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的集体备课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基于网络环境的集体备课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成都市学道街中学课题组

一、研究的动因

1. 研究现状与意义

历年来,我国的教育制度对教学常规管理都有明确的教师备课要求。在1998年出版的《名校规章制度典范》的中小学教师规章制度中对教师备课提出了开展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⑥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勇于发表意见,虚心听取意见。在教学检查范例中也对教师集体备课检查作了一些规定:集体备课每周不得少于一次,并要认真做好集体备课笔记。集体备课主要是交流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情况,确定统一的单元目的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统一的单元练习及统一的单元进度,交流解决难点的办法及确定同一的单元测试题等。集体备课要达到集思广益、集体切磋、明确目标、统一要求的目的。

成都市在关于教学管理方面也有明文规定。《成都市中学教学常规》对于集体备课的要求是教师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年级备课组主要是进行单元备课,它的要求是:讨论并确定教学目的,研究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分析并确定教材的重难点,交流教学方法。《成都市中学学科教研组工作管理办法》对教研组工作中也对集体备课有相应的规定:组织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对象和大纲(课程标准)、教材,认真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在个人设计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讨论,教学设计应每周进行。

另如《中学教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规定:教研组可以开展组织专题讨论会等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①(类似现在提出的集体备课)。江苏省金坛县实验小学教学常规管理中的备课“十字诀”②:阅读(通览教材、掌握内容)→深究(深入钻研教材,把握作者意图和教材内在练习)→定点(确定重点和难点)→理路(理清作者思路、拟出教路,安排学路)→切实(从教材、教师、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有效的教法,指导学法,组织教学结构);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中教学常规关于备课的第五条③:同年级同课程有两名或两名以上任课教师的,应组成备课组。备课组选定组长,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每周集体备课一次,以统一教学进度和要求,交流教学方法和经验。

还有金孜红④提出的“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的集体备课制;祁晓芸⑤提出集体备课的五点规范要求以及着重解决分工备课无计划、集体讨论流于形式、资源共享中抄袭、骨干参与等四个问题;瞿梅福⑥(浙江省温岭市城西小学校长)的集体备课通过《实施意见》、组织机构、操作流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也提出了时间保障的困难、减负曾效的集体备课反而增加教师负担、理论转化承教学实践和跨学科整合与迁移等问题;以及王均培⑦在一次集体备课会的反思中提到的目前学校的集体备课存在的时间不够、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等问题。

从以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定的教学管理制度中可以看出都对集体备课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也存在着时间不够、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等问题。在我校实际研究中,也有:集体备课是需要时间进行保障的,但在普遍教师工作量重的前提下,教研时间又要兼顾区市组织的活动,以校为本的集体研究在时间上就很难保证了;还有在学科权威的专业引领下,要避免“一言堂”和学术霸权,为教师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要保护新教师的原始设计冲动和瞬间的灵感,使这些“极有价值”的创新得到尊重和重视;让教师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自觉的将个人的智慧进行分享,营造良好的合作文化是集体备课是否具有实效的关键等等。我们感到这些集体备课中出现的问题依然没有能够解决。

何克杭①提出:通过有效整合的数字化环境,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

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面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环境来解决传统的集体备课中的内容不多、方法不当、效率不高的问题。

成都市学道街中学是锦江区师资、设施好的窗口学校,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市教育局也将学道街中学定位为“办学起点高”的重点办好的初级中学。学校有着良好的科研基础,曾参加国家教委“九五”重点课题“三力教育实验”研究,获成都市科研成果证书。还参与锦江区教育局课题组“互动教育”实验研究。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教育技术中心课题组设想通过有效的集体备课方式,以集体备课资源网站为载体,达到学校备课资源共享,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

1. 学校发展的需要

2003年学校搬迁到东南里2号(原东南里中学校址),当时的校园环境不佳(校舍陈旧,校门歪斜),教师对学校发展信心受挫,学生管理难度增大,加上周边“强手学校”林立,生源质量下滑,学校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鉴于这种情况,只有发展才是学道街中学的唯一出路。

学校重点规划三年的奋斗目标:2006年创建“成都市九年义务示范校”,大胆提出“错位“发展思路:以创建为突破口,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使学校得到发展的机会。

首先,投入大笔资金改善校园环境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设施。其次,在2003年购进一套中央电教馆资源库,为教师提供新课程配套的备课资源以及课堂教学资源,方便教师教学。学校需要一种载体推动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围绕教学过程和学校需求自然产生了本课题的研究。

