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可持续发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可持续发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可持续发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可持续发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435

课程名称:可持续发展概论

英文名称:The conspectu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27

学分:1.5

适用对象: 环境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在介绍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概念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管理等问题。

我国环境保护的任务紧迫,就是要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探索一条在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改善和创造整洁、美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全球《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全球长期战略,是人类面向21世纪的共同选择。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可持续发展概论》是一门选修课。本课程属于概论的性质,是为应对我国在21世纪所面临的严峻生态和环境危机问题,配合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国策,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与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

教学目的: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内涵、特征,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创新;掌握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了解国内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些做法;了解保护环境的主要途径及清洁生产的重要性;接受可持续发展观;了解可持续发展管理——生态经济管理;在自己专业领域自觉渗透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期培养学生高度的人类环境忧患意识、环境保护责任感和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2.掌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3.认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1.主要内容:古代的可持续思想,近代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几种观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可持续思想、可持续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和可持续发展的几种观点。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1.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认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和创新

1.主要内容:对于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修正,建立自然资源账户,引入可持续收入的概念,产品价格与投资的评估,建

立环境资源价值公式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自然资源账户,可持续收入,环境资源价值公式等。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自然资源账户,可持续收入,环境资源价值公式等基本概念。

第四节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1.主要内容: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的特征,自然资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可耗竭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和可更新资源(可再生资源),最低安全标准,代际公平等。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的特征以及自然资源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三)课后练习

1.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概念从哪些角度进行了表述?

2.如何认识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什么?

4.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

5.为什么说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概况、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

2、掌握自然资源的类型与特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

定义和内涵;

3、认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1.主要内容:自然资源的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自然资源,可更新资源,可耗竭资源,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自然资源的特点。

第二节中国的自然资源概况

1.主要内容:我国的自然资源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双重性特点。

第三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

1.主要内容:资源利用的主要原则。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资源利用的节约原则,土地资源开发的因地制宜原则,开发利用的适度原则,自然资源的系统原则,生态学

原则。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资源利用的主要原则。

第四节自然资源的蕴藏量

1.主要内容:自然资源的蕴藏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已探明储量,未探明储量,蕴藏量。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自然资源的蕴藏量的关系。

第五节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1.主要内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的途径和应达到的目标,影响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

3.掌握科教兴国战略、科技进步、教育发展对策等概念;

4.熟悉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5.了解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对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其内涵

1.主要内容:科教兴国战略是新世纪中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及要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科教兴国战略。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及要点。

第二节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1.主要内容: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

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科技进步,教育。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第三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进步对策

1.主要内容:再造科技进步机制,促进科技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创造一个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科技进步环境,建立科

技产业风险投资体系,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和运

用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科技进步机制,科技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市场机制、政府宏观调控,科技产业风险投资体系,高新技术产业。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地球的人口环境容量与中国的人口环境容量。

第四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对策

1.主要内容:创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模式,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对策。(三)课后练习

1.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包括哪些基本要点?

2.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3.教育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4.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何种关系?

5.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进步对策主要有哪些?

6.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对策主要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学生发言与讨论

第五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

2、熟悉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3、了解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重要性

1.主要内容: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农业可持续发展,“三农”是关键。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

第二节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概况

1.主要内容:中国农业生产概况,中国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农业,耕地,粮食单产水平,人均农产品占有量,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概况。

第三节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主要内容:农村人口数量大、素质不高,农业投入少、科技水平低,土地数量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

破坏严重,草地退化加剧,荒漠化、沙漠化日益突出,农业生物

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严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农村人口、素质,农业投入,土地,水资源、水土流失,森林资源,草地,荒漠化、沙漠化,农业生物多样性,

自然灾害。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四节农业的外源污染对我国农业环境的影响

1.主要内容:水环境污染对我国农业环境的影响,酸雨对我国农业环境的影响,固体废物污染对我国农业环境的影响,来自乡镇企

业的污染对我国农业环境的影响,化肥施用对我国农业环境的影

响,农药的使用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农用地膜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畜禽粪便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农业水环境污染,酸雨,固体废物污染,乡镇企业的污染,化肥施用,农药使用,农用地膜,畜禽粪便。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农业的外源污染对我国农业环境的影响

第五节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主要内容:发展生态农业,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乡

镇企业,加强农村城镇化建设。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农业,农业综合开发,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城镇

化建设。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三)课后练习

1.名称解释:农业农村农业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2.简述什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它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3.简述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4.什么是生态农业?

5.简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6.简述我国农业生产现状。

7.简述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8.为什么说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的必然选择?

