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理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理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理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点

一、 实数

复习要求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 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2.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 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3.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会用科学记 数法表示有理数.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有理数的近 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4.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平方根、 立方根.

5.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 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

6.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 点一一对应,了解在有理数范围内的一些概念、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

7.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会比较实数的大小.

复习重点

1.有理数的运算.在复习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时,还应加强对有理数的有关概念的复习, 在概念的复习上注意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 (1)强化数轴的功能,一方面,有理数可以用数帛:存在相等和不等两种数量关系.

(2)发挥数轴的直观作用,从形的角度很好的理解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

(3)从数的角度理解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等概念.

2.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复习时,注意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理解乘方与开方是互为逆运算的实质是:已知和未知的相互转换.即乘方运算是知 道底数和指数求幂的运算,当知道幂和指数求底数时就是开方运算.

(2)把握求一个数的方根的方法,即把这个数写成乘方的形式,其中底数就是这个数的 方根.

3.几种形式的代数式表示的数的非负性..

(1) n a 2 (n 为正整数)具有非负性,即 n a 2 ≥0(n 为正整数).特别的,当 n=1 时, n a 2 =a 2

即完全平方具有非负性. (2) a (a 为实数)具有非负性,即) a ≥0(n 为实数). (3)如( a ≥o)具有非负性,即知 a >0(o≥o).

二、 代数式

复习要求

1.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单项式的系数、 次数,多项式的项、次数等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在理解同类项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掌握添括号的法则,能正 确

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与添括号.做到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 整

式的加减运算.

3.掌握正整数幂的乘除运算性质,能用代数式和文字语言正确地表达这些性质,并能 运

用它们熟练地进行运算.掌握单项式乘(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乘(或除以)单项式、多项式 乘多项式的法则,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运算.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 公式)进行乘法运算.

4.会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较简单的混合运算,并能灵活地运用运算律 与乘

法公式简化运算.

5.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并感受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掌握什么是公因 式,掌握提公因式(字母的指数是数字)和运用公式法(直接运用公式不超过两次)这两种分 解因式的基本方法,了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多项式的因式 分解.

6.能从描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中,抽象出分式的概念,体会分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 量关系的一类代数式.

7.了解最简公分母的概念,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的约分和通分法则,并能熟 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

8.掌握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分式运算. .

9.能够熟练地运用整数指数幂的性质进行计算,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任意一个数.

10.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方程中 的化归思想.

1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的理由.

12.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13.理解并掌握下列结论:

(1) a (a>0)是非负数;(2)( a ) 2 =a(a≥o);(3) a a = 2 (a≥o).

14.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15.了解代数式的概念,进一步体会代数式在表示数量关系方面的作用.

复习重点

1.整式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添括号法 则、整式的四则运算、乘法公式以及因式分解.复习时应注意:

(1)加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如整式、同类项等概念,应试时一定要仔细审题,抓住关 键.

(2)加强练习,提高计算能力,熟练地掌握运算法则,注意运算顺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前提.

2.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这类题目一般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出现;

(2)与其他知识的综合运用,比如利用因式分解解决一类式的化简、求值等,这类题目 难度不大.复习时应注意:

①因式分解首先要考虑有无公因式可提取,若提公因式后,能继续分解的要一直分解到 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②因式分解的综合性题目有一定的难度,要求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高.比

如:将多项式变形后因式分解等;

③因式分解的步骤可简单地归纳为

(P+q、)x+pq型式子的因式分解).

3.分式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分式的基本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运算及有关分式 的应用.复习时应注意:

(1)掌握分式的基本概念,弄清“分式有意义”、“分式无意义”、“分式值为零”及 “分式值

大于零(或小于零)”的含义,特别注意,分式的值等于零,必须是在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 时才成立;

(2)熟练掌握分式的加、减、乘、除和乘方的运算法则,在计算的技巧上要加强练习, 力争做到快速、准确;

(3)有关分式的应用,既要熟悉背景材料,又要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做题时一定 要进行多角度的比较、联系,达到灵活应用. .

4.二次根式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复习时应注意:

(1)要深入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能探究二次根式成立的惫件及二次根式被开方数所含 字母的取值范围;

(2)要加强对二次根式化简和运算的练习,探索灵活、简捷的解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 力和运算能力.

三、 方程与不等式

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掌握等式的性质,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熟悉解一元 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方法, 熟悉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中的基 本步骤. ‘

2.二元一次方程组.

