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第一章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第一节xx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

重点、难点:

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及教育的阶级性

一、教育的起源:

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1、生物起源论:

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页持同样的观点。认为教育现象可超越人类社会范围之外,甚至在人类以前,教育就早已在动物界存在。

教育从其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是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

2、心理起源说(模仿起源说):

xx教育史专家保罗.xx认为: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模仿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3、劳动起源说:

苏联前教育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而提出。

其论据是:

第一,原始人教育的需要产生于劳动与生活过程中经验传递和相互协调的需要。

第二,人类的劳动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xx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

1、教育性质——儿童公有。教育只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受教育权人人平等。

2、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3、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第二节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

一、古代xx的学校

古埃及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即在古王国末期产生了学校。当时的学校有以下类型:

1、宫廷学校:

设在宫廷里,专供王子获高级官吏子弟就学,以培养奴隶主国家的高级文武官吏为主要任务,是古埃及最早出现也是最高一级的学校。

2、寺庙学校:

设在寺庙里,寺庙的僧职也是该校教师。既培养一般官吏也我皇帝培养修建宫殿、陵墓、寺庙及医治疾病的人员。

3、文士学校:

一般设在文士家里,也可在露天。是比较初级和启蒙性的学校。

上述学校均强调机械背诵,反复练习,严酷体罚。

二、古代xx的学校

古印度的教育史与种姓制度和宗教制度密切在一起的。

(一)xx的教育

1、家庭教育:

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2、xx教育:

所谓古儒,是一些对经义粗具研究的人,他们兼具笃信梵天而又能阐述经典的双重品质。他们周游各地,教导青年,被视为神圣的经典传播者。后定居家中,设校课徒,即为古儒学校。学习内容除《吠陀经》外,还有许多基础学科。

(二)佛教的寺院教育:

佛教产生后,为了“普渡众生”,实现其济世的理想,乃广设寺院来教育僧侣。只要愿意,不论男女,均可入校。

第三节xx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一、学校的萌芽:

公元前21世纪,我国夏朝建立,开始出现学校的萌芽形式:

古籍中记载有:

“庠、序、校”等形式。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

公元前17世纪,我国商朝建立,此时,文字已经产生,学校教育机构有庠、序、学、瞽宗四种。

三、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

(一)西周社会概况: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从周王朝建立到公元前770年是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其主要标志是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制的建立。.

(二)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

1、类型:

分国学、乡学两种。前者是设在王都的学校,有小、大两级。后者是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

2、教师:

“官师合一”即教师由政府官员兼任。

3、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按其内容的性质,属于政治教育的范围。射御是军事教育方面的内容。书数是基础文化课。

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是奴隶社会制度的产物,在它的发展初期,是一种注意在实用性的基础之上,文武兼备,知能兼求、德智体等方面都等到发展的教育。

第四节古代xx时期的教育

一、xx的教育

斯巴达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儿童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军事教育。

斯巴达还很重视女子教育,也对她们进行军事训练。

二、xx的教育

雅典的教育目的也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但其教育的主要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他们的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也较为灵活。

三、希腊化时代的教育

在小学教育方面,文字学校或文字教师已经占居统治地位,教学的内容是读写算,中等教育方面,文法学校或文法教师取代了体育的位置,教学的内容

是文法与修辞,高等教育方面,以学习军事为主的士官学校衰落,而哲学和修辞学校则兴盛起来。

第五节xx时期的学校教育

一、共和政体时期

(1)小学:

xx的小学教育一开始就是文字教育。

(2)中学:

小康以上人家的子女在12——16岁之间入中学即文法学校。

(3)高等教育:

主要是模仿xx修辞学校而建的。

二、帝国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变化

为了顺应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的变化,罗马帝国在学校教育制度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一,明确提出办学的要求,加强对学校的监督;第二,改变教师待遇;第三,建立国家教育制度;第四,设立新类型的学校。

第二章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

重点、难点:

中国古代各教育家及教育流派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xx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孔子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作用,将人口、财富、教育看作立国的三大要素。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包括两方面:

第一:

教育是政治的一种形式,比单纯的行政手段效果更好;第二:

教育还能通过培养统治人才来为政治服务。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xx提出: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科学命题。“习相远”的原因有二:

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但由于受天命论的影响,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只局限于中人之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之,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我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二、教育的目的:

孔子办教育的目的乃在于推行其政治主张。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在教育上就以培养贤才为目的,具体就是以培养“士”为目的,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称“君子儒”。学习是为官从政的准备,德与才都需要学习。

三、教育的对象:

孔子反对门第限制,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对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有积极意义。但将奴隶与妇女排斥在受教育的对象之外。

四、教育的内容:

限于人事即君子做人的道理和从政的手段。不外乎经籍的传授与道德的修养,涉及自然知识和生产技能的训练很少。

(一)知识教育:

孔子在知识价值的取向方面,极为推崇古典知识的作用,具体内容经他改编的“六书”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二)技能训练:

孔子培养的是文士,不是武士,但孔子并未完全排斥军事、体育方面的知识的技能的训练,在他看来,“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备者必有文事”,文武兼备,身心兼求是未来的官吏不可缺少的本领。

(三)xx:

“仁智统一”是孔子的理想人格,而在仁智两者之间,仁是根本,是核心,智乃仁者之智。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内容的中心。孔子关于道德教育论述最多的是“仁”和“礼”。就仁和礼的关系而言,仁是思想的核心,而礼是仁的准则;仁是礼的内容,礼是仁的形式。

五、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注重修养:

xx认为:

“为仁由己”,把学生视为道德教育的主体,非常重视自我修养的方法。

1、立志与持志:

立志就是确立目的与理想,使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他要求学生应“志于学”“志于道”。一旦立志,不可轻易改变,“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持志是实现志向的关键。教育须要经历长期的艰苦的磨练方能有成。

2、克已、xx:

所谓内省是指一个人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在与人发生矛盾时,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进行自我反省的同时,还应进行克己的功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改过迁善:

孔子认为,错误是人人难免的,即使是尧、舜一类的圣人也有过错,关键是要能改过迁善。“过而不改,是为过也”。

(二)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的人物。原因有:

首先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在孔子的私学里,由于实行“有教无类”,使得孔子的学生成份很复杂。三是孔子教学的形式是个别教学,教与学的活动是一对一的,这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启发诱导:

xx在这方面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即对问题的思考,“悱”就是对问题已有所思考,但未成熟。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启发前要积极思考,而且要求学生在启发后能进行积极思维,以求举一反三。

(四)学、思、行结合:

是治学的三个阶段。以学而言,先要注意学习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次要博学,即多闻多见。再次学习后要注意复习,“温故而知新”。在学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者不可偏废。行是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教学过程的第三个阶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第二节xx的教育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一、性善论与xx内发说:

人性问题即人的本质问题。孟子在总结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特性。认为人先天就具有四种善的萌芽: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后天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且提出了“良知、良能”的观念以推广“四端”说。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将心性中固有的善性加以扩充。二、理想人格:

“内圣外王”是儒家对理想人格的具体描述。但在“圣”与“王”的关系上,却大多呈现重德轻才的价值取向,这是孔子的思想中以仁为核心的主张,孟子更是将其推向极至,将道德的完善视为重要甚至惟一的标准。作为理想人格的“大人”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xx的内容:

孟子的道德教育理论是以其“性善论”为基础的。以仁义礼智四德为道德教育的内容。但四德并不是并重的,而是以仁义为核心。礼是行为的准则;智是辨别是非的智慧。仁义礼智是较为抽象的德目,其实质是在社会伦理关系中的体现,孟子提出了孝悌忠信作为具体的伦理观念。孟子主张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内容,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孟子整个教育的目的所在。

四、xx的方法:

孟子根据“性善论”,认为道德教育主要应注重启发人们自求自得,向自己的内部下功夫,以恢复固有的道德观念。

(一)存心寡欲:

人性天生具有善的萌芽和天然的道德理性,恶的产生是由于发乎耳、目、口、腹中的物质欲望掩蔽了“心之官”的道德理性的结果。他认为心是大体,口、耳、鼻、目等属于小体。道德修养与物质欲望常处于矛盾之中,过多的物质欲望会妨碍道德修养。提出:

“养心莫善于寡欲。”

(二)xx养气: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立志有恒的思想,认为士应立定高远的志向,具体就是能实行仁义的“大丈夫”。士不仅应立大志,而且还有能为自己的志向牺牲

自己的生命的精神。“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为使自己的志向更加坚定,提出为修身而养气的主张。

(三)反求诸己:

孔子在道德修养方法上,最重自觉、讲究内省,提出以忠恕之道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在这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内省思想,同时又对其加以发展,使它与“性善论”相结合,并推衍为反求诸己,以此作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原则。

