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课文重点知识梳理(全册)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课文重点知识梳理(全册)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课文重点知识梳理(全册)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每课重点知识梳理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1 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xìng”,“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的诗篇叫田园诗。)

2.理解诗句: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昼:白天。耘田:在田间锄草。绩麻:把麻搓成线。儿女:男女。当家: 忙着自己的事情。句意: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写出大人们的辛苦劳作)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童孙:孩子们。解:理解,懂得。供(gòng):从事。傍:靠近。阴:树荫。

诗句意思: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这句写出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

3.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题目中的“稚子”是(小孩子)的意思。“弄”动词,意思是(玩)。

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dàng)银钲(zhēng)。

2.晓:早晨。钲:一种打击乐器。诗句意思: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3.磬:一种打击乐器。穿林响:形容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听。

玻璃:不是指现在的玻璃,而是一种玉石。这里运用比喻的写法,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忽”字体会到(小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的情感变化。

诗句意思:敲出来的响声像打击乐器一样清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

4.这首诗主要写了冬日的早晨,小孩子从盆里取出冰来玩的情景,表现了小孩子天真可爱、活泼聪明的特点。

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 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2.陂(bēi):池岸。 (诗句意思:池塘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池塘里涨满了水。)

衔:口里含着。漪(yī):水中的波纹。诗句意思: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好像被山咬住了,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3.归去:回去。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腔:曲调。信口:随口。

诗句意思:放牛回来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用短笛随口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这首诗围绕“村晚”二字,描绘了一幅恬静闲适的乡村晚景图。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2 祖父的园子

1.读准字音

蚂蚱zhà啃kěn 过樱yīng 桃蚌bàng 壳割gē掉倭wō瓜逛guàng街毛嘟嘟dū明晃晃huǎng

2.会写词语

蝴蝶蚂蚱樱桃瞎闹铲地割掉承认拴着水瓢闲逛锄头榆树随意

阴凉溜平明晃晃圆滚滚毛嘟嘟蓝悠悠

3.《祖父的园子》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课文通过记叙作者在祖父的呵护下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课文可以分四部分来理解:(1)园子留下的印象 (2)在园子里“干活”、玩耍(3)园中的景物自由的(4)玩累了自由入睡。

4.祖父的园子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

(祖父的园子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色彩鲜艳、景物众多。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还有榆树,样样都有,明晃晃的。)

5.“我”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

(“我”在园子里跟着祖父学着干活,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但大部分时间是在瞎闹,还吃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玩、用瓢舀水扬水。表现出作者天真幼稚、顽皮可爱、自由自在、充满欢乐。)

6. 祖父的园子不仅是一个菜园、花园,还是作者童年的乐园,更重要的是一个充满了爱的乐园。这个园子在作者心中,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温馨,那样的难以忘怀。

7.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把蜜蜂比作小毛球,形象地写出了蜜蜂的形态。“胖乎乎,圆滚滚”生动表现作者对蜜蜂的喜爱和自己满心的快乐。)

8.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明晃晃”一词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从这个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园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9.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先呼叫”说明树大招风,只要一刮风,枝叶猛烈摇动发出呼呼声;“先冒烟”是雨点落在树叶上,雨珠成线就像冒烟那样。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榆树的高大。“一……就……”写阳光下的榆树叶子,闪光发亮,充满活力。 )

10.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这一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我”爱模仿祖父的行为。 )

11.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瞎闹、踢飞”表现出作者跟随祖父种菜,淘气十足、天真幼稚、顽皮可爱。)

12.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祖父拔下锄头杆,让“我”单拿着“头”铲地,表现祖父体谅我,不愿让“我”太劳累,表现他对“我”的疼爱。)

13.“我”在园子瞎闹、玩耍,祖父的三个“笑”:“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

(体会到祖父是一个和蔼可亲、慈祥、宽容,有耐心、对孙女充满爱的人。)

14.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因为在“我”的眼中,园子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健康漂亮的,一切事物都有情感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活力。)

15.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运用拟人、排比修辞,不仅写出园子里的花、鸟、虫是自由快乐的,是无拘无束的。园中的一切也都是自由的,其实处处表现了“我”的自由自在。)

16.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运用了反复的句式,让我们感受到园子里所有的景物都很自由快乐。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

