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殖民体系的瓦解教案

第9课殖民体系的瓦解教案
第9课殖民体系的瓦解教案

第9课殖民体系的瓦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

知道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两个高峰的简要情况,知道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历程及运动内涵,知道三次印巴战争和四次中东战争的简要情况。理解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高涨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进而理解“第三世界”对二战后国际格局的重要影响,通过分析三次印巴战争及四次中东战争,理解地区冲突的历史背景,并进而理解“第三世界”发展的艰难性。

技能:

解读文献,理解历史问题的技能。

解读地图,分析历史问题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解读“读图学史”中的两幅非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国境线特征的原因以及两张地图差别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利用地图分析历史问题及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当今“中东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通过“源流际会”理解时政事件的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了解战后民族独立浪潮的史事时,感悟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重要作用,感悟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使学生在了解地区冲突的史事时,进一步认同两极格局不利于人类全球化发展进程的观念。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读图学史

非洲各国国境线特征:如几何图形,许多非依自然地势走向,而系人为分割而成。

造成这一特征的原因:历史上,非洲大多数地区被欧美列强作为殖民地瓜分,形成人为划分的殖民地界线,从民族独立运动上看,二战后非洲各国的独立进程受到宗主国的阻挠与影响,加之非洲内部复杂的矛盾,使得国境线的划分痕迹重。

对比地图描述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大致情况:这个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来回答:1、从地图上标注的独立时间来看,大多数非洲国家是二战后独立的;2、从地图上不同颜色的标注看,二战后非洲各国的独立分为三个阶段;3、从地图上60、70年代独立国家颜色占比看,60—70年代是非洲各国独立的最高峰,结合书中“非洲年”知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4、从两张地图的疆界划分来看,大致独立

的国家是以殖民地疆界为国界的,西非的情况更为复杂些,从法属西非洲中独立出许多国家。总而言之,这一问题要引导学生从读图入手,进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言必有据。

练习与测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津巴布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西索尔在二战结束后认为:“战争期间非洲人开始与世界各国人民有了世纪的来往。在生死搏斗中,他们互相认识。非洲人终于看到那些自诩文明礼貌,爱好和平的白人原来是怎样残杀别国人民的……这些都使非洲人在心理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生死搏斗中,他们互相认识”指什么?

文中所说心理上发生的“革命性的变化”指什么?这种心理上的“革命性的变化”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答:“互相认识”指:二战期间,殖民地人民通过参加宗主国的军队,更客观地看待西方文明,增强了民族独立的信心,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而宗主国也认识到殖民地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成长、壮大起来,逐渐意识到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将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心理上发生的“革命性的变化”是殖民地人民参加各自宗主国的军队,在战争中增强了民族意识,认识到西方文明并不是不可战胜,并不是高高在上。这种心理上的“革命性

的变化”在二战后导致民族独立浪潮的出现与发展。

被印尼总统苏加诺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是什么会议?该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该会议是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该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亚非地区已出现一些新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面临共同的问题,包括如何巩固和推进民族独立运动以及友好合作促进发展等。

该会议的历史意义是:1、标志着亚非新兴国家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姿态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2、会议倡导的“万隆精神”是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反殖民反霸权斗争的思想武器和强大动力;3、亚非会议被看作“第三世界”兴起的里程碑。

探索与争鸣

中东问题仍是当今世界地区冲突、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查找资料,了解两大地区冲突最新情况,并结合历史背景进一步理解之。

教师引导建议:

关于历史背景、渊源,课文中的小字部分已有概要性的叙述,教师可据此扩充,或引导学生以此为基础拓展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查找近期关于中东问题的新闻,并要求学

生结合历史背景加以分析。总之,这个栏目的活动设计在方法论上的意义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通过“源流际会”理解时政事件的方法。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 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 国际关系学院级国政一班 王兴

摘要: 维也纳体系是建立于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国际体系,维持了欧洲近四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稳定。但在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巨变下最终土崩瓦解。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 关键词: 维也纳体系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德国统一欧洲均势 引言 维也纳体系作为在近代持续近六十年的欧洲体系,曾维护欧洲近四十年的和平与稳定,这是近代欧洲保持和平时间最长的时期。但这一看似稳固的体系最终在时代的发展下最终沦为历史的陈迹。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欧洲均势的打破和欧洲各大国间矛盾的加剧。 (一)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维也纳体系所存在的十九世纪正是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拿破仑虽然在欧陆争霸上失败,但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思想却随着拿破仑的大军传播到欧洲各地,使欧洲各国人民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虽然维也纳会议使欧洲各国如法国、西班牙等复辟,恢复其封建统治;但随着欧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不可阻挡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浪潮在十九世纪席卷了整个欧洲,对维也纳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进而导致其瓦解。

