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知识讲解

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知识讲解
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知识讲解

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

口语交际教学是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景中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的过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是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语文课型。要实施口语交际教学策略,首先必须明确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一、口语交际教学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总目标: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二、口语交际教学阶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分三个学段提出了具体目标:

第一学段: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大方,有礼貌。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二学段: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第三学段: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三、口语交际教学目标解读

口语交际目标拓展了说的价值,提升了听的地位,引入了合作精神。说话不再是无视对象的自我表达,倾听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口语是手段,交际是目的。

口语交际目标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目标蕴涵三个维度。

口语交际目标根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三个维度设计,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立体感和整体性。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口语交际目标从全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素养理念出发,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人际交往中情感态度十分重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拥有自信心、尊重对方、谈吐文雅等。因此,在第一学段目标中要求学生“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在第二学段要求“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在第三学段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尊重”和“理解”是交际中的人文关怀,善解人意是一种美德,平等对待每位交际者是一种人品。文明交际提出了提高交流品位这一要求,这是现代社会对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2. 知识与能力

信息多样化、传播多渠道的现代社会,对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口语交际目标在“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上赋予了新的含义,即不能仅局限于过去所理解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强调文明、合作精神,改变了过去将“听”与“说”的能力分开且重在双向交流的表述。“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是能力目标,其他都可作为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样《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能力要求才有了意义。

3. 过程与方法

口语交际目标突出实践性本质,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及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将“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作为口语交际目标的组成部分。强调在人际沟通、社会交往背景下,通过交际活动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被动接受的倾向。“过程与方法”在口语交际中表现为重在实践,在实践中学会交际。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景展开交际活动,听人讲话、复述都是重在参与、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一学段目标“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三学段目标“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都体现了这样的要求。

第二,凸现了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能力的新要求。

21世纪世界进入了表达的世纪,口头语言有着更为广泛的交际功能。因此总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能力的新要求,如“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积极参与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努力用语言去打动他人”、“尊重对方,理解对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等目标。实现这些目标,实际上就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第三,阶段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段目标的要求也呈螺旋式状态上升。口语交际目标要求注意横向的阶段侧重、纵向的不断重复并逐渐提升。如第二学段口语交际的四条要求,除口语交际能力较第一学段有所提高外,还体现出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打好基础的观念。第三学段口语交际领域比第二学段更广阔,口语交际教学具有“领域的延展性”,如“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这就比第二学段听别人说话或讲述见闻、讲故事等视野宽泛了,范围也由小变大,层次由表及里,第一、二学段听说的对象一般限于客观实际,第三

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课前准备 1.出示辩题,根据学生所选辩题和立场组成正反双方阵营。 2.根据自己所选辩题查找资料积累事实材料为反驳对方做充分准备。 3.翻阅自己的日记或调查同学、老师、家长,回顾自己的经历,并填写调查表。 调查内容:感兴趣的人 感兴趣的事 感兴趣的景 感兴趣的……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入辩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信鸽、狼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今一个电话或网上一点,就能使“天涯若比邻”变为现实,克隆羊多莉出世,超级电脑战胜国际棋王,神五、神六顺利返回,哪一件不让世人惊叹。科技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那么,科技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辩论的话题。 二、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针对辩题提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科技的发展利大”和“科技的发展弊大”确定正反方,认为“利大”的一方为正方,认为“弊大”的一方为反方,分为两组,并推选出一名主持人。 2.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交流自己找到的具体事例和材料,以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第一主辩人,第二主辩人,第三主辩人,第四主辩人。 (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教师要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 正方学生从“利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1)汽车等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省时,省力。(2)电话、手机的发明,让人们的通讯更加方便。(3)电脑、传真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因特网的出现更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反方学生从“弊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1)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2)电视等这些娱乐设施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人情淡薄。(3)网络的出现,使得一些人有可乘之机,扰乱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三、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1.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公布辩论的题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观点;介绍正、反方的主辩人及发言次序;通过辩论会有关规则,注意辩论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