学校为保障课题研究的条件,从2004年提供教师电子备课室到2005年建成校园网,教师多媒体计算机更换一新,教师可以非常方便的调用学校购置资源库,搭建学校的集体备课网站方便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共享,以OA办公系统和网站的BBS论坛方便教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网上交流,弥补集体备课时间不能保障的问题。提倡教师在学校课题基础上开展个人小专题研究。

2. 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

面临网络时代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如何适应现代的学生需求?每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不能再满足于“一只粉笔,一本书”的教书生涯,必须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扩大自己的视野,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教材中信息量大增,每课需要大量资料,而收集又非常困难。所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给课堂带来新元素、新活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大趋势。

3. 教师教学压力大,负担重

实践证明,学科教学研究是中学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核心。我校教师负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语数英等科一般承担班主任和两个班的教学任务,一周平均教学课时14节(初一16节)。因此只有在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才能促使教师深入教育科学研究。

经过对教师的教育科研需求调查,教师们普遍感到在校除了教学、批改作业,还要辅导学生,每天的时间显得不够用,想多花一点时间认真备课都不行,多数情况是回家后晚上备课,难免出现资料来不及收集,教学素材准备不充分,显得匆忙和粗糙。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教材信息量大增,每课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非常困难。教师们急切需要更好的解决办法。

我们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师中展开了教师备课情况及计算机应用调查,发出调查表74张,收回67张(个别教师有多项选择)。对调查表统计分析如下:71%的教师能按要求在假期通读教材,写出前2周教案;也有4%教师能真实反映出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先上课后补教案的情况(实际比例可能更高一些)。43%的教师认为备课是分析教材,突破重难点。27%的教师认为备课的重点是用于教学时参考,62%的认为用于熟悉研究教材。45%的教师喜欢

教案简明扼要,27%的教师喜欢用教学反思或后记取代教学过程设计。39%的教师喜欢写在教材上,10%写在教参上,18%写在自购的教案设计书上。

通过需求调查,教师们反映:太忙,太累了。每天除了完成教学、批改作业,还要重点抓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过手”,在校时间总显得不够用。较多的教师喜欢将教学的要点和资料写在教材或教参上,但年复一年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写学校教学常规检查的教案。

学校在分析围绕教师的诸多压力中,教学准备和课堂教学质量、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等是不能放松的,而能够减轻的方面就集中在写用于检查的教案上,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做到这一点。通过电子教案为载体的集体备课研究,也是学校以制度入手,促进教师从学会使用到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需要。我校现有师资队伍相对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为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确定校本教研课题的研究方向要从实实在在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们从大量的抄抄写写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准备教学素材,搞好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知识和能力“过手”中,以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4. 教师自己的需求

对教师备课问卷调查分析,过去学校教学管理中备课检查制度,只能起到建立一种规范和秩序,方便学校的量化管理。长期以来,这种“备查”式备课检查,实际使教师把写出应付检查而课堂上实际不用的教案当作备课,所以常有补教案、抄教案的现象,而且抄写量比较大,耽误许多时间。

教师积极提出: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教案,在此基础上教师自己修改补充,可以节省教师写教案的时间;备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开通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教研组集体备课;电子备课、集体备课、资源共享,集体智慧充分发挥;电子备课好,可以推广;电子备课的关键在于计算机的使用操作,建议举办培训等教改建议。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校本教研,从学校实际出发,组织教师从事适合本校的教学研究、课程研究,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网络环境,教师备课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网、Internet以及学校已购置的中央电教馆资源库,在多元网络环境中查找备课资源。

集体备课,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由备课组集体研究,讨论该教师讲课内容,帮助该教师提高备课质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活动。

集体备课有效性,通过备课组集体备课使教学资源共享,集思广益,提高每个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学校同时制定相关的集体备课制度和具体要求,并经学校教代会讨论通过形成教学管理制度,备课组严格遵照执行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传统的集体备课,一个学校同科目教师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针对教案、教学内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师们上课时间,备课时间的不同,即使在教同一年级、同一科目的教师也无法保证拥有许多共同的时间用来集体备课。对我们不按科组办公的学校的教师来说,集体备课的难度就更大了。因此,教师更多时间是在单独备课。随着学校的发展,教师都能使用电脑并能够上网,但网络功能被利用最多的只是教师上网找资料、做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不仅指教师利用网络寻找资料、制作课件,更指教师利用网络实现本校教师之间、本地区各校教师之间、不同地区各校教师之间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立体备课,使集体备课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集体备课的内容也由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备教案,发展到以备学生、备教学设计为核心的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备课。教师之间的合作在网络环境下得到实现。

