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非计划再次手术季度总结

妇产科非计划再次手术季度总结
妇产科非计划再次手术季度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妇产科非计划再次手术季度总结

篇一:20XX年1-5月非计划性再次手术总结分析

20XX年1-5月份非计划再次手术分析整改报告

非计划再次手术是引起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同时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开支。创建一个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减少医疗风险是医院致力达到的目标。“非计划再手术”能充分反映医院的安全与质量管理,医院要求手术科室对非计划再次手术进行统计并上报医务科汇总,并据此评价科室及医师的手术能力。现根据20XX年1-5月份各科室上报材料,对我院“非计划再手术”进行统计,并对所存在的问题做出以下初步分析。朱志峰等报告[1]432例非计划再手术病例中,发生医疗纠纷共有13例发生率为3%。通过探索“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致力于提高医院手术病人的医疗质量、降低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率。

一、全院20XX年1-5月份共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10例,月份分布如下图:

图表1

二、分析原因:

通过柏拉图分析,其中术后出血、术前后诊断不一致(病理诊断确诊)等这些术后并发症是导致非计划再次手术的首要因素。通过总结各专科汇报的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分析,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1)与手术级别有关,手术操作难度大、复杂性强的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高;(2)与手术医生操作有关,手术医生手术操作不谨慎、大意、疏忽导致相连脏器受损或止血不彻底导致术后再出血;

(3)围手术期管理未落实,术前准备不充分、术后针

对防范措施处理不到位等;

(4)与患者自身情况有关,患者年龄大、病情重、体

质差、既往病史较严重者其发生率高。

1.并发症:有7例,分别为术后出血、切口感染、切口裂开。术后出血者为行左侧乳癌根治术,术后5小时,发现皮下出血量较多,考虑为活动性出血。审批后行急症手术探查。此类原因的发生和止血不彻底有关,术中止血时对创面的结扎缝扎比电凝止血要牢靠;缝合切口前要再次检查术野。膀胱内出血4例,表现为尿管堵塞,行膀胱冲洗,未成功,需急症行膀胱血块清创术。切口感染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12天出现切口感染,经全科讨论后认为应早期行手术清创、VsD 负压吸引,经审批后行再次手术治疗。术后感染考虑与手术室消毒是否达标;术中、术后严格无菌操作;术中是否充分

引流,是否留有死腔等;是否合理应用抗菌素;老年患者营养状态及体质是否较差;患者是否合并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关。

2.手术前后疾病诊断不一致:上报3例,主要体现在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或恶性倾向的肿瘤。1例为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阑尾类癌,病变界限不清,需再次手术,经科室讨论,并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建议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另1例为患者行右侧甲状腺肿瘤切除术,左侧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左侧甲状腺腺瘤,经科室讨论,并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建议行甲状腺根治术,经审批同意后再次手术。此类非计划再次手术与术者经验少、防范意识差有关,减少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环节。1例为膀胱肿瘤、前列腺增生,术后病理示前列腺癌,经科室讨论,并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建议行去势手术(切除双侧睾丸术)。

三、整改措施

1.为减少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防止此类医疗纠纷的发生,手术科室术前应

严格执行三级查房、术前讨论等核心制度,术前对患者的病情、生理、心理耐受及特殊情况等进行系统和完整性的评估,在准确评估的基础上,制订手术方案,认清并尽可能掌控各种手术风险因素[2].

2.加强手术者安全意识,如术中妥善止血,术中止血时对创面的结扎缝扎比电凝止血要牢靠;缝合切口前要再次检查术野。

3.加强科室间沟通,如甲状腺、乳腺以及术中探查包块高度怀疑肿瘤者,应联系病理科,行术中冰冻病理诊断。

4.加强手术室管理,如手术消毒管理,特别是重大、无菌条件高的手术,做到手术室消毒达标。

5.加强术者手卫生、防范感染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手术规程,不断提高手术技巧,保持有效的止血、最小的组织损失和异物存留以及消除手术部位死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换药应遵循“先清洁切口、再污染切口、最后感染切口”的次序,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6.加强体内植入物消毒、采购管理。

7.需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品种和注意事项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8.科室根据本科室疾病的特点,加强总结与培训,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对当事医师进行培训,引起医疗纠纷或重大医疗事故者予以处罚。

9.医院鼓励科室主动上报,对漏报的科室予以批评及处

非计划再次手术制度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促进手术科室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做好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管理和评价,严格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制定本制度。 一、非计划再次手术是指在同一次住院期间,因各种原因导致患者需进行计划外再次手术,原因分为医源性因素,即手术或特殊诊治操作造成严重并发症必须施行再次手术;非医源性因素,即由于患者病情发展或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而需要进行再次手术。 二、非计划再次手术由技术管理委员会、医务科协作管理。医务科负责再次手术病例的监控,技术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再次手术调查、评估、干预等工作。手术室、各手术科室均需实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登记管理。 三、各手术科室必须严格执行《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及《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术前应做好患者病情、手术指征及手术风险的全面评估。 四、实施非计划再次手术时,科室必须及时填写《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非计划再次手术申报表》,主动上报医务科,择期手术需在术前1天上报,急诊手术需在术前口头上报,并在术后24小时内书面补报。上报内容见附表一,重点是再次手术前科室内讨论(包括再次手术的原因和目的、术前准备采取的措施,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置预案等)。报告表原则上由首次手术的术者填写,由其上一级医师(高级职称人员)或科室主任签字确认。 非工作时间(包括节假日)的急诊手术须经科主任审核同意后,由手术医师术前口头报告总值班,总值班接到报告后,做好相应记录,由其组织协调手术事宜。手术科室须将《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非计划再次手术申报表》于次日(逢周末或节假日后的首个工作日)报送医务科。 医务科在接到报告表后即通报技术管理委员会,由技术管理委员会对非计划再次手术进行调查、评估,并填写出报告由医务科备存。医务科负责定期落实、督导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非计划再次手术分析报告-PDCA

非计划再次手术分析报告 非计划再次手术是引起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同时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开支。创建一个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减少医疗风险是医院致力达到的目标。“非计划再手术”能充分反映医院的安全与质量管理,医院要求手术科室对非计划再次手术进行统计并上报医务科汇总,并据此评价科室及医师的手术能力,通过探索“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致力于提高医院手术病人的医疗质量、降低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率。 一、2016年全院非计划再次手术分布图