教育目标分类

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结构: 知识 这是指对先前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它包括:具体的知识,即术语的知识和具体事实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学习领域中的普通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 领会 指理解所传授的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一般可借助转化、解释和推断三种形式来完成。转化: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话语来组织表达所传授的内容和知识;解释:对所交流的信息进行解释和说明;推断:通过目前的知识去推测未来的状况。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运用 指能将习得的材料应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运用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 分析 把复杂的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以便弄清各种观念的有关层次,或者弄清所表达的各种观念之间的关系。分析代表了比运用更高的智能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综合 把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成一个整体。包括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它说强调的是创造能力,需要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 评价 指对材料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按材料内在的标准(如组织)或外在的标准(如与目的适当性)进行价值判断。这是最高水平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并需要基于明确标准的价值判断。

(二)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结构: 接受(注意) 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如课堂活动、教科书、文体活动等)。从教师方面来看,其任务是指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学习结果包括从意识一事物的存在的简单注意到学生的选择性注意。它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 反应 指学生主动参与。处在这一水平的学生,不仅注意某种现象,而且以某种方式对它作出反应(如自愿读规定范围外的材料),以及反应的满足(如以愉快的心情阅读),这类目标与教师通常所说的“兴趣”类似,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 价值化 指学生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包括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如愿意改进与团体交往的技能),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为某种价值标准作奉献(如为发挥集体的有效作用而承担义务)。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所涉及的行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使得这种价值标准清晰可辨。价值化与教师通常所说的“态度”和“欣赏”类似。 组织 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重点是将许多价值标准进行比较、关联和系统化。学习的结果可能涉及某一价值系统的组织。与人生哲学有关的教学目标属于这一级水平。 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指个人具有长时期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致发展了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其行为是普遍的、一致的和可以预期的。这一水平的学习结果包括范围广泛的活动,但强调学生行为的典型性和性格化。这阶段的教学目标着重学生的一般适应模式(包括个人的、社会的和情绪的)。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关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 一、教学目的要清晰明确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在于坚持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时刻注意教什么,怎样教,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 掌握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关键在于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刻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本身的内在要求。一堂课所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多方面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不是一项一项的单独地去完成,而是综合地解决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智能,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以及增强体质等任务。 二、教学内容要正确 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来实现的。目的明确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正确地传授教学内容。为此,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每一个科学概念、原理、法则、公式和规律;要从教材的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了解教材每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前后各部分的因果联系及其发展序列;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深入研究和掌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既能讲清科学概念和规律,又能掌握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和规律,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适当 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必须在课堂上机智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比如当学生对这堂课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积极时,就要善于提出有趣味的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要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教师在讲到全课关键性问题时,就通过一定方式引起全班同学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主要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问题预计到学生不易理解,就要采取一种通俗化的讲解法,辅以生动活泼的直观教学,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时就要尽可能通过谈话法或讨论法,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和互相讨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独立自学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一节课绝不是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上经常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时准备好运用哪些教学方法,要根据当时课堂教学进展的情况,机智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使方法能适应当时教学的需要。并且要把几种教学方法结合好,在不同条件下都能起到各种教学方法特有的作用。 四、课堂组织要严密紧凑 上课是在特定的时间(上课时间内)、空间(教室或操场等)、人员(教师和学生)及教学设备(课桌椅、黑板、讲台、教具)等条件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只有教师把这些因素都充分考虑好,使这些条件得以有效地利用,才能在以较少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说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要通过对各种条件的有效利用,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一名教师,上课绝不是单纯讲授知识,重要一环要把课堂活动组织好。 良好的课堂组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课堂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系要处理好,组织要严密,使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例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相互配合得好,学生学习时就能把一名学生学习的经验和教训转化为全班学生的经验教训,使大家都能受益;还要研究在什么条件下,教师直接讲授;在什么条件下,教师不讲,利用物质条件(教具,现代教学手段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直接观察,启发独立思考;在什么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评价一节课的主要标准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评价一节课的主要标准 ——九中观李国峰老师的课有感 今天上午在九中听了李国峰老师讲授的一节课——《小圣施威降大圣》,感觉很新鲜,构思独特,甚至有找到知音的感觉。但是在评课时,连李国峰老师本人也认为自己的课前引入过长,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可能好多老师也有同感,且不说李国峰老师这样说是不是发自内心,我却有点不平了。 我认为李老师这样安排很妥当。 首先,我觉得大家都有一个定势思维,就是讲哪一课就快速进入这一课的学习,才是重点突出,主题鲜明,说别的就会淡化主题。这种认识本身没什么问题,这是对事物最直接的认识,我本人也赞同,但是如果把它当做评价一节课的标准或者大前提,再或者是必须要这样做,我觉得就有问题了。岂不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欣赏园林还有“曲径通幽”之妙呢? 这关系到语文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并没有明确提出教材的篇目,只是提出了理念、总体目标、教学建议等,所以全国各地的教材不尽相同,具体选哪一篇也仅仅把它当做例子,当作达到目标所使用的材料,最关键的是通过这些篇目的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这就关系到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说到这里我想答案就不言自明了吧?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钻到教材的圈子里出不来。

