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环境与食品安全_何加骏

农业生态环境与食品安全_何加骏
农业生态环境与食品安全_何加骏

农业生态环境与食品安全

何加骏1,李 奇2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服务中心,江苏南京210014;2 南京市科技局农村科技处,江苏南京210008)

摘要:主要分析了农业生态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并着重分析了农业生态环境中,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而对食品安全构成危害的污染物及其在生态环境中存在的数量、形态和生物富集作用。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食品;安全;污染物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07)01-0204-05

(上接第203页)

菊酯却相反,这可能与两类杀虫剂的渗透性差异及检测时小白菜植株大小有关。

3 小结与讨论

毒死蜱在小白菜上的降解速度快于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3种杀虫剂的半衰期依次为1.21d、2.04 d和1.86d。

供试3种杀虫剂在叶菜中的最高允许残留量(MRL)国家标准均为 1m g/kg。那么在本试验中,不论是推荐剂量还是高剂量,最后一次用药后3 d几乎都达不到安全食用标准;最后一次用药后7d,氰戊菊酯高剂量的残留超标,其他各处理残留量均在允许范围内。参考氰戊菊酯在高剂量下的降解方程,可估算出其用药1次于药后9d残留量<1 m g/kg。从表1可知,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施用2次的残留会更低,因此小白菜应在最后一次施药9d 后食用。综合以上分析,48%毒死蜱施用量不超过432g a..i/hm2,10%氯氰菊酯施用量不超过75 g a..i/hm2,20%氰戊菊酯用量不超过150 g a..i/hm2,并且每种杀虫剂用药次数不超过2次的前提下,毒死蜱和氯氰菊酯的安全间隔期可确定为7d,而氰戊菊酯则定为9d。由于小白菜的生长期较短,因此氰戊菊酯不宜用于防治小白菜害虫。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类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食品安全完整的概念和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食品的充足供应,即解决人类的贫穷、饥饿,保证人人有饭吃;二是食品的营养与安全,即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基本营养元素,并保证人类摄入的食品不含有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污染物。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近40年努力,虽然基本解决食物供应问题,但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存在,且愈发突出。

分析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可能引发食品污染的主要生产、加工、运输与贮藏以及烹饪等环节,其中源头污染是造成我国食物污染的直接原因。

收稿日期:2006-06-20

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BK2005109)。

作者简介:何加骏(1957 ),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工作。Te:l(025)84390202;

E-m ai:l he ji aj un503@hot m ai.l co m。

农产品源头污染主要包括受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污染与在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或非法使用的投入品或添加剂等影响。就农产品安全质量受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影响而言,主要是指水、土、气等环境的污染;而不合理或非法使用投入品给农产品安全质量带来的危害,其严重性易于理解,如高残留高毒农药、兽药的使用、瘦肉精等激素的使用,等等。

为了使食品生产者、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有更全面的认识,以便更好地采取措施,预防与控制食品污染,着重对因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以供读者参考。

狭义的农业生态环境主要是指水、土、气、光、热等自然因素,而在这些自然因素中,通过食物链对食品产生污染的主要是水、土和气,而光与热污染主要是对人类本身产生直接的危害。在水、土、气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质很多,对农产品构成污染的主要物质归纳起来有四类,分别是: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生

物污染(如病源生物、基因等)和由普通营养引发的污染物,如硝酸盐、亚硝酸盐、藻毒素等。这四类物质,可能存在于水体中,也可能存在于土壤与大气中,虽然它们在不同环境要素中存在的含量、形态以及危害程度不同,但它们都可能通过食物链,在农产品中富集,进而造成食品污染,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为表述方便,按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食品污染物质类型分别讨论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与食品质量的关系。

1 重金属

在美国提出的优先污染物中,所列出的重金属为砷、铬、汞、镉、铅、镍、锌、硒、铜等,其中砷与硒为类金属。在重金属中,除砷、汞和硒的有机化合物容易挥发外,它们和有机物不同,不但不能被微生物分解,相反还可能在生物作用下,形成毒性更强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因此,重金属一旦进入环境,便原地长期存在,对人类具有长期潜在的危害。重金属中毒可使人体的肝、脾受损,影响钙质吸收、骨变形,骨折疼痛,影响人的生殖能力,致癌等危害。水、土中重金属含量主要受土壤背景值与外来污染物的影响。魏复盛等[1]比较了中、日、英三国常见12种微量元素(A s、Cd、Co、C r、Cu、H g、M n、N i、Pb、Se、V、Zn)的平均值后,认为中国土壤各主要元素环境背景值与日本、英国土壤的含量大体相当。江苏省科协主持的 江苏农产品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与实施 课题组,于2003年,按农业部 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NY/T395-2000)对全省4个县(市)进行了调查分析[2],表明苏南某市菜地受污染较为严重, 51.7%的菜地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主要污染因子是镉、汞和DDT,相比之下,稻田污染程度较轻;苏中海安、高邮两县(市)耕地总体质量较好,95%以上耕地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其中海安县为96.6%,高邮市为95.2%,少部分地区受DDT、Cr及Cd轻污染;苏北洪泽县耕地土壤总体质量良好,99.1%的耕地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少数地区铬、汞、铜含量偏高。

分析造成水、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工业或城市排放的废水、固体废弃物与干湿沉降以及农业自身的投入品,如农药与肥料。据报道,全国受重金属污染的地区约占污灌面积的45%,其中比较严重的是汞与镉。张永春等[3]分别调查了宁连公路淮安段两个断面,结果发现沿公路两侧0~150m范围内土壤中铅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0~50 m范围内累积较为明显;断面1各样点土壤铅含量平均为18.60m g/kg,断面2各样点土壤铅含量平均为16.83m g/kg;断面1距路基5m、25m、50m、75 m、100m处土壤铅平均含量与300m处的背景值相比,增加了53.3%~74.8%;断面2距路基5m、25 m、50m、75m、100m处土壤铅平均含量与300m处的背景值相比,增加了46.4%~65.3%。虽然土壤铅含量均未超标,但仍有3个样品的稻米铅的含量超出了相关的无公害稻米重金属限量标准( 0.4 m g/kg)。石元值等[4]研究了汽车尾气对茶叶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汽车尾气对茶叶新梢、老叶中的铅元素含量影响较大,公路边的茶叶新梢中铅元素含量比距离公路远的茶园茶叶新梢高39.2%~129.6%,而公路边的茶园老叶中的铅元素含量要比距离公路远的茶园老叶高39.5%~ 159.1%。

