式建筑的风采。而那些曾游历过世界的人,在这条街上感受到的是欧罗巴的文化气息。这条街上处处展示出哈尔滨“国际都市”的风情。 “九一八事变”以后,这里成了日本侵略者的乐土。到处挂着膏药旗,中央大街方砖石上传来的是穿着和服的日本艺伎踢踢踏踏的木屐声、日本宪兵骄横姿行的铁蹄声……大街在滴血、在流泪……1932年,也就是哈尔滨沦丧于日寇之手的第一年,发生过一次特大洪水。当时水位海拔标高至119.72米时,年久失修的江堤,突然溃决了,无情洪水像猛兽一样汹涌澎湃地冲进街市,顿时一片汪洋,全市险被洪水淹没。当时中央大街水深1米,交通断绝,车马停驶,小船在街中行进。全市男女老少相率奔命,登房上屋的危在旦夕,坠溺水中的呼救不应,真是惨不忍睹。侥幸逃出的人避难于高地,到处搭起了破烂窝棚,灾民大多是赤手空拳,粒米皆无。 《滨江时报》上有这样的记载:“老人小孩尽先救济,按人发给证书,凭书发给面包,而饥饿之灾民,每人仅给一片,时演争夺战……此种凄惨状况,见者没感战愧之不置。”饥寒交迫,疫病又乘机袭来,死于霍乱的到处可见,一处处死亡者即千余人。日寇汉奸们,也不得不承认“此次民众受患颇重,流离颠覆,饥溺相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水退后,路边杂草丛生,灾民饥

哈尔滨巴洛克建筑风格之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4244098.html, 哈尔滨巴洛克建筑风格之美 作者:赵薇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14期 【摘要】通过分析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哈尔滨的发展状况;从"中华巴洛克建筑"形成时期入手,深入分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形成根源;阐述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建筑装饰特征,对"中华巴洛克"的影响能够更清晰、直观的呈现;体现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的现状以及建筑风格之美。 【关键词】中华巴洛克;哈尔滨巴洛克;风格 哈尔滨作为一个百年历史的多元化城市,建筑特色鲜明,众多的老建筑就代表着哈尔滨的历史和文化。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间包含了110年的时间。这期间中国社会变革在建筑领域表现为,持续了几千年的以传统木结构建筑为绝对主流的局面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由西方人殖民入侵而输入中国不同于传统中国建筑式样的殖民式及其它形式的西方建筑。这期间的建筑充满殖民色彩,西方的建筑风格、流派深深影响我们的近代建筑。同时这些建筑中相当一部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产生变异、和风格本土化倾向。哈尔滨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就是在这个时期由中国民间匠师在强势的西方文化影响下建造而成的,它具有典型的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特点和浓厚的地域特色,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 一、巴洛克和中华巴洛克的由来 1.巴洛克及其产生、特征 "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巴洛克风格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又称路易十四 风格。关于巴洛克词汇的含义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来自葡萄牙语或者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另一种说法是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巴洛克艺术风格强调作品的空间感、立体感和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是一种激情的艺术,打破理性的宁静与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运动和变化。这种设计风格集中体现在天主教的教堂上,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影响到了家具和室内设计。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