9.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0.什么是农村城镇化战略?加快中国小城镇建设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学生发言与讨论

第六章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清洁生产,ISO14000系列标准,清洁能源等概念。

2、熟悉清洁生产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3、了解清洁生产的意义与目标。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清洁生产概念

1.主要内容:清洁生产的由来,清洁生产的发展与实践,清洁生产的概念及内涵,实施清洁生产的意义与目标。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末端治理,零排放技术,环境友好技术,无废工艺,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清洁的能

源2、清洁的生产过程3、清洁的产品)。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清洁生产的概念及内涵,实施清洁生产的意义与目标。

第二节清洁生产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内容

1.主要内容: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实施清洁生产的途径和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废物与资源转化理论、最优化理论、社会化大生产理论),清洁生产的基本内容(清洁

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实施清洁生产的途径

和方法(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实

施清洁生产的主要工具。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实施清洁生产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节清洁生产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

1.主要内容: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概述(ISO14000环境标准产生的背景,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国际标准的组成,

ISO14000系列标准的特点,ISO14000标准的现实意义,

ISO14000在中国);ISO14000与清洁生产的关系(ISO14000与

清洁生产的共同点,ISO14000与清洁生产的区别)。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系列标准,ISO14000与清洁生产的关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ISO14000系列标准,ISO14000与清洁生产的关系。

第四节清洁能源

1.主要内容:清洁能源的概念,寻求清洁能源,洁净煤技术简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清洁能源,我国在能源方面面临的问题,可开发的清洁能源,中国推进清洁能源的战略与行动,洁净煤技术。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清洁能源的概念,我国实施洁净煤技术的重要意义。

(三)课后练习

1.什么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的目标是什么?

2.实施清洁生产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3.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清洁生产与传统的污染治理方式有什么不同?

5.ISO14000系列标准的组成?

6.ISO14000与清洁生产的关系?

7.什么是生态工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学生发言与讨论

第七章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循环经济等概

念。

2. 熟悉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

3. 了解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适当的经济政策是可持续发展

的保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经济发展,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适当的经济政策。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

第二节利用经济手段推动可持续发展

1.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征收环境费,征收环境税收,财政补贴,押金制,排污权交易,经济惩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征收环境费(资源补偿费,排污费),征收环境税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税,有污染的产品税)。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经济手段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节循环经济——21世纪的战略选择

1.主要内容: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实践,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保护环境,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形态,建立我国的循环经济势在

必行。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循环经济的“3R”原则,循环经济,传统经济,生态工业。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课后练习

1.试述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2.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主要有哪些?

3.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政策?

4.试述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不同之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学生发言与讨论

第八章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社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社会保障制度等概念。

2. 熟悉实现我国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3. 了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保持社会的稳定

1.主要内容:加强国防建设,打击违法犯罪,加强治安管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稳定,国防建设,治安管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保持社会的稳定的重要性。

第二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1.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第三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主要内容: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我国实现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实现我国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

的对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体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第四节消除贫困、共同富裕

1.主要内容: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我国消除贫困的战略和对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我国目前贫困问题现状,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五节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1.主要内容:人类住区发展观,人类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我国人居可持续发展尚需解决的问题,中国人类住区发展的对

策。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人类住区,人类住区发展观。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课后练习

1.什么是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有哪些?

2.实现我国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主要有哪些?

3.什么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4.我国消除贫困的战略和对策是什么?

5.中国人类居住区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6.中国人类居住区发展尚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学生发言与讨论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管理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经济手段、教育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生态经济

管理等概念。

2. 熟悉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原则和手段。

3. 了解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重点是生态经济管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目标与重点

1.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概念、实质与目标,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重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管理,生态经济管理,生态经济系统。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目标与重点。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基本原则

1.主要内容: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公正性原则。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公正性原则。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指标体系

1.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管理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可持续发展管理指标体系的构成。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和可比性原则,完备与简明性原则,相关与动态性原则,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原

则;可持续发展基本指标(社会指标、经济指标、人口指标、资

源指标、环境指标、科技指标、政府行为指标),综合指标,一

般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度)。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可持续发展管理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管理指标体系的构成。

第四节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手段

1.主要内容:经济手段,教育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经济手段(价格杠杆、税收杠杆、信贷杠杆、

财政杠杆、奖惩杠杆),端正经济思想和经济行为,宏观调控,。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可持续发展管理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管理指标体系的构成。

(三)课后练习

1. 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的意义何在?

2. 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含义是什么?

3. 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

4.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原则有哪些?

5.试述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主要手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学生发言与讨论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教材:

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主要参考书:

1 、周国强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2 、赵丽芬,江勇主编。可持续发展战略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0年—2004

年),北京:科学出版社

4、王岩,陈宜俍,环境科学概论(高等学校教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5、盛连喜,现代环境科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6、金岚,环境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7、孙铁珩等,污染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8、左玉辉主编。环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9、朱蓓丽,环境工程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0、刘培桐等,环境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1、林肇信,刘天齐,刘逸农主编。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高等学校教材),1999

12、赵媛,郝丽莎,王立山编著。可持续发展案例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七、其他说明

大纲修订人:雷泽湘修订日期:2007年10月

大纲审定人:邓金川刘雯审定日期:2007.10

对铁道概论课的感言

UCD 编号: 北京交通大学 铁道概论第三次论文 对铁道概论课的感言 本科生姓名:王宇航09283020 指导教师姓名:沈飞 学科、专业名称: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 二零一一年六月 A Study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s Translations The Third Paper of Introduction to Railway A Thesis: Thoughts of Introduction to Railway Undergraduate Student: YuHang Wang Supervisor: Fei Shen Academic Title: Computer Science June 2011