集体备课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各式各样的集体备课机制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有关专家还总结出了教师相互合作的七大益处(心理支持、产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但是我们以前的集体备课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甚至认为集体备课就是在网络中找寻教案,统一使用这种现成材料。这样的备课是否能顾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是否能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呢?这样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本课题是以新课程实施为导向,主要是在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科学理论、指导下,以“共享资源、共享智慧、协同工作、和谐发展”为宗旨,以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中青年教师为研究主体,网络为载体,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研究和构建在校本教研中的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的模式,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研究的历程

1. 第一阶段

研究设想:2004年2月,课题组首先在语文组进行教案改革试点,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准备电子教案,教师可从网络或学校购买的中央电教馆资源库中下载,或自行录入教案等。语文组教师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分单元落实备课任务,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教案,上课资料,图片,课件,训练资料等)。在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讨论教学重难点,教学的优化处理,统一制定一份年级备课资料(电子文档)。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班情实际进行班本化处理和修订。

教案检查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备课组长定期检查教师的班本化记录和教学反思作为个人备课记录。每学月按照进度(超1周)由备课组长将电子教案交到教导处备查。教导处每学月对教师的个人备课记录进行抽查。学期末要求每位教师精心准备两篇教学详案打印稿,以及配套的教学后记或反思,交教导处存档。同时进行优秀教学设计和教学后记的评选展示。

为引导三年以下的青年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确保他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要求采用手写教案方式准备教学资料。同时建立了青年教师拜师制度,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突出的资深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一对一的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以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

研究的重心:形成年级备课组的电子教案以及教师的个性化处理。

研究的阶段性结论:通过试点改革,语文组教师确实感受到集体备课的好处,集中精力精心准备一个单元的教学资料,得到了集体智慧,克服了片面性,加强了备课组的团结和协调。同时,教师从应付备查的抄写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学生,研究教与学的实效。新课程理念的教与学方式改变使教师以行为方式呈现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成为展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最佳场所,教学中一些实践性的、无法预见的情景对教师形成一种强大的冲击力,并不断产生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于教师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他们需要“共享和合作”。集体备课这种“低负担、高效益”的合作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我们的反思:电子教案不能及时反映出集体备课的过程和成果。教师个人的个性化处理没有及时跟上。备课组的电子教案不能反映出共同性和个性化的统一。个别组采用了直接录入教学参考书的内容。有些教案的环节和过程很完整,但其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是上课所需的教学资料大量堆砌。由于校园网正在建设中,教师的共享资源库无法建立。所有教案需要打印成

册,备课组成员人手一册,浪费了教师的时间,造成纸张浪费,给学校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备课组按要求每周一次开展集体备课,因教师还要参加市区的教研活动,时间上不能保障。对于学习资料汇编中“关于加强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第五条(集体备课原则上要求做到五个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的要求统一、教材的难点重点统一,能力训练、作业要求统一、复习考试统一)的能力训练、作业要求统一,因学生层次的差异性,提出再商议。

2. 第二阶段

研究设想:备课组在组长带领下,采用分单元备课。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所购的资源库下载,或自行录入,但必须根据我校学生实际进行修订。通过备课组集体讨论后,定稿形成备课组集体教案(即“共案”)。每月末,由备课组长将集体教案交学校教科室备查。每个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对集体教案进行班本化处理。将处理具体方法写在集体教案的右边(即“个案”),同时还应简单记录教学后记。教导处重点检查教师所写的班本化处理(即个案)和教学后记部分。“共案”原则上要做到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材的难点重点统一,能力训练、作业要求统一、复习考试统一。其中,因学生层次差异,在“个案”中体现能力训练、作业要求的分层要求差异。

为避免浪费,每课教案的篇幅原则上为1-2页。打印稿组内教师人手一份。集体教案的教学过程原则上不是大量教学资料的呈现,应体现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规范备课制度,避免随意性,本期准备开展自下而上的研讨集体备课方式和标准。各备课组要根据学科实际,在两月内讨论制定出学科教案标准,半期后交到学校课题组,以供推广。