对哈尔滨俄罗斯建筑风格的探索与思考

最具俄罗斯特点的代表性建筑形式为木构建筑,砖木结构建筑。 1.木结构建筑风格 哈尔滨圣?尼古拉教堂 圣?尼古拉教堂,俗称“喇嘛台”(原址位于哈尔滨秦家岗中心广场,即现在的哈尔滨南岗区的红博广场)。教堂建于1900年,由著名的俄建筑师鲍达雷夫斯基设计,后以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名字命名,故名“圣?尼古拉”。 该教堂为典型的俄罗斯木构建筑,是一座古典哥特式的教堂建筑,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间建筑色彩。教堂内部为巨大的穹顶空间’夕h部采用俄罗斯民间木结构帐篷顶的传统形式。整体以典型的井干式木结构著称,整齐的圆木相互咬合,凸显出结构形式的清晰,透出整个建筑的粗犷豪放的气质。入口处配以双向室外的木楼梯及双坡尖拱顶篷,同时赋予精美的山花板雕刻加以装饰,美轮美奂。直人云霄的八面体帐篷,配以高低错落的“洋葱头”式穹顶,错落有致,富有动感,如此构造使整个建筑造型完美匀称,构成了整座教堂建筑的和谐美的建筑风格。 2.砖木结构建筑风格 圣?索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哈尔滨道里区透笼街1号)。原为沙俄军队步兵旅的随军教堂,后将其捐赠给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其教堂始建于1907年,堪称为哈尔滨地标性的建筑,是哈尔滨城市的象征,现为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 该教堂由当时俄罗斯建筑师科亚西科夫设计,为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砖木结构的大教堂。其建筑平面是东西向分布,呈拉丁十字式对称布局。主体全部为清水红砖结构,底部为一人多高的花岗岩底座,设计雄伟厚重,教堂上部为一个巨大的洋葱头式大穹顶,四周配以四个大小不等的帐蓬冠小洋葱头穹顶,加之独特的拱券式造型,可以说,是深受拜占庭建筑风格影响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建筑。 三、对哈尔滨俄式建筑风格的思考 建筑是首凝固的诗,被视为天人合一的一种感应,因为她好似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地域背景影响下的城市文化特征,反映着时代发展脉络。如今,许多城市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进程,在进行着大刀阔斧的城市基建,建筑风格日趋多样化,这在一定意义上也突显出城市发展建设的弊端,一时间,许多赋予了独特地域特色的原有城市建筑风格也悄然逝去.城市文化更是不复存在,这不乏使人有了一些思考。 1.弘扬历史文化性 个性特色让人记忆.历史文化让人迷醉。对于哈尔滨这样一个较多融人俄罗斯建筑风格语言的城市来说,更是令人神迷和向往的。今日的哈尔滨随着城市现代化规模的不断壮大,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幢幢高层建筑充斥着各式历史建筑。动摇了其城市文化的根基。可以说历史建筑具有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纵观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历史,可以说她有别于中国传统城市的发展,是在很多的俄外域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应更多的关注历史建筑的保护、文化的传承等因素的作用,弘扬其特有文化内涵,城市建筑风格上则更多地使用俄罗斯建筑语言,统筹发展,从而弘扬哈尔滨独特的俄罗斯建筑文化根基。 2.体现地域风格巨 每座建筑都是构成一座城市的细胞,特别是代表性的地域建筑,往往展示着这座城市的地域风貌,哈尔滨,一座深受俄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其地域特色浓郁,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基建的进行,城市地域风格一时间失去了原有色彩,大规模的整修翻新使哈尔滨蒙上了不伦不类的建筑风貌,单凭几处像圣?索菲亚教堂、江畔餐厅这样的代表哈尔滨俄式风格的建筑典范,更不能形成一种地域建筑风格,这不乏使人想起像北京的四合院、东北大院、云南丽江的三坊一照壁这样的传统院落建筑风格,由于这些传统风格具有广泛的地域分布,延续上百年时间。所以才堪称为“院落风格”。因而,在哈尔滨城市建筑规划上,应更多的考虑到俄罗斯建筑风格沿袭,从而进一步体现哈尔滨地域建筑的风格性,以其独特的俄式建筑语言谱写浓郁的哈尔滨俄式地域建筑的特色风貌。 3.彰显时代互融性 社会的进步是一种文明的象征,更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带有各式大大小小的“洋葱头”式和“帐蓬式”的城市建筑语言,诠释着其独特的地域建筑风貌,可以说,她是在传承一种社会文明、解读着一段历史、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兴衰与荣辱。哈尔滨作为发展中的大都市,在各种社会文明不断交融的今天,各式俄罗斯建筑语言也应在与时俱迸中不断整合、交融,从而彰显俄式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推动哈尔滨俄建筑的未来发展。 四、结语 城市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城市的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时代的特色风貌。因而,在发展城市的时候,要找到 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从而让世人更为深人地去解读这 座城市。社会在进步,历史在传承。而作为城市文化标 志的建筑,其所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不可再生、不可 替代的第一珍贵资源。因而也必然有所保留,在传承中 得以发展,从而彰显哈尔滨特有的俄罗斯建筑艺术风 貌。 参考文献: 【1】聂云凌.哈尔滨保护建筑f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2】石方.中东铁路的修筑对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 响fJ】.学习与探索,1995[4).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哈尔滨欧式建筑欣赏