首先,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同样使欧洲列强之间矛盾逐渐激化,使维系维也纳体系的又一支柱大国协调体制即“欧洲协调”逐渐失效。欧洲列强在干涉镇压革命问题上的分歧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在欧洲1820年革命中,欧洲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已开始显现。英国反对干涉意大利革命与西班牙革命,与俄普奥三国产生了矛盾。虽然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最终遭到镇压,但大国协调一致的原则显然受到了破坏,欧洲协调体制开始破裂,主要讨论干涉西班牙革命的维罗纳会议也成为了神圣同盟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欧洲1830年革命则使得欧洲列强之间矛盾更加突出。这主要体现在欧洲各大国对革命后成立的法国“七月王朝”的不同态度上。俄国与英国态度截然相反:俄国极度仇视革命积极主张干涉革命但英国率先承认了法国的七月王朝新政府,普奥两国出于自身利益和国内形势只好承认了法国新政权。俄国为避免外交孤立,最终也被迫承认法国新政府。虽然欧洲各大国最终都承认了法国七月革命后的法国新政府,但其中各国之间的分歧从中可窥见一斑,而最为突出便是英俄两国的分歧和矛盾,这也给之后两国进一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随之而来的更大规模的1848年革命则进一步激化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革命虽然失败了,但使得俄普奥三国的关系相互恶化,神圣同盟也随之名存实亡,无法发挥实际作用,成为了明日黄花。所谓“欧洲协调”也随着俄普奥三国不再“团结”而彻底解体。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在不断的革命运动浪潮中逐步激化,不但使协调各大国之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新兴国家的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21第【内容范围】 必修课程第八单元第20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一课内容。 【教学主题】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和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设备条件】 根据学校的设备条件、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可选择在普通教室、历史专用教室、电子阅览室等不同场所,安排学习活动。 【教学理念】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离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变得无意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在于本学科的学习上。 2.关注教学效果的达成。新编部版教材内容非常庞杂,需要老师自己有更宏大的知识架构,重新整理和整合,不能简单的“花最少的时间教更多的内容”,而应该关注在有效知识的教授。 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 4.具备反思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属于必修下第八单元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中第三课第20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本单元讲二战后世界的变化,既有资本主义世界的自我调节,又有社会主义国家在经历艰难之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提及了第三世界国际的发展。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国家主权、促进社会进步、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这块内容在原有教材中提及较少,现在补充进来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理解世界历史。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中山市实验中学高二文科生。该班生源较好,学生乐于接受陌生知识,也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课堂效果达成基本符合预期。 【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定位,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瓦解的基本过程。 2.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殖民体系建立和瓦解的原因,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 3.分析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后的发展变化,提高对社会变化的解释水平,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殖民体系建立和瓦解的原因。这个点涉及到的时段较长、国家与地区较多,所以对学生的理解有点困难。需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全球视角,才能更全面的理解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 用唯物分析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后的发展变化。教学难点:只有尽可能全面的掌握整段历史,史观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新兴国家的发展 教学设计

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教学设计 【内容范围】 必修课程第八单元第20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一课内容。 【教学主题】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和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设备条件】 根据学校的设备条件、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可选择在普通教室、历史专用教室、电子阅览室等不同场所,安排学习活动。 【教学理念】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离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变得无意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在于本学科的学习上。 2.关注教学效果的达成。新编部版教材内容非常庞杂,需要老师自己有更宏大的知识架构,重新整理和整合,不能简单的“花最少的时间教更多的内容”,而应该关注在有效知识的教授。 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 4.具备反思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属于必修下第八单元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中第三课第20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本单元讲二战后世界的变化,既有资本主义世界的自我调节,又有社会主义国家在经历艰难之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提及了第三世界国际的发展。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国家主权、促进社会进步、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这块内容在原有教材中提及较少,现在补充进来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理解世界历史。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中山市实验中学高二文科生。该班生源较好,学生乐于接受陌生知识,也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课堂效果达成基本符合预期。 【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定位,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瓦解的基本过程。 2.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殖民体系建立和瓦解的原因,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 3.分析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后的发展变化,提高对社会变化的解释水平,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殖民体系建立和瓦解的原因。这个点涉及到的时段较长、国家与地区较多,所以对学生的理解有点困难。需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全球视角,才能更全面的理解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