再者说关于学生的思维训练的要求和表述,翻开《语文课程标准》也比比皆是:《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总体目标与内容》也谈到“培养创新精神”、“发展思维能力”、“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回过头来再看看李国峰老师设计的这一课的教学目标:1、学习丰富大胆的想象,训练想象能力;2、学习曲折有起伏地叙述故事的方法;3、学习运用描述法叙述故事。这个目标的设计很符合大纲的要求呀。 再看上课过程:先是让学生来一次头脑风暴——分组讨论瓜子皮的用途,这很显然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也很积极有兴趣;而后再回忆二圣的七变过程,体会品味作者丰富的想象、巧妙地构思、行文的曲折、情节的起伏,然后很自然地总结写作方法,再转到下一环节的写作训练,环环相扣,达成目标。这不很好吗?第一个环节既是引入新课又是课程本身的一部分,没有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时间短了也达不到目的。 用教学目标来衡量评价一节课已成为专家老师们的共识,也是比较便捷的一种方法。但如果在评价时附加了必须以某课内容为标准,是不是思维还没有放开的缘故呢?换一种方式:不说这节课是讲《小圣施威降大圣》,而说这是一节写作训练课,然后目标、过程、内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高年段教学目标解读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高年段教学目标解读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题答题技巧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题答题技巧 教学设计是小学科目二中最后一个问题,给定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六科内容,要求从其中选择一科内容进行作答,从每科的学科特点上看,小学语文最为简单易答,所以建议选择语文学科进行作答,下面就语文学科答题技巧进行简要解析。 此题共设置三道问题,第一题10分,第二题10分,第三题20分,共40分。从历年真题分析情况看,共有9种出题角度,主要涉及识字课、阅读课和写作课三个课型。以下9种出题角度中,5、6、7、8四个角度其实是属于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所以我们在复习中主要学会写整个教学过程并能够正确写出每部分的设计理由即可,其中识字课和阅读课比较相近,所以可以以统一方式进行作答,写作课比较特殊,单独方式作答。 1.文本写作特点(文本解读)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过程 5.设计教学过程中三道题+理由 6.设计三组课堂提问+理由 7.设计导入+理由 8.设计板书+理由 9.写作评语 一、第一种出题角度 文本特点,主要出在第一题,有以下几种问法: 1.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 2.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 3.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此题目有以下几种问法,实际意思一样,主要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主要从文体、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具体作答步骤: 1.认真审题,回忆理论点:文体、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等具体内容。 2.带着问题和理论点进行阅读课文,边读边分析边标划,防止遗忘。 3.规范书写: 作答模板:本文是一篇( )文,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或( )说明方法,采用( )表现手法,用词\语言( ),通过( )的结构顺序(记叙了\描写了)(某个故事\某地方的优美景色),并从中悟出( )道理\或抒发(表达)了( )情感。

(完整)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完整)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全部内容。