哈尔滨欧式建筑欣赏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 姓名:唐远明 学号:2015210263

哈尔滨教育书店 无论是从建筑修建的年代,还是从建筑本身来看,坐落在中央哈尔滨大街的教育书店都堪称哈尔滨经典建筑。教育书店建于1918年,原为松浦洋行。该建筑是中央大街的标志性建筑,其外观华丽,造型生动,装饰复杂,轮廓丰富。建筑整体色彩对比强烈,建筑顶部及阁楼为深红色,以下为银灰色,给人以奇特的美感。正门处似一椭圆柱的空间结构,墙面装饰丰富,外形自由,装饰和雕刻采用曲面,追求动态。建筑在转角顶层采用圆形穹隆顶,底层设立出入口,二层上方立一男一女大理石人像柱;三、四层贯通科林斯壁柱,窗上饰以精美的浮雕,壁柱上装点自由螺旋曲线,窗下出挑圆弧形花萼状阳台;顶层为半截阁楼层,孟莎式屋顶开老虎窗,半球型“洋葱头”顶端组成复合式穹顶。夸大尺度的檐口与屋顶阁楼老虎窗协调一致,丰富了檐头线角的光影变化,是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作品。

华梅西餐厅 华梅西餐厅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112号,始建于1925年,原名为马尔斯西餐茶食店。它与上海雅克红房子西餐厅,北京马克西姆餐厅和天津起士林大饭店并称为中国四大西餐厅。华梅西餐厅以经营俄式西餐为主,兼营法意式菜系,建筑和饮食风格被认为是富有浓郁特色的哈尔滨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华梅西餐厅整栋小楼以铁艺装饰为主,正门是黑色的,其上有一银白色的窗口,外方内圆,装饰以上下对称的花纹。二层窗台凸出墙体,以正门为轴,左右两窗对称分布。窗台上各有两个半圆形的小窗台,大窗台中央为一青色石像。建筑顶部为平顶,中间为圆顶凸起,圆牌中央雕刻着两个仙女手捧花篮飞舞的形象。建筑下层墙体为棕褐色,墙体装饰以银白色铆钉,建筑上层花纹式墙体,整体颜色和谐统一。建筑虽以铁艺装饰为主,但并不显生硬之感,整体给人以柔和舒适的感觉,是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