对维也纳体系后长时间和平的思考

2010年9月(中) 对维也纳体系后长时间和平的思考 黄达 摘要维也纳体系在欧洲纷乱几十年后使欧洲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与稳定。本文运用均势理论,通过对其内因和外因的分析,透视了维也纳体系得以维持其自身稳定的原因,并分析了其对国际体系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均势理论欧洲协调维也纳公约 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160-02将近五十年的,建立在维也纳体系下的和平对于现代的社会 来说也许不是很长,但是对于19世纪的欧洲各国来说实在来之 不易。它让欧洲在二十二年的反对拿破仑的硝烟战火中暂时平 静了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的确是大师的杰 作,不愧为神来之笔。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使维也纳 体系这个本就是违背历史潮流的结构得以长存呢?要回答这个 问题,我们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即内因和外因。 就内因而言,在维也纳体系的内部有了构造极佳的均势。但 是,这个均势的构造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土地的分配而言,《维也纳条约》构造了及其有利于 维持均势的地势格局。在《维也纳条约》中,英国和俄国是两个获 益最多的国家。各国同意在波兰3/4的领土上建立波兰王国,由 俄国沙皇兼任国王。俄国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广阔的领土,它真正 的从一个欧洲边缘国家走进了欧洲的版图。当然,对于英国来 说,虽然它不觊觎欧洲的大陆,但是它从法国和荷兰的手中夺得 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对于它保持海上的霸权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国家就是普鲁士。在维也纳和会上最难解决 的问题莫过于波兰——萨克森问题了。然而维也纳和会的成功 之处就在于没有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了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就是“补偿原则”的提出。根据条约俄国占有了普鲁士瓜分波 兰后拥有的土地,作为补偿,普鲁士拥有了其期望已久的萨克森 的土地包括在经济价值和战略地位方面都十分重要的莱茵河沿 岸省份以及波美拉尼亚等地,它在中欧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加 强。各国都沉浸在“梦想成真”的满足与喜悦之中,“维持现有的 状态”的愿望自然就将“用武力取得更强大的霸权”的理想淹没 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和俄国一样,普鲁士对领土的要求未能 全部如愿,它只获得了萨克森的2/5,对于另外的3/5,均势的设计 者有着其它更重要的用途。在经过对于形如萨克森这样小国的 领土调整后,均势设计师在法国的东部边界建立起了一条弧形遏 制地带,以利于防止法国的东山再起。我们不得不承认,从后世 的发展来看,这种对于法国的遏制的确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其次,“欧洲协调机制”的建立对于维持这个均势也起到了不 可忽视的作用。为了共同维护《第二次巴黎和约》,英、奥、俄、普 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在这个条约中的第六条就提出“缔约国 四方同意定期举行会议”,“以便就四国的共同利益进行磋商,并 制定出一些适用于不同时期的措施,以更加有利于各国的稳定与 繁荣,以及维护欧洲和平”,这是首次确立的四大国协商主宰一切 的原则,从而开始了所谓的“欧洲协调”时期。“维也纳的政治领 袖组成四国同盟,以压倒性的武力,不容法国的侵略野心有一点 出头的空隙。” 。这也就是说“欧洲协调”在极大程度上牵制了各国的 霸权政策,使其从一个欧洲的整体出发,这样,均势的格局就不会 被打破了。就像基辛格所说的那样,这个“欧洲协调”对于均势的 维护达到了极好的程度,“1918年凡尔赛和会上的战胜国若也曾 组成类似的联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不会发生。” 和建立“欧洲协调”的四国同盟一样,神圣同盟的建立更是 “维也纳和会最值得一提的创举。”“神圣这两个字常使人忽略它 在实际运作上的意义,即在各强国的互动关系中加入道德的限 制。”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解析版)

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课标要求】 1.通过学习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史实,认识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过程。 2.概述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就,分析其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了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措施和结果,认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自主预习】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亚洲的民族独立: (1)印巴分治 ①过程: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真纳等领导下,积极争取独立,士兵和工农斗争风起云涌。 ②结果:英国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 (2)亚洲殖民体系瓦解: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也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问题思考] 材料1947年8月,尼赫鲁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思考: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赫鲁为什么说“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 提示:1947 年英国承认印度独立。 2.非洲的民族独立: (1)埃及:1952年,埃及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废黜国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 (2)阿尔及利亚:1954 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领导民族解放军与法国殖民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3)非洲殖民体系崩溃:1960年有17 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20 世纪60 年代末,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 [问题思考] 材料今天,我们实现了真正的主权、真正的尊严和真正的自豪。……今天我们说,我们的财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新兴国家的发展 教学设计

“ “ 第 21 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教学设计 【内容范围】 必修课程第八单元第 20 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一课内容。 【教学主题】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和问题。 【课时安排】 1 课时 【设备条件】 根据学校的设备条件、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可选择在普通 教室、历史专用教室、电子阅览室等不同场所,安排学习活动。 【教学理念】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离 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变得无意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在于本学 科的学习上。 2.关注教学效果的达成。新编部版教材内容非常庞杂,需要老师自己有更宏大的知识架构, 重新整理和整合,不能简单的“花最少的时间教更多的内容”,而应该关注在有效知识的教 授。 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 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 4.具备反思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我的教学有效吗?” 什 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属于必修下第八单元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中第三课第 20 课世界殖民体系 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本单元讲二战后世界的变化,既有资本主义世界的自我调节,又 有社会主义国家在经历艰难之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提及了第三世界国际的发展。战后世界 殖民体系的崩溃,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独立后的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国家主权、促进社会 进步、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这块内容在原有教材中提及较少, 现在补充进来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理解世界历史。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中山市实验中学高二文科生。该班生源较好,学生乐于接受陌生知识,也积 极与老师进行互动。课堂效果达成基本符合预期。 【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定位,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瓦解的基本过程。 2.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殖民体系建立和瓦解的原因,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能够在尽可 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 3.分析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后的发展变化,提高对社会变化的解释水平,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 各国优秀文化传统。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 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殖民体系建立和瓦解的原因。这个点涉及到的时段较长、国 家与地区较多,所以对学生的理解有点困难。需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全球视角,才能更全面的 理解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