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相关概念,能设两个未知数并列方程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两种 相关的等量关系;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目标,体会“消元”思想,掌握解二兀一次 方

程组的代入法和加减法,能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具体形式选择适当的解法;进一步认识利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

力.

3.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相关概念,能够列出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问题中的不等关 系;掌握不等式的 T 性,质-,熟悉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 法,并

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了解不等式组及其相关概念,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 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会利用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一元二次方程.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抓住“降次’’这一基本策略,掌握配方法、公式法 和因

式分解法等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会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一元二次方程 的数学模型作用,进一步提高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方程这种重要数学工具的基本能力· (一)方程和不等式的基本概念

1.方程.(1)等式和方程;(2)方程的解;(3)解方程

2.等式性质.性质 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

等式;

性质 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 O)

3.不等式.(1)不等式;(2)不等式的解集;(3)解不等式·

4.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 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

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性质 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性质 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二)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 . 。

1.方程的解法. ‘

(1)一元一次方程.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总可以通过变形化为:一=6(o≠o)的形式. 元一次方程有唯一解z=鲁("to).

(2)一元二次方程.任何关于 z 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成:一 2+h+c=o(。≠o)的形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以下几种.

①直接开平方法:这种方法用于解不含

当詈≤o 时,则 x=‘√一詈;当詈>o时,则方程无实根·

②配方法:通过配方,将方程 ax2+bx+c=0(n≠O)化为(z+m)2=n的形式,然后借助

直接开平方法解决.

注意:当配方后式子(x+m)2;n 中,rt<0 时,方程无解.

③公式法:用配方法可以得到 ax2+bx+c=o(o≠o)的求根公式是

z:—生掣丝(b24ac,>O),.

④因式分解法:若方程一 2+h+c=o 能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则令每一个因式

,转化为两个一次方程,然后解两个一无一次方程,即可求得原 为零,使得原方程“降次”

方程

的根.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二吐号;÷二二堑(62—4ac >10)中,令△=b2—4ac,A 就是根的判别式.

当△>O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 A=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

(3)分式方程: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是:①去分母;②解所得的整式方程;③验根:将所得的根代人 到

原方程的公分母中去,若使公分母的值为零就是增根,应该舍去-

若方程是特殊类型的分式方程,可用“换元法”来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由几个一次方程组成并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 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有代人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2,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一次不等式:任何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可以通过变形化为:ax>6(。≠o)的形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当n>0 时,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x>号;当。<0 时,原不等式的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儿个含有相同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

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 等式组时,可以把每个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这样它们的公共部分便能较容易地 得出来了. 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有如下四种情况:

(三)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在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关键是根据题目所给条件,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 系,再列一个或几个等式(即方程或方程组).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审题.就是弄清题意,弄清问题中有哪几种量,其中哪儿个量是已知的,哪几个量 是未

知的,它们彼此之间遵循哪些数量关系.

2.设元.选择一个或几个未知数,用字母来表示.根据题中给出的数量关系,用所设 未知

数盼代数式表示其他的未知量.设未知数的方法有三种:直接设未知数、间接设未知数、设 辅

助未知数.究竟设什么未知数,要因题而异,酌情处理.未知数设出后,可以看成已知数, 参与

分析和计算.此外,设未知数时还应注明单位.

3.列方程(方程组).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包括已知量,已经假设的未知量及数量关系), 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或方程组. 。

4.解方程或方程组.

5-检验和答话.检验所得的解是否合理,并注意问题的实际意义,然后作答.

四、 函数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正确地画出直角坐标系;理解平面内点的坐标的

意义,会根据坐标确定点和由点求得坐标.

2.理解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对只含一个自变量的比较简单的整式、 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解析式,会确定它们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求它们的函数值. 3,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会用描点法画出甬数的图象.

4.理解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题设或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用待定系 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会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并对照图象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 5.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会画出反比 例甬数的图象,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特别是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

6.理解二次函数和抛物线的有关概念,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会用配方法和

公式确定抛物线的对称轴和顶点, 会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 次函数的解析式,掌握形状相同的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平移规律·

7.进一步理解常量、变量、函数的意义,体会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和有规律 变

化着的.会发现、提出函数的实例,能从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并运用所学 的

知识解决相荚问题,自觉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

8.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具有一定的数形对照、数形转换的能力·

I.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四个象限、两条坐标轴.

(2)点的坐标的建立,坐标平面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

(3)点的坐标在各象限内及坐标轴上的符号. 、

(4)对称点的坐标规律.

(5)距离:坐标平面上的点到 z轴的距离、到 Y轴的距离、到原点的距离

2.函数.