17.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看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了,其实是作者把自己的自由快乐、无拘无束的心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面,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这也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寄情于物”。

3 月是故乡明

1.题目“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前一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者:季羡林。作者以“月是故乡明”做题目有什么好处?作者以诗句为题,使得文章富有诗

意及画面感,还点明了文章以“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望月思乡的情感。

2.开头“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开头段的作用是:开头简洁、自然。开篇点题,点明主旨:爱故乡。

3.结尾“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结尾段的作用是:“月是故乡明”照应题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无限怀念之情,还与开头相呼应,再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4.这篇课文回忆了作者童年记忆中的故乡月景和月下玩耍的趣事,以及离开故乡后在世界各地的经历以及看到的月亮,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5.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数星星、摇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乡,大苇坑边的月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作者对故乡小月亮的怀念,就是对故乡的怀念。

6.作者明明写故乡的月,为什么还要写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不多余。因为作者早年离家,童年趣事深刻在记忆中,不管走到哪里,都构成了他思乡的回忆内容,而这些趣事,都是在月下或跟月亮有关,因此不多余。)

7.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

(文中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月亮,起到对比和烘托的作用。突出了故乡月亮独一无二的美,展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8、字词读音

浩渺miǎo 篝gōu火萌méng动无垠yín 旖yǐ旎nǐ瑞ruì士

澄chéng澈chè万顷qǐng 巍峨é莱lái 蒙湖燕yān园点缀zhuì

9、词语解释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旖旎:柔和美好。

巍峨:山或建筑物的高大雄伟。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加美好。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

乐此不疲:不知疲倦,沉浸其中。碧波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离乡背井:离开家乡;到外地去。相映成趣:互相衬托,更有情趣。

美妙绝伦:非常美好,没有什么可以比得上的。

弱冠之年: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之年:五十岁花甲之年:六十岁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

4 梅花魂

1.《梅花魂》作者:陈慧瑛,“魂”的意思是品质、精神。“梅花魂”就是梅花崇高的品质、精神。梅花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花中四君子”,梅花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2.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这个开头有什么好处?

(运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梅花,再写想起外祖父,从而引出梅花与外祖父的联系。)

3.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教“我”读唐诗宋词时悄然落泪。②分外珍爱那幅墨梅图。③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④临别前送“我”墨梅图。⑤送“我”上船,并赠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与眷恋。五件事用小标题概括为①吟诗落泪②珍爱梅图③思国伤感④赠墨梅图⑤送梅花绢)

4.外祖父为什么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

(外祖父的目的是使“我”从小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也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5.外祖父在读这些唐诗宋词时为什么会潸然泪下?

(这些诗句字字写的都是乡思、乡愁,拨动了外祖父思乡的心弦。他由诗句想到自己,思乡之情不能自已,因而潸然泪下。)

6.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不甚在意”和“分外爱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间接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7.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从外祖父的神态、语言、动作中,我体会到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在外祖父的眼里,梅花是祖国的象征,值得他用全身心去爱,所以他对这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8.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作者把梅花与其他的花进行了对比,突出梅花不畏严寒、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尚品质。三个“最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赞美了梅花不怕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精神。)9.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这段话是外祖父对“我”的教诲,也是外祖父的内心表白,虽然自己漂泊海外,但他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也没有变,就像自己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作者借花喻人,赞美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有气节的人,例如:文天祥、江姐、杨靖宇、岳飞等) 10.外祖父为什么要将自己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

(①外祖父希望“我”像梅花一样,做个有气节的人;②它们代表着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诉说着他永远不变的思念。)

11.多少年过去,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这个结尾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结尾和课文开头相照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2.梅花魂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梅花的精神;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三是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

13.字词读音葬zàng身腮sāi边玷diàn污秉bǐng 性撩liáo 乱华侨qiáo 眷juàn 念凉飕飕sōu

14.词语解释冷艳:指花朵好看而高雅。幽芳:指香味清淡而芬芳。

骨气:刚强不屈的气概。折节:屈服。秉性:性格。眷恋:深切地留恋。

颇负盛名:就是名气很大。颇:很。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15.背诵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16.背诵段落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语文园地一