开展典型课例的展示活动,体现集体备课的成效。如开展“一课多教”,同组教师使用集体教案上同一节课。通过比较,相互切磋、学习,彼此提高分享。

为减轻压力,逐步完善教师个人的电子教案和学校的集体备课资源库,学校本期将试行:每位教师本期上交至少10篇充分体现集体备课的过程和成果,共性和个性统一的电子教案。其他教案可由教师自行决定采用电子教案或者手写教案。学期末,每位教师除提交10篇电子教案、1个课件外,还要认真总结教学后记,写出教学案例与反思。以《我的研究故事》的形式写成研究论文上交教科室。

研究的重心:制定出学科教案标准,简化教案过程资料的堆砌,重在方法和训练,总结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

研究的阶段性结论:实施专家引领,“请进”专业研究人员,是开展校本教研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专家参与是校本教研的源头活水,教师需要专业引领,需要得到专业研究人员的帮助。因此,整合科研机构、学校的力量,建立多种力量介入的研修共同体,使校本教研形成一个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新局面。我校先后邀请了李镇西、李小融、张皓、张伟、姚文忠、刘先强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同时得到区进修校理论发展室及中学组的大力支持。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自己的专家,发挥学校“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作用,实行动态管理,通过担任课题负责人、承担校本培训任务、示范教学、带徒弟等,让他们的专业特长充分地展示出来。

学校校园网建成(网点进入每个办公室),并投入使用,教师办公室配备多媒体备课计算机一台,可以直接访问中央电教馆资源库查询课程资源及备课资料,通过内网平台(OA管理系统)方便教师灵活机动、不限时间的交流、互访、共享。

初步形成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是:

备课组教师分单元个人备课组内集体讨论形成共案

教师班本化处理“个案”教学实践

课后反思、总结提高发布、共享

在教学开放周活动中开展“典型课例”(“一本多案、同案异教、一课多教”)的主题研讨。初一语文备课组的“一案多教”,李闽鸥和蒙潇老师使用集体教案《人生寓言》之“白兔与

月亮”展示活动课,通过比较,相互切磋、学习,彼此提高分享,以此体现集体备课的成效,更具针对性、高效率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在比较中学习、在反思中前进。

除加强学校集体备课研究的同时,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如彭刚的《培养初中学生“发现”能力研究》、孙健《学生作文指导及优秀作文收集》、李闽鸥《培养初中学生诵读能力研究》、杨芙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蒋玲《语文课堂有效性研究》、王玉《初中学生实施“诚信考试”操作模式研究》、冯云秀《历史活动课程的探究》。教师科研意识不断提升,以学生为本的行动研究在校内广泛的开展起来了。

我们的反思:

学校需要专业引领、需要学科权威,但在集体备课的背景下,如何为教师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避免“一言堂”、避免学术霸权。

在集体备课的背景下,如何保护新教师的原始设计冲动和瞬间的灵感,使这些“极有价值”的创新得到尊重和重视。

采用集体备课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教师工作的负担,但从共案到个案的反复修改,不仅负担没有减轻而且有所增加。(特别在第一轮设计中)

在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学校中,教师之间的竞争是存在的,如何让教师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自觉的将个人的智慧进行分享,营造良好的合作文化是集体备课是否具有实效的关键。

集体备课是需要时间进行保障的,但在普遍教师工作量重的前提下,教研时间又要兼顾区市组织的活动,以校为本的集体研究在时间上就很难保证了。

3. 第三阶段

研究设想:我们在思考校本教研是教与研的结合,开展教师集体备课研究的是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不能忽视在集体共案的基础上要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的个性,适应学生的需求。尤其是通过到高新区和平中学的交流学“洋思”,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后,学校课题组进一步认识到开展集体备课,不仅仅为了形成一本教案集;教师写好教案不等于备好课,也不等于能够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还在于上好课和课后学生的知识、能力“过手”。备课组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库备课资源,在学期前经过集体讨论很快形成备课组集体教案,发布在校园网上,形成共享资源。而备课组每周一次的研究重点为针对学生层次差异(主要是重点和合格两种)的知识和能力“过手”的训练标准和训练资料。

课题研究方向从制度入手,规范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调整原有的针对教师个体的教学质量评价和奖励方案,逐步以学校备课组和班级为整体进行评价,引导教师之间实际存在的竞争关系转化为团结协作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形成“互助型”研修共同体,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研究的重心:课题组进一步调整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科研等相关制度,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对教师进行现状分析并提出分类要求。

备课组研究重点为针对学生层次差异(主要是重点和合格两种)的知识和能力“过手”的训练标准和达标资料。

研究结论:

集体备课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共同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它是一个发散思维、集中智慧、整合经验、共享资源的教研活动过程。集体备课能实现群体优势和个性特长的完美结合。