二、原因分析 (1)与手术级别有关,手术操作难度大、复杂性强的非计 划再次手术发生率高; (2)与手术医生操作有关,手术医生手术操作不谨慎、大 意、疏忽导致相连脏器受损或止血不彻底导致术后再出血; (3)围手术期管理未落实,术前准备不充分、术后针对 防范措施处理不到位等; (4)与患者自身情况有关,患者年龄大、病情重、体质差、 既往病史较严重者其发生率高。 非 计 划 再 次 手 术 原 因 分 析

三、整改措施 1. 为减少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防止此类医疗纠纷的发生,手术科室术前应严格执行三级查房、术前讨论等核心制度,术前对患者的病情、生理、心理耐受及特殊情况等进行系统和完整性的评估,在准确评估的基础上,制订手术方案,认清并尽可能掌控各种手术风险因素 2. 加强手术者安全意识,如术中妥善止血,术中止血时对创面的结扎缝扎比电凝止血要牢靠;缝合切口前要再次检查术野。 3. 加强科室间沟通,如甲状腺、乳腺以及术中探查包块高度怀疑肿瘤者,应联系病理科,行术中冰冻病理诊断。 4. 加强手术室管理,如手术消毒管理,特别是重大、无菌条件高的手术,做到手术室消毒达标。 5. 加强术者手卫生、防范感染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手术规程,不断提高手术技巧,保持有效的止血、最小的组织损失和异物存留以及消除手术部位死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换药应遵循“先清洁切口、再污染切口、最后感染切口”的次序,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6. 加强体内植入物消毒、采购管理。 7. 需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者,在术前0.5 ~2 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手术时间超过 3 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 ,可手术中给予第2 剂。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品

医院非计划再次手术总结

外科非计划再次手术总结 非计划再次手术是引起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同时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开支。科室对非计划再次手术进行总结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减少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 一、我科2013年度前期可能对上报制度认识不够充分,上报率低,后期8月份上报0例,9月份上报2例,10月份上报0例,11月份上报0例,12月份上报0例,共上报2例。现图标如下: 从上表看,我科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情况主要发生在9月份,呈总体下降趋势。 二、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来分析,如下图:

一例为PPH术后便血 此类原因的发生有: 1、原发性出血主要原因有:1)、器械因素,如吻合钉或切割器质量太差;2)、手术者技术因素,如术后止血不彻底,术后吻合口部有渗血,压迫后不见出血而未行缝扎止血,或者术中止血不彻底或吻合完毕后动脉血管被压闭未缝扎,此类出血多发生在术后12 h内。 2、继发性出血主要由感染或吻合钉脱落引起。具体有: 1)、吻合位置过低,痔核水肿,张力过高引起痔血管破裂出血或内痔痔核过大,术中切除了部分肛垫组织,当患者用力解便时使个别吻合钉脱落致使黏膜出血; 2)、吻合口部分吻合钉松脱(肛镜检查出血时所见); 3)、吻合口下发生血肿; 4)、贫血、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致吻合口愈合不良,黏膜坏死致吻合钉脱落等。 通常的预防方法有:

1)、提高PPH手术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在操作过程中做到荷包缝合不宜过低或过高,过低易致痔血管破裂出血或吻合钉脱落出血,过高则痔核还缩效果有限,缝合深度应达黏膜下层,注意勿过浅或过深,以防复发或损伤周围器官。 2)、PPH术中发现出血点时必须严格止血,不可存在侥幸心理,结扎必须牢固,可以在3、7、11点常规跨吻合口“8”字缝合。 3)、PPH术后须抗感染及止血治疗,疗程为5~7 d为宜。 4)、患者PPH术后开始进食时,可予软化大便的药物和直肠黏膜保护剂,以减少大便对吻合口的摩擦出血。 一例为术后肠漏 发生原因为:术中分离粘连时误伤到横结肠,因损伤口较小,怀侥幸心理,仅行单纯缝合处理。改进措施:1.手术适应症要明确,腹腔粘连严重的患者不适宜行腹腔镜手术时第一时间改开放手术,不能存侥幸心理;2. 术中出现结肠损伤后应第一时间与家属沟通,告知病情,第一时间行肠造瘘术。3.术中操作要仔细。 非计划性再次手术是一个可控指标,降低非计划性再次手术不仅能够提升医疗质量而且对缩短科室平均住院日,防范医疗纠纷,提升科室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如下要求: 一是建立二次手术报告制度。从即日起病人二次以上手术实行报告制度,由科室上报医务部,不得缓报、漏报、错报、瞒报信息。科

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及流程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 各科室、办: 为进一步促进手术科室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做好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管理和评价,严格控制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经2017年8月31日医疗质量与病案管理委员会讨论,2017年11月10日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通过,决定下发此文件,请各科室认真遵照执行。 一、非计划再次手术是指在同一次住院期间,因各种原因导致患者需进行计划外再次手术。 二、非计划再次手术由医务科管理,负责再次手术病例的监控和组织再次手术调查、评估、干预等工作。手术室、导管室、各手术科室均需实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登记管理。 三、各手术科室必须严格执行《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及《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术前应做好患者病情、手术指征及手术风险的全面评估。 四、实施非计划再次手术时,科室必须及时填写《非计划再次手术讨论报告表》并主动上报医务科,择期手术需在术前1天上报,急诊手术需在术前口头上报,并在术后24小时内书面上报。上报内容包括病情摘要、第一次手术情况(手术名称、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手术医师等),再次手术的原因和目的、再次手术准备情况(包括术前准备采取的措施,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及处置预案等),报告表原则上由首次手术的术者填写,由其上一级医师(高级职称人员)或科室主任签字确认。 非工作时间(包括节假日)的急诊手术须经科室负责人审核同意后,由手术医师术前口头报告行政值班,行政值班接到报告后,做好相应记录并报告医务科,由总值班组织协调手术事宜,必要时报告带班院长。手术科室须将《非计划再次手术报告表》于次日(逢周末或节假日后的首个工作日)报送医务科。 医务科在接到报告表后在5个工作日内组织对非计划再次手术进行调查、评估,科室填写《非计划再次手术讨论总结表》,并反馈医务科。医务科负责定期落实、督导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五、各手术科室设非计划再次手术记录台账,记录内容包括下列项目:患者姓名、病案号、入院时间、入院诊断、首次手术情况、首次术后情况、再次手术原因分析和手术方案、再次手术后情况。 六、手术科室应及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避免出现因沟通不及时或不充分而出现的纠纷。 七、医院将把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管理与控制作为对手术科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列入科室综合目标考核内容,与绩效管理挂钩,并将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的评估作为手术医师资格评价、授权的重要依据。 八、手术科室在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后,应本着客观的态度