1.《祖父的园子》一文,作者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花开了,就像是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都是自由的” 这一段,就是把情感寄托在园子里的花、鸟、虫子身上,用含蓄的方式写出对祖父和园子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2.《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不仅仅是写月亮,而是借月亮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①读直抒胸臆的句子;②品味重点词句;③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

4.“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这句话写出了太阳光的强烈。)

5.“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这句话则写出了天气的炎热。)

6.仿写。教室里真静啊,静得空气像凝固了似的,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静得直听到每个人的气息声。

7.《游子吟》作者孟郊游子:离家远游的人。这里的游子指的是诗人。吟:诗歌体裁的一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中,作者回忆了一个极其平常的情景,描写了一位慈母为儿子缝制衣服的画面,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8.哪几句诗是描写儿子离家前母亲对儿子的关爱的?并说一说意思。(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意思: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给准备外出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不回来,就把衣服的针线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

9.哪一句诗写出了儿子的心声?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意思: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的爱心怎能报答的了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10.母亲用爱心养育我们,用智慧启迪我们,用美德陶冶我们,用真情沐浴我们,她们是多么可亲可敬啊!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不能辜负这伟大的母爱,用我们的真情回报她们。

5 草船借箭

一、生字读音

周瑜yú妒忌jì都督dū幔màn子翎líng 毛水寨zhài 擂léi鼓呐nà喊

弓弩nú丞chéng 相

二、会写词语

妒忌曹操都督惩罚擂鼓委托鲁肃水寨呐喊私自插满军事照办

预计紧急探听调度推却迟延军令状心甘情愿自有妙用神机妙算

三、词语解释

推却:拒绝,推辞。迟延:耽搁,拖延。疑惑:本课指心里不明白。

虚实: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妒忌: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军令状:接受军令后的保证书。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做事有预见性。

四、重点内容

1.“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这部小说写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书中塑造的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书中的许多故事,如“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空城计”“草船借箭”等广为流传。

2.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写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的情况是: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3.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目的是什么?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证据,日后好加害于他,因

此,周瑜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来陷害诸葛亮。这就写出了草船借箭的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来陷害诸葛亮。)

4.诸葛亮不揭穿周瑜的圈套,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诸葛亮顾全大局,为了维护蜀、吴联盟和战胜曹操的十万大军,所以不和周瑜计较;另一方面诸葛亮对于向曹操借箭的计划早就成竹在胸,所以他欣然地立下了周瑜想置他于死地的“军令状”,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5.诸葛亮造(借)箭前需要哪些准备?

(二十条船,每条船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的两边。)6.“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这段话可以看出鲁肃为人忠厚,守信用的人。

7.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什么要等到第三天四更?

(因为诸葛亮预料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天色微明,江面上会有浓浓的大雾,曹军看不清江面上的情况,也不敢轻举妄动的。)

8.诸葛亮为什么要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

(这是为了增大受箭面积。)

9.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这是为了虚张声势,让曹操出来放箭。)

10.诸葛亮为什么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还,省去掉头的时间。足见诸葛亮的过人智慧。)

11.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里的笑很有深意。他是在笑曹操,因为他太了解曹操了。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他是在笑鲁肃,笑他忠厚老实,不知底细,是宽厚友善的笑;他是在笑周瑜,笑周瑜计策落空,拿他无可奈何,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出了英雄本色。)

12.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周瑜哪些地方比不上诸葛亮?

(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他对借箭的计划准备充分、考虑周全、巧妙安排。①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②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③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小标题可以概括为“知天时、晓地利、识人心”)

(周瑜不如诸葛亮的地方有:周瑜的谋略不如诸葛亮,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周瑜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利用天文、地理的能力都不如诸

葛亮。所以周瑜长叹一声。)

13.课题中的“借”换成“取”“骗”“偷”行不行,为什么?