哈尔滨建筑艺术赏析

哈尔滨建筑艺术赏析 也许你曾游历过江南,那烟雨迷蒙中的青瓦粉墙、小巧流水,透出温婉与柔媚的气息;也许你曾游览过千年古都,那朗朗晴空下的雕梁画栋、黄瓦飞檐,显示出堂皇与威严。而哈尔滨展现在你面前的却是另一种风格和魅力。 哈尔滨早已因一曲《太阳岛上》而蜚声中外,澄净如练的松花江与明珠般闪耀的太阳岛已成为哈尔滨优美自然风光的象征。但朋友们可曾知道,哈尔滨独具魅力的建筑艺术同样迷人。 谈到建筑艺术,不能不提及城市的建设史。尽管远离中原地带,与之缺乏必要的文化交流,但哈尔滨地区同样有肃慎人居住;10世界30年代,女真人曾在这里建立阿勒锦村;12世界初,肃慎后裔金人在今阿城县白城子建立都城上京会宁府。此后哈尔滨地区逐渐发展,但到19世界末叶,哈尔滨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直至中东铁路的修建才成为城市发展的契机。 遥想在100年前的松花江边,勤劳的人们在这里渔猎牧耕,过着悠然的生活,一切都是那么宁静与安逸。忽然有一天,一艘来自俄国的考察船溯江而上,发现了这片世外桃源,于是一切都改变勒。隆隆的汽笛声把这一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推上了新的发展道路,当然,发展中也夹杂着屈辱和无奈。 也许哈尔滨注定是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城市,而其建筑艺术更是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舶来文化岂知。因为远离中原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思想及观念上较少束缚,因而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可以说哈尔滨在被动开放的状态下,广泛吸收了西欧、俄罗斯、日本的建筑文化,才逐步行程了今天色彩纷呈、丰富的建筑风格。而且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段历史,哈尔滨的建筑才会带有如此浓郁的异国情调。 哈尔滨的建筑大体经历了近代和现代两个发展时期,而其近代建筑的发展则包括初期、发展期及晚期几个阶段。我们所熟知的“异国风情”即指其多样的建代建筑。 从1898年至1917年,是哈尔滨近代建筑发展的初期,也是其建筑风格奠定的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以及俄国势力的扩张,兴建立阿东正教堂、铁路职工住宅和高级官员住宅以及当时西方正盛行的“新艺术”风格的官方建筑,如提路系统所属的铁路管理局大楼、火车站、铁路局旅馆、商场、铁路技术学校、铁路商务学堂等。这些建筑构成了早期哈尔滨建筑的基本风貌。 从1917年至1931年,是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发展时期。大家都知道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20年,中国政府收回了中东铁路的主权,自此哈尔滨逐渐发展成为拥有10余个国家领事馆和400余家外国资本投资企业的大城市。这一时期各国文化的交融甚为明显,建筑仍以教堂为主,仅动正教堂就改建、扩建、新建了18座。与建筑发展初期的俄罗斯式及“新艺术”风格占主导地位不同,这一时期尽管仍沿袭了上述风格,但更多的式折衷主义风格融入建筑之中,并逐步上升为主流。

哈尔滨建筑风格

因为在上个世纪初哈尔滨建市的时候,正是欧美盛行折衷主义建筑的时候,所以历史留给哈尔滨的欧式建筑当中有16世纪文艺复兴式,17世纪巴洛克建筑、18世纪的折衷主义建筑、19实际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式样繁多,数量也最多,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精华。 1、文艺复兴式建筑特点采用扁平的穹顶转角部入口,又以虚窗拱檐突出两侧中间入口,一虚一实,手法巧妙,窗口多采用爱奥尼式浅壁支撑拱形券额,扩大了窗口的视觉感。代表建筑中央大街书店; 2、巴洛克式建筑特点外观华丽,造型生动,装饰复杂,轮廓丰富,楼面都有精美的雕刻。楼顶的女儿墙,或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实体墙,或是整齐排列的立柱长廊,或是通心雕刻的联体,或是一个或十几个分布均匀的大的造型。楼顶檐头匀称伸缩大度、层次鲜明、造型精巧。所有的窗檐门檐都有雕刻,窗户造型有长方形、椭圆形、长条形的,有的在两窗之间用壁柱状时,格外庄重典雅。代表建筑教育书店。 3、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主要特点是,博采众长,模仿历史上的各种建筑风格,自由组合成各种式样,所以被称之为“集仿主义”。虽然它没有固定的风格,但是它并没有摆脱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响,特别是造型豪华、装饰精美的巴洛克建筑风格,成为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主体。代表建筑工人文化宫。 4、新艺术运动建筑特点是造型多采用弧线和曲线风格,摆线型大玻璃窗简洁明快。代表建筑马迭尔宾馆。 5、拜占庭式的特点是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度差异较小,其交点上为一大型圆穹顶。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献。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其堂基与罗马式建筑的一样,呈长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顶由一巨大圆形穹窿和前后各一个半圆形穹窿组合而成。代表建筑索菲亚教堂 6、新古典主义之希腊复兴式:新古典主义在檐口、栅花、线条等方面都是世界建筑精华的集大成者,在建筑比例上严格符合了人本的黄金比例,提倡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艺术装饰,在格式上与古典主义风格相仿,追求构图规则和经典而传统的建筑符号。东北烈士纪念馆。