孕妇非产科手术麻醉经验

孕妇非产科手术麻醉经验分享 孕妇非产科手术麻醉处理十原则: 1、尽可能推迟手术至第二孕期之后。 2、请产科医生协助术前评估。 3、保胎药的应用。 4、术前告知患者手术和麻醉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 5、应用非微粒抗酸药预防误吸。 6、监测并维持围手术期氧合、正常的二氧化碳分压、血压和血糖。 7、尽可能选择区域麻醉。 8、全麻时避免吸入高浓度氧化亚氮-可出现细胞再增殖致畸形。 9、术前、术中及术后监测胎儿情况以指导维持宫内环境处于最佳状态,术后监测子宫收缩状态。 10、孕24周后保持术前、术中、术后子宫左倾。 孕8周起白细胞升高,这是生理反应,并非感染证据。 麻醉选择主要取决于:全身情况及手术部位和性质,尽量选用局麻或区域阻滞,尤其是脊麻,以最大限度减少胎儿接触局麻药和孕妇误吸及气道梗阻的风险,绝大多数腹部手术应切口需达上腹部需全麻。 孕妇手术应禁用过度通气,PaCO2维持在30mmHg。术中避免低血压。手术麻醉前最难预测的是流产和早产问题,而早产又是胎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妊娠中期(28周)为最佳的限期手术时间,其外科处理与非孕妇基

本一样。择期手术应推迟到产后6周以后,此时妊娠期生理改变已恢复正常。 常用麻醉药品对孕妇的影响: 1、吸入麻醉药MAC明显减少:可能机制:①黄体酮的镇静效果。②CNS血清素活性增高。③β内啡肽增加。 2、对SP敏感性增加,引导剂量减少约1/3:研究证实给予SP4mg/kg 以下剂量对婴儿和新生儿危害性小。 3、丙泊酚大于2mg/kg 的剂量证实可使新生儿窒息,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4、Ket能增加子宫张力,在孕早期和孕中期较大剂量如2mg/kg可增加胎儿风险。 5、对局麻药的耐受性降低。可能原因:①受体敏感性增加,使药效动力学改变。②更多局麻药已达到神经鞘内。③脑积液蛋白浓度降低和PH的升高。④局麻药易进入脑脊液作用加强。⑤硬膜外间隙溶剂减小。 6、肌松剂均难以通过胎盘。使用时应常规使用肌松监测。使用抗胆碱酯酶药时注射要慢,以免乙酰胆碱快速增多引起宫缩。 7、一些实验数据显示使用硝普钠会导致氰化物中毒,但临床使用是安全的,硝酸甘油也一样。 8、β阻滞剂长期使用会致宫内发育延缓,但短时或单次注射是安全的。大剂量使用艾司洛尔或其他β受体阻滞剂会引起胎儿心动过缓,但不因此而将孕妇列为禁用对象。

非计划再次手术总结

非计划再次手术总结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非计划再次手术总结 非计划再次手术是指在同一次住院期间,因各种原因导致患者需进行的计划外再次手术。非计划再手术也是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重点监控对象,我院严格按照非计划再手术的要求对各临床手术科室负责严格执行《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及《手术分级管理办法》,监控各类各级手术,对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计划再次手术均进行登记和上报。由主管医师按照要求填写《非计划再次手术申报表》一式两份,科室主任签字确认后,在再次手术之前一份上报医务部,一份科室存档。对急症再次手术可先电话上报,术后再填写申报表,并在术后24小时内上报医务部。申报表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摘要、第一次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原因分析、再次手术目的、再次手术术前准备情况、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防范措施等,要求项目填写齐全。再次手术后,科室应对患者施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术后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由主管医师记录在科室非计划再次手术专项管理登记本。手术室负责配合各临床科室开展双渠道上报。常规手术在手术前一天手术通知单送达后,通过检索确定是否为一次住院期间施行多于一次手术,一旦发现立即进行记录,实时上报医务部;急症手术在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完成检索、上报工作。病案室负责全院病历的质控工作,每月月底检索并总结当月出院患者中一次住院施行多于一次手术的病例,排检出其中属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病例进行重点检查。将质检结果通过质量检查以书

面反馈的形式下发到主管医师,督导其进行改正。同时将结果上报医务科。在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系统)及电子病历全面施行后,通过运行病历管理系统实时监控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配合每月月底病案总结工作,完善主动上报监控措施,防止任何非计划再次手术上报遗漏情况的发生。医务科负责监管整个实施过程,保证制度的落实;设置专人收集整理临床科室和手术室上报的再次手术病例;必要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调查评估,将存在的问题以意见书的形式反馈至科室,督导科室认真查找原因,持续改进。每月月底根据病案室的总结报告查对各手术科室及手术室的上报情况。发现科室未按规定上报时,仔细调查原因及责任人,对未按规定上报的科室进行记录。发现手术室未按规定上报,也需进行记录。根据相关规定、质控指标及监管内容进行全面汇总评定。半年来共上报非计划再手术5例,分别为科例,均为科室主动上报审批。无漏报情况。 医务科 2012年12月15日