(1)函数的定义:常量、变量、自变量、函数值.

(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使解析式有意义,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3.几个重要函数. ‘

(1)一次函数. .

定义:函数 Y=h+b(、k、b 是常数,且 k#-O).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全体实数., 、

图象:与两条坐标轴都相交的一条直线.与 x轴的交点为(0,b).

性质:当 k>0 时,y 随 z 的增大而增大;

当 k<0时,Y 随*的增大而减小

当 b=o时,为正比例函数Y=h

(2)反比例函数.

定义:函数 y=专(^为常数,且%≠o)·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x≠o.

图象:与两条坐标都不相交的双曲线.是以坐标原点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是以 直

线 Y=±x 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性质:当%>0 时,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在一、三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Y 随 x 的增大而 五、锐角三角函数

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应用sin A、cosA、tan A表示直角三角: 比;熟记30。、45。、60。的三角函数值,并会由一个特殊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这个角· 2. 能够正确地使用计算器, 由已知锐角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 由已知三角函i 应的锐角. 3.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的关系、角与角的关系和边与角的关系,会运斥直角三角 形两锐角互余以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并会运用解直角三角形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解直角三角形中要善于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另外,直角三角形的勾雕 之问的关 系式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先戛根据题意画出图^ 和理解题意,通过 建立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使问题得以解决·

5.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压, 角三 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 体会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的理论i 感受由实际问题 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解决数学问题,再将数学问题的答案回到 这种:“实践——理论— —实践”的认识过程. 直角三角形边角的关系.拿实际图形解直角三角形或化为解直角三 角形的有关问题.用仰角、俯角、坡度、方位角等有关知识解直角王角形应用

六、相交线与平行线

1.垂线的概念.

2.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3.了解命题的概念,能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理解本章学过的关于描述图形形状

和位置的关系的语句,会用这些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会根据描述的语句画出图形;能结合 一些具体内容进行说理,初步养成言之有理的习惯.

4.能初步应用本章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 何图形的意义;在观察、操作、想象、说理、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形成积极 参与数学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兴趣.

(3)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4)连接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5.角.

(1)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

是角的两条边.角也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

(2)把一个周角 360等分,每一份就是 1度的角,把 1 度的角 60 等分,每一份就是1 分的 角,把 1 分的角 60 等分,每一份就是 1秒的角·

(3)1 周角:2 平角=4 直角=360。,1。=60’,l’=60?

(4)平角的一半叫做直角. 小于直角的角叫做锐角. 大于直角而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

(5)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6)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7)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平角,就说这阿个角互为补角·

(8)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

七、三角形

1 了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顶点、边、内角、外角、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了解三角形的 稳定性.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2.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三个角之间的关系,会按边或角将三角形分类

3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的性质,并能用于计算或证明.

4.探索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5.,解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6.了解等腰 j 角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角形的条件,了解等边 三角形的概念,并探索其性质.

7.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的条件.

8.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角之间的关系.全等三角形的 性质及判定方法.角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三角形的相似,相似的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

八、四边形

1.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概念、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特别 是梯形添加辅助线的常用方法.

2.会计算特殊四边形的面积,能根据图形的条件等分四边形的面积-

3.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性质的推导和应用

4.能运用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进行镶嵌.

5 深刻理解特殊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6.会画出四边形全等变换后的图形,会结合相关的知识解题.

7. 结合几何中的其他知识解答一些有探索性、 开放性的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且平行;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对称性: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矩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3.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4·对称性: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三)、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菱形被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4)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长的积的一半:

s 菱=争 6(n、6 分别为对角线长).

3.判定:(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对称性: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正方形定义、性质及判定. ‘

(四)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性质:(1)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4)正方形的对角线与边的夹角是 45。;

(5)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这个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3.判定:

(1)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再判定出有一组邻边相等;

(2)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再判定出有一个角是直角.

4.对称性: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 五) 、梯形的定义、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判定.

1.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 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3.等腰梯形的判定: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

梯形;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4.对称性: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六)、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 梯形的两底并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七)、线段的重心是线段的中点;平行四边形的重心是两对角线的交点;三角形的重心是 三条中线的交点. .

(八)、依次连接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叫中点四边形

九、圆

(1)掌握垂径定理及鼢圆心角、弧、弦之间的瓶圆周角定理及

(2)了解圆的轴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及推论;圆心角、弧、弦 zIHJ 明天示;圆 J 日用疋 其推论,并会运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计算·

(3)了解分情况证明数学命题的思想和方法·

2.直线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会过一点作圆的切 线;

长定理,并会运用它们进行论证和计算.