(从“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些地方看出,用“借”好,因为骗箭不需要用谢。用“借箭”更能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如果用“骗”,作者就不是赞美诸葛亮了。)

14.概括地说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

(1)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2)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3)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15.诸葛亮:有胆有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才智超群的人。

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人。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的人。

曹操:生性多疑、谨慎小心的人。

16.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和成语。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秘莫测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诸葛亮开口——尽是计谋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6 景阳冈

一、识记拼音

筷kuài子踉liàng跄qiàng 血泊pō请勿wù诡guǐ计恰qià好咆páo哮xiào 腰胯kuà铁锤chuí酥sū软霹pī雳lì抡lūn木棒簌sù地响蹿cuān下来

谋móu财害命

二、会写词语

饥渴恰好官府榜文谋财诡计拖着坠下胸膛泄气半截拳头喘气

酥软耻笑性命破烂但凡印信吓唬抡起半夜三更一饮而尽

三、词语解释

筛酒:倒酒。如何:为什么。

但凡:凡是。印信:印章。

榜文:官府的告示。哨棒:防身用的木棍。

岂不枉送:难道不是白白送掉?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四、重点内容

1.“景阳冈”这个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水浒传》是描写北宋末年山东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这部小说塑造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下,被迫在梁山泊聚义反抗的故事。

2.武松绰号“行者”因为排行第二,又名武二,山东清河县人,武松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

武大郎抚养长大。

3.课文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喝了酒之后趁着酒兴上了冈,遇见老虎并与之搏斗,最后杀死老虎并挨下冈来。根据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喝酒(1-4自然段);第二部分:上冈(5-7自然段);第三部分:打虎(8-12自然段);第四部分:下冈(13自然段)。

4.三碗不过冈的意思是这酒喝三碗就会醉,过不了前面的山冈。可武松前后喝了十八碗,说明他的性格多么豪爽又倔强。写武松喝酒为下文武松徒手打虎作铺垫的作用。

5.武松上冈之后,看见官府榜文,才相信有虎,但仍继续上冈。说明他喝了酒胆子大、倔强、好面子的特点。

6.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按,往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按、扑、蹿”写出了虎的迅猛,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这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7.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老虎很凶猛。

8.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把这几个“闪”字换成“躲”行吗?为什么?

不行,因为“躲”带有“躲避”的意思,“闪”即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准确地刻画了武松的机警敏捷和过人的胆识。

9.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只听见一声响,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

“抡”和“劈”这是武松打虎的动作,写出了武松的勇猛和英雄气概。“树连枝带叶打下来”说明了武松力气非常大。

10.武松放了手,去树边找那条打折的哨棒,只怕大虫不死,用棒子又打了一回,眼看那大虫气儿都没了,才丢开哨棒。老虎终于被武松打死了。这个细节描写突出武松的胆大心细,有勇有谋。

11.有人说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又有人说,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理由。

(赞成前者:武松性格豪放,打虎时有勇有谋,从容应对。赞成后者:武松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自以为是,好面子,太鲁莽,武器折断时情况十分惊险;在打死老虎之后,自己也没什么体力了。)

7 猴王出世

一、记住字音

芝zhī兰遂suì有迸bèng裂獐zhāng鹿泉涧jiàn 瞑míng目石窍qiào

石碣jié楷kǎi书镌juān刻顽劣liè猕mí猿yuán 抓耳挠náo 腮拖男挈qiè女二、词语意思

石窍:石头边隙。瞑目:闭上眼睛。

序齿:按年龄长幼来排列顺序。盖自:自从。

家当:指家产。造化:福气;运气。

石碣:石碑。灵通:有了灵气,通了人性。

遂:于是,就。镌:刻。

围圆:围一圈的长度。喜不自胜:欢喜得自己不能控制。

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抓耳挠腮: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计可施的样子。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又合乎理想。

三、内容要点

1.《猴王出世》本文选自我国古代杰出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书中讲述唐朝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七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2.《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他小时候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这对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影响。

3. 《猴王出世》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再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最后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4.石猴是怎么来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仙胞,一日迸裂,产一个石卵,因见风,化作了一个石猴。)课文原句是: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5.石猴是怎么成为美猴王的?(一天,群猴发现一个瀑布,有猴子说谁能进去找到源头且不伤身体,就拜谁为王,听到这句话,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结果发现里面是一个好地方,石猴很喜不自胜,连忙出来告诉其他猴子,又把其他猴子带进了水帘洞。群猴进洞,发现了此等好地方,都兴奋得不得了。这时,石猴提醒群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于是,群猴拱伏无违,称其“千岁大王”。这样就成了美猴王。从中可以看出石猴(聪明、机敏、爽朗、坦率,做事有计谋,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6.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运用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介绍了石

猴的生活,体现出石猴的自在、快活、友善、可爱。)

7.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这一句话写石猴入洞的情景,“瞑、蹲、纵、跳”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石猴的机智、灵巧、敏捷、勇敢的特点。

8.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从这里“跳、高叫道”的动作描写和“我进去!我进去!”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石猴自告奋勇地接受任务,突出了他无所畏惧、敢于冒险的精神。

9.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是:“人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办?”这句话,提醒大家要讲求信用。

10.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怎么理解“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这副对联。

(石猴出世在花果山,因“芝兰相衬”“天真地秀”“日精月华”而成为“福地”;石猴成王在水帘洞,洞内有“天造地设的家当”,真是“别有洞天”!)