医院非计划再次手术报告分析

医院非计划再次手术报告分析 XXX医院2013年 上半年非计划再次手术报告分析 创建一个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减少医疗风险是医院致力达到的目标。而“非计划再手术”能充分反映医院的安全与质量管理~通过探索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可以提高医院手术病人的医疗质量、降低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率。现对我院上半年“非计划再手术”进行统计~并对所存在的问题做出以下初步分析。 月份上报科室及例数 1月产科 1例、肝胆外科 1例、胸外科 1例 胃肠外科 2例、神经外科 1例、骨一科 1例、 2月 肝胆外科 1例、疼痛科 1例 胃肠外科 2例、妇儿外科 2例、骨三科 1例、 3月 疼痛科 1例 4月胃肠外科 2例、神经外科 1例、 5月神经外科 3例、产科 1例、妇二科 1例 6月神经外科 3例、妇二科 2例、妇儿外科 1例 医务处通过病案室检索“二次手术”情况~逐一核对~ 1 我院1-6月份“非计划再次手术”共计29例~与科室上报数据一致~主要分布情况如下~神经外科8 例、胃肠外科6例、妇儿外科3例、妇二科3例、产科2例、肝胆外科2例、疼痛科2例、胸外科1例、骨一科1例、骨三科1例。

文山州人民医院2013年上半年非计划再次手术分布科室 8 7 6 5 4 例数3 2 1 0神经胃肠妇儿妇二肝胆疼痛胸外骨一骨三产科外科外科外科科外科科科科科8633222111例数 2013年上半年29例非计划再次手术~基本情况反馈如下:1、切口不愈合再次手术8例~其中术口感染导致裂开的5例~术口脂肪液化3例,2、涉及颅脑手术后颅内出血8例~其中血肿清除术后出现血肿3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后再次出血4例~术后发现硬膜外血肿1例,3、术后出血导致再次手术的4例~其中产后出血不止再次进行手术的1例~直肠管状腺瘤术后出血1例~肝脏破裂、胃破裂、十二 2 指肠破裂1例~宫颈血肿1例,4、术后疾病复发4例~其中术后再次出现肠梗阻2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2例,5、其他原因5例~阑尾周围脓肿再次手术2例~手术后关节脱位1例~术后右下肢疼痛1例~脓胸术后支气管胸膜漏再次手术1例。 根据我院上半年统计的非计划再次手术的主要科室和分类~病案室查看“再次手术”病人的出院病历~结合医院 非计划再次手术分类

上半年非计划再次手术原因分析及持续改进

非计划再次手术原因分析及持续改进 2016年非计划再次手术例数23例,新政院区12例,外一科:8月份1例,10月份2例;外二科:5月份1例,6月份1例,7月份4例,五官科4例;外三科:7月份1例,9月份1例。 非计划再次手术患者统计(新政) 科室外一科外二科外三科 例数(例) 3 6 2 院区11例,五官科:1月份1例,8月份1例;外一科:3月份1例,7月份2例,8月份1例;外三科:3月份1例,5月份1例,6月份2例,9月份1例。

非计划再次手术患者统计(金城) 科室五官科外一科外三科例数(例) 2 4 5 一、2013年非计划再次手术原因分析:因术后并发症再次手术20例,术前准备不充分2例(均为骨科),术中操作不当再次手术1例。

二、原因分析: 1、新政院区外二科于术前器械准备不充分2例,术后操作人员不熟悉1例,其余均由于术后并发症需要进行再次手术; 2、外一科神经外科专业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发生出血3例。 三、持续改进: 1、医务科已加强督导,督促科室质量安全小组加强监管,并进行了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培训、学习,科内再培训,加强病例讨论制度学习,避免类似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 2、医务科通过加强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督导,特别是对新政院区外二科监管,通过暂停医师手术、对器械准备不完全导致病人再次手术的主刀医师给予处罚等有力措施。外二科从8月份以来,未在发生非计划再次手术; 3、外一科质量安全小组经加强科内业务学习,加强督导,组织科内参与讨论。 4、现在大部分临床工作人员对于制度及流程都熟悉,也加强了对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管理。 人民医院医务科 2016年10月29日

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及流程图

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非计划再次手术是指在同一次住院期间,因各种原因导致患者需进行的计划外再次手术。原因分为医源性因素,即手术或特殊诊治操作造成严重并发症必须施行再次手术;以及非医源性因素,即由于患者病情发展或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而需要进行再次手术。 二、非计划再次手术是手术科室质量管理的重点,手术科室必须加强医疗安全制度的落实,重点是术前讨论、手术适应证、风险评估、术前查对、操作规、术后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医患沟通制度的落实,加强医生的责任心,以杜绝非计划再次手术风险的发生。 三、医务科负责全程监测管理,手术科室及手术室、病案室共同参与构建我院上报、监管、反馈、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 1、各临床手术科室必须严格执行《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及《手术分级管理规定》,加强围术期各环节管理。 ①术前环节: 开展术前讨论,诊断、手术适应证是否明确,术式选择是否合理,风险评估,填写手术风险评估表(手术切口清洁程度、麻醉分级评估、手术持续时间等),手术方案,患者术前准备,针对患者病情术中意外情况处理的方案;与患者沟通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输血知情同意书》、委托书等;术前麻醉医师查房与患者沟通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手术安全核对表》(患者麻醉手术前、皮肤切开之前、患者离手术室之前)容完整。制定患者术后治疗计划和护理计划,并记录病历中。 ②术中环节: 按照《手术安全核对表》查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等并签字;

手术操作规,输血规,意外处理措施果断、合理,意外处理以及术中术式改变履行告知等;器械敷料查对无误。 ③术后环节: 观察及时、严密,并发症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时妥善处理;麻醉医师查房等。落实术后医疗护理计划并记录。手术、麻醉记录书写规,手术记录在24小时完成,记录者必须是术者或第一助手(术者审签)。 2、对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计划再次手术均进行登记和上报。由管床医师按照要求填写《非计划再次手术申报表》(见附件2)一式两份,科室主任签字确认后,在再次手术前24小时上报医务科,一份科室存档。对急症再次手术可先上报,术后再填写申报表,并在术后24小时上报医务科。要求项目填写齐全。实施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病例,保证非计划再次手术由科主任(必要时可外请专家)主刀,第一次主刀医师协助。 3、再次手术后,科室应在5个工作日本着客观的态度从疾病的评估、术式的选择、围手术期的管理、并发症的处理及感染控制等各层面进行认真分析讨论,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认真整改,从而提高手术质量,减少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住院总医师完成《非计划再次手术总结报告表》(见附件3)一式两份,科室主任签字确认后,一份上报医务科,一份科室存档。由住院总医师记录在科室非计划再次手术专项管理登记表(附件4)。 4、手术室负责配合各临床科室开展双渠道上报。常规手术在手术前一天手术通知单送达后,通过检索确定是否为一次住院期间施行多于一次手术,一旦发现立即进行记录,实时上报医务科;急症手术在手术结束后24小时完成检索、上报工作。