对铁道概论课的感言 王宇航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铁道概论》这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及我在学习了这本教材后的 理解与体会。 关键字:铁道概论;感想 1 引言 整整一个学期的铁道概论课就这样接近了尾声,在这一学期的铁道概论学习中,我了解到了很多我国铁路运输方面知识,掌握了一些铁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常见问题,并且有了很多体会与理解。 2 对本教材主要章节的认识 本节我们主要介绍《铁道概论》这本教材的主要内容. 2.1对绪论的认识 运输是人与物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位移。交通运输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对于国家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全局性的作用。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与使用范围。都是我们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发挥基础作用,水路建设要继续加强,民航要加大发展力度,管道运输也要发展,铁路发挥的是骨干作用。这些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铁路是我国的主要运输方式,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陆上交通的一种主要工具。铁路运输强度大,里程较长,汇集和辐射范围广。各种运输方式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全国统一的交通运输体系。 1825年英国修建第一条铁路。随后铁路建设日新月异。1876年上海我国有了第一条铁路。旧中国铁路有一定的发展,但分布不均衡,技术设备陈旧落后,且里程太少。新中国建立后,铁路建设有了很大进步。 2.2铁路运输基本设备 铁路是一个综合性的庞大工交企业。为了完成客货运输任务,必须拥有各种运输设备。

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设计概论是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设计的涵义、理解设计的本质,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认识设计的规律与基本特征。使学生能够“从设计中来,到设计中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指导学生学习现代设计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升艺术设计思维的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艺术设计的发展脉络。 2、介绍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特征、传达理念及制作方法等。 3、介绍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功能及区域影响等。 4、介绍工业产品设计的基本特征、适用功能及技术流程等。 5、介绍艺术设计的图形创意、材料选择、功能与形态等。 6、介绍批评意识对艺术设计健康发展的巨大作用。 (三)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设计形态论 本章重点、难点: 1、艺术设计的基本含义,艺术设计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知识范围; 2、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的基本特征; 3、对以上三种艺术设计类型的制作方法及流程的把握。

教学内容: 第一节艺术设计家 生存价值、知识范围、个人行为等。 第二节视觉传达设计 基本特征、传达理念、制作方法等。 第三节公共艺术设计 基本特征、功能、区域影响等。 第四节工业产品设计 基本特征、适用功能、技术流程等 第二章设计创意论 本章重点、难点: 1、艺术设计的图形创意方法的掌握; 2、图形确定、符号运用、形式构成的掌握; 3、对艺术设计制作材料和人体工程学相关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和掌握。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图形与创造 题材、主题、符号运用、构图、节奏、色调等。 第二节古材料与美感 天然材料、符合材料、声光材料、物化意义、视觉审美等。 第三节功能与生态 人体工程学、人的生理、人的心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第四节精神与道德 造物观念、知识产权、道德价值等。 第三章设计文化论 本章重点、难点: 1、对艺术设计文化发展脉络的掌握; 2、“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的正确处理; 3、艺术设计批评方法和手段的掌握。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历史与文明

法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法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法学概论是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段的选修课程之一。 法学概论是一门范围广泛、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概括性高的法律学科。它集宪法、法理、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商法、诉讼法、跨国法律等于一身,其内容注意结合市场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通俗易懂,其目的是为了增强非法学专业人士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现代法治社会,也有利于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习法学概论,要在掌握各有关法律规则的制度理性(即有关“为什么”的问题)和操作技术(即有关“如何做”的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地了解各有关规则的涵义和它们的相互联系,以便融会贯通,付诸应用。 三、教学方法 1.掌握各主要部门法律制度的内在体系和基本概念,从整体上了解各部门法的特点及其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2.以规则为中心,准确地把握原理,研究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在理解和运用上多下功夫。 3.紧密联系实际,通过调查研究、阅读资料和实习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多地接触相关的实例,增加实感。 4.开展案例教学,结合我国审判中的实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的建议 一、学时 本课程5学分,学时90,一学期开设。 二、多媒体的教材 1. 文字教材

本课程文字教材即主教材,这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其内容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基本内容。本课程主教材为法律出版社出版的由吴祖谋、李双元主编的《法学概论》(第十一版)。本教材体系完整,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文字简炼,举例和引证适当,适合行政管理专业的成人在职学习的需求。 2.视频资源 本课程为学员提供了双向视频资源,共20讲,但由于教材采购原因,本学期新换教材,因此学员在看视频资源时可以有选择性地参考学习,切不可盲目地吸收。 三、教学环节 1. 自学 自学是远程教育课程的主要学习手段。学生应高国度重视自学环节,增强自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要不断总结和交流经验,努力提高自学的能力。现代教育是终生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现代学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自学以读书为主。所读之书,除了文字教材外,还可以包括一些课外参考资料。 2. 讨论课 讨论课是学生消化书本知识和授课内容,训练法学思维和实务技能的重要环节,讨论课由辅导教师组织实施。各地辅导教师应当熟悉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深入钻研和掌握教学内容,认真准备。讨论课应围绕教学重点,选择重要的专题或案例,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在讨论中,辅导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发现和培养学生中的学习骨干,发挥他们在讨论中的带头作用;②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并避免学生脱离教学目的的要求而在一些枝节问题上陷入无休止的争论;③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讨论,尊重并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进行总结,但不要把自己的见解当作唯一正确的结论强加给学生;④讨论之后,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 3. 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文字教材和其他辅导材料中将提供必要的论述题和案例。在论述体作业中,学生应学会围绕题目建立论点,组织论据,展开论证,做到论点正确,论证清晰,论据充分,并力求观点