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

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 哈尔滨是中国近代很有建筑特色的北方大城市。从1898年起,作为中东铁路的交汇枢纽和路局驻在地城市,就开始了城市建设和近代建筑活动。1905年开放为商埠起,各国移民纷纷涌入,先后有俄、日、法、美、德、英、意、比等19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在半个世纪中,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繁华的近代城市。 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起步较早、近代化水平较高、洋风十分浓厚的建筑。它包括一整套的公共建筑、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数量可观的宗教建筑和少量规模较大的早期工业建筑。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欧美的建筑创作中流行着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思潮。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建筑文化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新艺术运动,开始于比利时,进而传遍欧洲,甚至影响到美洲。 哈尔滨的近代欧式建筑也开始于19世纪末,而大规模的兴建则是进入20世纪以后,大约经过50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 哈尔滨位于松花江畔的一隅,这里恰是水陆交通的交汇点,所以沙俄殖民主义者选择在这里建城,抓住了地理环境的优势。 由于哈尔滨始终处于单一帝国主义控制之下,先是沙皇俄国,后是日本,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内没有相互之间的激烈争夺和势力冲突,所以城市发展比较有秩序,有统一的规划。在沙俄侵入之初——1906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就在其势力范围内进行较为科学的初期规划。当时中东铁路的势力范围不包括道外区,道外区的建设规划比道里区、南岗区要晚一些,也粗糙一些。 哈尔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远比欧美为迟,在建筑创作思潮上,也不完全同步,有的流行风格在欧美已经过时,或正在衰退,而在哈尔滨不仅在流行,甚至方兴未艾。哈尔滨是从20世纪开始突发兴建的城市,这个时期西方正流行着折衷主义建筑思潮,许多欧洲移民建筑师很自然地就把这种形式带进哈尔滨。在移民队伍中虽然俄国移民居绝对多数,但是其他国家移民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沙皇俄国当时在文化上只处于二流地位,历史上一直崇拜比较先进的法国文化。俄国有许多建筑师到法国留学,或者请法国建筑师去俄国设计,因而俄罗斯建筑一直受到法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哈尔滨的移民建筑师中也莫不如此,况且还有许多外籍建筑师在哈尔滨工作,这就形成了哈尔滨建筑艺术的丰富内容。在同一历史时期内,巴洛克、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现代建筑、中国古典、伊斯兰建筑等东西方各种建筑艺术流派,五花八门地相继出现,在哈尔滨琳琅满目,争奇斗艳,形成一个同台汇演的大联欢局面。 1898年沙俄殖民主义者怀着眷恋故土的心情,确定仿照俄国古都莫斯科的面貌建设哈尔滨。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建造教堂。1899年在全市最高点——南岗中心建成了东正教圣尼古拉大教堂。从此在哈尔滨开始树立了“东方莫斯科”的形象,而教堂长期曾为“东方莫斯科”的象征。 折衷主义19世纪盛行于欧美,当然也流传到哈尔滨。我们甚至可以说哈尔滨建筑就是折衷主义的产物。折衷主义建筑是博取众家之长汇集于一身而形成的建筑风格。但是,折衷主义并不是按比例的数学综合,它随着某种成分的多少仍然形成各具倾向性的特点,这就是哈尔滨建筑的特征,它既是折衷主义,又非千篇一律,构成了丰富而优美的城市风貌。尤其是新艺术运动,几乎是与欧洲同步