8 红楼春趣

一、记住字音

宝钗chāi 丫鬟huán 忌讳huì晦huì气敞chǎng地李纨wán 咯gē噔

绞jiǎo断窗屉tì子袭xí姑娘姊zǐ妹

二、理解意思

窗屉子:窗户上的木框子。丫鬟:婢女,也作丫环。

送饭的:放风筝的一种附加物。小器:即小气,吝啬。

籰子:绕丝、纱、线等的工具。睃眼:睁大眼睛注视。

忌讳:因风俗习惯或个人原因而形成的禁忌。促狭:爱捉弄人;刁钻。

晦气:不吉利;倒霉。荒郊:荒凉的郊外。

三、课文要点

1.《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作者曹雪芹。喻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封建大家族由盛到衰的历程。本文选自第七十回《林黛玉进荣国府》。课文记述的是贾宝玉、林黛玉等在大观园内放风筝的故事。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先讲众人被飘来的风筝吸引,决定也来放风筝;接着讲众人各自取出风筝放起来,唯独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来;最后讲众人剪断线放晦气,风筝飞得无影无踪。

2.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吓了一跳。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既是比喻,又是夸张,风筝触竹发出巨大声响,必将引出丫鬟出门观看,引出下文放风筝。

3.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

反问句表达了肯定的意思,且语气更为强烈,表现了紫鹃直爽的性格特点。

4.探春道:“紫鹃也学小器了。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

从探春、黛玉的话,我们知道放风筝可以放晦气,捡拾掉落的风筝是忌讳。

5.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美人风筝来,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拨籰子的。

三个“也有”写出了众人放风筝前的准备工作。从中体会到她们听说要放风筝时的快乐心情。

6.宝玉道:“也罢。再把那个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说道:“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命叫放起来。

可以看出宝玉是一个性格随和,待人宽厚,易与相处的人。

7.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急的宝玉头上出汗,众人又笑。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通过对宝玉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突出了宝玉天真、顽皮、率直的性格特点。

8.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

这句话说明黛玉是个放风筝的高手,知道问题出在顶线不好。与下文“那一年不放几个子”相照应。

9.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

李纨的话交代了放风筝的目的——把病根儿带走,与上文“忌讳”“放晦气”相呼应。

10.那风筝飘飘飖飖,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飘飘飖飖”写出了风筝在天空随风风飘荡的样子;“一时”“展眼”“再展眼”突出了风筝随风而去后,在天空飞行的速度很快。风筝被铰断了线,随风而去,越飞越高。开始,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后来,风筝迅速飞去,人们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最后,风筝在天空中消失。

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作者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异常欢快的心情。

11.众人皆仰面睃眼说:“有趣,有趣。”与题目《红楼春趣》呼应,点明主题。

12.《红楼春趣》中的春趣表现在哪里?

(1)黛玉提议放风筝,小丫头们急忙七手八脚地去拿风筝,准备放风筝的工具。

(2)众人都拿自己的风筝来放,独有宝玉的风筝飞到房子那么高便落下来了,急得他头上出汗,众人都笑他。

(3)风劲过来时,黛玉接过风筝来放,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却不舍得放走风筝。李纨劝她说放风筝也是放晦气。于是紫鹃绞断风筝线,也放走了晦气。

(4)三个风筝绞在一起,众人一齐收线,结果风筝线断,飘飘飖飖飞去,热闹非凡,十分有趣。

13.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哪一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示例:我印象最深的是宝玉。在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宝玉顽皮、欢乐,一点也没有公子哥儿的架子。把自己的风筝剪断放飞,与黛玉的风筝作伴儿,从中也可以看出宝玉心思细腻。