(3)了解三角形的内心,会用尺规作三角形的内切圆.

了解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概念,会用直线到圆心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大小关要塑亭 亭譬和圆的位置关系, 并能根据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判定真线到圆心的距离与圆晶军径的大 小关系. 解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概念.会用圆心距与两圆半径的数量关系判断两圆的 位置关系. (6)了解反证法. ,

3.正多边形和圆.有关概念,会将正多边形的边长、半径、边心距、内角和中心角的有 关计算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

(2)会计算正多边形的半径、边长、边心距和面积.

(3)会画出正三、四、五、六、八边形. ’

(1)理解并会运用圆周长和弧长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了解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全面积.

1.圆及冥性质.

(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个圆 L.

(3)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4)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5)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6)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7)在同圆或等圆中,两条弧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8)在同圆或等圆中,两条弦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弧也相等.

(9)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

(10)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设圆的半径为 r,点到圆心的距离为正

⑧点在圆外§d>r·

(2)不在同一直线 E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3)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做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接

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4)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设圆的半径为 r,直线的距离为 d.

①直线和圆相交铮 d

②直线和圆相切§d=r;

③直线和圆相离营 d>n

(5)切线的判定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6)切线的性质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切点;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过圆心-

(7)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跃相等,这的连线平分两 条切线的夹角.

(8)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9)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没两圆的半径分别为 r。和 r:(r.

①两圆内含甘 d

②两圆内切§d=r2 一 r。;

③两圆相交甘 r2一 r1

③两圆外切§d=r2+-;

⑤两圆外离§d>r2+ri.

3.正多边形和圆.

(1)各边相等,各角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

(2)设正。边形的中。C,gq、半径、边长、边一 L,IN、周长、面积分别是

5.反证法.

反证法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证明方法不同,它不是直接从命题的已知得出结论,而是假设 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由此经过推理得出矛盾,由矛盾断定所作假设不正确,从而得到原命题 成立.这种方法叫做反证法.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一般有下面三个步骤:

(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2)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

(3)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十、视图与投影

1.认识常见儿何体的基本特性,并能对立体图形、平面图形进行正确的识别和简瞥的分 2.了解投影、中心投影、平行投影和正投影,平面图形平行于投影面时它的正投影的性 3.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初步体会 不同方向观察嗣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简 组合体的 t视图.会根据简单物体的三视图描述物体的形状,计算其展开图的面积.

4-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备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形成多姿多彩的 图形世界.

5 了解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两点间线段最短的事实.角、补角及等角的余角相等、 等角的补角相等.

6·在现实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等简单图形,并能用线、角,会进行线段或角 的比较, 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 能估计一个角的简单换算, 能通过折纸作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十一、图形与变换

1.变换.

(1)理解平移、轴对称、旋转、位似变换的基本性质,能够按要求作出变换后的图形·

(2)能够灵活运用这四种变换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3)掌握这四种变换与坐标的关系,并能够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这些变换

2.等腰三角形.

(1)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2)掌握等腰三角形以及等边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定.

(3)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其逆定理

3.相似.

(1)了解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

(2)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有关性质.

(3)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定.

(4)能够灵活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以及相似平移、轴对称、旋转、位似变换的性质. 直角坐标系中以上四种变换的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有关性质以及判定.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其逆定理.

含 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相似多边形的有关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计算以及生 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轴对称、中心对称. ’

(1)了解轴对称、中心对称的性质.

(2)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十二、统计与概率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

2.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

3.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4.认识条形图、折线网、扇形图,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会画扇形图,会用扇形图描述数 据.

5.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频数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

6.能够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会列频数分布表,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

折线图.

7.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8.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9.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能用计算 器

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讣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

10.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 用样

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11. 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体

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

1.条形图是使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短来表示数据变动的统计图.条形图可以横

置或纵置,纵置时也称柱形图.绘制时,如果将各类别(或组别)放狂横轴,则用条形的高度 表

示频数;如果将各类别(或组别)放在纵轴,则用条形的长短表示频数.