“四”磨练意志:

孟子也知道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的,为了能经受住险恶环境的考验,不使固有的善端丧失,他在道德修养的方法上,还特别注重意志的锻炼。

xx的教育思想

荀况战国时期赵国人。本质上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但他15岁时曾来齐国的稷下学宫游学,深受道、法、兵、农诸家思想影响,成为集先秦学术思想之大成者。《荀子》一书中有关教育的有《劝学》《性恶》《解蔽》《礼论》《修身》《儒效》等。

一、性恶论与外铄说: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属于自然的,是人的自然本性,是天生的素质及天赋的本能,而且是先天生成的。由此出发,他认为人性本来没有道德礼义的成份,也没有什么等级性,一切人都是相同的。人天生的各种自然本能虽无道德属性,却具有“好利”、“疾恶”、“有欲”等倾向,如不加以节制,必然破坏社会次序,危及社会和个人生存,从这个意义来讲,人的本性是恶的。荀子从“性恶论”出发,在道德教育的问题上,认为首先必须明“性伪之分”,即明确划分天赋与人为的区别。认为礼义法度、道德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圣人的制作,人们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形成善的道德品质。

二、教育的内容:

荀子的教育内容是与其教育目的的主张密切结合的。他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儒者中具有治才的“贤能之士”,在教育内容上也主要是孔子的六书进行继承与改造,并将六书尊称为六经。

三、学习方法:

(一)防邪近正:

荀子肯定人性的发展是受环境所决定的,他把环境对人的影响称为“渐”或“注错”。认为一个的成长过程,是与所处的环境有着特殊的关联,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就接受何种影响,造成什么样的积习,所以要十分慎重地选择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二)积学积善:

环境对人的影响固然大,但人的发展如何,并不完全取决于客观影响,而决定于主体的选择。认为仅仅有良好的客观条件还不够,必须加上主观的努力,在“积”的方面下功夫。

(三)虚壹而静:

所谓“虚”就是不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妨碍新知识的接受,认为,人生来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并且能把已获得的知识在记忆中积累起来,但不要让这些记忆中的知识成为一种具有排他性的成见,妨碍对新的知识的接受。所谓“壹”就是专一,不分心,荀子认为心有辨别差异,同时兼知各种事物的能力,然而要深刻地认识事物,精通一种知识,就必须专心一致,集中思想,不要因为对那一种事物的认识而妨碍对这一种事物的认识。所谓“静”,就是要宁静,不要胡思乱想。简言之,就是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而不旁骛。

(四)学思行一致:

荀子强调积学、博学。注重外铄的作用。在强调学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思考。行也是荀子所重视和强调的。认为行是学习的方法,认识客观事物的途径,也是学习的目的。学思行的统一,构成了整个学习的过程,缺一不可。“君子之学,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

四、论教师:

荀子的教师理论继承了儒家尊师重学的传统,同时也根据他的礼治思想作了修正与发展。他认为教师不仅是决定学生人格形成的主要关键,而且还关乎着国家的安宁。因此强调尊师是势所必然。认为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应该以师言为准则。

尊师不仅是教育原则,而且是政治原则。他也提出了对教师的要求,认为作为一位教师除了有一般传习者所需的博学外,还需要具备四条:

要有尊严;年高德硕;具传授知识的能力;能体会“礼法”中的精微道理,而又能恰当地予以阐发。

第三节墨家、法家的教育思想

一、墨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

墨家是先秦时期代表社会下层小生产者、小私有者利益的一个学术派别和政治集团,创始人为鲁国人墨翟。主要著作是《墨子》。

(一)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

他主张应以“兼”易“别”,通过造就具有兼爱之心的兼士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兼士”是墨家理想社会贤人政治的领导者,应具备三个条件:

一,“厚乎德行”。二,必须能“辨乎言谈”。三应该“博乎道术”。总之,“兼士”必须是德才兼备者,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各尽所能,在知识技能方面不求各人一样,只求在同一政治思想指导下工作。

(二)功利主义的教育内容

1、古代文化知识教育:

重视古代文化的教育。认为只有古代优秀的遗产才能继承,而对那些无益的甚至有害的则应采取批判的态度。

2、科学技术教育:

自然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成为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当时也是大别于其他私学之处。也重视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的教育,在政治上提倡非攻,反对国与国间的战争。