《铁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铁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二学期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任务和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地位 本课程是铁道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理论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同学们了解铁道概论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运输业对我国国家、社会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任务 “铁道概论”是中职学校铁路专业开设的一门共同基础课,它为铁路各专业的学生学习铁路相关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可以也是一门铁路专业基础课。(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该课程系统地又扼要地讲述铁路史、铁路运输业、铁路运输设备以及铁路运输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运用。 (2)、能力目标:通过《铁道概论》的学习,要求学生对铁路运输业有了概括的认识和了解,尤其,要求学生掌握铁路运输设备的基本构造、基本原理。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充分了解铁路运输现状和发展趋势、借此开拓眼界和思路,及时地去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的铁路运输设备的新知识、新技术。 (3)、情感目标:培养与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知识内涵,标准的服务技能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在铁路运输第一线的服务与管理人员。 二、课程教学环节的组成 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运用列举法、提问法、教学课件、教案等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分析问题、分析、思考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纲要 第二章铁路线路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并掌握路基和桥隧建筑物的组成、轨道的组成、无缝线路、轨道的几何形位、铁路线路的平面利纵断面及眼界及线路维修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学习路基和桥隧建筑物都是轨道的基础。 教学重点是线路的组成、铁路等级、主要技术标准、轨道的钢轨道岔部分、路基的排水及铁路限界。

《城市设计概论》教学大纲.doc

《城市设计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城市设计概论 (英文): General Theory of Urban Design 课程编号:030403 学时: 2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4 学时;实验学时或上机学时) 学分: 1.5 适用专业:城市规划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城市设计概论是城市规划专业基础课。课程通过追溯城市设计的起源、发展和前沿,介绍现代城市设计的一般理论、方法和程序, 分析国内外城市设计经典实例,为学生从事城市设计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2.1了解城市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2.2建立现代城市设计理念; 2.3初步掌握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2.4学习国内外优秀城市设计经验。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四、教学基本内容 4.1绪论 4.2城市设计的内容 4.3现代城市设计的要素 4.4城市设计的原则 4.5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与程序 4.6现代城市设计过程的建构及目标价值取向 4.7城市设计实例分析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理论讲授与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历史与前沿相结合,教材与课外参考资料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手段上,理论课讲授与观看多媒体教学资料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现代教学设施与手段,着力改进教学效果。 六、课程设计:无 七、实验、实习或上机安排:无 八、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 50%

2、期末考核成绩 50% 3、综合成考核成绩=平时成绩×50%+课程设计成绩×50% 十、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城市设计概论》邹德慈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参考书: 《城市规划设计资料集城市设计分册》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王建国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建筑外环境设计》刘永德等著天津科技出版社 ,1998 《外部空间设计》卢原义信 (日)著中国建工出版社 ,1985 《图解城市设计》金广君著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1997 《城市广场设计》王坷等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城市设计感性原则与方法》余柏春著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7

《卫生法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卫生法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卫生法学 英文名称:Science of health law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临床专业、预防专业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卫生法学Science of health law是以卫生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属于应用法学,主要研究卫生法的产生、发展规律、卫生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及卫生法律制度、卫生法与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具体包括卫生法学基础理论、我国现行的主要卫生法律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卫生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卫生法制观念和卫生法律意识,增强遵守和捍卫卫生法制的自觉性,依法维护合法权益,正确履行岗位职责,保护人体健康,推动医学科学进步,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理论知识 (一)模块一:卫生法基本理论,8学时 单元一:卫生法概述 掌握:卫生法概念和基本原则、卫生法律关系构成要素、卫生法溯及力 熟悉:卫生法的调整对象、卫生法的特征、卫生法的渊源、卫生法时间效力单元二:卫生行政救济 掌握: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行政复议参加人和行政复议机关;行政复议的参加人;行政复议的申请与受理;行政诉讼的决定;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行政诉讼的管辖;行政诉讼的判决 熟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复议的和解和调解;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概念;复议与诉讼的程序;复议与诉讼的衔接关系;行政诉讼的特殊原则。 (二)模块二:医事管理法律制度,16学时 单元一:医师执业管理法律制度 掌握:医师的概念,医师的注册,医师的执业规则 熟悉:医师考试的条件,医师的法律责任,医师考核和培训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态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432450 课程名称:普通生态学学分/学时:2/32 课程层次:全校文化素质教育修读类型:选修考核方式:期末考试80%,平 时成绩20%。 开课学期:春季/秋季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教学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世界上出现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本课程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各个层次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介绍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应用生态学内容,并对生态学各个研究方向的近代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教学中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 建立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概念,对现代生态学的新进展,新成就有基本了解。 2. 人类作用是造成环境破坏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基本要求:系统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内容力求新颖;在课堂讲解课程内容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高学生对生态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介绍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范围、方法以及生态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学习生态学,不仅要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更要关注人类活动下生态过程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命 第二节生态学的形成及发展 思考题: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2、试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学时)