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

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 哈尔滨的这种建筑样式,是在1905年哈尔滨开埠后逐渐兴起的。它主要产生于世界的19世纪后20世纪初,而当时哈尔滨几乎是同步流行了这种建筑样式。新艺术风格在世界兴起的时间很短暂,但在哈尔滨,它却主宰了这个城市几十年,成为哈尔滨具有主打风格的建筑样本。为什么哈尔滨会迅速接受这一世界性样式?我们知道,1900年以前,俄国在艺术上一直处于世界二流国家地位,而从彼得大帝起,俄国就从各方面尊尚法国艺术,不断派大批的艺术家赴法国学习。也正因此,俄国建筑家为了摆脱原来的尴尬局面,从而把哈尔滨作为他们施展新才艺的一种舞台,进而极大地延长了新艺术在哈尔滨的流行时间。据说,世界上最后一座新艺术风格建筑就定格在哈尔滨(可提问,是哪一座?)它就是老“民娘久尔餐厅”(“民娘久尔”,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精美的艺术品),现在的哈尔滨摄影社。它竣工于1927年,比世界同步期整整推迟了10年。(打片) 新艺术风格建筑的基本特点是:崇尚简约、自然,建筑线条流畅,富有动感韵律,喜欢用植物藤蔓与花卷做装饰主题,有些局部开始运用金属构件,因此又被称作一种“摩登建筑”。请看它在哈尔滨的主要代表作:(打片) 老哈尔滨火车站

哈尔滨最美妙的建筑记忆之一。它的造型自由生动,富有着音乐般的旋律与感觉,主入口为一个椭圆型的上窗口造型,窗格有无数方格组成透视图案。正立面由四大装饰垛墩进行了分割,尤其中部的两大垛墩,对称并翘立,上面带有浅线纹的艺术处理,并同中间突起的钟表造型形成呼应,构成了极为动感并极富艺术效果的建筑画面。是哈尔滨新艺术思潮的最重要代表作,可惜1959年被拆除。(打片) 铁路总局大楼 又叫“大石头房子”(1904年建)。这座建筑现在看起来依然壮观气派。它采用的是当时圣·彼得堡建筑艺术竞赛时的获奖作品。完全用花岗岩石对缝衔接而成。尽管材质是石料的,但表现出却完全是新艺术的前卫风格。它体量宏伟,顶部柱间富有动感与韵意,后面有一个“工字型”大院,显现出一种极为大气的设计风范。这种石头房子的最终建筑意义,它是要表现生命的一种稳定感和永恒感。(打片) 黑龙江省博物馆 原为哈尔滨莫斯科商场(1906年建)。所谓“东方小巴黎”的称谓,与这栋法式新艺术建筑有着一种重要的视觉联系。它在尼古拉教堂的放射性广场的西端,建筑呈大弧线∪字造型,整个建筑由多个构筑体接连而成。其女儿墙自由舒展,窗口为夸张的设计图案,它站在这个美丽的广场,简直就犹如一个当然不让的尤

哈尔滨建筑风格分析

探寻:哈尔滨的灵魂——那些风格迥异的建筑 记得张抗抗说,城市的标识是树,那么,城市的灵魂大概就是那些见证着历史,见证着变迁的建筑了吧。他们总是静静伫立在城市之中,或沐浴在阳光里,或覆盖在大雪下。他们,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他们,融入我们的记忆中,他们,代表着城市的性格,像湘西小镇的古朴,像北京城的庄严,像香港的繁华,像西藏的壮观……而哈尔滨,在我的记忆中永远与那优美的穹顶,那曲折的回廊,那华丽的天花板,那凝重的大理石联系在一起。这里,一个静谧又亲切的地方…… 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多样又统一,就像这座城市本身,富有包容性,却又不失个性与细节。这里有拜占庭式建筑、阿拉伯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俄罗斯风格建筑、折衷主义建筑、文艺复兴式建筑、新艺术运动建筑……每一种都独具特色,为城市增添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氛围。 (一)拜占庭式建筑 圣索菲亚教堂

作为哈尔滨地标性建筑的圣索菲亚教堂就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圣索菲亚教堂建于1907年,是由沙俄侵略者为了稳定远离家乡士兵的军心而建造的东正教堂,经过1912和1996年的两次修整,现作为建筑博物馆,成了哈尔滨独具特色的一处景观,是市民和国内外游人欣赏建筑艺术和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圣索菲亚教堂具有浓厚的拜占庭风格,教堂是洋葱头式典型的俄罗斯建筑的屋面形式,整体造型中心突出,蓬顶以主穹顶为轴心,分布于主穹顶的前后左右四个帐篷大小不一,与主穹顶形成了主从结构。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 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教堂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