4-1非计划再次手术季度总结

骨三科非计划再手术制度执行情况 2016年第一季度总结 会议时间:2016-07-03 14:00 会议地点:骨三科医生办公室 主持人:骨三科主任 参加人员:邱伟张金涛孔凡梅张杰 孙晓彤赵方云 记录人:孙晓彤 会议内容: 一、病例汇报:姓名,住院号,入院时间,入院诊断,首次手术时间名称,首次术后情况,再次手术时间,手术名称,再次手术目的,术后预后情况。 二、原因分析及总结: 三、存在不足: 四、整改措施: 非计划性再次手术是一个可控指标,降低非计划性再次手术不仅能够提升医疗质量而且对缩短科室平均住院日,防范医疗纠纷,提升科室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如下要求: 一是建立二次手术报告制度。从即日起病人二次以上手术实行报告制度,由科室上报医务部,不得缓报、漏报、错报、

瞒报信息。科室在对病人实施二次以上手术前,要认真组织术前讨论,科室主任参加并决定主刀医师、手术方式等内容。 二是加强围手术期全程管理。主刀医师应全程负责病人的术前准备、手术过程和术后治疗等有关事宜,要加强对术前检查、术后并发症处理等各环节的严格把关,对术后并发症预防做到有效防范,科室主任应定期查房,精心指导主刀医师手术操作。 三是要坚决落实术前讨论制度。科主任应参与并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所有手术方案必须经过充分讨论后方能执行。经治医师加强术前讨论管理,对病情诊断、术前准备、术式选择、术中术后并发症、意外防范预案、麻醉方式等要充分讨论,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充分评估手术风险,严把基础医疗质量关。 四是强化手术安全核对制度和手术准入制度。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及巡回护士在麻醉实施前要认真填写手术安全核对表,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确保病人安全。严格落实手术准入制度,确保手术质量和手术效果,减少技术失误性医疗缺陷发生。 记录者签字:

非计划再次手术分析报告

非计划再次手术是引起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同时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开支。创建一个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减少医疗风险是医院致力达到的目标。“非计划再手术”能充分反映医院的安全与质量管理,医院要求手术科室对非计划再次手术进行统计并上报医务科汇总,并据此评价科室及医师的手术能力,通过探索“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致力于提高医院手术病人的医疗质量、降低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率。 一、2016年全院非计划再次手术分布图 二、原因分析 (1)与手术级别有关,手术操作难度大、复杂性强的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高; (2)与手术医生操作有关,手术医生手术操作不谨慎、大意、疏忽导致相连脏器受损或止血不彻底导致术后再出血; (3)围手术期管理未落实,术前准备不充分、术后针对防范措施处理不到位等;

(4)与患者自身情况有关,患者年龄大、病情重、体质差、既往病史较严重者其发生率高。 三、整改措施 1. 为减少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 防止此类医疗纠纷的发生, 手术科室术前应严格执行三级查房、术前讨论等核心制度,术前对患者的病情、生理、心理耐受及特殊情况等进行系统和完整性的评估,在准确评估的基础上,制订手术方案,认清并尽可能掌控各种手术风险因素 2. 加强手术者安全意识, 如术中妥善止血, 术中止血时 计划再次手术原因分析

对创面的结扎缝扎比电凝止血要牢靠;缝合切口前要再次检查术野。 3. 加强科室间沟通,如甲状腺、乳腺以及术中探查包块高度怀疑肿瘤者,应联系病理科,行术中冰冻病理诊断。 4. 加强手术室管理,如手术消毒管理,特别是重大、无菌条件高的手术,做到手术室消毒达标。 5. 加强术者手卫生、防范感染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手术规程,不断提高手术技巧,保持有效的止血、最小的组织损失和异物存留以及消除手术部位死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换药应遵循“先清洁切口、再污染切口、最后感染切口”的次序,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6. 加强体内植入物消毒、采购管理。 7. 需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者,在术前~2 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手术时间超过 3 小时,或失血量大 (>1500 ml) ,可手术中给予第 2 剂。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品种和注意事项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8. 科室根据本科室疾病的特点,加强总结与培训,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对当事医师进行培训,引起医疗纠纷或重大医疗事故者予以处罚。 9. 医院鼓励科室主动上报,对漏报的科室予以批评及处罚。

2019年英国妇科内镜学会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会《妊娠期腹腔镜手术指南》解读

2019年英国妇科内镜学会/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会《妊娠期腹腔镜手术指南》解读 正文 迄今为止,尚无妊娠期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指南。近期,英国妇科内镜学会(theBritishSocietyforGynaecologi?calEndoscopy,BSGE)和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会(theRoy?alCollegeofObstetriciansandGynaecologists,RCOG)制定了本指南,适用于妊娠期非产科腹部疾病的腹腔镜管理,包括妊娠期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疾病和良性附件肿瘤。指南建议只有具备专业腹腔镜技术并经常进行复杂腹腔镜手术的医生可行妊娠期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 3.1 腹腔镜手术对母胎的安全性 与经腹手术相比,附件和胆囊疾病的腹腔镜手术不增加母胎风险。如果有合适的手术设备和专业技能,腹腔镜手术应该是合适的手术方式(证据等级B)。 妊娠期行非产科手术不增加胎儿畸形或死胎的风险。需要手术的疾病本身可能与流产和早产有关(证据等级C)。