2.扇形图也称圆形图或饼图,是用圆及圆内扇形的面积来表示数值大小的统计图.扇 形

图主要用于表示总体中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对于研究结构性问题很有用. 3.折线图是在平 I 坷直角坐标系中用折线表现数量变化特征和规律的统计图,主要用 于显

示时间序列数据,用于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4.直方图是用长方形的长度和宽度来表示频数分布的统训‘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横

轴表示数据分组,纵轴表示频数,这样,各组与相应的频数就形成一些长方形,即直方图. 5.若 n 个数*,也,…^的权分别是”,9W2,…,”。,则鱼笔÷冬等去二士垒坠叫做这。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统计 rp 也常把下面的这种算术平均数看成加权平均数,在求 n 个数的 算术平均数时,如果 m,出现^次,*:出现五次,…,z。出现^次(这里^+正+…+^=n),那 么这 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型_!迈÷二二!堑也叫做x。 尚, …, ‰这^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其 中^以,…Z分别叫做x。,*:,…,扎的权.

6.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 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 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平均数、中位

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 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 在 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实际应用中,需要分析具体问题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量来代表数据.

7.设有 n 个数据 z.,z:,…,‰,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x.一;)2, (Ⅳz 一Ⅳ)2, …, (x。 一 z)2,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 即用 s2=土[(z)一; ]2+(如一; )2+…+(z。 十三、概率初步

1·理解什么是必然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什么是随机事件.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规律的数学模型,理解 概率的取值范围的意义,发展随机观念. ·

3·能够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形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4·能够通过实验,获得事件发生的频率;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 的估计值,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自主设计满足条件的概率模型. 5-通过实例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解进行模拟实验的必要性,能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设计合理的模拟实验. 7.体会随机观念和概率思想. 、

1.随机事件的定义.

3·计算简单事件概率的方法,重点学习了两种随机事件概率的计算方法,第一种,只 涉及一步实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如根据概率的大小与面积的关系,对一类概率模型进 行的计算;第二种,通过列表法、列举法、树形图来计算涉及两步或两步以上实验的随机事 件发生的概率,如配紫色,对游戏是否公平的计算.

4·利用频率估计概率,分为如下两种情况:第一种,利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概率估算;第二 种,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概率估算.如利用计算器产生随机数来模拟实验的方法. 5.体会大量重复实验中的频率与事件发生的概率之间的关系,通过设计简单的概率模 型.重在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做出合理的决策,如通过 理解什么是游戏对双方公平,用概率的语言说明游戏的公平性,并能按要求设计游戏的概率 模型.

注:详细内容见数学总复习

初中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 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1、课本 P13 图 1.1-1 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 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 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 15℃空气中的传 播速度是 340m/s 合 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 声晚 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 17m。在屋 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 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 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 t,查出声 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v,则发声点距物体 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了解人们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4、通过实 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 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 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 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 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 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

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 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 1s 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 Hz 。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 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

减小声音的发散。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 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

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 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 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 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70dB;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50dB 。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 度,

沸水的温度为 100 度,它们之间分成 100 等份,每一等份叫 1 摄氏度 某地气温-3

℃读做:零下 3 摄氏度或负 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 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

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 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

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非晶体区别;了解熔化凝固曲 线物理意义)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 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知道蒸发的特点;了解加快和减慢蒸发的方法;知道蒸发吸热制冷;会简单的实验证明蒸 发吸热;知道沸腾现象,知道沸点与压强关系,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知道液化现象)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固 液 凝固 放热 熔化 吸热

液化 放热 汽化 吸热 升华 吸热

凝华 放热

蒸 发

沸腾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放 热 3、升华和凝华:

(知道升华和凝华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升华凝华现象)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

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复习提纲

一、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在导体间定向移动)

1、带了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 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元电荷 e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 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 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 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会使用电流表。 )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

正负电荷分开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①摩擦起电 1e=1.6×10 -19 C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 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3)、电

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 法的科学思想。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

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 去认识事物的方法, 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

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5、单位:(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符号:

(2)、方法:

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 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 流值

㈡ 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Ⅰ 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

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Ⅱ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 和0—3A。测量时,先选大量程, 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 0.6A—3A 可 测量 ,若被测电流小于 0.6A 则 换用小的量 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 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 溶液中的电流是正

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 “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 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 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原因是: 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四、电路

(探究实验: 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有什么 关系;想想做做:连接简单电路,连接简单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组成: ②用电器: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④导线: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

容易引起火灾。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 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

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 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 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

分类 ①电源

定义:能够提供电流的装置,或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

装置。

作用:在电源的内部不断地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以持

续对外供电

化学电池

干电池 蓄电池 充电时,电能—→化学能 供电时,化学能—→电能 光电池

发电机 机械能→电能 光能→电能

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 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 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 ,观察各 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 , “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 接情况。