示例:我对黛玉的印象深刻。黛玉聪明、细心、娇弱、多愁善感。从宝玉风筝放不起来时,黛玉安抚宝玉,帮他找出风筝飞不高的原因,可以看出她聪明、细心。

示例:我对紫鹃的印象深刻。她性格直爽,不因是黛玉丫鬟而自卑,关心爱护黛玉。听到黛玉说不忍放飞风筝,便帮她铰断线放飞。放风筝时她把风筝放起来后再交给黛玉,还不忘说要风筝把黛玉的病根儿一块带去,足见她对黛玉的关心和爱护。

语文园地二

鸟鸣涧 [唐] 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9 古诗三首

1.《从军行》作者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以边塞诗最著名,“七绝圣手”之誉。(七绝就是四句话,每句七个字)。从军就是参军的意思,标题中加上“歌”“引”“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朗读节奏: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理解诗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写到的景物有:“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这里的“青海”是指青海湖;雪山是指祁qi连山;孤城指现在的陕西延安,玉门关:古代通往西北的边塞关口,在甘肃省。这两句诗的意思: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乌云使大雪山都变暗了,从这座孤城可以远远望见玉门关。“孤”可以体现边塞地区的开阔荒凉,可以体会到戍边将士的孤立无援,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百战:说明战争次数多。金甲:金属制作的盔甲。“穿金甲”的“穿”是磨破的意思,说明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征人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破楼兰就不回来。这两句诗可以看出战士们一颗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决心。

5.《从军行》是一首边塞诗,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写出了边关的艰苦环境及戍边将士的生活,歌颂了戍边将士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报国情怀。

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将晓:天快要亮了。篱门:篱笆的门。迎凉:迎

着凉风。感:感想、感慨。诗题的意思:秋天的后半夜,天快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7.历史背景: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黜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廷能够尽快地收复中原,实现祖国的统一。

8.朗读节奏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9.理解诗意: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三万里河”指的是黄河。三万里不是真实的数字,而是突出了黄河的长。五千仞岳指的是华山。五千仞说明了华山高。上摩天:迫近天、碰到天的意思。诗意:漫长的黄河向东流入大海,巍峨的华山直上云天。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两句诗让我们感受到了奇伟壮丽的山河,也感受到祖国的美丽。10.然而,如此大好河山却沦于敌手,“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宋朝百姓。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暴政。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从“泪尽”体会到诗人的悲伤。

1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先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1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历史背景: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史称“安史之乱”。763年,“安史之乱”结束。流落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消息,想到终于可以返回日思夜想的家乡,不禁满怀欣喜。于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1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闻”听说的意思。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诗意:忽然间,从剑门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1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妻子:指妻子和孩子。却看:再看。漫卷:指胡乱卷起。诗意: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的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1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歌:指放声歌唱。纵酒:指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诗意: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应当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1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巴峡:指在嘉陵江上游,是返乡的出发之地。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是返乡的必经之地。襄阳:在现在的湖南省,是诗人的原籍。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杜甫有田园在这里。诗意: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障,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径直奔向洛阳。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在这里诗人却只用四个动词,表现了诗人渴望回到故乡的喜悦和归心似箭的心情。

17.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诗中喜欲狂个词这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

1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诗人的第一首快诗,写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累赘,相反尽情抒发了失地被收复之后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对民深沉炽热地爱!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历史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兵入侵朝鲜,并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对此,中共中央作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此后,全国人民以实际行动热情地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就在这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有一名平凡的中国志愿军,也是一名不平凡的中国志愿军,因为他是我们国家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最心爱的长子,名叫毛岸英,不幸的是,他在这场战争中光荣地牺牲了。

生字读音:彭péng德怀拟nǐ定奔赴fù特殊shū踌chóu躇chú黯àn然马革gé

计谋móu

词语积累:毛泽东彭德怀高瑞欣拟定锻炼眷恋奔赴签字慰问繁忙下意识搞特殊情不自禁不由自主若有所思

词语意思:倾注:集中到一个目标上。眷恋:深切地留恋。

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黯然: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句子理解: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这是对主席的动作描写,已经热了几次的饭菜,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虽然那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没有泪流满面,可是痛苦已将他的心狠狠吞噬,他用无声的肢体语言传递着那份心似刀割般的痛,这深刻揭示了主席失去爱子无比悲痛的心情。