建议有经验的腹腔镜医生行妊娠期腹腔镜手术,术后需严密监测。鼓励妇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联合手术(专家意见)。 决定采用腹腔镜手术还是经腹手术,应基于现有专业知识、医疗设施、病情、生育史和患者的倾向性(专家意见)。 解读:以往,妊娠被认为是腹腔镜手术的禁忌证。目前文献报道,腹腔镜手术对母胎有良好安全性,其不良胎儿结局、孕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经腹手术。妊娠期腹腔镜手术的死胎率为0.4%,术中孕妇并发症发生率为3.86%,术后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4%,其中严重并发症占比小于1/3。Balinskaite等回顾性调查英国医院的6486280例孕妇数据,共47628例孕妇(0.7%)接受了非产科手术,非产科手术中26%行经腹手术,结论认为腹腔镜与经腹阑尾切除术相比,腹腔镜手术的自然流产率更高。由于腹腔镜手术是妊娠早期的首选手术方案,而妊娠早期的自然流产率相对较高,故腹腔镜手术的较高流产率可能与其多在妊娠早期施行有关。两项大样本回顾性研究报道,妊娠期手术不增加胎儿畸形和死胎的风险,早产(<37/40周)发生率增加。在妊娠16~28周期间进行腹腔镜手术的孕妇,其分娩的子代,随访1~8年均无发育或身体异常。 麻醉问题 4.2 麻醉相关的胎儿风险以及安全策略 现代麻醉药品、肌肉松弛剂和阿片类药物在使用临床治疗剂量和维持母体生理功能时,不认为有致畸作用(专家意见)。

非计划再次手术分析报告PDCA

非计划再次手术分析报 告P D C A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非计划再次手术分析报告非计划再次手术是引起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同时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开支。创建一个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减少医疗风险是医院致力达到的目标。“非计划再手术”能充分反映医院的安全与质量管理,医院要求手术科室对非计划再次手术进行统计并上报医务科汇总,并据此评价科室及医师的手术能力,通过探索“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致力于提高医院手术病人的医疗质量、降低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率。 一、2016年全院非计划再次手术分布图 二、原因分析 (1)与手术级别有关,手术操作难度大、复杂性强的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高; (2)与手术医生操作有关,手术医生手术操作不谨慎、大意、疏忽导致相连脏器受损或止血不彻底导致术后再出血; (3)围手术期管理未落实,术前准备不充分、术后针对防范措施处理不到位等;

(4)与患者自身情况有关,患者年龄大、病情重、体质差、既往病史较严重者其发生率高。 三、整改措施 1. 为减少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防止此类医疗纠纷的发生,手术科室术前应严格执行三级查房、术前讨论等核心制度,术前对患者的病情、生理、心理耐受及特殊情况等进行系统和完整性的评估,在准确评估的基础上,制订手术方案,认清并尽可能掌控各种手术风险因素 2. 加强手术者安全意识,如术中妥善止血,术中止血时对创面的结扎缝扎比电凝止血要牢靠;缝合切口前要再次检查术野。 3. 加强科室间沟通,如甲状腺、乳腺以及术中探查包块高度怀疑肿瘤者,应联系病理科,行术中冰冻病理诊断。

非计划再次手术总结

非计划再次手术总结 非计划再次手术是指在同一次住院期间,因各种原因导致患者需进行的计划外再次手术。非计划再手术也是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重点监控对象,我院严格按照非计划再手术的要求对各临床手术科室负责严格执行《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及《手术分级管理办法》,监控各类各级手术,对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计划再次手术均进行登记和上报。由主管医师按照要求填写《非计划再次手术申报表》一式两份,科室主任签字确认后,在再次手术之前一份上报医务部,一份科室存档。对急症再次手术可先电话上报,术后再填写申报表,并在术后24小时内上报医务部。申报表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摘要、第一次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原因分析、再次手术目的、再次手术术前准备情况、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防范措施等,要求项目填写齐全。再次手术后,科室应对患者施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术后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由主管医师记录在科室非计划再次手术专项管理登记本。手术室负责配合各临床科室开展双渠道上报。常规手术在手术前一天手术通知单送达后,通过检索确定是否为一次住院期间施行多于一次手术,一旦发现立即进行记录,实时上报医务部;急症手术在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完成检索、上报工作。病案室负责全院病历的质控工作,每月月底检索并总结当月出院患者中一次住院施行多于一次手术的病例,排检出其中属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病例进行重点检查。将质检结果通过质量检查以书面反馈的形式下发到主管医师,督导其进行

改正。同时将结果上报医务科。在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系统)及电子病历全面施行后,通过运行病历管理系统实时监控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配合每月月底病案总结工作,完善主动上报监控措施,防止任何非计划再次手术上报遗漏情况的发生。医务科负责监管整个实施过程,保证制度的落实;设置专人收集整理临床科室和手术室上报的再次手术病例;必要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调查评估,将存在的问题以意见书的形式反馈至科室,督导科室认真查找原因,持续改进。每月月底根据病案室的总结报告查对各手术科室及手术室的上报情况。发现科室未按规定上报时,仔细调查原因及责任人,对未按规定上报的科室进行记录。发现手术室未按规定上报,也需进行记录。根据相关规定、质控指标及监管内容进行全面汇总评定。半年来共上报非计划再手术5例,分别为科例,均为科室主动上报审批。无漏报情况。 医务科 2012年12月15日

非计划再次手术工作计划总结

非计划再次手术工作总结 一、数据 2013年8月28日至2013年11月28日,医务科共收到手术科室报送非计划再次手术6例,涉及介入科1例,神经外科3例,骨科2例。 工作方法:目前单靠科室上报,可能一些科室理解上存在偏差,不重视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致使存在漏报或少报的情形。二是目前没有实行住院病人一号制管理,网络监控存在空白,致使监管没跟上,也是影响的重要原因。 二、分析 手术并发症是导致非计划再次手术的首要原因,这个与各大医院的数据统计是一致的。做好手术并发症的监控与预防,可最大程度上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非计划再次手术显著延长了平均住院日,进而导致住院费用的提高,故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可以有效地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经济管理效益。非计划再次手术的预后都有纠纷的潜在可能、有些甚至是预后差,因此降低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率,提前做好预防和监控工作,有利于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提高。 通过对非计划再次手术发生率的统计和追究可以发现诊疗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术前准备是否充分;对病人的基础病情评估是否合适;手术方式是否合适;术中处理是否得当;通过对这些问题总结分析、吸取经验教训,降低重返率,可用于诊疗流程的改进,手术技术的改进,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三、改进措施 虽然我院有不良事件上报要求和相关制度,但是,都是医务人员主动收集、自愿上报,况且,该指标为负性指标。从理论上来说,漏报瞒报是在所难免。因此,在接下来的医政管理工作中,医务科除了通过培训宣教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意识、鼓励主动上报外,调动手术室、麻醉科等医护人员配合医务科对手术人员做好监管并主动上报非计划再次手术甚为重要。 医务科 二0—三年十二月七日