长期施用微量元素高含量的粪便,将导致土壤中微量元素蓄积污染。张子仪[5]预测,1万头猪场按美国F AD允许使用的砷制剂推算,若连续使用含砷的添加剂饲料,5~8年之后,将可能向猪场周边排放近1t砷,16年后土壤中的砷即可增加1倍。Betey等(1972)和Feenstra等(1993)报道用高铜添加剂饲喂动物,生产的粪便作牧草肥料,该草制成干草时,可使绵羊发生中毒(粪中铜的浓度为700~ 3000m g/kg,干草中为42m g/kg)。

土壤或水体重金属均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进而影响食品安全。郑宗林等[6]综述报道了水生生物对水体中重金属的富集试验结果,鱼类可蓄积比周围水体环境高1000倍的汞;当水中汞含量达0.001~0.01m g/L时,通过小环境藻 水蚤 金鱼的转移浓缩,35d后鱼体中的汞含量可为水的800倍;一般鱼类含砷1.1mg/kg,砷浓度较高的养殖区的贝类含砷量高达100m g/kg;大海虾含砷可达174 m g/kg,小海虾含砷15~40mg/kg。海水生物对铬有富集作用,其浓缩系数为:海藻60~1200、无脊椎动物2~9000、鱼类2000。通过富集和食物链的作用,动物食品中的含铬量比植物食品高,如鱼、猪肉、蛋为0.1~0.5mg/kg,蔬菜和水果均在0.1m g/kg 以下。

土壤、水体等环境中重金属也可以通过作物富集,从而造成食品污染。廖自基[7]报道生长在冶炼厂附近的植物中,花椰菜叶片含砷量仅为5.5

m g/kg,与土壤本底值基本相同;而草本植物叶片含砷量竟高达396m g/kg,是本底值含量的70多倍。

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又称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简称POPs),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将它们定义为是一类具有毒性,易于在生物体内富集,在环境中能够持久存在,且能通过大气运动在环境中进行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199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需要采取国际行动的首批12种POPs,即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DDT、氯丹、六氯苯、灭蚁灵、毒杀酚、七氯、PCBs、PCDDs和PCDFs,前9种是农药,PCBs是工业化学品,PCDDs和PCDFs是化学产品的杂质衍生物和含氯废物焚烧的产物。2001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组织召开的国际文书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禁用12种有机污染物的公约,完成了最后文本的谈判,至今已有150多个国家成为公约签约成员。中国是签约国之一,也承担起相应的义务与职责。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干扰人类及野生动物内分泌系统的作用,亦被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或环境雌激素。许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已知和可疑致癌物,如多环芳烃和PCDFs等。也有大量证据表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降低人与动物的免疫功能,并影响动物的行为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以下特征:(1)难以降解,具有长期残留性,长期停留在环境中。(2)POPs 是亲脂憎水性化合物,具有生物积累性。在水和土壤系统中,POPs会转移到固相或有机组织的脂质,代谢缓慢而在食物链中蓄积并逐级放大,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3)POPs具有半挥发性和长距离迁移性。在环境温度下,POPs蒸发进入大气,并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界面交换,长距离迁移后而沉积。例如,温度高的低纬度地区,产生的POPs的蒸汽压高;低温的极地等高纬度地区,POPs的蒸汽压低,从蒸汽中分离而沉积到极地等地球表面,导致全球范围的污染传播,表现出所谓的 全球蒸馏效应 和 冷浓缩现象 。(4)具有高毒性,包括致癌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特性等,严重危害生物体。

当前,在世界绝大多数的江湖水体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P OPs的污染。在威尼斯湖表面沉积物中,二嗯唤和呋喃的浓度分别处在16~13642 ng/kg和49~12561ng/kg,对环境造成了威胁。

我国东海岸三个出海口的沉积物中也存在POPs,在闽江、九龙江和珠江的出海口沉积物中, PCB s和DDT的总浓度都较高,其中DDT的浓度可能已影响到深海生物。闽江口河口水质PCB s超过USEPA的标准,部分沉积物超过参考评价标准[8]。

赵其国等[9]调查了太湖水中有机污染物现状。调查结果,太湖水中检出有机污染物273种,比1985年(73种)增加了200种,其中优先控制污染物6类43种,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6类24种;沉积物中检出有机污染物188种,与1985年相比,2000年如苯并噻唑浓度提高近100倍,来源于工业生产的苯二甲酸酯类浓度增加2.1~49.6倍。陈满荣等[10]应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了长江口潮滩沉积物多氯联苯(PCB s)总量,结果为10.7~28.6 g/kg,11个样品检出率100%,新生沙岛九段沙潮滩沉积物同样检出PCBs。

另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董元华[11]对太湖鼋头渚夜鹭所产卵中15种多氯联苯同系物残留物状况的研究,来自有机氯及多氯联苯等农药残留的同系物均能检测到,且随着夜鹭年龄增长,残留量亦提高。

周启星[12]研究了酚在水、土壤、植物和动物间的转移与富集,当水体中酚浓度为0.39m g/kg、污水中为2.98mg/kg时,灌溉的土壤中为2.99 m g/kg,土壤中生长的蚕豆含量为4.93m g/kg,用蚕豆喂对虾,结果对虾中含量达到7.8m g/kg。可见有机污染物可以通过食物链进行富集,进而影响食品安全。

3 污染生物

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病毒等。有关转基因作物基因漂移,可能引发基因污染的问题,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众所周知,因食物受病原微生物污染,会引起肠道、呼吸道等疾病,影响人体健康。近年,随着有机食品发展,增加了有机肥的施用,如果使用未经处理的粪便,对蔬菜、水果等食物将构成新的威胁。

Balasubra m an ian[13]对粪便养鱼方式中,鱼受粪便微生物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在鱼的肠道内病原菌数量多于皮肤与肌肉,吃食性鱼多于过滤食性鱼。而国内对粪便养鱼模式大力提倡,鱼的生长