艺术设计概论课程标准

艺术设计概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为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何谓设计、设计的本质与特征、设计形态、设计思维、设计美学、设计风格学、设计与科学技术、设计心理学、设计的历史、设计与教育等。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较系统地了解设计历史发展的过程,熟练掌握各历史阶段出现的代表作品,设计现象和设计流派,并能在实践中吸收前人成果,拓展设计思路。较全面地认识设计文化和各种特征。理解并掌握设计的本质特征、设计的物化、设计文化的继承方式,装饰的意义和特点、视觉在设计中的意义和特性,美感的特征及材料和技术的重要性等重要问题。 二、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主要围绕艺术设计类基础理论进行编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了解何谓设计、设计的本质与特征、设计形态、设计思维、设计美学、设计风格学、设计与科学技术、设

计心理学、设计的历史、设计与教育等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较系统地了解设计历史发展的过程,熟练掌握各历史阶段出现的代表作品,设计现象和设计流派,并能在实践中吸收前人成果,拓展设计思路。 三、课程目标 (一)专业能力: 了解设计设计的基本涵义,设计的本质与特征; 掌握设计形态,设计思维,设计美学,设计风格学,设计与科学技术,设计心理学,设计的历史,设计与教育。 (二)方法能力: (1)使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较系统地了解设计历史发展的过程,熟练掌握各历史阶段出现的代表作品,设计现象和设计流派; (2)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吸收前人成果,拓展设计思路,发散思维。 (三)社会能力: 独立工作的技能; 学业能力; 自我认知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团结就是力量。 四、学习情境设计 (一)学习情境设计与时间安排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类型:适用专业: 总学时数: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之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二、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该课程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来展开教学。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过渡;增强心理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能力;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承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追求人格的完美;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让学生了解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有关理论,掌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有关道理,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基础上,从多方面获得理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求学生通过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和研究,逐渐体验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并教育学生怎样认识自我价值,怎样与人合作,怎样思考、判断,怎样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等。教学形式采用课堂讨论、材料分析、课件制作等方式,以论文方式进行考核。 四、教学学时分配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20100 学分-学时:2-32 )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全校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涵盖了环境学科的大部分领域,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当前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本课程的目的是在高等教育非环境类的本科学生中传播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环境意识的,满足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 1.绪论:掌握环境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目前人类面临的种种环境问题,了解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全球二十一世纪议程以及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 2.生态学基础: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营养结构、形态结构)和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交流)以及生态规律;了解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物质循环中的三大循环(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掌握物质循环及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3.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了解人口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人口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深对我国基本人口政策的理解;掌握人口与人口过程的规律;了解世界与我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和状况;明确我国人口发展战略。 4.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中国自然资源的历史及现状、我国水资源及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可持续利用的模式及可能性。理解我国基本资源状况对社会、经济、生态的系统发展的影响。 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基础知识;了解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生物资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其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能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了解能源资源的概念及分类、能源资源利用的历史及现状;了解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目前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可再生能源的类型、特点和可持续利用的模式。 5.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掌握环境污染、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概念及类型;了解中国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现状、特征;掌握大气污染及水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的防治:了解中国土壤、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其他污染的现状、特征;掌握土壤、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

二、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导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设计学的研究范围以及现状。【重点难点】重点是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和设计学的现状。 【教学内容】第一节设计学的研究范围 1)设计史 2)设计理论 3)设计批评 第二节设计学的现状 1)对当代西方设计的思潮的一般看法 2)对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初步研究 第一章“看”的意义 【教学目的】了解设计的多重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是设计的科技特征设计的经济性质。 【教学内容】2、设计的多重特征 第一节设计的艺术特征 1)设计与艺术的渊源 2)设计的艺术含量 3)设计的艺术手法 4)不同设计的艺术特征 5)艺术推动设计 第二节设计的科技特征 1)设计与科技进步 2)设计与科学理论 3)设计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 第三节设计的经济性质 1)设计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 2)设计作为价值方法 3)设计作为经济体的管理手段 4)设计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第二章艺术是什么