妊娠期非产科手术指南共17页

妊娠期非产科手术指南 Brendan Carvalho, MBBCh, FRCA 据估计,0.75%~2%的孕妇会于妊娠期接受非产科手术。在美国,每年约有75,000~80,000个孕妇会接受麻醉和手术,这个数字很可能是保守估计,因为手术时可能没有发现合并妊娠。据报道,接受常规手术的女性患者妊娠试验阳性率为0.3%~1.2%。 手术可能与妊娠直接相关(如:宫颈环扎术)或间接相关(如:卵巢囊肿剔除术)或不相关(如: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在妊娠期的任何阶段都有可能是必须进行的。(图1) 妊娠期非产科手术 第一阶段(孕早期) 第二阶段(孕中期) 第三阶段(孕晚期) 图 1.妊娠期非产科手术分类图(各期手术的百分比)。Mazze RI, Kallen B.修订。Am J Obstect Gynecol 1989;161:1178-85. 关键问题 对孕妇及其胎儿的最佳麻醉处理必须了解以下内容: 1.孕妇妊娠期间正常生理改变。 2.麻醉和手术对胎儿的潜在影响。 3.子宫胎盘灌注和胎儿氧合的维持。 4.实际临床问题(手术时机,胎儿监测,饱胃预防,子宫左侧位,其他麻醉因素)。

5.对孕妇进行心理咨询与安慰是非常重要的。 6.特殊情况(腹腔镜手术,心肺转流术,电休克治疗,神经外科手术和创伤) 孕妇生理改变 妊娠期间,激素浓度增加,妊娠子宫的机械性效应,以及新陈代谢需求增加,导致了孕妇生理显著性改变。 心血管系统 妊娠会导致孕妇心输出量逐渐增加,到孕28~32周时,会比基础值增加30%~50%,这是由每搏量和心率的增加所造成的(分别增加于妊娠前半阶段和后半阶段)。由于黄体酮引起的血管扩张和胎盘血管床阻力低,妊娠期血压通常会降低。因为舒张压降低幅度比收缩压大,所以导致脉压增大。 仰卧位低血压 妊娠期后半阶段孕妇仰卧时,子宫重力压迫下腔静脉使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下降约25%~30%。虽然上肢血压可通过代偿性血管收缩和心动过速来维持,子宫胎盘灌注却显著性降低。为避免或最大限度的减少仰卧位低血压的危害,孕20周后无论行任何手术,手术期间都应保持子宫侧位。 血液系统 妊娠期血浆容量增加40%~50%。血浆容量的增加超过红细胞的增加,导致相对稀释性贫血。如果发生大出血,这会危害氧输送并降低病人储备能力。妊娠期白细胞良性增多,故白细胞计数不能作为感染的可靠指标。由于妊娠所致的凝血因子增加(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VII、VIII、 X

非计划再次手术上报制度

非计划再次手术上报制度 一、非计划再次手术是指在同一次住院期间,因各种原因导致患者需进行的计划外再次手术。 二、医务处负责,手术科室及手术室、病案室共同参与构建我院上报、监管、反馈、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各临床手术科室负责严格执行《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及《手术分级管理办法》,监控各类各级手术,对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计划再次手术均进行登记和上报。由主管医师在再次手术之后按照要求填写《非计划再次手术登记表》(下称“申报表”)一式两份,科室主任签字确认后,一份上报医务处,一份科室存档。对急症再次手术可先电话上报,术后再填写申报表,并在术后24小时内上报医务处。申报表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摘要、第一次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原因分析、再次手术目的、再次手术术前准备情况、术中及术后情况等,要求项目填写齐全。再次手术后,科室应对患者施行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术后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由主管医师记录在科室非计划再次手术专项管理登记记录。 手术室负责配合各临床科室开展双渠道上报。常规手术在手术前一天手术通知单送达后,通过检索确定是否为一次住院期间施行多于一次手术,一旦发现立即进行记录,实时上报医务处;急症手术在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完成检索、上报工作。 (二)病案室负责全院病历的质控工作,每月月底检索并总结当月出院患者中一次住院施行多于一次手术的病例,排检出其中属于非

计划再次手术的病例进行重点检查。将质检结果通过质量检查以书面反馈的形式下发到主管医师,督导其进行改正。同时将结果上报医务处。在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系统)及电子病历,通过运行病历管理系统实时监控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配合每月月底病案总结工作,完善主动上报监控措施,防止任何非计划再次手术上报遗漏情况的发生。 (三)医务处负责监管整个实施过程,保证制度的落实;设置专人收集整理临床科室和手术室上报的再次手术病例;必要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调查评估,将存在的问题以意见书的形式反馈至科室,督导科室认真查找原因,持续改进。每月月底根据病案室的总结报告查对各手术科室及手术室的上报情况。发现科室未按规定上报时,仔细调查原因及责任人,对未按规定上报的科室进行记录。发现手术室未按规定上报,也需进行记录。根据相关规定、质控指标及监管内容进行全面汇总评定。 三、在医疗质量监管中增加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权重。如科室未按规定上报,每漏报一例,扣罚科室当月医疗质量考核分10分,并院内通报;对因科室、病区工作人员过错或差错造成再次手术的,责令科室限期整改,并上交整改报告,医务处负责监督;对因再次手术造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将按照《医疗纠纷(事故)防范、预警与处理规定》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浅谈妊娠期非产科手术