及鱼产品是否受粪便微生物污染,目前还缺少相关资料。未经处理的粪便所带致病微生物在环境中能存活很长时间,甚至在田间施用后仍能生存。Gag l-i aedi等[14]甚至认为,大肠杆菌通过施肥进入土壤后,能继续生存并繁殖。E ri n等[15]研究了不同季节施用牛粪后,不同间隔时间栽种蔬菜,牛粪中标记的沙门氏菌与大肠杆菌对蔬菜根以及叶的污染,结果发现,如果将未经堆制处理的粪便施用时间与所栽培蔬菜收获期间隔120d以上,可以避免蔬菜根或叶受微生物污染。但即便如此,如果在初夏施用,蔬菜的根与叶中仍可检测到细菌。So l o m on等[16]对大肠杆菌O157 H7进行了GFP标记,发现大肠杆菌O

157

H7可以经灌溉水或受污染的土壤进入根系并进入植物体内,污染可食部分。

4 无机营养盐

这类化合物本身不会对农产品构成污染,但由此可能引发污染物的产生,如亚硝酸盐、氮氧化物藻毒素等。

4 1 硝酸盐

硝酸盐因容易在人体内转化成亚硝酸盐,并合成致癌的化学物质亚硝胺,引起消化道癌症。同时亚硝酸盐可将血液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使之失去输氧能力,使人体(特别是婴幼儿)缺氧。因此,国内外都认为人体摄入的硝酸盐应加以限制。

蔬菜是容易积累硝酸盐的作物。据报道,人们每天摄入的硝酸盐约80%来自蔬菜。为限制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我国制定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中都规定了硝酸盐含量(表1)。

表1 蔬菜中硝酸盐含量标准(摘自北京市蔬菜质量暂行标准)

蔬菜品种最高含量(m g/kg)

小油菜、小白菜、菠菜、生菜、水萝卜3000

芹菜、茼蒿、芫荽、茴香、莴笋2000

伏白菜、大白菜、甘蓝1500西葫芦、冬瓜、苦瓜、丝瓜、白萝卜、青蒜1000

芸豆、豆角、豇豆500

韭菜、大葱、生姜、蒜薹500

茄子、辣椒、青椒、番茄、黄瓜300

蔬菜中硝酸盐含量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因蔬菜种类不同有很大的差别,在相同条件下,一般是叶菜类>根菜>瓜类>豆类>茄果类>葱蒜类,且与氮肥用量、氮肥种类,氮肥是否配合磷钾肥施用,以及氮肥施用后到收获时间有关。

由于人们对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禁忌,加上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中禁止使用硝态氮肥,一时间硝态氮肥成为人们攻击的目标。其实这存在误区:一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生产的氮肥品种中,硝酸铵约占氮肥品种总量的30%以上,而我国仅占3%。目前,从国外进口的复(混)合肥料中,硝态氮约占50%。在美国,施用氮肥以液体的氮溶液为主,不论是有压氮溶液还是无压氮溶液,在多数品种中铵态氮和硝态氮肥约各占一半。二是蔬菜为喜硝态氮肥作物,在喜硝态氮作物上施用硝态氮肥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有试验表明,在相同用量条件下进行蔬菜栽培试验,以100%硝态氮肥为对照,结果发现,当铵态氮肥占30%以上,就对蔬菜产量产生影响,如果100%施用铵态氮肥,与对照相比,蔬菜产量减少80%。在 中国蔬菜栽培 一书中明确指出,蔬菜为喜硝态氮作物,铵态氮量超过50%时,洋葱产量显著下降。而菠菜对铵态氮更敏感,在硝态氮100%的条件下,产量最高。三是氮肥的形态在土壤中转化很快,即氮肥以铵态氮的形式施入土壤,当条件适宜时,在数天内或十几天内大部分可能转化成硝态氮。

因此,要减少与控制蔬菜作物中硝酸盐含量,必须合理施用氮肥以及掌握合理的氮、磷、钾肥及无机肥与有机肥间的施用比例。

4 2 蓝藻毒素

淡水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水华的普遍发生,而蓝藻会产生多种毒素,如微囊藻毒素、节球藻毒素等。根据毒素的作用方式,可分为肝毒素(如微囊藻毒素,MC)、神经毒素(如类毒素)、皮肤刺激物或其他毒素,其中M C是强促癌素。蓝藻毒素可能经食物链生物富集,从而对自然生态系统和公众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陈艳等[17]综述了蓝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富集的相关报道,MC可以在浮游动物、淡水贻贝、蚌和鱼体富集,提示毒素存在食物链传递的可能性。脆弱象鼻、短尾秀体和近邻剑水蚤等浮游动物体内,可蓄积相对较高浓度的M C LR、M C RR和MC YR [75~1387 g/kg(干质量)]。蓄积量最高的脆弱象鼻可能是传递至较高营养级生物的途径。贻贝在MC达40~60 g/L的水中生活15d,体内毒素平均浓度可达70 g/g。贻贝个体的毒素总量约在70~ 280 g/g之间,其中肝脏M C浓度最高,占总量的

40%,肠道、生殖腺、肾和连接组织亦有少量检出。推测滤食性动物能够富集MC,并将其传递给高营养级生物。湖泊浮游植物与蚌毒素含量呈正相关,而且在浮游植物未检出毒素时蚌仍可测出,MC等量分布于蚌的内脏、鳃腺和肌肉组织,在被其他生物摄食的同时,毒素由水生和陆生食物链传递。沿海捕捞、人工喂养的鲑鱼肌肉中,及患严重肝病的鲑鱼肝脏均可检出毒素。

M c E l h i n ey等[18]用蓝藻的污染水对两种作物(Synap is alba和P haseol u s vulgaris)进行灌溉试验,用EL I SA K I T方法对植物组织进行检测,发现有藻毒素存在,认为可能存在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风险。

DeM agalhaes等[19]从1996年8月至1999年11月,连续3年对靠近城市的一个鱼塘中的浮游生物以及鱼的肝脏与肌肉组织中的藻毒素进行每两周一次分析,发现在鱼的肝脏以及肌肉组织中,藻毒素的含量基本接近或超过了WH O规定的标准[0.04 g/(kg d)]。

但Lukondeh等[20]以及O rr等[21]用含M. aeruginos a1 105个/m l的水作为奶牛的饮用水,经3周试验,检测牛奶中藻毒素,未检出毒素,或含量几个数量级低于标准规定安全浓度。

参考文献:

[1]魏复盛,陈静生.中国土壤背景值研究[M]//国家环境保护总

局.环境背景值和环境容量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3-

12.

[2]安 琼,董元华.江苏省农产品清洁生产创新研究与实施[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8.

[3]张永春,孙 丽,苏国峰,等.公路两侧农田土壤及作物中重金属

的累积[J].江苏农业学报,2005,21(4):336-340.