第三章西方设计史 【教学目的】了解西方古代设计设计与工业革命西方19世纪设计,现代设计运动以及西方当代设计发展现状及展望。 【重点难点】重点是西方当代设计发展现状及展望。 【教学内容】 第一节西方古代设计 1)原始时期和古典时期的设计 2)中世纪时期的设计 3)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 第二节设计与工业革命 1)作为历史转折时期的18世纪 2)早期的设计师和工业家 第三节西方19世纪设计 1)19世纪设计发展的背景 2)19世纪的设计教育和设计改革 第四节现代设计运动 1)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2)大战后的设计 3)60年代的波普审美观 第五节西方当代设计发展现状及展望 1)60年代设计文化的复杂性 2)设计和后现代主义 3)新时代设计的方向 第四章设计的类型 【教学目的】了解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重点难点】重点是针对不同的专业掌握与之专业相谋合的重点范畴。 【教学内容】4、设计的类型 第一节视觉传达设计 1)什么是视觉传达设计 2)视觉传达设计的构成要素 3)视觉传达设计的领域 第二节产品设计 1)什么是产品设计 2)产品设计的基本要素 3)产品设计的基本要求 4)产品设计的分类 第三节环境设计 1)什么是环境设计 2)环境设计的类型 第六章设计批评 【教学目的】了解设计的批评对象及其批评者、设计批评的标准、设计批评的方式、设计批评的理论。 【重点难点】重点是设计批评的标准。

《安全法学》教学大纲

《安全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642029 课程英文名称:安全法学 课程总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安全工程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7月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是研究安全法规的起源、产生、发展和制订以及安全法规与安全生产的关系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安全法规的起源、产生和发展过程,安全法规的基本概念;掌握我国安全生产法规的现状,安全生产法规的表现形式,安全生产法规层次,安全生产法规体系以及与安全生产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培养学生运用安全法规的基本知识解决安全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针对教学的基本任务,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应该围绕化工类专业实际工程需要所涉及职业安全法规及职业安全标准等为基础知识要求。 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应该由课堂教学、课后查阅文献组成。 在技能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具有职业安全法规职业卫生标准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教学过程中,即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理论教学时应该深入浅出,使学生充分、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化工专业的具体特点,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主要为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理论—案例分析等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本课程的主要理论,并能学以致用。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采用以讲授为主,课后查阅文献为辅的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去学习。 (四)对讨论课要求 本大纲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为教育目标而制定,所以对于化工专业而言,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的具体要求掌握。 (五)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职业安全立法、安全法规、安全标准等事内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 3.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查成绩共同评定为课程总成绩:①平时成绩(作业、出勤等)占总成绩的20%;②期末考查占总成绩的80%。 (七)参考书目: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2020

《环境保护概论》 教学大纲

(78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环境保护概论》是精细化工专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开设的专业拓展性课程。课程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宽知识面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其溶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为适应我国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使我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熟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趋势、措施和方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 (一)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环境污染类型与防治;了解农业、城市、工业、旅游、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可持续发展途径;重点理解并适当掌握化工行业,特别是精细化工领域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趋势、理念、措施和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环境一般性法律法规,能针对精细化工行业的工艺特点给出适当的环境治理建议,并能实际解决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2、具有与时俱进的正确心态。 3、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齐达标的理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绪论 明确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性;了解环境问题及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1)环境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类型 (3)环境的特性 2)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类型 (2)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发展 (3)环境问题的实质 3)环境科学

铁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汇总

《铁道勘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Measuring and Testing Techniques of Virtual Devices)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铁道概论”是铁路高等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共同基础课, 它为铁路各专业的学生学习铁路相关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可以也是一门铁路专业基础课。 2、知识要求:该课程系统地又扼要地讲述铁路史、铁路运输业、铁路运输设 备以及铁路运输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运用。 3、能力要求:通过《铁道概论》的学习,要求学生对铁路运输业有了概括的 认识和了解,尤其,要求学生掌握铁路运输设备的基本构造、基本原理。 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充分了解铁路运输现状和发展趋势、借此开拓眼界和思路,及时地去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的铁路运输设备的新知识、新技术。 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学时分配: 各章学时分配表 2、具体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了解铁路运输是我过国民经济大动脉,具有高度集中,半军事化,大联动机性质的特点,其主要任务是安全、迅速、经济、合理地运送旅客和货物,铁路为完成运输任务应具有必要的运输设备。 [教学内容]铁路史、中国铁路、铁路运输业的作用和特点