砖,色彩庄重统一,细部饰以欧式风格的雕塑与壁画,别具匠心。 圣索菲亚教堂总会给带人们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巨大的穹顶与蓝天相呼应,顶尖金色的十字架在阳光下格外夺目,成群的白鸽时而从教堂顶端展翅飞过,时而休憩在房顶屋檐上,为庄重的教堂增添生机与活力。 圣母守护教堂(中华东正教会哈尔滨教会) 圣母守护教堂始建于1922年,原为木结构大教堂。1930

哈尔滨十大著名建筑

哈尔滨十大历史著名建筑 1、精巧玲珑的木构建筑--圣·尼古拉教堂 随着俄国人的不断涌人,作为俄国国教的东正教也堂而皇之地在哈尔滨传播开来,各种东正教堂不断兴建,1898年7月,铁路所属第一座东正教堂在香坊率先建成。从这座简易教堂开始至奉世纪30年代,哈尔滨陆续建造了近30座东正教堂,而俗称喇嘛台的圣·尼古拉教堂是其中木构教堂的精品。 喇嘛台是哈尔滨最负盛名的东正教堂之一,它位于南岗中心广场(今博物馆广场)的正中央,原名圣·尼古拉教堂,亦称中央寺院。教堂的设计方案在俄国圣彼德堡完成,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故名"圣·尼古拉"。教堂于1899年10月13日举行奠基仪式,1900年春动工,7月间义和团围攻哈尔滨,工程暂停,至1900年12月竣工,历时11年。 建成后的教堂成为南岗区乃至全城的制高点和标志性建筑。南岗区是哈尔滨地势最高的区域,东西走向的大直街被老百姓称为"龙脊",而大直街与红军街相交成中心广场,位于广场中央的教堂无疑成为全城的景观控制点。继圣·尼古拉教堂之后,中心广场周围陆续修建了莫斯科商场(今黑龙江省博物馆)、秋林俱乐部(今秋林公司中山商场)、新哈尔滨旅馆(今国际饭店)等建筑,风格比较统一,与周围合成良好的广场空间。至此,中心广场及广场中心的教堂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中心。站在教堂的台基上,西侧有莫斯科商场红色穹顶的呼应;东侧与远处秋林商行银灰色的穹顶相对;而南侧则是与优美舒展的哈尔滨火车站遥遥相望。这座精致玲珑的八面体教堂,其尖尖的帐篷顶,小巧的"洋葱头"以及阳光下变幻迷离的光影是如此的迷人,在任何角度观赏建筑都会获得良好的景观。 由于教堂处于广场中央,要求考虑来自不同方向人流的视觉效果,因而建筑采用近似于希腊十字的八角形布局,东面凸出而为圣坛,西面为主人口,南北两侧均略凸成为次入口,平面布局简洁紧凑而合理。有时人们不禁怀疑,如此错落有致的丰富形体,其平面结构居然如此简单?事实上,这正是教堂的精彩之处。 这是一座典型的井干式木结构建筑,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间建筑色彩。以整齐的圆木水平叠砌成为墙体,墙体交叉之处,圆木相互咬合,这种连接的形式完全暴露,显示出清晰的结构特征,透出粗扩豪放的气质。主入口处有双向室外木楼梯,覆以双坡顶篷,中部交叉成焰心状尖拱,拱心饰以精致的木刻花饰楼梯,栏杆及栏板同样饰以精美的雕刻;主入口上层为耸起的钟楼,四面透空,覆盖陡峭的四坡顶,正中穿插坡度稍缓的双坡屋顶,下悬一口大钟,两侧各悬挂几口小钟。每当铿锵的钟声响起,袅袅余音一定会随着正脊耸立的三个小"洋葱头"屋顶飘向空中。这三个并排而立的"洋葱头"顶饱满圆润,形态优美。 建筑正中耸起向内收缩的八面体鼓座,南北两侧次要入口上方穿插以双坡屋顶,山花板饰以精致的雕刻。八面体鼓座之上是一段略有放开的过渡结构,在此之上耸立高高的帐篷顶。在帐篷顶基部呈十字形穿插四个焰心形尖拱,与主入口上方的尖拱相呼应。在帐篷顶的端部又接一个小"洋葱头"顶,使屋顶的形态更加丰满,同时也起到了统一和协调其他几个"洋葱头"的作用,使整个建筑造型完美匀称。 圣·尼古拉教堂精确的比例、错落的形体、精美的装饰以及优雅的造型,昭示出其神圣的特质。令人痛惜的是,这样一座堪称精