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读《课堂教学目标研究》有感 暑假期间,我在家里认真读了《课堂教学目标研究》这本书, 《课堂教学目标研究》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的有效性和应该注意改进的地方,对我们老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书中不但在理论上对教学目标进行了理论说明,也有一些具体化的原则和方法,同时列举出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相一致的教学案例.下面我就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通读教材,了解本册教材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层次 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以了解课程总目标和本册教材及本单元教学目标为前提,确定课的课型(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等),然后根据课型针对性地确立本课时教学目标。 二、科学合理确定好“三维目标": 新课程中提到教学目标应该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进行设计确立,教学目标要体现“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而且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做到以人为本,突出对学生精神、心理的关怀. 这三个目标互成能动关系,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还要备知识背后蕴藏着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分析学生、学习内容与课程资源: 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把学生置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需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情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整体效果。 四、正确处理好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因此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的设计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特别是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次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与整合,以教材为载体,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做到贴近学生生活,由易入难,层层深入。

吕春会口语交际《影视剧评说》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第十册 练习六口语交际《影视剧评说》教学设计 东川区第四小学吕春会教材解读: 影视剧评说:你看过的影视剧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可以评评剧中的人物,说说剧情和故事,也可以模仿一下剧中人的精彩台词。鲜活的话题不仅能激起学生交流的兴趣,还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热情;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话题能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调动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积极性。 一、教学目标 通过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影视剧,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其剧情故事,对剧中人物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对他人的观点也能进行准确的点评或补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影视剧,对剧中人物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对他人的观点也能进行准确的点评或补充。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教学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电影电视的经典对白,或者是获奖电影电视作品的颁奖词及影视评论。 五、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观看影片,激趣引入。 给学生展示一些电影电视的剧照,激起学生学习热情。(播放喜洋洋与灰太狼片段。) 第二板块:整理知识,互相交流。 1.明白交流要求:出示口语交际要求: (1) 在你看过的电影、电视剧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自己回想一下。 (2) 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 2. 完善交流。 讲述出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 3.学生自由到台上交流。 第三板块:师生互评 1.学生交流完毕后请部分同学起来点评一下评说的情况。 2.教师相机点拨,再次提出影视剧评析话题: 可以评:剧情故事剧中的人物 剧中的台词影视剧的视觉效果 影视剧带给的影迷的思考以及生活的意义 第四板块:总结 1.从学生最熟悉的电视剧《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的喜羊羊。是个很好的形象,它很勇敢、聪明、活泼、善良也很天真浪漫。对待坏人总是见招拆招,积极向办法解救自己、解救同伴逃脱狼口,永远都是有惊无险!所以,做人的话,都会希望向它那样,活的开心、洒脱!懒羊

简述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word版本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5)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试述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4)训练归因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内部因素有哪些 (1)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征 (3)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4)志向水平与价值观 (5)焦虑程度 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7)有效地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积极的评价是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最简分数的含义,理解什么是约分,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用这个方法正确地约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用这个方法正确地约分。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用这个方法正确地约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 总课时 导学策略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批注 一、复习准备 1?口答: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2?写出28和42的公因数,并指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什么是互质数?在3和8、12和18这两组数中,哪组数是互质数? 4?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48化成分母是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吗?

师: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来探讨一个新的问题——约分。(板书课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师:彩色卡片占全部卡片的几分之几? 生:占全部卡片的3050。 师: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把全部卡片平均分成50份,彩色卡片占其中的30份。 师:现在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比较大,你能把这个分数化成分子、分母都比较小,但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和分母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为什么要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呢? 使学生理解:“缩小”是为了使分子、分母变小,“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是保证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请同学们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看能把3050化成哪些分子、分母都比较小,但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然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学生化出的分数可能有:30/50=30÷2/50÷2=15/25 30/50=30÷5/50÷5=6/10 30/50=30÷10/50÷10=3/5 师:这些结果都符合老师的要求吗?你还有哪些发现?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一、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二、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从而感悟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三、继续学习审题,理解题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其中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理解,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 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如:第13自然段,当将军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怔怔地伫立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向这位与云牛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这些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将军内心的巨大震动,又体现了将军复杂的内心情感。又如:第8自然段是对军需处长神态的描写,要使学生领会从军需处长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处之泰然的忘我精神。这些精彩之处,我们应该重锤敲打,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我采用了评读的形式,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稍加点拨或适时地导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自然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为了摒弃课堂教学中繁琐的提问、不必要的讲解和多余的讨论。突出重点,保证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我认为这就是在细微之处悟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闪现。 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因此,有效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第8自然段:描写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浑身落满了雪,右手的手指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这一自然段,我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有关描写,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军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些什么?以此来更深刻地感悟军需处长的品格,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创新情景激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 阅读教材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教师应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参与兴趣和创新精神。本课1、2自然段描写了当时自然环境的恶劣,我借助录像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使学生的情感随文章的起伏而跌宕。这时他们读书与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再让他们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他们已能动情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对文章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其次,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但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关键还是教学方法的情感化,以情激情。我以自己动情的朗读、导读,感染每一名学生,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这样学生已不单单是在学一篇课文,而是一种情感的熏陶。与此同时,学生在朗读中积累了中华民族智慧的语言,积累了不断创新的能量,所谓厚积而薄发,终有一日,看似简单的朗读会在学生身上汇成创新之河。为了让学生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在学生读书时,教师不限制他们读书的方法与形式,这种灵活多样的阅读形式充分发扬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让教师正确的启发、引导、训练、不断创造条件。充分