第六章 《电压 电阻》复习提纲

一、电压

(内容要求:会使用电压表;活动建议: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因素。直流电 压表使用说明书)

(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 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注:说电压时,要说“xxx”两端的电压,说电流时,要说通过“xxx”的电流。

3、在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时,通过观察水流、水压的模拟实验帮助我们认识问题,这里 使用了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法”

(类比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 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 问题的方法)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 V 常用单位:kV mV 、μV

换算关系:1Kv=1000V 1V=1000 mV 1 mV=1000μV

2、 记住一些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 1.5V 一节蓄电池 2V 家庭电压 220V 安 全电压不高于 36V

(三)、电压测量: 1、仪器:电压表 ,符号: 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3、使用规则:两要、一不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 “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Ⅰ 危害: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 打弯甚至烧坏电压表。 Ⅱ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V 和 0—15V。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 开关试触,若被测电压在3V—15V 可 测量 ,若被测电压小于3V 则 换用小的量程,若被 测电压大于15V 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压表。

(四)、电流表、电压表的比较:

电流表 电压表

符号 连接 串联

并联 异 直接连接电源 不能 能 V

A

V

量 程 0.6A 3A 3V 15V 每大格 0.2A 1A 1V 5V 每小格 0.02A 0.1A 0.1V 0.5V

内阻 很小,几乎为零

相当于短路

很大

相当于开路

同 调零;读数时看清量程和每大(小)格;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不能超过最 大测量值。

(六)、利用电流表、电压表判断电路故障

1、电流表示数正常而电压表无示数:

“电流表示数正常”表明主电路为通路,

“电压表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电压表,则故障 原因可能是:①电压表损坏;②电压表接触不良;③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短路。

2、电压表有示数而电流表无示数

“电压表有示数”表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

“电流表无示数”说明没有或几乎没有电流流过电流 表,则故障原因可能是①电流表短路;②和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开路,此时电流表所在电路中 串联了大电阻(电压表内阻)使电流太小,电流表无明显示数。

3、电流表电压表均无示数

“两表均无示数”表明无电流通过两表,除了两表同时短路外,最大的可能是主电路断路导 致无电流。

二、电阻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实验:探究串联电路各点间电压的关系;探究并联电路电 压的关系; 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想想做做: 观察小灯泡分别接在一节干电池、 两节干电池电路中亮度变化;测量电池、电池组两端电压;铅笔芯制成滑线变阻器)

(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二)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 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 1A,这段导体的 电阻是 1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 1 KΩ=1000Ω

4、了解一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日常用的白炽灯,灯 丝的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 几欧。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

(三)影响因素:

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 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所以定论“电阻的大小与哪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指明“相 同条件”

3、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 积,还与温度有关。

4、结论理解:

⑴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 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超全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集, 它有2 2n -非空真子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8)交集、并集、补集 名称记号意义性质示意图 交集A B {|, x x A ∈且 } x B ∈ (1)A A A = (2)A?=? (3)A B A ? A B B ? B A 并集A B {|, x x A ∈或 } x B ∈ (1)A A A = (2)A A ?= (3)A B A ? A B B ? B A 补集 U A{|,} x x U x A ∈? 且 1() U A A=?2() U A A U =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不等式解集 ||(0) x a a <>{|} x a x a -<< ||(0) x a a >>|x x a <-或} x a > ||,||(0) ax b c ax b c c +<+>> 把ax b+看成一个整体,化成||x a<, ||(0) x a a >>型不等式来求解 判别式 24 b ac ?=- ?>0 ?=0 ?<二次函数 2(0) y ax bx c a =++> 的图象O 一元二次方程 20(0) ax bx c a ++=> 的根 2 1,2 4 2 b b ac x a -±- = (其中 12 ) x x < 122 b x x a ==-无实根 ()()() U U U A B A B = ()()() U U U A B A B =

人教版初中数理化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 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0a (a a 或???<-≥=)0a (a )0a (a 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 1;若ab=1? a 、b 互为倒数;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 )+c=a+(b+c ).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 )c=a (bc ); (3)乘法的分配律:a (b+c )=ab+ac .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无意义即0 a .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 为正奇数时: (-a)n =-a n 或(a -b)n =-(b-a)n , 当n 为正偶数时: (-a)n =a n 或 (a-b)n =(b-a)n . 14.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 ×10n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重点利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本章内容时,应该多创设情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一.知识框架

初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打印版)