2.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这里写的是毛主席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中反映出了岸英从小颠沛流离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长时间。主席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前几次一样,平平安安地回到自己的身边! 反问句的运用,突出表现了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完全褪去了伟人光环的父亲的形象。

3.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喃喃”指主席心里难受,不停地小声地自言自语。这是对主席的细节描写,真实地刻画了主席内心的极度悲痛,表达主席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4.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是主席的神态描写,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对主席来说诗歌非常艰难的抉择,“强忍”“眷恋”写出了主席两难选择时的矛盾和无限哀伤。

5.“就让我见见遗体吧!”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父子情深在这简单的一句话中袒露无遗。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孩子相见,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6.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放在上面。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有常人的情怀,超人的胸怀。

7.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记录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还可以听到这位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老年丧子谁不哀痛!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变得苍白无力,以这句话收笔,留给我们深深的震撼: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8.“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裹起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既然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9.全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文章就抓住了毛主席得知丧子后的心情和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崇高的精神境界,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11 军神

一、生字读音:沃wò克土匪fěi 绷bēng带由衷zhōng 晕yūn 过去堪kān称

一声不吭kēng

二、会写词语:重庆诊所沃克年龄土匪绷带施行崭新由衷慈祥荣幸熟练惊疑清醒颤抖脸色苍白汗如雨下麻醉剂一针见血一声不吭肃然起敬

三、词语解释:勉强:能力不够,还尽力做。堪称:可以称作;称得上。

荣幸:光荣而幸运。由衷:出于本心。

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沉着镇静。一针见血:比喻能切中要害。

肃然起敬:形容由于受到感动而产生的恭敬和钦佩。

四、知识要点:

1.东汉末年,名将关云长(关羽)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我们学的课文“军神”是指刘伯承。刘伯承,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第一位总参谋长。曾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任中共中央军事副主席。

2.《军神》这篇课文讲了刘伯承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医生要给他做手术,他怕打麻药伤害脑神经,就没有打麻药,忍受着疼痛割除了眼球,沃克医生夸他为军神。课文是按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顺序记叙的。

3.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医生沃克端坐在桌后。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这是对沃克医生的神态描写,面对眼前的病人“头也不抬、冷冷地”表明他对病人很冷漠,表现了他孤高自傲的性格。

4.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打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他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这段话是对沃克医生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写沃克医生愣住了是因为他打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后发现病人受的伤太严重了。他看到病人受了这么重的伤,还如此从容镇定,所以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

5. “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沃克医生的话表明他对眼前的病人有了新的认识。“一针见血”表现沃克医生态度果断,衬托了年轻人的镇定。

6.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微微一笑”这是对病人的神态描写,表现了病人具有超凡的意志,在伤势如此严重的情况下,竟然还能够露出微笑。

7.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了,他吩咐护士:“准备手术。”沃克医生的目光变得柔和了,与先前冷淡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因为面前的年轻军人在伤势严重的情况下,表现得从容镇定,具有顽强的意志。他从内心钦佩这样的军人,所以在神态上也有相应的变化。

8.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平静”表现出病人的态度非常冷静,他向沃克医生说明拒绝使用麻药的原因。为了有一个清醒的大脑,为了以后能够指挥打仗,所以刘伯承毫不犹豫地拒绝使用麻醉剂。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位伟大的、意志坚定的军人形象,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甘愿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他的这种行为让人动容。

9.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儿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这次愣住是因为刘伯承要求做眼球摘除手术时不打麻醉剂,口吃是因为他太震惊了。这种手术的痛苦,绝非常人所能忍受,而病人竟然拒绝使用麻醉剂,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侧面衬托出病人的顽强意志和从容镇定的心态。10.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这段话体会到沃克医生做手术的时候很紧张。他担心病人做手术的时候,无法忍受那钻心的疼痛而晕过去。病人晕了,医生

的手术就无法进行,只能宣布手术

失败。沃克医生因心生敬意很想救这个病人,不想让手术失败。

11.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抓住”“暴起”“汗如雨水” “使劲”“抓破”这些细节描写,形象突出了病人在手术过程中所遭受的巨大痛苦,但是他却强忍和坚持了下来,表现了病人具有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和非凡的毅力。