[重点难点]世界铁路发展史、铁路运输业是特殊的物质生产部门,、中国铁路特点,铁路现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作业] 1、如何理解铁路运输企业是特殊的物质生产部门 2、归中国铁路特点 3、试述铁路现状 4、铁路运输主要设备指哪些? [课时] 2 第3章铁路线路 [目的要求] 了解并掌握路基和桥隧建筑物的组成、轨道的组成、无缝线路、轨道的几何形位、铁路线路的平面利纵断面及眼界及线路维修等。 [教学内容] 路基和桥隧建筑物都是轨道的基础。路基工程主要由路基本体、路基防护和加固建筑物、路基排水设备3部分建筑物组成;桥隧建筑物包括桥梁、涵洞、明渠、隧道等。轨道是列车运行的基础,它是由道床、轨枕、钢轨、联结零件、防爬设备和道岔等设各组成的。无缝线路就是将标准长度的钢轨焊接成为长钢轨的轨道。我国一般采用25m的钢轨先在焊轨厂焊成200~300m的长轨条,然后再运到铺轨地点,而焊成1000~20OOm的长轨条或按设计长度进行铺设。轨道几何形位是指轨道各部分的几何形状、相对位置和基本尺寸。从轨道横断面上来看,轨道的几何形位包括轨距、水平、外轨超高和轨底坡;从轨道的纵断面上看,轨道的几何形位包括轨道的前后高低。铁路线路在空间的位置用它的线路中心线表示的。线路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叫铁路线路的平面;线路中心线(展直后)在垂直面上的投影,叫做铁路线路的纵断面。为了确保机车车辆在铁路线路上运行的安全,防止机车车辆撞击邻近线路的建筑物和设备,而对机车车辆和接近线路的建筑物、设备所规定的不允许超越的轮廓尺寸线,称为限界。铁路基本限界可分为机车车辆限界和建筑接近限界两种。 [重点难点] 线路的组成、铁路等级、主要技术标准、轨道的钢轨道岔部分、路基的排水及铁路限界。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作业] (1)铁路线路如何分类? (2)铁路主要技术标准指哪些? (3)什么是限制坡度?它的大小对运营和工程有什么关系? (4)列车在曲线上运行时,为什么会产生曲线附加阻力?曲线半径大小对列车运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5)路基的基本形式有哪几种?路基如何排水? (6)闽述轨道的组成及其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7)阐述道岔的组成和作用,道岔号数的大小对行车有什么影响? (8)什么足铁路限界?限界起什么作用? [课时]8 第三章铁路车辆 [目的要求]了解并掌握铁路车辆的分类、铁路车辆的基本构造、车辆标记及技术

《设计概论》教学大纲

设 计 概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xxxxxxxxxx 编写日期:2010年9月 一、 开设系(部): 信息技术系 二、 教学对象: 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 三、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设计的地位及本质、设计的基本 原则、设计演变的基本规律以及设计与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为以后的设计实践打下必要 的理论基础,及早树立正确的设计观。 四、 教学要求: 1、 通过学习《设计概论》,使学生比较广泛和深入了解有关设计的理论,认识理解设计的基本原则及 方法论。 2、 在了解各设计流派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理解设计与设计美学、科学工艺、地域文化、生态环境、 上层建筑等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关系。 3、 从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材料等各个角度,了解工业设计的本质意 义和发展趋势。 4、教学中应坚持整体的原则,并针对当代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讲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知识的 实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加深学生对讲课内容的理解。 五、 教学课时及其分配: 总学时:64学时 分 值分配:平时(30%) +期末(70%)=总评成绩(100% ; 题 量一一90分钟 七、教材: 《设计概论》赵平勇主编,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岀版社, 2003.8 六、考 核: 考核形 式 期末 考试; 试卷结 构 试题 分为四大类 型:填空、 名词解释、 简答、论 述;

八、主要参考书目: 1、(美)梅格斯,《20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年 2、(日)大治浩,佐扣七郎合编,《设计概论》,浙江人民美术岀版社,1991年 3、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吉林美术岀版社,1991年 4、王受之,《世界工业设计史略》,上海人民美术岀版社,1987年 5、柳冠中,《工业设计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岀版社 6、朱淳泽,《世界工艺史》,浙江美术学院岀版社 7、尹定邦,《设计目标论》,暨南大学出版社 8、约翰.沙克拉,卢杰、朱国勤译,《设计一现代主义之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9、李砚祖,《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岀版 10、李妲莉、何人可、刘景华,《美国工业设计》,上海科技岀版社 九、讲授提纲 设计概论 第一章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1 、初步了解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2、了解艺术设计的特征 3、掌握艺术设计的方法 4、了解艺术、科学与技术相互之间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艺术设计的定义 一、设计在世界上的定义 二、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艺术设计的原理 一、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原理 二、艺术设计的科学性原理 三、艺术设计的技术性原理 第三节艺术设计的特征 一、设计的创意性特征 二、设计的图形性特征 三、设计的产品型特征 四、设计的科学性特征 五、设计的工艺性特征 六、设计的市场性特征 第四节艺术设计的方法 一、对比设计的方法 二、分散的设计方法 三、形象的设计方法 四、逻辑的设计方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通论》课程教学大纲(法理和 宪法部分) 一、课程名称:法学通论 二、课程编号:04204030 三、学时与学分:51学时,3学分 四、考核方式:考试 五、先修课程:无 六、适用专业:非法学专业全日制本科 七、课程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知识; (二)使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规定; (三)使学生了解国际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四)使学生树立国家主权、主权在民等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八、说明: 《法学通论》是一门集传授法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的具有我校特色的非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一)《法学通论》课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门法律知识课程,也是一门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课程。 《法学通论》课程的前身是《法学概论》。《法学概论》是普通高等学校一门公共必修课,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知识,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以传授法律知识为手段来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一门指导学生学法、用法、守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实践课和思想教育课。而《法学通论》在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充实深化,注重向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讲授法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体系、宪法和各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定以及国际法的基本理论等内容,成为一门系统传授法学知识的公共必修课。 (二)《法学通论》课程以我校的优势学科法学为依托,突出体现了我校的办学特色。 作为全国重要的财经政法人才培养基地,我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淀与改革发展中,“经、法、管”学科优势显著,“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特色也逐步形成。为了在与时俱进中进一步凝练和深化这一人才培养的特色,关键就是要充分发挥财经政法强强联合的优势,真正把学科融通的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它要求我们在整合全校学科与师资力量的前提下,全面启动新一轮教学改革,为新时期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提供更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和“硬件”支撑。因此,《法学通论》课程应运而生,它充分依托我校的优势学科法学,整合了本学科领域内的优秀专家学者编写了一流的教材,整合了本学科的优秀主讲教师走上本科教学第一线进行教学,努力为培养“通才”服务,充分彰显了我校的办学特色。 本大纲共十一章,大致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法学基本理论,包括法的本质特征,法的起源发展,法的作用,法的运行,法律关系,法与民主人权的关系以及依法治国的理论;二是以宪法为核心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部门法,宪法包括宪法基本理论及我国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刑法包括我国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效力范围,犯罪,刑罚以及刑法分则的基本内容;民商法包括我国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民事权利以及包括物权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人身权法、婚姻家庭法、继承法、公司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海商法等重要单行法规;诉讼法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制度、管辖、证据、诉讼参加人、程序等;经济法包括经济法的基