哈尔滨老建筑赏析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流动的史诗。 多民族的集居,多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哈尔滨美轮美奂的的建筑艺术。巴洛克、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现代建筑、中国古典、伊斯兰建筑等中西方各种建筑流派在哈尔滨竞相绽放、争奇斗艳。一条千米百年中央大街,就几近浓缩了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筑,被各地的旅游者成为“建筑艺术博物馆”也确不为过。 随着历史的研磨,一些建筑已不复存在,除了给世人留下遗憾,也警示后人要珍惜历史、保护历史、铭记历史。哈尔滨著名摄影家刘延年先生,身怀厚重的历史责任感,用广深的镜头记录下了哈尔滨的一大批知名保护建筑,并出版了《老街余韵》珍贵摄影邮册,希望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记录和保留历史,昭示后人。 笔者将刘延年先生摄影作品进行了翻拍呈现博友,愿与大家共飨建筑精品的大餐。每座建筑都标注了具体的方位,意在方便全国各地的旅游者来哈按图索骥、寻找芳踪。 透过镜头,我们仿佛又看到历史天空的漫天飞雪,耳边又回想起百年老街上的铜马车的蹄声。。。。。。 圣.索菲亚教堂(又名: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拜占庭式建筑风格,沙俄远东军随军教堂,1907年始建,1912年重建,1923年再建。位于道里区透笼街95号。 金安国际购物广场中的东北虎皮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原为犹太人奥昆大楼、协和银行。位于中央大街75号。 黑龙江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古典建筑风格,建于1914年,原为犹太商人斯契德尔斯基私邸,曾为哈尔滨特务机关所在地。位于南岗区颐园街3号。 哈尔滨铁路局文化宫,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建于1911年,1923年两次扩建,原为中东铁路俱乐部,后为苏联红军会馆。位于南岗区西大直街86号。 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仿巴洛克式建筑,1933年建,原为日满文化协会,曾做过哈尔滨教师俱乐部。位于南岗区一曼街247号。 省电力公司食堂,哥特复兴式特征的浪漫主义建筑,1919年建,原为基别洛—索科大楼,曾为意大利领事馆。位于南岗区63号。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巴洛克建筑风格,1935年落成,原为俄国东正教堂,现为天主教堂。位于南岗区士课街47号。 玛克威商厦,1920年建,原为小世界饭店,后为《哈尔滨新报》社,曾为道外区仁里派出所。位于道外区靖宇街168号。 中国东北教会哈尔滨教会,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建于1930年,原为圣母守护教堂(俗称乌克兰教堂)。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 黑龙江省工商联合会,文艺复兴建筑风格,1902年建,原为华俄道胜银行。位于南岗区红军街77号。 哈尔滨基督教会,带有北欧风格的德国哥特式建筑,1916年建,原为基督教德国路德教堂。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 哈尔滨铁路局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以巴洛克为主的折衷主义建筑,1924年始建,1925年8月竣工,原为南满铁路哈尔滨事务所,后为日本驻哈总领事馆。位于南岗区红军街108号。 哈尔滨市伊斯兰教会,阿拉伯建筑风格,始建于1908年,1935年建成,原为阿拉伯清真寺。位于道外区南十三道街54号。 教育书店,仿巴洛克式建筑,1918年建,原为日本松浦洋行、外文书店。位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