12.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脸色苍白”表现病人身体极度虚弱。“勉力一笑”表现了年轻人手术后还能谈笑自如,反映出他的勇敢坚强和顽强意志。13.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这是对沃克医生的语言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年轻人比作“会说话的钢板”,直接表达沃克医生对年轻人的敬佩和赞

美之情,点明文章的中心。

14.为什么沃克医生称赞他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还堪称“军神”?在医院做开刀手术不使用麻醉剂,病人要忍受巨大的痛苦,但刘伯承不仅忍受痛苦,还在数着手术的刀数。这种情况让做手术的医生惊呆了,说他是真真正的男子汉,是因为他在手术中能忍受一切艰苦,具有不怕一切的无大畏的精神;说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因为他表现出来的意志跟钢板一样坚强,自我克制的毅力是超人的。“你堪称军神!”这是对刘伯承将军在做手术时表现出来的精神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因为刘伯承在重伤之后不仅从容镇定,而且在做手术时拒绝使用麻药,手术中一声不吭,承受难以忍受的疼;遭受剧痛的折磨,却能清楚地数出刀数,手术后还谈笑自如,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与顽强的意志,所以沃克医生称他为“军神”。

15.课文中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来写沃克医生?课文中用大量笔墨描写沃克医生语言、神态、动作,以此来衬托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品质。

16.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让人敬佩。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向他学习,磨炼自己的意志,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12 清贫

生字字音:筹chóu集矜jīn持被俘fú金镯zhuó裤裆dāng 威吓hè汗褂guà

企qǐ望彼bǐ此山坞wù

词语解释:奢侈:花费钱财过多,享受过分。热望:热切的希望。企望:希望。

激怒:因受刺激而发怒。猜疑:起疑心;对人对事不放心。

威吓:用威势来吓唬。矜持不苟:庄重谨严,毫不马虎。

舍己为公:为了公共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

内容要点:

1.咏竹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这首诗是方志敏写的,方志敏就像这竹子一样,是一个真正昂首挺立的共产党人。《清贫》主要人物就是方志敏。

2.课文记叙了方志敏一生清贫,在被捕当天,敌人在他的身上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的事。是按

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

3.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长期”“一向”说明方志敏清贫朴素的生活是经常性的,已经成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

4.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都用之于革命事业的。这句话表现了方志敏面对金钱,毫无私心,数百万的款项一点一滴都用于革命事业,体现了方志敏甘于贫穷的伟大人格。

5.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开篇点题,说明矜持不苟,舍己为人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美德。

6.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

这是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联系全文,这件趣事指的是自己被俘后被国民党兵搜身的事,作者把它当作趣事来谈,可以看出他被捕时毫不畏惧,表现了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清贫廉政的高尚情操,恰恰也是对敌人强烈的讽刺和蔑视。

7.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摸”“捏”等动作表现了国方兵士的贪婪。

8.他们于是被激怒起来,猜疑我是把钱藏在那里,不肯拿出来。

“激怒”这个词刻画出了国方兵士没有达到目的时的丑恶的嘴脸。

9.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着我,威吓地吼道:“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拿着”“拉出”“拉开”“做出”“盯着”“吼道”等动作描写,“凶恶”“威吓”等神态描写体现了国方士兵的凶恶。

10.“哼!你不要作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微笑着”“淡淡地”表现了方志敏面对敌人的从容镇定。

11.“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向他们解释。“不是为着发财” 与国民党当官的形成很鲜明的对比。

12.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就同声命令地说:“走吧!”

兵士搜不到东西,很是失望。“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衬托出方志敏同志的清廉。

13.整个搜身过程中,国民党士兵的心态发什么了怎样的变化?

热望(想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金镯金戒指)——企望(有新的发现)——失望(抢夺表和水笔)这种情绪变化表明了国民党兵士贪婪和爱财的本性。同时从侧面印证了方志敏清贫的人生信念和矜持不苟的革命情操。

14.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进一步说明方志敏的清贫,表现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讽刺了国民党士兵的贪婪无耻。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5.“清贫”,是不追求物质享受;“洁白”,是心地纯洁,一心为公;“朴素”,是生活节俭。这句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共产党员追求清贫的品格的宣言。这句话指出清贫这一品格的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