华东师大版(2018)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教案设计

第19课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亚洲的振兴与崛起;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2、能力培养:通过万隆会议理解“求同存异”原则的重要意义;区别非洲独立前后的地图,找出独立国家的原属殖民国;简述巴拿马运河收回的概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二战后,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运动是西方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的根本原因。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教学重点 :二战后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运动促进了国际形势的变化。 教学难点: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讲解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经历有什么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社会主义曾经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在曲折中前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2.教师顺势导入:处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国家和地区, 通常称作“第三世界”。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们位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所以也简称为“亚非拉国家”。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水平上看,它们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正在奋起,正在发展,所以也称作“发展中国家”。它们怎样奋起和发展?今天我们将学习这些内容。

一、自主学习,导入新课: (一)、口述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出示自学思考题; 1.万隆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找开会的时间地点、会议的内容以 及会议召开的重大意义?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的贡献是什么? 2.回忆非洲沦为西方殖民的历史以及? 3.二战后亚洲还有哪些国家取得独立?它们的经济发展情况如 何? 4.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主要经过如何? 5.纳赛尔对埃及和世界民族独立运动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6.古巴怎样捍卫民族主权? 7.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在战略、经济、交通方面有何重要地 位?当地人民收回主权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二、合作与交流展示 1、小组内交流展示自学思考题答案。 2、小组代表在班级展示交流后的思考题答案。 3、就展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三、精讲点拨 (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团结合作: 1.中国的独立;印度的独立; 2、万隆会议的召开:⑴背景:周恩来代表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有力的推动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⑵时间地点及参加国家;⑶主要成果:和平共处十项原则;⑷意义:是当代新兴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推动了亚非拉人民争取独立自主的进程。 3.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还有巴基斯坦、缅甸、老挝、柬埔寨、马来亚、韩国、锡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 取得独立。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主要经过如何? A.发起:埃及1952年独立,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B.高潮:三十多个国家五六十年代独立 C.深入:纳米比亚1990年独立 2.纳赛尔对埃及和世界民族独立运动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提示 学生结合课文和“自由阅读卡”回答) A.领导埃及获得真正的独立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经典试题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各领风骚,尼赫鲁、毛泽东、纳赛尔、卡斯特罗等人共同掀起的历史大潮是( ) A.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 B.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C.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D.构建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解析:选B 尼赫鲁领导印度人民实现了印度独立、毛泽东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属于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纳赛尔领导埃及人民,实现了埃及独立属于非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属于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故B项正确。 2.1947年,印度的独立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对英属亚洲殖民地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战后南亚政治版图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见,印度独立( ) A.标志着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瓦解 B.使亚洲一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C.推动了二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D.促进了印度的发展和振兴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印度独立对战后的亚洲民族独立运动产生深远影响,故C 项正确。 3.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非洲国家的纷纷独立说明( )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美苏争霸进入紧张阶段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D.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 解析:选D 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非洲原先为殖民地的国家纷纷独立,正是这一时期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表现,故D项正确。 4.二战后,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国、印度等经济显著发展的事实说明( ) A.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B.优先发展出口工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wd无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 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wd无答案) 一、选择题 (★) 1 . 下列有关印度独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B.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印度人民的利益 C.1947年英国同意印度独立 D.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后都成立了共和国 二、单选题 (★) 2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英国政府改变殖民政策,推行“分而治之”方针,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度独立前后,亚洲的其他一些国 家也先后宣布独立。1948年,犹太人建立了以色列国,英国宣布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结束。上述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亚非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B.中东地区矛盾错综复杂 C.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D.亚洲独立同时埋下了隐患 三、选择题 (★) 3 . 下列哪些活动与纳赛尔有关 ①推翻埃及王朝,建立共和国②要求英军撤出埃及 ③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④宣布埃及是社会主义国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 (★) 4 . 下列国家和地区独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是 A.新加坡B.阿尔及利亚C.古巴D.巴拿马

四、单选题 (★★) 5 .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拉美地区的国有化运动还只限于少数几个国家;到六、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加入到国有化运动的行列中来。据统计,1960—1976年,拉美国家将200多家外国企业收归国有,掀起了国有化浪潮。这一运动在当时 A.推动了拉美国家的迅速现代化 B.减少了拉美国家对西方大国的依附性 C.迥异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五、选择题 (★) 6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A.石油工业发展迅速B.炼油工业发展迅速 C.石化工业发展迅速D.工业体系完整健全 六、单选题 (★) 7 .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亚洲经济的崛起。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B.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C.都纷纷发展外向型经济D.经济都出现高速增长 (★★) 8 .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多的国家愈加重视本国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维护。为此,很多国家实行了国有化,力求把某些重要原料掌握在本国政府手中。这说明 A.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加大 B.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C.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反对合作