[4]石元值,马立峰,韩文炎,等.汽车尾气对茶园土壤和茶叶中铅、

铜、镉元素含量的影响[J].茶叶,2001,27(4):21-24,34.

[5]常志州,黄红英.动物排泄物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J].江苏

农业科学,2003(1):4-6.

[6]郑宗林,黄朝芳,廖三赛.重金属对鱼类的危害及污染防治[J].

中国饲料,2003(15):13-15.

[7]廖自基.环境中微量重金属元素的污染危害与迁移转化[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325.

[8]谢武明,胡勇有,刘焕彬,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 s)的环境

问题与研究进展[J].中国环境监测,2004,20(2):58-61. [9]赵其国,周建民,董元华.江苏省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与管理体系

的研究与试验示范[J].土壤,2001,33(6):281-285.

[10]陈满荣,俞立中,许世远,等.长江口PCB s污染及水环境PCBs

研究趋势[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7(5):24-27.

[11]董元华.太湖湿地生态系统有机氯污染的夜鹭生物指示[J].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2):209-212.

[12]周启星.水-土壤-植物-动物连续体中挥发酚的迁移和积累

模型的研究[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7,23(1):1-6.

[13]B al as ub ra m an i an S,Rajan M R,R ajS P.M i crob i ology of fis h gro w n

i n a s ew age-fed pond[J].B i oresource Techno l ogy,1992,40:63-

66.

[14]Gag li aed i J V,K arn s J S.Leach i ng of E sc h eri chia coli O157 H7i n

d i vers

e soils und er vari ou s agricultura lm anage m en t practices[J].

App lEnv i ron M icrob i o,l2000,66:877-886.

[15]E ri n E,Natvi g S,Ingha m C,et a.l Sa l m onll a en terica serrovar Typh-

i m uri m and E scheric h i a coli Con tam i nati on of root and l eafveget ab le

gro w n i n s o il w ith i n corporat ed bovi ne m anure[J].App E nviron M icro,2002,68(6):2737-2744.

[16]Sol o m on E B,Y aron S,M att hew s K R.Trans m issi on of E scheric h i a

c oli O157 H7fro m conta m i n ate

d manu r

e and irri gati on w ater to le-t

tuce p lant ti ssue and its s ubsequen t i nternaliz ati on[J].App E nv-i ron M icro,2002,68(1):397-400.

[17]陈 艳,俞顺章,王金秋.蓝藻毒素的毒性及其生物富集、暴露

途径和危险度评估[J].上海环境科学,2002,21(6):361-364.

[18]M cE l h i ney J,Law t on L A,Leif ertC.Investi gati on s i nto the i nh i b ito-

ry eff ect s ofm i crocysti ns on plant grow t h,and the toxicit y of p lant tiss ues f oll o w i ng exposure[J].Toxicon,2001,39(9):1411-1420.

[19]De M aga l haes V F,Soares R M,Azevedo S M F O.M i crocysti n

con t a m i nation i n fi sh fro m the J acarepagu Lagoon(Rio de J ane-i ro,Braz il):ecological i m p lication and hum an h ealt h ris k[J].Tox-icon,2001,39(7):1077-1085.

[20]Lukondeh T,N eil an B A,M offi tM C,et a.l Ab s en ce of cyanot ox i n

carryover i nto m il k[J].Austra li an J ou rnal of Dairy Technology, 2001,56(2):132-133.

[21]Orr P T,Jones G J,H unter R A.Ingesti on of tox i c M icroc y stis

aerug i nosa by da i ry cattle and the i m p licati ons f orm icrocysti n con ta m i nati on ofm il k[J].Toxicon,2001,39(12):1847-1854.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计划总学时:54 实践学时:24 适用专业:种植 制订人:果蔬与花卉教研组 制订时间:2011。4 一、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本教材主要系统阐述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农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环境管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任务:教材立足“双带培养工程"教学要求,体现“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实践技能适用为宜”原则,书中安排了大量实训内容.本书可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适用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产类、生物技术类、生物工程类专业教材,同时可作为其他专业生态与环保选修课选用教材,也可供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二、课程特色 课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农业环境问题以及农业环境保护。依据生态与环保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在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任务的难易程度、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和教学组织的可操作性前提下,根据认知及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按行动领域所承载的知识、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能力培养的递进关系,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三、知识能力和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模拟生产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学会常见的生态与环保知识,并能结合地的实际情况,会解决生产上遇到的常见问题;培养学生具有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并有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培养学生采集信息、整理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热爱农业、保护环境的职业情感,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学会与职工、农户交往,有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食品中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