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 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 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 0a (a a 或???<-≥=)0a (a )0a (a 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 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 1 ;若ab=1? a 、b 互为倒数;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超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U C A B R ?=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 ()(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 ()()(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7.解连不等式()N f x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N f x M <- ? 11 ()f x N M N >--. 8.方程0)(=x f 在),(21k k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0)()(210时,若[]q p a b x ,2∈- =,则{}min max ma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人教新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全面最新) 目录 一、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1、有理数 2、整式的加减 3、一元一次方程 4、图形的认识初步 二、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5、相交线与平行线 6、实数 7、平面直角坐标系 8、二元一次方程组 9、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0、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三、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11、三角形 12、全等三角形 13、轴对称 14、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15、分式

四、八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16、二次根式 17、勾股定理 18、平行四边形 19、一次函数 20、数据的分析 五、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21、一元二次方程 22、二次函数 23、旋转 24、圆 25、概率 六、九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26、反比例函数 27、相似 28、锐角三角函数 29、投影与视图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第一章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 p q,p( p q ≠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 ? ? ? ? ? ? ? ? ? ? 负分数 负整数 负有理数 零 正分数 正整数 正有理数 有理数 ② ? ? ? ? ? ? ? ? ? ? ?? ? ? ? 负分数 正分数 分数 负整数 零 正整数 整数 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 π不是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即a和- a互为相反数;

0的相反数还是0; (2)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 ???<-=>=) 0()0(0) 0(a a a a a a 或???<-≥=)0a (a ) 0a (a a 或???≤->=)0()0(a a a a a ; 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零既可以和正数一组也可以和负数一组; 5.有理数比大小: 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 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 1; 若ab=1? a 、b 互为倒数; 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人教版初中数理化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得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得认识初步四个章节得内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 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得数,都就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与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就是正数,也不就是负数;-a 不一定就是负数,+a 也不一定就是正数;π不就是有理数; (2)有理数得分类: ①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数轴就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得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得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就是另一个得相反数;0得相反数还就是0; (2)相反数得与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得绝对值就是其本身,0得绝对值就是0,负数得绝对值就是它得相反数;注意:绝对值得意义就是数轴上表示某数得点离开原点得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0a (a a 或???<-≥=)0a (a )0a (a a ;绝对值得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得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得反而小;(5)数轴上得两个数,右边得数总比左边得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 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x∈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注意:B ?/B或B?/A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详解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1. 首先对于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及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如:集合,,,、、A x y x B y y x C x y y x A B C ======|lg |lg (,)|lg 中元素各表示什么? 2. 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记集合本身和空集的特殊情况。? 要注重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解集合问题。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 {}如:集合,A x x x B x ax =--===||22301 若,则实数的值构成的集合为B A a ? (答:,,)-??? ??? 1013 3. 注意下列性质: {} ()集合,,……,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1212a a a n n ()若,;2A B A B A A B B ??== (3)德摩根定律: ()()()()()()C C C C C C U U U U U U A B A B A B A B ==, 4. 请问你会用补集思想解决问题吗?(排除法、间接法) 如:已知关于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若且,求实数x ax x a M M M a --<∈?5 0352 的取值范围。 ()(∵,∴ ·∵,∴ ·,,)335 30 555 5015392522 ∈--