维也纳体系的离心性

维也纳体系的离心性 ——简述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特征 【摘要】维也纳体系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上解决冲突的重要机制之一,也是意识形态作用于大国博弈之始。它源出于战争,又瓦解于战争[①],虽在历史银河中如流星般转瞬即逝,但极大的影响并促成了后世欧洲乃至世界国际关系、国际约束法制的理论化、科学化与近代化。特别是贯穿体系其中的历次重要会议的某些决策,在奠定了欧洲部分民族国家的版图的同时,也保持了各大国多极均势的态势,更维系了欧洲几十年的和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看似风平浪静、依靠列强政治妥协所建立起的“终战”秩序,实质并不是捍卫和平,而是一轮大战后和新一轮大战前的喘息之策。所以从建立之初,该体系便隐含了战争的危机。对于该体系的探讨研究,有助于理清这一段时间内西方各大国错综复杂的联系和战争之由,而且对于把握体系中新生国家的成立历史,又有着极大裨益。本文将通过理顺该体系形成与归纳该体系特征的方式来重点剖析其离心性的背后根源。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均势国际关系民族主义多极化离心力 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过程——命途多舛,根基不稳 1798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爆发。它创造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也带来了现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而这两者,是国际关系史上现代民族主义的源泉。[②]而正是这种民族主义催生的精神优越性,与欧洲传统宗教的“普世主义”相结合,使得法国革命的民主自由思想得以输出。这对于周边封建集权君主制国家的统治造成了质的威胁,因此各大帝国以维护“正统主义”权威为由纷纷干涉。而英国此时完全放弃意识形态的感情,转而支持奉行敌对治国理念的帝国联盟,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也限制法国的扩张——一切现象迫使法国孤立无援,国外强邻压境,国内党争频繁,革命面临着崩溃。直至铁腕人物拿破仑的出现,扭转了所谓不利的局势,使得法国日益强大。但是惜其好大喜功,政治与军事上的疏忽,导致敌对一方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为了更有效率的制裁战败的法国和鲸吞战争遗产,苦于经营另一场冲突的各大国开始继续采取联合手段,将协商制度的确立摆上议程。 早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各大国之间就曾借助六次反法同盟有过接触,彼此互有顾虑。针对战后悬疑未决的利益分配问题和多足问鼎的并立局势,没有国家敢于再用武力解决问题,于是

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特点 1618至1648年,欧洲的30年战争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了进去,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战争。各国先是为信仰而战,以后又抛开宗教了外衣,为各自的国家或准国家的利益而战。交战双方从1643年起就开始和谈,谈判在德意志威斯特伐利亚省的两个城镇举行,直到1648年10月才签订了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欧洲在经过30年战争的洗礼后形成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关系的这些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础。但是,这个体系还不具有全球性,它更多的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它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确实,虽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但欧洲内部并不平静,1789年,曾经是欧洲最强大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震撼了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最终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一时间形成了法国一强主宰欧洲大陆的形势。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不仅威胁了欧洲诸国的生存,也对英国的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于是从1793年到1813年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6次欧洲反法同盟,与拿破仑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激烈角逐,最终使拿破仑帝国在1814年解体,波旁王朝得以复辟。随后列强便通过召开和会的方式,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确立拿破仑战争以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于是就有了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会议于1814年5月至1815年6月召开,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派代表出席了会议,由于列强在重新划分领土和重新确立欧洲的政治力量均势的问题上