第六章食品中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 第一节概述 农药的重要地位:防治病、虫、草、鼠害,调节农作物生长 全世界由于病、虫、草、鼠害而损失的农作物收获量相当于潜在收获量的三分之一,如果一旦停止用药,一年后将减少收成25~40%(与正常用药相比)。我国平均每年挽回粮食2500万吨、棉花40万吨、蔬菜800万吨、果品330万吨,减少经济损失约300亿元。 一、农药的分类 目前在世界各国注册的农药有1500余种,其中常用500多种。 我国有农药原药250种和800多种制剂,居世界第二位。 按来源分类: 有机合成农药: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 生物源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植物农药三类。 目前,我国常用的生物农药有苏云金杆菌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制剂(如井冈霉素)等。 矿物源农药:有效成分起源于矿物的无机化合物和石油类农药,包括硫制剂、铜制剂和矿物油乳剂等。按用途分类: 杀虫剂(防治害虫的农药)、杀螨剂(防治红蜘蛛的的农药)、杀真菌剂(防治作物病菌的农药)、杀细菌剂、杀线虫剂、杀鼠剂(防治鼠类的的农药)、除草剂(防治杂草的的农药)、杀螺剂、熏蒸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或调控植物生长)等。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衍生物、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目前食品中农药残留已成为全球性的共性问题和一些国际贸易纠纷的起因。是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二、环境中农药的残留 1、环境中农药的来源 工业生产、农药生产企业和包装厂排放的“三废”。 农业生产、为了防治病虫害使用农药,直接落到害虫上农药不到1%,喷洒到植物上约10%~20%,其余则分布于环境中。 2、农药在环境中迁移和循环、农药可经大气、水体、土壤等媒体的携带而迁移。 三、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 1、喷洒作物: 农药的在食用作物上的残留受农药的品种、浓度、剂型、施用次数、施药的方法、施药的时间、气象条件、植物的品种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水果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取决于收获时的沉积量和消失速率有很多因素决定农药沉积量,农药本身的性质(配方、用法和消失速率),作物本身的性质(表面积/重量比及形状) 有很多因素决定农药消失速率,农药停留植物表面层(雨水冲刷、蒸发),农药透入植物内部(不同的酶作用降解),加工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果干、果汁、果酒加工 一种情况是因干燥蒸发而减少了农药残留;另一种情况是干果比鲜果浓缩后农药残留量没有发生变化 2、植物根部吸收:喷洒农药后有40~60%的农药降落在土壤中,土壤中农药可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转移至植物组织内部和食物中。 3、空中随雨雪降落:喷洒农药后,有一小部分以极细的微粒漂浮于大气中,造成食品的污染。 4、食物链富集:农药对水体造成污染后,使水生生物长期生活在低浓度的农药中,水生生物吸收农药,通过食物链可逐级浓缩。 5、运输和贮存中混放:食品在运输中由于运输工具、车船等装运过农药未予清洗以及食品与农药混运,可引起农药的污染。食品在贮存中与农药混放,尤其是粮仓中使用的熏蒸剂没有按规定存放,则也可导致污染。 四、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摘要:在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自然、人为两个因素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威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从治理重要性,破坏的原因,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四个方面入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治理研究,希望能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 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物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及时对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对保障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最受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条件的基础和前提是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的转变、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许多问题,如土壤侵蚀、流失、农业面源污染等,对农业生产的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对我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2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我国地理分布上山地丘陵多、耕地少的情况形成了农业生态环境复杂,易受自然灾害。,农业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将是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平原地区,气候变化、干旱、洪涝灾害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普遍,各种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人为因素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过度追求利益,超量使用化肥、农药,大量砍伐树木会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使得减少耕地和生态环境恶化,开采矿产资源将导致地表塌陷和大气污染。社会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和国家法律。法律没对农业生态环境做到周密保护。此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重视,片面强调效益已成为政府的追求,忽视了农业环境保护和管理。 3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影响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减少农业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农业灌溉用水不达标,酸雨造成的空气污染对产品产量和质量都造成影响,退化植被和土壤侵蚀,不仅导致减少产量,而且还使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资源大大减少,使农业发展速度减慢。农业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一旦被破坏,就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酸雨污染对土壤、树木和植物腐蚀,并且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平衡,造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恢复时间更长,甚至出现了沙漠化。上述都是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关,影响农业发

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切实做好生态保护,在农庄及其邻近范围内,禁止毁林毁草、乱采滥挖野生植物、开山取石、挖土采沙、改变自然水系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2、在农庄及其邻近范围内,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设施和对环境有害的项目;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枯枝落叶、生活垃圾等;控制使用农药、化肥和畜禽养殖规模;采用生态化处理方式,减少废弃物与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 3、因地制宜地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分类、清理、处置设施,增强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所有能源及物质不应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景观产生污染。 4、尽可能采用节能、环保、轻型、可回收利用的材料与设备;建筑物以方便简洁为主,形式不影响视觉景观,符合当地文化特色;基础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农业生产设施等建设方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5、使用绿色能源,如利用太阳能、沼气、风力、生物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资源,减少污染和能耗。 6、合理减少用品洗涤次数,减少洗涤剂和水的使用量;对污水进行生态化处理,中水回收利用;建立雨水收集系统;采用喷灌、滴灌、管渗等先进灌溉技术解决绿化用水。

7、道路应采用采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建设,高标准做好道路两侧的绿化和排水设施,农庄内要使用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提倡徒步、自行车以及畜力等无排放的交通方式。 8、农庄绿化与农业种养要以当地物种为主,防止引进外来入侵物种;对景观水体采用微生物、水生植物、岸生植物、鱼类等构成生态水体,达到水体自我净化。 9、鼓励将当地的工业品、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作为旅游购物商品;杜绝经营、销售野生动物活体、器官、皮毛或标本;推广绿色食品,提倡餐饮适度消费,提供“打包”服务。 10、合理划定功能分区,确定合理的环境游客容量,合理设计游览区域和线路,并通过游客服务中心、科普知识讲解标牌、乡土文化读物等开展生态环境教育。 壹贰叁农业规划服务有限公司张好记

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

第四章环境污染物与食品安全 环境:在特定时刻有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并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 次生环境: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第一节环境污染物 一、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当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其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致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人体健康,造成了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特征是: (1)浓度低,持续时间长,而且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联合作用于人和其他生物。 (2)在环境中是通过生物的或物理化学的作用进行转化、增毒、降解或富集,从而改变原有的性状和浓度,产生不同的危害作用。 (3)通过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链等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长期影响,而且受影响的对象广泛(整个人群,包括胎儿)。 环境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有害气体、颗粒物。 水体污染物 无机有毒物、有机有毒物、病原体 土壤污染物: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与大气和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很多是相同的 环境污染物来源 生产性污染 生活性污染 其他污染 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向海洋 水体富营养化: 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物质的废水流入水体,可使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的感官和化学形状迅速恶化,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水花:淡水水体中的富营养化;赤潮:咸水水体中的富营养化 二、环境污染与人类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三、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贮存和分配的过程中,均可能存在污染食品的因素。由环境污染物造成的食品安全性问题,主要针对动植物(即食品的原料)的生产过程。 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由于呼吸、吸收(或摄食)、饮水而使环境污染物进入或积累在动植物体内,从而影响食品的安全。 生物浓集作用: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在生物体之间可沿着食物链浓度逐级增高,并超过原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叫做生物浓集作用。 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浓集作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环境化学物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 2、进入生物体内的环境化学物较难分解和排泄。 3、在生物浓集过程中多通过食物链进行。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体造成致命性伤害。 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体内分布、代谢和排泄 浓集、吸收、结合、分布、代谢、排泄。

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现代服务业需求报告

2010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材料 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现代服务业调整与振兴及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报告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 二〇一〇年三月 北京

目录 1.发展现代农业及对新型农民培养的需求 2.生态环境建设及对教育培训的需求 3.发展现代服务业及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发展现代农业及对新型农民培养的需求 一、大力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努力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城乡一体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逐步得到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得到增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