3、逻辑学知识的传授:

将“辩学”作为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以利于他们宣传墨家的政治理想。“辩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确立“辩论”的根据或标准。二是必须掌握辩论的规则和方法。

三)主动的教育方法:

他特别强调教育者施教时要保持主动、积极,即教师必须起主导作用,强力劝教,努力去解决问题,决不可懈怠。在教育方法上主张主动说服,与儒家“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思想截然不同。墨子要求教育者发挥主动性和主导作用,采取主动说服的教育方法,更具有积极意义。

二、法家“以法为教”的教育思想: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

代表新兴的社会势力,具有较强的变革精神。

(一)绝对“性恶论”与教育的作用:

法家主张强制性的“法”,反对道德教育的功效,其思想源于对人性本质的看法。法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无法指望人能自觉为善,道德教育也不可能取得教育者所期望的效果。认为一方面管理必须用严刑厉法,另一方面根据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人情”,因势利导。教育的作用的发挥应建立在“因人情”的基础之上,借助赏罚手段,以更大的“利”诱使人们由私利向公利转化,将私利与公利协调统一,这便是教育者的责任所在。

(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韩非认为“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是对法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基本概括。他认为法是人们行动的依据或准

则,以使人们知法、懂法。所谓“法”是指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统治集团所颁布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政策、法令。要实施法制教育,首先须使法具有权威性,严肃性,信赏必罚,以取信于民。法制是教育的惟一内容,而实施法制教育的手段和制度便是“以吏为师。”

第五节xx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其思想主要反映在其学生柏拉图所著《苏格拉底对话集》《苏格拉底回想录》之中。

一、xx由教育而来:

神为人安排了灵魂,并赋予其智慧。寻找智慧、发现真理不必外求,而须从自己的内心去探求。对自身智慧发现的越多,就越接近真理,越接近至善。还认为美德就是知识,美德是一种智慧。认为只有有思考力的人,才是具备勇敢、节制、刚毅等美德的人。美德从何而来,“美德从教育而来。”强调理性思维。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而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

二、“产婆术”与启发式教学:

他在教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首创了“苏格拉底问答法”,即“产婆术”。其依据是:

感觉印象不如概念可靠,在知识的获得上,不能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或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认为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靠自己去思考问题,即依靠自知。教育者的主要作用不是传授知识,而重在启发学生去求取知识。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而调动其求知的欲望。教育者并不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只是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引出来,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第六节xx的教育思想

xx是xx的思想家、教育家。

一、教育的目的:

柏拉图确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卫国者,即培养哲学家或“哲学王”。

认为,上帝用不同的材料造出金、银、铜三种不同质的人,国家的安宁取决于三个阶级各守本分。理想国的公民分成三个等级,每个人的灵魂也包括三个部分:

理智、激情和欲望。在他看来,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对少数人有效,教育的主要功能不是培养,而是选拔。

二、教育的内容

(一)学前教育:

主要是摇篮曲、儿歌及游戏、讲故事。主张从学前期起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二)7至

17、18岁进入由国家办理的初等学校学习“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

(三)18至20岁:

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主要是意志教育阶段,内容有体育、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

第四节20至30岁:

发展智慧阶段,内容主要是四艺和辩证法。30岁出任政府官员,5年后任国家重要官吏,再过15年,成为“哲学王”既最高统治者。第七节亚里斯多德的教育主张

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古希腊最博学的哲学家(前384-前322年)。

一、教育的年龄阶段划分

(一)教育的年龄阶段划分的理论基础:

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两者互相对立而又不可分割。认为人的灵魂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只有理性的灵魂才能认识真理。非理性灵魂是“动物灵魂”以本能、欲望、冲动等方式表现出来。在人的身上还有最低级的灵魂,主要表现在人的身体的生长和发育方面,是“植物的灵魂”。他对人的灵魂的三个不同层级的构成了他关于教育年龄阶段划分的理论基础。越早出现的部分,所包含的形式越少,质料越多,越低级。认为应参照灵活发展的先后来实施教育和训练。“植物灵魂”在先,故要对学生进行身体的教育;“动物灵魂”发展在后,其次应进行情感和道德品质教育;最后是“理性灵魂”的发展,因此,主要的教育任务是智育。

(二)教育的年龄分期

1、出生至7岁,幼儿教育阶段。以发展儿童身体的灵魂为主,应以游戏和体育锻炼为主。

应十分注意儿童的营养,应以含乳分最多的进行抚养育

2、7岁至14岁,学校教育时期,身体的发育仍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情感和道德的教育。