集体备课应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要活动形式,真正打通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通道,成为一种具有实际教育价值的行为。

集体备课应成为教师的常态工作,集体备课制度应成为学校制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集体备课的目的就是减轻教师工作的负担,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教学方法、关注学生,

思考教学的有效性。

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的最大优势是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你登上备课平台,就可以和其他教师交流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这就弥补了传统集体备课的备课人数、备课时间、备课资源、备课地点有限的种种不足。网络资源浩如烟海,教师如果单打独斗将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对于新课程而言,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设计的探讨要比在网上下载一些课件的意义大得多。所以,网上集体备课的开放性,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多重交互性,迅速及时性等特点都是其应该大力提倡的原因。

我们建立一个更方便,更集中的备课平台(备课网站)。教师在网上了解不同的教学设计,方便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要快捷地针对教学问题进行思维火花碰撞的教师来说,网站中的BBS无疑是教师间快速、及时交流的一个好地方。我们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把BBS划分为不同主题的讨论区,如师生交流区、教学设计区(往下还可根据课时细分)、教学活动区、教学易出现问题区、教学难点区、教学反思区等。教师在不同的讨论区发表看法,同时迅速地了解其他人的看法。当意见不一致时可以相互探讨,把BBS当成百家争鸣的阵地。

我们的反思:学校思考对教学质量的认定采用捆绑式考核。首先整体考核年级组的三个指标(重高率、普高率、毕业率)达成情况,其次,以班为单位考核班级达成目标。将教师的个人纳入年级和班级中,倡导一种整体利益观。

但是没有绝对好的评价制度,备课组整体教学质量考核,不利于“奖勤罚懒”,可能让教师平庸化;集体备课和组内权威的影响,有可能使个别教师不思进取。这需要建立区域性的师资市场,达到学校和教师间的双向选择。健全和切实的实施教师聘任制。学校从副校长、中层、年级组长、班主任、教师进行分级聘任。对学校岗位进行细化,按岗位制定责任制并明确待遇。通过层层的分级组合,让教师形成一个可以合作的团队。

四、研究成果

激励机制、管理机制是促进课题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我校制定了《学道街中学教学质量监管体系》、《学道街中学行政人员下年级制度》、《学道街中学教导处常规管理制度》、《学道街中学教科室常规管理制度》、《学道街中学教育科研管理及奖励办法》、《学道街中学教育科研专项奖励办法》、《学道街中学现代教育技术专项奖励办法》、《学道街中学教育科研工作年度考评办法》、《学道街中学课题研究制度》、《学校集体备课制度》、《学校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选条件》、《教研组、备课组工作条例》、《教研组长工作职责》、《备课组长工作职责》等。其中《学校集体备课制度》中,形成了“四个明确”、“五步骤”、“五个必须有”等相关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四个明确”:第一,明确校长是第一负责人,组建“校长、分管副校长——教科室、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校本教研体系;第二,明确学校是校本教研的基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第三,明确学校与校外机构的合作(专家引领)是新课程校本教研成功的保障,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第四,明确校本教研是从学校实际出发,教师开展适合本校的教学研究、课程研究,最终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促进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

“五步骤”:一、备课研究做到四有(有中心发言人、有专题、有记录,有总结与评价);二、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见上图);三、“共案”原则上要做到“五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材的重点难点统一,能力训练、作业要求统一、复习考试统一。四、教师在本班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在难点处理、教学方法以及能力训练、作业要求方面进行个性化设计;五、通过后记强化教学反思,不断总结,期末形成教学案例与反思。

“五个必须有”:一、必须有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新课标,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要求,这是集体备课的出发点;二、必须有教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训练(包括重点,难点、关键点),学生能力培养和智力发展的要点。教师了解学生,明确教学达成目标,才能

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益;三、必须有教法设计,学法指导。教与学是目标达成的重要过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四、必须有板书设计、作业的选择、份量(含定期和不定期的复习、考查、命题)等。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学生是教学主体”的重要体现;五、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及教学心得。

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1、重难点的教学内容都必须经集体备课研究后进入教学实施过程。2、集体备课的时间及人员参入通过制度加以保证。3、集体备课的每一阶段要有明确的研究主题。4、每一次集体备课必须有中心发言人。5、提倡教案多样化。教案可以是纸介质文档、电子文档,也可以是笔记本模式、活页模式等多种形式。允许担任同课头多年的教师一次编写教案,经复备、修改后多次使用。