若为真,当且仅当、均为真p q p q ∧ 若为真,当且仅当、至少有一个为真p q p q ∨ 若为真,当且仅当为假?p p 6. 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是等价命题。)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7. 对映射的概念了解吗?映射f :A →B ,是否注意到A 中元素的任意性和B 中与之对应元素的唯一性,哪几种对应能构成映射? (一对一,多对一,允许B 中有元素无原象。) 8. 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比较两个函数是否相同? (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9. 求函数的定义域有哪些常见类型? ()() 例:函数的定义域是 y x x x = --432 lg ()()() (答:,,,)022334 10. 如何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 如:函数的定义域是,,,则函数的定f x a b b a F(x f x f x ())()()>->=+-0 义域是_____________。 [] (答:,)a a - 11. 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或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注明函数的定义域了吗? ( ) 如:,求f x e x f x x +=+1(). 令,则t x t = +≥10 ∴x t =-2 1 ∴f t e t t ()=+--2 1 21 ()∴f x e x x x ()=+-≥-2 1 210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与一元二次函数图像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0 (a ≠0)的常数项是c ,一次项系数为b. 二次项系数为a 2.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对称轴是直线x=-b/(2a),顶点坐标是(-b/(2a), (4ac-b 2)/4a) 3.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b)2+c,则它的顶点坐标是(b, c)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 (8,0)在y 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y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x 轴上的任意点的纵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 (8,8)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 (-8,8)在第二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 (-8,-8)在第三象限. 6.直角坐标系中,点A (8,-8)在第四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6时,函数y= 32-x 的值为3. 2.当x=1时,函数y= 21-x 的值为-1. 3.当x=2时,函数y=3 21-x 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 是正比例函数. 2.函数y=8x+8是一次函数. 3.函数x y /8=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8(x-8)2-8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8(x-8)2-8的对称轴是x=8. 6.抛物线8)8(21 2 +-=x y 的顶点坐标是(8,8). 7.反比例函数x y 8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5,10,12,8,5的平均数是10. (an average, a mean ) 2.数据3,4,1,4,4的众数是4. (出现次数最多的)(Mode )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先排队,然后找中间的,Median, 注意奇偶个) 4.数据6,5,3,4,1,2的中位数是3.5 .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sin30°= 21 2.cos30°= 23 . 3.sin 2α+ cos 2α= 1.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最新最全)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 2 +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 2 +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 2 -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 化为一般式为3x 2 -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 (3,0)在y 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 (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 (-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 (-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32-x 的值为1. 2.当x=3时,函数y=2 1-x 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 3 21-x 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 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x y 2 1-=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 -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 -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2)1(2 12+-=x y 的顶点坐标是(1,2). 7.反比例函数x y 2 =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2 3. 2.sin 2 60°+ cos 2 60°= 1. 3.2sin30°+ tan45°= 2. 4.tan45°= 1. 5.cos60°+ sin30°= 1.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初中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三知识整理

全套教科书包含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力求反映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九年级上册包括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旋转、圆、概率初步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包含以下章节: 第21章二次根式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23章旋转第24章圆 第25 章概率初步 本册书内容分析如下: 第21章二次根式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1)是一个非负数; (2)≥0); (3)(a≥0). 注: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相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来说更易于掌握,教科书先安排二次根式的乘除,再安排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一节的内容有两条发展的线索。一条是用具体计算的例子体会二次根式乘除法则的合理性,并运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一条是由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得到 (a≥0,b≥0),(a≥0,b>0),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

史上最全的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精选教育类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马上就要中考了,祝大家中考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中!欢迎同学们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史上最全的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实数 重要复习的知识点: 一、实数的分类: ?????? ???????????????????????????????????????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实数 1、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总可以写成q p 的形式,其中p 、q 是互质的整数,这是有理数的重要特征。 2、无理数:初中遇到的无理数有三种:开不尽的方

根,如2、34;特定结构的不限环无限小数,如 1.101001000100001……;特定意义的数,如π、45sin °等。 3、判断一个实数的数性不能仅凭表面上的感觉,往往要经过整理化简后才下结论。 二、实数中的几个概念 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1)实数a 的相反数是 -a ; (2)a 和b 互为相反数?a+b=0 2、倒数: (1)实数a (a ≠0)的倒数是a 1;(2)a 和b 互为倒数?1=ab ;(3)注意0没有倒数 3、绝对值: (1)一个数a 的绝对值有以下三种情况: ?????-==0,0, 00, a a a a a a (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

点的距离。 (3)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必须要对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实数进行数性(正、负)确认,再去掉绝对值符号。 4、n次方根 (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设a≥0,称a 叫a的平方根,a叫a的算术平方根。 (2)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3)立方根:3a叫实数a的立方根。 (4)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三、实数与数轴 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称为数轴。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 2、数轴上的点和实数的对应关系: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而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唯一的点来表示。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

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时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 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整体。 2.一般的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为集。 3.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集合确定,则一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属于或不属于。 例:世界上最高的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教室里面所有的人…… (2)元素的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例: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集合中元素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改变位置不影响集合 例:{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1)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x R| x-3>2} ,{x| x-3>2}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Venn图: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曲线里面表示集合。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元素在集合里,则元素属于集合,即:a A (2)元素不在集合里,则元素不属于集合,即:a A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最新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响度单位分贝dB,正常说话60dB) 5.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6.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7.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热力学温度(T)也称绝对温度:符号T,单位开尔文,简称开(k)。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换算:T=t+273。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量程。2.温度计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壁。3读数时要等示数稳定再度;读数过程玻璃瓶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与液体凸处平行。 4.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5.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其中晶体熔化需要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6.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7.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如海波,冰,食盐,石墨,金属)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没有熔点。 10.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1.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2.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其中,液体表面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液体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13.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4.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5.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