这与“动物灵魂”发展占主导地位相适应。教育内容是和谐教育,核心是音乐,辅之以德、智、美、体。

3、14岁至21岁,学校教育的高级阶段。教育围绕‘理性灵魂“进行,开设纯粹思辩的学科:

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等。还有科学方面的教育。

二、和谐发展的教育观点:

认为“质料”和“形式”是和谐地存在于人身体之中的,在人的身上,质料表现为身体,形式表现为灵魂。强调“和谐教育”,并把和谐教育的核心定为音乐教育。认为音乐不仅对德性的修养,而且能陶治人的心灵。

三、“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设置:

认为学校的学科设置包括两大类:

一是“实用的”诸如物理等;二是“文雅的”。从和谐教育出发,认为学校应设置的课程十分广泛。

第八节《学记》与《雄辩术原理》

一、《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的作品。是世界文化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著作。是战国时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作品。

(一)论教育的作用、目的及地位:

关于教育的作用,首先认为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

第一,教育是“化民成俗”的手段。第二,教育发挥着“建国君民”的作用。认为教育在个性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强调后天的学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从教育与社会稳定、个性发展的角度论证了人民受教育的必要性,又从性善论出发,论证了受教育的可能性。提出了培养具有“建国君民”才能的政治人才和安分守己的“顺民”的教育目的。

(二)论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

1、学制与学年设想

拟定了一个与行政区划相配合的四级学校教育制度:

“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把大学教育年限限定为初、高级两段,共九年。每隔一年举行一次考查。

2、大学的学校管理

第一,天子亲率百官莅临学宫参加开学典礼;第二,开学时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第三,制定严格的上课规则;实行定期的视学制度;第五,注意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五节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

2、预时xx:

“预”,即未发先预之意,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具有超前性,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预防措施。“时”即及时施教。学习和教育应抓住最佳时机,适时进行。

“孙”即按照学生的心理顺序和教育内容的逻辑顺序安排教学。“摩”即要求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xx救失:

作为教育者首先应了解学生的不同心性,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施教。其次,教育者还一定要全面看问题,要懂得事情总有两方面。教育者应注意培养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化为优点。

4、启发诱导: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启发教学思想,并从三个方面对启发式教学提出了要求:

一“道而弗牵”二“强而弗抑”三“开而弗达”。

5、藏息相辅:

认为课内学习与课外自学、练习应相互兼顾,互相促进,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补充。二、《雄辩术原理》中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是古代罗马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述的是对一位雄辩家的培养和要求,也是一部系统的教育著作,集希腊和罗马教育思想和经验之大成,是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

(一)教育的目的:

他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演说家、雄辩家。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认为通过教育,每一个人都是有前途的,都有成为优秀演说家、雄辩家的希望。

(二)对演说家的要求和培养:

他认为,作为演说家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一是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是他应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上的老师。

三、他必须善于运用自己的声调、手势、表情和姿态。

1、及早施教:

他认为教育最好从摇篮里开始。

2、内容广泛的课程内容

3、教师的职业素养:

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公认的有学问的人”,是道德的典范。

第三章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重点、难点:

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官学、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在各个朝代的特点;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特点。

第一节xx封建社会官学教育制度的演变

一、汉代官学制度的建立

(一)汉代文教政策

1、汉初的文教政策:

汉初实行黄老之学,与此同时也允许其他诸子思想存在与发展的文教政策。

2、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汉武帝即位之后,董仲舒为其提供了一套符合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思想政治理论,并提出了三大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选举,广取士;置明师,兴太学。“独尊儒术”、排斥诸子的文教政策,是封建专制社会制度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必然反映。

(二)汉代的官学教育制度

1、中央官学

(1)太学: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旧博士官以经授徒的基础上,下令在都城长安设立太学。汉代在中央设太常一掌管太学的官。

(2)宫邸学校:

是一种设于宫庭中的学校。

(3)xx都门学校:

是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招生对象多为出身低下者,内容为辞赋、小说、字画等。这客观上打破了汉代以儒经一统天下的局面,首创了专科性质的学校。

2、地方学校:

汉代地方行政中郡一级才有学校设立,地方学校的设立早于中央官学。

二、唐宋时期的官学体系的完善

(一)唐宋时期的文教政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