(完整版)《口语交际“应对”》教学设计.doc

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应对 教学目标 1.通过有序地观察,能依据设计的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想出办法,并乐于与同学使用普通话进行完整、清晰的交流; 2.通过本次口语交际,培育参与者合理想象,完整讲述个人意见的能力,培养认真倾听和乐于表达、善于交流的好习惯; 3.在发展语言的同时,使参与者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初步学会基本的自我保护、互动交流的方法,懂得礼貌待人、有序应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认真倾听和乐于表达、善于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通过有序地观察,依据设计的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想出办法, 并乐于与同学使用普通话进行完整、清晰的交流。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据说,歌德在公园散步,遇见了一个傲慢的批评家,双方在一条仅能容一 人通过的小路里僵持着,批评家说:“我从不给蠢货让路。”结果,歌德说了什么呢?同学们猜一猜,试着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并回答。如果是你们,会怎样 应对呢? 二、重点解读 应对就是对别人所说的话语做出回应,或对别人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广 义的应对包括所有的聊天、问答、讨论等,这里则主要指面对别人的调侃、质

疑、诘问、刁难时随机应变的话语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随机应变、巧妙 应对呢? 1.准确判断对方的态度,是善意的玩笑、提问,还是恶意的讥讽、挑衅?对方的态度不同,应对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如果是善意的玩笑,就要报以善意 的幽默、自嘲;如果相反,可以选择恰当的方式,积极应对,不给对方以可乘 之机。 2.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特别是面对一些特殊场合,如国际间交往、答记者问或其他正式场合的交流等,或是遇到一些故意的刁难,就要注意采用一定的 应对技巧。常用的应对技巧有自嘲、归谬、巧换概念、针锋相对、转换话题 等。 3.需要注意的是,巧妙应对的前提应该是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把握对方的主要观点,因此,认真倾听对方的话语就显得至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如果能 够依据当时的话语情境,快速调动思维,迅速做出反应,就能做到随机应变、 巧妙应对了。 4.口语交际题考查形式及应对技巧:主要通过书面形式的表述题来评估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常见的考查方式是设置特定的情境,要求学生写出别人讲话 的言外之意,或写出人物当时可能说的话,或写出讨论的焦点和不同意见,或 围绕话题谈自己的看法,或对某些事物进行评价等等。 三、研讨练习 题一:阅读下边的应对案例,简要说明这些名人采用了什么应对技巧。 1.孔融十岁的时候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得到人们的赞许。有一个叫陈的官员却当众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聪明),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回应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2.一名英国女士非常喜欢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于是打电话给钱钟书请求见面。钱钟书对她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教学目标的分类方式