殖民体系的瓦解教案

第9课殖民体系的瓦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 知道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两个高峰的简要情况,知道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历程及运动内涵,知道三次印巴战争和四次中东战争的简要情况。理解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高涨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进而理解“第三世界”对二战后国际格局的重要影响,通过分析三次印巴战争及四次中东战争,理解地区冲突的历史背景,并进而理解“第三世界”发展的艰难性。 技能: 解读文献,理解历史问题的技能。 解读地图,分析历史问题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解读“读图学史”中的两幅非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国境线特征的原因以及两张地图差别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利用地图分析历史问题及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当今“中东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通过“源流际会”理解时政事件的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了解战后民族独立浪潮的史事时,感悟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重要作用,感悟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使学生在了解地区冲突的史事时,进一步认同两极格局不利于人类全球化发展进程的观念。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读图学史 非洲各国国境线特征:如几何图形,许多非依自然地势走向,而系人为分割而成。 造成这一特征的原因:历史上,非洲大多数地区被欧美列强作为殖民地瓜分,形成人为划分的殖民地界线,从民族独立运动上看,二战后非洲各国的独立进程受到宗主国的阻挠与影响,加之非洲内部复杂的矛盾,使得国境线的划分痕迹重。 对比地图描述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大致情况:这个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来回答:1、从地图上标注的独立时间来看,大多数非洲国家是二战后独立的;2、从地图上不同颜色的标注看,二战后非洲各国的独立分为三个阶段;3、从地图上60、70年代独立国家颜色占比看,60—70年代是非洲各国独立的最高峰,结合书中“非洲年”知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4、从两张地图的疆界划分来看,大致独立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編者說明 本書是苏联国际关系研究所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论丛’中的 一篇。它論述当前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問题之一…帝国主义 殖民体系的瓦解,说明被压迫民族已经到处站起来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说明这是资本主义总危机进入第二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書又论述帝国主义者为挽救殖民体系而采取的种种阴謀和疯狂残暴的手段。从这篇论文的论述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目前美英帝国主义者武装侵略黎巴嫩、约旦和威胁伊拉克共和国的深刻原因,更清楚地看到帝国主义在中近东以及全世界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的必然性。 目录 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危机的产生 (2)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危机的加深 (9) 三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帝国主义殖民 体系的瓦解 (14) 四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是资本主义 总危机第二阶段的最重要的因素 (25) 五帝国主义者为阻止殖民体系瓦解而进 行的阴謀活动和殖民主义的经济地位 (35) 一帝同主义殖民体系危机的产生 在帝国主义压迫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从来不甘心于 自己所处的被奴役地位。殖民統治的历史充满了殖民地人民反 抗奴役者的接连不断的起义。但是,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 命以前,殖民地受压迫的人民没有能够获得解放。帝国主义依 靠它拥有优势的武装力量,利用起义人民缺乏組織性、散漫性和 当地反动势力的卖国行为,对起义者施加打击,并力求維持殖民 压迫。 弗·伊·列宁预見了世界历史新时期的到來,認为到那时 候东方各国人民将会积极地参与决定全世界的命运,将会成为 国际关系中的新的强大因素。列宁曾經预言殖民压迫即将遭到 彻底瓦解,談到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各国人民不仅自己会获得解 放,而且会在消灭可耻的帝国主义强暴、掠夺和奴役的制度中发 揮杰出的作用。 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作系危机的 来临。战爭环境以及对交战经济和生产机构提出的各种要 求,迫使帝国主义者稍为扩大了殖民地的工业生产。但是,随着 工业生产的提高,工人阶級的人数和它們的团结性和组织性也 随着增加了。 帝国主义国家需要炮灰,就强迫动員殖民地奴隶并把他們 送到前线去;这些奴隶因此有机会了解了軍事科学和军事技术. 这种了解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它使这些被压迫者进了一次軍事 2

6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

复习提纲六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 一、殖民道路的开辟 1、新航路的开辟 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走上了殖民主义道路 2、主要殖民国家 最早:葡萄牙、西班牙最大:英国(18世纪后半期) 3、殖民主义罪恶: 残酷掠夺、三角贸易、种族灭绝 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殖民带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经过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家的侵略,亚洲、非洲、美洲几乎完全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三、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美国独立战争 1775---1783年,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获得独立,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发展起来。 2、拉美独立运动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影响(原因),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兴起,玻利瓦尔贡献卓越,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斗争性质:反殖民反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3、印度民族大起义 根本原因:英国对印度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 1857---1859年,印度人民在以章西女王为代表的封建王公的领导下爆发了起义,由于领导阶级的落后和实力差距最终失败。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放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斗争性质:反殖民反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四、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亚洲 A 印度: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将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史称“印巴分治”,留下了严重问题。

B 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非洲 A 埃及:1952年,纳赛尔领导埃及人民赢得独立。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所有主权。 B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C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3、拉丁美洲: A古巴:1959年,卡斯特罗在古巴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B 20世纪六七十年代---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终于收回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 【同步训练】 ()1、一位美国史学家描述道:“……乘船在悲惨的‘中段航程’中横渡大西洋。这些黑色‘货物’上了镣铐,锁在甲板上,没有卫生设备,他们忍受着可怕的待遇……”这里所说的“黑色货物”主要来自于A欧洲B非洲C南美洲D北美洲