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一号文件提出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五项主要任务: 1、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 2、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3、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 4、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发展现代农业对新型农民培养的需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对到农村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在研究生招录和教师选聘时优先。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报告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是指相对于城镇的居住区,具有分散、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特征的居住区。从来源上讲,农村环境污染包括两部分:一是从城市和工业转移而来的污染,二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本身产生的污染。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在逐渐增加,表现为部分地区农业污染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之长期以来农村建设没有具体规划,生产生活缺乏秩序,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低,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同时,务农人口年龄老化,不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缺乏环保意识,对于化肥、农药的依赖程度较高。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物质,导致全国约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居民生活污水、乡镇企业污染排放、城市工业污染转移等直接威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农村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 (二)面源污染是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 与工业污染点源不同,农业污染通常是无序的面源式分散排放,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性和空间异质性等特点。有机物(COD)、总氮(TN)、总磷(TP)是农村面源污染物负荷的主要来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化肥的过度使用,加之化肥的利用率较低(一般只有30%~40%),导致大部分养

分流失进入环境,造成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污染;二是农药的大量使用(利用率只有10%~30%);三是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中氮、磷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四是农膜的大量使用形成了“白色污染”。农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包括村镇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农村固体废弃物随意堆积对空气、土壤以及随暴雨进入水体造成的污染等。 农业面源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据报道,松花江、长江等流域水质已不同程度受到农药的污染;甚至在江西、河北等地的地下水中也发现了农药残留;我国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滇池、太湖和巢湖,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全氮和全磷的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 (三)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着三方面的滞后。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城市(工业)及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显著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收入差距绝对数为1.48万元。 二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按目前全国约60万个行政村,即使只有1/3的行政村得到治理,按每个行政村治理投入100万元,假设地方可以配套投资50%,也需中央财政投入至少1000亿元。2008至2011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共安排投入4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近80亿元,2011-2012年中央财政还计划安排95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但绝大多数县(市)农村环保投入均为空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试卷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试卷 班级:姓名: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40分) 1.农业生态学: 2.农业生态系统: 3.能量转移: 4.食物网: 5. 污染: 6.能量传递效率: 7.次级生产: 8.限制因子: 9.种群: 10.生物群落: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不应该( ) A.加强城市管理 B.进行全面规划 C.控制经济发展 D.扩大绿地面积 2.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出发,下列城市规划合理的是( ) A.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应适当分散 B.为了方便居民乘车,交通运输线应尽量通过市中心 C.居住区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有大气污染的企业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 D.居住区位于河流的下游,有水污染的企业位于河流的上游 3.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河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 B.河水,冰川水,浅层地下水 C.河水,浅层地下水,淡水湖泊水 D.冰川水,浅层地下水,淡水湖泊水 4.观测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cm~20cm,其主要原因是() A.全球年降水量不断增加 B.厄尔尼诺现象的结果 C.地壳下降运动 D.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5.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 B.太阳黑子增多 C.温带森林破坏严重 D.地球温度升高,海水中CO2溢出 6.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A.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 B.陆地面积增加 C.中纬度地区更加湿润,粮食产量增加 D.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度方向延伸 7.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 A.工厂、家用炉灶燃烧矿物能源 B.汽车尾气 C.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废气 D.工业、家庭广泛使用冰柜和冰箱 8.形成酸雨危害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是() A.氧化碳 B.二氧化硅 C.氧化氮 D.氟氯烃 9.关于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酸雨主要是碳酸型酸雨 B.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 C.我国酸雨区面积正在缩小 D.酸雨不仅腐蚀建筑物,而且危害人体健康 10.下面各项措施中,能有效防治酸雨的是() A.禁止排放氟氯烃,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B.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C.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D.发展煤炭生产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农业与食品安全

农业与食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道出了食品的重要性,作为人们衣食住行中重要的一环,当前中国的食品安全正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转基因食物、农药和化肥污染,对环境、健康和食品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 对于当前的农业现状,首先是农药问题。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农药生产国,农业生产模式高度依赖农药化肥。蔬果上残留的农药不仅会导致中毒,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在短期内摄入高剂量的农药能够致命,即便是长期接触的农药水平非常低也会引发严重的慢性长期反应,尤其是对儿童的影响。这种模式不仅损害了健康,更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危害。农药的过度使用污染了大气、水环境,造成土壤板结;增强病菌、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杀伤有益生物;造成野生生物和畜禽中毒 其次是化肥,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目前是世界化肥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但在化肥合理使用技术上的水平却不高,化肥的利用率不高。中国部分农村在施用化肥方面存在着严重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造成了化肥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农业成本,使农民的收益下降,亟待改变。化肥的大量施用和流失使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毒元素有所增加,危害人体健康;微生物活性降低,物质难以转化及降解;养分失调,硝酸盐累积;酸化加剧,pH变化太大。 最后,现在市场上普遍出现的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具有外来的基因,对大自然生态系统来说是全新品种,因其非预期效益,会表现出一些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不可预见的影响。在没有长期而充分的安全性评估之前,若将其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很可能会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目前转基因食品还具有太大的不确定性。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首先是要减少或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对化肥的使用要强化环保意识,加强监测管理;增施有机肥,改善理化性质;采取多管齐下,改进施肥方法;应用硝化抑制剂,缓解土壤污染;普及配方施肥,促进养分平衡。 现在我国提倡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例如:稻鱼共生系统、以禽鸟治虫等。它是保障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倡导生态有机食品的供应链与消费则会让亟待解决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更好地提升。 生态农业意味着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且能满足其需求的农业生产。有机农业属于经过认证的生态农业,它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中国的有机农业在未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有机农业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环保食品,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有利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加外汇收入;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我们自己,在食品选择上,也要提倡挑选有机食品,非转基因食品,为自己的健康多添一份保证。