布卢姆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的目标序列,其中,在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最为大家所熟悉。 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知道: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例如,能够叙述牛顿三大定律。 ?理解: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例如,说出一个词的同义词 或近义词、对一个抽象概念举例、古文或外文的翻译等。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 (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括。例如,对数学公式含义的说明、对文章大意 的概括等。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例如,让学生判断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 小球受到一个推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等。 ?运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例如,运用运算法则解题、运用所学的电学知识安装电路电灯、法语教学中运用造词法写出一个单词不同词性的系列词汇等。 ?分析:把复杂的整体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例如,分析数学定理所给出的条件和结论、外语中复合句的构成成分、记叙文构成要素分 析等。 ?综合: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例如,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公式;外语教学中,引导学生 通过所学的词汇归纳造词法等。 ?评价:对材料(如论文、小说、诗歌、研究报告等)做价值判断的能力。例如,能判断自己所证明的几何题目的正确性。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 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种观点() A.外铄论 B.内发论 C.多因素论 D.相互代作用论 1.【答案】A。解析:外铄论指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洛克,提出“白板说”是外铄论的观点。故选A。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指() A.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B.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C.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 D.人的独立个性全面发展 2.【答案】C。解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故本题选C。 3.小龙明知乱仍纸屑是不文明行为,但又总是管不住自己。教师应注重培养其()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信念 3.【答案】C。解析: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A选项,知是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B选项,情是道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人们对客观事物做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C选项,意是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D选项,道德信念是干扰项。题干中,小明知道乱扔纸屑是不文明行为,也就

第一课 教学目标概述

如何设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王华 序:课程设计说明: 本课程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满足初中数学教师深刻认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按照目标进行教学实践的需求,解决教师在目标设定中的疑难问题,纠正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涉及目标的种种不良行为,探索科学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途径与方法。本课程教学的对象是中学数学教师,案例以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为主,课程设计既体现正确的教学理论,又注重教学实践中的各种案例,尽可能多的考虑广大教师“读的懂”、“用得上”。 本课程在每环节结束后,我们均设置一道针对各讲的主题、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综合性较强的习题或讨论问题,各位老师可结合各环节所讲的内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并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任务。最后的绩效作业为撰写一个体现三维目标的教学案例作为评估的主要方式。 第一课课堂教学的“纲目”是什么? ——课堂教学目标综述 概要:本课介绍课堂教学目标的概念,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科学设定的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一般教学目标的意义,理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概念,掌握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 2.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意义,明确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会鉴别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学习内容: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规定了一门课程的教育目的与培养预期;二是课堂教学目标,指每一堂课所规定的教学活动要求,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分解、细化了的一小部分,当完成和落实了每一个

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

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 口语交际教学是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景中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的过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是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语文课型。要实施口语交际教学策略,首先必须明确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一、口语交际教学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总目标: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二、口语交际教学阶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分三个学段提出了具体目标: 第一学段: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大方,有礼貌。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二学段: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第三学段: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三、口语交际教学目标解读 口语交际目标拓展了说的价值,提升了听的地位,引入了合作精神。说话不再是无视对象的自我表达,倾听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口语是手段,交际是目的。 口语交际目标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目标蕴涵三个维度。 口语交际目标根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三个维度设计,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立体感和整体性。

怎样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怎样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立足课标,把握教学方向。 要解读课程标准,首先是熟读课程标准。经常读、反复读,养成读课程标准的习惯,直至熟读成诵、烂熟于胸。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比如关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等,你熟悉了,备课中、教学中你就会下意识地受其支配,自觉地贯彻落实,就像电脑执行程序一样自不过然。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准则。老师弄清楚了、搞明白了,教学就不会偏离准确的方向,飘忽不定,甚至南辕北辙。经常翻看课程标准,“温故而知新”。 二、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备课时,首先应深入研究教材。 (1)了解教学内容、表现领域等等。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2)动手做练习,明白意图,为确定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练习,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说,一篇课文的教学,一个课时也好,两个课时也好,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读自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独立完成练习,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分析学生,进一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从实际的教学过程看,学生在实行学习时,因为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学习状况不同等原因,他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已有了不同水准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所以,我们必须重新理解我们的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行备课。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②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③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上述问题可在教学前或开始时实行了解,教师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再组织实行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备课才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使学生在一堂课中持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 问题,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并把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转化为教学的兴趣点、兴奋点;同时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 分析学生、“吃透”学生又是备课的难点,我们要知难而进、知难而上、知人善教。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