第三章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1.哪些条约组成了维也纳体系的基本框架? 答:①1815年9月,《神圣同盟条约》签订。《神圣同盟条约》是维也纳体系的一个补充,实际上是维护维也纳体系的现状,特别是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这个大环境的产物; ②1815年11月20日,英俄普奥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作用主要是维护反动秩序, 调和列强矛盾,因此,客观上增加了维也纳体系的稳定程度; 《神圣同盟条约》与《四国同盟条约》作为维也纳体系的补充,最终确立了维也纳体系的完整结构。 ③第一次巴黎和约和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建立了一个新的国 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 2.从1818年的亚琛会议,到1830年的希腊独立,大国的协调为什么逐渐失灵? 答:欧洲协调失灵: 从1818年亚琛会议开始,英国由于拒绝干涉他国内政的义务,逐渐游离于维也纳体系之外。1821年,特洛波会议和莱巴赫会议,英法反对武装干涉意大利革命,与俄普奥裂痕加大。1822年维罗纳会议时,英国不愿法国在西班牙扩大影响,并企图霸占西班牙所属的拉美市场,未参加干涉西班牙革命的行动,此次会议的结果标志着英国已经放弃"欧洲协调"原则,而与东方三大国分道扬镳。英国甚至主动派坎宁去美国商谈阻止欧洲其他国家干涉拉美独立运动。门罗宣言发表后,面对法国、比利时和波兰的革命运动,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维持维也纳体系的欧洲协调逐渐失去了其协调功能。随着东方问题的出现,英、法、俄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开始在希腊、土耳其问题上相互排挤、竞争。最终,由于 各国为维护自身利益,欧洲协调彻底崩溃、瓦解。 原因: 1)维也纳体系的正常运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维持欧洲大陆的局势和平, 首先是领土现状;B保卫正统秩序。维也纳体系的主要载体是欧洲协调,大国协 调主要是建立在《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的基础上,两个条约内容 不同,但目的基本相同,就是维持欧洲的正统秩序,防止法国的东山再起。在 1818-1830年期间,法国总体上已经融入到维也纳体系之中,并成为其中重要力 量。共同敌人的消失使英、俄、奥、普四国之间共同基础消失,是各方更加关注 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 2)大国协调内部本身就存在冲突。作为资阶性质的国家,英国为维护国内 资阶利益,其主要着眼点是对外殖民占领,保持海上优势,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俄普奥作为封建国家的代表,为维护国内封建阶级的利益,主要通过领土占领、 对外扩张、镇压革命等形式来实现本国的利益。由于利益差异,英国与俄奥普在 是否干涉革命问题上必然产生分歧。 3)维也纳体系从本质上是镇压革命的落后的、(反动的)体系。法国大革 命尤其是拿破仑时期将法国先进的启蒙思想带到了欧洲,是欧洲各国都产生了对 主权独立追求的基础。大国协调在1818年-1830年间的作用主要是干涉欧洲革 命。随着形势的发展,俄普奥自身都受到了民族革命的挑战。本国封建政权受到 挑战。干涉欧洲革命实质是违背历史潮流的落后(反动)运动,因此其性质决定 了大国协调最终的崩溃。 3.维也纳和会所设计的正统秩序和领土秩序,其地理范围是否包括美洲大陆和土耳其帝 国?美国的崛起与土耳其的衰落,对维也纳体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维也纳和会所设计的正统秩序和领土秩序,其地理范围不涵盖美洲大陆和土耳其帝国。 美国的崛起与土耳其的衰落,对维也纳体系产生了破坏。

浅论世界经济格局

浅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姓名:游小英 班级:11经本2班 学号:1111000114 纵观世界发展的历史,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的经济格局从20世纪前英国称霸世界、欧洲作为全球经济中心的格局转变成20世纪初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历了美国称霸到美苏两极,再到世界多极化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后区域的集团化日渐明显。而政治格局则是从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和两极化格局、再到多极化转变。在整个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之中,合作成为了当代世界的主流。加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推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团结、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是世界发展的新方向。 一、关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历程 (一)三十年的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在1618-1648年间,欧洲爆发了近三十年的战争。战争由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成全欧参与的国际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恶化的产物。战后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该合约分割了欧洲领土;限制了皇帝权力;承认了各诸侯、加尔文教和路德教的内政、外交权。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三十年的战争,破除了中世纪以来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是该合约最终还是瓦解了。 (二)维也纳体系 1792-1815年,拿破仑向欧洲发动战争,迫使欧洲各国君主采取合纵政策,联合对付法国。最终拿破仑战败。 1814-1815年,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代表在维也纳召开会议。会议由俄、英、普、奥四大国操纵。该会议恢复了欧洲的旧秩序、限制了法国、瓜分了海外殖民地、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分裂的局面。 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被称为“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被维持到了一战。

浅论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浅论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 国际关系学院2011级国政一班 王兴 2011200690