(完整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学时:72 专业:地理教育专业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包含了五部分内容:地球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和环境伦理观,保护环境的行政、法规、经济和技术手段,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相当全面地阐述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工业革命以来面临的环境问题,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和实质,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人类行为方式的重大影响,在提出问题和介绍战略思想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各种手段和措施,特别重点介绍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说这些内容涵盖了当今国内外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所有热点问题,学生建立了这样的基础,就有可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学习并进行实践,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贡献。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我校地理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讲授涉及环境的一些基本问题,普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实践途径,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掌握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它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产生背景及其要解决的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明了

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由来和目前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环境污染控制和管理的各种手段和方法;掌握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了解环境科学专业的知识框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今后形成合理的环境科学知识结构。 教学目的: 1.要求了解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及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当前人口发展状况及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2.要求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 3.了解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内涵、特征,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创新;掌握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了解国内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些做法。要求了解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观念和主张。 4.要求了解保护环境的主要途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各种手段和措施。 5.认识清洁生产的重要性,重点了解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在自己专业领域自觉渗透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期培养学生高度的人类环境忧患意识、环境保护责任感和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

《铁道概论》

《铁道概论》课程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运输业的产品是旅客和货物的______,单位是“人.km”、“t.km”,为了统计的方便,一般应采用换算 吨公里。 2.《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中提出了三个城际客运系统:环渤海地区、______、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 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 3.______是机车、车辆和列车的运行基础。 4.铁路路基的两种基本断面是路堤和______。 5.区间一般分为______区间和所间区间。 6.区段是两相邻______站的铁路线段,它包含了若干个区间和车站。 7.客车按用途可分为______、为旅客服务和特殊用途等三种。 8.视觉信号包括信号机、信号牌、信号灯、信号旗、火炬等设备显示的信号,它分为______信号、移动 信号、手信号三大类。 9.动车组中M表示______,T表示拖车。 10.德国正在运营的高速线及时速达200km的ICE列车的通行里程只占德国铁路总营业里程的1%和10%, 却担负着______的旅客周转量。 11.旅客列车的车次以开往北京方向为上行方向,车次编为______数。 12.铁路线路根据其在铁路网中的作用、性质、远期客货运量分为______个等级。 13.道岔号数(N)用辙叉角(α)的______来表示。 14.区段站和编组站统称为______站。 15.货车按用途分为通用货车、专用货车和______货车。 16.地面固定信号一般设于线路______侧。 17.动车组按动力源可分为______和电力动车组。 18.车站等级车站按其所担任的客货运量和技术作业量划分为:______站和一、二、三、四、五等站。 19.车号一般由基本型号、辅助型号及______组成。 20.信号机灯光为红色表示禁止运行;黄色表示______运行;绿色表示按规定速度运行。 21.动车组按动力配置可分为动力集中式和______。 22.高速铁路的轨道结构有:道砟轨道和______。 23.铁路车票分为:______票和附加票。 24.我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______在京张铁路建设中巧妙采用人字型展线方案。 25.三个城际客运系统: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______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 26.铁路线路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叫做______。 27.铁路基本限界有机车车辆限界和______限界。 28.铁路枢纽按其在路网上的地位及作用可分为______、区域性铁路枢纽和地方性铁路枢纽。 29.某铁路车辆标记为C604768543,其中C的含义是______。 30.______反映了铁路线路的起伏变化和高程。 31.铁路标准轨距是______mm。 32.驼峰由推送部分、峰顶平台、______三部分组成。 33.铁路车辆一般由______、走行装置、车钩缓冲装置、制动装置、车内设备等五个基本部分组成。 34.铁路信号分为______信号和视觉信号。 35.列车运行图中以垂直线等分横轴表示时间,将纵轴以横线划分代表各车站中心线的位置,图上斜线称 为______线。 二、单项选择题: 1.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出现于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