生态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刘锋明 摘要:本文从农业生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出发,分析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和思路,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目前,农业已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行业,正制约着其自身的持续发展。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量、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中国农村还面临着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等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而生态农业正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扶贫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中应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农村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很大不同,这里人口较为稀疏,就组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生物部分来说,生产者是足够充分的,多余的生产量也有足够的分解者进行分解,除了太阳能外,它不需要得到外界系统的能量、物质的输人与输出,即可维护自身的平衡与运作,因此,在农村生态系统中不会产生如同城市生态系统中那样的交通紊乱、废物堆积、污染严重,需要从外界大量引入能量、物质流等问题。 但农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也不同,当自然环境开垦为农田后,生态系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多种动植物并存的稳定生态群落变成了单一物种的人工生态群落;原来生态系统中正常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原先的生产物质通过微生物的分解把营养物质还给了土壤,而现在的农业生态系统则是大部分作物产品随着收获被带到土壤之外,被城市、农村的居民所消费,土壤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被带走,而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补充,于是使土壤质量趋于恶化;原先的土壤常年有稳定的生物群落所保护,因而水土流失强度很小,土壤湿度大,而现在的农田生态系统则因物种单一,覆盖面小,加上疏松土壤等人工过程,使得水土流失强度加大,并易于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因此,人类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满足人类对各种农作物产品需求的同时,也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人口不断的急剧增长,粮食需求与日俱增,对土地资源形成极大的压力。在上个世纪 90年代初,世界人口已达52亿,比1950年增长30亿多,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达60亿。根据联合国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人口在有效控制之下将达110亿;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将有可能达到190亿。在我国虽然采取了有效的人口控制措施,但人口总的趋势仍在增长中,据有关人士预计,本世纪我国人口将达到或超过16亿。人口的迅猛增长是当代人类,也更是我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如此众多的人口,每年消耗数量惊人的粮食。据测算,我国在2000年和2020年的粮食供求关系,仍是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在2000年,我国粮食需求量需要大约是52000~56000万吨。而生产量大约是47750~52400万吨,缺口较大。

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8336005.html, 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作者:王璐 来源:《绿色科技》2014年第10期 摘要:指出了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目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可持续利用为主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战略发展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究竟农业生产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存在有哪些矛盾,如何调节这些矛盾是探究的重点所在。从农业生产综述、生态环境综述、农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利弊、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基于环境保护原则我国在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旨在抛砖引玉,以求金言。 关键词:农业生产;自然生态环境;关系 中图分类号:Q1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0002202 1引言 自然生态环境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自20世纪初到21世纪现在的这100年来,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的损伤;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简单地说是指影响到人类生存和致使人类生活质量发生不可逆转的生态重大有害问题;换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正遭受着各种因素的损坏,足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各种人为或非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它具有较大的范围性和扩张性,在全世界各地都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就其影响程度而言,它具有非常深刻的严重性,而且时间跨度较大,具有弹性伸展;环境问题涉及到的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或者间接对人类有潜在的威胁,这里包括:大气质量恶化、水资源的溃乏和污染、森林草原植被遭受破坏、野生的和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减少,土壤沙化,耕地面积减少、废弃物和噪声污染、核污染等重大环境问题。看似单方面的问题,其实却是纵横联系,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2农业生产综述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所需的各种生活资源,这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综合起来看,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依赖性最大,它借助自然环境中的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进行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操作,利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投入,获得一定的农业生产劳动产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获取较高的农业生产劳动产出,不仅仅用机械科技手段取代了老套的手工农具来提高生产效率,在具体生产资料的投入上也采用化肥农药来辅助农业生产,增加农业产品的产出。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上,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环境中土壤土质的要求以及自然环境中的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其在人们生产活动中的地位是其他行业、其他生产活动无可取代的。

浅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现状、缺陷及其完善..

浅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现状、缺陷及其完善 【摘要】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目前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必要尽快修改和完善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农业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立法缺陷 【正文】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三农”问题则是制约我国全面奔小康的瓶颈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业投入产出经济效益低下,我国农业表现出明显的弱质性。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转型时期。传统农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难以解决大量人口的吃饭问题。为提高单亩产量,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上的残留和工农产品废弃物对环境及农产品的污染,从根本上危害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危害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主要表现在 1.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根据最新资料显示,我国90%的草地已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中度退化以上的草地面积已占半数。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2.耕地资源迅速减少,土地质量下降 我国2000年人均耕地为0.101hm2,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且耕地利用程度较高,目前垦植率已达13.7%,超过世界平均数3.5个百分点。1998年,因非农业建设占地、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共减少耕地57.1万hm2.同时,我国耕地土壤质量呈现退化趋势,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严重退化。另外,受酸雨的影响,土壤酸化过程加剧。 3.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主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是乡镇工业的“三废”排放。近十几年来,农业本身生产过程的非点源污染问题也严重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突出表现在化肥的流失对地面水、土壤、大气的污染和在食物中的残留。 (二)农业污染对农产品、人身健康、国民经济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1.对我国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1/5,而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及畜禽粪便的管理不利造成的农业污染,致使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对我国的水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2.土壤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及污水灌溉等多种原因,一方面,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另一方面,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且情况严重。虽然,对于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

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 摘要:本文阐述了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物进入食品的途径,并指出了各种污染物对食品安全性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物;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的问题,是现阶段中国正面临的的最严重的考验之一。在食品安全的问题上,由环境污染所带来的问题比假冒伪劣食品的所带来的危害还要大。历史上环境污染导致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有1968年,日本“痛痛病”事件。1968年,日本九州发生米糠油事件。波及日本20多个府县,受害者达14000多人,124人死亡。1979年,台湾的彰化油病也是多氯联苯泄漏造成米糠油污染,引起2000多人中毒。1971年,日本“水俣病”事件。1987年12月,我国上海甲型肝炎暴发性流行事件。1992年,英国疯牛病事件。1997年,香港发生“禽流感”事件。1999年5月比利时“二噁英”污染事件等等,这些事件都给人类带来重大的伤害,所以急切了解环境污染对食物安全性影响是个迫在眉婕的事情。【1】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的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资和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由环境污染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环境污染对食品质量的影响更是重中之重。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等,而有一些污染更是直接或间接地对食品方面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从而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在我国,这个问题明显突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国家,由于追求经济的发展,难免会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有所忽视,所以我国的环境污染是比较严重的,这些污染也深深地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带来一些问题。【2】大气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和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的现象。其种类很多,理化性质非常复杂,毒性也各不相同,主要来源于矿物燃料(如煤和石油等)燃烧和工业生产。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如:SO2、NO2、Cl2、氯化剂、氟化物、汽车尾气、粉尘等。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的动植物由于其体内外污染物增多而造成了生长发育不良或受阻,甚至发病或死亡,从而影响了食品资源的安全性。受氟污染的农作物除会使污染区域的粮菜的食用安全性受到影响外,氟化物还通过食用牧草进入食物链,对食品造成污染。 我国有些高寒地区,终年室内煤火不息,当然烧含高氟高硫的劣质煤时,室内空气氟含量可高达0.04一0.05mg/m‘,室内存放的粮食蔬菜会受到严重的污染,如玉米含氟量可达26.3一84.2m妙9,辣椒含氟量可达310.5一565.0mg /kg,人食入后可引起氟中毒。工业排放的氟化物污染大气,再沉降而污染水和土壤,使农作物含氟量增高。又可通过食物链,使动物性食品遭受氟污染。人如果长期食入高氟食品,就可能发生氟中毒,得氟斑牙或氟骨症。【3】