摘要: 维也纳体系是建立于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国际体系,维持了欧洲近四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稳定。但在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和欧洲政治形势的巨变下最终土崩瓦解。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 关键词: 维也纳体系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德国统一欧洲均势 引言 维也纳体系作为在近代持续近六十年的欧洲体系,曾维护欧洲近四十年的和平与稳定,这是近代欧洲保持和平时间最长的时期。但这一看似稳固的体系最终在时代的发展下最终沦为历史的陈迹。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欧洲均势的打破和欧洲各大国间矛盾的加剧。(一)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维也纳体系所存在的十九世纪正是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拿破仑虽然在欧陆争霸上失败,但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思想却随着拿破仑的大军传播到欧洲各地,使欧洲各国人民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虽然维也纳会议使欧洲各国如法国、西班牙等复辟,恢复其封建统治;但随着欧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不可阻挡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浪潮在十九世纪席卷了整个欧洲,对维也纳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进而导致其瓦解。 首先,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同样使欧洲列强之间矛盾逐渐激化,使维系维也纳体系的又一支柱大国协调体制即“欧洲协调”逐渐失效。欧洲列强在干涉镇压革命问题上的分歧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在欧洲1820年革命中,欧洲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已开始显现。英国反对干涉意大利革命与西班牙革命,与俄普奥三国产生了矛盾。虽然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最终遭到镇压,但大国协调一致的原则显然受到了破坏,欧洲协调体制开始破裂,主要讨论干涉西班牙革命的维罗纳会议也成为了神圣同盟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欧洲1830年革命则使得欧洲列强之间矛盾更加突出。这主要体现在欧洲各大国对革命后成立的法国“七月王朝”的不同态度上。俄国与英国态度截然相反:俄国极度仇视革命积极

维也纳体系中的欧洲各国关系浅析

维也纳体系中的欧洲各国关系浅析 20101020256 苏联顺国际政治 摘要:维也纳体系是19欧洲最主要的国际关系体系,它的建立不仅使欧洲保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局面,而且开创了一系列国际关系的原则,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维也纳体系恢复了被拿破仑打破的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然而却又受当时民族主义、国家统一和独立的革命浪潮冲撞,各国为实现本国势力的扩张,相互倾轧,相互斗争,各种外交与结盟层出不穷,国际关系微妙而复杂。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国际关系世界霸权政治格局 1814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由英、法、俄、普、奥为首的反法同盟商议召开和会,来分配他们的战争利益,以及划定战后欧洲的政治格局。1814年九月,由奥地利首相梅特涅、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俄皇亚历山大一世、法国代表塔列兰等为主导的几乎欧洲所有国家代表聚集在维也纳召开和会。这是一个分配战争果实、瓜分弱国领土、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的分赃会议。 (一)维也纳和会中主要国家间的关系分析 大会首先围绕波兰——萨克森问题的讨论展开,俄普两国都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华沙大公国,也就是波兰——萨克森的领土。表现在俄国希望独占波兰,使它在西部扩张的计划得以实现,增强本国的力量,为称霸欧洲做准备。而普鲁士在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对外扩张中国力遭到重创,迫切希望占领华沙。奥地利当然不希望普鲁士在得到华沙与萨克森导致其在德意志的地位受到削弱,战后的奥地利不再担心西面的法国会对它指手画脚,更怕普鲁士的威胁到这位曾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德意志同盟的主人。同时奥地利也担心俄国的强大会是奥地利境

内民族问题的尖锐化,因为俄国一向自称是斯拉夫民族的解放者。再来看看英国,拿破仑战败后,法国暂时不再是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奥地利和普鲁士在战争中国力受到削弱,欧洲大陆上只有俄国保持着较强的实力。英国向来奉行欧洲大陆势力平衡的原则,极力避免欧洲大陆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过分强大。所以英国不希望俄国在利益分配中得到太多。这样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俄普之间、普奥之间、英俄之间,相互牵制,相互争执。 法国虽然战败了,但是在拿破仑使其当外交部长、波旁王朝复辟后又任外交大臣的塔列兰利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通过开展秘密外交,找到回旋的余地,最大限度地保留法国的利益。法国一直以来都以称霸欧洲大陆为目标,并为此路易十四、拿破仑一世付诸了行动,法国一度成为欧洲军事上最强盛的国家。现在尽管战败,也不希望从此一蹶不振,在维也纳和会中,法国甚至以战败国的身份与几个战胜国的强国平起平坐。所以波旁王朝复辟后法国尽管没在列强的利益争夺中扮演角色,但实力没有受到致命打击。第一次巴黎和会中,法国领土恢复到1792年的疆界,英国将除多巴哥、圣卢西亚和毛里求斯之外的法国殖民地归还给法国。真正受到领土分割与盘剥的事那些被拿破仑占领的小国。法国在维也纳体系中成为维护“正统秩序”的维护者。但法国和普奥依然存在潜在冲突,尤其是普鲁士,,由于在拿破仑战争中战败成为法国的附庸国,让它感到极为羞恼,不希望看到法国的再次强大而使本国的发展打断。 (二)“均势”原则在维也纳体系中的运用及“欧洲协调”的提出 即便各国因各自利益问题争论不休,这些大国之间最后还只艰难地实现了调停,达成一致,并于1815年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其主要内容第一是调整疆域,实际上就是分配各国的战利品,一方面裁决战败国法国,将其疆域恢复到1790年的疆界,另一方面按照“均势”的原则分配各国应得领土。例如荷兰合并奥属尼德兰,该称尼德兰王国,瑞典合并挪威,丹麦得到石勒苏益格以及荷尔斯泰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