浅谈妊娠期非产科手术 发表时间:2012-08-15T17:55:02.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0期作者:潘艳秋 [导读] 胎儿的丢失原因主要是疾病本身所致,而非麻醉药物引起。 潘艳秋(大兴安岭地区图强职工医院 165301) 【中图分类号】R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0-0212-02 【关键词】妊娠期非产科手术 一、概述 (一)发病率每10000名妊娠妇女中有13~44名需要接受非产科手术治疗,美国每年估计75000~80000名孕妇妊娠期要受到麻醉及手术的影响,这一数字可能低估,因为有些患者在妊娠极早期,尿妊娠试验尚未出现阳性时实施了外科手术。 (二)病因 妊娠各期均可因并发妇科或外科疾病而行手术治疗。Mazze(Swedish,1989年)统计720 000名妊娠孕妇,妊娠中期接受手术治疗的有5405人,妊娠期腹部手术最常见,占24%,其次为妇科及泌尿科手术,占19%。其中妊娠早期41%,中期35%,晚期24%。 (三)外科手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未发生手术及麻醉的并发症时,妊娠期手术治疗并不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如果出现外科并发症时,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是增加的。例如,阑尾穿孔并发化脓性腹膜炎时,即使外科手术及麻醉技术再完美,孕妇及胎儿的病死率也是增加的。相反,如果存在手术或麻醉并发症,也会导致不良妊娠结局。例如,在切除未穿孔的阑尾时,如果出现呕吐,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会造成胎死宫内和(或)早产,孕妇患病率甚至死亡率增加。 二、麻醉对妊娠的影响 对妊娠期麻醉的关注涉及母儿两方面,一是麻醉药对胚胎的致畸作用,二是麻醉造成孕妇生理功能的变化。 所谓麻醉药物对胚胎的致畸作用是指药物潜在的损伤胚胎染色体或改变胚胎癌基因,但麻醉药物的这种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根据对妊娠胎儿安全性的影响,将药物分五个等级,即A类:人类研究中证实是安全的;B类:根据动物研究结果被认为是安全的;C类:安全性不肯定,动物研究对胚胎有损害作用,但无人类研究结果;D类:不安全的,有致畸风险,但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使用;X类:极高的不安全性。妊娠期几乎所有的止痛药和麻醉药均为C类药,200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尚未有一种麻醉药被列为对胚胎有明确致畸作用。由于妊娠早期胚胎自然流产率较高,为10%~15%,疾病本身对胎儿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很难统计麻醉药物引起胎儿的丢失率。有关研究表明:现代的麻醉技术下,全麻后妊娠结局良好,麻醉本身引起孕妇的并发症非常小,胎儿的丢失率相当低。胎儿的丢失原因主要是疾病本身所致,而非麻醉药物引起。 妊娠期呼吸、循环功能发生变化,麻醉时应警惕胎儿缺氧及孕妇低血压状态。妊娠期心率增加,心排出量增加;血容量增加40%,红细胞增加25%,出现生理性贫血;子宫增大,压迫盆腹腔大血管,使回心血流减少。妊娠期氧耗增加,由于增大的子宫使腹腔压力升高,孕妇每分通气量增加,潮气量增加30%~40%,可出现代偿性碱中毒,PaCO2波动于30~35mmHg。妊娠晚期气道黏膜水肿使气管插管更困难,应使用小口径的插管。妊娠期食管括约肌张力增加,胃排空延迟,胃内容物反流容易发生吸入性肺炎和窒息,手术期间应加强潮气末CO2的监测。出现低血压应增加静脉补液,左侧卧位,也可采用Trendelenburg体位,增加静脉回流。 麻醉期前后应行胎儿监护,评价胎儿有无功能窘迫,并加以记录。 三、影像学检查对妊娠的影响 妊娠期常需影像学检查协助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发生妊娠期创伤,危及孕妇健康的疾病时。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有超声、MRl、CT及X 线,这些影像学检查对胎儿的安全性是医患共同担心的问题。 (一)X线检查 文献表明:大剂量治疗性放射线对人类胚胎有损害作用,放射剂量≥100rads,可导致小头畸形、脑积水;放射剂量≥250rads可导致小头畸形和(或)脑发育迟滞;另可见眼发育异常、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妊娠8~15周是胚胎对放射线最敏感的阶段,可导致脑发育迟滞,而且这种损害并非剂量依从性,胚胎暴露于10rads中4%或150rads中60%均可出现严重的脑发育迟滞。根据Brent的报道:妊娠期若胚胎暴露于放射线剂量≤20rads,并未从总体上增加人类胚胎先天畸形的发病风险。妊娠期常用的是诊断性放射检查,一般放射线暴露剂量≤5rads,并不增加胎儿先天畸形、胎儿生长发育迟缓及流产的风险。因此,根据美国放射协会的研究,没有哪一种诊断性检查的放射剂量足以影响发育中的胚胎或胎儿的健康。 (二)CT CT在评估器官形态学改变上有重要的价值。CT检查为断层扫描,未经扫描的部位受射线的影响很小。胎儿暴露于射线的剂量取决于母体、胎儿的大小和胎儿的位置。接受CT检查时通过减少放射剂量和缩短照射时间,可减少胎儿的暴露。妊娠期进行CT检查应有指征,不应作为常规检查手段,对诊断不明确,而CT对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时才考虑使用。 (三)MRI 近年来,MRI对软组织有很好的显像效果,在临床上应用较广。磁共振显像的原理不同于X线及CT等放射性显像,其原理是利用强有力的磁场暂时性改变氢质子和分子的状态,尤其是水分子。由于缺乏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妊娠期应用MRI还不能保证其对胎儿绝对的安全,但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未发现MRI对胚胎有不良影响。由于MRl产生磁场对胚胎的影响不同于放射线,因此ACOG建议早孕期应避免行MRI,美国放射协会建议:妊娠期MRI检查要有明确的指征,如果其他检查不能为诊断提供帮助时,才考虑MRI。妊娠期MRI在评估腹部及后腹膜病变方面很有价值。由于避免胎儿对射线的暴露,MRI优于CT检查。 四、妊娠期腹腔镜手术 随着麻醉技术及腹腔镜手术技术的完善,腹腔镜手术以其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接受,并开始应用于妊娠期,考虑到腹腔镜手术可能对胎儿健康产生影响,因此,腹腔镜手术在妊娠期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的择期手术尽量安排在产后进行。 妊娠期腹腔镜手术适应证:主要用于妊娠期并发外科或妇科急腹症的诊断和治疗,如:急性胆囊炎、阑尾炎行胆囊、阑尾切除术,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