集体备课的主要形式:1、拼盘式:将备课任务划分给每位任课教师,分头准备,最后综合;

2、补充式:由一人重点准备,其余教师补充完善;

3、全面开花式:全体教师人人准备,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不作统一要求和结论;

4、总结式:提出一些敏感或热点问题,大家讨论,最后总结,达成共识;

5、请教式:教师间有了问题,不拘形式,随时请教。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

采取的主要备课方式

学科内的交互式备课(整合教研组、备课组的资源)

跨学科的综合式备课(整合不同学科教师资源)

课题组的联动式备课(整合实验教师的资源)

跨区域的主题式备课(整合学校间、学校与教师培训部门的资源)

成效明显

节省时间和精力:集体备课比起每一位教师各自都从头到尾去准备相同的教学内容要节省很多的时间,以利于教师抽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去从事教研教改的探索研究,这有利于给教师成长创设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

资源共享:集体备课的最大益处在于资源共享。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掌握的资源是不尽相同。通过集体备课,大家都把自己掌握收集的同一内容的不同资源贡献出来。这样,就可达到资源共享,甚至达到资源的最优化组合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共有资源的作用。

优势互补:每位教师在教学同一课内容时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特色和体会,通过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可以把几位老师的优势和特色整合起来,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相互提高:集体备课,就是要寻求备课组全体教师集体力量的最佳发挥,而不仅仅是单个教师力量的简单相加。因此,集体备课,并不仅仅局限于研究的结果怎么样,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民主、开放的学术氛围,关键要充分发挥每位老师的合作研究过程:彼此不分你我,毫不保留,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在相互研究和探讨中,取长补短,彼此提高。这将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提高。

五、效果呈现

1.学术价值

十五期间,我校以“集体备课制度”研究为抓手,围绕“信息化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改变了传统备课的组织形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集体备课的保障机制,建设了基于网络的集体备课的专题网站,总结、提炼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操作方法。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节省时间和精力,有利于教师抽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专业知识的提高,去从事教研教改的探索研究,给教师成长创设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通过交流,达到最优化组合和利用的资源共享;同备课组教师的优势和特色的整合,从而达到优势互补。

整理规范了《学校教育科研专项奖励办法》,《教育科研工作年度考评办法》,《学校现代教育

技术专项奖励办法》、《学道街中学集体备课制度》,《学校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选条件》。针对集体备课规定了“四个明确”、“五个步骤”、“五个必须有”等基本要求。

文章《通过集体备课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刘建周)、《教科室的课题管理与制度建设》(卢小蓉)、《语文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案例》(罗华西)等于2005年11月在锦江区教研组长培训班进行了交流。《构建“互助型”研修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阳波)于2005年10月的锦江区主题论坛上发言并接受四川电视台采访。

2. 社会效益

本课题的研究是一种应用性的课题研究。其目的是通过研究来改变教育行为、改善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年多的课题研究,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各种潜能的开发,我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取得可喜成绩;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均获佳绩。其中,有26位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市级评优课中获得一、二等奖;有近116位教师的教学论文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一、二等奖;有近11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课题研究还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方式,改善了学校的管理模式。“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去思考——带着思考后的感受去实践——带着实践中的体验再思考”已经成为我校管理层的一种管理模式。而且,课题研究的成果已在我区兄弟学校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与幅射作用。

执笔人:卢小蓉

2006年1月10日

六、鉴定意见:

集体备课是一种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互相启发、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教师培养与发展方法。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在集体备课中常常会出现时间不够、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等问题。成都市学道街中学所进行的《基于网络环境的集体备课研究》课题,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的研究。这个课题虽然不大,但是有的放矢且很具体,对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课题组没有将网络集体备课局限于利用网络寻找课件、交流资源,而是通过备课平台,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本校教师之间,本地区各校教师之间,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之间的集体备课。在对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所形成的成果和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初步形成了“备课组教师分单元备课——组内集体讨论形成共案——教师班本化处理‘个案’——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总结提高——发布共享”的集体备课基本流程。为了保证集体备课的效果,课题组还研究了利用网络集体备课的激励政策和机制,制定了评价指标,取得了可操作性强且应用成效明显的效果。

该课题的研究采用了行动研究法。在三个阶段的探索过程中,每一阶段结束后,课题组都进行认真的反思,并结合反思中发现的问题,修改集体备课方案,使得课题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呈螺旋型上升趋势,保证了基于网络环境的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专家鉴定组一致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实现了预期目标,同意结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