食品安全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一章: 1.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品种以花生、花生油、玉米最为严重。 A.对 B.错 A 2.根据污染物的种类和特性,食品污染可以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 A.对 B.错 A 3.霉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指食入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食品导致的食物中毒,而且它具有传染性。 A.对 B.错 B 4.在“赤潮”期间,最好不要食用赤潮水域内的贝、蛤、蟹、螺、蚶类水产品。 A.对 B.错 A 5.煮豆浆时,豆浆产生大量泡沫,表明豆浆已经煮熟。 A.对 B.错 B 6.掺伪食品是指该食品中存在非固有的物质或者异物,以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劣质食品。 A.对 B.错 A 7.食品掺伪的主要成分其来源是食品添加剂。 A.对 B.错 B 8.细菌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以下哪个不属于细菌的特点? A.形体微小 B.结构复杂 C.种类繁多 D.培养容易 B

9.食物发生腐败变质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微生物污染 B.农药残留 C.加工方法不合理 D.没有分类存放 A 10.关于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争夺营养 B.机械损伤 C.分泌毒素 D.急性中毒 D 11.食用没有煮熟的四季豆(菜豆)导致中毒的原因是? A.含有皂素 B.含有秋水仙碱 C.含有龙葵碱 D.含有亚硝酸盐 A 12.以下引起亚硝酸盐中毒的情况不包括哪点? A.蔬菜腐烂变质 B.煮熟的菜存放过久 C.蒸锅水连续使用,不断浓缩或煮菜熬粥 D.正常烹调的新鲜蔬菜 D 13.下列那种鱼腐败时易产生组胺? A.鲫鱼 B.草鱼 C.鲐鱼 D.青鱼 C 14.食品掺伪的主要方式有几种? A.3 B.4 C.5 D.6 C 15.食品掺伪如给腐竹、粉丝、米粉、面粉等食品中不法分子要添加吊白块,其主要目的是? A.增白、保鲜、增加口感、防腐

现代科技革命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现代科技革命发展与生态保护研究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专业赵丹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类社会的进步是由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所引起的。这种矛盾根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完成的,但这种认识和改造过程在一段时间内却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生产力前进过程离不开科技革命,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生态力的飞跃式发展以及高速增长的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然而随着科技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补偿同样也离不开现代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进步。现代科技革命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由最初的对立转变为协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二者协同发展的根本目标。 1.现代科技革命 与古代和中世纪相比,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明显加快,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因。近代以来,人类前后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前两次科技革命的实质都是解放人身。现代科技革命不仅要求在全面应用科学的基础上改造生产力的结构,而且要求更新生产力的技术水准以及人与生产过程的关系。 现代科技革命为当代社会带来了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和

平安定的国际环境,究其根源,主要有“三大”法宝:知识经济、创新观念、科学发展观。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发展观旨在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 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负效应——生态破坏 工业革命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之间的竞争开始由军事转向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得到大发展。然而,科学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一面对着经济发展,一面却对着环境退化。科学技术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财富,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对此,恩格期早就谈到:“我们不要过分淘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本世纪30-60年代,许多国家出现了环境问题,如在八大公害事件,便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推动工业发展的直接后果。此外, 20世纪中期以来,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及对自然资源大破坏的程度同时增强,造成了当今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变薄、酸雨沉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匮乏、可更新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盐碱化、酸化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出现,所有这一切均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社会与生物圈的生存和发展。科学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试卷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试卷班级:姓名: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40分) 1.农业生态学: 2.农业生态系统: 3.能量转移: 4.食物网: 5. 污染: 6.能量传递效率: 7.次级生产: 8.限制因子: 9.种群: 10.生物群落: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不应该( ) A.加强城市管理 B.进行全面规划 C.控制经济发展 D.扩大绿地面积 2.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出发,下列城市规划合理的是( ) A.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应适当分散 B.为了方便居民乘车,交通运输线应尽量通过市中心 C.居住区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有大气污染的企业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 D.居住区位于河流的下游,有水污染的企业位于河流的上游 3.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河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 B.河水,冰川水,浅层地下水 C.河水,浅层地下水,淡水湖泊水 D.冰川水,浅层地下水,淡水湖泊水 4.观测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cm~20cm,其主要原因是() A.全球年降水量不断增加 B.厄尔尼诺现象的结果 C.地壳下降运动 D.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5.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 B.太阳黑子增多 C.温带森林破坏严重 D.地球温度升高,海水中CO2溢出 6.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A.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 B.陆地面积增加 C.中纬度地区更加湿润,粮食产量增加 D.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度方向延伸 7.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 A.工厂、家用炉灶燃烧矿物能源 B.汽车尾气 C.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废气 D.工业、家庭广泛使用冰柜和冰箱 8.形成酸雨危害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是() A.氧化碳 B.二氧化硅 C.氧化氮 D.氟氯烃 9.关于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酸雨主要是碳酸型酸雨 B.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 C.我国酸雨区面积正在缩小 D.酸雨不仅腐蚀建筑物,而且危害人体健康 10.下面各项措施中,能有效防治酸雨的是() A.禁止排放氟氯烃,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B.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C.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D.发展煤炭生产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专业适用,2007 年修订)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437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27 学分: 1.5 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农业环境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机农业的实施、食品安全的保障都不能脱离农业环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空前扩大,从大自然中获得的资源也越来越多,但随之排放的废物也与日俱增,从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目前,全球范围内耕地面积的减少,森林资源过度砍伐、水资源短缺、物种消失、酸雨危害、臭氧层被破坏和温室效应等所引起的气候变暖、厄尔尼诺以及拉尼娜等现象,造成的环境危害和破坏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及其他社会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其重要的作用是其他经济部门所无法替代的。 农业环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地,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化过程的加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问题正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 以人为本,保护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要从我做起,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目前国内外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农用化学品污染途径及其防治,农业废物的产生及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污水灌溉与农业生产,酸雨对农业的危害,土地退化与整治,农业环境的修复,农业环境灾害及其控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四、教学内容及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